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未成年人辱骂他人犯法嘛
2023-10-11 11:58:56 责编:小OO
文档

未成年骂人不构成犯罪,但需考虑年龄、内容、场合是否侵犯他人名誉权。侵权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未满16周岁侵权不犯罪,需家长教育;16-18周岁首次侵权不处理,再次骂人治安处罚可减轻。公然侮辱或诽谤构成犯罪,未满16周岁不承担刑责,16-18周岁从轻处罚。

法律分析

未成年骂人一般情况下是不构成犯罪的,但是也看其具体的年龄,辱骂的内容及场合,还要看其是否侵犯到他人的名誉权,是否是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1)如果骂人对他人的名誉造成侵权,则需要给被侵权的人进行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2)如果骂人的未成年人未满16周岁,即时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也不构成犯罪,但需要由家长进行教育;如果未成年人已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第一次侵犯他人的名誉权,不做处理,第二次骂人,要进行治安管理处罚,但是可以减轻治安管理处罚;

(3)未成年人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构成侮辱罪或者诽谤罪的,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不承担刑事责任。对于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对的未成年人,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拓展延伸

未成年人辱骂他人的法律责任如何界定?

未成年人辱骂他人的法律责任的界定涉及多个因素。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未成年人通常被视为具有有限的法律责任能力。在某些情况下,未成年人可能会面临民事责任,需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然而,刑事责任的界定可能会有所不同。一些国家会根据未成年人的年龄、心智发展程度以及犯罪行为的性质和严重程度来确定其刑事责任。此外,一些国家也会采取特殊的法律程序和对待方式,以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和促进其改造。总体而言,未成年人辱骂他人的法律责任界定是一个复杂而综合考量的问题。

结语

未成年人辱骂他人的法律责任界定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根据具体情况,未成年人的年龄、辱骂内容及场合以及侵犯他人权益的程度都需要考虑。如果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需要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对于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即使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一般不构成犯罪,但需要家长进行教育。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第一次骂人不做处理,第二次则可能面临治安管理处罚,但可以减轻处罚。对于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未成年人,未满16周岁的不承担刑事责任,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应负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在不同国家或地区,对未成年人辱骂他人的法律责任界定可能有所不同,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五章 其他规定 第九十五条 本法所称重伤,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伤害:

(一)使人肢体残废或者毁人容貌的;

(二)使人丧失听觉、视觉或者其他器官机能的;

(三)其他对于人身健康有重大伤害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2022修正):第三章 人身和人格权益 第二十四条 学校应当根据女学生的年龄阶段,进行生理卫生、心理健康和自我保护教育,在教育、管理、设施等方面采取措施,提高其防范性侵害、性骚扰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保障女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发展。

学校应当建立有效预防和科学处置性侵害、性骚扰的工作制度。对性侵害、性骚扰女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学校不得隐瞒,应当及时通知受害未成年女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向公安机关、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依法处理。

对遭受性侵害、性骚扰的女学生,学校、公安机关、教育行政部门等相关单位和人员应当保护其隐私和个人信息,并提供必要的保护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21修正):第九章 法律责任 第七十二条 结伙斗殴、寻衅滋事,扰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教学秩序或者破坏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侵占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