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中医养生学第十三讲
2024-03-23 14:21:44 责编:小OO
文档

简介:《中医养生学》是2018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秦竹、何渝煦。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的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第二部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系列之二》名家论坛第40部各集主要内容:

第一讲 中医的定义是什么

第二讲 五藏与中医意象思维(上)

第三讲 五藏与中医意象思维(中)

第四讲 五藏与中医意象思维(下)

第五讲 《灵兰秘典论》的社会医学模式--心

第六讲 《灵兰秘典论》的社会医学模式--肺

第七讲 《灵兰秘典论》的社会医学模式--肝、脾

第八讲 《灵兰秘典论》的社会医学模式--脾、肾

第九讲 《灵兰秘典论》的社会医学模式--心包、胆

第十讲 《灵兰秘典论》的社会医学模式--胃

第十一讲 《灵兰秘典论》的社会医学模式--小肠、大肠、三焦、膀胱

第十二讲 从扁鹊起死回生看中医的问

第十三讲 从扁鹊望齐侯之色看中医的望

第十四讲 何谓望、闻、问、切

第十五讲 扁鹊的六不治

第十六讲 如何养生

第十七讲 道德修养和养生

《中医养生学》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中医养生学》(王玉川)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fvxl_ikS1Mi8cwnkC5ipEg

提取码: wfcp

书名:中医养生学

作者:王玉川

豆瓣评分:7.9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3-7

页数:114

内容简介:

中医养生学,是研究和阐释人类生命发生发展规律,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益寿延年基础理论、方法的一门实用学科。它的内容包括上篇、中篇、下篇三部分。上篇为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有绪论,发展简史,养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等;中篇为常用的养生方法。主要有精神养生,环境与养生,起居作息与养生,睡眠养生,饮食养生,房事与养生,运动养生,浴身保健,娱乐养生,保健针灸按摩,药物养生等;下篇为审因施养。主要有因人养生,体质养生,部位养生,因时养生和区域养生等。本学科是中医养生康复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参加编写人员:王玉川、刘占文、袁立人、张湖德,崔洪博、王民生、林殷,辛松峰、曹蓓、李田。

编写分工:第一、五、十、十八章、第十五章附由刘占文编写;第六、十三章由刘占文、林殷编写;第七章由刘占文、辛松峰编写;第三章由刘占文、张湖德编写;第八章由刘占文、李田编写;第九、十一、十四、十五章由袁立人编写;第二、四章由袁立人、刘占文编写;第十二章由袁立人、曹蓓编写;第十六章由王民生、李田编写;第十七章由张湖德编写;第十九章由崔洪博、袁立人编写;第二十章由林殷编写。

主编王玉川教授,对本书各章逐一进行了全面细致的修改。

作者简介:

王玉川教授(1923—)男,汉族,1923年9月出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43年3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首都国医名师”。2009年,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届国医大师。

上海奉贤县人。著名中医学家,《内经》和中医基础理论专家。是中医界最早研究《内经》理论体系、学术内涵的中医学家。享受*特殊津贴。曾任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历任原北京中医学院副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院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审评委员会主任。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顾问。兼任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兼中医学科组组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理事。多年从事中医基础理论与《内经》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阴阳学说的演变、气血循环理论、五行学说、运气学说以及河图洛书等方面的研究。主编有《黄帝内经素问译释》、《内经讲义》、《中医养生学》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中医养生学》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中医养生学》(王玉川)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fvxl_ikS1Mi8cwnkC5ipEg

提取码: wfcp

书名:中医养生学

作者:王玉川

豆瓣评分:7.9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3-7

页数:114

内容简介:

中医养生学,是研究和阐释人类生命发生发展规律,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益寿延年基础理论、方法的一门实用学科。它的内容包括上篇、中篇、下篇三部分。上篇为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有绪论,发展简史,养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等;中篇为常用的养生方法。主要有精神养生,环境与养生,起居作息与养生,睡眠养生,饮食养生,房事与养生,运动养生,浴身保健,娱乐养生,保健针灸按摩,药物养生等;下篇为审因施养。主要有因人养生,体质养生,部位养生,因时养生和区域养生等。本学科是中医养生康复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参加编写人员:王玉川、刘占文、袁立人、张湖德,崔洪博、王民生、林殷,辛松峰、曹蓓、李田。

编写分工:第一、五、十、十八章、第十五章附由刘占文编写;第六、十三章由刘占文、林殷编写;第七章由刘占文、辛松峰编写;第三章由刘占文、张湖德编写;第八章由刘占文、李田编写;第九、十一、十四、十五章由袁立人编写;第二、四章由袁立人、刘占文编写;第十二章由袁立人、曹蓓编写;第十六章由王民生、李田编写;第十七章由张湖德编写;第十九章由崔洪博、袁立人编写;第二十章由林殷编写。

主编王玉川教授,对本书各章逐一进行了全面细致的修改。

作者简介:

王玉川教授(1923—)男,汉族,1923年9月出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43年3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首都国医名师”。2009年,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届国医大师。

上海奉贤县人。著名中医学家,《内经》和中医基础理论专家。是中医界最早研究《内经》理论体系、学术内涵的中医学家。享受*特殊津贴。曾任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历任原北京中医学院副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院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审评委员会主任。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顾问。兼任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兼中医学科组组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理事。多年从事中医基础理论与《内经》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阴阳学说的演变、气血循环理论、五行学说、运气学说以及河图洛书等方面的研究。主编有《黄帝内经素问译释》、《内经讲义》、《中医养生学》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中医养生学》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中医养生学》(王玉川)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fvxl_ikS1Mi8cwnkC5ipEg

提取码: wfcp

书名:中医养生学

作者:王玉川

豆瓣评分:7.9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3-7

页数:114

内容简介:

中医养生学,是研究和阐释人类生命发生发展规律,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益寿延年基础理论、方法的一门实用学科。它的内容包括上篇、中篇、下篇三部分。上篇为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有绪论,发展简史,养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等;中篇为常用的养生方法。主要有精神养生,环境与养生,起居作息与养生,睡眠养生,饮食养生,房事与养生,运动养生,浴身保健,娱乐养生,保健针灸按摩,药物养生等;下篇为审因施养。主要有因人养生,体质养生,部位养生,因时养生和区域养生等。本学科是中医养生康复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参加编写人员:王玉川、刘占文、袁立人、张湖德,崔洪博、王民生、林殷,辛松峰、曹蓓、李田。

编写分工:第一、五、十、十八章、第十五章附由刘占文编写;第六、十三章由刘占文、林殷编写;第七章由刘占文、辛松峰编写;第三章由刘占文、张湖德编写;第八章由刘占文、李田编写;第九、十一、十四、十五章由袁立人编写;第二、四章由袁立人、刘占文编写;第十二章由袁立人、曹蓓编写;第十六章由王民生、李田编写;第十七章由张湖德编写;第十九章由崔洪博、袁立人编写;第二十章由林殷编写。

主编王玉川教授,对本书各章逐一进行了全面细致的修改。

作者简介:

王玉川教授(1923—)男,汉族,1923年9月出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43年3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首都国医名师”。2009年,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届国医大师。

上海奉贤县人。著名中医学家,《内经》和中医基础理论专家。是中医界最早研究《内经》理论体系、学术内涵的中医学家。享受*特殊津贴。曾任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历任原北京中医学院副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院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审评委员会主任。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顾问。兼任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兼中医学科组组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理事。多年从事中医基础理论与《内经》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阴阳学说的演变、气血循环理论、五行学说、运气学说以及河图洛书等方面的研究。主编有《黄帝内经素问译释》、《内经讲义》、《中医养生学》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四季养生的节目简介

《四季养生》培训光盘介绍:
经典有趣的轶闻故事 贴近生活的养生之道
专家认可的医疗验方 简单易学的保健方法
《四季养生》内容取材于中国传统中医名著《黄帝内经》,这部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影响中国社会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医学典籍,倡导人们遵循自然规律,在维护好自身健康的前提下,达到事业、家庭和生活的良性循环。
现代社会的人们,面对紧张的工作,生活的压力,激烈的竞争,往往疲于奔命,健康与生命无时无刻不在透支。那么,该如何改变这一令人堪忧的状况呢? 只要拥有一部《四季养生》,也许只需要5分钟内学会一个按摩动作、掌握一种推拿方法,普通民众就好比雇佣了一位学识渊博、临床丰富的保健医生。只要拥有一部《四季养生》,也许一棵葱、一头大蒜、一把野菜,她就会产生奇妙功效。不用多久,人们就会无师自通,成为一名深谙保健之道的健康人士。
5000年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蕴藏博大精深的保健养生学说。本部《四季养生》集“辨证论治”的医疗原则、“经络学说”的整体观念,“预防为主”的主导思想和简便易行的防治方法为一体,密切联系当今人类的健康状况和疾病趋向,推出了这部不可多得的、造福民众的健康宝典。千百年的中医实践积淀的理论精华、无数的医学名家承前启后的创造性贡献凝聚成这一前所未有的保健巨著,其权威性、实用性、科学性勿容置疑。
这是一部提供全面、系统、科学的健康养生方法的影视百科全书,拥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收藏价值和实用价值。365集涵盖了日常健康养生的各方面,是国内首部按季节进行自我调理的大型影视佳作。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不断增强。但保健知识的缺乏成为他们的一大苦恼,这部《四季养生》应运而生,必将满足期待已久的需求。无论是家庭保健备用,还是赠送给长辈、朋友都是一份惊喜异常的盛礼. 一、滋补强身吃山药 二、反复感冒需详查
三、萝卜榨汁能救急 四、冬春常吃鲜荸荠
五、冬春防治腮腺炎 六、寒天莫忘带暖帽
七、傲视严寒话冬泳 八、感冒途径有几多
九、鼻塞不通怎么办 十、高钾低纳降血压 十一、怎样处理鼻出血一 十二、怎样处理鼻出血二
十三、神经衰弱常保养 十四、黑豆配膳有奇效
十五、体内垃圾要常除 十六、水果菜肴也不错
十七、调整饮食防肠癌 十八、食物纤维有哪些
十九、肠癌食疗营养餐 二十、巧治感冒中耳炎 二十一、天然冰场莫放过 二十二、老人睡眠奥妙多
二十三、盲目补锌不可取 二十四、当心身边电磁波
二十五、老人补钙有误区 二十六、节前扫尘好习俗
二十七、家家户户庆有余一 二十八、家家户户庆有余二
二十九、家家户户庆有余三 三十、家家户户庆有余四
三十一、除夕之夜说饺子 三十二、大年初一话年糕 三十三、吃出东西南北中
三十四、冬春开窗防流脑 三十五、春季养生四原则
三十六、自我保养除肝疾 三十七、大小番茄保肝脏
三十八、祛病养生话泥鳅 三十九、药膳保肝巧安排
四十、验方辅助治肝癌 四十一、日常膳食要平衡 四十二、奇妙融水好饮料
四十三、亲近花卉有选择 四十四、智者不贪杯中物
四十五、若想长寿快戒烟 四十六、元宵佳节闹元宵
四十七、过敏鼻炎可食疗 四十八、绿皮土豆不能吃
四十九、药补没有食补好 五十、雨水湿冷防风湿 五十一、*风湿关节炎
五十二、特效补碘食海带 五十三、哪些疾病能传染
五十四、现代眼病须慎防 五十五、健康家具有标准
五十六、清血解毒木耳菜 五十七、功效奇异葵花子
五十八、痛风到底是啥病 五十九、天然良药洽结核 六十、妊娠期间咋治病 六十一、妇科疾病调饮食
六十二、绝对素食不可取 六十三、宠物带来大遗憾
六十四、惊蛰过后防蜈蚣一 六十五、惊蛰过后防蜈蚣二
六十六、面部按摩葆青春 六十七、家庭美容十验方
六十八、科学减肥不伤身 六十九、调整饮食体清香 七十、预防乳癌调饮食 七十一、求美勿忘保健康
七十二、黄瓜药用知多少 七十三、牛奶强身又护肤
七十四、喜忧参半桶装水 七十五、厨房小事也不小
七十六、早期发现乳腺癌 七十七、简方祛除青春痘
七十八、猪肉滋阴祛虚火 七十九、结石初发吃木耳 八十、冬去春来防甲肝 八十一、度命治病英雄菜
八十二、妇女防癌多吃豆 八十三、每天照镜观病象
八十四、顺利度过更年期一 八十五、顺利度过更年期二
八十六、歇斯底里脏躁病一 八十七、歇斯底里脏躁病二
八十八、指甲头发和胎盘 八十九、有方有法才妥当
九十、高度警惕胆石症 九十一、学鹤学虎练臂力 九十二、“献桃”“扫叶”健腰背
九十三、龙展风姿显身手 九十四、海底捞月功效奇
九十五、清明植树绿人间 九十六、踏青莫忘采荠菜
九十七、手眼同练巧配合 九十八、“吸气”“疗养”强心肺
九十九、“扣手”“探海”强腰肾 百、悠闲自在也练功 百一、震动扣打长寿功(上) 百二、震动扣打长寿功(下)
百三、起床之前十件事 百四、第三状态需调理
百五、乾隆御膳皇姑菜 百六、饭后养生强身宝
百七、岁月悠悠说鲤鱼 百八、采采苤苡作佳肴
百九、苦菜平常不寻常 百十、雨生百谷话谷物
第十二盘--第三十六盘内容略 北京中医药大学曲黎敏副教授做客《师说》,主讲的《四季养生》系列节目,结合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智慧,指导人们遵循春、夏、秋、冬四季的自然规律,合理起居饮食,科学调整脏腑器官,寻求阴阳平衡,实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讲师:曲黎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华医道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曲黎敏副教授具有深厚的国学素养,精通文字学和传统医学,又兼通西方人类学。多年来,她一直致力于中医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在大学里主讲“中华文化与《黄帝内经》”、“周易与中医学”、“道家思想研究”、“中国文化经典导读”等课程,同时在北大、清华、复旦、浙大等高校循环讲演,她的讲演举重若轻、深入浅出、生动活泼,让每一位受众既能领略中华远古盛世的智慧与玄妙,又能实现对自身生命切实的人文关怀。
曲黎敏副教授主张从生命之道来解读文化和科学,她认为:中国文化之“道”只有落实到“人”的层面才有意义。她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和临床实践,编著的《黄帝内经养生智慧》、《中医与传统文化》、《中华养生智慧》、《易学气功养生》等多部医学专著受到广泛好评。 养生箴言
1、以默养气,以瞑养血,以睡养精,以静养神。
2、名过伤肺,色过伤肾,财过伤肝,食过伤脾,睡过伤心。
3、肺病者宜逃名,肾病者宜戒色,肝病者宜散财,脾病者宜节食,心病者宜减睡。
4、减食以助药,增睡以节耗。舒以养体,缓以却劳。
5、无病时以劳动养阳,有病时以安静养阳。动能生阳,亦能散阳。静能伤阳,亦能敛阳。
6、病有百药不痊者,当静室问心,知因达果,可以无惑。治法宜在忏悔中求之,体力不足,辅以心力,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云:致心一处,无事不办。治病亦如是。
7、子曰:血气未定,戒之在色。言少年人也。少男在卦为艮,阳气在外,阴体未成,最忌阴气感召。是以遇少女则为损,遇长女则为蛊,遇老女则为剥,皆阳损阴伤之象也。当以师友之道导之,使进于学,则遇中男为(开)蒙,遇长男为颐(养),遇老男为大畜(存),皆阳生阴长之象也。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此之谓欤?
8、肺病者宜逃名,名人每多言,言多则损肺气;肾病者宜戒色,色鬼每亏精,精亏则损肾气;肝病者宜散财,财主每使气,气盛则损肝气。脾病者宜节食,食客每多纳,纳多则损脾气。心病者宜减睡,睡虫每多眠,眠多则损心气。
9、雨,天气之降也,过降无疏泄之途,则发为涝,在人为水肿,治当温升地气,宜真武汤之属;云,地气之升也,过升无敛降之路,则发为旱,在人为气胀,治宜凉降天气,宜生脉散之类。肿胀关乎阴阳升降,天地交通,宜于根本处求之,不可见肿但言利水,见胀惟知破气也。万病皆当作如是观。 师说《四季养生》各集主要内容:
第一集 养生要则
1.顺其自然
2.健康长寿靠自己
3.养性情、养睡眠、养居处、养房事
4.养生之“五难”
案例:孔子之言、端水杯测试、“亡羊补牢”、保健品、富贵所致三患
第二集 春季养生(上)
1.春天要养生发之机
2.春季几种常见病
3.养睡眠的方法
4.情志特点
5.女子伤春,男子悲秋
6.男人与女人在情志上的区别
案例:流行病、非典的袭击、《四气调神大论》、保健品、富贵所致三患
第三集 春季养生(中)
1.情志不疏引起的病症
2.男性与女性病的表现
3.生活的对治法
4.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观念
5.饮食的问题
6.药物的运用
案例:《诗经》提示、孔子教子、中药--香附、倒茶的讲究、立春的习俗、喝茶
第四集 春季养生(下)
1.如何锻炼身体
2.放风筝的好处
3.老年人的养生方式
4.走进大自然为养生之道
5.古代养生秘诀
案例:放风筝、《怡情小录》、静坐、读书、赏花、爬山、《吕氏春秋》
第五集 夏季养生(上)
1.夏天为养生长之机
2.夏天的天气阳光对身体的影响
3.出汗与疾病的关系
4.皮肤病的产生与治疗
5.古代养生秘诀
案例:谈恋爱、病因、美国人与中国人
第六集 夏季养生(下)
1.夏季的饮食
2.夏天不进补的缘由
3.中国传统的养生秘诀
4.夏季调节心情的方法
案例:树的生存、滋补的吃法、中医提示、燕歌虫名
第七集 秋季养生
1.秋天为养收敛之机
2.秋天会出现病的症状
3.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与睡眠
4.秋天的养生要则
5.预防疾病的发生
案例:秋天的节气、“秋刑”、熬夜之害、秋天五味
第八集 冬季养生(上)
1.冬天为养收藏之性
2.冬季养生要则
3.保持人体经脉通畅的方法
4.泡脚的好处
案例:私意的感觉、洗脚与泡脚、按摩
第九集 冬季养生(下)
1.冬季适量的饮酒可以进补
2.饮酒注意要点
3.养护肝脏的诀窍
4.欢度佳节时注意养生问题
案例:吃生鱼片、酒与肝、吃饭
第十集 疾病预防
1.日常养生的基本原则
2.生活中“五劳”的定义
3.生活中“五邪”的定义
4.《黄帝内经》中的养生秘诀
案例:如何运动、如何吃、如何做
《从头到脚说健康(精装版)》内容简介:
第一讲 病从何来
第二讲 头发
第三讲 脑
第四讲 高血压 中风
第五讲 情志
第六讲 睡眠
第七讲 做梦
第八讲 五官(上)
第九讲 五官(中)
第十讲 五官(下)
第十一讲 颈椎 两臂 手
第十二讲 两腋 两胁 两肩
第十三讲 皮肤
第十四讲 乳房
第十五讲 五脏六腑(上)
第十六讲 五脏六腑(中)
第十七讲 五脏六腑(下)
第十八讲 女七男八
第十九讲 大小肠 姜葱蒜
第二十讲 * 腰背
第二十一讲 腿 总结

四季养生的节目简介

《四季养生》培训光盘介绍:
经典有趣的轶闻故事 贴近生活的养生之道
专家认可的医疗验方 简单易学的保健方法
《四季养生》内容取材于中国传统中医名著《黄帝内经》,这部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影响中国社会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医学典籍,倡导人们遵循自然规律,在维护好自身健康的前提下,达到事业、家庭和生活的良性循环。
现代社会的人们,面对紧张的工作,生活的压力,激烈的竞争,往往疲于奔命,健康与生命无时无刻不在透支。那么,该如何改变这一令人堪忧的状况呢? 只要拥有一部《四季养生》,也许只需要5分钟内学会一个按摩动作、掌握一种推拿方法,普通民众就好比雇佣了一位学识渊博、临床丰富的保健医生。只要拥有一部《四季养生》,也许一棵葱、一头大蒜、一把野菜,她就会产生奇妙功效。不用多久,人们就会无师自通,成为一名深谙保健之道的健康人士。
5000年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蕴藏博大精深的保健养生学说。本部《四季养生》集“辨证论治”的医疗原则、“经络学说”的整体观念,“预防为主”的主导思想和简便易行的防治方法为一体,密切联系当今人类的健康状况和疾病趋向,推出了这部不可多得的、造福民众的健康宝典。千百年的中医实践积淀的理论精华、无数的医学名家承前启后的创造性贡献凝聚成这一前所未有的保健巨著,其权威性、实用性、科学性勿容置疑。
这是一部提供全面、系统、科学的健康养生方法的影视百科全书,拥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收藏价值和实用价值。365集涵盖了日常健康养生的各方面,是国内首部按季节进行自我调理的大型影视佳作。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不断增强。但保健知识的缺乏成为他们的一大苦恼,这部《四季养生》应运而生,必将满足期待已久的需求。无论是家庭保健备用,还是赠送给长辈、朋友都是一份惊喜异常的盛礼. 一、滋补强身吃山药 二、反复感冒需详查
三、萝卜榨汁能救急 四、冬春常吃鲜荸荠
五、冬春防治腮腺炎 六、寒天莫忘带暖帽
七、傲视严寒话冬泳 八、感冒途径有几多
九、鼻塞不通怎么办 十、高钾低纳降血压 十一、怎样处理鼻出血一 十二、怎样处理鼻出血二
十三、神经衰弱常保养 十四、黑豆配膳有奇效
十五、体内垃圾要常除 十六、水果菜肴也不错
十七、调整饮食防肠癌 十八、食物纤维有哪些
十九、肠癌食疗营养餐 二十、巧治感冒中耳炎 二十一、天然冰场莫放过 二十二、老人睡眠奥妙多
二十三、盲目补锌不可取 二十四、当心身边电磁波
二十五、老人补钙有误区 二十六、节前扫尘好习俗
二十七、家家户户庆有余一 二十八、家家户户庆有余二
二十九、家家户户庆有余三 三十、家家户户庆有余四
三十一、除夕之夜说饺子 三十二、大年初一话年糕 三十三、吃出东西南北中
三十四、冬春开窗防流脑 三十五、春季养生四原则
三十六、自我保养除肝疾 三十七、大小番茄保肝脏
三十八、祛病养生话泥鳅 三十九、药膳保肝巧安排
四十、验方辅助治肝癌 四十一、日常膳食要平衡 四十二、奇妙融水好饮料
四十三、亲近花卉有选择 四十四、智者不贪杯中物
四十五、若想长寿快戒烟 四十六、元宵佳节闹元宵
四十七、过敏鼻炎可食疗 四十八、绿皮土豆不能吃
四十九、药补没有食补好 五十、雨水湿冷防风湿 五十一、*风湿关节炎
五十二、特效补碘食海带 五十三、哪些疾病能传染
五十四、现代眼病须慎防 五十五、健康家具有标准
五十六、清血解毒木耳菜 五十七、功效奇异葵花子
五十八、痛风到底是啥病 五十九、天然良药洽结核 六十、妊娠期间咋治病 六十一、妇科疾病调饮食
六十二、绝对素食不可取 六十三、宠物带来大遗憾
六十四、惊蛰过后防蜈蚣一 六十五、惊蛰过后防蜈蚣二
六十六、面部按摩葆青春 六十七、家庭美容十验方
六十八、科学减肥不伤身 六十九、调整饮食体清香 七十、预防乳癌调饮食 七十一、求美勿忘保健康
七十二、黄瓜药用知多少 七十三、牛奶强身又护肤
七十四、喜忧参半桶装水 七十五、厨房小事也不小
七十六、早期发现乳腺癌 七十七、简方祛除青春痘
七十八、猪肉滋阴祛虚火 七十九、结石初发吃木耳 八十、冬去春来防甲肝 八十一、度命治病英雄菜
八十二、妇女防癌多吃豆 八十三、每天照镜观病象
八十四、顺利度过更年期一 八十五、顺利度过更年期二
八十六、歇斯底里脏躁病一 八十七、歇斯底里脏躁病二
八十八、指甲头发和胎盘 八十九、有方有法才妥当
九十、高度警惕胆石症 九十一、学鹤学虎练臂力 九十二、“献桃”“扫叶”健腰背
九十三、龙展风姿显身手 九十四、海底捞月功效奇
九十五、清明植树绿人间 九十六、踏青莫忘采荠菜
九十七、手眼同练巧配合 九十八、“吸气”“疗养”强心肺
九十九、“扣手”“探海”强腰肾 百、悠闲自在也练功 百一、震动扣打长寿功(上) 百二、震动扣打长寿功(下)
百三、起床之前十件事 百四、第三状态需调理
百五、乾隆御膳皇姑菜 百六、饭后养生强身宝
百七、岁月悠悠说鲤鱼 百八、采采苤苡作佳肴
百九、苦菜平常不寻常 百十、雨生百谷话谷物
第十二盘--第三十六盘内容略 北京中医药大学曲黎敏副教授做客《师说》,主讲的《四季养生》系列节目,结合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智慧,指导人们遵循春、夏、秋、冬四季的自然规律,合理起居饮食,科学调整脏腑器官,寻求阴阳平衡,实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讲师:曲黎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华医道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曲黎敏副教授具有深厚的国学素养,精通文字学和传统医学,又兼通西方人类学。多年来,她一直致力于中医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在大学里主讲“中华文化与《黄帝内经》”、“周易与中医学”、“道家思想研究”、“中国文化经典导读”等课程,同时在北大、清华、复旦、浙大等高校循环讲演,她的讲演举重若轻、深入浅出、生动活泼,让每一位受众既能领略中华远古盛世的智慧与玄妙,又能实现对自身生命切实的人文关怀。
曲黎敏副教授主张从生命之道来解读文化和科学,她认为:中国文化之“道”只有落实到“人”的层面才有意义。她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和临床实践,编著的《黄帝内经养生智慧》、《中医与传统文化》、《中华养生智慧》、《易学气功养生》等多部医学专著受到广泛好评。 养生箴言
1、以默养气,以瞑养血,以睡养精,以静养神。
2、名过伤肺,色过伤肾,财过伤肝,食过伤脾,睡过伤心。
3、肺病者宜逃名,肾病者宜戒色,肝病者宜散财,脾病者宜节食,心病者宜减睡。
4、减食以助药,增睡以节耗。舒以养体,缓以却劳。
5、无病时以劳动养阳,有病时以安静养阳。动能生阳,亦能散阳。静能伤阳,亦能敛阳。
6、病有百药不痊者,当静室问心,知因达果,可以无惑。治法宜在忏悔中求之,体力不足,辅以心力,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云:致心一处,无事不办。治病亦如是。
7、子曰:血气未定,戒之在色。言少年人也。少男在卦为艮,阳气在外,阴体未成,最忌阴气感召。是以遇少女则为损,遇长女则为蛊,遇老女则为剥,皆阳损阴伤之象也。当以师友之道导之,使进于学,则遇中男为(开)蒙,遇长男为颐(养),遇老男为大畜(存),皆阳生阴长之象也。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此之谓欤?
8、肺病者宜逃名,名人每多言,言多则损肺气;肾病者宜戒色,色鬼每亏精,精亏则损肾气;肝病者宜散财,财主每使气,气盛则损肝气。脾病者宜节食,食客每多纳,纳多则损脾气。心病者宜减睡,睡虫每多眠,眠多则损心气。
9、雨,天气之降也,过降无疏泄之途,则发为涝,在人为水肿,治当温升地气,宜真武汤之属;云,地气之升也,过升无敛降之路,则发为旱,在人为气胀,治宜凉降天气,宜生脉散之类。肿胀关乎阴阳升降,天地交通,宜于根本处求之,不可见肿但言利水,见胀惟知破气也。万病皆当作如是观。 师说《四季养生》各集主要内容:
第一集 养生要则
1.顺其自然
2.健康长寿靠自己
3.养性情、养睡眠、养居处、养房事
4.养生之“五难”
案例:孔子之言、端水杯测试、“亡羊补牢”、保健品、富贵所致三患
第二集 春季养生(上)
1.春天要养生发之机
2.春季几种常见病
3.养睡眠的方法
4.情志特点
5.女子伤春,男子悲秋
6.男人与女人在情志上的区别
案例:流行病、非典的袭击、《四气调神大论》、保健品、富贵所致三患
第三集 春季养生(中)
1.情志不疏引起的病症
2.男性与女性病的表现
3.生活的对治法
4.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观念
5.饮食的问题
6.药物的运用
案例:《诗经》提示、孔子教子、中药--香附、倒茶的讲究、立春的习俗、喝茶
第四集 春季养生(下)
1.如何锻炼身体
2.放风筝的好处
3.老年人的养生方式
4.走进大自然为养生之道
5.古代养生秘诀
案例:放风筝、《怡情小录》、静坐、读书、赏花、爬山、《吕氏春秋》
第五集 夏季养生(上)
1.夏天为养生长之机
2.夏天的天气阳光对身体的影响
3.出汗与疾病的关系
4.皮肤病的产生与治疗
5.古代养生秘诀
案例:谈恋爱、病因、美国人与中国人
第六集 夏季养生(下)
1.夏季的饮食
2.夏天不进补的缘由
3.中国传统的养生秘诀
4.夏季调节心情的方法
案例:树的生存、滋补的吃法、中医提示、燕歌虫名
第七集 秋季养生
1.秋天为养收敛之机
2.秋天会出现病的症状
3.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与睡眠
4.秋天的养生要则
5.预防疾病的发生
案例:秋天的节气、“秋刑”、熬夜之害、秋天五味
第八集 冬季养生(上)
1.冬天为养收藏之性
2.冬季养生要则
3.保持人体经脉通畅的方法
4.泡脚的好处
案例:私意的感觉、洗脚与泡脚、按摩
第九集 冬季养生(下)
1.冬季适量的饮酒可以进补
2.饮酒注意要点
3.养护肝脏的诀窍
4.欢度佳节时注意养生问题
案例:吃生鱼片、酒与肝、吃饭
第十集 疾病预防
1.日常养生的基本原则
2.生活中“五劳”的定义
3.生活中“五邪”的定义
4.《黄帝内经》中的养生秘诀
案例:如何运动、如何吃、如何做
《从头到脚说健康(精装版)》内容简介:
第一讲 病从何来
第二讲 头发
第三讲 脑
第四讲 高血压 中风
第五讲 情志
第六讲 睡眠
第七讲 做梦
第八讲 五官(上)
第九讲 五官(中)
第十讲 五官(下)
第十一讲 颈椎 两臂 手
第十二讲 两腋 两胁 两肩
第十三讲 皮肤
第十四讲 乳房
第十五讲 五脏六腑(上)
第十六讲 五脏六腑(中)
第十七讲 五脏六腑(下)
第十八讲 女七男八
第十九讲 大小肠 姜葱蒜
第二十讲 * 腰背
第二十一讲 腿 总结

中医养生学夏季养生

中医认为,进入夏季,天气炎热,人体消耗增大,急需补充营养物质和津液。所以,在养生中要做好“防热防溼”的准备。下面我给大家介绍知识,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夏季养生1、饮食调养

五行学说认为夏时心火当令,心火过旺则克肺金,故《金匮要略》有“夏不食心”之说。味苦之物亦能助心气而制肺气。故孙思邈主张:“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夏季出汗多,则盐分损失亦多。若心肌缺盐,搏动就会失常。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素问藏气法时沦》说:心主夏,“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甘泻之”。阴阳学说则认为,夏月伏阴在内,饮食不可过寒,如《颐身集》指出:“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凉粉、冷粥。饱腹受寒,必起霍乱。”心主表,肾主里,心旺肾衰,即外热内寒之意,唯其外热内寒,故冷食不宜多吃,少则犹可,食多定会寒伤脾胃,令人吐泻。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镇。夏季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较弱,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

夏季致病微生物极易繁殖,食物极易*、变质。肠道疾病多有发生。因此,讲究饮食卫生,谨防“病从口入”。

  中医夏季养生2、运动调养

夏天运动锻炼,最好在清晨或傍晚较凉爽时进行,场地宜选择公园、河湖水边、庭院空气新鲜处,锻炼专案以散步、慢跑、太极拳、气功、广播操为好,有条件最好能到高山森林、海滨地区去疗养,夏天不宜做过分剧烈的运动。因为剧烈运动,可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仅伤阴,也伤损阳气。出汗过多时,可适当饮用盐开水或绿豆盐汤,切不可饮用大量凉开水;不要立即用冷水冲头、林浴。否则,会引起寒溼痹证、“黄汗”等多种疾病。

  中医夏季养生3、精神调养

夏属火,与心相应,所以在赤日炎炎的夏季,要重视心神的调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就是说,夏季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胸怀宽阔,精神饱满,如同含苞待放的花朵需要阳光那样,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与此相反,举凡懈怠厌倦,恼怒忧郁,则有碍气机,皆非所宜,嵇康《养生论》说,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这里指出了“心静自然凉”的夏季养生法,很有参考价值。

  中医夏季养生4、起居调养

夏季作息,宜晚些入睡,早些起床,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

“暑易伤气”,炎热可使汗泄太过,令人头昏胸闷,心悸口渴、恶心、甚至昏迷。所以,安排劳动或体育锻炼时,要避开烈日炽热之时,并注意加强防护。午饭后,需安排午睡,一则避炎热之势,二则可恢复疲劳。

酷热盛夏,每天洗一次温水澡,是一项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不仅能洗掉汗水、污垢,使面板清爽,消暑防病,而且能够锻炼身体。因为温水中冲洗时水压及机械 *** 作用,可使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扩张体表血管,加快血液回圈,改善肌肤和组织的营养,降低肌肉张力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增强抵抗力。没有条件洗温水澡时,可用温水毛巾擦身,也能起到以上作用。

夏日炎热,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溼邪侵英.睡眠时不”上厕粪送风,更不宜夜晚出宿。有空调的房间,也不宜室内外温差过大。纳凉时不要在房檐下、过道里,且应远门窗之缝隙。可在树萌下、水亭中、凉台上纳凉,但不要时间过长,以防贼风入中得阴暑症。

夏日天热多汗,衣衫要勤洗勤换,久穿溼衣或穿刚晒过的衣服都会使人得病。

  中医夏季养生5、防病保健

一预防暑热伤人

夏季酷热多雨,暑溼之气容易乘虚而入,易致疰夏、中暑等病。疰夏主要表现为胸闷、胃纳欠佳、四肢无力,精神萎靡、大便稀薄、微热嗜睡、出汗多、日渐消瘦。预防疰夏,在夏令之前,可取补肺健脾益气之品,并少吃油腻厚味,减轻脾胃负担,进入夏季,宜服芳香化浊,清解溼热之方,如每天用鲜藿香叶、佩兰叶各10g,飞滑石、炒麦芽各30g,甘草3g,水煎代茶饮。

如果出现全身明显乏力、头昏、胸闷、心悸、注意力不能集中、大量出汗、四肢发麻、口渴,恶心等症状,是中暑的先兆。应立即将病人移至通风处休息,给病人喝些淡盐开水或绿豆汤,若用西瓜汁、芦根水、酸梅汤,则效果更好。预防中暑的方法: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在烈日下过度曝晒,注意室内降温;睡眠要充足;讲究饮食卫生。另外,防暑饮料和药物,如绿豆汤、酸梅汁、仁丹、十滴水、清凉油等,亦不可少。

二“冬病夏治”保健

从小暑到立秋,人称“伏夏”,即“三伏天”,是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对于一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痹证等阳虚证,是最佳的防治时机,称为“冬病夏治”。其中,以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效果最为显著。具体方法:可内服中成药,也可外敷药于穴位之上。内服药,以温肾壮阳为主,如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每日二次,每次一丸,连服一个月。外敷药可以用白芥子20g、元胡15g、细辛12g、甘遂10g,研细末后,用鲜姜60g捣汁调糊,分别摊在6块直径约5cm的油纸或塑料薄膜上药饼直径约3cm,如果有麝香更好,可取0.3g置药饼*,贴在双侧肺俞、心俞、膈俞,或贴在双恻肺俞、百劳、膏肓等穴位上,以胶布固定。一般贴4~6小时,如感灼痛,可提前取下;区域性微痒或有温热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每伏贴一次,每年三次。连续三年,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降低机体的过敏状态。通过如此治疗,有的可以缓解,有的可以根除。对于无脾肾阳虚症状表现,但属功能低下者,于夏季选服苁蓉丸、八味丸、参芪精、固本丸等药剂,也能获得较好的保健效果。

中医养生学夏季养生

中医认为,进入夏季,天气炎热,人体消耗增大,急需补充营养物质和津液。所以,在养生中要做好“防热防溼”的准备。下面我给大家介绍知识,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夏季养生1、饮食调养

五行学说认为夏时心火当令,心火过旺则克肺金,故《金匮要略》有“夏不食心”之说。味苦之物亦能助心气而制肺气。故孙思邈主张:“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夏季出汗多,则盐分损失亦多。若心肌缺盐,搏动就会失常。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素问藏气法时沦》说:心主夏,“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甘泻之”。阴阳学说则认为,夏月伏阴在内,饮食不可过寒,如《颐身集》指出:“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凉粉、冷粥。饱腹受寒,必起霍乱。”心主表,肾主里,心旺肾衰,即外热内寒之意,唯其外热内寒,故冷食不宜多吃,少则犹可,食多定会寒伤脾胃,令人吐泻。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镇。夏季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较弱,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

夏季致病微生物极易繁殖,食物极易*、变质。肠道疾病多有发生。因此,讲究饮食卫生,谨防“病从口入”。

  中医夏季养生2、运动调养

夏天运动锻炼,最好在清晨或傍晚较凉爽时进行,场地宜选择公园、河湖水边、庭院空气新鲜处,锻炼专案以散步、慢跑、太极拳、气功、广播操为好,有条件最好能到高山森林、海滨地区去疗养,夏天不宜做过分剧烈的运动。因为剧烈运动,可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仅伤阴,也伤损阳气。出汗过多时,可适当饮用盐开水或绿豆盐汤,切不可饮用大量凉开水;不要立即用冷水冲头、林浴。否则,会引起寒溼痹证、“黄汗”等多种疾病。

  中医夏季养生3、精神调养

夏属火,与心相应,所以在赤日炎炎的夏季,要重视心神的调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就是说,夏季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胸怀宽阔,精神饱满,如同含苞待放的花朵需要阳光那样,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与此相反,举凡懈怠厌倦,恼怒忧郁,则有碍气机,皆非所宜,嵇康《养生论》说,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这里指出了“心静自然凉”的夏季养生法,很有参考价值。

  中医夏季养生4、起居调养

夏季作息,宜晚些入睡,早些起床,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

“暑易伤气”,炎热可使汗泄太过,令人头昏胸闷,心悸口渴、恶心、甚至昏迷。所以,安排劳动或体育锻炼时,要避开烈日炽热之时,并注意加强防护。午饭后,需安排午睡,一则避炎热之势,二则可恢复疲劳。

酷热盛夏,每天洗一次温水澡,是一项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不仅能洗掉汗水、污垢,使面板清爽,消暑防病,而且能够锻炼身体。因为温水中冲洗时水压及机械 *** 作用,可使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扩张体表血管,加快血液回圈,改善肌肤和组织的营养,降低肌肉张力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增强抵抗力。没有条件洗温水澡时,可用温水毛巾擦身,也能起到以上作用。

夏日炎热,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溼邪侵英.睡眠时不”上厕粪送风,更不宜夜晚出宿。有空调的房间,也不宜室内外温差过大。纳凉时不要在房檐下、过道里,且应远门窗之缝隙。可在树萌下、水亭中、凉台上纳凉,但不要时间过长,以防贼风入中得阴暑症。

夏日天热多汗,衣衫要勤洗勤换,久穿溼衣或穿刚晒过的衣服都会使人得病。

  中医夏季养生5、防病保健

一预防暑热伤人

夏季酷热多雨,暑溼之气容易乘虚而入,易致疰夏、中暑等病。疰夏主要表现为胸闷、胃纳欠佳、四肢无力,精神萎靡、大便稀薄、微热嗜睡、出汗多、日渐消瘦。预防疰夏,在夏令之前,可取补肺健脾益气之品,并少吃油腻厚味,减轻脾胃负担,进入夏季,宜服芳香化浊,清解溼热之方,如每天用鲜藿香叶、佩兰叶各10g,飞滑石、炒麦芽各30g,甘草3g,水煎代茶饮。

如果出现全身明显乏力、头昏、胸闷、心悸、注意力不能集中、大量出汗、四肢发麻、口渴,恶心等症状,是中暑的先兆。应立即将病人移至通风处休息,给病人喝些淡盐开水或绿豆汤,若用西瓜汁、芦根水、酸梅汤,则效果更好。预防中暑的方法: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在烈日下过度曝晒,注意室内降温;睡眠要充足;讲究饮食卫生。另外,防暑饮料和药物,如绿豆汤、酸梅汁、仁丹、十滴水、清凉油等,亦不可少。

二“冬病夏治”保健

从小暑到立秋,人称“伏夏”,即“三伏天”,是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对于一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痹证等阳虚证,是最佳的防治时机,称为“冬病夏治”。其中,以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效果最为显著。具体方法:可内服中成药,也可外敷药于穴位之上。内服药,以温肾壮阳为主,如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每日二次,每次一丸,连服一个月。外敷药可以用白芥子20g、元胡15g、细辛12g、甘遂10g,研细末后,用鲜姜60g捣汁调糊,分别摊在6块直径约5cm的油纸或塑料薄膜上药饼直径约3cm,如果有麝香更好,可取0.3g置药饼*,贴在双侧肺俞、心俞、膈俞,或贴在双恻肺俞、百劳、膏肓等穴位上,以胶布固定。一般贴4~6小时,如感灼痛,可提前取下;区域性微痒或有温热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每伏贴一次,每年三次。连续三年,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降低机体的过敏状态。通过如此治疗,有的可以缓解,有的可以根除。对于无脾肾阳虚症状表现,但属功能低下者,于夏季选服苁蓉丸、八味丸、参芪精、固本丸等药剂,也能获得较好的保健效果。

中医养生学整体观

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希望对你有用!

  

1.人与自身的统一

中医认为,人体是由脏、腑、经、络、皮、肉、筋、脉、骨、以及精、气、神等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整体要想发挥出最佳的生命效应,就有赖于人体各部分组织级构的完整和功能的高度协调一致,这就是人体自身的统一观。其内容包含两方面,即五脏系统心、肝、脾、肺和肾;不能等同于现代解剖生理学中心肝脾肺肾的功能的协调统一和形神合一。

2.人与自然一体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皆由一元之气构成,受阴阳五行法则支配,人与自然息息相通。养生学吸收了这一思想并形成了人与自然统一的观念,也就是“天人一体”、“天人相应”的观念。即人与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无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执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3.人与社会的统一

《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这里明确把天文地理人事作为一个整体看待。人不仅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是社会的一部分,即不仅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是还具有社会属性。人体和自然环境是辨证的统一,人体和社会环境也是辨证的统一。所谓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条件、劳动条件、卫生条件、生活方式及文化教育等各种社会联络。社会环境一方面供给人们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以满足人们的本能需要,另一方面又形成和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影响着人们生理和心理上的动态平衡。一旦人体--社会稳态失调,就可以导致疾病。因此医学和疾病与社会状况有紧密关系。

社会的各种因素,都可以通过情绪的中介导致机体功能失调引起疾病。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医学和身心医学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并显示出社会因素和心理保健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即健康的标准和内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人是生活在社会当中,社会的道德观念、生活方式、经济状况、*地位和人际关系等都会对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素质产生直接影响。就人的寿命而言,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是随着科学和社会的进步而增长。可见,防病保健并非单纯是医学本身的问题,而是需要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结合医学,全面认识疾病,防治疾病,才能从根本上普遍提高健康质量。

  中医养生学概论

中医养生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医学宝藏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她历史悠久、渊源流长,具有独特理论和方法,鲜明的东方色彩和浓厚的民族风格。她以中国古代哲学、生物学、天文学、地理学和史学为文化背景,以中医理论为坚实基础,融入了历代养生家、医家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养生理论体系。

自古以来,东方人和西方人都对养生保健进行了长期大量的实践和探索。秦始皇曾经为了追求长生不老炼丹修道,在今天看来显然有他愚昧的地方。从当今医学包括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理论来看,长生不老是荒谬的,延年益寿是有可能的。即人体生命活动是有规律的,符合规律的运动广义就有利于生命的存在,违背了规律,则有害于生命。中医养生学以其精深理论和丰富方法闻名于世。我们为了求全保身,逸享天年,对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和原则进行一些了解和探讨是有所裨益的。

  中医养生学的历史

一、上古时期是养生思想的原始萌芽阶段。

二、先秦时期以《皇帝内经》为代表奠定了养生学的理论基础。诸子之说,是养生学有关调神、纳气、存精、炼形的萌芽。

三、秦汉魏晋时期形成了多种学派。秦皇汉武都是养生学的热烈追求者。当时盛行炼丹术、神仙术等。东汉王充《论衡》提出了禀气的厚薄决定寿命长短的观点;张仲景提出慎养之说;华佗则强调后天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创“五禽戏”的健身法。晋代的稽康《养生论》,梁代陶巨集景《养生延命论》是此期的重要代表之作,他们反对炼丹成仙之时弊,认为养生不是苟且偷生,提倡长寿必须懂得养生之道,重在保养精气神,主张弃厚味、饮清泉、浴阳光、节 *** 、服补药。

四、隋唐时期思想理论上有了较大发展。孙思邈继承和发展了《内经》治未病的思想,以此为养生原则,提出了养性之说。

五、宋金元时期为学术争鸣期,金元四大家研究的侧重不同,所得的成果也不尽相同,终于汇集成比较完整的养生理论和方法体系。

六、明清时期的养生著作日益联络实际,多有 *** 唯心主义养生观的特点。张景岳还辩证地阐述了形与神、形与生命的关系,明确提出了养生之要在治形保精的主张;且鲜明提出“中年修理”以求振兴的卓越见解对当今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例外的是徐灵胎在元气存亡论之中认为:“人之寿夭,当其受生之时,以有定分”,持先天决定论的观点。在养生学上,先天论还是后天论历来争议颇多;很难讲是谁对谁非。现今许多观点趋于认为:先天有定数,后天有变数。

七、清末与*时期养生学陷于停顿状态。

八、新中国至今道儒佛家经典和百家典籍对养生的名著大量出版。

目前,国人对养生保健方法的研究又进入新的 *** ,世界范围内身心、社会与自然一体化的医学、养生保健学相继兴起,并收到良好效果。中医养生学既有系统理论,又有众多独特方法,因而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中医养生学整体观

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希望对你有用!

  

1.人与自身的统一

中医认为,人体是由脏、腑、经、络、皮、肉、筋、脉、骨、以及精、气、神等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整体要想发挥出最佳的生命效应,就有赖于人体各部分组织级构的完整和功能的高度协调一致,这就是人体自身的统一观。其内容包含两方面,即五脏系统心、肝、脾、肺和肾;不能等同于现代解剖生理学中心肝脾肺肾的功能的协调统一和形神合一。

2.人与自然一体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皆由一元之气构成,受阴阳五行法则支配,人与自然息息相通。养生学吸收了这一思想并形成了人与自然统一的观念,也就是“天人一体”、“天人相应”的观念。即人与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无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执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3.人与社会的统一

《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这里明确把天文地理人事作为一个整体看待。人不仅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是社会的一部分,即不仅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是还具有社会属性。人体和自然环境是辨证的统一,人体和社会环境也是辨证的统一。所谓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条件、劳动条件、卫生条件、生活方式及文化教育等各种社会联络。社会环境一方面供给人们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以满足人们的本能需要,另一方面又形成和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影响着人们生理和心理上的动态平衡。一旦人体--社会稳态失调,就可以导致疾病。因此医学和疾病与社会状况有紧密关系。

社会的各种因素,都可以通过情绪的中介导致机体功能失调引起疾病。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医学和身心医学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并显示出社会因素和心理保健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即健康的标准和内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人是生活在社会当中,社会的道德观念、生活方式、经济状况、*地位和人际关系等都会对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素质产生直接影响。就人的寿命而言,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是随着科学和社会的进步而增长。可见,防病保健并非单纯是医学本身的问题,而是需要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结合医学,全面认识疾病,防治疾病,才能从根本上普遍提高健康质量。

  中医养生学概论

中医养生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医学宝藏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她历史悠久、渊源流长,具有独特理论和方法,鲜明的东方色彩和浓厚的民族风格。她以中国古代哲学、生物学、天文学、地理学和史学为文化背景,以中医理论为坚实基础,融入了历代养生家、医家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养生理论体系。

自古以来,东方人和西方人都对养生保健进行了长期大量的实践和探索。秦始皇曾经为了追求长生不老炼丹修道,在今天看来显然有他愚昧的地方。从当今医学包括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理论来看,长生不老是荒谬的,延年益寿是有可能的。即人体生命活动是有规律的,符合规律的运动广义就有利于生命的存在,违背了规律,则有害于生命。中医养生学以其精深理论和丰富方法闻名于世。我们为了求全保身,逸享天年,对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和原则进行一些了解和探讨是有所裨益的。

  中医养生学的历史

一、上古时期是养生思想的原始萌芽阶段。

二、先秦时期以《皇帝内经》为代表奠定了养生学的理论基础。诸子之说,是养生学有关调神、纳气、存精、炼形的萌芽。

三、秦汉魏晋时期形成了多种学派。秦皇汉武都是养生学的热烈追求者。当时盛行炼丹术、神仙术等。东汉王充《论衡》提出了禀气的厚薄决定寿命长短的观点;张仲景提出慎养之说;华佗则强调后天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创“五禽戏”的健身法。晋代的稽康《养生论》,梁代陶巨集景《养生延命论》是此期的重要代表之作,他们反对炼丹成仙之时弊,认为养生不是苟且偷生,提倡长寿必须懂得养生之道,重在保养精气神,主张弃厚味、饮清泉、浴阳光、节 *** 、服补药。

四、隋唐时期思想理论上有了较大发展。孙思邈继承和发展了《内经》治未病的思想,以此为养生原则,提出了养性之说。

五、宋金元时期为学术争鸣期,金元四大家研究的侧重不同,所得的成果也不尽相同,终于汇集成比较完整的养生理论和方法体系。

六、明清时期的养生著作日益联络实际,多有 *** 唯心主义养生观的特点。张景岳还辩证地阐述了形与神、形与生命的关系,明确提出了养生之要在治形保精的主张;且鲜明提出“中年修理”以求振兴的卓越见解对当今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例外的是徐灵胎在元气存亡论之中认为:“人之寿夭,当其受生之时,以有定分”,持先天决定论的观点。在养生学上,先天论还是后天论历来争议颇多;很难讲是谁对谁非。现今许多观点趋于认为:先天有定数,后天有变数。

七、清末与*时期养生学陷于停顿状态。

八、新中国至今道儒佛家经典和百家典籍对养生的名著大量出版。

目前,国人对养生保健方法的研究又进入新的 *** ,世界范围内身心、社会与自然一体化的医学、养生保健学相继兴起,并收到良好效果。中医养生学既有系统理论,又有众多独特方法,因而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中医养生学是一门什么学科呢?

谢邀,本人中医专业大二生来回答一下。

首先,中医养生学属于中医学的范畴,想要学中医养生学,必须有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做支撑,它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人类生命生长发育,寿夭衰老的成因、机制、规律,阐明如何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防治疾病,以获得更好的生态状态、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的综合实用性学科。他的概念也说明了这一点,它的基本原则天人相应,平衡阴阳,形神共养,养调养脏腑,疏通经络,扶正祛邪,三因调养等等,这些都与中医基础连接,想要学养生,就要先学中医,明白什么是阴阳,什么又是脏腑,经络,以及中医讲的神又是什么,除了中医基础,还有了解针灸和推拿,拔罐和刮痧,中医养生也包括了这些的养生,还有内服药物的养生,也就说明你也要知晓药物的基本配伍原则,也要明各类体质的人需要不同原则的养生,因时因地因人,所谓“三因养生”。

中医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它强调整体观念,若你想学中医养生专业,入门就要学中医,现在年轻人的体质多多少少都有点问题,但又不至于去靠药物调节,养生就可以达到增强体质的作用,它也是一门不错的专业。也是中医文化历史的传承。

中医养生学是一门什么学科呢?

谢邀,本人中医专业大二生来回答一下。

首先,中医养生学属于中医学的范畴,想要学中医养生学,必须有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做支撑,它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人类生命生长发育,寿夭衰老的成因、机制、规律,阐明如何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防治疾病,以获得更好的生态状态、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的综合实用性学科。他的概念也说明了这一点,它的基本原则天人相应,平衡阴阳,形神共养,养调养脏腑,疏通经络,扶正祛邪,三因调养等等,这些都与中医基础连接,想要学养生,就要先学中医,明白什么是阴阳,什么又是脏腑,经络,以及中医讲的神又是什么,除了中医基础,还有了解针灸和推拿,拔罐和刮痧,中医养生也包括了这些的养生,还有内服药物的养生,也就说明你也要知晓药物的基本配伍原则,也要明各类体质的人需要不同原则的养生,因时因地因人,所谓“三因养生”。

中医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它强调整体观念,若你想学中医养生专业,入门就要学中医,现在年轻人的体质多多少少都有点问题,但又不至于去靠药物调节,养生就可以达到增强体质的作用,它也是一门不错的专业。也是中医文化历史的传承。

中医养生学的内涵,你知道哪些?

一年四时气候的更迭、阴阳寒热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人的生命活动。欲得安康,必须对自然界周期性的四季变化作出相应的调节。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根据四时气候的特点,人们总结出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的五脏调养法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经验,对于四季养生有着重要意义。

中医养生学的内涵,你知道哪些?

一年四时气候的更迭、阴阳寒热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人的生命活动。欲得安康,必须对自然界周期性的四季变化作出相应的调节。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根据四时气候的特点,人们总结出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的五脏调养法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经验,对于四季养生有着重要意义。

中医养生学的内涵,你知道哪些?

一年四时气候的更迭、阴阳寒热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人的生命活动。欲得安康,必须对自然界周期性的四季变化作出相应的调节。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根据四时气候的特点,人们总结出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的五脏调养法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经验,对于四季养生有着重要意义。

中医养生学的排毒解毒

现代毒物学认为,凡是少量物质进入人体后,能与机体组织发生化学和物理化学作用,破坏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机体暂时的或永久的病理状态,该物质被称为毒物。它包括外来之毒和内生之毒。
外来之毒如细菌、病毒、农药、化肥、药物、大气污染、水源污染、重金属污染、电磁波污染、噪音污染等。
内生之毒系指机体在其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堆积、停滞而再生之毒。中医学认为,“毒”侵害人体,可阻滞气机,耗伤气血,破坏脏腑、经络、气血、营卫之间的正常运行,从而发生疾病与衰老。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毒”长期积存体内,必然导致多种组织细胞的功能障碍,对人体产生众多的危害。它可使人发生各种疾病,诸如癌症、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疾病等,并损害免疫系统,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为了达到祛病强身、养生保健,就必须采取排毒解毒的手段,最大限度地避免“毒”对机体的危害。所谓排毒就是排泄毒素的过程,保持排毒管道通畅及排毒途径无障碍。尤其是保持消化管道畅通,大便通畅与否是消化管道及排毒途径是否有障碍的重要标志。因为从医学角度讲,通过大小便排毒是最简捷最有效的途径。
中国晋代医学家葛洪所言:“若要长生,杨中要清;若要不死,肠中无屎”。说明从大便排毒,即可长寿。解毒即中和化解毒素。其含义有二:一是直接毒,运用药物直接中和、化解毒素;二是间接解毒,利用人体脏腑自身的调节功能,使其达到化解中和毒素的目的。

中医养生学的排毒解毒

现代毒物学认为,凡是少量物质进入人体后,能与机体组织发生化学和物理化学作用,破坏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机体暂时的或永久的病理状态,该物质被称为毒物。它包括外来之毒和内生之毒。
外来之毒如细菌、病毒、农药、化肥、药物、大气污染、水源污染、重金属污染、电磁波污染、噪音污染等。
内生之毒系指机体在其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堆积、停滞而再生之毒。中医学认为,“毒”侵害人体,可阻滞气机,耗伤气血,破坏脏腑、经络、气血、营卫之间的正常运行,从而发生疾病与衰老。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毒”长期积存体内,必然导致多种组织细胞的功能障碍,对人体产生众多的危害。它可使人发生各种疾病,诸如癌症、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疾病等,并损害免疫系统,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为了达到祛病强身、养生保健,就必须采取排毒解毒的手段,最大限度地避免“毒”对机体的危害。所谓排毒就是排泄毒素的过程,保持排毒管道通畅及排毒途径无障碍。尤其是保持消化管道畅通,大便通畅与否是消化管道及排毒途径是否有障碍的重要标志。因为从医学角度讲,通过大小便排毒是最简捷最有效的途径。
中国晋代医学家葛洪所言:“若要长生,杨中要清;若要不死,肠中无屎”。说明从大便排毒,即可长寿。解毒即中和化解毒素。其含义有二:一是直接毒,运用药物直接中和、化解毒素;二是间接解毒,利用人体脏腑自身的调节功能,使其达到化解中和毒素的目的。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