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资产减值如何核算
2023-10-01 05:25:00 责编:小OO
文档

资产组减值测试的原理和单项资产一致,即企业需要预计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和计算资产组的账面价值,并将两者进行比较,如果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确认相应的减值损失。减值损失金额应当按照下列顺序进行分摊:首先抵减分摊至资产组中商誉的账面价值;然后根据资产组中除商誉之外的其他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所占比重,按比例抵减其他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

[例1]XYZ公司有一条甲生产线,生产某精密仪器,该生产线由A、B、C三部机器构成,成本分别为40、60和100万元。使用年限均为10年,净残值为零,以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A、B、C三部机器均无法单独产生现金流量,但整条生产线构成完整的产销单位,属于一个资产组。20x7年甲生产线所生产的精密仪器有替代产品上市,到年底,导致公司精密仪器的销路锐减40%,因此,在20x7年12月31日对甲生产线进行减值测试。该生产线已经使用5年,预计尚可使用5年。20x7年12月31日A、B、C三部机器的账面价值分别为20、30和50万元。经估计,A机器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为15万元,B和C机器都无法合理估计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以及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同时,通过估计得到甲生产线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为60万元,由于公司无法合理估计生产线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公司以甲生产线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60万元为其可回收金额。XYZ公司20x7年12月31日进行如下计算和处理:

(1)甲生产线的账面价值=20+30+50=100(万元)

(2)甲生产线的可收回金额=60(万元)

(3)甲生产线的减值损失=100-60=40(万元)

(4)甲生产线减值损失按设备账面价值计算的分摊比例如下:

机器A分摊比例=20÷100=20%

机器B分摊比例=30÷100=30%

机器C分摊比例=50÷100=50%

(5)甲生产线各机器分摊减值损失计算如下:

机器A分摊减值损失=20-15=5(万元)

按照分摊比例,机器A应当分摊减值损失8万元(40×20%),但由于机器A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为15万元,因此机器A最多只能确认减值损失5万元(20-15),未能分摊的减值损失3万元(8—5),应当在机器B和机器c之间进行再分摊。

机器B分摊减值损失=40×30%=12(万元)

机器C分摊减值损失=40×50%=20(万元)

(6)甲生产线各机器减值损失分摊后的账面价值:

机器A分摊后的账面价值=20-5=15(万元)

机器B分摊后的账面价值=30-12=18(万元)

机器C分摊后的账面价值=50-20=30(万元)

(7)尚未分摊的减值损失=40-(5+12+20)=3(万元)

(8)将尚未分摊的3万元减值损失在机器B和c之间按比例进行第二次分摊:

机器B第二次分摊的减值损失=3×[18÷(18+30)]=1.125(万元)

机器c第二次分摊的减值损失=3×[30÷(18+30)=1.875(万元)

(9)第二次分摊后机器B和机器C应确认减值损失总额:

机器B应确认减值损失总额=12+1.125=13.125(万元)

机器c应确认减值损失总额=20+1.875=21.875(万元)

(10)第二次分摊后机器B和机器c的账面价值:

第二次分摊后机器B的账面价值=30-13.125=16.875(万元)

第二次分摊后机器C的账面价值=50-21.875=28.125(万元)

根据上述计算和分摊结果,构成甲生产线的机器A、机器B和机器C应当分别确认减值损失50000元、131250元和218750元,账务处理如下:

借:资产减值损失——机器A50000

——机器B131250

——机器C218750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机器A50000

——机器B131250

——机器C218750

一、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所有者权益的价值计量

在名义货币发生变化的今天,随着社会生产率大幅提高,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弊端已日益显现,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使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的严重失真,因此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已越发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人们对财务报告目标的改变,报告使用者越来越关注会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有效,以有助于评价与决策,因此,越来越凸显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优越性、必要性,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下,由于会计要素是按照同一时点市场价格计量即会计要素在不同时点具有不同的价值,在不同一时点不具有可加性、可比性,因此使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市价存在差异,即:资产市价-资产账面价值=资产的价值变动,资本市价-资本的账面价值=资本的价值变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所有者权益计量与历史成本计量方法最大的区别在于:将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视为利得或损失计入利润,反映在所有者权益当中,也就是说将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视为所有者权益价值变动,并作为所有者权益的现行价格,即形成会计等式:资产市价=负债市价+所有者权益市价,但在实际我们发现会计所反映的现时所有者权益价值并不是该时点的股权市场价格,对上市公司而言,该时点的股权价值即股票的市价,非上市公司而言,要采用技术评估的方法,确认所有者权益的真实价值,因此现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所反映的所有者权益价值会计信息并不真实、有用,使投资者无法进行评判、决策。仔细分析发现,采用现行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反映的所有者权益的价值属性既不是投入成本价值,也不是重置成本价值、交换价值、更不是在用价值,它反映价值是介于在历史成本与市场价值之间的价值,显然不符合所有者权益的价值属性的特点,使价值属性与计量模式之间没有保持逻辑上的一致性,从而会导致其反映的会计信息失真。我们认为,根据资产的定义最恰当的计量属性应该是现值计量方法,它反映是资产在用价值即内在价值或投资价值,对应的股权价值也应是在用价值,其体现的计量方法也应该是现值计量方法,只有在无法采用现值计量的情况下或者可以采用但受未来不确定性因素较大时,退而次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会计要素的市场价值,这样使会计要素的账面价值与市价之间存在差异,从而产生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价值变动这一新的会计要素,并且这一价值变动不应该对股权价值产生影响。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