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介绍一种中医养生方法
2024-03-20 00:51:04 责编:小OO
文档

中医养生方法:

1. 调整饮食结构:中医养生特别注重饮食,建议多吃粗粮,不吃寒冷或辛辣食品,有助于健康。

2. 针灸:针灸是中医的一种治疗方式,能疏通经络、调整内分泌紊乱、改善肌肉和关节疼痛,需到正规医院接受专业医生操作。

3. 拔罐:拔罐有散风除寒、化瘀通络、行气止痛、缓解疲劳的功效,用于治疗肩颈、腰腿痛和软组织损伤。拔罐可排除体内湿气。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中医养生的方法

中医养生的方法

  中医养生的方法?中医养生,历史悠久,渊源极深,人们常常把养生分为生理、心理、哲理养生三个层次,对于一般人,注重身体的健康,接触最多的就是生理养生。分享中医养生的方法。

  中医养生的.方法1

   1、气功养生法。 要注意练功的注意事项,切不可走火入魔。

   2、神志养生法。 修德怡神、调志摄神;积精全神、四气调神。

   3、行为养生法。 像膳食、起居、房事、运动、交际、休闲娱乐、旅游、沐浴等均可养生。

   4、针推养生法。 使用针灸、推拿、刮痧等进行。

   5、本草养生法。 即药物养生,应用着眼于补、泻两个方面医学教|育网整理。用之得当,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益寿延年的作用。但药物不是万能的,如果只依靠药物,而不靠自身锻炼和摄养,毕竟是被动的、消极的。药物只是一种辅助的养生措施,在实际应用中,应掌握如下原则、不盲目进补,补勿过偏,应辨证进补。另外,要注意盛者宜泻、泻不伤正等。

   6、审因施养法。 即因地(地理环境、居住环境)、因时(年月、四季、昼夜等)、因人(即因人的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质、不同职业人群、不同体表部位)区别施养。

  中医养生的方法2

   背宜常捶阳气旺

  捶背比较适合中老年人,人体背部有丰富的脊椎神经和脏腑腧穴,捶背可刺激背部皮肤、皮下组织的穴位,通过神经系统和经络的传导,增强内分泌和经络系统的功能,提高免疫机能,增强抗病能力。捶背可舒筋活血,使肌肉放松,防止慢性腰痛和腰肌劳损,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皮肤营养,加速背部皮肤新陈代谢。

  此外,捶背还可安神宁心,对中老年人所患多种慢性病具治疗作用。捶背手法要均匀,着力要有弹性,轻拍轻叩,每分钟60-100下,每日1-2次。每次捶背时间30-50分钟,以上下轻轻叩打为宜。严重心脏病者,捶背须谨慎。

   面宜多擦气血平

  按摩面部,又称浴面,能激发阳气。方法为两手搓热后,用手掌擦面部十数次。或用双手轻擦或拍打面部,每次1-2分钟,每日2-3次。因经络系统中足三阳经都起于头面部,擦面可疏通经络,并有面部美容作用。每天清晨,将两手搓热,以中指沿鼻部两侧自下而上,带动其他手指,搽到额部向两侧分开,经两颊而下,像洗脸一样,搽10余次。

  经常浴面能使面色红润,少生皱纹,防止面部神经麻痹,浴面同时还具有消除疲劳,振奋精神的作用。此法有助于改善面部,尤其是耳部的末梢血液循环。

   目宜常运眼不花

  中医称眼球转动为运睛。将眼闭上,眼球自左向右转动6-10次,然后再自右向左转动6-10次。眼球转动要慢,然后闭目片刻,再突然睁开眼睛。速度要均匀,每个转动方向可作2-4个节拍。此法对于有眼花、眼疾的中老年人十分合适,常用能年老目明、事物清晰。

   背宜常暖背不痛

  背主一身阳气,是中医经络督脉及膀胱经所在之处,常暖可使阳气运行并畅达全身经脉,防病治病。日常可采用按摩、晒太阳等法。古人认为背部为督脉之所居,是太阳膀胱经之所舍。人感受防寒,多从背部起,故背部应常保温暖。

  保护好背部既可防治感冒,又可固肾强腰。中老年人应加强背部的锻炼与调养,晚间起床时给背部披件衣服,日常生活中尽量做到背宜常暖,防止受寒。

   腹宜常摩易消化

  腹为胃肠等脏器所在,常作腹部按摩有利消化。古人称为摩脐腹、摩生门。即绕脐揉腹。平时经常用手摩腹,可消除腹胀,有助于食物消化。仰卧在床,两腿伸直,脚尖朝上,两手搓热,两手相叠,用掌心在以脐部为中心的腹部,顺时针方向分小圈、中圈、大圈各转摩12次。

  男人多对肠胃进行按摩能健肾强腰、滋阴壮阳、益气固精、健脾胃、助消化,久练对肾亏乏力及便秘均有疗效。

   肢体常摇筋骨壮

  四肢经常活动,不仅锻炼四肢肌肉、筋骨,也能通过四肢运动促进内脏气血运动,增强体质。两手握拳,连同两肩,向前轮转,先有里向外下方转再由外向里上方转,然后再反方向转,各转20次。也可先左后右。

  除外,平坐,提起左脚向前缓缓伸直,脚尖向上,当要伸直时,脚跟用力向前下方蹬一下,做五次后,再右脚做。能舒展四肢关节。此法对于中老年人预防肩周疾病,提高身体机能,具有益处。

   皮肤干沐人不老

  用手掌、干毛巾沐浴周身皮肤,及全身按摩,能疏通经络,活跃气血,抗衰老防疾病。古人称为干沐浴。即将二手搓热,常搓摩周身皮肤,像洗澡一样。一般从头顶百会开始,顺次面部,两边肩臂,从上而下,、腹部、后背至左右腿,依次擦之。可使周身气血通畅,舒筋活血,皮肤润泽而富有弹性。

  中医养生的方法3

   动形养生 、 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修身养生、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如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从而维持身心健康。

   静神养生 、 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调气养生 、 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中医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中医养生的方法

中医养生的方法

  中医养生的方法?中医养生,历史悠久,渊源极深,人们常常把养生分为生理、心理、哲理养生三个层次,对于一般人,注重身体的健康,接触最多的就是生理养生。分享中医养生的方法。

  中医养生的.方法1

   1、气功养生法。 要注意练功的注意事项,切不可走火入魔。

   2、神志养生法。 修德怡神、调志摄神;积精全神、四气调神。

   3、行为养生法。 像膳食、起居、房事、运动、交际、休闲娱乐、旅游、沐浴等均可养生。

   4、针推养生法。 使用针灸、推拿、刮痧等进行。

   5、本草养生法。 即药物养生,应用着眼于补、泻两个方面医学教|育网整理。用之得当,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益寿延年的作用。但药物不是万能的,如果只依靠药物,而不靠自身锻炼和摄养,毕竟是被动的、消极的。药物只是一种辅助的养生措施,在实际应用中,应掌握如下原则、不盲目进补,补勿过偏,应辨证进补。另外,要注意盛者宜泻、泻不伤正等。

   6、审因施养法。 即因地(地理环境、居住环境)、因时(年月、四季、昼夜等)、因人(即因人的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质、不同职业人群、不同体表部位)区别施养。

  中医养生的方法2

   背宜常捶阳气旺

  捶背比较适合中老年人,人体背部有丰富的脊椎神经和脏腑腧穴,捶背可刺激背部皮肤、皮下组织的穴位,通过神经系统和经络的传导,增强内分泌和经络系统的功能,提高免疫机能,增强抗病能力。捶背可舒筋活血,使肌肉放松,防止慢性腰痛和腰肌劳损,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皮肤营养,加速背部皮肤新陈代谢。

  此外,捶背还可安神宁心,对中老年人所患多种慢性病具治疗作用。捶背手法要均匀,着力要有弹性,轻拍轻叩,每分钟60-100下,每日1-2次。每次捶背时间30-50分钟,以上下轻轻叩打为宜。严重心脏病者,捶背须谨慎。

   面宜多擦气血平

  按摩面部,又称浴面,能激发阳气。方法为两手搓热后,用手掌擦面部十数次。或用双手轻擦或拍打面部,每次1-2分钟,每日2-3次。因经络系统中足三阳经都起于头面部,擦面可疏通经络,并有面部美容作用。每天清晨,将两手搓热,以中指沿鼻部两侧自下而上,带动其他手指,搽到额部向两侧分开,经两颊而下,像洗脸一样,搽10余次。

  经常浴面能使面色红润,少生皱纹,防止面部神经麻痹,浴面同时还具有消除疲劳,振奋精神的作用。此法有助于改善面部,尤其是耳部的末梢血液循环。

   目宜常运眼不花

  中医称眼球转动为运睛。将眼闭上,眼球自左向右转动6-10次,然后再自右向左转动6-10次。眼球转动要慢,然后闭目片刻,再突然睁开眼睛。速度要均匀,每个转动方向可作2-4个节拍。此法对于有眼花、眼疾的中老年人十分合适,常用能年老目明、事物清晰。

   背宜常暖背不痛

  背主一身阳气,是中医经络督脉及膀胱经所在之处,常暖可使阳气运行并畅达全身经脉,防病治病。日常可采用按摩、晒太阳等法。古人认为背部为督脉之所居,是太阳膀胱经之所舍。人感受防寒,多从背部起,故背部应常保温暖。

  保护好背部既可防治感冒,又可固肾强腰。中老年人应加强背部的锻炼与调养,晚间起床时给背部披件衣服,日常生活中尽量做到背宜常暖,防止受寒。

   腹宜常摩易消化

  腹为胃肠等脏器所在,常作腹部按摩有利消化。古人称为摩脐腹、摩生门。即绕脐揉腹。平时经常用手摩腹,可消除腹胀,有助于食物消化。仰卧在床,两腿伸直,脚尖朝上,两手搓热,两手相叠,用掌心在以脐部为中心的腹部,顺时针方向分小圈、中圈、大圈各转摩12次。

  男人多对肠胃进行按摩能健肾强腰、滋阴壮阳、益气固精、健脾胃、助消化,久练对肾亏乏力及便秘均有疗效。

   肢体常摇筋骨壮

  四肢经常活动,不仅锻炼四肢肌肉、筋骨,也能通过四肢运动促进内脏气血运动,增强体质。两手握拳,连同两肩,向前轮转,先有里向外下方转再由外向里上方转,然后再反方向转,各转20次。也可先左后右。

  除外,平坐,提起左脚向前缓缓伸直,脚尖向上,当要伸直时,脚跟用力向前下方蹬一下,做五次后,再右脚做。能舒展四肢关节。此法对于中老年人预防肩周疾病,提高身体机能,具有益处。

   皮肤干沐人不老

  用手掌、干毛巾沐浴周身皮肤,及全身按摩,能疏通经络,活跃气血,抗衰老防疾病。古人称为干沐浴。即将二手搓热,常搓摩周身皮肤,像洗澡一样。一般从头顶百会开始,顺次面部,两边肩臂,从上而下,、腹部、后背至左右腿,依次擦之。可使周身气血通畅,舒筋活血,皮肤润泽而富有弹性。

  中医养生的方法3

   动形养生 、 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修身养生、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如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从而维持身心健康。

   静神养生 、 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调气养生 、 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中医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中医养生保健方法

中医养生保健方法

中医养生保健方法。现在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很多人都开始关注养生保健了,最常见的就是利用中医来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那么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了解下中医养生保健方法的相关内容。

中医养生保健方法1

1、叩齿法

每天清晨醒后,把牙齿上下叩合,先叩臼齿30次,再叩前齿30次,有助于坚固牙齿。

【解读】 中医有个健齿*叫做“叩天钟”,也就是叩齿,是古代盛行的一种养生术,民间还有谚语形容它的功效:“朝暮叩齿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每天早晨坚持叩齿,能畅通经络、强肾固精,不仅能强健牙齿,还可以促进面部血液循环,减少皱纹的产生,延缓衰老。

2、闭口调息法

经常闭口调整呼吸,保持呼吸的均匀、和缓。

【解读】 中医认为,养气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保养元气,一是调畅气机。而调畅气机,则多以调息为主,可促使气血流通,经脉通畅。《类经·摄生类》也曾记载:“善养生者导息,此言养气当从呼吸也。”

3、咽津法

每日清晨,舌抵上颚,或用舌尖*动上颚,等唾液满口时,分数次咽下,有助于消化。

【解读】 唾液能“润五官、悦肌肤、固牙齿、强筋骨、通气血、延寿命”,古代养生学家陶弘景曾说:“食玉泉者,能使人延年,除百病。”这里所说的玉泉就是指唾液。现代医学发现,唾液中所含的唾液腺激素、过氧化物酶等,还具有消炎、解毒、助消化、延缓衰老、减肥等多种功效。

4、搓面法

每天清晨先搓热双手,再以中指沿鼻部两侧自下而上,到额部两手向两侧分开,经颊而下,可反复10余次,至面部轻轻发热为度。以使面部红润光泽,消除疲劳。

【解读】 搓面有一定的养生保健作用,清代医学家吴尚先在《理瀹骈文》中记载:“晨起擦面,非徒为光泽也,和气血而升阳益胃也。”此法有改善面部血液循环的作用,可使面部红润光泽,消除疲劳,还可治疗面神经麻痹、面部色素沉着、黄褐斑、面部神经痛等病症。长期坚持可延缓颜面衰老,推迟老年斑的产生。

5、梳头

用双手十指插入发间,用手指梳头,从前到后按梳理头部,每次50-100下,有助于疏通气血,清醒头脑。

【解读】 头正中为督脉,两旁分别为膀胱经和胆经,左右相加,共5条经脉,所以中医又将这套保健养生*叫做“拿五经”。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汇”,梳头“拿五经”可以刺激头部的穴位,起到疏通经络,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每天梳头3-5次,每次3-5分钟,可使人的面容红润,精神焕发,还能防治失眠、眩晕、心悸、中风等症。

6、运目法

将眼球顺时针转动10次,再逆时针转动10次,然后闭目休息片刻,每日做4-5次。可以清肝明目。

【解读】 这个方法不仅有明目的功效,还可有效防治“眼翳”。眼翳又称翳状赘肉,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严重者可影响视力。从现代解剖学角度看,“运目除眼翳”的本质相当于眼睛通过自我主动按摩,起到畅通眼内气血,改善神经营养,以达到消除睫状肌紧张痉挛及消除初期翳状赘肉的`目的。

7、凝耳法

两手掩耳,低头、仰头5-7次,可使头脑清醒。

【解读】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以耳养生”的记载,其中“凝耳法”是常用方法之一。耳朵周围穴位众多,如耳尖、翳风、头窍阴等,掩耳的同时可按摩这些穴位,起到疏通经络的作用。反复低头、仰头,可促进脑部血液循环,使头脑清醒,顿感精神爽快。

8、提气法

吸气时,稍用力提*连同会阴上升,稍后,在缓缓呼气放下。

【解读】 该方法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提肛运动”,相当于中医的“撮谷道”,谷道即*,撮即提。*处于人体督脉上,督脉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阳经气的作用。经常进行提肛运动,不但可以升提中气,强壮脏腑,还有助于肛肠保健。提肛运动几乎不受时间、地点的*,方法极为简便,一提一松即为一次,若每日坚持做2-3遍,每次5-10分钟,必获良效。

9、摩腹法

饭后用手掌在脐周的腹部顺时针按摩30次左右,可帮助消化,消除腹胀。

【解读】 每天下午1-3点顺时针按摩腹部,促消化的效果最好,因为此时段小肠经经气最旺。中医认为,腹部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经常按摩肚腹,能协调脾胃,调和五脏六腑气血运行,促进肚腹血液循环,有提神、补气、添精等作用。每次以腹部温热、舒适感为佳;如治疗食积、腹胀、便秘等,可适当增加次数和力量,以腹部肠鸣、排气排便为佳。

10、足心按摩法

每日临睡前,以拇指按摩足心,顺时针方向按摩100次,有强腰固肾的作用。

中医养生保健方法2

中医食疗与养生保健方法

九月养生防秋燥非常关键,人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往往会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可适当多服一些含维生素的食品或用中药食疗。

十月是秋季中很重要的一个月份,预示着秋天即将结束,冬天将要来临,而秋应对的脏器是肺,所以此时要防燥邪之气侵犯人体而耗伤肺之阴精。饮食上以滋阴润燥为宜。还要多饮水,减少节气造成的干燥之气。

中医理论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必须保养体内阴气,当气候变冷时,正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可见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秋时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故《金匮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说。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更有主张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阴润燥者。总之,秋季时节,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生地粥

【配方】 生地黄25克,大米75克,白糖少许。

【做法】 生地黄(鲜品洗净细切后,用适量清水在火上煮沸约30分钟后,滗出药汁,再复箭煮一次,两次药液合并后浓缩至100毫升,备用。将大米洗净煮成白粥,趁热加入生地汁,搅匀食用时加入适量白糖调味即可。

【功效】 滋阴益胃,凉血生津。本方还可做肺结核,糖尿病患者之膳食。

山药百合大枣粥

【配方】 山药90克,百合40克,大枣15枚、薏仁30克及大米适量。

【做法】 将山药、百合、大枣、薏仁、大米洗净煮粥。每日2次服用

【功效】 山药具备补脾和胃之功能;百合清热润燥;大枣、薏仁健脾和胃,诸物合用具有滋阴养胃的作用。

清补瘦肉汤

【配料】 瘦肉250克(5两),生熟薏米10克(2钱),莲子5克(1钱),百合5克(1钱),淮生10克(2钱),玉竹5克(1钱),茨实5克(1钱)。

【做法】 把瘦肉放落滚水中煮5分钟,取出洗净。洗净全部清补凉配料。把适量的请水煲滚,放入全部材料,煲3小时,汤成用盐调适味即可。

【功效】 此汤清甜滋补,有去湿开胃,除痰健肺等温和清凉功效,特别适宜身体瘦弱,虚不受补者饮用,是夏秋季节的合时汤水。

在对中医食疗与养生保健方法认识后,选择中医食疗与养生保健的时候,都是可以按照以上方式进行,不过对这些方法使用,也是要长期进行,而且每种方法使用上,都要适量,不宜使用过度,否则对自身也是会造成负担的。

中医养生保健方法

中医养生保健方法

中医养生保健方法。现在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很多人都开始关注养生保健了,最常见的就是利用中医来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那么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了解下中医养生保健方法的相关内容。

中医养生保健方法1

1、叩齿法

每天清晨醒后,把牙齿上下叩合,先叩臼齿30次,再叩前齿30次,有助于坚固牙齿。

【解读】 中医有个健齿*叫做“叩天钟”,也就是叩齿,是古代盛行的一种养生术,民间还有谚语形容它的功效:“朝暮叩齿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每天早晨坚持叩齿,能畅通经络、强肾固精,不仅能强健牙齿,还可以促进面部血液循环,减少皱纹的产生,延缓衰老。

2、闭口调息法

经常闭口调整呼吸,保持呼吸的均匀、和缓。

【解读】 中医认为,养气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保养元气,一是调畅气机。而调畅气机,则多以调息为主,可促使气血流通,经脉通畅。《类经·摄生类》也曾记载:“善养生者导息,此言养气当从呼吸也。”

3、咽津法

每日清晨,舌抵上颚,或用舌尖*动上颚,等唾液满口时,分数次咽下,有助于消化。

【解读】 唾液能“润五官、悦肌肤、固牙齿、强筋骨、通气血、延寿命”,古代养生学家陶弘景曾说:“食玉泉者,能使人延年,除百病。”这里所说的玉泉就是指唾液。现代医学发现,唾液中所含的唾液腺激素、过氧化物酶等,还具有消炎、解毒、助消化、延缓衰老、减肥等多种功效。

4、搓面法

每天清晨先搓热双手,再以中指沿鼻部两侧自下而上,到额部两手向两侧分开,经颊而下,可反复10余次,至面部轻轻发热为度。以使面部红润光泽,消除疲劳。

【解读】 搓面有一定的养生保健作用,清代医学家吴尚先在《理瀹骈文》中记载:“晨起擦面,非徒为光泽也,和气血而升阳益胃也。”此法有改善面部血液循环的作用,可使面部红润光泽,消除疲劳,还可治疗面神经麻痹、面部色素沉着、黄褐斑、面部神经痛等病症。长期坚持可延缓颜面衰老,推迟老年斑的产生。

5、梳头

用双手十指插入发间,用手指梳头,从前到后按梳理头部,每次50-100下,有助于疏通气血,清醒头脑。

【解读】 头正中为督脉,两旁分别为膀胱经和胆经,左右相加,共5条经脉,所以中医又将这套保健养生*叫做“拿五经”。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汇”,梳头“拿五经”可以刺激头部的穴位,起到疏通经络,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每天梳头3-5次,每次3-5分钟,可使人的面容红润,精神焕发,还能防治失眠、眩晕、心悸、中风等症。

6、运目法

将眼球顺时针转动10次,再逆时针转动10次,然后闭目休息片刻,每日做4-5次。可以清肝明目。

【解读】 这个方法不仅有明目的功效,还可有效防治“眼翳”。眼翳又称翳状赘肉,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严重者可影响视力。从现代解剖学角度看,“运目除眼翳”的本质相当于眼睛通过自我主动按摩,起到畅通眼内气血,改善神经营养,以达到消除睫状肌紧张痉挛及消除初期翳状赘肉的`目的。

7、凝耳法

两手掩耳,低头、仰头5-7次,可使头脑清醒。

【解读】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以耳养生”的记载,其中“凝耳法”是常用方法之一。耳朵周围穴位众多,如耳尖、翳风、头窍阴等,掩耳的同时可按摩这些穴位,起到疏通经络的作用。反复低头、仰头,可促进脑部血液循环,使头脑清醒,顿感精神爽快。

8、提气法

吸气时,稍用力提*连同会阴上升,稍后,在缓缓呼气放下。

【解读】 该方法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提肛运动”,相当于中医的“撮谷道”,谷道即*,撮即提。*处于人体督脉上,督脉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阳经气的作用。经常进行提肛运动,不但可以升提中气,强壮脏腑,还有助于肛肠保健。提肛运动几乎不受时间、地点的*,方法极为简便,一提一松即为一次,若每日坚持做2-3遍,每次5-10分钟,必获良效。

9、摩腹法

饭后用手掌在脐周的腹部顺时针按摩30次左右,可帮助消化,消除腹胀。

【解读】 每天下午1-3点顺时针按摩腹部,促消化的效果最好,因为此时段小肠经经气最旺。中医认为,腹部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经常按摩肚腹,能协调脾胃,调和五脏六腑气血运行,促进肚腹血液循环,有提神、补气、添精等作用。每次以腹部温热、舒适感为佳;如治疗食积、腹胀、便秘等,可适当增加次数和力量,以腹部肠鸣、排气排便为佳。

10、足心按摩法

每日临睡前,以拇指按摩足心,顺时针方向按摩100次,有强腰固肾的作用。

中医养生保健方法2

中医食疗与养生保健方法

九月养生防秋燥非常关键,人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往往会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可适当多服一些含维生素的食品或用中药食疗。

十月是秋季中很重要的一个月份,预示着秋天即将结束,冬天将要来临,而秋应对的脏器是肺,所以此时要防燥邪之气侵犯人体而耗伤肺之阴精。饮食上以滋阴润燥为宜。还要多饮水,减少节气造成的干燥之气。

中医理论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必须保养体内阴气,当气候变冷时,正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可见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秋时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故《金匮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说。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更有主张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阴润燥者。总之,秋季时节,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生地粥

【配方】 生地黄25克,大米75克,白糖少许。

【做法】 生地黄(鲜品洗净细切后,用适量清水在火上煮沸约30分钟后,滗出药汁,再复箭煮一次,两次药液合并后浓缩至100毫升,备用。将大米洗净煮成白粥,趁热加入生地汁,搅匀食用时加入适量白糖调味即可。

【功效】 滋阴益胃,凉血生津。本方还可做肺结核,糖尿病患者之膳食。

山药百合大枣粥

【配方】 山药90克,百合40克,大枣15枚、薏仁30克及大米适量。

【做法】 将山药、百合、大枣、薏仁、大米洗净煮粥。每日2次服用

【功效】 山药具备补脾和胃之功能;百合清热润燥;大枣、薏仁健脾和胃,诸物合用具有滋阴养胃的作用。

清补瘦肉汤

【配料】 瘦肉250克(5两),生熟薏米10克(2钱),莲子5克(1钱),百合5克(1钱),淮生10克(2钱),玉竹5克(1钱),茨实5克(1钱)。

【做法】 把瘦肉放落滚水中煮5分钟,取出洗净。洗净全部清补凉配料。把适量的请水煲滚,放入全部材料,煲3小时,汤成用盐调适味即可。

【功效】 此汤清甜滋补,有去湿开胃,除痰健肺等温和清凉功效,特别适宜身体瘦弱,虚不受补者饮用,是夏秋季节的合时汤水。

在对中医食疗与养生保健方法认识后,选择中医食疗与养生保健的时候,都是可以按照以上方式进行,不过对这些方法使用,也是要长期进行,而且每种方法使用上,都要适量,不宜使用过度,否则对自身也是会造成负担的。

中医养生保健的常用方法

中医养生保健的常用方法

中医养生保健的常用方法,人们常说身体是*的本钱,现在人们工作压力大,有时候不注意身体就会出现一些问题,人生的`路还很长,我们需要爱惜自己的身体,下面我就来分享中医养生保健的常用方法。

中医养生保健的常用方法1

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动形养生

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修身养生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如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从而维持身心健康。

中医养生保健的常用方法2

宜常搽:每天清晨,搓热双手,以中指沿鼻部两侧自下而上,搽到额部两手向两侧分开,经两颊而下,可反复10余次,至面部轻轻发热为度;可以使面部红润光泽,消除疲劳。

发宜常梳:用双手十指伸入发间,用手指梳头;从前到后按搓头部,每次梳头50—100次,可流通气血,清醒头脑。

目宜常运:将眼球自左至右转动10余次,再自右至左转动10余次,然后闭目休息片刻。每日可做4—5次,可以清肝明目。

耳宜常凝:两手掩耳,低头、仰头5—7次,头脑清净,驱除杂念;常做这种动作,可去头眩之疾。

齿宜常叩:每天清晨睡醒之时,把牙齿上下叩合,先叩臼齿30次,再叩前齿30次;可令人牙齿坚固不痛。

口宜常闭:每日经常闭口调息,舌抵上颚,呼吸均匀和缓。

津宜常咽:每日清晨,以舌抵上颚,或用舌尖*动上颚,漱津满口时,分数次咽下,有助于消化功能。

气宜常提:在吸气时,稍用意用力,提*连同会阴上升,稍后,在缓缓呼气放下,每日可做5—7次;有利于气机升降。

心宜常静:每天抽出一定时间,排除各种杂念的干扰,静心安神,从而使气血平和,思维敏捷。

中医养生保健的常用方法

中医养生保健的常用方法

中医养生保健的常用方法,人们常说身体是*的本钱,现在人们工作压力大,有时候不注意身体就会出现一些问题,人生的`路还很长,我们需要爱惜自己的身体,下面我就来分享中医养生保健的常用方法。

中医养生保健的常用方法1

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动形养生

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修身养生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如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从而维持身心健康。

中医养生保健的常用方法2

宜常搽:每天清晨,搓热双手,以中指沿鼻部两侧自下而上,搽到额部两手向两侧分开,经两颊而下,可反复10余次,至面部轻轻发热为度;可以使面部红润光泽,消除疲劳。

发宜常梳:用双手十指伸入发间,用手指梳头;从前到后按搓头部,每次梳头50—100次,可流通气血,清醒头脑。

目宜常运:将眼球自左至右转动10余次,再自右至左转动10余次,然后闭目休息片刻。每日可做4—5次,可以清肝明目。

耳宜常凝:两手掩耳,低头、仰头5—7次,头脑清净,驱除杂念;常做这种动作,可去头眩之疾。

齿宜常叩:每天清晨睡醒之时,把牙齿上下叩合,先叩臼齿30次,再叩前齿30次;可令人牙齿坚固不痛。

口宜常闭:每日经常闭口调息,舌抵上颚,呼吸均匀和缓。

津宜常咽:每日清晨,以舌抵上颚,或用舌尖*动上颚,漱津满口时,分数次咽下,有助于消化功能。

气宜常提:在吸气时,稍用意用力,提*连同会阴上升,稍后,在缓缓呼气放下,每日可做5—7次;有利于气机升降。

心宜常静:每天抽出一定时间,排除各种杂念的干扰,静心安神,从而使气血平和,思维敏捷。

中医常用的养生方法有哪些

中医常用的养生方法有哪些

中医常用的养生方法有哪些,中医养生是我们中国历史悠久的养生方法。中医养生的'办法特别的多,是我们中国独有的养生之道,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种中医常用的养生方法有哪些,可以供大家参考。

  中医常用的养生方法有哪些1

动形养生

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修身养生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如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从而维持身心健康。

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调气养生

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中医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中医常用的养生方法有哪些2

1、推腹30秒

揉腹可增加腹肌和肠平滑肌的血流量,促进肠胃蠕动,消除便秘,有助于入睡,防止失眠。

每天早上起床时推一次,晚上临睡推一次

2、推腹方法

从肋骨两侧向前下方推,仔细按揉,过程要放松。

3、跪膝30秒

跪膝对腰部有很多好处,能治疗腰痛,如果您经常腰痛,那就试试跪坐30秒,就可以有效改善。

4、跪坐方法

将力量用在臀部后身体微微撑起,脊椎挺直,而且要使整个身体微微浮起来,这样才不会伤害到自己的膝盖。

5、30秒金鸡独立

这个动作能调和平衡,中医一直认为身体有疾病就是阴阳失调,这个动作可以帮助我们找回平衡。

中医常用的养生方法有哪些

中医常用的养生方法有哪些

中医常用的养生方法有哪些,中医养生是我们中国历史悠久的养生方法。中医养生的'办法特别的多,是我们中国独有的养生之道,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种中医常用的养生方法有哪些,可以供大家参考。

  中医常用的养生方法有哪些1

动形养生

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修身养生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如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从而维持身心健康。

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调气养生

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中医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中医常用的养生方法有哪些2

1、推腹30秒

揉腹可增加腹肌和肠平滑肌的血流量,促进肠胃蠕动,消除便秘,有助于入睡,防止失眠。

每天早上起床时推一次,晚上临睡推一次

2、推腹方法

从肋骨两侧向前下方推,仔细按揉,过程要放松。

3、跪膝30秒

跪膝对腰部有很多好处,能治疗腰痛,如果您经常腰痛,那就试试跪坐30秒,就可以有效改善。

4、跪坐方法

将力量用在臀部后身体微微撑起,脊椎挺直,而且要使整个身体微微浮起来,这样才不会伤害到自己的膝盖。

5、30秒金鸡独立

这个动作能调和平衡,中医一直认为身体有疾病就是阴阳失调,这个动作可以帮助我们找回平衡。

中医养生小妙招

中医养生小妙招

  中医养生小妙招,在我们的生活中,中医养生的方法是特别多的,中医养生在我们的历史中特别的久远。中医养生是我们中国独有的养生之道,下面,一起看看中医养生小妙招有什么,供大家参考。

  中医养生小妙招1

   1、梳掉病痛

  人的头部有许多穴位,经常梳头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在民间,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那就是"梳头百遍,病少一半"。古人对梳头养生比较重视,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对梳头有助安眠深有体会,他说:"梳头百余梳,散头卧,熟寝至明。"另外,许多古今医学书籍对梳头养生也都有相关记载,《延寿书》记载了梳头可以养护双眼的功效,里面说:"发多梳,则明目去风,常以一百二十为数。"而《诸病源候论》则提到了梳头可以预防头发早白的功效,里面这样说:"千过梳发,头不白。"由此可见,梳头确实有一定的养生保健价值。

   2、轻松散步

  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 在吃完饭以后适当散散步,能够有效地促进腹部肌肉的收缩,这样能起到不错的促进肠胃蠕动的效果。有消化不良现象的人,饭后散步能够有效缓解病症。散步是一种全身性的运动,饭后散一散步,能够将身体的大部分肌肉都调动起来,使得人体的血液变得更加流畅,而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身体的免疫力,防止一些疾病的发生。

   3、睡前泡脚

  对于有着失眠情况的小伙伴而言,每天晚上泡泡脚,能够缓缓一天的奔波劳累。还能够使得一天紧绷的神经得到放松。在这时候就会很容易找到睡眠的感觉,同时也会更容易入睡。因为我们的脚上有着很多的穴位和经脉,所以脚又被称之为第二个心脏,不仅能够促进血液的循环,还可以调理身体。特别是在冬天的时候,如果容易脚发冷的'话,那么就可以在每晚睡觉之前泡泡脚,泡完以后就会觉得身体很放松,脚也一直是暖暖的。

   4、轻揉腹部

  晋代的医家葛洪就曾经强调过:"若要衍生,肠胃要清"的这一理论。清代的医家陈飞霞也曾经说过我们的腹部和长寿的联系:"腹者水谷之海,水谷盈也,主寿"。摩腹,可以通和上下,分理阴阳,去旧生新,充实五脏,祛外感之诸邪,清内生之百症。我们很多人或许都患有各种各样的慢性病,尤其是脾胃的慢性病,都可以在我们的腹部找到相应的阻滞点,这其实也就是说一切的慢性病都可以在腹部找到其对应的线索。

   5、运目转睛

  我国古代养生学就有"目宜常运"(常转眼珠)的说法。古人认为"运目"能使眼球得以濡润,从而起到消除"内障""外翳"以及预防视疲劳和推迟老花眼等作用。以现代医学观点看到,运动眼球可促进眼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增强视神经、动眼神经及眼肌的功能,对眼球能起到保护、滑润作用,而不易发生眼疾。运目可健脑、增强记忆力运目也有"益智"效果。转眼珠可以安神,促使大脑清晰,精力充沛。

  中医养生小妙招2

   推拿按摩方式:

  先调整身体姿姿势,坐站皆可,但要身体摆正,背脊伸直,抬头挺胸收腹,精神集中。坐或站好后将手掌心搓热,贴于太阳穴位置稍微用力,顺时针方向转揉10—20次,反方向再转揉10—20次。也可将手掌心贴在头顶,以大拇指指肚各自按在两侧太阳穴位置上,幅度以稍用力让人微感痛疼为宜,技巧及频次跟上面一样。

   拔火罐方式:

  用真空拔罐器在肩后背的肩井、大椎穴、大杼、天宗、进气阀等穴吸附。每一次留罐10—20分钟,每天或隔天1次,3—5天为1个疗程。家里没有器材者,可以到中医医院医治,依据本身状况拔罐论治。该法可改进全身肌肉、经络的血气运作,对因过分劳累,气虚血瘀引发的肩膀、后背、头颈肌肉痛、承受不住、身体困乏者。具备活血化瘀,解痉止疼之作用。

   养生药膳方式:

  取活野生甲鱼(尺寸适度),干红枣(干片为宜),米酒、葱、姜、蒜等调味料适量。先将宰杀并处理干净的野生甲鱼肉剁成4大块,再与占用水泡开的大枣共入大汤碗中,放水适量,并放各种各样调味料少量。上笼后隔水蒸1—2个钟头即成,可佐餐常吃。该养生药膳即可提高精力,缓解疲劳,对四肢乏力、食欲不佳,或疲惫引发免疫力低下者,具备滋阴降火,健脾补血脾之效。

   泡浴方式:

  茯苓(生鲜)、香薄荷(生鲜)各适量(使用量可视水流量而定)。放入浴盆中,先添加开水少量浸泡2味药,十多分钟后再将温度调至适合并侵泡、洗浴,每天晚上睡前1次。该法可祛除疲惫,缓解压力,对因疲劳过度引发的入眠梦多、头昏脑胀、身体困乏等不适感病症有帮助。

中医养生小妙招

中医养生小妙招

  中医养生小妙招,在我们的生活中,中医养生的方法是特别多的,中医养生在我们的历史中特别的久远。中医养生是我们中国独有的养生之道,下面,一起看看中医养生小妙招有什么,供大家参考。

  中医养生小妙招1

   1、梳掉病痛

  人的头部有许多穴位,经常梳头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在民间,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那就是"梳头百遍,病少一半"。古人对梳头养生比较重视,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对梳头有助安眠深有体会,他说:"梳头百余梳,散头卧,熟寝至明。"另外,许多古今医学书籍对梳头养生也都有相关记载,《延寿书》记载了梳头可以养护双眼的功效,里面说:"发多梳,则明目去风,常以一百二十为数。"而《诸病源候论》则提到了梳头可以预防头发早白的功效,里面这样说:"千过梳发,头不白。"由此可见,梳头确实有一定的养生保健价值。

   2、轻松散步

  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 在吃完饭以后适当散散步,能够有效地促进腹部肌肉的收缩,这样能起到不错的促进肠胃蠕动的效果。有消化不良现象的人,饭后散步能够有效缓解病症。散步是一种全身性的运动,饭后散一散步,能够将身体的大部分肌肉都调动起来,使得人体的血液变得更加流畅,而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身体的免疫力,防止一些疾病的发生。

   3、睡前泡脚

  对于有着失眠情况的小伙伴而言,每天晚上泡泡脚,能够缓缓一天的奔波劳累。还能够使得一天紧绷的神经得到放松。在这时候就会很容易找到睡眠的感觉,同时也会更容易入睡。因为我们的脚上有着很多的穴位和经脉,所以脚又被称之为第二个心脏,不仅能够促进血液的循环,还可以调理身体。特别是在冬天的时候,如果容易脚发冷的'话,那么就可以在每晚睡觉之前泡泡脚,泡完以后就会觉得身体很放松,脚也一直是暖暖的。

   4、轻揉腹部

  晋代的医家葛洪就曾经强调过:"若要衍生,肠胃要清"的这一理论。清代的医家陈飞霞也曾经说过我们的腹部和长寿的联系:"腹者水谷之海,水谷盈也,主寿"。摩腹,可以通和上下,分理阴阳,去旧生新,充实五脏,祛外感之诸邪,清内生之百症。我们很多人或许都患有各种各样的慢性病,尤其是脾胃的慢性病,都可以在我们的腹部找到相应的阻滞点,这其实也就是说一切的慢性病都可以在腹部找到其对应的线索。

   5、运目转睛

  我国古代养生学就有"目宜常运"(常转眼珠)的说法。古人认为"运目"能使眼球得以濡润,从而起到消除"内障""外翳"以及预防视疲劳和推迟老花眼等作用。以现代医学观点看到,运动眼球可促进眼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增强视神经、动眼神经及眼肌的功能,对眼球能起到保护、滑润作用,而不易发生眼疾。运目可健脑、增强记忆力运目也有"益智"效果。转眼珠可以安神,促使大脑清晰,精力充沛。

  中医养生小妙招2

   推拿按摩方式:

  先调整身体姿姿势,坐站皆可,但要身体摆正,背脊伸直,抬头挺胸收腹,精神集中。坐或站好后将手掌心搓热,贴于太阳穴位置稍微用力,顺时针方向转揉10—20次,反方向再转揉10—20次。也可将手掌心贴在头顶,以大拇指指肚各自按在两侧太阳穴位置上,幅度以稍用力让人微感痛疼为宜,技巧及频次跟上面一样。

   拔火罐方式:

  用真空拔罐器在肩后背的肩井、大椎穴、大杼、天宗、进气阀等穴吸附。每一次留罐10—20分钟,每天或隔天1次,3—5天为1个疗程。家里没有器材者,可以到中医医院医治,依据本身状况拔罐论治。该法可改进全身肌肉、经络的血气运作,对因过分劳累,气虚血瘀引发的肩膀、后背、头颈肌肉痛、承受不住、身体困乏者。具备活血化瘀,解痉止疼之作用。

   养生药膳方式:

  取活野生甲鱼(尺寸适度),干红枣(干片为宜),米酒、葱、姜、蒜等调味料适量。先将宰杀并处理干净的野生甲鱼肉剁成4大块,再与占用水泡开的大枣共入大汤碗中,放水适量,并放各种各样调味料少量。上笼后隔水蒸1—2个钟头即成,可佐餐常吃。该养生药膳即可提高精力,缓解疲劳,对四肢乏力、食欲不佳,或疲惫引发免疫力低下者,具备滋阴降火,健脾补血脾之效。

   泡浴方式:

  茯苓(生鲜)、香薄荷(生鲜)各适量(使用量可视水流量而定)。放入浴盆中,先添加开水少量浸泡2味药,十多分钟后再将温度调至适合并侵泡、洗浴,每天晚上睡前1次。该法可祛除疲惫,缓解压力,对因疲劳过度引发的入眠梦多、头昏脑胀、身体困乏等不适感病症有帮助。

中医精神养生法

精神养生法,是指通过净化人的精神世界,自动清除贪欲,改变自己的不良性格,纠正错误的认知过程,调节情绪,使自己的心态平和、乐观、开朗、豁达,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精神养生法,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精神养生的 方法

一、清心静神

清心静神,即保持心神清静,合理地用神。而清静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是思想的清静,需要*才能够达到。因为神气清静而无杂念,可达到真气内存、心神平安的目的。我们提倡的清心静神主要是心神不妄动,用而不过,思想专一,排除杂念,不可见异思迁,想入非非,从而能专心致志地工作和学习。

近些年来,思想清静与健康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生理学研究证实,人在入静以后,生命活动中枢的大脑又恢复到 儿童 时代大脑电波的慢波状态,也就是人的衰老指标得到了“逆转”。社会调查发现,凡是经过重大精神挫折和思想打击之后,又未得到良好的精神调摄,多种疾病的发病率都有明显的增加。所以,只有经常保持思想清静,调神养生,练习气功,才可以有效地增强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有益身心健康。

清心静神,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少思寡欲

少私,是指减少私心杂念;寡欲,是降低对名利和物欲的嗜欲。少私寡欲这个词最早见于老子的《道德经》中。中医学认为,妄思嗜欲出于心,嗜欲不止则会扰动精气,无助于健康长寿。这是因为私心太重,*太高或太多,达不到目的,就会产生忧郁、幻想、失望、悲伤、苦闷等不良情绪,从而扰乱清静之神,使心神处于无休止的混乱之中,导致气机紊乱而发病。如果能减少私心和*,从实际情况出发,节制对私欲和对名利的奢望,则可减轻不必要的思想负担,使人变得心地坦然,心情舒畅,从而促进身心健康。我们周围经常可以看到那些高寿的老人,他们尽管满头银丝,但依然面色红润,精神矍铄。这与他们光明磊落、性格豁达、无欲无求的精神境界有莫大的关系。

2、抑目静耳,养心敛思

养心,即保养心神;敛思,即专心致志,排除杂念,驱逐烦恼,心神内守。要维持心神内守,应注意避免外界事物对心神的不良刺激。眼耳是心神接受外界刺激的主要器官,中医认为其功能受心神的主宰和调节。因为人生活在社会中,人事相处,耳目所触,都要反映在大脑里,从而影响心神,故耳目清静,不让琐碎之事萦绕于心,自然会使心情舒畅、放松。凝神敛思的养生法,并非无知无欲,无理想无抱负,毫无精神寄托的空耗时光,也不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它是指在学习工作时专心致志,把名利*丢在一边,则心神内守,思想清静;在学习工作之余,寄情于琴棋书画、花鸟虫鱼,兴趣盎然,自然凝神定志,琐碎烦心之事不能干扰,亦有利于安定心神,此即所谓“动中求静,以静养动”法,这个方法对那些离退休后在家自我感觉无所事事的老年人是尤为适合的。

现代科学的发展已证明,清静养神这种自我调节方法能避免外界因素对精神的干扰,使人体生理功能处于良好状态中。只有精神静谧,从容温和,神用专一,排除杂念才能做到安静和调,心胸豁达,神清气和,乐观愉快,这样不仅有利于学习和工作,而且能使整体协调,生活规律,有助于健康长寿。

二、怡养情志

怡养情志,即保持心情舒畅愉悦,并顺应外界刺激的变化,适当地控制情绪,以调节自己的情志活动。情志又称情感,它是人在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时精神心理的综合反映。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在一般情况下,属于正常的精神生理现象。因为感情的表露乃人之常情,是本能的表现,而且各种情志活动都是抒发自己的感情并起着协调生理活动的作用。

1、七情的调节

七情,就是指喜、怒、忧、思、恐、悲、惊七种情志变化。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不同的情感反应。在一般情况下,人的情感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但是,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精神刺激,并超过人体本身的心理承受力,使气机逆乱,功能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甚至危及生命。例如我们在生活与工作之中,常可见到大发脾气之人,往往面红耳赤,甚至昏厥,这在中医叫做“怒伤肝”。另外像人逢喜事,激动不已而诱发心脏疾患的,称“喜伤心”;郁闷思虑过度而无食欲的,为“思伤脾”;悲伤哀号导致胸闷气憋的,是“忧伤肺”;突然遭受惊吓以致大小便失禁的,称之为“恐伤肾”。

正因如此,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对七情的*,并 总结 出了一套以情胜情的精神治疗法。以情胜情,是利用情志分属五脏,五脏归属五行,而五行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情志也相应而有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以此解除情志病因所致的情志病证,使恢复或重建心身平衡的状态。如喜为心志,五行属火,但过极则伤心气和心阴。恐,五行属水,水克火,且恐令气怯,能避免对抗过喜之象,恰是以水折火,故有“恐胜喜”的疗法,这也与现今的情绪转移法相吻合。

2、和畅性情

保持良好的情绪,乐观地对待生活,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修养,也是健康防病、益寿延年的重要因素。孔子认为,乐观有忘忧而不知老的养生作用,乐观还可使气血流畅,滋养神气,使神志和调,胸怀舒畅,久则能防止各种疾病的发生,以尽享天年。特别是老年人,要老有所为,摒除垂暮感和退缩的思想情绪,在闲暇时间参加各种情趣高雅、动静结合的娱乐活动,以陶冶情操。如欣赏音乐,书法绘画,种花养鸟,弈棋垂钓以及外出旅游等。

  中医精神养生治疗抑郁症

中医解析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个现代的词汇,在我们传统的中医学中是没有这个词的,但是根据抑郁症的表现症状来看,和中医学上郁证、虚劳、脏躁、百合病、心悸、不寐等病证是非常相似的。

其表现是:情绪低落,对前途悲观失望,不愿主动与人交往,意志消沉,精神委靡不振,怯懦沮丧,头昏脑沉,严重失眠,耳鸣耳聋,两眼呆滞,怔忡心悸,惊恐易哭,压抑苦恼, 记忆力 减退,反应迟钝,大便秘结,以及其他一些身心严重不适和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表现。抑郁症好发于多愁善感,性格孤僻,心胸狭窄,情绪冷漠,缺乏关爱,疏于交往的人群。

中医认为抑郁症之发生与七情内伤、劳逸失调、病后失养、所志不遂、气郁化火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些致病因素造成了机体内的脏腑功能失和,使正常的气血升降功能发生阻滞,最终导致了人体的阴阳失衡、气机逆乱而发生本病。清朝医家李用粹在《证治汇补?郁证》中说:“郁病虽多,皆因气不调,法当顺气为先。”

这一治疗原则既是抑郁症初发的治疗原则,也是治疗抑郁症最基本最重要的法则。本病初发病位尚浅,气血尚调和,脏腑功能失衡不严重,治疗效果较好。明朝大医学家赵献可在其医著《医贯?郁病论》中认为郁症以木郁即肝郁为先导,提出“以一法代五法,神而明之,屡获奇效”。一法即“木郁达之”,抑郁症初发,肝气郁结,枢机不利即见郁证发生,治疗原则首以疏肝解郁为主兼调他脏,则病可速效。

中医如何治疗抑郁症?

中医治疗强调辨证施治,临床治疗抑郁症的辨证中需辨病位、辨病性、辨虚实互相融合,做到全面准确。郁证的发生与五脏的生理功能失调有着紧密的联系,且五行相因,任何一脏有郁都可影响其他脏腑而致郁,一脏有郁,五脏互累,相互兼夹。最常见的如肝郁脾虚、心脾两虚、心肺阴虚、肝肾阴虚等。而气郁实证多见,在脏以肝、脾、肺多见;痰郁或为实证或虚实夹杂,在脏以脾、肺多见;血瘀,多虚实夹杂,在脏以肝、肾多见;气血两虚,在脏以心、肝、脾多见;阴血亏虚,在脏以肝、肾多见。

中医治疗抑郁症的偏方

补源解郁汤

准备地黄30克,白芍、党参、合欢花、枸杞子各20克,柴胡、远志、木香、当归、白术、茯苓、黄芪、枣仁、甘草、桂枝各10克,薄荷5克,日一剂,水煎。症状消失后制成丸剂,用10—15天。

黄连阿胶汤

准备浮小麦30克,枣仁15克,黄芩、白芍、菖蒲、柴胡、甘草、郁金、阿胶各10克,大枣5枚,黄连3克,日一剂,水煎。

解郁安神汤

准备夜交藤30克,五味子25克,柴胡、茯苓、当归、合欢皮、白芍、炒枣仁各20克,知母10克,日一剂。

平心忘忧汤

准备磁石、礞石各30克,枳实、黄柏、半夏、厚朴、茯苓、神曲各12克,生姜9克,肉桂、苏叶、菖蒲各6克,日一剂,水煎分3次服。

归脾汤

准备茯苓25克,人参20克,白术、黄芪、龙眼肉各15克,当归12克,甘草,枣仁,远志各10克,木香9克,日一剂。

小柴胡汤

准备党参20克,柴胡15克,酒黄芩12克,姜半夏、甘草各10克,生姜6片,大枣6枚,日一剂,水煎。

中医精神养生法

精神养生法,是指通过净化人的精神世界,自动清除贪欲,改变自己的不良性格,纠正错误的认知过程,调节情绪,使自己的心态平和、乐观、开朗、豁达,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精神养生法,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精神养生的 方法

一、清心静神

清心静神,即保持心神清静,合理地用神。而清静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是思想的清静,需要*才能够达到。因为神气清静而无杂念,可达到真气内存、心神平安的目的。我们提倡的清心静神主要是心神不妄动,用而不过,思想专一,排除杂念,不可见异思迁,想入非非,从而能专心致志地工作和学习。

近些年来,思想清静与健康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生理学研究证实,人在入静以后,生命活动中枢的大脑又恢复到 儿童 时代大脑电波的慢波状态,也就是人的衰老指标得到了“逆转”。社会调查发现,凡是经过重大精神挫折和思想打击之后,又未得到良好的精神调摄,多种疾病的发病率都有明显的增加。所以,只有经常保持思想清静,调神养生,练习气功,才可以有效地增强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有益身心健康。

清心静神,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少思寡欲

少私,是指减少私心杂念;寡欲,是降低对名利和物欲的嗜欲。少私寡欲这个词最早见于老子的《道德经》中。中医学认为,妄思嗜欲出于心,嗜欲不止则会扰动精气,无助于健康长寿。这是因为私心太重,*太高或太多,达不到目的,就会产生忧郁、幻想、失望、悲伤、苦闷等不良情绪,从而扰乱清静之神,使心神处于无休止的混乱之中,导致气机紊乱而发病。如果能减少私心和*,从实际情况出发,节制对私欲和对名利的奢望,则可减轻不必要的思想负担,使人变得心地坦然,心情舒畅,从而促进身心健康。我们周围经常可以看到那些高寿的老人,他们尽管满头银丝,但依然面色红润,精神矍铄。这与他们光明磊落、性格豁达、无欲无求的精神境界有莫大的关系。

2、抑目静耳,养心敛思

养心,即保养心神;敛思,即专心致志,排除杂念,驱逐烦恼,心神内守。要维持心神内守,应注意避免外界事物对心神的不良刺激。眼耳是心神接受外界刺激的主要器官,中医认为其功能受心神的主宰和调节。因为人生活在社会中,人事相处,耳目所触,都要反映在大脑里,从而影响心神,故耳目清静,不让琐碎之事萦绕于心,自然会使心情舒畅、放松。凝神敛思的养生法,并非无知无欲,无理想无抱负,毫无精神寄托的空耗时光,也不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它是指在学习工作时专心致志,把名利*丢在一边,则心神内守,思想清静;在学习工作之余,寄情于琴棋书画、花鸟虫鱼,兴趣盎然,自然凝神定志,琐碎烦心之事不能干扰,亦有利于安定心神,此即所谓“动中求静,以静养动”法,这个方法对那些离退休后在家自我感觉无所事事的老年人是尤为适合的。

现代科学的发展已证明,清静养神这种自我调节方法能避免外界因素对精神的干扰,使人体生理功能处于良好状态中。只有精神静谧,从容温和,神用专一,排除杂念才能做到安静和调,心胸豁达,神清气和,乐观愉快,这样不仅有利于学习和工作,而且能使整体协调,生活规律,有助于健康长寿。

二、怡养情志

怡养情志,即保持心情舒畅愉悦,并顺应外界刺激的变化,适当地控制情绪,以调节自己的情志活动。情志又称情感,它是人在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时精神心理的综合反映。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在一般情况下,属于正常的精神生理现象。因为感情的表露乃人之常情,是本能的表现,而且各种情志活动都是抒发自己的感情并起着协调生理活动的作用。

1、七情的调节

七情,就是指喜、怒、忧、思、恐、悲、惊七种情志变化。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不同的情感反应。在一般情况下,人的情感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但是,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精神刺激,并超过人体本身的心理承受力,使气机逆乱,功能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甚至危及生命。例如我们在生活与工作之中,常可见到大发脾气之人,往往面红耳赤,甚至昏厥,这在中医叫做“怒伤肝”。另外像人逢喜事,激动不已而诱发心脏疾患的,称“喜伤心”;郁闷思虑过度而无食欲的,为“思伤脾”;悲伤哀号导致胸闷气憋的,是“忧伤肺”;突然遭受惊吓以致大小便失禁的,称之为“恐伤肾”。

正因如此,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对七情的*,并 总结 出了一套以情胜情的精神治疗法。以情胜情,是利用情志分属五脏,五脏归属五行,而五行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情志也相应而有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以此解除情志病因所致的情志病证,使恢复或重建心身平衡的状态。如喜为心志,五行属火,但过极则伤心气和心阴。恐,五行属水,水克火,且恐令气怯,能避免对抗过喜之象,恰是以水折火,故有“恐胜喜”的疗法,这也与现今的情绪转移法相吻合。

2、和畅性情

保持良好的情绪,乐观地对待生活,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修养,也是健康防病、益寿延年的重要因素。孔子认为,乐观有忘忧而不知老的养生作用,乐观还可使气血流畅,滋养神气,使神志和调,胸怀舒畅,久则能防止各种疾病的发生,以尽享天年。特别是老年人,要老有所为,摒除垂暮感和退缩的思想情绪,在闲暇时间参加各种情趣高雅、动静结合的娱乐活动,以陶冶情操。如欣赏音乐,书法绘画,种花养鸟,弈棋垂钓以及外出旅游等。

  中医精神养生治疗抑郁症

中医解析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个现代的词汇,在我们传统的中医学中是没有这个词的,但是根据抑郁症的表现症状来看,和中医学上郁证、虚劳、脏躁、百合病、心悸、不寐等病证是非常相似的。

其表现是:情绪低落,对前途悲观失望,不愿主动与人交往,意志消沉,精神委靡不振,怯懦沮丧,头昏脑沉,严重失眠,耳鸣耳聋,两眼呆滞,怔忡心悸,惊恐易哭,压抑苦恼, 记忆力 减退,反应迟钝,大便秘结,以及其他一些身心严重不适和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表现。抑郁症好发于多愁善感,性格孤僻,心胸狭窄,情绪冷漠,缺乏关爱,疏于交往的人群。

中医认为抑郁症之发生与七情内伤、劳逸失调、病后失养、所志不遂、气郁化火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些致病因素造成了机体内的脏腑功能失和,使正常的气血升降功能发生阻滞,最终导致了人体的阴阳失衡、气机逆乱而发生本病。清朝医家李用粹在《证治汇补?郁证》中说:“郁病虽多,皆因气不调,法当顺气为先。”

这一治疗原则既是抑郁症初发的治疗原则,也是治疗抑郁症最基本最重要的法则。本病初发病位尚浅,气血尚调和,脏腑功能失衡不严重,治疗效果较好。明朝大医学家赵献可在其医著《医贯?郁病论》中认为郁症以木郁即肝郁为先导,提出“以一法代五法,神而明之,屡获奇效”。一法即“木郁达之”,抑郁症初发,肝气郁结,枢机不利即见郁证发生,治疗原则首以疏肝解郁为主兼调他脏,则病可速效。

中医如何治疗抑郁症?

中医治疗强调辨证施治,临床治疗抑郁症的辨证中需辨病位、辨病性、辨虚实互相融合,做到全面准确。郁证的发生与五脏的生理功能失调有着紧密的联系,且五行相因,任何一脏有郁都可影响其他脏腑而致郁,一脏有郁,五脏互累,相互兼夹。最常见的如肝郁脾虚、心脾两虚、心肺阴虚、肝肾阴虚等。而气郁实证多见,在脏以肝、脾、肺多见;痰郁或为实证或虚实夹杂,在脏以脾、肺多见;血瘀,多虚实夹杂,在脏以肝、肾多见;气血两虚,在脏以心、肝、脾多见;阴血亏虚,在脏以肝、肾多见。

中医治疗抑郁症的偏方

补源解郁汤

准备地黄30克,白芍、党参、合欢花、枸杞子各20克,柴胡、远志、木香、当归、白术、茯苓、黄芪、枣仁、甘草、桂枝各10克,薄荷5克,日一剂,水煎。症状消失后制成丸剂,用10—15天。

黄连阿胶汤

准备浮小麦30克,枣仁15克,黄芩、白芍、菖蒲、柴胡、甘草、郁金、阿胶各10克,大枣5枚,黄连3克,日一剂,水煎。

解郁安神汤

准备夜交藤30克,五味子25克,柴胡、茯苓、当归、合欢皮、白芍、炒枣仁各20克,知母10克,日一剂。

平心忘忧汤

准备磁石、礞石各30克,枳实、黄柏、半夏、厚朴、茯苓、神曲各12克,生姜9克,肉桂、苏叶、菖蒲各6克,日一剂,水煎分3次服。

归脾汤

准备茯苓25克,人参20克,白术、黄芪、龙眼肉各15克,当归12克,甘草,枣仁,远志各10克,木香9克,日一剂。

小柴胡汤

准备党参20克,柴胡15克,酒黄芩12克,姜半夏、甘草各10克,生姜6片,大枣6枚,日一剂,水煎。

中医精神养生法

精神养生法,是指通过净化人的精神世界,自动清除贪欲,改变自己的不良性格,纠正错误的认知过程,调节情绪,使自己的心态平和、乐观、开朗、豁达,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精神养生法,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精神养生的 方法

一、清心静神

清心静神,即保持心神清静,合理地用神。而清静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是思想的清静,需要*才能够达到。因为神气清静而无杂念,可达到真气内存、心神平安的目的。我们提倡的清心静神主要是心神不妄动,用而不过,思想专一,排除杂念,不可见异思迁,想入非非,从而能专心致志地工作和学习。

近些年来,思想清静与健康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生理学研究证实,人在入静以后,生命活动中枢的大脑又恢复到 儿童 时代大脑电波的慢波状态,也就是人的衰老指标得到了“逆转”。社会调查发现,凡是经过重大精神挫折和思想打击之后,又未得到良好的精神调摄,多种疾病的发病率都有明显的增加。所以,只有经常保持思想清静,调神养生,练习气功,才可以有效地增强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有益身心健康。

清心静神,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少思寡欲

少私,是指减少私心杂念;寡欲,是降低对名利和物欲的嗜欲。少私寡欲这个词最早见于老子的《道德经》中。中医学认为,妄思嗜欲出于心,嗜欲不止则会扰动精气,无助于健康长寿。这是因为私心太重,*太高或太多,达不到目的,就会产生忧郁、幻想、失望、悲伤、苦闷等不良情绪,从而扰乱清静之神,使心神处于无休止的混乱之中,导致气机紊乱而发病。如果能减少私心和*,从实际情况出发,节制对私欲和对名利的奢望,则可减轻不必要的思想负担,使人变得心地坦然,心情舒畅,从而促进身心健康。我们周围经常可以看到那些高寿的老人,他们尽管满头银丝,但依然面色红润,精神矍铄。这与他们光明磊落、性格豁达、无欲无求的精神境界有莫大的关系。

2、抑目静耳,养心敛思

养心,即保养心神;敛思,即专心致志,排除杂念,驱逐烦恼,心神内守。要维持心神内守,应注意避免外界事物对心神的不良刺激。眼耳是心神接受外界刺激的主要器官,中医认为其功能受心神的主宰和调节。因为人生活在社会中,人事相处,耳目所触,都要反映在大脑里,从而影响心神,故耳目清静,不让琐碎之事萦绕于心,自然会使心情舒畅、放松。凝神敛思的养生法,并非无知无欲,无理想无抱负,毫无精神寄托的空耗时光,也不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它是指在学习工作时专心致志,把名利*丢在一边,则心神内守,思想清静;在学习工作之余,寄情于琴棋书画、花鸟虫鱼,兴趣盎然,自然凝神定志,琐碎烦心之事不能干扰,亦有利于安定心神,此即所谓“动中求静,以静养动”法,这个方法对那些离退休后在家自我感觉无所事事的老年人是尤为适合的。

现代科学的发展已证明,清静养神这种自我调节方法能避免外界因素对精神的干扰,使人体生理功能处于良好状态中。只有精神静谧,从容温和,神用专一,排除杂念才能做到安静和调,心胸豁达,神清气和,乐观愉快,这样不仅有利于学习和工作,而且能使整体协调,生活规律,有助于健康长寿。

二、怡养情志

怡养情志,即保持心情舒畅愉悦,并顺应外界刺激的变化,适当地控制情绪,以调节自己的情志活动。情志又称情感,它是人在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时精神心理的综合反映。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在一般情况下,属于正常的精神生理现象。因为感情的表露乃人之常情,是本能的表现,而且各种情志活动都是抒发自己的感情并起着协调生理活动的作用。

1、七情的调节

七情,就是指喜、怒、忧、思、恐、悲、惊七种情志变化。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不同的情感反应。在一般情况下,人的情感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但是,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精神刺激,并超过人体本身的心理承受力,使气机逆乱,功能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甚至危及生命。例如我们在生活与工作之中,常可见到大发脾气之人,往往面红耳赤,甚至昏厥,这在中医叫做“怒伤肝”。另外像人逢喜事,激动不已而诱发心脏疾患的,称“喜伤心”;郁闷思虑过度而无食欲的,为“思伤脾”;悲伤哀号导致胸闷气憋的,是“忧伤肺”;突然遭受惊吓以致大小便失禁的,称之为“恐伤肾”。

正因如此,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对七情的*,并 总结 出了一套以情胜情的精神治疗法。以情胜情,是利用情志分属五脏,五脏归属五行,而五行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情志也相应而有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以此解除情志病因所致的情志病证,使恢复或重建心身平衡的状态。如喜为心志,五行属火,但过极则伤心气和心阴。恐,五行属水,水克火,且恐令气怯,能避免对抗过喜之象,恰是以水折火,故有“恐胜喜”的疗法,这也与现今的情绪转移法相吻合。

2、和畅性情

保持良好的情绪,乐观地对待生活,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修养,也是健康防病、益寿延年的重要因素。孔子认为,乐观有忘忧而不知老的养生作用,乐观还可使气血流畅,滋养神气,使神志和调,胸怀舒畅,久则能防止各种疾病的发生,以尽享天年。特别是老年人,要老有所为,摒除垂暮感和退缩的思想情绪,在闲暇时间参加各种情趣高雅、动静结合的娱乐活动,以陶冶情操。如欣赏音乐,书法绘画,种花养鸟,弈棋垂钓以及外出旅游等。

  中医精神养生治疗抑郁症

中医解析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个现代的词汇,在我们传统的中医学中是没有这个词的,但是根据抑郁症的表现症状来看,和中医学上郁证、虚劳、脏躁、百合病、心悸、不寐等病证是非常相似的。

其表现是:情绪低落,对前途悲观失望,不愿主动与人交往,意志消沉,精神委靡不振,怯懦沮丧,头昏脑沉,严重失眠,耳鸣耳聋,两眼呆滞,怔忡心悸,惊恐易哭,压抑苦恼, 记忆力 减退,反应迟钝,大便秘结,以及其他一些身心严重不适和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表现。抑郁症好发于多愁善感,性格孤僻,心胸狭窄,情绪冷漠,缺乏关爱,疏于交往的人群。

中医认为抑郁症之发生与七情内伤、劳逸失调、病后失养、所志不遂、气郁化火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些致病因素造成了机体内的脏腑功能失和,使正常的气血升降功能发生阻滞,最终导致了人体的阴阳失衡、气机逆乱而发生本病。清朝医家李用粹在《证治汇补?郁证》中说:“郁病虽多,皆因气不调,法当顺气为先。”

这一治疗原则既是抑郁症初发的治疗原则,也是治疗抑郁症最基本最重要的法则。本病初发病位尚浅,气血尚调和,脏腑功能失衡不严重,治疗效果较好。明朝大医学家赵献可在其医著《医贯?郁病论》中认为郁症以木郁即肝郁为先导,提出“以一法代五法,神而明之,屡获奇效”。一法即“木郁达之”,抑郁症初发,肝气郁结,枢机不利即见郁证发生,治疗原则首以疏肝解郁为主兼调他脏,则病可速效。

中医如何治疗抑郁症?

中医治疗强调辨证施治,临床治疗抑郁症的辨证中需辨病位、辨病性、辨虚实互相融合,做到全面准确。郁证的发生与五脏的生理功能失调有着紧密的联系,且五行相因,任何一脏有郁都可影响其他脏腑而致郁,一脏有郁,五脏互累,相互兼夹。最常见的如肝郁脾虚、心脾两虚、心肺阴虚、肝肾阴虚等。而气郁实证多见,在脏以肝、脾、肺多见;痰郁或为实证或虚实夹杂,在脏以脾、肺多见;血瘀,多虚实夹杂,在脏以肝、肾多见;气血两虚,在脏以心、肝、脾多见;阴血亏虚,在脏以肝、肾多见。

中医治疗抑郁症的偏方

补源解郁汤

准备地黄30克,白芍、党参、合欢花、枸杞子各20克,柴胡、远志、木香、当归、白术、茯苓、黄芪、枣仁、甘草、桂枝各10克,薄荷5克,日一剂,水煎。症状消失后制成丸剂,用10—15天。

黄连阿胶汤

准备浮小麦30克,枣仁15克,黄芩、白芍、菖蒲、柴胡、甘草、郁金、阿胶各10克,大枣5枚,黄连3克,日一剂,水煎。

解郁安神汤

准备夜交藤30克,五味子25克,柴胡、茯苓、当归、合欢皮、白芍、炒枣仁各20克,知母10克,日一剂。

平心忘忧汤

准备磁石、礞石各30克,枳实、黄柏、半夏、厚朴、茯苓、神曲各12克,生姜9克,肉桂、苏叶、菖蒲各6克,日一剂,水煎分3次服。

归脾汤

准备茯苓25克,人参20克,白术、黄芪、龙眼肉各15克,当归12克,甘草,枣仁,远志各10克,木香9克,日一剂。

小柴胡汤

准备党参20克,柴胡15克,酒黄芩12克,姜半夏、甘草各10克,生姜6片,大枣6枚,日一剂,水煎。

中医养生方法有哪些?

中医养生通常是指调整饮食结构、针灸以及拔罐等方法,达到增强体质以及增强免疫力的效果。

1、调整饮食结构:中医养生是一个概念,养生特别的重视饮食,可以多吃一些粗粮,粗粮中还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以及膳食纤维,对身体的健康有一定的帮助,一般会吃七八分饱,不建议吃寒冷以及辛辣的食物,比如冰激凌或者辣椒,有助于身体的健康。

2、针灸:针灸属于中医里的一种治疗方式,一般能够起到疏通经络的效果,而且还具有调整内分泌紊乱的作用,如果出现了肌肉疼痛以及关节疼痛的情况,也可以通过针灸的方式进行改善,但是需要到正规的医院,让专业的医生进行操作。

3、拔罐:拔罐具有散风除寒的效果,而且还有化瘀通络以及行气止痛的功效,一般用于治疗肩颈以及腰腿痛等,如果出现了关节疼痛以及软组织损伤的情况,通常也可以采取拔罐的方法进行治疗,可以帮助排除体内的湿气,而且还有缓解疲劳的作用。

中医养生方法有哪些?

中医养生通常是指调整饮食结构、针灸以及拔罐等方法,达到增强体质以及增强免疫力的效果。

1、调整饮食结构:中医养生是一个概念,养生特别的重视饮食,可以多吃一些粗粮,粗粮中还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以及膳食纤维,对身体的健康有一定的帮助,一般会吃七八分饱,不建议吃寒冷以及辛辣的食物,比如冰激凌或者辣椒,有助于身体的健康。

2、针灸:针灸属于中医里的一种治疗方式,一般能够起到疏通经络的效果,而且还具有调整内分泌紊乱的作用,如果出现了肌肉疼痛以及关节疼痛的情况,也可以通过针灸的方式进行改善,但是需要到正规的医院,让专业的医生进行操作。

3、拔罐:拔罐具有散风除寒的效果,而且还有化瘀通络以及行气止痛的功效,一般用于治疗肩颈以及腰腿痛等,如果出现了关节疼痛以及软组织损伤的情况,通常也可以采取拔罐的方法进行治疗,可以帮助排除体内的湿气,而且还有缓解疲劳的作用。

中医养生方法有哪些?

中医养生通常是指调整饮食结构、针灸以及拔罐等方法,达到增强体质以及增强免疫力的效果。

1、调整饮食结构:中医养生是一个概念,养生特别的重视饮食,可以多吃一些粗粮,粗粮中还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以及膳食纤维,对身体的健康有一定的帮助,一般会吃七八分饱,不建议吃寒冷以及辛辣的食物,比如冰激凌或者辣椒,有助于身体的健康。

2、针灸:针灸属于中医里的一种治疗方式,一般能够起到疏通经络的效果,而且还具有调整内分泌紊乱的作用,如果出现了肌肉疼痛以及关节疼痛的情况,也可以通过针灸的方式进行改善,但是需要到正规的医院,让专业的医生进行操作。

3、拔罐:拔罐具有散风除寒的效果,而且还有化瘀通络以及行气止痛的功效,一般用于治疗肩颈以及腰腿痛等,如果出现了关节疼痛以及软组织损伤的情况,通常也可以采取拔罐的方法进行治疗,可以帮助排除体内的湿气,而且还有缓解疲劳的作用。

中医养生保健方法有哪些

摘要:中医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文化瑰宝,而中医养生保健更是包括了动形养生、饮食养生、修身养生、静神养生、调气养生等多种养生方式,近些年来备受人们追捧。中医养生保健常见的误区有看中医就是吃中药,中药疗效慢,西医治疗不好的才去找中医,西医营养学等于中医食疗等等,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中医养生保健方法有哪些
1、动形养生
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2、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3、修身养生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如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从而维持身心健康。
4、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5、调气养生
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中医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中医养生保健常见误区
1、看中医就是吃中药
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即中医学。它承载着五千年中国医学文化的积淀,集结了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知识,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临床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中医的阴阳五行、气血津液、五脏六腑等理论为基础,气、血、津、精为人体的组成,通过望闻问切四法,分析病因病机,确定病症、分型,从而确立治法治则,后运用各种中医传统疗法,如中药、针灸、生活作息、饮食习惯等指导、治疗或调理身体。由此可见,作为中国的国粹,中医有着庞大而又完善的系统;作为一门学科,中医又有各个子学科,因此看中医绝不等同于吃中药。中医除了吃中草药,还有针灸、拔罐、推拿、药浴、刮痧、食疗等各种方法,且疗效甚佳。
2、中药疗效慢
不少人都觉得,中药疗效慢。其实中医为宏观方式,西医为微观方式,西医更多是所见即所得,中医则是祛邪固本养生。另外,中医在治疗一些急症方面很有奇效,例如针刺治疗急性疼痛往往一针见效,甚至对于急病的抢救方面,中医也有独到之效,如从古代的华佗针刺麻醉,到现今的参附汤药抢救心衰患者等等,所以中药应改为疗效“漫”长。
3、西医治疗不好的才去找中医
有些病人到西医疗效不好时才想起找中医,把中医当做是“救命稻草”,此时若中医疗效不好就认为中医不行。其实许多病中医一开始就可以介入,这样效果会更好。例如糖尿病,西医治疗糖尿病,多数是控制饮食、注射胰岛素。但糖尿病在中医上即为“消渴症”,治疗方式需清胃泻火,养阴生津,并且辅以食疗,即显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医对于疾病的治疗,多从整体出发,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达到阴平阳秘、气血充盈之效。
4、西医营养学等于中医食疗
西医营养学十分重视和强调食物的酸碱性,不是凭口感,而是看食物摄入人体内经过代谢转化后,在体内最终代谢产物是呈酸性还是碱性。用以控制饮食,最终达到平衡体质的目的。
中医食疗根据食物的气对人体进行调养,把人当*,讲究顺天应时,天时、地利、人和;顺应四时,吃应季的食物。用食物来调理身体,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5、中医养生和年轻人没关系
现在很多年轻人觉得,中医养生就是老年人的事情,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方法。

中医养生保健方法有哪些

摘要:中医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文化瑰宝,而中医养生保健更是包括了动形养生、饮食养生、修身养生、静神养生、调气养生等多种养生方式,近些年来备受人们追捧。中医养生保健常见的误区有看中医就是吃中药,中药疗效慢,西医治疗不好的才去找中医,西医营养学等于中医食疗等等,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中医养生保健方法有哪些
1、动形养生
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2、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3、修身养生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如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从而维持身心健康。
4、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5、调气养生
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中医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中医养生保健常见误区
1、看中医就是吃中药
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即中医学。它承载着五千年中国医学文化的积淀,集结了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知识,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临床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中医的阴阳五行、气血津液、五脏六腑等理论为基础,气、血、津、精为人体的组成,通过望闻问切四法,分析病因病机,确定病症、分型,从而确立治法治则,后运用各种中医传统疗法,如中药、针灸、生活作息、饮食习惯等指导、治疗或调理身体。由此可见,作为中国的国粹,中医有着庞大而又完善的系统;作为一门学科,中医又有各个子学科,因此看中医绝不等同于吃中药。中医除了吃中草药,还有针灸、拔罐、推拿、药浴、刮痧、食疗等各种方法,且疗效甚佳。
2、中药疗效慢
不少人都觉得,中药疗效慢。其实中医为宏观方式,西医为微观方式,西医更多是所见即所得,中医则是祛邪固本养生。另外,中医在治疗一些急症方面很有奇效,例如针刺治疗急性疼痛往往一针见效,甚至对于急病的抢救方面,中医也有独到之效,如从古代的华佗针刺麻醉,到现今的参附汤药抢救心衰患者等等,所以中药应改为疗效“漫”长。
3、西医治疗不好的才去找中医
有些病人到西医疗效不好时才想起找中医,把中医当做是“救命稻草”,此时若中医疗效不好就认为中医不行。其实许多病中医一开始就可以介入,这样效果会更好。例如糖尿病,西医治疗糖尿病,多数是控制饮食、注射胰岛素。但糖尿病在中医上即为“消渴症”,治疗方式需清胃泻火,养阴生津,并且辅以食疗,即显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医对于疾病的治疗,多从整体出发,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达到阴平阳秘、气血充盈之效。
4、西医营养学等于中医食疗
西医营养学十分重视和强调食物的酸碱性,不是凭口感,而是看食物摄入人体内经过代谢转化后,在体内最终代谢产物是呈酸性还是碱性。用以控制饮食,最终达到平衡体质的目的。
中医食疗根据食物的气对人体进行调养,把人当*,讲究顺天应时,天时、地利、人和;顺应四时,吃应季的食物。用食物来调理身体,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5、中医养生和年轻人没关系
现在很多年轻人觉得,中医养生就是老年人的事情,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方法。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