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三审三校的具体流程
2023-10-19 12:01:50 责编:小采
文档

三审三校的具体流程:
1.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初审应由出版社具有编辑职称或具备一定条件的助理编辑人员担任(一般为注册责任编辑)。初审在审读全部稿件的基础上,要对书稿的社会效益、文化学术价值和出版价值进行审核,严格把好导向关、知识关、文字关,并写出初审报告,对稿件提出取舍意见和修改建议。
复审应由出版社具有副编审以上职称的编辑室主任一级的人员担任。复审应审读全部稿件,并对稿件质量及初审报告提出复审意见,作出总体评价,并解决初审中提出的问题。
终审应由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社长、总编辑(副社长、副总编辑)或由社长、总编辑指定的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人员担任。非社长、总编辑终审的书稿意见,要经过社长、总编辑审核。终审根据初审、复审意见,主要负责对稿件的内容,包括出版导向、学术质量、社会效果、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等方面作出评价;对涉及重大选题备案内容的选题,要按规定督促履行重大选题备案程序;对初审和复审意见不一致的,终审者应在通读稿件基础上,对稿件能否采用做出决定。
校对应由专业校对人员担任,校对人员负责校样的文字技术整理,各校次的质量监督检查以及付印样的通读。一般图书的专业校对不低于三个校次,重点图书、工具书等,应相应增加校次。坚持责任校对制度,出版社应配备足够的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专职校对人员,负责专业校对工作。终校工作必须由本社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人员担任。
2.体现专业,兼顾特殊。
在三审工作中,任何两个环节的审稿工作不能同时由一人担任。同时要体现专业性,初审一般应具有书稿涉及的相应或相关专业知识背景;对综合性较强或涉及边缘学科的书稿,要注重初审和复审的学科交叉。
3.注重导向,打造精品。在三审的每个环节都要严把政治关和政策关,确保书稿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同时切实检查稿件的科学性、艺术性和知识性,努力打造精品力作。
三审三校
“三审制”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推行,由责编初审、编辑室主任复审、总编辑终审形成的三级审稿制度,是国家规定并长期实行的出版社内部审稿制度;“三校制”是指从稿件编辑到最后签发,最少要经过专职校对人员进行三次校对。“三审三校”制既是一种制度,也是一种审稿方法,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完善编辑修改稿件时存在的失误、纰漏,从而形成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立体编审模式。“三审三校”制度既是学术作品的过滤器,也是学术出版的指南针。
三审
一审是由具备中级职称以上资质的责任编辑负责,其需要对书稿进行通篇编辑加工,完成后写出审读意见,并将书稿交给二审;
二审是在一审的基础上进行,由具备高级职称或编辑部负责人承担,二审结束也要提交审读报告,之后将书稿交给三审;
三审一般由出版社正副总编辑或编辑部主任负责,由其结合一二审意见对书稿进行检查和宏观把握,并写出三审意见。
三审结束后才能进入校对程序。如果三审中提出的意见比较多,还需要请承编单位进一步核实修改,然后才能排出一校样。三审的目的是提供符合“齐、清、定”要求的书稿,交出版科发排。
三校
书稿发排出样时,先由照排人员毛校,然后出初样,送校对室校对。校对人员对初样一般是一校、二校连校(由不同人)。初样经两校后,称为“一校样”。一校样经照排人员改样后出样,交校对室进行第三次校对。按照《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的规定,校对人员第三次校对后,责任校对应负责校样的文字技术整理工作,监督检查各校次的质量,并负责付印前的通读工作。除重点图书外,许多出版社第三次校对后的校样,实际上就成了终校样。终校样经照排人员“灭红纠错”后出的新样,就是清样。
二审:主编复审
1.责任编辑将选定稿件,送交主编二审。
2.主编根据出版物宗旨、稿件质量和责编意见,对稿件作全面审查,并签署能否出版意见。
3.主编对样稿进行审核,并对样稿标题、副标题、图片说明、版式着重审核,并提出修改意见,审核后署名和日期交责任编辑修改。
4.主编对视觉总监、责任美编及责任编辑署名和日期的清样进行审核,无误后署名和日期交执行总编审核。
三审:执行总编终审
1.主编按栏目类别分批送执行总编终审。
2.执行总编签署能否出版的定性意见,返回主编安排排版。
3.主编将署名和日期的清样交执行总编终审,执行总编对标题、版式审核后提出修改意见或批清,署名和日期并返回主编进行修改。
三校的校对方式:
1.人工校对
传统的校对方法完全依靠人工来校对手稿。
2.电脑校对
目前,许多出版社使用校对软件进行三次校对。打印机返回的三份校样均为计算机校样,主要是校正后的误差。在打样上手工标注计算机打样的错误,并检查第二次打样的更正是否正确。
法律依据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重申“三审三校”制度要求暨开展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 》
一、充分认识做好“三审三校”工作的重要意义
质量是图书的生命。书稿的“三审三校”是出版单位的中心工作,对保障图书出版质量具有关键作用。各出版单位要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始终坚持把内容建设放在第一位、把提高质量放在第一位、把多出好书放在第一位,以严格的流程防止质量问题的发生。要本着对社会和读者高度负责的态度,进一步树立质量观念,强化精品意识,践行工匠精神。要处理好数量和质量的关系,数量服从质量,不断优化出版结构,多出精品力作。  二、严格落实“三审三校”责任制
1.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初审应由出版社具有编辑职称或具备一定条件的助理编辑人员担任(一般为注册责任编辑)。初审在审读全部稿件的基础上,要对书稿的社会效益、文化学术价值和出版价值进行审核,严格把好导向关、知识关、文字关,并写出初审报告,对稿件提出取舍意见和修改建议。
复审应由出版社具有副编审以上职称的编辑室主任一级的人员担任。复审应审读全部稿件,并对稿件质量及初审报告提出复审意见,作出总体评价,并解决初审中提出的问题。
校对应由专业校对人员担任,校对人员负责校样的文字技术整理,各校次的质量监督检查以及付印样的通读。一般图书的专业校对不低于三个校次,重点图书、工具书等,应相应增加校次。坚持责任校对制度,出版社应配备足够的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专职校对人员,负责专业校对工作。终校工作必须由本社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人员担任。
2.体现专业,兼顾特殊。在三审工作中,任何两个环节的审稿工作不能同时由一人担任。同时要体现专业性,初审一般应具有书稿涉及的相应或相关专业知识背景;对综合性较强或涉及边缘学科的书稿,要注重初审和复审的学科交叉。
3.注重导向,打造精品。在三审的每个环节都要严把政治关和政策关,确保书稿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同时切实检查稿件的科学性、艺术性和知识性,努力打造精品力作。
4.加强培训,建设队伍。出版社要注重编校队伍的梯队建设,不断提升编校队伍整体质量。要注重加强对编校队伍政治理论、政策法规和出版业务知识的教育培训。
5.完善制度,促进落实。各出版单位要结合各自实际,细化和完善稿件“三审三校”责任制度,并将相关工作和制度落实情况纳入本单位社会效益考核评价体系,促进相关制度落实到位。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