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诬告陷害会带来哪些后果?
2023-09-30 04:58:27 责编:小OO
文档

报假警是违法行为,不是犯罪,不会有犯罪案底。拘留属于行政处罚,案卷信息存在公安机关,但不会上网。除非涉及其他案件,一般不会影响生活。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散布谣言、投放危险物质等行为可处拘留和罚款。

法律分析

1、报假警会被拘留5天,属于违法行为,不是犯罪,不会有犯罪案底。犯罪案底,一般指某人过去犯法或犯罪行为的记录。

2、又称犯罪人员犯罪记录制度,在法律中一般指有过刑事犯罪前科的档案记录,而该犯罪档案一般存放至公安部门保存。此处的拘留属于行政处罚,相关的案卷、信息肯定会留存在公安机关,但这种信息不会上网的。也就是说,只要不是涉及到其它案件,其它人是调取不出来的,所以基本不会影响生活,包括考学、招工等。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拓展延伸

诬告陷害:后果与法律责任

诬告陷害是指故意捏造事实、编造虚假陈述,以诋毁他人名誉或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会给被诬告者带来精神上的伤害,还可能导致一系列的后果和法律责任。首先,被诬告者可能面临社会声誉的破坏,可能会失去工作机会、人际关系受到影响。其次,诬告陷害行为涉及到虚假陈述,可能触犯刑法,构成诽谤罪或虚假陈述罪,从而承担刑事责任。此外,被诬告者有权寻求法律救济,可以提起诉讼,要求赔偿精神损失、名誉损害等。因此,诬告陷害行为不仅可能对被诬告者造成严重后果,还会面临法律责任的追究。

结语

报假警属于违法行为,不构成犯罪,因此不会有犯罪案底。犯罪案底一般指过去的犯罪记录。拘留是一种行政处罚,相关案卷和信息会保存在公安机关,但不会公开上网。只要不涉及其他案件,不会影响生活、考学或招工等。诬告陷害行为是捏造事实、编造虚假陈述,会给被诬告者带来精神伤害,可能触犯刑法,承担刑事责任,并可能面临法律追究。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五章 侵犯财产罪 第二百七十五条 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五章 侵犯财产罪 第二百七十六条 由于泄愤报复或者其他个人目的,毁坏机器设备、残害耕畜或者以其他方法破坏生产经营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六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第一节 扰乱公共秩序罪 第三百零二条 盗窃、侮辱、故意毁坏尸体、尸骨、骨灰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