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工伤赔偿期限限制
2023-10-05 17:08:22 责编:小OO
文档

工伤一般一年之后不能要求赔偿。工伤认定申请需在事故发生或诊断为职业病后30日内提出。申请劳动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但可中断。注意保留证据,如工资单、收条等。如对工伤认定不满意,可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法律分析

工伤一般一年之后不能要求赔偿。

依照法律规定工伤发生后应当在一年内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认定工伤,且而且这一年的期限无法中断、中止。

而申请劳动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是可以中断、中止的,具体如下:

1、只要认定为工伤,可以依据相关法律规定要求赔偿;

2、只要期间向对方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

3、只要期间向对方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时效是中断的,要重新计算。视具体情况而定。

工伤诉讼应注意:

1、时效。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按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所在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2、保留证据。如果无书面劳动合同,要另保留证据。如工资单、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时收取金等的收条、出勤记录等。

3、复议前置。根据规定,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该职工所在单位如果对工伤认定结论不服,有关单位和个人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拓展延伸

工伤赔偿期限调整的必要性

工伤赔偿期限调整的必要性在于确保公平和合理的赔偿制度。当前的工伤赔偿期限限制可能导致一些劳动者无法在规定期限内获得应有的赔偿,特别是对于一些复杂的工伤案件来说。调整工伤赔偿期限可以为劳动者提供更充分的时间来寻求合理的赔偿,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保护劳动者的权益。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工作环境的变化,工伤赔偿期限的调整也能够使赔偿制度更加适应现实需求,提高其公正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有必要对工伤赔偿期限进行调整,以确保劳动者能够获得公平、合理的赔偿。

结语

工伤赔偿期限的调整是为了确保公平合理的赔偿制度。当前的赔偿期限限制可能导致劳动者无法在规定期限内获得应有的赔偿,尤其对于复杂的工伤案件而言。调整赔偿期限可以给劳动者提供更充分的时间来争取合理的赔偿,同时也能更好地保护劳动者权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工作环境的变化,调整赔偿期限能使赔偿制度更适应现实需求,提高公正性和可执行性。因此,有必要对工伤赔偿期限进行调整,以确保劳动者获得公平合理的赔偿。

法律依据

《工伤认定办法》第五条

用人单位未在规定的时限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受伤害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按照本办法第四条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第四条

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经报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按照前款规定应当向省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根据属地原则应当向用人单位所在地设区的市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