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个人集资的合法金额是多少?
2023-10-10 02:06:08 责编:小OO
文档

非法集资是指未经批准、超越权限、向公众筹集资金并掩盖非法目的的行为。个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达到一定数额、户数或造成经济损失,以及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或扰乱金融秩序等情况都属于非法集资立案标准。非法集资的特点包括缺乏合法批准、承诺还本付息、向不特定对象筹集资金以及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实质。

法律分析

一、关于非法集资立案标准的说明:

(一)个人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数额在20万元及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数额在100万元及以上的;

(二)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三十户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一百五十户以上的;

(三)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给存款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给存款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的;

(四)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五)其他扰乱金融秩序情节严重的情形。

二、非法集资的特点有哪些?

1、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包括没有批准权限的部门批准的集资,有审批权限的部门超越权限批准集资,即集资者不具备集资的主体资格

2、承诺在一定期限内给出资人还本付息。还本付息的形式除以货币形式为主外,也有实物形式和其他形式。

3、向社会不特定的对象筹集资金。这里“不特定的对象”是指社会公众,而不是指特定少数人。

4、以合法形式掩盖其非法集资的实质。为掩饰其非法目的,犯罪分子往往与集资参与人签订合同,伪装成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最大限度地实现其骗取资金的最终目的。

拓展延伸

另外,确定是否构成非法集资罪要看其主观上是否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具体而言有下列行为的即可认定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1、募集人集资后不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或者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与筹集资金规模明显不成比例,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的;

2、募集人肆意挥霍集资款,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的;

3、募集人携带集资款逃匿的;

4、募集人将集资款用于违法犯罪活动的;

5、募集人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逃避返还资金的;

6、募集人隐匿、销毁账目,或者搞假破产、假倒闭,逃避返还资金的;

7、募集人拒不交代资金去向,逃避返还资金的;

8、其他可以认定非法占有目的的情形。

最后,投资时发现遭遇了非法集资的,不管募集人是否构成非法集资罪,投资人可以先收集整理相关证据,接着向工商部门投诉举报,如果能够确认对方涉嫌非法集资的,为避免遭遇更多损失,建议可以在必要时直接报警处理。

结语

非法集资的特点包括未经批准、承诺还本付息、向社会不特定对象筹集资金、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集资的实质。这些行为都会扰乱金融秩序,给社会带来严重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提高风险意识,避免成为非法集资的受害者。

法律依据

《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在提起公诉前积极退赃退赔,减少损害结果发生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