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可以在双方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主持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具有法律效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17修订)》第九十三条,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通过分清是非、调解达成协议的方式解决争议。
法律分析
任何一方当事人都可以申请法院予以调解,法院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也可以主持调解。在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自愿、协商达成调解协议,协议内容符合法律规定的,应予批准。调解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应当制作调解书。调解书内容应当写明诉讼请求、案件的事实和调解结果,由审判人员、书记员署名,加盖人民法院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民事案件,开庭时法官都会先询问是否调解,被告要求调解,需要原告同意调解,如果原告不同意,法官会按程序判决。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17修订)》第九十三条调解的原则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
拓展延伸
法院是否有权决定进行诉前调解?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法院在诉前阶段是具备决定进行诉前调解的权力的。诉前调解是一种解决争议的方式,通过调解达成协议,避免诉讼程序的开展,节省时间和成本。法院作为独立的司法机关,可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判断是否适合进行诉前调解,并决定是否进行调解。法院的决定是基于公正、公平和公共利益的原则,确保争议的解决符合法律规定。因此,法院在诉前阶段拥有权力决定进行诉前调解,以促进争议的和解和社会的稳定。
结语
调解是一种解决民事争议的重要方式,为当事人提供了更加便捷和经济的解决途径。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17修订)》第九十三条,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时,可以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进行调解。通过调解达成的协议具有法律效力,有助于减轻法院负担,促进社会稳定。因此,法院在诉前阶段具备决定进行诉前调解的权力,以推动争议的和解、维护公正公平的司法原则。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第四章 调解程序 第二十四条 当事人在人民调解活动中履行下列义务:
(一)如实陈述纠纷事实;
(二)遵守调解现场秩序,尊重人民调解员;
(三)尊重对方当事人行使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第五章 调解协议 第三十三条 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双方当事人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对调解协议进行审查,依法确认调解协议的效力。
人民法院依法确认调解协议有效,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人民法院依法确认调解协议无效的,当事人可以通过人民调解方式变更原调解协议或者达成新的调解协议,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第四章 调解程序 第二十六条 人民调解员调解纠纷,调解不成的,应当终止调解,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告知当事人可以依法通过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