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人体不同部位的养生方法中医
2024-03-18 16:43:06 责编:小OO
文档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人体养生保健的五个重要部位

导读: 有五大特区,分别在背部、脊柱、前胸、腹脐和耳部。每天做好这五个特区的时,能够促进新陈代谢、扶助正气,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特区一、腹脐

关键词 :消除腹部脂肪,防治便秘。 腹脐部是专家很重视的“要塞”,中医称腹肚脐为“神阙”。对腹脐部按揉 *** 、,可益肺固肾,安神宁心,舒肝利胆,通利三焦,防健体。揉腹还对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脑血管、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保健方法 两手重叠,按于肚脐,适度用力,同时保持呼吸自然,顺时针方向绕脐揉腹。对于平日缺乏的人群,建议养成在闲暇时间或散步的时候双手掌交替拍打(频率为每秒钟一次)中下腹部20分钟,有促进腹部新陈代谢的作用。

特区二、耳部

养生关键词: 预防耳部冻疮,帮助养肾。 中医讲肾开窍于耳,经常搓耳廓可以防治耳部冻疮,并能起到健肾壮腰、养身延年的作用。 保健方法: 1、提拉耳垂。双手食指放耳屏内侧后,用食指、拇指提拉耳屏、耳垂,自内向外提拉,手法由轻到重,牵拉的力量以不感疼痛为限,每次3~5分钟。 2、手摩耳轮。双手握空拳,以拇、食二指沿耳轮上下往返推摩,直至耳轮充血发热。 3、提拉耳尖。用双手拇、食指夹捏耳廓尖端,向上提揪、揉、捏、摩擦15~20次,使局部发热发红。此法有镇静、止痛、清脑明目、退热等功效。

特区三、前胸

养生关键词: 增强心肺功能。 一个人免疫功能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胸腺素浓度的高低,对胸腺予以 *** ,可以抗防癌、强身延年。 保健方法 用右手按在右乳上方,手指斜向下,适度用力推擦至左下腹,来回擦摸50次;换左手用同样方法摩擦50次。然后,再用手掌跟对着中间上下来回摩擦50次;还可用两手掌交替拍打前胸后背,每次拍100余下,早晚各做一次。 擦拍能使“休眠”的胸腺细胞处于活跃状态,增强心肺功能。

特区四、背部

养生关键词: 提高免疫力,防感冒。 经常对背部经络和肌肉进行刮痧、搓擦、捶按、拍打,可以,安心安神,帮助预防感冒,另外,搓擦背部对中老年慢性病患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 保健方法 在每天早晚擦(搓)背、拍背或用保健锤敲背部(包括背部和颈部);或采取背部 *** 理疗如、捏脊、拔火罐等。

特区五、脊柱

养生关键词: 促进消化,预防脊柱常见病。现在约有70%的人因平时缺乏对脊柱特区的正确保健而使之产生了病变。脊柱特区有四个生理弯曲,最易发生病变的有颈部(颈椎病)和腰部弯曲(、症 保健方法 儿童厌食、偏食可以沿脊柱两侧夹脊穴 *** 。每天晚上对脊柱进行 *** 理疗、刮痧、走火罐、轻轻拍打。 在脊柱特区进行针刺、中医蜂疗及艾灸,对脊柱各段脊髓分出的神经疼痛及强直性脊柱炎有治疗效果。

人体十大养生穴位

  经过数千年的钻研和沉淀,穴位养生的神奇疗效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人体养生的穴位,希望对你有用!

  人体养生的穴位

  明目醒脑穴:风池。

  中医讲“头目风池主”,就是因为风池穴能治疗大部分风病。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处,与耳垂齐平,常与攒竹穴、太阳穴、睛明穴、等配合,治疗眼部疾病,缓解眼部症状。按揉以上穴位,同时配合颈椎矫治,对治疗近视眼有很好的疗效。此外,按揉风池穴和周围肌肉,可以有效地缓解颈椎病、外感风寒、内外风邪引发的头痛,以及长时间低头工作导致的颈部疲劳。工作间隙,轻叩风池穴,可起到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的作用。

  养胃穴:中脘。

  中脘穴在腹部正中线上,胸骨下端与肚脐连接线中点处,按压时会有酸痛感。胃不好的人可以常按中脘穴。急性胃刺痛患者可点按中脘穴,用手指按压10秒,松开,再压,如此反复,三五分钟就可缓解症状;慢性胃不适患者可按揉中脘穴,用手掌轻揉,可促进消化;急性胃肠炎患者在按揉中脘穴的同时,还可以按揉天枢穴(位于肚脐旁2寸处)、大巨穴(位于脐下2寸旁开2寸)配合治疗。

  补肾固元穴:关元。

  肚脐以下3寸(约为除拇指外四根手指并拢的宽度)处就是关元穴。按揉关元穴可补充肾气,延缓衰老。对男性来说,按揉关元穴可以缓解肾虚、腰酸、掉发等问题。对女性来说,按揉关元穴可以治疗和缓解很多妇科病。按揉关元穴前,要先搓热手掌,将掌心对准腹部的关元穴做搓揉的动作,由轻到重,直到感觉发热。

  养护心脏穴:内关。

  伸开手臂,掌心向上,握拳并抬起手腕,可以看到手臂中间有两条筋,内关穴就在离手腕距离两个手指宽的两条筋之间。按揉内关穴有助于血气畅通,用大拇指垂直往下按,每次按揉3分钟左右,直至局部感到酸麻。除了保护心脏,内关穴还是个救急的穴位,在病人突发心脏病时,先让病人平躺,在等待急救期间,配合按揉内关穴可起到缓解疼痛的效果。此外,按揉内关穴还能缓解头疼、口干、嗓子疼、颈椎病、肩周炎、腰部疼痛等病症。

  清热止痛穴:合谷。

  合谷穴又称虎口,位于拇指和食指合拢后,隆起肌肉最高处。合谷穴有清热解表、镇静止痛的作用,对头面部疾病,有很好的缓解和治疗作用。由于风热感冒引起的头痛发烧、上火牙疼,吃了药不能马上见效,均可通过指压合谷穴来缓解,力道以感到酸、麻、胀为宜。如果伴有发烧,可用瓷汤勺刮颈后部皮肤或用手指揪拉周围皮肤,直到发红发紫,有助于排出热毒,较快退烧。

  解腰背酸痛穴:委中。

  位于膝内窝腘窝处中点。中医讲,“腰背委中求”,长期久坐、姿势不当造成腰背和肩膀不舒服的上班族或常感腰酸背痛的老年人,常按委中穴可以通畅腰背气血。按揉委中穴时,力度以稍感酸痛为宜,一压一松为1次,一般可连续按压20次左右。值得提醒的是,肾虚引起的腰痛还是要以补肾为本。

  舒筋活络穴:阳陵泉。

  阳陵泉在小腿上,找它的时候要端坐不动,用手摸腿,膝关节外下方有一个突起,叫腓骨小头,腓骨小头前下方的凹陷就是阳陵泉的位置。平时按揉阳陵泉,再配合活动肩膀,可以缓解肩膀周围的疼痛。此外,阳陵泉还对乳房胀痛、两肋胀痛,肋间神经痛有缓解作用。

  “全能”穴:足三里。

  民间一直有“常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的说法,足三里的位置在外膝盖窝下方3寸。中医有“肚腹三里留”的要诀,说的是,如果我们有肚腹部的疾病,如慢性胃肠炎、慢性腹泻、胃寒等,都可以按揉足三里。另外,足三里对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脑出血、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也有很好的预防作用。白领和亚健康人群,每天按压足三里10分钟,能减轻工作压力,缓解疲劳。

  滋阴养颜穴:三阴交。

  三阴交被称为女人的穴位,位于小腿内侧,脚踝骨的最高点往上3寸处。按揉三阴交,有助于打通人体淤塞,保养子宫和卵巢,还有调月经、除斑、祛皱、祛痘,治疗皮肤过敏、皮炎、湿疹的作用。从经期前三天开始,每天按揉三阴交,坚持三个月,可以缓解月经不调、痛经等问题。按揉时,将拇指直立放在穴位上,先向下按压再揉,每次1分钟左右,停歇后再揉。因为按揉三阴交有调畅人体气血运转的作用,所以不适合孕妇。

  安神健体穴:涌泉。

  涌泉穴为肾经之首,位于足底,在足掌的前1/3、弯屈脚趾时的凹陷处。民间有“三里涌泉穴,长寿妙中诀;睡前按百次,健脾益精血”的说法。每天洗脚后,用双手大拇指摩搓两足底涌泉穴10分钟左右,有助睡眠。神经衰弱的人,可将时间延长为半个小时。天气转暖后,可赤脚或穿袜在鹅卵石路上散步,刺激涌泉穴。

  最后,专家提醒,平常按揉穴位可以治疗和缓解疾病,有养生保健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包治百病。除了局部按揉外,还要调整全身的状况。值得注意的是,穴位按揉虽然简单有效,也并不是人人适合,尤其是孕产妇和体弱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要随意尝试。

  日常养生穴位

  1:太白穴,缓解脚痛

  位置:将一只脚搁在另一条腿上,会看到脚部中心有一条椭圆形的弧线,这就是足弓。这个弧线的起始点,就是太白穴所在位置。

  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感觉,走一段路后会发现脚部疼痛,回家就脱掉鞋捏捏脚,可有效缓解脚部疼痛。其实,这是因为您按摩刺激了脚掌前面的太白穴,因此会有减痛的效果。

  专家指出,刺激太白穴除了用手按摩外,可采用脱掉鞋袜,将脚立起,用另一只脚的后跟来踩踏的 方法 刺激太白穴,这样刺激穴位的效果更佳。这是因为除了脚部更好使劲外,是取身体左右平衡的原理。身体长得很对称,左右脚、左右手都是两两相对的,就像天平的两边。在按摩时,有意识地用身体的一侧来按摩另一侧,可以更好地调节身体的平衡。

  2:委中穴,缓解腰背痛

  位置:应采用俯卧的取穴姿势,委中穴位于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中间,即膝盖里侧*。

  腰椎间盘突出、腰腿疼痛、肩膀麻木,包括后背筋膜炎等,都可以按揉委中穴。膀胱经的湿热水气在此聚集,按揉此穴可以分清降浊。此外,肩周炎患者还可试试把右手指从后背尽量对左手指尖,再反过来。通过这样交叉,类似搓澡的动作,对缓解疼痛效果很好。

  3:阳池穴,保护腕

  位置:阳池穴和大陵穴分别在手腕的背面和内面,也就是腕背横纹的中点处。

  在中医中,许多穴位是两两相对、互相匹配的。阳池穴和大陵穴就是这样一对穴,都在手腕上,一前一后保护着腕关节。关节是身体当中活动最多的地方,也是最容易磨损的地方,尤其是手腕。

  打电话时可以按摩这两个穴位:用肩膀夹着话筒,站起来,一手刺激另一手的穴位,既避免了久坐的坏处,还可以保护手腕。

  4:内关穴,改善心脏功能

  位置:内关穴位非常好找,在腕横纹上面两横指,我们稍微用点劲,有两个大筋,在两个大筋之间就是内关穴,轻轻按压有一种很酸胀的感觉。

  心痛、心悸、胸痛是中老年人常见疾病。经常按摩内关穴,就可以起到一个保护心脏的作用,能够宁心安神、理气止痛,还可以治疗晕车、晕船等,对怀孕前3个月恶心、呕吐的妊娠反应疗效也很好。按摩内关穴时,可沿着手腕上下方向或用硬币侧轮滚动按揉,每天按揉半小时。

  5:阴陵泉穴,帮助腿部消肿

  位置:膝盖内侧横纹向上,会摸到一个突起的骨头,顺着骨头的下方和内侧摸,会摸到一个凹陷的地方,这里就是阴陵泉所在位置。

  很多中老年人做了一天家务后,会发现自己的小腿肿胀。这是小腿长期在同一姿势下,气血无法顺行而导致的肿胀。这时候要用“小腿消肿穴”阴陵泉。每天在这个穴位刺激3-5分钟,让气血顺利通行。另外,尽可能不要长期保持同一个姿势,有利于全身的气血循环,避免身体的僵硬。

  6:曲骨穴,消除前列腺炎

  位置:在小腹部,由肚脐从上往下推,会触摸到一个拱形的骨头,这块骨头就是耻骨,在这个拱形边缘的中点的位置就是曲骨穴。

  曲骨穴和膀胱泌尿系统的关联最大。但凡与之相关的疾病,如通利小便、调理月经等,都可以找曲骨穴,是治理下焦疾病的一个重要穴位。每天按摩曲骨穴50至100次,可以很好地缓解前列腺的压力,解决尿频尿急等小便问题。

人体十大养生穴位

  经过数千年的钻研和沉淀,穴位养生的神奇疗效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人体养生的穴位,希望对你有用!

  人体养生的穴位

  明目醒脑穴:风池。

  中医讲“头目风池主”,就是因为风池穴能治疗大部分风病。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处,与耳垂齐平,常与攒竹穴、太阳穴、睛明穴、等配合,治疗眼部疾病,缓解眼部症状。按揉以上穴位,同时配合颈椎矫治,对治疗近视眼有很好的疗效。此外,按揉风池穴和周围肌肉,可以有效地缓解颈椎病、外感风寒、内外风邪引发的头痛,以及长时间低头工作导致的颈部疲劳。工作间隙,轻叩风池穴,可起到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的作用。

  养胃穴:中脘。

  中脘穴在腹部正中线上,胸骨下端与肚脐连接线中点处,按压时会有酸痛感。胃不好的人可以常按中脘穴。急性胃刺痛患者可点按中脘穴,用手指按压10秒,松开,再压,如此反复,三五分钟就可缓解症状;慢性胃不适患者可按揉中脘穴,用手掌轻揉,可促进消化;急性胃肠炎患者在按揉中脘穴的同时,还可以按揉天枢穴(位于肚脐旁2寸处)、大巨穴(位于脐下2寸旁开2寸)配合治疗。

  补肾固元穴:关元。

  肚脐以下3寸(约为除拇指外四根手指并拢的宽度)处就是关元穴。按揉关元穴可补充肾气,延缓衰老。对男性来说,按揉关元穴可以缓解肾虚、腰酸、掉发等问题。对女性来说,按揉关元穴可以治疗和缓解很多妇科病。按揉关元穴前,要先搓热手掌,将掌心对准腹部的关元穴做搓揉的动作,由轻到重,直到感觉发热。

  养护心脏穴:内关。

  伸开手臂,掌心向上,握拳并抬起手腕,可以看到手臂中间有两条筋,内关穴就在离手腕距离两个手指宽的两条筋之间。按揉内关穴有助于血气畅通,用大拇指垂直往下按,每次按揉3分钟左右,直至局部感到酸麻。除了保护心脏,内关穴还是个救急的穴位,在病人突发心脏病时,先让病人平躺,在等待急救期间,配合按揉内关穴可起到缓解疼痛的效果。此外,按揉内关穴还能缓解头疼、口干、嗓子疼、颈椎病、肩周炎、腰部疼痛等病症。

  清热止痛穴:合谷。

  合谷穴又称虎口,位于拇指和食指合拢后,隆起肌肉最高处。合谷穴有清热解表、镇静止痛的作用,对头面部疾病,有很好的缓解和治疗作用。由于风热感冒引起的头痛发烧、上火牙疼,吃了药不能马上见效,均可通过指压合谷穴来缓解,力道以感到酸、麻、胀为宜。如果伴有发烧,可用瓷汤勺刮颈后部皮肤或用手指揪拉周围皮肤,直到发红发紫,有助于排出热毒,较快退烧。

  解腰背酸痛穴:委中。

  位于膝内窝腘窝处中点。中医讲,“腰背委中求”,长期久坐、姿势不当造成腰背和肩膀不舒服的上班族或常感腰酸背痛的老年人,常按委中穴可以通畅腰背气血。按揉委中穴时,力度以稍感酸痛为宜,一压一松为1次,一般可连续按压20次左右。值得提醒的是,肾虚引起的腰痛还是要以补肾为本。

  舒筋活络穴:阳陵泉。

  阳陵泉在小腿上,找它的时候要端坐不动,用手摸腿,膝关节外下方有一个突起,叫腓骨小头,腓骨小头前下方的凹陷就是阳陵泉的位置。平时按揉阳陵泉,再配合活动肩膀,可以缓解肩膀周围的疼痛。此外,阳陵泉还对乳房胀痛、两肋胀痛,肋间神经痛有缓解作用。

  “全能”穴:足三里。

  民间一直有“常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的说法,足三里的位置在外膝盖窝下方3寸。中医有“肚腹三里留”的要诀,说的是,如果我们有肚腹部的疾病,如慢性胃肠炎、慢性腹泻、胃寒等,都可以按揉足三里。另外,足三里对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脑出血、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也有很好的预防作用。白领和亚健康人群,每天按压足三里10分钟,能减轻工作压力,缓解疲劳。

  滋阴养颜穴:三阴交。

  三阴交被称为女人的穴位,位于小腿内侧,脚踝骨的最高点往上3寸处。按揉三阴交,有助于打通人体淤塞,保养子宫和卵巢,还有调月经、除斑、祛皱、祛痘,治疗皮肤过敏、皮炎、湿疹的作用。从经期前三天开始,每天按揉三阴交,坚持三个月,可以缓解月经不调、痛经等问题。按揉时,将拇指直立放在穴位上,先向下按压再揉,每次1分钟左右,停歇后再揉。因为按揉三阴交有调畅人体气血运转的作用,所以不适合孕妇。

  安神健体穴:涌泉。

  涌泉穴为肾经之首,位于足底,在足掌的前1/3、弯屈脚趾时的凹陷处。民间有“三里涌泉穴,长寿妙中诀;睡前按百次,健脾益精血”的说法。每天洗脚后,用双手大拇指摩搓两足底涌泉穴10分钟左右,有助睡眠。神经衰弱的人,可将时间延长为半个小时。天气转暖后,可赤脚或穿袜在鹅卵石路上散步,刺激涌泉穴。

  最后,专家提醒,平常按揉穴位可以治疗和缓解疾病,有养生保健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包治百病。除了局部按揉外,还要调整全身的状况。值得注意的是,穴位按揉虽然简单有效,也并不是人人适合,尤其是孕产妇和体弱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要随意尝试。

  日常养生穴位

  1:太白穴,缓解脚痛

  位置:将一只脚搁在另一条腿上,会看到脚部中心有一条椭圆形的弧线,这就是足弓。这个弧线的起始点,就是太白穴所在位置。

  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感觉,走一段路后会发现脚部疼痛,回家就脱掉鞋捏捏脚,可有效缓解脚部疼痛。其实,这是因为您按摩刺激了脚掌前面的太白穴,因此会有减痛的效果。

  专家指出,刺激太白穴除了用手按摩外,可采用脱掉鞋袜,将脚立起,用另一只脚的后跟来踩踏的 方法 刺激太白穴,这样刺激穴位的效果更佳。这是因为除了脚部更好使劲外,是取身体左右平衡的原理。身体长得很对称,左右脚、左右手都是两两相对的,就像天平的两边。在按摩时,有意识地用身体的一侧来按摩另一侧,可以更好地调节身体的平衡。

  2:委中穴,缓解腰背痛

  位置:应采用俯卧的取穴姿势,委中穴位于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中间,即膝盖里侧*。

  腰椎间盘突出、腰腿疼痛、肩膀麻木,包括后背筋膜炎等,都可以按揉委中穴。膀胱经的湿热水气在此聚集,按揉此穴可以分清降浊。此外,肩周炎患者还可试试把右手指从后背尽量对左手指尖,再反过来。通过这样交叉,类似搓澡的动作,对缓解疼痛效果很好。

  3:阳池穴,保护腕

  位置:阳池穴和大陵穴分别在手腕的背面和内面,也就是腕背横纹的中点处。

  在中医中,许多穴位是两两相对、互相匹配的。阳池穴和大陵穴就是这样一对穴,都在手腕上,一前一后保护着腕关节。关节是身体当中活动最多的地方,也是最容易磨损的地方,尤其是手腕。

  打电话时可以按摩这两个穴位:用肩膀夹着话筒,站起来,一手刺激另一手的穴位,既避免了久坐的坏处,还可以保护手腕。

  4:内关穴,改善心脏功能

  位置:内关穴位非常好找,在腕横纹上面两横指,我们稍微用点劲,有两个大筋,在两个大筋之间就是内关穴,轻轻按压有一种很酸胀的感觉。

  心痛、心悸、胸痛是中老年人常见疾病。经常按摩内关穴,就可以起到一个保护心脏的作用,能够宁心安神、理气止痛,还可以治疗晕车、晕船等,对怀孕前3个月恶心、呕吐的妊娠反应疗效也很好。按摩内关穴时,可沿着手腕上下方向或用硬币侧轮滚动按揉,每天按揉半小时。

  5:阴陵泉穴,帮助腿部消肿

  位置:膝盖内侧横纹向上,会摸到一个突起的骨头,顺着骨头的下方和内侧摸,会摸到一个凹陷的地方,这里就是阴陵泉所在位置。

  很多中老年人做了一天家务后,会发现自己的小腿肿胀。这是小腿长期在同一姿势下,气血无法顺行而导致的肿胀。这时候要用“小腿消肿穴”阴陵泉。每天在这个穴位刺激3-5分钟,让气血顺利通行。另外,尽可能不要长期保持同一个姿势,有利于全身的气血循环,避免身体的僵硬。

  6:曲骨穴,消除前列腺炎

  位置:在小腹部,由肚脐从上往下推,会触摸到一个拱形的骨头,这块骨头就是耻骨,在这个拱形边缘的中点的位置就是曲骨穴。

  曲骨穴和膀胱泌尿系统的关联最大。但凡与之相关的疾病,如通利小便、调理月经等,都可以找曲骨穴,是治理下焦疾病的一个重要穴位。每天按摩曲骨穴50至100次,可以很好地缓解前列腺的压力,解决尿频尿急等小便问题。

常见穴位按摩的养生方法

说起中医养生这个话题,很多人的想法都不一样的,因为现在人们的生活好了,出现了各种的健康问题,想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来让自己变得更加的健康,很多人都有肠胃不好的情况,其实中医虽然调理比较慢,但是它可以从内到外的综合治疗,下面就来介绍穴位养生的方法。

1、点按中脘穴

中脘穴在人体前正中线任脉上,肚脐上4寸,是足阳明胃经的募穴,是胃经经气结聚之处,如果按中脘穴的话可以有促进气血运行的作用,同时还可以调节肠胃的功能,每次按摩两三分钟就可以有局部发热的感觉,同时还可以起到保健的作用。

2、揉按心窝

心窝指中脘穴以上,胸骨以下的部位,是胃在体表的对应区,用手掌以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各揉36圈以上,使局部感到温暖、舒畅,这样的方法可以有调节肠胃通畅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有缓解消化不良啊,或者是肠胃长期等问题。但是一定要注意手法的问题,不要由下至上推按。

3、推按两肋

将两只手的手掌放在身体两侧,然后由乳房下缘向下推按至侧腰部,以局部发热为准,这样的按摩的方式是可以起到肝胆经络的舒畅的作用,同时可以有调畅心肌的作用。达到养胃、暖胃病的疗效。

4、艾灸中脘穴

艾灸,也是中医采取的最多的一种养生的方式,中医中用艾条灸穴位非常的有效果。艾灸的方法要用十五分钟作用的时间,艾灸可以起到调节肠胃功能,补气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减少打嗝呕吐的情况出现。有效的缓解肠胃不适的症状。

这些穴位对于人体来说都是非常不错的保养脾胃的方法,经常按压这些穴位可以帮助养胃,而且还可以疏通经络,对身体是非常好的。所以中医养生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复杂,也可能是因为你的几个动作的长时间的坚持就能让身体变得更加的健康。希望这些常识能够帮助到您。

常见穴位按摩的养生方法

说起中医养生这个话题,很多人的想法都不一样的,因为现在人们的生活好了,出现了各种的健康问题,想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来让自己变得更加的健康,很多人都有肠胃不好的情况,其实中医虽然调理比较慢,但是它可以从内到外的综合治疗,下面就来介绍穴位养生的方法。

1、点按中脘穴

中脘穴在人体前正中线任脉上,肚脐上4寸,是足阳明胃经的募穴,是胃经经气结聚之处,如果按中脘穴的话可以有促进气血运行的作用,同时还可以调节肠胃的功能,每次按摩两三分钟就可以有局部发热的感觉,同时还可以起到保健的作用。

2、揉按心窝

心窝指中脘穴以上,胸骨以下的部位,是胃在体表的对应区,用手掌以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各揉36圈以上,使局部感到温暖、舒畅,这样的方法可以有调节肠胃通畅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有缓解消化不良啊,或者是肠胃长期等问题。但是一定要注意手法的问题,不要由下至上推按。

3、推按两肋

将两只手的手掌放在身体两侧,然后由乳房下缘向下推按至侧腰部,以局部发热为准,这样的按摩的方式是可以起到肝胆经络的舒畅的作用,同时可以有调畅心肌的作用。达到养胃、暖胃病的疗效。

4、艾灸中脘穴

艾灸,也是中医采取的最多的一种养生的方式,中医中用艾条灸穴位非常的有效果。艾灸的方法要用十五分钟作用的时间,艾灸可以起到调节肠胃功能,补气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减少打嗝呕吐的情况出现。有效的缓解肠胃不适的症状。

这些穴位对于人体来说都是非常不错的保养脾胃的方法,经常按压这些穴位可以帮助养胃,而且还可以疏通经络,对身体是非常好的。所以中医养生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复杂,也可能是因为你的几个动作的长时间的坚持就能让身体变得更加的健康。希望这些常识能够帮助到您。

中医养生保健方法

中医养生保健方法

中医养生保健方法。现在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很多人都开始关注养生保健了,最常见的就是利用中医来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那么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了解下中医养生保健方法的相关内容。

中医养生保健方法1

1、叩齿法

每天清晨醒后,把牙齿上下叩合,先叩臼齿30次,再叩前齿30次,有助于坚固牙齿。

【解读】 中医有个健齿*叫做“叩天钟”,也就是叩齿,是古代盛行的一种养生术,民间还有谚语形容它的功效:“朝暮叩齿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每天早晨坚持叩齿,能畅通经络、强肾固精,不仅能强健牙齿,还可以促进面部血液循环,减少皱纹的产生,延缓衰老。

2、闭口调息法

经常闭口调整呼吸,保持呼吸的均匀、和缓。

【解读】 中医认为,养气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保养元气,一是调畅气机。而调畅气机,则多以调息为主,可促使气血流通,经脉通畅。《类经·摄生类》也曾记载:“善养生者导息,此言养气当从呼吸也。”

3、咽津法

每日清晨,舌抵上颚,或用舌尖*动上颚,等唾液满口时,分数次咽下,有助于消化。

【解读】 唾液能“润五官、悦肌肤、固牙齿、强筋骨、通气血、延寿命”,古代养生学家陶弘景曾说:“食玉泉者,能使人延年,除百病。”这里所说的玉泉就是指唾液。现代医学发现,唾液中所含的唾液腺激素、过氧化物酶等,还具有消炎、解毒、助消化、延缓衰老、减肥等多种功效。

4、搓面法

每天清晨先搓热双手,再以中指沿鼻部两侧自下而上,到额部两手向两侧分开,经颊而下,可反复10余次,至面部轻轻发热为度。以使面部红润光泽,消除疲劳。

【解读】 搓面有一定的养生保健作用,清代医学家吴尚先在《理瀹骈文》中记载:“晨起擦面,非徒为光泽也,和气血而升阳益胃也。”此法有改善面部血液循环的作用,可使面部红润光泽,消除疲劳,还可治疗面神经麻痹、面部色素沉着、黄褐斑、面部神经痛等病症。长期坚持可延缓颜面衰老,推迟老年斑的产生。

5、梳头

用双手十指插入发间,用手指梳头,从前到后按梳理头部,每次50-100下,有助于疏通气血,清醒头脑。

【解读】 头正中为督脉,两旁分别为膀胱经和胆经,左右相加,共5条经脉,所以中医又将这套保健养生*叫做“拿五经”。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汇”,梳头“拿五经”可以刺激头部的穴位,起到疏通经络,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每天梳头3-5次,每次3-5分钟,可使人的面容红润,精神焕发,还能防治失眠、眩晕、心悸、中风等症。

6、运目法

将眼球顺时针转动10次,再逆时针转动10次,然后闭目休息片刻,每日做4-5次。可以清肝明目。

【解读】 这个方法不仅有明目的功效,还可有效防治“眼翳”。眼翳又称翳状赘肉,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严重者可影响视力。从现代解剖学角度看,“运目除眼翳”的本质相当于眼睛通过自我主动按摩,起到畅通眼内气血,改善神经营养,以达到消除睫状肌紧张痉挛及消除初期翳状赘肉的`目的。

7、凝耳法

两手掩耳,低头、仰头5-7次,可使头脑清醒。

【解读】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以耳养生”的记载,其中“凝耳法”是常用方法之一。耳朵周围穴位众多,如耳尖、翳风、头窍阴等,掩耳的同时可按摩这些穴位,起到疏通经络的作用。反复低头、仰头,可促进脑部血液循环,使头脑清醒,顿感精神爽快。

8、提气法

吸气时,稍用力提*连同会阴上升,稍后,在缓缓呼气放下。

【解读】 该方法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提肛运动”,相当于中医的“撮谷道”,谷道即*,撮即提。*处于人体督脉上,督脉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阳经气的作用。经常进行提肛运动,不但可以升提中气,强壮脏腑,还有助于肛肠保健。提肛运动几乎不受时间、地点的*,方法极为简便,一提一松即为一次,若每日坚持做2-3遍,每次5-10分钟,必获良效。

9、摩腹法

饭后用手掌在脐周的腹部顺时针按摩30次左右,可帮助消化,消除腹胀。

【解读】 每天下午1-3点顺时针按摩腹部,促消化的效果最好,因为此时段小肠经经气最旺。中医认为,腹部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经常按摩肚腹,能协调脾胃,调和五脏六腑气血运行,促进肚腹血液循环,有提神、补气、添精等作用。每次以腹部温热、舒适感为佳;如治疗食积、腹胀、便秘等,可适当增加次数和力量,以腹部肠鸣、排气排便为佳。

10、足心按摩法

每日临睡前,以拇指按摩足心,顺时针方向按摩100次,有强腰固肾的作用。

中医养生保健方法2

中医食疗与养生保健方法

九月养生防秋燥非常关键,人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往往会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可适当多服一些含维生素的食品或用中药食疗。

十月是秋季中很重要的一个月份,预示着秋天即将结束,冬天将要来临,而秋应对的脏器是肺,所以此时要防燥邪之气侵犯人体而耗伤肺之阴精。饮食上以滋阴润燥为宜。还要多饮水,减少节气造成的干燥之气。

中医理论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必须保养体内阴气,当气候变冷时,正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可见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秋时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故《金匮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说。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更有主张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阴润燥者。总之,秋季时节,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生地粥

【配方】 生地黄25克,大米75克,白糖少许。

【做法】 生地黄(鲜品洗净细切后,用适量清水在火上煮沸约30分钟后,滗出药汁,再复箭煮一次,两次药液合并后浓缩至100毫升,备用。将大米洗净煮成白粥,趁热加入生地汁,搅匀食用时加入适量白糖调味即可。

【功效】 滋阴益胃,凉血生津。本方还可做肺结核,糖尿病患者之膳食。

山药百合大枣粥

【配方】 山药90克,百合40克,大枣15枚、薏仁30克及大米适量。

【做法】 将山药、百合、大枣、薏仁、大米洗净煮粥。每日2次服用

【功效】 山药具备补脾和胃之功能;百合清热润燥;大枣、薏仁健脾和胃,诸物合用具有滋阴养胃的作用。

清补瘦肉汤

【配料】 瘦肉250克(5两),生熟薏米10克(2钱),莲子5克(1钱),百合5克(1钱),淮生10克(2钱),玉竹5克(1钱),茨实5克(1钱)。

【做法】 把瘦肉放落滚水中煮5分钟,取出洗净。洗净全部清补凉配料。把适量的请水煲滚,放入全部材料,煲3小时,汤成用盐调适味即可。

【功效】 此汤清甜滋补,有去湿开胃,除痰健肺等温和清凉功效,特别适宜身体瘦弱,虚不受补者饮用,是夏秋季节的合时汤水。

在对中医食疗与养生保健方法认识后,选择中医食疗与养生保健的时候,都是可以按照以上方式进行,不过对这些方法使用,也是要长期进行,而且每种方法使用上,都要适量,不宜使用过度,否则对自身也是会造成负担的。

中医养生保健方法

中医养生保健方法

中医养生保健方法。现在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很多人都开始关注养生保健了,最常见的就是利用中医来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那么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了解下中医养生保健方法的相关内容。

中医养生保健方法1

1、叩齿法

每天清晨醒后,把牙齿上下叩合,先叩臼齿30次,再叩前齿30次,有助于坚固牙齿。

【解读】 中医有个健齿*叫做“叩天钟”,也就是叩齿,是古代盛行的一种养生术,民间还有谚语形容它的功效:“朝暮叩齿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每天早晨坚持叩齿,能畅通经络、强肾固精,不仅能强健牙齿,还可以促进面部血液循环,减少皱纹的产生,延缓衰老。

2、闭口调息法

经常闭口调整呼吸,保持呼吸的均匀、和缓。

【解读】 中医认为,养气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保养元气,一是调畅气机。而调畅气机,则多以调息为主,可促使气血流通,经脉通畅。《类经·摄生类》也曾记载:“善养生者导息,此言养气当从呼吸也。”

3、咽津法

每日清晨,舌抵上颚,或用舌尖*动上颚,等唾液满口时,分数次咽下,有助于消化。

【解读】 唾液能“润五官、悦肌肤、固牙齿、强筋骨、通气血、延寿命”,古代养生学家陶弘景曾说:“食玉泉者,能使人延年,除百病。”这里所说的玉泉就是指唾液。现代医学发现,唾液中所含的唾液腺激素、过氧化物酶等,还具有消炎、解毒、助消化、延缓衰老、减肥等多种功效。

4、搓面法

每天清晨先搓热双手,再以中指沿鼻部两侧自下而上,到额部两手向两侧分开,经颊而下,可反复10余次,至面部轻轻发热为度。以使面部红润光泽,消除疲劳。

【解读】 搓面有一定的养生保健作用,清代医学家吴尚先在《理瀹骈文》中记载:“晨起擦面,非徒为光泽也,和气血而升阳益胃也。”此法有改善面部血液循环的作用,可使面部红润光泽,消除疲劳,还可治疗面神经麻痹、面部色素沉着、黄褐斑、面部神经痛等病症。长期坚持可延缓颜面衰老,推迟老年斑的产生。

5、梳头

用双手十指插入发间,用手指梳头,从前到后按梳理头部,每次50-100下,有助于疏通气血,清醒头脑。

【解读】 头正中为督脉,两旁分别为膀胱经和胆经,左右相加,共5条经脉,所以中医又将这套保健养生*叫做“拿五经”。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汇”,梳头“拿五经”可以刺激头部的穴位,起到疏通经络,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每天梳头3-5次,每次3-5分钟,可使人的面容红润,精神焕发,还能防治失眠、眩晕、心悸、中风等症。

6、运目法

将眼球顺时针转动10次,再逆时针转动10次,然后闭目休息片刻,每日做4-5次。可以清肝明目。

【解读】 这个方法不仅有明目的功效,还可有效防治“眼翳”。眼翳又称翳状赘肉,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严重者可影响视力。从现代解剖学角度看,“运目除眼翳”的本质相当于眼睛通过自我主动按摩,起到畅通眼内气血,改善神经营养,以达到消除睫状肌紧张痉挛及消除初期翳状赘肉的`目的。

7、凝耳法

两手掩耳,低头、仰头5-7次,可使头脑清醒。

【解读】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以耳养生”的记载,其中“凝耳法”是常用方法之一。耳朵周围穴位众多,如耳尖、翳风、头窍阴等,掩耳的同时可按摩这些穴位,起到疏通经络的作用。反复低头、仰头,可促进脑部血液循环,使头脑清醒,顿感精神爽快。

8、提气法

吸气时,稍用力提*连同会阴上升,稍后,在缓缓呼气放下。

【解读】 该方法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提肛运动”,相当于中医的“撮谷道”,谷道即*,撮即提。*处于人体督脉上,督脉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阳经气的作用。经常进行提肛运动,不但可以升提中气,强壮脏腑,还有助于肛肠保健。提肛运动几乎不受时间、地点的*,方法极为简便,一提一松即为一次,若每日坚持做2-3遍,每次5-10分钟,必获良效。

9、摩腹法

饭后用手掌在脐周的腹部顺时针按摩30次左右,可帮助消化,消除腹胀。

【解读】 每天下午1-3点顺时针按摩腹部,促消化的效果最好,因为此时段小肠经经气最旺。中医认为,腹部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经常按摩肚腹,能协调脾胃,调和五脏六腑气血运行,促进肚腹血液循环,有提神、补气、添精等作用。每次以腹部温热、舒适感为佳;如治疗食积、腹胀、便秘等,可适当增加次数和力量,以腹部肠鸣、排气排便为佳。

10、足心按摩法

每日临睡前,以拇指按摩足心,顺时针方向按摩100次,有强腰固肾的作用。

中医养生保健方法2

中医食疗与养生保健方法

九月养生防秋燥非常关键,人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往往会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可适当多服一些含维生素的食品或用中药食疗。

十月是秋季中很重要的一个月份,预示着秋天即将结束,冬天将要来临,而秋应对的脏器是肺,所以此时要防燥邪之气侵犯人体而耗伤肺之阴精。饮食上以滋阴润燥为宜。还要多饮水,减少节气造成的干燥之气。

中医理论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必须保养体内阴气,当气候变冷时,正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可见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秋时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故《金匮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说。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更有主张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阴润燥者。总之,秋季时节,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生地粥

【配方】 生地黄25克,大米75克,白糖少许。

【做法】 生地黄(鲜品洗净细切后,用适量清水在火上煮沸约30分钟后,滗出药汁,再复箭煮一次,两次药液合并后浓缩至100毫升,备用。将大米洗净煮成白粥,趁热加入生地汁,搅匀食用时加入适量白糖调味即可。

【功效】 滋阴益胃,凉血生津。本方还可做肺结核,糖尿病患者之膳食。

山药百合大枣粥

【配方】 山药90克,百合40克,大枣15枚、薏仁30克及大米适量。

【做法】 将山药、百合、大枣、薏仁、大米洗净煮粥。每日2次服用

【功效】 山药具备补脾和胃之功能;百合清热润燥;大枣、薏仁健脾和胃,诸物合用具有滋阴养胃的作用。

清补瘦肉汤

【配料】 瘦肉250克(5两),生熟薏米10克(2钱),莲子5克(1钱),百合5克(1钱),淮生10克(2钱),玉竹5克(1钱),茨实5克(1钱)。

【做法】 把瘦肉放落滚水中煮5分钟,取出洗净。洗净全部清补凉配料。把适量的请水煲滚,放入全部材料,煲3小时,汤成用盐调适味即可。

【功效】 此汤清甜滋补,有去湿开胃,除痰健肺等温和清凉功效,特别适宜身体瘦弱,虚不受补者饮用,是夏秋季节的合时汤水。

在对中医食疗与养生保健方法认识后,选择中医食疗与养生保健的时候,都是可以按照以上方式进行,不过对这些方法使用,也是要长期进行,而且每种方法使用上,都要适量,不宜使用过度,否则对自身也是会造成负担的。

有哪些中医养生的实用方法?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

背宜常捶阳气旺
人体背部有丰富的脊柱神经和脏腑穴,捶背可刺激背部皮肤、皮下组织的穴位,通过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免疫机能,增强抗病能力。捶背可舒筋活血,使肌肉放松,防治慢性腰痛和腰肌劳损,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皮肤营养,加速背部皮肤新陈代谢。

面宜多擦气血平
按摩面部,能激发阳气。方法为两手搓热后,用手掌擦面部数十次,或用双手轻擦或拍打面部,每次1-2分钟,每日2-3次。因经络系统中足三阳经都起于头面部,擦面可疏通经络,并有面部美容作用。每天清晨,将两手搓热,以中指沿鼻部两侧自下而上,带动其他手指,擦到额部向两侧分开,经两颊而下,像洗脸一样,擦10余次。经常按摩面部能使面色红润,少生皱纹,防止面部神经麻痹,同时还具有消除疲劳,振奋精神的作用。此时有助于改善面部,尤其是耳部的末梢血液循环。
目宜常运眼不花
中医称眼球转动为运眼。将眼闭上,眼球自左向右转动6-10次,然后再自右向左转动6-10次。眼球转动要慢,然后闭目片刻,再突然睁开眼睛。速度要均匀,每个转动方向可作2-4节拍。此法对于有眼花,眼疾的中老年人十分合适,常用能年老目明、事物清晰。
背宜常暖不疼痛
背主一身阳气,是中医经络督脉及膀胱经所在之处,常暖可使阳气运行并畅达全身经脉,防病治病。日常可采用按摩、晒太阳等法。保护好背部既可防治感冒,又可固肾强腰。中老年应加强背部的锻炼与调养,晚年起床时给背部的锻炼与调养,晚间起床时给背部披件衣服,日常生活中尽量做到背宜常暖,防治受寒。
腹宜常摩易消化
腹为胃肠等脏器所在,常作腹部按摩有利消化。平时经常用手摩腹,可消除腹胀,有助于食物消化。仰卧在床,两腿伸直,脚尖朝上,两手搓热,两手相叠,用掌心在脐部为中心的腹部,顺时针方向分小圈、中圈、大圈各转摩12次。
肢体常摇筋骨壮
四肢经常活动,不仅锻炼四肢肌肉、筋骨、也能通过四肢运动促进内脏气血运动,增强体质。两手握拳,连同两肩,向前轮转,先由里向外下方转再由外向里上方转,然后再反方向转,各转20次,也可先左后右。
皮肤干沐人不老
用手掌、干毛巾沐浴周身皮肤,及全身按摩,能疏通经络,活跃气血,抗衰老防疾病,即将两手搓热,常搓摩周身皮肤,像洗澡一样。一般从头顶百会开始,顺次面部,两边肩

有哪些中医养生的实用方法?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

背宜常捶阳气旺
人体背部有丰富的脊柱神经和脏腑穴,捶背可刺激背部皮肤、皮下组织的穴位,通过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免疫机能,增强抗病能力。捶背可舒筋活血,使肌肉放松,防治慢性腰痛和腰肌劳损,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皮肤营养,加速背部皮肤新陈代谢。

面宜多擦气血平
按摩面部,能激发阳气。方法为两手搓热后,用手掌擦面部数十次,或用双手轻擦或拍打面部,每次1-2分钟,每日2-3次。因经络系统中足三阳经都起于头面部,擦面可疏通经络,并有面部美容作用。每天清晨,将两手搓热,以中指沿鼻部两侧自下而上,带动其他手指,擦到额部向两侧分开,经两颊而下,像洗脸一样,擦10余次。经常按摩面部能使面色红润,少生皱纹,防止面部神经麻痹,同时还具有消除疲劳,振奋精神的作用。此时有助于改善面部,尤其是耳部的末梢血液循环。
目宜常运眼不花
中医称眼球转动为运眼。将眼闭上,眼球自左向右转动6-10次,然后再自右向左转动6-10次。眼球转动要慢,然后闭目片刻,再突然睁开眼睛。速度要均匀,每个转动方向可作2-4节拍。此法对于有眼花,眼疾的中老年人十分合适,常用能年老目明、事物清晰。
背宜常暖不疼痛
背主一身阳气,是中医经络督脉及膀胱经所在之处,常暖可使阳气运行并畅达全身经脉,防病治病。日常可采用按摩、晒太阳等法。保护好背部既可防治感冒,又可固肾强腰。中老年应加强背部的锻炼与调养,晚年起床时给背部的锻炼与调养,晚间起床时给背部披件衣服,日常生活中尽量做到背宜常暖,防治受寒。
腹宜常摩易消化
腹为胃肠等脏器所在,常作腹部按摩有利消化。平时经常用手摩腹,可消除腹胀,有助于食物消化。仰卧在床,两腿伸直,脚尖朝上,两手搓热,两手相叠,用掌心在脐部为中心的腹部,顺时针方向分小圈、中圈、大圈各转摩12次。
肢体常摇筋骨壮
四肢经常活动,不仅锻炼四肢肌肉、筋骨、也能通过四肢运动促进内脏气血运动,增强体质。两手握拳,连同两肩,向前轮转,先由里向外下方转再由外向里上方转,然后再反方向转,各转20次,也可先左后右。
皮肤干沐人不老
用手掌、干毛巾沐浴周身皮肤,及全身按摩,能疏通经络,活跃气血,抗衰老防疾病,即将两手搓热,常搓摩周身皮肤,像洗澡一样。一般从头顶百会开始,顺次面部,两边肩

常按这6个穴位,养身又益寿

从中医角度讲,经络是人体的支撑,经络一旦不通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因此,我们平时生活中要注重经络 养生 。常常揉按以下这些穴位,可调理经络,达到养身保健、延年益寿的效果。

合谷穴

如果把我们拇指和食指想象为两座高高耸立的大山,那两山之间相合处有一山谷,此即为“合谷”这个穴位的名字由来,此处为大肠经气血的会聚地,经常按揉可起到补充大肠经整条经脉气血的作用。此外,中医说“面口合谷收”,意思是合谷穴有清热、止痛作用,可用于治疗头面部疾病。

穴位位置:拇、食指合拢,在肌肉的最高处即是。

按摩手法:以右手拇指按压左手合谷穴,拇指指腹需朝向第二掌骨侧,以旋转揉压方式按至酸胀,可早中晚各按压30次,多按效果更佳。

三阴交穴

本穴为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三条阴经交会之处,故应用广泛,除可健脾益血,也可调肝补肾,对消化不良、妇科疾病甚有疗效。

穴位位置:正坐屈膝成直角,除大拇指之外的其余四指并拢,横着放在足内侧踝骨最高的地方,小腿中线与手指的交叉点就是三阴交穴。

按摩手法:用拇指先向下按压再揉,每次1分钟左右,停歇10秒后再进行。或顺时针按揉此穴也可。注意,孕妇要避免按揉三阴交穴。

涌泉穴

涌泉穴是肾经的第一个穴位,每天坚持按揉刺激该穴,能改善神经衰弱、有助睡眠,且可增强人体的防病能力。

穴位位置:位于足底,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

按摩手法:每天洗脚后,用双手大拇指摩擦两足底涌泉穴10分钟左右。神经衰弱者可将按摩时间延长为20分钟。

关元穴

关元顾名思义是把元气关住,使其不外泄。关元是足三阴、任脉交汇穴,经常按揉能够起到补元气、温肾、祛寒等作用。

穴位位置:肚脐下方约四指的距离。

按摩手法:搓热手掌,以关元穴为中心摩擦小腹100 200圈,直至小腹发热为止。

足三里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全身补益要穴,经常按揉能够起到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穴位位置:膝盖骨外侧下方凹陷往下约4指宽处。

按摩手法:用大拇指指腹按揉100 200次,直至有酸胀感为止(如能配合艾灸,效果更好)。艾灸时将艾条缓慢沿足三里穴上下移动,使局部皮肤发红,以不烧伤局部皮肤为度,每周1 2次,每次15 20分钟。

风池穴

风池是足少阳胆经的重要穴位,也是胆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凡因受风邪所致的疾病,皆为本穴主治范畴。经常按揉本穴能够起到祛风抗邪、壮阳益气的作用。

穴位位置:头后面大筋的两旁与耳垂平行处。

按摩手法:按揉风池穴前要先搓热手掌,然后用大拇指指腹边按边揉,约3 4分钟,直至感到酸胀痛为止。

作者: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医肿瘤治疗中心住院医师 黄 颖

文章选自《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2021年5月刊

常按这6个穴位,养身又益寿

从中医角度讲,经络是人体的支撑,经络一旦不通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因此,我们平时生活中要注重经络 养生 。常常揉按以下这些穴位,可调理经络,达到养身保健、延年益寿的效果。

合谷穴

如果把我们拇指和食指想象为两座高高耸立的大山,那两山之间相合处有一山谷,此即为“合谷”这个穴位的名字由来,此处为大肠经气血的会聚地,经常按揉可起到补充大肠经整条经脉气血的作用。此外,中医说“面口合谷收”,意思是合谷穴有清热、止痛作用,可用于治疗头面部疾病。

穴位位置:拇、食指合拢,在肌肉的最高处即是。

按摩手法:以右手拇指按压左手合谷穴,拇指指腹需朝向第二掌骨侧,以旋转揉压方式按至酸胀,可早中晚各按压30次,多按效果更佳。

三阴交穴

本穴为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三条阴经交会之处,故应用广泛,除可健脾益血,也可调肝补肾,对消化不良、妇科疾病甚有疗效。

穴位位置:正坐屈膝成直角,除大拇指之外的其余四指并拢,横着放在足内侧踝骨最高的地方,小腿中线与手指的交叉点就是三阴交穴。

按摩手法:用拇指先向下按压再揉,每次1分钟左右,停歇10秒后再进行。或顺时针按揉此穴也可。注意,孕妇要避免按揉三阴交穴。

涌泉穴

涌泉穴是肾经的第一个穴位,每天坚持按揉刺激该穴,能改善神经衰弱、有助睡眠,且可增强人体的防病能力。

穴位位置:位于足底,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

按摩手法:每天洗脚后,用双手大拇指摩擦两足底涌泉穴10分钟左右。神经衰弱者可将按摩时间延长为20分钟。

关元穴

关元顾名思义是把元气关住,使其不外泄。关元是足三阴、任脉交汇穴,经常按揉能够起到补元气、温肾、祛寒等作用。

穴位位置:肚脐下方约四指的距离。

按摩手法:搓热手掌,以关元穴为中心摩擦小腹100 200圈,直至小腹发热为止。

足三里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全身补益要穴,经常按揉能够起到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穴位位置:膝盖骨外侧下方凹陷往下约4指宽处。

按摩手法:用大拇指指腹按揉100 200次,直至有酸胀感为止(如能配合艾灸,效果更好)。艾灸时将艾条缓慢沿足三里穴上下移动,使局部皮肤发红,以不烧伤局部皮肤为度,每周1 2次,每次15 20分钟。

风池穴

风池是足少阳胆经的重要穴位,也是胆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凡因受风邪所致的疾病,皆为本穴主治范畴。经常按揉本穴能够起到祛风抗邪、壮阳益气的作用。

穴位位置:头后面大筋的两旁与耳垂平行处。

按摩手法:按揉风池穴前要先搓热手掌,然后用大拇指指腹边按边揉,约3 4分钟,直至感到酸胀痛为止。

作者: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医肿瘤治疗中心住院医师 黄 颖

文章选自《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2021年5月刊

黄帝内经五脏六腑养生法

《黄帝内经脏腑养生法》的特点是通过 *** 、艾灸等 传统中医疗法,呵护自己的五脏六腑。根据季节变化、年龄变化、生活情况等,分析致病因素及预防对策,让读者根据具体情况有目的地保养身体。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希望对你有用!

  五脏六腑养生法

肝:春季肝气最旺,主导著整个人体。

这个季节出生的人,由于肝气疏达,性格也往往最平和、理性。如果这个时间不护好肝,或者其他季节让它“过劳”,就可能导致肝气克伐太过,导致肝气无力升发而郁滞,进一步引起脾胃功能受损或情绪郁结等症。

心:夏季心气最旺,是身体的主宰。

《黄帝内经》认为“心主神明”,心气旺则神清气爽,因此,这个季节出生的人往往性格外向、活泼好动、交际广泛。当然,如果心火太过,则火热之邪容易导致面板疮疡等疾病;而过度使用,心气不支时则可能导致心气衰竭,带来心脏病等危险。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

夏季的气候在不同阶段各有特点。盛夏主火,火气伤人,心脏首当其冲,即所谓“火气通于心”。火气伤人,心神最易受扰,因此,人们易出现心烦、失眠,甚至出现汗多、狂躁等情况,所以盛夏要注意养心安神,尤其是进入了雷雨季节。清代《本草崇原》载:“阿胶乃滋补心肺之药也”;杨士瀛则说“阿胶育神,人参益气也”。因此,阿胶,是补心育神佳品。

脾:长夏时节应于脾气,以农历六月左右为主导。

脾一方面主持着水谷的运化,另一方面控制着人体的肌肉四肢。如果脾被过度使用,很容易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而倦怠、乏力等症状,也多由脾气被溼热所困所致。

肺:秋季为肺所主,到了秋季,肺脏最累也最容易受外邪所伤。

肺主呼吸之气,这个时候感冒、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往往大量增加,需要格外注意呵护。

肾:冬三月,人体处在肾的功能影响之下。

肾在人体代表着生命之气,凡生殖、发育均由肾所主。如果此时不注意给五脏“减负”,让它们跟着自然界“冬眠”,就很容易使阳气郁闭不通,引起气血阻滞,导致手足发冷、四肢疼痛,甚至心脑血管病。

  脾胃养生之道

中医所讲的脾,并不是西医解剖学中的脾脏,而是概括了胃、小肠、大肠等器官的综合功能其余的心、肝、肺、肾四脏,也都不是西医解剖学所说的心脏、肝脏、肺脏、肾脏,而是指中医学中的心火系统、肝木系统、肺金系统、肾水系统。

脾在五行中属土,是人体气血的“生产工厂”,生理功能为“主运化”,就是将食物消化成为营养物质也就是气血,并将其运送到全身各处。

历代医家均非常重视脾胃的养生作用。《黄帝内经》指出:“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生气血。”这就是说脾胃是人体健康的“后天之本”,是五脏气血生化的源头。脾胃功能好坏与人的情志也有密切关系,过思则伤脾。比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之所以只活54岁就死了,就是因为他过于****劳、思虑过度造成不思饮食、脾胃衰弱,最终导致气血生成不足,撒手人寰。

中医有一个了解人体气血盛衰状况的小窍门,就是观察口唇的色泽。因为脾开窍于口,口唇的色泽代表了气血的盛衰。如果口唇色泽苍白或者暗淡无色,就表明脾气不足,制造出的气血不足,这个人多半是气血亏虚。

脾胃系统的异常,常表现为消化不良、食欲不振、食后腹胀、恶心、呕吐、打嗝、烧心、腹泻便秘、胃炎、胃肠溃疡等症状。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症状的有无,来判断脾胃功能是否良好。如果出现了这些症状,说明脾胃系统出了问题,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根据天人合一的五行养生文化,中医认为黄颜色、甘甜味、嘘xu这个发音都与脾胃相关,归属于脾土系统,能够调养、补益脾胃之气。所以脾胃不好的人,适宜穿黄颜色的衣服,居室的颜色可多用*。饮食上应多吃*和有甘甜味的食品,如小米、番薯、玉米、南瓜、黄豆等都是滋养脾胃的佳品。日常生活中多发“嘘xu”这个音对脾胃功能也有帮助。声音能治病,是不是太玄了呢?其实一点都不玄,中医的音韵养生与西医的音乐疗法有相似之处。《史记·乐书》中说:“音乐者,动荡血脉、流通精神。”可见声音的确能反映一个人的身体状况,也能够促进疾病康复。

在我们身体里面也蕴藏着调养脾胃的力量。如民间就有“每天 *** 足三里,等于吃只老母鸡”的说法,也就是说常拍足三里穴可以增强脾胃运化功能。除此之外,也可做腹式呼吸、摩腹部或者静蹲来强健脾胃系。

  五谷健康养生法

五谷饮食的优势

优势1:增进食欲,促进消化,维护神经系统正常功能。但水稻、麦子加工成精米后维生素B1就有大量损失。

优势2: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主要作用有降糖、降脂、减肥、通便、解毒防癌和增强抗病能力。

优势3:中和人体酸碱度。杂粮食物偏碱性,可中和人体酸性环境,缓解疲劳,增加体能。

黑豆补肾

黑豆味甘性平,有补肾强身、活血利水、解毒的功效,特别适合肾虚者食用。黑豆中蛋白质的含量是牛肉、鸡肉、猪肉的两倍多,牛奶的12倍,不仅蛋白质含量高,而且质量好。中医养生黑豆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和动物蛋白相似,其赖氨酸丰富并接近人体需要的比例,因此容易消化吸收。所以被称之为植物中的肉,当年少林寺武僧之所以体格强健与多食用豆类不无关系。黑豆对年轻女性来说,还有美容养颜的功效。黑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其中E族和B族维生素含量最高,维生素E的含量比肉类高5~7倍众所周知,维生素E是一种相当重要的保持青春健美的物质。

高粱养肝

高粱和大豆都属于杂粮,但却是五谷里不可缺的配角,高粱具有养肝益胃,补气健脾,止泻的作用,滋补吃法:把高粱面炒一炒,具有收敛止泻的功效,有慢性腹泻的人,可以持续吃一段时间,会有食疗效果。对于小孩子消化不良可以用高粱大枣散:高粱米60g,炒香;大枣10个,去核,炒焦存性,同高粱米共研成细末,加入适量白糖,混合均匀。每次6~12g。温开水送服。本方用高粱米、大枣益脾胃、止泻,炒用以增强收敛涩肠作用。主要用于小儿肠胃虚弱,消化不良,少食腹泻或大便稀溏等。

小米养脾

小米是五谷之首,入脾、胃、肾经,具有健脾和胃的作用,特别适合脾胃虚弱的人食用。要想把五脏养好,首先要把脾胃养好,所以小米是身体虚弱人进补的上品,可以补中益气、延年益寿。滋补吃法:熬一锅小米粥,取上层的米油吃,这是小米粥的精华所在。小米粥有“代参汤”之美称。另外小米粥还有对失眠有一定的效果,晚上喝小米粥有助睡眠。《本草纲目》说,小米“治反胃热痢,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小米的芽和麦芽一样,含有大量酶,是一味中药,有健胃消食的作用。小米粥有安神之效。小米忌与杏仁同食。特别说明的是,新米的补益效果优于陈米。

大米润肺

大米,入脾、胃、肺经,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滋阴润肺、除烦渴的作用。古代养生家还倡导“晨起食粥”以生津液,因此,因肺阴亏虚所致的咳嗽、便秘患者可早晚用大米煮粥服用。经常喝点大米粥有助于津液的生发,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面板干燥等不适。煮粥时若加点梨,中医养生效果更好。

小麦安神

小麦味甘,性平微寒,有健脾益肾、养心安神功效。心烦失眠者可用小麦与大米、大枣一起煮粥服食。此外,麦麸含高膳食纤维,对高脂蛋白血症、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痔疮、老年性便秘、结肠癌都有防治作用

黄帝内经五脏六腑养生法

《黄帝内经脏腑养生法》的特点是通过 *** 、艾灸等 传统中医疗法,呵护自己的五脏六腑。根据季节变化、年龄变化、生活情况等,分析致病因素及预防对策,让读者根据具体情况有目的地保养身体。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希望对你有用!

  五脏六腑养生法

肝:春季肝气最旺,主导著整个人体。

这个季节出生的人,由于肝气疏达,性格也往往最平和、理性。如果这个时间不护好肝,或者其他季节让它“过劳”,就可能导致肝气克伐太过,导致肝气无力升发而郁滞,进一步引起脾胃功能受损或情绪郁结等症。

心:夏季心气最旺,是身体的主宰。

《黄帝内经》认为“心主神明”,心气旺则神清气爽,因此,这个季节出生的人往往性格外向、活泼好动、交际广泛。当然,如果心火太过,则火热之邪容易导致面板疮疡等疾病;而过度使用,心气不支时则可能导致心气衰竭,带来心脏病等危险。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

夏季的气候在不同阶段各有特点。盛夏主火,火气伤人,心脏首当其冲,即所谓“火气通于心”。火气伤人,心神最易受扰,因此,人们易出现心烦、失眠,甚至出现汗多、狂躁等情况,所以盛夏要注意养心安神,尤其是进入了雷雨季节。清代《本草崇原》载:“阿胶乃滋补心肺之药也”;杨士瀛则说“阿胶育神,人参益气也”。因此,阿胶,是补心育神佳品。

脾:长夏时节应于脾气,以农历六月左右为主导。

脾一方面主持着水谷的运化,另一方面控制着人体的肌肉四肢。如果脾被过度使用,很容易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而倦怠、乏力等症状,也多由脾气被溼热所困所致。

肺:秋季为肺所主,到了秋季,肺脏最累也最容易受外邪所伤。

肺主呼吸之气,这个时候感冒、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往往大量增加,需要格外注意呵护。

肾:冬三月,人体处在肾的功能影响之下。

肾在人体代表着生命之气,凡生殖、发育均由肾所主。如果此时不注意给五脏“减负”,让它们跟着自然界“冬眠”,就很容易使阳气郁闭不通,引起气血阻滞,导致手足发冷、四肢疼痛,甚至心脑血管病。

  脾胃养生之道

中医所讲的脾,并不是西医解剖学中的脾脏,而是概括了胃、小肠、大肠等器官的综合功能其余的心、肝、肺、肾四脏,也都不是西医解剖学所说的心脏、肝脏、肺脏、肾脏,而是指中医学中的心火系统、肝木系统、肺金系统、肾水系统。

脾在五行中属土,是人体气血的“生产工厂”,生理功能为“主运化”,就是将食物消化成为营养物质也就是气血,并将其运送到全身各处。

历代医家均非常重视脾胃的养生作用。《黄帝内经》指出:“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生气血。”这就是说脾胃是人体健康的“后天之本”,是五脏气血生化的源头。脾胃功能好坏与人的情志也有密切关系,过思则伤脾。比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之所以只活54岁就死了,就是因为他过于****劳、思虑过度造成不思饮食、脾胃衰弱,最终导致气血生成不足,撒手人寰。

中医有一个了解人体气血盛衰状况的小窍门,就是观察口唇的色泽。因为脾开窍于口,口唇的色泽代表了气血的盛衰。如果口唇色泽苍白或者暗淡无色,就表明脾气不足,制造出的气血不足,这个人多半是气血亏虚。

脾胃系统的异常,常表现为消化不良、食欲不振、食后腹胀、恶心、呕吐、打嗝、烧心、腹泻便秘、胃炎、胃肠溃疡等症状。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症状的有无,来判断脾胃功能是否良好。如果出现了这些症状,说明脾胃系统出了问题,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根据天人合一的五行养生文化,中医认为黄颜色、甘甜味、嘘xu这个发音都与脾胃相关,归属于脾土系统,能够调养、补益脾胃之气。所以脾胃不好的人,适宜穿黄颜色的衣服,居室的颜色可多用*。饮食上应多吃*和有甘甜味的食品,如小米、番薯、玉米、南瓜、黄豆等都是滋养脾胃的佳品。日常生活中多发“嘘xu”这个音对脾胃功能也有帮助。声音能治病,是不是太玄了呢?其实一点都不玄,中医的音韵养生与西医的音乐疗法有相似之处。《史记·乐书》中说:“音乐者,动荡血脉、流通精神。”可见声音的确能反映一个人的身体状况,也能够促进疾病康复。

在我们身体里面也蕴藏着调养脾胃的力量。如民间就有“每天 *** 足三里,等于吃只老母鸡”的说法,也就是说常拍足三里穴可以增强脾胃运化功能。除此之外,也可做腹式呼吸、摩腹部或者静蹲来强健脾胃系。

  五谷健康养生法

五谷饮食的优势

优势1:增进食欲,促进消化,维护神经系统正常功能。但水稻、麦子加工成精米后维生素B1就有大量损失。

优势2: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主要作用有降糖、降脂、减肥、通便、解毒防癌和增强抗病能力。

优势3:中和人体酸碱度。杂粮食物偏碱性,可中和人体酸性环境,缓解疲劳,增加体能。

黑豆补肾

黑豆味甘性平,有补肾强身、活血利水、解毒的功效,特别适合肾虚者食用。黑豆中蛋白质的含量是牛肉、鸡肉、猪肉的两倍多,牛奶的12倍,不仅蛋白质含量高,而且质量好。中医养生黑豆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和动物蛋白相似,其赖氨酸丰富并接近人体需要的比例,因此容易消化吸收。所以被称之为植物中的肉,当年少林寺武僧之所以体格强健与多食用豆类不无关系。黑豆对年轻女性来说,还有美容养颜的功效。黑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其中E族和B族维生素含量最高,维生素E的含量比肉类高5~7倍众所周知,维生素E是一种相当重要的保持青春健美的物质。

高粱养肝

高粱和大豆都属于杂粮,但却是五谷里不可缺的配角,高粱具有养肝益胃,补气健脾,止泻的作用,滋补吃法:把高粱面炒一炒,具有收敛止泻的功效,有慢性腹泻的人,可以持续吃一段时间,会有食疗效果。对于小孩子消化不良可以用高粱大枣散:高粱米60g,炒香;大枣10个,去核,炒焦存性,同高粱米共研成细末,加入适量白糖,混合均匀。每次6~12g。温开水送服。本方用高粱米、大枣益脾胃、止泻,炒用以增强收敛涩肠作用。主要用于小儿肠胃虚弱,消化不良,少食腹泻或大便稀溏等。

小米养脾

小米是五谷之首,入脾、胃、肾经,具有健脾和胃的作用,特别适合脾胃虚弱的人食用。要想把五脏养好,首先要把脾胃养好,所以小米是身体虚弱人进补的上品,可以补中益气、延年益寿。滋补吃法:熬一锅小米粥,取上层的米油吃,这是小米粥的精华所在。小米粥有“代参汤”之美称。另外小米粥还有对失眠有一定的效果,晚上喝小米粥有助睡眠。《本草纲目》说,小米“治反胃热痢,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小米的芽和麦芽一样,含有大量酶,是一味中药,有健胃消食的作用。小米粥有安神之效。小米忌与杏仁同食。特别说明的是,新米的补益效果优于陈米。

大米润肺

大米,入脾、胃、肺经,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滋阴润肺、除烦渴的作用。古代养生家还倡导“晨起食粥”以生津液,因此,因肺阴亏虚所致的咳嗽、便秘患者可早晚用大米煮粥服用。经常喝点大米粥有助于津液的生发,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面板干燥等不适。煮粥时若加点梨,中医养生效果更好。

小麦安神

小麦味甘,性平微寒,有健脾益肾、养心安神功效。心烦失眠者可用小麦与大米、大枣一起煮粥服食。此外,麦麸含高膳食纤维,对高脂蛋白血症、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痔疮、老年性便秘、结肠癌都有防治作用

老中医分享人体“九大养生穴”,没事多按揉几下,预防疾病抗衰老

中医是一种文化和哲学,我国的中医文化博大精深,从很久以前,人们便通过中医治疗各种疑难杂症。

在我国古代出现了很多远近闻名的中医学家,比如被称为“外科圣手”的华佗,被称为“神医”的扁鹊,以及有“药圣”称号的李时珍,他们通过高超的医术,治愈了很多饱受疾病折磨的人。

中医治病讲究望,闻,问,切,其中,穴位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人体一些关键的穴位进行按摩推拿针灸,达到缓解病痛的目的。

贯穿人体所有穴位共有720个,排列在12条经络上穴位称为正穴,共365个穴位,加上奇经八脉上穴位共有720个穴位。

其中单穴52个,双穴309个,经外奇穴50个,720个穴位中108个是要害穴位,其中72个穴位采用按摩手法,避免对人体造成伤害,剩下36个穴位是致命穴,称为死穴。

不同的穴位作用也会有所不同,有些穴位除了可以治病之外,还能起到 养生 的效果,今天医生为大家分享人体的“九大 养生 穴”,平常没事多按揉几下,身体或能收获诸多好处。

老中医分享人体“九大 养生 穴“,没事多按揉几下,预防疾病抗衰老

老中医分享人体“九大养生穴”,没事多按揉几下,预防疾病抗衰老

中医是一种文化和哲学,我国的中医文化博大精深,从很久以前,人们便通过中医治疗各种疑难杂症。

在我国古代出现了很多远近闻名的中医学家,比如被称为“外科圣手”的华佗,被称为“神医”的扁鹊,以及有“药圣”称号的李时珍,他们通过高超的医术,治愈了很多饱受疾病折磨的人。

中医治病讲究望,闻,问,切,其中,穴位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人体一些关键的穴位进行按摩推拿针灸,达到缓解病痛的目的。

贯穿人体所有穴位共有720个,排列在12条经络上穴位称为正穴,共365个穴位,加上奇经八脉上穴位共有720个穴位。

其中单穴52个,双穴309个,经外奇穴50个,720个穴位中108个是要害穴位,其中72个穴位采用按摩手法,避免对人体造成伤害,剩下36个穴位是致命穴,称为死穴。

不同的穴位作用也会有所不同,有些穴位除了可以治病之外,还能起到 养生 的效果,今天医生为大家分享人体的“九大 养生 穴”,平常没事多按揉几下,身体或能收获诸多好处。

老中医分享人体“九大 养生 穴“,没事多按揉几下,预防疾病抗衰老

老中医分享人体“九大养生穴”,没事多按揉几下,预防疾病抗衰老

中医是一种文化和哲学,我国的中医文化博大精深,从很久以前,人们便通过中医治疗各种疑难杂症。

在我国古代出现了很多远近闻名的中医学家,比如被称为“外科圣手”的华佗,被称为“神医”的扁鹊,以及有“药圣”称号的李时珍,他们通过高超的医术,治愈了很多饱受疾病折磨的人。

中医治病讲究望,闻,问,切,其中,穴位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人体一些关键的穴位进行按摩推拿针灸,达到缓解病痛的目的。

贯穿人体所有穴位共有720个,排列在12条经络上穴位称为正穴,共365个穴位,加上奇经八脉上穴位共有720个穴位。

其中单穴52个,双穴309个,经外奇穴50个,720个穴位中108个是要害穴位,其中72个穴位采用按摩手法,避免对人体造成伤害,剩下36个穴位是致命穴,称为死穴。

不同的穴位作用也会有所不同,有些穴位除了可以治病之外,还能起到 养生 的效果,今天医生为大家分享人体的“九大 养生 穴”,平常没事多按揉几下,身体或能收获诸多好处。

老中医分享人体“九大 养生 穴“,没事多按揉几下,预防疾病抗衰老

一学就会的中医穴位按压养生法

话不多说,今天我们直奔主题。

取穴方法:足底中线前、中三分之一交点处,当足趾屈时,足底前凹陷处。

保健作用:涌泉穴是人体长寿要穴,经常按摩此穴,则肾精充足,耳聪目明,发育正常,精力充沛,性功能强盛,腰膝壮实不软,行走有力。并能治疗多种疾病,如昏厥、头痛、休克、中暑、偏瘫、耳鸣、肾炎、阳痿、遗精等。

按摩方法:睡前端坐,用手掌托来回搓摩涌泉及足底部108次,要满面搓,以感觉发热发烫为度,搓毕,再用大拇指指腹点按涌泉穴49下,以感觉酸痛为度,两脚互换。末了,再用手指点按肩井穴左右各49次即可。

取穴方法:后背两肾之间,第二腰椎棘突下,与肚脐相平对的区。

保健作用:命门穴,为人体的长寿要穴。经常擦命门穴可强肾固本,温肾壮阳,强腰膝固肾气,延缓人体衰老。疏通督脉上的气滞点,加强与任脉的联系,促进真气在任督二脉上的运行。并能治疗阳痿、遗精、脊强、腰痛、肾寒阳衰、行走无力、四肢困乏、腿部浮肿、耳部疾病等。

按摩方法:用掌擦命门穴及两肾,以感觉发热发烫为度,然后将两掌搓热捂住两肾,意念守住命门穴约10分钟即可。

取穴方法:腿部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外侧一横指处。

保健作用:足三里是个保健要穴,经常用不同的方法刺激它,可健脾壮胃,扩张血管,降低血液凝聚,促进饮食的尽快消化吸收,扶正祛邪,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消除疲劳,恢复体力。此穴主治:胃病、腰痛、腹泻、痢疾、便秘、头痛眩晕、下肢瘫痪、半身不遂、膝胫酸痛等。

按摩方法:可用双手大拇指指腹点按足三里,每次108下,以感觉酸痛为度。

取穴方法:人体*和生殖器的中间凹陷处。

保健作用:会阴穴,为人体长寿要穴。经常按摩会阴穴,能疏通体内脉结,促进阴阳气的交接与循环,对调节生理和生殖功能有独特的作用。按摩会阴穴,还可治疗痔疮、便血、便秘、妇科病、尿频、溺水窒息等。

按摩方法:睡前半卧半坐,食指搭于中指背上,用中指指端点按会阴108下,以感觉酸痛为度。

取穴方法:在两耳郭尖端连线与头部前后正中线的交叉点。

保健作用:百会穴既是长寿穴又是保健穴,此穴经过锻炼,可开发人体潜能,增加体内的真气,调节心、脑血管系统功能,益智开慧,澄心明性,轻身延年。并能治疗头痛、眩晕、脱肛、昏厥、低血压、失眠、耳鸣、鼻塞、神经衰弱、中风失语等症。

按摩方法:睡前端坐,用掌指来回摩擦百会穴至发热为度,每次108下。

取穴方法:即肚脐,又名脐中。位于命门穴平行对应的肚脐中。

保健作用:神阙穴,是人体生命最隐秘、最关键的要害穴窍,是人体的长寿要穴。经常对神阙穴进行锻炼,可使人体真气充盈、精神饱满、体力充沛、腰肌强壮、面色红润、耳聪目明、轻身延年。并对腹痛肠鸣、水肿臌胀、泄痢脱肛等有独特的疗效。

按摩方法:每晚睡前空腹,将双手搓热,左下右上叠放于肚脐,顺时针方向揉转(女子相反),每次360下。

一学就会的中医穴位按压养生法

话不多说,今天我们直奔主题。

取穴方法:足底中线前、中三分之一交点处,当足趾屈时,足底前凹陷处。

保健作用:涌泉穴是人体长寿要穴,经常按摩此穴,则肾精充足,耳聪目明,发育正常,精力充沛,性功能强盛,腰膝壮实不软,行走有力。并能治疗多种疾病,如昏厥、头痛、休克、中暑、偏瘫、耳鸣、肾炎、阳痿、遗精等。

按摩方法:睡前端坐,用手掌托来回搓摩涌泉及足底部108次,要满面搓,以感觉发热发烫为度,搓毕,再用大拇指指腹点按涌泉穴49下,以感觉酸痛为度,两脚互换。末了,再用手指点按肩井穴左右各49次即可。

取穴方法:后背两肾之间,第二腰椎棘突下,与肚脐相平对的区。

保健作用:命门穴,为人体的长寿要穴。经常擦命门穴可强肾固本,温肾壮阳,强腰膝固肾气,延缓人体衰老。疏通督脉上的气滞点,加强与任脉的联系,促进真气在任督二脉上的运行。并能治疗阳痿、遗精、脊强、腰痛、肾寒阳衰、行走无力、四肢困乏、腿部浮肿、耳部疾病等。

按摩方法:用掌擦命门穴及两肾,以感觉发热发烫为度,然后将两掌搓热捂住两肾,意念守住命门穴约10分钟即可。

取穴方法:腿部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外侧一横指处。

保健作用:足三里是个保健要穴,经常用不同的方法刺激它,可健脾壮胃,扩张血管,降低血液凝聚,促进饮食的尽快消化吸收,扶正祛邪,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消除疲劳,恢复体力。此穴主治:胃病、腰痛、腹泻、痢疾、便秘、头痛眩晕、下肢瘫痪、半身不遂、膝胫酸痛等。

按摩方法:可用双手大拇指指腹点按足三里,每次108下,以感觉酸痛为度。

取穴方法:人体*和生殖器的中间凹陷处。

保健作用:会阴穴,为人体长寿要穴。经常按摩会阴穴,能疏通体内脉结,促进阴阳气的交接与循环,对调节生理和生殖功能有独特的作用。按摩会阴穴,还可治疗痔疮、便血、便秘、妇科病、尿频、溺水窒息等。

按摩方法:睡前半卧半坐,食指搭于中指背上,用中指指端点按会阴108下,以感觉酸痛为度。

取穴方法:在两耳郭尖端连线与头部前后正中线的交叉点。

保健作用:百会穴既是长寿穴又是保健穴,此穴经过锻炼,可开发人体潜能,增加体内的真气,调节心、脑血管系统功能,益智开慧,澄心明性,轻身延年。并能治疗头痛、眩晕、脱肛、昏厥、低血压、失眠、耳鸣、鼻塞、神经衰弱、中风失语等症。

按摩方法:睡前端坐,用掌指来回摩擦百会穴至发热为度,每次108下。

取穴方法:即肚脐,又名脐中。位于命门穴平行对应的肚脐中。

保健作用:神阙穴,是人体生命最隐秘、最关键的要害穴窍,是人体的长寿要穴。经常对神阙穴进行锻炼,可使人体真气充盈、精神饱满、体力充沛、腰肌强壮、面色红润、耳聪目明、轻身延年。并对腹痛肠鸣、水肿臌胀、泄痢脱肛等有独特的疗效。

按摩方法:每晚睡前空腹,将双手搓热,左下右上叠放于肚脐,顺时针方向揉转(女子相反),每次360下。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