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中医养生气血不足如何针灸
2024-03-18 04:16:36 责编:小OO
文档

气血不足时可针灸以下穴位:

1. 足阳明胃经:如足三里穴、天枢穴、梁门穴等,可增强胃气、促进消化,为气血生化提供物质;

2. 足太阴脾经:如三阴交穴、阴陵泉穴等,可增强脾的运化功能,血海穴可治血热、血虚等;

3. 手厥阴心包经:如内关穴、郄门穴等,可补益心气,治疗气血亏虚证;

4. 足厥阴肝经:如太冲穴、期门穴等,可疏肝健脾、增强气血生化;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灸透后背4个穴,彻底赶跑一身风寒!还能打通气血

关注艾灸学堂,每天分享经典艾灸案例

大自然有24节气,人体的颈椎,胸椎,腰椎共有24节,正好与大自然的24节气暗合。颈椎1,2,3节为大雪,小雪,立冬。腰椎的3,4,5节为大寒,小寒,冬至。根据24节气与椎体对应情况,以及颈椎1-3节,胸椎5-8节,腰椎3-5节,在人体中的作用,我们把颈椎1-3节称作“风寒关”,胸椎5-8节称作“气血关”,腰椎3-5节称作“寒冷关”。

1.风寒关一旦受到损伤,如寒冷的侵袭,可出现脑血栓,脑梗塞,可因激动造成阴阳失调发生脑溢血,过度疲劳和长期的寒冷刺激,可导致血管的激烈收缩及脑部疾病,中枢神经的指令不能正常下传,还可造成各系统功能失调而出现功能性疾病。风寒关因其“冰天雪地”,当用手感探病时,会有麻木,发刺,阴寒之感。要想打通此关,应先解开肩中腧穴,打开神经通道,该穴可主全身气血,通七窍,这样才会冰雪融化,大地回春。

2.气血关主管全身气血,各系统功能失调可导致坐卧不安,心烦意乱,力不从心等,长期失调还可导致脾胃虚弱,食少纳差,气短,脏腑功能失调等症。

3.寒冷关一身正气,如营卫不当就会导致胃肠,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如胃肠炎,胃肠功能紊乱,月经不调,宫颈炎,附件炎,盆腔炎,肿瘤,腰膝冷痛,头晕眼花,健忘,失眠多梦等。

打通三关的一般方法有:轻慢拍打(痛击病灶法),点穴按摩,魔掌疗法,意火。必须注意:拍打不宜过重.

脊柱旁取穴窍门

在找脊椎部的穴道时,数凸骨就可发现穴道,不过,并不需总是都从最上面颈椎的凸骨开始数起。因此,可利用下列的方法,找出作为基准的棘突。

头往前低下时,脖子后面所露出的一块骨,就是第七颈椎骨。而第七颈椎骨下面的一个背骨突出处,即是第一胸椎骨。

若以线连结左右两边肩胛骨的下端,正好是第七胸椎骨和第八胸椎骨间的突起处。

腰的左右边有极突出的“髂骨”(为髋骨最上部),而连接其左右侧上端之线,则为第四腰椎棘突之突起处,这也是系腰带的位置。

脊椎上及旁边的人体穴位是非常丰富的,且布满了被广泛用于疾病治疗的穴道,对于任何想致力于人体穴位疗法的爱好者来说,掌握好“脊柱旁取穴窍门”都是大有裨益的。

相关穴位罗列如下

督脉上相关穴位:

大椎穴、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灵台穴、至阳穴、筋缩穴、中枢穴、脊中穴、悬枢穴、命门穴、腰阳关穴、腰俞穴、长强穴,这些穴位依次分布在脊椎相应的棘突下。

足太阳膀胱经上相关穴位:

肩中俞穴、大杼穴、风门穴、肺俞穴、厥阴俞穴、心俞穴、督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胆俞穴、脾俞穴、胃俞穴、三焦俞穴、肾俞穴、气海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中膂俞穴、白环俞穴、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会阳穴,这些穴位依次分布在脊椎棘突下,左右旁开1.5寸处。

再有:

肩外俞穴、附分穴、魄户穴、膏肓穴、神堂穴、譩譆穴、膈关穴、魂门穴、阳纲穴、意舍穴、胃仓穴、肓门穴、志室穴、胞肓穴、秩边穴,这些穴位依次分布在脊椎棘突下,左右旁开3寸处。

附:

穴位:脊柱穴位

位置:大椎至尾椎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腹或掌根自上向下直推,称推脊柱,约推100~300次。

主治:脱肛,便秘,泄泻等。

艾灸督脉膀胱经通三关

艾灸督脉可以让你的阳气在体内慢慢积聚起到大补阳气的作用,使之到达体表起到御邪防病,在内到达全身各处起到温通经脉、温熙脏腑的作用。

艾灸督脉对女性面部的黄褐斑、雀斑、痤疮等各种随着衰老的出现的症状,也能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这些都是通过调节全身的阴阳的平衡来调理全身的各脏腑的功能,以达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督脉艾灸取穴:大椎穴、风门穴、身柱穴和命门穴

1、大椎穴

定位: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常被用于治疗感冒、疟疾、颈椎病、痤疮等等,人体诸阳之汇,是人体所有阳经交汇的一大要穴。

2、风门穴

定位: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常被用于治疗一些外感风邪的疾病,像伤风、咳嗽、发热、头痛、脖子僵硬、胸背痛等。

3、身柱穴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常被用于治疗感冒、哮喘、夜尿症等病症,特别是此穴用于儿童身上效果更佳,可以说是儿童的强身保健穴,经常艾灸小孩的身柱穴,孩子能够少感冒,对孩子健康成长有很大帮助。

4、命门穴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常被用于后背发凉、手脚发凉和腰酸腿寒这类有阳虚症状的疾病。

以上穴位艾灸时间:每日灸一次,每个穴位灸30-4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坚持灸10天,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哦!

背部是健康的晴雨表,是人体坚实的保护屏障。经常艾灸背部,可以培补阳气,调五脏气血、安神定志、通经活络。

真实案例体现

案例一: (刘某),女,42岁。

颈椎椎间盘突出多年,C3,C6都有问题,有不同程度的突出,膨出。已经针灸了2年,艾灸一年,没有任何好转,反而比之前加重,自述是长期工作低头导致的,年轻拼命工作,腰膝酸软,肾气不足,经常乏力。治疗方案,督脉铺灸,祛除寒气,活血化淤,濡养筋骨,清除淤血,让椎管矫正,疏通气血。连续做了一个多月,一次比一次效果好,精神上感觉神清气爽,腰背能挺直了,后背轻松,颈椎疼痛减轻,人看上去年轻了许多,面部由原来的无血色,做完后面如桃花,整个人阳气补充充足,气血充裕全身,可以调理脏腑,艾灸,讲究的通,透,之前有人说艾灸不管用,那是因为艾灸的量不够,力度尚浅,只能去除身体表层的湿气,起不到调理身体机能的作用。阳气补充足了,就像汽车加满了油,才可以运转游刃有余,希望亲们可以集中按照疗程艾灸,才可以起到治病防病的作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案例二: (刘某),女,33岁。

我整个后背酸痛半年多,早上起来的时候最严重,另外小腿还冷、睡眠质量一直都比较差、可能是睡眠不好的原因所以脸色也不太好,发黄,嘴巴里面经常会觉得苦,白带也是黄黄的,白天上班总是觉得很困,偶尔还有点胃痛。因为上班,也没有特意去治疗,严重的时候就偶尔拿点药吃吃。

2015年12月份开始接触艾灸,开始就是点艾条灸灸,有时候下班回来累了就不灸了,这样隔三差五的效果也不太明显,现在下班回来我就边看电视边灸,定个闹钟灸多久就好了,果然艾灸还是要坚持,大概一个半月左右,后背酸痛基本好了,只有胸至腰的这段脊柱在腰挺直时还有点痛,其他所有不适都没感觉了。

灸透后背4个穴,彻底赶跑一身风寒!还能打通气血

关注艾灸学堂,每天分享经典艾灸案例

大自然有24节气,人体的颈椎,胸椎,腰椎共有24节,正好与大自然的24节气暗合。颈椎1,2,3节为大雪,小雪,立冬。腰椎的3,4,5节为大寒,小寒,冬至。根据24节气与椎体对应情况,以及颈椎1-3节,胸椎5-8节,腰椎3-5节,在人体中的作用,我们把颈椎1-3节称作“风寒关”,胸椎5-8节称作“气血关”,腰椎3-5节称作“寒冷关”。

1.风寒关一旦受到损伤,如寒冷的侵袭,可出现脑血栓,脑梗塞,可因激动造成阴阳失调发生脑溢血,过度疲劳和长期的寒冷刺激,可导致血管的激烈收缩及脑部疾病,中枢神经的指令不能正常下传,还可造成各系统功能失调而出现功能性疾病。风寒关因其“冰天雪地”,当用手感探病时,会有麻木,发刺,阴寒之感。要想打通此关,应先解开肩中腧穴,打开神经通道,该穴可主全身气血,通七窍,这样才会冰雪融化,大地回春。

2.气血关主管全身气血,各系统功能失调可导致坐卧不安,心烦意乱,力不从心等,长期失调还可导致脾胃虚弱,食少纳差,气短,脏腑功能失调等症。

3.寒冷关一身正气,如营卫不当就会导致胃肠,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如胃肠炎,胃肠功能紊乱,月经不调,宫颈炎,附件炎,盆腔炎,肿瘤,腰膝冷痛,头晕眼花,健忘,失眠多梦等。

打通三关的一般方法有:轻慢拍打(痛击病灶法),点穴按摩,魔掌疗法,意火。必须注意:拍打不宜过重.

脊柱旁取穴窍门

在找脊椎部的穴道时,数凸骨就可发现穴道,不过,并不需总是都从最上面颈椎的凸骨开始数起。因此,可利用下列的方法,找出作为基准的棘突。

头往前低下时,脖子后面所露出的一块骨,就是第七颈椎骨。而第七颈椎骨下面的一个背骨突出处,即是第一胸椎骨。

若以线连结左右两边肩胛骨的下端,正好是第七胸椎骨和第八胸椎骨间的突起处。

腰的左右边有极突出的“髂骨”(为髋骨最上部),而连接其左右侧上端之线,则为第四腰椎棘突之突起处,这也是系腰带的位置。

脊椎上及旁边的人体穴位是非常丰富的,且布满了被广泛用于疾病治疗的穴道,对于任何想致力于人体穴位疗法的爱好者来说,掌握好“脊柱旁取穴窍门”都是大有裨益的。

相关穴位罗列如下

督脉上相关穴位:

大椎穴、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灵台穴、至阳穴、筋缩穴、中枢穴、脊中穴、悬枢穴、命门穴、腰阳关穴、腰俞穴、长强穴,这些穴位依次分布在脊椎相应的棘突下。

足太阳膀胱经上相关穴位:

肩中俞穴、大杼穴、风门穴、肺俞穴、厥阴俞穴、心俞穴、督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胆俞穴、脾俞穴、胃俞穴、三焦俞穴、肾俞穴、气海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中膂俞穴、白环俞穴、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会阳穴,这些穴位依次分布在脊椎棘突下,左右旁开1.5寸处。

再有:

肩外俞穴、附分穴、魄户穴、膏肓穴、神堂穴、譩譆穴、膈关穴、魂门穴、阳纲穴、意舍穴、胃仓穴、肓门穴、志室穴、胞肓穴、秩边穴,这些穴位依次分布在脊椎棘突下,左右旁开3寸处。

附:

穴位:脊柱穴位

位置:大椎至尾椎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腹或掌根自上向下直推,称推脊柱,约推100~300次。

主治:脱肛,便秘,泄泻等。

艾灸督脉膀胱经通三关

艾灸督脉可以让你的阳气在体内慢慢积聚起到大补阳气的作用,使之到达体表起到御邪防病,在内到达全身各处起到温通经脉、温熙脏腑的作用。

艾灸督脉对女性面部的黄褐斑、雀斑、痤疮等各种随着衰老的出现的症状,也能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这些都是通过调节全身的阴阳的平衡来调理全身的各脏腑的功能,以达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督脉艾灸取穴:大椎穴、风门穴、身柱穴和命门穴

1、大椎穴

定位: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常被用于治疗感冒、疟疾、颈椎病、痤疮等等,人体诸阳之汇,是人体所有阳经交汇的一大要穴。

2、风门穴

定位: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常被用于治疗一些外感风邪的疾病,像伤风、咳嗽、发热、头痛、脖子僵硬、胸背痛等。

3、身柱穴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常被用于治疗感冒、哮喘、夜尿症等病症,特别是此穴用于儿童身上效果更佳,可以说是儿童的强身保健穴,经常艾灸小孩的身柱穴,孩子能够少感冒,对孩子健康成长有很大帮助。

4、命门穴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常被用于后背发凉、手脚发凉和腰酸腿寒这类有阳虚症状的疾病。

以上穴位艾灸时间:每日灸一次,每个穴位灸30-4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坚持灸10天,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哦!

背部是健康的晴雨表,是人体坚实的保护屏障。经常艾灸背部,可以培补阳气,调五脏气血、安神定志、通经活络。

真实案例体现

案例一: (刘某),女,42岁。

颈椎椎间盘突出多年,C3,C6都有问题,有不同程度的突出,膨出。已经针灸了2年,艾灸一年,没有任何好转,反而比之前加重,自述是长期工作低头导致的,年轻拼命工作,腰膝酸软,肾气不足,经常乏力。治疗方案,督脉铺灸,祛除寒气,活血化淤,濡养筋骨,清除淤血,让椎管矫正,疏通气血。连续做了一个多月,一次比一次效果好,精神上感觉神清气爽,腰背能挺直了,后背轻松,颈椎疼痛减轻,人看上去年轻了许多,面部由原来的无血色,做完后面如桃花,整个人阳气补充充足,气血充裕全身,可以调理脏腑,艾灸,讲究的通,透,之前有人说艾灸不管用,那是因为艾灸的量不够,力度尚浅,只能去除身体表层的湿气,起不到调理身体机能的作用。阳气补充足了,就像汽车加满了油,才可以运转游刃有余,希望亲们可以集中按照疗程艾灸,才可以起到治病防病的作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案例二: (刘某),女,33岁。

我整个后背酸痛半年多,早上起来的时候最严重,另外小腿还冷、睡眠质量一直都比较差、可能是睡眠不好的原因所以脸色也不太好,发黄,嘴巴里面经常会觉得苦,白带也是黄黄的,白天上班总是觉得很困,偶尔还有点胃痛。因为上班,也没有特意去治疗,严重的时候就偶尔拿点药吃吃。

2015年12月份开始接触艾灸,开始就是点艾条灸灸,有时候下班回来累了就不灸了,这样隔三差五的效果也不太明显,现在下班回来我就边看电视边灸,定个闹钟灸多久就好了,果然艾灸还是要坚持,大概一个半月左右,后背酸痛基本好了,只有胸至腰的这段脊柱在腰挺直时还有点痛,其他所有不适都没感觉了。

气血不足,记住这10大穴位,气血是女人的根本



其中血海是养血补血的“明星”。属于脾经,中医认为脾统血,该穴位是血所汇集之处,统治各种与血相关的病症,没病的时候养血补血效果自不待言。

女人要记住十大补血穴位

一、血海穴

俗话说补血找血海,补气找气海。血海穴(属足太阴脾经之穴)是脾经所生之血聚集之处,有化血为气,运化脾血之功能。还有引血归经,治疗血症之功效,刺破血海穴,可祛除人体内的淤血,并促生新血。


拍打或按摩血海穴,对妇女痛经和经血过多或过少有效,配合按摩三阴交穴、太溪穴效果更佳。痛经伴有呕吐,按摩此穴同时按足三里穴可立刻缓解症状。

【按摩方法】每天上午9-11点拍打(每次10秒,连续3-5次)或按摩(轻揉每侧3分钟)血海穴,晚上21-23点再 艾灸 此穴,对妇女 月经不调 、痛经及因气血瘀滞引起的肥胖、关节痛等症有效。


二、天枢穴

常按天枢穴(足阳明胃经之穴),可使胃经和大肠经保持活络,促进胃经内气血循环,帮助气血由胃经输向大肠经。

胃经气血充盈,则消化功能增强,就给生血系统提供足够的精微物质,为补血提供最基础的动力;大肠经气血充盈,则可保证循、环排泄机能正常,即止泻又通便,保持肠道清洁,使人免受“毒素”的困扰。

双手拇指下压(力度适中)左右两边此 养生 穴位,由外向内打圈按摩,每天100-200下,又补血又排毒。


三、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属足太阴脾经之穴)是肝、脾、肾交汇的穴位,脾统血、肝藏血、肾生血,因此,三阴交有调和气血、补肾养肝的功用。

每天上午11点,按揉左右小腿内侧的此 养生 穴位各20分钟,可排体内湿气、浊气、毒素,对 湿疹 荨麻疹 、皮炎等有疗效。


常按三阴交穴,补血、活血,保持血压稳定,特别对血压偏低的人补血效果显著。


四、足三里穴

刺激足三里穴(足阳明胃经之穴),补益气血,培补元气,滋养脑髓。是保证肝血充足的首选。

对气血亏虚引起的头晕、 耳鸣 神经衰弱 及胃动力不足的人、胃气虚的人、因用眼过度或 失眠 熬夜而伤肝的人经常拍、按摩、艾灸此穴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按摩或艾灸足三里,温中散寒、健运脾阳、补中益气、宜通气机、导气下行、强壮全身。胃酸过多、空腹烧心的人不宜灸足三里,可选阳陵泉穴有良效。


五、关元穴

足三里、关元、气海是人体三大强壮要穴。古有“针必取三里,灸必加关元。”之说。关元穴是(任脉之穴,也是小肠的募穴)人体元阴和元阳的交汇处,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统治足三阴经及小肠、任脉 疾病


按摩关元穴,提高脾胃生化气血的功能。每一轮轻轻按压8次,每次8轮,补血、消除小楠肚。


六、隐白穴

隐白穴(属足太阴脾经之穴)统血、止血。

鼻子出血、月经量多可按摩或灸此穴。

“太阴根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按摩此穴可刺激脾经,促进气血源源不断的生化,是女性补血的大穴。


七、髀关穴

髀关穴(足阳明胃经之穴)是胃经中脾土微粒沉降之处,是小腹之阴与股前之阳交汇之处,是调节下肢胃经之总穴。

此穴用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而用针。


多按此穴,健脾除湿,固化脾土。理气和胃,治疗胃痛。另外多按此 养生 穴位,对风湿、关节炎、臀部和大腿肥胖者减肥有良效。

八、下关穴

下关穴(属足太阴脾经之穴)是胆经和胃经交会穴。

功效:通经利窍、舒经活血、促进新陈代谢。按摩此穴对肾虚缺血或胃火导致的牙痛有良效;同时改善肾血虚状况;促进阴阳平衡,祛除胃火。


肾虚缺血导致的牙痛:隐隐作痛、时痛时不痛、日久不愈,伴有牙龈萎缩、牙浮齿动、腰膝酸软。(按摩时配合颊车穴、肾腧。)

胃火导致的牙痛:牙痛剧烈、牙龈红肿、腮部肿起、口渴口臭、咀嚼困难。(按摩时配合颊车穴、支沟、胃腧。)


九、章门穴

章门穴(足厥阴肝经)是足厥阴、带脉会合之处。

功能:疏肝健脾;调节五脏气血,使五脏之间相互协调。

脾脏不好的人按摩此穴有疼痛感。艾灸章门及期门、足三里、内关,可协调五脏、调节肝脏和胃部的气血。


十、期门穴

期门穴(足厥阴肝经)是足太阴、厥阴、阴维诸经之会处。

功效:呵护肝脏,避免肝血虚,常按此穴,对肝血不足有良效。

气血不足,记住这10大穴位,气血是女人的根本



其中血海是养血补血的“明星”。属于脾经,中医认为脾统血,该穴位是血所汇集之处,统治各种与血相关的病症,没病的时候养血补血效果自不待言。

女人要记住十大补血穴位

一、血海穴

俗话说补血找血海,补气找气海。血海穴(属足太阴脾经之穴)是脾经所生之血聚集之处,有化血为气,运化脾血之功能。还有引血归经,治疗血症之功效,刺破血海穴,可祛除人体内的淤血,并促生新血。


拍打或按摩血海穴,对妇女痛经和经血过多或过少有效,配合按摩三阴交穴、太溪穴效果更佳。痛经伴有呕吐,按摩此穴同时按足三里穴可立刻缓解症状。

【按摩方法】每天上午9-11点拍打(每次10秒,连续3-5次)或按摩(轻揉每侧3分钟)血海穴,晚上21-23点再 艾灸 此穴,对妇女 月经不调 、痛经及因气血瘀滞引起的肥胖、关节痛等症有效。


二、天枢穴

常按天枢穴(足阳明胃经之穴),可使胃经和大肠经保持活络,促进胃经内气血循环,帮助气血由胃经输向大肠经。

胃经气血充盈,则消化功能增强,就给生血系统提供足够的精微物质,为补血提供最基础的动力;大肠经气血充盈,则可保证循、环排泄机能正常,即止泻又通便,保持肠道清洁,使人免受“毒素”的困扰。

双手拇指下压(力度适中)左右两边此 养生 穴位,由外向内打圈按摩,每天100-200下,又补血又排毒。


三、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属足太阴脾经之穴)是肝、脾、肾交汇的穴位,脾统血、肝藏血、肾生血,因此,三阴交有调和气血、补肾养肝的功用。

每天上午11点,按揉左右小腿内侧的此 养生 穴位各20分钟,可排体内湿气、浊气、毒素,对 湿疹 荨麻疹 、皮炎等有疗效。


常按三阴交穴,补血、活血,保持血压稳定,特别对血压偏低的人补血效果显著。


四、足三里穴

刺激足三里穴(足阳明胃经之穴),补益气血,培补元气,滋养脑髓。是保证肝血充足的首选。

对气血亏虚引起的头晕、 耳鸣 神经衰弱 及胃动力不足的人、胃气虚的人、因用眼过度或 失眠 熬夜而伤肝的人经常拍、按摩、艾灸此穴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按摩或艾灸足三里,温中散寒、健运脾阳、补中益气、宜通气机、导气下行、强壮全身。胃酸过多、空腹烧心的人不宜灸足三里,可选阳陵泉穴有良效。


五、关元穴

足三里、关元、气海是人体三大强壮要穴。古有“针必取三里,灸必加关元。”之说。关元穴是(任脉之穴,也是小肠的募穴)人体元阴和元阳的交汇处,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统治足三阴经及小肠、任脉 疾病


按摩关元穴,提高脾胃生化气血的功能。每一轮轻轻按压8次,每次8轮,补血、消除小楠肚。


六、隐白穴

隐白穴(属足太阴脾经之穴)统血、止血。

鼻子出血、月经量多可按摩或灸此穴。

“太阴根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按摩此穴可刺激脾经,促进气血源源不断的生化,是女性补血的大穴。


七、髀关穴

髀关穴(足阳明胃经之穴)是胃经中脾土微粒沉降之处,是小腹之阴与股前之阳交汇之处,是调节下肢胃经之总穴。

此穴用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而用针。


多按此穴,健脾除湿,固化脾土。理气和胃,治疗胃痛。另外多按此 养生 穴位,对风湿、关节炎、臀部和大腿肥胖者减肥有良效。

八、下关穴

下关穴(属足太阴脾经之穴)是胆经和胃经交会穴。

功效:通经利窍、舒经活血、促进新陈代谢。按摩此穴对肾虚缺血或胃火导致的牙痛有良效;同时改善肾血虚状况;促进阴阳平衡,祛除胃火。


肾虚缺血导致的牙痛:隐隐作痛、时痛时不痛、日久不愈,伴有牙龈萎缩、牙浮齿动、腰膝酸软。(按摩时配合颊车穴、肾腧。)

胃火导致的牙痛:牙痛剧烈、牙龈红肿、腮部肿起、口渴口臭、咀嚼困难。(按摩时配合颊车穴、支沟、胃腧。)


九、章门穴

章门穴(足厥阴肝经)是足厥阴、带脉会合之处。

功能:疏肝健脾;调节五脏气血,使五脏之间相互协调。

脾脏不好的人按摩此穴有疼痛感。艾灸章门及期门、足三里、内关,可协调五脏、调节肝脏和胃部的气血。


十、期门穴

期门穴(足厥阴肝经)是足太阴、厥阴、阴维诸经之会处。

功效:呵护肝脏,避免肝血虚,常按此穴,对肝血不足有良效。

针灸治疗原则:补虚泻实

针灸治疗原则:补虚泻实

上期:针灸治疗原则:治神守气

补虚泻实即扶正祛邪。《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其中,“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有余。补虚就是扶助正气,泻实就是祛除邪气。疾病有虚实,针灸分补泻,如《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泻之,菀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灵枢·经脉》亦言:“盛则泻之,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一)虚则补之

“虚则实之”“虚则补之”,意即治疗虚证用补法,适用于治疗各种虚弱性病证,如精神倦怠,肢软乏力,心悸气短,语声低微,自汗盗汗,面色苍白,形体消瘦,大便溏泄,遗尿或尿频,或肌肉萎缩,肢体瘫痪等。

临床上应用补法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针灸方法的选择,针和灸皆可补可泻,但两者比较而言,针偏于泻,灸偏于补,故凡虚证(除阴虚外)皆可加灸。二是针灸补泻手法的选择,虚证当用补法:偏于阳虚 气虚,针用补法,或用灸补法;偏于阴虚 血虚,针用补法,血虚也可用灸补法,但阴虚一般不宜用灸法;阴阳两虚则灸补为上,如《灵枢·官能》所言:“阴阳皆虚,火自当之。”此外,《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灵枢·终始》也说:“如此者弗灸。”指出对六部脉小 阴阳营卫气血皆严重不足的病证,针灸并非最好的治疗手段,当首先用甘味药物补益脾胃,以化生营卫气血,待营卫气血相对充足后再施以针灸。三是选用偏补的穴位,常取下腹部穴位,如神阙 气海 关元,及其他穴性偏补的穴位,如足三里 膏肓 命门 太溪等穴,对五脏虚证多用相应的背俞穴和原穴,也可用五输穴的生克补泻法选取相应的穴位。

(二)陷下则灸之

“陷下则灸之”之“陷下”,《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的本意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指脉象,如《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此之“陷下”主要指脉象沉伏。对于《灵枢·禁服》所记载的“陷下者,脉血结于中,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之。”唐代王冰注曰:“脉虚气少,故陷下也。”明代张介宾注曰:“沉伏不起也。”故脉之“陷下”主要见于血寒或气虚之证。二是指穴位,如《灵枢·经脉》说:“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意思是说实证在相应的穴位可见隆起,虚证在相应的穴位可见下陷。

“陷下则灸之”本意是说对脉象沉伏不起,或穴位处有凹陷者皆宜用灸法。其内在的病机是血寒,或经气亏虚。临床常见脾虚者多在脾俞 足三里有凹陷或按之虚软;肾虚者多在肾俞 太溪有凹陷或按之虚软;元气不足者多在气海 关元有凹陷或按之虚软;清阳不升者多在百会有凹陷。临床上,此类病证都可以用灸法治疗。

(三)实则泻之

“满则泻之”“盛则泻之”“邪盛则虚之”意即实证用泻法,适用于邪气盛的病证(实证),如胸闷 腹胀 便结 尿闭 高热 中暑 神昏 惊厥 抽搐,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剧痛等。

临床上用泻法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针灸方法的选择,一般多针少灸,或不灸,除毫针外,三棱针 皮肤针也较为常用。二是针刺补泻手法的选择,实证当用泻法。《灵枢·寿夭刚柔》说:“有刺营者,有刺卫者……刺营者出血,刺卫者出气。”所以对病在卫分的实证多用毫针浅刺出气,对病在营血的实证则必须刺后出血,以泻血分之邪。三是选用偏泻的穴位,多选用四肢末端和头面部的穴位,如十二井穴 十宣 水沟 耳尖 太阳等。

(四)菀陈则除之

“菀”同“瘀”,即瘀结 瘀滞之意。“陈”即“陈旧”,引申为时间长久,久病。“菀陈则除之”意即络脉瘀阻之类的病证用清除瘀血的刺血疗法,适用于病久入络,及跌仆损伤 毒蛇咬伤 丹毒 腱鞘囊肿等病证。

临床上运用刺血法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针具的选择,一般多用三棱针或皮肤针,也可刺血后加拔罐。二是穴位的选择,一般多选局部络脉瘀阻处或反应点,及尺泽 委中 十二井 十宣等,如治疗痹证日久入络者,《灵枢·寿夭刚柔》说:“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再如痔疮,可挑刺腰骶部的反应点出血。

(五)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不盛不虚”,《内经》的本意是指人迎脉与寸口脉大小相等(《内经》多以人迎脉和寸口脉大小的不同判别病在何经),说明其病与其他经脉无关,病在本经,如《灵枢·禁服》:“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名曰经刺。”《难经·六十九难》曰:“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者,是正经自生病,不中他邪也,当自取其经,故言以经取之。”所以“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并不是指病证本身无虚实,而是指本经自病,不涉及其他的经络或脏腑而言。本经自病,自当取本经穴。

临床上应用“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如何辨病在本经,《内经》所记载的通过对比人迎脉 寸口脉大小的不同来辨别病在何经的方法已较少使用,但仍有深入研究的价值,现在临床一般根据经脉的循行及“是主……所生病”“是动则病”来判定病在何经,可参见《经络腧穴学》。二是针刺补泻手法的选择,一般可用平补平泻手法。三是穴位的选取,一般以五输穴和原穴最为常用。

补虚泻实既是针灸治疗原则,又是针灸治病的重要方法,《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无实无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是谓甚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亦说:“补泻反则病益笃。”都明确指出补泻不可误用,勿犯虚虚实实之戒。对虚实夹杂或本虚标实之证,针灸应补泻兼施。

延伸阅读:

中医针灸入门之针灸的基本手法

微信服务号:培医; 微信订阅号:岐黄明师大讲堂

本文由培医教育(tcme)整理发表,关注我们,学习更多中医知识。

针灸治疗原则:补虚泻实

针灸治疗原则:补虚泻实

上期:针灸治疗原则:治神守气

补虚泻实即扶正祛邪。《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其中,“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有余。补虚就是扶助正气,泻实就是祛除邪气。疾病有虚实,针灸分补泻,如《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泻之,菀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灵枢·经脉》亦言:“盛则泻之,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一)虚则补之

“虚则实之”“虚则补之”,意即治疗虚证用补法,适用于治疗各种虚弱性病证,如精神倦怠,肢软乏力,心悸气短,语声低微,自汗盗汗,面色苍白,形体消瘦,大便溏泄,遗尿或尿频,或肌肉萎缩,肢体瘫痪等。

临床上应用补法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针灸方法的选择,针和灸皆可补可泻,但两者比较而言,针偏于泻,灸偏于补,故凡虚证(除阴虚外)皆可加灸。二是针灸补泻手法的选择,虚证当用补法:偏于阳虚 气虚,针用补法,或用灸补法;偏于阴虚 血虚,针用补法,血虚也可用灸补法,但阴虚一般不宜用灸法;阴阳两虚则灸补为上,如《灵枢·官能》所言:“阴阳皆虚,火自当之。”此外,《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灵枢·终始》也说:“如此者弗灸。”指出对六部脉小 阴阳营卫气血皆严重不足的病证,针灸并非最好的治疗手段,当首先用甘味药物补益脾胃,以化生营卫气血,待营卫气血相对充足后再施以针灸。三是选用偏补的穴位,常取下腹部穴位,如神阙 气海 关元,及其他穴性偏补的穴位,如足三里 膏肓 命门 太溪等穴,对五脏虚证多用相应的背俞穴和原穴,也可用五输穴的生克补泻法选取相应的穴位。

(二)陷下则灸之

“陷下则灸之”之“陷下”,《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的本意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指脉象,如《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此之“陷下”主要指脉象沉伏。对于《灵枢·禁服》所记载的“陷下者,脉血结于中,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之。”唐代王冰注曰:“脉虚气少,故陷下也。”明代张介宾注曰:“沉伏不起也。”故脉之“陷下”主要见于血寒或气虚之证。二是指穴位,如《灵枢·经脉》说:“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意思是说实证在相应的穴位可见隆起,虚证在相应的穴位可见下陷。

“陷下则灸之”本意是说对脉象沉伏不起,或穴位处有凹陷者皆宜用灸法。其内在的病机是血寒,或经气亏虚。临床常见脾虚者多在脾俞 足三里有凹陷或按之虚软;肾虚者多在肾俞 太溪有凹陷或按之虚软;元气不足者多在气海 关元有凹陷或按之虚软;清阳不升者多在百会有凹陷。临床上,此类病证都可以用灸法治疗。

(三)实则泻之

“满则泻之”“盛则泻之”“邪盛则虚之”意即实证用泻法,适用于邪气盛的病证(实证),如胸闷 腹胀 便结 尿闭 高热 中暑 神昏 惊厥 抽搐,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剧痛等。

临床上用泻法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针灸方法的选择,一般多针少灸,或不灸,除毫针外,三棱针 皮肤针也较为常用。二是针刺补泻手法的选择,实证当用泻法。《灵枢·寿夭刚柔》说:“有刺营者,有刺卫者……刺营者出血,刺卫者出气。”所以对病在卫分的实证多用毫针浅刺出气,对病在营血的实证则必须刺后出血,以泻血分之邪。三是选用偏泻的穴位,多选用四肢末端和头面部的穴位,如十二井穴 十宣 水沟 耳尖 太阳等。

(四)菀陈则除之

“菀”同“瘀”,即瘀结 瘀滞之意。“陈”即“陈旧”,引申为时间长久,久病。“菀陈则除之”意即络脉瘀阻之类的病证用清除瘀血的刺血疗法,适用于病久入络,及跌仆损伤 毒蛇咬伤 丹毒 腱鞘囊肿等病证。

临床上运用刺血法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针具的选择,一般多用三棱针或皮肤针,也可刺血后加拔罐。二是穴位的选择,一般多选局部络脉瘀阻处或反应点,及尺泽 委中 十二井 十宣等,如治疗痹证日久入络者,《灵枢·寿夭刚柔》说:“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再如痔疮,可挑刺腰骶部的反应点出血。

(五)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不盛不虚”,《内经》的本意是指人迎脉与寸口脉大小相等(《内经》多以人迎脉和寸口脉大小的不同判别病在何经),说明其病与其他经脉无关,病在本经,如《灵枢·禁服》:“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名曰经刺。”《难经·六十九难》曰:“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者,是正经自生病,不中他邪也,当自取其经,故言以经取之。”所以“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并不是指病证本身无虚实,而是指本经自病,不涉及其他的经络或脏腑而言。本经自病,自当取本经穴。

临床上应用“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如何辨病在本经,《内经》所记载的通过对比人迎脉 寸口脉大小的不同来辨别病在何经的方法已较少使用,但仍有深入研究的价值,现在临床一般根据经脉的循行及“是主……所生病”“是动则病”来判定病在何经,可参见《经络腧穴学》。二是针刺补泻手法的选择,一般可用平补平泻手法。三是穴位的选取,一般以五输穴和原穴最为常用。

补虚泻实既是针灸治疗原则,又是针灸治病的重要方法,《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无实无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是谓甚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亦说:“补泻反则病益笃。”都明确指出补泻不可误用,勿犯虚虚实实之戒。对虚实夹杂或本虚标实之证,针灸应补泻兼施。

延伸阅读:

中医针灸入门之针灸的基本手法

微信服务号:培医; 微信订阅号:岐黄明师大讲堂

本文由培医教育(tcme)整理发表,关注我们,学习更多中医知识。

对于补气养血要使用针灸这一做法,你认同吗?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气血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础。如果气血不再工作,不仅会影响身体机能,还会使人失去精力和精神。临床上常出现气血不足。最明显的是血液缺乏。只有及时补充气血,才能维持正常的机体功能。

艾灸治疗艾灸是常用的温热治疗方法之一,它也可以起到很好的补血作用,因为艾灸可以混合刺激穴位,有些穴位可以促进身体,进行自我恢复,还可以补充气血。常见的是刺激血海和三阴穴。血海穴可以帮助身体补血养血,而三阴交则有促进气血循环的作用。同时刺激两个穴位,可有效补充气血。

按摩按摩补充气血的效果不如艾灸,但按摩可以刺激多个经络,可以促进身体的自我调节功能。如果患者有瘀血,按摩的方式要好得多,因为按摩可以缓解局部瘀血,在调节身体的同时帮助身体吸收瘀血。

针灸补血针灸补血,主要是通过针灸方法来实现对穴位的刺激,这种刺激不同于针灸和推拿刺激。针灸可以直接到达深部穴位,对穴位的刺激也很强,能在短时间内起到很好的效果。如果是创伤引起的血虚患者,针灸可以立即改善局部充血的情况,促进气血循环,从而及时补充血液。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补血效果最好的,也是最快的治疗方法,使用补血药物,一般需要多种药物配比,除了补血药物外,还需要一些活血药和养阳药。常用的中药有当归、附子、阿胶。多种中药方剂都能起到很好的活血补血作用。此外,还可以选择一些中成药。中成药是按固定处方比例制成的成药。如果只是想达到简单的补血效果,那么选择一些常见的中成药可以很好的补血。如果人体气血不足,不仅影响健康,还会过度消耗人的生命。气血不足的人会发现他们的皮肤变得干燥,头发枯萎,这是一种加速衰老的现象。所以如果你想保持健康,让身体活得更久,你需要及时补充气血。

对于补气养血要使用针灸这一做法,你认同吗?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气血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础。如果气血不再工作,不仅会影响身体机能,还会使人失去精力和精神。临床上常出现气血不足。最明显的是血液缺乏。只有及时补充气血,才能维持正常的机体功能。

艾灸治疗艾灸是常用的温热治疗方法之一,它也可以起到很好的补血作用,因为艾灸可以混合刺激穴位,有些穴位可以促进身体,进行自我恢复,还可以补充气血。常见的是刺激血海和三阴穴。血海穴可以帮助身体补血养血,而三阴交则有促进气血循环的作用。同时刺激两个穴位,可有效补充气血。

按摩按摩补充气血的效果不如艾灸,但按摩可以刺激多个经络,可以促进身体的自我调节功能。如果患者有瘀血,按摩的方式要好得多,因为按摩可以缓解局部瘀血,在调节身体的同时帮助身体吸收瘀血。

针灸补血针灸补血,主要是通过针灸方法来实现对穴位的刺激,这种刺激不同于针灸和推拿刺激。针灸可以直接到达深部穴位,对穴位的刺激也很强,能在短时间内起到很好的效果。如果是创伤引起的血虚患者,针灸可以立即改善局部充血的情况,促进气血循环,从而及时补充血液。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补血效果最好的,也是最快的治疗方法,使用补血药物,一般需要多种药物配比,除了补血药物外,还需要一些活血药和养阳药。常用的中药有当归、附子、阿胶。多种中药方剂都能起到很好的活血补血作用。此外,还可以选择一些中成药。中成药是按固定处方比例制成的成药。如果只是想达到简单的补血效果,那么选择一些常见的中成药可以很好的补血。如果人体气血不足,不仅影响健康,还会过度消耗人的生命。气血不足的人会发现他们的皮肤变得干燥,头发枯萎,这是一种加速衰老的现象。所以如果你想保持健康,让身体活得更久,你需要及时补充气血。

针灸养生的针灸养生方法

针灸养生法能够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进而补虚泻实,全面调整脏腑的机能。针灸可以改善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对于养生保健具有重要意义。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依赖经络的传输布满全身,发挥推动、温煦、气化、巩固、防御、营养等作用。只有经络畅通,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才能正常进行,才能形泰而神安。通过一定的针灸手法,在腧穴部位进行适量的刺激,可以使阻塞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是针灸养生的作用机理所在。  阴阳平衡是健康者的生理状态,针灸养生的目的就是调整和维系这种状态。针灸平衡阴阳、协调脏腑的作用基本上是通过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合和针灸手法来完成的。针灸实践表明,采用一定的针灸方法,作用于手太阴肺经,可以益肺气、养肺阴;作用于手阳明大肠经,可以通气机、助传导;作用于足阳明胃经,可以和胃气、养胃阴;作用于足太阴脾经,可以健脾气、壮脾阳;作用于足少阴心经,可以益心气、补心血、养心阴、振心阳;作用于手太阳小肠经,可以清利小肠;作用于足太阳膀胱经,可以助气化、利水道;作用于足少阴肾经,可以滋肾阴、壮肾阳、补肾气;作用于手厥阴心包经,可以护心神、益血络;作用于手少阳三焦经,可以调畅三焦气机、促进三焦气化,使五脏六腑得以濡养;作用于足少阳胆经,可以清利胆腑;作用于足厥阴肝经,可以疏肝气、补肝血、养肝阴、平肝阳;作用于任脉,可以调理阴经;作用于督脉,可以调理阳经.

针灸养生的针灸养生方法

针灸养生法能够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进而补虚泻实,全面调整脏腑的机能。针灸可以改善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对于养生保健具有重要意义。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依赖经络的传输布满全身,发挥推动、温煦、气化、巩固、防御、营养等作用。只有经络畅通,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才能正常进行,才能形泰而神安。通过一定的针灸手法,在腧穴部位进行适量的刺激,可以使阻塞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是针灸养生的作用机理所在。  阴阳平衡是健康者的生理状态,针灸养生的目的就是调整和维系这种状态。针灸平衡阴阳、协调脏腑的作用基本上是通过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合和针灸手法来完成的。针灸实践表明,采用一定的针灸方法,作用于手太阴肺经,可以益肺气、养肺阴;作用于手阳明大肠经,可以通气机、助传导;作用于足阳明胃经,可以和胃气、养胃阴;作用于足太阴脾经,可以健脾气、壮脾阳;作用于足少阴心经,可以益心气、补心血、养心阴、振心阳;作用于手太阳小肠经,可以清利小肠;作用于足太阳膀胱经,可以助气化、利水道;作用于足少阴肾经,可以滋肾阴、壮肾阳、补肾气;作用于手厥阴心包经,可以护心神、益血络;作用于手少阳三焦经,可以调畅三焦气机、促进三焦气化,使五脏六腑得以濡养;作用于足少阳胆经,可以清利胆腑;作用于足厥阴肝经,可以疏肝气、补肝血、养肝阴、平肝阳;作用于任脉,可以调理阴经;作用于督脉,可以调理阳经.

针灸养生的针灸养生方法

针灸养生法能够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进而补虚泻实,全面调整脏腑的机能。针灸可以改善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对于养生保健具有重要意义。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依赖经络的传输布满全身,发挥推动、温煦、气化、巩固、防御、营养等作用。只有经络畅通,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才能正常进行,才能形泰而神安。通过一定的针灸手法,在腧穴部位进行适量的刺激,可以使阻塞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是针灸养生的作用机理所在。  阴阳平衡是健康者的生理状态,针灸养生的目的就是调整和维系这种状态。针灸平衡阴阳、协调脏腑的作用基本上是通过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合和针灸手法来完成的。针灸实践表明,采用一定的针灸方法,作用于手太阴肺经,可以益肺气、养肺阴;作用于手阳明大肠经,可以通气机、助传导;作用于足阳明胃经,可以和胃气、养胃阴;作用于足太阴脾经,可以健脾气、壮脾阳;作用于足少阴心经,可以益心气、补心血、养心阴、振心阳;作用于手太阳小肠经,可以清利小肠;作用于足太阳膀胱经,可以助气化、利水道;作用于足少阴肾经,可以滋肾阴、壮肾阳、补肾气;作用于手厥阴心包经,可以护心神、益血络;作用于手少阳三焦经,可以调畅三焦气机、促进三焦气化,使五脏六腑得以濡养;作用于足少阳胆经,可以清利胆腑;作用于足厥阴肝经,可以疏肝气、补肝血、养肝阴、平肝阳;作用于任脉,可以调理阴经;作用于督脉,可以调理阳经.

针灸取穴方法总结

针灸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取穴,辨证准确,取穴合理,在临床治疗中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而针灸取穴的方法有很多种,本文介绍临床取穴思路十六种,仅供参考。

1、局部取穴与以痛为俞

顾名思义,就是在病变局部取穴,可以取病变局部的经穴、奇穴或阿是穴。本法也是临床运用最多、最广的方法,如巓顶痛取百会,额头痛取印堂,耳鸣取耳前三穴,腰痛取肾俞等均属此类。很多人粗学针灸,只会取阿是穴治疗,虽亦有效,但终需进一步学习提高,才能有所成就。

2、循经取穴

指沿着病变所处的经脉取穴,即所谓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掌握循经取穴必须首先要熟练掌握十四经脉循行及经穴,一般同时取所在经脉的局部及远端穴位,远近相配取穴。循经取穴是临床最常用的取穴方法之一,易于掌握,收效甚佳。如胃痛取足三里、下牙痛取合谷、上牙痛取内庭等。

3、五输穴取穴

4、其它特定穴法

特定穴除五输穴外,还有原、络、郄、募、背俞、下合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等。临床上这十种特定穴也非常实用,往往收效甚佳,各种特定穴之间也可以配合应用,如原络配穴法,俞募配穴法等,如头痛针合谷配列缺,即是原络配穴法。《医宗金鉴》的《针灸心法要诀》非常重视原络配穴法、八脉交会穴以及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主治杂病歌等,掌握了上述配穴法之后,在理解《针灸心法要诀》就容易多了。

5、巨刺法取穴

即左有病取右、右有病取左,交叉取穴。如右偏头痛,取左足临泣,再如偏瘫及面瘫的早期也可用此法。本人临床喜欢用此法,即时效果较好,但仍要配合其它取穴方法应用才能维持疗效。推而广之,上病下取,下病上取,明晓其义,临证灵变,不用拘泥于巨刺之左右交叉。内经的缪刺之法,左病治右,右病刺血,刺其血络,也属此类取穴法,大家要善于总结。

6、刺络放血法

刺络放血在活血化瘀、通经活络、醒神开窍等治法中应用极广,本人的导师也经常应用刺络法。刺络放血法的穴位选择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病变局部刺络放血,如红眼病、目痛可以太阳穴刺络放血。二是循经远端刺络放血,如面部痤疮可以在曲池刺络放血。三是上面提到的缪刺之法,对侧刺络放血,如中风偏瘫,可以在对侧小腿足阳明部位寻找充血的血络放血。刺络放血法适用于久病难治性疾病以及各种急症、神志病、火热病症,此法往往收效较快。本人尝试红眼病刺耳尖放血、中风急救刺十宣放血、腰痛刺养老、委中放血等等效果都非常好。但刺络放血法不要滥用,尤其是血虚气弱之人,放血不当会导致病情加重。

7、全息取穴法

全息对应在全身非常多见,临床应用也五花八门,但一般不外乎以下几个层次,一是以肚脐和命门为中心的整体全息对应。如左上肢对应右下肢,肩对应髋,膝对应肘等。二是以肘及膝为中心的各自太极转换对应,如上臂对应大腿,手对应足等,也可以反向对应,上臂对应小腿,手对应髋。三是以腕与踝为中心的各自太极转换对应,如手指对应足趾等。一般左右对应仍以脐或命门为中心,如左腰痛,则对应右侧腰部。前后对应则病在前取其后、病在后取其前。如胸乳痛取天宗,腰痛针下腹等。

现行的各种微针疗法则是身体局部的全息对应疗法,例如头皮针、面针、耳针、鼻针、眼针、舌针、背针、腹针、脐针、掌针、第二掌骨全息、手全息、足底全息等等。个人体会(仅代表个人观点勿喷)全息取穴往往可取速效,但长期疗效往往难以维系,长效治病还须经穴辨证实治。

8、表里经取穴法以及上下经取穴法

表里经取穴法即病在阳经,取与之相表里的阴经;病在阴经,取与之相表里的阳经。如腰痛在足太阳经,可取肾经的太溪穴。上下经取穴法即病在此病,针经脉循行顺序中上位或下位经脉。如胃痛取胃经下位脾经的公孙穴;肾虚耳鸣取肾经上位膀胱经经的昆仑穴。我们常用的后溪治腰痛,就是小肠经与膀胱经上下位循行关系;外关治偏头痛,也是胆经位于三焦经下位的原理。本取穴法本人在临床应用也颇多,常常与其他取穴方法结合运用。

9、辨证取穴法

即按照四诊八纲辨证方法取穴。总的原则是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泻则多用针或放血、拔罐,补则或针或灸或针灸并用。如胃火牙痛当泻胃经荥穴,肾虚牙痛则补肾经原穴太溪穴,中焦有湿取中脘,风证取风池、风府,阳虚补命门之火,寒痹灸肾俞,气血不足的网球肘取足阳明经原穴冲阳等。

10、奇穴

包括常见的传统奇穴以及董氏奇穴,《医宗金鉴》的《针灸心法要诀》中也非常重视奇穴的临床应用。我在临床应用中经常十四经取穴与奇穴配合使用,往往出奇制胜,如安神取印堂,头痛取三叉三和大白,落枕取承浆和重子,腱鞘炎取五虎,大小骨空治烂眼等都可速效。前几年董氏奇穴颇为盛行,穴法颇有深意,宗于《内经》而异与传统针灸,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应用一下。

11、体应取穴法

即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皮治皮,以肉治肉,以脉治脉。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以骨治肾,以筋治肝,以皮治肺,以肉治脾,以脉治心。本人在应用中非常重视浅刺皮部以治皮肤病,贴骨进针,可治骨痹;合谷刺治筋肉之痹等,在临床上观察发现,跟不重视深浅刺,一味求深刺求针感的治疗方法相比,病程往往缩短不少。

12、经验穴法

有不少针灸临床家都总结有一些临床经验效穴,往往各家各有不同,类似奇穴,又不完全属于奇穴,可以认为是经验穴。如我的母亲教我的推按三角肌止点周围治疗急性咽痛,跟高维斌老师学的供血穴治疗延髓麻痹,这些经验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临床疗效也甚好,再如手三里外半寸治扭伤,大椎与大杼之中点治咳嗽等等,大家在学习中可以慢慢积累总结。

13、安神取穴法

理论源自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本人导师常常应用,针对各种疼痛,取心经或安神诸穴如内关、神门、大陵、百会、神庭等,往往相较于单纯应用其它取穴法,效果更好。本人在应用中推而广之,针对各种慢性、顽固性疾病,加上安神诸穴治疗,往往效果更佳,大家临证中也可以尝试一下。

14、脏腑别通理论取穴法

传统中医另有一套脏腑别通理论,认为肺与膀胱相通,肝与大肠相通,心与胆相通,脾与小肠相通,肾与三焦相通,胃与心包相通。按此理论取穴亦有疗效。如内关治胃病,中渚止肾痛等,大家仔细体会发现董氏奇穴对此发挥颇多,大家可以深入研究一下。

15、五运六气、子午流注、灵龟八法、飞腾八法等取穴法

这些都属于时间医学的范畴,颇有深意,当努力掌握。学时间医学,需精通天文、周易等,精通天地自然变化规律。其理奥而义微,可缓缓图之。本人才疏学浅,不敢妄加评论,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慢慢学习掌握。

16、八字法对应及现代针具针法的发展

八字法包括阴阳、相对、平衡、反应四法,此法由当代名老中医李柏松先生首创,也非常实用。此法通过“定位”规律和“以针刺为主的反击方法”,可以瞬间达到消退各种病痛的目的,如腰痛取锁骨下,乳房病取髂骨上,足背痛取对侧手背,在四法的指导下,掌握肌体的各种疾病并了解在各个部位所发生的原因与治疗的方法。

随着现代解剖学以及组织外科学与针灸学的结合,近代医家发明了许多不同的针具和针法,比如小针刀、微针刀、针灸刀、浮针、新九针、刃针、小宽针、铍针、松针、微型外科手术带刃针具等,这些针具应用部位多不拘泥于穴位,而是按照解剖部位选择治疗点,在治疗一些筋肉关节疾病效果也不错。近几年又有水针刀、注射针刀、激光针刀等派生出来,本人没有应用过,不敢妄加评论,从资料来看也有不错的临床疗效。上述针法由针变刃变刀,与传统常规针灸针大有不同,理论也多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感兴趣的可以学习应用一下。针灸属于中医之大道,扎几针往往并不难,但全面掌握针灸技法并非易事。

针灸取穴方法总结

针灸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取穴,辨证准确,取穴合理,在临床治疗中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而针灸取穴的方法有很多种,本文介绍临床取穴思路十六种,仅供参考。

1、局部取穴与以痛为俞

顾名思义,就是在病变局部取穴,可以取病变局部的经穴、奇穴或阿是穴。本法也是临床运用最多、最广的方法,如巓顶痛取百会,额头痛取印堂,耳鸣取耳前三穴,腰痛取肾俞等均属此类。很多人粗学针灸,只会取阿是穴治疗,虽亦有效,但终需进一步学习提高,才能有所成就。

2、循经取穴

指沿着病变所处的经脉取穴,即所谓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掌握循经取穴必须首先要熟练掌握十四经脉循行及经穴,一般同时取所在经脉的局部及远端穴位,远近相配取穴。循经取穴是临床最常用的取穴方法之一,易于掌握,收效甚佳。如胃痛取足三里、下牙痛取合谷、上牙痛取内庭等。

3、五输穴取穴

4、其它特定穴法

特定穴除五输穴外,还有原、络、郄、募、背俞、下合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等。临床上这十种特定穴也非常实用,往往收效甚佳,各种特定穴之间也可以配合应用,如原络配穴法,俞募配穴法等,如头痛针合谷配列缺,即是原络配穴法。《医宗金鉴》的《针灸心法要诀》非常重视原络配穴法、八脉交会穴以及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主治杂病歌等,掌握了上述配穴法之后,在理解《针灸心法要诀》就容易多了。

5、巨刺法取穴

即左有病取右、右有病取左,交叉取穴。如右偏头痛,取左足临泣,再如偏瘫及面瘫的早期也可用此法。本人临床喜欢用此法,即时效果较好,但仍要配合其它取穴方法应用才能维持疗效。推而广之,上病下取,下病上取,明晓其义,临证灵变,不用拘泥于巨刺之左右交叉。内经的缪刺之法,左病治右,右病刺血,刺其血络,也属此类取穴法,大家要善于总结。

6、刺络放血法

刺络放血在活血化瘀、通经活络、醒神开窍等治法中应用极广,本人的导师也经常应用刺络法。刺络放血法的穴位选择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病变局部刺络放血,如红眼病、目痛可以太阳穴刺络放血。二是循经远端刺络放血,如面部痤疮可以在曲池刺络放血。三是上面提到的缪刺之法,对侧刺络放血,如中风偏瘫,可以在对侧小腿足阳明部位寻找充血的血络放血。刺络放血法适用于久病难治性疾病以及各种急症、神志病、火热病症,此法往往收效较快。本人尝试红眼病刺耳尖放血、中风急救刺十宣放血、腰痛刺养老、委中放血等等效果都非常好。但刺络放血法不要滥用,尤其是血虚气弱之人,放血不当会导致病情加重。

7、全息取穴法

全息对应在全身非常多见,临床应用也五花八门,但一般不外乎以下几个层次,一是以肚脐和命门为中心的整体全息对应。如左上肢对应右下肢,肩对应髋,膝对应肘等。二是以肘及膝为中心的各自太极转换对应,如上臂对应大腿,手对应足等,也可以反向对应,上臂对应小腿,手对应髋。三是以腕与踝为中心的各自太极转换对应,如手指对应足趾等。一般左右对应仍以脐或命门为中心,如左腰痛,则对应右侧腰部。前后对应则病在前取其后、病在后取其前。如胸乳痛取天宗,腰痛针下腹等。

现行的各种微针疗法则是身体局部的全息对应疗法,例如头皮针、面针、耳针、鼻针、眼针、舌针、背针、腹针、脐针、掌针、第二掌骨全息、手全息、足底全息等等。个人体会(仅代表个人观点勿喷)全息取穴往往可取速效,但长期疗效往往难以维系,长效治病还须经穴辨证实治。

8、表里经取穴法以及上下经取穴法

表里经取穴法即病在阳经,取与之相表里的阴经;病在阴经,取与之相表里的阳经。如腰痛在足太阳经,可取肾经的太溪穴。上下经取穴法即病在此病,针经脉循行顺序中上位或下位经脉。如胃痛取胃经下位脾经的公孙穴;肾虚耳鸣取肾经上位膀胱经经的昆仑穴。我们常用的后溪治腰痛,就是小肠经与膀胱经上下位循行关系;外关治偏头痛,也是胆经位于三焦经下位的原理。本取穴法本人在临床应用也颇多,常常与其他取穴方法结合运用。

9、辨证取穴法

即按照四诊八纲辨证方法取穴。总的原则是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泻则多用针或放血、拔罐,补则或针或灸或针灸并用。如胃火牙痛当泻胃经荥穴,肾虚牙痛则补肾经原穴太溪穴,中焦有湿取中脘,风证取风池、风府,阳虚补命门之火,寒痹灸肾俞,气血不足的网球肘取足阳明经原穴冲阳等。

10、奇穴

包括常见的传统奇穴以及董氏奇穴,《医宗金鉴》的《针灸心法要诀》中也非常重视奇穴的临床应用。我在临床应用中经常十四经取穴与奇穴配合使用,往往出奇制胜,如安神取印堂,头痛取三叉三和大白,落枕取承浆和重子,腱鞘炎取五虎,大小骨空治烂眼等都可速效。前几年董氏奇穴颇为盛行,穴法颇有深意,宗于《内经》而异与传统针灸,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应用一下。

11、体应取穴法

即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皮治皮,以肉治肉,以脉治脉。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以骨治肾,以筋治肝,以皮治肺,以肉治脾,以脉治心。本人在应用中非常重视浅刺皮部以治皮肤病,贴骨进针,可治骨痹;合谷刺治筋肉之痹等,在临床上观察发现,跟不重视深浅刺,一味求深刺求针感的治疗方法相比,病程往往缩短不少。

12、经验穴法

有不少针灸临床家都总结有一些临床经验效穴,往往各家各有不同,类似奇穴,又不完全属于奇穴,可以认为是经验穴。如我的母亲教我的推按三角肌止点周围治疗急性咽痛,跟高维斌老师学的供血穴治疗延髓麻痹,这些经验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临床疗效也甚好,再如手三里外半寸治扭伤,大椎与大杼之中点治咳嗽等等,大家在学习中可以慢慢积累总结。

13、安神取穴法

理论源自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本人导师常常应用,针对各种疼痛,取心经或安神诸穴如内关、神门、大陵、百会、神庭等,往往相较于单纯应用其它取穴法,效果更好。本人在应用中推而广之,针对各种慢性、顽固性疾病,加上安神诸穴治疗,往往效果更佳,大家临证中也可以尝试一下。

14、脏腑别通理论取穴法

传统中医另有一套脏腑别通理论,认为肺与膀胱相通,肝与大肠相通,心与胆相通,脾与小肠相通,肾与三焦相通,胃与心包相通。按此理论取穴亦有疗效。如内关治胃病,中渚止肾痛等,大家仔细体会发现董氏奇穴对此发挥颇多,大家可以深入研究一下。

15、五运六气、子午流注、灵龟八法、飞腾八法等取穴法

这些都属于时间医学的范畴,颇有深意,当努力掌握。学时间医学,需精通天文、周易等,精通天地自然变化规律。其理奥而义微,可缓缓图之。本人才疏学浅,不敢妄加评论,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慢慢学习掌握。

16、八字法对应及现代针具针法的发展

八字法包括阴阳、相对、平衡、反应四法,此法由当代名老中医李柏松先生首创,也非常实用。此法通过“定位”规律和“以针刺为主的反击方法”,可以瞬间达到消退各种病痛的目的,如腰痛取锁骨下,乳房病取髂骨上,足背痛取对侧手背,在四法的指导下,掌握肌体的各种疾病并了解在各个部位所发生的原因与治疗的方法。

随着现代解剖学以及组织外科学与针灸学的结合,近代医家发明了许多不同的针具和针法,比如小针刀、微针刀、针灸刀、浮针、新九针、刃针、小宽针、铍针、松针、微型外科手术带刃针具等,这些针具应用部位多不拘泥于穴位,而是按照解剖部位选择治疗点,在治疗一些筋肉关节疾病效果也不错。近几年又有水针刀、注射针刀、激光针刀等派生出来,本人没有应用过,不敢妄加评论,从资料来看也有不错的临床疗效。上述针法由针变刃变刀,与传统常规针灸针大有不同,理论也多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感兴趣的可以学习应用一下。针灸属于中医之大道,扎几针往往并不难,但全面掌握针灸技法并非易事。

张道宗:针灸调补话养生

张道宗:1941年出生,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擅长运用中医、针灸治疗内科、妇科病及疑难杂症。

针灸是中医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也是 养生 保健的方法之一。通过针灸对人体特定穴位的刺激,激发经络之气,增进新陈代谢,可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多年从事针灸工作的张道宗谈起 养生 之道,当然离不开针灸这个老本行了。
“以辨证为主辨病为辅,得中医临证之精髓,以立法为先选穴为次,识针灸为用之妙契。”这是全国名老中医、灸法大师周楣声对张道宗的称赞,并为张道宗所著的《传统针灸辨证处方》一书作序。


气血和谐重调气
“人之所以有病,是因为气血失调、正气不足引起的。”张道宗说,《内经》中所说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指的就是这种情况。他举例说,肺虚,就咳嗽;肾虚,小便就多;胃虚,就会胃痛。按照“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中医理论,运用针灸调气,使气血调和,达到康复目的。
张道宗介绍,像黄褐斑,多因脾气不足、肌肤失于濡养造成,应以调补脾胃、活血祛风、行气化瘀为主。可取大椎,以调腠理、活血祛风;取曲池、足三里,以补养气血;取血海、三阴交,以滋阴活血;取背俞,可除经络之热,使气血通畅。
又如哮喘,因耗伤肺气而致病。选定喘、大椎、风门等穴位,补益肺气治其本,化痰平喘治其标。
再如脑中风,多因脏腑失调、阴阳偏颇、气血逆乱所致。“以通督、调神、康复”为法,选用督脉经的百会、上星、风府、哑门为主穴,辅之外关、合谷、悬钟等穴,起到补髓健脑、疏经通络、益气康复的作用。
张道宗认为,针灸保健与针灸治病方法基本相同,但着眼点不同。治病主要是纠正机体阴阳以及气血的偏颇偏衰,而保健重在强壮身体,增进机体新陈代谢,旨在 养生 延寿。
保健可选单穴,也可选几个穴位为一组进行,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理,基本原则是“循经取之”,选穴不宜多,以强壮功效穴为主。


三因制宜重辨证
“针灸 养生 要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进行辨证论治,不论治病,还是保健,都要因人、因时、因地而采取不同的方法。”张道宗强调。
因人,指针刺强度大人孩子不同,年轻年老不同。对大人,强度要大一些,小孩则小一些;对年轻人,强度要大一些,老年人要小一些。一般来说,老少不宜进针深。
因时,春夏,阳气在上,要浅刺;秋冬,阳气在下,要深刺。
因地,南北方位不同,东西地域有异,针刺的程度也不同。如山地寒,要深刺,平原温,要浅刺。
针刺保健,用针宜和缓,刺激强度也要适中,一般不宜过大,留针不宜过久,得气后即可出针。


灸法缓解亚 健康
现在处于亚 健康 状态的人很多,失眠、气短、便秘等症状伴随而来。如何调整,灸法的作用不可小视。
张道宗说,灸法保健也是 养生 方法之一。在特定部位施灸,可以和气血,调经络,养脏腑,延年益寿,对强身健体以及久病体虚之人的康复都有很大帮助。对失眠者,可灸百会、印堂、内关等穴位,对气短者,可灸气海、膻中等穴位;对便秘者,可灸天枢、水道、归来等穴位。
他介绍,三阴交是妇女保健灸的要穴,有健运脾胃、疏肝益肾、调经和血等作用,民间有“拍击三阴交,胜吃老母鸡”之说;足三里是中老年益寿延年要穴,可促进脾胃功能,预防早衰;“要想小儿安,三里常不干”,可见经常灸这个穴位,对小孩镇静安神也有益处。

关注微 信公众号,阅读,观看,收听更多中医知识。

张道宗:针灸调补话养生

张道宗:1941年出生,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擅长运用中医、针灸治疗内科、妇科病及疑难杂症。

针灸是中医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也是 养生 保健的方法之一。通过针灸对人体特定穴位的刺激,激发经络之气,增进新陈代谢,可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多年从事针灸工作的张道宗谈起 养生 之道,当然离不开针灸这个老本行了。
“以辨证为主辨病为辅,得中医临证之精髓,以立法为先选穴为次,识针灸为用之妙契。”这是全国名老中医、灸法大师周楣声对张道宗的称赞,并为张道宗所著的《传统针灸辨证处方》一书作序。


气血和谐重调气
“人之所以有病,是因为气血失调、正气不足引起的。”张道宗说,《内经》中所说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指的就是这种情况。他举例说,肺虚,就咳嗽;肾虚,小便就多;胃虚,就会胃痛。按照“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中医理论,运用针灸调气,使气血调和,达到康复目的。
张道宗介绍,像黄褐斑,多因脾气不足、肌肤失于濡养造成,应以调补脾胃、活血祛风、行气化瘀为主。可取大椎,以调腠理、活血祛风;取曲池、足三里,以补养气血;取血海、三阴交,以滋阴活血;取背俞,可除经络之热,使气血通畅。
又如哮喘,因耗伤肺气而致病。选定喘、大椎、风门等穴位,补益肺气治其本,化痰平喘治其标。
再如脑中风,多因脏腑失调、阴阳偏颇、气血逆乱所致。“以通督、调神、康复”为法,选用督脉经的百会、上星、风府、哑门为主穴,辅之外关、合谷、悬钟等穴,起到补髓健脑、疏经通络、益气康复的作用。
张道宗认为,针灸保健与针灸治病方法基本相同,但着眼点不同。治病主要是纠正机体阴阳以及气血的偏颇偏衰,而保健重在强壮身体,增进机体新陈代谢,旨在 养生 延寿。
保健可选单穴,也可选几个穴位为一组进行,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理,基本原则是“循经取之”,选穴不宜多,以强壮功效穴为主。


三因制宜重辨证
“针灸 养生 要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进行辨证论治,不论治病,还是保健,都要因人、因时、因地而采取不同的方法。”张道宗强调。
因人,指针刺强度大人孩子不同,年轻年老不同。对大人,强度要大一些,小孩则小一些;对年轻人,强度要大一些,老年人要小一些。一般来说,老少不宜进针深。
因时,春夏,阳气在上,要浅刺;秋冬,阳气在下,要深刺。
因地,南北方位不同,东西地域有异,针刺的程度也不同。如山地寒,要深刺,平原温,要浅刺。
针刺保健,用针宜和缓,刺激强度也要适中,一般不宜过大,留针不宜过久,得气后即可出针。


灸法缓解亚 健康
现在处于亚 健康 状态的人很多,失眠、气短、便秘等症状伴随而来。如何调整,灸法的作用不可小视。
张道宗说,灸法保健也是 养生 方法之一。在特定部位施灸,可以和气血,调经络,养脏腑,延年益寿,对强身健体以及久病体虚之人的康复都有很大帮助。对失眠者,可灸百会、印堂、内关等穴位,对气短者,可灸气海、膻中等穴位;对便秘者,可灸天枢、水道、归来等穴位。
他介绍,三阴交是妇女保健灸的要穴,有健运脾胃、疏肝益肾、调经和血等作用,民间有“拍击三阴交,胜吃老母鸡”之说;足三里是中老年益寿延年要穴,可促进脾胃功能,预防早衰;“要想小儿安,三里常不干”,可见经常灸这个穴位,对小孩镇静安神也有益处。

关注微 信公众号,阅读,观看,收听更多中医知识。

张道宗:针灸调补话养生

张道宗:1941年出生,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擅长运用中医、针灸治疗内科、妇科病及疑难杂症。

针灸是中医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也是 养生 保健的方法之一。通过针灸对人体特定穴位的刺激,激发经络之气,增进新陈代谢,可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多年从事针灸工作的张道宗谈起 养生 之道,当然离不开针灸这个老本行了。
“以辨证为主辨病为辅,得中医临证之精髓,以立法为先选穴为次,识针灸为用之妙契。”这是全国名老中医、灸法大师周楣声对张道宗的称赞,并为张道宗所著的《传统针灸辨证处方》一书作序。


气血和谐重调气
“人之所以有病,是因为气血失调、正气不足引起的。”张道宗说,《内经》中所说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指的就是这种情况。他举例说,肺虚,就咳嗽;肾虚,小便就多;胃虚,就会胃痛。按照“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中医理论,运用针灸调气,使气血调和,达到康复目的。
张道宗介绍,像黄褐斑,多因脾气不足、肌肤失于濡养造成,应以调补脾胃、活血祛风、行气化瘀为主。可取大椎,以调腠理、活血祛风;取曲池、足三里,以补养气血;取血海、三阴交,以滋阴活血;取背俞,可除经络之热,使气血通畅。
又如哮喘,因耗伤肺气而致病。选定喘、大椎、风门等穴位,补益肺气治其本,化痰平喘治其标。
再如脑中风,多因脏腑失调、阴阳偏颇、气血逆乱所致。“以通督、调神、康复”为法,选用督脉经的百会、上星、风府、哑门为主穴,辅之外关、合谷、悬钟等穴,起到补髓健脑、疏经通络、益气康复的作用。
张道宗认为,针灸保健与针灸治病方法基本相同,但着眼点不同。治病主要是纠正机体阴阳以及气血的偏颇偏衰,而保健重在强壮身体,增进机体新陈代谢,旨在 养生 延寿。
保健可选单穴,也可选几个穴位为一组进行,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理,基本原则是“循经取之”,选穴不宜多,以强壮功效穴为主。


三因制宜重辨证
“针灸 养生 要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进行辨证论治,不论治病,还是保健,都要因人、因时、因地而采取不同的方法。”张道宗强调。
因人,指针刺强度大人孩子不同,年轻年老不同。对大人,强度要大一些,小孩则小一些;对年轻人,强度要大一些,老年人要小一些。一般来说,老少不宜进针深。
因时,春夏,阳气在上,要浅刺;秋冬,阳气在下,要深刺。
因地,南北方位不同,东西地域有异,针刺的程度也不同。如山地寒,要深刺,平原温,要浅刺。
针刺保健,用针宜和缓,刺激强度也要适中,一般不宜过大,留针不宜过久,得气后即可出针。


灸法缓解亚 健康
现在处于亚 健康 状态的人很多,失眠、气短、便秘等症状伴随而来。如何调整,灸法的作用不可小视。
张道宗说,灸法保健也是 养生 方法之一。在特定部位施灸,可以和气血,调经络,养脏腑,延年益寿,对强身健体以及久病体虚之人的康复都有很大帮助。对失眠者,可灸百会、印堂、内关等穴位,对气短者,可灸气海、膻中等穴位;对便秘者,可灸天枢、水道、归来等穴位。
他介绍,三阴交是妇女保健灸的要穴,有健运脾胃、疏肝益肾、调经和血等作用,民间有“拍击三阴交,胜吃老母鸡”之说;足三里是中老年益寿延年要穴,可促进脾胃功能,预防早衰;“要想小儿安,三里常不干”,可见经常灸这个穴位,对小孩镇静安神也有益处。

关注微 信公众号,阅读,观看,收听更多中医知识。

张道宗:针灸调补话养生

张道宗:1941年出生,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擅长运用中医、针灸治疗内科、妇科病及疑难杂症。

针灸是中医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也是 养生 保健的方法之一。通过针灸对人体特定穴位的刺激,激发经络之气,增进新陈代谢,可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多年从事针灸工作的张道宗谈起 养生 之道,当然离不开针灸这个老本行了。
“以辨证为主辨病为辅,得中医临证之精髓,以立法为先选穴为次,识针灸为用之妙契。”这是全国名老中医、灸法大师周楣声对张道宗的称赞,并为张道宗所著的《传统针灸辨证处方》一书作序。


气血和谐重调气
“人之所以有病,是因为气血失调、正气不足引起的。”张道宗说,《内经》中所说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指的就是这种情况。他举例说,肺虚,就咳嗽;肾虚,小便就多;胃虚,就会胃痛。按照“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中医理论,运用针灸调气,使气血调和,达到康复目的。
张道宗介绍,像黄褐斑,多因脾气不足、肌肤失于濡养造成,应以调补脾胃、活血祛风、行气化瘀为主。可取大椎,以调腠理、活血祛风;取曲池、足三里,以补养气血;取血海、三阴交,以滋阴活血;取背俞,可除经络之热,使气血通畅。
又如哮喘,因耗伤肺气而致病。选定喘、大椎、风门等穴位,补益肺气治其本,化痰平喘治其标。
再如脑中风,多因脏腑失调、阴阳偏颇、气血逆乱所致。“以通督、调神、康复”为法,选用督脉经的百会、上星、风府、哑门为主穴,辅之外关、合谷、悬钟等穴,起到补髓健脑、疏经通络、益气康复的作用。
张道宗认为,针灸保健与针灸治病方法基本相同,但着眼点不同。治病主要是纠正机体阴阳以及气血的偏颇偏衰,而保健重在强壮身体,增进机体新陈代谢,旨在 养生 延寿。
保健可选单穴,也可选几个穴位为一组进行,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理,基本原则是“循经取之”,选穴不宜多,以强壮功效穴为主。


三因制宜重辨证
“针灸 养生 要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进行辨证论治,不论治病,还是保健,都要因人、因时、因地而采取不同的方法。”张道宗强调。
因人,指针刺强度大人孩子不同,年轻年老不同。对大人,强度要大一些,小孩则小一些;对年轻人,强度要大一些,老年人要小一些。一般来说,老少不宜进针深。
因时,春夏,阳气在上,要浅刺;秋冬,阳气在下,要深刺。
因地,南北方位不同,东西地域有异,针刺的程度也不同。如山地寒,要深刺,平原温,要浅刺。
针刺保健,用针宜和缓,刺激强度也要适中,一般不宜过大,留针不宜过久,得气后即可出针。


灸法缓解亚 健康
现在处于亚 健康 状态的人很多,失眠、气短、便秘等症状伴随而来。如何调整,灸法的作用不可小视。
张道宗说,灸法保健也是 养生 方法之一。在特定部位施灸,可以和气血,调经络,养脏腑,延年益寿,对强身健体以及久病体虚之人的康复都有很大帮助。对失眠者,可灸百会、印堂、内关等穴位,对气短者,可灸气海、膻中等穴位;对便秘者,可灸天枢、水道、归来等穴位。
他介绍,三阴交是妇女保健灸的要穴,有健运脾胃、疏肝益肾、调经和血等作用,民间有“拍击三阴交,胜吃老母鸡”之说;足三里是中老年益寿延年要穴,可促进脾胃功能,预防早衰;“要想小儿安,三里常不干”,可见经常灸这个穴位,对小孩镇静安神也有益处。

关注微 信公众号,阅读,观看,收听更多中医知识。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