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中医养生董老师是谁啊
2024-03-24 12:21:58 责编:小OO
文档

《中医董博士 给中国人的养生指南》是2021年北京紫图图书出版图书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后浪董老师的医术是真的吗

是真的。根据查询《后浪》电视剧相关信息得知,董慧慈在剧中是著名中医,擅长正骨,任新正开办的师承班,除了他本人长期授课外,他还请了很多知名的中医来给大家讲课,董辉慈就是任新正请来给大家讲正骨课的老师。《后浪》是由韩晓军执导,六六编剧,吴刚、赵露思、罗一舟、张萌、江珊、周澄奥、朱俊麟、李百惠、颜安主演,耀客传媒、优酷联合出品的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

后浪董老师的医术是真的吗

是真的。根据查询《后浪》电视剧相关信息得知,董慧慈在剧中是著名中医,擅长正骨,任新正开办的师承班,除了他本人长期授课外,他还请了很多知名的中医来给大家讲课,董辉慈就是任新正请来给大家讲正骨课的老师。《后浪》是由韩晓军执导,六六编剧,吴刚、赵露思、罗一舟、张萌、江珊、周澄奥、朱俊麟、李百惠、颜安主演,耀客传媒、优酷联合出品的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

后浪董老师的医术是真的吗

是真的。根据查询《后浪》电视剧相关信息得知,董慧慈在剧中是著名中医,擅长正骨,任新正开办的师承班,除了他本人长期授课外,他还请了很多知名的中医来给大家讲课,董辉慈就是任新正请来给大家讲正骨课的老师。《后浪》是由韩晓军执导,六六编剧,吴刚、赵露思、罗一舟、张萌、江珊、周澄奥、朱俊麟、李百惠、颜安主演,耀客传媒、优酷联合出品的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

想学学中医养生有关的东西,哪里教的比较系统啊~~

汉大儒董仲舒有云:“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心静, 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

潘守宇谈中医大道与养生智慧(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演讲提纲)
                                  一位中国平民的中医感悟
  遵循天人合一的自然法则,因天之序,顺应自然,药食同源,寓医于食,道法自然,道不远人,道在人心,道日用而不知,不为良相,就做良医。道以医显,从医入道。
最古老的一定是最永恒的
最经典的恰恰是最时尚的
全世界最高的学问是研究人的,而生命之学又是人类学中最高的学问!
托尔斯泰讲了,人类的最高智慧,是了解天地万物,及人在其中的位置,这是最高的科学。
因天之序,人是靠频率和宇宙共振的!所谓天人合一,就是人一定要跟自然和谐度越高,就越臻于至善!联社有一个报道,说:英国的王储查尔斯王子接受英国男性健康杂志社的访问,他有一句话讲的很精彩。他说:“如果我们对8000年的印度和中国医术视而不见的话,那么我们的确丢掉了一点东西,我的这种感觉非常强烈,因为他们医学理论基础是看人在宇宙中,在和谐整体中的位置”。这句话讲的非常好,我对查尔斯王子了解的不多,但是,从这句话里看到了他比较高的哲学水平。做为中国人如果不懂的这个道理,是值得反思的。我们有一些青年人不大了解中国的养生文化,甚至有些青年在网上还诋毁中国的养生文化,这是一种不了解的表现。我们的人文先祖把自己融入宇宙中,去临床实践,所获得的是一种真知,我们现代人很难做到的,因为现代人可以说:心浮气躁的多。能够真正的静下来感知宇宙变化的人不多,所以,他们获得了真知。比方说:经络,经络是几十年前现代医学认为这是中医的一种伪科学的一个口实,说:中医讲经络,谁看见经络了。那么后来有人用仪器把经络给照了下来,发现仪器所照下来的经络和古人所画的经络图没有差别。那么古人是怎么知道经络是这样的呢?就是一种内视,这种内视的基础就是静,极其的安静,安静的合宇宙同步的时候,他就准确的感知到了经络的走向,这是现代人无法想象的。
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庄严宣布:21实际的医学不能继续以疾病作为研究领域;(病越治越多!)而是应该以人类的健康作为研究方向!(养生颐养天年!)
 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防患于未然!
 中医治的是生病的人,西医治的是人生的病。是药三分毒,特别是中药!平衡就是健康,调整就是治疗!
   药食同源,寓医于食!
2001年7月在维也纳召开了第17届国际营养学大会,来自全世界的3000余名营养学专家出席了本次会议。通过热烈的讨论,与会代表达成了一致的学术观点:“食物是最好的药物”。“食疗”的保健效果浸透着历代先贤的血汗,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集中升华了亿万民众的实践、经验、痛苦和成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健康与疾病这一对矛盾、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与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总体把握。
中医的特性是平衡,中医的中字不仅仅是中国的医术,还包含了中庸之道,说文解字,中:上下通彻,左右兼顾,变更调整,中庸之意就是要通过变更调整,是事物处于上下左右之间的最稳定的状态,事物只有稳定才是平衡,平衡才是美,平衡才是相对的延长,这就是中庸之意,这就是中医的根源,记得过去批《中庸之道》,实际批中庸之道的时候,我们走的还是中庸之道,那个时候我们经常会说出这样的话,我们党既不能犯左倾主义的错误,也不能犯右倾主义的错误,这不就是中庸吗?中庸它是一个调整平衡,使自己处于一个最稳定的状态,中医的魂魄就在于中庸,把人调整为一个最平衡最稳定的状态,这个状态就叫做接近自然,保持人体整体的阴阳平衡,人是不会生病的,恢复人的整体平衡,人的病是可以渐渐治好的,这就是中医与现代医学最本质的区别,,现代医学就是医病,病灶在哪里就医哪里,中医不是的,中医是保持或者是恢复平衡,我们现在的身体很好。要面对各种变化,一年四季的变化、七情六欲的变化、饮食的变化等等,你想保持这个平衡就的针对各种变化,使自己能够接近自然,保持平衡,恢复平衡,有病了是你的身体失衡了,恢复平衡后,病就不治而愈了,所以说,中医的最高境界就是养生,是不治已病治未病,这一理论是一个最基本的规律。
中医就是平衡,在我们中国有一个古老的习俗,要过百岁,过百岁是个迷,它是一个预示,预示着人应该活100岁,所以,《皇帝内经》讲:人享进天年应该百岁而去,现代医学揭开了这个秘密,人的细胞100多天更换一次。婴儿生下来100天,在娘胎里形成的它已经没有了,它靠自己后天的吃食又形成了一个新的自我,这是一种脱胎换骨,也是一种壮举!所以,我们要为他庆祝,这个庆祝的名称就叫做过百岁,即使人的细胞100天左右更换一次,我们可以把人体比做一个大自然,给他营造一个风调雨顺平衡的环境,再长出来的细胞就是健壮的、有生命力的,它就取代于那些病态的、衰老的细胞,于是,人们就走向了健康,如果,我们在人体里面形成了一种违反自然的环境,那么再长出来的细胞就是病态的,它就取代了健康的细胞,这就是人体发病的根源,这就是我们中国伟大的中医!
中医中药不治病,只调节阴阳平衡,阴阳平衡释放潜能,潜能治愈疾病!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病问疾,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黄帝内经》
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阴阳之理,阳为始,阴为终。四时之序,春为始,冬为终。死生之道,分言之,则得其阳者生,得其阴者死;合言之,则阴阳和者生,阴阳离者死。故为万物之始终,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长兄最佳,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长兄善治未病之病,于病情发作之前,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也就是我们家人推崇备至;中兄善治欲病之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仅善治已病之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下针放血、用药教药,都以为我医术高明,因此名气响遍全国。”
  《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时期,扁鹊本来是传说中黄帝时代的名医,但上述史载的扁鹊实为约生于公元前407年左右(战国时代)的齐国名医,本名秦越人,被后人称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上医”和“中医”的思想,在2500年前左右都已产生。  
   “上医治未病之病,谓之养生;中医治欲病之病,谓之保健;下医治已病之病,谓之医疗。”用后现代医学的说法,“上医”属于养生学,“中医”属于保健学,或都叫预防医学,下医才是今天理解的医学。
一次,刘神威问了老师一个问题:中草药为何能医病,是什么原因?
孙思邈答道:“中草药之所以能治病,原理是以偏就偏。由于各种药物不同的性:寒、热、温、凉;不同的味:酸苦甘辛咸;不同的升降浮沉的趋势;不同的归经,对于患病的机体,起到调节平衡的作用”。
又一次,卢照邻问了老师一个问题:“名医能治愈疑难的疾病,是什么原因呢?”
孙思邈答道:“对天道变化了如指掌的人,必然可以参政于人事;对人体疾病了解透彻的人也必须根源于天道变化的规律。天候有四季,有五行,相互更替,犹似轮转。那么又是如何运转呢?天道之气和顺而为雨;愤怒起来便化为风;凝结而成霜雾;张扬发散就是彩虹。这是天道规律,人也相对应于四肢五脏,昼行夜寝,呼吸精气,吐故纳新。人身之气流注周身而成营气、卫气;彰显于志则显现于气色精神;发于外则为音声,这就是人身的自然规律。阴阳之道,天人相应,人身的阴阳与自然界并没什么差别。人身的阴阳失去常度时,人体气血上冲则发热;气血不通则生寒;气血蓄结生成瘤及赘物;气血下陷成痈疽;气血狂越奔腾就是气喘乏力;气血枯竭就会精神衰竭。各种征候都显现在外,气血的变化也表现在形貌上,天地不也是如此吗?”
孙思邈的回答十分精彩,也足见其医学上的造诣颇深。
   夜里9点到11点三焦经当令(值班),三焦通百脉,就是五脏六腑的连缀系挂,不能休息就气滞血瘀,百脉不通畅,四肢乏力,无精打采,五脏六腑血流气流营养排毒交通不畅;11点到凌晨1点,胆经当令;1点倒3点肝经当令;3点到凌晨5点是肺经当令 ;从夜里11点到早晨5点很重要,胆经排毒,易阳生;肝经为神,(开窍于目) ;肺神为魄(开窍于鼻);摄魂固魄,阴阳转换,排毒造血,都在这段时间,不因天之序,怎么健康?!
   肝神为魂,肺神为魄 孩子出生都是大拇指按在无名指的指根处,无名指的第二节处是肝穴,大拇指是肺经,孩子握固一做这个动作,是摄魂固魄,人生下来都是握固而来,撒手而去,为什么这样,是因为人魂飞魄散了!
   世界上的百岁老人,各有自己的长生秘诀,但有一个共同秘诀,也就是生活习惯您知道吗?
    那就是早睡早起,晚上九点钟之前睡觉!(大道至简,道不远人,以至于释迦摩尼菩提树下悟得道后,自己都惊奇:简单到自己都不好意思说出来!)
医政相通
《资治通鉴》以医论政;《伤寒杂病论》是以政论医,所以说不做良相就做良医!
“万事治本,必先治身”。“凡治政之纪,必自身始”《吕氏春秋》时讲;“万事治本,必先治身”。自然间和人发生了什么事,本在哪里呢?本在自己的身体。
   湖南出土的一部医书里面记述了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治水10年未成,身体垮了,走路都要跌倒了,家里生活一团糟,他请教了当时一个主管医的大臣天师癸,天师癸告诉大禹,“凡治政之纪,必自身始”。就是说治理国家的纲纪,首先要从治理自己身体为始。于是就帮大禹调养数月,数月后大禹精神百倍,家里家外也是一片祥和。10年没办成的事,3年治水成功。所以物质身体是第一性的,如果说不能够治理人体的平衡,他的精神状态就是失衡的。
为人父母者不学医,谓之不慈,
为人子女者不学医,谓之不孝。
  人生许多的不幸和悲哀,多数都是源于无知与疏忽!
  生病是祝福的开始,生病是提醒我们该改变了!
  上帝
  用疾病纠正人的过失
  用身体的痛苦管教他!
   前半生从错误中学习,后半生在带病中延年!
   人就怕无所顾忌?带病养生,以烦恼养菩提心!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失败是成功地母亲!
    肝肺心肾脾对应仁义礼智信,对应五行木金火水土,对应人身筋,皮毛,血脉,骨,肌肉。对应风水东西南北中。对应角jué、商shānɡ、徵zhǐ、羽yǔ、宫ɡōnɡ五音 (题外话:这就是音乐疗病的原理;酸入肝,辣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甜入脾,凡是食物都有寒热温凉平的属性,这也就是药食同源,寓医于食可以治病的原理,大道至简,道不远人!对应的分泌体液:肝开窍于目为泪;肺开窍于鼻为涕;心开窍于舌心血变现为汗;肾开窍于耳为唾液;脾开窍于唇为涎液!可以对照诊病 ).
  中华民族传统膳食结构有深厚的哲学基础。首先是“天人合一,身土不二”的生态观,第二是“药食同源,寓医于食”的食疗观,第三是“审因施食,辩证用膳”的平衡膳食观,第四是“调理阴阳,阴平阳秘”的健康观,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烹饪和营养的哲学内涵。
人的疾病千奇百怪,但简而言之就是四类:寒热虚实!怕冷啊还是浑身燥热;是虚的走不动路啊还是没动地方就打饱嗝呀!越是复杂的问题解决的方法越简单!
其实所有的食物都分:寒热温凉平属性,要结合自身,例如(嘴起泡,口腔溃疡,耳痒,咽喉痛等等,是身体告诉您:上火了,不能再吃肉鱼“鱼生痰肉生火”,别吃热性食物比如小米,让我吃点大米吧,快让我吃点生菜,油麦,苦笋等降火的蔬菜吧。)您这样听从身体的本能,就不得病了!但是您嘴起泡,口腔溃疡,耳痒,咽喉痛等等,仍不注意饮食,相信医药,吃抗生素,牛黄解毒丸等,上面的症状消失了,口腔,耳朵不痛痒了。好了症,但病没好,您仍然一如既往的吃喝,不改变饮食,休息!下一步病就进入内脏了,要不癌症等大病都不是一天的结果!!切记!!寓医于食,是每天生活都坚持!药食同源,但药也不能立竿见影(您想单吃马上好病是误解!)
一年四季养脾胃(春季养肝,夏季养心,秋季养肺,冬季养肾)
春季到夏初,阳气上升,人容易心肾不交失眠,嗓子哑。中医原理是:肾水不能平衡心火造成的。
肝火旺就失眠,肝升肺降,肺是金,火克金,火属心,苦入心,可以降心火,升肺金,平衡肝火,失眠就好了!!
1,注意调节情志,别太压力,快乐活在当下,尽心就是完美,解脱自己,别太纠结,很多东西是修来的,不是求来的
2,苦菊,生菜,莴苣,带苦味的菜,大米比面粉也是凉性的。这是食物,可以寓医于食。
3,注意锻炼,例如登登山,散步。您喜欢登山吗?劳身治失眠,劳心得失眠。
古代医学经典《难经》中说:“人之安睡,神归心,魂归肝,魄归肺,意归脾,志藏肾,五脏各安其位而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您老爱失眠,一定是您体内的神、魂、魄、意、志没有好好待在相应的五脏里所导致的。
只有遵循天人合一的自然法则,只有掌握了四季养生的规律,我们才能非常自如地经营自己的人生,规划自己的健康道路!
人体是最无为,最自足的恒温平衡系统,不能偏离自然规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讲究科学的养生理念和生活之道!只有因天之序,根据身体的本性原则对待身体,才能长生久视,颐养天年!
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一个度,要永远遵循一种平衡。我的宗旨是:身体五脏六腑有毛病了,能用食物调理,就尽量用食物调理,这才是最有价值,也是最根本的方式。医道乃养生之道,生活之道,这是道的至真本意。

顺道昌,逆道亡。祝各位都与天地和其德,与日月和其明,与四时和其序,与鬼神和其吉凶。身心和谐!

想学学中医养生有关的东西,哪里教的比较系统啊~~

汉大儒董仲舒有云:“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心静, 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

潘守宇谈中医大道与养生智慧(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演讲提纲)
                                  一位中国平民的中医感悟
  遵循天人合一的自然法则,因天之序,顺应自然,药食同源,寓医于食,道法自然,道不远人,道在人心,道日用而不知,不为良相,就做良医。道以医显,从医入道。
最古老的一定是最永恒的
最经典的恰恰是最时尚的
全世界最高的学问是研究人的,而生命之学又是人类学中最高的学问!
托尔斯泰讲了,人类的最高智慧,是了解天地万物,及人在其中的位置,这是最高的科学。
因天之序,人是靠频率和宇宙共振的!所谓天人合一,就是人一定要跟自然和谐度越高,就越臻于至善!联社有一个报道,说:英国的王储查尔斯王子接受英国男性健康杂志社的访问,他有一句话讲的很精彩。他说:“如果我们对8000年的印度和中国医术视而不见的话,那么我们的确丢掉了一点东西,我的这种感觉非常强烈,因为他们医学理论基础是看人在宇宙中,在和谐整体中的位置”。这句话讲的非常好,我对查尔斯王子了解的不多,但是,从这句话里看到了他比较高的哲学水平。做为中国人如果不懂的这个道理,是值得反思的。我们有一些青年人不大了解中国的养生文化,甚至有些青年在网上还诋毁中国的养生文化,这是一种不了解的表现。我们的人文先祖把自己融入宇宙中,去临床实践,所获得的是一种真知,我们现代人很难做到的,因为现代人可以说:心浮气躁的多。能够真正的静下来感知宇宙变化的人不多,所以,他们获得了真知。比方说:经络,经络是几十年前现代医学认为这是中医的一种伪科学的一个口实,说:中医讲经络,谁看见经络了。那么后来有人用仪器把经络给照了下来,发现仪器所照下来的经络和古人所画的经络图没有差别。那么古人是怎么知道经络是这样的呢?就是一种内视,这种内视的基础就是静,极其的安静,安静的合宇宙同步的时候,他就准确的感知到了经络的走向,这是现代人无法想象的。
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庄严宣布:21实际的医学不能继续以疾病作为研究领域;(病越治越多!)而是应该以人类的健康作为研究方向!(养生颐养天年!)
 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防患于未然!
 中医治的是生病的人,西医治的是人生的病。是药三分毒,特别是中药!平衡就是健康,调整就是治疗!
   药食同源,寓医于食!
2001年7月在维也纳召开了第17届国际营养学大会,来自全世界的3000余名营养学专家出席了本次会议。通过热烈的讨论,与会代表达成了一致的学术观点:“食物是最好的药物”。“食疗”的保健效果浸透着历代先贤的血汗,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集中升华了亿万民众的实践、经验、痛苦和成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健康与疾病这一对矛盾、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与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总体把握。
中医的特性是平衡,中医的中字不仅仅是中国的医术,还包含了中庸之道,说文解字,中:上下通彻,左右兼顾,变更调整,中庸之意就是要通过变更调整,是事物处于上下左右之间的最稳定的状态,事物只有稳定才是平衡,平衡才是美,平衡才是相对的延长,这就是中庸之意,这就是中医的根源,记得过去批《中庸之道》,实际批中庸之道的时候,我们走的还是中庸之道,那个时候我们经常会说出这样的话,我们党既不能犯左倾主义的错误,也不能犯右倾主义的错误,这不就是中庸吗?中庸它是一个调整平衡,使自己处于一个最稳定的状态,中医的魂魄就在于中庸,把人调整为一个最平衡最稳定的状态,这个状态就叫做接近自然,保持人体整体的阴阳平衡,人是不会生病的,恢复人的整体平衡,人的病是可以渐渐治好的,这就是中医与现代医学最本质的区别,,现代医学就是医病,病灶在哪里就医哪里,中医不是的,中医是保持或者是恢复平衡,我们现在的身体很好。要面对各种变化,一年四季的变化、七情六欲的变化、饮食的变化等等,你想保持这个平衡就的针对各种变化,使自己能够接近自然,保持平衡,恢复平衡,有病了是你的身体失衡了,恢复平衡后,病就不治而愈了,所以说,中医的最高境界就是养生,是不治已病治未病,这一理论是一个最基本的规律。
中医就是平衡,在我们中国有一个古老的习俗,要过百岁,过百岁是个迷,它是一个预示,预示着人应该活100岁,所以,《皇帝内经》讲:人享进天年应该百岁而去,现代医学揭开了这个秘密,人的细胞100多天更换一次。婴儿生下来100天,在娘胎里形成的它已经没有了,它靠自己后天的吃食又形成了一个新的自我,这是一种脱胎换骨,也是一种壮举!所以,我们要为他庆祝,这个庆祝的名称就叫做过百岁,即使人的细胞100天左右更换一次,我们可以把人体比做一个大自然,给他营造一个风调雨顺平衡的环境,再长出来的细胞就是健壮的、有生命力的,它就取代于那些病态的、衰老的细胞,于是,人们就走向了健康,如果,我们在人体里面形成了一种违反自然的环境,那么再长出来的细胞就是病态的,它就取代了健康的细胞,这就是人体发病的根源,这就是我们中国伟大的中医!
中医中药不治病,只调节阴阳平衡,阴阳平衡释放潜能,潜能治愈疾病!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病问疾,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黄帝内经》
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阴阳之理,阳为始,阴为终。四时之序,春为始,冬为终。死生之道,分言之,则得其阳者生,得其阴者死;合言之,则阴阳和者生,阴阳离者死。故为万物之始终,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长兄最佳,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长兄善治未病之病,于病情发作之前,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也就是我们家人推崇备至;中兄善治欲病之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仅善治已病之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下针放血、用药教药,都以为我医术高明,因此名气响遍全国。”
  《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时期,扁鹊本来是传说中黄帝时代的名医,但上述史载的扁鹊实为约生于公元前407年左右(战国时代)的齐国名医,本名秦越人,被后人称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上医”和“中医”的思想,在2500年前左右都已产生。  
   “上医治未病之病,谓之养生;中医治欲病之病,谓之保健;下医治已病之病,谓之医疗。”用后现代医学的说法,“上医”属于养生学,“中医”属于保健学,或都叫预防医学,下医才是今天理解的医学。
一次,刘神威问了老师一个问题:中草药为何能医病,是什么原因?
孙思邈答道:“中草药之所以能治病,原理是以偏就偏。由于各种药物不同的性:寒、热、温、凉;不同的味:酸苦甘辛咸;不同的升降浮沉的趋势;不同的归经,对于患病的机体,起到调节平衡的作用”。
又一次,卢照邻问了老师一个问题:“名医能治愈疑难的疾病,是什么原因呢?”
孙思邈答道:“对天道变化了如指掌的人,必然可以参政于人事;对人体疾病了解透彻的人也必须根源于天道变化的规律。天候有四季,有五行,相互更替,犹似轮转。那么又是如何运转呢?天道之气和顺而为雨;愤怒起来便化为风;凝结而成霜雾;张扬发散就是彩虹。这是天道规律,人也相对应于四肢五脏,昼行夜寝,呼吸精气,吐故纳新。人身之气流注周身而成营气、卫气;彰显于志则显现于气色精神;发于外则为音声,这就是人身的自然规律。阴阳之道,天人相应,人身的阴阳与自然界并没什么差别。人身的阴阳失去常度时,人体气血上冲则发热;气血不通则生寒;气血蓄结生成瘤及赘物;气血下陷成痈疽;气血狂越奔腾就是气喘乏力;气血枯竭就会精神衰竭。各种征候都显现在外,气血的变化也表现在形貌上,天地不也是如此吗?”
孙思邈的回答十分精彩,也足见其医学上的造诣颇深。
   夜里9点到11点三焦经当令(值班),三焦通百脉,就是五脏六腑的连缀系挂,不能休息就气滞血瘀,百脉不通畅,四肢乏力,无精打采,五脏六腑血流气流营养排毒交通不畅;11点到凌晨1点,胆经当令;1点倒3点肝经当令;3点到凌晨5点是肺经当令 ;从夜里11点到早晨5点很重要,胆经排毒,易阳生;肝经为神,(开窍于目) ;肺神为魄(开窍于鼻);摄魂固魄,阴阳转换,排毒造血,都在这段时间,不因天之序,怎么健康?!
   肝神为魂,肺神为魄 孩子出生都是大拇指按在无名指的指根处,无名指的第二节处是肝穴,大拇指是肺经,孩子握固一做这个动作,是摄魂固魄,人生下来都是握固而来,撒手而去,为什么这样,是因为人魂飞魄散了!
   世界上的百岁老人,各有自己的长生秘诀,但有一个共同秘诀,也就是生活习惯您知道吗?
    那就是早睡早起,晚上九点钟之前睡觉!(大道至简,道不远人,以至于释迦摩尼菩提树下悟得道后,自己都惊奇:简单到自己都不好意思说出来!)
医政相通
《资治通鉴》以医论政;《伤寒杂病论》是以政论医,所以说不做良相就做良医!
“万事治本,必先治身”。“凡治政之纪,必自身始”《吕氏春秋》时讲;“万事治本,必先治身”。自然间和人发生了什么事,本在哪里呢?本在自己的身体。
   湖南出土的一部医书里面记述了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治水10年未成,身体垮了,走路都要跌倒了,家里生活一团糟,他请教了当时一个主管医的大臣天师癸,天师癸告诉大禹,“凡治政之纪,必自身始”。就是说治理国家的纲纪,首先要从治理自己身体为始。于是就帮大禹调养数月,数月后大禹精神百倍,家里家外也是一片祥和。10年没办成的事,3年治水成功。所以物质身体是第一性的,如果说不能够治理人体的平衡,他的精神状态就是失衡的。
为人父母者不学医,谓之不慈,
为人子女者不学医,谓之不孝。
  人生许多的不幸和悲哀,多数都是源于无知与疏忽!
  生病是祝福的开始,生病是提醒我们该改变了!
  上帝
  用疾病纠正人的过失
  用身体的痛苦管教他!
   前半生从错误中学习,后半生在带病中延年!
   人就怕无所顾忌?带病养生,以烦恼养菩提心!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失败是成功地母亲!
    肝肺心肾脾对应仁义礼智信,对应五行木金火水土,对应人身筋,皮毛,血脉,骨,肌肉。对应风水东西南北中。对应角jué、商shānɡ、徵zhǐ、羽yǔ、宫ɡōnɡ五音 (题外话:这就是音乐疗病的原理;酸入肝,辣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甜入脾,凡是食物都有寒热温凉平的属性,这也就是药食同源,寓医于食可以治病的原理,大道至简,道不远人!对应的分泌体液:肝开窍于目为泪;肺开窍于鼻为涕;心开窍于舌心血变现为汗;肾开窍于耳为唾液;脾开窍于唇为涎液!可以对照诊病 ).
  中华民族传统膳食结构有深厚的哲学基础。首先是“天人合一,身土不二”的生态观,第二是“药食同源,寓医于食”的食疗观,第三是“审因施食,辩证用膳”的平衡膳食观,第四是“调理阴阳,阴平阳秘”的健康观,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烹饪和营养的哲学内涵。
人的疾病千奇百怪,但简而言之就是四类:寒热虚实!怕冷啊还是浑身燥热;是虚的走不动路啊还是没动地方就打饱嗝呀!越是复杂的问题解决的方法越简单!
其实所有的食物都分:寒热温凉平属性,要结合自身,例如(嘴起泡,口腔溃疡,耳痒,咽喉痛等等,是身体告诉您:上火了,不能再吃肉鱼“鱼生痰肉生火”,别吃热性食物比如小米,让我吃点大米吧,快让我吃点生菜,油麦,苦笋等降火的蔬菜吧。)您这样听从身体的本能,就不得病了!但是您嘴起泡,口腔溃疡,耳痒,咽喉痛等等,仍不注意饮食,相信医药,吃抗生素,牛黄解毒丸等,上面的症状消失了,口腔,耳朵不痛痒了。好了症,但病没好,您仍然一如既往的吃喝,不改变饮食,休息!下一步病就进入内脏了,要不癌症等大病都不是一天的结果!!切记!!寓医于食,是每天生活都坚持!药食同源,但药也不能立竿见影(您想单吃马上好病是误解!)
一年四季养脾胃(春季养肝,夏季养心,秋季养肺,冬季养肾)
春季到夏初,阳气上升,人容易心肾不交失眠,嗓子哑。中医原理是:肾水不能平衡心火造成的。
肝火旺就失眠,肝升肺降,肺是金,火克金,火属心,苦入心,可以降心火,升肺金,平衡肝火,失眠就好了!!
1,注意调节情志,别太压力,快乐活在当下,尽心就是完美,解脱自己,别太纠结,很多东西是修来的,不是求来的
2,苦菊,生菜,莴苣,带苦味的菜,大米比面粉也是凉性的。这是食物,可以寓医于食。
3,注意锻炼,例如登登山,散步。您喜欢登山吗?劳身治失眠,劳心得失眠。
古代医学经典《难经》中说:“人之安睡,神归心,魂归肝,魄归肺,意归脾,志藏肾,五脏各安其位而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您老爱失眠,一定是您体内的神、魂、魄、意、志没有好好待在相应的五脏里所导致的。
只有遵循天人合一的自然法则,只有掌握了四季养生的规律,我们才能非常自如地经营自己的人生,规划自己的健康道路!
人体是最无为,最自足的恒温平衡系统,不能偏离自然规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讲究科学的养生理念和生活之道!只有因天之序,根据身体的本性原则对待身体,才能长生久视,颐养天年!
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一个度,要永远遵循一种平衡。我的宗旨是:身体五脏六腑有毛病了,能用食物调理,就尽量用食物调理,这才是最有价值,也是最根本的方式。医道乃养生之道,生活之道,这是道的至真本意。

顺道昌,逆道亡。祝各位都与天地和其德,与日月和其明,与四时和其序,与鬼神和其吉凶。身心和谐!

潘德孚老中医徒弟是谁

大董。
潘德孚老中医徒弟有三个,分别是大董、董芊麟、李业主。
潘德孚,民间知名老中医,执业中医师,中国人体科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特聘高级顾问,1935年出生于温州,1960年自学中医,先后师从温州名老中医方鼎如、胡天游、谷振声三位中医名家,专于学,勤于医,敏悟慧思,术业日精,尽得诸师之所长。
行医50年,活人无数,悟道有成,1983年退职开设温州市潘德孚中医诊所,2000年最先觉察到医疗市场化导致*后患,挺身发表了《医疗*的根源探讨》。

潘德孚老中医徒弟是谁

大董。
潘德孚老中医徒弟有三个,分别是大董、董芊麟、李业主。
潘德孚,民间知名老中医,执业中医师,中国人体科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特聘高级顾问,1935年出生于温州,1960年自学中医,先后师从温州名老中医方鼎如、胡天游、谷振声三位中医名家,专于学,勤于医,敏悟慧思,术业日精,尽得诸师之所长。
行医50年,活人无数,悟道有成,1983年退职开设温州市潘德孚中医诊所,2000年最先觉察到医疗市场化导致*后患,挺身发表了《医疗*的根源探讨》。

中医养生大学论文范文参考

中医养生学是是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中医养生在增进人类健康、延年益寿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是中华民族优秀 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中医养生论文 范文 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中医养生论文范文篇1

浅谈回族药膳与饮食养生教学设计

摘要:本研究以宁夏医科大学选修课“回族药膳与饮食养生”为例,探讨其教学设计策略,旨在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索精神。

关键词:选修课;回族药膳与饮食养生;教学设计

回族是一个注重健康的民族,全国第三、四次人口普查发现,宁夏的百岁老人中,回族老人占绝大多数[1]。究其长寿因素,良好的饮食习惯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回族的饮食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养生哲学,食与疗密切相关,“以食养病,以食代药,医食同源”,是我国养生学界的瑰宝。在历代的回医回药著作中,饮食疗法都作为防病治病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既是回医回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回族文化的主要承载者,更是健康饮食理念的重要内容。本项目致力于从生活化的角度,面向本校大学生开展选修课“回族药膳与饮食养生”,采用“以身探索”的 教学 方法 ,引领医学生体会回族饮食文化的丰富内涵,同时本课程又是学校进行人文素质 教育 的重要内容,意义重大。

一、整合教学内容

(一)合理设计内容体系

由于本课程暂无固定教材,授课内容由本项目成员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选材,并参照《中医饮食调护》(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郭瑞华主编)的章节设计,对整理后的教学内容分门别类。本课程共分为四大部分:“一、回族饮食养生理念”、“二、常用食材、药材的分类、性质、功用、现代研究”、“三、回族药膳、民间食疗方的类型、功用、制作方法及现代营养分析”、“四、常见病症饮食调护方法”。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对知识的实际应用,以实际案例为主线,讲授药膳的具体应用,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将前面已经学习的内容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将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创新体例设计

每章内容均以实例或现象、或民俗 谚语 为引导,提出问题,然后引出正文内容。“正文”先以回医回药理论进行阐释,要有理有据,有明确的文献来源;对相关内容进行中医中药论证、现代营养学论证。本部分内容应以“够用”为原则,突出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拓展性思维能力。编写时应注重知识的深度,不片面追求知识的广度。“食膳举例”部分应紧密贴合正文内容,列举的食谱应具有可操作性,在食材选择、调味剂使用、烹饪方法等方面,应具有显著的“回族”、“清真”特色。“知识小链接”部分是对上述内容的补充,相对独立,可以插放在任何需要知识补充之处。

此部分内容应纳入相关的回族文化、生活习惯、养生谚语、宗教信仰、斋戒习俗等知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回族文化的熏陶,增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这是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特色”的体现,突出趣味性,富有启迪性,使本课程更具生活气息和文化底蕴。“思考问题”的设置,不应是对重点知识的提问,而更注重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设置的问题应以培养学生“ 发散思维 ”和“举一反三”的能力为目的,贴合实际生活。

二、注重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

授课以“课堂讨论”为主,“以问题为主导”,追求“亲力亲为,以身探索”。教师只对关键性理论知识进行讲解,而对一般性、容易理解的内容,则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开展,鼓励学生从自身的视角去理解回族饮食文化,思考在原材料选择、加工工艺方面的考究及蕴含的养生理念,等等“;课堂讨论”还包括生活现象讨论、药膳分析讨论、疾病食疗讨论等专题讨论。具体方法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先提出不同意见,经过集体讨论后,纠正不正确的认识,并分析原因,最后由轮流小组组长以“ 报告 ”形式书面 总结 上交。本课程这样设计可使学生在互相探讨中增进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批判精神,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视频教学所选内容多为公众媒体或专业网站上提供的素材,涵盖回族烹饪、养生等方面的内容,使本课程成为真正意义上“色香味俱全”的公共课、文化课,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丰富课堂活动,更可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积极动手的热情。

三、实施成绩综合评价

将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和撰写的“报告”纳入本课程考查范围,占成绩考核的30%。“试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教学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以及药膳方的使用、食谱分析能力,占成绩考核的30%。“实践调研”环节,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深入生活,对身边人群的饮食习惯和常用食物进行调研分析,以培养学生“立足实际”“,理论结合实践,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占成绩考核的15%。在“动手能力”环节,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针对自身、家人的体质特点,或者对某种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痤疮等)的易感性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自拟或自选药膳,在家操作,操作过程以视频或图片形式呈交,并对药膳的功效进行口头阐述,对药膳的实际功效、服用时间以及体会进行如实记录,以此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各项能力,将结果纳入本课程考核内容,占成绩考核的25%。这也是本课程在成绩考核方面的特色和创新点。

四、全面考察教学效果

本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在理论的讲述上,以“够用,会用”为目的,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简化处理,始终贯穿“以应用为主线”,所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情况是反应教学效果一个重要方面。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满意度、存在的问题、改进意见等方面,以评价教学内容、课程设计、授课方式、成绩考核方式的合理性和非合理性。另外,学生的出勤率可以直接反映学生对本课程的 爱好 程度,是评价教学效果最直接而简单的风向标。

本人认为教学内容新颖、实用性强、授课方式灵活、授课内容贴近生活、寓教于乐,都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保证出勤率。而活跃的课堂氛围、师生间的良好互动,以及课间学生咨询问题的多少等等,都可反映出学生对本课程的喜爱程度。所以应纳入教学效果的评估范围。本次课程采用小班授课的方式进行,一个班大约为50名学生。

根据学生签到表、课堂互动情况、小组讨论及提交的调查问卷显示:学生对本课程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气氛热烈而轻松,加深了学生对回族饮食文化的了解,使学生具备了鉴别“美食与营养美食”的能力,督促学生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以身探索”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分析判断能力,使学生初步具备了敢于质疑、敢于批判地接受知识的意识和精神。“以身探索”的教学方式是本项目率先提出的教育理念,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初步具备批判精神。

现代社会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而个人的认知能力在海量信息面前显得愈发渺小,如何在信息的海洋中把握住正确的方向“,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必须具备基本的分析判断能力。本项目开设的“回族药膳与饮食养生”,其内容取自回族古今相关书籍,如《回回药方》《饮膳正要》《回族清真美食文化》《汤瓶八诊》系列丛书等,以及回族民俗、饮食习惯、烹饪习惯、*经等大众通俗的内容。所以在作为一门课程讲授给学生时,教师必须首先要保证所授内容的真实性和科学性,要批判某些不合时宜、不符合现代营养学的内容,发扬真正对健康有益的饮食文化;而教师更有责任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建立批判地接受知识的意识,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所谓的批判精神,是指对既定的学说或理论进行思考与质疑,有自己独到的、科学合理的见解和判断,它是建立在探究问题的基础之上的科学的、正确的批判态度,与简单的否定与抛弃完全不同[2]。

笔者认为,批判精神是 创新思维 的重要前提条件,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本课程将素质教育融会贯通于课堂,使学生受益匪浅。因此本课程“以身探索”的教学方式或可为高校素质教育提供一条可行的途径。作为全国*比例最多的宁夏地区,宁夏医科大学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较多的回族食物,对回族食物较为熟悉,学生往往可以根据亲身体会对日常饮食进行初步评价,从而自觉形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这是本课程开设的现实意义。从长远来看,本课程也是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是汉族学生了解回族文化的一个窗口,促进民族融合,共建和谐融洽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丁月玲.从回族的节食习俗谈养生长寿[J].中国穆斯林,2001,(6).

[2]蒋笃运,蒋桂芳.谈大学生批判和自我批判精神的培养[J].教育探索,2014,(2).

  中医养生论文范文篇2

试谈睡眠与中医养生

【摘要】从古至今,许多养生学家都认为睡眠与养生息息相关,良好的睡眠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如睡眠的时间和时限、睡眠的环境、睡眠的姿势、睡眠的情态等等,而在这些方面前人已为后世积累了许多 经验 ,值得我们重视与借鉴。

【关键词】睡眠;养生

睡眠,通常认为是由于身体内部的需要,使感觉活动和运动性活动暂时停止,给予适当刺激就能使其立即觉醒的状态。良好的睡眠是产生和储备能量的过程,就像车子开一段时间后需要进入加油站充电加油一样,良好的睡眠可以修复我们疲乏的细胞,产生新的能量,造就更强的免疫力。

1 睡眠时间和时限

1.1 时间:我国古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已逐渐形成了“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作息规律, 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 对四时的起居时间作了相应的论述。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春三月夜卧早起,夏三月夜卧早起,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明•谢肇撰的《五杂俎》卷十三•事部一里说:“读书不可过子时, 盖人当是时, 诸血归心, 一不得睡, 则血耗而生病矣。”晋•葛洪在《抱朴子•极言》也说:“寝息失时,伤也。”

1.2 时限: 吴清忠认为人体造血的最佳时段是从下午天黑之后到午夜一点,而且必须是达到深度睡眠的状态,一个人每周至少保持午夜12点以前累计有8小时的睡眠。[1]

清代著名养生学家、文学家曹庭栋著的《老老恒言•昼卧》曰:“每日时至午,阳气渐消,少息以养阳。时至子,阳气渐长,熟睡所以养阴”。《灵枢•大惑论》也说:“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在中医来看,睡眠其实就是一种人体阴阳交替的现象,子时和午时都是阴阳交替之时,也是人体经气“合阴”与“合阳”的时候,睡好子午觉,就有利于人体养阴和养阳。

由此看来,睡眠更注重质量与有效性,即以精神和体力的恢复作为标准。古人说:“凡睡至适可而止, 则神宁气足,大为有益。多睡则身体软弱,志气昏坠。”[2]

2 睡眠环境

明•高濂撰的养生专著《遵生八笺》中的《起居安•上卷》说:“所寝之室,名安乐窝, 冬暖夏凉,遇有睡思则就卧。”生命的三分之一都要在这“安乐窝”中度过,所以应该注意它的美化。《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养性•道林养性第二曰:“居处不得绮糜华丽,令人贪婪无言,乃祸害之源,但令素雅洁净,无风雨暑湿为佳。”

宋代养生家温革在《琐碎录》中说:“卧处不可当风,恐患头风,背受风嗽,肩受风则臂疼,善调摄者,虽盛暑不当风及坐卧露下”。风为百病之长,最容易侵袭人体而致病,出现头痛、耳聋、面瘫、瘾疹、肩背冷痛等。所以卧处有风, 应该急避开, 尤其是体虚年老之人。《琐碎录》还说过:“卧处不可以首近火,恐伤脑。”如果在卧具边安放火炉之类的东西,日久便会引动火气,妨碍睡眠,而且由于近火,温度可能过高,睡着后容易掀被,反而容易着凉。

北宋•张君房攥写的道家典籍《云笈七签》云:“夜寝燃,令人心神不安。”南宋•真德秀《真西山卫生歌》也曰:“默寝暗眠神晏如。”中医学也有“神安则寐”之论, 就寝即灭灯, 则目不外眩, 神守其舍也。日光为阳气之精华, 故日间人的阳气得以增强, 处于优势, 体内的生理活动亦处于升、动的状态, 神志清醒,不易入睡。若夜间燃灯而卧,灯光虽然不及日光纯盛, 亦为阳热之源, 可扰动体内阳气不得安伏于营阴, 阻碍人体进入睡眠的状态。[3]此即宋末元初人*飞撰养生学著作《三元参赞延寿书》中所说的“灯烛而卧,神魂不安”。另外,齐梁时代著名医家陶弘景在《养生延命录》里也说过:“凡卧讫头边勿安灯,令人六神不安。”

3 睡眠姿势

在《希夷睡诀》中提倡右侧卧时屈右足,屈右臂,以手承头,伸左足,以手置于股间。[4]佛门称此式是“吉祥卧”。《道藏• 混元经》曰:“仰面伸足睡, 恐失精, 故宜侧曲。”《道藏》中《修真十书•卫生歌》云:“卧不厌觉贵舒”此即“ 睡不厌屈,觉不厌伸。”孔子在《论语》中也说:“ 寝不尸”。《千金要方•养性•道林养性》说:“屈膝侧卧,益人气力,胜正偃卧。”《老老恒言•安寝》也指出:“如食后必欲卧,宜右侧以舒脾气”。

于上可知,古人们均认为右侧卧睡比其他任何睡姿都好。而现代研究也证明了右侧卧有利于心脏功能,还有利于消化系统的运化吸收。因为, 心脏位置较高, 有利于心脏排血, 并减轻其负担; 肝脏位于右侧最低处, 可获得较多的供血; 胃向十二指肠和小肠通向大肠的开口都向右侧,所以右侧卧位有利于食物在胃肠内运行。[5]

4 睡眠情态

心神是睡眠的主宰者,神静则寐,神动则醒。大怒大喜深思则阴阳不和,神不守舍,很难入睡。唐代李群玉《火炉前坐》:“孤灯照不寐,风雨满西林。多少关心事,书灰到深夜。”这就反映了作者因思虑而不眠的睡前情态。

古人认为寤则神栖于目,寐则神栖于心,心静无欲则能入睡,心情烦躁,杂念纷纭,常常难以入睡。[6]古人并详细介绍了睡心的方法,战国早期庄子所著的《南华经》记载睡心有“操纵”二法:“ 操者,如贯想头顶,默数鼻息,返观丹田之类,使心有所著,乃不纷驰,庶可获寐;纵者,任其心游思于杳渺无肤之区,亦可渐入朦胧之境。最忌者,心欲求寐,则寐愈难。盖醒与寐交界关头, 渐非臆想所及, 惟忘乎寐, 则心之或操或纵,皆通睡之路。”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客观条件尽量睡好觉,让身体在睡眠外生命三分之二的时间里生机勃勃。

参考文献

[1] 吴清忠. 人体使用手册[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6:1.

[2] 蒲昭和.古人推崇的睡眠养生法.保健医苑[J].37

[3] 赵颖初, 腾晶.道教睡眠养生观在中医养生中的体现.中华中医药学刊[J]. 2009-9. 27(9):1941

[4] 明道藏[M].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1988: 478

[5] 吴静.宋咏梅.睡眠养生也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江西中医学院学报[J]. 2010-4.22(2):47

[6] 宋执云,董桂兰.古代睡眠养生术浅探.安徽中医临床杂志[J].1995.7(1):62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中 医养 生论 文范 文”

中医养生大学论文范文参考

中医养生学是是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中医养生在增进人类健康、延年益寿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是中华民族优秀 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中医养生论文 范文 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中医养生论文范文篇1

浅谈回族药膳与饮食养生教学设计

摘要:本研究以宁夏医科大学选修课“回族药膳与饮食养生”为例,探讨其教学设计策略,旨在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索精神。

关键词:选修课;回族药膳与饮食养生;教学设计

回族是一个注重健康的民族,全国第三、四次人口普查发现,宁夏的百岁老人中,回族老人占绝大多数[1]。究其长寿因素,良好的饮食习惯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回族的饮食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养生哲学,食与疗密切相关,“以食养病,以食代药,医食同源”,是我国养生学界的瑰宝。在历代的回医回药著作中,饮食疗法都作为防病治病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既是回医回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回族文化的主要承载者,更是健康饮食理念的重要内容。本项目致力于从生活化的角度,面向本校大学生开展选修课“回族药膳与饮食养生”,采用“以身探索”的 教学 方法 ,引领医学生体会回族饮食文化的丰富内涵,同时本课程又是学校进行人文素质 教育 的重要内容,意义重大。

一、整合教学内容

(一)合理设计内容体系

由于本课程暂无固定教材,授课内容由本项目成员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选材,并参照《中医饮食调护》(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郭瑞华主编)的章节设计,对整理后的教学内容分门别类。本课程共分为四大部分:“一、回族饮食养生理念”、“二、常用食材、药材的分类、性质、功用、现代研究”、“三、回族药膳、民间食疗方的类型、功用、制作方法及现代营养分析”、“四、常见病症饮食调护方法”。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对知识的实际应用,以实际案例为主线,讲授药膳的具体应用,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将前面已经学习的内容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将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创新体例设计

每章内容均以实例或现象、或民俗 谚语 为引导,提出问题,然后引出正文内容。“正文”先以回医回药理论进行阐释,要有理有据,有明确的文献来源;对相关内容进行中医中药论证、现代营养学论证。本部分内容应以“够用”为原则,突出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拓展性思维能力。编写时应注重知识的深度,不片面追求知识的广度。“食膳举例”部分应紧密贴合正文内容,列举的食谱应具有可操作性,在食材选择、调味剂使用、烹饪方法等方面,应具有显著的“回族”、“清真”特色。“知识小链接”部分是对上述内容的补充,相对独立,可以插放在任何需要知识补充之处。

此部分内容应纳入相关的回族文化、生活习惯、养生谚语、宗教信仰、斋戒习俗等知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回族文化的熏陶,增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这是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特色”的体现,突出趣味性,富有启迪性,使本课程更具生活气息和文化底蕴。“思考问题”的设置,不应是对重点知识的提问,而更注重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设置的问题应以培养学生“ 发散思维 ”和“举一反三”的能力为目的,贴合实际生活。

二、注重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

授课以“课堂讨论”为主,“以问题为主导”,追求“亲力亲为,以身探索”。教师只对关键性理论知识进行讲解,而对一般性、容易理解的内容,则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开展,鼓励学生从自身的视角去理解回族饮食文化,思考在原材料选择、加工工艺方面的考究及蕴含的养生理念,等等“;课堂讨论”还包括生活现象讨论、药膳分析讨论、疾病食疗讨论等专题讨论。具体方法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先提出不同意见,经过集体讨论后,纠正不正确的认识,并分析原因,最后由轮流小组组长以“ 报告 ”形式书面 总结 上交。本课程这样设计可使学生在互相探讨中增进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批判精神,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视频教学所选内容多为公众媒体或专业网站上提供的素材,涵盖回族烹饪、养生等方面的内容,使本课程成为真正意义上“色香味俱全”的公共课、文化课,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丰富课堂活动,更可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积极动手的热情。

三、实施成绩综合评价

将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和撰写的“报告”纳入本课程考查范围,占成绩考核的30%。“试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教学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以及药膳方的使用、食谱分析能力,占成绩考核的30%。“实践调研”环节,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深入生活,对身边人群的饮食习惯和常用食物进行调研分析,以培养学生“立足实际”“,理论结合实践,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占成绩考核的15%。在“动手能力”环节,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针对自身、家人的体质特点,或者对某种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痤疮等)的易感性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自拟或自选药膳,在家操作,操作过程以视频或图片形式呈交,并对药膳的功效进行口头阐述,对药膳的实际功效、服用时间以及体会进行如实记录,以此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各项能力,将结果纳入本课程考核内容,占成绩考核的25%。这也是本课程在成绩考核方面的特色和创新点。

四、全面考察教学效果

本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在理论的讲述上,以“够用,会用”为目的,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简化处理,始终贯穿“以应用为主线”,所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情况是反应教学效果一个重要方面。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满意度、存在的问题、改进意见等方面,以评价教学内容、课程设计、授课方式、成绩考核方式的合理性和非合理性。另外,学生的出勤率可以直接反映学生对本课程的 爱好 程度,是评价教学效果最直接而简单的风向标。

本人认为教学内容新颖、实用性强、授课方式灵活、授课内容贴近生活、寓教于乐,都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保证出勤率。而活跃的课堂氛围、师生间的良好互动,以及课间学生咨询问题的多少等等,都可反映出学生对本课程的喜爱程度。所以应纳入教学效果的评估范围。本次课程采用小班授课的方式进行,一个班大约为50名学生。

根据学生签到表、课堂互动情况、小组讨论及提交的调查问卷显示:学生对本课程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气氛热烈而轻松,加深了学生对回族饮食文化的了解,使学生具备了鉴别“美食与营养美食”的能力,督促学生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以身探索”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分析判断能力,使学生初步具备了敢于质疑、敢于批判地接受知识的意识和精神。“以身探索”的教学方式是本项目率先提出的教育理念,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初步具备批判精神。

现代社会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而个人的认知能力在海量信息面前显得愈发渺小,如何在信息的海洋中把握住正确的方向“,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必须具备基本的分析判断能力。本项目开设的“回族药膳与饮食养生”,其内容取自回族古今相关书籍,如《回回药方》《饮膳正要》《回族清真美食文化》《汤瓶八诊》系列丛书等,以及回族民俗、饮食习惯、烹饪习惯、*经等大众通俗的内容。所以在作为一门课程讲授给学生时,教师必须首先要保证所授内容的真实性和科学性,要批判某些不合时宜、不符合现代营养学的内容,发扬真正对健康有益的饮食文化;而教师更有责任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建立批判地接受知识的意识,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所谓的批判精神,是指对既定的学说或理论进行思考与质疑,有自己独到的、科学合理的见解和判断,它是建立在探究问题的基础之上的科学的、正确的批判态度,与简单的否定与抛弃完全不同[2]。

笔者认为,批判精神是 创新思维 的重要前提条件,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本课程将素质教育融会贯通于课堂,使学生受益匪浅。因此本课程“以身探索”的教学方式或可为高校素质教育提供一条可行的途径。作为全国*比例最多的宁夏地区,宁夏医科大学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较多的回族食物,对回族食物较为熟悉,学生往往可以根据亲身体会对日常饮食进行初步评价,从而自觉形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这是本课程开设的现实意义。从长远来看,本课程也是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是汉族学生了解回族文化的一个窗口,促进民族融合,共建和谐融洽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丁月玲.从回族的节食习俗谈养生长寿[J].中国穆斯林,2001,(6).

[2]蒋笃运,蒋桂芳.谈大学生批判和自我批判精神的培养[J].教育探索,2014,(2).

  中医养生论文范文篇2

试谈睡眠与中医养生

【摘要】从古至今,许多养生学家都认为睡眠与养生息息相关,良好的睡眠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如睡眠的时间和时限、睡眠的环境、睡眠的姿势、睡眠的情态等等,而在这些方面前人已为后世积累了许多 经验 ,值得我们重视与借鉴。

【关键词】睡眠;养生

睡眠,通常认为是由于身体内部的需要,使感觉活动和运动性活动暂时停止,给予适当刺激就能使其立即觉醒的状态。良好的睡眠是产生和储备能量的过程,就像车子开一段时间后需要进入加油站充电加油一样,良好的睡眠可以修复我们疲乏的细胞,产生新的能量,造就更强的免疫力。

1 睡眠时间和时限

1.1 时间:我国古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已逐渐形成了“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作息规律, 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 对四时的起居时间作了相应的论述。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春三月夜卧早起,夏三月夜卧早起,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明•谢肇撰的《五杂俎》卷十三•事部一里说:“读书不可过子时, 盖人当是时, 诸血归心, 一不得睡, 则血耗而生病矣。”晋•葛洪在《抱朴子•极言》也说:“寝息失时,伤也。”

1.2 时限: 吴清忠认为人体造血的最佳时段是从下午天黑之后到午夜一点,而且必须是达到深度睡眠的状态,一个人每周至少保持午夜12点以前累计有8小时的睡眠。[1]

清代著名养生学家、文学家曹庭栋著的《老老恒言•昼卧》曰:“每日时至午,阳气渐消,少息以养阳。时至子,阳气渐长,熟睡所以养阴”。《灵枢•大惑论》也说:“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在中医来看,睡眠其实就是一种人体阴阳交替的现象,子时和午时都是阴阳交替之时,也是人体经气“合阴”与“合阳”的时候,睡好子午觉,就有利于人体养阴和养阳。

由此看来,睡眠更注重质量与有效性,即以精神和体力的恢复作为标准。古人说:“凡睡至适可而止, 则神宁气足,大为有益。多睡则身体软弱,志气昏坠。”[2]

2 睡眠环境

明•高濂撰的养生专著《遵生八笺》中的《起居安•上卷》说:“所寝之室,名安乐窝, 冬暖夏凉,遇有睡思则就卧。”生命的三分之一都要在这“安乐窝”中度过,所以应该注意它的美化。《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养性•道林养性第二曰:“居处不得绮糜华丽,令人贪婪无言,乃祸害之源,但令素雅洁净,无风雨暑湿为佳。”

宋代养生家温革在《琐碎录》中说:“卧处不可当风,恐患头风,背受风嗽,肩受风则臂疼,善调摄者,虽盛暑不当风及坐卧露下”。风为百病之长,最容易侵袭人体而致病,出现头痛、耳聋、面瘫、瘾疹、肩背冷痛等。所以卧处有风, 应该急避开, 尤其是体虚年老之人。《琐碎录》还说过:“卧处不可以首近火,恐伤脑。”如果在卧具边安放火炉之类的东西,日久便会引动火气,妨碍睡眠,而且由于近火,温度可能过高,睡着后容易掀被,反而容易着凉。

北宋•张君房攥写的道家典籍《云笈七签》云:“夜寝燃,令人心神不安。”南宋•真德秀《真西山卫生歌》也曰:“默寝暗眠神晏如。”中医学也有“神安则寐”之论, 就寝即灭灯, 则目不外眩, 神守其舍也。日光为阳气之精华, 故日间人的阳气得以增强, 处于优势, 体内的生理活动亦处于升、动的状态, 神志清醒,不易入睡。若夜间燃灯而卧,灯光虽然不及日光纯盛, 亦为阳热之源, 可扰动体内阳气不得安伏于营阴, 阻碍人体进入睡眠的状态。[3]此即宋末元初人*飞撰养生学著作《三元参赞延寿书》中所说的“灯烛而卧,神魂不安”。另外,齐梁时代著名医家陶弘景在《养生延命录》里也说过:“凡卧讫头边勿安灯,令人六神不安。”

3 睡眠姿势

在《希夷睡诀》中提倡右侧卧时屈右足,屈右臂,以手承头,伸左足,以手置于股间。[4]佛门称此式是“吉祥卧”。《道藏• 混元经》曰:“仰面伸足睡, 恐失精, 故宜侧曲。”《道藏》中《修真十书•卫生歌》云:“卧不厌觉贵舒”此即“ 睡不厌屈,觉不厌伸。”孔子在《论语》中也说:“ 寝不尸”。《千金要方•养性•道林养性》说:“屈膝侧卧,益人气力,胜正偃卧。”《老老恒言•安寝》也指出:“如食后必欲卧,宜右侧以舒脾气”。

于上可知,古人们均认为右侧卧睡比其他任何睡姿都好。而现代研究也证明了右侧卧有利于心脏功能,还有利于消化系统的运化吸收。因为, 心脏位置较高, 有利于心脏排血, 并减轻其负担; 肝脏位于右侧最低处, 可获得较多的供血; 胃向十二指肠和小肠通向大肠的开口都向右侧,所以右侧卧位有利于食物在胃肠内运行。[5]

4 睡眠情态

心神是睡眠的主宰者,神静则寐,神动则醒。大怒大喜深思则阴阳不和,神不守舍,很难入睡。唐代李群玉《火炉前坐》:“孤灯照不寐,风雨满西林。多少关心事,书灰到深夜。”这就反映了作者因思虑而不眠的睡前情态。

古人认为寤则神栖于目,寐则神栖于心,心静无欲则能入睡,心情烦躁,杂念纷纭,常常难以入睡。[6]古人并详细介绍了睡心的方法,战国早期庄子所著的《南华经》记载睡心有“操纵”二法:“ 操者,如贯想头顶,默数鼻息,返观丹田之类,使心有所著,乃不纷驰,庶可获寐;纵者,任其心游思于杳渺无肤之区,亦可渐入朦胧之境。最忌者,心欲求寐,则寐愈难。盖醒与寐交界关头, 渐非臆想所及, 惟忘乎寐, 则心之或操或纵,皆通睡之路。”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客观条件尽量睡好觉,让身体在睡眠外生命三分之二的时间里生机勃勃。

参考文献

[1] 吴清忠. 人体使用手册[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6:1.

[2] 蒲昭和.古人推崇的睡眠养生法.保健医苑[J].37

[3] 赵颖初, 腾晶.道教睡眠养生观在中医养生中的体现.中华中医药学刊[J]. 2009-9. 27(9):1941

[4] 明道藏[M].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1988: 478

[5] 吴静.宋咏梅.睡眠养生也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江西中医学院学报[J]. 2010-4.22(2):47

[6] 宋执云,董桂兰.古代睡眠养生术浅探.安徽中医临床杂志[J].1995.7(1):62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中 医养 生论 文范 文”

中医养生大学论文范文参考

中医养生学是是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中医养生在增进人类健康、延年益寿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是中华民族优秀 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中医养生论文 范文 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中医养生论文范文篇1

浅谈回族药膳与饮食养生教学设计

摘要:本研究以宁夏医科大学选修课“回族药膳与饮食养生”为例,探讨其教学设计策略,旨在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索精神。

关键词:选修课;回族药膳与饮食养生;教学设计

回族是一个注重健康的民族,全国第三、四次人口普查发现,宁夏的百岁老人中,回族老人占绝大多数[1]。究其长寿因素,良好的饮食习惯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回族的饮食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养生哲学,食与疗密切相关,“以食养病,以食代药,医食同源”,是我国养生学界的瑰宝。在历代的回医回药著作中,饮食疗法都作为防病治病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既是回医回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回族文化的主要承载者,更是健康饮食理念的重要内容。本项目致力于从生活化的角度,面向本校大学生开展选修课“回族药膳与饮食养生”,采用“以身探索”的 教学 方法 ,引领医学生体会回族饮食文化的丰富内涵,同时本课程又是学校进行人文素质 教育 的重要内容,意义重大。

一、整合教学内容

(一)合理设计内容体系

由于本课程暂无固定教材,授课内容由本项目成员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选材,并参照《中医饮食调护》(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郭瑞华主编)的章节设计,对整理后的教学内容分门别类。本课程共分为四大部分:“一、回族饮食养生理念”、“二、常用食材、药材的分类、性质、功用、现代研究”、“三、回族药膳、民间食疗方的类型、功用、制作方法及现代营养分析”、“四、常见病症饮食调护方法”。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对知识的实际应用,以实际案例为主线,讲授药膳的具体应用,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将前面已经学习的内容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将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创新体例设计

每章内容均以实例或现象、或民俗 谚语 为引导,提出问题,然后引出正文内容。“正文”先以回医回药理论进行阐释,要有理有据,有明确的文献来源;对相关内容进行中医中药论证、现代营养学论证。本部分内容应以“够用”为原则,突出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拓展性思维能力。编写时应注重知识的深度,不片面追求知识的广度。“食膳举例”部分应紧密贴合正文内容,列举的食谱应具有可操作性,在食材选择、调味剂使用、烹饪方法等方面,应具有显著的“回族”、“清真”特色。“知识小链接”部分是对上述内容的补充,相对独立,可以插放在任何需要知识补充之处。

此部分内容应纳入相关的回族文化、生活习惯、养生谚语、宗教信仰、斋戒习俗等知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回族文化的熏陶,增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这是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特色”的体现,突出趣味性,富有启迪性,使本课程更具生活气息和文化底蕴。“思考问题”的设置,不应是对重点知识的提问,而更注重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设置的问题应以培养学生“ 发散思维 ”和“举一反三”的能力为目的,贴合实际生活。

二、注重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

授课以“课堂讨论”为主,“以问题为主导”,追求“亲力亲为,以身探索”。教师只对关键性理论知识进行讲解,而对一般性、容易理解的内容,则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开展,鼓励学生从自身的视角去理解回族饮食文化,思考在原材料选择、加工工艺方面的考究及蕴含的养生理念,等等“;课堂讨论”还包括生活现象讨论、药膳分析讨论、疾病食疗讨论等专题讨论。具体方法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先提出不同意见,经过集体讨论后,纠正不正确的认识,并分析原因,最后由轮流小组组长以“ 报告 ”形式书面 总结 上交。本课程这样设计可使学生在互相探讨中增进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批判精神,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视频教学所选内容多为公众媒体或专业网站上提供的素材,涵盖回族烹饪、养生等方面的内容,使本课程成为真正意义上“色香味俱全”的公共课、文化课,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丰富课堂活动,更可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积极动手的热情。

三、实施成绩综合评价

将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和撰写的“报告”纳入本课程考查范围,占成绩考核的30%。“试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教学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以及药膳方的使用、食谱分析能力,占成绩考核的30%。“实践调研”环节,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深入生活,对身边人群的饮食习惯和常用食物进行调研分析,以培养学生“立足实际”“,理论结合实践,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占成绩考核的15%。在“动手能力”环节,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针对自身、家人的体质特点,或者对某种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痤疮等)的易感性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自拟或自选药膳,在家操作,操作过程以视频或图片形式呈交,并对药膳的功效进行口头阐述,对药膳的实际功效、服用时间以及体会进行如实记录,以此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各项能力,将结果纳入本课程考核内容,占成绩考核的25%。这也是本课程在成绩考核方面的特色和创新点。

四、全面考察教学效果

本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在理论的讲述上,以“够用,会用”为目的,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简化处理,始终贯穿“以应用为主线”,所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情况是反应教学效果一个重要方面。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满意度、存在的问题、改进意见等方面,以评价教学内容、课程设计、授课方式、成绩考核方式的合理性和非合理性。另外,学生的出勤率可以直接反映学生对本课程的 爱好 程度,是评价教学效果最直接而简单的风向标。

本人认为教学内容新颖、实用性强、授课方式灵活、授课内容贴近生活、寓教于乐,都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保证出勤率。而活跃的课堂氛围、师生间的良好互动,以及课间学生咨询问题的多少等等,都可反映出学生对本课程的喜爱程度。所以应纳入教学效果的评估范围。本次课程采用小班授课的方式进行,一个班大约为50名学生。

根据学生签到表、课堂互动情况、小组讨论及提交的调查问卷显示:学生对本课程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气氛热烈而轻松,加深了学生对回族饮食文化的了解,使学生具备了鉴别“美食与营养美食”的能力,督促学生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以身探索”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分析判断能力,使学生初步具备了敢于质疑、敢于批判地接受知识的意识和精神。“以身探索”的教学方式是本项目率先提出的教育理念,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初步具备批判精神。

现代社会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而个人的认知能力在海量信息面前显得愈发渺小,如何在信息的海洋中把握住正确的方向“,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必须具备基本的分析判断能力。本项目开设的“回族药膳与饮食养生”,其内容取自回族古今相关书籍,如《回回药方》《饮膳正要》《回族清真美食文化》《汤瓶八诊》系列丛书等,以及回族民俗、饮食习惯、烹饪习惯、*经等大众通俗的内容。所以在作为一门课程讲授给学生时,教师必须首先要保证所授内容的真实性和科学性,要批判某些不合时宜、不符合现代营养学的内容,发扬真正对健康有益的饮食文化;而教师更有责任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建立批判地接受知识的意识,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所谓的批判精神,是指对既定的学说或理论进行思考与质疑,有自己独到的、科学合理的见解和判断,它是建立在探究问题的基础之上的科学的、正确的批判态度,与简单的否定与抛弃完全不同[2]。

笔者认为,批判精神是 创新思维 的重要前提条件,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本课程将素质教育融会贯通于课堂,使学生受益匪浅。因此本课程“以身探索”的教学方式或可为高校素质教育提供一条可行的途径。作为全国*比例最多的宁夏地区,宁夏医科大学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较多的回族食物,对回族食物较为熟悉,学生往往可以根据亲身体会对日常饮食进行初步评价,从而自觉形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这是本课程开设的现实意义。从长远来看,本课程也是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是汉族学生了解回族文化的一个窗口,促进民族融合,共建和谐融洽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丁月玲.从回族的节食习俗谈养生长寿[J].中国穆斯林,2001,(6).

[2]蒋笃运,蒋桂芳.谈大学生批判和自我批判精神的培养[J].教育探索,2014,(2).

  中医养生论文范文篇2

试谈睡眠与中医养生

【摘要】从古至今,许多养生学家都认为睡眠与养生息息相关,良好的睡眠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如睡眠的时间和时限、睡眠的环境、睡眠的姿势、睡眠的情态等等,而在这些方面前人已为后世积累了许多 经验 ,值得我们重视与借鉴。

【关键词】睡眠;养生

睡眠,通常认为是由于身体内部的需要,使感觉活动和运动性活动暂时停止,给予适当刺激就能使其立即觉醒的状态。良好的睡眠是产生和储备能量的过程,就像车子开一段时间后需要进入加油站充电加油一样,良好的睡眠可以修复我们疲乏的细胞,产生新的能量,造就更强的免疫力。

1 睡眠时间和时限

1.1 时间:我国古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已逐渐形成了“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作息规律, 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 对四时的起居时间作了相应的论述。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春三月夜卧早起,夏三月夜卧早起,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明•谢肇撰的《五杂俎》卷十三•事部一里说:“读书不可过子时, 盖人当是时, 诸血归心, 一不得睡, 则血耗而生病矣。”晋•葛洪在《抱朴子•极言》也说:“寝息失时,伤也。”

1.2 时限: 吴清忠认为人体造血的最佳时段是从下午天黑之后到午夜一点,而且必须是达到深度睡眠的状态,一个人每周至少保持午夜12点以前累计有8小时的睡眠。[1]

清代著名养生学家、文学家曹庭栋著的《老老恒言•昼卧》曰:“每日时至午,阳气渐消,少息以养阳。时至子,阳气渐长,熟睡所以养阴”。《灵枢•大惑论》也说:“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在中医来看,睡眠其实就是一种人体阴阳交替的现象,子时和午时都是阴阳交替之时,也是人体经气“合阴”与“合阳”的时候,睡好子午觉,就有利于人体养阴和养阳。

由此看来,睡眠更注重质量与有效性,即以精神和体力的恢复作为标准。古人说:“凡睡至适可而止, 则神宁气足,大为有益。多睡则身体软弱,志气昏坠。”[2]

2 睡眠环境

明•高濂撰的养生专著《遵生八笺》中的《起居安•上卷》说:“所寝之室,名安乐窝, 冬暖夏凉,遇有睡思则就卧。”生命的三分之一都要在这“安乐窝”中度过,所以应该注意它的美化。《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养性•道林养性第二曰:“居处不得绮糜华丽,令人贪婪无言,乃祸害之源,但令素雅洁净,无风雨暑湿为佳。”

宋代养生家温革在《琐碎录》中说:“卧处不可当风,恐患头风,背受风嗽,肩受风则臂疼,善调摄者,虽盛暑不当风及坐卧露下”。风为百病之长,最容易侵袭人体而致病,出现头痛、耳聋、面瘫、瘾疹、肩背冷痛等。所以卧处有风, 应该急避开, 尤其是体虚年老之人。《琐碎录》还说过:“卧处不可以首近火,恐伤脑。”如果在卧具边安放火炉之类的东西,日久便会引动火气,妨碍睡眠,而且由于近火,温度可能过高,睡着后容易掀被,反而容易着凉。

北宋•张君房攥写的道家典籍《云笈七签》云:“夜寝燃,令人心神不安。”南宋•真德秀《真西山卫生歌》也曰:“默寝暗眠神晏如。”中医学也有“神安则寐”之论, 就寝即灭灯, 则目不外眩, 神守其舍也。日光为阳气之精华, 故日间人的阳气得以增强, 处于优势, 体内的生理活动亦处于升、动的状态, 神志清醒,不易入睡。若夜间燃灯而卧,灯光虽然不及日光纯盛, 亦为阳热之源, 可扰动体内阳气不得安伏于营阴, 阻碍人体进入睡眠的状态。[3]此即宋末元初人*飞撰养生学著作《三元参赞延寿书》中所说的“灯烛而卧,神魂不安”。另外,齐梁时代著名医家陶弘景在《养生延命录》里也说过:“凡卧讫头边勿安灯,令人六神不安。”

3 睡眠姿势

在《希夷睡诀》中提倡右侧卧时屈右足,屈右臂,以手承头,伸左足,以手置于股间。[4]佛门称此式是“吉祥卧”。《道藏• 混元经》曰:“仰面伸足睡, 恐失精, 故宜侧曲。”《道藏》中《修真十书•卫生歌》云:“卧不厌觉贵舒”此即“ 睡不厌屈,觉不厌伸。”孔子在《论语》中也说:“ 寝不尸”。《千金要方•养性•道林养性》说:“屈膝侧卧,益人气力,胜正偃卧。”《老老恒言•安寝》也指出:“如食后必欲卧,宜右侧以舒脾气”。

于上可知,古人们均认为右侧卧睡比其他任何睡姿都好。而现代研究也证明了右侧卧有利于心脏功能,还有利于消化系统的运化吸收。因为, 心脏位置较高, 有利于心脏排血, 并减轻其负担; 肝脏位于右侧最低处, 可获得较多的供血; 胃向十二指肠和小肠通向大肠的开口都向右侧,所以右侧卧位有利于食物在胃肠内运行。[5]

4 睡眠情态

心神是睡眠的主宰者,神静则寐,神动则醒。大怒大喜深思则阴阳不和,神不守舍,很难入睡。唐代李群玉《火炉前坐》:“孤灯照不寐,风雨满西林。多少关心事,书灰到深夜。”这就反映了作者因思虑而不眠的睡前情态。

古人认为寤则神栖于目,寐则神栖于心,心静无欲则能入睡,心情烦躁,杂念纷纭,常常难以入睡。[6]古人并详细介绍了睡心的方法,战国早期庄子所著的《南华经》记载睡心有“操纵”二法:“ 操者,如贯想头顶,默数鼻息,返观丹田之类,使心有所著,乃不纷驰,庶可获寐;纵者,任其心游思于杳渺无肤之区,亦可渐入朦胧之境。最忌者,心欲求寐,则寐愈难。盖醒与寐交界关头, 渐非臆想所及, 惟忘乎寐, 则心之或操或纵,皆通睡之路。”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客观条件尽量睡好觉,让身体在睡眠外生命三分之二的时间里生机勃勃。

参考文献

[1] 吴清忠. 人体使用手册[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6:1.

[2] 蒲昭和.古人推崇的睡眠养生法.保健医苑[J].37

[3] 赵颖初, 腾晶.道教睡眠养生观在中医养生中的体现.中华中医药学刊[J]. 2009-9. 27(9):1941

[4] 明道藏[M].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1988: 478

[5] 吴静.宋咏梅.睡眠养生也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江西中医学院学报[J]. 2010-4.22(2):47

[6] 宋执云,董桂兰.古代睡眠养生术浅探.安徽中医临床杂志[J].1995.7(1):62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中 医养 生论 文范 文”

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之师是谁 其徒弟有多少人

董海川之师是谁

董海川原名董明魁,生于1797年,卒于1882年,是一位长寿的武学大家,在其漫长的一生中致力于传播武学,弟子无数,在其墓志铭中的弟子就达到56位之多,董海川被认为是现代八卦掌的创始人,因为其教授学生的时候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所授内容是有所区别的,所以后来形成了八卦掌的各个流派。

董海川

董海川早年醉心于武学,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研习武学,由于其聪明可以达到一点即通,所以在其家乡河北一代早年就富有盛名。后来因为好打抱不平,惹了事,离开家乡开始云游四方,到处寻找武学高人切磋学习,为了避免麻烦,改名为董海川。

董海川从26岁开始游历四方,十三年后才再次回到家乡,据说在其游历到九华山的时候遇到了世外高人“云盘老祖”,云盘老祖将其收归门下,董浩川在九华山跟随云盘老祖学习武艺多年,得到了云盘老祖的真传。学成之后,董海川下山回到了家乡。

后来董海川来到了北京城,因为打抱不平杀死了朝廷命官,为了躲避追杀净身做了太监,因为那个时候犯了官司净身做了太监就可以免除罪责。在北京城,董海川一直待到其去世,在长达三四十年的北京生活中,董海川开始精心授徒,传播自己的八卦掌,创立了八卦掌这一武学宗派。

公元1882年,董海川去世,去世之后其徒弟将其埋葬在了北京,并且立碑纪念,在董海川之后八卦掌形成了五大流派:尹派、程派、梁派、史派、张派。

董海川徒弟

董海川一生痴迷武学,早年主要是学习武术,在二十六岁之后曾经在全国各地游历了十三年,在各地遍访名师,学习武学,据说曾经遇到“云盘老祖”,并且得到了其真传,在中年之后,董海川来到了北京,并且在北京成为了一名宦官,这个时期董海川主要是在京城内研习武学,并且传播自己的八卦掌。

董海川弟子尹福

董海川在京城内广收门徒,据说“请艺者自通显以至士贾与达官等几及千人”,当然很多人都是慕名而来,但是往往不能坚持学习的居多,有人学了一招两式就离开了。当董海川去世的时候,徒弟们将自己的老师董海川埋葬在北京东直门外小牛房村旁,并且立碑纪念,碑文上面署名的徒弟就多达五十六人。其中比较有名气的八卦掌第二代传人有尹福、程廷华、马维祺、史计栋、宋长荣、宋永祥、魏吉祥、樊志涌、谷步云、刘宝珍、梁振蒲、刘L春、司元功等。这些弟子在八卦掌的发展与传承中比较的有名气,并且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由于董海川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授法,所以每个徒弟都学习了不同的武学,所以弟子与弟子之间流派纷呈,不拘一格,出现了以后八卦掌的五大流派,分别是尹派、程派、梁派、史派、张派。特别是尹福与程廷华最为出名,程廷华更是一位民族英雄。

作为八卦掌的创立人,董传海如果看到今天的八卦掌有那么多流派,并且每个流派有那么多的人在学习,不知道该有多么高兴和欣慰。

董海川后人

董海川,原名董明魁,武术宗派八卦掌的创始人和主要传播者,董海川小的时候就非常的聪明,对于武术的痴迷可以说已经达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因为爱好武术又好打抱不平,所以董海川在年轻的时候就由于杀人后逃亡在外,自此改名为董海川。26岁之后董传海开始了在全国各地的游历,并且在游历过程中得到“云盘老祖”的真传。

董海川徒弟史计栋

董海川26岁开始就在各地奔波学习各个宗派的武术,由于一心痴迷武术,董海川一直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后来董海川加入了太平军,并且受到太平军的派遣入京做卧底,由于打抱不平杀死了贪官污吏,所以被追杀,为了躲避追杀,入宫当了太监。因为那个时候犯了罪只要净身当太监就可以免除罪责,所以董海川成为了宦官。也因此董海川一生都没有生育,后来董海川收养了一个义女叫做陈媛媛。

陈缓缓后来被董海川许配给了八卦掌高手“贼腿史六”, 史六,原名史计栋,早年曾经学习十二趟弹腿法和连腿,所以双腿上功夫了得,又因为史六在朝阳门外开立了工厂所以人们又称他为“史六掌柜”,后来史六经过自己的老乡尹福的引荐成为了董海川的弟子,董海川曾经趁着史六不注意向其腿部猛踢一脚,史六非常轻巧的躲过,董海川于是惊叹:“你真是贼腿!”。从此史六就成为了“贼腿史六”,史六是董传海的得意弟子,得到了董传海的真传。董传海非常喜欢史六,于是将自己的义女嫁给了史六。老年的董传海穷困潦倒,史六于是为其养老送终。后来史六投身官府,成为了一名六品蓝翎顶戴。

董海川是太监吗

董海川原名董明魁,是八卦掌的创始人,从小就醉心于武学,早年就在家乡颇负盛名,据说董海川嫉恶如仇,喜欢打抱不平,所以在家乡因为打抱不平惹了事,逃离了家乡,在全国各地游历,离开家乡的时候是26岁,游历了十三年之久,后来在九华山遇到云盘老祖,并且得到了其真传,再次回到家乡已经是年近四十。

董海川剧照

董海川后来也是因为打抱不平杀死了朝廷命官,受到官府的追捕,所以净身做了太监。并且在京城开始传授徒弟,发扬自身的武学,创立了八卦掌。但是对于董海川净身当太监的事,很多八卦掌传人不知道源于哪种心结不愿意承认,说自己的祖师董海川根本就不是太监,是练成了一种能够缩阴的绝学,可以使得自己的生殖器缩入小腹内,所以是一个假太监。但是个人认为董传海非常可能是由于得罪了官府而避祸成为了太监。

第一个依据,从董海川的性格来看,董海川因为嫉恶如仇,喜欢打抱不平,这一性格特点决定了其比较容易惹上事情,所以因为打抱不平杀死朝廷命官的可能性非常大,而且这种性格不改会屡屡惹上事情,在大清的法律之中有一条:犯了事的男性只要净身做了太监就可以免去罪责。所以董海川非常可能因为这个原因成为太监。

第二个依据,在董海川徒弟为其所立的碑文中明确的写了这样一句话“不意中年蹈司马公之故辙,竟充宦官。”对于墓志铭的写作历来人们都是字斟句酌,作为董海川的弟子不可能将没有的事情写在墓志铭上面,所以必然是董海川真的是一个太监。

董海川和童林是一个人吗

董海川是历史上的真人,原名董明魁,生于1797年,卒于1882年,是武学宗派八卦掌的创始人,董海川一生研习武学,对武术的痴迷已经达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而童林是根据董海川的故事创作而成的武侠小说《童林传》中的主人公,可以说童林的原型就是董海川,但是童林是小说创作出来的人物。

童林传

董海川早年在自己的家乡与堂兄董宪关系非常好,董宪可以说文武双全,喜好武学。受到堂兄的影响,董海川嗜武成癖,总是跟随在董宪的身边,与董宪形影不离,经常在各地以武会友,早年在河北一带就非常的有名气。

董海川性格上嫉恶如仇,喜欢打抱不平,所以总是惹事,后来因为犯事,也因为想要去寻找武学大师,所以26岁之后开始在全国各地游历,为了避免麻烦改名为董海川。游历期间董海川到处寻找武林豪杰切磋武艺,遍访名师,据说曾近得到“云盘老祖”的真传。等到董海川再次回到家乡的时候已经是年近四十岁。

后来董海川流落到北京,因为杀死了贪官污吏而被追杀,所以为了免罪净身当了太监。从此常驻京城,传授徒弟,发扬自己创立的八卦掌。据说在京城期间董海川隐姓埋名在肃王府当差,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与太极高手杨露禅过招,两个人惺惺相惜,最终成为了好朋友。

董传海的一生是嗜武成癖的一生,为了研修武学甚至是没有成家。其一生的经历极具传奇性,所以董海川的故事被写成多种传奇性文艺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童林传》,其中主人公童林的原型就是董海川。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童林就是董海川,由于创作的需要,有些情节是作者虚构的,与真实的董海川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所以不能说董海川就是童林,只能说董海川是童林的原型。

    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之师是谁 其徒弟有多少人

    董海川之师是谁

    董海川原名董明魁,生于1797年,卒于1882年,是一位长寿的武学大家,在其漫长的一生中致力于传播武学,弟子无数,在其墓志铭中的弟子就达到56位之多,董海川被认为是现代八卦掌的创始人,因为其教授学生的时候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所授内容是有所区别的,所以后来形成了八卦掌的各个流派。

    董海川

    董海川早年醉心于武学,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研习武学,由于其聪明可以达到一点即通,所以在其家乡河北一代早年就富有盛名。后来因为好打抱不平,惹了事,离开家乡开始云游四方,到处寻找武学高人切磋学习,为了避免麻烦,改名为董海川。

    董海川从26岁开始游历四方,十三年后才再次回到家乡,据说在其游历到九华山的时候遇到了世外高人“云盘老祖”,云盘老祖将其收归门下,董浩川在九华山跟随云盘老祖学习武艺多年,得到了云盘老祖的真传。学成之后,董海川下山回到了家乡。

    后来董海川来到了北京城,因为打抱不平杀死了朝廷命官,为了躲避追杀净身做了太监,因为那个时候犯了官司净身做了太监就可以免除罪责。在北京城,董海川一直待到其去世,在长达三四十年的北京生活中,董海川开始精心授徒,传播自己的八卦掌,创立了八卦掌这一武学宗派。

    公元1882年,董海川去世,去世之后其徒弟将其埋葬在了北京,并且立碑纪念,在董海川之后八卦掌形成了五大流派:尹派、程派、梁派、史派、张派。

    董海川徒弟

    董海川一生痴迷武学,早年主要是学习武术,在二十六岁之后曾经在全国各地游历了十三年,在各地遍访名师,学习武学,据说曾经遇到“云盘老祖”,并且得到了其真传,在中年之后,董海川来到了北京,并且在北京成为了一名宦官,这个时期董海川主要是在京城内研习武学,并且传播自己的八卦掌。

    董海川弟子尹福

    董海川在京城内广收门徒,据说“请艺者自通显以至士贾与达官等几及千人”,当然很多人都是慕名而来,但是往往不能坚持学习的居多,有人学了一招两式就离开了。当董海川去世的时候,徒弟们将自己的老师董海川埋葬在北京东直门外小牛房村旁,并且立碑纪念,碑文上面署名的徒弟就多达五十六人。其中比较有名气的八卦掌第二代传人有尹福、程廷华、马维祺、史计栋、宋长荣、宋永祥、魏吉祥、樊志涌、谷步云、刘宝珍、梁振蒲、刘L春、司元功等。这些弟子在八卦掌的发展与传承中比较的有名气,并且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由于董海川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授法,所以每个徒弟都学习了不同的武学,所以弟子与弟子之间流派纷呈,不拘一格,出现了以后八卦掌的五大流派,分别是尹派、程派、梁派、史派、张派。特别是尹福与程廷华最为出名,程廷华更是一位民族英雄。

    作为八卦掌的创立人,董传海如果看到今天的八卦掌有那么多流派,并且每个流派有那么多的人在学习,不知道该有多么高兴和欣慰。

    董海川后人

    董海川,原名董明魁,武术宗派八卦掌的创始人和主要传播者,董海川小的时候就非常的聪明,对于武术的痴迷可以说已经达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因为爱好武术又好打抱不平,所以董海川在年轻的时候就由于杀人后逃亡在外,自此改名为董海川。26岁之后董传海开始了在全国各地的游历,并且在游历过程中得到“云盘老祖”的真传。

    董海川徒弟史计栋

    董海川26岁开始就在各地奔波学习各个宗派的武术,由于一心痴迷武术,董海川一直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后来董海川加入了太平军,并且受到太平军的派遣入京做卧底,由于打抱不平杀死了贪官污吏,所以被追杀,为了躲避追杀,入宫当了太监。因为那个时候犯了罪只要净身当太监就可以免除罪责,所以董海川成为了宦官。也因此董海川一生都没有生育,后来董海川收养了一个义女叫做陈媛媛。

    陈缓缓后来被董海川许配给了八卦掌高手“贼腿史六”, 史六,原名史计栋,早年曾经学习十二趟弹腿法和连腿,所以双腿上功夫了得,又因为史六在朝阳门外开立了工厂所以人们又称他为“史六掌柜”,后来史六经过自己的老乡尹福的引荐成为了董海川的弟子,董海川曾经趁着史六不注意向其腿部猛踢一脚,史六非常轻巧的躲过,董海川于是惊叹:“你真是贼腿!”。从此史六就成为了“贼腿史六”,史六是董传海的得意弟子,得到了董传海的真传。董传海非常喜欢史六,于是将自己的义女嫁给了史六。老年的董传海穷困潦倒,史六于是为其养老送终。后来史六投身官府,成为了一名六品蓝翎顶戴。

    董海川是太监吗

    董海川原名董明魁,是八卦掌的创始人,从小就醉心于武学,早年就在家乡颇负盛名,据说董海川嫉恶如仇,喜欢打抱不平,所以在家乡因为打抱不平惹了事,逃离了家乡,在全国各地游历,离开家乡的时候是26岁,游历了十三年之久,后来在九华山遇到云盘老祖,并且得到了其真传,再次回到家乡已经是年近四十。

    董海川剧照

    董海川后来也是因为打抱不平杀死了朝廷命官,受到官府的追捕,所以净身做了太监。并且在京城开始传授徒弟,发扬自身的武学,创立了八卦掌。但是对于董海川净身当太监的事,很多八卦掌传人不知道源于哪种心结不愿意承认,说自己的祖师董海川根本就不是太监,是练成了一种能够缩阴的绝学,可以使得自己的生殖器缩入小腹内,所以是一个假太监。但是个人认为董传海非常可能是由于得罪了官府而避祸成为了太监。

    第一个依据,从董海川的性格来看,董海川因为嫉恶如仇,喜欢打抱不平,这一性格特点决定了其比较容易惹上事情,所以因为打抱不平杀死朝廷命官的可能性非常大,而且这种性格不改会屡屡惹上事情,在大清的法律之中有一条:犯了事的男性只要净身做了太监就可以免去罪责。所以董海川非常可能因为这个原因成为太监。

    第二个依据,在董海川徒弟为其所立的碑文中明确的写了这样一句话“不意中年蹈司马公之故辙,竟充宦官。”对于墓志铭的写作历来人们都是字斟句酌,作为董海川的弟子不可能将没有的事情写在墓志铭上面,所以必然是董海川真的是一个太监。

    董海川和童林是一个人吗

    董海川是历史上的真人,原名董明魁,生于1797年,卒于1882年,是武学宗派八卦掌的创始人,董海川一生研习武学,对武术的痴迷已经达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而童林是根据董海川的故事创作而成的武侠小说《童林传》中的主人公,可以说童林的原型就是董海川,但是童林是小说创作出来的人物。

    童林传

    董海川早年在自己的家乡与堂兄董宪关系非常好,董宪可以说文武双全,喜好武学。受到堂兄的影响,董海川嗜武成癖,总是跟随在董宪的身边,与董宪形影不离,经常在各地以武会友,早年在河北一带就非常的有名气。

    董海川性格上嫉恶如仇,喜欢打抱不平,所以总是惹事,后来因为犯事,也因为想要去寻找武学大师,所以26岁之后开始在全国各地游历,为了避免麻烦改名为董海川。游历期间董海川到处寻找武林豪杰切磋武艺,遍访名师,据说曾近得到“云盘老祖”的真传。等到董海川再次回到家乡的时候已经是年近四十岁。

    后来董海川流落到北京,因为杀死了贪官污吏而被追杀,所以为了免罪净身当了太监。从此常驻京城,传授徒弟,发扬自己创立的八卦掌。据说在京城期间董海川隐姓埋名在肃王府当差,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与太极高手杨露禅过招,两个人惺惺相惜,最终成为了好朋友。

    董传海的一生是嗜武成癖的一生,为了研修武学甚至是没有成家。其一生的经历极具传奇性,所以董海川的故事被写成多种传奇性文艺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童林传》,其中主人公童林的原型就是董海川。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童林就是董海川,由于创作的需要,有些情节是作者虚构的,与真实的董海川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所以不能说董海川就是童林,只能说董海川是童林的原型。

      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之师是谁 其徒弟有多少人

      董海川之师是谁

      董海川原名董明魁,生于1797年,卒于1882年,是一位长寿的武学大家,在其漫长的一生中致力于传播武学,弟子无数,在其墓志铭中的弟子就达到56位之多,董海川被认为是现代八卦掌的创始人,因为其教授学生的时候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所授内容是有所区别的,所以后来形成了八卦掌的各个流派。

      董海川

      董海川早年醉心于武学,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研习武学,由于其聪明可以达到一点即通,所以在其家乡河北一代早年就富有盛名。后来因为好打抱不平,惹了事,离开家乡开始云游四方,到处寻找武学高人切磋学习,为了避免麻烦,改名为董海川。

      董海川从26岁开始游历四方,十三年后才再次回到家乡,据说在其游历到九华山的时候遇到了世外高人“云盘老祖”,云盘老祖将其收归门下,董浩川在九华山跟随云盘老祖学习武艺多年,得到了云盘老祖的真传。学成之后,董海川下山回到了家乡。

      后来董海川来到了北京城,因为打抱不平杀死了朝廷命官,为了躲避追杀净身做了太监,因为那个时候犯了官司净身做了太监就可以免除罪责。在北京城,董海川一直待到其去世,在长达三四十年的北京生活中,董海川开始精心授徒,传播自己的八卦掌,创立了八卦掌这一武学宗派。

      公元1882年,董海川去世,去世之后其徒弟将其埋葬在了北京,并且立碑纪念,在董海川之后八卦掌形成了五大流派:尹派、程派、梁派、史派、张派。

      董海川徒弟

      董海川一生痴迷武学,早年主要是学习武术,在二十六岁之后曾经在全国各地游历了十三年,在各地遍访名师,学习武学,据说曾经遇到“云盘老祖”,并且得到了其真传,在中年之后,董海川来到了北京,并且在北京成为了一名宦官,这个时期董海川主要是在京城内研习武学,并且传播自己的八卦掌。

      董海川弟子尹福

      董海川在京城内广收门徒,据说“请艺者自通显以至士贾与达官等几及千人”,当然很多人都是慕名而来,但是往往不能坚持学习的居多,有人学了一招两式就离开了。当董海川去世的时候,徒弟们将自己的老师董海川埋葬在北京东直门外小牛房村旁,并且立碑纪念,碑文上面署名的徒弟就多达五十六人。其中比较有名气的八卦掌第二代传人有尹福、程廷华、马维祺、史计栋、宋长荣、宋永祥、魏吉祥、樊志涌、谷步云、刘宝珍、梁振蒲、刘L春、司元功等。这些弟子在八卦掌的发展与传承中比较的有名气,并且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由于董海川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授法,所以每个徒弟都学习了不同的武学,所以弟子与弟子之间流派纷呈,不拘一格,出现了以后八卦掌的五大流派,分别是尹派、程派、梁派、史派、张派。特别是尹福与程廷华最为出名,程廷华更是一位民族英雄。

      作为八卦掌的创立人,董传海如果看到今天的八卦掌有那么多流派,并且每个流派有那么多的人在学习,不知道该有多么高兴和欣慰。

      董海川后人

      董海川,原名董明魁,武术宗派八卦掌的创始人和主要传播者,董海川小的时候就非常的聪明,对于武术的痴迷可以说已经达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因为爱好武术又好打抱不平,所以董海川在年轻的时候就由于杀人后逃亡在外,自此改名为董海川。26岁之后董传海开始了在全国各地的游历,并且在游历过程中得到“云盘老祖”的真传。

      董海川徒弟史计栋

      董海川26岁开始就在各地奔波学习各个宗派的武术,由于一心痴迷武术,董海川一直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后来董海川加入了太平军,并且受到太平军的派遣入京做卧底,由于打抱不平杀死了贪官污吏,所以被追杀,为了躲避追杀,入宫当了太监。因为那个时候犯了罪只要净身当太监就可以免除罪责,所以董海川成为了宦官。也因此董海川一生都没有生育,后来董海川收养了一个义女叫做陈媛媛。

      陈缓缓后来被董海川许配给了八卦掌高手“贼腿史六”, 史六,原名史计栋,早年曾经学习十二趟弹腿法和连腿,所以双腿上功夫了得,又因为史六在朝阳门外开立了工厂所以人们又称他为“史六掌柜”,后来史六经过自己的老乡尹福的引荐成为了董海川的弟子,董海川曾经趁着史六不注意向其腿部猛踢一脚,史六非常轻巧的躲过,董海川于是惊叹:“你真是贼腿!”。从此史六就成为了“贼腿史六”,史六是董传海的得意弟子,得到了董传海的真传。董传海非常喜欢史六,于是将自己的义女嫁给了史六。老年的董传海穷困潦倒,史六于是为其养老送终。后来史六投身官府,成为了一名六品蓝翎顶戴。

      董海川是太监吗

      董海川原名董明魁,是八卦掌的创始人,从小就醉心于武学,早年就在家乡颇负盛名,据说董海川嫉恶如仇,喜欢打抱不平,所以在家乡因为打抱不平惹了事,逃离了家乡,在全国各地游历,离开家乡的时候是26岁,游历了十三年之久,后来在九华山遇到云盘老祖,并且得到了其真传,再次回到家乡已经是年近四十。

      董海川剧照

      董海川后来也是因为打抱不平杀死了朝廷命官,受到官府的追捕,所以净身做了太监。并且在京城开始传授徒弟,发扬自身的武学,创立了八卦掌。但是对于董海川净身当太监的事,很多八卦掌传人不知道源于哪种心结不愿意承认,说自己的祖师董海川根本就不是太监,是练成了一种能够缩阴的绝学,可以使得自己的生殖器缩入小腹内,所以是一个假太监。但是个人认为董传海非常可能是由于得罪了官府而避祸成为了太监。

      第一个依据,从董海川的性格来看,董海川因为嫉恶如仇,喜欢打抱不平,这一性格特点决定了其比较容易惹上事情,所以因为打抱不平杀死朝廷命官的可能性非常大,而且这种性格不改会屡屡惹上事情,在大清的法律之中有一条:犯了事的男性只要净身做了太监就可以免去罪责。所以董海川非常可能因为这个原因成为太监。

      第二个依据,在董海川徒弟为其所立的碑文中明确的写了这样一句话“不意中年蹈司马公之故辙,竟充宦官。”对于墓志铭的写作历来人们都是字斟句酌,作为董海川的弟子不可能将没有的事情写在墓志铭上面,所以必然是董海川真的是一个太监。

      董海川和童林是一个人吗

      董海川是历史上的真人,原名董明魁,生于1797年,卒于1882年,是武学宗派八卦掌的创始人,董海川一生研习武学,对武术的痴迷已经达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而童林是根据董海川的故事创作而成的武侠小说《童林传》中的主人公,可以说童林的原型就是董海川,但是童林是小说创作出来的人物。

      童林传

      董海川早年在自己的家乡与堂兄董宪关系非常好,董宪可以说文武双全,喜好武学。受到堂兄的影响,董海川嗜武成癖,总是跟随在董宪的身边,与董宪形影不离,经常在各地以武会友,早年在河北一带就非常的有名气。

      董海川性格上嫉恶如仇,喜欢打抱不平,所以总是惹事,后来因为犯事,也因为想要去寻找武学大师,所以26岁之后开始在全国各地游历,为了避免麻烦改名为董海川。游历期间董海川到处寻找武林豪杰切磋武艺,遍访名师,据说曾近得到“云盘老祖”的真传。等到董海川再次回到家乡的时候已经是年近四十岁。

      后来董海川流落到北京,因为杀死了贪官污吏而被追杀,所以为了免罪净身当了太监。从此常驻京城,传授徒弟,发扬自己创立的八卦掌。据说在京城期间董海川隐姓埋名在肃王府当差,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与太极高手杨露禅过招,两个人惺惺相惜,最终成为了好朋友。

      董传海的一生是嗜武成癖的一生,为了研修武学甚至是没有成家。其一生的经历极具传奇性,所以董海川的故事被写成多种传奇性文艺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童林传》,其中主人公童林的原型就是董海川。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童林就是董海川,由于创作的需要,有些情节是作者虚构的,与真实的董海川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所以不能说董海川就是童林,只能说董海川是童林的原型。

        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之师是谁 其徒弟有多少人

        董海川之师是谁

        董海川原名董明魁,生于1797年,卒于1882年,是一位长寿的武学大家,在其漫长的一生中致力于传播武学,弟子无数,在其墓志铭中的弟子就达到56位之多,董海川被认为是现代八卦掌的创始人,因为其教授学生的时候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所授内容是有所区别的,所以后来形成了八卦掌的各个流派。

        董海川

        董海川早年醉心于武学,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研习武学,由于其聪明可以达到一点即通,所以在其家乡河北一代早年就富有盛名。后来因为好打抱不平,惹了事,离开家乡开始云游四方,到处寻找武学高人切磋学习,为了避免麻烦,改名为董海川。

        董海川从26岁开始游历四方,十三年后才再次回到家乡,据说在其游历到九华山的时候遇到了世外高人“云盘老祖”,云盘老祖将其收归门下,董浩川在九华山跟随云盘老祖学习武艺多年,得到了云盘老祖的真传。学成之后,董海川下山回到了家乡。

        后来董海川来到了北京城,因为打抱不平杀死了朝廷命官,为了躲避追杀净身做了太监,因为那个时候犯了官司净身做了太监就可以免除罪责。在北京城,董海川一直待到其去世,在长达三四十年的北京生活中,董海川开始精心授徒,传播自己的八卦掌,创立了八卦掌这一武学宗派。

        公元1882年,董海川去世,去世之后其徒弟将其埋葬在了北京,并且立碑纪念,在董海川之后八卦掌形成了五大流派:尹派、程派、梁派、史派、张派。

        董海川徒弟

        董海川一生痴迷武学,早年主要是学习武术,在二十六岁之后曾经在全国各地游历了十三年,在各地遍访名师,学习武学,据说曾经遇到“云盘老祖”,并且得到了其真传,在中年之后,董海川来到了北京,并且在北京成为了一名宦官,这个时期董海川主要是在京城内研习武学,并且传播自己的八卦掌。

        董海川弟子尹福

        董海川在京城内广收门徒,据说“请艺者自通显以至士贾与达官等几及千人”,当然很多人都是慕名而来,但是往往不能坚持学习的居多,有人学了一招两式就离开了。当董海川去世的时候,徒弟们将自己的老师董海川埋葬在北京东直门外小牛房村旁,并且立碑纪念,碑文上面署名的徒弟就多达五十六人。其中比较有名气的八卦掌第二代传人有尹福、程廷华、马维祺、史计栋、宋长荣、宋永祥、魏吉祥、樊志涌、谷步云、刘宝珍、梁振蒲、刘L春、司元功等。这些弟子在八卦掌的发展与传承中比较的有名气,并且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由于董海川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授法,所以每个徒弟都学习了不同的武学,所以弟子与弟子之间流派纷呈,不拘一格,出现了以后八卦掌的五大流派,分别是尹派、程派、梁派、史派、张派。特别是尹福与程廷华最为出名,程廷华更是一位民族英雄。

        作为八卦掌的创立人,董传海如果看到今天的八卦掌有那么多流派,并且每个流派有那么多的人在学习,不知道该有多么高兴和欣慰。

        董海川后人

        董海川,原名董明魁,武术宗派八卦掌的创始人和主要传播者,董海川小的时候就非常的聪明,对于武术的痴迷可以说已经达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因为爱好武术又好打抱不平,所以董海川在年轻的时候就由于杀人后逃亡在外,自此改名为董海川。26岁之后董传海开始了在全国各地的游历,并且在游历过程中得到“云盘老祖”的真传。

        董海川徒弟史计栋

        董海川26岁开始就在各地奔波学习各个宗派的武术,由于一心痴迷武术,董海川一直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后来董海川加入了太平军,并且受到太平军的派遣入京做卧底,由于打抱不平杀死了贪官污吏,所以被追杀,为了躲避追杀,入宫当了太监。因为那个时候犯了罪只要净身当太监就可以免除罪责,所以董海川成为了宦官。也因此董海川一生都没有生育,后来董海川收养了一个义女叫做陈媛媛。

        陈缓缓后来被董海川许配给了八卦掌高手“贼腿史六”, 史六,原名史计栋,早年曾经学习十二趟弹腿法和连腿,所以双腿上功夫了得,又因为史六在朝阳门外开立了工厂所以人们又称他为“史六掌柜”,后来史六经过自己的老乡尹福的引荐成为了董海川的弟子,董海川曾经趁着史六不注意向其腿部猛踢一脚,史六非常轻巧的躲过,董海川于是惊叹:“你真是贼腿!”。从此史六就成为了“贼腿史六”,史六是董传海的得意弟子,得到了董传海的真传。董传海非常喜欢史六,于是将自己的义女嫁给了史六。老年的董传海穷困潦倒,史六于是为其养老送终。后来史六投身官府,成为了一名六品蓝翎顶戴。

        董海川是太监吗

        董海川原名董明魁,是八卦掌的创始人,从小就醉心于武学,早年就在家乡颇负盛名,据说董海川嫉恶如仇,喜欢打抱不平,所以在家乡因为打抱不平惹了事,逃离了家乡,在全国各地游历,离开家乡的时候是26岁,游历了十三年之久,后来在九华山遇到云盘老祖,并且得到了其真传,再次回到家乡已经是年近四十。

        董海川剧照

        董海川后来也是因为打抱不平杀死了朝廷命官,受到官府的追捕,所以净身做了太监。并且在京城开始传授徒弟,发扬自身的武学,创立了八卦掌。但是对于董海川净身当太监的事,很多八卦掌传人不知道源于哪种心结不愿意承认,说自己的祖师董海川根本就不是太监,是练成了一种能够缩阴的绝学,可以使得自己的生殖器缩入小腹内,所以是一个假太监。但是个人认为董传海非常可能是由于得罪了官府而避祸成为了太监。

        第一个依据,从董海川的性格来看,董海川因为嫉恶如仇,喜欢打抱不平,这一性格特点决定了其比较容易惹上事情,所以因为打抱不平杀死朝廷命官的可能性非常大,而且这种性格不改会屡屡惹上事情,在大清的法律之中有一条:犯了事的男性只要净身做了太监就可以免去罪责。所以董海川非常可能因为这个原因成为太监。

        第二个依据,在董海川徒弟为其所立的碑文中明确的写了这样一句话“不意中年蹈司马公之故辙,竟充宦官。”对于墓志铭的写作历来人们都是字斟句酌,作为董海川的弟子不可能将没有的事情写在墓志铭上面,所以必然是董海川真的是一个太监。

        董海川和童林是一个人吗

        董海川是历史上的真人,原名董明魁,生于1797年,卒于1882年,是武学宗派八卦掌的创始人,董海川一生研习武学,对武术的痴迷已经达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而童林是根据董海川的故事创作而成的武侠小说《童林传》中的主人公,可以说童林的原型就是董海川,但是童林是小说创作出来的人物。

        童林传

        董海川早年在自己的家乡与堂兄董宪关系非常好,董宪可以说文武双全,喜好武学。受到堂兄的影响,董海川嗜武成癖,总是跟随在董宪的身边,与董宪形影不离,经常在各地以武会友,早年在河北一带就非常的有名气。

        董海川性格上嫉恶如仇,喜欢打抱不平,所以总是惹事,后来因为犯事,也因为想要去寻找武学大师,所以26岁之后开始在全国各地游历,为了避免麻烦改名为董海川。游历期间董海川到处寻找武林豪杰切磋武艺,遍访名师,据说曾近得到“云盘老祖”的真传。等到董海川再次回到家乡的时候已经是年近四十岁。

        后来董海川流落到北京,因为杀死了贪官污吏而被追杀,所以为了免罪净身当了太监。从此常驻京城,传授徒弟,发扬自己创立的八卦掌。据说在京城期间董海川隐姓埋名在肃王府当差,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与太极高手杨露禅过招,两个人惺惺相惜,最终成为了好朋友。

        董传海的一生是嗜武成癖的一生,为了研修武学甚至是没有成家。其一生的经历极具传奇性,所以董海川的故事被写成多种传奇性文艺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童林传》,其中主人公童林的原型就是董海川。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童林就是董海川,由于创作的需要,有些情节是作者虚构的,与真实的董海川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所以不能说董海川就是童林,只能说董海川是童林的原型。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