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健康的人应该怎样养生
2024-04-14 16:16:12 责编:小OO
文档

健康养生的方法:

1. 调整饮食结构:饮食清淡,适当吃一些营养食物、少量多餐,并避免过咸或油炸食品。

2. 运动锻炼:积极参与慢跑、游泳等运动锻炼,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入侵。

3. 杜绝不良生活习惯: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

4. 控制电子产品娱乐时间:适量娱乐电子产品,避免长时间接触对视力造成影响。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常见的健康养生方法都有什么

常见的健康养生方法都有什么

1、梳头各式梳子或手指均可,每日梳数十至百下,具有按摩头皮、醒脑开窍的功效,对视力、听力也很有帮助。

2、鸣鼓以手掌紧压住双耳数秒,然后迅速脱离,此法可振动耳膜,减缓耳窝退化;闲时也可常按摩耳朵,不论揉、挑、弹各种手法均可,可立即改善头痛、晕车等诸多不适,体质虚弱者常按摩耳朵,还可防止感冒。

3、踩脚尖右脚跟踩左脚尖,左脚跟踩右脚尖,交替数回。

4、握拳双手紧握后放松,反复数回,直立或坐姿时均可进行。

5、拍肩左手自然上甩拍右肩,右手拍左肩交替,也可用手掌自然交替拍腿。

6、转腰右手顺弯腰之势向左脚尖伸展,起身,换左手向右脚尖伸展,轮替数回。

7、转颈、耸肩肩颈部有脊椎及许多通往头部的重要血管,常转动颈部,耸耸肩膀,帮助肌肉肌肉活络,年老时发生脑血管疾病的概率会大幅降低。

8、吞津闭口做漱口状数回,然后吞下口水。人的'唾液未接触空气氧化时,并不会发生异味,反而有股香甜滋味。唾液中含有许多消化酵素与营养成分,常吞津有助消化功能。

9、揉眼自寻手部柔软的部位,揉按眼睛、眼眶四周,促进眼周血液循环,可明目、醒脑,还兼具美容作用。

10、叩齿齿对齿轻叩,或牙齿空咬,可防止牙龈退化、牙周病等口腔问题;此法还可促进脸颊肌肉活动,使脸颊丰润,防止双颊下垂。

常见的中医健康养生方法

1、动形养生

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2、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3、修身养生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如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从而维持身心健康。

4、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常见的健康养生方法都有什么

常见的健康养生方法都有什么

1、梳头各式梳子或手指均可,每日梳数十至百下,具有按摩头皮、醒脑开窍的功效,对视力、听力也很有帮助。

2、鸣鼓以手掌紧压住双耳数秒,然后迅速脱离,此法可振动耳膜,减缓耳窝退化;闲时也可常按摩耳朵,不论揉、挑、弹各种手法均可,可立即改善头痛、晕车等诸多不适,体质虚弱者常按摩耳朵,还可防止感冒。

3、踩脚尖右脚跟踩左脚尖,左脚跟踩右脚尖,交替数回。

4、握拳双手紧握后放松,反复数回,直立或坐姿时均可进行。

5、拍肩左手自然上甩拍右肩,右手拍左肩交替,也可用手掌自然交替拍腿。

6、转腰右手顺弯腰之势向左脚尖伸展,起身,换左手向右脚尖伸展,轮替数回。

7、转颈、耸肩肩颈部有脊椎及许多通往头部的重要血管,常转动颈部,耸耸肩膀,帮助肌肉肌肉活络,年老时发生脑血管疾病的概率会大幅降低。

8、吞津闭口做漱口状数回,然后吞下口水。人的'唾液未接触空气氧化时,并不会发生异味,反而有股香甜滋味。唾液中含有许多消化酵素与营养成分,常吞津有助消化功能。

9、揉眼自寻手部柔软的部位,揉按眼睛、眼眶四周,促进眼周血液循环,可明目、醒脑,还兼具美容作用。

10、叩齿齿对齿轻叩,或牙齿空咬,可防止牙龈退化、牙周病等口腔问题;此法还可促进脸颊肌肉活动,使脸颊丰润,防止双颊下垂。

常见的中医健康养生方法

1、动形养生

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2、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3、修身养生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如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从而维持身心健康。

4、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常见的健康养生方法都有什么

常见的健康养生方法都有什么

1、梳头各式梳子或手指均可,每日梳数十至百下,具有按摩头皮、醒脑开窍的功效,对视力、听力也很有帮助。

2、鸣鼓以手掌紧压住双耳数秒,然后迅速脱离,此法可振动耳膜,减缓耳窝退化;闲时也可常按摩耳朵,不论揉、挑、弹各种手法均可,可立即改善头痛、晕车等诸多不适,体质虚弱者常按摩耳朵,还可防止感冒。

3、踩脚尖右脚跟踩左脚尖,左脚跟踩右脚尖,交替数回。

4、握拳双手紧握后放松,反复数回,直立或坐姿时均可进行。

5、拍肩左手自然上甩拍右肩,右手拍左肩交替,也可用手掌自然交替拍腿。

6、转腰右手顺弯腰之势向左脚尖伸展,起身,换左手向右脚尖伸展,轮替数回。

7、转颈、耸肩肩颈部有脊椎及许多通往头部的重要血管,常转动颈部,耸耸肩膀,帮助肌肉肌肉活络,年老时发生脑血管疾病的概率会大幅降低。

8、吞津闭口做漱口状数回,然后吞下口水。人的'唾液未接触空气氧化时,并不会发生异味,反而有股香甜滋味。唾液中含有许多消化酵素与营养成分,常吞津有助消化功能。

9、揉眼自寻手部柔软的部位,揉按眼睛、眼眶四周,促进眼周血液循环,可明目、醒脑,还兼具美容作用。

10、叩齿齿对齿轻叩,或牙齿空咬,可防止牙龈退化、牙周病等口腔问题;此法还可促进脸颊肌肉活动,使脸颊丰润,防止双颊下垂。

常见的中医健康养生方法

1、动形养生

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2、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3、修身养生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如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从而维持身心健康。

4、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人应当怎样对待生活学会科学养生

人应当怎样对待生活学会科学养生

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病对健康的危害性也很大,比如大家常说的三高、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道传染病、皮肤病、肝病、癌症、痔疮、心脏病等很多,都对养生健康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健康、长寿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目标。现在,让我们学会科学养生,积极对待生活。

一、什么是养生

养生指保养、调养、颐养生命。即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运用调神、导引吐纳、四时调摄、食养、药养、节欲、辟谷等多种方法,以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养生产生于上古先民为抗御严酷的自然环境,调整体力,抗御疾病,防治疾病的需要。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养生是先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生命经验的结果。

摄养身心使长寿。《庄子·养生主》:“文惠君 曰:‘善哉!吾闻庖丁 之言,得养生焉。’”宋 陆游《斋事》:“食罢,行五十七步,然后解襟褫带,低枕少卧,此养生最急事也。”清 袁枚《随园诗话》卷二:“同年储梅夫 宗丞,能养生,七十而有婴儿之色。”

通常所说的养生是狭义的养生学,是指通过非药物的方法达到提高自康复能力的学问。公元前五十世纪人天合一整体观的形成标志着养生概念的成熟;公元610年,隋大业年间,当时的太医令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集中论述了各种疾病的病源和病候,但书中没有药方,只列养生方、导引法213种。由此可知,中国从那时起就已经将养生作为治疗的常规方法,并得到官方的提倡。

二、不同年龄的养生要求

①胎儿期。依于母体,长于子宫,亦能感受外界及母体的影响,此期养生主要依赖胎教,故各种养生要求均针对母体,以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诸如行动稳重、食饮丰富平和、精神安定愉快、耳不闻恶声、目不睹恶事、睡眠充足、节制房事等。

②婴儿期。已离母体,哺乳赖母。此期为稚嫩之时,形气未充,神气未定,易饱易饥易惊易为邪袭,病则传变迅速,故此期养生在于*同养,养母以防止母病及子,养子以保证其各种生理需求,适其寒温、多见风日、合理饮食,待之以慈祥、安和、愉快,使婴儿发育结实、稳定。

③幼儿及青春期。此期已完全脱离母体,养生主要在于自身,但又须父母的指导和关怀。此期特点是生长迅速,智力、体力大增,生殖力亦渐成熟,是精神与形体变化最显著的时期。身体方面倡导杂食不偏、生活自理、手脚勤快,要充分保证其成长发育的营养需要,避免发育迟缓、发育不良等;尤须注意使其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及社会公益活动,急公好义,避免因过分溺爱而养成其所求必得,从不顾及他人的恶习。

④壮年期。此期应该严格按照长生不老的基本原理操作,物极必反,才能不会变老。

⑤老年期。生命的最后阶段。人之衰老为自然规律,故精神上要放得开。此期人生大事多已了却,心无羁绊,怡然自得,访友话旧,琴棋书画,花鸟虫鱼,一凭己性为取舍,注意起居规律、食饮适宜、锻炼有常,使阴阳平衡、气血顺畅,精气神保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则老而不衰,可望延年益寿。

三、应遵循的养生原则

一、适自然规律

“人与天地相应。”(《灵枢邪客》)人的生命活动是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进行的,人体自身具有与自然变化规律基本上相适应的.能力,如果人能掌握其规律,主动地采取各种养生措施适应其变化,就能避邪防病,保健延衰。例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即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这种“顺时摄养”的原则,就是顺应四时阴阳消长节律进行养生,从而使人体生理活动与自然界变化的周期同步,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

二、重视精神调养

1.避免不良刺激

避免不良刺激,主要包涵着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要尽量地避免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对人体的影响。因为,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睦幸福的家庭氛围等,有利于精神的调养。因而,要积极创建这种环境和氛围,尽量避免来自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因素等方面的不良刺激。其二,要积极地治疗躯体性疾患,防止其内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躯体疾患既可给患者造成痛苦等不良刺激,重病或久病常易形成患者的精神负担,其内源*还可产生异常的情志变化,加重病情,影响康复,遂致早衰。

2.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

过激、过久的情志刺激,只有在超越人的心理调节范围时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人的心理调节能力,首先与人的“志意和”密切相关。亦即《灵枢本脏》所说的:“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具体言之,“志意和”与人群中个体的气质、性别、年龄、经历、文化思想修养等密切相关,通过经验认识及思想活动过程来转移情绪情感反应,消除其不良刺激,保持良好的心境。

三、注意形体锻炼

形体的锻炼,不仅可以促进气血的流畅,使人体筋骨劲强,肌肉发达结实,脏腑功能健旺,增强体质,还能以“动”济“静”,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因而,运动养生是养生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对于形体的锻炼,一般要求运动量要适度,做到“形劳而不倦”。并且要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方能收到动形以养生的功效。

四、谨和五味

“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情爽志以资气血”。(《备急千金要方》)因而,前人十分重视饮食养生。食养,亦需遵循一定的原则:

1.辩饮食之宜忌

《金匮要略》曾经指出:“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说明已认识到了饮食与人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宜与忌、利与害的辩证关系。因而,辩饮食之宜忌是食养的原则之一。一般说来,体质偏热者,进食宜凉而忌温;体质偏寒者,进食宜温而忌凉;平体之人,宜*衡饮食而忌偏。

2.平衡膳食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而机体对于营养物质的需求则是多方面的。含有多种丰富营养的饮食物可以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可以推迟衰老的发生,可以减少因衰老而招致的多种疾病,因而,要求食养中膳食的调配要尽可能地全面、合理、互补,即平衡膳食的原则。例如:《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记述的“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已经包涵着在食养中饮食调配要求营养全面、合理的认识。

四、养生方法有哪些

调神养生

精神乐观,则气舒神旺;精神抑郁,则气结神颓;喜怒不节,则气耗神消。故清心寡欲可使心气平和、血脉流畅、精神安定,虽有大惊猝恐而不能为害。调神之法,参禅入定,或心有所恃,或弦歌自娱,或山林探幽,以气度从容,心思安定,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则神调。

吐纳养生

即今之气功。气功之要,一是静心,静而不思,若能无外无我,可以养神而致长寿。二是以意引气,以气行周身,通达经络,包括通任督、通小周天、通大周天等各种方法,达到养气养神、经脉流畅,保健强身。

气功,作为医疗保健,其历史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唐尧时期,奠基于春秋战国,以后历代有所发展。远在两千多年前先秦时期的医学著作和其他著作中,就有关于气功的论述。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一批简帛医书中,就有描述气功的帛书帛画。《黄帝内经》中亦有不少地方与气功有关,但这一词在古代未普遍使用,而是直到现代才盛行起来;在古代,仍称为导引、吐纳。服气等。葛洪在其《抱朴子》中,对气功养生的经验和方法作了较详细的记载。南北朝时代,陶弘景辑录了六朝以前的气功养生经验,编辑成《养性延命录》,占该书之半的《服气疗病》和《导引按摩》两部分,有些内容与目前在应用的动静*极为相似。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于绝大部分证候下都载有导引、吐纳的方法,约有260余种,可说是隋代以前气功疗法的一次总结。孙思邈的《摄养枕中方》一书,其中导引、行气两节,专论古代气功。孙氏特别强调“气息得理,即百病不生”的呼吸锻炼作用。他还介绍了六字诀的具体运用,以及动功“天竺国按摩婆罗门法”计十八势、“老子按摩法”计四十九个动作。

导引养生

又称为练形养生。导引吐纳,自古即用于描述气功及形体强身,未有细致确定的区分。这里则专指以形体动作为主导方法的养生,所谓“主导”,是因为这种方法本身也要求有呼吸动作的配合。这类养生术有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以及被动的推拿等。

食饵养生

通过调节食物的品质、数量、进食规律,以及回避有害的食物以养生,也包括饵药养生(古称神仙服饵),其内容包括食性、食养、食疗、食节、饮食禁忌及药养等。

保精养生

精气神为人之三宝,精化气,气生神,故精又为人之动力源泉。保精之法,开源节流。节流有二:一是养神,神安不乱,精不妄耗,清静无为,恬愉自保。二是节房室,古人将男女好合、房事伤精看得很重,认为精生有限,而*无节则过耗,将致疾短寿。开源即促精生长、吸引采补。前者有食饵、药物、*等法可以试行,后者则主要与房中术有关。

环境养生

人的生活,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环境的影响,因而对水土气候、地形地貌、森林植被等均有所选择。古人主张在高爽、幽静、向阳、背风、水清、林秀、草芳之处结庐修养,故多选择名山大川、幽雅清静之处。现实生活中只要达到适宜也就可以。

人应当怎样对待生活学会科学养生

人应当怎样对待生活学会科学养生

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病对健康的危害性也很大,比如大家常说的三高、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道传染病、皮肤病、肝病、癌症、痔疮、心脏病等很多,都对养生健康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健康、长寿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目标。现在,让我们学会科学养生,积极对待生活。

一、什么是养生

养生指保养、调养、颐养生命。即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运用调神、导引吐纳、四时调摄、食养、药养、节欲、辟谷等多种方法,以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养生产生于上古先民为抗御严酷的自然环境,调整体力,抗御疾病,防治疾病的需要。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养生是先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生命经验的结果。

摄养身心使长寿。《庄子·养生主》:“文惠君 曰:‘善哉!吾闻庖丁 之言,得养生焉。’”宋 陆游《斋事》:“食罢,行五十七步,然后解襟褫带,低枕少卧,此养生最急事也。”清 袁枚《随园诗话》卷二:“同年储梅夫 宗丞,能养生,七十而有婴儿之色。”

通常所说的养生是狭义的养生学,是指通过非药物的方法达到提高自康复能力的学问。公元前五十世纪人天合一整体观的形成标志着养生概念的成熟;公元610年,隋大业年间,当时的太医令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集中论述了各种疾病的病源和病候,但书中没有药方,只列养生方、导引法213种。由此可知,中国从那时起就已经将养生作为治疗的常规方法,并得到官方的提倡。

二、不同年龄的养生要求

①胎儿期。依于母体,长于子宫,亦能感受外界及母体的影响,此期养生主要依赖胎教,故各种养生要求均针对母体,以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诸如行动稳重、食饮丰富平和、精神安定愉快、耳不闻恶声、目不睹恶事、睡眠充足、节制房事等。

②婴儿期。已离母体,哺乳赖母。此期为稚嫩之时,形气未充,神气未定,易饱易饥易惊易为邪袭,病则传变迅速,故此期养生在于*同养,养母以防止母病及子,养子以保证其各种生理需求,适其寒温、多见风日、合理饮食,待之以慈祥、安和、愉快,使婴儿发育结实、稳定。

③幼儿及青春期。此期已完全脱离母体,养生主要在于自身,但又须父母的指导和关怀。此期特点是生长迅速,智力、体力大增,生殖力亦渐成熟,是精神与形体变化最显著的时期。身体方面倡导杂食不偏、生活自理、手脚勤快,要充分保证其成长发育的营养需要,避免发育迟缓、发育不良等;尤须注意使其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及社会公益活动,急公好义,避免因过分溺爱而养成其所求必得,从不顾及他人的恶习。

④壮年期。此期应该严格按照长生不老的基本原理操作,物极必反,才能不会变老。

⑤老年期。生命的最后阶段。人之衰老为自然规律,故精神上要放得开。此期人生大事多已了却,心无羁绊,怡然自得,访友话旧,琴棋书画,花鸟虫鱼,一凭己性为取舍,注意起居规律、食饮适宜、锻炼有常,使阴阳平衡、气血顺畅,精气神保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则老而不衰,可望延年益寿。

三、应遵循的养生原则

一、适自然规律

“人与天地相应。”(《灵枢邪客》)人的生命活动是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进行的,人体自身具有与自然变化规律基本上相适应的.能力,如果人能掌握其规律,主动地采取各种养生措施适应其变化,就能避邪防病,保健延衰。例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即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这种“顺时摄养”的原则,就是顺应四时阴阳消长节律进行养生,从而使人体生理活动与自然界变化的周期同步,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

二、重视精神调养

1.避免不良刺激

避免不良刺激,主要包涵着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要尽量地避免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对人体的影响。因为,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睦幸福的家庭氛围等,有利于精神的调养。因而,要积极创建这种环境和氛围,尽量避免来自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因素等方面的不良刺激。其二,要积极地治疗躯体性疾患,防止其内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躯体疾患既可给患者造成痛苦等不良刺激,重病或久病常易形成患者的精神负担,其内源*还可产生异常的情志变化,加重病情,影响康复,遂致早衰。

2.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

过激、过久的情志刺激,只有在超越人的心理调节范围时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人的心理调节能力,首先与人的“志意和”密切相关。亦即《灵枢本脏》所说的:“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具体言之,“志意和”与人群中个体的气质、性别、年龄、经历、文化思想修养等密切相关,通过经验认识及思想活动过程来转移情绪情感反应,消除其不良刺激,保持良好的心境。

三、注意形体锻炼

形体的锻炼,不仅可以促进气血的流畅,使人体筋骨劲强,肌肉发达结实,脏腑功能健旺,增强体质,还能以“动”济“静”,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因而,运动养生是养生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对于形体的锻炼,一般要求运动量要适度,做到“形劳而不倦”。并且要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方能收到动形以养生的功效。

四、谨和五味

“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情爽志以资气血”。(《备急千金要方》)因而,前人十分重视饮食养生。食养,亦需遵循一定的原则:

1.辩饮食之宜忌

《金匮要略》曾经指出:“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说明已认识到了饮食与人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宜与忌、利与害的辩证关系。因而,辩饮食之宜忌是食养的原则之一。一般说来,体质偏热者,进食宜凉而忌温;体质偏寒者,进食宜温而忌凉;平体之人,宜*衡饮食而忌偏。

2.平衡膳食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而机体对于营养物质的需求则是多方面的。含有多种丰富营养的饮食物可以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可以推迟衰老的发生,可以减少因衰老而招致的多种疾病,因而,要求食养中膳食的调配要尽可能地全面、合理、互补,即平衡膳食的原则。例如:《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记述的“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已经包涵着在食养中饮食调配要求营养全面、合理的认识。

四、养生方法有哪些

调神养生

精神乐观,则气舒神旺;精神抑郁,则气结神颓;喜怒不节,则气耗神消。故清心寡欲可使心气平和、血脉流畅、精神安定,虽有大惊猝恐而不能为害。调神之法,参禅入定,或心有所恃,或弦歌自娱,或山林探幽,以气度从容,心思安定,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则神调。

吐纳养生

即今之气功。气功之要,一是静心,静而不思,若能无外无我,可以养神而致长寿。二是以意引气,以气行周身,通达经络,包括通任督、通小周天、通大周天等各种方法,达到养气养神、经脉流畅,保健强身。

气功,作为医疗保健,其历史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唐尧时期,奠基于春秋战国,以后历代有所发展。远在两千多年前先秦时期的医学著作和其他著作中,就有关于气功的论述。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一批简帛医书中,就有描述气功的帛书帛画。《黄帝内经》中亦有不少地方与气功有关,但这一词在古代未普遍使用,而是直到现代才盛行起来;在古代,仍称为导引、吐纳。服气等。葛洪在其《抱朴子》中,对气功养生的经验和方法作了较详细的记载。南北朝时代,陶弘景辑录了六朝以前的气功养生经验,编辑成《养性延命录》,占该书之半的《服气疗病》和《导引按摩》两部分,有些内容与目前在应用的动静*极为相似。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于绝大部分证候下都载有导引、吐纳的方法,约有260余种,可说是隋代以前气功疗法的一次总结。孙思邈的《摄养枕中方》一书,其中导引、行气两节,专论古代气功。孙氏特别强调“气息得理,即百病不生”的呼吸锻炼作用。他还介绍了六字诀的具体运用,以及动功“天竺国按摩婆罗门法”计十八势、“老子按摩法”计四十九个动作。

导引养生

又称为练形养生。导引吐纳,自古即用于描述气功及形体强身,未有细致确定的区分。这里则专指以形体动作为主导方法的养生,所谓“主导”,是因为这种方法本身也要求有呼吸动作的配合。这类养生术有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以及被动的推拿等。

食饵养生

通过调节食物的品质、数量、进食规律,以及回避有害的食物以养生,也包括饵药养生(古称神仙服饵),其内容包括食性、食养、食疗、食节、饮食禁忌及药养等。

保精养生

精气神为人之三宝,精化气,气生神,故精又为人之动力源泉。保精之法,开源节流。节流有二:一是养神,神安不乱,精不妄耗,清静无为,恬愉自保。二是节房室,古人将男女好合、房事伤精看得很重,认为精生有限,而*无节则过耗,将致疾短寿。开源即促精生长、吸引采补。前者有食饵、药物、*等法可以试行,后者则主要与房中术有关。

环境养生

人的生活,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环境的影响,因而对水土气候、地形地貌、森林植被等均有所选择。古人主张在高爽、幽静、向阳、背风、水清、林秀、草芳之处结庐修养,故多选择名山大川、幽雅清静之处。现实生活中只要达到适宜也就可以。

人应当怎样对待生活学会科学养生

人应当怎样对待生活学会科学养生

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病对健康的危害性也很大,比如大家常说的三高、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道传染病、皮肤病、肝病、癌症、痔疮、心脏病等很多,都对养生健康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健康、长寿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目标。现在,让我们学会科学养生,积极对待生活。

一、什么是养生

养生指保养、调养、颐养生命。即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运用调神、导引吐纳、四时调摄、食养、药养、节欲、辟谷等多种方法,以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养生产生于上古先民为抗御严酷的自然环境,调整体力,抗御疾病,防治疾病的需要。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养生是先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生命经验的结果。

摄养身心使长寿。《庄子·养生主》:“文惠君 曰:‘善哉!吾闻庖丁 之言,得养生焉。’”宋 陆游《斋事》:“食罢,行五十七步,然后解襟褫带,低枕少卧,此养生最急事也。”清 袁枚《随园诗话》卷二:“同年储梅夫 宗丞,能养生,七十而有婴儿之色。”

通常所说的养生是狭义的养生学,是指通过非药物的方法达到提高自康复能力的学问。公元前五十世纪人天合一整体观的形成标志着养生概念的成熟;公元610年,隋大业年间,当时的太医令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集中论述了各种疾病的病源和病候,但书中没有药方,只列养生方、导引法213种。由此可知,中国从那时起就已经将养生作为治疗的常规方法,并得到官方的提倡。

二、不同年龄的养生要求

①胎儿期。依于母体,长于子宫,亦能感受外界及母体的影响,此期养生主要依赖胎教,故各种养生要求均针对母体,以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诸如行动稳重、食饮丰富平和、精神安定愉快、耳不闻恶声、目不睹恶事、睡眠充足、节制房事等。

②婴儿期。已离母体,哺乳赖母。此期为稚嫩之时,形气未充,神气未定,易饱易饥易惊易为邪袭,病则传变迅速,故此期养生在于*同养,养母以防止母病及子,养子以保证其各种生理需求,适其寒温、多见风日、合理饮食,待之以慈祥、安和、愉快,使婴儿发育结实、稳定。

③幼儿及青春期。此期已完全脱离母体,养生主要在于自身,但又须父母的指导和关怀。此期特点是生长迅速,智力、体力大增,生殖力亦渐成熟,是精神与形体变化最显著的时期。身体方面倡导杂食不偏、生活自理、手脚勤快,要充分保证其成长发育的营养需要,避免发育迟缓、发育不良等;尤须注意使其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及社会公益活动,急公好义,避免因过分溺爱而养成其所求必得,从不顾及他人的恶习。

④壮年期。此期应该严格按照长生不老的基本原理操作,物极必反,才能不会变老。

⑤老年期。生命的最后阶段。人之衰老为自然规律,故精神上要放得开。此期人生大事多已了却,心无羁绊,怡然自得,访友话旧,琴棋书画,花鸟虫鱼,一凭己性为取舍,注意起居规律、食饮适宜、锻炼有常,使阴阳平衡、气血顺畅,精气神保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则老而不衰,可望延年益寿。

三、应遵循的养生原则

一、适自然规律

“人与天地相应。”(《灵枢邪客》)人的生命活动是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进行的,人体自身具有与自然变化规律基本上相适应的.能力,如果人能掌握其规律,主动地采取各种养生措施适应其变化,就能避邪防病,保健延衰。例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即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这种“顺时摄养”的原则,就是顺应四时阴阳消长节律进行养生,从而使人体生理活动与自然界变化的周期同步,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

二、重视精神调养

1.避免不良刺激

避免不良刺激,主要包涵着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要尽量地避免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对人体的影响。因为,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睦幸福的家庭氛围等,有利于精神的调养。因而,要积极创建这种环境和氛围,尽量避免来自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因素等方面的不良刺激。其二,要积极地治疗躯体性疾患,防止其内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躯体疾患既可给患者造成痛苦等不良刺激,重病或久病常易形成患者的精神负担,其内源*还可产生异常的情志变化,加重病情,影响康复,遂致早衰。

2.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

过激、过久的情志刺激,只有在超越人的心理调节范围时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人的心理调节能力,首先与人的“志意和”密切相关。亦即《灵枢本脏》所说的:“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具体言之,“志意和”与人群中个体的气质、性别、年龄、经历、文化思想修养等密切相关,通过经验认识及思想活动过程来转移情绪情感反应,消除其不良刺激,保持良好的心境。

三、注意形体锻炼

形体的锻炼,不仅可以促进气血的流畅,使人体筋骨劲强,肌肉发达结实,脏腑功能健旺,增强体质,还能以“动”济“静”,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因而,运动养生是养生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对于形体的锻炼,一般要求运动量要适度,做到“形劳而不倦”。并且要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方能收到动形以养生的功效。

四、谨和五味

“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情爽志以资气血”。(《备急千金要方》)因而,前人十分重视饮食养生。食养,亦需遵循一定的原则:

1.辩饮食之宜忌

《金匮要略》曾经指出:“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说明已认识到了饮食与人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宜与忌、利与害的辩证关系。因而,辩饮食之宜忌是食养的原则之一。一般说来,体质偏热者,进食宜凉而忌温;体质偏寒者,进食宜温而忌凉;平体之人,宜*衡饮食而忌偏。

2.平衡膳食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而机体对于营养物质的需求则是多方面的。含有多种丰富营养的饮食物可以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可以推迟衰老的发生,可以减少因衰老而招致的多种疾病,因而,要求食养中膳食的调配要尽可能地全面、合理、互补,即平衡膳食的原则。例如:《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记述的“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已经包涵着在食养中饮食调配要求营养全面、合理的认识。

四、养生方法有哪些

调神养生

精神乐观,则气舒神旺;精神抑郁,则气结神颓;喜怒不节,则气耗神消。故清心寡欲可使心气平和、血脉流畅、精神安定,虽有大惊猝恐而不能为害。调神之法,参禅入定,或心有所恃,或弦歌自娱,或山林探幽,以气度从容,心思安定,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则神调。

吐纳养生

即今之气功。气功之要,一是静心,静而不思,若能无外无我,可以养神而致长寿。二是以意引气,以气行周身,通达经络,包括通任督、通小周天、通大周天等各种方法,达到养气养神、经脉流畅,保健强身。

气功,作为医疗保健,其历史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唐尧时期,奠基于春秋战国,以后历代有所发展。远在两千多年前先秦时期的医学著作和其他著作中,就有关于气功的论述。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一批简帛医书中,就有描述气功的帛书帛画。《黄帝内经》中亦有不少地方与气功有关,但这一词在古代未普遍使用,而是直到现代才盛行起来;在古代,仍称为导引、吐纳。服气等。葛洪在其《抱朴子》中,对气功养生的经验和方法作了较详细的记载。南北朝时代,陶弘景辑录了六朝以前的气功养生经验,编辑成《养性延命录》,占该书之半的《服气疗病》和《导引按摩》两部分,有些内容与目前在应用的动静*极为相似。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于绝大部分证候下都载有导引、吐纳的方法,约有260余种,可说是隋代以前气功疗法的一次总结。孙思邈的《摄养枕中方》一书,其中导引、行气两节,专论古代气功。孙氏特别强调“气息得理,即百病不生”的呼吸锻炼作用。他还介绍了六字诀的具体运用,以及动功“天竺国按摩婆罗门法”计十八势、“老子按摩法”计四十九个动作。

导引养生

又称为练形养生。导引吐纳,自古即用于描述气功及形体强身,未有细致确定的区分。这里则专指以形体动作为主导方法的养生,所谓“主导”,是因为这种方法本身也要求有呼吸动作的配合。这类养生术有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以及被动的推拿等。

食饵养生

通过调节食物的品质、数量、进食规律,以及回避有害的食物以养生,也包括饵药养生(古称神仙服饵),其内容包括食性、食养、食疗、食节、饮食禁忌及药养等。

保精养生

精气神为人之三宝,精化气,气生神,故精又为人之动力源泉。保精之法,开源节流。节流有二:一是养神,神安不乱,精不妄耗,清静无为,恬愉自保。二是节房室,古人将男女好合、房事伤精看得很重,认为精生有限,而*无节则过耗,将致疾短寿。开源即促精生长、吸引采补。前者有食饵、药物、*等法可以试行,后者则主要与房中术有关。

环境养生

人的生活,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环境的影响,因而对水土气候、地形地貌、森林植被等均有所选择。古人主张在高爽、幽静、向阳、背风、水清、林秀、草芳之处结庐修养,故多选择名山大川、幽雅清静之处。现实生活中只要达到适宜也就可以。

人应当怎样对待生活学会科学养生

人应当怎样对待生活学会科学养生

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病对健康的危害性也很大,比如大家常说的三高、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道传染病、皮肤病、肝病、癌症、痔疮、心脏病等很多,都对养生健康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健康、长寿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目标。现在,让我们学会科学养生,积极对待生活。

一、什么是养生

养生指保养、调养、颐养生命。即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运用调神、导引吐纳、四时调摄、食养、药养、节欲、辟谷等多种方法,以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养生产生于上古先民为抗御严酷的自然环境,调整体力,抗御疾病,防治疾病的需要。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养生是先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生命经验的结果。

摄养身心使长寿。《庄子·养生主》:“文惠君 曰:‘善哉!吾闻庖丁 之言,得养生焉。’”宋 陆游《斋事》:“食罢,行五十七步,然后解襟褫带,低枕少卧,此养生最急事也。”清 袁枚《随园诗话》卷二:“同年储梅夫 宗丞,能养生,七十而有婴儿之色。”

通常所说的养生是狭义的养生学,是指通过非药物的方法达到提高自康复能力的学问。公元前五十世纪人天合一整体观的形成标志着养生概念的成熟;公元610年,隋大业年间,当时的太医令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集中论述了各种疾病的病源和病候,但书中没有药方,只列养生方、导引法213种。由此可知,中国从那时起就已经将养生作为治疗的常规方法,并得到官方的提倡。

二、不同年龄的养生要求

①胎儿期。依于母体,长于子宫,亦能感受外界及母体的影响,此期养生主要依赖胎教,故各种养生要求均针对母体,以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诸如行动稳重、食饮丰富平和、精神安定愉快、耳不闻恶声、目不睹恶事、睡眠充足、节制房事等。

②婴儿期。已离母体,哺乳赖母。此期为稚嫩之时,形气未充,神气未定,易饱易饥易惊易为邪袭,病则传变迅速,故此期养生在于*同养,养母以防止母病及子,养子以保证其各种生理需求,适其寒温、多见风日、合理饮食,待之以慈祥、安和、愉快,使婴儿发育结实、稳定。

③幼儿及青春期。此期已完全脱离母体,养生主要在于自身,但又须父母的指导和关怀。此期特点是生长迅速,智力、体力大增,生殖力亦渐成熟,是精神与形体变化最显著的时期。身体方面倡导杂食不偏、生活自理、手脚勤快,要充分保证其成长发育的营养需要,避免发育迟缓、发育不良等;尤须注意使其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及社会公益活动,急公好义,避免因过分溺爱而养成其所求必得,从不顾及他人的恶习。

④壮年期。此期应该严格按照长生不老的基本原理操作,物极必反,才能不会变老。

⑤老年期。生命的最后阶段。人之衰老为自然规律,故精神上要放得开。此期人生大事多已了却,心无羁绊,怡然自得,访友话旧,琴棋书画,花鸟虫鱼,一凭己性为取舍,注意起居规律、食饮适宜、锻炼有常,使阴阳平衡、气血顺畅,精气神保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则老而不衰,可望延年益寿。

三、应遵循的养生原则

一、适自然规律

“人与天地相应。”(《灵枢邪客》)人的生命活动是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进行的,人体自身具有与自然变化规律基本上相适应的.能力,如果人能掌握其规律,主动地采取各种养生措施适应其变化,就能避邪防病,保健延衰。例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即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这种“顺时摄养”的原则,就是顺应四时阴阳消长节律进行养生,从而使人体生理活动与自然界变化的周期同步,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

二、重视精神调养

1.避免不良刺激

避免不良刺激,主要包涵着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要尽量地避免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对人体的影响。因为,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睦幸福的家庭氛围等,有利于精神的调养。因而,要积极创建这种环境和氛围,尽量避免来自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因素等方面的不良刺激。其二,要积极地治疗躯体性疾患,防止其内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躯体疾患既可给患者造成痛苦等不良刺激,重病或久病常易形成患者的精神负担,其内源*还可产生异常的情志变化,加重病情,影响康复,遂致早衰。

2.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

过激、过久的情志刺激,只有在超越人的心理调节范围时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人的心理调节能力,首先与人的“志意和”密切相关。亦即《灵枢本脏》所说的:“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具体言之,“志意和”与人群中个体的气质、性别、年龄、经历、文化思想修养等密切相关,通过经验认识及思想活动过程来转移情绪情感反应,消除其不良刺激,保持良好的心境。

三、注意形体锻炼

形体的锻炼,不仅可以促进气血的流畅,使人体筋骨劲强,肌肉发达结实,脏腑功能健旺,增强体质,还能以“动”济“静”,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因而,运动养生是养生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对于形体的锻炼,一般要求运动量要适度,做到“形劳而不倦”。并且要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方能收到动形以养生的功效。

四、谨和五味

“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情爽志以资气血”。(《备急千金要方》)因而,前人十分重视饮食养生。食养,亦需遵循一定的原则:

1.辩饮食之宜忌

《金匮要略》曾经指出:“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说明已认识到了饮食与人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宜与忌、利与害的辩证关系。因而,辩饮食之宜忌是食养的原则之一。一般说来,体质偏热者,进食宜凉而忌温;体质偏寒者,进食宜温而忌凉;平体之人,宜*衡饮食而忌偏。

2.平衡膳食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而机体对于营养物质的需求则是多方面的。含有多种丰富营养的饮食物可以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可以推迟衰老的发生,可以减少因衰老而招致的多种疾病,因而,要求食养中膳食的调配要尽可能地全面、合理、互补,即平衡膳食的原则。例如:《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记述的“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已经包涵着在食养中饮食调配要求营养全面、合理的认识。

四、养生方法有哪些

调神养生

精神乐观,则气舒神旺;精神抑郁,则气结神颓;喜怒不节,则气耗神消。故清心寡欲可使心气平和、血脉流畅、精神安定,虽有大惊猝恐而不能为害。调神之法,参禅入定,或心有所恃,或弦歌自娱,或山林探幽,以气度从容,心思安定,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则神调。

吐纳养生

即今之气功。气功之要,一是静心,静而不思,若能无外无我,可以养神而致长寿。二是以意引气,以气行周身,通达经络,包括通任督、通小周天、通大周天等各种方法,达到养气养神、经脉流畅,保健强身。

气功,作为医疗保健,其历史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唐尧时期,奠基于春秋战国,以后历代有所发展。远在两千多年前先秦时期的医学著作和其他著作中,就有关于气功的论述。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一批简帛医书中,就有描述气功的帛书帛画。《黄帝内经》中亦有不少地方与气功有关,但这一词在古代未普遍使用,而是直到现代才盛行起来;在古代,仍称为导引、吐纳。服气等。葛洪在其《抱朴子》中,对气功养生的经验和方法作了较详细的记载。南北朝时代,陶弘景辑录了六朝以前的气功养生经验,编辑成《养性延命录》,占该书之半的《服气疗病》和《导引按摩》两部分,有些内容与目前在应用的动静*极为相似。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于绝大部分证候下都载有导引、吐纳的方法,约有260余种,可说是隋代以前气功疗法的一次总结。孙思邈的《摄养枕中方》一书,其中导引、行气两节,专论古代气功。孙氏特别强调“气息得理,即百病不生”的呼吸锻炼作用。他还介绍了六字诀的具体运用,以及动功“天竺国按摩婆罗门法”计十八势、“老子按摩法”计四十九个动作。

导引养生

又称为练形养生。导引吐纳,自古即用于描述气功及形体强身,未有细致确定的区分。这里则专指以形体动作为主导方法的养生,所谓“主导”,是因为这种方法本身也要求有呼吸动作的配合。这类养生术有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以及被动的推拿等。

食饵养生

通过调节食物的品质、数量、进食规律,以及回避有害的食物以养生,也包括饵药养生(古称神仙服饵),其内容包括食性、食养、食疗、食节、饮食禁忌及药养等。

保精养生

精气神为人之三宝,精化气,气生神,故精又为人之动力源泉。保精之法,开源节流。节流有二:一是养神,神安不乱,精不妄耗,清静无为,恬愉自保。二是节房室,古人将男女好合、房事伤精看得很重,认为精生有限,而*无节则过耗,将致疾短寿。开源即促精生长、吸引采补。前者有食饵、药物、*等法可以试行,后者则主要与房中术有关。

环境养生

人的生活,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环境的影响,因而对水土气候、地形地貌、森林植被等均有所选择。古人主张在高爽、幽静、向阳、背风、水清、林秀、草芳之处结庐修养,故多选择名山大川、幽雅清静之处。现实生活中只要达到适宜也就可以。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