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商业信誉罪的特点
2023-09-23 15:01:01 责编:小OO
文档

损害商业信誉罪是指捏造并散布虚假信息,破坏他人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对他人权益造成严重损失的行为。该罪侵犯的客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被害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在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被害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以及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被害人的商品声誉,并造成重大损失。该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年满十六周岁以上、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和单位。

法律分析

损害商业信誉罪是指捏造并散布虚假信息,破坏他人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对他人权益造成严重损失的行为。

(一)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被害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

(二)本罪在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

1、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2、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被害人的商业信誉;

3、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被害人的商品声誉;

4、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

(三)本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年满十六周岁以上、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和单位;

一、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由哪个部门管辖

损害商业信誉罪应该由犯罪所在地公安机关负责侦查,审理的法院应该由犯罪嫌疑人所在地的法院进行审理。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

第十五条刑事案件由犯罪地的公安机关管辖。如果由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的公安机关管辖更为适宜的,可以由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的公安机关管辖。

犯罪地包括犯罪行为发生地和犯罪结果发生地。犯罪行为发生地,包括犯罪行为的实施地以及预备地、开始地、途经地、结束地等与犯罪行为有关的地点;犯罪行为有连续、持续或者继续状态的,犯罪行为连续、持续或者继续实施的地方都属于犯罪行为发生地。犯罪结果发生地,包括犯罪对象被侵害地、犯罪所得的实际取得地、藏匿地、转移地、使用地、销售地。

居住地包括户籍所在地、经常居住地。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户籍所在地最后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

法律、司法解释或者其他规范性文件对有关犯罪案件的管辖作出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二十四条

刑事案件由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辖。如果由被告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审判更为适宜的,可以由被告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二、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的的构成要件是:

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侵犯了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的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和市场秩序;

2、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行为;

3、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

4、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

结语

损害商业信誉罪是一种捏造并散布虚假信息、破坏他人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对他人权益造成严重损失的行为。该罪侵犯的客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被害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在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被害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以及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被害人的商品声誉,并造成重大损失。该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年满十六周岁以上、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和单位。在办理该案件时,应由犯罪所在地公安机关负责侦查,审理的法院应由犯罪嫌疑人所在地的法院进行审理。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2019修正):第七章 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保护 第五十八条 将他人注册商标、未注册的驰名商标作为企业名称中的字号使用,误导公众,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处理。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