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争臣论赏析【点击查看详情】
《争臣论》的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作品又名《诤臣论》,这篇文章采取问答形式,在形成辩论过程中,逐步推出作者的观点,《争臣论》是一篇从当时的政治出发,有的放矢的重要论文,其中评论的人是真人,事也是真事。
相关视频/文章
韩愈争臣论翻译
韩愈争臣论翻译 2022-12-29 23:23:00
惟善人能受尽言的意思
惟善人能受尽言的意思 2022-12-07 14:45:57
相关问答
争臣论译文 | 注释 | 赏析

《争臣论》又作《诤臣论》。《争臣论》在写法上采取问答的形式。首先由事方发问,提出阳城是“有道之士”的看法,并且阐述其理由。尽管是发问,实际上是希望得到韩愈的认可。这就迫使韩愈不能不就什么是“有道之士”,什么...

韩愈《争臣论》原文及翻译

”韩愈说:“自古以来的圣人贤士,都不是追求名望任用的。他们哀怜世道不太平;懂得圣人的道德学说之后,不敢独自修养身心保持个人的节操,一定要使天下民众都受到救济。所以大禹治理洪水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也不进去看一下,孔子...

韩愈写得争臣论,韩愈好像不认为阳城是好的臣子。这是韩愈的看法,就一定...

争臣,就是“谏诤(jiànzhèng直言规劝,使人改正过错)”之臣。唐德宗时的阳城,原本隐居于中条山,因人品学识为人所敬仰,因此被荐举为谏官。然而上任五年,却唯唯诺诺,对皇帝无所规劝。韩愈因此写了这篇《争臣论》力口...

韩愈的“争臣论”首句“或问谏议大夫阳城于愈“,或字何意?文中还出现几...

“或问谏议大夫阳城于愈“,或:代词。泛指人或事物,相当于“有的人”。第三、五、七自然段还分别出现几次“或曰“的或也是代词,有的人的意思。

:唐·韩愈《争臣论》:“视政之得失,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

yuèshòuqínféi【解释】比喻痛痒与己无关。【出处】唐·韩愈《争臣论》:“视政之得失,若越人之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结构】联合式【用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比喻痛痒与己无关【...

对韩愈评价的诗句及他的思想

韩愈的一生,是以“明道”自许自命的一生。早在唐德宗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即在他二十多岁的时候,他就立志要“明道”。他当时写过一篇文章,叫《争臣论》,内云:“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

韩愈《答李翊书》原文及翻译赏析

如,他在《争臣论》一文中说:「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我将以明道也,非以为直而加人也。」在《答李秀才书》中说:「愈之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耳。」那么,「道...

优秀古文名句欣赏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韩愈《原毁》不求闻而人闻之,不求用而君用之。——韩愈《争臣论》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后汉书》以耿介拔...

文以明道及韩愈、柳宗元的散文成就

韩愈在《争臣论》中提出:“君子居其位,则死思其官;未得位,则修其辞以明其道,我将以明道也。”明确提出“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文以明道”不只是韩语也是柳宗元的文学主张,后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

悲天悯人一般形容什么

形容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民的痛苦。根据百度百科资料显示:悲天悯人,意思是对社会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形容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民的痛苦。悲天悯人出自唐·韩愈《争臣论》:“彼二圣一贤者,岂不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