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心在中医养生起什么作用
2024-03-24 04:38:45 责编:小OO
文档

中医心主核心功能:

1. 心主血脉: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同时,心有生血的作用,主要是指将饮食水谷精微转化为营气和津液,入脉,化为赤色血液。

2. 心主脉: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收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

3. 心主藏神: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心主通明,以通畅为本,以清明为要。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中医说丨夏之月,此谓蕃秀,天地气多,万物华实,夏要护心

《黄帝内经》云:“夏之月,此谓蕃秀,天地气多,万物华实。”即夏天天气渐热,植物生长到了茂盛期。中医理论认为夏季 养生 注重养心。中医认为“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令于心,故为君主。”心主神,为神明之用,也就是说心在人的各脏器中起主导作用,而且人的精神思维活动与心有关。

在中医理论中,人和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四季消长变化,和人体的五脏功能活动相互关联对应。心对应“夏”,也就是说在夏季,心阳最为旺盛,同时也提醒人们在夏季气候炎热要顺应天气的变化,注重 养生 护心。

有人说 健康 养生 的概念就是教你怎么衣食住行,繁体字的“养”的下半部分是个饮食的“食”字,就是叫你选择吃什么,俗话说“病从口入”, 养生 的概念首先就是教会你怎么“吃”,吃出防病,吃出 健康 ……但那似乎只是突出了饮食调养的“食养”,其重点是在身体的视角上的“养身”。好像与 养生 中的“生”缺了点意思,我们关注的似乎不应该仅仅只是这个“身体”,现代医学提出“身心”医学 健康 的概念,除了关注人体的身体更要关注人的心理。这与中医的理念有相一致的地方,比如中医双心理论的“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但是传统中医 养生 的观念似乎还不仅限于此,其实我们从 养生 的“生”字就能获得更多的提示,“ 养生 ”为什么用生命的“生”,而不用身体的身?说明 养生 养护的不仅仅是我们的身体,更重要的是“生”所代表的人体的生命力。把生命力简单的理解为免疫力、抗病力,天地自然为什么能够长长久久、周而复始?人为什么能够从一个小婴儿成长为少年、青年?都是生命力的作用。因此要想青春常驻,祛病保健,延年益寿,就必须养护好我们的这个“生命力”。

中医讲求“天人合一”,把天地人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究竟是什么连接人体生命和天地自然的?是什么能够让自然之力可以循环往复,绵绵不止,让生命之花,长盛不衰,生生不息?就是这个“生命力”,中医起了个名字叫做“生生之气”,简称为“生气”,因此在黄帝内经素问中有一篇叫做生气通天论,揭示了 养生 的本质就是让人体的生气能够通天,从而通过天人合一,顺应天时地利而让人体的生生之气能够长久不衰,让人体的生命力能时时保持旺盛的状态。

那么具体怎样才能让我们人体的生气通天呢?《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以天真为题,揭示了中医 养生 治病防病的原则,即“真气内守,病安从来”。

而如何能够真气内守?即要努力去“恬淡虚无”,这四个字是 养生 保健的核心,所以整个中医 养生 不单只是衣食住行,更重要的食衣食住行都不离“这个”,这个是什么?就是“恬淡虚无”。所以俗话说“粗茶淡饭”最养人,孔子又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强调精细化的饮食,看似矛盾,实质在恬淡虚无这个层面上是统一的,他们追求的都是一种摒除*奢求追求精致精神生活的高尚境界,这种境界不在意饮食的稀有昂贵,更加追求的是对饮食给人精神层面上带来的良好感受,就像*电视台拍摄的《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一样,所谓 美食 不是要昂贵,而在于用心……

有的患者总是追求具体的物质元素化的“保健品”,而所谓的“保健品”无非就是补虚、排毒两个概念的衍生物,“补虚”就是针对脏腑组织器官的补充各种“营养”物质,比如优质蛋白粉,多种维生素,辅酶Q10,补钙,脑白金……有所谓的“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另一方面则是针对各种“邪毒”对抗性治疗的“排毒”治疗,比如深海鱼油、针刺、刮痧、拔罐……无所不用其极,这不是 养生 ,而是 养生 的误区。

黄帝内经有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对四季 养生 的高度概括,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看似简单,实际是对自然规律,人体生命规律的高度概括。要求我们顺应春夏 养生 养长,顺应秋冬养收养藏。夏令是人体阳气旺盛,升腾荣泽周身的季节,黄帝内经称之为藩秀,在这个季节是我们顺应天气万物生长而养“长”,夏季是心气最为充盛的季节,也是长养心气的好时机,那么具体怎么在夏令长养心气?

要学会聆听身体的声音,要学会聆听自然的声音,要学会聆听心的声音,知道自己的身体需要什么,自己的“心”需要什么,知道如何顺应自然,如何“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从天地之气去借力。所以夏令养心不单纯是养血肉之心,更重要的是养护我们的神明之心。

具体怎么去做?首先要“静心”、然后是“安心”、“调心”,只有真正才能达到身心的平和,才能渐渐与天地融为一体,逐步达到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借助天时,让生命力生生不息。 养生 也要学会饮食,不是说别人说好的,就是好的,适合自己的,才是真的好,自身需要的才是真正的补养,自身不需要的,过多摄入到身体只会成为垃圾。

对于心系疾病的调养也是一样,要辅助心气的滋养首先要忌寒凉之品,冰镇食品吃起来是爽,实际可能损伤人体心气,倒是几十年前街边摊的大碗热茶反而是消暑 养生 的好东西,时代在进步, 养生 的观念还是一样的,所以护养心气的核心不是我要吃什么而是我不能吃什么,总之减少衣食住行生活习惯对心气的不利影响,就能借助天时之气养心。

江苏省中医院心血管科各位同仁愿意帮助各位中医爱好者认识自己的身心,在夏令借助天时顺应自然,通过静心、安心、调心,学会聆听自己的身心的声音,了解自己的体质,和易患疾病,学会通过适合自己的饮食,改变自己的不良生活习惯,适当的中医非药物和药物治疗的帮助,帮助患者在炎炎夏日真正做到 养生 保健,祛病延年。

中医说丨夏之月,此谓蕃秀,天地气多,万物华实,夏要护心

《黄帝内经》云:“夏之月,此谓蕃秀,天地气多,万物华实。”即夏天天气渐热,植物生长到了茂盛期。中医理论认为夏季 养生 注重养心。中医认为“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令于心,故为君主。”心主神,为神明之用,也就是说心在人的各脏器中起主导作用,而且人的精神思维活动与心有关。

在中医理论中,人和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四季消长变化,和人体的五脏功能活动相互关联对应。心对应“夏”,也就是说在夏季,心阳最为旺盛,同时也提醒人们在夏季气候炎热要顺应天气的变化,注重 养生 护心。

有人说 健康 养生 的概念就是教你怎么衣食住行,繁体字的“养”的下半部分是个饮食的“食”字,就是叫你选择吃什么,俗话说“病从口入”, 养生 的概念首先就是教会你怎么“吃”,吃出防病,吃出 健康 ……但那似乎只是突出了饮食调养的“食养”,其重点是在身体的视角上的“养身”。好像与 养生 中的“生”缺了点意思,我们关注的似乎不应该仅仅只是这个“身体”,现代医学提出“身心”医学 健康 的概念,除了关注人体的身体更要关注人的心理。这与中医的理念有相一致的地方,比如中医双心理论的“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但是传统中医 养生 的观念似乎还不仅限于此,其实我们从 养生 的“生”字就能获得更多的提示,“ 养生 ”为什么用生命的“生”,而不用身体的身?说明 养生 养护的不仅仅是我们的身体,更重要的是“生”所代表的人体的生命力。把生命力简单的理解为免疫力、抗病力,天地自然为什么能够长长久久、周而复始?人为什么能够从一个小婴儿成长为少年、青年?都是生命力的作用。因此要想青春常驻,祛病保健,延年益寿,就必须养护好我们的这个“生命力”。

中医讲求“天人合一”,把天地人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究竟是什么连接人体生命和天地自然的?是什么能够让自然之力可以循环往复,绵绵不止,让生命之花,长盛不衰,生生不息?就是这个“生命力”,中医起了个名字叫做“生生之气”,简称为“生气”,因此在黄帝内经素问中有一篇叫做生气通天论,揭示了 养生 的本质就是让人体的生气能够通天,从而通过天人合一,顺应天时地利而让人体的生生之气能够长久不衰,让人体的生命力能时时保持旺盛的状态。

那么具体怎样才能让我们人体的生气通天呢?《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以天真为题,揭示了中医 养生 治病防病的原则,即“真气内守,病安从来”。

而如何能够真气内守?即要努力去“恬淡虚无”,这四个字是 养生 保健的核心,所以整个中医 养生 不单只是衣食住行,更重要的食衣食住行都不离“这个”,这个是什么?就是“恬淡虚无”。所以俗话说“粗茶淡饭”最养人,孔子又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强调精细化的饮食,看似矛盾,实质在恬淡虚无这个层面上是统一的,他们追求的都是一种摒除*奢求追求精致精神生活的高尚境界,这种境界不在意饮食的稀有昂贵,更加追求的是对饮食给人精神层面上带来的良好感受,就像*电视台拍摄的《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一样,所谓 美食 不是要昂贵,而在于用心……

有的患者总是追求具体的物质元素化的“保健品”,而所谓的“保健品”无非就是补虚、排毒两个概念的衍生物,“补虚”就是针对脏腑组织器官的补充各种“营养”物质,比如优质蛋白粉,多种维生素,辅酶Q10,补钙,脑白金……有所谓的“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另一方面则是针对各种“邪毒”对抗性治疗的“排毒”治疗,比如深海鱼油、针刺、刮痧、拔罐……无所不用其极,这不是 养生 ,而是 养生 的误区。

黄帝内经有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对四季 养生 的高度概括,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看似简单,实际是对自然规律,人体生命规律的高度概括。要求我们顺应春夏 养生 养长,顺应秋冬养收养藏。夏令是人体阳气旺盛,升腾荣泽周身的季节,黄帝内经称之为藩秀,在这个季节是我们顺应天气万物生长而养“长”,夏季是心气最为充盛的季节,也是长养心气的好时机,那么具体怎么在夏令长养心气?

要学会聆听身体的声音,要学会聆听自然的声音,要学会聆听心的声音,知道自己的身体需要什么,自己的“心”需要什么,知道如何顺应自然,如何“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从天地之气去借力。所以夏令养心不单纯是养血肉之心,更重要的是养护我们的神明之心。

具体怎么去做?首先要“静心”、然后是“安心”、“调心”,只有真正才能达到身心的平和,才能渐渐与天地融为一体,逐步达到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借助天时,让生命力生生不息。 养生 也要学会饮食,不是说别人说好的,就是好的,适合自己的,才是真的好,自身需要的才是真正的补养,自身不需要的,过多摄入到身体只会成为垃圾。

对于心系疾病的调养也是一样,要辅助心气的滋养首先要忌寒凉之品,冰镇食品吃起来是爽,实际可能损伤人体心气,倒是几十年前街边摊的大碗热茶反而是消暑 养生 的好东西,时代在进步, 养生 的观念还是一样的,所以护养心气的核心不是我要吃什么而是我不能吃什么,总之减少衣食住行生活习惯对心气的不利影响,就能借助天时之气养心。

江苏省中医院心血管科各位同仁愿意帮助各位中医爱好者认识自己的身心,在夏令借助天时顺应自然,通过静心、安心、调心,学会聆听自己的身心的声音,了解自己的体质,和易患疾病,学会通过适合自己的饮食,改变自己的不良生活习惯,适当的中医非药物和药物治疗的帮助,帮助患者在炎炎夏日真正做到 养生 保健,祛病延年。

中医说丨夏之月,此谓蕃秀,天地气多,万物华实,夏要护心

《黄帝内经》云:“夏之月,此谓蕃秀,天地气多,万物华实。”即夏天天气渐热,植物生长到了茂盛期。中医理论认为夏季 养生 注重养心。中医认为“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令于心,故为君主。”心主神,为神明之用,也就是说心在人的各脏器中起主导作用,而且人的精神思维活动与心有关。

在中医理论中,人和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四季消长变化,和人体的五脏功能活动相互关联对应。心对应“夏”,也就是说在夏季,心阳最为旺盛,同时也提醒人们在夏季气候炎热要顺应天气的变化,注重 养生 护心。

有人说 健康 养生 的概念就是教你怎么衣食住行,繁体字的“养”的下半部分是个饮食的“食”字,就是叫你选择吃什么,俗话说“病从口入”, 养生 的概念首先就是教会你怎么“吃”,吃出防病,吃出 健康 ……但那似乎只是突出了饮食调养的“食养”,其重点是在身体的视角上的“养身”。好像与 养生 中的“生”缺了点意思,我们关注的似乎不应该仅仅只是这个“身体”,现代医学提出“身心”医学 健康 的概念,除了关注人体的身体更要关注人的心理。这与中医的理念有相一致的地方,比如中医双心理论的“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但是传统中医 养生 的观念似乎还不仅限于此,其实我们从 养生 的“生”字就能获得更多的提示,“ 养生 ”为什么用生命的“生”,而不用身体的身?说明 养生 养护的不仅仅是我们的身体,更重要的是“生”所代表的人体的生命力。把生命力简单的理解为免疫力、抗病力,天地自然为什么能够长长久久、周而复始?人为什么能够从一个小婴儿成长为少年、青年?都是生命力的作用。因此要想青春常驻,祛病保健,延年益寿,就必须养护好我们的这个“生命力”。

中医讲求“天人合一”,把天地人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究竟是什么连接人体生命和天地自然的?是什么能够让自然之力可以循环往复,绵绵不止,让生命之花,长盛不衰,生生不息?就是这个“生命力”,中医起了个名字叫做“生生之气”,简称为“生气”,因此在黄帝内经素问中有一篇叫做生气通天论,揭示了 养生 的本质就是让人体的生气能够通天,从而通过天人合一,顺应天时地利而让人体的生生之气能够长久不衰,让人体的生命力能时时保持旺盛的状态。

那么具体怎样才能让我们人体的生气通天呢?《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以天真为题,揭示了中医 养生 治病防病的原则,即“真气内守,病安从来”。

而如何能够真气内守?即要努力去“恬淡虚无”,这四个字是 养生 保健的核心,所以整个中医 养生 不单只是衣食住行,更重要的食衣食住行都不离“这个”,这个是什么?就是“恬淡虚无”。所以俗话说“粗茶淡饭”最养人,孔子又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强调精细化的饮食,看似矛盾,实质在恬淡虚无这个层面上是统一的,他们追求的都是一种摒除*奢求追求精致精神生活的高尚境界,这种境界不在意饮食的稀有昂贵,更加追求的是对饮食给人精神层面上带来的良好感受,就像*电视台拍摄的《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一样,所谓 美食 不是要昂贵,而在于用心……

有的患者总是追求具体的物质元素化的“保健品”,而所谓的“保健品”无非就是补虚、排毒两个概念的衍生物,“补虚”就是针对脏腑组织器官的补充各种“营养”物质,比如优质蛋白粉,多种维生素,辅酶Q10,补钙,脑白金……有所谓的“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另一方面则是针对各种“邪毒”对抗性治疗的“排毒”治疗,比如深海鱼油、针刺、刮痧、拔罐……无所不用其极,这不是 养生 ,而是 养生 的误区。

黄帝内经有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对四季 养生 的高度概括,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看似简单,实际是对自然规律,人体生命规律的高度概括。要求我们顺应春夏 养生 养长,顺应秋冬养收养藏。夏令是人体阳气旺盛,升腾荣泽周身的季节,黄帝内经称之为藩秀,在这个季节是我们顺应天气万物生长而养“长”,夏季是心气最为充盛的季节,也是长养心气的好时机,那么具体怎么在夏令长养心气?

要学会聆听身体的声音,要学会聆听自然的声音,要学会聆听心的声音,知道自己的身体需要什么,自己的“心”需要什么,知道如何顺应自然,如何“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从天地之气去借力。所以夏令养心不单纯是养血肉之心,更重要的是养护我们的神明之心。

具体怎么去做?首先要“静心”、然后是“安心”、“调心”,只有真正才能达到身心的平和,才能渐渐与天地融为一体,逐步达到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借助天时,让生命力生生不息。 养生 也要学会饮食,不是说别人说好的,就是好的,适合自己的,才是真的好,自身需要的才是真正的补养,自身不需要的,过多摄入到身体只会成为垃圾。

对于心系疾病的调养也是一样,要辅助心气的滋养首先要忌寒凉之品,冰镇食品吃起来是爽,实际可能损伤人体心气,倒是几十年前街边摊的大碗热茶反而是消暑 养生 的好东西,时代在进步, 养生 的观念还是一样的,所以护养心气的核心不是我要吃什么而是我不能吃什么,总之减少衣食住行生活习惯对心气的不利影响,就能借助天时之气养心。

江苏省中医院心血管科各位同仁愿意帮助各位中医爱好者认识自己的身心,在夏令借助天时顺应自然,通过静心、安心、调心,学会聆听自己的身心的声音,了解自己的体质,和易患疾病,学会通过适合自己的饮食,改变自己的不良生活习惯,适当的中医非药物和药物治疗的帮助,帮助患者在炎炎夏日真正做到 养生 保健,祛病延年。

中医说丨夏之月,此谓蕃秀,天地气多,万物华实,夏要护心

《黄帝内经》云:“夏之月,此谓蕃秀,天地气多,万物华实。”即夏天天气渐热,植物生长到了茂盛期。中医理论认为夏季 养生 注重养心。中医认为“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令于心,故为君主。”心主神,为神明之用,也就是说心在人的各脏器中起主导作用,而且人的精神思维活动与心有关。

在中医理论中,人和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四季消长变化,和人体的五脏功能活动相互关联对应。心对应“夏”,也就是说在夏季,心阳最为旺盛,同时也提醒人们在夏季气候炎热要顺应天气的变化,注重 养生 护心。

有人说 健康 养生 的概念就是教你怎么衣食住行,繁体字的“养”的下半部分是个饮食的“食”字,就是叫你选择吃什么,俗话说“病从口入”, 养生 的概念首先就是教会你怎么“吃”,吃出防病,吃出 健康 ……但那似乎只是突出了饮食调养的“食养”,其重点是在身体的视角上的“养身”。好像与 养生 中的“生”缺了点意思,我们关注的似乎不应该仅仅只是这个“身体”,现代医学提出“身心”医学 健康 的概念,除了关注人体的身体更要关注人的心理。这与中医的理念有相一致的地方,比如中医双心理论的“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但是传统中医 养生 的观念似乎还不仅限于此,其实我们从 养生 的“生”字就能获得更多的提示,“ 养生 ”为什么用生命的“生”,而不用身体的身?说明 养生 养护的不仅仅是我们的身体,更重要的是“生”所代表的人体的生命力。把生命力简单的理解为免疫力、抗病力,天地自然为什么能够长长久久、周而复始?人为什么能够从一个小婴儿成长为少年、青年?都是生命力的作用。因此要想青春常驻,祛病保健,延年益寿,就必须养护好我们的这个“生命力”。

中医讲求“天人合一”,把天地人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究竟是什么连接人体生命和天地自然的?是什么能够让自然之力可以循环往复,绵绵不止,让生命之花,长盛不衰,生生不息?就是这个“生命力”,中医起了个名字叫做“生生之气”,简称为“生气”,因此在黄帝内经素问中有一篇叫做生气通天论,揭示了 养生 的本质就是让人体的生气能够通天,从而通过天人合一,顺应天时地利而让人体的生生之气能够长久不衰,让人体的生命力能时时保持旺盛的状态。

那么具体怎样才能让我们人体的生气通天呢?《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以天真为题,揭示了中医 养生 治病防病的原则,即“真气内守,病安从来”。

而如何能够真气内守?即要努力去“恬淡虚无”,这四个字是 养生 保健的核心,所以整个中医 养生 不单只是衣食住行,更重要的食衣食住行都不离“这个”,这个是什么?就是“恬淡虚无”。所以俗话说“粗茶淡饭”最养人,孔子又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强调精细化的饮食,看似矛盾,实质在恬淡虚无这个层面上是统一的,他们追求的都是一种摒除*奢求追求精致精神生活的高尚境界,这种境界不在意饮食的稀有昂贵,更加追求的是对饮食给人精神层面上带来的良好感受,就像*电视台拍摄的《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一样,所谓 美食 不是要昂贵,而在于用心……

有的患者总是追求具体的物质元素化的“保健品”,而所谓的“保健品”无非就是补虚、排毒两个概念的衍生物,“补虚”就是针对脏腑组织器官的补充各种“营养”物质,比如优质蛋白粉,多种维生素,辅酶Q10,补钙,脑白金……有所谓的“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另一方面则是针对各种“邪毒”对抗性治疗的“排毒”治疗,比如深海鱼油、针刺、刮痧、拔罐……无所不用其极,这不是 养生 ,而是 养生 的误区。

黄帝内经有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对四季 养生 的高度概括,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看似简单,实际是对自然规律,人体生命规律的高度概括。要求我们顺应春夏 养生 养长,顺应秋冬养收养藏。夏令是人体阳气旺盛,升腾荣泽周身的季节,黄帝内经称之为藩秀,在这个季节是我们顺应天气万物生长而养“长”,夏季是心气最为充盛的季节,也是长养心气的好时机,那么具体怎么在夏令长养心气?

要学会聆听身体的声音,要学会聆听自然的声音,要学会聆听心的声音,知道自己的身体需要什么,自己的“心”需要什么,知道如何顺应自然,如何“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从天地之气去借力。所以夏令养心不单纯是养血肉之心,更重要的是养护我们的神明之心。

具体怎么去做?首先要“静心”、然后是“安心”、“调心”,只有真正才能达到身心的平和,才能渐渐与天地融为一体,逐步达到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借助天时,让生命力生生不息。 养生 也要学会饮食,不是说别人说好的,就是好的,适合自己的,才是真的好,自身需要的才是真正的补养,自身不需要的,过多摄入到身体只会成为垃圾。

对于心系疾病的调养也是一样,要辅助心气的滋养首先要忌寒凉之品,冰镇食品吃起来是爽,实际可能损伤人体心气,倒是几十年前街边摊的大碗热茶反而是消暑 养生 的好东西,时代在进步, 养生 的观念还是一样的,所以护养心气的核心不是我要吃什么而是我不能吃什么,总之减少衣食住行生活习惯对心气的不利影响,就能借助天时之气养心。

江苏省中医院心血管科各位同仁愿意帮助各位中医爱好者认识自己的身心,在夏令借助天时顺应自然,通过静心、安心、调心,学会聆听自己的身心的声音,了解自己的体质,和易患疾病,学会通过适合自己的饮食,改变自己的不良生活习惯,适当的中医非药物和药物治疗的帮助,帮助患者在炎炎夏日真正做到 养生 保健,祛病延年。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