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垃圾短信广告的侵权责任分析
2023-10-01 23:03:56 责编:小OO
文档

手机短信息作为移动电话的另一种服务方式,方便快捷,以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为人们交往搭起了良好的桥梁,但其带来的负面效应也令人担忧。近年来,利用手机短信广告进行诈骗、扰乱正常社会秩序和侵权的事件越来... 手机短信息作为移动电话的另一种服务方式,方便快捷,以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为人们交往搭起了良好的桥梁,但其带来的负面效应也令人担忧。近年来,利用手机短信广告进行诈骗、扰乱正常社会秩序和侵权的事件越来越多。 所谓垃圾短信是指没有经过接受者同意的,其内容具有违法性或者具有广告性的侵害接受者合法权益的短信息。短信广告发送过程中能够起到实质性作用的有两部分主体,一是短信的直接发送者,二是提供发送服务的企业。 短信广告发送方责任追究 侵犯人身。一般来说,未经接收者同意发布广告短信不构成侵权。但是在被告知并遭拒绝后,仍然发送就构成侵权。手机用户可以要求信息提供商停止侵权行为。生活安宁权是公民隐私权的一个内容。因侵犯他人隐私权而承担责任的基本方式是精神损害赔偿。另外,《治安管理处罚法》明确规定,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活动的处 5 日以下拘留或者 500 元以下罚款。 诈骗财产。利用虚假宣传诱骗用户消费是垃圾短信广告的惯用伎俩。如通过短信给手机用户发送一些虚假的信息。有些短信广告涉及法律法规和国家相关部门明令禁止的内容,如解析姓名、测姻缘等封建迷信内容,诱骗用户参与从而收取信息费。在此种情况下,用户虽是自愿参与,但是发布者仍然有欺诈性。 移动通信运营商责任追究 违约行为。不论手机短信息通过什么方式发送,都要经过移动电信运营商的短信网关。电信运营商既然提供短信服务,理应承担所发信息包括广告的审查之责。而且这在技术上也是可行的。显然,运营商提供的垃圾短信广告不是手机用户想得到的,并且该垃圾短信广告还给手机用户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这违背了双方达成的合同,从这个角度讲,运营商实际上在合同履行上构成了不当履行,属于违约行为。 欺诈消费。如电信运营商通过向用户发短信来推销业务。有的业务是免费试用几个月,几个月之后用户如果不发送指令取消即收取费用。很多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 被办理 了业务,运营商要承担返还已收取的费用及其他损失的责任。 共同侵权。有消费者在手机入网后不断收到带有色情内容的广告信息。这种情况完全可以认定为运营商侵权。因为运营商目前的平台可以对短信中的敏感词汇进行过滤,如果有证据证明短信运营商泄露了用户信息则要承担连带责任。 行政机关责任追究 监管不力。大量的垃圾短信侵权案件的出现说明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还不够。不排除在有些严重侵权案件中,相关监管部门、监管人员因严重失职而被追究相应责任包括侵权责任的可能。 共同侵权。行政机关在必要时可以与运营商合作,通过手机短信的形式向用户发送重要消息。如卫生部门发布关于禽流感的预警信息,气象部门发布气象信息。这属于公益性质的通知,一般不会造成侵权。但是这不意味着行政机关没有与第三方共同侵权的可能,在有些地方的行政机关组织的社会考试中,有些考生就收到了考试培训班广告,且培训班与行政机关有关。行政机关存在把考生的资料(包括手机号码)泄露给第三方以谋取利益的嫌疑,这是对考生隐私权的侵犯。在这种情况下,行政机关和短信广告发布者共同造成了侵权行为,因此要承担共同侵权的民事责任。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