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被告人和法院有关系如何办
2023-10-01 18:16:23 责编:小OO
文档

打官司发现被告和法院的人有关系,可以向法院要求相关人员回避该案件,如果该案件判罚有很大的偏颇性,判罚不准确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

法院的传票不去拿会怎样

从近年司法实践的趋势来看,法院对送达程序的重视逐渐提高,送传票给你之前,一般法官都会先打电话跟你确认身份。如果连电话都打不通,法官才会考虑公告送达。

所以,如果你连法院电话都没接到,那大概率也不会收到传票。可一旦你接了电话,知道了涉诉情况,个人建议你该接就接,别当鸵鸟。

那种既不去法院受领、在法官上门的时候也躲着不见或者不告知具体地址,甚至被堵住了也拒不接收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就比如:

1、法官对你的第一印象坏了

不接传票阻止不了诉讼程序,顶多只能拖上两个月(公告期),可你因此付出的代价却不小。换位思考,法官首先对你就会有意见,因为你恶意给他的工作增加了步骤和难度(两次公告、缺席判决)。而且拒不接收传票,给人的观感就是心虚,再上纲上线一点就是缺乏对法律的敬畏。所以,如果你前面拒接了传票,后面再出庭应诉的时候,法官一定不会有好脸色。虽然还达不到让法官非要针对你枉法裁判的程度,但此消彼长,在他自由裁量权的范围之内,你肯定是责任的上限。

2、无法了解对方的诉请和证据

不接传票,你就不好意思去法院阅卷,所以对方在起诉状说了什么,拿出了什么证据你都不知道。即便对方的起诉书漏洞百出,再或者对方的证据链条支离破碎,你能抓住漏洞反戈一击的机会就这么消失了。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而这个免费观敌瞭阵的机会就这么错失了。当然,你心甘情愿认输的除外。

3、无法及时答辩纠正视听

现实中,法官对答辩状的印象往往比起诉状要更深些。一份饱满充实的答辩状,可以调动起法官那根敏感的职业神经,让他脑子里形成“这个案子不简单”的印象,这对后续庭审质证、抗辩都很关键。可是如果你不接传票,不做答辩,那传到法官耳中的就是原告的一家之言,哪怕原告的理由再蹩脚,想输也是难啊。

4、无法跟踪诉讼程序

不接传票,大概率你也不会去应诉,庭审中间发生了什么你可能永远也无法知道了。而裁判结果呢,你只能通过去网上搜法院公告才能得知。一个不小心,上诉期限都会错过。直到自己被限制高消费了或者银行账户被冻结,这个时候就很难受了。

所以,接到法院电话别怕,收到法院传票也不怕,那不是卖身契,签个字不会倾家荡产。认真读读起诉状,去查查对方的证据,好歹先评估下对手的牌面,再考虑要不要出庭应诉、要不要请个律师应诉,这才是理性成年人的做法。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四十四条审判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有权用,口头或者书面方法申请他们回避:

(一)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近亲属的;

(二)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三)与本案当事人、诉讼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公正审理的。

审判人员接受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请客送礼,或者违反规章会见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当事人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审判人员有前款规章的行为的,应当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前三款规章,适用于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