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中医养生保健的要点有哪些
2024-03-24 05:48:19 责编:小OO
文档

中医养生保健方法:

1. 心灵调养:保持心态平和,不给自己太大压力,可以听舒缓音乐或适当体育锻炼来调畅情志。

2. 身体保养:从饮食和锻炼两个方面,饮食要清淡、营养、易消化,少吃辛辣、刺激、油腻、生冷、寒凉、煎炸、烧烤类的食物,尽量多吃平和的食物,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中医养生保健原则是什么?中医养生保健的方法有哪些?

中医中保健的方法,一般都是以适应人为基础,中医中无论是通过按摩还是饮食,都有许多的讲究,通过这些方法来调养身体,帮助人体养生保健,中医养生保健的原则有很多,那么中医养生保健原则是什么?中医养生保健的方法有哪些?

1、中医养生保健方法

1、衣不过暖:穿衣服、戴帽子千万不要过于暖,但是也不能太过单薄,因为如果过暖容易引起感冒,而过冷则会容易引起受寒。

2、食不过饱:吃饭不要过饱,粗细都吃,荤素相兼;饭后要喝汤,不吸烟、不喝酒。

3、住不过奢:要随遇而安,居室富丽堂皇易夺心志而蜕化变质。

4、行不过富:因为身体健康的允许,大家以后出门在外进行以步代车,多走路,少骑车。如果你出门必须要乘车,那么时间一久,腿脚就会容易失去灵活性。

5、劳不过累:劳动的强度是有限的,超过负荷量容易造成身体的伤害。我每日至少工作8小时,在8小时外适当地遛遛街、看看报,劳逸结合是必要的。

6、逸不过安:终日无所事事,会丧失对生活的风趣而心灰意懒,所以即使退休在家,也应勤于动脑,散步聊天、写字作画、下棋看戏等,心情由此舒畅,益于延年增寿。

7、喜不过欢:人逢喜事精神爽。但是喜不能喜过头,“过喜则伤心”,古人范进中举后变疯,即为过喜所致。

8、怒不可暴:如果有不顺心的事情和烦恼的事情,甚至心里不平衡等情况,都会容易使人产生愤怒和恼怒的情绪。怒则伤肝,肝伤了必定会发病,所以尽量不要动肝火、发脾气,要保持涵养,以乐观的心态处理事情。

9、名不过求:名不过求、利不过贪,这是我一生的座右铭,平平安安、克勤克俭的生活是我最大的幸福。“酒色财气”我不取,“风花雪月”不沾边,无牵无挂,顺其自然,无欲长乐,活到耄耋。

2、老人如何养生保健

1.忌怒:

不是所有人都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时候就需要老年人调节了,如果是面临退休的时候,大大小小的事操心,心里不好就会影响情绪的波动,这样的情况下一定要避免发怒专家称常常发怒会影响到肝脏功能。老年人要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要发怒,如果在到想发火的事时候,可以先岔开话题,找一些事情去分散注意力。

2.忌劳:

专家介绍经济压力大、操心的事情多,这样的情况对老年人来说是不好的,所以老年人要注意不要过度的劳累,平时工作时劳逸结合非常重要,过度劳累不仅会拖垮身体,还会让自己落下一些小疾病,所以在感到劳累时不防跟家人出去散步、郊游,缓解一下。

3.忌懒:

老年人退休以后不要在加呆着,要是觉得特别无聊可以去玩象棋,出去一起跳舞等等,对老年人来说娱乐可以降低患老年痴呆的风险。如果不运动,对肠道系统是不利的,苹果绿天然养生专家介绍因为食物吃到胃里不进行活动就会增加肠胃的负担,所以不要懒哦,要动起来。

中医养生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中医养生观

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1. 未病先防、未老先养。

2.天人相应、形神兼具。

3.调整阴阳、补偏救弊。

4. 动静有常、和谐适度。

中医养生的误区

误区一:养生就要补

很多人选择各种各样的所谓名贵中药,比如鹿茸、虫草、西洋参、高丽参等药物,或泡水、或泡酒来进补,这些药物的确很名贵,也的确是补药,但是人们恰恰忽略了一点,就是身体是不是需要,大部分健康人是不需要补的,就如同装满气的轮胎,你如果继续给它打气,我想结果是很清楚的。

很多人会说,我的身体是亚健康,诚然,当前由于社会和家庭等各方面压力的增加,以及环境污染、食物添加剂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很多人的身体机能处于亚健康状态,会出现诸如乏力、汗出、失眠多梦等各种各样的症状,选择中医药是很正确的,但是,往往有很多人认为乏力就是气虚、汗出就是阴虚或者气虚、失眠多梦就是气虚或者血虚等等,想当然的选择中药进补,从而越补越虚。

误区二:中药没有副作用

随着人们对各种药物、生物制剂副作用的深入认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中医药,加之很多医药产品的宣传,将中药的副作用几乎忽略,给人一种“中药是纯天然的,中药是无害的”认识。

我们应该知道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是药物,其治病的基本思想中很重要的一条是“以偏治偏”,就是运用药物的偏性来调整人体功能的偏差,所以药物本身它是有治疗作用的,虽然按照现代药理研究,大部分中药是没有肝肾毒性的,但是并不代表它是没有副作用的。

误区三:非药物疗法无*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关于非药物疗法的养生书籍,但是,非药物疗法作用的无限扩大,也是有副作用的,可能会对健康造成危害。比如,拔罐疗法是传统医学的瑰宝,它利用空气负压造成机体局部充血、炎症,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方法。像我们的中药一样,其本身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是它的作用有其适应症,那就说明有不适宜症,甚至禁忌症。

中医对健康的基本认识是“气血和”、“阴阳和”,这种状态的达到并不是通过简单地敲打经络就能实现的;另一方面,中医认为,气血有其生、长、化、收、藏的时宜,不仅体现在四季中,在一天中也同样体现,不合时宜的激发气血的运行就如同该睡觉的时候运动,会打乱气血的“作息时间”从而对机体造成伤害。

误区四:食疗人人适宜

食疗,是几千年华夏文明饮食文化的瑰宝,在我们的防病保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各种各样食疗养生馆更是应运而生,观其食谱,大部分是“甲鱼、海参、鲍鱼、枸杞、乌鸡”之类各式各样的滋补食材、药材的综合,当然也有如“马齿苋、紫背天葵、香芋、山药”等清热解毒药物及平补药物,虽然样式繁多,但是一般都是简单拼凑,而不能根据食用者的体质进行搭配,造成重花样而轻药效的局面,使得食补而不能达到“补”之功效。

 常见中医养生法

饮食养生: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

动形养生: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静神养生: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调气养生: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中医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中医养生的八大禁忌

一、老了才养

许多人认为养生是老人的事,年轻时无须养生。其实,养生要从娃娃抓起,正如机器要从新时保养。一旦零件有损,养生为时已晚,效果必将大打折扣。

二、病了才治

许多人不病不查体,病了才看医生。其实,养生应以预防为主,平时应定期检查,定时保养。

三、饿了才吃

许多人不吃早餐或不按时就餐,理由是不饿。生理学告诉我们,食物在胃内经过4~5个小时后就全部排空。感到饥饿时胃液已经开始“消化”胃黏膜,而规律饮食、均衡营养,是养生保健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四、渴了才喝

平时不喝水,口渴才饮水,是许多人的习惯。事实上,水对人体代谢的作用比食物还重要。感到口渴时表明身体已经缺水到一定程度。临床发现,不常饮水的人,患便秘、尿路结石的机率会明显高于有饮水习惯的人。

五、急了才排

许多人没有定时排便的习惯,甚至有便不解,宁愿憋着,这样对健康极为不利。大小便在体内停留时间过长,容易引起便秘或膀胱过度充盈,粪便和尿液中的有毒物质被人体吸收,造成“自身中毒”。

六、困了才睡

人的一生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是新陈代谢活动中重要的生理过程。只有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证每天不少于7小时睡眠,才能维持生物钟的正常运转。但有些人不是按时就寝,而是毫无节制,不困不睡,甚至困了也强撑着。这不利于保护大脑,更易引起失眠,长此以往,损害生命。

七、累了才歇

累了才休息是许多人的习惯。其实,累是身体相当疲劳的感觉,这时休息已为时过晚。应养成不累也休息的习惯,做到不过分透支体力、脑力。

八、胖了才减

进食过量、营养过剩、缺乏运动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这些都是可以预防的。时下,许多人不加节制大吃大喝,大胖子随处可见,一胖就易病。况且,目前尚无理想的减肥摇问世。因此,减肥不如防胖,莫做胖了再减、自己掐自己脖子的傻事。

中医养生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中医养生观

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1. 未病先防、未老先养。

2.天人相应、形神兼具。

3.调整阴阳、补偏救弊。

4. 动静有常、和谐适度。

中医养生的误区

误区一:养生就要补

很多人选择各种各样的所谓名贵中药,比如鹿茸、虫草、西洋参、高丽参等药物,或泡水、或泡酒来进补,这些药物的确很名贵,也的确是补药,但是人们恰恰忽略了一点,就是身体是不是需要,大部分健康人是不需要补的,就如同装满气的轮胎,你如果继续给它打气,我想结果是很清楚的。

很多人会说,我的身体是亚健康,诚然,当前由于社会和家庭等各方面压力的增加,以及环境污染、食物添加剂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很多人的身体机能处于亚健康状态,会出现诸如乏力、汗出、失眠多梦等各种各样的症状,选择中医药是很正确的,但是,往往有很多人认为乏力就是气虚、汗出就是阴虚或者气虚、失眠多梦就是气虚或者血虚等等,想当然的选择中药进补,从而越补越虚。

误区二:中药没有副作用

随着人们对各种药物、生物制剂副作用的深入认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中医药,加之很多医药产品的宣传,将中药的副作用几乎忽略,给人一种“中药是纯天然的,中药是无害的”认识。

我们应该知道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是药物,其治病的基本思想中很重要的一条是“以偏治偏”,就是运用药物的偏性来调整人体功能的偏差,所以药物本身它是有治疗作用的,虽然按照现代药理研究,大部分中药是没有肝肾毒性的,但是并不代表它是没有副作用的。

误区三:非药物疗法无*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关于非药物疗法的养生书籍,但是,非药物疗法作用的无限扩大,也是有副作用的,可能会对健康造成危害。比如,拔罐疗法是传统医学的瑰宝,它利用空气负压造成机体局部充血、炎症,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方法。像我们的中药一样,其本身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是它的作用有其适应症,那就说明有不适宜症,甚至禁忌症。

中医对健康的基本认识是“气血和”、“阴阳和”,这种状态的达到并不是通过简单地敲打经络就能实现的;另一方面,中医认为,气血有其生、长、化、收、藏的时宜,不仅体现在四季中,在一天中也同样体现,不合时宜的激发气血的运行就如同该睡觉的时候运动,会打乱气血的“作息时间”从而对机体造成伤害。

误区四:食疗人人适宜

食疗,是几千年华夏文明饮食文化的瑰宝,在我们的防病保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各种各样食疗养生馆更是应运而生,观其食谱,大部分是“甲鱼、海参、鲍鱼、枸杞、乌鸡”之类各式各样的滋补食材、药材的综合,当然也有如“马齿苋、紫背天葵、香芋、山药”等清热解毒药物及平补药物,虽然样式繁多,但是一般都是简单拼凑,而不能根据食用者的体质进行搭配,造成重花样而轻药效的局面,使得食补而不能达到“补”之功效。

 常见中医养生法

饮食养生: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

动形养生: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静神养生: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调气养生: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中医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中医养生的八大禁忌

一、老了才养

许多人认为养生是老人的事,年轻时无须养生。其实,养生要从娃娃抓起,正如机器要从新时保养。一旦零件有损,养生为时已晚,效果必将大打折扣。

二、病了才治

许多人不病不查体,病了才看医生。其实,养生应以预防为主,平时应定期检查,定时保养。

三、饿了才吃

许多人不吃早餐或不按时就餐,理由是不饿。生理学告诉我们,食物在胃内经过4~5个小时后就全部排空。感到饥饿时胃液已经开始“消化”胃黏膜,而规律饮食、均衡营养,是养生保健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四、渴了才喝

平时不喝水,口渴才饮水,是许多人的习惯。事实上,水对人体代谢的作用比食物还重要。感到口渴时表明身体已经缺水到一定程度。临床发现,不常饮水的人,患便秘、尿路结石的机率会明显高于有饮水习惯的人。

五、急了才排

许多人没有定时排便的习惯,甚至有便不解,宁愿憋着,这样对健康极为不利。大小便在体内停留时间过长,容易引起便秘或膀胱过度充盈,粪便和尿液中的有毒物质被人体吸收,造成“自身中毒”。

六、困了才睡

人的一生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是新陈代谢活动中重要的生理过程。只有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证每天不少于7小时睡眠,才能维持生物钟的正常运转。但有些人不是按时就寝,而是毫无节制,不困不睡,甚至困了也强撑着。这不利于保护大脑,更易引起失眠,长此以往,损害生命。

七、累了才歇

累了才休息是许多人的习惯。其实,累是身体相当疲劳的感觉,这时休息已为时过晚。应养成不累也休息的习惯,做到不过分透支体力、脑力。

八、胖了才减

进食过量、营养过剩、缺乏运动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这些都是可以预防的。时下,许多人不加节制大吃大喝,大胖子随处可见,一胖就易病。况且,目前尚无理想的减肥摇问世。因此,减肥不如防胖,莫做胖了再减、自己掐自己脖子的傻事。

中医养生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中医养生观

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1. 未病先防、未老先养。

2.天人相应、形神兼具。

3.调整阴阳、补偏救弊。

4. 动静有常、和谐适度。

中医养生的误区

误区一:养生就要补

很多人选择各种各样的所谓名贵中药,比如鹿茸、虫草、西洋参、高丽参等药物,或泡水、或泡酒来进补,这些药物的确很名贵,也的确是补药,但是人们恰恰忽略了一点,就是身体是不是需要,大部分健康人是不需要补的,就如同装满气的轮胎,你如果继续给它打气,我想结果是很清楚的。

很多人会说,我的身体是亚健康,诚然,当前由于社会和家庭等各方面压力的增加,以及环境污染、食物添加剂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很多人的身体机能处于亚健康状态,会出现诸如乏力、汗出、失眠多梦等各种各样的症状,选择中医药是很正确的,但是,往往有很多人认为乏力就是气虚、汗出就是阴虚或者气虚、失眠多梦就是气虚或者血虚等等,想当然的选择中药进补,从而越补越虚。

误区二:中药没有副作用

随着人们对各种药物、生物制剂副作用的深入认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中医药,加之很多医药产品的宣传,将中药的副作用几乎忽略,给人一种“中药是纯天然的,中药是无害的”认识。

我们应该知道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是药物,其治病的基本思想中很重要的一条是“以偏治偏”,就是运用药物的偏性来调整人体功能的偏差,所以药物本身它是有治疗作用的,虽然按照现代药理研究,大部分中药是没有肝肾毒性的,但是并不代表它是没有副作用的。

误区三:非药物疗法无*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关于非药物疗法的养生书籍,但是,非药物疗法作用的无限扩大,也是有副作用的,可能会对健康造成危害。比如,拔罐疗法是传统医学的瑰宝,它利用空气负压造成机体局部充血、炎症,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方法。像我们的中药一样,其本身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是它的作用有其适应症,那就说明有不适宜症,甚至禁忌症。

中医对健康的基本认识是“气血和”、“阴阳和”,这种状态的达到并不是通过简单地敲打经络就能实现的;另一方面,中医认为,气血有其生、长、化、收、藏的时宜,不仅体现在四季中,在一天中也同样体现,不合时宜的激发气血的运行就如同该睡觉的时候运动,会打乱气血的“作息时间”从而对机体造成伤害。

误区四:食疗人人适宜

食疗,是几千年华夏文明饮食文化的瑰宝,在我们的防病保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各种各样食疗养生馆更是应运而生,观其食谱,大部分是“甲鱼、海参、鲍鱼、枸杞、乌鸡”之类各式各样的滋补食材、药材的综合,当然也有如“马齿苋、紫背天葵、香芋、山药”等清热解毒药物及平补药物,虽然样式繁多,但是一般都是简单拼凑,而不能根据食用者的体质进行搭配,造成重花样而轻药效的局面,使得食补而不能达到“补”之功效。

 常见中医养生法

饮食养生: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

动形养生: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静神养生: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调气养生: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中医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中医养生的八大禁忌

一、老了才养

许多人认为养生是老人的事,年轻时无须养生。其实,养生要从娃娃抓起,正如机器要从新时保养。一旦零件有损,养生为时已晚,效果必将大打折扣。

二、病了才治

许多人不病不查体,病了才看医生。其实,养生应以预防为主,平时应定期检查,定时保养。

三、饿了才吃

许多人不吃早餐或不按时就餐,理由是不饿。生理学告诉我们,食物在胃内经过4~5个小时后就全部排空。感到饥饿时胃液已经开始“消化”胃黏膜,而规律饮食、均衡营养,是养生保健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四、渴了才喝

平时不喝水,口渴才饮水,是许多人的习惯。事实上,水对人体代谢的作用比食物还重要。感到口渴时表明身体已经缺水到一定程度。临床发现,不常饮水的人,患便秘、尿路结石的机率会明显高于有饮水习惯的人。

五、急了才排

许多人没有定时排便的习惯,甚至有便不解,宁愿憋着,这样对健康极为不利。大小便在体内停留时间过长,容易引起便秘或膀胱过度充盈,粪便和尿液中的有毒物质被人体吸收,造成“自身中毒”。

六、困了才睡

人的一生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是新陈代谢活动中重要的生理过程。只有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证每天不少于7小时睡眠,才能维持生物钟的正常运转。但有些人不是按时就寝,而是毫无节制,不困不睡,甚至困了也强撑着。这不利于保护大脑,更易引起失眠,长此以往,损害生命。

七、累了才歇

累了才休息是许多人的习惯。其实,累是身体相当疲劳的感觉,这时休息已为时过晚。应养成不累也休息的习惯,做到不过分透支体力、脑力。

八、胖了才减

进食过量、营养过剩、缺乏运动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这些都是可以预防的。时下,许多人不加节制大吃大喝,大胖子随处可见,一胖就易病。况且,目前尚无理想的减肥摇问世。因此,减肥不如防胖,莫做胖了再减、自己掐自己脖子的傻事。

中医养生保健方法有哪些

摘要:中医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文化瑰宝,而中医养生保健更是包括了动形养生、饮食养生、修身养生、静神养生、调气养生等多种养生方式,近些年来备受人们追捧。中医养生保健常见的误区有看中医就是吃中药,中药疗效慢,西医治疗不好的才去找中医,西医营养学等于中医食疗等等,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中医养生保健方法有哪些
1、动形养生
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2、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3、修身养生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如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从而维持身心健康。
4、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5、调气养生
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中医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中医养生保健常见误区
1、看中医就是吃中药
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即中医学。它承载着五千年中国医学文化的积淀,集结了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知识,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临床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中医的阴阳五行、气血津液、五脏六腑等理论为基础,气、血、津、精为人体的组成,通过望闻问切四法,分析病因病机,确定病症、分型,从而确立治法治则,后运用各种中医传统疗法,如中药、针灸、生活作息、饮食习惯等指导、治疗或调理身体。由此可见,作为中国的国粹,中医有着庞大而又完善的系统;作为一门学科,中医又有各个子学科,因此看中医绝不等同于吃中药。中医除了吃中草药,还有针灸、拔罐、推拿、药浴、刮痧、食疗等各种方法,且疗效甚佳。
2、中药疗效慢
不少人都觉得,中药疗效慢。其实中医为宏观方式,西医为微观方式,西医更多是所见即所得,中医则是祛邪固本养生。另外,中医在治疗一些急症方面很有奇效,例如针刺治疗急性疼痛往往一针见效,甚至对于急病的抢救方面,中医也有独到之效,如从古代的华佗针刺麻醉,到现今的参附汤药抢救心衰患者等等,所以中药应改为疗效“漫”长。
3、西医治疗不好的才去找中医
有些病人到西医疗效不好时才想起找中医,把中医当做是“救命稻草”,此时若中医疗效不好就认为中医不行。其实许多病中医一开始就可以介入,这样效果会更好。例如糖尿病,西医治疗糖尿病,多数是控制饮食、注射胰岛素。但糖尿病在中医上即为“消渴症”,治疗方式需清胃泻火,养阴生津,并且辅以食疗,即显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医对于疾病的治疗,多从整体出发,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达到阴平阳秘、气血充盈之效。
4、西医营养学等于中医食疗
西医营养学十分重视和强调食物的酸碱性,不是凭口感,而是看食物摄入人体内经过代谢转化后,在体内最终代谢产物是呈酸性还是碱性。用以控制饮食,最终达到平衡体质的目的。
中医食疗根据食物的气对人体进行调养,把人当*,讲究顺天应时,天时、地利、人和;顺应四时,吃应季的食物。用食物来调理身体,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5、中医养生和年轻人没关系
现在很多年轻人觉得,中医养生就是老年人的事情,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方法。

中医养生保健方法有哪些

摘要:中医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文化瑰宝,而中医养生保健更是包括了动形养生、饮食养生、修身养生、静神养生、调气养生等多种养生方式,近些年来备受人们追捧。中医养生保健常见的误区有看中医就是吃中药,中药疗效慢,西医治疗不好的才去找中医,西医营养学等于中医食疗等等,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中医养生保健方法有哪些
1、动形养生
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2、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3、修身养生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如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从而维持身心健康。
4、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5、调气养生
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中医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中医养生保健常见误区
1、看中医就是吃中药
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即中医学。它承载着五千年中国医学文化的积淀,集结了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知识,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临床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中医的阴阳五行、气血津液、五脏六腑等理论为基础,气、血、津、精为人体的组成,通过望闻问切四法,分析病因病机,确定病症、分型,从而确立治法治则,后运用各种中医传统疗法,如中药、针灸、生活作息、饮食习惯等指导、治疗或调理身体。由此可见,作为中国的国粹,中医有着庞大而又完善的系统;作为一门学科,中医又有各个子学科,因此看中医绝不等同于吃中药。中医除了吃中草药,还有针灸、拔罐、推拿、药浴、刮痧、食疗等各种方法,且疗效甚佳。
2、中药疗效慢
不少人都觉得,中药疗效慢。其实中医为宏观方式,西医为微观方式,西医更多是所见即所得,中医则是祛邪固本养生。另外,中医在治疗一些急症方面很有奇效,例如针刺治疗急性疼痛往往一针见效,甚至对于急病的抢救方面,中医也有独到之效,如从古代的华佗针刺麻醉,到现今的参附汤药抢救心衰患者等等,所以中药应改为疗效“漫”长。
3、西医治疗不好的才去找中医
有些病人到西医疗效不好时才想起找中医,把中医当做是“救命稻草”,此时若中医疗效不好就认为中医不行。其实许多病中医一开始就可以介入,这样效果会更好。例如糖尿病,西医治疗糖尿病,多数是控制饮食、注射胰岛素。但糖尿病在中医上即为“消渴症”,治疗方式需清胃泻火,养阴生津,并且辅以食疗,即显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医对于疾病的治疗,多从整体出发,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达到阴平阳秘、气血充盈之效。
4、西医营养学等于中医食疗
西医营养学十分重视和强调食物的酸碱性,不是凭口感,而是看食物摄入人体内经过代谢转化后,在体内最终代谢产物是呈酸性还是碱性。用以控制饮食,最终达到平衡体质的目的。
中医食疗根据食物的气对人体进行调养,把人当*,讲究顺天应时,天时、地利、人和;顺应四时,吃应季的食物。用食物来调理身体,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5、中医养生和年轻人没关系
现在很多年轻人觉得,中医养生就是老年人的事情,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方法。

中医养生知识点都有哪些内容?

中医养生是一种传统的治疗养生方法,只要是用于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等,从而使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康,让自己能够延年益寿。中医养生是古代医学的精华,我们需要广泛的宣传和发扬,下面让我们先来看看点中医养生的知识点吧。
中医养生主要有以下几点知识
1、调节饮食:

脾胃是后天之本,若饮食不节制,会轻易伤到脾胃,容易造成多病早衰。

2、经常运动: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经常保持运动可以使人们保持经历充沛,达到身强体壮的效果。

3、多吃良药:

良药对人们治疗疾病、延年益寿有着神奇的功效。

4、温顺性情:

保持良好的心态、平和的性情对于自己的心态和身体都有莫大的好处。

5、适饮药酒:

药酒往往可以帮助人们排除烦躁的思绪,同时还可以提高睡眠质量。

6、均衡营养:

平时饮食尽量做到面面俱到,荤素合理。

中医养生观念
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1. 未病先防、未老先养。

2.天人相应、形神兼具。

3.调整阴阳、补偏救弊。

4. 动静有常、和谐适度。

养生影响因素
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上古天真论中的养德,主要是体现在合同与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才能有利于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而长生不老和福寿无疆的理想境界,必须是从生活方式病和社会方式病入手转变,必须从人类的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根本点改造好,将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负增长的下士,力挽狂澜地改造好和奋起直追,将庶人(中士)和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比较优越的上士们一起,向贤人、圣人、至人、真人、神圣人的福寿无疆境界利己利他,这就是合同与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和此其道生促成的科学*成果。

养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进行有规律的运动。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养生要求我们要培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波动,和情感不稳定。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养生注意事项
1.常运动

人是有机的整体,常运动会使精力充沛,身体健壮。早在汉代,华佗就倡导锻炼强身以防病。他指出:“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但勿多极”,提醒人们经常活动筋骨以祛病延年。

2.顺性情

指要健康长寿,须按年龄规律自身颐养。孙思邈分析老年人说:“人年五十以上,阳年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前失后,与居怠惰,计授皆不称心。视听不稳,多退少进,日月不等,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嗔怒,性情变异。”这就告诉我们,人在进入老年期后,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形态的变化,我们要爱护、体贴老人,顺其性情以调之,以利他们尽享天年。

3.服药饵

人生在世,享赋各异,况病魔无情,难免伤人。因此,服食药饵也是养生学内容之一。古人重视服药饵来防病治病,养生延年,并拟定了许多延年益寿的药饵、药方。但是,养生不可单靠服药饵,否则,“虽常服药饵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中医养生知识点都有哪些内容?

中医养生是一种传统的治疗养生方法,只要是用于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等,从而使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康,让自己能够延年益寿。中医养生是古代医学的精华,我们需要广泛的宣传和发扬,下面让我们先来看看点中医养生的知识点吧。
中医养生主要有以下几点知识
1、调节饮食:

脾胃是后天之本,若饮食不节制,会轻易伤到脾胃,容易造成多病早衰。

2、经常运动: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经常保持运动可以使人们保持经历充沛,达到身强体壮的效果。

3、多吃良药:

良药对人们治疗疾病、延年益寿有着神奇的功效。

4、温顺性情:

保持良好的心态、平和的性情对于自己的心态和身体都有莫大的好处。

5、适饮药酒:

药酒往往可以帮助人们排除烦躁的思绪,同时还可以提高睡眠质量。

6、均衡营养:

平时饮食尽量做到面面俱到,荤素合理。

中医养生观念
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1. 未病先防、未老先养。

2.天人相应、形神兼具。

3.调整阴阳、补偏救弊。

4. 动静有常、和谐适度。

养生影响因素
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上古天真论中的养德,主要是体现在合同与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才能有利于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而长生不老和福寿无疆的理想境界,必须是从生活方式病和社会方式病入手转变,必须从人类的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根本点改造好,将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负增长的下士,力挽狂澜地改造好和奋起直追,将庶人(中士)和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比较优越的上士们一起,向贤人、圣人、至人、真人、神圣人的福寿无疆境界利己利他,这就是合同与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和此其道生促成的科学*成果。

养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进行有规律的运动。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养生要求我们要培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波动,和情感不稳定。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养生注意事项
1.常运动

人是有机的整体,常运动会使精力充沛,身体健壮。早在汉代,华佗就倡导锻炼强身以防病。他指出:“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但勿多极”,提醒人们经常活动筋骨以祛病延年。

2.顺性情

指要健康长寿,须按年龄规律自身颐养。孙思邈分析老年人说:“人年五十以上,阳年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前失后,与居怠惰,计授皆不称心。视听不稳,多退少进,日月不等,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嗔怒,性情变异。”这就告诉我们,人在进入老年期后,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形态的变化,我们要爱护、体贴老人,顺其性情以调之,以利他们尽享天年。

3.服药饵

人生在世,享赋各异,况病魔无情,难免伤人。因此,服食药饵也是养生学内容之一。古人重视服药饵来防病治病,养生延年,并拟定了许多延年益寿的药饵、药方。但是,养生不可单靠服药饵,否则,“虽常服药饵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去养生?老中医教我们8个秘诀的养生方法让身体 健康10倍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 养生 ,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 养生 方法呢?听老中医讲每天 养生 秘诀的方法!

如今人们生活节奏很快,所以无论做什么事都很注重速度,有的人吃饭时,为了加快速度,会狼吞虎咽,吃一顿饭的时间甚至可以缩短到几分钟以内,这种做法对胃肠道 健康 极为不利!

1.老中医建议吃早餐的时间最好是15 20分钟

中晚餐用30分钟左右是最 健康 的吃饭时间,如果吃得太快,食物就不能被很好的咀嚼,不能让肠胃更好地消化、吸收,进而会容易伤害到食管黏膜和胃部。在吃饭的时候要做到细嚼慢咽,但是如果吃饭太慢也会有不好的影响,因为体内的消化酶的活性有一定的时间,在进食之后10多分钟以后才是消化酶活性的最佳时刻,有利于肠胃对其营养进行更好的吸收。胆汁需要排出对食物进行消化,胆汁排出的含量是有限的,吃饭过慢,如果不能及时对食物进行消化,就会使脂肪产生堆积,不利于身体 健康

细嚼慢咽也有利于更好的判断是否真正的吃饱,以免摄入过量引气肥胖的现象!

2.人们常常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 这可是有依据的,您可别不相信。尤其是人到35以后呀,身体各方面的功能逐渐在走下坡路,合理的饮食锻炼还是非常有必要的。饭后走路来不仅对控制血糖、血压、血脂有一定的好处,对于消化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我们需要注意的,饭后不能马上去运动,饭后一小时 两小时后再进行! 另外我们走路的速度也不要过快,控制在每公里10分钟比较好!让身体微微出汗即可!

3.每天蹲马步2分钟

不管你每天工作在椅子坐多久都要抽出点时间蹲上马步

蹲马步主要是为了调节“精、气、神”,在蹲马步的时候,要求凝神静气、呼吸自然,蹲得深、平、稳,以练习喉、胸、肾等器官,并使腹部、腿部肌肉绷紧,以达到全身性锻炼的目的。

4.醒后躺3分钟再起床

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有超过200万人死于中风。在中风和猝死的病例中,25%左右都是在清晨起床的一刹那发病。

因此,早晨醒来,不要急于起身,应在床上静卧3分钟后再坐起来,坐3分钟后再站立起身。“闪电式”地从卧位变为坐位,甚至下床活动,很可能会因为血压迅速变化引起脑部急性缺氧缺血而跌倒。

5.练练瑜伽让背痛少60%

美国西维吉尼亚大学的研究显示,对于有轻度或中度背痛的人,每次90分钟、每周两次的瑜伽可以让背痛减少60%,还能让抑郁指数降低56%。如果没有条件练瑜伽,平躺放松、让身体的每个部位尽量都贴着床面,也可以缓解背痛。

6.每天5分钟 眼保健操做到老

做一次眼保健操会花去你5分钟,但眼睛得到的休息,不少于一次“十一”长假。这并不是学生们的专利,从小到老,都坚持这个好习惯吧。尤其是眼保健操的最后一句,“张开双眼,请到室外活动,或眺望远处”,一定要照做。

7.每天做家务45分钟 以走1000步消耗的热量为基准,拖8分钟地板或洗15分钟盘子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因此,建议每天的日常活动量应该不少于“6000步”。

8.睡前泡脚一般情况下,泡脚的时间以15~20分钟为宜。 每天坚持泡脚,不仅可以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还可以加快新陈代谢,祛寒除湿,缓解疲劳,促进睡眠,同时还有去除脚臭,预防脚气的作用。但泡脚的时间也不宜太长,时间太长,会使皮肤表面生褶皱,发白。当然,时间也不能太短,否则起不到 养生 的效果。泡脚的温度也不宜太高。

通常情况下,建议泡脚时水温在40度左右,泡脚的时间以15~20分钟为宜,最长不要超过半个小时。另外,泡脚要每天坚持,才会对身体有。

...去养生?老中医教我们8个秘诀的养生方法让身体 健康10倍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 养生 ,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 养生 方法呢?听老中医讲每天 养生 秘诀的方法!

如今人们生活节奏很快,所以无论做什么事都很注重速度,有的人吃饭时,为了加快速度,会狼吞虎咽,吃一顿饭的时间甚至可以缩短到几分钟以内,这种做法对胃肠道 健康 极为不利!

1.老中医建议吃早餐的时间最好是15 20分钟

中晚餐用30分钟左右是最 健康 的吃饭时间,如果吃得太快,食物就不能被很好的咀嚼,不能让肠胃更好地消化、吸收,进而会容易伤害到食管黏膜和胃部。在吃饭的时候要做到细嚼慢咽,但是如果吃饭太慢也会有不好的影响,因为体内的消化酶的活性有一定的时间,在进食之后10多分钟以后才是消化酶活性的最佳时刻,有利于肠胃对其营养进行更好的吸收。胆汁需要排出对食物进行消化,胆汁排出的含量是有限的,吃饭过慢,如果不能及时对食物进行消化,就会使脂肪产生堆积,不利于身体 健康

细嚼慢咽也有利于更好的判断是否真正的吃饱,以免摄入过量引气肥胖的现象!

2.人们常常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 这可是有依据的,您可别不相信。尤其是人到35以后呀,身体各方面的功能逐渐在走下坡路,合理的饮食锻炼还是非常有必要的。饭后走路来不仅对控制血糖、血压、血脂有一定的好处,对于消化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我们需要注意的,饭后不能马上去运动,饭后一小时 两小时后再进行! 另外我们走路的速度也不要过快,控制在每公里10分钟比较好!让身体微微出汗即可!

3.每天蹲马步2分钟

不管你每天工作在椅子坐多久都要抽出点时间蹲上马步

蹲马步主要是为了调节“精、气、神”,在蹲马步的时候,要求凝神静气、呼吸自然,蹲得深、平、稳,以练习喉、胸、肾等器官,并使腹部、腿部肌肉绷紧,以达到全身性锻炼的目的。

4.醒后躺3分钟再起床

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有超过200万人死于中风。在中风和猝死的病例中,25%左右都是在清晨起床的一刹那发病。

因此,早晨醒来,不要急于起身,应在床上静卧3分钟后再坐起来,坐3分钟后再站立起身。“闪电式”地从卧位变为坐位,甚至下床活动,很可能会因为血压迅速变化引起脑部急性缺氧缺血而跌倒。

5.练练瑜伽让背痛少60%

美国西维吉尼亚大学的研究显示,对于有轻度或中度背痛的人,每次90分钟、每周两次的瑜伽可以让背痛减少60%,还能让抑郁指数降低56%。如果没有条件练瑜伽,平躺放松、让身体的每个部位尽量都贴着床面,也可以缓解背痛。

6.每天5分钟 眼保健操做到老

做一次眼保健操会花去你5分钟,但眼睛得到的休息,不少于一次“十一”长假。这并不是学生们的专利,从小到老,都坚持这个好习惯吧。尤其是眼保健操的最后一句,“张开双眼,请到室外活动,或眺望远处”,一定要照做。

7.每天做家务45分钟 以走1000步消耗的热量为基准,拖8分钟地板或洗15分钟盘子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因此,建议每天的日常活动量应该不少于“6000步”。

8.睡前泡脚一般情况下,泡脚的时间以15~20分钟为宜。 每天坚持泡脚,不仅可以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还可以加快新陈代谢,祛寒除湿,缓解疲劳,促进睡眠,同时还有去除脚臭,预防脚气的作用。但泡脚的时间也不宜太长,时间太长,会使皮肤表面生褶皱,发白。当然,时间也不能太短,否则起不到 养生 的效果。泡脚的温度也不宜太高。

通常情况下,建议泡脚时水温在40度左右,泡脚的时间以15~20分钟为宜,最长不要超过半个小时。另外,泡脚要每天坚持,才会对身体有。

中医有哪些养生的常识:中医基本常识

中医养生,历史悠久,渊源极深。在中医第一部经典巨作中,就提到了很多的中医养生方法。那么,中医有哪些养生的常识呢?下面跟着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医养生的常识

  中医养生的常识 生活规律顺应自然

养生专家说,中医讲究天人合一,一年有寒、热、温、凉,自然界有风、寒、暑、湿、燥、火,所以要“动作以避寒,隐居以避暑”,和于四时,顺应自然之气。尤其年老体弱者,更应适宜寒暑,“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早晨活动不宜过早,以见到阳光为宜。冬季三九天,多在室内活动,以免寒气伤阳。夏季三伏天,避暑要及时,但也不宜过凉。总之,人要适应自然,生活要规律,寒温要适度。

  中医养生的常识 动脑动手形神受益

养生专家认为,健康需要活动,但必须适当,不可劳倦过度,尤其是老年人和病人,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他多年来的活动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每天早晚各慢走一公里,坚持不懈;二是坚持门诊看病,为病人解除了病痛,他内心无比欣慰,也有益于脑力活动,一举多得。三是在带徒弟和传承学术经验中,他感受到为中医药事业培养人才的责任感,内心充实和满足,同时也启发他经常思考问题,增强了思维分析能力,加上常与青年人相处,增加了活力,振奋了精神。四是练习书法,他以练习楷书为主,一笔一划,一丝不苟,使人心静、神安、志定,既陶冶了情操,也活动了肢体,达到形神受益。

  中医养生的常识 揉搓经穴养生防病

养生专家非常重视经穴,常以指代针揉搓经穴养生治病。他每日睡前和起床时,常用手指揉搓百会穴及头面部,以促进头面部血液循环;揉搓涌泉穴、膻中穴以补肾、强心、健脑;揉搓听宫、耳门、颅息等穴以助听力;揉搓童子髎、睛明穴以增强视力;揉搓迎香、风池穴以防感冒;指压足三里、内关、中脘、气海等穴,以增强胃肠消化吸收功能。每个穴位揉搓按压50~100次,四肢和腹部穴位揉压150次。他还时常叩叩牙齿,以强齿和促进消化液的分泌。他说,通过20多年的穴位揉搓按压,确实收到了行气血、调营卫、益心脑、防外邪、强耳目的效果。

  中医养生的常识 饮食有节定时定量定性

养生专家的饮食有三个原则:定时、定量、定性。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他坚持每日三餐按时就餐;定量是三餐不过饱,以八成饱为宜,尤其晚餐食少,以易于消化吸收;定性是粗细粮配合,蔬菜水果搭配,吃后以能消化吸收、腹部舒适为准。他爱吃面条,尤其爱吃稀软的带汤水的面条,面条可用细粮也可用杂面,再放些青菜之类,既有营养又易于消化。他常嘱咐病人注意食疗,如晚餐喝粥适当加入红枣、薏苡仁、核桃仁、山药等以增强脾胃功能,还要结合大便情况对饮食进行调整,以保持大便通畅,每日一次。

  中医养生的常识 情志安宁气血通畅

养生专家说,喜、怒、忧、思、悲、恐、惊是生活中难以避免的,但只要生活中加强修养、爱好广泛、宽宏大量、不记得失恩怨、遇事不躁,就能心静志安,乐观宽宏。情志安宁,气血通畅,人就健康长寿。正如书中所说:“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他谦虚地说,我只初步做到了一些,但这确是养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必做又较难做到的。

  2017年春季中医养生的常识

1、御寒防风莫忽视

冬三月草木凋零、冰冻虫伏,人体新陈代谢相应变慢,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也特别容易损阳气,春季养生保健别急着减衣服。稍受风寒,易发宿疾。

2、饮食调养是关键

春季养生保健的饮食基本原则应该是以“藏热量”为主,因此,冬季宜多食羊肉、狗肉、鹅肉、鸭肉、萝卜、核桃、栗子、白薯等。宜选用甘辛、性温清淡可口的食物,忌食油腻、生冷、酸涩、粘硬和大辛大热之品,防止助热生火。

3、锻炼运动很重要

春季养生保健运动锻炼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生命在于运动。动则养形,活则血流。有规律的活动,适当的运动,这是古往今来长寿的秘诀。不过“动”有主动、被动之分,为适应春季之生气,当以主动运动,持之以恒为主要。

4、精神调养很有益

春季养生保健精神调养非常有益,除保持精神上的安静以外,在神藏于内时还要学会及时调摄不良情绪,当处于紧张、激动、焦虑、抑郁等状态时,应尽快恢复心理平静。

  2017春季饮食养生的方法

早春 吃点葱姜蒜

阴寒渐退,阳气开始升发,乍暖乍寒。根据“春夏养阳”的理论,此时可适当吃些葱、姜、蒜、韭菜、芥末,不仅能祛散阴寒,助春阳升发,而其中所含的有效成分,还具有杀菌防病的功效,此时宜少吃性寒食品。

仲春 多吃野菜

古人云,春应在肝。肝亢可伤脾,影响脾胃运化。此时可适当进食大枣、蜂蜜、锅巴之类滋补脾胃的食物,少吃过酸或油腻等不易消化的食物。这时正值各种既富含营养又有疗疾作用的野菜繁茂荣盛之时,如荠菜、马齿苋、鱼腥草、蕨菜、竹笋、香椿等,应不失时机地择食。

暮春 要吃得清淡

气温日渐升高,此时应以清淡饮食为主,在适当进食优质蛋白类食物及蔬果之外,可饮用绿豆汤、赤豆汤、酸梅汤以及绿茶,防止体内积热。不宜进食羊肉、狗肉、麻辣火锅以及辣椒、花椒、胡椒等大辛大热之品,以防邪热化火,变发疮痈疖肿等疾病。

猜你感兴趣的文章:

1.中医养生小知识大全

2.秋季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3.中药养生的常用知识

4.如何学习中医养生

5.中医养生之冬季篇

6.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7.冬季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有哪些

中医有哪些养生的常识:中医基本常识

中医养生,历史悠久,渊源极深。在中医第一部经典巨作中,就提到了很多的中医养生方法。那么,中医有哪些养生的常识呢?下面跟着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医养生的常识

  中医养生的常识 生活规律顺应自然

养生专家说,中医讲究天人合一,一年有寒、热、温、凉,自然界有风、寒、暑、湿、燥、火,所以要“动作以避寒,隐居以避暑”,和于四时,顺应自然之气。尤其年老体弱者,更应适宜寒暑,“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早晨活动不宜过早,以见到阳光为宜。冬季三九天,多在室内活动,以免寒气伤阳。夏季三伏天,避暑要及时,但也不宜过凉。总之,人要适应自然,生活要规律,寒温要适度。

  中医养生的常识 动脑动手形神受益

养生专家认为,健康需要活动,但必须适当,不可劳倦过度,尤其是老年人和病人,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他多年来的活动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每天早晚各慢走一公里,坚持不懈;二是坚持门诊看病,为病人解除了病痛,他内心无比欣慰,也有益于脑力活动,一举多得。三是在带徒弟和传承学术经验中,他感受到为中医药事业培养人才的责任感,内心充实和满足,同时也启发他经常思考问题,增强了思维分析能力,加上常与青年人相处,增加了活力,振奋了精神。四是练习书法,他以练习楷书为主,一笔一划,一丝不苟,使人心静、神安、志定,既陶冶了情操,也活动了肢体,达到形神受益。

  中医养生的常识 揉搓经穴养生防病

养生专家非常重视经穴,常以指代针揉搓经穴养生治病。他每日睡前和起床时,常用手指揉搓百会穴及头面部,以促进头面部血液循环;揉搓涌泉穴、膻中穴以补肾、强心、健脑;揉搓听宫、耳门、颅息等穴以助听力;揉搓童子髎、睛明穴以增强视力;揉搓迎香、风池穴以防感冒;指压足三里、内关、中脘、气海等穴,以增强胃肠消化吸收功能。每个穴位揉搓按压50~100次,四肢和腹部穴位揉压150次。他还时常叩叩牙齿,以强齿和促进消化液的分泌。他说,通过20多年的穴位揉搓按压,确实收到了行气血、调营卫、益心脑、防外邪、强耳目的效果。

  中医养生的常识 饮食有节定时定量定性

养生专家的饮食有三个原则:定时、定量、定性。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他坚持每日三餐按时就餐;定量是三餐不过饱,以八成饱为宜,尤其晚餐食少,以易于消化吸收;定性是粗细粮配合,蔬菜水果搭配,吃后以能消化吸收、腹部舒适为准。他爱吃面条,尤其爱吃稀软的带汤水的面条,面条可用细粮也可用杂面,再放些青菜之类,既有营养又易于消化。他常嘱咐病人注意食疗,如晚餐喝粥适当加入红枣、薏苡仁、核桃仁、山药等以增强脾胃功能,还要结合大便情况对饮食进行调整,以保持大便通畅,每日一次。

  中医养生的常识 情志安宁气血通畅

养生专家说,喜、怒、忧、思、悲、恐、惊是生活中难以避免的,但只要生活中加强修养、爱好广泛、宽宏大量、不记得失恩怨、遇事不躁,就能心静志安,乐观宽宏。情志安宁,气血通畅,人就健康长寿。正如书中所说:“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他谦虚地说,我只初步做到了一些,但这确是养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必做又较难做到的。

  2017年春季中医养生的常识

1、御寒防风莫忽视

冬三月草木凋零、冰冻虫伏,人体新陈代谢相应变慢,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也特别容易损阳气,春季养生保健别急着减衣服。稍受风寒,易发宿疾。

2、饮食调养是关键

春季养生保健的饮食基本原则应该是以“藏热量”为主,因此,冬季宜多食羊肉、狗肉、鹅肉、鸭肉、萝卜、核桃、栗子、白薯等。宜选用甘辛、性温清淡可口的食物,忌食油腻、生冷、酸涩、粘硬和大辛大热之品,防止助热生火。

3、锻炼运动很重要

春季养生保健运动锻炼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生命在于运动。动则养形,活则血流。有规律的活动,适当的运动,这是古往今来长寿的秘诀。不过“动”有主动、被动之分,为适应春季之生气,当以主动运动,持之以恒为主要。

4、精神调养很有益

春季养生保健精神调养非常有益,除保持精神上的安静以外,在神藏于内时还要学会及时调摄不良情绪,当处于紧张、激动、焦虑、抑郁等状态时,应尽快恢复心理平静。

  2017春季饮食养生的方法

早春 吃点葱姜蒜

阴寒渐退,阳气开始升发,乍暖乍寒。根据“春夏养阳”的理论,此时可适当吃些葱、姜、蒜、韭菜、芥末,不仅能祛散阴寒,助春阳升发,而其中所含的有效成分,还具有杀菌防病的功效,此时宜少吃性寒食品。

仲春 多吃野菜

古人云,春应在肝。肝亢可伤脾,影响脾胃运化。此时可适当进食大枣、蜂蜜、锅巴之类滋补脾胃的食物,少吃过酸或油腻等不易消化的食物。这时正值各种既富含营养又有疗疾作用的野菜繁茂荣盛之时,如荠菜、马齿苋、鱼腥草、蕨菜、竹笋、香椿等,应不失时机地择食。

暮春 要吃得清淡

气温日渐升高,此时应以清淡饮食为主,在适当进食优质蛋白类食物及蔬果之外,可饮用绿豆汤、赤豆汤、酸梅汤以及绿茶,防止体内积热。不宜进食羊肉、狗肉、麻辣火锅以及辣椒、花椒、胡椒等大辛大热之品,以防邪热化火,变发疮痈疖肿等疾病。

猜你感兴趣的文章:

1.中医养生小知识大全

2.秋季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3.中药养生的常用知识

4.如何学习中医养生

5.中医养生之冬季篇

6.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7.冬季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有哪些

中医夏季养生保健的要点

中医夏季养生保健的要点

  夏季如何养生成为很多人需要迫切了解的问题。夏季养生小常识就是为你而准备的夏季“大餐”,了解夏季养生知识,可助你顺利度过酷夏。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夏季养生保健的知识,欢迎阅读。

  1、补充水分和盐类

  夏季炎热,容易出汗,必需要补充水分和盐类来平衡体内流失的水分和盐类,否则会导致脱水现象的发生。在大量出汗或者运动后,可以通过喝盐水来补充,而且要少量多次,避免人体蒸发。

  2、衣着随气候的变化

  在衣着方面,夏天必须视气候的变化而变化:初夏气候温差较大,必须适时依人,即根据气象台所指示的“穿衣指数”和个人“穿衣指数”,防止受寒感冒。当然,进入初夏,会出现“阵雨阵热”,就必须注意衣服的干爽,不要因淋湿衣服而受寒化热而伤湿。夏天的衣着要选择透气性好的棉织品。

  3、尽量穿浅色衣服

  深色衣服会吸收阳光,使人体温升高燥热;同时蚊子有趋暗的习性,深色容易吸引蚊子,特别是黑色。

  4、小心脾胃受损

  从养生方式来说,在夏季养护脾胃,最好能多进稀食,吃粥喝汤,既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又能补养身体。此外,新鲜蔬菜水果能补充足够的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在食物中,清热利湿的.食物有西瓜、苦瓜、桃、乌梅、草莓、西红柿、黄瓜、绿豆等,这些都有一定消暑作用。而从冰箱里取出来的食物,最好不要急着吃,应在常温下放一会儿再吃,且一次不要吃得太多,特别是老年人、儿童及有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的人更应少吃或不吃。

  5、注意干稀搭配

  健康的饮食每餐要有干有稀,易于消化。可采取肉丝、碎肉、烩肉末羹、肉丸子等制法,或与一些富有营养的食物共同炖煮、烩炒,如猪脊骨炖海带、菠菜烩猪肝、莴笋炒肉片、紫菜蛋汤等。总吃干巴巴的食物对人体肠胃不利,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干稀搭配,不仅能增加饱腹感,还有助于人体消化吸收。要记住“饭前喝汤,苗条健康”。

  6、补充足量的蛋白质

  在炎热环境下,人体的组织蛋白的分解会增加,所以不需要适量增加补充蛋白质来进行平衡,此外,还要注意赖氨酸的补充。

  7、晚睡早起加午休

  大家要根据节气变化,相对于冬春季节,可晚些入睡,早点起床,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但应增加午睡,尤其是老年人多有睡眠不实的特点,更需要午睡。中午没午睡习惯的人,可听听音乐或闭目养神,最好不要加班工作。一般来说,午休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为宜,时间不宜过长,睡醒后不要急于起来,再躺上10分钟起床为宜。

  8、多吃五谷杂粮

  多吃五谷杂粮,补充膳食纤维。夏季可以通过食用例如绿豆、小米等五谷杂粮来补充人体的膳食纤维。

  9、坚持健身

  很多人存在这样一个误区:由于夏天出汗多就懒于运动了。其实夏季仍需坚持适量的运动,但不应在阳光下运动,要及时补充水分。饭后1小时再运动,且运动不宜太剧烈,可选择散步、慢跑、游泳等运动。

  10、防过汗

  正值春夏交接之际,此时人体集体发散,容易出汗,而汗出过度则会影响夏季的气血健康。因此,运动养生谨记遵循“懒散形骸,勿大汗,以养脏气”的原则,可选择踏青、慢跑、放风筝、八段锦等方式。汗为津液所化,只有春季注意阳气的有序升发与津液固护,才能保持夏季的气血充盛。

  11、静养,切忌大喜大怒

  初夏养生应重视的一点就是“静养”。天气逐渐炎热,人们易感到烦躁不安,此时养生要做到“戒怒戒躁”,切忌大喜大怒,要营造平静的心境,力求“心静自然凉”,保持精神安静,情志开怀,心情舒畅,安闲自乐,笑口常开。还可多做“静”一些的文体活动,如绘画、钓鱼、书法、下棋、种花等。

  12、皮肤瘙痒有妙法

  夏季出游,因日晒而导致皮肤瘙痒、干疼时,可用淡盐水清洗,不要用热水烫洗,也不宜用碱性大的肥皂清洗,以免刺激皮肤,加重症状。

  13、重视冬病夏治

  所谓冬病夏治,即夏天人体和外界阳气盛,用内服中药配合针灸等外治方法来治疗一些冬天易发的疾病。如用艾赏热敷青盐可以治疗和缓解身体疼痛。

  14、做好清洁卫生

  天气热起来,细菌繁殖增速,剩菜残羹腐朽加剧,做好饮食卫生非常重要。专家提醒,夏季人们出汗增多,枕头枕芯容易滋生细菌和微生物,但常被忽视,需定时清洗,并进行暴晒消毒。夏季还应特别注意生熟食分开存放、餐饮具清洁和消毒等工作。勤洗手这一好习惯应该坚持,对宝宝来说更为必要,以防发生手足口病。

;

中医夏季养生保健的要点

中医夏季养生保健的要点

  夏季如何养生成为很多人需要迫切了解的问题。夏季养生小常识就是为你而准备的夏季“大餐”,了解夏季养生知识,可助你顺利度过酷夏。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夏季养生保健的知识,欢迎阅读。

  1、补充水分和盐类

  夏季炎热,容易出汗,必需要补充水分和盐类来平衡体内流失的水分和盐类,否则会导致脱水现象的发生。在大量出汗或者运动后,可以通过喝盐水来补充,而且要少量多次,避免人体蒸发。

  2、衣着随气候的变化

  在衣着方面,夏天必须视气候的变化而变化:初夏气候温差较大,必须适时依人,即根据气象台所指示的“穿衣指数”和个人“穿衣指数”,防止受寒感冒。当然,进入初夏,会出现“阵雨阵热”,就必须注意衣服的干爽,不要因淋湿衣服而受寒化热而伤湿。夏天的衣着要选择透气性好的棉织品。

  3、尽量穿浅色衣服

  深色衣服会吸收阳光,使人体温升高燥热;同时蚊子有趋暗的习性,深色容易吸引蚊子,特别是黑色。

  4、小心脾胃受损

  从养生方式来说,在夏季养护脾胃,最好能多进稀食,吃粥喝汤,既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又能补养身体。此外,新鲜蔬菜水果能补充足够的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在食物中,清热利湿的.食物有西瓜、苦瓜、桃、乌梅、草莓、西红柿、黄瓜、绿豆等,这些都有一定消暑作用。而从冰箱里取出来的食物,最好不要急着吃,应在常温下放一会儿再吃,且一次不要吃得太多,特别是老年人、儿童及有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的人更应少吃或不吃。

  5、注意干稀搭配

  健康的饮食每餐要有干有稀,易于消化。可采取肉丝、碎肉、烩肉末羹、肉丸子等制法,或与一些富有营养的食物共同炖煮、烩炒,如猪脊骨炖海带、菠菜烩猪肝、莴笋炒肉片、紫菜蛋汤等。总吃干巴巴的食物对人体肠胃不利,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干稀搭配,不仅能增加饱腹感,还有助于人体消化吸收。要记住“饭前喝汤,苗条健康”。

  6、补充足量的蛋白质

  在炎热环境下,人体的组织蛋白的分解会增加,所以不需要适量增加补充蛋白质来进行平衡,此外,还要注意赖氨酸的补充。

  7、晚睡早起加午休

  大家要根据节气变化,相对于冬春季节,可晚些入睡,早点起床,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但应增加午睡,尤其是老年人多有睡眠不实的特点,更需要午睡。中午没午睡习惯的人,可听听音乐或闭目养神,最好不要加班工作。一般来说,午休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为宜,时间不宜过长,睡醒后不要急于起来,再躺上10分钟起床为宜。

  8、多吃五谷杂粮

  多吃五谷杂粮,补充膳食纤维。夏季可以通过食用例如绿豆、小米等五谷杂粮来补充人体的膳食纤维。

  9、坚持健身

  很多人存在这样一个误区:由于夏天出汗多就懒于运动了。其实夏季仍需坚持适量的运动,但不应在阳光下运动,要及时补充水分。饭后1小时再运动,且运动不宜太剧烈,可选择散步、慢跑、游泳等运动。

  10、防过汗

  正值春夏交接之际,此时人体集体发散,容易出汗,而汗出过度则会影响夏季的气血健康。因此,运动养生谨记遵循“懒散形骸,勿大汗,以养脏气”的原则,可选择踏青、慢跑、放风筝、八段锦等方式。汗为津液所化,只有春季注意阳气的有序升发与津液固护,才能保持夏季的气血充盛。

  11、静养,切忌大喜大怒

  初夏养生应重视的一点就是“静养”。天气逐渐炎热,人们易感到烦躁不安,此时养生要做到“戒怒戒躁”,切忌大喜大怒,要营造平静的心境,力求“心静自然凉”,保持精神安静,情志开怀,心情舒畅,安闲自乐,笑口常开。还可多做“静”一些的文体活动,如绘画、钓鱼、书法、下棋、种花等。

  12、皮肤瘙痒有妙法

  夏季出游,因日晒而导致皮肤瘙痒、干疼时,可用淡盐水清洗,不要用热水烫洗,也不宜用碱性大的肥皂清洗,以免刺激皮肤,加重症状。

  13、重视冬病夏治

  所谓冬病夏治,即夏天人体和外界阳气盛,用内服中药配合针灸等外治方法来治疗一些冬天易发的疾病。如用艾赏热敷青盐可以治疗和缓解身体疼痛。

  14、做好清洁卫生

  天气热起来,细菌繁殖增速,剩菜残羹腐朽加剧,做好饮食卫生非常重要。专家提醒,夏季人们出汗增多,枕头枕芯容易滋生细菌和微生物,但常被忽视,需定时清洗,并进行暴晒消毒。夏季还应特别注意生熟食分开存放、餐饮具清洁和消毒等工作。勤洗手这一好习惯应该坚持,对宝宝来说更为必要,以防发生手足口病。

;

中医夏季养生保健的要点

中医夏季养生保健的要点

  夏季如何养生成为很多人需要迫切了解的问题。夏季养生小常识就是为你而准备的夏季“大餐”,了解夏季养生知识,可助你顺利度过酷夏。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夏季养生保健的知识,欢迎阅读。

  1、补充水分和盐类

  夏季炎热,容易出汗,必需要补充水分和盐类来平衡体内流失的水分和盐类,否则会导致脱水现象的发生。在大量出汗或者运动后,可以通过喝盐水来补充,而且要少量多次,避免人体蒸发。

  2、衣着随气候的变化

  在衣着方面,夏天必须视气候的变化而变化:初夏气候温差较大,必须适时依人,即根据气象台所指示的“穿衣指数”和个人“穿衣指数”,防止受寒感冒。当然,进入初夏,会出现“阵雨阵热”,就必须注意衣服的干爽,不要因淋湿衣服而受寒化热而伤湿。夏天的衣着要选择透气性好的棉织品。

  3、尽量穿浅色衣服

  深色衣服会吸收阳光,使人体温升高燥热;同时蚊子有趋暗的习性,深色容易吸引蚊子,特别是黑色。

  4、小心脾胃受损

  从养生方式来说,在夏季养护脾胃,最好能多进稀食,吃粥喝汤,既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又能补养身体。此外,新鲜蔬菜水果能补充足够的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在食物中,清热利湿的.食物有西瓜、苦瓜、桃、乌梅、草莓、西红柿、黄瓜、绿豆等,这些都有一定消暑作用。而从冰箱里取出来的食物,最好不要急着吃,应在常温下放一会儿再吃,且一次不要吃得太多,特别是老年人、儿童及有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的人更应少吃或不吃。

  5、注意干稀搭配

  健康的饮食每餐要有干有稀,易于消化。可采取肉丝、碎肉、烩肉末羹、肉丸子等制法,或与一些富有营养的食物共同炖煮、烩炒,如猪脊骨炖海带、菠菜烩猪肝、莴笋炒肉片、紫菜蛋汤等。总吃干巴巴的食物对人体肠胃不利,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干稀搭配,不仅能增加饱腹感,还有助于人体消化吸收。要记住“饭前喝汤,苗条健康”。

  6、补充足量的蛋白质

  在炎热环境下,人体的组织蛋白的分解会增加,所以不需要适量增加补充蛋白质来进行平衡,此外,还要注意赖氨酸的补充。

  7、晚睡早起加午休

  大家要根据节气变化,相对于冬春季节,可晚些入睡,早点起床,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但应增加午睡,尤其是老年人多有睡眠不实的特点,更需要午睡。中午没午睡习惯的人,可听听音乐或闭目养神,最好不要加班工作。一般来说,午休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为宜,时间不宜过长,睡醒后不要急于起来,再躺上10分钟起床为宜。

  8、多吃五谷杂粮

  多吃五谷杂粮,补充膳食纤维。夏季可以通过食用例如绿豆、小米等五谷杂粮来补充人体的膳食纤维。

  9、坚持健身

  很多人存在这样一个误区:由于夏天出汗多就懒于运动了。其实夏季仍需坚持适量的运动,但不应在阳光下运动,要及时补充水分。饭后1小时再运动,且运动不宜太剧烈,可选择散步、慢跑、游泳等运动。

  10、防过汗

  正值春夏交接之际,此时人体集体发散,容易出汗,而汗出过度则会影响夏季的气血健康。因此,运动养生谨记遵循“懒散形骸,勿大汗,以养脏气”的原则,可选择踏青、慢跑、放风筝、八段锦等方式。汗为津液所化,只有春季注意阳气的有序升发与津液固护,才能保持夏季的气血充盛。

  11、静养,切忌大喜大怒

  初夏养生应重视的一点就是“静养”。天气逐渐炎热,人们易感到烦躁不安,此时养生要做到“戒怒戒躁”,切忌大喜大怒,要营造平静的心境,力求“心静自然凉”,保持精神安静,情志开怀,心情舒畅,安闲自乐,笑口常开。还可多做“静”一些的文体活动,如绘画、钓鱼、书法、下棋、种花等。

  12、皮肤瘙痒有妙法

  夏季出游,因日晒而导致皮肤瘙痒、干疼时,可用淡盐水清洗,不要用热水烫洗,也不宜用碱性大的肥皂清洗,以免刺激皮肤,加重症状。

  13、重视冬病夏治

  所谓冬病夏治,即夏天人体和外界阳气盛,用内服中药配合针灸等外治方法来治疗一些冬天易发的疾病。如用艾赏热敷青盐可以治疗和缓解身体疼痛。

  14、做好清洁卫生

  天气热起来,细菌繁殖增速,剩菜残羹腐朽加剧,做好饮食卫生非常重要。专家提醒,夏季人们出汗增多,枕头枕芯容易滋生细菌和微生物,但常被忽视,需定时清洗,并进行暴晒消毒。夏季还应特别注意生熟食分开存放、餐饮具清洁和消毒等工作。勤洗手这一好习惯应该坚持,对宝宝来说更为必要,以防发生手足口病。

;

中医夏季养生保健的要点

中医夏季养生保健的要点

  夏季如何养生成为很多人需要迫切了解的问题。夏季养生小常识就是为你而准备的夏季“大餐”,了解夏季养生知识,可助你顺利度过酷夏。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夏季养生保健的知识,欢迎阅读。

  1、补充水分和盐类

  夏季炎热,容易出汗,必需要补充水分和盐类来平衡体内流失的水分和盐类,否则会导致脱水现象的发生。在大量出汗或者运动后,可以通过喝盐水来补充,而且要少量多次,避免人体蒸发。

  2、衣着随气候的变化

  在衣着方面,夏天必须视气候的变化而变化:初夏气候温差较大,必须适时依人,即根据气象台所指示的“穿衣指数”和个人“穿衣指数”,防止受寒感冒。当然,进入初夏,会出现“阵雨阵热”,就必须注意衣服的干爽,不要因淋湿衣服而受寒化热而伤湿。夏天的衣着要选择透气性好的棉织品。

  3、尽量穿浅色衣服

  深色衣服会吸收阳光,使人体温升高燥热;同时蚊子有趋暗的习性,深色容易吸引蚊子,特别是黑色。

  4、小心脾胃受损

  从养生方式来说,在夏季养护脾胃,最好能多进稀食,吃粥喝汤,既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又能补养身体。此外,新鲜蔬菜水果能补充足够的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在食物中,清热利湿的.食物有西瓜、苦瓜、桃、乌梅、草莓、西红柿、黄瓜、绿豆等,这些都有一定消暑作用。而从冰箱里取出来的食物,最好不要急着吃,应在常温下放一会儿再吃,且一次不要吃得太多,特别是老年人、儿童及有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的人更应少吃或不吃。

  5、注意干稀搭配

  健康的饮食每餐要有干有稀,易于消化。可采取肉丝、碎肉、烩肉末羹、肉丸子等制法,或与一些富有营养的食物共同炖煮、烩炒,如猪脊骨炖海带、菠菜烩猪肝、莴笋炒肉片、紫菜蛋汤等。总吃干巴巴的食物对人体肠胃不利,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干稀搭配,不仅能增加饱腹感,还有助于人体消化吸收。要记住“饭前喝汤,苗条健康”。

  6、补充足量的蛋白质

  在炎热环境下,人体的组织蛋白的分解会增加,所以不需要适量增加补充蛋白质来进行平衡,此外,还要注意赖氨酸的补充。

  7、晚睡早起加午休

  大家要根据节气变化,相对于冬春季节,可晚些入睡,早点起床,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但应增加午睡,尤其是老年人多有睡眠不实的特点,更需要午睡。中午没午睡习惯的人,可听听音乐或闭目养神,最好不要加班工作。一般来说,午休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为宜,时间不宜过长,睡醒后不要急于起来,再躺上10分钟起床为宜。

  8、多吃五谷杂粮

  多吃五谷杂粮,补充膳食纤维。夏季可以通过食用例如绿豆、小米等五谷杂粮来补充人体的膳食纤维。

  9、坚持健身

  很多人存在这样一个误区:由于夏天出汗多就懒于运动了。其实夏季仍需坚持适量的运动,但不应在阳光下运动,要及时补充水分。饭后1小时再运动,且运动不宜太剧烈,可选择散步、慢跑、游泳等运动。

  10、防过汗

  正值春夏交接之际,此时人体集体发散,容易出汗,而汗出过度则会影响夏季的气血健康。因此,运动养生谨记遵循“懒散形骸,勿大汗,以养脏气”的原则,可选择踏青、慢跑、放风筝、八段锦等方式。汗为津液所化,只有春季注意阳气的有序升发与津液固护,才能保持夏季的气血充盛。

  11、静养,切忌大喜大怒

  初夏养生应重视的一点就是“静养”。天气逐渐炎热,人们易感到烦躁不安,此时养生要做到“戒怒戒躁”,切忌大喜大怒,要营造平静的心境,力求“心静自然凉”,保持精神安静,情志开怀,心情舒畅,安闲自乐,笑口常开。还可多做“静”一些的文体活动,如绘画、钓鱼、书法、下棋、种花等。

  12、皮肤瘙痒有妙法

  夏季出游,因日晒而导致皮肤瘙痒、干疼时,可用淡盐水清洗,不要用热水烫洗,也不宜用碱性大的肥皂清洗,以免刺激皮肤,加重症状。

  13、重视冬病夏治

  所谓冬病夏治,即夏天人体和外界阳气盛,用内服中药配合针灸等外治方法来治疗一些冬天易发的疾病。如用艾赏热敷青盐可以治疗和缓解身体疼痛。

  14、做好清洁卫生

  天气热起来,细菌繁殖增速,剩菜残羹腐朽加剧,做好饮食卫生非常重要。专家提醒,夏季人们出汗增多,枕头枕芯容易滋生细菌和微生物,但常被忽视,需定时清洗,并进行暴晒消毒。夏季还应特别注意生熟食分开存放、餐饮具清洁和消毒等工作。勤洗手这一好习惯应该坚持,对宝宝来说更为必要,以防发生手足口病。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