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中医养生学院校徽高清图片
2024-03-24 05:36:13 责编:小OO
文档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DongFang College),位于河北省沧州市黄骅市,是由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国家中医药“211”工程建设高校)申办,河北美华教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举办的,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本科普通高校。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系北京中医药大学申办,2005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本科普通高校。学校举办者在2022年1月由“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普德鸿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变更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河北美华教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据2022年12月学校官网相关数据显示,学院拥有廊坊大学城和沧州渤海新区两个校区,两个校区共占地1462544.43平方米。学校设有8个学院拥有专任教师937名、全日制在校生20367人。截至2023年3月,下设本科专业13个,专科专业2个。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南京中医药大学校徽及校训

南京中医药大学校徽及校训

我导语:南京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4年,历经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江苏省中医学校、南京中医学院、江苏新医学院、南京中医学院等历史时期,是全国建校最早的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是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也是江苏省*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被誉为“中国高等中医教育的摇篮”。

  南京中医药大学校徽

南京中医药大学整个校徽为椭圆图形。底色为蓝色,象征地球与海洋。图案为白色、变形的“中”字。图形左端为飞翔的和平鸽口衔人参草和针灸针;“中”字上端出头部分为字母,乃南京中医药大学的拼音缩写。全图意喻学校事业的`腾飞以及为中医药事业走向世界而奋斗!

  校训:

自信;敬业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校简介

南京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4年,历经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江苏省中医学校、南京中医学院、江苏新医学院、南京中医学院等历史时期,是全国建校最早的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是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也是江苏省*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建校60多年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新中国高等中医教育培养输送了第一批师资、主持编写了第一套教材和教学大纲,培养了新中国中医药界最早的学部委员,为新中国中医高等教育模式的确立和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高等中医教育的摇篮”。

学校坐落于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古都南京,拥有仙林和汉中门两个校区。现有各类在校生近2万名,设有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药学院、卫生经济管理学院、护理学院、外国语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心理学院共10所直属学院,28个本科专业,涉及医、管、理、工、经、文等6个学科门类,初步形成了以中医药为主体、中西医结合、多学科为支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学校现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二期项目立项学科2个、重点序列学科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33个。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拥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3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有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具有博士生导师自审权和主干学科专业的教授评审权。学校现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3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门,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规划教材(主编)33部,国家级教学成果4项。现已建成27所附属医院、4所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院,各类教学及毕业实习基地逾百所。

学校科研实力雄厚,是国家科技部新药临床试验研究(GCP)中心、国家*中药资源产业化与方剂创新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教育部中药炮制规范化及标准化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江苏省植物药深加工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海洋药物研究开发中心、江苏省中医药研究与新药创制中心、江苏省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的依托建设单位。学校现有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实验室8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2个,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6个,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学校构建形成了“一个中心、四大板块”的科技平台布局,即江苏省中医药研究与新药创制中心和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园、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中药产业园区、中国医药城中医药研究院、江苏生命科技园,加快推进“产、学、研”结合,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学校有国医大师5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特殊津贴获得者5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6人。

学校是世界卫生组织(WHO)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国家卫生部确定的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全国中医师资进修教育基地、中国中医药文献信息检索中心南京分中心,同时也是首批获国家教育部批准接受和培养外国留学生及台港澳地区学生的高等中医药院校。2010年6月20日,学校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合作建立了全球首家中医孔子学院。学校目前与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广泛交流和联系,并与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或学术团体及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具有较高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

面向未来,南京中医药大学将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办学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断深化*机制改革,大力实施“人才强校、质量兴校”战略,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通过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积极创建“国际著名、国内一流”的中医药大学,努力跻身于全国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大学行列。(数据截止时间为2015年9月)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创建于1954年,是一所主要收藏医学文献,特别是中医药文献、兼顾社会科学和其它自然科学文献的专业性图书馆。截止2014年6月,馆舍面积29800平方米,馆藏纸质中外文图书、期刊79万册,其中古籍图书3000余种4万余册;电子图书95万册;中外期刊、专利、学位论文等35种数据库。古籍资源以明初刻本、明孤本、明稀见刻本、未刊稿本、珍贵抄本、日本、高丽早期刻本等为主。阅览座位3000席,电子阅览座位200席。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也是江苏省*命名的“江苏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同时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南京分中心,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医药卫生科学数据共享科研工程的重点参与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及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的成员单位。

由学校牵头编撰并担任总审定的《中华本草》,是对中医药几千年发展成就的系统总结,被*同志誉为“当代《本草纲目》”。

学术期刊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创刊于1959年,是全国有影响的综合性中医药学术刊物。是国际连续出版物、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医学核心期刊、江苏省优秀期刊和江苏省一级期刊。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99年(季刊),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南京中医药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设有中医文化、哲学、史学、文献研究、人物、教育研究等专栏,刊登中医文化、哲学、经济、中医学史、中医文献、医学心理、医学伦理、中医海内外教育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

南京中医药大学校徽及校训

南京中医药大学校徽及校训

我导语:南京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4年,历经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江苏省中医学校、南京中医学院、江苏新医学院、南京中医学院等历史时期,是全国建校最早的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是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也是江苏省*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被誉为“中国高等中医教育的摇篮”。

  南京中医药大学校徽

南京中医药大学整个校徽为椭圆图形。底色为蓝色,象征地球与海洋。图案为白色、变形的“中”字。图形左端为飞翔的和平鸽口衔人参草和针灸针;“中”字上端出头部分为字母,乃南京中医药大学的拼音缩写。全图意喻学校事业的`腾飞以及为中医药事业走向世界而奋斗!

  校训:

自信;敬业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校简介

南京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4年,历经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江苏省中医学校、南京中医学院、江苏新医学院、南京中医学院等历史时期,是全国建校最早的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是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也是江苏省*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建校60多年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新中国高等中医教育培养输送了第一批师资、主持编写了第一套教材和教学大纲,培养了新中国中医药界最早的学部委员,为新中国中医高等教育模式的确立和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高等中医教育的摇篮”。

学校坐落于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古都南京,拥有仙林和汉中门两个校区。现有各类在校生近2万名,设有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药学院、卫生经济管理学院、护理学院、外国语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心理学院共10所直属学院,28个本科专业,涉及医、管、理、工、经、文等6个学科门类,初步形成了以中医药为主体、中西医结合、多学科为支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学校现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二期项目立项学科2个、重点序列学科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33个。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拥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3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有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具有博士生导师自审权和主干学科专业的教授评审权。学校现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3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门,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规划教材(主编)33部,国家级教学成果4项。现已建成27所附属医院、4所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院,各类教学及毕业实习基地逾百所。

学校科研实力雄厚,是国家科技部新药临床试验研究(GCP)中心、国家*中药资源产业化与方剂创新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教育部中药炮制规范化及标准化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江苏省植物药深加工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海洋药物研究开发中心、江苏省中医药研究与新药创制中心、江苏省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的依托建设单位。学校现有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实验室8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2个,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6个,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学校构建形成了“一个中心、四大板块”的科技平台布局,即江苏省中医药研究与新药创制中心和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园、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中药产业园区、中国医药城中医药研究院、江苏生命科技园,加快推进“产、学、研”结合,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学校有国医大师5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特殊津贴获得者5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6人。

学校是世界卫生组织(WHO)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国家卫生部确定的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全国中医师资进修教育基地、中国中医药文献信息检索中心南京分中心,同时也是首批获国家教育部批准接受和培养外国留学生及台港澳地区学生的高等中医药院校。2010年6月20日,学校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合作建立了全球首家中医孔子学院。学校目前与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广泛交流和联系,并与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或学术团体及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具有较高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

面向未来,南京中医药大学将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办学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断深化*机制改革,大力实施“人才强校、质量兴校”战略,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通过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积极创建“国际著名、国内一流”的中医药大学,努力跻身于全国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大学行列。(数据截止时间为2015年9月)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创建于1954年,是一所主要收藏医学文献,特别是中医药文献、兼顾社会科学和其它自然科学文献的专业性图书馆。截止2014年6月,馆舍面积29800平方米,馆藏纸质中外文图书、期刊79万册,其中古籍图书3000余种4万余册;电子图书95万册;中外期刊、专利、学位论文等35种数据库。古籍资源以明初刻本、明孤本、明稀见刻本、未刊稿本、珍贵抄本、日本、高丽早期刻本等为主。阅览座位3000席,电子阅览座位200席。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也是江苏省*命名的“江苏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同时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南京分中心,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医药卫生科学数据共享科研工程的重点参与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及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的成员单位。

由学校牵头编撰并担任总审定的《中华本草》,是对中医药几千年发展成就的系统总结,被*同志誉为“当代《本草纲目》”。

学术期刊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创刊于1959年,是全国有影响的综合性中医药学术刊物。是国际连续出版物、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医学核心期刊、江苏省优秀期刊和江苏省一级期刊。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99年(季刊),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南京中医药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设有中医文化、哲学、史学、文献研究、人物、教育研究等专栏,刊登中医文化、哲学、经济、中医学史、中医文献、医学心理、医学伦理、中医海内外教育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

南京中医药大学校徽及校训

南京中医药大学校徽及校训

我导语:南京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4年,历经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江苏省中医学校、南京中医学院、江苏新医学院、南京中医学院等历史时期,是全国建校最早的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是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也是江苏省*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被誉为“中国高等中医教育的摇篮”。

  南京中医药大学校徽

南京中医药大学整个校徽为椭圆图形。底色为蓝色,象征地球与海洋。图案为白色、变形的“中”字。图形左端为飞翔的和平鸽口衔人参草和针灸针;“中”字上端出头部分为字母,乃南京中医药大学的拼音缩写。全图意喻学校事业的`腾飞以及为中医药事业走向世界而奋斗!

  校训:

自信;敬业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校简介

南京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4年,历经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江苏省中医学校、南京中医学院、江苏新医学院、南京中医学院等历史时期,是全国建校最早的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是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也是江苏省*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建校60多年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新中国高等中医教育培养输送了第一批师资、主持编写了第一套教材和教学大纲,培养了新中国中医药界最早的学部委员,为新中国中医高等教育模式的确立和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高等中医教育的摇篮”。

学校坐落于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古都南京,拥有仙林和汉中门两个校区。现有各类在校生近2万名,设有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药学院、卫生经济管理学院、护理学院、外国语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心理学院共10所直属学院,28个本科专业,涉及医、管、理、工、经、文等6个学科门类,初步形成了以中医药为主体、中西医结合、多学科为支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学校现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二期项目立项学科2个、重点序列学科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33个。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拥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3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有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具有博士生导师自审权和主干学科专业的教授评审权。学校现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3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门,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规划教材(主编)33部,国家级教学成果4项。现已建成27所附属医院、4所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院,各类教学及毕业实习基地逾百所。

学校科研实力雄厚,是国家科技部新药临床试验研究(GCP)中心、国家*中药资源产业化与方剂创新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教育部中药炮制规范化及标准化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江苏省植物药深加工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海洋药物研究开发中心、江苏省中医药研究与新药创制中心、江苏省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的依托建设单位。学校现有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实验室8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2个,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6个,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学校构建形成了“一个中心、四大板块”的科技平台布局,即江苏省中医药研究与新药创制中心和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园、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中药产业园区、中国医药城中医药研究院、江苏生命科技园,加快推进“产、学、研”结合,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学校有国医大师5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特殊津贴获得者5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6人。

学校是世界卫生组织(WHO)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国家卫生部确定的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全国中医师资进修教育基地、中国中医药文献信息检索中心南京分中心,同时也是首批获国家教育部批准接受和培养外国留学生及台港澳地区学生的高等中医药院校。2010年6月20日,学校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合作建立了全球首家中医孔子学院。学校目前与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广泛交流和联系,并与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或学术团体及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具有较高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

面向未来,南京中医药大学将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办学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断深化*机制改革,大力实施“人才强校、质量兴校”战略,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通过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积极创建“国际著名、国内一流”的中医药大学,努力跻身于全国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大学行列。(数据截止时间为2015年9月)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创建于1954年,是一所主要收藏医学文献,特别是中医药文献、兼顾社会科学和其它自然科学文献的专业性图书馆。截止2014年6月,馆舍面积29800平方米,馆藏纸质中外文图书、期刊79万册,其中古籍图书3000余种4万余册;电子图书95万册;中外期刊、专利、学位论文等35种数据库。古籍资源以明初刻本、明孤本、明稀见刻本、未刊稿本、珍贵抄本、日本、高丽早期刻本等为主。阅览座位3000席,电子阅览座位200席。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也是江苏省*命名的“江苏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同时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南京分中心,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医药卫生科学数据共享科研工程的重点参与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及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的成员单位。

由学校牵头编撰并担任总审定的《中华本草》,是对中医药几千年发展成就的系统总结,被*同志誉为“当代《本草纲目》”。

学术期刊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创刊于1959年,是全国有影响的综合性中医药学术刊物。是国际连续出版物、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医学核心期刊、江苏省优秀期刊和江苏省一级期刊。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99年(季刊),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南京中医药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设有中医文化、哲学、史学、文献研究、人物、教育研究等专栏,刊登中医文化、哲学、经济、中医学史、中医文献、医学心理、医学伦理、中医海内外教育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

南京中医药大学校徽及校训

南京中医药大学校徽及校训

我导语:南京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4年,历经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江苏省中医学校、南京中医学院、江苏新医学院、南京中医学院等历史时期,是全国建校最早的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是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也是江苏省*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被誉为“中国高等中医教育的摇篮”。

  南京中医药大学校徽

南京中医药大学整个校徽为椭圆图形。底色为蓝色,象征地球与海洋。图案为白色、变形的“中”字。图形左端为飞翔的和平鸽口衔人参草和针灸针;“中”字上端出头部分为字母,乃南京中医药大学的拼音缩写。全图意喻学校事业的`腾飞以及为中医药事业走向世界而奋斗!

  校训:

自信;敬业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校简介

南京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4年,历经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江苏省中医学校、南京中医学院、江苏新医学院、南京中医学院等历史时期,是全国建校最早的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是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也是江苏省*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建校60多年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新中国高等中医教育培养输送了第一批师资、主持编写了第一套教材和教学大纲,培养了新中国中医药界最早的学部委员,为新中国中医高等教育模式的确立和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高等中医教育的摇篮”。

学校坐落于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古都南京,拥有仙林和汉中门两个校区。现有各类在校生近2万名,设有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药学院、卫生经济管理学院、护理学院、外国语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心理学院共10所直属学院,28个本科专业,涉及医、管、理、工、经、文等6个学科门类,初步形成了以中医药为主体、中西医结合、多学科为支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学校现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二期项目立项学科2个、重点序列学科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33个。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拥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3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有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具有博士生导师自审权和主干学科专业的教授评审权。学校现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3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门,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规划教材(主编)33部,国家级教学成果4项。现已建成27所附属医院、4所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院,各类教学及毕业实习基地逾百所。

学校科研实力雄厚,是国家科技部新药临床试验研究(GCP)中心、国家*中药资源产业化与方剂创新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教育部中药炮制规范化及标准化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江苏省植物药深加工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海洋药物研究开发中心、江苏省中医药研究与新药创制中心、江苏省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的依托建设单位。学校现有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实验室8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2个,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6个,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学校构建形成了“一个中心、四大板块”的科技平台布局,即江苏省中医药研究与新药创制中心和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园、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中药产业园区、中国医药城中医药研究院、江苏生命科技园,加快推进“产、学、研”结合,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学校有国医大师5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特殊津贴获得者5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6人。

学校是世界卫生组织(WHO)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国家卫生部确定的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全国中医师资进修教育基地、中国中医药文献信息检索中心南京分中心,同时也是首批获国家教育部批准接受和培养外国留学生及台港澳地区学生的高等中医药院校。2010年6月20日,学校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合作建立了全球首家中医孔子学院。学校目前与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广泛交流和联系,并与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或学术团体及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具有较高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

面向未来,南京中医药大学将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办学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断深化*机制改革,大力实施“人才强校、质量兴校”战略,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通过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积极创建“国际著名、国内一流”的中医药大学,努力跻身于全国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大学行列。(数据截止时间为2015年9月)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创建于1954年,是一所主要收藏医学文献,特别是中医药文献、兼顾社会科学和其它自然科学文献的专业性图书馆。截止2014年6月,馆舍面积29800平方米,馆藏纸质中外文图书、期刊79万册,其中古籍图书3000余种4万余册;电子图书95万册;中外期刊、专利、学位论文等35种数据库。古籍资源以明初刻本、明孤本、明稀见刻本、未刊稿本、珍贵抄本、日本、高丽早期刻本等为主。阅览座位3000席,电子阅览座位200席。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也是江苏省*命名的“江苏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同时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南京分中心,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医药卫生科学数据共享科研工程的重点参与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及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的成员单位。

由学校牵头编撰并担任总审定的《中华本草》,是对中医药几千年发展成就的系统总结,被*同志誉为“当代《本草纲目》”。

学术期刊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创刊于1959年,是全国有影响的综合性中医药学术刊物。是国际连续出版物、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医学核心期刊、江苏省优秀期刊和江苏省一级期刊。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99年(季刊),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南京中医药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设有中医文化、哲学、史学、文献研究、人物、教育研究等专栏,刊登中医文化、哲学、经济、中医学史、中医文献、医学心理、医学伦理、中医海内外教育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