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中医养生的保健目的
2024-03-06 05:30:28 责编:小OO
文档

中医养生保健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体质、防未病、治已病:

1. 增强体质:适量运动、调整饮食、规律作息等,可以提高抵抗力、免疫力,达到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

2. 防未病:中医养生保健可以预防各类疾病的发生,将其发生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3. 治已病:通过中医养生保健可以缓解不适,促进病情痊愈,使身体达到健康的状态。但应注意不可矫枉过正、过于依赖,必要时还需要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系统的、正规的药物、手术、物理治疗等改善病情。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中医养生保健

中医养生保健

  养生保健非医疗包括哪些项目,问题最有资格解答的莫过于一些老中医,养生也养了一辈子,他们的人生经验对于我们来说便是不可多得的养生宝典,下面分享中医养生保健。

  中医养生保健1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

  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中医养生来自古代精华医学,当代中医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医值得后人继续开发和研究。

   中医养生的来源

  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确切性而言,中国养生文化的萌芽大概只能上溯到殷商时代。从已经出土的甲骨文的考证中可以发现,殷商时的人们在生病时、分娩时都祈祷祖宗神灵佑助;对日常生活中的吉凶祸福与健康状况也不时卜问,进而举行各种形式祭祀活动以清除不祥。此外,甲骨文中还出现了有关个人卫生(如沐、浴)和集体卫生(如大扫除称:“寇帚”)之类的记载。

  逮至西周,养生思想进一步发展。周代还设有食医专门掌管周王与贵族阶层的饮食,指导“六饮、六膳、百馐、百酱”等多方面的饮食调理工作,提出饮食调理要与四季气候相适应;并有了专职主管环境卫生的职官,如“庶氏掌除毒蛊”;“翦氏掌除蠧物、、、、、、以莽草熏之”;“壶涿氏掌除水虫”,使水清洁。

  生命所必须的食物;温补食物能温阳助火,改善畏寒怕冷症状,从而增强体质,如阴虚内热的体质,多食则加重阳热升火,出现咽干、齿痛、牙龈出血、便秘等症状;清补食物偏凉可以清火,如阳虚偏寒体质,多食反而使体寒更甚,从而出现腹泻、腹痛等症。

  因此,即使身体虚,也不能盲目“乱补”,身体虚有许多种类,每一种虚证,都有针对性的补方、补药和食物,药证不符,不但无效无益,反而有副作用。

   误区四:无虚盲目“求补”

  时下,由于媒体广泛传播,广告中各种“补品”的神奇、灵验功效的宣传往往夸大其词,人们基于求补心,出现了很多无“虚”求补者。世上绝无“有病治病,无病保健”的补药。古往今来,违反“虚则补之”的法则,乱求补药招灾者,比比皆是。如人参,中医称谓大补元气,宁神益智,益肺健脾,堪称补药中之极品。若遇心衰、休克、出血、体质虚弱、阳痿等症状者,人参确有药到病除之效。然而,若补不对症,轻则不适,重则致人死命。

  中医冬季养生攻略 如果您有手、脚、耳朵、小腿等感觉特别寒冷的苦恼,不妨试试专家推荐的几款能帮您抗击寒冷的冬季“暖身餐”。

  中医养生保健2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具体都有哪些内容和方法?

  中医养生保健有情志养生、节气养生、体质养生、食药养生、运动导引养生、经络穴位养生等诸多方面。

  最近教授在主编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养生适宜技术》,这也是全国高等中医药教育教材,供中医养生学等专业使用,从操作技术角度整理总结了针法调养技术(包括毫针、耳针、皮肤针、刺络放血、穴位埋线等)、灸法调养技术(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等)、推拿调养技术(推拿和小儿儿推拿)、导引调养技术(八段锦、六字诀、易筋经、五禽戏、太极拳等)和其他调养技术(拔罐、刮痧、砭石、贴敷、熏洗等),并针对脏腑、气血津液、四肢脊柱、特殊人群、女性、儿童常见问题,详细介绍了以上方法的综合运用。

   为什么要综合运用?

  任何一种方法,都有其适应症,亦有其禁忌症,有优必有劣:

  艾灸胜在体表刺激,面积大,温热舒适,可促循经感传;

  穴位刺血胜在针对某条经络,或某个部位,清热快速;

  刮痧胜在大面积透发,清热活血祛瘀;

  拔罐胜在走罐留罐闲罐抖罐排罐,罐罐不同,各有其效;

  耳穴胜在全息对应,迷走神经刺激;

  推拿胜在手法众多,点面线,天人地,渗透可调;

  小儿推拿胜在特殊人群的特殊应用;

  导引胜在自我调节与锻炼融为一体。

  这些方面协同使用,发挥其长,而避其短,临床效果更稳定,副作用更少。

  中医养生保健3

   中医养生知识

   一、肝与胆: 肝与胆互为表里。“肝主藏血”,肝有储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液”之说。肝气条达有升发疏泄的作用,可舒畅全身,令人精力旺盛又心平气和、神情怡然。

  (1)“肝开窍于目”,肝是眼睛的根,肝的精气充足,眼睛明亮、黑白清晰,炯炯有神,如果肝火上炎,可是双目肝赤、肝虚则会双目干涩,视物不清。

  (2)“肝主筋,其华在爪”,肝的精气充足能养筋、筋壮肢体灵活自如,指甲丰满光洁、透明、呈粉色;肝虚则筋发硬,活动迟钝不灵,指甲糟脏,凹陷不透明,缺少血色。

  (3)“怒则伤肝”肝气调达顺畅,人的精力旺盛而又能心平气和,与人交往亲和友善,肝瘀气滞则易生怒火,目光凶狠,脸趁呈绛色,体内臭气鼓胀,令人厌恶而避之。肝阴包括血液和全身筋与肌肉运动时所需的润滑液——阴津,肝阴足,身体轻松自如,内心自信,不愠不和。

   肝的不适之证分阳亢和阴虚,无论属于哪一种情况都会影响形象美,调肝要区别阳亢和阴虚,其不同的特点分别如下:

  1、肝阳亢者性情急躁尚有气力;肝阴者性情焦躁但疲惫不堪。

  2、肝阳亢眼红,干涩和眼角膜有斑,或眼袋鼓胀,下垂或眼球外突;肝阴虚者眼窝内凹,或干涩视物模糊,或迎风流泪,或眼花,或色盲,或视网膜脱落,黄斑性病变,白内障,重则患神经炎。

  3、肝阳亢饭后两肋下胀满,或右肋常胀痛;阴虚右肋常隐隐作痛。

  4、肝阳亢者双脚躁动不安;阴虚者两腿酸软。

  5、肝阳亢者遇事焦躁,处事不周;阴虚者办事心余而力不足。

   二、心与小肠: 中医讲的心包括心脏和大脑。例如:心里想,不是指心脏在想而是讲大脑在思考。心主神明是精神意识,思维等高级中枢神经活动的主宰,对其它脏腑的功能起领导作用,气足血旺的人精神愉悦,神采奕奕。容光焕发,心气虚的人心悸,二目无光,兴致索然,重则厌食。(1)心气足面有光华,心气足者脸色白里透红,皮肤光滑柔软,细嫩;心气虚者面色无光,毛孔粗大,因其锁不住毛孔而汗水自出,重者大汗亡阳。(2)心气足声圆音亮,心气足的人声如响铃,乐于言表,喜形于色;心气虚者声音低沉,常吁短叹,少言寡语,抑郁不欢,心气虚者病因各异;或劳累过度,或心情抑郁而暗耗心阴;或受刺激郁郁不欢;或步入中年气虚;或大病初愈气已伤矣。调心也有阴阳之分;心阳不足,耗阴生热;心阴不足,欠热伤气,阳虚或阴虚的.特点分别如下:A、“舌为心之苗”舌嫩胖而苔白为阳虚,舌瘦而苔躁红者为阴虚。B、舌尖有溃疡者,舌白为阳虚,舌红为阴虚。C、长吁短叹自汗者为阳虚,面红燥热自汗者为阴虚。D、心区憋闷,透不过气,心里怯懦者为阳虚,心区燥热,烦闷易发火者为阴虚。

   三、肺与大肠: 肺位胸中上走气道,喉为门户,开窍于鼻,为气体出入之所,“肺朝血脉”肺吸进的清气与脾运化的水谷精微相结合,生化为元气,维持人的生命,肺与心同为上焦,相互依存,肺主气,心主血,气离血死,血离气枯。1、肺气是精力旺盛,肺气是人的血液中含氧充足,必然精力旺盛,健康的年轻女性皮肤白嫩,与肺气足有关。2、肺主皮毛,肺气足,皮肤层面气血充足营养物质丰富,皮肤柔嫩,光滑,毛孔细,肺气虚,皮肤抵抗力弱,皮肤容易出现下列症状:皮下红疹、皮癣、面有红斑、粉刺,面部毛孔显粗,皮肤过敏。

  3、肺气足鼻子精巧:肺开窍于鼻,肺气足,鼻子发亮,精巧,肺气虚,鼻子毛孔渐粗,或鼻翼变红,重则为“酒糟鼻”。

  4、肺气足不虚胖,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调节人体水分,需要脾、肾相互配合缺一不可,任何一个环节出了毛病,都会引起体内水液代谢不利,形成虚胖,重则浮肿。肺气足鼻不生炎症,嗅觉灵敏。肺气虚,易患鼻咽,容易过敏,有时不辨香臭,“肺主忧”肺气足,人常欢笑,肺气虚,人多忧愁。肺有阴虚,阳虚之分,不同症状如下:肺阳虚时咳喘无力,流清鼻涕,甚则喘促或呼吸困难,痰多清稀,疲倦,懒语,声低,怕冷,自汗,脸色青色,舌胖淡嫩。肺阴虚时干咳少痰,潮热盗汗,两颧潮红,手足心热,咽燥喑哑,舌红干燥,苔少。

   四、脾与胃: “脾胃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主运化,水和精微输布全身,供应人体多方面的需求,维持内脏功能正常的运行,食物入口皆由脾而散,脾与胃为营血化生之源,所以,人白天的身体状况健康与否,与脾有重要关系。

  1、脾气足肌肉丰活,“脾主肌肉”脾气足,肌肉丰润、鲜活,面部生动而富有活力,有的人长相不漂亮,但仍然可人,这就是民间讲的脸上长着“爱人肉”

  2、脾气足脸不臃肿,女性面部白里透红的胖是正常的胖,可谓“富贵之美”,除此外的胖,多数为肿胖。脾主运化水湿,输布体内水份,脾虚湿滞,则导致水肿,肾虚引起的水肿在腿脚,脾虚引起的水肿在脸部及全身。引起脾虚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吃;二是思,多吃冰冷食物,贪吃水果,暴饮暴食都能伤脾,思虑过多,也可能伤脾。

  3、“脾开窍于口,其荣在唇,脾气通于口,脾足能知五谷”脾气足着嘴唇丰盈红润,呼出的气无异味,吃五谷杂粮可品出其中的香味,脾气弱者唇白而粗糙,若寒凝脾中则唇紫或黑,呼出的气息异味浓得令他人躲闪,且饮食无味。

  4、“脾统血,使血液在脉管内运行顺畅不致外溢”脾气虚而无力统血时,血溢出脉管之外称为“血不循经”,有人会皮下出血形成瘀斑,严重的人流出的汗为红色,有的女性会经血不止。脾和胃相表里,脾相当于车间,二者缺一不可,相互配合,但是他们的习性却不同,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气上升,人中气足,胃气下降,人才能顺利完成消化吸收,脾和胃的功能正常与否,其症状分别如下:

  1、脾气虚时唇偏白,重则无血色,胃火上行,唇干,重则有裂纹。2、脾气虚得太久,上牙龈萎缩,胃气虚弱久了,下牙龈萎缩。3、脾气虚弱便溏稀,重则泻肚,胃火上行大便干硬。

  4、脾气虚时四肢不温,胃火旺时人燥热。5、胃阳不足,胃脘胀痛,呕吐清涎。

   五、肾与膀胱: “肾为先天之本”肾气旺,人耳聪目明,精力充沛,颈直肤亮,可延缓衰老数十年之多;肾气虚,人易恐惧,严重者可出现精神疾病。

  1、“肾主水”肾气时可调节体内水分并将多余水分及时排出体外,女性肾气衰时,体内该排掉的水份不能及时排出,造成腰以下部位虚胖甚至浮肿,若脸也肿胖时表明已相当严重了,而补充肾气,人的腰围即可减小,但体重可能不减,这是因为“肾主骨”,人的肾气足了,骨质密度便随之增加,体重也会增加。

  2、“肾主毛发”,肾气足,头发浓密而黑亮,肾气不足时则头发脱落,发质枯干,所以治理脱发的根本是调养肾。肾气足颈项直挺,牙齿坚固,因为肾主骨,而牙是骨之余,肾气虚是颈椎无力挺直,重则骨质增生,因此当人到中年出现骨质增生或出现牙齿松动时,不要急于动手术,应从调肾入手,这样既能从根本上解决病患,又可保住牙齿。

  3、“肾纳肺气,肺主皮毛”,肾气足可接纳肺气,肺朝百脉可养皮肤,肾气虚时令肺的肃降功能受阻,面部易生斑等,而有的人会因肾虚不纳肺气引起脸上长粉刺。

  4、肾气足夫妻生活和谐,“肾下开窍于二阴,上开窍于耳”,肾气足,听力好,肾为肝之母,肝肾同源,肝肾足者耳聪目

  明,肾虚易导致听力差,或耳鸣,眩晕,甚者耳聋。

  补肾,首先要确定肾阳虚还是阴虚,阳虚补阳,阴虚滋阴,调反了非但达不到补肾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南辕北辙,肾阳虚或肾阴虚的特点分别如下:阳虚:怕冷,手或脚易凉。阴虚:怕热,手心、脚心及其内心燥热,即“五心烦热”。

  1、舌虚舌嫩胖,苔白;阴虚舌瘦,舌红,苔少而燥。

  2、阴虚易瘦,阳虚易胖。

  3、阳虚精神疲惫,阴虚燥热不安。

  4、阳虚面色青白无光,阴虚颧红,脸呈绛色。

中医养生保健

中医养生保健

  养生保健非医疗包括哪些项目,问题最有资格解答的莫过于一些老中医,养生也养了一辈子,他们的人生经验对于我们来说便是不可多得的养生宝典,下面分享中医养生保健。

  中医养生保健1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

  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中医养生来自古代精华医学,当代中医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医值得后人继续开发和研究。

   中医养生的来源

  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确切性而言,中国养生文化的萌芽大概只能上溯到殷商时代。从已经出土的甲骨文的考证中可以发现,殷商时的人们在生病时、分娩时都祈祷祖宗神灵佑助;对日常生活中的吉凶祸福与健康状况也不时卜问,进而举行各种形式祭祀活动以清除不祥。此外,甲骨文中还出现了有关个人卫生(如沐、浴)和集体卫生(如大扫除称:“寇帚”)之类的记载。

  逮至西周,养生思想进一步发展。周代还设有食医专门掌管周王与贵族阶层的饮食,指导“六饮、六膳、百馐、百酱”等多方面的饮食调理工作,提出饮食调理要与四季气候相适应;并有了专职主管环境卫生的职官,如“庶氏掌除毒蛊”;“翦氏掌除蠧物、、、、、、以莽草熏之”;“壶涿氏掌除水虫”,使水清洁。

  生命所必须的食物;温补食物能温阳助火,改善畏寒怕冷症状,从而增强体质,如阴虚内热的体质,多食则加重阳热升火,出现咽干、齿痛、牙龈出血、便秘等症状;清补食物偏凉可以清火,如阳虚偏寒体质,多食反而使体寒更甚,从而出现腹泻、腹痛等症。

  因此,即使身体虚,也不能盲目“乱补”,身体虚有许多种类,每一种虚证,都有针对性的补方、补药和食物,药证不符,不但无效无益,反而有副作用。

   误区四:无虚盲目“求补”

  时下,由于媒体广泛传播,广告中各种“补品”的神奇、灵验功效的宣传往往夸大其词,人们基于求补心,出现了很多无“虚”求补者。世上绝无“有病治病,无病保健”的补药。古往今来,违反“虚则补之”的法则,乱求补药招灾者,比比皆是。如人参,中医称谓大补元气,宁神益智,益肺健脾,堪称补药中之极品。若遇心衰、休克、出血、体质虚弱、阳痿等症状者,人参确有药到病除之效。然而,若补不对症,轻则不适,重则致人死命。

  中医冬季养生攻略 如果您有手、脚、耳朵、小腿等感觉特别寒冷的苦恼,不妨试试专家推荐的几款能帮您抗击寒冷的冬季“暖身餐”。

  中医养生保健2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具体都有哪些内容和方法?

  中医养生保健有情志养生、节气养生、体质养生、食药养生、运动导引养生、经络穴位养生等诸多方面。

  最近教授在主编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养生适宜技术》,这也是全国高等中医药教育教材,供中医养生学等专业使用,从操作技术角度整理总结了针法调养技术(包括毫针、耳针、皮肤针、刺络放血、穴位埋线等)、灸法调养技术(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等)、推拿调养技术(推拿和小儿儿推拿)、导引调养技术(八段锦、六字诀、易筋经、五禽戏、太极拳等)和其他调养技术(拔罐、刮痧、砭石、贴敷、熏洗等),并针对脏腑、气血津液、四肢脊柱、特殊人群、女性、儿童常见问题,详细介绍了以上方法的综合运用。

   为什么要综合运用?

  任何一种方法,都有其适应症,亦有其禁忌症,有优必有劣:

  艾灸胜在体表刺激,面积大,温热舒适,可促循经感传;

  穴位刺血胜在针对某条经络,或某个部位,清热快速;

  刮痧胜在大面积透发,清热活血祛瘀;

  拔罐胜在走罐留罐闲罐抖罐排罐,罐罐不同,各有其效;

  耳穴胜在全息对应,迷走神经刺激;

  推拿胜在手法众多,点面线,天人地,渗透可调;

  小儿推拿胜在特殊人群的特殊应用;

  导引胜在自我调节与锻炼融为一体。

  这些方面协同使用,发挥其长,而避其短,临床效果更稳定,副作用更少。

  中医养生保健3

   中医养生知识

   一、肝与胆: 肝与胆互为表里。“肝主藏血”,肝有储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液”之说。肝气条达有升发疏泄的作用,可舒畅全身,令人精力旺盛又心平气和、神情怡然。

  (1)“肝开窍于目”,肝是眼睛的根,肝的精气充足,眼睛明亮、黑白清晰,炯炯有神,如果肝火上炎,可是双目肝赤、肝虚则会双目干涩,视物不清。

  (2)“肝主筋,其华在爪”,肝的精气充足能养筋、筋壮肢体灵活自如,指甲丰满光洁、透明、呈粉色;肝虚则筋发硬,活动迟钝不灵,指甲糟脏,凹陷不透明,缺少血色。

  (3)“怒则伤肝”肝气调达顺畅,人的精力旺盛而又能心平气和,与人交往亲和友善,肝瘀气滞则易生怒火,目光凶狠,脸趁呈绛色,体内臭气鼓胀,令人厌恶而避之。肝阴包括血液和全身筋与肌肉运动时所需的润滑液——阴津,肝阴足,身体轻松自如,内心自信,不愠不和。

   肝的不适之证分阳亢和阴虚,无论属于哪一种情况都会影响形象美,调肝要区别阳亢和阴虚,其不同的特点分别如下:

  1、肝阳亢者性情急躁尚有气力;肝阴者性情焦躁但疲惫不堪。

  2、肝阳亢眼红,干涩和眼角膜有斑,或眼袋鼓胀,下垂或眼球外突;肝阴虚者眼窝内凹,或干涩视物模糊,或迎风流泪,或眼花,或色盲,或视网膜脱落,黄斑性病变,白内障,重则患神经炎。

  3、肝阳亢饭后两肋下胀满,或右肋常胀痛;阴虚右肋常隐隐作痛。

  4、肝阳亢者双脚躁动不安;阴虚者两腿酸软。

  5、肝阳亢者遇事焦躁,处事不周;阴虚者办事心余而力不足。

   二、心与小肠: 中医讲的心包括心脏和大脑。例如:心里想,不是指心脏在想而是讲大脑在思考。心主神明是精神意识,思维等高级中枢神经活动的主宰,对其它脏腑的功能起领导作用,气足血旺的人精神愉悦,神采奕奕。容光焕发,心气虚的人心悸,二目无光,兴致索然,重则厌食。(1)心气足面有光华,心气足者脸色白里透红,皮肤光滑柔软,细嫩;心气虚者面色无光,毛孔粗大,因其锁不住毛孔而汗水自出,重者大汗亡阳。(2)心气足声圆音亮,心气足的人声如响铃,乐于言表,喜形于色;心气虚者声音低沉,常吁短叹,少言寡语,抑郁不欢,心气虚者病因各异;或劳累过度,或心情抑郁而暗耗心阴;或受刺激郁郁不欢;或步入中年气虚;或大病初愈气已伤矣。调心也有阴阳之分;心阳不足,耗阴生热;心阴不足,欠热伤气,阳虚或阴虚的.特点分别如下:A、“舌为心之苗”舌嫩胖而苔白为阳虚,舌瘦而苔躁红者为阴虚。B、舌尖有溃疡者,舌白为阳虚,舌红为阴虚。C、长吁短叹自汗者为阳虚,面红燥热自汗者为阴虚。D、心区憋闷,透不过气,心里怯懦者为阳虚,心区燥热,烦闷易发火者为阴虚。

   三、肺与大肠: 肺位胸中上走气道,喉为门户,开窍于鼻,为气体出入之所,“肺朝血脉”肺吸进的清气与脾运化的水谷精微相结合,生化为元气,维持人的生命,肺与心同为上焦,相互依存,肺主气,心主血,气离血死,血离气枯。1、肺气是精力旺盛,肺气是人的血液中含氧充足,必然精力旺盛,健康的年轻女性皮肤白嫩,与肺气足有关。2、肺主皮毛,肺气足,皮肤层面气血充足营养物质丰富,皮肤柔嫩,光滑,毛孔细,肺气虚,皮肤抵抗力弱,皮肤容易出现下列症状:皮下红疹、皮癣、面有红斑、粉刺,面部毛孔显粗,皮肤过敏。

  3、肺气足鼻子精巧:肺开窍于鼻,肺气足,鼻子发亮,精巧,肺气虚,鼻子毛孔渐粗,或鼻翼变红,重则为“酒糟鼻”。

  4、肺气足不虚胖,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调节人体水分,需要脾、肾相互配合缺一不可,任何一个环节出了毛病,都会引起体内水液代谢不利,形成虚胖,重则浮肿。肺气足鼻不生炎症,嗅觉灵敏。肺气虚,易患鼻咽,容易过敏,有时不辨香臭,“肺主忧”肺气足,人常欢笑,肺气虚,人多忧愁。肺有阴虚,阳虚之分,不同症状如下:肺阳虚时咳喘无力,流清鼻涕,甚则喘促或呼吸困难,痰多清稀,疲倦,懒语,声低,怕冷,自汗,脸色青色,舌胖淡嫩。肺阴虚时干咳少痰,潮热盗汗,两颧潮红,手足心热,咽燥喑哑,舌红干燥,苔少。

   四、脾与胃: “脾胃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主运化,水和精微输布全身,供应人体多方面的需求,维持内脏功能正常的运行,食物入口皆由脾而散,脾与胃为营血化生之源,所以,人白天的身体状况健康与否,与脾有重要关系。

  1、脾气足肌肉丰活,“脾主肌肉”脾气足,肌肉丰润、鲜活,面部生动而富有活力,有的人长相不漂亮,但仍然可人,这就是民间讲的脸上长着“爱人肉”

  2、脾气足脸不臃肿,女性面部白里透红的胖是正常的胖,可谓“富贵之美”,除此外的胖,多数为肿胖。脾主运化水湿,输布体内水份,脾虚湿滞,则导致水肿,肾虚引起的水肿在腿脚,脾虚引起的水肿在脸部及全身。引起脾虚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吃;二是思,多吃冰冷食物,贪吃水果,暴饮暴食都能伤脾,思虑过多,也可能伤脾。

  3、“脾开窍于口,其荣在唇,脾气通于口,脾足能知五谷”脾气足着嘴唇丰盈红润,呼出的气无异味,吃五谷杂粮可品出其中的香味,脾气弱者唇白而粗糙,若寒凝脾中则唇紫或黑,呼出的气息异味浓得令他人躲闪,且饮食无味。

  4、“脾统血,使血液在脉管内运行顺畅不致外溢”脾气虚而无力统血时,血溢出脉管之外称为“血不循经”,有人会皮下出血形成瘀斑,严重的人流出的汗为红色,有的女性会经血不止。脾和胃相表里,脾相当于车间,二者缺一不可,相互配合,但是他们的习性却不同,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气上升,人中气足,胃气下降,人才能顺利完成消化吸收,脾和胃的功能正常与否,其症状分别如下:

  1、脾气虚时唇偏白,重则无血色,胃火上行,唇干,重则有裂纹。2、脾气虚得太久,上牙龈萎缩,胃气虚弱久了,下牙龈萎缩。3、脾气虚弱便溏稀,重则泻肚,胃火上行大便干硬。

  4、脾气虚时四肢不温,胃火旺时人燥热。5、胃阳不足,胃脘胀痛,呕吐清涎。

   五、肾与膀胱: “肾为先天之本”肾气旺,人耳聪目明,精力充沛,颈直肤亮,可延缓衰老数十年之多;肾气虚,人易恐惧,严重者可出现精神疾病。

  1、“肾主水”肾气时可调节体内水分并将多余水分及时排出体外,女性肾气衰时,体内该排掉的水份不能及时排出,造成腰以下部位虚胖甚至浮肿,若脸也肿胖时表明已相当严重了,而补充肾气,人的腰围即可减小,但体重可能不减,这是因为“肾主骨”,人的肾气足了,骨质密度便随之增加,体重也会增加。

  2、“肾主毛发”,肾气足,头发浓密而黑亮,肾气不足时则头发脱落,发质枯干,所以治理脱发的根本是调养肾。肾气足颈项直挺,牙齿坚固,因为肾主骨,而牙是骨之余,肾气虚是颈椎无力挺直,重则骨质增生,因此当人到中年出现骨质增生或出现牙齿松动时,不要急于动手术,应从调肾入手,这样既能从根本上解决病患,又可保住牙齿。

  3、“肾纳肺气,肺主皮毛”,肾气足可接纳肺气,肺朝百脉可养皮肤,肾气虚时令肺的肃降功能受阻,面部易生斑等,而有的人会因肾虚不纳肺气引起脸上长粉刺。

  4、肾气足夫妻生活和谐,“肾下开窍于二阴,上开窍于耳”,肾气足,听力好,肾为肝之母,肝肾同源,肝肾足者耳聪目

  明,肾虚易导致听力差,或耳鸣,眩晕,甚者耳聋。

  补肾,首先要确定肾阳虚还是阴虚,阳虚补阳,阴虚滋阴,调反了非但达不到补肾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南辕北辙,肾阳虚或肾阴虚的特点分别如下:阳虚:怕冷,手或脚易凉。阴虚:怕热,手心、脚心及其内心燥热,即“五心烦热”。

  1、舌虚舌嫩胖,苔白;阴虚舌瘦,舌红,苔少而燥。

  2、阴虚易瘦,阳虚易胖。

  3、阳虚精神疲惫,阴虚燥热不安。

  4、阳虚面色青白无光,阴虚颧红,脸呈绛色。

中医养生保健

中医养生保健

  养生保健非医疗包括哪些项目,问题最有资格解答的莫过于一些老中医,养生也养了一辈子,他们的人生经验对于我们来说便是不可多得的养生宝典,下面分享中医养生保健。

  中医养生保健1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

  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中医养生来自古代精华医学,当代中医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医值得后人继续开发和研究。

   中医养生的来源

  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确切性而言,中国养生文化的萌芽大概只能上溯到殷商时代。从已经出土的甲骨文的考证中可以发现,殷商时的人们在生病时、分娩时都祈祷祖宗神灵佑助;对日常生活中的吉凶祸福与健康状况也不时卜问,进而举行各种形式祭祀活动以清除不祥。此外,甲骨文中还出现了有关个人卫生(如沐、浴)和集体卫生(如大扫除称:“寇帚”)之类的记载。

  逮至西周,养生思想进一步发展。周代还设有食医专门掌管周王与贵族阶层的饮食,指导“六饮、六膳、百馐、百酱”等多方面的饮食调理工作,提出饮食调理要与四季气候相适应;并有了专职主管环境卫生的职官,如“庶氏掌除毒蛊”;“翦氏掌除蠧物、、、、、、以莽草熏之”;“壶涿氏掌除水虫”,使水清洁。

  生命所必须的食物;温补食物能温阳助火,改善畏寒怕冷症状,从而增强体质,如阴虚内热的体质,多食则加重阳热升火,出现咽干、齿痛、牙龈出血、便秘等症状;清补食物偏凉可以清火,如阳虚偏寒体质,多食反而使体寒更甚,从而出现腹泻、腹痛等症。

  因此,即使身体虚,也不能盲目“乱补”,身体虚有许多种类,每一种虚证,都有针对性的补方、补药和食物,药证不符,不但无效无益,反而有副作用。

   误区四:无虚盲目“求补”

  时下,由于媒体广泛传播,广告中各种“补品”的神奇、灵验功效的宣传往往夸大其词,人们基于求补心,出现了很多无“虚”求补者。世上绝无“有病治病,无病保健”的补药。古往今来,违反“虚则补之”的法则,乱求补药招灾者,比比皆是。如人参,中医称谓大补元气,宁神益智,益肺健脾,堪称补药中之极品。若遇心衰、休克、出血、体质虚弱、阳痿等症状者,人参确有药到病除之效。然而,若补不对症,轻则不适,重则致人死命。

  中医冬季养生攻略 如果您有手、脚、耳朵、小腿等感觉特别寒冷的苦恼,不妨试试专家推荐的几款能帮您抗击寒冷的冬季“暖身餐”。

  中医养生保健2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具体都有哪些内容和方法?

  中医养生保健有情志养生、节气养生、体质养生、食药养生、运动导引养生、经络穴位养生等诸多方面。

  最近教授在主编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养生适宜技术》,这也是全国高等中医药教育教材,供中医养生学等专业使用,从操作技术角度整理总结了针法调养技术(包括毫针、耳针、皮肤针、刺络放血、穴位埋线等)、灸法调养技术(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等)、推拿调养技术(推拿和小儿儿推拿)、导引调养技术(八段锦、六字诀、易筋经、五禽戏、太极拳等)和其他调养技术(拔罐、刮痧、砭石、贴敷、熏洗等),并针对脏腑、气血津液、四肢脊柱、特殊人群、女性、儿童常见问题,详细介绍了以上方法的综合运用。

   为什么要综合运用?

  任何一种方法,都有其适应症,亦有其禁忌症,有优必有劣:

  艾灸胜在体表刺激,面积大,温热舒适,可促循经感传;

  穴位刺血胜在针对某条经络,或某个部位,清热快速;

  刮痧胜在大面积透发,清热活血祛瘀;

  拔罐胜在走罐留罐闲罐抖罐排罐,罐罐不同,各有其效;

  耳穴胜在全息对应,迷走神经刺激;

  推拿胜在手法众多,点面线,天人地,渗透可调;

  小儿推拿胜在特殊人群的特殊应用;

  导引胜在自我调节与锻炼融为一体。

  这些方面协同使用,发挥其长,而避其短,临床效果更稳定,副作用更少。

  中医养生保健3

   中医养生知识

   一、肝与胆: 肝与胆互为表里。“肝主藏血”,肝有储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液”之说。肝气条达有升发疏泄的作用,可舒畅全身,令人精力旺盛又心平气和、神情怡然。

  (1)“肝开窍于目”,肝是眼睛的根,肝的精气充足,眼睛明亮、黑白清晰,炯炯有神,如果肝火上炎,可是双目肝赤、肝虚则会双目干涩,视物不清。

  (2)“肝主筋,其华在爪”,肝的精气充足能养筋、筋壮肢体灵活自如,指甲丰满光洁、透明、呈粉色;肝虚则筋发硬,活动迟钝不灵,指甲糟脏,凹陷不透明,缺少血色。

  (3)“怒则伤肝”肝气调达顺畅,人的精力旺盛而又能心平气和,与人交往亲和友善,肝瘀气滞则易生怒火,目光凶狠,脸趁呈绛色,体内臭气鼓胀,令人厌恶而避之。肝阴包括血液和全身筋与肌肉运动时所需的润滑液——阴津,肝阴足,身体轻松自如,内心自信,不愠不和。

   肝的不适之证分阳亢和阴虚,无论属于哪一种情况都会影响形象美,调肝要区别阳亢和阴虚,其不同的特点分别如下:

  1、肝阳亢者性情急躁尚有气力;肝阴者性情焦躁但疲惫不堪。

  2、肝阳亢眼红,干涩和眼角膜有斑,或眼袋鼓胀,下垂或眼球外突;肝阴虚者眼窝内凹,或干涩视物模糊,或迎风流泪,或眼花,或色盲,或视网膜脱落,黄斑性病变,白内障,重则患神经炎。

  3、肝阳亢饭后两肋下胀满,或右肋常胀痛;阴虚右肋常隐隐作痛。

  4、肝阳亢者双脚躁动不安;阴虚者两腿酸软。

  5、肝阳亢者遇事焦躁,处事不周;阴虚者办事心余而力不足。

   二、心与小肠: 中医讲的心包括心脏和大脑。例如:心里想,不是指心脏在想而是讲大脑在思考。心主神明是精神意识,思维等高级中枢神经活动的主宰,对其它脏腑的功能起领导作用,气足血旺的人精神愉悦,神采奕奕。容光焕发,心气虚的人心悸,二目无光,兴致索然,重则厌食。(1)心气足面有光华,心气足者脸色白里透红,皮肤光滑柔软,细嫩;心气虚者面色无光,毛孔粗大,因其锁不住毛孔而汗水自出,重者大汗亡阳。(2)心气足声圆音亮,心气足的人声如响铃,乐于言表,喜形于色;心气虚者声音低沉,常吁短叹,少言寡语,抑郁不欢,心气虚者病因各异;或劳累过度,或心情抑郁而暗耗心阴;或受刺激郁郁不欢;或步入中年气虚;或大病初愈气已伤矣。调心也有阴阳之分;心阳不足,耗阴生热;心阴不足,欠热伤气,阳虚或阴虚的.特点分别如下:A、“舌为心之苗”舌嫩胖而苔白为阳虚,舌瘦而苔躁红者为阴虚。B、舌尖有溃疡者,舌白为阳虚,舌红为阴虚。C、长吁短叹自汗者为阳虚,面红燥热自汗者为阴虚。D、心区憋闷,透不过气,心里怯懦者为阳虚,心区燥热,烦闷易发火者为阴虚。

   三、肺与大肠: 肺位胸中上走气道,喉为门户,开窍于鼻,为气体出入之所,“肺朝血脉”肺吸进的清气与脾运化的水谷精微相结合,生化为元气,维持人的生命,肺与心同为上焦,相互依存,肺主气,心主血,气离血死,血离气枯。1、肺气是精力旺盛,肺气是人的血液中含氧充足,必然精力旺盛,健康的年轻女性皮肤白嫩,与肺气足有关。2、肺主皮毛,肺气足,皮肤层面气血充足营养物质丰富,皮肤柔嫩,光滑,毛孔细,肺气虚,皮肤抵抗力弱,皮肤容易出现下列症状:皮下红疹、皮癣、面有红斑、粉刺,面部毛孔显粗,皮肤过敏。

  3、肺气足鼻子精巧:肺开窍于鼻,肺气足,鼻子发亮,精巧,肺气虚,鼻子毛孔渐粗,或鼻翼变红,重则为“酒糟鼻”。

  4、肺气足不虚胖,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调节人体水分,需要脾、肾相互配合缺一不可,任何一个环节出了毛病,都会引起体内水液代谢不利,形成虚胖,重则浮肿。肺气足鼻不生炎症,嗅觉灵敏。肺气虚,易患鼻咽,容易过敏,有时不辨香臭,“肺主忧”肺气足,人常欢笑,肺气虚,人多忧愁。肺有阴虚,阳虚之分,不同症状如下:肺阳虚时咳喘无力,流清鼻涕,甚则喘促或呼吸困难,痰多清稀,疲倦,懒语,声低,怕冷,自汗,脸色青色,舌胖淡嫩。肺阴虚时干咳少痰,潮热盗汗,两颧潮红,手足心热,咽燥喑哑,舌红干燥,苔少。

   四、脾与胃: “脾胃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主运化,水和精微输布全身,供应人体多方面的需求,维持内脏功能正常的运行,食物入口皆由脾而散,脾与胃为营血化生之源,所以,人白天的身体状况健康与否,与脾有重要关系。

  1、脾气足肌肉丰活,“脾主肌肉”脾气足,肌肉丰润、鲜活,面部生动而富有活力,有的人长相不漂亮,但仍然可人,这就是民间讲的脸上长着“爱人肉”

  2、脾气足脸不臃肿,女性面部白里透红的胖是正常的胖,可谓“富贵之美”,除此外的胖,多数为肿胖。脾主运化水湿,输布体内水份,脾虚湿滞,则导致水肿,肾虚引起的水肿在腿脚,脾虚引起的水肿在脸部及全身。引起脾虚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吃;二是思,多吃冰冷食物,贪吃水果,暴饮暴食都能伤脾,思虑过多,也可能伤脾。

  3、“脾开窍于口,其荣在唇,脾气通于口,脾足能知五谷”脾气足着嘴唇丰盈红润,呼出的气无异味,吃五谷杂粮可品出其中的香味,脾气弱者唇白而粗糙,若寒凝脾中则唇紫或黑,呼出的气息异味浓得令他人躲闪,且饮食无味。

  4、“脾统血,使血液在脉管内运行顺畅不致外溢”脾气虚而无力统血时,血溢出脉管之外称为“血不循经”,有人会皮下出血形成瘀斑,严重的人流出的汗为红色,有的女性会经血不止。脾和胃相表里,脾相当于车间,二者缺一不可,相互配合,但是他们的习性却不同,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气上升,人中气足,胃气下降,人才能顺利完成消化吸收,脾和胃的功能正常与否,其症状分别如下:

  1、脾气虚时唇偏白,重则无血色,胃火上行,唇干,重则有裂纹。2、脾气虚得太久,上牙龈萎缩,胃气虚弱久了,下牙龈萎缩。3、脾气虚弱便溏稀,重则泻肚,胃火上行大便干硬。

  4、脾气虚时四肢不温,胃火旺时人燥热。5、胃阳不足,胃脘胀痛,呕吐清涎。

   五、肾与膀胱: “肾为先天之本”肾气旺,人耳聪目明,精力充沛,颈直肤亮,可延缓衰老数十年之多;肾气虚,人易恐惧,严重者可出现精神疾病。

  1、“肾主水”肾气时可调节体内水分并将多余水分及时排出体外,女性肾气衰时,体内该排掉的水份不能及时排出,造成腰以下部位虚胖甚至浮肿,若脸也肿胖时表明已相当严重了,而补充肾气,人的腰围即可减小,但体重可能不减,这是因为“肾主骨”,人的肾气足了,骨质密度便随之增加,体重也会增加。

  2、“肾主毛发”,肾气足,头发浓密而黑亮,肾气不足时则头发脱落,发质枯干,所以治理脱发的根本是调养肾。肾气足颈项直挺,牙齿坚固,因为肾主骨,而牙是骨之余,肾气虚是颈椎无力挺直,重则骨质增生,因此当人到中年出现骨质增生或出现牙齿松动时,不要急于动手术,应从调肾入手,这样既能从根本上解决病患,又可保住牙齿。

  3、“肾纳肺气,肺主皮毛”,肾气足可接纳肺气,肺朝百脉可养皮肤,肾气虚时令肺的肃降功能受阻,面部易生斑等,而有的人会因肾虚不纳肺气引起脸上长粉刺。

  4、肾气足夫妻生活和谐,“肾下开窍于二阴,上开窍于耳”,肾气足,听力好,肾为肝之母,肝肾同源,肝肾足者耳聪目

  明,肾虚易导致听力差,或耳鸣,眩晕,甚者耳聋。

  补肾,首先要确定肾阳虚还是阴虚,阳虚补阳,阴虚滋阴,调反了非但达不到补肾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南辕北辙,肾阳虚或肾阴虚的特点分别如下:阳虚:怕冷,手或脚易凉。阴虚:怕热,手心、脚心及其内心燥热,即“五心烦热”。

  1、舌虚舌嫩胖,苔白;阴虚舌瘦,舌红,苔少而燥。

  2、阴虚易瘦,阳虚易胖。

  3、阳虚精神疲惫,阴虚燥热不安。

  4、阳虚面色青白无光,阴虚颧红,脸呈绛色。

中医四季养生健康知识讲座的意义和目的

健康养生讲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大家通过养生保健的方法,达到强健身体、预防疾病、延缓衰老、增长寿命的目的。由此可见,养生保健的重要性。

中医四季养生健康知识讲座的意义和目的

健康养生讲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大家通过养生保健的方法,达到强健身体、预防疾病、延缓衰老、增长寿命的目的。由此可见,养生保健的重要性。

养生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越来越多的人爱上养生是想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我在养生上也花了不少的钱。
我们能不能使人健康长寿,不只在于是否知道养生之道,更重要的是能否将养生之道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养生要注意五个方面的平衡,分别是人与自然的平衡、人与社会的平衡、人体阴阳的平衡、人体脏腑的平衡和气血的平衡。
养生与生活的关系决定了养生观的多样性。那么养生观念是什么呢?
一、防患观:防患于未然,防患于心,防患观
在《黄帝内经》中提出了“治未病而治未病”的观点。比喻人从一生开始就注重养生,无论是健康还是亚健康的状态,都要事先采取养生保健措施,才能使人保健防衰防病于未然。这一居安思危、防微杜渐的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精华。
二、整体观:天人相应,形神兼备的整体观
中医养生理论,特别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协调,讲究体内气机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人类是自然之人,同时也是社会人。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影响,既有生物学的因素,也有社会的因素和心理因素,这些都是一个客观的事实。
三、平衡观:调节阴阳、补偏之平衡观
维持人体正常生理状态中的阴阳相对平衡。若出现一方偏衰,或一方偏高,都会导致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紊乱,出现病理状态。人的养生离不开阴阳调和的目的。
四、辩证观:动而有常,和谐适度的辩证观
人生在于运动,因为运动是生命存在的特征,人体的每个细胞时时都在运动,只有不断地运动,才能增进身体健康,防病,达到长寿的目的。

养生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越来越多的人爱上养生是想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我在养生上也花了不少的钱。
我们能不能使人健康长寿,不只在于是否知道养生之道,更重要的是能否将养生之道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养生要注意五个方面的平衡,分别是人与自然的平衡、人与社会的平衡、人体阴阳的平衡、人体脏腑的平衡和气血的平衡。
养生与生活的关系决定了养生观的多样性。那么养生观念是什么呢?
一、防患观:防患于未然,防患于心,防患观
在《黄帝内经》中提出了“治未病而治未病”的观点。比喻人从一生开始就注重养生,无论是健康还是亚健康的状态,都要事先采取养生保健措施,才能使人保健防衰防病于未然。这一居安思危、防微杜渐的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精华。
二、整体观:天人相应,形神兼备的整体观
中医养生理论,特别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协调,讲究体内气机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人类是自然之人,同时也是社会人。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影响,既有生物学的因素,也有社会的因素和心理因素,这些都是一个客观的事实。
三、平衡观:调节阴阳、补偏之平衡观
维持人体正常生理状态中的阴阳相对平衡。若出现一方偏衰,或一方偏高,都会导致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紊乱,出现病理状态。人的养生离不开阴阳调和的目的。
四、辩证观:动而有常,和谐适度的辩证观
人生在于运动,因为运动是生命存在的特征,人体的每个细胞时时都在运动,只有不断地运动,才能增进身体健康,防病,达到长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有哪些功效|中医养生按摩功效

谈起中医养生,很多的人都想起它与抗病防衰,益寿延年有关。可是,中医养生有哪些功效呢?下面跟着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医养生的功效

中医养身有着悠长得历史,有也很多的讲究,如何正确的中医养生是我们要学习的,在养生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些中医养生的误区,如何正确的适用中医药材。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中医养生来自古代精华医学,当代中医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医值得后人继续开发和研究。

时下,由于媒体广泛传播,广告中各种“补品”的神奇、灵验功效的宣传往往夸大其词,人们基于求补心,出现了很多无“虚”求补者。世上绝无“有病治病,无病保健”的补药。古往今来,违反“虚则补之”的法则,乱求补药招灾者,比比皆是。如人参,中医称谓大补元气,宁神益智,益肺健脾,堪称补药中之极品。若遇心衰、休克、出血、体质虚弱、阳痿等症状者,人参确有药到病除之效。然而,若补不对症,轻则不适,重则致人死命。

通过上面的介绍,大家对中医药在养生保健中的作用是什么也都心中有所了。只要能够不断的提高养生保健意识,正确的使用中药调理自己的身体,完全可以预防一些疾病的出现,而且生病之后也要及时正确医治,才能真正的保障自身健康。

  中医养生保健的常识

中医养生注重天人合一,形神一体。阴阳调和,气血通畅。中医认为,顺应自然是健康长寿的基本方法。人与天地相应,四季养生,当顺应自然,春夏宜养阳,秋冬宜养阴。春季宜捂不宜冻,秋季宜凉不宜暖,主张养心宁志,收敛神气。夏季防暑,长夏宜防湿。冬季宜防寒,冷暖适度防外泄,防止邪伤正气,保持内外阳气的闭藏状态。此四季养生之大要,不可不知。

养生之法虽多,但不离精、气、神三条,精乃健康之基,气乃健康之本,神乃健康之魂,精充、气盛、神安,为生命之要。恬淡虚无,精神愉悦,心胸坦荡,真气内存,自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天年。

养神先养心,心境宜宁静,心诚意正到心悦神宁,神安到形壮,自能顺养天年。暴怒易伤肝,郁闷则气滞,思过则气结,气滞则血瘀,气血淤滞,百病乃生。

养生先养胃,保养脾胃,气血化生,身体赖以强壮,自能养生长命。饮食宜多样,口味宜清淡,食酸以宜养肝,食辛以养肺,食甘以养脾,食苦以养心,食咸以养肾。不偏食偏嗜,不暴饮暴食,忌肥甘厚味,忌过食生冷,少食辛辣,戒烟限酒,饮食适宜,五脏安康。

养体先养肾,肾为先天之本,内含真阴真阳,故当保养。房事宜适度,精神宜安宁,神安心静而不妄动,清心适欲而青春常驻。气宜充盛,气机宜调畅,过劳则耗气,过逸则气滞,劳逸适度,常动少静,自能气血调畅,远离疾病。

“要得小儿安,三分饥与寒”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阳气偏盛,肾气未充,故宜节制饮食,防止过逸过暖。老年肾气渐衰,体力渐减,事事当量力而行,处处应加以呵护。

要言之,顺应四时,行神两调,保养脾胃,运动肢体,激扬正气,防御外邪,科学养生,求健康平安;和谐处事,获延年益寿。

  中医养生保健的十个小技巧

1、养肝*-闭眼睛

人的神明,都可以从眼神耗出去。古代有一个养生*:眼睛一闭,就养肝。因为“肝主藏血”,肝主目。比如眼睛干涩、眼睛迎风流泪,都是肝病,迎风流泪属于肝的收敛功能不足;眼睛干涩是肝的精血不足,所以养肝*就是闭眼睛。

闭目降气,食指轻压眼睑,微微揉搓到眼珠发热发胀,便觉得燥怒平息。

2、转转眼球-除眼疾

双目同时以远处某一大型固定物体为目标,由左经上方再至右到下方回到左方,眼动头不动,旋转运目10圈。然后再由右经上方至左到下方回到右侧,旋转运目10圈。有清除眼疲劳、提高视力的功效。

3、踮脚尖-补肾

中医专家解释,从经络角度看,踮脚尖有利于通畅足三阴经。这组经络分布在大腿内侧,上侧为足太阴脾经,中间为足厥阴肝经,后方为足少阴肾经。肝肾脾都主升,三个脏腑都有激发中气的作用,从而达到补肾固本、强精的效果。

4、摇头转颈-健脑提神

工作间隙做些转颈、前俯、后仰的头部运动,或用空拳轻轻叩击头部,不仅能解除颈部肌肉疲劳,还能改善大脑血氧供应,健脑提神,治疗由神经衰弱引起的失眠等。

5、合理饮食-保持活力

15~25岁需多吃白菜、韭菜、豆芽、瘦肉等豆类食品,使皮肤红润有弹性,尤其是豆类食物,既能满足人体需要的优质蛋白质,又能供给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

6、吃姜枣喝蜂蜜-补气血

女人怕衰老,女人衰老的原因一是缺气,二是寒气、三是肾亏。每天早上三片生姜、一杯蜂蜜水、三颗红枣,两天一瓶酸奶,平时多吃亚足额、血猪血。

7、梳头-醒脑开窍

各式梳子或手指皆可,每日梳数十至百下,具有按摩头皮,醒脑开窍的功效,对视力、听力也很有帮助。

8、叩齿

齿对齿轻叩,或牙齿空咬,可防止牙龈退化、牙周病等口腔问题;此法还可促进脸颊肌肉活动,使脸颊丰润,防止双颊下垂。

9、拍肩

左手自然上甩拍右肩,右手拍左肩交替,也可用手掌自然交替拍腿。

10、握拳

双手紧握后放松,反复数回,直立或坐姿时均可进行。

猜你感兴趣的文章:

1.中医补气血养生法

2.中医气血养生

3.气血双补汤做法和补气血的方法

4.女人如何补气血

5.中医气血养生法

6.补气血中医养生智慧内容简介

7.秋季女性补气血方法

8.中医养生小知识大全

中医养生有哪些功效|中医养生按摩功效

谈起中医养生,很多的人都想起它与抗病防衰,益寿延年有关。可是,中医养生有哪些功效呢?下面跟着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医养生的功效

中医养身有着悠长得历史,有也很多的讲究,如何正确的中医养生是我们要学习的,在养生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些中医养生的误区,如何正确的适用中医药材。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中医养生来自古代精华医学,当代中医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医值得后人继续开发和研究。

时下,由于媒体广泛传播,广告中各种“补品”的神奇、灵验功效的宣传往往夸大其词,人们基于求补心,出现了很多无“虚”求补者。世上绝无“有病治病,无病保健”的补药。古往今来,违反“虚则补之”的法则,乱求补药招灾者,比比皆是。如人参,中医称谓大补元气,宁神益智,益肺健脾,堪称补药中之极品。若遇心衰、休克、出血、体质虚弱、阳痿等症状者,人参确有药到病除之效。然而,若补不对症,轻则不适,重则致人死命。

通过上面的介绍,大家对中医药在养生保健中的作用是什么也都心中有所了。只要能够不断的提高养生保健意识,正确的使用中药调理自己的身体,完全可以预防一些疾病的出现,而且生病之后也要及时正确医治,才能真正的保障自身健康。

  中医养生保健的常识

中医养生注重天人合一,形神一体。阴阳调和,气血通畅。中医认为,顺应自然是健康长寿的基本方法。人与天地相应,四季养生,当顺应自然,春夏宜养阳,秋冬宜养阴。春季宜捂不宜冻,秋季宜凉不宜暖,主张养心宁志,收敛神气。夏季防暑,长夏宜防湿。冬季宜防寒,冷暖适度防外泄,防止邪伤正气,保持内外阳气的闭藏状态。此四季养生之大要,不可不知。

养生之法虽多,但不离精、气、神三条,精乃健康之基,气乃健康之本,神乃健康之魂,精充、气盛、神安,为生命之要。恬淡虚无,精神愉悦,心胸坦荡,真气内存,自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天年。

养神先养心,心境宜宁静,心诚意正到心悦神宁,神安到形壮,自能顺养天年。暴怒易伤肝,郁闷则气滞,思过则气结,气滞则血瘀,气血淤滞,百病乃生。

养生先养胃,保养脾胃,气血化生,身体赖以强壮,自能养生长命。饮食宜多样,口味宜清淡,食酸以宜养肝,食辛以养肺,食甘以养脾,食苦以养心,食咸以养肾。不偏食偏嗜,不暴饮暴食,忌肥甘厚味,忌过食生冷,少食辛辣,戒烟限酒,饮食适宜,五脏安康。

养体先养肾,肾为先天之本,内含真阴真阳,故当保养。房事宜适度,精神宜安宁,神安心静而不妄动,清心适欲而青春常驻。气宜充盛,气机宜调畅,过劳则耗气,过逸则气滞,劳逸适度,常动少静,自能气血调畅,远离疾病。

“要得小儿安,三分饥与寒”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阳气偏盛,肾气未充,故宜节制饮食,防止过逸过暖。老年肾气渐衰,体力渐减,事事当量力而行,处处应加以呵护。

要言之,顺应四时,行神两调,保养脾胃,运动肢体,激扬正气,防御外邪,科学养生,求健康平安;和谐处事,获延年益寿。

  中医养生保健的十个小技巧

1、养肝*-闭眼睛

人的神明,都可以从眼神耗出去。古代有一个养生*:眼睛一闭,就养肝。因为“肝主藏血”,肝主目。比如眼睛干涩、眼睛迎风流泪,都是肝病,迎风流泪属于肝的收敛功能不足;眼睛干涩是肝的精血不足,所以养肝*就是闭眼睛。

闭目降气,食指轻压眼睑,微微揉搓到眼珠发热发胀,便觉得燥怒平息。

2、转转眼球-除眼疾

双目同时以远处某一大型固定物体为目标,由左经上方再至右到下方回到左方,眼动头不动,旋转运目10圈。然后再由右经上方至左到下方回到右侧,旋转运目10圈。有清除眼疲劳、提高视力的功效。

3、踮脚尖-补肾

中医专家解释,从经络角度看,踮脚尖有利于通畅足三阴经。这组经络分布在大腿内侧,上侧为足太阴脾经,中间为足厥阴肝经,后方为足少阴肾经。肝肾脾都主升,三个脏腑都有激发中气的作用,从而达到补肾固本、强精的效果。

4、摇头转颈-健脑提神

工作间隙做些转颈、前俯、后仰的头部运动,或用空拳轻轻叩击头部,不仅能解除颈部肌肉疲劳,还能改善大脑血氧供应,健脑提神,治疗由神经衰弱引起的失眠等。

5、合理饮食-保持活力

15~25岁需多吃白菜、韭菜、豆芽、瘦肉等豆类食品,使皮肤红润有弹性,尤其是豆类食物,既能满足人体需要的优质蛋白质,又能供给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

6、吃姜枣喝蜂蜜-补气血

女人怕衰老,女人衰老的原因一是缺气,二是寒气、三是肾亏。每天早上三片生姜、一杯蜂蜜水、三颗红枣,两天一瓶酸奶,平时多吃亚足额、血猪血。

7、梳头-醒脑开窍

各式梳子或手指皆可,每日梳数十至百下,具有按摩头皮,醒脑开窍的功效,对视力、听力也很有帮助。

8、叩齿

齿对齿轻叩,或牙齿空咬,可防止牙龈退化、牙周病等口腔问题;此法还可促进脸颊肌肉活动,使脸颊丰润,防止双颊下垂。

9、拍肩

左手自然上甩拍右肩,右手拍左肩交替,也可用手掌自然交替拍腿。

10、握拳

双手紧握后放松,反复数回,直立或坐姿时均可进行。

猜你感兴趣的文章:

1.中医补气血养生法

2.中医气血养生

3.气血双补汤做法和补气血的方法

4.女人如何补气血

5.中医气血养生法

6.补气血中医养生智慧内容简介

7.秋季女性补气血方法

8.中医养生小知识大全

中医养生有哪些功效|中医养生按摩功效

谈起中医养生,很多的人都想起它与抗病防衰,益寿延年有关。可是,中医养生有哪些功效呢?下面跟着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医养生的功效

中医养身有着悠长得历史,有也很多的讲究,如何正确的中医养生是我们要学习的,在养生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些中医养生的误区,如何正确的适用中医药材。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中医养生来自古代精华医学,当代中医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医值得后人继续开发和研究。

时下,由于媒体广泛传播,广告中各种“补品”的神奇、灵验功效的宣传往往夸大其词,人们基于求补心,出现了很多无“虚”求补者。世上绝无“有病治病,无病保健”的补药。古往今来,违反“虚则补之”的法则,乱求补药招灾者,比比皆是。如人参,中医称谓大补元气,宁神益智,益肺健脾,堪称补药中之极品。若遇心衰、休克、出血、体质虚弱、阳痿等症状者,人参确有药到病除之效。然而,若补不对症,轻则不适,重则致人死命。

通过上面的介绍,大家对中医药在养生保健中的作用是什么也都心中有所了。只要能够不断的提高养生保健意识,正确的使用中药调理自己的身体,完全可以预防一些疾病的出现,而且生病之后也要及时正确医治,才能真正的保障自身健康。

  中医养生保健的常识

中医养生注重天人合一,形神一体。阴阳调和,气血通畅。中医认为,顺应自然是健康长寿的基本方法。人与天地相应,四季养生,当顺应自然,春夏宜养阳,秋冬宜养阴。春季宜捂不宜冻,秋季宜凉不宜暖,主张养心宁志,收敛神气。夏季防暑,长夏宜防湿。冬季宜防寒,冷暖适度防外泄,防止邪伤正气,保持内外阳气的闭藏状态。此四季养生之大要,不可不知。

养生之法虽多,但不离精、气、神三条,精乃健康之基,气乃健康之本,神乃健康之魂,精充、气盛、神安,为生命之要。恬淡虚无,精神愉悦,心胸坦荡,真气内存,自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天年。

养神先养心,心境宜宁静,心诚意正到心悦神宁,神安到形壮,自能顺养天年。暴怒易伤肝,郁闷则气滞,思过则气结,气滞则血瘀,气血淤滞,百病乃生。

养生先养胃,保养脾胃,气血化生,身体赖以强壮,自能养生长命。饮食宜多样,口味宜清淡,食酸以宜养肝,食辛以养肺,食甘以养脾,食苦以养心,食咸以养肾。不偏食偏嗜,不暴饮暴食,忌肥甘厚味,忌过食生冷,少食辛辣,戒烟限酒,饮食适宜,五脏安康。

养体先养肾,肾为先天之本,内含真阴真阳,故当保养。房事宜适度,精神宜安宁,神安心静而不妄动,清心适欲而青春常驻。气宜充盛,气机宜调畅,过劳则耗气,过逸则气滞,劳逸适度,常动少静,自能气血调畅,远离疾病。

“要得小儿安,三分饥与寒”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阳气偏盛,肾气未充,故宜节制饮食,防止过逸过暖。老年肾气渐衰,体力渐减,事事当量力而行,处处应加以呵护。

要言之,顺应四时,行神两调,保养脾胃,运动肢体,激扬正气,防御外邪,科学养生,求健康平安;和谐处事,获延年益寿。

  中医养生保健的十个小技巧

1、养肝*-闭眼睛

人的神明,都可以从眼神耗出去。古代有一个养生*:眼睛一闭,就养肝。因为“肝主藏血”,肝主目。比如眼睛干涩、眼睛迎风流泪,都是肝病,迎风流泪属于肝的收敛功能不足;眼睛干涩是肝的精血不足,所以养肝*就是闭眼睛。

闭目降气,食指轻压眼睑,微微揉搓到眼珠发热发胀,便觉得燥怒平息。

2、转转眼球-除眼疾

双目同时以远处某一大型固定物体为目标,由左经上方再至右到下方回到左方,眼动头不动,旋转运目10圈。然后再由右经上方至左到下方回到右侧,旋转运目10圈。有清除眼疲劳、提高视力的功效。

3、踮脚尖-补肾

中医专家解释,从经络角度看,踮脚尖有利于通畅足三阴经。这组经络分布在大腿内侧,上侧为足太阴脾经,中间为足厥阴肝经,后方为足少阴肾经。肝肾脾都主升,三个脏腑都有激发中气的作用,从而达到补肾固本、强精的效果。

4、摇头转颈-健脑提神

工作间隙做些转颈、前俯、后仰的头部运动,或用空拳轻轻叩击头部,不仅能解除颈部肌肉疲劳,还能改善大脑血氧供应,健脑提神,治疗由神经衰弱引起的失眠等。

5、合理饮食-保持活力

15~25岁需多吃白菜、韭菜、豆芽、瘦肉等豆类食品,使皮肤红润有弹性,尤其是豆类食物,既能满足人体需要的优质蛋白质,又能供给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

6、吃姜枣喝蜂蜜-补气血

女人怕衰老,女人衰老的原因一是缺气,二是寒气、三是肾亏。每天早上三片生姜、一杯蜂蜜水、三颗红枣,两天一瓶酸奶,平时多吃亚足额、血猪血。

7、梳头-醒脑开窍

各式梳子或手指皆可,每日梳数十至百下,具有按摩头皮,醒脑开窍的功效,对视力、听力也很有帮助。

8、叩齿

齿对齿轻叩,或牙齿空咬,可防止牙龈退化、牙周病等口腔问题;此法还可促进脸颊肌肉活动,使脸颊丰润,防止双颊下垂。

9、拍肩

左手自然上甩拍右肩,右手拍左肩交替,也可用手掌自然交替拍腿。

10、握拳

双手紧握后放松,反复数回,直立或坐姿时均可进行。

猜你感兴趣的文章:

1.中医补气血养生法

2.中医气血养生

3.气血双补汤做法和补气血的方法

4.女人如何补气血

5.中医气血养生法

6.补气血中医养生智慧内容简介

7.秋季女性补气血方法

8.中医养生小知识大全

中医养生有哪些功效|中医养生按摩功效

谈起中医养生,很多的人都想起它与抗病防衰,益寿延年有关。可是,中医养生有哪些功效呢?下面跟着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医养生的功效

中医养身有着悠长得历史,有也很多的讲究,如何正确的中医养生是我们要学习的,在养生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些中医养生的误区,如何正确的适用中医药材。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中医养生来自古代精华医学,当代中医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医值得后人继续开发和研究。

时下,由于媒体广泛传播,广告中各种“补品”的神奇、灵验功效的宣传往往夸大其词,人们基于求补心,出现了很多无“虚”求补者。世上绝无“有病治病,无病保健”的补药。古往今来,违反“虚则补之”的法则,乱求补药招灾者,比比皆是。如人参,中医称谓大补元气,宁神益智,益肺健脾,堪称补药中之极品。若遇心衰、休克、出血、体质虚弱、阳痿等症状者,人参确有药到病除之效。然而,若补不对症,轻则不适,重则致人死命。

通过上面的介绍,大家对中医药在养生保健中的作用是什么也都心中有所了。只要能够不断的提高养生保健意识,正确的使用中药调理自己的身体,完全可以预防一些疾病的出现,而且生病之后也要及时正确医治,才能真正的保障自身健康。

  中医养生保健的常识

中医养生注重天人合一,形神一体。阴阳调和,气血通畅。中医认为,顺应自然是健康长寿的基本方法。人与天地相应,四季养生,当顺应自然,春夏宜养阳,秋冬宜养阴。春季宜捂不宜冻,秋季宜凉不宜暖,主张养心宁志,收敛神气。夏季防暑,长夏宜防湿。冬季宜防寒,冷暖适度防外泄,防止邪伤正气,保持内外阳气的闭藏状态。此四季养生之大要,不可不知。

养生之法虽多,但不离精、气、神三条,精乃健康之基,气乃健康之本,神乃健康之魂,精充、气盛、神安,为生命之要。恬淡虚无,精神愉悦,心胸坦荡,真气内存,自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天年。

养神先养心,心境宜宁静,心诚意正到心悦神宁,神安到形壮,自能顺养天年。暴怒易伤肝,郁闷则气滞,思过则气结,气滞则血瘀,气血淤滞,百病乃生。

养生先养胃,保养脾胃,气血化生,身体赖以强壮,自能养生长命。饮食宜多样,口味宜清淡,食酸以宜养肝,食辛以养肺,食甘以养脾,食苦以养心,食咸以养肾。不偏食偏嗜,不暴饮暴食,忌肥甘厚味,忌过食生冷,少食辛辣,戒烟限酒,饮食适宜,五脏安康。

养体先养肾,肾为先天之本,内含真阴真阳,故当保养。房事宜适度,精神宜安宁,神安心静而不妄动,清心适欲而青春常驻。气宜充盛,气机宜调畅,过劳则耗气,过逸则气滞,劳逸适度,常动少静,自能气血调畅,远离疾病。

“要得小儿安,三分饥与寒”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阳气偏盛,肾气未充,故宜节制饮食,防止过逸过暖。老年肾气渐衰,体力渐减,事事当量力而行,处处应加以呵护。

要言之,顺应四时,行神两调,保养脾胃,运动肢体,激扬正气,防御外邪,科学养生,求健康平安;和谐处事,获延年益寿。

  中医养生保健的十个小技巧

1、养肝*-闭眼睛

人的神明,都可以从眼神耗出去。古代有一个养生*:眼睛一闭,就养肝。因为“肝主藏血”,肝主目。比如眼睛干涩、眼睛迎风流泪,都是肝病,迎风流泪属于肝的收敛功能不足;眼睛干涩是肝的精血不足,所以养肝*就是闭眼睛。

闭目降气,食指轻压眼睑,微微揉搓到眼珠发热发胀,便觉得燥怒平息。

2、转转眼球-除眼疾

双目同时以远处某一大型固定物体为目标,由左经上方再至右到下方回到左方,眼动头不动,旋转运目10圈。然后再由右经上方至左到下方回到右侧,旋转运目10圈。有清除眼疲劳、提高视力的功效。

3、踮脚尖-补肾

中医专家解释,从经络角度看,踮脚尖有利于通畅足三阴经。这组经络分布在大腿内侧,上侧为足太阴脾经,中间为足厥阴肝经,后方为足少阴肾经。肝肾脾都主升,三个脏腑都有激发中气的作用,从而达到补肾固本、强精的效果。

4、摇头转颈-健脑提神

工作间隙做些转颈、前俯、后仰的头部运动,或用空拳轻轻叩击头部,不仅能解除颈部肌肉疲劳,还能改善大脑血氧供应,健脑提神,治疗由神经衰弱引起的失眠等。

5、合理饮食-保持活力

15~25岁需多吃白菜、韭菜、豆芽、瘦肉等豆类食品,使皮肤红润有弹性,尤其是豆类食物,既能满足人体需要的优质蛋白质,又能供给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

6、吃姜枣喝蜂蜜-补气血

女人怕衰老,女人衰老的原因一是缺气,二是寒气、三是肾亏。每天早上三片生姜、一杯蜂蜜水、三颗红枣,两天一瓶酸奶,平时多吃亚足额、血猪血。

7、梳头-醒脑开窍

各式梳子或手指皆可,每日梳数十至百下,具有按摩头皮,醒脑开窍的功效,对视力、听力也很有帮助。

8、叩齿

齿对齿轻叩,或牙齿空咬,可防止牙龈退化、牙周病等口腔问题;此法还可促进脸颊肌肉活动,使脸颊丰润,防止双颊下垂。

9、拍肩

左手自然上甩拍右肩,右手拍左肩交替,也可用手掌自然交替拍腿。

10、握拳

双手紧握后放松,反复数回,直立或坐姿时均可进行。

猜你感兴趣的文章:

1.中医补气血养生法

2.中医气血养生

3.气血双补汤做法和补气血的方法

4.女人如何补气血

5.中医气血养生法

6.补气血中医养生智慧内容简介

7.秋季女性补气血方法

8.中医养生小知识大全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