数学知识原本就是生活知识的积累,是一种科学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而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目的,其实也是为了更好的指导实践,下面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初中数学教学怎样设计探究问题,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1初中数学教学怎样设计探究问题
(一)教学问题设计时具有针对性
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用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初中数学的教学效果[2].首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更加明确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目标制订出教学方案.在这样的情况下,还须具有针对性地提出教学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加清晰地思考数学问题.之后,教师还应该重点关注所提的问题,保证问题的悬念性和启发性.这样的情况下才能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其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特点.在设计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真正发挥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最后,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升,教师在问题导学设计的时候只有按照教学方案设计环节,才能够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教学水平才会得到一定的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才能够得到改善.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初中数学“图形平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最基本的教学问题着手,在学生面前展现出图形平移的具体过程,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水平.
(二)切实做好课堂提问
想要更好地实行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教师就应重点关注提问这个教学环节,教师应该保证学生在问题提出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学习兴趣,进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3].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教学的方法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良好的学习环境,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得到提升.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初中数学“一次函数图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就应该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通过一次函数图像在多媒体中播放,就能够把图像具体的绘制过程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此基础上就能够认真地观察和分析图像,之后提出相应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能力.另外,教师在进行提问的过程中还可以运用游戏提问的方式.学生在游戏中对问题进行更加透彻的研究,就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
(三)问题设计符合教学实际内容
初中数学知识比较复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或许会很吃力[4].另外,初中数学也是一门综合理论和实践的课程.这样的情况下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问题设计的过程中能够完美融合理论知识.同时,还需保证学生在实际中合理应用知识.由此可见,教师在问题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还应该保证问题的设计符合理论知识.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初中数学“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动手操作时间.让学生准备出一张纸,之后将纸对折,再详细研究对折后的两边图形,如果对折后的两边图形完全一样,那么该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如果两边的图形不同,那么该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最后,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分析什么是轴对称,什么是轴对称图形.让学生真实地接触到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2数学高效课堂策略
教师要加强生活化内容的引入提升课堂的生活化特色
数学知识原本就是生活知识的积累,是一种科学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而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目的,其实也是为了更好的指导实践,提升生活质量、提高办事效率,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生活与数学是不可分割的,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就特别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同时也会加强课堂教学中生活素材的引入,让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变成对于生活问题的解决,让他们有目的、有兴致的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比如学校组织300名同学外出旅游,大客车能装32人,每辆车要200元,小客车能装22人,每辆车要180元,问该选多少辆大客车、多少辆小客车最省钱?通过这样的问题就能够使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提升数学知识的生活特征,让数学变得更加“平易近人”。
又比如很多学生想知道学校旗杆的高度,但是又没法测量,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时候,笔者就给大家说满足大家的这个愿望,我们来测量下旗杆的高度。很多学生都以为要用皮尺或者要将旗杆放倒,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我只带了一把直尺、一根木棍,很多同学都感觉诧异,最终我通过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以及测量的旗杆影子长度、木棍的影子长度以及木棍的长度,很快便算出了旗杆的高度,这一举措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此后也有不少同学用同样的方法来测量教学楼的高度,测量学校大树的高度,甚至还有同学计划去测量山的高度!通过生活化的素材引入,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很好的实现了数学知识的具体化、形象化,也便于学生的理解、掌握,同时也对于学生解决生活问题、丰富课外生活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俗话说“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这句话在当前新课改的形势下得到了很好的诠释:新课改确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以及学习自主性,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体现的是教师的引导作用。这就很大程度上的纠正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单纯的“教”与学生被动的“学”这个误区,使学生真正的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促进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认识到,初中时期的学生其学习目的往往不够成熟,很多人对于学习往往没有足够的认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放手让学生“自由发展”,同时也要加强教师的引导教育。
因为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多的是为了让学生参与课堂,让学生自己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兴趣,进而自觉的去学习,创造性的去学习。比如在进行“随机事件与概率”教学时,教师提出问题:随机抛掷一枚硬币,尽管事先不能确定“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但大家很容易猜到这两个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一样的,各占一半。那么,大家的这种直觉是否正确呢?然后,教师布置试验任务,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在各组测得的数据后,填写教材上的表格,教师将各组数据记录在黑板上,全班学生对数据进行统计,全班进行总结交流。通过这样的方法,就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参与进来,同时通过自身的实践、统计来进行数据的汇总,在全班同学交流、学习的同时真正的实现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与了解,这就能够很好的实现教学的目的,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课堂的多姿多彩,进而提升对于数学科目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数学教学的有效进行。
3怎样让学生喜欢数学
评价要做到面向全班,因人而异,正确中肯
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现在它仍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应用于课堂提问中,则因人施问。“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因此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面向全体,因人而异;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让学困生回答,比较专业的问题则让有特长的学生回答。对学生的正确回答或接近正确的回答要予以肯定并进行表扬,对于不完整或错误的回答,也要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找出积极因素,做出正确的评价。
这样,每一个问题对于回答的学生来说都属于“跳一跳能摘到的苹果”,而每一个学生都有得到肯定性评价的机会。对偶尔回答不好的学生,除了充分肯定其可取之处外,还要注意在较短时间内再给他一次答问成功的机会。教师应尽量与每一位学生进行积极的个人交流,认真倾听和接受每一位学生对教学的正确想法。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问与中肯评价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消除中下等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对提问的结论要及时评价
首先要评价学生回答得“对不对”,通常教师要描述一下完整的答案,不能用学生回答代替教师应做的工作。其次要评“好不好”,通常教师要做出标准的示范。最后应以赞赏和鼓励为主。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之后,就让其“坐下”并立即转入另一项活动;有的甚至不“请”其坐,使学生处于尴尬境地,学生回答得到底对不对,好不好,只有教师自己知道。因此,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问手段本身,能鼓励和督促学生对知识进行及时的消化,认真复习。提问的效果则又优化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回答正确的,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就得到了肯定和强化;回答错误的,就能及时调整改变有缺欠的认知结构。在整个提问的过程中,对回答的每一句问话,教师、学生都应进行评价,对于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应的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都应公开进行评价。应做到:(1)以表扬为主;(2)鼓励求异;(3)帮助有困难的学生;(4)鼓励学生积极评价。
4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数学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指引个体从事一切活动的内在动力,学生要真正实现主动学习,就必须要对学习活动产生兴趣.在教学中,通过给学生创设生动鲜活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引入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中,让他们经历知识产生的来龙去脉,这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失为一种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通过现代媒体,讲述故事、生活实例和动手操作等,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如临其境,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从而主动地开展学习.
如在教学“对称图形”这一节内容时,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动手去画去折,在亲手实践的过程中去充分领悟对称图形的特点,把握对称图形的本质含义.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他们不仅印象深刻、记忆持久,而且学得开心、学得真实.最后,我再将大家自己动手设计并剪出的各种形式各异的轴对称图形张贴在教室里,用来美化装点教室,更是极大地迎合了初中学生好表现的心理,他们的兴趣更被激发到了更好.
设计思维铺垫,为学生主动学习创设条件
数学课堂是智慧火花不断闪耀,数学灵感不断生成的课堂. 某种程度上说,数学教学即思维的教学.因此,我们数学教师,要通过给学生创设条件,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潜能,让他们开启思维. 而“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可见,疑是开启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勤疑善思,让他们大胆表达,畅所欲言,同时,更要给学生造疑,促使学生产生疑问,去主动质疑.如我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时,我给学生出示几个一元二次方程,让他们去求解根,而我在学生求解的同时,我就告知学生这些方程哪些是有两个不同的根,哪个方程是有两个相同的根,而哪个方程没有实数解.学生在佩服与惊讶之余,不免产生了强烈的好奇:为什么老师没有计算,就会知道结果呢?这种强烈的好奇驱使着学生去探究,去论证,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被极大地调动起来,课堂教学的效果事半功倍.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