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中医治未病养生保健手册
2024-03-18 20:45:23 责编:小OO
文档

简介:《五脏补益养生全书》是一本关于饮食养生保健知识的指南式的手册,可以帮助您方便快捷地检索到所需要的信息,希望能为您和您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全书共十一篇,对“吃错会生病,吃对不吃药”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一方面从五行五脏学说、中医阴阳学说、中医体质学说、因时而食、因人而食的角度详细地论述了人体养生保健思想和食养食疗方法,告诉你吃什么、怎么吃、吃多少才能不得病。另一方面针对肥胖症、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癌症等当前困扰人们健康的慢性病和人体各大生理系统常见疾病进行了具体介绍,提出相应的饮食宜忌和建议,总结出相关的食养食疗良方,让大家对这些病有准确的认识,制定出适合自己的食养食疗方案。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有哪些中医养生的实用方法?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

背宜常捶阳气旺
人体背部有丰富的脊柱神经和脏腑穴,捶背可刺激背部皮肤、皮下组织的穴位,通过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免疫机能,增强抗病能力。捶背可舒筋活血,使肌肉放松,防治慢性腰痛和腰肌劳损,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皮肤营养,加速背部皮肤新陈代谢。

面宜多擦气血平
按摩面部,能激发阳气。方法为两手搓热后,用手掌擦面部数十次,或用双手轻擦或拍打面部,每次1-2分钟,每日2-3次。因经络系统中足三阳经都起于头面部,擦面可疏通经络,并有面部美容作用。每天清晨,将两手搓热,以中指沿鼻部两侧自下而上,带动其他手指,擦到额部向两侧分开,经两颊而下,像洗脸一样,擦10余次。经常按摩面部能使面色红润,少生皱纹,防止面部神经麻痹,同时还具有消除疲劳,振奋精神的作用。此时有助于改善面部,尤其是耳部的末梢血液循环。
目宜常运眼不花
中医称眼球转动为运眼。将眼闭上,眼球自左向右转动6-10次,然后再自右向左转动6-10次。眼球转动要慢,然后闭目片刻,再突然睁开眼睛。速度要均匀,每个转动方向可作2-4节拍。此法对于有眼花,眼疾的中老年人十分合适,常用能年老目明、事物清晰。
背宜常暖不疼痛
背主一身阳气,是中医经络督脉及膀胱经所在之处,常暖可使阳气运行并畅达全身经脉,防病治病。日常可采用按摩、晒太阳等法。保护好背部既可防治感冒,又可固肾强腰。中老年应加强背部的锻炼与调养,晚年起床时给背部的锻炼与调养,晚间起床时给背部披件衣服,日常生活中尽量做到背宜常暖,防治受寒。
腹宜常摩易消化
腹为胃肠等脏器所在,常作腹部按摩有利消化。平时经常用手摩腹,可消除腹胀,有助于食物消化。仰卧在床,两腿伸直,脚尖朝上,两手搓热,两手相叠,用掌心在脐部为中心的腹部,顺时针方向分小圈、中圈、大圈各转摩12次。
肢体常摇筋骨壮
四肢经常活动,不仅锻炼四肢肌肉、筋骨、也能通过四肢运动促进内脏气血运动,增强体质。两手握拳,连同两肩,向前轮转,先由里向外下方转再由外向里上方转,然后再反方向转,各转20次,也可先左后右。
皮肤干沐人不老
用手掌、干毛巾沐浴周身皮肤,及全身按摩,能疏通经络,活跃气血,抗衰老防疾病,即将两手搓热,常搓摩周身皮肤,像洗澡一样。一般从头顶百会开始,顺次面部,两边肩

有哪些中医养生的实用方法?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

背宜常捶阳气旺
人体背部有丰富的脊柱神经和脏腑穴,捶背可刺激背部皮肤、皮下组织的穴位,通过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免疫机能,增强抗病能力。捶背可舒筋活血,使肌肉放松,防治慢性腰痛和腰肌劳损,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皮肤营养,加速背部皮肤新陈代谢。

面宜多擦气血平
按摩面部,能激发阳气。方法为两手搓热后,用手掌擦面部数十次,或用双手轻擦或拍打面部,每次1-2分钟,每日2-3次。因经络系统中足三阳经都起于头面部,擦面可疏通经络,并有面部美容作用。每天清晨,将两手搓热,以中指沿鼻部两侧自下而上,带动其他手指,擦到额部向两侧分开,经两颊而下,像洗脸一样,擦10余次。经常按摩面部能使面色红润,少生皱纹,防止面部神经麻痹,同时还具有消除疲劳,振奋精神的作用。此时有助于改善面部,尤其是耳部的末梢血液循环。
目宜常运眼不花
中医称眼球转动为运眼。将眼闭上,眼球自左向右转动6-10次,然后再自右向左转动6-10次。眼球转动要慢,然后闭目片刻,再突然睁开眼睛。速度要均匀,每个转动方向可作2-4节拍。此法对于有眼花,眼疾的中老年人十分合适,常用能年老目明、事物清晰。
背宜常暖不疼痛
背主一身阳气,是中医经络督脉及膀胱经所在之处,常暖可使阳气运行并畅达全身经脉,防病治病。日常可采用按摩、晒太阳等法。保护好背部既可防治感冒,又可固肾强腰。中老年应加强背部的锻炼与调养,晚年起床时给背部的锻炼与调养,晚间起床时给背部披件衣服,日常生活中尽量做到背宜常暖,防治受寒。
腹宜常摩易消化
腹为胃肠等脏器所在,常作腹部按摩有利消化。平时经常用手摩腹,可消除腹胀,有助于食物消化。仰卧在床,两腿伸直,脚尖朝上,两手搓热,两手相叠,用掌心在脐部为中心的腹部,顺时针方向分小圈、中圈、大圈各转摩12次。
肢体常摇筋骨壮
四肢经常活动,不仅锻炼四肢肌肉、筋骨、也能通过四肢运动促进内脏气血运动,增强体质。两手握拳,连同两肩,向前轮转,先由里向外下方转再由外向里上方转,然后再反方向转,各转20次,也可先左后右。
皮肤干沐人不老
用手掌、干毛巾沐浴周身皮肤,及全身按摩,能疏通经络,活跃气血,抗衰老防疾病,即将两手搓热,常搓摩周身皮肤,像洗澡一样。一般从头顶百会开始,顺次面部,两边肩

中医"治未病"

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因此天人合一、天人相应、阴阳平衡是中医养生理论的基本原则。作为宇宙之中的人要健康,就必须顺应自然,才能趋利避害。如西医讲人的免疫力下降,容易得病,中医认为人体正气不足时,外界邪气乘虚而人,导致疾病。

中医治未病体检,实际上是中医养生的最高层次,就是针对各人的体质,通过中医各种手法,包括各种非药物自然疗法的调理,使人体达到气血充足、阴阳平衡。

人的体质可分成多种类型

阴阳平衡体质,又称阴乎阳秘、平和体质,是人最健康的体质,这种体质的人对环境适应能力强,能耐严寒酷暑,身体强壮,很少生病,就是生了病,也好得快。这种人除遗传因素之外,与后天对身体的保养密不可分。调理原则:只要能长期坚持现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定能健康长寿。平和体质的人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都会有阴阳失衡的现象。

阴阳亏虚体质,调理原则:虚则补之,调补阴阳。

阴盛则寒体质,调理原则:实则泻之,温阳散寒。

阳盛则热体质,调理原则:攻其有余,清热泻火。

阳虚内寒体质,调理原则:壮阳补之。

阴虚内热体质,调理原则:滋阴补之。

以上只是对人的体质作简要的分析,以同样是热证的阳盛则热和阴虚内热来看,从外表上来看,都可能出现相同的热证的表现,但调理原则和方法截然不同:阳盛的热证是“实火”,要清热泻火;阴虚的热证,不能泻,因为阴虚的人是体内阴液缺少而导致的是“虚火”,只能滋阴补之。如一见热症就不问缘故地大喝凉茶泻火,就使阴虚内热越泻“虚火”会越严重。

中医调理体质不是越盛越好,而是讲究平衡为好。具体需要有经验的中医师对上述的不同体质作辨证调理,这就是中医治未病的体检。中医建议,每个人尤其是女性和中老年人,在每年进行西医健康体检的同时,从保健养生的角度出发,定期到中医治未病门诊,进行中医体检,请有经验的中医把把脉,了解自己的体质属性,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调理,及早采取中草药或中医自然疗法,改善气血的盛衰,达到阴阳平衡,预防疾病,增强体质,提高生活和生命的质量。

2008年初,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北京举行“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仪式,3月底,全国首个治未病中心在广东省中医院挂牌成立。之后,在全国各大城市相继地设立了专为市民提供咨询的治未病门诊。

提供的服务包括:

中医体质辨识。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判断病人是哪种体质(如虚、寒、湿、热),使人自知体质和易患疾病,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调理,达到改善体质、保健养生的目的。

中医调养咨询。

根据各人的体质,提供个性化疾病预防和调治方案,如平衡膳食、情志治疗、经络拍打、运动保健、调整生活方式等。

中医药物和非药物治疗。

如有调理需要,可通过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刮痧、药膳、食疗等综合疗法调理体质。

从2010年广东省中医药工作会议上获悉,广东省将把中医治未病和经络穴位平衡治疗纳入医保门诊。这是广东省走向中医药治病大省的一个重要开端,可喜可贺。

中医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医发展要靠中医的头脑,还要搭上今天高科技的高速列车,将中医整体辨证治疗和治未病理念及中草药赋予新的内容。可以预言,中医药发展前景广阔,古老的中医养生学和现代营养学相结合,将在世界防治日益增多的慢性疾病中起主导作用。

中医"治未病"

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因此天人合一、天人相应、阴阳平衡是中医养生理论的基本原则。作为宇宙之中的人要健康,就必须顺应自然,才能趋利避害。如西医讲人的免疫力下降,容易得病,中医认为人体正气不足时,外界邪气乘虚而人,导致疾病。

中医治未病体检,实际上是中医养生的最高层次,就是针对各人的体质,通过中医各种手法,包括各种非药物自然疗法的调理,使人体达到气血充足、阴阳平衡。

人的体质可分成多种类型

阴阳平衡体质,又称阴乎阳秘、平和体质,是人最健康的体质,这种体质的人对环境适应能力强,能耐严寒酷暑,身体强壮,很少生病,就是生了病,也好得快。这种人除遗传因素之外,与后天对身体的保养密不可分。调理原则:只要能长期坚持现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定能健康长寿。平和体质的人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都会有阴阳失衡的现象。

阴阳亏虚体质,调理原则:虚则补之,调补阴阳。

阴盛则寒体质,调理原则:实则泻之,温阳散寒。

阳盛则热体质,调理原则:攻其有余,清热泻火。

阳虚内寒体质,调理原则:壮阳补之。

阴虚内热体质,调理原则:滋阴补之。

以上只是对人的体质作简要的分析,以同样是热证的阳盛则热和阴虚内热来看,从外表上来看,都可能出现相同的热证的表现,但调理原则和方法截然不同:阳盛的热证是“实火”,要清热泻火;阴虚的热证,不能泻,因为阴虚的人是体内阴液缺少而导致的是“虚火”,只能滋阴补之。如一见热症就不问缘故地大喝凉茶泻火,就使阴虚内热越泻“虚火”会越严重。

中医调理体质不是越盛越好,而是讲究平衡为好。具体需要有经验的中医师对上述的不同体质作辨证调理,这就是中医治未病的体检。中医建议,每个人尤其是女性和中老年人,在每年进行西医健康体检的同时,从保健养生的角度出发,定期到中医治未病门诊,进行中医体检,请有经验的中医把把脉,了解自己的体质属性,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调理,及早采取中草药或中医自然疗法,改善气血的盛衰,达到阴阳平衡,预防疾病,增强体质,提高生活和生命的质量。

2008年初,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北京举行“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仪式,3月底,全国首个治未病中心在广东省中医院挂牌成立。之后,在全国各大城市相继地设立了专为市民提供咨询的治未病门诊。

提供的服务包括:

中医体质辨识。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判断病人是哪种体质(如虚、寒、湿、热),使人自知体质和易患疾病,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调理,达到改善体质、保健养生的目的。

中医调养咨询。

根据各人的体质,提供个性化疾病预防和调治方案,如平衡膳食、情志治疗、经络拍打、运动保健、调整生活方式等。

中医药物和非药物治疗。

如有调理需要,可通过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刮痧、药膳、食疗等综合疗法调理体质。

从2010年广东省中医药工作会议上获悉,广东省将把中医治未病和经络穴位平衡治疗纳入医保门诊。这是广东省走向中医药治病大省的一个重要开端,可喜可贺。

中医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医发展要靠中医的头脑,还要搭上今天高科技的高速列车,将中医整体辨证治疗和治未病理念及中草药赋予新的内容。可以预言,中医药发展前景广阔,古老的中医养生学和现代营养学相结合,将在世界防治日益增多的慢性疾病中起主导作用。

如何检索中医养生治未病在哪部图书中的哪一页有所论述

皇帝内经第九页。
1、中医养生治未病出自《黄帝内经》中第九页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2、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

如何检索中医养生治未病在哪部图书中的哪一页有所论述

皇帝内经第九页。
1、中医养生治未病出自《黄帝内经》中第九页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2、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

中医治未病的四字方针是什么

中医治未病的四字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一、预防为主:中医调神以养形,使形体保持正常的功能状态,采取多种养生防病措施,把疾病控制在未病之先。治其未发展,疾病已有潜在的致病因素及一定的发病基础,但尚处于萌芽阶段,病情较轻,病位较浅,病证隐蔽而不典型,未构成明确的证或病。

二、防治结合:疾病的发作阶段,指病情加重或引发次生损害,往往是因为脏腑经络的关系引起其他脏腑经络或部位的疾病,“知其所传”就能尽早采取措施,截断疾病可能传达的途径,尤其在慢性病治疗中,要注意稳定病情,提高生存质量。

中医治未病特点

1、法于自然之道

顾名思义,顺应自然规律的发展变化,起居能顺应四时的变化:春三月,应晚睡早起,在庭院里散步,舒缓身体,以使神志随生发之气舒畅;夏三月,应晚睡早起,不要厌恶白天太长,应使腠理宣统,使阳气疏泄于外;秋三月,应早睡早起,保持意志安定,使精神内守,不急不躁;冬三月,应早睡晚起,等到太阳出来再起床,避开寒凉保持温暖。

2、调理精神情志

即保持精神上清净安闲,无欲无求,保持心志闲舒,心情安宁,没有恐惧,调整自己的爱好以适合世俗习惯,不生气,不使思想有过重的负担,以清净愉悦为本务,以悠然自得为目的,春天使情志随生发之气而舒畅,夏天保持心中没有郁怒,秋天保持意志安定不急不躁,冬天使意志如伏似藏,保证心里充实。这样以来,真气深藏顺从,精神持守而不外散。

中医治未病的四字方针是什么

中医治未病的四字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一、预防为主:中医调神以养形,使形体保持正常的功能状态,采取多种养生防病措施,把疾病控制在未病之先。治其未发展,疾病已有潜在的致病因素及一定的发病基础,但尚处于萌芽阶段,病情较轻,病位较浅,病证隐蔽而不典型,未构成明确的证或病。

二、防治结合:疾病的发作阶段,指病情加重或引发次生损害,往往是因为脏腑经络的关系引起其他脏腑经络或部位的疾病,“知其所传”就能尽早采取措施,截断疾病可能传达的途径,尤其在慢性病治疗中,要注意稳定病情,提高生存质量。

中医治未病特点

1、法于自然之道

顾名思义,顺应自然规律的发展变化,起居能顺应四时的变化:春三月,应晚睡早起,在庭院里散步,舒缓身体,以使神志随生发之气舒畅;夏三月,应晚睡早起,不要厌恶白天太长,应使腠理宣统,使阳气疏泄于外;秋三月,应早睡早起,保持意志安定,使精神内守,不急不躁;冬三月,应早睡晚起,等到太阳出来再起床,避开寒凉保持温暖。

2、调理精神情志

即保持精神上清净安闲,无欲无求,保持心志闲舒,心情安宁,没有恐惧,调整自己的爱好以适合世俗习惯,不生气,不使思想有过重的负担,以清净愉悦为本务,以悠然自得为目的,春天使情志随生发之气而舒畅,夏天保持心中没有郁怒,秋天保持意志安定不急不躁,冬天使意志如伏似藏,保证心里充实。这样以来,真气深藏顺从,精神持守而不外散。

中医养生“治未病”知识

  编者按:医学有两个目标,一是治病,二是防病。目前的趋势,正由指向疾病的医学转向指向人的健康的医学。这正契合了中医养生“治未病”的思想。

  “十一五”期间,国家提出把“疾病的防治重心前移”,不要等有了病,才把健康当作一回事。特别是对于亚健康人群,更要走出这个灰色的阶段,重视养生,防病于未然。本期刊发一篇专家文章,愿读者从源远流长的中医养生文化中汲取营养,保持健康。

  中医学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讲“上医治未病”。“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的内涵,一是如何延长生命的时限,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

  养生学是一门管理的学问,是对我们自身的管理,也是对我们生命历程的管理。现代对于人类自然极限寿命的推算,应该在100—175岁之间。老龄委曾经在全国做过调查,男性的最高年龄是131岁,女性是122岁。按照人类寿命极限来说,60、70岁还处在中年,而不是老年时期。为什么没有达到人类生命极限,原因在于我们在生命的调护上还不到位。

   中医养生源远流长

  中医养生文化历史悠久,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在世界文化当中,唯独中国人的养生学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

  马王堆出土的《养生图》中已经出现了吐纳、导引等养生方法。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千金方》中也讲了很多养生理论。讲中医养生文化,不能不讲老子和孔子,两者代表了两种养生思想:老子是“清静无为”,“保养精气、顺乎自然、气功*”。老庄是养生学的开创者。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养生思想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两种思想形成了一个静动结合的思维方式,贯穿在中医养生学发展过程中。“仁者寿”、“智者寿”、“欲而不贪”是儒家在养生道德理念上的重要思想。

  《黄帝内经》有一段话:“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主要指要掌握自然规律,根据天地阴阳法则调和各种方式,有节制、有规律地安排饮食和起居。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形与神俱”。也就是一个人要做到形神统一,形神结合。有形的运动而无神的调和,不算完整。

  汉代华佗的五禽戏,根据五种动物的形态动作创造,演变为后来太极拳一类的健身方法。魏晋南北朝时,养生家与医学家结合。许多人既是医生又将道家思想贯穿于医学之中。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主张调神养形、“小炷留灯”。把人的生命看作一盏灯,生命的源泉是油。灯里的油是有限的,如果把灯点得很亮,油很快用完了。如果“小炷留灯”,则能燃烧很长时间。这是一种低代谢的思想。我们经常说要拼命、拼搏,事实上会影响你生命内一些积极的、良好的因素。因此,应改变原有的观念,让生命之火“小炷留灯”,燃烧得更长。

  李时珍《本草纲目》在药物分类里,提出耐老、增年、轻身、益寿等概念,有些中药对延年益寿有着独特的功效。

   养生境界是“治未病”

  中医养生讲究四时阴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比如,春天的时候,要有一种生发之气,被发缓形,夜卧早起。冬天不能太张扬、太发散,万物处于秘藏。中医养生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中医养生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当一个人身体达到平衡点的时候,是最健康的,是“治未病”。

  养生当中,最重要的是养心。“一生淡泊养心机”,这是一个很高的精神境界。人都有喜、怒、哀、乐、悲、恐、惊,这是人的七种情志,过了头就是七情过激。“常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盖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寿”。仁就是要做到温和、善良、宽宏、幽默。仁心仁德、养心立德是一个人健康的内在要素。《黄帝内经》强调“恬淡虚无”,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简言之,要做到“淡”字。

  第二就是饮食养生。关键要有合理的膳食结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南宋陆游的养生方法是喝粥。他有一首诗写道:“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养生录》中谈到养生“六宜”,食宜早些、食宜暖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缓些、食宜软些。中国人盐的摄入量超标,脑溢血、高血压等疾病与此相关。上述观点也与目前营养学界提倡的.“健康膳食金字塔”相一致。

  第三是运动养生。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比如,八段锦“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单举手,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这个功,在办公室也可以做。

  第四是房事养生。《洞玄子》、《素女经》等也是研究“房中术”的书籍,讲究阴阳和谐,并强调欲不可早,不可过度,又不可无的思想。

  第五是气功养生。《庄子》讲“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吐故纳新”指做气功,“熊经鸟申”讲人就像熊一样攀援,像鸟一样左顾右盼。这两种方法就是导引,这样做的人就是养形人。养形要达到什么效果?要像彭祖那样“寿高八百”。气功养生在日本很流行,有人写了一本书《只需五分钟》。在这五分钟里,常吐气、常呼吸。当头昏脑涨时,不妨这样做做,五分钟后会耳目清明,心情为之一爽。

  第六是药物养生。如柏子仁,就是柏树的果子,也是一种养生长寿食物。植物里寿命最长的就是柏树和松树,我们常说“千年柏树”。柏子仁有养性、安神、润肠、通便、养颜的功效。

   养生实践得身心健康

  要健康长寿,关键是把养生知识贯彻到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下面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不妨一试。

  1.坚持几个“少”:少盐多醋、少糖多果、少肉多菜、少药多食、少睡多行、少忧多眠。有一首诗中写道“一眠万事了,无喜亦无恼,何物是真物,身在即为宝”。

  2.坚持几个“常”:发常梳,面常搓,鼻常揉,肢常伸,目常运,齿常叩,腹常旋,耳常弹,肛常提。

  3.践行“八字”诀,终生不懈:童心、蚁食、龟欲、猴行。童心,要童心未泯。蚁食,要少吃。现在许多人的问题是吃得太多、太好,又不运动,食物堆积在身体里。龟欲,要心境淡泊。猴行,要多运动,锻炼身体。

  4.天天干洗面:先把手搓热,然后用手搓脸。每天早晨起床,反复做几十次。搓阳明经这个部位,气血运通。坚持干洗面,眼袋和皱纹慢慢都舒展了,比做美容还见效。

  5.学会吐纳法: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里提出:“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吐气的时候,不能把嘴张得太大,要无声,长气,吐完为止。吐气的时候,根据每个字发音的不同,口型有轻微的变化,吐气的部位也不同,要把气出到最长。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达到胎吸。胎儿在母亲身体里,虽然没有呼吸,但也有生命,这就是胎吸。练气功之前,首先把心定下来,去除一切杂念,进入状态。按照方法做完气之后,会发现满口生津,古书称“上池之水”,然后把津液咽下去。津液是一种重要的生命物质,不能随便吐掉,应做到“津常咽”。

  6.“三通”:我们现代人一直在不断地补,现在公路上交通堵塞,我们体内也交通堵塞。血脂高、血糖高、血压高,都是堵塞的结果。所以要把“补”改正为“通”。血脉要通、气要通和、心气要通、胃肠要通,要达到吃得下,睡得着,拉得净,放得开。

  7.坚持勤动脑:不要以为养花、养草、养鱼,就是养生了,一点精神寄托都没有,衰老得反而快。马寅初70岁的时候开始学俄语,歌德80岁的时候写《浮士德》,陆游《渭南集》里很多气壮山河的诗词都是60岁以后写的。不要以为60岁就到晚年了。

  养生学是一个社会问题。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在2025年之前,发展中国家糖尿病患者会从8400万增加到2.28亿,全世界糖尿病患者预计会从1.35亿增加到3亿。这都是生活方式导致的疾病,给国家卫生资源带来巨大负担。所以,健康不仅属于个人和家庭,也属于社会,是一个国计民生的问题。

  中医养生像一列满载丰富资源的列车,承载着几千年的文化,闪烁着东方智慧的光芒,能为全人类健康作出贡献。

  有一条养眼的做法:把白皑皑的窗口变成淡淡的苹果绿。方法是:桌面-右键-属性外观-高级-项目-窗口(记住选窗口啊)-颜色-其它,,色调设为85,饱和度设为90,亮度设为205。然后单击[添加到自定义颜色]-确定。..一路确定(把所有的空格填满)。现在打开[我的电脑]或[资源管理器][浏览器]看看,原来的冰天雪地是不是已有了春意!天长日久,对眼睛的养护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自己在用的养眼方法:把窗口设成绿色之后,再来把IE的网页背景也变成养眼的绿色吧!打开IE,点击工具(TOOLS),点INTERNET选项(INTERNETOPTIONS),点右下角的辅助功能(Assessibility),然后勾选不使用网页中指定的颜色(ignorecolorsspecifiedonwebpages),然后点“确定”退出。OK,现在你就会发现你的屏幕已经变成淡淡的绿色了!

  这个颜色会比白色柔和许多,刚开始可能你还有些不适应,但确实对我们的眼睛有好处。

  绝对禁忌症指不管患者有无重建RF的愿望,不论病情是否允许,均不宜实施RF重建术。包括:

  ①全身状况不能够耐受RF美容整形手术者;

  ②患者有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者;

  ③患者与其家属(尤其是配偶)的意见难以一致者;

  ④在重建RF术区有肿瘤残余者。

  相对禁忌症指在某种情况下不应行RF美容整形术,但可根据患者的意愿适当灵活选择手术者。包括:

  ①患者肿瘤本身偏晚,乳癌术后有高复发的危险因素,预计患者存活时间短者;

  ②乳癌患者RF切除术后6个月以内,患者正处于放、化疗等抗癌治疗期间。

  ③大面积胸壁放射性损伤者;

  ④瘢痕体质者;

  ⑤正在妊娠或哺乳的患者;

  ⑥未发育成熟的女性;

  ⑦年老体弱的妇女。

中医养生“治未病”知识

  编者按:医学有两个目标,一是治病,二是防病。目前的趋势,正由指向疾病的医学转向指向人的健康的医学。这正契合了中医养生“治未病”的思想。

  “十一五”期间,国家提出把“疾病的防治重心前移”,不要等有了病,才把健康当作一回事。特别是对于亚健康人群,更要走出这个灰色的阶段,重视养生,防病于未然。本期刊发一篇专家文章,愿读者从源远流长的中医养生文化中汲取营养,保持健康。

  中医学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讲“上医治未病”。“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的内涵,一是如何延长生命的时限,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

  养生学是一门管理的学问,是对我们自身的管理,也是对我们生命历程的管理。现代对于人类自然极限寿命的推算,应该在100—175岁之间。老龄委曾经在全国做过调查,男性的最高年龄是131岁,女性是122岁。按照人类寿命极限来说,60、70岁还处在中年,而不是老年时期。为什么没有达到人类生命极限,原因在于我们在生命的调护上还不到位。

   中医养生源远流长

  中医养生文化历史悠久,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在世界文化当中,唯独中国人的养生学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

  马王堆出土的《养生图》中已经出现了吐纳、导引等养生方法。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千金方》中也讲了很多养生理论。讲中医养生文化,不能不讲老子和孔子,两者代表了两种养生思想:老子是“清静无为”,“保养精气、顺乎自然、气功*”。老庄是养生学的开创者。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养生思想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两种思想形成了一个静动结合的思维方式,贯穿在中医养生学发展过程中。“仁者寿”、“智者寿”、“欲而不贪”是儒家在养生道德理念上的重要思想。

  《黄帝内经》有一段话:“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主要指要掌握自然规律,根据天地阴阳法则调和各种方式,有节制、有规律地安排饮食和起居。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形与神俱”。也就是一个人要做到形神统一,形神结合。有形的运动而无神的调和,不算完整。

  汉代华佗的五禽戏,根据五种动物的形态动作创造,演变为后来太极拳一类的健身方法。魏晋南北朝时,养生家与医学家结合。许多人既是医生又将道家思想贯穿于医学之中。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主张调神养形、“小炷留灯”。把人的生命看作一盏灯,生命的源泉是油。灯里的油是有限的,如果把灯点得很亮,油很快用完了。如果“小炷留灯”,则能燃烧很长时间。这是一种低代谢的思想。我们经常说要拼命、拼搏,事实上会影响你生命内一些积极的、良好的因素。因此,应改变原有的观念,让生命之火“小炷留灯”,燃烧得更长。

  李时珍《本草纲目》在药物分类里,提出耐老、增年、轻身、益寿等概念,有些中药对延年益寿有着独特的功效。

   养生境界是“治未病”

  中医养生讲究四时阴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比如,春天的时候,要有一种生发之气,被发缓形,夜卧早起。冬天不能太张扬、太发散,万物处于秘藏。中医养生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中医养生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当一个人身体达到平衡点的时候,是最健康的,是“治未病”。

  养生当中,最重要的是养心。“一生淡泊养心机”,这是一个很高的精神境界。人都有喜、怒、哀、乐、悲、恐、惊,这是人的七种情志,过了头就是七情过激。“常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盖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寿”。仁就是要做到温和、善良、宽宏、幽默。仁心仁德、养心立德是一个人健康的内在要素。《黄帝内经》强调“恬淡虚无”,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简言之,要做到“淡”字。

  第二就是饮食养生。关键要有合理的膳食结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南宋陆游的养生方法是喝粥。他有一首诗写道:“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养生录》中谈到养生“六宜”,食宜早些、食宜暖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缓些、食宜软些。中国人盐的摄入量超标,脑溢血、高血压等疾病与此相关。上述观点也与目前营养学界提倡的.“健康膳食金字塔”相一致。

  第三是运动养生。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比如,八段锦“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单举手,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这个功,在办公室也可以做。

  第四是房事养生。《洞玄子》、《素女经》等也是研究“房中术”的书籍,讲究阴阳和谐,并强调欲不可早,不可过度,又不可无的思想。

  第五是气功养生。《庄子》讲“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吐故纳新”指做气功,“熊经鸟申”讲人就像熊一样攀援,像鸟一样左顾右盼。这两种方法就是导引,这样做的人就是养形人。养形要达到什么效果?要像彭祖那样“寿高八百”。气功养生在日本很流行,有人写了一本书《只需五分钟》。在这五分钟里,常吐气、常呼吸。当头昏脑涨时,不妨这样做做,五分钟后会耳目清明,心情为之一爽。

  第六是药物养生。如柏子仁,就是柏树的果子,也是一种养生长寿食物。植物里寿命最长的就是柏树和松树,我们常说“千年柏树”。柏子仁有养性、安神、润肠、通便、养颜的功效。

   养生实践得身心健康

  要健康长寿,关键是把养生知识贯彻到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下面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不妨一试。

  1.坚持几个“少”:少盐多醋、少糖多果、少肉多菜、少药多食、少睡多行、少忧多眠。有一首诗中写道“一眠万事了,无喜亦无恼,何物是真物,身在即为宝”。

  2.坚持几个“常”:发常梳,面常搓,鼻常揉,肢常伸,目常运,齿常叩,腹常旋,耳常弹,肛常提。

  3.践行“八字”诀,终生不懈:童心、蚁食、龟欲、猴行。童心,要童心未泯。蚁食,要少吃。现在许多人的问题是吃得太多、太好,又不运动,食物堆积在身体里。龟欲,要心境淡泊。猴行,要多运动,锻炼身体。

  4.天天干洗面:先把手搓热,然后用手搓脸。每天早晨起床,反复做几十次。搓阳明经这个部位,气血运通。坚持干洗面,眼袋和皱纹慢慢都舒展了,比做美容还见效。

  5.学会吐纳法: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里提出:“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吐气的时候,不能把嘴张得太大,要无声,长气,吐完为止。吐气的时候,根据每个字发音的不同,口型有轻微的变化,吐气的部位也不同,要把气出到最长。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达到胎吸。胎儿在母亲身体里,虽然没有呼吸,但也有生命,这就是胎吸。练气功之前,首先把心定下来,去除一切杂念,进入状态。按照方法做完气之后,会发现满口生津,古书称“上池之水”,然后把津液咽下去。津液是一种重要的生命物质,不能随便吐掉,应做到“津常咽”。

  6.“三通”:我们现代人一直在不断地补,现在公路上交通堵塞,我们体内也交通堵塞。血脂高、血糖高、血压高,都是堵塞的结果。所以要把“补”改正为“通”。血脉要通、气要通和、心气要通、胃肠要通,要达到吃得下,睡得着,拉得净,放得开。

  7.坚持勤动脑:不要以为养花、养草、养鱼,就是养生了,一点精神寄托都没有,衰老得反而快。马寅初70岁的时候开始学俄语,歌德80岁的时候写《浮士德》,陆游《渭南集》里很多气壮山河的诗词都是60岁以后写的。不要以为60岁就到晚年了。

  养生学是一个社会问题。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在2025年之前,发展中国家糖尿病患者会从8400万增加到2.28亿,全世界糖尿病患者预计会从1.35亿增加到3亿。这都是生活方式导致的疾病,给国家卫生资源带来巨大负担。所以,健康不仅属于个人和家庭,也属于社会,是一个国计民生的问题。

  中医养生像一列满载丰富资源的列车,承载着几千年的文化,闪烁着东方智慧的光芒,能为全人类健康作出贡献。

  有一条养眼的做法:把白皑皑的窗口变成淡淡的苹果绿。方法是:桌面-右键-属性外观-高级-项目-窗口(记住选窗口啊)-颜色-其它,,色调设为85,饱和度设为90,亮度设为205。然后单击[添加到自定义颜色]-确定。..一路确定(把所有的空格填满)。现在打开[我的电脑]或[资源管理器][浏览器]看看,原来的冰天雪地是不是已有了春意!天长日久,对眼睛的养护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自己在用的养眼方法:把窗口设成绿色之后,再来把IE的网页背景也变成养眼的绿色吧!打开IE,点击工具(TOOLS),点INTERNET选项(INTERNETOPTIONS),点右下角的辅助功能(Assessibility),然后勾选不使用网页中指定的颜色(ignorecolorsspecifiedonwebpages),然后点“确定”退出。OK,现在你就会发现你的屏幕已经变成淡淡的绿色了!

  这个颜色会比白色柔和许多,刚开始可能你还有些不适应,但确实对我们的眼睛有好处。

  绝对禁忌症指不管患者有无重建RF的愿望,不论病情是否允许,均不宜实施RF重建术。包括:

  ①全身状况不能够耐受RF美容整形手术者;

  ②患者有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者;

  ③患者与其家属(尤其是配偶)的意见难以一致者;

  ④在重建RF术区有肿瘤残余者。

  相对禁忌症指在某种情况下不应行RF美容整形术,但可根据患者的意愿适当灵活选择手术者。包括:

  ①患者肿瘤本身偏晚,乳癌术后有高复发的危险因素,预计患者存活时间短者;

  ②乳癌患者RF切除术后6个月以内,患者正处于放、化疗等抗癌治疗期间。

  ③大面积胸壁放射性损伤者;

  ④瘢痕体质者;

  ⑤正在妊娠或哺乳的患者;

  ⑥未发育成熟的女性;

  ⑦年老体弱的妇女。

中医如何“治未病”?

1.中医“治未病”的内涵 《淮南子》中有句名言:“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这里的“治”,并不单纯指医疗,还含有管理、整理、治理、研究等内容。“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大致讲,可以理解为三个层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防微杜渐”,三是“既病防变”。它要求人们在平时就要防病,有了小病就要注意阻止其酿成大患,在病变来临之际要防止其进一步恶化,这样才能掌握健康的主动权。 具体说来,中医“治未病”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平素养生,防病于先。毫无疑问,“治未病”首先应该着眼于平素养护和调摄,未雨绸缪,积极采取措施,防止疾病发生。也就是《黄帝内经》中所强调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在平时注意保养身体,从培养正气,提高机体抗邪能力和防止病邪侵袭两个方面预防疾病的发生。 防微杜渐,欲病救萌。《黄帝内经》中提出:“上工救其萌芽。”也就是说疾病虽然还没有发生,但已经出现了某些征兆,或者是疾病还处于萌芽状态时,就应该采取有效措施,防微杜渐,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 我们知道,健康与疾病之间并没有一个截然的界限,中间可能存在一个“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状态)。在“第三状态”,尽管事实上体内已开始发生某些异常变化,但病象尚未显露,或虽有少数临床表现,却不足以据此确诊病症。“第三状态”的前途有两种可能:或者向健康态转化,或者向疾病态转化。中医“治未病”的任务就在于促进其向健康态转化。《黄帝内经》中提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显然,这里的“治未病”,不是未病先防,而是在病虽未发生、但将要发生之时,采取措施治其先兆。临床上像中风之类的病证,多数有先兆症状,如头眩、肢麻、手颤等,如能及时发现,采取果断措施,就可以避免发病。还有一些发作性疾患,如哮喘病,当出现先兆症状时,或在缓解期,预先采取措施,就可以阻止其发作。 2. 已病早治,防其传变。 疾病发生的初期,就应该及时采取措施,积极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这也属于“治未病”的内容。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讲到:“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又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都是在强调疾病的早期治疗。 在疾病初期,一般病位较浅,病情较轻,正气受损不重,因此早期治疗很容易解决问题。正像《医学源流论》所说:“病之始生浅,则易治;久而深入,则难治”,“故凡人少有不适,必当即时调治,断不可忽为小病,以致渐深;更不可勉强支持,使病更增,以贻无穷之害。”疾病在早期即被治愈,就不会进一步发展、恶化。否则,等到病邪强盛、病情深重时再去治疗,就比较困难了。 从根本意义上讲,人类医学应该是关于“健康”的学问,而不是关于“疾病”的学问。治疗“已病”只是在疾病发生后不得已的应对措施,是“消极医学”;而“治未病”,防患于未然才是积极主动的。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应该说是中、西医的共识。但是现代预防医学主要是针对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规律,探索和分析环境中主要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并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目的。而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则主张通过饮食、运动、精神调摄等个人养生保健方法和手段来维系人体的阴阳平衡,提高机体内在的防病抗病能力,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维护“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健康状态。(摘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王琦主编《中医中医治未病解读》)

中医如何“治未病”?

1.中医“治未病”的内涵 《淮南子》中有句名言:“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这里的“治”,并不单纯指医疗,还含有管理、整理、治理、研究等内容。“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大致讲,可以理解为三个层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防微杜渐”,三是“既病防变”。它要求人们在平时就要防病,有了小病就要注意阻止其酿成大患,在病变来临之际要防止其进一步恶化,这样才能掌握健康的主动权。 具体说来,中医“治未病”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平素养生,防病于先。毫无疑问,“治未病”首先应该着眼于平素养护和调摄,未雨绸缪,积极采取措施,防止疾病发生。也就是《黄帝内经》中所强调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在平时注意保养身体,从培养正气,提高机体抗邪能力和防止病邪侵袭两个方面预防疾病的发生。 防微杜渐,欲病救萌。《黄帝内经》中提出:“上工救其萌芽。”也就是说疾病虽然还没有发生,但已经出现了某些征兆,或者是疾病还处于萌芽状态时,就应该采取有效措施,防微杜渐,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 我们知道,健康与疾病之间并没有一个截然的界限,中间可能存在一个“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状态)。在“第三状态”,尽管事实上体内已开始发生某些异常变化,但病象尚未显露,或虽有少数临床表现,却不足以据此确诊病症。“第三状态”的前途有两种可能:或者向健康态转化,或者向疾病态转化。中医“治未病”的任务就在于促进其向健康态转化。《黄帝内经》中提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显然,这里的“治未病”,不是未病先防,而是在病虽未发生、但将要发生之时,采取措施治其先兆。临床上像中风之类的病证,多数有先兆症状,如头眩、肢麻、手颤等,如能及时发现,采取果断措施,就可以避免发病。还有一些发作性疾患,如哮喘病,当出现先兆症状时,或在缓解期,预先采取措施,就可以阻止其发作。 2. 已病早治,防其传变。 疾病发生的初期,就应该及时采取措施,积极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这也属于“治未病”的内容。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讲到:“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又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都是在强调疾病的早期治疗。 在疾病初期,一般病位较浅,病情较轻,正气受损不重,因此早期治疗很容易解决问题。正像《医学源流论》所说:“病之始生浅,则易治;久而深入,则难治”,“故凡人少有不适,必当即时调治,断不可忽为小病,以致渐深;更不可勉强支持,使病更增,以贻无穷之害。”疾病在早期即被治愈,就不会进一步发展、恶化。否则,等到病邪强盛、病情深重时再去治疗,就比较困难了。 从根本意义上讲,人类医学应该是关于“健康”的学问,而不是关于“疾病”的学问。治疗“已病”只是在疾病发生后不得已的应对措施,是“消极医学”;而“治未病”,防患于未然才是积极主动的。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应该说是中、西医的共识。但是现代预防医学主要是针对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规律,探索和分析环境中主要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并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目的。而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则主张通过饮食、运动、精神调摄等个人养生保健方法和手段来维系人体的阴阳平衡,提高机体内在的防病抗病能力,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维护“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健康状态。(摘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王琦主编《中医中医治未病解读》)

中医如何“治未病”?

1.中医“治未病”的内涵 《淮南子》中有句名言:“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这里的“治”,并不单纯指医疗,还含有管理、整理、治理、研究等内容。“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大致讲,可以理解为三个层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防微杜渐”,三是“既病防变”。它要求人们在平时就要防病,有了小病就要注意阻止其酿成大患,在病变来临之际要防止其进一步恶化,这样才能掌握健康的主动权。 具体说来,中医“治未病”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平素养生,防病于先。毫无疑问,“治未病”首先应该着眼于平素养护和调摄,未雨绸缪,积极采取措施,防止疾病发生。也就是《黄帝内经》中所强调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在平时注意保养身体,从培养正气,提高机体抗邪能力和防止病邪侵袭两个方面预防疾病的发生。 防微杜渐,欲病救萌。《黄帝内经》中提出:“上工救其萌芽。”也就是说疾病虽然还没有发生,但已经出现了某些征兆,或者是疾病还处于萌芽状态时,就应该采取有效措施,防微杜渐,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 我们知道,健康与疾病之间并没有一个截然的界限,中间可能存在一个“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状态)。在“第三状态”,尽管事实上体内已开始发生某些异常变化,但病象尚未显露,或虽有少数临床表现,却不足以据此确诊病症。“第三状态”的前途有两种可能:或者向健康态转化,或者向疾病态转化。中医“治未病”的任务就在于促进其向健康态转化。《黄帝内经》中提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显然,这里的“治未病”,不是未病先防,而是在病虽未发生、但将要发生之时,采取措施治其先兆。临床上像中风之类的病证,多数有先兆症状,如头眩、肢麻、手颤等,如能及时发现,采取果断措施,就可以避免发病。还有一些发作性疾患,如哮喘病,当出现先兆症状时,或在缓解期,预先采取措施,就可以阻止其发作。 2. 已病早治,防其传变。 疾病发生的初期,就应该及时采取措施,积极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这也属于“治未病”的内容。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讲到:“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又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都是在强调疾病的早期治疗。 在疾病初期,一般病位较浅,病情较轻,正气受损不重,因此早期治疗很容易解决问题。正像《医学源流论》所说:“病之始生浅,则易治;久而深入,则难治”,“故凡人少有不适,必当即时调治,断不可忽为小病,以致渐深;更不可勉强支持,使病更增,以贻无穷之害。”疾病在早期即被治愈,就不会进一步发展、恶化。否则,等到病邪强盛、病情深重时再去治疗,就比较困难了。 从根本意义上讲,人类医学应该是关于“健康”的学问,而不是关于“疾病”的学问。治疗“已病”只是在疾病发生后不得已的应对措施,是“消极医学”;而“治未病”,防患于未然才是积极主动的。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应该说是中、西医的共识。但是现代预防医学主要是针对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规律,探索和分析环境中主要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并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目的。而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则主张通过饮食、运动、精神调摄等个人养生保健方法和手段来维系人体的阴阳平衡,提高机体内在的防病抗病能力,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维护“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健康状态。(摘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王琦主编《中医中医治未病解读》)

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1、田怡金银花采用无公害的种植方式,保证不使用有毒有害的化学肥料,确保无农药残留,通过精挑细选的品质,挑选最佳未开的成熟花蕾采用传统工艺制成,保证每一根都是上品。采用无二次污染的加工和严格的QS生产流程,确保品相好看,天然又健康。富含绿原酸,抗菌消炎不上火,被医药界称为“纯天然植物抗生素”。喝了田怡金银花,消炎去火胜凉茶。

  2、金银花粉经低温粉碎加工含有多种活性物质,富含绿原酸和木犀草干等有效成分,有清热解毒、性凉解表之功效,能凉血、消炎、祛痘、养颜之作用。有助于改善咽喉炎、口腔炎和牙龈炎等症状。

  3、田怡玫瑰花选用重花瓣玫瑰鲜花为原料,经低温加工精制而成,玫瑰花浑身是宝,素有“金花”之称。以玫瑰花蕾或初开花入药,具有理气、解郁、活血、调经、归肝、通经等功效,其药用价值在我国诸多医药典籍中均有记载,田怡玫瑰花是一种纯天然的绿色保健产品。

  正在陆续研发的产品还有:金银花、绿茶、防流感茶、八宝养生茶、玫瑰红茶、菊花普洱和金银花含片等。

  江阴山水江南药用植物园以种植金银花为主,多种中药材为辅的农业企业,秉着以绿色、环保、自然、健康的理念,发展特色农产品,我们以科学发展、安全生态、诚信至上和高标准、高品质,绿色无公害的理念,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化,延伸产业链,结合中医治未病的文化理念,开展特膳养生,中医特色疗法。

  为达到生物利用度的最大化,我们研发的产品还有:金银花浴包,足浴包、香包、香袋、药枕等系列产品;用金银花和板蓝根等其他药用植物组成的中药配方喂养的鸡鸭鹅,经天然放养,不吃含添加剂的饲料,既健康又营养,鸡鸭鹅肉质鲜美,鸡蛋、鸭蛋均为药膳蛋,营养成分比一般草鸡蛋更为丰富。目前开发的香包香袋和药枕均根据中医的闻香疗法制作而成。

  香包、香袋和药枕:

  香包疗法和药枕疗法均属中医“闻香治病”的外治法范畴,可免除患者长期服药之苦。“闻香疗法”即中草药粉的有效成分通过布包缓慢散发香气,通过鼻腔、口腔、咽腔、黏膜和皮肤对药物的吸收,经过肺的.气血交换进入人体内,既可以起到疏通气血、调节脑部血液循环,促进脑细胞代谢、闻香治病的作用,又可达到宣肺、疏风、散热、健体和防止感冒发生的目的。通过中药闻香疗法,嗅其药物宣散之气,增强呼吸道的抗病毒作用,真正发挥中药的气和味的作用。这种疗法既绿色环保健康,又可防病治病,真正达到中医治未病的目的。目前已开发的香包袋有:防流感中草药物香包香袋(可悬挂在小孩身上,也可作成人手机挂件、钥匙挂件、手包挂件、汽车挂件等)、薰衣草香包(可促进睡眠)、玫瑰薄荷香包(可放置衣物、抽屉内)各种防病治病功能性系列的药枕也在陆续开发中。

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1、田怡金银花采用无公害的种植方式,保证不使用有毒有害的化学肥料,确保无农药残留,通过精挑细选的品质,挑选最佳未开的成熟花蕾采用传统工艺制成,保证每一根都是上品。采用无二次污染的加工和严格的QS生产流程,确保品相好看,天然又健康。富含绿原酸,抗菌消炎不上火,被医药界称为“纯天然植物抗生素”。喝了田怡金银花,消炎去火胜凉茶。

  2、金银花粉经低温粉碎加工含有多种活性物质,富含绿原酸和木犀草干等有效成分,有清热解毒、性凉解表之功效,能凉血、消炎、祛痘、养颜之作用。有助于改善咽喉炎、口腔炎和牙龈炎等症状。

  3、田怡玫瑰花选用重花瓣玫瑰鲜花为原料,经低温加工精制而成,玫瑰花浑身是宝,素有“金花”之称。以玫瑰花蕾或初开花入药,具有理气、解郁、活血、调经、归肝、通经等功效,其药用价值在我国诸多医药典籍中均有记载,田怡玫瑰花是一种纯天然的绿色保健产品。

  正在陆续研发的产品还有:金银花、绿茶、防流感茶、八宝养生茶、玫瑰红茶、菊花普洱和金银花含片等。

  江阴山水江南药用植物园以种植金银花为主,多种中药材为辅的农业企业,秉着以绿色、环保、自然、健康的理念,发展特色农产品,我们以科学发展、安全生态、诚信至上和高标准、高品质,绿色无公害的理念,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化,延伸产业链,结合中医治未病的文化理念,开展特膳养生,中医特色疗法。

  为达到生物利用度的最大化,我们研发的产品还有:金银花浴包,足浴包、香包、香袋、药枕等系列产品;用金银花和板蓝根等其他药用植物组成的中药配方喂养的鸡鸭鹅,经天然放养,不吃含添加剂的饲料,既健康又营养,鸡鸭鹅肉质鲜美,鸡蛋、鸭蛋均为药膳蛋,营养成分比一般草鸡蛋更为丰富。目前开发的香包香袋和药枕均根据中医的闻香疗法制作而成。

  香包、香袋和药枕:

  香包疗法和药枕疗法均属中医“闻香治病”的外治法范畴,可免除患者长期服药之苦。“闻香疗法”即中草药粉的有效成分通过布包缓慢散发香气,通过鼻腔、口腔、咽腔、黏膜和皮肤对药物的吸收,经过肺的.气血交换进入人体内,既可以起到疏通气血、调节脑部血液循环,促进脑细胞代谢、闻香治病的作用,又可达到宣肺、疏风、散热、健体和防止感冒发生的目的。通过中药闻香疗法,嗅其药物宣散之气,增强呼吸道的抗病毒作用,真正发挥中药的气和味的作用。这种疗法既绿色环保健康,又可防病治病,真正达到中医治未病的目的。目前已开发的香包袋有:防流感中草药物香包香袋(可悬挂在小孩身上,也可作成人手机挂件、钥匙挂件、手包挂件、汽车挂件等)、薰衣草香包(可促进睡眠)、玫瑰薄荷香包(可放置衣物、抽屉内)各种防病治病功能性系列的药枕也在陆续开发中。

中医养生的保健知识有哪些

  中医在养生保健领域十分重视脾胃功能,并将脾胃功能简称为“胃气”。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中医养生保健的相关知识,欢迎阅读。

  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首先,要说冬季如何养生,我们肯定要从《黄帝内经》这部养生宝典中找指引,我从《黄帝内经》中悟得一首小诗用来释义养生:养气养血养形神,生长 收藏 和阴阳 ,顺其自然天人合,养生之道顺四时。

  《黄帝内经》提出了先进的健康理念——不治已病,治未病,我们认真学习《黄帝内经》,有正确的生活观、生命观,就能远离疾病,远离医院。

  然而,养生是一个系统工程,根源于中国 传统 文化 ,儒、道、佛、医这四家都强调养生就是要养人的“三宝”:精、气、神。儒重气,道重精,佛重神,医家重保养和治疗,只有精气神三者合养“天人合一”才是真正的养生。

  养生的 方法 有很多,如中医养生、经络养生、食疗养生、体质养生、四季养生、节气养生、时辰养生、 瑜伽 养生、泡脚养生等等,其道都在《黄帝内经》这部养生宝典里有详细介绍。

  内经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篇告诉我们: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瘘厥,奉生者少。

  最后,冬季三个月,是万物生命潜伏闭藏的季节,草木凋零,蛰虫伏藏,自然界阳气深藏而阴寒之气较盛,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

  寒风凛冽,天寒地冻,除了南方的城市,各地会出现水结冰,地冻裂的景象。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阴邪伤阳后,人体阳气虚弱,生理机能受到抑制,就会产生一派寒象,因此,我们应冬气之养藏之道,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不要扰动体内的阳气。

  冬季对应的脏器是肾脏,在五脏之中,肾属阴中之阴,冬季天气寒冷,阴气最盛,因此肾与冬气相通应,此时寒邪最易侵袭的就是肾,所以冬季养生的重要原则是“养肾防寒,养气养阴”。冬应肾而养藏,肾是人体生命之源,是人体的“先天之本”。肾的府第位于腰部,左右各一个,故有“腰为肾之府”之说。肾主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为全身阴阳之根本。此外,肾主水液,主纳气。

  如果一个人的肾气亏损,就会表现为腰膝酸软,易生疾病、易衰老。《医方集解》说:“肾精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也。”请大家记住这句话“肾经决定你的寿命长短”,因为肾脏是五脏中最后衰老的器官。所以要想身体健康,肾气要充足,肾气旺,机能强健,生命力强,机体才能适应严冬的变化。

   保健饮食原则

  定时定量

  即每日三餐定时,到了规定时间,不管肚子饿还是不饿。都应主动进食。避免过饥或过饱,使胃保持有规律的活动。每餐还应保持食量适度。

  温度适宜

  饮食的温度应以“不烫不凉”为度。否则,过烫过冷的食物进入胃部之后,都会刺激胃黏膜,久而久之,易引发胃病。

  细嚼慢咽

  对食物充分咀嚼,使食物尽可能变“细”,以减轻胃的工作负担。咀嚼的次数愈多,随之分泌的唾液也愈多。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

  饮水

  最佳的饮水时间是早晨起床空腹时及每次进餐前一小时。餐后立即饮水会稀释胃液。汤泡饭也会影响食物的消化。

  适当补充维生素C

  维生素C对胃有保护作用。胃液中保持正常的维生素C量。可有效发挥胃的功能,保护胃部和增强胃的抗癌力。

  多甘多暖

  甘味食物能滋补脾胃。比如山药、小米、南瓜等食物,都具有很好的补益脾胃的作用,且可以提高免疫力。

  如果食疗不能快速达到效果,可以配合穴位按摩、体育锻炼等,通经活络,增加人体的胃肠功能,使胃肠蠕动加强、消化液分泌增加,促进食物的消化和营养成分的吸收,并能改善胃肠道本身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推迟消化系统的老化。

  中医养生运动保健

  按脚趾

  每天顺时针按摩脚趾肚40~80次,重点是第二个脚趾,对缓解胃痛、养胃都很好。

  暖肚脐

  每天上床后,双手搓热,将热掌心(劳宫穴)贴在胃和肚脐上,待热度稍减,再顺时针按摩30~40次。

  搓腹部

  早晨起床或晚上睡觉前,仰卧床上(天气冷时可在被窝内进行),双手掌重叠,置于肚脐部位,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按揉60次,或至腹部觉热为止。结束后,再用手指点按足三里穴(膝关节外侧膝眼下3寸两骨间)。

  敲胆经

  每天在大腿外侧的足少阳胆经循行路线上用力敲打,左右各两百下,以每秒大约两下的节奏,才能有效刺激穴位。时间大约15分钟。这种做法可以刺激胆经,强迫胆汁分泌,提升人体的吸收功能,提供人体造血系统所需的充足材料。

  揉太冲

中医养生的保健知识有哪些

  中医在养生保健领域十分重视脾胃功能,并将脾胃功能简称为“胃气”。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中医养生保健的相关知识,欢迎阅读。

  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首先,要说冬季如何养生,我们肯定要从《黄帝内经》这部养生宝典中找指引,我从《黄帝内经》中悟得一首小诗用来释义养生:养气养血养形神,生长 收藏 和阴阳 ,顺其自然天人合,养生之道顺四时。

  《黄帝内经》提出了先进的健康理念——不治已病,治未病,我们认真学习《黄帝内经》,有正确的生活观、生命观,就能远离疾病,远离医院。

  然而,养生是一个系统工程,根源于中国 传统 文化 ,儒、道、佛、医这四家都强调养生就是要养人的“三宝”:精、气、神。儒重气,道重精,佛重神,医家重保养和治疗,只有精气神三者合养“天人合一”才是真正的养生。

  养生的 方法 有很多,如中医养生、经络养生、食疗养生、体质养生、四季养生、节气养生、时辰养生、 瑜伽 养生、泡脚养生等等,其道都在《黄帝内经》这部养生宝典里有详细介绍。

  内经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篇告诉我们: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瘘厥,奉生者少。

  最后,冬季三个月,是万物生命潜伏闭藏的季节,草木凋零,蛰虫伏藏,自然界阳气深藏而阴寒之气较盛,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

  寒风凛冽,天寒地冻,除了南方的城市,各地会出现水结冰,地冻裂的景象。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阴邪伤阳后,人体阳气虚弱,生理机能受到抑制,就会产生一派寒象,因此,我们应冬气之养藏之道,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不要扰动体内的阳气。

  冬季对应的脏器是肾脏,在五脏之中,肾属阴中之阴,冬季天气寒冷,阴气最盛,因此肾与冬气相通应,此时寒邪最易侵袭的就是肾,所以冬季养生的重要原则是“养肾防寒,养气养阴”。冬应肾而养藏,肾是人体生命之源,是人体的“先天之本”。肾的府第位于腰部,左右各一个,故有“腰为肾之府”之说。肾主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为全身阴阳之根本。此外,肾主水液,主纳气。

  如果一个人的肾气亏损,就会表现为腰膝酸软,易生疾病、易衰老。《医方集解》说:“肾精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也。”请大家记住这句话“肾经决定你的寿命长短”,因为肾脏是五脏中最后衰老的器官。所以要想身体健康,肾气要充足,肾气旺,机能强健,生命力强,机体才能适应严冬的变化。

   保健饮食原则

  定时定量

  即每日三餐定时,到了规定时间,不管肚子饿还是不饿。都应主动进食。避免过饥或过饱,使胃保持有规律的活动。每餐还应保持食量适度。

  温度适宜

  饮食的温度应以“不烫不凉”为度。否则,过烫过冷的食物进入胃部之后,都会刺激胃黏膜,久而久之,易引发胃病。

  细嚼慢咽

  对食物充分咀嚼,使食物尽可能变“细”,以减轻胃的工作负担。咀嚼的次数愈多,随之分泌的唾液也愈多。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

  饮水

  最佳的饮水时间是早晨起床空腹时及每次进餐前一小时。餐后立即饮水会稀释胃液。汤泡饭也会影响食物的消化。

  适当补充维生素C

  维生素C对胃有保护作用。胃液中保持正常的维生素C量。可有效发挥胃的功能,保护胃部和增强胃的抗癌力。

  多甘多暖

  甘味食物能滋补脾胃。比如山药、小米、南瓜等食物,都具有很好的补益脾胃的作用,且可以提高免疫力。

  如果食疗不能快速达到效果,可以配合穴位按摩、体育锻炼等,通经活络,增加人体的胃肠功能,使胃肠蠕动加强、消化液分泌增加,促进食物的消化和营养成分的吸收,并能改善胃肠道本身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推迟消化系统的老化。

  中医养生运动保健

  按脚趾

  每天顺时针按摩脚趾肚40~80次,重点是第二个脚趾,对缓解胃痛、养胃都很好。

  暖肚脐

  每天上床后,双手搓热,将热掌心(劳宫穴)贴在胃和肚脐上,待热度稍减,再顺时针按摩30~40次。

  搓腹部

  早晨起床或晚上睡觉前,仰卧床上(天气冷时可在被窝内进行),双手掌重叠,置于肚脐部位,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按揉60次,或至腹部觉热为止。结束后,再用手指点按足三里穴(膝关节外侧膝眼下3寸两骨间)。

  敲胆经

  每天在大腿外侧的足少阳胆经循行路线上用力敲打,左右各两百下,以每秒大约两下的节奏,才能有效刺激穴位。时间大约15分钟。这种做法可以刺激胆经,强迫胆汁分泌,提升人体的吸收功能,提供人体造血系统所需的充足材料。

  揉太冲

中医养生饮食健康知识大全

饮食与人的健康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错误的饮食习惯会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许多危害。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医养生饮食健康知识,希望大家喜欢!

  中医养生饮食健康知识:注意七个饮食误区

  误区一:食物相克要当心

  蒜葱同食伤胃、酸奶香蕉一起吃致癌、海鲜遇到维生素C会生成砒霜……食物相克理论一直流传甚广。医生表示:“这些说法95%以上是胡说八道,4%有点道理,但经不起推敲,1%可能成立但完全不必在意。”

  专家举例说,有人说海洋污染严重,海产品多含有重金属五价砷,果蔬富含的维生素C,会助其在体内发生还原反应,形成砒霜。但*是:首先,海洋污染并没有如此严重,即使海产品含砷,也是微量的;另外,人体不像试管,食物也不是纯化学物质,相互间发生反应的程度是微弱的,根本不必过于担心。

  误区二:晚餐最丰盛

  快节奏的生活中,很多人早餐、午餐往往随便凑合,晚上回家就吃得十分丰盛。

  对此,美国营养专家表示,一日三餐都很重要,无法分出主次,忽视早餐和午餐将直接影响白天的工作状态,太看重晚餐则会导致肥胖、影响睡眠。专家建议,一日三餐应进行合理分配,一般来说,早餐应占全天总能量的25%~30%,午餐和晚餐均占30%~40%。调查显示,国人的早餐质量普遍不高,需格外重视。

  误区三:食物分“好”和“坏”

  就像人们习惯把人分为“好人”、“坏人”,食物也常常被扣上“好食物”或“坏食物”的帽子。

  营养师认为这种说法太武断了,“没有绝对不好的食物,只有不好的饮食习惯”。专家对此表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脂肪。”很多人认为摄入太多脂肪会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但这只对脂肪摄入超标的人群具有指导意义,对于偏远、贫困地区营养不良的孩子就不太适用。脂肪也有“好”的一面,适当补充可以促进生长发育,提供能量。

  误区四:精米白面最养人

  精米白面口感细腻,的确更招人喜欢。但在美国营养专家看来,长期食用精米白面无益健康,吃点儿粗粮反倒更好。专家表示,米面加工过细会损失大量营养,特别是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因此,人们每天适当吃些粗粮(50克~100克为宜)才是明智的选择。

  误区五:越贵越有营养

  营养和价格成正比吗?营养专家并不认同。专家指出,燕窝、鱼翅、鲍鱼等价位高的食物,其营养价值并不突出。

  以鲍鱼和鸡蛋为例,两者营养成分没有多大差别,但价格却差距悬殊。还有很多人青睐进口水果,认为其营养价值更高,事实并非如此。国产水果和进口水果在营养价值上是一样的,反而进口水果漂洋过海,维生素C含量会大打折扣。因此,选购食物时,不要迷信价格,当地、应季、新鲜的食物更好。

  误区六:少吃主食更健康

  近年来,我国居民主食吃得越来越少,与20年前相比,每人每天少吃了2两多主食。这一问题在美国同样存在。

  美国专家表示,主食是饮食的基础,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并不科学,可能会导致口臭、腹泻、疲劳等。中国专家也表示,主食中的碳水化合物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营养物质,对构成机体组织、维持神经和心脏功能、增强耐力、提高工作效率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每天应吃250克~400克主食。

  误区七:水果含糖量太高

  美国饮食家说,这个问题并不需要过于担心。他表示,水果中的确含糖,约占5%~10%,但也含有很多营养物质,比如维生素C、维生素K、叶酸等水溶性维生素,花青素、叶黄素等植物化合物,以及大量膳食纤维和矿物质。总体来看,适量吃水果有利于身体健康。医生建议,最好养成每天吃水果的习惯,但要控制好量,每天摄入200克~400克。

  中医养生饮食健康基本知识

  1中医养生保健是:

  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各种方法达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目的的保健活动。

  2中医养生理念:

  顺应自然、阴阳平衡、因人而异。

  3中医养生的四大基石:

  情志、饮食、起居、运动

  4中医养生保健强调的是:

  全面保养、调理,从青少年做起,持之以恒。

  5中医治未病思想:

  涵盖健康与疾病的全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一是“未病先防”,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防变”,防止疾病的发展;三是“瘥后防复”,防止疾病的复发。

  6中药保健应注意:

  中药保健是利用中药天然的偏性调理人体气血阴阳的盛衰。服用中药应注意年龄、体质、季节的差异。

  7药食同源的有哪些:

  常用药食两用的中药有:蜂蜜、山药、莲子、大枣、龙眼肉、枸杞子、核桃仁、茯苓、生姜、菊花、绿豆、芝麻、大蒜、花椒、山楂等。

  8中医保健五大要穴:

  膻中、三阴交、足三里、涌泉、关元。

  9自我穴位按压的基本方法:

  点压、按揉、掐按、拿捏、搓擦、叩击、捶打。

  10刮痧的作用:

  活血、舒筋、通络、解郁、散邪。

  11拔罐的作用:

  散寒湿、除瘀滞、止肿痛、祛毒热。

  12艾灸的作用:

  行气活血、温通经络。

  13煎服中药应注意:

  避免使用铝、铁质煎煮容器。

  中医养生健康生活小知识

  1.早餐一定要吃好

  你知道吗?吃饭一定要是: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现在的人相反了,早上马虎,中午对付,晚上大吃大喝,这就是百病之根。早上这顿饭,等于吃补药,是最重要的一顿饭,一定要吃营养早餐。营养早餐必须具备四样东西:谷类、豆浆、鸡蛋或肉,主食必须要有蔬菜加水果。假如只有两种以下的早餐,就属于低质量早餐。现在我们中国人20%不吃早餐,50%-60%不会吃早餐,早餐营养不好,中午、晚上是补不回来的。

  2.全世界最不好的习惯是抽烟

  全世界最不好的五种习惯,第一号不好的习惯就是抽烟。一生吸烟的人,要少活20年到25年,吸一次烟,少活11分钟。我为什么比较年轻,比较健康,我一辈子没抽过烟。谁在我面前抽烟,对不起,请你到外头抽,你可以自杀,你不能杀人。大清早一起床就抽烟,尤其危害大。抽烟的人,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最后肺癌,这是死亡三部曲。

  3.一天吃东西有规律

  每天两个水果

  每天三勺清油,不要超过25克

  每天四两米饭或四个馒头

  每天五种优质高蛋白,肉、蛋、奶、鱼、豆,但有量规定,一两肉,一个鸡蛋,牛奶半斤,豆腐一块或者一碗豆浆、豆腐脑,肉、蛋、鱼30克不要超过一两

  六杯水或者六克盐

  现在讲八杯水,每天一定要喝八杯水。因为水就是人的生命。现在很多人不会喝水,渴了才喝。错了,一定有空就喝,不是渴了再喝。八杯茶行吗?茶不行,八杯咖啡呢?饮料、咖啡、啤酒都不能代替水。要喝茶也喝淡茶,不能喝浓茶。千万记住,水是人的生命。

  4.人不是老死、病死的,是气死的

  人哪能不生气?人是感情动物,喜怒忧思悲恐惊。高兴就要笑,不高兴就要哭,生起气来还要骂两句呢,这是人感情丰富的表现。假如人只有一种感情,这个人就不健康。一个人感情很丰富,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但是你千万记住:第一个不要过度,第二个过度了但是不要长时间,很快就调整过来,这才是健康的。《黄帝内经》早就讲得很清楚:“怒伤肝,喜伤心,悲伤肺,忧思伤脾,惊恐伤肾,百病皆生于气。”讲得很绝。很多人说老实话,不是老死的,不是病死的,是气死的。当不了官,气死了;提不了教授,气死了;赚不了钱,气死了;很多老年人为很小的事,气死了。所以说人“不能不生气,但一定要会生气,一定不要当情绪的俘虏,一定要做情绪的主人,一定要去驾驭情绪,不要让情绪驾驭你。”记住情绪是人们生气的指挥棒,至关重要。

中医养生饮食健康知识大全

饮食与人的健康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错误的饮食习惯会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许多危害。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医养生饮食健康知识,希望大家喜欢!

  中医养生饮食健康知识:注意七个饮食误区

  误区一:食物相克要当心

  蒜葱同食伤胃、酸奶香蕉一起吃致癌、海鲜遇到维生素C会生成砒霜……食物相克理论一直流传甚广。医生表示:“这些说法95%以上是胡说八道,4%有点道理,但经不起推敲,1%可能成立但完全不必在意。”

  专家举例说,有人说海洋污染严重,海产品多含有重金属五价砷,果蔬富含的维生素C,会助其在体内发生还原反应,形成砒霜。但*是:首先,海洋污染并没有如此严重,即使海产品含砷,也是微量的;另外,人体不像试管,食物也不是纯化学物质,相互间发生反应的程度是微弱的,根本不必过于担心。

  误区二:晚餐最丰盛

  快节奏的生活中,很多人早餐、午餐往往随便凑合,晚上回家就吃得十分丰盛。

  对此,美国营养专家表示,一日三餐都很重要,无法分出主次,忽视早餐和午餐将直接影响白天的工作状态,太看重晚餐则会导致肥胖、影响睡眠。专家建议,一日三餐应进行合理分配,一般来说,早餐应占全天总能量的25%~30%,午餐和晚餐均占30%~40%。调查显示,国人的早餐质量普遍不高,需格外重视。

  误区三:食物分“好”和“坏”

  就像人们习惯把人分为“好人”、“坏人”,食物也常常被扣上“好食物”或“坏食物”的帽子。

  营养师认为这种说法太武断了,“没有绝对不好的食物,只有不好的饮食习惯”。专家对此表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脂肪。”很多人认为摄入太多脂肪会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但这只对脂肪摄入超标的人群具有指导意义,对于偏远、贫困地区营养不良的孩子就不太适用。脂肪也有“好”的一面,适当补充可以促进生长发育,提供能量。

  误区四:精米白面最养人

  精米白面口感细腻,的确更招人喜欢。但在美国营养专家看来,长期食用精米白面无益健康,吃点儿粗粮反倒更好。专家表示,米面加工过细会损失大量营养,特别是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因此,人们每天适当吃些粗粮(50克~100克为宜)才是明智的选择。

  误区五:越贵越有营养

  营养和价格成正比吗?营养专家并不认同。专家指出,燕窝、鱼翅、鲍鱼等价位高的食物,其营养价值并不突出。

  以鲍鱼和鸡蛋为例,两者营养成分没有多大差别,但价格却差距悬殊。还有很多人青睐进口水果,认为其营养价值更高,事实并非如此。国产水果和进口水果在营养价值上是一样的,反而进口水果漂洋过海,维生素C含量会大打折扣。因此,选购食物时,不要迷信价格,当地、应季、新鲜的食物更好。

  误区六:少吃主食更健康

  近年来,我国居民主食吃得越来越少,与20年前相比,每人每天少吃了2两多主食。这一问题在美国同样存在。

  美国专家表示,主食是饮食的基础,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并不科学,可能会导致口臭、腹泻、疲劳等。中国专家也表示,主食中的碳水化合物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营养物质,对构成机体组织、维持神经和心脏功能、增强耐力、提高工作效率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每天应吃250克~400克主食。

  误区七:水果含糖量太高

  美国饮食家说,这个问题并不需要过于担心。他表示,水果中的确含糖,约占5%~10%,但也含有很多营养物质,比如维生素C、维生素K、叶酸等水溶性维生素,花青素、叶黄素等植物化合物,以及大量膳食纤维和矿物质。总体来看,适量吃水果有利于身体健康。医生建议,最好养成每天吃水果的习惯,但要控制好量,每天摄入200克~400克。

  中医养生饮食健康基本知识

  1中医养生保健是:

  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各种方法达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目的的保健活动。

  2中医养生理念:

  顺应自然、阴阳平衡、因人而异。

  3中医养生的四大基石:

  情志、饮食、起居、运动

  4中医养生保健强调的是:

  全面保养、调理,从青少年做起,持之以恒。

  5中医治未病思想:

  涵盖健康与疾病的全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一是“未病先防”,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防变”,防止疾病的发展;三是“瘥后防复”,防止疾病的复发。

  6中药保健应注意:

  中药保健是利用中药天然的偏性调理人体气血阴阳的盛衰。服用中药应注意年龄、体质、季节的差异。

  7药食同源的有哪些:

  常用药食两用的中药有:蜂蜜、山药、莲子、大枣、龙眼肉、枸杞子、核桃仁、茯苓、生姜、菊花、绿豆、芝麻、大蒜、花椒、山楂等。

  8中医保健五大要穴:

  膻中、三阴交、足三里、涌泉、关元。

  9自我穴位按压的基本方法:

  点压、按揉、掐按、拿捏、搓擦、叩击、捶打。

  10刮痧的作用:

  活血、舒筋、通络、解郁、散邪。

  11拔罐的作用:

  散寒湿、除瘀滞、止肿痛、祛毒热。

  12艾灸的作用:

  行气活血、温通经络。

  13煎服中药应注意:

  避免使用铝、铁质煎煮容器。

  中医养生健康生活小知识

  1.早餐一定要吃好

  你知道吗?吃饭一定要是: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现在的人相反了,早上马虎,中午对付,晚上大吃大喝,这就是百病之根。早上这顿饭,等于吃补药,是最重要的一顿饭,一定要吃营养早餐。营养早餐必须具备四样东西:谷类、豆浆、鸡蛋或肉,主食必须要有蔬菜加水果。假如只有两种以下的早餐,就属于低质量早餐。现在我们中国人20%不吃早餐,50%-60%不会吃早餐,早餐营养不好,中午、晚上是补不回来的。

  2.全世界最不好的习惯是抽烟

  全世界最不好的五种习惯,第一号不好的习惯就是抽烟。一生吸烟的人,要少活20年到25年,吸一次烟,少活11分钟。我为什么比较年轻,比较健康,我一辈子没抽过烟。谁在我面前抽烟,对不起,请你到外头抽,你可以自杀,你不能杀人。大清早一起床就抽烟,尤其危害大。抽烟的人,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最后肺癌,这是死亡三部曲。

  3.一天吃东西有规律

  每天两个水果

  每天三勺清油,不要超过25克

  每天四两米饭或四个馒头

  每天五种优质高蛋白,肉、蛋、奶、鱼、豆,但有量规定,一两肉,一个鸡蛋,牛奶半斤,豆腐一块或者一碗豆浆、豆腐脑,肉、蛋、鱼30克不要超过一两

  六杯水或者六克盐

  现在讲八杯水,每天一定要喝八杯水。因为水就是人的生命。现在很多人不会喝水,渴了才喝。错了,一定有空就喝,不是渴了再喝。八杯茶行吗?茶不行,八杯咖啡呢?饮料、咖啡、啤酒都不能代替水。要喝茶也喝淡茶,不能喝浓茶。千万记住,水是人的生命。

  4.人不是老死、病死的,是气死的

  人哪能不生气?人是感情动物,喜怒忧思悲恐惊。高兴就要笑,不高兴就要哭,生起气来还要骂两句呢,这是人感情丰富的表现。假如人只有一种感情,这个人就不健康。一个人感情很丰富,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但是你千万记住:第一个不要过度,第二个过度了但是不要长时间,很快就调整过来,这才是健康的。《黄帝内经》早就讲得很清楚:“怒伤肝,喜伤心,悲伤肺,忧思伤脾,惊恐伤肾,百病皆生于气。”讲得很绝。很多人说老实话,不是老死的,不是病死的,是气死的。当不了官,气死了;提不了教授,气死了;赚不了钱,气死了;很多老年人为很小的事,气死了。所以说人“不能不生气,但一定要会生气,一定不要当情绪的俘虏,一定要做情绪的主人,一定要去驾驭情绪,不要让情绪驾驭你。”记住情绪是人们生气的指挥棒,至关重要。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