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劳动者什么情况可以对用人单位说i不
2023-10-01 18:16:43 责编:小OO
文档

劳动者什么情况可以对用人单位说不

法官提醒一:对只签“三方协议”你可以说“不”!

小吴应届毕业后入职某物流公司。已经工作半年的小吴在和同学聊天时发现,只有自己还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针对小吴的疑问,物流公司解释是:公司、小吴及小吴的毕业学校,彼此之间签订有“三方协议”,该协议已经确定了小吴的劳动关系,因此无需另行签订劳动合同。咨询相关人士后,小吴以物流公司未与自己签订劳动合同为由提起劳动仲裁,要求物流公司支付未签劳动合同的二倍工资差额,得到了仲裁的支持。

法官说法:

“三方协议”即《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通常由教育部门、相关就业主管部门统一制表,由学校下发、毕业生签字、用人单位盖章,毕业生本人保管一份作为报到、转接户口关系的依据;是明确毕业生、学校、用人单位三方在应届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权利义务的书面文件。而劳动合同是由用人单位提供,经与毕业生平等协商后签订的,对工作岗位、工作待遇等劳动法上权利义务关系进行约定的书面文件。因此,“三方协议”与“劳动合同”在签约主体、约定内容等方面具有明显区别,“三方协议”并不具有“劳动合同”的法律效力。法律明确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物流公司将“三方协议”视同于劳动合同,并以此为由未予小吴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行为有违法律规定。

法官提醒二:对“入职费用”你可以说“不”!

小向是计算机专业应届毕业生,经过两轮的面试后,小向收到了某咨询公司发出的通知,通知中载明,小向通过了岗位面试,为确保小向掌握该岗位相关的知识、技能,胜任入职后的工作需求,该公司将对小向进行相关培训,公司与小向各负担培训费用的50%即1万元。

然而,五个月的培训后,咨询公司并未与小向签订劳动合同,也未向小向提供工作岗位。已经错过求职时机的小向只得将咨询公司诉至法院,要求咨询公司返还培训费1万元。法院经过审理发现,咨询公司在五个月的培训期内并未对小向进行正规、系统的课程培训,亦未对小向进行相应考核,故判决咨询公司应向小向返还1万元培训费。

法官说法:

法律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本案中,咨询公司在招录员工的过程中,以对小向进行入职专项培训为由,向小向收取高额培训费用的行为有违法律规定,小向有权拒绝。法官提醒,在求职过程中,当遭遇用人单位提出交纳“保证金”、“制服费”、“培训费”等要求,或遭遇用人单位提出代存、代管“从业资质证”、“资格证”等要求时,求职者可依法予以拒绝。同时,从谨慎、负责的角度,求职者亦应以此为警醒,对该用人单位是否正规、所招聘职位是否存在等情况重新进行考量,以避免落入有心人设下的“招聘陷阱”。

法官提醒三:对超长“试用期”你可以说“不”!

小于是某高校设计专业应届毕业生,毕业后入职某设计公司从事设计工作。公司负责人表示,设计工作十分看重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及创造力,因此公司需要通过一定的观察期来确定小于是否适合该份工作。考虑到专业确实对口,小于即答应上述要求,与设计公司签订了为期一年的试用期劳动合同,工资按同岗位正式员工的80%计算。一年后,小于要求公司与其签订正式劳动合同,但遭拒绝。后小于依法向设计公司主张权益,要求设计公司按照转正后的工资标准支付工资差额。小于的主张得到了法律支持。

法官说法:

法律明确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

本案中,设计公司与小李签订的《试用期劳动合同》有两处不符合法律规定:其一是合同仅约定试用期,其二是一年的试用期时间过长。因此,该份试用期劳动合同并不具有“试用期合同”的性质,一年的合同期应视为是双方的劳动合同期限,小李据此要求设计公司向其补足工资差额并无不当。实践中,由于试用期期间用人成本较为低廉等因素,不乏一些用人单位恶意约定长时间试用期、重复约定试用期,或直接签订试用期劳动合同,已达到使用“廉价劳动力”的目的。因此,求职者在面对“试用期”要求时,应牢记:劳动合同法中试用期长短有上限,工资多少有下限。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