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继续性债权诉讼时效起算
2023-10-02 07:54:30 责编:小OO
文档

法律主观:

案例说明 1993年8月,被告向原告承租租赁物,约定期限为10年,租金按租赁年于1月底、7月底各付当年一半租金。2000年前被告支付了部分租金,但2001年的未付。2003年1月原告向 法院 起诉,要求被告支付2001年的租金。 法院认为,分期给付合同的诉讼时效从最后偿还日开始计算诉讼时效,而本案中分期付租金的最后一期的付款到期日为2003年7月30日,故原告要求被告支付2001年租金的诉讼时效尚未超过。 [点评] 本争议涉及分期履行债务的诉讼时效期间是从最后一期履行期届满之日起计算,还是认为存在数个独立的请求权而分别计算相应的时效期间的问题。笔者赞同第一种看法。 一、连续性债权宜理解为一独立的整体之债 分期付款的义务在一段时间中分成若干部分,部分履行的总体构成整体债务,这种给付行为在时间上是经常的,但给付的标的仅为单独一项,只不过分期分批完成而已。债务的终点只有一个,即全部义务履行完毕。只有 债务人 履行了每一个“个别”债务,权利人的整个债权才完全实现,双方的债权债务关系才告消灭。 我们还可以从 刑法 追诉时效制度中得到启迪。刑法第八十九条规定,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者,追诉时效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法律是一个同一的体系,不同的法律部门之间,应在语言上、逻辑上相互保持一致,避免出现彼此矛盾的内容。在这个意义上,对于基于同一债权产生的分期履行的债务,应以最后履行期限为诉讼时效起算点为宜。 笔者认为,长期之债中,定期给付债权与分期给付债权不同,前者为数个独立的债权,在一定期间内反复继续的发生而为给付,分期给付的数期非独立的债权,而视整体为一独立之债。那种认为具有可分性而主张各期均成立独立的个别债,因而分别计算时效的观点,关注了连续性,而未注意到连续性债务中尚存在定期给付和分期给付的区别。本案是10年期的一个租赁关系,总标的为确定数,而非10个1年期的租赁。 二、从立法趋势和最高法院对时效的立场看,应保障 债权人 利益 与 高利贷 盛行的中世纪时期相比,到了现代,法律从注重保护债务人利益转而倾向于优先保护债权人利益。如果认为每一期履行期均开始计算诉讼时效,则债权人在每个个别债逾期后,不得不逐个起诉。这对债权人而言,无疑增加了诉累,同时也加重了债务人的诉讼负担。法律是各种权利的平衡机制,在若干对立的权利之间,在相互冲突的价值之间,往往要作出取舍。在公正与效率之间,效率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在讲求效率情况下致力于正义,是法律应孜孜以求的目标。确定最后一期为诉讼时效起算点,正符合优先保护债权人利益和实现效率这一追求。 从我国最高法院对于诉讼时效态度的发展过程,也可以得出强化保护债权人利益的趋势:从过了诉讼时效期间义务人履行义务后又以超过诉讼时效为由翻悔的不予支持,到诉讼时效期间经过后当事人双方就原债务达成还款协议的受法律保护,再到法复(1999)7号《批复》规定,对于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债务人在催款通知单上签字或盖章的,视为对原债务的重新确认,该债权债务关系应受法律保护。以上规定限制义务人的时效利益,基本上确立了我国最高司法机关对诉讼时效利益抛弃之翻悔的限制,这一历程反映出在平等保护前提下侧重于优先考虑权利人利益的价值。最高法院在答复时效问题的个案请示时,认为在立法做出调整之前,对时效问题应以有利于债权人的原则作从宽解释。 虽然最高法院法释[2004]4号《批复》对法复(1999)7号《批复》有所变更,认为保证人在催款通知单上签字,法院不得认定保证人继续承担保证责任;但是,该催款通知书内容符合 合同法 和 担保法 有关担保合同成立的规定,并经保证人签字认可,能够认定成立新的保证合同的,法院应当认定保证人按照新保证合同承担责任。2003年最高法院就信达 公司 杭州 办事 处诉中国包装总公司借款担保合同纠纷一案的终审判决,明确分期还款 借款合同 的保证期间以最后一笔还款期届满之日为标准。保证期间和诉讼时效一样都在于督促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但在构成要件、法律效力、始期的计算、期间性质上不同,对债权人的责任尤重于诉讼时效的规定。既然更严格的保证期间都从最后一笔还款期届满之次日开始起算,举重以明轻,诉讼时效期间也应该从最后一笔还款期届满之次日起算。 这种务实的观点在以下内容中得到佐证:最高法院正在起草的合同法解释(二)第二十六条规定,分期履行的合同,以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次日起计算诉讼时效。 三、从利益衡量角度,应以合同整体解释诉讼时效 法学方法中,利益法学派认为法律的实际作用比法律的抽象内容更为重要。法官在阐释法律时,若有许多解释之可能,法官自须衡量现行环境及各种利益之变化,以探求立法者处于今日立法时所可能表示之意思,而加以取舍。按照 民法通则 第一百三十七条诉讼时效从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的规定,如果机械地理解,能得出本案已经超过诉讼时效的结论。 但这种解释在实践中是远远不够的。立法当时我国还处于计划经济,没有考虑到社会信用已到“危机”程度的当下现实,也无法预见时效制度的不当使用目前成为许多债务人算计权利人的法宝这种形势。如何寻找正当的裁判是法官的任务,而正当与否取决于是否有优先保护明显比较重要的利益。 就个案而言,从原告的主观心理来看,认为到合同期满自己的权益才受到侵害。被告提出的抗辩,是原告所未预料到的。从保护善意人的角度,应该对原告给予倾-斜。从具有一定普遍指导意义的《司法信箱》2001年第3期的答复来看,时效的起算点应以最后一笔债务的到期日为准。该答复针对以下案例:1997年10月27日,双方签订 租赁合同 ,约定租期3年,租金每年1万元,按季度各付2500元。履行中一方租金未付。2000年3月,承租人搬出并将房屋给他人使用。 同年5月,出租人向法院起诉。该答复认为,本案系 合同纠纷 ,诉讼时效期间应该从双方当事人解除租赁合同之日起计算。承租人自始未付租金系违约行为。诉讼时效应该从合同整体出发,而不应将合同的每个阶段割裂开来分别计算。在合同的有效期间内承租人搬出并且将房屋给他人使用,以实际行为提前 解除合同 ,故时效从此时开始计算。 关债权的问题手续比较复杂,程序会比较麻烦,如果有专业人士的协助会事半功倍。如果您遇到复杂的法律问题,网也向您提供 律师在线 咨询,欢迎您进行 法律咨询 。

法律客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二条 诉讼时效期间届满的,义务人可以提出不履行义务的抗辩。 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义务人同意履行的,不得以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为由抗辩;义务人已经自愿履行的,不得请求返还。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三条 人民法院不得主动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