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中医养生三大特征是什么
2024-03-24 11:06:36 责编:小OO
文档

中医养生的三个层次:

1. 养形(身):保养身体,注意饮食健康、规律作息、适度运动,以避免疾病发生。

2. 养气:调养人体之气,包括多种方法如站桩、静息打坐等。

3. 养神:调畅情志,切莫过度情感波动。养神有益于福寿绵长。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一, 二)

中医养生学历经数千年,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三方面的因素深深地影响了其发展。首先,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有着丰富的哲学人文思想,在这种环境中产生和成长起来的中医养身学,与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其次,中医养生学隶属于中医学,中医学基本思想和理论对其学术起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再者,中医养生学是从千百年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实用性科学,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的发展轨迹是总结整理实践经验、升华理论、归纳方法后又在实践中验证,如此循环往复而不断发展。以上三方面,决定了这门学科的基本特征。

(一)整体动态

中医养生理论根植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本特点是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中医养生学中深化为整体动态的特征。从整体出发,中医养生学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为其学术核心,其所有的认识论、方*和技术都围绕这一核心展开。例如,强调人与外环境的协调,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协调是人养生的根本,强调体内气机,身心的整体协调,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藏象学说结合生命发展规律来展阐述人体的生老病死、防病治病及延年益寿的内在规律;把精、气、神称为人之三宝,是养生的重心所在,从动态出发,中医养生学以“权衡以平”“审因施养”为中心,,强调生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健康是一个动态稳定的生命状态,天、地、人三者对健康的影响因素复杂多变。因此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顺应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生命变化的内在规律,使饮食、起居、运动等生命活动,随着时间、空间的移易和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进行调整。

(二)和谐适度

“和谐适度”是中医养生学另一个突出的特征。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方法上,中医养生学都强调不偏不倚。以和为贵。例如:养生贯穿于衣、食、行、住、卧各个方面,寓养生于日常生活中,强调整体和谐,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要和谐;各方面和谐适度,才能保证体内阴阳平和、气血和调,守其中正、保其冲和,方可健康长寿。饮食要节制,静养休息要适度,形劳、房劳、神劳都不可太过,七情不可亢过等,都有具体体现了这一特征,晋代养生家葛洪还提出,“养生以不伤为本”的观点,不伤的关键就是遵循自然及生命过程的变化规律,掌握适度,注意调和。

                                                                                   —— 摘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一, 二)

中医养生学历经数千年,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三方面的因素深深地影响了其发展。首先,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有着丰富的哲学人文思想,在这种环境中产生和成长起来的中医养身学,与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其次,中医养生学隶属于中医学,中医学基本思想和理论对其学术起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再者,中医养生学是从千百年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实用性科学,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的发展轨迹是总结整理实践经验、升华理论、归纳方法后又在实践中验证,如此循环往复而不断发展。以上三方面,决定了这门学科的基本特征。

(一)整体动态

中医养生理论根植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本特点是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中医养生学中深化为整体动态的特征。从整体出发,中医养生学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为其学术核心,其所有的认识论、方*和技术都围绕这一核心展开。例如,强调人与外环境的协调,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协调是人养生的根本,强调体内气机,身心的整体协调,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藏象学说结合生命发展规律来展阐述人体的生老病死、防病治病及延年益寿的内在规律;把精、气、神称为人之三宝,是养生的重心所在,从动态出发,中医养生学以“权衡以平”“审因施养”为中心,,强调生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健康是一个动态稳定的生命状态,天、地、人三者对健康的影响因素复杂多变。因此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顺应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生命变化的内在规律,使饮食、起居、运动等生命活动,随着时间、空间的移易和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进行调整。

(二)和谐适度

“和谐适度”是中医养生学另一个突出的特征。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方法上,中医养生学都强调不偏不倚。以和为贵。例如:养生贯穿于衣、食、行、住、卧各个方面,寓养生于日常生活中,强调整体和谐,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要和谐;各方面和谐适度,才能保证体内阴阳平和、气血和调,守其中正、保其冲和,方可健康长寿。饮食要节制,静养休息要适度,形劳、房劳、神劳都不可太过,七情不可亢过等,都有具体体现了这一特征,晋代养生家葛洪还提出,“养生以不伤为本”的观点,不伤的关键就是遵循自然及生命过程的变化规律,掌握适度,注意调和。

                                                                                   —— 摘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一, 二)

中医养生学历经数千年,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三方面的因素深深地影响了其发展。首先,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有着丰富的哲学人文思想,在这种环境中产生和成长起来的中医养身学,与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其次,中医养生学隶属于中医学,中医学基本思想和理论对其学术起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再者,中医养生学是从千百年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实用性科学,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的发展轨迹是总结整理实践经验、升华理论、归纳方法后又在实践中验证,如此循环往复而不断发展。以上三方面,决定了这门学科的基本特征。

(一)整体动态

中医养生理论根植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本特点是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中医养生学中深化为整体动态的特征。从整体出发,中医养生学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为其学术核心,其所有的认识论、方*和技术都围绕这一核心展开。例如,强调人与外环境的协调,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协调是人养生的根本,强调体内气机,身心的整体协调,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藏象学说结合生命发展规律来展阐述人体的生老病死、防病治病及延年益寿的内在规律;把精、气、神称为人之三宝,是养生的重心所在,从动态出发,中医养生学以“权衡以平”“审因施养”为中心,,强调生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健康是一个动态稳定的生命状态,天、地、人三者对健康的影响因素复杂多变。因此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顺应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生命变化的内在规律,使饮食、起居、运动等生命活动,随着时间、空间的移易和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进行调整。

(二)和谐适度

“和谐适度”是中医养生学另一个突出的特征。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方法上,中医养生学都强调不偏不倚。以和为贵。例如:养生贯穿于衣、食、行、住、卧各个方面,寓养生于日常生活中,强调整体和谐,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要和谐;各方面和谐适度,才能保证体内阴阳平和、气血和调,守其中正、保其冲和,方可健康长寿。饮食要节制,静养休息要适度,形劳、房劳、神劳都不可太过,七情不可亢过等,都有具体体现了这一特征,晋代养生家葛洪还提出,“养生以不伤为本”的观点,不伤的关键就是遵循自然及生命过程的变化规律,掌握适度,注意调和。

                                                                                   —— 摘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如下:

一、重视厚德养生。

中医养生学强调道德修养对于养生长寿的重要性。德高者寿高,这是中医养生学的一个基本观点。老子把慈善、节俭和不为天下先,视为人生三件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样重视道德修养。庄子论养生也是强调精神生命的重要性。有仁爱之心不仅自己健康长寿,也能使他人健康长寿。崇仁修德,这便是内养正气,属于养生学之养神养心的范畴。

二、强调中和有节。

中国传统养生学始终视中和节度,无太过、无不及。过犹不及。比如动静结合,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如此即可达到阴阳气血平和,有益健康和长寿。中国古代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养生保健体操都体现了中和的追求。中医养生学主张通过适宜的手段,在必要的时候用药物调整人体之偏使其气血阴阳归于平和。

三、以养气为要。

气是中国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养气。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化生的,因此养生的重要任务,就是如何保养人体之气,以保养正气为本。

四、强调治未病。

“未病”是指可能发生的疾病或可能出现的继发症。《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治未病”的原则。所谓治未病,它包括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即当未病之时,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而在既病之后,要采取措施防止疾病发展、传变、恶化。由此可见,从治未病的第一方面意义看,它与养生学的内容相一致。

五、重视饮食养生。

历代养生家都最为重视饮食养生。张仲景的饮食养生法有如下几个基本原则和内容:①摄取对生命有益的饮食物。②避免进食对身体有害的食物。③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④注意进食时间。⑤注意食量。⑥食物与身体状态相宜,如因身体之虚实而用补泻饮食,补不足,损有余。⑦掌握食物中解毒方法。

六、强调顺天应时。

中医养生学也十分重视养生要顺应自然界阴阳寒暑的变化。中医学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人应该春养生发之气,夏养成长之气,秋养收敛之气,冬养闭藏之气。这是中医“天人相应”观点的反映。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如下:

一、重视厚德养生。

中医养生学强调道德修养对于养生长寿的重要性。德高者寿高,这是中医养生学的一个基本观点。老子把慈善、节俭和不为天下先,视为人生三件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样重视道德修养。庄子论养生也是强调精神生命的重要性。有仁爱之心不仅自己健康长寿,也能使他人健康长寿。崇仁修德,这便是内养正气,属于养生学之养神养心的范畴。

二、强调中和有节。

中国传统养生学始终视中和节度,无太过、无不及。过犹不及。比如动静结合,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如此即可达到阴阳气血平和,有益健康和长寿。中国古代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养生保健体操都体现了中和的追求。中医养生学主张通过适宜的手段,在必要的时候用药物调整人体之偏使其气血阴阳归于平和。

三、以养气为要。

气是中国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养气。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化生的,因此养生的重要任务,就是如何保养人体之气,以保养正气为本。

四、强调治未病。

“未病”是指可能发生的疾病或可能出现的继发症。《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治未病”的原则。所谓治未病,它包括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即当未病之时,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而在既病之后,要采取措施防止疾病发展、传变、恶化。由此可见,从治未病的第一方面意义看,它与养生学的内容相一致。

五、重视饮食养生。

历代养生家都最为重视饮食养生。张仲景的饮食养生法有如下几个基本原则和内容:①摄取对生命有益的饮食物。②避免进食对身体有害的食物。③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④注意进食时间。⑤注意食量。⑥食物与身体状态相宜,如因身体之虚实而用补泻饮食,补不足,损有余。⑦掌握食物中解毒方法。

六、强调顺天应时。

中医养生学也十分重视养生要顺应自然界阴阳寒暑的变化。中医学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人应该春养生发之气,夏养成长之气,秋养收敛之气,冬养闭藏之气。这是中医“天人相应”观点的反映。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如下:

一、重视厚德养生。

中医养生学强调道德修养对于养生长寿的重要性。德高者寿高,这是中医养生学的一个基本观点。老子把慈善、节俭和不为天下先,视为人生三件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样重视道德修养。庄子论养生也是强调精神生命的重要性。有仁爱之心不仅自己健康长寿,也能使他人健康长寿。崇仁修德,这便是内养正气,属于养生学之养神养心的范畴。

二、强调中和有节。

中国传统养生学始终视中和节度,无太过、无不及。过犹不及。比如动静结合,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如此即可达到阴阳气血平和,有益健康和长寿。中国古代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养生保健体操都体现了中和的追求。中医养生学主张通过适宜的手段,在必要的时候用药物调整人体之偏使其气血阴阳归于平和。

三、以养气为要。

气是中国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养气。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化生的,因此养生的重要任务,就是如何保养人体之气,以保养正气为本。

四、强调治未病。

“未病”是指可能发生的疾病或可能出现的继发症。《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治未病”的原则。所谓治未病,它包括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即当未病之时,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而在既病之后,要采取措施防止疾病发展、传变、恶化。由此可见,从治未病的第一方面意义看,它与养生学的内容相一致。

五、重视饮食养生。

历代养生家都最为重视饮食养生。张仲景的饮食养生法有如下几个基本原则和内容:①摄取对生命有益的饮食物。②避免进食对身体有害的食物。③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④注意进食时间。⑤注意食量。⑥食物与身体状态相宜,如因身体之虚实而用补泻饮食,补不足,损有余。⑦掌握食物中解毒方法。

六、强调顺天应时。

中医养生学也十分重视养生要顺应自然界阴阳寒暑的变化。中医学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人应该春养生发之气,夏养成长之气,秋养收敛之气,冬养闭藏之气。这是中医“天人相应”观点的反映。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三,四)

(三)综合实用

中医养生学在长期的实践中,认识到生命活动是复杂的,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在不断变化,人体的机能状态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健康长寿不是一攻功一法、一个模式所能现实的、而应该从个体和周围环境的具体情况出发,根据各方面的实际状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多种调养方法综合辨证调摄。历代养生家都主张养生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综合辩证施养。例如:根据年龄的不同分阶段养生,药物养生与非药物养生结合,内调与外养相结合等,都体现了综合的症状。

在强调综合施养的同时,中医养生学也清楚的认识到养生是一生的工程,健康长寿是一个长期的目标,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需要持之以恒的进行杂合以养。因此,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各种养生方法的实用性,这种实用性包括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特别是可以操作性,是人们能持之以恒的重要基础。例如,中医养生学从理论上强调养生贵在生活化,注意从人们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总结养生方法,注重药膳、针灸、按摩、敷贴等各种方法的简、便、效、廉,都是实用性的具体体现。

(四)适应广泛

养生不只是老年人的事,而是与每个人一生相伴。生命质妊娠于母体之始,直至耄耋,每个年龄阶段都存在着式养生的内容。养生也不只适合于无病之时,人在未病之时、患病之中、病愈之后,都有养生的必要。人的每一个想法,每一步动作及每一句话都涉及养生的问题。不同体质、不同性别、不同地区的人都有各自适宜的养生方法。由此而言,中医养生学具有非常广泛的适应范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人们在追求生命延长的同时,也在不断追求更高的生存质量,具有广泛实用性的中医养应引起人们高度重视。我们应对养生活动进行全面普及,提高全民养生的自觉性,让养生活动成为人们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所以,人人都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将养生的实践融入生活之中。

——摘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三,四)

(三)综合实用

中医养生学在长期的实践中,认识到生命活动是复杂的,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在不断变化,人体的机能状态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健康长寿不是一攻功一法、一个模式所能现实的、而应该从个体和周围环境的具体情况出发,根据各方面的实际状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多种调养方法综合辨证调摄。历代养生家都主张养生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综合辩证施养。例如:根据年龄的不同分阶段养生,药物养生与非药物养生结合,内调与外养相结合等,都体现了综合的症状。

在强调综合施养的同时,中医养生学也清楚的认识到养生是一生的工程,健康长寿是一个长期的目标,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需要持之以恒的进行杂合以养。因此,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各种养生方法的实用性,这种实用性包括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特别是可以操作性,是人们能持之以恒的重要基础。例如,中医养生学从理论上强调养生贵在生活化,注意从人们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总结养生方法,注重药膳、针灸、按摩、敷贴等各种方法的简、便、效、廉,都是实用性的具体体现。

(四)适应广泛

养生不只是老年人的事,而是与每个人一生相伴。生命质妊娠于母体之始,直至耄耋,每个年龄阶段都存在着式养生的内容。养生也不只适合于无病之时,人在未病之时、患病之中、病愈之后,都有养生的必要。人的每一个想法,每一步动作及每一句话都涉及养生的问题。不同体质、不同性别、不同地区的人都有各自适宜的养生方法。由此而言,中医养生学具有非常广泛的适应范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人们在追求生命延长的同时,也在不断追求更高的生存质量,具有广泛实用性的中医养应引起人们高度重视。我们应对养生活动进行全面普及,提高全民养生的自觉性,让养生活动成为人们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所以,人人都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将养生的实践融入生活之中。

——摘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特点

  中医养生学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它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理论等,对传统的养生学说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使得中医养生学更加具备科学性、实用性。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特点,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养生特点

  (1)适度

  中医养生学讲究适度,认为养生者只有有所节制,保持适度,才能真正达到养生的效果。例如,中医养生学认为,七情不能波动过大,要注重调摄;人体不能过于劳倦,劳动时要注意劳逸结合,房事不要过于频繁。

  (2)持之以恒

  中医养生学认为养生贵在坚持,养生不能三心二意,不能“两天打鱼,三天晒网?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时间久了,“水滴石穿”,自然能达到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

  (3)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对于养生,不能一刀切,没有绝对永恒的养生之道,它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中医养生学注重养生的变通性,认为养生者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养生 方法 。

  (4)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中医养生学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它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理论等,对传统的养生学说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使得中医养生学更加具备科学性、实用性。

  (5)天人相应

  中医养生学非常注重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在认识人的生命、健康时往往同自然规律相联系,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

  (6)用于日常生活

  中医养生学不是高高在上的神话,而是实实在在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中医养生学主张将养生寓于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中去,让人们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进行养生。

  女人中医养生法

  1、保持身心舒畅 多吃胶质食物

  肾精足,衰老慢

  中医常说“肾主藏精”,“精”相当于人体的固定资产。肾为先天之本,也就是说,这笔固定资产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父母给的,所以有的人天生肾精足,好比“富二代”,有的人则天生孱弱。无论穷富,都要节约,若挥霍无度,都会肾虚。

  说到“肾虚”,很多男人会主动给自己扣上这顶“帽子”,但其实,肾对女人也尤其重要。女性肾虚的表现很多。肾阴虚可以有失眠多梦、手足心热、潮热盗 汗、头晕耳鸣、经少甚至闭经等症状,舌红少苔,脉细数。肾阳虚表现为手足冷、面白或黢黑、精神不振、浮肿、腹泻、白带清稀、不孕、*低下、小便清长、夜 尿多等症状,舌淡胖大,脉微细。还有些症状如腰膝酸软、脱发、白发、 记忆力 减退等,难以归为阴虚或阳虚,但可以看作肾精不足。女性的衰老尤其和肾虚关系密 切,面色晦暗、黄褐斑、更年期提前等,都有肾精不足的原因。

  男性阳气较旺,肝气相对舒畅,对肾脏基本以补为主。女性属阴,疏泄功能稍微差一点,如果疏泄不利,往往会有经期乳胀等症状,严重的还可能导致闭经。所以女性不仅要补肾,还要注意疏通。

  具体怎么护肾呢?首先,作息要规律,熬夜最伤肾;其次,要缓解身心压力,女性更应该注意心情舒畅,才能使肝肾协调地工作;最后,不可性生活过度。如果生活中注意了这些,肾虚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可以考虑适当进补。

  无论肾阳虚、肾阴虚,都以填补肾精为基础,须选择一些质重黏稠的药物(天下养生网),如地黄、枸杞子、阿胶、龟板胶、海参、核桃等。需要注意的是,肾阳虚忌讳纯用温热药,即在填补肾精的基础上,用一点热药就够了。女性除了补还要注意调,一要疏肝,可用当归、白芍、陈皮、枳壳等,把气机梳理开;二是通肾,如六味地黄丸 中泽泻的作用。

  肾阴虚的女性日常还可以适当吃些肉皮冻,肾阳虚者可以用适量鹿角胶熬粥。总之,肉皮冻、阿胶、龟板胶等动物胶,都是补肾的好食品。

  2、调寒热,知冷暖

  在中医看来,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纲。《黄帝内经·素问》中说:“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就是对寒热的描述。很多年轻女性不怕冷,冬天也穿得很 少;而有些女性年轻时特别怕冷,但到了一定年龄就怕热了。这说明,人的体质是先天禀赋,体质各异,对寒热的感受就不同。

  阳虚型体质的女孩是“怕冷族”,特别是在月经前后,会浑身发冷、手脚冰凉,容易疲乏,易感冒。这类人平时要注意保暖,不要贪食生冷,可以吃一些温补脾 肾阳气的食物,如牛肉、羊肉、韭菜、大蒜、黑米、桂圆、红枣、荔枝、桂皮、枸杞等,也可在煲汤时加入黄芪、熟地、橙皮、肉桂、当归等。

  痰湿型体质多见于胖女孩,表现为身体沉重、腹部肥满松软、额头油脂分泌多、上眼睑肿。这样的女性,往往既怕冷又怕热。饮食上,宜食清淡,多吃宣肺、健 脾、益肾、化湿的食物,如冬瓜、山楂、赤豆、白萝卜、紫菜、海蜇等,少吃肥肉和甜食。要坚持运动,夏天不要长期呆在空调房里。

  另外,无论是哪种体质的饮食调理,都应强调顺应自然变化,“春天减酸增甘以养脾气,夏季减苦增辛以养肺气,秋天减辛增酸以养肝气,冬天减咸增苦以养心气。”

  3、气血旺,精神足

  女人气色好不好,与气血有直接关系。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杨力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气血对女人的重要性远大于男人。

  “如今,盲目减肥、压力过大等因素是年轻女性气血不足的主要原因。”杨力说,40岁以上的中老年妇女气血不足多与以往的经带胎产(月经、白带、怀孕、生小孩)及劳累、不重保养有关。女性气血不足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脾虚引起。表现为胃口不好、消化不良、整天没有精神、上班哈欠连天。调理的关键是健脾,可多吃山药、扁豆、粳米、土豆、薏仁等。食疗方:人参黄芪山药炖鸡(或排骨)汤,具体做法为:人参6—10克,黄芪15—30克,山药30克,白术30克,鸡一只,熬汤吃肉。

  元气不足引起。中老年妇女最常见,主因是肾虚,主要表现有乏力、胃寒、舌苔白、四肢发凉、爱拉肚子,劳累时更明显。食疗方:干姜肉桂党参白术炖鸡,做法为:党参15—30克,白术15克,干姜10克,肉桂10克,鸡一只,熬汤吃肉。

  此外,不少女性血虚或气血两虚。血虚引起的气血不足,主要是与月经、怀孕、生小孩等有关,建议多吃点牛奶、鸡蛋等食物。气血两虚的女性,多表现为没精 打采、头晕眼花、胃口差、消化不良、容易拉肚子,严重的还会心慌。推荐食疗方: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15—30克、生姜10—15克、羊肉300克一同熬 制。

  另外,杨力教授提醒,女性调气血注意三点:一要保持心情愉快;二要劳逸结合,每天保证8小时睡眠;三是多做面部按摩,可以按摩阳白(瞳孔上方1寸)、四白(瞳孔下方1寸)、足三里(膝眼外下四指处)、三阴交(内踝上3寸凹陷处)等穴。

  4、脾胃和,脸色好

  脾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康,则气血旺盛,容光焕发。反之,人必精神萎靡,面色淡白,皮肤无光泽。因此,现代女性若要靓丽有神,应从调理脾胃做起。

  武汉市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全毅红介绍,脾胃虚弱的女性很常见,她们往往面色晦暗、皮肤粗糙、斑点丛生、皱纹累累,辨证多为脾胃气虚和脾阳虚。气虚 者多气短乏力、头晕、胃胀胃痛、面色萎黄;脾阳虚则胃腹冷痛。一般血虚、血热等问题都容易导致脾胃虚弱,所以女性要注意益气、养血、活血。

  专家指出,可通过饮食健脾养胃。饮食应有规律,三餐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平时多吃易消化食物,少吃生冷、酸辣、油炸、干硬和黏性大的食物;多吃富 含优质蛋白质、微量元素(铁、铜等)、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食物,如红枣、莲子、龙眼肉、核桃、山楂、黄鳝、海参、乌鸡、鸡蛋、菠菜、胡萝卜、黑木耳、黑 芝麻、虾仁、红糖等,增加营养的同时,兼具益气、健脾、养血、活血的功效。

  在生活作息上,要劳逸结合,以养元气,同时保持乐观愉悦的心情,工作忙碌的职业女性尤其要注意。可参与 瑜伽 、 太极拳 、保健气功等舒缓运动,也有利于健运脾胃。

  全毅红大夫推荐了2个食疗方:1.红枣茯苓粥。大红枣20枚,茯苓30克,粳米100克,红枣去核,茯苓捣碎,一同熬粥。2.糯米小麦粥。糯米50克,小麦仁60克,煮成粥后加糖适量,调味服用,能健脾益中气。

  5、月经畅,身体壮

  经前羊肉温阳 经后鸡汤进补

  从14岁左右初潮,到49岁上下绝经,女性一生约有35年与月经为伴,之间只有在妊娠、哺乳期会生理性中断。可以说,月经是女性独有的健康风向标。

  月经的周期性取决于女性身体阴阳消长的动态平衡。月经期,阳盛极而化阴,如果平时身体失衡,就会出现疼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经后期,阴长而阳 消,女性多安静、娴雅。随着气血渐渐旺盛,白带开始增多,清澈明晰,*增加。若阴血不足,则白带稀少;如体内偏热,则带下黄稠。到了排卵期,阴极而生 阳,如果气血不足或有涩滞,则磕磕绊绊,不能顺利转化,会出现异常出血、排卵疼痛、腰酸下坠等问题。经前期,阳渐长,气血上行,女性常出现心浮气躁、手脚 发胀。如果体内有火,面部或前胸后背就会长痤疮;若肝火上冲,则出现偏头痛、烦躁易怒;脉络不畅则表现为乳房胀痛怕碰。直到阳极化阴,气血骤然下聚子宫, 经血再次来临。

  由此可见,女性月经的周期、量、色异常以及前后伴随的症状都是阴阳消长转化中的问题造成的。一旦出现这些情况,要充分意识到身体发生了故障,或不足、 或过剩、或阻塞、或失衡,需要及时纠正。中医的治疗是补充缺失,祛除多余,通畅脉道,平衡内外、上下、左右,使阴阳互根互用的运行趋于圆顺,如阴阳鱼图一 般。

  女性月经的保健要诀就是“顺其自然”。月经期,阳化阴,多休息调养;排卵期,阴转阳,增加运动有助于排卵。由于这两个阶段变动明显,要避免起居不规 律、寒热无节制、饮食欠均衡。月经前后,顺其阴生阳长,可以适当增加调补。经前期,阳渐生,适当多吃温性的食物,如羊肉、韭菜、葱蒜等;经后期,阴渐长, 可进补鸡汤、排骨,多吃百合、山药、大枣等。当然调补要适度,不能偏颇。

中医养生特点

  中医养生学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它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理论等,对传统的养生学说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使得中医养生学更加具备科学性、实用性。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特点,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养生特点

  (1)适度

  中医养生学讲究适度,认为养生者只有有所节制,保持适度,才能真正达到养生的效果。例如,中医养生学认为,七情不能波动过大,要注重调摄;人体不能过于劳倦,劳动时要注意劳逸结合,房事不要过于频繁。

  (2)持之以恒

  中医养生学认为养生贵在坚持,养生不能三心二意,不能“两天打鱼,三天晒网?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时间久了,“水滴石穿”,自然能达到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

  (3)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对于养生,不能一刀切,没有绝对永恒的养生之道,它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中医养生学注重养生的变通性,认为养生者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养生 方法 。

  (4)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中医养生学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它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理论等,对传统的养生学说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使得中医养生学更加具备科学性、实用性。

  (5)天人相应

  中医养生学非常注重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在认识人的生命、健康时往往同自然规律相联系,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

  (6)用于日常生活

  中医养生学不是高高在上的神话,而是实实在在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中医养生学主张将养生寓于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中去,让人们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进行养生。

  女人中医养生法

  1、保持身心舒畅 多吃胶质食物

  肾精足,衰老慢

  中医常说“肾主藏精”,“精”相当于人体的固定资产。肾为先天之本,也就是说,这笔固定资产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父母给的,所以有的人天生肾精足,好比“富二代”,有的人则天生孱弱。无论穷富,都要节约,若挥霍无度,都会肾虚。

  说到“肾虚”,很多男人会主动给自己扣上这顶“帽子”,但其实,肾对女人也尤其重要。女性肾虚的表现很多。肾阴虚可以有失眠多梦、手足心热、潮热盗 汗、头晕耳鸣、经少甚至闭经等症状,舌红少苔,脉细数。肾阳虚表现为手足冷、面白或黢黑、精神不振、浮肿、腹泻、白带清稀、不孕、*低下、小便清长、夜 尿多等症状,舌淡胖大,脉微细。还有些症状如腰膝酸软、脱发、白发、 记忆力 减退等,难以归为阴虚或阳虚,但可以看作肾精不足。女性的衰老尤其和肾虚关系密 切,面色晦暗、黄褐斑、更年期提前等,都有肾精不足的原因。

  男性阳气较旺,肝气相对舒畅,对肾脏基本以补为主。女性属阴,疏泄功能稍微差一点,如果疏泄不利,往往会有经期乳胀等症状,严重的还可能导致闭经。所以女性不仅要补肾,还要注意疏通。

  具体怎么护肾呢?首先,作息要规律,熬夜最伤肾;其次,要缓解身心压力,女性更应该注意心情舒畅,才能使肝肾协调地工作;最后,不可性生活过度。如果生活中注意了这些,肾虚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可以考虑适当进补。

  无论肾阳虚、肾阴虚,都以填补肾精为基础,须选择一些质重黏稠的药物(天下养生网),如地黄、枸杞子、阿胶、龟板胶、海参、核桃等。需要注意的是,肾阳虚忌讳纯用温热药,即在填补肾精的基础上,用一点热药就够了。女性除了补还要注意调,一要疏肝,可用当归、白芍、陈皮、枳壳等,把气机梳理开;二是通肾,如六味地黄丸 中泽泻的作用。

  肾阴虚的女性日常还可以适当吃些肉皮冻,肾阳虚者可以用适量鹿角胶熬粥。总之,肉皮冻、阿胶、龟板胶等动物胶,都是补肾的好食品。

  2、调寒热,知冷暖

  在中医看来,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纲。《黄帝内经·素问》中说:“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就是对寒热的描述。很多年轻女性不怕冷,冬天也穿得很 少;而有些女性年轻时特别怕冷,但到了一定年龄就怕热了。这说明,人的体质是先天禀赋,体质各异,对寒热的感受就不同。

  阳虚型体质的女孩是“怕冷族”,特别是在月经前后,会浑身发冷、手脚冰凉,容易疲乏,易感冒。这类人平时要注意保暖,不要贪食生冷,可以吃一些温补脾 肾阳气的食物,如牛肉、羊肉、韭菜、大蒜、黑米、桂圆、红枣、荔枝、桂皮、枸杞等,也可在煲汤时加入黄芪、熟地、橙皮、肉桂、当归等。

  痰湿型体质多见于胖女孩,表现为身体沉重、腹部肥满松软、额头油脂分泌多、上眼睑肿。这样的女性,往往既怕冷又怕热。饮食上,宜食清淡,多吃宣肺、健 脾、益肾、化湿的食物,如冬瓜、山楂、赤豆、白萝卜、紫菜、海蜇等,少吃肥肉和甜食。要坚持运动,夏天不要长期呆在空调房里。

  另外,无论是哪种体质的饮食调理,都应强调顺应自然变化,“春天减酸增甘以养脾气,夏季减苦增辛以养肺气,秋天减辛增酸以养肝气,冬天减咸增苦以养心气。”

  3、气血旺,精神足

  女人气色好不好,与气血有直接关系。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杨力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气血对女人的重要性远大于男人。

  “如今,盲目减肥、压力过大等因素是年轻女性气血不足的主要原因。”杨力说,40岁以上的中老年妇女气血不足多与以往的经带胎产(月经、白带、怀孕、生小孩)及劳累、不重保养有关。女性气血不足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脾虚引起。表现为胃口不好、消化不良、整天没有精神、上班哈欠连天。调理的关键是健脾,可多吃山药、扁豆、粳米、土豆、薏仁等。食疗方:人参黄芪山药炖鸡(或排骨)汤,具体做法为:人参6—10克,黄芪15—30克,山药30克,白术30克,鸡一只,熬汤吃肉。

  元气不足引起。中老年妇女最常见,主因是肾虚,主要表现有乏力、胃寒、舌苔白、四肢发凉、爱拉肚子,劳累时更明显。食疗方:干姜肉桂党参白术炖鸡,做法为:党参15—30克,白术15克,干姜10克,肉桂10克,鸡一只,熬汤吃肉。

  此外,不少女性血虚或气血两虚。血虚引起的气血不足,主要是与月经、怀孕、生小孩等有关,建议多吃点牛奶、鸡蛋等食物。气血两虚的女性,多表现为没精 打采、头晕眼花、胃口差、消化不良、容易拉肚子,严重的还会心慌。推荐食疗方: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15—30克、生姜10—15克、羊肉300克一同熬 制。

  另外,杨力教授提醒,女性调气血注意三点:一要保持心情愉快;二要劳逸结合,每天保证8小时睡眠;三是多做面部按摩,可以按摩阳白(瞳孔上方1寸)、四白(瞳孔下方1寸)、足三里(膝眼外下四指处)、三阴交(内踝上3寸凹陷处)等穴。

  4、脾胃和,脸色好

  脾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康,则气血旺盛,容光焕发。反之,人必精神萎靡,面色淡白,皮肤无光泽。因此,现代女性若要靓丽有神,应从调理脾胃做起。

  武汉市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全毅红介绍,脾胃虚弱的女性很常见,她们往往面色晦暗、皮肤粗糙、斑点丛生、皱纹累累,辨证多为脾胃气虚和脾阳虚。气虚 者多气短乏力、头晕、胃胀胃痛、面色萎黄;脾阳虚则胃腹冷痛。一般血虚、血热等问题都容易导致脾胃虚弱,所以女性要注意益气、养血、活血。

  专家指出,可通过饮食健脾养胃。饮食应有规律,三餐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平时多吃易消化食物,少吃生冷、酸辣、油炸、干硬和黏性大的食物;多吃富 含优质蛋白质、微量元素(铁、铜等)、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食物,如红枣、莲子、龙眼肉、核桃、山楂、黄鳝、海参、乌鸡、鸡蛋、菠菜、胡萝卜、黑木耳、黑 芝麻、虾仁、红糖等,增加营养的同时,兼具益气、健脾、养血、活血的功效。

  在生活作息上,要劳逸结合,以养元气,同时保持乐观愉悦的心情,工作忙碌的职业女性尤其要注意。可参与 瑜伽 、 太极拳 、保健气功等舒缓运动,也有利于健运脾胃。

  全毅红大夫推荐了2个食疗方:1.红枣茯苓粥。大红枣20枚,茯苓30克,粳米100克,红枣去核,茯苓捣碎,一同熬粥。2.糯米小麦粥。糯米50克,小麦仁60克,煮成粥后加糖适量,调味服用,能健脾益中气。

  5、月经畅,身体壮

  经前羊肉温阳 经后鸡汤进补

  从14岁左右初潮,到49岁上下绝经,女性一生约有35年与月经为伴,之间只有在妊娠、哺乳期会生理性中断。可以说,月经是女性独有的健康风向标。

  月经的周期性取决于女性身体阴阳消长的动态平衡。月经期,阳盛极而化阴,如果平时身体失衡,就会出现疼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经后期,阴长而阳 消,女性多安静、娴雅。随着气血渐渐旺盛,白带开始增多,清澈明晰,*增加。若阴血不足,则白带稀少;如体内偏热,则带下黄稠。到了排卵期,阴极而生 阳,如果气血不足或有涩滞,则磕磕绊绊,不能顺利转化,会出现异常出血、排卵疼痛、腰酸下坠等问题。经前期,阳渐长,气血上行,女性常出现心浮气躁、手脚 发胀。如果体内有火,面部或前胸后背就会长痤疮;若肝火上冲,则出现偏头痛、烦躁易怒;脉络不畅则表现为乳房胀痛怕碰。直到阳极化阴,气血骤然下聚子宫, 经血再次来临。

  由此可见,女性月经的周期、量、色异常以及前后伴随的症状都是阴阳消长转化中的问题造成的。一旦出现这些情况,要充分意识到身体发生了故障,或不足、 或过剩、或阻塞、或失衡,需要及时纠正。中医的治疗是补充缺失,祛除多余,通畅脉道,平衡内外、上下、左右,使阴阳互根互用的运行趋于圆顺,如阴阳鱼图一 般。

  女性月经的保健要诀就是“顺其自然”。月经期,阳化阴,多休息调养;排卵期,阴转阳,增加运动有助于排卵。由于这两个阶段变动明显,要避免起居不规 律、寒热无节制、饮食欠均衡。月经前后,顺其阴生阳长,可以适当增加调补。经前期,阳渐生,适当多吃温性的食物,如羊肉、韭菜、葱蒜等;经后期,阴渐长, 可进补鸡汤、排骨,多吃百合、山药、大枣等。当然调补要适度,不能偏颇。

养生之道中的顺其自然体现了什么思想

(一)中医养生之道的特征

  中医养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宗教、民俗、武术等文化方面的养生理论。其特点如下:

  1、顺其自然:顺其自然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强调在养生过程中要符合自然规律,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同时也要重视人与社会的统一协调。正如《黄帝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2、形神兼养:在养生过程中既要注重形体养护,更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调摄,所谓形神兼养、守神全形、保形全神等。

  3、动静结合:现代医学主张“生命在于运动”,中医也主张“动则生阳”,主张运动健身,但中医养生也主张“动中取静”、“不妄作劳”。正如《周易外传》所说“动静互涵,以为万变之宗”,《类经·医易》所说“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

  4、综合和审因施养:养生不拘一法一式,应形、神、动、静、食、药等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养生活动。另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时之不同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所谓审因施养、辨证施养。

  (二)中医养生之道的内容

  中医养生内容是在养生理论指导下,历代逐渐建立起来的,并不断发展与完善。主要包括以下七方面:

  1、神养: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融合了传统医药、宗教和民俗文化内容。

  2、行为养: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等行为调养。融合了传统医药、宗教、民俗、艺术文化等内容。

  3、气养:主要为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融合了传统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4、形养:主要包括形体锻炼、体育健身活动。内容融合了医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5、食养:主要内容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与节制等。内容包括了医、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养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其应用范围广,适合人群较多。

  6、药养:主要内容为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其制剂多为纯天然食性植物药;其制法也多为粗加工调剂,其剂型也多与食品相融合。对此,古代常有药膳、法膳之称。其应用范围也较广,适合人群较多,营养内容也涉及到医、药、饮食文化等方面。

  7、术养:是以上养生之术以外的一种非食非药的养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进行养生。其内容主要涉及医药文化。 总之,养生的特点是强调个体行为,所采用的方法应因人之不同而不同。所谓审因施养,因人施养,在群体中并不强求统一。

养生之道中的顺其自然体现了什么思想

(一)中医养生之道的特征

  中医养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宗教、民俗、武术等文化方面的养生理论。其特点如下:

  1、顺其自然:顺其自然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强调在养生过程中要符合自然规律,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同时也要重视人与社会的统一协调。正如《黄帝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2、形神兼养:在养生过程中既要注重形体养护,更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调摄,所谓形神兼养、守神全形、保形全神等。

  3、动静结合:现代医学主张“生命在于运动”,中医也主张“动则生阳”,主张运动健身,但中医养生也主张“动中取静”、“不妄作劳”。正如《周易外传》所说“动静互涵,以为万变之宗”,《类经·医易》所说“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

  4、综合和审因施养:养生不拘一法一式,应形、神、动、静、食、药等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养生活动。另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时之不同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所谓审因施养、辨证施养。

  (二)中医养生之道的内容

  中医养生内容是在养生理论指导下,历代逐渐建立起来的,并不断发展与完善。主要包括以下七方面:

  1、神养: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融合了传统医药、宗教和民俗文化内容。

  2、行为养: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等行为调养。融合了传统医药、宗教、民俗、艺术文化等内容。

  3、气养:主要为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融合了传统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4、形养:主要包括形体锻炼、体育健身活动。内容融合了医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5、食养:主要内容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与节制等。内容包括了医、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养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其应用范围广,适合人群较多。

  6、药养:主要内容为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其制剂多为纯天然食性植物药;其制法也多为粗加工调剂,其剂型也多与食品相融合。对此,古代常有药膳、法膳之称。其应用范围也较广,适合人群较多,营养内容也涉及到医、药、饮食文化等方面。

  7、术养:是以上养生之术以外的一种非食非药的养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进行养生。其内容主要涉及医药文化。 总之,养生的特点是强调个体行为,所采用的方法应因人之不同而不同。所谓审因施养,因人施养,在群体中并不强求统一。

中医养生学的六个基本特点

中医养生学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它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理论等,对传统的养生学说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使得中医养生学更加具备科学性、实用性。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学的六个基本特点,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养生学基本特点1、以养气为要。

气是中国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养气。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化生的,因此养生的重要任务,就是如何保养人体之气,以保养正气为本。

  中医养生学基本特点2、强调治未病。

“未病”是指可能发生的疾病或可能出现的继发症。《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治未病”的原则。所谓治未病,简言之,它包括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即当未病之时,采取 措施 防止疾病的发生;而在既病之后,要采取措施防止疾病发展、传变、恶化。由此可见,从治未病的第一方面意义看,它与养生学的内容相一致。从第二方面的意义看,如果患者自觉的或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药疗、食疗或起居、气功、 体操 等 方法 防止疾病发展,促进恢复,那也是养生行为。张仲景的“养慎”说就是治未病思想。《金匮要略》第一篇就提出这种思想。养慎的核心就是外避六淫,内养正气。“治未病”思想一直为历代养生学家所重视。

  中医养生学基本特点3、重视厚德养生。

中医养生学强调道德修养对于养生长寿的重要性。德高者寿高,这是中医养生学的一个基本观点。《论语·雍也》及《孔记·中庸》中均记载孔子关于仁者寿的观点,认为仁慈的人,有爱心、心地善良的人,能享长寿。老子把慈善、节俭和不为天下先,视为人生三件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样重视道德修养。庄子论养生也是强调精神生命的重要性。有仁爱之心不仅自己健康长寿,也能使他人健康长寿。为君者仁,则其民亦寿。《汉书·董仲舒传》说:尧舜行德,*仁寿。上行下效,全社会都具有真诚的爱心,自然能出现一个健康长寿的社会。崇仁修德,这便是内养正气,属于养生学之养神养心的范畴。

  中医养生学基本特点4、强调中和有节。

中国传统养生学始终视中和节度,无太过、无不及。过犹不及。比如动静结合,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如此即可达到阴阳气血平和,有益健康和长寿。汉·华佗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能使极耳。”这正是中和原则的体现。晋·陶弘景说:能中和者必久寿。中国古代五禽戏、八段锦、 太极拳 等养生保健体操都体现了中和的追求。中医养生学主张通过适宜的手段,在必要的时候用药物调整人体之偏使其气血阴阳归于平和。

  中医养生学基本特点5、重视饮食养生。

历代养生家都最为重视饮食养生。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说: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见《千金要方·食治·序论》)本文重点讲一讲医学之圣张的饮食养生。在《金匮要略》中,张仲景特别强调了饮食养生的意义,他说:“凡饮食滋味,以养于身。食之有妨,反能为害。”他指出,饮食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第一》一个节字,就将饮食应该注意质和量二个方面的合理性表达明白。节就是无太过不及。过食任何一种性味的食物都有可能导致脏腑功能的偏盛偏衰,脏腑功能失调,疾病从而生焉。他还说:自非服药炼液,焉能不饮食乎?切见时人,不闲调摄,疾疹竟起,若不因食而生?苟全其生,须知切忌者矣。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例皆难疗。(《禽兽虫鱼禁忌并治第二十四》)这段话简明扼要:人们的食物及饮食方法,适宜则对身体有益,否则便身体有害。珍惜生命者,应该善于通过饮食养生,对身体进行调摄。否则就可能引起疾病,影响生命的质量和数量。仲景又说:人体平和,唯须好将养,勿妄服药,药势偏有所助,令人藏气不平,易受外患。夫含气之类,未有不资食以存生,而不知食之有成败。百姓日用而不知,水火至近而难识。(见《千金要方·食治》)按照孙思邈的说法,他之所以作《食治》一卷,正是因为受到了仲景此段语言的影响。

张仲景的饮食养生法有如下几个基本原则和内容:

(1)摄取对生命有益的饮食物。

(2)避免进食对身体有害的食物。

(3)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

(4)注意进食时间。

(5)注意食量。

(6)食物与身体状态相宜,如因身体之虚实而用补泻饮食,补不足,损有余。

(7)掌握食物中毒解毒方法。

  中医养生学基本特点6、强调顺天应时。

中医养生学也十分重视养生要顺应自然界阴阳寒暑的变化。中医学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人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灵枢·本神篇》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张仲景《伤寒论·伤寒例》说:“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人应该春养生发之气,夏养成长之气,秋养收敛之气,冬养闭藏之气。这是中医“天人相应”观点的反映。

中医养生学的六个基本特点

中医养生学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它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理论等,对传统的养生学说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使得中医养生学更加具备科学性、实用性。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学的六个基本特点,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养生学基本特点1、以养气为要。

气是中国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养气。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化生的,因此养生的重要任务,就是如何保养人体之气,以保养正气为本。

  中医养生学基本特点2、强调治未病。

“未病”是指可能发生的疾病或可能出现的继发症。《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治未病”的原则。所谓治未病,简言之,它包括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即当未病之时,采取 措施 防止疾病的发生;而在既病之后,要采取措施防止疾病发展、传变、恶化。由此可见,从治未病的第一方面意义看,它与养生学的内容相一致。从第二方面的意义看,如果患者自觉的或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药疗、食疗或起居、气功、 体操 等 方法 防止疾病发展,促进恢复,那也是养生行为。张仲景的“养慎”说就是治未病思想。《金匮要略》第一篇就提出这种思想。养慎的核心就是外避六淫,内养正气。“治未病”思想一直为历代养生学家所重视。

  中医养生学基本特点3、重视厚德养生。

中医养生学强调道德修养对于养生长寿的重要性。德高者寿高,这是中医养生学的一个基本观点。《论语·雍也》及《孔记·中庸》中均记载孔子关于仁者寿的观点,认为仁慈的人,有爱心、心地善良的人,能享长寿。老子把慈善、节俭和不为天下先,视为人生三件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样重视道德修养。庄子论养生也是强调精神生命的重要性。有仁爱之心不仅自己健康长寿,也能使他人健康长寿。为君者仁,则其民亦寿。《汉书·董仲舒传》说:尧舜行德,*仁寿。上行下效,全社会都具有真诚的爱心,自然能出现一个健康长寿的社会。崇仁修德,这便是内养正气,属于养生学之养神养心的范畴。

  中医养生学基本特点4、强调中和有节。

中国传统养生学始终视中和节度,无太过、无不及。过犹不及。比如动静结合,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如此即可达到阴阳气血平和,有益健康和长寿。汉·华佗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能使极耳。”这正是中和原则的体现。晋·陶弘景说:能中和者必久寿。中国古代五禽戏、八段锦、 太极拳 等养生保健体操都体现了中和的追求。中医养生学主张通过适宜的手段,在必要的时候用药物调整人体之偏使其气血阴阳归于平和。

  中医养生学基本特点5、重视饮食养生。

历代养生家都最为重视饮食养生。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说: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见《千金要方·食治·序论》)本文重点讲一讲医学之圣张的饮食养生。在《金匮要略》中,张仲景特别强调了饮食养生的意义,他说:“凡饮食滋味,以养于身。食之有妨,反能为害。”他指出,饮食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第一》一个节字,就将饮食应该注意质和量二个方面的合理性表达明白。节就是无太过不及。过食任何一种性味的食物都有可能导致脏腑功能的偏盛偏衰,脏腑功能失调,疾病从而生焉。他还说:自非服药炼液,焉能不饮食乎?切见时人,不闲调摄,疾疹竟起,若不因食而生?苟全其生,须知切忌者矣。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例皆难疗。(《禽兽虫鱼禁忌并治第二十四》)这段话简明扼要:人们的食物及饮食方法,适宜则对身体有益,否则便身体有害。珍惜生命者,应该善于通过饮食养生,对身体进行调摄。否则就可能引起疾病,影响生命的质量和数量。仲景又说:人体平和,唯须好将养,勿妄服药,药势偏有所助,令人藏气不平,易受外患。夫含气之类,未有不资食以存生,而不知食之有成败。百姓日用而不知,水火至近而难识。(见《千金要方·食治》)按照孙思邈的说法,他之所以作《食治》一卷,正是因为受到了仲景此段语言的影响。

张仲景的饮食养生法有如下几个基本原则和内容:

(1)摄取对生命有益的饮食物。

(2)避免进食对身体有害的食物。

(3)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

(4)注意进食时间。

(5)注意食量。

(6)食物与身体状态相宜,如因身体之虚实而用补泻饮食,补不足,损有余。

(7)掌握食物中毒解毒方法。

  中医养生学基本特点6、强调顺天应时。

中医养生学也十分重视养生要顺应自然界阴阳寒暑的变化。中医学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人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灵枢·本神篇》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张仲景《伤寒论·伤寒例》说:“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人应该春养生发之气,夏养成长之气,秋养收敛之气,冬养闭藏之气。这是中医“天人相应”观点的反映。

中医养生学的六个基本特点

中医养生学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它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理论等,对传统的养生学说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使得中医养生学更加具备科学性、实用性。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学的六个基本特点,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养生学基本特点1、以养气为要。

气是中国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养气。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化生的,因此养生的重要任务,就是如何保养人体之气,以保养正气为本。

  中医养生学基本特点2、强调治未病。

“未病”是指可能发生的疾病或可能出现的继发症。《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治未病”的原则。所谓治未病,简言之,它包括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即当未病之时,采取 措施 防止疾病的发生;而在既病之后,要采取措施防止疾病发展、传变、恶化。由此可见,从治未病的第一方面意义看,它与养生学的内容相一致。从第二方面的意义看,如果患者自觉的或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药疗、食疗或起居、气功、 体操 等 方法 防止疾病发展,促进恢复,那也是养生行为。张仲景的“养慎”说就是治未病思想。《金匮要略》第一篇就提出这种思想。养慎的核心就是外避六淫,内养正气。“治未病”思想一直为历代养生学家所重视。

  中医养生学基本特点3、重视厚德养生。

中医养生学强调道德修养对于养生长寿的重要性。德高者寿高,这是中医养生学的一个基本观点。《论语·雍也》及《孔记·中庸》中均记载孔子关于仁者寿的观点,认为仁慈的人,有爱心、心地善良的人,能享长寿。老子把慈善、节俭和不为天下先,视为人生三件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样重视道德修养。庄子论养生也是强调精神生命的重要性。有仁爱之心不仅自己健康长寿,也能使他人健康长寿。为君者仁,则其民亦寿。《汉书·董仲舒传》说:尧舜行德,*仁寿。上行下效,全社会都具有真诚的爱心,自然能出现一个健康长寿的社会。崇仁修德,这便是内养正气,属于养生学之养神养心的范畴。

  中医养生学基本特点4、强调中和有节。

中国传统养生学始终视中和节度,无太过、无不及。过犹不及。比如动静结合,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如此即可达到阴阳气血平和,有益健康和长寿。汉·华佗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能使极耳。”这正是中和原则的体现。晋·陶弘景说:能中和者必久寿。中国古代五禽戏、八段锦、 太极拳 等养生保健体操都体现了中和的追求。中医养生学主张通过适宜的手段,在必要的时候用药物调整人体之偏使其气血阴阳归于平和。

  中医养生学基本特点5、重视饮食养生。

历代养生家都最为重视饮食养生。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说: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见《千金要方·食治·序论》)本文重点讲一讲医学之圣张的饮食养生。在《金匮要略》中,张仲景特别强调了饮食养生的意义,他说:“凡饮食滋味,以养于身。食之有妨,反能为害。”他指出,饮食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第一》一个节字,就将饮食应该注意质和量二个方面的合理性表达明白。节就是无太过不及。过食任何一种性味的食物都有可能导致脏腑功能的偏盛偏衰,脏腑功能失调,疾病从而生焉。他还说:自非服药炼液,焉能不饮食乎?切见时人,不闲调摄,疾疹竟起,若不因食而生?苟全其生,须知切忌者矣。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例皆难疗。(《禽兽虫鱼禁忌并治第二十四》)这段话简明扼要:人们的食物及饮食方法,适宜则对身体有益,否则便身体有害。珍惜生命者,应该善于通过饮食养生,对身体进行调摄。否则就可能引起疾病,影响生命的质量和数量。仲景又说:人体平和,唯须好将养,勿妄服药,药势偏有所助,令人藏气不平,易受外患。夫含气之类,未有不资食以存生,而不知食之有成败。百姓日用而不知,水火至近而难识。(见《千金要方·食治》)按照孙思邈的说法,他之所以作《食治》一卷,正是因为受到了仲景此段语言的影响。

张仲景的饮食养生法有如下几个基本原则和内容:

(1)摄取对生命有益的饮食物。

(2)避免进食对身体有害的食物。

(3)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

(4)注意进食时间。

(5)注意食量。

(6)食物与身体状态相宜,如因身体之虚实而用补泻饮食,补不足,损有余。

(7)掌握食物中毒解毒方法。

  中医养生学基本特点6、强调顺天应时。

中医养生学也十分重视养生要顺应自然界阴阳寒暑的变化。中医学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人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灵枢·本神篇》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张仲景《伤寒论·伤寒例》说:“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人应该春养生发之气,夏养成长之气,秋养收敛之气,冬养闭藏之气。这是中医“天人相应”观点的反映。

中华体育养生学的类型特征

中华体育养生学的类型特征如下:

传统运动养生,归纳起来,有三大特点:

以中医学理论指导健身运动所有的传统身法都是以中医的阴阳、脏腑、气血以及经络等理论为基础

运动养生的基本要点为养精、练气、调神,以动形为其基本锻炼形式,并用整体观念说明运动健身中形、神、气、血、表、里的协调统一。此外,养生运动中,运动的虚、实、动、静皆以阴阳理论为指导,运动的屈伸、俯仰则受开阖升降的指导。可见,健身运动的每招每式,都与中医理论密切相关。

注重意守、调息和动形的统一运动养生强调意守、调息、动形的统一,即意念、呼吸及躯体运动三者间的配合

意守指意念专注;调息指调节呼吸;动形指形体运动,统一是要达到形、神一致;意、气相随;形、气相感,使形体内外和谐,动、静得宜。这样才能起到养生、健身的效用。

将导引、气功、武术、医理融为一体

千百年来,人们在养生实践中得到了许多宝贵经验,形成了融导引、气功、武术、医理为一体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养生方法。源于导引气功的*有五禽戏、八段锦等;源于武术的*有太极拳、太极剑等。

但是无论哪种*,运用到养生上,都讲求意守、调息和动形,都是以畅通气血经络、活动筋骨、和调脏腑为目的。将诸家之长融为一体,是运动养生的又一大特点。

对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基本认识?

一、基本概念

养生的概念:养生是依据生命活动发展规律,实行能爱护生命、保养身体、增进健康、削减疾病、延年益寿的方法、手段而进行的自我保健方法。又称摄生、道生。

传统体育养生的概念:传统体育养生是依靠人体自身的实力,通过姿态的调整、呼吸的熬炼、意念的运用,来调整和增加人体各部分机能,诱导和启发人体内在潜力,起到防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它属于人体科学的范畴。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内容

气功

气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在与疾病和苍老作斗争的过程中,渐渐相识和创建的一项自我身心熬炼的方法和理论。

气功熬炼的实质是熬炼真气,培育元气扶植正气,所以它能扶正祛邪,增加人体的免疫力和反抗力。气功熬炼要求放松、宁静、自然和解除杂念。

医学探讨证明通过气功熬炼能缓冲大脑对外界的应激性反应,消退惊慌心情,使人处于一种松弛反应状态,对大脑从而增进了食欲,提高了消化汲取功能。气功熬炼还能发挥人体潜力,调动自身的主动因素,并起着自我*作用。

中华体育养生学的类型特征

中华体育养生学的类型特征如下:

传统运动养生,归纳起来,有三大特点:

以中医学理论指导健身运动所有的传统身法都是以中医的阴阳、脏腑、气血以及经络等理论为基础

运动养生的基本要点为养精、练气、调神,以动形为其基本锻炼形式,并用整体观念说明运动健身中形、神、气、血、表、里的协调统一。此外,养生运动中,运动的虚、实、动、静皆以阴阳理论为指导,运动的屈伸、俯仰则受开阖升降的指导。可见,健身运动的每招每式,都与中医理论密切相关。

注重意守、调息和动形的统一运动养生强调意守、调息、动形的统一,即意念、呼吸及躯体运动三者间的配合

意守指意念专注;调息指调节呼吸;动形指形体运动,统一是要达到形、神一致;意、气相随;形、气相感,使形体内外和谐,动、静得宜。这样才能起到养生、健身的效用。

将导引、气功、武术、医理融为一体

千百年来,人们在养生实践中得到了许多宝贵经验,形成了融导引、气功、武术、医理为一体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养生方法。源于导引气功的*有五禽戏、八段锦等;源于武术的*有太极拳、太极剑等。

但是无论哪种*,运用到养生上,都讲求意守、调息和动形,都是以畅通气血经络、活动筋骨、和调脏腑为目的。将诸家之长融为一体,是运动养生的又一大特点。

对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基本认识?

一、基本概念

养生的概念:养生是依据生命活动发展规律,实行能爱护生命、保养身体、增进健康、削减疾病、延年益寿的方法、手段而进行的自我保健方法。又称摄生、道生。

传统体育养生的概念:传统体育养生是依靠人体自身的实力,通过姿态的调整、呼吸的熬炼、意念的运用,来调整和增加人体各部分机能,诱导和启发人体内在潜力,起到防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它属于人体科学的范畴。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内容

气功

气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在与疾病和苍老作斗争的过程中,渐渐相识和创建的一项自我身心熬炼的方法和理论。

气功熬炼的实质是熬炼真气,培育元气扶植正气,所以它能扶正祛邪,增加人体的免疫力和反抗力。气功熬炼要求放松、宁静、自然和解除杂念。

医学探讨证明通过气功熬炼能缓冲大脑对外界的应激性反应,消退惊慌心情,使人处于一种松弛反应状态,对大脑从而增进了食欲,提高了消化汲取功能。气功熬炼还能发挥人体潜力,调动自身的主动因素,并起着自我*作用。

中华体育养生学的类型特征

中华体育养生学的类型特征如下:

传统运动养生,归纳起来,有三大特点:

以中医学理论指导健身运动所有的传统身法都是以中医的阴阳、脏腑、气血以及经络等理论为基础

运动养生的基本要点为养精、练气、调神,以动形为其基本锻炼形式,并用整体观念说明运动健身中形、神、气、血、表、里的协调统一。此外,养生运动中,运动的虚、实、动、静皆以阴阳理论为指导,运动的屈伸、俯仰则受开阖升降的指导。可见,健身运动的每招每式,都与中医理论密切相关。

注重意守、调息和动形的统一运动养生强调意守、调息、动形的统一,即意念、呼吸及躯体运动三者间的配合

意守指意念专注;调息指调节呼吸;动形指形体运动,统一是要达到形、神一致;意、气相随;形、气相感,使形体内外和谐,动、静得宜。这样才能起到养生、健身的效用。

将导引、气功、武术、医理融为一体

千百年来,人们在养生实践中得到了许多宝贵经验,形成了融导引、气功、武术、医理为一体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养生方法。源于导引气功的*有五禽戏、八段锦等;源于武术的*有太极拳、太极剑等。

但是无论哪种*,运用到养生上,都讲求意守、调息和动形,都是以畅通气血经络、活动筋骨、和调脏腑为目的。将诸家之长融为一体,是运动养生的又一大特点。

对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基本认识?

一、基本概念

养生的概念:养生是依据生命活动发展规律,实行能爱护生命、保养身体、增进健康、削减疾病、延年益寿的方法、手段而进行的自我保健方法。又称摄生、道生。

传统体育养生的概念:传统体育养生是依靠人体自身的实力,通过姿态的调整、呼吸的熬炼、意念的运用,来调整和增加人体各部分机能,诱导和启发人体内在潜力,起到防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它属于人体科学的范畴。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内容

气功

气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在与疾病和苍老作斗争的过程中,渐渐相识和创建的一项自我身心熬炼的方法和理论。

气功熬炼的实质是熬炼真气,培育元气扶植正气,所以它能扶正祛邪,增加人体的免疫力和反抗力。气功熬炼要求放松、宁静、自然和解除杂念。

医学探讨证明通过气功熬炼能缓冲大脑对外界的应激性反应,消退惊慌心情,使人处于一种松弛反应状态,对大脑从而增进了食欲,提高了消化汲取功能。气功熬炼还能发挥人体潜力,调动自身的主动因素,并起着自我*作用。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