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两人不结婚能否购买房产?
2023-10-05 13:50:46 责编:小OO
文档

未婚买房可写两人名字,但需符合当地政策。夫妻共同买房需注意:出资比例需明确,不可只写一方名字。未婚一起贷款只能商业贷款,无法使用公积金贷款。未婚无法提取双方公积金还贷,需等到结婚后。未婚买房如离婚需分割财产,可协商约定避免纠纷。

法律分析

一、没有结婚买房子可以写两个人名不

相信这是不少未婚男女都关心的问题。两个人没结婚,符合当地的买房资格,是可以一起买房,写上两人名字的。两人买房贷款,需要提交各自的身份证、户口本、收入证明和银行流水等资料。(补充说明:如今,一些城市以家庭为单位限购,未婚买房写两人名字,要看是否符合当地的买房政策等。)

二、夫妻买房的注意事项:

夫妻婚姻存续期间,是从领取结婚证之日起算,因此在未领取结婚证的前提下共同买房,并不能当做共同财产。现实生活中,未结婚共同买房的现象不少,产生的纠纷也比较多,因此,应该在房产证登记内容方面下点功夫。

1、在这种情况下共同买房,如果是双方共同出资,比例各半,则需在房产证上同时登记两人的姓名。

2、如果双方出资比例不等,虽在房产证上也会登记两人姓名,但必须说明各自所占比例大小。

3、还有一种情况也需提前考虑,即只有一方出资的情况下,是否在房产证上也登记上另外一方的姓名。如果登记上,不出资一方所占份额是多少,也需要确定下来,并在房产证上载明。

4、不可取的做法是,出资一方为表诚意,在房产证上只写对方一个人的名字,这意味着自己完全放弃了房屋的权。

另外,要注意的是,两人未婚,一起贷款买房,只能采用商业贷款,不可以使用公积金贷款。因为公积金贷款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贷款,配偶、父母和子女都可以和主贷人一起参与贷款。所以,男女两人未婚是不可以共同办理公积金贷款手续的,也就无法参与帮助增加贷款额度。

此外,两人未领结婚证,这种情况是不可以提取两个人的公积金来还房贷的,只能提一个人的,等到两人结婚后,才可以提取另一个人的公积金还商业贷款。

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日后双方结婚的话,则此时往往是作为夫妻共同财产,那么要是不幸离婚的话,则就需要对这样的房产做出分割。当然男女也可以就共同出资购买的房产协商做出详细约定,这样也是可以减少日后产生纠纷的可能性。

结语

夫妻买房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未婚买房可以写两人名字,但需符合当地政策。二、共同买房需在房产证上登记双方姓名和出资比例。三、未婚贷款只能采用商业贷款,不能使用公积金贷款。四、未领结婚证时,只能提取一人的公积金还贷款。五、如日后结婚,房产可视为夫妻共同财产,离婚时需分割。为避免纠纷,可事先约定详细规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章 一般规定 第二百零八条 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登记。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交付。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章 所有权取得的特别规定 第三百一十三条 善意受让人取得动产后,该动产上的原有权利消灭。但是,善意受让人在受让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权利的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章 民事权利 第一百一十四条 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物权。

物权是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