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考研号如何选择专业
2024-03-18 08:31:39 责编:小OO
文档

考研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法有:考研专业准确定位、满足自身兴趣、正确认识自己的实力、分析备考难易程度等。考研专业准确定位:是否继续对本专业的学习还是跨考其他专业,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因为有很多学生在本科所学的专业其实自己兴趣并不大,所以在考研的时候就会选择跨考一个自己感兴趣或者更有竞争力的专业。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如何选择自己的考研专业

选择专业的三大基础因素在专业选择上,主要考虑主要三大因素:兴趣、特长和需求。

1、兴趣高考选专业很多人不知道兴趣,那么考研是一次机会。去结合自己的兴趣,不要以后在人生感悟中一直遗憾自己没有去追求过自己的兴趣。2、特长当然很多人可能仍然找不到自己的兴趣。那么换个角度,其实人往往是因为擅长某个领域,然后才培养出兴趣的。那么,考研选择自己熟悉或擅长的领域,至少避开自己最不擅长的领域,这样才能在今后发挥最大的影响力。3、需求如果特长和兴趣因素还不足以让你确定专业,那么就要务实一点。就是说看看社会需求,社会哪些专业就业情况好或者薪酬待遇好,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拓展阅读:研究生考试难不难对于不同人而言,考研难度也是不同的。像那些重点学校的学生,考一个一般学校的研究生,根本就不是问题,甚至很多重本学生都是直接免初试的,对他们来说考研难度很小,因为他们无论是专业课成绩还是高数和英语都不错。而对于普通二本学生或者是不出名的学校学生来说,考研是相对比较困难的,一个学校没有几个能考上研究生的,尽管报名人数非常多,但也都是凑数、打酱油的,最起码英语、高数这关就过不去。考研最难的部分就是高数和英语,可能有同学庆幸自己不考高数,但是英语这关很难过,到考试时你就会发现,阅读文章很多单词都不认识,文章根本就读不懂,完全是瞎蒙的状态,分数出来时以后都是不及格的。

如何选择自己的考研专业

选择专业的三大基础因素在专业选择上,主要考虑主要三大因素:兴趣、特长和需求。

1、兴趣高考选专业很多人不知道兴趣,那么考研是一次机会。去结合自己的兴趣,不要以后在人生感悟中一直遗憾自己没有去追求过自己的兴趣。2、特长当然很多人可能仍然找不到自己的兴趣。那么换个角度,其实人往往是因为擅长某个领域,然后才培养出兴趣的。那么,考研选择自己熟悉或擅长的领域,至少避开自己最不擅长的领域,这样才能在今后发挥最大的影响力。3、需求如果特长和兴趣因素还不足以让你确定专业,那么就要务实一点。就是说看看社会需求,社会哪些专业就业情况好或者薪酬待遇好,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拓展阅读:研究生考试难不难对于不同人而言,考研难度也是不同的。像那些重点学校的学生,考一个一般学校的研究生,根本就不是问题,甚至很多重本学生都是直接免初试的,对他们来说考研难度很小,因为他们无论是专业课成绩还是高数和英语都不错。而对于普通二本学生或者是不出名的学校学生来说,考研是相对比较困难的,一个学校没有几个能考上研究生的,尽管报名人数非常多,但也都是凑数、打酱油的,最起码英语、高数这关就过不去。考研最难的部分就是高数和英语,可能有同学庆幸自己不考高数,但是英语这关很难过,到考试时你就会发现,阅读文章很多单词都不认识,文章根本就读不懂,完全是瞎蒙的状态,分数出来时以后都是不及格的。

考研怎么择校和选专业

考研究生选学校和专业的方法:

第一步、专业范围选择

(一)考研可选择的“本专业”

例如某同学本科就读专业为“金融学”,该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该一级学科下有“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10个专业。对于该同学而言,这10个专业均为考研可选择的“本专业”。

(二)考研可选择的“相近专业”

例如某同学本科就读专业为“金融学”,该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与该一级学科平行的一级学科为“理论经济学”,“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之下有“*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等6个专业。对于该同学而言,这6个专业均为考研可选择的“相近专业”。

(三)考研可选择的“跨专业”

不属于本科就读专业所属学科门类的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则为考研可选择的“跨专业”。

第二步、硕士类型选择

(一)类型说明

中国提供两种类型的硕士学位供考生进行选择: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

学术型硕士按学科设立,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专业硕士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两种硕士类型均为全国统一考试、全日制培养并发放双证。

(二)应试难度说明

1、绝对难度:从初试科目、试卷难度、分数要求三方面进行比较,一般而言专业硕士的绝对难度要低于学术型硕士。

2、相对难度:从报名绝对人数、报名录取比例、实际录取分数线、复试差额录取比例四方面进行比较,一般而言专业硕士的相对难度要低于学术型硕士。

第三步、意向专业选择

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前面两个步骤,确定自己想考的专业,确定是否跨专业考试。

第四步、意向地区选择

(一)就业原则

未来打算在哪儿就业,就选择在哪个城市读研。

这是读研选择地区的第一原则。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学校较多,同理每年的各学历层次的应届毕业生较多,工作竞争相对激烈。例如,如果在北京读完研究生后,同学将回到家乡所在省的省会就业,则选择在本省省会读研为更好的选择,既利于人脉积累,也便于利用好地缘优势。

(二)安家原则

未来打算在哪儿买房子、组建家庭,就选择在哪个城市读研。

这是读研选择地区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未来每位研友都需要组建自己的家庭并照顾父母。在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买房压力大,如北京房价动辄2—4万元每平,成家安定下来相对非常困难;而其他的省会城市或中小城市相对轻松。例如,如果家庭经济状况不是特别富裕,原则上不建议选择北京、上海、广州、杭州作为安家的城市。

(三)经济原则

相比较而言,在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读研需要承担更大的经济压力,固比其他省会城市对于家庭经济状况的要求更高。例如,在北京、上海读研的`学费、生活费、其他开销,将远远大于在武汉、成都等其他城市。

(四)一区、二区选择

按照地域原则,教育部将不同的省份划分为一区、二区,每年的考研复试分数线也分为一区线和二区线。相比较而言,每年国家二区总分线比国家一区总分线要低10分,单科分数线也更低。随着考研人数的逐年递增和招生的结构性转变,考研的总分线也是年年居高不下,让很多学生与成功失之交臂。有鉴于二区省份对于总分线和单科线的要求更低,更加适合不愿意承担考研风险、基础较弱的同学选择。

第五步、意向硕士点选择

选哪一个学校最重要的是看它是不是适合自己,而不是它是不是最好,是不是排名靠前;另外还要看自己能够考上的可能性。如果你基础很好,又能抽出时间来复习,应该考重点学校;反之则是一般的学校。再有报考是否方便也是要考虑的。一般地说,还是就近报考、学习比较好。

考研怎么择校和选专业

考研究生选学校和专业的方法:

第一步、专业范围选择

(一)考研可选择的“本专业”

例如某同学本科就读专业为“金融学”,该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该一级学科下有“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10个专业。对于该同学而言,这10个专业均为考研可选择的“本专业”。

(二)考研可选择的“相近专业”

例如某同学本科就读专业为“金融学”,该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与该一级学科平行的一级学科为“理论经济学”,“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之下有“*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等6个专业。对于该同学而言,这6个专业均为考研可选择的“相近专业”。

(三)考研可选择的“跨专业”

不属于本科就读专业所属学科门类的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则为考研可选择的“跨专业”。

第二步、硕士类型选择

(一)类型说明

中国提供两种类型的硕士学位供考生进行选择: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

学术型硕士按学科设立,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专业硕士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两种硕士类型均为全国统一考试、全日制培养并发放双证。

(二)应试难度说明

1、绝对难度:从初试科目、试卷难度、分数要求三方面进行比较,一般而言专业硕士的绝对难度要低于学术型硕士。

2、相对难度:从报名绝对人数、报名录取比例、实际录取分数线、复试差额录取比例四方面进行比较,一般而言专业硕士的相对难度要低于学术型硕士。

第三步、意向专业选择

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前面两个步骤,确定自己想考的专业,确定是否跨专业考试。

第四步、意向地区选择

(一)就业原则

未来打算在哪儿就业,就选择在哪个城市读研。

这是读研选择地区的第一原则。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学校较多,同理每年的各学历层次的应届毕业生较多,工作竞争相对激烈。例如,如果在北京读完研究生后,同学将回到家乡所在省的省会就业,则选择在本省省会读研为更好的选择,既利于人脉积累,也便于利用好地缘优势。

(二)安家原则

未来打算在哪儿买房子、组建家庭,就选择在哪个城市读研。

这是读研选择地区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未来每位研友都需要组建自己的家庭并照顾父母。在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买房压力大,如北京房价动辄2—4万元每平,成家安定下来相对非常困难;而其他的省会城市或中小城市相对轻松。例如,如果家庭经济状况不是特别富裕,原则上不建议选择北京、上海、广州、杭州作为安家的城市。

(三)经济原则

相比较而言,在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读研需要承担更大的经济压力,固比其他省会城市对于家庭经济状况的要求更高。例如,在北京、上海读研的`学费、生活费、其他开销,将远远大于在武汉、成都等其他城市。

(四)一区、二区选择

按照地域原则,教育部将不同的省份划分为一区、二区,每年的考研复试分数线也分为一区线和二区线。相比较而言,每年国家二区总分线比国家一区总分线要低10分,单科分数线也更低。随着考研人数的逐年递增和招生的结构性转变,考研的总分线也是年年居高不下,让很多学生与成功失之交臂。有鉴于二区省份对于总分线和单科线的要求更低,更加适合不愿意承担考研风险、基础较弱的同学选择。

第五步、意向硕士点选择

选哪一个学校最重要的是看它是不是适合自己,而不是它是不是最好,是不是排名靠前;另外还要看自己能够考上的可能性。如果你基础很好,又能抽出时间来复习,应该考重点学校;反之则是一般的学校。再有报考是否方便也是要考虑的。一般地说,还是就近报考、学习比较好。

考研怎么择校和选专业

考研究生选学校和专业的方法:

第一步、专业范围选择

(一)考研可选择的“本专业”

例如某同学本科就读专业为“金融学”,该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该一级学科下有“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10个专业。对于该同学而言,这10个专业均为考研可选择的“本专业”。

(二)考研可选择的“相近专业”

例如某同学本科就读专业为“金融学”,该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与该一级学科平行的一级学科为“理论经济学”,“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之下有“*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等6个专业。对于该同学而言,这6个专业均为考研可选择的“相近专业”。

(三)考研可选择的“跨专业”

不属于本科就读专业所属学科门类的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则为考研可选择的“跨专业”。

第二步、硕士类型选择

(一)类型说明

中国提供两种类型的硕士学位供考生进行选择: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

学术型硕士按学科设立,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专业硕士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两种硕士类型均为全国统一考试、全日制培养并发放双证。

(二)应试难度说明

1、绝对难度:从初试科目、试卷难度、分数要求三方面进行比较,一般而言专业硕士的绝对难度要低于学术型硕士。

2、相对难度:从报名绝对人数、报名录取比例、实际录取分数线、复试差额录取比例四方面进行比较,一般而言专业硕士的相对难度要低于学术型硕士。

第三步、意向专业选择

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前面两个步骤,确定自己想考的专业,确定是否跨专业考试。

第四步、意向地区选择

(一)就业原则

未来打算在哪儿就业,就选择在哪个城市读研。

这是读研选择地区的第一原则。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学校较多,同理每年的各学历层次的应届毕业生较多,工作竞争相对激烈。例如,如果在北京读完研究生后,同学将回到家乡所在省的省会就业,则选择在本省省会读研为更好的选择,既利于人脉积累,也便于利用好地缘优势。

(二)安家原则

未来打算在哪儿买房子、组建家庭,就选择在哪个城市读研。

这是读研选择地区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未来每位研友都需要组建自己的家庭并照顾父母。在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买房压力大,如北京房价动辄2—4万元每平,成家安定下来相对非常困难;而其他的省会城市或中小城市相对轻松。例如,如果家庭经济状况不是特别富裕,原则上不建议选择北京、上海、广州、杭州作为安家的城市。

(三)经济原则

相比较而言,在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读研需要承担更大的经济压力,固比其他省会城市对于家庭经济状况的要求更高。例如,在北京、上海读研的`学费、生活费、其他开销,将远远大于在武汉、成都等其他城市。

(四)一区、二区选择

按照地域原则,教育部将不同的省份划分为一区、二区,每年的考研复试分数线也分为一区线和二区线。相比较而言,每年国家二区总分线比国家一区总分线要低10分,单科分数线也更低。随着考研人数的逐年递增和招生的结构性转变,考研的总分线也是年年居高不下,让很多学生与成功失之交臂。有鉴于二区省份对于总分线和单科线的要求更低,更加适合不愿意承担考研风险、基础较弱的同学选择。

第五步、意向硕士点选择

选哪一个学校最重要的是看它是不是适合自己,而不是它是不是最好,是不是排名靠前;另外还要看自己能够考上的可能性。如果你基础很好,又能抽出时间来复习,应该考重点学校;反之则是一般的学校。再有报考是否方便也是要考虑的。一般地说,还是就近报考、学习比较好。

考研怎么择校和选专业

考研究生选学校和专业的方法:

第一步、专业范围选择

(一)考研可选择的“本专业”

例如某同学本科就读专业为“金融学”,该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该一级学科下有“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10个专业。对于该同学而言,这10个专业均为考研可选择的“本专业”。

(二)考研可选择的“相近专业”

例如某同学本科就读专业为“金融学”,该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与该一级学科平行的一级学科为“理论经济学”,“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之下有“*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等6个专业。对于该同学而言,这6个专业均为考研可选择的“相近专业”。

(三)考研可选择的“跨专业”

不属于本科就读专业所属学科门类的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则为考研可选择的“跨专业”。

第二步、硕士类型选择

(一)类型说明

中国提供两种类型的硕士学位供考生进行选择: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

学术型硕士按学科设立,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专业硕士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两种硕士类型均为全国统一考试、全日制培养并发放双证。

(二)应试难度说明

1、绝对难度:从初试科目、试卷难度、分数要求三方面进行比较,一般而言专业硕士的绝对难度要低于学术型硕士。

2、相对难度:从报名绝对人数、报名录取比例、实际录取分数线、复试差额录取比例四方面进行比较,一般而言专业硕士的相对难度要低于学术型硕士。

第三步、意向专业选择

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前面两个步骤,确定自己想考的专业,确定是否跨专业考试。

第四步、意向地区选择

(一)就业原则

未来打算在哪儿就业,就选择在哪个城市读研。

这是读研选择地区的第一原则。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学校较多,同理每年的各学历层次的应届毕业生较多,工作竞争相对激烈。例如,如果在北京读完研究生后,同学将回到家乡所在省的省会就业,则选择在本省省会读研为更好的选择,既利于人脉积累,也便于利用好地缘优势。

(二)安家原则

未来打算在哪儿买房子、组建家庭,就选择在哪个城市读研。

这是读研选择地区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未来每位研友都需要组建自己的家庭并照顾父母。在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买房压力大,如北京房价动辄2—4万元每平,成家安定下来相对非常困难;而其他的省会城市或中小城市相对轻松。例如,如果家庭经济状况不是特别富裕,原则上不建议选择北京、上海、广州、杭州作为安家的城市。

(三)经济原则

相比较而言,在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读研需要承担更大的经济压力,固比其他省会城市对于家庭经济状况的要求更高。例如,在北京、上海读研的`学费、生活费、其他开销,将远远大于在武汉、成都等其他城市。

(四)一区、二区选择

按照地域原则,教育部将不同的省份划分为一区、二区,每年的考研复试分数线也分为一区线和二区线。相比较而言,每年国家二区总分线比国家一区总分线要低10分,单科分数线也更低。随着考研人数的逐年递增和招生的结构性转变,考研的总分线也是年年居高不下,让很多学生与成功失之交臂。有鉴于二区省份对于总分线和单科线的要求更低,更加适合不愿意承担考研风险、基础较弱的同学选择。

第五步、意向硕士点选择

选哪一个学校最重要的是看它是不是适合自己,而不是它是不是最好,是不是排名靠前;另外还要看自己能够考上的可能性。如果你基础很好,又能抽出时间来复习,应该考重点学校;反之则是一般的学校。再有报考是否方便也是要考虑的。一般地说,还是就近报考、学习比较好。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