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中医健康专家马有度谈养生
2024-03-23 11:38:05 责编:小OO
文档

简介:《名老中医马有度趣谈养生保健》是2013年1月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马有度、丁燕萍。本书主要通过幽默的语言,向大众普及养生保健方面的知识。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重温马有度教授养生保健四基石

马有度教授是成都中医药大学首届毕业生,现为重庆医科大学教授、主任医师。他中医功底扎实,长期从事教学、中医临床和科普宣传,成绩斐然,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评为首席中医科普专家。

马有度教授身体力行,在 养生 保健方面秉承《黄帝内经》理论,参照历代中医 养生 理论,用现代语言阐述 养生 保健 健康 长寿要领,提出富有东方文化特色的 养生 保健四大基石论,充满东方人的智慧。多年前我在《中国中医药报》就拜读过马有度教授的科普文章,近日又在海峡两岸四地中医药文化科普发展战略研讨会暨《走好中医科普路》首发式上见到了77岁高龄的马有度教授。重温马有度教授的 养生 保健四大基石,受益匪浅。

一、心胸有量

中医认为,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不能太过或不及。太过或不及日久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引发疾病。造成七情危害的主要原因大多是心胸狭窄,所以胸中有量至关重要,因此马有度教授将它列为四大基石之首。大凡长寿之都心胸豁达开朗,不斤斤计较,遇事冷静,有容人让人之雅量。这样,心情平和,气血经络不瘀阻,可减少生病,身体自然 健康 。

二、动静有度

凡事有度很重要,不管是静养或者运动对人身体都有好处,人不但需要静养,而且需要运动。《内经》中就有“久卧伤气,久坐伤肉”的记载。体弱多病之人,大都不爱运动。那么,是不是多运动,身体就一定很好呢?据统计,大多数运动员都不长寿。所以,要想身体 健康 ,必须做到动静有度。

三、饮食有节

《内经》中早就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膏粱之变足生大疔。”提出饮食厚味影响人体 健康 。饮食肥甘,是人生之必须,人人所喜,不过只要能适当节制,就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当然,饮食有节也包括戒烟限酒。烟酒有害 健康 ,必须加以节制。饮食有节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合理膳食、戒烟限酒范畴。笔者认为饮食有节胜过“合理膳食”提法,合理膳食是西方人的观念,膳食怎样才算合理很不好把握。西方人思维习惯凡事都喜欢量化,什么都要精确计算,不符合东方人的思维习惯。马有度教授的饮食有节比较好掌握,饮食有节也要因人而异,不同体质的人食谱不一样。就像重庆市中医药学会会长周天寒在《衣烂从小补,病从浅中医》一文中写到:“一个人的食谱应该广泛,主食除外,有些食物不能天天吃、顿顿吃,这是底线,是原则。”现在有些“三高”病人,去看医生,有的医生就告诉他,这样不能吃,那样也不能吃。有的病人听信了医生的话,结果造成营养不良。其实不管肥肉瘦肉,各自营养成分不同,皆为人体生长之必须。所以说马有度教授倡导饮食有节非常正确,符合东方人的思维习惯,容易把握。

四、起居有常

《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可见,早在二千多年前,古代 养生 家就提出人要顺应四时变化,起居有常。

马有度教授将起居有常列为 健康 四大基石之一意义重大,充分体现了马有度教授对中华传统 养生 文化的传承。起居有常要作息规律,这样才能保证第二天上班工作精力充沛并有益 健康 。现代研究表明,每天晚上22时至次日5时是睡眠最佳时间,如果每天能按时休息,形成规律,不但减少失眠,而且可以美容。

我是马有度教授的粉丝和 养生 保健受益者。我将马有度教授《名老中医马有度趣谈 养生 保健》一书放在枕边案头,随时翻阅并且付诸行动。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人体 健康 的四大基石观点经洪昭光教授宣传推广,知晓率很高。但通过以上比较不难看出,世界卫生组织的 健康 四大基石除了存在保养 健康 因素不完备外,还有不符合东方文化思维因素,难以为国人 健康 保驾护航。因此我认为大力宣传推广传承中华 养生 文化的马氏 健康 四大基石,符合中国国情,有益于广大民众身心 健康 ,很有必要。

另外,马有度教授还强调, 养生 保健妙在适度,不刻意,不强求,不死板。也就是说我们 养生 保健,不为 养生 而 养生 ,我们人生还有奋斗目标,还要实现自身价值。作为中医人,还要用所学知识去解除人民群众的疾苦,向人民大众宣传 健康 养生 保健知识,复兴中医大业,还要用实际行动精研中医医术,提高防病治病水平,实现让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奋斗目标。

(中国中医药报 2014年9月3日)

重温马有度教授养生保健四基石

马有度教授是成都中医药大学首届毕业生,现为重庆医科大学教授、主任医师。他中医功底扎实,长期从事教学、中医临床和科普宣传,成绩斐然,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评为首席中医科普专家。

马有度教授身体力行,在 养生 保健方面秉承《黄帝内经》理论,参照历代中医 养生 理论,用现代语言阐述 养生 保健 健康 长寿要领,提出富有东方文化特色的 养生 保健四大基石论,充满东方人的智慧。多年前我在《中国中医药报》就拜读过马有度教授的科普文章,近日又在海峡两岸四地中医药文化科普发展战略研讨会暨《走好中医科普路》首发式上见到了77岁高龄的马有度教授。重温马有度教授的 养生 保健四大基石,受益匪浅。

一、心胸有量

中医认为,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不能太过或不及。太过或不及日久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引发疾病。造成七情危害的主要原因大多是心胸狭窄,所以胸中有量至关重要,因此马有度教授将它列为四大基石之首。大凡长寿之都心胸豁达开朗,不斤斤计较,遇事冷静,有容人让人之雅量。这样,心情平和,气血经络不瘀阻,可减少生病,身体自然 健康 。

二、动静有度

凡事有度很重要,不管是静养或者运动对人身体都有好处,人不但需要静养,而且需要运动。《内经》中就有“久卧伤气,久坐伤肉”的记载。体弱多病之人,大都不爱运动。那么,是不是多运动,身体就一定很好呢?据统计,大多数运动员都不长寿。所以,要想身体 健康 ,必须做到动静有度。

三、饮食有节

《内经》中早就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膏粱之变足生大疔。”提出饮食厚味影响人体 健康 。饮食肥甘,是人生之必须,人人所喜,不过只要能适当节制,就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当然,饮食有节也包括戒烟限酒。烟酒有害 健康 ,必须加以节制。饮食有节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合理膳食、戒烟限酒范畴。笔者认为饮食有节胜过“合理膳食”提法,合理膳食是西方人的观念,膳食怎样才算合理很不好把握。西方人思维习惯凡事都喜欢量化,什么都要精确计算,不符合东方人的思维习惯。马有度教授的饮食有节比较好掌握,饮食有节也要因人而异,不同体质的人食谱不一样。就像重庆市中医药学会会长周天寒在《衣烂从小补,病从浅中医》一文中写到:“一个人的食谱应该广泛,主食除外,有些食物不能天天吃、顿顿吃,这是底线,是原则。”现在有些“三高”病人,去看医生,有的医生就告诉他,这样不能吃,那样也不能吃。有的病人听信了医生的话,结果造成营养不良。其实不管肥肉瘦肉,各自营养成分不同,皆为人体生长之必须。所以说马有度教授倡导饮食有节非常正确,符合东方人的思维习惯,容易把握。

四、起居有常

《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可见,早在二千多年前,古代 养生 家就提出人要顺应四时变化,起居有常。

马有度教授将起居有常列为 健康 四大基石之一意义重大,充分体现了马有度教授对中华传统 养生 文化的传承。起居有常要作息规律,这样才能保证第二天上班工作精力充沛并有益 健康 。现代研究表明,每天晚上22时至次日5时是睡眠最佳时间,如果每天能按时休息,形成规律,不但减少失眠,而且可以美容。

我是马有度教授的粉丝和 养生 保健受益者。我将马有度教授《名老中医马有度趣谈 养生 保健》一书放在枕边案头,随时翻阅并且付诸行动。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人体 健康 的四大基石观点经洪昭光教授宣传推广,知晓率很高。但通过以上比较不难看出,世界卫生组织的 健康 四大基石除了存在保养 健康 因素不完备外,还有不符合东方文化思维因素,难以为国人 健康 保驾护航。因此我认为大力宣传推广传承中华 养生 文化的马氏 健康 四大基石,符合中国国情,有益于广大民众身心 健康 ,很有必要。

另外,马有度教授还强调, 养生 保健妙在适度,不刻意,不强求,不死板。也就是说我们 养生 保健,不为 养生 而 养生 ,我们人生还有奋斗目标,还要实现自身价值。作为中医人,还要用所学知识去解除人民群众的疾苦,向人民大众宣传 健康 养生 保健知识,复兴中医大业,还要用实际行动精研中医医术,提高防病治病水平,实现让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奋斗目标。

(中国中医药报 2014年9月3日)

怎样才能让中医科普深入人心

怎样走好中医科普之路?中医专家马有度教授献身中医科普30年的感悟就是要做好“十要”:一要认识到位,感情充沛;二要传承发扬,提炼精华;三要重在实用,传授方法;四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五要讲究文采,启发兴趣;六要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七要典型展示,真人真事;八要区别对象,形式多样;九要衷中参西,西为中用;十要短小精悍,修改完善。这十要的核心就是,走好中医科普之路,务必提高对中医科普的认识,务必提升开展中医科普的能力。 中医科普任重道远,它的历史使命,除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外,还在于破除封建迷信,弘扬科学精神,尤其像我们这样一个由封建社会脱胎而来的国度,破除迷信,揭穿江湖游医骗子的种种欺诈伎俩和冒牌“养生专家”的误导,显得格外重要,否则拱手相让,其结果将是历史的倒退,百姓健康遭殃;其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自我保健意识越来越强,他们对中医养生之道和“治未病”方法有着迫切的需求;第三,中医药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生产力,走向市场,走出国门,为群众所用,必须依靠中医药科普作为中介——凡此种种无不说明中医科普的重要。因此,国医大师邓铁涛道出了一句由衷之言——“中医学呼唤科普”。 做好中医科普,首先要解决一个观念上的问题,即是把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放在同等的位置,只有这样具有两翼的科学才能腾飞。在很长一段时间,从上到下,普遍存在着一种偏见,重科研,轻科普,不仅有人认为科研是大字辈的“大内科”,科普是小字辈的“小儿科”,甚至认为只有科研上不去的人才去搞科普,更有甚者认为搞科普是不务正业,其实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例如在“一要”中,马有度提出:“一个真正成熟的科学家,应该有两种高水平的著作,一种是高水平的学术著作,一种是高水平的科普著作。”国外研究生毕业,不少都要交两篇科学文章,一是学术论文,一是科普文章,以考核他们对所学专业的普及能力。因此,真正懂行的人称科普作家是科技队伍中的“特种兵”,是什么都能干,善于打硬仗的人。从“治未病”的角度讲,应该是当之无愧的“上工”。 那么,解决了对中医科普认识上的问题之后,然后就是如何提升中医科普能力。马有度在其后“九要”中做了十分精辟的论述,主要包括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中医科普要突出实用性。例如,马有度说:“所谓‘实’,就是要符合受众的实际情况,适合受众的实际需要;所谓‘用’,就是你传授的知识和方法要适合应用,受众学了之后,拿来就能用。换句话说,读者读了你的文章,听众听了你的讲座,观众收视了你的电视节目,不仅从中学到了自己实际需要的中医药知识,而且用得上,可以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对于铺天盖地的中医药养生保健信息,群众不仅变得越来越实用,而且越来越实惠,他们没有过多的要求,只要对我有用就行。所以它要求普及中医药知识时,必须切合群众养生保健实际,切合群众养生保健需求,与群众的日常生活和防病治病密切相连,他们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一定要注重实用性。 二是强调通俗性。通俗是中医药科普创作的重要方法,唯有通俗才能普及。这是因为,中医科普作品的对象非同学术论文,针对的是普通老百姓,属于外行人,所以一定要从专家的书斋里走出来,让大家都能读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对此,马有度认为,中医药科普创作有两个大忌:一忌教材翻版,二忌论文搬家。要把深奥的中医药知识浅显地表达出来,必须做到通俗,才能使外行人明白,也就是常说的深入浅出。在内容上要适应读者的需求和理解能力,切忌用过多的科学术语来说教,要多用群众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知识和比喻说明道理。在结构上,说理要清楚,主次要分明,符合读者的思维规律,切忌故弄玄虚。在语言文字上,简明扼要,生动活泼,要善于用群众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来说明抽象的道理,举群众身边实实在在的例子,使读者感同身受,最容易理解,也最感兴趣。另外,中医药科普还要求区别对象,形式多样,图文并茂,形象生动。 三是讲究艺术性。科普作品,不仅姓“科”,而且姓“文”。作为传播中医药科普知识,既要通俗易懂,又要雅俗共赏,要有可读性和趣味性,这样才能吸引读者,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使其百看不厌,爱不释手,从而达到最佳普及效果。这就要求作者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还要有较高的文学素养。为提高趣味性,写中医药科普文章,要善于运用比喻,还可以采取多种方法,联系寓言典故,成语谚语,来解说医学道理,启发人深省,可使作品增添奇异的光彩。 四是重视技巧性。中医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中医药科普要善于从传统文化中去发掘金库,提炼精华,既要古为今用,又要西为中用,在继承发扬的基础上,中西互参,优势互补。写中医药科普文章,要短小精悍,长文章,报刊难采用,读者不喜欢,短文章,报刊常采用,读者也爱看,特别是属于“豆腐干”的千字文,大众尤其喜欢。写好千字文,马有度提出了“三精心”的要点。一要精心标题,常言道:“买书看书名,阅报看标题”。标题的锤炼,可以占到文章50%的效果,尤其是精彩的标题,可以迅速抓住读者,引起强烈的兴趣,使人们产生一读为快之感。二要精心写作,这是进行中医药科普创作的重点。他论述道:“古代文论中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值得我们借鉴。意思是说文章开头要小巧、俊美,像凤头一样;中心段落要充实、丰满,像猪肚一样;最后结尾要响亮、有力,像豹尾一样。三要精心修改,初稿完成后,最关键的一步就是修改。先读给亲友听,送给专家审,自己更要反复看,修改增删。正如马有度所说:“总而言之一句话:文章是写出来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怎样才能让中医科普深入人心

怎样走好中医科普之路?中医专家马有度教授献身中医科普30年的感悟就是要做好“十要”:一要认识到位,感情充沛;二要传承发扬,提炼精华;三要重在实用,传授方法;四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五要讲究文采,启发兴趣;六要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七要典型展示,真人真事;八要区别对象,形式多样;九要衷中参西,西为中用;十要短小精悍,修改完善。这十要的核心就是,走好中医科普之路,务必提高对中医科普的认识,务必提升开展中医科普的能力。 中医科普任重道远,它的历史使命,除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外,还在于破除封建迷信,弘扬科学精神,尤其像我们这样一个由封建社会脱胎而来的国度,破除迷信,揭穿江湖游医骗子的种种欺诈伎俩和冒牌“养生专家”的误导,显得格外重要,否则拱手相让,其结果将是历史的倒退,百姓健康遭殃;其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自我保健意识越来越强,他们对中医养生之道和“治未病”方法有着迫切的需求;第三,中医药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生产力,走向市场,走出国门,为群众所用,必须依靠中医药科普作为中介——凡此种种无不说明中医科普的重要。因此,国医大师邓铁涛道出了一句由衷之言——“中医学呼唤科普”。 做好中医科普,首先要解决一个观念上的问题,即是把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放在同等的位置,只有这样具有两翼的科学才能腾飞。在很长一段时间,从上到下,普遍存在着一种偏见,重科研,轻科普,不仅有人认为科研是大字辈的“大内科”,科普是小字辈的“小儿科”,甚至认为只有科研上不去的人才去搞科普,更有甚者认为搞科普是不务正业,其实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例如在“一要”中,马有度提出:“一个真正成熟的科学家,应该有两种高水平的著作,一种是高水平的学术著作,一种是高水平的科普著作。”国外研究生毕业,不少都要交两篇科学文章,一是学术论文,一是科普文章,以考核他们对所学专业的普及能力。因此,真正懂行的人称科普作家是科技队伍中的“特种兵”,是什么都能干,善于打硬仗的人。从“治未病”的角度讲,应该是当之无愧的“上工”。 那么,解决了对中医科普认识上的问题之后,然后就是如何提升中医科普能力。马有度在其后“九要”中做了十分精辟的论述,主要包括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中医科普要突出实用性。例如,马有度说:“所谓‘实’,就是要符合受众的实际情况,适合受众的实际需要;所谓‘用’,就是你传授的知识和方法要适合应用,受众学了之后,拿来就能用。换句话说,读者读了你的文章,听众听了你的讲座,观众收视了你的电视节目,不仅从中学到了自己实际需要的中医药知识,而且用得上,可以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对于铺天盖地的中医药养生保健信息,群众不仅变得越来越实用,而且越来越实惠,他们没有过多的要求,只要对我有用就行。所以它要求普及中医药知识时,必须切合群众养生保健实际,切合群众养生保健需求,与群众的日常生活和防病治病密切相连,他们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一定要注重实用性。 二是强调通俗性。通俗是中医药科普创作的重要方法,唯有通俗才能普及。这是因为,中医科普作品的对象非同学术论文,针对的是普通老百姓,属于外行人,所以一定要从专家的书斋里走出来,让大家都能读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对此,马有度认为,中医药科普创作有两个大忌:一忌教材翻版,二忌论文搬家。要把深奥的中医药知识浅显地表达出来,必须做到通俗,才能使外行人明白,也就是常说的深入浅出。在内容上要适应读者的需求和理解能力,切忌用过多的科学术语来说教,要多用群众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知识和比喻说明道理。在结构上,说理要清楚,主次要分明,符合读者的思维规律,切忌故弄玄虚。在语言文字上,简明扼要,生动活泼,要善于用群众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来说明抽象的道理,举群众身边实实在在的例子,使读者感同身受,最容易理解,也最感兴趣。另外,中医药科普还要求区别对象,形式多样,图文并茂,形象生动。 三是讲究艺术性。科普作品,不仅姓“科”,而且姓“文”。作为传播中医药科普知识,既要通俗易懂,又要雅俗共赏,要有可读性和趣味性,这样才能吸引读者,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使其百看不厌,爱不释手,从而达到最佳普及效果。这就要求作者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还要有较高的文学素养。为提高趣味性,写中医药科普文章,要善于运用比喻,还可以采取多种方法,联系寓言典故,成语谚语,来解说医学道理,启发人深省,可使作品增添奇异的光彩。 四是重视技巧性。中医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中医药科普要善于从传统文化中去发掘金库,提炼精华,既要古为今用,又要西为中用,在继承发扬的基础上,中西互参,优势互补。写中医药科普文章,要短小精悍,长文章,报刊难采用,读者不喜欢,短文章,报刊常采用,读者也爱看,特别是属于“豆腐干”的千字文,大众尤其喜欢。写好千字文,马有度提出了“三精心”的要点。一要精心标题,常言道:“买书看书名,阅报看标题”。标题的锤炼,可以占到文章50%的效果,尤其是精彩的标题,可以迅速抓住读者,引起强烈的兴趣,使人们产生一读为快之感。二要精心写作,这是进行中医药科普创作的重点。他论述道:“古代文论中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值得我们借鉴。意思是说文章开头要小巧、俊美,像凤头一样;中心段落要充实、丰满,像猪肚一样;最后结尾要响亮、有力,像豹尾一样。三要精心修改,初稿完成后,最关键的一步就是修改。先读给亲友听,送给专家审,自己更要反复看,修改增删。正如马有度所说:“总而言之一句话:文章是写出来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怎样才能让中医科普深入人心

怎样走好中医科普之路?中医专家马有度教授献身中医科普30年的感悟就是要做好“十要”:一要认识到位,感情充沛;二要传承发扬,提炼精华;三要重在实用,传授方法;四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五要讲究文采,启发兴趣;六要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七要典型展示,真人真事;八要区别对象,形式多样;九要衷中参西,西为中用;十要短小精悍,修改完善。这十要的核心就是,走好中医科普之路,务必提高对中医科普的认识,务必提升开展中医科普的能力。 中医科普任重道远,它的历史使命,除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外,还在于破除封建迷信,弘扬科学精神,尤其像我们这样一个由封建社会脱胎而来的国度,破除迷信,揭穿江湖游医骗子的种种欺诈伎俩和冒牌“养生专家”的误导,显得格外重要,否则拱手相让,其结果将是历史的倒退,百姓健康遭殃;其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自我保健意识越来越强,他们对中医养生之道和“治未病”方法有着迫切的需求;第三,中医药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生产力,走向市场,走出国门,为群众所用,必须依靠中医药科普作为中介——凡此种种无不说明中医科普的重要。因此,国医大师邓铁涛道出了一句由衷之言——“中医学呼唤科普”。 做好中医科普,首先要解决一个观念上的问题,即是把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放在同等的位置,只有这样具有两翼的科学才能腾飞。在很长一段时间,从上到下,普遍存在着一种偏见,重科研,轻科普,不仅有人认为科研是大字辈的“大内科”,科普是小字辈的“小儿科”,甚至认为只有科研上不去的人才去搞科普,更有甚者认为搞科普是不务正业,其实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例如在“一要”中,马有度提出:“一个真正成熟的科学家,应该有两种高水平的著作,一种是高水平的学术著作,一种是高水平的科普著作。”国外研究生毕业,不少都要交两篇科学文章,一是学术论文,一是科普文章,以考核他们对所学专业的普及能力。因此,真正懂行的人称科普作家是科技队伍中的“特种兵”,是什么都能干,善于打硬仗的人。从“治未病”的角度讲,应该是当之无愧的“上工”。 那么,解决了对中医科普认识上的问题之后,然后就是如何提升中医科普能力。马有度在其后“九要”中做了十分精辟的论述,主要包括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中医科普要突出实用性。例如,马有度说:“所谓‘实’,就是要符合受众的实际情况,适合受众的实际需要;所谓‘用’,就是你传授的知识和方法要适合应用,受众学了之后,拿来就能用。换句话说,读者读了你的文章,听众听了你的讲座,观众收视了你的电视节目,不仅从中学到了自己实际需要的中医药知识,而且用得上,可以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对于铺天盖地的中医药养生保健信息,群众不仅变得越来越实用,而且越来越实惠,他们没有过多的要求,只要对我有用就行。所以它要求普及中医药知识时,必须切合群众养生保健实际,切合群众养生保健需求,与群众的日常生活和防病治病密切相连,他们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一定要注重实用性。 二是强调通俗性。通俗是中医药科普创作的重要方法,唯有通俗才能普及。这是因为,中医科普作品的对象非同学术论文,针对的是普通老百姓,属于外行人,所以一定要从专家的书斋里走出来,让大家都能读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对此,马有度认为,中医药科普创作有两个大忌:一忌教材翻版,二忌论文搬家。要把深奥的中医药知识浅显地表达出来,必须做到通俗,才能使外行人明白,也就是常说的深入浅出。在内容上要适应读者的需求和理解能力,切忌用过多的科学术语来说教,要多用群众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知识和比喻说明道理。在结构上,说理要清楚,主次要分明,符合读者的思维规律,切忌故弄玄虚。在语言文字上,简明扼要,生动活泼,要善于用群众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来说明抽象的道理,举群众身边实实在在的例子,使读者感同身受,最容易理解,也最感兴趣。另外,中医药科普还要求区别对象,形式多样,图文并茂,形象生动。 三是讲究艺术性。科普作品,不仅姓“科”,而且姓“文”。作为传播中医药科普知识,既要通俗易懂,又要雅俗共赏,要有可读性和趣味性,这样才能吸引读者,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使其百看不厌,爱不释手,从而达到最佳普及效果。这就要求作者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还要有较高的文学素养。为提高趣味性,写中医药科普文章,要善于运用比喻,还可以采取多种方法,联系寓言典故,成语谚语,来解说医学道理,启发人深省,可使作品增添奇异的光彩。 四是重视技巧性。中医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中医药科普要善于从传统文化中去发掘金库,提炼精华,既要古为今用,又要西为中用,在继承发扬的基础上,中西互参,优势互补。写中医药科普文章,要短小精悍,长文章,报刊难采用,读者不喜欢,短文章,报刊常采用,读者也爱看,特别是属于“豆腐干”的千字文,大众尤其喜欢。写好千字文,马有度提出了“三精心”的要点。一要精心标题,常言道:“买书看书名,阅报看标题”。标题的锤炼,可以占到文章50%的效果,尤其是精彩的标题,可以迅速抓住读者,引起强烈的兴趣,使人们产生一读为快之感。二要精心写作,这是进行中医药科普创作的重点。他论述道:“古代文论中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值得我们借鉴。意思是说文章开头要小巧、俊美,像凤头一样;中心段落要充实、丰满,像猪肚一样;最后结尾要响亮、有力,像豹尾一样。三要精心修改,初稿完成后,最关键的一步就是修改。先读给亲友听,送给专家审,自己更要反复看,修改增删。正如马有度所说:“总而言之一句话:文章是写出来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怎样才能让中医科普深入人心

怎样走好中医科普之路?中医专家马有度教授献身中医科普30年的感悟就是要做好“十要”:一要认识到位,感情充沛;二要传承发扬,提炼精华;三要重在实用,传授方法;四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五要讲究文采,启发兴趣;六要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七要典型展示,真人真事;八要区别对象,形式多样;九要衷中参西,西为中用;十要短小精悍,修改完善。这十要的核心就是,走好中医科普之路,务必提高对中医科普的认识,务必提升开展中医科普的能力。 中医科普任重道远,它的历史使命,除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外,还在于破除封建迷信,弘扬科学精神,尤其像我们这样一个由封建社会脱胎而来的国度,破除迷信,揭穿江湖游医骗子的种种欺诈伎俩和冒牌“养生专家”的误导,显得格外重要,否则拱手相让,其结果将是历史的倒退,百姓健康遭殃;其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自我保健意识越来越强,他们对中医养生之道和“治未病”方法有着迫切的需求;第三,中医药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生产力,走向市场,走出国门,为群众所用,必须依靠中医药科普作为中介——凡此种种无不说明中医科普的重要。因此,国医大师邓铁涛道出了一句由衷之言——“中医学呼唤科普”。 做好中医科普,首先要解决一个观念上的问题,即是把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放在同等的位置,只有这样具有两翼的科学才能腾飞。在很长一段时间,从上到下,普遍存在着一种偏见,重科研,轻科普,不仅有人认为科研是大字辈的“大内科”,科普是小字辈的“小儿科”,甚至认为只有科研上不去的人才去搞科普,更有甚者认为搞科普是不务正业,其实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例如在“一要”中,马有度提出:“一个真正成熟的科学家,应该有两种高水平的著作,一种是高水平的学术著作,一种是高水平的科普著作。”国外研究生毕业,不少都要交两篇科学文章,一是学术论文,一是科普文章,以考核他们对所学专业的普及能力。因此,真正懂行的人称科普作家是科技队伍中的“特种兵”,是什么都能干,善于打硬仗的人。从“治未病”的角度讲,应该是当之无愧的“上工”。 那么,解决了对中医科普认识上的问题之后,然后就是如何提升中医科普能力。马有度在其后“九要”中做了十分精辟的论述,主要包括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中医科普要突出实用性。例如,马有度说:“所谓‘实’,就是要符合受众的实际情况,适合受众的实际需要;所谓‘用’,就是你传授的知识和方法要适合应用,受众学了之后,拿来就能用。换句话说,读者读了你的文章,听众听了你的讲座,观众收视了你的电视节目,不仅从中学到了自己实际需要的中医药知识,而且用得上,可以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对于铺天盖地的中医药养生保健信息,群众不仅变得越来越实用,而且越来越实惠,他们没有过多的要求,只要对我有用就行。所以它要求普及中医药知识时,必须切合群众养生保健实际,切合群众养生保健需求,与群众的日常生活和防病治病密切相连,他们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一定要注重实用性。 二是强调通俗性。通俗是中医药科普创作的重要方法,唯有通俗才能普及。这是因为,中医科普作品的对象非同学术论文,针对的是普通老百姓,属于外行人,所以一定要从专家的书斋里走出来,让大家都能读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对此,马有度认为,中医药科普创作有两个大忌:一忌教材翻版,二忌论文搬家。要把深奥的中医药知识浅显地表达出来,必须做到通俗,才能使外行人明白,也就是常说的深入浅出。在内容上要适应读者的需求和理解能力,切忌用过多的科学术语来说教,要多用群众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知识和比喻说明道理。在结构上,说理要清楚,主次要分明,符合读者的思维规律,切忌故弄玄虚。在语言文字上,简明扼要,生动活泼,要善于用群众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来说明抽象的道理,举群众身边实实在在的例子,使读者感同身受,最容易理解,也最感兴趣。另外,中医药科普还要求区别对象,形式多样,图文并茂,形象生动。 三是讲究艺术性。科普作品,不仅姓“科”,而且姓“文”。作为传播中医药科普知识,既要通俗易懂,又要雅俗共赏,要有可读性和趣味性,这样才能吸引读者,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使其百看不厌,爱不释手,从而达到最佳普及效果。这就要求作者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还要有较高的文学素养。为提高趣味性,写中医药科普文章,要善于运用比喻,还可以采取多种方法,联系寓言典故,成语谚语,来解说医学道理,启发人深省,可使作品增添奇异的光彩。 四是重视技巧性。中医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中医药科普要善于从传统文化中去发掘金库,提炼精华,既要古为今用,又要西为中用,在继承发扬的基础上,中西互参,优势互补。写中医药科普文章,要短小精悍,长文章,报刊难采用,读者不喜欢,短文章,报刊常采用,读者也爱看,特别是属于“豆腐干”的千字文,大众尤其喜欢。写好千字文,马有度提出了“三精心”的要点。一要精心标题,常言道:“买书看书名,阅报看标题”。标题的锤炼,可以占到文章50%的效果,尤其是精彩的标题,可以迅速抓住读者,引起强烈的兴趣,使人们产生一读为快之感。二要精心写作,这是进行中医药科普创作的重点。他论述道:“古代文论中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值得我们借鉴。意思是说文章开头要小巧、俊美,像凤头一样;中心段落要充实、丰满,像猪肚一样;最后结尾要响亮、有力,像豹尾一样。三要精心修改,初稿完成后,最关键的一步就是修改。先读给亲友听,送给专家审,自己更要反复看,修改增删。正如马有度所说:“总而言之一句话:文章是写出来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