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聚众斗殴罪和故意伤害罪该如何区别?
2023-09-29 05:37:13 责编:小OO
文档

2002年9月30日晚,被告人李某与陈某到大排档吃宵夜,被邻桌吃饭的罗某持枪惊吓后离开。后来,李某听说持枪人走了,仍在大排档用餐的是持枪人的同伙,建议返回报复。李某同其他5人一同返回大排档围住正在吃宵夜的刘某、吴某等三人(均另案处理),李某接过同伙陈某递给的一支短管猎枪,两人用枪指向对方,与同伙对刘某等进行殴打。经鉴定,刘某的损伤程度构成轻伤。被告人李某所持的短管猎枪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禁止私人持有的枪支。检察院指控李某犯聚众斗殴罪和非法持有枪支罪。法院判决被告人李某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2年。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后驳回抗诉,维持原判。律师解析击水律师事务所谢文芝律师认为,该两级人民法院对本案的判决是正确的。聚众斗殴罪是指为了报复他人、争霸一方或者其他不正当目的,纠集众人成帮结伙地互相进行斗殴,破坏公共秩序的行为。故意伤害罪,则是指故意伤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就客体而言,故意伤害罪的客体是他人的健康权利。而聚众斗殴罪的则是公共秩序。被告人李某与同伙殴打他人的行为,既侵犯了被害人的健康权利,也侵犯了公共秩序。就当时情形而言,被告人出于伤害的动机殴打刘某等人,对周围的公共秩序只是附随侵犯,其侵犯的主要客体还是刘某的健康权。在客观方面,故意伤害罪表现为采用徒手、工具等方式使他人身体受到或者足以受到损害的行为;聚众斗殴罪表现为纠集众人结伙殴斗的行为。殴打指的是一方打另一方,斗殴指的是双方互相殴打。因此,区分斗殴行为和伤害行为的关键是行为人出于何种动机。聚众斗殴罪中的动机往往是表现为充英雄好汉而滋事生非,寻求满足感,或向同伙显示义气。而因为个人利益冲突,出于泄愤、报复等动机,而侵犯他人健康权利的,按照故意伤害罪处理。本案中,被告人出于个人利益进行报复,其行为对象是特定的刘某等人。因此,是故意伤害而非聚众斗殴行为。故意伤害罪是直接或间接的故意,何种动机都不影响成立。而聚众斗殴罪,只要一方聚众即可,斗殴必须是一种对合性行为,要求双方有斗殴的故意,互相殴打才能构成。李某被邀打架,事后报复,此时李某对另一方进行殴打,没有对方斗殴,殴打行为不具有对合性,且李某等人打击对象特定。因此,李某的行为不构成聚众斗殴罪,构成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对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死亡负刑事责任。而聚众斗殴罪的主体必须是聚众斗殴的首要分子和其他积极参加者,并且在主观上具有聚众斗殴的故意,一般参与者不予处罚。本案中,李某所持枪支是陈某所给,未经证实,亦无其他证据相互印证,无法认定枪支是李某所有,且枪支在李某手上的时间短暂,认定李某犯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的证据不足。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