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失职造成珍贵文物损毁、流失罪一般会如何判刑
2023-10-05 12:48:06 责编:小OO
文档

失职造成珍贵文物损毁、流失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造成珍贵文物损毁或者流失,后果严重的行为。

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在工作中严重不负责任,造成珍贵文物损毁或者流失,且后果严重。具体言之,犯罪客观方面有三个要件:其一,行为人在工作中严重不负责任。所谓“严重不负责任”,是指行为人不履行法定的或者其职务所要求的文物管理职责,在文物管理工作中草率马虎,敷衍塞责,不尽职守。其二,行为人之行为造成珍贵文物损毁或者流失。所谓“文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2条之规章,是指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历史遗留物,包括与建筑、文化、艺术、革命历史等有关的各类实物。根据文化部颁布的《文物藏品定级标准》的规章,我国的文物分为一、二、三级,其中一、二级文物是珍贵文物。“损毁”,是指行为人的失职行为使珍贵文物被毁灭或破坏。“流失”,则是指行为人的失职行为使珍贵文物流落于国家控制之外。其三,行为人之行为是“后果严重的”。根据有关司法解释,“后果严重”是指:导致国家一、二、三级珍贵文物损毁或者流失的;导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损毁的以及其他后果严重的情形。

犯罪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通常是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文物的工作人员。

本罪的主观方面为过失,如果行为人故意损毁文物的,则应按《刑法》第324条第1款、第2款规章的故意损毁文物罪、故意损毁名胜古迹罪定罪处罚。

此外,处置失职造成珍贵文物损毁、流失罪时还应注意本罪与《刑法》第324条第3款规章的过失损毁文物罪的不同。二者的相同点在于:二者侵害的直接客体相同,都是国家的文物管理制度;主观方面相同,都是过失;行为对象相同,都是文物。但二者不同也是明显的:其一,主体不同,前者为特殊主体,后者为一般主体。其二,客观方面表现也有所不同,前者通常发生在对文物的管理过程中,行为人一般并不是自己毁坏文物,而是由于其管理不善致使文物遭到毁坏,如被鼠咬、霉烂或者被他人损毁;后者则往往是行为人自己不慎而致使文物直接遭到毁坏。

依照《刑法》第419条之规章,犯本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百一十九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造成珍贵文物损毁或者流失,后果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