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婚前买房离婚要怎样分?
2023-10-03 08:41:49 责编:小OO
文档

一、婚前买房离婚要怎样分?

情况一:婚前男方全款买房,登记在个人名下

这种情况,该房产属于男方的个人财产,所以在离婚财产分割时,不会对该房产做出分割。

情况二:婚前男方全款购买,登记在男女双方两个人的名下

这种情况,虽然时男方个人购买财产,但是登记在两个人的名下,属于男方对女方的赠与,在离婚时应该按照共有财产进行分割。

情况三:婚前男方全款购买,在结婚后添加了女方的名字

这种情况,与情况二类似,都属于男方对女方的赠与,所以在离婚时也是按照共有财产进行分割。

情况四:婚前男女双方共同全款购买,登记在双方名下

这种情况,属于二人共有房产,在离婚时按照共有财产进行分割。

情况五:婚前男女双方共同全款购买,登记在女方名下

这种情况,由于时二人共同出资,所以仍旧认定为共有财产,房产中没有男方的名字,可以认定为一种隐性共有。

情况六:婚前男方贷款购买,婚后二人共同还款

这种情况,离婚时房产可以按照共有来分割,但是女方的共有比例相对较少,法院一般会判决男方给付女方偿还贷款以及房产增值的部分。

情况七:婚后买房,登记在女方个人名下

这种情况如果是用夫妻共有财产购买,房子应当按照共有财产分割。如果是女方个人财产购买,房子应该属于女方个人财产。

二、婚前购房由父母交首付房子怎样分?

通常情况下,如果购房者在买房的时候是想要通过贷款去进行购买,那么在购房者与开发商履行房屋交易合同(包括商品房预售合同)后,就可以向房地产开发商支付首付款,在购房者把首付款缴纳之后,开发商那边就会把首付款收据给到购房者。然后,购房者就可以凭着购房合同、首付款收据等资料向银行申请房屋按揭贷款。

婚前双方父母为子女购房出资支付首付款的情况在实践生活中非常普遍,不论房屋产权登记在双方名下还是一方名下,如果父母出资未明确表示是赠与双方的,双方对房产也无特别约定,离婚时,房屋的分配原则应当区分首付款及对应的增值部分、婚后共同还贷支付的款项及对应的增值部分,即首付款及对应的增值部分由双方按父母出资比例分配,婚后共同还贷支付的款项及对应的增值部分由双方均等分割,剩余贷款由取得房屋的一方负责偿还。婚前双方父母出资支付首付款购房,婚后双方共同还贷,房屋产权登记在双方名下,离婚时,除双方有明确约定外,出资部分相对应房屋价值由双方按父母出资比例分配,婚后共同还贷部分及对应的增值原则上应均等分割,剩余贷款应由取得房屋一方负责偿还。

现实生活中,由于父母与子女不和、子女离婚时父母为保全自己的出资等原因还经常会出现父母请求返还出资的情形。从司法实践反馈情况来看,父母请求返还出资所主张的基础法律关系往往为借货非赠与。父母为子女购置不动产出资,事后以借贷为由主张返还,子女主张出资为赠与的,应当遵循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由父母承担出资为借贷的举证责任。父母不能就出资为借贷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导致出资性质处于真伪不明状态时,应当由父母承担举证不能的责任。

对于婚前买房离婚要怎样分?的问题的答案,上述文章内容中已经作出了详细的解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是需要对相关的法律知识进行了解的,这样才能够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果对此还有其他疑问的话,可以搜索查看本网站其他相关知识,或者咨询律师了解。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