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试用期签了保密协议怎么辞职
2023-10-06 06:20:01 责编:小OO
文档

签订保密协议,如果你想辞职,你需要提前一个月通知雇主。辞职后,你不能泄露雇主的秘密,否则你需要赔偿雇主的损失。

分离程序:

第一步是写一封辞职信

这是一个必要的基本步骤。辞职信和录取通知书一样,应该有一定的格式,合格的辞职信一般必须包括以下内容:离职原因、离职期限、工作交接以及对公司表示感谢的礼貌用语。你也可以添加一些个人意见和建议,并推荐合适的继任者,但措辞和语气一定不能过度,以免留下一个犯罪记录对你的黑色和白色。

第二步是与主管详细讨论

这是离开公司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你离开公司的请求能否得到批准和支持取决于这一步。在与你的主管详细交谈之前,你必须为离职准备一个好的理由。如果你平时的工作表现还不错,或者你是公司的骨干,主管可能会在谈话中挽留你,你必须用适当的语言来处理,想尽一切办法表明你的立场,坚持你的初衷。永远不要不说再见就离开。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而且会产生非常坏的影响。

第三步是移交

在与主管协商具体辞职意向并获得同意后,应开始交接工作。

当公司没有找到合适的替代者时,你应该一如既往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坚持到最后一班。即使接替你的人来了,你仍然必须在离开公司之前交出手头的工作来完成你最后的责任。

第四步人事程序

在你决定离职后,会有一系列人事程序。一般来说,原公司会发出退货单,并将你的文件转移出去。此外,您的养老金关系和住房公积金需要一起转移。如果你找到了一个新的单位,你只需要把原来的劳动关系转移到新的单位。如果你失业或出国,你必须咨询相关部门,并妥善处理,以避免不必要的劳动争议时,你需要在未来使用这些关系。

第五步是走正常的道路。当你离开时,你应该开一张离职证明。有些公司在招聘时应该看看你的离职证明。

一、试用期辞职有工资吗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劳动者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3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九条规定,劳动关系双方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一次付清劳动者工资。

因此,在试用期内,只要劳动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就可以解除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合同,并且用人单位应该在解除劳动合同时一次性付清劳动者的工资。

二、《劳动合同法》对试用期辞职的相关规定

《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3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第二十条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第二十一条规定:在试用期中,除劳动者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在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说明理由。

劳动者虽然处于试用期,但其基本权利也应该得到保障,一些单位常常无视《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拒绝试用期员工辞职,又或者要求试用期员工和正式员工一样提前30日提出辞职申请才解决劳动合同,这些做法都是违法的,劳动者在遭遇这种情况时,可以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