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中医药养生的背景介绍
2024-03-23 20:18:51 责编:小OO
文档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中医养生前景_中医养生行业发展前景如何

所谓健康养生,就是围绕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对生命实施全程、全面、全要素呵护,既追求个体生理、身体健康,也追求心理、精神以及社会、环境、家庭、人群等各方面健康。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的前景,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养生的前景

  中医的养身 文化 ,已经源源流传了几千年,在护佑之下,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得以繁衍,皆呈现一派生生不息的蓬勃之气。

  目前,世界各地都掀起了学习中国养生文化的热潮。国外许多国家和地区也和我国中医药院校展开合作,成立中医药学院或大学开设中医(针灸)专业,共同培养中医药(针灸)的人才,如日本、韩国建立了承认的以中医药未基础的汉方医学和韩医 教育 的正规高等学院;在欧洲,比利时建立了开张中医本科学历教育的李时珍大学;德国有38个医学院开设了针灸课程;法国批准在公立医科大学开设针灸课;在美国,注册中医学院有72所,所教育部审查批准的达30所;在澳洲,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开设中医学系,成为发达国家正式设立中医学系的第一所学......

  在国内,“十一五”期间,国家提出把“疾病的防治重心前移”,不要等有了病,才把健康当做一回事。特别是对于亚健康人群,更要走出这个灰色阶段,重视养生,防病于未然。在这一背景下,中医越来越受到重视及公众的欢迎。中医简、便、廉、验的特点开始发挥其功能。国家卫生部主管部门贯彻党提出的提高全名健康水平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开展了一项全国性的系统工程---“治未病”工程。其目标是努力构建中医特色明显、技术适宜、形式多样、服务规范的保健服务体系,不断提高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能力和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需求。目前,这个工程正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展开,将惠及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

  养生文化广受关注是由于其独特的核心----重视人体本能,强调自身生命力的发挥,减少药物替代;注重人类活动和自然界的关系,注重遵循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决定饮食起居的规律,这两点决定的。概括起来,中医就是“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的核心思想。

  中医养生文化的“以人为本”,就是注重人体正气。《皇帝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一个机体功能正常的人,一般情况下市不会生病的,他可以同各种各样的病原微生物“和平共处”,不生病,体现中国文化“和”的境界。反过来,只有当人体正气不足时,这些病原微生物才会趁机作乱,危害人体。所以,中医调理人体,强调扶正祛邪,所谓正安邪去。提升和恢复人体与生俱来的适应环境能力、抵抗疾病,自我恢复能力,减少药物的替代,才是健康的真谛,也是越来越受到世界卫生组织及中外医疗卫生工作者关注和肯定的 方法 ,这是中国的中医文化,中国养生文化引发世界关注的最核心内容。

  中医的这个智慧,不仅仅体现在调理身体方面,还体现在人生修养和社会风气方面。如果我们生病,不应该抱怨是病原微生物“动物凶猛”,而应该检讨自身哪个地方“正气不足”。社会生活,人际关系中,如果出现一些紧张的人际关系,工作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如意的情况,也应该多在自己身上找寻根本原因,而不是埋怨他人,推卸责任或一味牢,这种为人处世的态度,正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相当必要的一项内容,也是养生文化一直强调的“养生以立德为先,仁者德其寿”等内容在当今社会的具体体现。

  民族复兴,文化先行!做好自己,造福全人类!中华民族优秀的养生文化,应该在二十一世纪负起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排头兵的重任。而其我相信,养生文化有这个能力,也一定要担负起这个义务。

  中医养生的方法

  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道家也强调人应该善良,忠诚、富于爱心、友好、仁慈、同情心以及愿意帮助他人的美德。这些美德不但有益于自身更有益于社会。而那些可以拥有这些美德的人则会更能体会到生活中的愉快,享有健康的身心。

  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尽心有规律的运动。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养生要求我们要培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波动,和情感不稳定。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 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健康、平衡的饮食也是养生的必备因素。数千年以来,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认定是达到长寿的关键因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责备认为是使健康出现问题的根源。

  预防疾病也是养生的重要一环。通过有规律的锻炼,正确使用药物,适当的进行食补,以及其他的有益于健康的活动,每个人都可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之目的。

  中医睡眠养生的方法

  一、睡眠的重要性

  1、战国时名医文挚对齐威王说:

  “我的养生之道把睡眠放在头等位置,人和动物只有睡眠才能生长,睡眠帮助脾胃消化食物。所以睡眠是养生的第一大补,人一个晚上不睡觉,其损失一百天也难以恢复。”

  2、清代医家李渔曾指出:

  “养生之诀,当以睡眠居先。睡能还精,睡能养气,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坚骨强筋。”

  3、老百姓常讲: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觉补。”

  人要顺应自然的规律,跟着太阳走,即天醒我醒,天睡我睡,养成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不要跟太阳对着干。

  二、现代人对睡眠有哪些认识误区?

  大部分人之所以难以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除了一些人本身不良的睡眠习惯以外,主要是对睡眠存在着许多误区:

  1、有些人认为每天只要睡足七八个小时就行,因此觉得晚上熬夜也不要紧,白天补睡就行了。

  2、很多人晚睡或者睡眠不好,只知道第二天会感到精神疲倦,而不知道对身体有多大伤害。

  3、许多人认为失眠、入睡难只是小问题,吃几片安眠药就行了,不会想到是由于体内脏腑失衡造成的。

  4、有些人喜欢夜间看书、写 文章 等,觉得过了23点后安静,人也很精神,效率高。

  要想走出以上几种对睡眠的认识误区,首先必须知道不良睡眠习惯对人体的伤害以及何时睡眠有利于养生。

  三、长期晚睡或睡眠不足对身体有哪些伤害?

  晚上9点到凌晨3点是养肝护胆的最佳时间。人如果长时间过子时(23点-1点)不睡,就会伤胆伤肝。初期表现为眼圈黑,眼睛干涩、疲倦、内凹,头晕、头痛,精神疲倦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等,严重的还会出现脏腑失衡和各种病症。

  1、眼部疾病

  肝开窍于目,过子时不睡易引起肝虚,出现视力模糊、老花、迎风流泪等症状,还会形成青光眼、白内障、眼底动脉硬化、视网膜病变等眼疾。(所以眼睛有问题,一般就是肝有问题而引起的)

  2、出血症状

  肝有藏血、调节血液的功能,过子时不睡,会造成肝血不足,还会引起吐血、流鼻血、皮下出血、牙龈出血、眼底出血、耳出血等出血症状。

  3、肝胆方面疾病

  子时胆要更替胆汁,胆经旺时人若不睡,胆汁更替不利,过浓而结晶成石,久之即得胆结石。现在广州平均5个人左右就有一个乙肝病毒携带者,大都是因为违反自然规律过了子时不睡觉造成的。乙肝病毒携带意味着将来其中40%-60%的肝硬化,严重的则形成肝癌。

  4、情志方面的疾病

  过子时不睡易耗伤胆气,《黄帝内经》讲“气以壮胆”,胆气一虚人就容易惕惕不安,多疑、胆怯,久之则形成抑郁症、焦虑症等情志方面问题,甚至厌世、自杀。现在青少年患抑郁症甚至自杀者越来越多,大都是因经常熬夜伤了肝胆气。(所以抑郁症、焦虑症等不能单单寻找心理因素,心理异常往往来自于生理失衡)

  5、心血管系统疾病

  过子时不睡觉,可引起肝血不足。由于心主一身之血脉,肝的储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受损,会造成心脏供血不足,从而引起心脏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

  6、肺脏方面

  过子时不睡觉,无法滋阴潜阳,肝阴亏损,引起肝火过盛而灼肺,出现干咳或咳嗽、咳痰血等木火刑金的症状,还易导致牛皮癣等各种皮肤病。

  (感冒有时候不是简单的风寒或者风热,也许吃药打针甚至输液要很多天都好不了的感冒,只要补足了肝气、降了肝火就能很快痊愈。肺主皮毛,很多皮肤病也不是涂抹药膏就能治好的,那只是治标并不治本,治本还是要解决肝的问题)

  7、肾脏方面

  亥、子、丑时(21点-3点)为一天的冬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季应肾,肾主藏精,肝肾同源,过子时不睡觉易耗伤肝气、肾气,从而容易引起骨质疏松、糖尿病、肾衰竭、不孕不育等疾病,严重的还会影响下一代。

  8、习惯性流产

  女性习惯性流产多数是男性的原因,这些男性大部分睡觉时间超过零点,伤肝太重。肝在五行里属木,木性不强,精子如同弱势的种子,扎根力弱,胎儿极容易滑落。

  四、什么时间睡眠有利于养生?

  晚上9点到凌晨3点是有效睡眠时间,也是最佳睡眠时间。晚上(21点-3点)少睡半个小时,白天多睡3个小时都补不回来。因此建议大家把握有效的睡眠时间,最好晚上9点钟睡觉,最晚不要超过10点半。

  1、每天的21点-23点为亥时,三焦经最旺,属手少阳三焦经,“三焦通百脉”;23点-1点为子时,胆经最旺,属足少阳胆经。一个是手少阳,一个是足少阳。少阳是什么?少阳是初升的太阳!人只有在23点前进入实际的睡眠状态,少阳气才足,人体的太阳才能升起来,才会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大多数百岁老人晚上都在9点前就寝。

  2、凌晨1点-3点为丑时,肝经最旺。《黄帝内经》讲“人卧则血归于肝”,而且肝养血、生血的最佳时间是21点到凌晨3点。人如果天天熬夜到1点多,肝回不了血,有毒的血排不掉,新鲜的血生不成,人体脏腑得不到气血的补养,极易失衡而致病。

  五、怎样才能保证良好的睡眠?

  引起失眠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其根本在于物质身体得失衡。为了保证良好的睡眠,睡前需要做到“”:

  1、不过饱

  中医讲“胃不和则寝不安”,因为晚上人要休息,脾胃也需要休息,晚餐吃的过饱会加重脾胃得负担,扰动脾胃的阳气,从而影响睡眠。因此,晚餐宜吃七八分饱,并且尽量清淡,以顾护脾胃清阳之气。

  2、不过动

  睡前不宜剧烈运动而扰动阳气,包括睡前看电视、说话聊天等扰动心阳的活动。而且电视、音响等电器本身的辐射会干扰人体的自律神经。因此,睡前半小时不宜做剧烈运动、看电视、聊天等。

  3、不过思

  脾主思,多思伤脾,且多思易扰动心神。思、动为阳,静、眠为阴。因此,睡前宜静养心神,做到“先睡心后睡眼”,助阳入阴以利于睡眠。

  4、不过点

  晚上11点后胆经开阳气动,人容易精神而睡不着,且极易耗散肝胆之气,引动外邪侵入体内。因此最好在21点、最晚不要超过22点半睡觉。

  5、不受风

  风为百病之始,无孔不入。晚上睡觉开窗、开空调等会吹散卫护体表的阳气,吹散以后阳气再生,再生以后又被风吹散,这样一夜过去就会把人的阳气掏干,第二天反而更加疲惫。因此睡前应关门窗和空调,以保护体表的阳气。

  六、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早晨一定要早起床,即使在冬天也不可超过6点,春夏秋季尽量在5点之前起床。(年轻人估计能做到的不多)。

  人在寅时(3点-5点)肺经旺的时候起床,能够使肺气得以舒展,以顺应阳气的生长,这样有助于养肺和顺应太阳的天势升起人体的阳气,使人一天阳气充足。

  5点-7点是人体大肠经最旺的时候,人体需要把代谢的浊物排出体外。

  7点-9点人体胃经最旺(所以一定要吃早饭啊)。

  9点-11点脾经最旺,这时人的消化吸收运化的能力最好。所以,千万不要赖床。

  另外,早起能增加工作效益,俗话说:“三天早起,一天工。”现代医学证明,早睡早起的人精神压力较小,不易患精神类疾病。

猜你喜欢:

1. 中医养生前景

2. 中医养生前景如何

3. 中医养生市场现状

4. 对中医养生的评价

5. 中医养生馆创业计划书

6. 中医养生秋季

中医养生前景_中医养生行业发展前景如何

所谓健康养生,就是围绕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对生命实施全程、全面、全要素呵护,既追求个体生理、身体健康,也追求心理、精神以及社会、环境、家庭、人群等各方面健康。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的前景,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养生的前景

  中医的养身 文化 ,已经源源流传了几千年,在护佑之下,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得以繁衍,皆呈现一派生生不息的蓬勃之气。

  目前,世界各地都掀起了学习中国养生文化的热潮。国外许多国家和地区也和我国中医药院校展开合作,成立中医药学院或大学开设中医(针灸)专业,共同培养中医药(针灸)的人才,如日本、韩国建立了承认的以中医药未基础的汉方医学和韩医 教育 的正规高等学院;在欧洲,比利时建立了开张中医本科学历教育的李时珍大学;德国有38个医学院开设了针灸课程;法国批准在公立医科大学开设针灸课;在美国,注册中医学院有72所,所教育部审查批准的达30所;在澳洲,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开设中医学系,成为发达国家正式设立中医学系的第一所学......

  在国内,“十一五”期间,国家提出把“疾病的防治重心前移”,不要等有了病,才把健康当做一回事。特别是对于亚健康人群,更要走出这个灰色阶段,重视养生,防病于未然。在这一背景下,中医越来越受到重视及公众的欢迎。中医简、便、廉、验的特点开始发挥其功能。国家卫生部主管部门贯彻党提出的提高全名健康水平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开展了一项全国性的系统工程---“治未病”工程。其目标是努力构建中医特色明显、技术适宜、形式多样、服务规范的保健服务体系,不断提高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能力和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需求。目前,这个工程正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展开,将惠及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

  养生文化广受关注是由于其独特的核心----重视人体本能,强调自身生命力的发挥,减少药物替代;注重人类活动和自然界的关系,注重遵循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决定饮食起居的规律,这两点决定的。概括起来,中医就是“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的核心思想。

  中医养生文化的“以人为本”,就是注重人体正气。《皇帝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一个机体功能正常的人,一般情况下市不会生病的,他可以同各种各样的病原微生物“和平共处”,不生病,体现中国文化“和”的境界。反过来,只有当人体正气不足时,这些病原微生物才会趁机作乱,危害人体。所以,中医调理人体,强调扶正祛邪,所谓正安邪去。提升和恢复人体与生俱来的适应环境能力、抵抗疾病,自我恢复能力,减少药物的替代,才是健康的真谛,也是越来越受到世界卫生组织及中外医疗卫生工作者关注和肯定的 方法 ,这是中国的中医文化,中国养生文化引发世界关注的最核心内容。

  中医的这个智慧,不仅仅体现在调理身体方面,还体现在人生修养和社会风气方面。如果我们生病,不应该抱怨是病原微生物“动物凶猛”,而应该检讨自身哪个地方“正气不足”。社会生活,人际关系中,如果出现一些紧张的人际关系,工作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如意的情况,也应该多在自己身上找寻根本原因,而不是埋怨他人,推卸责任或一味牢,这种为人处世的态度,正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相当必要的一项内容,也是养生文化一直强调的“养生以立德为先,仁者德其寿”等内容在当今社会的具体体现。

  民族复兴,文化先行!做好自己,造福全人类!中华民族优秀的养生文化,应该在二十一世纪负起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排头兵的重任。而其我相信,养生文化有这个能力,也一定要担负起这个义务。

  中医养生的方法

  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道家也强调人应该善良,忠诚、富于爱心、友好、仁慈、同情心以及愿意帮助他人的美德。这些美德不但有益于自身更有益于社会。而那些可以拥有这些美德的人则会更能体会到生活中的愉快,享有健康的身心。

  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尽心有规律的运动。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养生要求我们要培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波动,和情感不稳定。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 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健康、平衡的饮食也是养生的必备因素。数千年以来,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认定是达到长寿的关键因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责备认为是使健康出现问题的根源。

  预防疾病也是养生的重要一环。通过有规律的锻炼,正确使用药物,适当的进行食补,以及其他的有益于健康的活动,每个人都可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之目的。

  中医睡眠养生的方法

  一、睡眠的重要性

  1、战国时名医文挚对齐威王说:

  “我的养生之道把睡眠放在头等位置,人和动物只有睡眠才能生长,睡眠帮助脾胃消化食物。所以睡眠是养生的第一大补,人一个晚上不睡觉,其损失一百天也难以恢复。”

  2、清代医家李渔曾指出:

  “养生之诀,当以睡眠居先。睡能还精,睡能养气,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坚骨强筋。”

  3、老百姓常讲: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觉补。”

  人要顺应自然的规律,跟着太阳走,即天醒我醒,天睡我睡,养成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不要跟太阳对着干。

  二、现代人对睡眠有哪些认识误区?

  大部分人之所以难以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除了一些人本身不良的睡眠习惯以外,主要是对睡眠存在着许多误区:

  1、有些人认为每天只要睡足七八个小时就行,因此觉得晚上熬夜也不要紧,白天补睡就行了。

  2、很多人晚睡或者睡眠不好,只知道第二天会感到精神疲倦,而不知道对身体有多大伤害。

  3、许多人认为失眠、入睡难只是小问题,吃几片安眠药就行了,不会想到是由于体内脏腑失衡造成的。

  4、有些人喜欢夜间看书、写 文章 等,觉得过了23点后安静,人也很精神,效率高。

  要想走出以上几种对睡眠的认识误区,首先必须知道不良睡眠习惯对人体的伤害以及何时睡眠有利于养生。

  三、长期晚睡或睡眠不足对身体有哪些伤害?

  晚上9点到凌晨3点是养肝护胆的最佳时间。人如果长时间过子时(23点-1点)不睡,就会伤胆伤肝。初期表现为眼圈黑,眼睛干涩、疲倦、内凹,头晕、头痛,精神疲倦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等,严重的还会出现脏腑失衡和各种病症。

  1、眼部疾病

  肝开窍于目,过子时不睡易引起肝虚,出现视力模糊、老花、迎风流泪等症状,还会形成青光眼、白内障、眼底动脉硬化、视网膜病变等眼疾。(所以眼睛有问题,一般就是肝有问题而引起的)

  2、出血症状

  肝有藏血、调节血液的功能,过子时不睡,会造成肝血不足,还会引起吐血、流鼻血、皮下出血、牙龈出血、眼底出血、耳出血等出血症状。

  3、肝胆方面疾病

  子时胆要更替胆汁,胆经旺时人若不睡,胆汁更替不利,过浓而结晶成石,久之即得胆结石。现在广州平均5个人左右就有一个乙肝病毒携带者,大都是因为违反自然规律过了子时不睡觉造成的。乙肝病毒携带意味着将来其中40%-60%的肝硬化,严重的则形成肝癌。

  4、情志方面的疾病

  过子时不睡易耗伤胆气,《黄帝内经》讲“气以壮胆”,胆气一虚人就容易惕惕不安,多疑、胆怯,久之则形成抑郁症、焦虑症等情志方面问题,甚至厌世、自杀。现在青少年患抑郁症甚至自杀者越来越多,大都是因经常熬夜伤了肝胆气。(所以抑郁症、焦虑症等不能单单寻找心理因素,心理异常往往来自于生理失衡)

  5、心血管系统疾病

  过子时不睡觉,可引起肝血不足。由于心主一身之血脉,肝的储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受损,会造成心脏供血不足,从而引起心脏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

  6、肺脏方面

  过子时不睡觉,无法滋阴潜阳,肝阴亏损,引起肝火过盛而灼肺,出现干咳或咳嗽、咳痰血等木火刑金的症状,还易导致牛皮癣等各种皮肤病。

  (感冒有时候不是简单的风寒或者风热,也许吃药打针甚至输液要很多天都好不了的感冒,只要补足了肝气、降了肝火就能很快痊愈。肺主皮毛,很多皮肤病也不是涂抹药膏就能治好的,那只是治标并不治本,治本还是要解决肝的问题)

  7、肾脏方面

  亥、子、丑时(21点-3点)为一天的冬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季应肾,肾主藏精,肝肾同源,过子时不睡觉易耗伤肝气、肾气,从而容易引起骨质疏松、糖尿病、肾衰竭、不孕不育等疾病,严重的还会影响下一代。

  8、习惯性流产

  女性习惯性流产多数是男性的原因,这些男性大部分睡觉时间超过零点,伤肝太重。肝在五行里属木,木性不强,精子如同弱势的种子,扎根力弱,胎儿极容易滑落。

  四、什么时间睡眠有利于养生?

  晚上9点到凌晨3点是有效睡眠时间,也是最佳睡眠时间。晚上(21点-3点)少睡半个小时,白天多睡3个小时都补不回来。因此建议大家把握有效的睡眠时间,最好晚上9点钟睡觉,最晚不要超过10点半。

  1、每天的21点-23点为亥时,三焦经最旺,属手少阳三焦经,“三焦通百脉”;23点-1点为子时,胆经最旺,属足少阳胆经。一个是手少阳,一个是足少阳。少阳是什么?少阳是初升的太阳!人只有在23点前进入实际的睡眠状态,少阳气才足,人体的太阳才能升起来,才会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大多数百岁老人晚上都在9点前就寝。

  2、凌晨1点-3点为丑时,肝经最旺。《黄帝内经》讲“人卧则血归于肝”,而且肝养血、生血的最佳时间是21点到凌晨3点。人如果天天熬夜到1点多,肝回不了血,有毒的血排不掉,新鲜的血生不成,人体脏腑得不到气血的补养,极易失衡而致病。

  五、怎样才能保证良好的睡眠?

  引起失眠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其根本在于物质身体得失衡。为了保证良好的睡眠,睡前需要做到“”:

  1、不过饱

  中医讲“胃不和则寝不安”,因为晚上人要休息,脾胃也需要休息,晚餐吃的过饱会加重脾胃得负担,扰动脾胃的阳气,从而影响睡眠。因此,晚餐宜吃七八分饱,并且尽量清淡,以顾护脾胃清阳之气。

  2、不过动

  睡前不宜剧烈运动而扰动阳气,包括睡前看电视、说话聊天等扰动心阳的活动。而且电视、音响等电器本身的辐射会干扰人体的自律神经。因此,睡前半小时不宜做剧烈运动、看电视、聊天等。

  3、不过思

  脾主思,多思伤脾,且多思易扰动心神。思、动为阳,静、眠为阴。因此,睡前宜静养心神,做到“先睡心后睡眼”,助阳入阴以利于睡眠。

  4、不过点

  晚上11点后胆经开阳气动,人容易精神而睡不着,且极易耗散肝胆之气,引动外邪侵入体内。因此最好在21点、最晚不要超过22点半睡觉。

  5、不受风

  风为百病之始,无孔不入。晚上睡觉开窗、开空调等会吹散卫护体表的阳气,吹散以后阳气再生,再生以后又被风吹散,这样一夜过去就会把人的阳气掏干,第二天反而更加疲惫。因此睡前应关门窗和空调,以保护体表的阳气。

  六、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早晨一定要早起床,即使在冬天也不可超过6点,春夏秋季尽量在5点之前起床。(年轻人估计能做到的不多)。

  人在寅时(3点-5点)肺经旺的时候起床,能够使肺气得以舒展,以顺应阳气的生长,这样有助于养肺和顺应太阳的天势升起人体的阳气,使人一天阳气充足。

  5点-7点是人体大肠经最旺的时候,人体需要把代谢的浊物排出体外。

  7点-9点人体胃经最旺(所以一定要吃早饭啊)。

  9点-11点脾经最旺,这时人的消化吸收运化的能力最好。所以,千万不要赖床。

  另外,早起能增加工作效益,俗话说:“三天早起,一天工。”现代医学证明,早睡早起的人精神压力较小,不易患精神类疾病。

猜你喜欢:

1. 中医养生前景

2. 中医养生前景如何

3. 中医养生市场现状

4. 对中医养生的评价

5. 中医养生馆创业计划书

6. 中医养生秋季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背景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背景非常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主要取决于远古时代 自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皇帝著“内经”,中医药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呈现出博大精深、绵延久远的气象,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医药学作为独立于西医的医学,在世界医学宝库中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文明的演进,如今依然在为维护整个人类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背景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背景非常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主要取决于远古时代 自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皇帝著“内经”,中医药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呈现出博大精深、绵延久远的气象,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医药学作为独立于西医的医学,在世界医学宝库中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文明的演进,如今依然在为维护整个人类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背景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背景非常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主要取决于远古时代 自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皇帝著“内经”,中医药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呈现出博大精深、绵延久远的气象,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医药学作为独立于西医的医学,在世界医学宝库中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文明的演进,如今依然在为维护整个人类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医养生保健的中医养生的来源

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确切性而言,中国养生文化的萌芽大概只能上溯到殷商时代。从已经出土的甲骨文的考证中可以发现,殷商时的人们在生病时、分娩时都祈祷祖宗神灵佑助;对日常生活中的吉凶祸福与健康状况也不时卜问,进而举行各种形式祭祀活动以清除不祥。此外,甲骨文中还出现了有关个人卫生(如沐、浴)和集体卫生(如大扫除称:“寇帚”)之类的记载。
逮至西周,养生思想进一步发展。周代还设有食医专门掌管周王与贵族阶层的饮食,指导“六饮、六膳、百馐、百酱”等多方面的饮食调理工作,提出饮食调理要与四季气候相适应;并有了专职主管环境卫生的职官,如“庶氏掌除毒蛊”;“翦氏掌除蠧物......以莽草熏之”;“壶涿氏掌除水虫”,使水清洁。

生命所必须的食物;温补食物能温阳助火,改善畏寒怕冷症状,从而增强体质,如阴虚内热的体质,多食则加重阳热升火,出现咽干、齿痛、牙龈出血、便秘等症状;清补食物偏凉可以清火,如阳虚偏寒体质,多食反而使体寒更甚,从而出现腹泻、腹痛等症。
因此,即使身体虚,也不能盲目“乱补”,身体虚有许多种类,每一种虚证,都有针对性的补方、补药和食物,药证不符,不但无效无益,反而有副作用。
误区四:无虚盲目“求补”
时下,由于媒体广泛传播,广告中各种“补品”的神奇、灵验功效的宣传往往夸大其词,人们基于求补心,出现了很多无“虚”求补者。世上绝无“有病治病,无病保健”的补药。古往今来,违反“虚则补之”的法则,乱求补药招灾者,比比皆是。如人参,中医称谓大补元气,宁神益智,益肺健脾,堪称补药中之极品。若遇心衰、休克、出血、体质虚弱、阳痿等症状者,人参确有药到病除之效。然而,若补不对症,轻则不适,重则致人死命。
中医冬季养生攻略 如果您有手、脚、耳朵、小腿等感觉特别寒冷的苦恼,不妨试试专家推荐的几款能帮您抗击寒冷的冬季“暖身餐”。 暖身攻略1多吃北豆腐和血豆腐补充营养
适宜人群减肥和偏食的人
如果除了手脚冰凉,身上其他地方也不那么暖和,可能是营养不平衡类型的寒症。经常减肥、偏食的女孩子和正值中年的女性,最容易维生素摄入不全面,而维生素B2又是平衡人体耗氧量的重要物质。所以,属于这种怕冷的人群,又不想吃胖自己来抗寒,可以多吃一点北豆腐烧白菜。
北豆腐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2,能减少平时工作、活动时体内热量的快速散失,不但有助于保持能量,还能帮您提高耐寒能力。
制作热乎乎的北豆腐烧白菜,最好选用新鲜的小白菜。将小白菜洗净、滤水后剁碎,豆腐切碎,备用姜丝放入油锅内爆出香味,然后放入小白菜,加适量盐炒至变色后,再加入豆腐,翻炒均匀大概一分钟后,可以加入适量的水或豆浆,开锅后两分钟关火,再淋上少许香油即成。
北豆腐和血豆腐一起做成红白豆腐,也是暖身的好菜式。因为血豆腐对于贫血型寒症(除了怕冷,还有脸色差、易疲劳等表现)的人来说,特别能起到补铁补血、加强营养的作用,从而达到暖身的效果。红白豆腐做法特别简单,就是把北豆腐和血豆腐切成条,一起炒熟,调味即可。
暖身攻略2北菇加山药全面滋补
适宜人群身体虚弱、抵抗力差的人
寒冷的冬天,多吃些菌类和根茎类食物,可以帮助补充多种维生素和碳水化合物。
这里说的北菇是指根茎特别粗的那种。在遥远的东北深山生长的这种菇类,本身就有很好的抗寒能力。如果吃进这种粗根茎的香菇,人体会一次性补充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B和微量元素铁、硒、钾等。
而冬季的常见蔬菜山药,含有优质的蛋白质和淀粉,这两种营养物质可以快速地在人体内分解成热量,从而为身体增加能量,起到抗寒作用。特别适合身体虚弱、抵抗力差的老人和小孩食用。
具体做法是将北菇泡软,去蒂后洗净,山药削皮洗净,切成小段后切片备用热锅后加油炒北菇,再加入泡香菇的水及酱油、糖,烧开,改小火煮10分钟放入山药同烧,并加入盐、淀粉勾芡后即可食用。
暖身攻略3多吃胡萝卜激活内脏和血液
适宜人群心肺功能不好的人
长期作息不规律、缺乏运动以及心肺功能不好的人,也是爱怕冷的人群。对于他们来说,解决怕冷问题比较难办,因为这些人怕冷的主要原因是脏器功能不调或代谢不畅。体质虚弱者、有慢性胃病的人,还有脏器功能衰退的老年人这种寒症最多见。
对于这种怕冷人群,建议常喝胡萝卜洋葱汤。因为胡萝卜能够增强体力和免疫力,激活内脏功能和血液运行,从而达到调理内脏、暖身、滋养的功效。而洋葱不但可以降血脂,防治动脉硬化,还有显著的杀菌作用,同样能增强抵抗力。
把胡萝卜和洋葱洗净切片,用橄榄油把洋葱炒成透明状后,再加入胡萝卜继续煸炒。加入高汤煮沸,再加少许调味盐等。每天午饭或者晚饭时喝200毫升,长期坚持,就会改善怕冷的情况。
暖身攻略4每周吃两顿豆豉南瓜缓解压力
适宜人群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的人
南瓜、玉米、黄椒等*蔬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它可起到促进人体代谢循环、补中益气、增强耐寒能力的作用。特别适合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导致的神经失调、末梢血液循环不良类型(还可能伴有失眠、焦躁、头痛等症状)的寒症人群。
如果您也有这种类型的怕冷情况,建议每周吃两顿豆豉南瓜。因为这款菜味道丰富,并配合辣椒调味,令保暖效果更好。具体做法是用半个小型黑皮南瓜(约1200克),去皮,切成四方块,加入盐和一杯清水,烧至熟软入味,备用然后热锅加油,加入豆豉和蒜末、红辣椒、酱油、糖和少许清水,翻炒出香味后加入水淀粉,关火备用。将炒好的南瓜盛入盘子,淋上炒香的豆豉即可。
暖身攻略5附子羊肉汤温经逐寒
适宜人群脾胃虚寒的中老年人
中医认为,附子是一款温经逐寒、宣通气血的好药材,特别适合那些脾胃虚寒、肝肾功能减退的中老年怕冷人群暖身食用。而羊肉也属于温补性食物,可起到助阳健胃、通血生津的作用。
如果家里的中老年人还有腰部和膝盖部位发寒、小便频繁等症状,可以多喝点附子羊肉汤。每天晚餐时喝上一小碗,不但可以有效帮助身体防寒保暖,还能解决腰膝发寒、小便频繁等不适。
附子羊肉汤的具体做法是将250克羊肉洗净,切成小块将25克杜仲、30克附子、15克熟地用纱布包好再将所有的材料以及葱、姜、盐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把所有的材料都盖过,用大火煮沸,再转成小火慢慢炖煮至熟烂,起锅前捞起药包,即可食用。
中医养肾误区 对于中医,人们可能存在一些误区,比如认为看中医就是吃中药、中药疗效慢、中医只用于治疗沉疾或者不治之症。这些观念其实都是一些误区,中医和我们息息相关,并且能使用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下面我们就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中医误区进行总结,以供大家参考。 误区一:看中医就是吃中药
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即中医学。它承载着五千年中国医学文化的积淀,集结了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知识,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临床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中医的阴阳五行、气血津液、五脏六腑等理论为基础,气、血、津、精为人体的组成,通过望闻问切四法,分析病因病机,确定病症、分型,从而确立治法治则,后运用各种中医传统疗法,如中药、针灸、生活作息、饮食习惯等指导、治疗或调理身体。由此可见,作为中国的国粹,中医有着庞大而又完善的系统;作为一门学科,中医又有各个子学科,因此看中医绝不等同于吃中药。中医除了吃中草药,还有针灸、拔罐、推拿、药浴、刮痧、食疗等各种方法,且疗效甚佳。
误区二:中药疗效慢
不少人都觉得,中药疗效慢。其实中医为宏观方式,西医为微观方式,西医更多是所见即所得,中医则是祛邪固本养生。另外,中医在治疗一些急症方面很有奇效,例如针刺治疗急性疼痛往往一针见效,甚至对于急病的抢救方面,中医也有独到之效,如从古代的华佗针刺麻醉,到现今的参附汤药抢救心衰患者等等。所以中药应改为疗效“漫”长。
误区三:西医治疗不好的才去找中医
中医不是“救命稻草”
有些病人到西医疗效不好时才想起找中医,把中医当做是“救命稻草”,此时若中医疗效不好就认为中医不行。其实许多病中医一开始就可以介入,这样效果会更好。例如糖尿病,西医治疗糖尿病,多数是控制饮食、注射胰岛素。但糖尿病在中医上即为“消渴症”,治疗方式需清胃泻火,养阴生津,并且辅以食疗,即显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医对于疾病的治疗,多从整体出发,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达到阴平阳秘、气血充盈之效。
误区四:西医营养学等于中医食疗
西医营养学十分重视和强调食物的酸碱性,不是凭口感,而是看食物摄入人体内经过代谢转化后,在体内最终代谢产物是呈酸性还是碱性。用以控制饮食,最终达到平衡体质的目的。
中医食疗是利用“药食同源”的食物进行防病治病,用以促进病体康复。
中医食疗根据食物的气对人体进行调养,把人当*,讲究顺天应时,天时、地利、人和;顺应四时,吃应季的食物。用食物来调理身体,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误区五:中医养生和年轻人没关系
中医养生年轻人不可少
现在很多年轻人觉得,中医养生就是老年人的事情,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方法。中医养生主要包括:1、经络养生;2、体质养生;3、四季养生;4、药物养生;5、起居养生;6、膳食养生;7、睡眠养生;8、情志养生等内容。中医养生在于调和阴阳,疏通气血,保证人体的健康。现代人压力大,工作忙,生活不规律,亚健康状态越来越年轻化,因此对于任何年龄的人来讲,养生都是必不可少的。

中医养生保健的中医养生的来源

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确切性而言,中国养生文化的萌芽大概只能上溯到殷商时代。从已经出土的甲骨文的考证中可以发现,殷商时的人们在生病时、分娩时都祈祷祖宗神灵佑助;对日常生活中的吉凶祸福与健康状况也不时卜问,进而举行各种形式祭祀活动以清除不祥。此外,甲骨文中还出现了有关个人卫生(如沐、浴)和集体卫生(如大扫除称:“寇帚”)之类的记载。
逮至西周,养生思想进一步发展。周代还设有食医专门掌管周王与贵族阶层的饮食,指导“六饮、六膳、百馐、百酱”等多方面的饮食调理工作,提出饮食调理要与四季气候相适应;并有了专职主管环境卫生的职官,如“庶氏掌除毒蛊”;“翦氏掌除蠧物......以莽草熏之”;“壶涿氏掌除水虫”,使水清洁。

生命所必须的食物;温补食物能温阳助火,改善畏寒怕冷症状,从而增强体质,如阴虚内热的体质,多食则加重阳热升火,出现咽干、齿痛、牙龈出血、便秘等症状;清补食物偏凉可以清火,如阳虚偏寒体质,多食反而使体寒更甚,从而出现腹泻、腹痛等症。
因此,即使身体虚,也不能盲目“乱补”,身体虚有许多种类,每一种虚证,都有针对性的补方、补药和食物,药证不符,不但无效无益,反而有副作用。
误区四:无虚盲目“求补”
时下,由于媒体广泛传播,广告中各种“补品”的神奇、灵验功效的宣传往往夸大其词,人们基于求补心,出现了很多无“虚”求补者。世上绝无“有病治病,无病保健”的补药。古往今来,违反“虚则补之”的法则,乱求补药招灾者,比比皆是。如人参,中医称谓大补元气,宁神益智,益肺健脾,堪称补药中之极品。若遇心衰、休克、出血、体质虚弱、阳痿等症状者,人参确有药到病除之效。然而,若补不对症,轻则不适,重则致人死命。
中医冬季养生攻略 如果您有手、脚、耳朵、小腿等感觉特别寒冷的苦恼,不妨试试专家推荐的几款能帮您抗击寒冷的冬季“暖身餐”。 暖身攻略1多吃北豆腐和血豆腐补充营养
适宜人群减肥和偏食的人
如果除了手脚冰凉,身上其他地方也不那么暖和,可能是营养不平衡类型的寒症。经常减肥、偏食的女孩子和正值中年的女性,最容易维生素摄入不全面,而维生素B2又是平衡人体耗氧量的重要物质。所以,属于这种怕冷的人群,又不想吃胖自己来抗寒,可以多吃一点北豆腐烧白菜。
北豆腐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2,能减少平时工作、活动时体内热量的快速散失,不但有助于保持能量,还能帮您提高耐寒能力。
制作热乎乎的北豆腐烧白菜,最好选用新鲜的小白菜。将小白菜洗净、滤水后剁碎,豆腐切碎,备用姜丝放入油锅内爆出香味,然后放入小白菜,加适量盐炒至变色后,再加入豆腐,翻炒均匀大概一分钟后,可以加入适量的水或豆浆,开锅后两分钟关火,再淋上少许香油即成。
北豆腐和血豆腐一起做成红白豆腐,也是暖身的好菜式。因为血豆腐对于贫血型寒症(除了怕冷,还有脸色差、易疲劳等表现)的人来说,特别能起到补铁补血、加强营养的作用,从而达到暖身的效果。红白豆腐做法特别简单,就是把北豆腐和血豆腐切成条,一起炒熟,调味即可。
暖身攻略2北菇加山药全面滋补
适宜人群身体虚弱、抵抗力差的人
寒冷的冬天,多吃些菌类和根茎类食物,可以帮助补充多种维生素和碳水化合物。
这里说的北菇是指根茎特别粗的那种。在遥远的东北深山生长的这种菇类,本身就有很好的抗寒能力。如果吃进这种粗根茎的香菇,人体会一次性补充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B和微量元素铁、硒、钾等。
而冬季的常见蔬菜山药,含有优质的蛋白质和淀粉,这两种营养物质可以快速地在人体内分解成热量,从而为身体增加能量,起到抗寒作用。特别适合身体虚弱、抵抗力差的老人和小孩食用。
具体做法是将北菇泡软,去蒂后洗净,山药削皮洗净,切成小段后切片备用热锅后加油炒北菇,再加入泡香菇的水及酱油、糖,烧开,改小火煮10分钟放入山药同烧,并加入盐、淀粉勾芡后即可食用。
暖身攻略3多吃胡萝卜激活内脏和血液
适宜人群心肺功能不好的人
长期作息不规律、缺乏运动以及心肺功能不好的人,也是爱怕冷的人群。对于他们来说,解决怕冷问题比较难办,因为这些人怕冷的主要原因是脏器功能不调或代谢不畅。体质虚弱者、有慢性胃病的人,还有脏器功能衰退的老年人这种寒症最多见。
对于这种怕冷人群,建议常喝胡萝卜洋葱汤。因为胡萝卜能够增强体力和免疫力,激活内脏功能和血液运行,从而达到调理内脏、暖身、滋养的功效。而洋葱不但可以降血脂,防治动脉硬化,还有显著的杀菌作用,同样能增强抵抗力。
把胡萝卜和洋葱洗净切片,用橄榄油把洋葱炒成透明状后,再加入胡萝卜继续煸炒。加入高汤煮沸,再加少许调味盐等。每天午饭或者晚饭时喝200毫升,长期坚持,就会改善怕冷的情况。
暖身攻略4每周吃两顿豆豉南瓜缓解压力
适宜人群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的人
南瓜、玉米、黄椒等*蔬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它可起到促进人体代谢循环、补中益气、增强耐寒能力的作用。特别适合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导致的神经失调、末梢血液循环不良类型(还可能伴有失眠、焦躁、头痛等症状)的寒症人群。
如果您也有这种类型的怕冷情况,建议每周吃两顿豆豉南瓜。因为这款菜味道丰富,并配合辣椒调味,令保暖效果更好。具体做法是用半个小型黑皮南瓜(约1200克),去皮,切成四方块,加入盐和一杯清水,烧至熟软入味,备用然后热锅加油,加入豆豉和蒜末、红辣椒、酱油、糖和少许清水,翻炒出香味后加入水淀粉,关火备用。将炒好的南瓜盛入盘子,淋上炒香的豆豉即可。
暖身攻略5附子羊肉汤温经逐寒
适宜人群脾胃虚寒的中老年人
中医认为,附子是一款温经逐寒、宣通气血的好药材,特别适合那些脾胃虚寒、肝肾功能减退的中老年怕冷人群暖身食用。而羊肉也属于温补性食物,可起到助阳健胃、通血生津的作用。
如果家里的中老年人还有腰部和膝盖部位发寒、小便频繁等症状,可以多喝点附子羊肉汤。每天晚餐时喝上一小碗,不但可以有效帮助身体防寒保暖,还能解决腰膝发寒、小便频繁等不适。
附子羊肉汤的具体做法是将250克羊肉洗净,切成小块将25克杜仲、30克附子、15克熟地用纱布包好再将所有的材料以及葱、姜、盐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把所有的材料都盖过,用大火煮沸,再转成小火慢慢炖煮至熟烂,起锅前捞起药包,即可食用。
中医养肾误区 对于中医,人们可能存在一些误区,比如认为看中医就是吃中药、中药疗效慢、中医只用于治疗沉疾或者不治之症。这些观念其实都是一些误区,中医和我们息息相关,并且能使用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下面我们就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中医误区进行总结,以供大家参考。 误区一:看中医就是吃中药
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即中医学。它承载着五千年中国医学文化的积淀,集结了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知识,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临床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中医的阴阳五行、气血津液、五脏六腑等理论为基础,气、血、津、精为人体的组成,通过望闻问切四法,分析病因病机,确定病症、分型,从而确立治法治则,后运用各种中医传统疗法,如中药、针灸、生活作息、饮食习惯等指导、治疗或调理身体。由此可见,作为中国的国粹,中医有着庞大而又完善的系统;作为一门学科,中医又有各个子学科,因此看中医绝不等同于吃中药。中医除了吃中草药,还有针灸、拔罐、推拿、药浴、刮痧、食疗等各种方法,且疗效甚佳。
误区二:中药疗效慢
不少人都觉得,中药疗效慢。其实中医为宏观方式,西医为微观方式,西医更多是所见即所得,中医则是祛邪固本养生。另外,中医在治疗一些急症方面很有奇效,例如针刺治疗急性疼痛往往一针见效,甚至对于急病的抢救方面,中医也有独到之效,如从古代的华佗针刺麻醉,到现今的参附汤药抢救心衰患者等等。所以中药应改为疗效“漫”长。
误区三:西医治疗不好的才去找中医
中医不是“救命稻草”
有些病人到西医疗效不好时才想起找中医,把中医当做是“救命稻草”,此时若中医疗效不好就认为中医不行。其实许多病中医一开始就可以介入,这样效果会更好。例如糖尿病,西医治疗糖尿病,多数是控制饮食、注射胰岛素。但糖尿病在中医上即为“消渴症”,治疗方式需清胃泻火,养阴生津,并且辅以食疗,即显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医对于疾病的治疗,多从整体出发,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达到阴平阳秘、气血充盈之效。
误区四:西医营养学等于中医食疗
西医营养学十分重视和强调食物的酸碱性,不是凭口感,而是看食物摄入人体内经过代谢转化后,在体内最终代谢产物是呈酸性还是碱性。用以控制饮食,最终达到平衡体质的目的。
中医食疗是利用“药食同源”的食物进行防病治病,用以促进病体康复。
中医食疗根据食物的气对人体进行调养,把人当*,讲究顺天应时,天时、地利、人和;顺应四时,吃应季的食物。用食物来调理身体,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误区五:中医养生和年轻人没关系
中医养生年轻人不可少
现在很多年轻人觉得,中医养生就是老年人的事情,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方法。中医养生主要包括:1、经络养生;2、体质养生;3、四季养生;4、药物养生;5、起居养生;6、膳食养生;7、睡眠养生;8、情志养生等内容。中医养生在于调和阴阳,疏通气血,保证人体的健康。现代人压力大,工作忙,生活不规律,亚健康状态越来越年轻化,因此对于任何年龄的人来讲,养生都是必不可少的。

中医养生保健怎么样

     

         你好,我是来自河南中医药大学的一名学生,身为一个中医学生,我对中医养生保健有一定的了解,关于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好不好这个问题,我认为该专业是比较好的,未来前景广阔!

专业介绍及优势

       首先,养生保健专业属于中医新兴的门类,是中医学最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开设的课程主要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情志养生学、中医传统气功养生学、中医针灸推拿养生学等。

       虽然是新兴专业,但是中医养生保健的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今,中医养生保健的兴起,既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延续,也是响应中国*党始终把人民的健康放在第一位的理念,同时也顺应当下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并且,在当下疫情肆虐的情形下,”治未病"的观念已深入人心,“防病必先强身,欲强身必重养生”!

       中医养生观独特的理念——治未病。我们有时候患病,常常会后悔,早知道就好好预防了。中医就是针对这一点,未病先防,可以很好的减少疾病的发生,使人民免受疾病的折磨。不仅仅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还可以防止疾病的恶化和复发。

个人感受

       我认为中医养生保健是一门相当不错的专业。养生,其实距离我们很近,近到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中医认为“医食同源”,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在不经意间养生,比如"冬吃萝卜夏吃姜“等。当然这只是中医养生中的一部分,还有通过情志,锻炼方面来养生。健康与长寿是我们每个人的追求和愿望,而中医养生保健恰恰就是帮助人们增强体质,延缓衰老,延年益寿。另外,养生保健的受众人群不仅仅是中老年人群体,它的范围涉及全体人民,养生保健建议从青少年做起,持之以恒。

      虽然当下对于中医的评论良莠不齐,可能会有人认为中医现在还是比较冷门,但是国家已经出台了许多*来振兴我国的中医药文化,所以不用担心这一点。

发展前景及就业方向   

       *财政专项支持建设的“中医实训中心”为实践教学平台,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被专业是中医药健康服务的核心内容,随着国家健康产业的发展,本专业市场需求旺盛,预期就业率高、就业质量和前景广阔。

      另外,现在的人们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更加追求健康的生活,越来越重视养生,现在随处可见养生馆,针灸推拿馆,因此,现今中医养生保健人才的需求量很大,所以基本不用担心就业问题。

网页链接——我国七部门联合发文鼓励职业院校增设中医养生保健等专业

      以上是我对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的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医养生保健怎么样

     

         你好,我是来自河南中医药大学的一名学生,身为一个中医学生,我对中医养生保健有一定的了解,关于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好不好这个问题,我认为该专业是比较好的,未来前景广阔!

专业介绍及优势

       首先,养生保健专业属于中医新兴的门类,是中医学最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开设的课程主要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情志养生学、中医传统气功养生学、中医针灸推拿养生学等。

       虽然是新兴专业,但是中医养生保健的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今,中医养生保健的兴起,既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延续,也是响应中国*党始终把人民的健康放在第一位的理念,同时也顺应当下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并且,在当下疫情肆虐的情形下,”治未病"的观念已深入人心,“防病必先强身,欲强身必重养生”!

       中医养生观独特的理念——治未病。我们有时候患病,常常会后悔,早知道就好好预防了。中医就是针对这一点,未病先防,可以很好的减少疾病的发生,使人民免受疾病的折磨。不仅仅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还可以防止疾病的恶化和复发。

个人感受

       我认为中医养生保健是一门相当不错的专业。养生,其实距离我们很近,近到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中医认为“医食同源”,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在不经意间养生,比如"冬吃萝卜夏吃姜“等。当然这只是中医养生中的一部分,还有通过情志,锻炼方面来养生。健康与长寿是我们每个人的追求和愿望,而中医养生保健恰恰就是帮助人们增强体质,延缓衰老,延年益寿。另外,养生保健的受众人群不仅仅是中老年人群体,它的范围涉及全体人民,养生保健建议从青少年做起,持之以恒。

      虽然当下对于中医的评论良莠不齐,可能会有人认为中医现在还是比较冷门,但是国家已经出台了许多*来振兴我国的中医药文化,所以不用担心这一点。

发展前景及就业方向   

       *财政专项支持建设的“中医实训中心”为实践教学平台,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被专业是中医药健康服务的核心内容,随着国家健康产业的发展,本专业市场需求旺盛,预期就业率高、就业质量和前景广阔。

      另外,现在的人们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更加追求健康的生活,越来越重视养生,现在随处可见养生馆,针灸推拿馆,因此,现今中医养生保健人才的需求量很大,所以基本不用担心就业问题。

网页链接——我国七部门联合发文鼓励职业院校增设中医养生保健等专业

      以上是我对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的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中医养生知识

中医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越来越多的人现在开始通过中医养生知识来保养自己的身体了,这种养身方式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中医养生知识的基础来源于中医理论,所以我们要了解中医养生知识的前提就是先来了解中医。为了让您在写的过程中更加简单方便,一起来参考是怎么写的吧!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中医养生知识,欢迎阅读!

中医养生知识 方法

中医养生知识

中医是什么呢?中医就是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与 经验 总结 出来的一些疾病理论和知识,这种知识经过漫长岁月的反复探究最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理论体系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已经初步形成,但是在炎黄时代就已经开始有相关的记载和研究了。比如对后世影响极大的《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这些都对后世的中医养生知识的形成影响巨大。

中医理论的基础是阴阳五行论,在这里人们将人体当作形气神的统一体,所以中医养生知识里面也比较注重形气神的培养与健康,一切中医养生知识都离不开养形、养气、养神。

中医养生知识中比较注重脏腑的功能,认为要调理身体首先要将脏腑功能维持在较高水平。那么中医养生知识中的脏腑指的是什么呢?脏腑指的是人的五脏六腑,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大肠,小肠,胆,胃,膀胱,三焦。五脏和六腑还形成了表里关系,比如:肝与胆;心与小肠;脾和胃;肺和大肠;肾和膀胱。了解这些脏腑的表里关系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中医养生知识的根本,下面我将分别为大家介绍一下中医养生知识中脏腑这一部分。

中医养生知识注意事项

肝与胆:肝脏主要起到储藏和调节血液的作用,是人体精力旺盛的根源所在。肝脏功能强大,对人体的视力也比较好,能够让人眼睛明亮有神;肝脏还对人体的筋比较重要,肝脏好才能保证躯体运动灵活;肝气不足会导致有气无力,肝火旺盛会让人一声怒火。所以中医养生知识中注重肝与胆的调理。

心与小肠:中医里面“心”不止是心脏,还包括大脑。所以心对于人体来说,不仅主导其他脏腑的功能,还主导人体精神运动。心气足的人才能积极向上、声音洪亮、面色红润;心气不足的人往往就会看起来中气不足、虚弱郁郁。所以中医养生知识中也比较关注心与小肠的调理。

此外,脾与胃主管供应人体的物质需求,是人体赖以生存的根源;肺与大肠主管人体与外界进行气的交换,气与血相互依存,气不足则必然导致血枯;肾与膀胱主要是排水的场所,所以起到很大一部分排毒的作用,体内无毒则自然能够延年益寿,毒素侵蚀就会导致各种疾病。所以中医养生知识中,这几个脏腑的调理也是至关重要的。

可以说,只要将人体的脏腑功能调理好,疾病自然远离,所以有关于中医养生知识这一部分,我们只要了解脏腑关系并将这种关系维持好,让其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就能轻松达到养生的目的了。

中医养生知识 技巧

1、记住:睡觉是养生第一要素。睡觉的时间应该是晚21:00~早3:00。因为这个时间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春夏不长,即第2天没精神。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心脏内科李格

2 .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从心生.心净则身净.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复系统来修复自己的疾病.其实人和动物是一样的,动物的病都是靠自己,人也能。

3.、正确的观念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有了正确的观念,你就会有正确的决定,你就会有正确的行为,你就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

4. 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绝对不是从书本里学来的,而是从自己的真诚心、清净心(就是佛家所说的菩提心),从定中生出来的。

5 .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来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

6. 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所以当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7. 人的健康离不开两大要素:1)足够的气血;2)畅通的经络(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

8. 足够的气血靠:足够的食物+胆汁+必要时间内(晚天黑后~午夜1点40)优质的睡眠(这个时候大脑完全不工作,由植物神经主导)+良好的生活习惯。

9. 畅通的经络需要:清净心。一切七情六欲都会破坏清净心,从而破坏经络的正常运行。

10. 维持健康的身体不仅需要“增收(增加气血)”,也需要“节支(减少血气的损耗)”。


关于中医养生知识相关 文章 :

★ 中医养生知识100条

★ 中医养生知识

★ 中医养生饮食健康知识大全

★ 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

★ 中医养生知识50条

★ 中医养生健康小知识有哪些

★ 中医养生相关知识

★ 常见的中医养生知识介绍

★ 中医养生小常识

★ 中医养生知识顺口溜精选

关于中医养生知识

中医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越来越多的人现在开始通过中医养生知识来保养自己的身体了,这种养身方式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中医养生知识的基础来源于中医理论,所以我们要了解中医养生知识的前提就是先来了解中医。为了让您在写的过程中更加简单方便,一起来参考是怎么写的吧!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中医养生知识,欢迎阅读!

中医养生知识 方法

中医养生知识

中医是什么呢?中医就是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与 经验 总结 出来的一些疾病理论和知识,这种知识经过漫长岁月的反复探究最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理论体系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已经初步形成,但是在炎黄时代就已经开始有相关的记载和研究了。比如对后世影响极大的《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这些都对后世的中医养生知识的形成影响巨大。

中医理论的基础是阴阳五行论,在这里人们将人体当作形气神的统一体,所以中医养生知识里面也比较注重形气神的培养与健康,一切中医养生知识都离不开养形、养气、养神。

中医养生知识中比较注重脏腑的功能,认为要调理身体首先要将脏腑功能维持在较高水平。那么中医养生知识中的脏腑指的是什么呢?脏腑指的是人的五脏六腑,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大肠,小肠,胆,胃,膀胱,三焦。五脏和六腑还形成了表里关系,比如:肝与胆;心与小肠;脾和胃;肺和大肠;肾和膀胱。了解这些脏腑的表里关系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中医养生知识的根本,下面我将分别为大家介绍一下中医养生知识中脏腑这一部分。

中医养生知识注意事项

肝与胆:肝脏主要起到储藏和调节血液的作用,是人体精力旺盛的根源所在。肝脏功能强大,对人体的视力也比较好,能够让人眼睛明亮有神;肝脏还对人体的筋比较重要,肝脏好才能保证躯体运动灵活;肝气不足会导致有气无力,肝火旺盛会让人一声怒火。所以中医养生知识中注重肝与胆的调理。

心与小肠:中医里面“心”不止是心脏,还包括大脑。所以心对于人体来说,不仅主导其他脏腑的功能,还主导人体精神运动。心气足的人才能积极向上、声音洪亮、面色红润;心气不足的人往往就会看起来中气不足、虚弱郁郁。所以中医养生知识中也比较关注心与小肠的调理。

此外,脾与胃主管供应人体的物质需求,是人体赖以生存的根源;肺与大肠主管人体与外界进行气的交换,气与血相互依存,气不足则必然导致血枯;肾与膀胱主要是排水的场所,所以起到很大一部分排毒的作用,体内无毒则自然能够延年益寿,毒素侵蚀就会导致各种疾病。所以中医养生知识中,这几个脏腑的调理也是至关重要的。

可以说,只要将人体的脏腑功能调理好,疾病自然远离,所以有关于中医养生知识这一部分,我们只要了解脏腑关系并将这种关系维持好,让其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就能轻松达到养生的目的了。

中医养生知识 技巧

1、记住:睡觉是养生第一要素。睡觉的时间应该是晚21:00~早3:00。因为这个时间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春夏不长,即第2天没精神。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心脏内科李格

2 .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从心生.心净则身净.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复系统来修复自己的疾病.其实人和动物是一样的,动物的病都是靠自己,人也能。

3.、正确的观念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有了正确的观念,你就会有正确的决定,你就会有正确的行为,你就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

4. 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绝对不是从书本里学来的,而是从自己的真诚心、清净心(就是佛家所说的菩提心),从定中生出来的。

5 .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来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

6. 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所以当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7. 人的健康离不开两大要素:1)足够的气血;2)畅通的经络(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

8. 足够的气血靠:足够的食物+胆汁+必要时间内(晚天黑后~午夜1点40)优质的睡眠(这个时候大脑完全不工作,由植物神经主导)+良好的生活习惯。

9. 畅通的经络需要:清净心。一切七情六欲都会破坏清净心,从而破坏经络的正常运行。

10. 维持健康的身体不仅需要“增收(增加气血)”,也需要“节支(减少血气的损耗)”。


关于中医养生知识相关 文章 :

★ 中医养生知识100条

★ 中医养生知识

★ 中医养生饮食健康知识大全

★ 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

★ 中医养生知识50条

★ 中医养生健康小知识有哪些

★ 中医养生相关知识

★ 常见的中医养生知识介绍

★ 中医养生小常识

★ 中医养生知识顺口溜精选

关于中医养生知识

中医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越来越多的人现在开始通过中医养生知识来保养自己的身体了,这种养身方式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中医养生知识的基础来源于中医理论,所以我们要了解中医养生知识的前提就是先来了解中医。为了让您在写的过程中更加简单方便,一起来参考是怎么写的吧!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中医养生知识,欢迎阅读!

中医养生知识 方法

中医养生知识

中医是什么呢?中医就是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与 经验 总结 出来的一些疾病理论和知识,这种知识经过漫长岁月的反复探究最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理论体系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已经初步形成,但是在炎黄时代就已经开始有相关的记载和研究了。比如对后世影响极大的《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这些都对后世的中医养生知识的形成影响巨大。

中医理论的基础是阴阳五行论,在这里人们将人体当作形气神的统一体,所以中医养生知识里面也比较注重形气神的培养与健康,一切中医养生知识都离不开养形、养气、养神。

中医养生知识中比较注重脏腑的功能,认为要调理身体首先要将脏腑功能维持在较高水平。那么中医养生知识中的脏腑指的是什么呢?脏腑指的是人的五脏六腑,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大肠,小肠,胆,胃,膀胱,三焦。五脏和六腑还形成了表里关系,比如:肝与胆;心与小肠;脾和胃;肺和大肠;肾和膀胱。了解这些脏腑的表里关系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中医养生知识的根本,下面我将分别为大家介绍一下中医养生知识中脏腑这一部分。

中医养生知识注意事项

肝与胆:肝脏主要起到储藏和调节血液的作用,是人体精力旺盛的根源所在。肝脏功能强大,对人体的视力也比较好,能够让人眼睛明亮有神;肝脏还对人体的筋比较重要,肝脏好才能保证躯体运动灵活;肝气不足会导致有气无力,肝火旺盛会让人一声怒火。所以中医养生知识中注重肝与胆的调理。

心与小肠:中医里面“心”不止是心脏,还包括大脑。所以心对于人体来说,不仅主导其他脏腑的功能,还主导人体精神运动。心气足的人才能积极向上、声音洪亮、面色红润;心气不足的人往往就会看起来中气不足、虚弱郁郁。所以中医养生知识中也比较关注心与小肠的调理。

此外,脾与胃主管供应人体的物质需求,是人体赖以生存的根源;肺与大肠主管人体与外界进行气的交换,气与血相互依存,气不足则必然导致血枯;肾与膀胱主要是排水的场所,所以起到很大一部分排毒的作用,体内无毒则自然能够延年益寿,毒素侵蚀就会导致各种疾病。所以中医养生知识中,这几个脏腑的调理也是至关重要的。

可以说,只要将人体的脏腑功能调理好,疾病自然远离,所以有关于中医养生知识这一部分,我们只要了解脏腑关系并将这种关系维持好,让其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就能轻松达到养生的目的了。

中医养生知识 技巧

1、记住:睡觉是养生第一要素。睡觉的时间应该是晚21:00~早3:00。因为这个时间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春夏不长,即第2天没精神。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心脏内科李格

2 .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从心生.心净则身净.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复系统来修复自己的疾病.其实人和动物是一样的,动物的病都是靠自己,人也能。

3.、正确的观念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有了正确的观念,你就会有正确的决定,你就会有正确的行为,你就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

4. 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绝对不是从书本里学来的,而是从自己的真诚心、清净心(就是佛家所说的菩提心),从定中生出来的。

5 .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来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

6. 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所以当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7. 人的健康离不开两大要素:1)足够的气血;2)畅通的经络(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

8. 足够的气血靠:足够的食物+胆汁+必要时间内(晚天黑后~午夜1点40)优质的睡眠(这个时候大脑完全不工作,由植物神经主导)+良好的生活习惯。

9. 畅通的经络需要:清净心。一切七情六欲都会破坏清净心,从而破坏经络的正常运行。

10. 维持健康的身体不仅需要“增收(增加气血)”,也需要“节支(减少血气的损耗)”。


关于中医养生知识相关 文章 :

★ 中医养生知识100条

★ 中医养生知识

★ 中医养生饮食健康知识大全

★ 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

★ 中医养生知识50条

★ 中医养生健康小知识有哪些

★ 中医养生相关知识

★ 常见的中医养生知识介绍

★ 中医养生小常识

★ 中医养生知识顺口溜精选

关于中医养生知识

中医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越来越多的人现在开始通过中医养生知识来保养自己的身体了,这种养身方式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中医养生知识的基础来源于中医理论,所以我们要了解中医养生知识的前提就是先来了解中医。为了让您在写的过程中更加简单方便,一起来参考是怎么写的吧!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中医养生知识,欢迎阅读!

中医养生知识 方法

中医养生知识

中医是什么呢?中医就是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与 经验 总结 出来的一些疾病理论和知识,这种知识经过漫长岁月的反复探究最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理论体系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已经初步形成,但是在炎黄时代就已经开始有相关的记载和研究了。比如对后世影响极大的《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这些都对后世的中医养生知识的形成影响巨大。

中医理论的基础是阴阳五行论,在这里人们将人体当作形气神的统一体,所以中医养生知识里面也比较注重形气神的培养与健康,一切中医养生知识都离不开养形、养气、养神。

中医养生知识中比较注重脏腑的功能,认为要调理身体首先要将脏腑功能维持在较高水平。那么中医养生知识中的脏腑指的是什么呢?脏腑指的是人的五脏六腑,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大肠,小肠,胆,胃,膀胱,三焦。五脏和六腑还形成了表里关系,比如:肝与胆;心与小肠;脾和胃;肺和大肠;肾和膀胱。了解这些脏腑的表里关系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中医养生知识的根本,下面我将分别为大家介绍一下中医养生知识中脏腑这一部分。

中医养生知识注意事项

肝与胆:肝脏主要起到储藏和调节血液的作用,是人体精力旺盛的根源所在。肝脏功能强大,对人体的视力也比较好,能够让人眼睛明亮有神;肝脏还对人体的筋比较重要,肝脏好才能保证躯体运动灵活;肝气不足会导致有气无力,肝火旺盛会让人一声怒火。所以中医养生知识中注重肝与胆的调理。

心与小肠:中医里面“心”不止是心脏,还包括大脑。所以心对于人体来说,不仅主导其他脏腑的功能,还主导人体精神运动。心气足的人才能积极向上、声音洪亮、面色红润;心气不足的人往往就会看起来中气不足、虚弱郁郁。所以中医养生知识中也比较关注心与小肠的调理。

此外,脾与胃主管供应人体的物质需求,是人体赖以生存的根源;肺与大肠主管人体与外界进行气的交换,气与血相互依存,气不足则必然导致血枯;肾与膀胱主要是排水的场所,所以起到很大一部分排毒的作用,体内无毒则自然能够延年益寿,毒素侵蚀就会导致各种疾病。所以中医养生知识中,这几个脏腑的调理也是至关重要的。

可以说,只要将人体的脏腑功能调理好,疾病自然远离,所以有关于中医养生知识这一部分,我们只要了解脏腑关系并将这种关系维持好,让其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就能轻松达到养生的目的了。

中医养生知识 技巧

1、记住:睡觉是养生第一要素。睡觉的时间应该是晚21:00~早3:00。因为这个时间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春夏不长,即第2天没精神。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心脏内科李格

2 .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从心生.心净则身净.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复系统来修复自己的疾病.其实人和动物是一样的,动物的病都是靠自己,人也能。

3.、正确的观念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有了正确的观念,你就会有正确的决定,你就会有正确的行为,你就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

4. 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绝对不是从书本里学来的,而是从自己的真诚心、清净心(就是佛家所说的菩提心),从定中生出来的。

5 .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来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

6. 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所以当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7. 人的健康离不开两大要素:1)足够的气血;2)畅通的经络(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

8. 足够的气血靠:足够的食物+胆汁+必要时间内(晚天黑后~午夜1点40)优质的睡眠(这个时候大脑完全不工作,由植物神经主导)+良好的生活习惯。

9. 畅通的经络需要:清净心。一切七情六欲都会破坏清净心,从而破坏经络的正常运行。

10. 维持健康的身体不仅需要“增收(增加气血)”,也需要“节支(减少血气的损耗)”。


关于中医养生知识相关 文章 :

★ 中医养生知识100条

★ 中医养生知识

★ 中医养生饮食健康知识大全

★ 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

★ 中医养生知识50条

★ 中医养生健康小知识有哪些

★ 中医养生相关知识

★ 常见的中医养生知识介绍

★ 中医养生小常识

★ 中医养生知识顺口溜精选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