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缓刑是否都是在庭审中宣判?
2023-10-11 10:25:42 责编:小OO
文档

缓刑是根据刑法规定,根据犯罪情节、社会危害程度和认罪态度,人民法院对嫌疑人作出的暂缓执行刑罚的处罚措施。缓刑期间是考验期,如果期满后没有违法行为,则不被追究刑事责任;若期间有违法行为,则立即收监执行。缓刑的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判决生效前的羁押时间不能折抵考验期。判决书应当在宣告后立即送达当事人、检察院、辩护人和诉讼代理人。

法律分析

缓刑不是全部都是当庭宣判的。缓刑,是有条件的不执行原来判决的刑罚。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缓刑,是人民法院根据嫌疑人的犯罪情节,社会危害程度和认罪态度。对嫌疑人作出暂缓执行刑罚的处罚措施。而缓刑期间也属于是考验期。如果嫌疑人在着期间内没有违法行为的话。期满后,就不用被追究刑事责任。如果在这期间有违法行为,那么就将对嫌疑人立即收监执行。缓刑的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判决确定之日即判决发生法律效力之日。判决以前先行羁押的时间,不能折抵缓刑的考验期限。也就是说法院作出判决后,要等10天判决生效,才开始计算缓刑考验期。

《刑事诉讼法》

第二百零二条

宣告判决,一律公开进行。当庭宣告判决的,应当在五日以内将判决书送达当事人和提起公诉的人民检察院;定期宣告判决的,应当在宣告后立即将判决书送达当事人和提起公诉的人民检察院。判决书应当同时送达辩护人、诉讼代理人。

拓展延伸

缓刑的适用条件和审判程序

缓刑是刑法中的一项特殊制度,适用条件和审判程序对于刑事案件的处理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缓刑的适用条件包括犯罪事实清楚、社会危害较小、认罪悔罪态度好、对被害人有赔偿能力等。在审判程序中,法院会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进行审理,并在庭审中宣判缓刑。审判程序包括案件立案、证据收集、辩论、法庭判决等环节。在判决缓刑时,法院会综合考虑犯罪性质、社会危害程度、被告人的个人情况等因素,以确保公正、合理地适用缓刑制度,实现刑罚的目的和效果。缓刑的适用条件和审判程序的规定,旨在平衡社会正义与个人利益,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权益的平衡。

结语

缓刑是一项特殊制度,对于刑事案件的处理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缓刑的适用条件包括犯罪事实清楚、社会危害较小、认罪悔罪态度好、对被害人有赔偿能力等。在审判程序中,法院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公正、合理地宣判缓刑。这一制度的目的是平衡社会正义与个人利益,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权益的平衡。缓刑的适用条件和审判程序的规定,确保了刑罚的目的和效果的实现。

法律依据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七章 立案、撤案 第三节 撤 案 第一百九十条 公安机关撤销案件以后又发现新的事实或者证据,或者发现原认定事实错误,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重新立案侦查。

对犯罪嫌疑人终止侦查后又发现新的事实或者证据,或者发现原认定事实错误,需要对其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继续侦查。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十章 特别程序 第二节 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 第三百三十八条 对达成和解协议的案件,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公安机关将案件移送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时,可以提出从宽处理的建议。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五章 证 据 第七十三条 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

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不能作证人。

对于证人能否辨别是非,能否正确表达,必要时可以进行审查或者鉴别。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