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刑事诉讼期限是多长?
2023-10-01 15:48:30 责编:小OO
文档

刑事诉讼有效期是指追诉时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不同刑罚的追诉时效分别为5年、10年、15年和20年。如果超过追诉时效,需要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时效的延长。追诉时效限制可以例外情况下,如犯罪人逃避侦查审判或司法机关未立案受理被害人的控告。

法律分析

刑事诉讼有效期是多久??我想你说的应该是追诉时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十七条规定,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①法定最高刑为不满5年有期徒刑的,经过5年。②法定最高刑为5年以上不满10年有期徒刑的,经过10年。③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15年。④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20年。如果20年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时效的延长(即不受追诉期限限制的情况):

(1)司法机关立案侦查,或者是受理案件;犯罪人逃避侦查审判的。要件:①司法机关已经立案侦查或者受理案件;②罪犯有逃避侦查、审判的行为。

(2)被害人提出控告,而司法机关应立案或受案而没立案、受案的。要件:①被害人提出控告;②司法机关本应立案或者受案而没有立案、受案。还有不懂的吗?

拓展延伸

刑事诉讼的时效性如何保障?

刑事诉讼的时效性是司法制度中的重要环节,旨在保障公正和高效的司法程序。为了确保时效性,相关法律规定了刑事诉讼的期限,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执行。首先,法院会在案件立案后尽快进行审理,避免拖延。其次,法律规定了刑事诉讼中各个程序环节的时限,如侦查、起诉和审判等,以确保案件能够在合理的时间内得到解决。此外,相关部门也加强了对刑事诉讼期限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各方遵守规定并及时履行义务。通过这些措施,刑事诉讼的时效性得到了有效保障,为公民提供了更加公正和高效的司法保障。

结语

刑事诉讼的时效性是司法制度中的重要环节,旨在保障公正和高效的司法程序。法律规定了刑事追诉的期限,根据犯罪的性质和刑罚的严重程度,分别规定了不同的追诉时效。同时,司法机关也对逃避侦查和审判的行为进行了规定,确保犯罪分子无法逃避法律制裁。通过加强执行、规定时限和监督管理等措施,刑事诉讼的时效性得到了有效保障,为公民提供了更加公正和高效的司法保障。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二章 侦查 第十节 侦查终结 第一百五十九条 对犯罪嫌疑人可能判处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依照本法第一百五十八条规定延长期限届满,仍不能侦查终结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可以再延长二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二章 侦查 第十节 侦查终结 第一百五十六条 对犯罪嫌疑人逮捕后的侦查羁押期限不得超过二个月。案情复杂、期限届满不能终结的案件,可以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延长一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一章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 第二百七十七条 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应当保障未成年人行使其诉讼权利,保障未成年人得到法律帮助,并由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承办。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