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中医话养生3月7日
2024-03-20 06:30:48 责编:小OO
文档

春季养生是一种养生活动,即春季运动强身健体,应遵循养阳防风的原则。春季,人体阳气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因此要注意保卫体内的阳气,凡有损阳气的情况都应避免。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三伏天养生之道

三伏天养生之道

  三伏天养生之道,相信大家都有听过这样一句话叫做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因此三伏天就会说一个节气,也是说在大暑来临的时候是最热的,特别是三伏天最热的时候。以下分享三伏天养生之道。

  三伏天养生之道1

   一、中医解析三伏天的养生之道

   茶:蔬果制凉茶效果佳

  因绿茶属未发酵茶,性寒,“寒可清热”,能生津止渴,消食化痰。所以盛夏喝茶选绿茶为好。像龙井、碧螺春等都非常适宜夏季饮用。冲泡绿茶时不必盖上杯盖,以免产生闷气,影响茶汤的鲜爽度。而脾胃虚弱的人在夏季则可适当喝些红茶,对胃部的刺激性比绿茶小。

  将一些夏季的瓜果制成凉茶,也可起到消暑的作用。例如西瓜皮凉茶,将接近瓜瓤的那一层西瓜皮洗净后切碎去渣取汁,可以祛暑利尿。将鲜藕洗净切片,放入锅内,倒入适量水用文火慢煮,待锅内水煮至水量的三分之二即可,放凉后饮用就是鲜藕凉茶。鲜藕性凉,常饮能祛火。

   汤:清热解暑选海带汤

  夏季要多喝汤,在进补的时候也要保持汤的清淡,这样有利于消化,比如山楂汤、绿豆汤、酸梅汤、金银花汤、西瓜翠衣汤等。

  此外,这个季节的海带也非常适合做汤。海带性寒,能消痰利水。夏季炎热,正需此种能利水祛暑的食物来降温。例如海带冬瓜薏米汤:选取海带30克,冬瓜100克,薏米30克,白糖适量。将海带用清水洗去咸味,切丝。

  冬瓜去皮,洗净,切成小块。薏米淘洗净。全部材料一起置锅内,加水煮汤,待煮熟后放入白糖调味食用。此款汤中,冬瓜利尿、海带利水、薏米祛湿,三者组合在一起,不仅清热解暑、健脾利湿,同时还有降压降脂的功效。

   二、三伏天5种体质养生方法

   阳虚质

  此类人怕冷,肢体不温,经常感到背部和膝关节以下寒冷。阳虚质的人应以温补脾肾、运动健身为主。宜食温热的食物,比如荔枝、龙眼、羊肉等。

   平和质

  此类人胖瘦匀称、健壮有力、目光有神、精力充沛。其养生原则是协调阴阳,畅通气血,促进代谢。在饮食

  此类人多腰腹部肥满,肢体沉重倦怠。调养应以疏肝理气为主。饮食上宜食具有健胃、行气、活血之物,如陈皮、玫瑰花、茉莉花、山楂等。

   气虚质

  此类人四肢倦怠、肌肉松软、不喜运动。气虚者应以补益脾肺为主,更要慎避风邪。饮食上宜食性质平和、偏温之物,如山药、龙眼肉、莲子等。

   阴虚质

  多为瘦小或瘦长体形的人,此类人怕热、手足心热、皮肤偏干或偏油。养生原则是养阴降火、镇静安神,以饮食调理、心神调养为主。饮食上,不宜吃温燥、辛辣、香浓的食物。宜食清润之物,如葡萄、梨、苦瓜、黄瓜等。

  此类人肤色多偏黄,有“浊”而不清爽之感。调养应以健脾去湿、疏肝利胆为主。饮食上宜食清淡去湿之物,如冬瓜、苦瓜、绿豆、薏米、海带等。

   阳热质

  此类人体格壮实、面色红润、声高气粗。调养应以生津养阴为主。饮食上宜多食水果蔬菜,尤其是黄瓜、苦瓜、西瓜、梨、苹果、冰糖等。

  三伏天养生之道2

   1、夏季养生莫贪凉

  预防中暑是大家首先想到的问题。夏季瓜果众多,特别是西瓜,确能解暑,但不可多食,因其性寒,日常可配些红糖姜茶以平衡其寒性。

  海带绿豆汤是很理想的清热解暑食物,海带能消痰软坚、泄热利水、止咳平喘,而绿豆清热解毒、消除暑热,一起煮汤味道也很特别。用10克荷叶,加6克金银花,再加10克党参,组成解暑益气汤,可以清解暑热,生津止渴,也非常不错,但身体偏虚寒的人应少吃。

  中医认为,夏天是阳气最盛的季节,适合多吃些温性食物,助阳升发。阳气抒发出来,可以让毛孔张开,汗液排泄通畅无阻,就算暑气*人,也能及时散热,不致于出现中暑的现象。相反,如果为了一时痛快,大吃寒凉性食物,身体的气血遇热则行,遇冷则凝,反而将散热渠道堵塞了,更容易中暑。

   2、食物清淡能养生

  在食物“补养”方面,因为三伏天天气炎热,出汗甚多,加上昼长夜短,睡眠时间相对较少,因此能量消耗甚大,需要有合理的饮食来支持,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补养”。这时节不适合吃得过于荤腥油腻,对于一般的人,三分荤七分素比较合理。

  盛夏常出现胃胀、食欲不振的问题,可饮用香气浓郁的花草茶以醒脾,还可以用猪脾与姜丝爆炒后隔水蒸熟来吃,有健脾开胃的功效;草果去心去皮,切细,与羊肉、生姜、料酒同放炖锅中,加水炖熟佐餐,能温中燥湿,开郁消食;对于胃虚寒者,可用花椒、胡椒炖鸡肾,能温中止痛助消化;用当归黄芪炖石斑鱼,能补气血,益精髓,对于气血两虚而常出现心悸患者大有裨益。

   3、运动也可防中暑

  除了吃,夏季的运动是不可或缺的。许多人在夏季的首选运动可能是游泳。专家建议,游泳后干蒸一会儿,将身上的湿气去除。此外,夏季还可以选择慢跑、快走、打太极拳、做瑜伽等缓和的运动形式。专家特别提出,阳光是补足阳气的重要来源,因此,夏天运动时尽可能选择在室外,可利用早晚阳光比较柔和的时间进行运动。

  三伏天要特别注意不要吃冰饮、雪糕

  三伏天都不让吃雪糕,太残忍了点!不是我绝情,是三伏天人体的阳气都浮在体表,五脏六腑是寒凉的,此时再吃冰吃雪糕,相当于雪上加霜,尤其是本身寒气就重的亲,再吃就更寒到骨髓了。

  如果怕热可以喝常温的凉白开,朴素而养身。如果你能坚持一个三伏天不碰冰饮、雪糕,即使不专门去冬病夏治,体内的顽固寒气也能自己好大半,尤其是一到冬天就特别怕冷、手脚冰凉的亲,记住了哦!

   饮食推荐:三豆汤

  三豆汤的方子出自宋代医学著作《朱氏集验方》。有哪三豆呢?有绿豆、赤小豆和黑豆。三豆汤中,绿豆、赤小豆起清热解暑、利湿的功效,黑豆则健脾补肾。绿豆和赤小豆都是寒凉之物,黑豆的加入,对它们的寒凉性有一定的抵消。因此,三豆汤不仅能清热除暑,还能健脾利湿。

  这样一来,体质一般的人经常食用适量的三豆汤,就不会给脾胃功能带来不利影响。对于消化功能特别弱的人,可在三豆中加入适量大米,熬成清粥食用,也有清热健脾的效果。

  材料:绿豆、赤小豆、黑豆各20克,冰糖适量。

   做法:

  1、将豆子洗净,清水浸泡1个小时;

  2、将三豆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用大火烧滚后转小火慢煮1个小时。待豆子开花后,放入冰糖继续煮5分钟即可。放凉后连汤带豆一起食用。

   小提示:

  1、老人、小孩、肠胃不好的亲,可以用红糖代替冰糖;

  2、三豆汤一周可以喝两次,三伏期间喝最好,最晚可以喝到处暑。

  三伏天养生之道3

   一、宜补阳

  中医养生主张“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三伏天最适宜温补阳气,驱散寒邪。此时补阳可以去除冬季内伏寒邪,达到其他季节所达不到的双重功效。一旦风、寒、暑、湿、燥、火等邪气被赶出体外,疾病能更好被治愈,将邪气排出后,人在炎热的`环境里也不会闷热、烦躁。

   二、宜食补

  三伏天湿气极盛,湿性重浊。湿邪最易伤脾,常使人四肢发软、胸闷、食欲不振。且湿热下注,可致肠炎、痢疾等疾病。因此,此时饮食要以清淡为主,有营养、易消化、忌生冷油腻。三伏天的中医食疗文化由来已久,流传甚广。在食补时,知悉以下几点十分有益。

   瓜菜清热

  冬瓜、黄瓜、苦瓜、山药、芹菜等都是清热祛湿佳品。黄瓜生吃最好,苦瓜是体热者最好的选择,炒冬瓜籽可以祛湿,把西瓜皮洗净炒菜吃也能清热,还有薏米红豆可达到良好的祛湿效果。

   酸能 生津

  流汗过多可耗气伤阴。因此,多吃酸味食物可起到预防作用,且能生津解渴,增强食欲,帮助消化。酸味食物包括很多水果,如柠檬、乌梅、山楂、番茄、葡萄、菠萝、芒果、猕猴桃等。

   多食鱼类

  各种鱼不仅营养丰富,而且也有其侧重的养生功能。如鲫鱼汤祛湿,常见的草鱼有暖胃明目之效;鲈鱼则能补益肝肾,无腥味,红烧、清蒸、炖汤均可。

   多食 豆类

  宋代医著《朱氏集验方》载有“三豆汤”之方,即绿豆、赤小豆和黑豆。绿豆、赤小豆清热、解暑、利湿,黑豆健脾补肾。“三豆汤”取上述三种豆类各20克,洗净浸泡1小时后,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滚后转小火慢煮1小时,豆子开花后也可放入适量的冰糖(继续煮5分钟即可),可一周喝两次。

   三、宜有度

  夏天人体阳气最重,中医养生讲究的原则之一就是顺应自然规律。

  夏季切勿贪凉,用冷饮解暑降温、食用凉菜未尝不可,但不知节制则对身体有害无益。还有就是不宜大量饮用含有菊花、金银花、荷叶等祛火中药成分的凉茶类饮料。另外,空调温度不宜过低,最好根据体质调温。

   四、宜缓动

  炎热的夏季,人们本来就容易出汗,如果锻炼,更容易出汗,且运动过度会损伤身体机能。人们应该选择在早晨或傍晚进行适度锻炼,如练太极拳,鼓舞阳气的生发、增加汗液的排泄,以带动体内滞留的寒气发出体表,增强体质。

   五、宜补水

  补水养生是三伏天的重中之重。三伏天稍动就容易大汗淋漓,继而产生强烈的口渴感。要按出汗量饮水,不能等到口渴才想到喝水,还要定时喝水,白开水、茶水等就是比较好的选择。其中,中药饮品以防暑清热饮、防暑和胃饮及利喉清咽茶居多。

  三伏天养生,首重在“养”。我们要按照中医理论,科学养生。中医最注重的就是平衡,因此,我们在养生之时,更要注重平衡,补益有度,以便获得更好的养生效果。

三伏天养生之道

三伏天养生之道

  三伏天养生之道,相信大家都有听过这样一句话叫做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因此三伏天就会说一个节气,也是说在大暑来临的时候是最热的,特别是三伏天最热的时候。以下分享三伏天养生之道。

  三伏天养生之道1

   一、中医解析三伏天的养生之道

   茶:蔬果制凉茶效果佳

  因绿茶属未发酵茶,性寒,“寒可清热”,能生津止渴,消食化痰。所以盛夏喝茶选绿茶为好。像龙井、碧螺春等都非常适宜夏季饮用。冲泡绿茶时不必盖上杯盖,以免产生闷气,影响茶汤的鲜爽度。而脾胃虚弱的人在夏季则可适当喝些红茶,对胃部的刺激性比绿茶小。

  将一些夏季的瓜果制成凉茶,也可起到消暑的作用。例如西瓜皮凉茶,将接近瓜瓤的那一层西瓜皮洗净后切碎去渣取汁,可以祛暑利尿。将鲜藕洗净切片,放入锅内,倒入适量水用文火慢煮,待锅内水煮至水量的三分之二即可,放凉后饮用就是鲜藕凉茶。鲜藕性凉,常饮能祛火。

   汤:清热解暑选海带汤

  夏季要多喝汤,在进补的时候也要保持汤的清淡,这样有利于消化,比如山楂汤、绿豆汤、酸梅汤、金银花汤、西瓜翠衣汤等。

  此外,这个季节的海带也非常适合做汤。海带性寒,能消痰利水。夏季炎热,正需此种能利水祛暑的食物来降温。例如海带冬瓜薏米汤:选取海带30克,冬瓜100克,薏米30克,白糖适量。将海带用清水洗去咸味,切丝。

  冬瓜去皮,洗净,切成小块。薏米淘洗净。全部材料一起置锅内,加水煮汤,待煮熟后放入白糖调味食用。此款汤中,冬瓜利尿、海带利水、薏米祛湿,三者组合在一起,不仅清热解暑、健脾利湿,同时还有降压降脂的功效。

   二、三伏天5种体质养生方法

   阳虚质

  此类人怕冷,肢体不温,经常感到背部和膝关节以下寒冷。阳虚质的人应以温补脾肾、运动健身为主。宜食温热的食物,比如荔枝、龙眼、羊肉等。

   平和质

  此类人胖瘦匀称、健壮有力、目光有神、精力充沛。其养生原则是协调阴阳,畅通气血,促进代谢。在饮食

  此类人多腰腹部肥满,肢体沉重倦怠。调养应以疏肝理气为主。饮食上宜食具有健胃、行气、活血之物,如陈皮、玫瑰花、茉莉花、山楂等。

   气虚质

  此类人四肢倦怠、肌肉松软、不喜运动。气虚者应以补益脾肺为主,更要慎避风邪。饮食上宜食性质平和、偏温之物,如山药、龙眼肉、莲子等。

   阴虚质

  多为瘦小或瘦长体形的人,此类人怕热、手足心热、皮肤偏干或偏油。养生原则是养阴降火、镇静安神,以饮食调理、心神调养为主。饮食上,不宜吃温燥、辛辣、香浓的食物。宜食清润之物,如葡萄、梨、苦瓜、黄瓜等。

  此类人肤色多偏黄,有“浊”而不清爽之感。调养应以健脾去湿、疏肝利胆为主。饮食上宜食清淡去湿之物,如冬瓜、苦瓜、绿豆、薏米、海带等。

   阳热质

  此类人体格壮实、面色红润、声高气粗。调养应以生津养阴为主。饮食上宜多食水果蔬菜,尤其是黄瓜、苦瓜、西瓜、梨、苹果、冰糖等。

  三伏天养生之道2

   1、夏季养生莫贪凉

  预防中暑是大家首先想到的问题。夏季瓜果众多,特别是西瓜,确能解暑,但不可多食,因其性寒,日常可配些红糖姜茶以平衡其寒性。

  海带绿豆汤是很理想的清热解暑食物,海带能消痰软坚、泄热利水、止咳平喘,而绿豆清热解毒、消除暑热,一起煮汤味道也很特别。用10克荷叶,加6克金银花,再加10克党参,组成解暑益气汤,可以清解暑热,生津止渴,也非常不错,但身体偏虚寒的人应少吃。

  中医认为,夏天是阳气最盛的季节,适合多吃些温性食物,助阳升发。阳气抒发出来,可以让毛孔张开,汗液排泄通畅无阻,就算暑气*人,也能及时散热,不致于出现中暑的现象。相反,如果为了一时痛快,大吃寒凉性食物,身体的气血遇热则行,遇冷则凝,反而将散热渠道堵塞了,更容易中暑。

   2、食物清淡能养生

  在食物“补养”方面,因为三伏天天气炎热,出汗甚多,加上昼长夜短,睡眠时间相对较少,因此能量消耗甚大,需要有合理的饮食来支持,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补养”。这时节不适合吃得过于荤腥油腻,对于一般的人,三分荤七分素比较合理。

  盛夏常出现胃胀、食欲不振的问题,可饮用香气浓郁的花草茶以醒脾,还可以用猪脾与姜丝爆炒后隔水蒸熟来吃,有健脾开胃的功效;草果去心去皮,切细,与羊肉、生姜、料酒同放炖锅中,加水炖熟佐餐,能温中燥湿,开郁消食;对于胃虚寒者,可用花椒、胡椒炖鸡肾,能温中止痛助消化;用当归黄芪炖石斑鱼,能补气血,益精髓,对于气血两虚而常出现心悸患者大有裨益。

   3、运动也可防中暑

  除了吃,夏季的运动是不可或缺的。许多人在夏季的首选运动可能是游泳。专家建议,游泳后干蒸一会儿,将身上的湿气去除。此外,夏季还可以选择慢跑、快走、打太极拳、做瑜伽等缓和的运动形式。专家特别提出,阳光是补足阳气的重要来源,因此,夏天运动时尽可能选择在室外,可利用早晚阳光比较柔和的时间进行运动。

  三伏天要特别注意不要吃冰饮、雪糕

  三伏天都不让吃雪糕,太残忍了点!不是我绝情,是三伏天人体的阳气都浮在体表,五脏六腑是寒凉的,此时再吃冰吃雪糕,相当于雪上加霜,尤其是本身寒气就重的亲,再吃就更寒到骨髓了。

  如果怕热可以喝常温的凉白开,朴素而养身。如果你能坚持一个三伏天不碰冰饮、雪糕,即使不专门去冬病夏治,体内的顽固寒气也能自己好大半,尤其是一到冬天就特别怕冷、手脚冰凉的亲,记住了哦!

   饮食推荐:三豆汤

  三豆汤的方子出自宋代医学著作《朱氏集验方》。有哪三豆呢?有绿豆、赤小豆和黑豆。三豆汤中,绿豆、赤小豆起清热解暑、利湿的功效,黑豆则健脾补肾。绿豆和赤小豆都是寒凉之物,黑豆的加入,对它们的寒凉性有一定的抵消。因此,三豆汤不仅能清热除暑,还能健脾利湿。

  这样一来,体质一般的人经常食用适量的三豆汤,就不会给脾胃功能带来不利影响。对于消化功能特别弱的人,可在三豆中加入适量大米,熬成清粥食用,也有清热健脾的效果。

  材料:绿豆、赤小豆、黑豆各20克,冰糖适量。

   做法:

  1、将豆子洗净,清水浸泡1个小时;

  2、将三豆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用大火烧滚后转小火慢煮1个小时。待豆子开花后,放入冰糖继续煮5分钟即可。放凉后连汤带豆一起食用。

   小提示:

  1、老人、小孩、肠胃不好的亲,可以用红糖代替冰糖;

  2、三豆汤一周可以喝两次,三伏期间喝最好,最晚可以喝到处暑。

  三伏天养生之道3

   一、宜补阳

  中医养生主张“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三伏天最适宜温补阳气,驱散寒邪。此时补阳可以去除冬季内伏寒邪,达到其他季节所达不到的双重功效。一旦风、寒、暑、湿、燥、火等邪气被赶出体外,疾病能更好被治愈,将邪气排出后,人在炎热的`环境里也不会闷热、烦躁。

   二、宜食补

  三伏天湿气极盛,湿性重浊。湿邪最易伤脾,常使人四肢发软、胸闷、食欲不振。且湿热下注,可致肠炎、痢疾等疾病。因此,此时饮食要以清淡为主,有营养、易消化、忌生冷油腻。三伏天的中医食疗文化由来已久,流传甚广。在食补时,知悉以下几点十分有益。

   瓜菜清热

  冬瓜、黄瓜、苦瓜、山药、芹菜等都是清热祛湿佳品。黄瓜生吃最好,苦瓜是体热者最好的选择,炒冬瓜籽可以祛湿,把西瓜皮洗净炒菜吃也能清热,还有薏米红豆可达到良好的祛湿效果。

   酸能 生津

  流汗过多可耗气伤阴。因此,多吃酸味食物可起到预防作用,且能生津解渴,增强食欲,帮助消化。酸味食物包括很多水果,如柠檬、乌梅、山楂、番茄、葡萄、菠萝、芒果、猕猴桃等。

   多食鱼类

  各种鱼不仅营养丰富,而且也有其侧重的养生功能。如鲫鱼汤祛湿,常见的草鱼有暖胃明目之效;鲈鱼则能补益肝肾,无腥味,红烧、清蒸、炖汤均可。

   多食 豆类

  宋代医著《朱氏集验方》载有“三豆汤”之方,即绿豆、赤小豆和黑豆。绿豆、赤小豆清热、解暑、利湿,黑豆健脾补肾。“三豆汤”取上述三种豆类各20克,洗净浸泡1小时后,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滚后转小火慢煮1小时,豆子开花后也可放入适量的冰糖(继续煮5分钟即可),可一周喝两次。

   三、宜有度

  夏天人体阳气最重,中医养生讲究的原则之一就是顺应自然规律。

  夏季切勿贪凉,用冷饮解暑降温、食用凉菜未尝不可,但不知节制则对身体有害无益。还有就是不宜大量饮用含有菊花、金银花、荷叶等祛火中药成分的凉茶类饮料。另外,空调温度不宜过低,最好根据体质调温。

   四、宜缓动

  炎热的夏季,人们本来就容易出汗,如果锻炼,更容易出汗,且运动过度会损伤身体机能。人们应该选择在早晨或傍晚进行适度锻炼,如练太极拳,鼓舞阳气的生发、增加汗液的排泄,以带动体内滞留的寒气发出体表,增强体质。

   五、宜补水

  补水养生是三伏天的重中之重。三伏天稍动就容易大汗淋漓,继而产生强烈的口渴感。要按出汗量饮水,不能等到口渴才想到喝水,还要定时喝水,白开水、茶水等就是比较好的选择。其中,中药饮品以防暑清热饮、防暑和胃饮及利喉清咽茶居多。

  三伏天养生,首重在“养”。我们要按照中医理论,科学养生。中医最注重的就是平衡,因此,我们在养生之时,更要注重平衡,补益有度,以便获得更好的养生效果。

三伏天养生之道

三伏天养生之道

  三伏天养生之道,相信大家都有听过这样一句话叫做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因此三伏天就会说一个节气,也是说在大暑来临的时候是最热的,特别是三伏天最热的时候。以下分享三伏天养生之道。

  三伏天养生之道1

   一、中医解析三伏天的养生之道

   茶:蔬果制凉茶效果佳

  因绿茶属未发酵茶,性寒,“寒可清热”,能生津止渴,消食化痰。所以盛夏喝茶选绿茶为好。像龙井、碧螺春等都非常适宜夏季饮用。冲泡绿茶时不必盖上杯盖,以免产生闷气,影响茶汤的鲜爽度。而脾胃虚弱的人在夏季则可适当喝些红茶,对胃部的刺激性比绿茶小。

  将一些夏季的瓜果制成凉茶,也可起到消暑的作用。例如西瓜皮凉茶,将接近瓜瓤的那一层西瓜皮洗净后切碎去渣取汁,可以祛暑利尿。将鲜藕洗净切片,放入锅内,倒入适量水用文火慢煮,待锅内水煮至水量的三分之二即可,放凉后饮用就是鲜藕凉茶。鲜藕性凉,常饮能祛火。

   汤:清热解暑选海带汤

  夏季要多喝汤,在进补的时候也要保持汤的清淡,这样有利于消化,比如山楂汤、绿豆汤、酸梅汤、金银花汤、西瓜翠衣汤等。

  此外,这个季节的海带也非常适合做汤。海带性寒,能消痰利水。夏季炎热,正需此种能利水祛暑的食物来降温。例如海带冬瓜薏米汤:选取海带30克,冬瓜100克,薏米30克,白糖适量。将海带用清水洗去咸味,切丝。

  冬瓜去皮,洗净,切成小块。薏米淘洗净。全部材料一起置锅内,加水煮汤,待煮熟后放入白糖调味食用。此款汤中,冬瓜利尿、海带利水、薏米祛湿,三者组合在一起,不仅清热解暑、健脾利湿,同时还有降压降脂的功效。

   二、三伏天5种体质养生方法

   阳虚质

  此类人怕冷,肢体不温,经常感到背部和膝关节以下寒冷。阳虚质的人应以温补脾肾、运动健身为主。宜食温热的食物,比如荔枝、龙眼、羊肉等。

   平和质

  此类人胖瘦匀称、健壮有力、目光有神、精力充沛。其养生原则是协调阴阳,畅通气血,促进代谢。在饮食

  此类人多腰腹部肥满,肢体沉重倦怠。调养应以疏肝理气为主。饮食上宜食具有健胃、行气、活血之物,如陈皮、玫瑰花、茉莉花、山楂等。

   气虚质

  此类人四肢倦怠、肌肉松软、不喜运动。气虚者应以补益脾肺为主,更要慎避风邪。饮食上宜食性质平和、偏温之物,如山药、龙眼肉、莲子等。

   阴虚质

  多为瘦小或瘦长体形的人,此类人怕热、手足心热、皮肤偏干或偏油。养生原则是养阴降火、镇静安神,以饮食调理、心神调养为主。饮食上,不宜吃温燥、辛辣、香浓的食物。宜食清润之物,如葡萄、梨、苦瓜、黄瓜等。

  此类人肤色多偏黄,有“浊”而不清爽之感。调养应以健脾去湿、疏肝利胆为主。饮食上宜食清淡去湿之物,如冬瓜、苦瓜、绿豆、薏米、海带等。

   阳热质

  此类人体格壮实、面色红润、声高气粗。调养应以生津养阴为主。饮食上宜多食水果蔬菜,尤其是黄瓜、苦瓜、西瓜、梨、苹果、冰糖等。

  三伏天养生之道2

   1、夏季养生莫贪凉

  预防中暑是大家首先想到的问题。夏季瓜果众多,特别是西瓜,确能解暑,但不可多食,因其性寒,日常可配些红糖姜茶以平衡其寒性。

  海带绿豆汤是很理想的清热解暑食物,海带能消痰软坚、泄热利水、止咳平喘,而绿豆清热解毒、消除暑热,一起煮汤味道也很特别。用10克荷叶,加6克金银花,再加10克党参,组成解暑益气汤,可以清解暑热,生津止渴,也非常不错,但身体偏虚寒的人应少吃。

  中医认为,夏天是阳气最盛的季节,适合多吃些温性食物,助阳升发。阳气抒发出来,可以让毛孔张开,汗液排泄通畅无阻,就算暑气*人,也能及时散热,不致于出现中暑的现象。相反,如果为了一时痛快,大吃寒凉性食物,身体的气血遇热则行,遇冷则凝,反而将散热渠道堵塞了,更容易中暑。

   2、食物清淡能养生

  在食物“补养”方面,因为三伏天天气炎热,出汗甚多,加上昼长夜短,睡眠时间相对较少,因此能量消耗甚大,需要有合理的饮食来支持,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补养”。这时节不适合吃得过于荤腥油腻,对于一般的人,三分荤七分素比较合理。

  盛夏常出现胃胀、食欲不振的问题,可饮用香气浓郁的花草茶以醒脾,还可以用猪脾与姜丝爆炒后隔水蒸熟来吃,有健脾开胃的功效;草果去心去皮,切细,与羊肉、生姜、料酒同放炖锅中,加水炖熟佐餐,能温中燥湿,开郁消食;对于胃虚寒者,可用花椒、胡椒炖鸡肾,能温中止痛助消化;用当归黄芪炖石斑鱼,能补气血,益精髓,对于气血两虚而常出现心悸患者大有裨益。

   3、运动也可防中暑

  除了吃,夏季的运动是不可或缺的。许多人在夏季的首选运动可能是游泳。专家建议,游泳后干蒸一会儿,将身上的湿气去除。此外,夏季还可以选择慢跑、快走、打太极拳、做瑜伽等缓和的运动形式。专家特别提出,阳光是补足阳气的重要来源,因此,夏天运动时尽可能选择在室外,可利用早晚阳光比较柔和的时间进行运动。

  三伏天要特别注意不要吃冰饮、雪糕

  三伏天都不让吃雪糕,太残忍了点!不是我绝情,是三伏天人体的阳气都浮在体表,五脏六腑是寒凉的,此时再吃冰吃雪糕,相当于雪上加霜,尤其是本身寒气就重的亲,再吃就更寒到骨髓了。

  如果怕热可以喝常温的凉白开,朴素而养身。如果你能坚持一个三伏天不碰冰饮、雪糕,即使不专门去冬病夏治,体内的顽固寒气也能自己好大半,尤其是一到冬天就特别怕冷、手脚冰凉的亲,记住了哦!

   饮食推荐:三豆汤

  三豆汤的方子出自宋代医学著作《朱氏集验方》。有哪三豆呢?有绿豆、赤小豆和黑豆。三豆汤中,绿豆、赤小豆起清热解暑、利湿的功效,黑豆则健脾补肾。绿豆和赤小豆都是寒凉之物,黑豆的加入,对它们的寒凉性有一定的抵消。因此,三豆汤不仅能清热除暑,还能健脾利湿。

  这样一来,体质一般的人经常食用适量的三豆汤,就不会给脾胃功能带来不利影响。对于消化功能特别弱的人,可在三豆中加入适量大米,熬成清粥食用,也有清热健脾的效果。

  材料:绿豆、赤小豆、黑豆各20克,冰糖适量。

   做法:

  1、将豆子洗净,清水浸泡1个小时;

  2、将三豆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用大火烧滚后转小火慢煮1个小时。待豆子开花后,放入冰糖继续煮5分钟即可。放凉后连汤带豆一起食用。

   小提示:

  1、老人、小孩、肠胃不好的亲,可以用红糖代替冰糖;

  2、三豆汤一周可以喝两次,三伏期间喝最好,最晚可以喝到处暑。

  三伏天养生之道3

   一、宜补阳

  中医养生主张“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三伏天最适宜温补阳气,驱散寒邪。此时补阳可以去除冬季内伏寒邪,达到其他季节所达不到的双重功效。一旦风、寒、暑、湿、燥、火等邪气被赶出体外,疾病能更好被治愈,将邪气排出后,人在炎热的`环境里也不会闷热、烦躁。

   二、宜食补

  三伏天湿气极盛,湿性重浊。湿邪最易伤脾,常使人四肢发软、胸闷、食欲不振。且湿热下注,可致肠炎、痢疾等疾病。因此,此时饮食要以清淡为主,有营养、易消化、忌生冷油腻。三伏天的中医食疗文化由来已久,流传甚广。在食补时,知悉以下几点十分有益。

   瓜菜清热

  冬瓜、黄瓜、苦瓜、山药、芹菜等都是清热祛湿佳品。黄瓜生吃最好,苦瓜是体热者最好的选择,炒冬瓜籽可以祛湿,把西瓜皮洗净炒菜吃也能清热,还有薏米红豆可达到良好的祛湿效果。

   酸能 生津

  流汗过多可耗气伤阴。因此,多吃酸味食物可起到预防作用,且能生津解渴,增强食欲,帮助消化。酸味食物包括很多水果,如柠檬、乌梅、山楂、番茄、葡萄、菠萝、芒果、猕猴桃等。

   多食鱼类

  各种鱼不仅营养丰富,而且也有其侧重的养生功能。如鲫鱼汤祛湿,常见的草鱼有暖胃明目之效;鲈鱼则能补益肝肾,无腥味,红烧、清蒸、炖汤均可。

   多食 豆类

  宋代医著《朱氏集验方》载有“三豆汤”之方,即绿豆、赤小豆和黑豆。绿豆、赤小豆清热、解暑、利湿,黑豆健脾补肾。“三豆汤”取上述三种豆类各20克,洗净浸泡1小时后,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滚后转小火慢煮1小时,豆子开花后也可放入适量的冰糖(继续煮5分钟即可),可一周喝两次。

   三、宜有度

  夏天人体阳气最重,中医养生讲究的原则之一就是顺应自然规律。

  夏季切勿贪凉,用冷饮解暑降温、食用凉菜未尝不可,但不知节制则对身体有害无益。还有就是不宜大量饮用含有菊花、金银花、荷叶等祛火中药成分的凉茶类饮料。另外,空调温度不宜过低,最好根据体质调温。

   四、宜缓动

  炎热的夏季,人们本来就容易出汗,如果锻炼,更容易出汗,且运动过度会损伤身体机能。人们应该选择在早晨或傍晚进行适度锻炼,如练太极拳,鼓舞阳气的生发、增加汗液的排泄,以带动体内滞留的寒气发出体表,增强体质。

   五、宜补水

  补水养生是三伏天的重中之重。三伏天稍动就容易大汗淋漓,继而产生强烈的口渴感。要按出汗量饮水,不能等到口渴才想到喝水,还要定时喝水,白开水、茶水等就是比较好的选择。其中,中药饮品以防暑清热饮、防暑和胃饮及利喉清咽茶居多。

  三伏天养生,首重在“养”。我们要按照中医理论,科学养生。中医最注重的就是平衡,因此,我们在养生之时,更要注重平衡,补益有度,以便获得更好的养生效果。

三伏天中医养生知识

三伏天中医养生知识

  三伏天中医养生知识。三伏天是一个重要的时候,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而现在正是进入三伏的时候了,天气酷热,温度极高,热得就像热锅中的蚂蚁一样……下面看看三伏天中医养生知识及相关资料。

  三伏天中医养生知识1

   1、养 气

  暑天容易伤气,这将导致体力、元气不足,机体功能下降。所以夏令养生尤其要注意“养气”,以防到了冬天阳气不足。

   养生策略

   1、西洋参泡茶

  夏天最好的补气药是西洋参,这是人参中唯一一个不上火、不伤阴的参。

   2、黄鳝

  民间有“小暑黄鳝赛人参”的说法,小暑前后一个月的鳝鱼最为滋补,中医认为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

   2、养 心

  夏天出汗多,伤心阴、耗心阳。所以,夏天是心脏最累的季节,人五脏之中的心与夏相应,故夏季人们当以养心为主。

   养生策略

   常吃红色食物

  国家高级营养师李永华介绍,夏季宜多吃红色食物。比如红枣、樱桃、葡萄柚、藏红花等。

   3、健 脾

  夏天没胃口、没有食欲是不少人的通病。脾胃为后天之本,吃不好就会引发很多问题。

  三伏天中医养生知识2

   何为三伏?

  中国古人对三伏的来源和定义,可以简单地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旬至8月上旬间。

  今年的三伏天共40天,比去年多10天,7月13日交“头伏”,7月23日交“中伏”,8月12日交“末伏”,8月22日“出伏”。

  按我国阴历(农历)气候规律,前人早有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头伏和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三伏”共三十天或四十天。

  三伏的具体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

  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头伏)和中伏(二伏)的开始日期,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的第一天。所谓庚日,是指农历天干为庚的日子,共有“庚子庚寅庚辰庚午庚申庚戍”六种,依次每十天轮流一下(即六十甲子中的六庚日)。

  因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即为初伏和中伏的第一天,而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初伏的时间为10天,末伏规定也是10天。中伏时间有长有短,可能10天,也可能20天。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初伏)出现的迟早不同,故中伏的天数也不相同,于是就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40天的`差别。

   三伏养生之饮食

  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因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东西,而饺子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伏日宜吃面,北方有句俚语,叫做“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俗话说“热在三伏”。户外阳光火辣辣地烤着,室内空调冷嗖嗖地吹着,在忽冷忽热中,即使身体健康的人也难免头晕目眩、心绪烦躁、食欲大减、胃肠道功能紊乱。所以,在三伏天,在饮食上要格外注意些什么呢?

   1、补水养生

  中医理论讲究“阴阳五行”、“天人一体”,冬为阴,夏为阳,夏季为阳盛阴衰之季,也正是人体阳气旺发之时,人体阳气,在夏季有欲升欲旺的趋势,体内凝寒之气处于易解的状态。三伏天,人稍劳作或运动,就大量出汗,接着产生强烈的口渴感。因此,补水养生便成为三伏天的重中之重。

   2、多酸多甘

  古代学者认为“夏季暑湿,适宜清补”。夏天酷热高温,人们喜冷饮,喝水多,导致湿气侵入人体,而外湿入内,使水湿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产生障碍,出现积水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

  按中医养生学的观点,暑湿对脾非常不利,而味苦的食物具有泻燥的功能,不宜多食,因此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多食甘凉或甘寒为宜。并且,夏季归心,而心喜凉,宜食酸,所以夏季应适当地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如:菠萝、西瓜等。

   3、补气去火

  炎炎夏日不仅带给我们身体上的不适,还容易导致越来越多的人火气上升,表现出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失眠等,这些症状在医学上称为“夏季情感障碍”。

  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补的必备功课。夏日祛火的食物,上佳选择:苦瓜、西红柿等性凉、清暑的蔬果,同时,牛奶性微寒,可以补水、滋阴、解热毒,也是“去火”良品。鸭肉更是夏季大补之良方。

  三伏天中医养生知识3

   三伏天这些事需注意

  首先,夏天应该注意少吃瓜,特别是西瓜,虽能解暑,但不可多食。因其性寒,日常可配些红糖姜茶以平衡其寒性。对于冰饮一类,夏天更是不宜多食,特别是老年人更不宜饮用冷饮、雪糕之类的食物。

  其次,日常生活细节要注意。夏天时,人洗澡特别勤。有的人头发湿漉漉的,就坐在空调屋里,甚至头发不吹干就睡觉,导致“湿邪”在不知不觉中入侵身体。所以,夏天也要把头发擦干再入睡。颈椎、腰身不要对着空调。从外面一身汗回来或者在运动后。

  对着空调使劲吹凉风,湿气会借机顺着张开的汗毛孔进入人体,损伤阳气。在空调房里穿衣服,要过肘过肩,女性不露腰,男性不露颈椎。熬夜纳凉也是大忌,睡眠不足就是脾虚的症状,表明体内湿气过重,三伏天应该睡30~60分钟午觉。

  另外,夏天虽然天热但还是应适当运动,不宜久坐不动。久坐会使人供血不足,加重乏力和肌肉酸痛,影响湿气的排除。夏练三伏,但别傻练。

  夏天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的时候,人体会出汗;且情绪调节中枢就会受到明显影响,人也容易心烦意乱。这个时候练一练的方法很简单:端坐、闭目、吞津,就是一个好方法。

   三伏天应该如何养生

  三伏天养生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冬病夏治;二是夏补三伏。至于三伏天养生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三伏灸中医疗法、三伏进补,加上适当的体育锻炼。

   1、冬病夏治

  由于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气最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的肌肤腠理开泄,选取穴位敷贴,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所以在夏季治疗冬病,往往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2、三伏灸

  三伏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疗法,与现代预防医学有异曲同工之处。祖国医学早在千百年前就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疗法,是世界上最早的预防医学,“冬病夏治”的“三伏灸”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

  这种疗法是通过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人们体内阳气也相对充沛的时机,应用具有温经散寒补虚助阳的中药制成药饼,通过有经验的针灸医生辨证分析后,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贴敷灸治疗。

   3、伏天进补

  民间有“头伏鸡,二伏狗,三伏甲鱼红枣肚”,徐州人也常说“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三伏进补养生,一定要把握伏天的特点:温度高,湿度大,白昼时间长,人相对睡眠时间少。进补应结合个人实际情况,分清虚实、对症补益,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4、夏练三伏

  俗语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是古代长期养生*的经验总结。夏练三伏要辩证避开高温时段防中暑,运动时间最好选择清晨或傍晚,运动期间要注意补水。另外,老年人在运动时要特别注意运动量适量,避免出现身体难以负荷的现象。

三伏天中医养生知识

三伏天中医养生知识

  三伏天中医养生知识。三伏天是一个重要的时候,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而现在正是进入三伏的时候了,天气酷热,温度极高,热得就像热锅中的蚂蚁一样……下面看看三伏天中医养生知识及相关资料。

  三伏天中医养生知识1

   1、养 气

  暑天容易伤气,这将导致体力、元气不足,机体功能下降。所以夏令养生尤其要注意“养气”,以防到了冬天阳气不足。

   养生策略

   1、西洋参泡茶

  夏天最好的补气药是西洋参,这是人参中唯一一个不上火、不伤阴的参。

   2、黄鳝

  民间有“小暑黄鳝赛人参”的说法,小暑前后一个月的鳝鱼最为滋补,中医认为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

   2、养 心

  夏天出汗多,伤心阴、耗心阳。所以,夏天是心脏最累的季节,人五脏之中的心与夏相应,故夏季人们当以养心为主。

   养生策略

   常吃红色食物

  国家高级营养师李永华介绍,夏季宜多吃红色食物。比如红枣、樱桃、葡萄柚、藏红花等。

   3、健 脾

  夏天没胃口、没有食欲是不少人的通病。脾胃为后天之本,吃不好就会引发很多问题。

  三伏天中医养生知识2

   何为三伏?

  中国古人对三伏的来源和定义,可以简单地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旬至8月上旬间。

  今年的三伏天共40天,比去年多10天,7月13日交“头伏”,7月23日交“中伏”,8月12日交“末伏”,8月22日“出伏”。

  按我国阴历(农历)气候规律,前人早有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头伏和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三伏”共三十天或四十天。

  三伏的具体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

  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头伏)和中伏(二伏)的开始日期,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的第一天。所谓庚日,是指农历天干为庚的日子,共有“庚子庚寅庚辰庚午庚申庚戍”六种,依次每十天轮流一下(即六十甲子中的六庚日)。

  因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即为初伏和中伏的第一天,而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初伏的时间为10天,末伏规定也是10天。中伏时间有长有短,可能10天,也可能20天。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初伏)出现的迟早不同,故中伏的天数也不相同,于是就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40天的`差别。

   三伏养生之饮食

  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因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东西,而饺子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伏日宜吃面,北方有句俚语,叫做“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俗话说“热在三伏”。户外阳光火辣辣地烤着,室内空调冷嗖嗖地吹着,在忽冷忽热中,即使身体健康的人也难免头晕目眩、心绪烦躁、食欲大减、胃肠道功能紊乱。所以,在三伏天,在饮食上要格外注意些什么呢?

   1、补水养生

  中医理论讲究“阴阳五行”、“天人一体”,冬为阴,夏为阳,夏季为阳盛阴衰之季,也正是人体阳气旺发之时,人体阳气,在夏季有欲升欲旺的趋势,体内凝寒之气处于易解的状态。三伏天,人稍劳作或运动,就大量出汗,接着产生强烈的口渴感。因此,补水养生便成为三伏天的重中之重。

   2、多酸多甘

  古代学者认为“夏季暑湿,适宜清补”。夏天酷热高温,人们喜冷饮,喝水多,导致湿气侵入人体,而外湿入内,使水湿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产生障碍,出现积水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

  按中医养生学的观点,暑湿对脾非常不利,而味苦的食物具有泻燥的功能,不宜多食,因此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多食甘凉或甘寒为宜。并且,夏季归心,而心喜凉,宜食酸,所以夏季应适当地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如:菠萝、西瓜等。

   3、补气去火

  炎炎夏日不仅带给我们身体上的不适,还容易导致越来越多的人火气上升,表现出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失眠等,这些症状在医学上称为“夏季情感障碍”。

  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补的必备功课。夏日祛火的食物,上佳选择:苦瓜、西红柿等性凉、清暑的蔬果,同时,牛奶性微寒,可以补水、滋阴、解热毒,也是“去火”良品。鸭肉更是夏季大补之良方。

  三伏天中医养生知识3

   三伏天这些事需注意

  首先,夏天应该注意少吃瓜,特别是西瓜,虽能解暑,但不可多食。因其性寒,日常可配些红糖姜茶以平衡其寒性。对于冰饮一类,夏天更是不宜多食,特别是老年人更不宜饮用冷饮、雪糕之类的食物。

  其次,日常生活细节要注意。夏天时,人洗澡特别勤。有的人头发湿漉漉的,就坐在空调屋里,甚至头发不吹干就睡觉,导致“湿邪”在不知不觉中入侵身体。所以,夏天也要把头发擦干再入睡。颈椎、腰身不要对着空调。从外面一身汗回来或者在运动后。

  对着空调使劲吹凉风,湿气会借机顺着张开的汗毛孔进入人体,损伤阳气。在空调房里穿衣服,要过肘过肩,女性不露腰,男性不露颈椎。熬夜纳凉也是大忌,睡眠不足就是脾虚的症状,表明体内湿气过重,三伏天应该睡30~60分钟午觉。

  另外,夏天虽然天热但还是应适当运动,不宜久坐不动。久坐会使人供血不足,加重乏力和肌肉酸痛,影响湿气的排除。夏练三伏,但别傻练。

  夏天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的时候,人体会出汗;且情绪调节中枢就会受到明显影响,人也容易心烦意乱。这个时候练一练的方法很简单:端坐、闭目、吞津,就是一个好方法。

   三伏天应该如何养生

  三伏天养生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冬病夏治;二是夏补三伏。至于三伏天养生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三伏灸中医疗法、三伏进补,加上适当的体育锻炼。

   1、冬病夏治

  由于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气最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的肌肤腠理开泄,选取穴位敷贴,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所以在夏季治疗冬病,往往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2、三伏灸

  三伏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疗法,与现代预防医学有异曲同工之处。祖国医学早在千百年前就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疗法,是世界上最早的预防医学,“冬病夏治”的“三伏灸”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

  这种疗法是通过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人们体内阳气也相对充沛的时机,应用具有温经散寒补虚助阳的中药制成药饼,通过有经验的针灸医生辨证分析后,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贴敷灸治疗。

   3、伏天进补

  民间有“头伏鸡,二伏狗,三伏甲鱼红枣肚”,徐州人也常说“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三伏进补养生,一定要把握伏天的特点:温度高,湿度大,白昼时间长,人相对睡眠时间少。进补应结合个人实际情况,分清虚实、对症补益,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4、夏练三伏

  俗语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是古代长期养生*的经验总结。夏练三伏要辩证避开高温时段防中暑,运动时间最好选择清晨或傍晚,运动期间要注意补水。另外,老年人在运动时要特别注意运动量适量,避免出现身体难以负荷的现象。

三伏天中医养生知识

三伏天中医养生知识

  三伏天中医养生知识。三伏天是一个重要的时候,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而现在正是进入三伏的时候了,天气酷热,温度极高,热得就像热锅中的蚂蚁一样……下面看看三伏天中医养生知识及相关资料。

  三伏天中医养生知识1

   1、养 气

  暑天容易伤气,这将导致体力、元气不足,机体功能下降。所以夏令养生尤其要注意“养气”,以防到了冬天阳气不足。

   养生策略

   1、西洋参泡茶

  夏天最好的补气药是西洋参,这是人参中唯一一个不上火、不伤阴的参。

   2、黄鳝

  民间有“小暑黄鳝赛人参”的说法,小暑前后一个月的鳝鱼最为滋补,中医认为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

   2、养 心

  夏天出汗多,伤心阴、耗心阳。所以,夏天是心脏最累的季节,人五脏之中的心与夏相应,故夏季人们当以养心为主。

   养生策略

   常吃红色食物

  国家高级营养师李永华介绍,夏季宜多吃红色食物。比如红枣、樱桃、葡萄柚、藏红花等。

   3、健 脾

  夏天没胃口、没有食欲是不少人的通病。脾胃为后天之本,吃不好就会引发很多问题。

  三伏天中医养生知识2

   何为三伏?

  中国古人对三伏的来源和定义,可以简单地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旬至8月上旬间。

  今年的三伏天共40天,比去年多10天,7月13日交“头伏”,7月23日交“中伏”,8月12日交“末伏”,8月22日“出伏”。

  按我国阴历(农历)气候规律,前人早有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头伏和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三伏”共三十天或四十天。

  三伏的具体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

  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头伏)和中伏(二伏)的开始日期,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的第一天。所谓庚日,是指农历天干为庚的日子,共有“庚子庚寅庚辰庚午庚申庚戍”六种,依次每十天轮流一下(即六十甲子中的六庚日)。

  因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即为初伏和中伏的第一天,而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初伏的时间为10天,末伏规定也是10天。中伏时间有长有短,可能10天,也可能20天。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初伏)出现的迟早不同,故中伏的天数也不相同,于是就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40天的`差别。

   三伏养生之饮食

  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因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东西,而饺子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伏日宜吃面,北方有句俚语,叫做“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俗话说“热在三伏”。户外阳光火辣辣地烤着,室内空调冷嗖嗖地吹着,在忽冷忽热中,即使身体健康的人也难免头晕目眩、心绪烦躁、食欲大减、胃肠道功能紊乱。所以,在三伏天,在饮食上要格外注意些什么呢?

   1、补水养生

  中医理论讲究“阴阳五行”、“天人一体”,冬为阴,夏为阳,夏季为阳盛阴衰之季,也正是人体阳气旺发之时,人体阳气,在夏季有欲升欲旺的趋势,体内凝寒之气处于易解的状态。三伏天,人稍劳作或运动,就大量出汗,接着产生强烈的口渴感。因此,补水养生便成为三伏天的重中之重。

   2、多酸多甘

  古代学者认为“夏季暑湿,适宜清补”。夏天酷热高温,人们喜冷饮,喝水多,导致湿气侵入人体,而外湿入内,使水湿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产生障碍,出现积水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

  按中医养生学的观点,暑湿对脾非常不利,而味苦的食物具有泻燥的功能,不宜多食,因此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多食甘凉或甘寒为宜。并且,夏季归心,而心喜凉,宜食酸,所以夏季应适当地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如:菠萝、西瓜等。

   3、补气去火

  炎炎夏日不仅带给我们身体上的不适,还容易导致越来越多的人火气上升,表现出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失眠等,这些症状在医学上称为“夏季情感障碍”。

  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补的必备功课。夏日祛火的食物,上佳选择:苦瓜、西红柿等性凉、清暑的蔬果,同时,牛奶性微寒,可以补水、滋阴、解热毒,也是“去火”良品。鸭肉更是夏季大补之良方。

  三伏天中医养生知识3

   三伏天这些事需注意

  首先,夏天应该注意少吃瓜,特别是西瓜,虽能解暑,但不可多食。因其性寒,日常可配些红糖姜茶以平衡其寒性。对于冰饮一类,夏天更是不宜多食,特别是老年人更不宜饮用冷饮、雪糕之类的食物。

  其次,日常生活细节要注意。夏天时,人洗澡特别勤。有的人头发湿漉漉的,就坐在空调屋里,甚至头发不吹干就睡觉,导致“湿邪”在不知不觉中入侵身体。所以,夏天也要把头发擦干再入睡。颈椎、腰身不要对着空调。从外面一身汗回来或者在运动后。

  对着空调使劲吹凉风,湿气会借机顺着张开的汗毛孔进入人体,损伤阳气。在空调房里穿衣服,要过肘过肩,女性不露腰,男性不露颈椎。熬夜纳凉也是大忌,睡眠不足就是脾虚的症状,表明体内湿气过重,三伏天应该睡30~60分钟午觉。

  另外,夏天虽然天热但还是应适当运动,不宜久坐不动。久坐会使人供血不足,加重乏力和肌肉酸痛,影响湿气的排除。夏练三伏,但别傻练。

  夏天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的时候,人体会出汗;且情绪调节中枢就会受到明显影响,人也容易心烦意乱。这个时候练一练的方法很简单:端坐、闭目、吞津,就是一个好方法。

   三伏天应该如何养生

  三伏天养生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冬病夏治;二是夏补三伏。至于三伏天养生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三伏灸中医疗法、三伏进补,加上适当的体育锻炼。

   1、冬病夏治

  由于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气最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的肌肤腠理开泄,选取穴位敷贴,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所以在夏季治疗冬病,往往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2、三伏灸

  三伏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疗法,与现代预防医学有异曲同工之处。祖国医学早在千百年前就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疗法,是世界上最早的预防医学,“冬病夏治”的“三伏灸”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

  这种疗法是通过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人们体内阳气也相对充沛的时机,应用具有温经散寒补虚助阳的中药制成药饼,通过有经验的针灸医生辨证分析后,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贴敷灸治疗。

   3、伏天进补

  民间有“头伏鸡,二伏狗,三伏甲鱼红枣肚”,徐州人也常说“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三伏进补养生,一定要把握伏天的特点:温度高,湿度大,白昼时间长,人相对睡眠时间少。进补应结合个人实际情况,分清虚实、对症补益,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4、夏练三伏

  俗语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是古代长期养生*的经验总结。夏练三伏要辩证避开高温时段防中暑,运动时间最好选择清晨或傍晚,运动期间要注意补水。另外,老年人在运动时要特别注意运动量适量,避免出现身体难以负荷的现象。

对中医养生的看法

  说实话,中医中药在养生保健,防病,治未病方面有独到之处,不容置疑。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对中医养生的看法,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养生看法1:中医养生观

  养生和生活的关系决定了养生观点的多面性。那么,什么是养生?为什么要养生?如何养生?让我们从养生文化高峰论坛上各位专家的精彩发言中,领略养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

  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1. 未病先防、未老先养。

  2.天人相应、形神兼具。

  3.调整阴阳、补偏救弊。

  4. 动静有常、和谐适度 。

  中医养生看法2:中医养生法则

  养生就是“治未病”,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深度思想

  其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

  其二,阴阳平衡的健康观。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什么是阴呢?阴就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什么是阳呢?阳就是能量,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发冷的、都属于阴。身体之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所以,中医养生高度强调阴阳平衡,健康一生。

  其三,身心合一的整体观。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

  延长生命

  《黄帝内经》在开篇《上古天真论》首起问题就是关系功能衰退和寿命的问题:“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神农本草经》则不断提出“不老”的概念。聂文涛在《求索神农智慧》一书中指出:中医学和中药学的发展不是依靠偶然的经验积累,而是大量先哲为追求更高健康水平所进行的探索。

  《道德经》上曾经讲到,那些善于养生的人们懂得如何避免身心受到伤害。他们知道如何通过正确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从而获得健康,也会比一般人的生命更长久。当人们能够远离病痛,自然就能延缓衰老,延长寿命。

  中医养生看法3:中医养生影响因素

  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上古天真论中的养德,主要是体现在合同与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才能有利于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而长生不老和福寿无疆的理想境界,必须是从生活方式病和社会方式病入手转变,必须从人类的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根本点改造好,将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负增长的下士,力挽狂澜地改造好和奋起直追,将庶人(中士)和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比较优越的上士们一起,向贤人、圣人、至人、真人、神圣人的福寿无疆境界利己利他,这就是合同与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和此其道生促成的科学*成果。

  养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进行有规律的运动。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养生要求我们要培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波动,和情感不稳定。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中医养生看法4:健康、平衡的饮食也是养生的必备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四大基石:均衡营养、适量运动、充足睡眠、良好心态。膳食平衡首选即个性化科学食疗,检查偏食后补缺食、限过食达到膳食平衡——异病同治。个性化科学食疗可以预防近百种常见身心智疾病,对于已病人群有促进康复作用。

  数千年以来,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认定是达到长寿的关键因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则被认为是使健康出现问题的根源。预防疾病也是养生的重要一环。通过有规律的锻炼,正确使用药物,适当的进行食补,以及其他的有益于健康的活动,每个人都可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之目的。

  中医养生看法5:药浴的好处

  药浴作用机理概言之,系药物作用于全身肌表、局部、患处,并经吸收,循行经络血脉,内达脏腑,由表及里,因而产生效应。药浴洗浴,可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淤、驱风散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调整阴阳、协调脏腑、通行气血、濡养全身等养生功效。现代药理也证实,御众堂药浴后能提高血液中某些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增强肌肤的弹性和活力。具体而言药浴有以下功效:

  1、检测身体最真实的健康状况(特别是亚健康,在打通的过程中);

  2、检测患病状况和患病的部位(很多时候体检的数据是无法检测出身体最真实的健康状况的,诸如亚健康、一些慢性病、身体*疾病及发展趋势);

  3、疏通经络、打通全身血脉和小血管、打通全身气血路、经络路、脏腑及组织系统等通路;

  4、祛风寒、除湿热、散内毒、通过发汗排除体内毒素;

  5、祛死血、生活血;

  6、协调脏腑、通利关节、调理五行、平衡阴阳;

  7、活化细胞、增强免疫力、提高血液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

  8、增强肌肤弹性和活力、美容肌肤、抗衰老。

  中医养生看法6:中医对灵芝药用价值的认识

  在中医沿革的历史中,灵芝深受历代医家的推崇,并以“太上之药”的高贵形象和灵验功效深入人心。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着《神农本草经》中,共收录了365种药物,所载药品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药皆为有效、无毒者,灵芝即名列上品之最。

  中医认为,灵芝是所有补虚中药中惟一归肾、肝、心、肺、脾五经的药物,既可补益肝、肺、肾,又可养心安神,健脾助消化。

  所以,凡元气不足、精亏神伤、齿落、发白、腰膝酸痛、关节不利、头晕、耳聋、心悸、失眠、健忘、咳喘、气短、乏力、纳呆、腹胀等等,均可服之。

  由于灵芝可大补五脏虚损、平衡阴阳、调和气血,因此在中医里,它被视为“轻身不老、延年神仙“的珍品。

对中医养生的看法

  说实话,中医中药在养生保健,防病,治未病方面有独到之处,不容置疑。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对中医养生的看法,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养生看法1:中医养生观

  养生和生活的关系决定了养生观点的多面性。那么,什么是养生?为什么要养生?如何养生?让我们从养生文化高峰论坛上各位专家的精彩发言中,领略养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

  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1. 未病先防、未老先养。

  2.天人相应、形神兼具。

  3.调整阴阳、补偏救弊。

  4. 动静有常、和谐适度 。

  中医养生看法2:中医养生法则

  养生就是“治未病”,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深度思想

  其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

  其二,阴阳平衡的健康观。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什么是阴呢?阴就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什么是阳呢?阳就是能量,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发冷的、都属于阴。身体之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所以,中医养生高度强调阴阳平衡,健康一生。

  其三,身心合一的整体观。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

  延长生命

  《黄帝内经》在开篇《上古天真论》首起问题就是关系功能衰退和寿命的问题:“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神农本草经》则不断提出“不老”的概念。聂文涛在《求索神农智慧》一书中指出:中医学和中药学的发展不是依靠偶然的经验积累,而是大量先哲为追求更高健康水平所进行的探索。

  《道德经》上曾经讲到,那些善于养生的人们懂得如何避免身心受到伤害。他们知道如何通过正确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从而获得健康,也会比一般人的生命更长久。当人们能够远离病痛,自然就能延缓衰老,延长寿命。

  中医养生看法3:中医养生影响因素

  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上古天真论中的养德,主要是体现在合同与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才能有利于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而长生不老和福寿无疆的理想境界,必须是从生活方式病和社会方式病入手转变,必须从人类的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根本点改造好,将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负增长的下士,力挽狂澜地改造好和奋起直追,将庶人(中士)和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比较优越的上士们一起,向贤人、圣人、至人、真人、神圣人的福寿无疆境界利己利他,这就是合同与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和此其道生促成的科学*成果。

  养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进行有规律的运动。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养生要求我们要培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波动,和情感不稳定。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中医养生看法4:健康、平衡的饮食也是养生的必备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四大基石:均衡营养、适量运动、充足睡眠、良好心态。膳食平衡首选即个性化科学食疗,检查偏食后补缺食、限过食达到膳食平衡——异病同治。个性化科学食疗可以预防近百种常见身心智疾病,对于已病人群有促进康复作用。

  数千年以来,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认定是达到长寿的关键因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则被认为是使健康出现问题的根源。预防疾病也是养生的重要一环。通过有规律的锻炼,正确使用药物,适当的进行食补,以及其他的有益于健康的活动,每个人都可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之目的。

  中医养生看法5:药浴的好处

  药浴作用机理概言之,系药物作用于全身肌表、局部、患处,并经吸收,循行经络血脉,内达脏腑,由表及里,因而产生效应。药浴洗浴,可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淤、驱风散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调整阴阳、协调脏腑、通行气血、濡养全身等养生功效。现代药理也证实,御众堂药浴后能提高血液中某些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增强肌肤的弹性和活力。具体而言药浴有以下功效:

  1、检测身体最真实的健康状况(特别是亚健康,在打通的过程中);

  2、检测患病状况和患病的部位(很多时候体检的数据是无法检测出身体最真实的健康状况的,诸如亚健康、一些慢性病、身体*疾病及发展趋势);

  3、疏通经络、打通全身血脉和小血管、打通全身气血路、经络路、脏腑及组织系统等通路;

  4、祛风寒、除湿热、散内毒、通过发汗排除体内毒素;

  5、祛死血、生活血;

  6、协调脏腑、通利关节、调理五行、平衡阴阳;

  7、活化细胞、增强免疫力、提高血液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

  8、增强肌肤弹性和活力、美容肌肤、抗衰老。

  中医养生看法6:中医对灵芝药用价值的认识

  在中医沿革的历史中,灵芝深受历代医家的推崇,并以“太上之药”的高贵形象和灵验功效深入人心。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着《神农本草经》中,共收录了365种药物,所载药品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药皆为有效、无毒者,灵芝即名列上品之最。

  中医认为,灵芝是所有补虚中药中惟一归肾、肝、心、肺、脾五经的药物,既可补益肝、肺、肾,又可养心安神,健脾助消化。

  所以,凡元气不足、精亏神伤、齿落、发白、腰膝酸痛、关节不利、头晕、耳聋、心悸、失眠、健忘、咳喘、气短、乏力、纳呆、腹胀等等,均可服之。

  由于灵芝可大补五脏虚损、平衡阴阳、调和气血,因此在中医里,它被视为“轻身不老、延年神仙“的珍品。

中医养生的7个小技巧,中医养生要记住八大禁忌、7个“按时”

捶背比较适合中老年人,人体背部有丰富的脊椎神经和脏腑腧穴,捶背可刺激背部皮肤、皮下组织的穴位,通过神经系统和经络的传导,增强内分泌和经络系统的功能,提高免疫机能,增强抗病能力。捶背可舒筋活血,使肌肉放松,防止慢性腰痛和腰肌劳损,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皮肤营养,加速背部皮肤新陈代谢。

此外,捶背还可安神宁心,对中老年人所患多种慢性病具治疗作用。捶背手法要均匀,着力要有弹性,轻拍轻叩,每分钟60-100下,每日1-2次。每次捶背时间30-50分钟,以上下轻轻叩打为宜。严重心脏病者,捶背须谨慎。

按摩面部,又称浴面,能激发阳气。方法为两手搓热后,用手掌擦面部十数次。或用双手轻擦或拍打面部,每次1-2分钟,每日2-3次。因经络系统中足三阳经都起于头面部,擦面可疏通经络,并有面部美容作用。每天清晨,将两手搓热,以中指沿鼻部两侧自下而上,带动其他手指,搽到额部向两侧分开,经两颊而下,像洗脸一样,搽10余次。

经常浴面能使面色红润,少生皱纹,防止面部神经麻痹,浴面同时还具有消除疲劳,振奋精神的作用。此法有助于改善面部,尤其是耳部的末梢血液循环。

中医称眼球转动为运睛。将眼闭上,眼球自左向右转动6-10次,然后再自右向左转动6-10次。眼球转动要慢,然后闭目片刻,再突然睁开眼睛。速度要均匀,每个转动方向可作2-4个节拍。此法对于有眼花、眼疾的中老年人十分合适,常用能年老目明、事物清晰。

背主一身阳气,是中医经络督脉及膀胱经所在之处,常暖可使阳气运行并畅达全身经脉,防病治病。日常可采用按摩、晒太阳等法。古人认为背部为督脉之所居,是太阳膀胱经之所舍。人感受防寒,多从背部起,故背部应常保温暖。

保护好背部既可防治感冒,又可固肾强腰。中老年人应加强背部的锻炼与调养,晚间起床时给背部披件衣服,日常生活中尽量做到背宜常暖,防止受寒。

腹为胃肠等脏器所在,常作腹部按摩有利消化。古人称为摩脐腹、摩生门。即绕脐揉腹。平时经常用手摩腹,可消除腹胀,有助于食物消化。仰卧在床,两腿伸直,脚尖朝上,两手搓热,两手相叠,用掌心在以脐部为中心的腹部,顺时针方向分小圈、中圈、大圈各转摩12次。

男人多对肠胃进行按摩能健肾强腰、滋阴壮阳、益气固精、健脾胃、助消化,久练对肾亏乏力及便秘均有疗效。

四肢经常活动,不仅锻炼四肢肌肉、筋骨,也能通过四肢运动促进内脏气血运动,增强体质。两手握拳,连同两肩,向前轮转,先有里向外下方转再由外向里上方转,然后再反方向转,各转20次。也可先左后右。

除外,平坐,提起左脚向前缓缓伸直,脚尖向上,当要伸直时,脚跟用力向前下方蹬一下,做五次后,再右脚做。能舒展四肢关节。此法对于中老年人预防肩周疾病,提高身体机能,具有益处。

用手掌、干毛巾沐浴周身皮肤,及全身按摩,能疏通经络,活跃气血,抗衰老防疾病。古人称为干沐浴。即将二手搓热,常搓摩周身皮肤,像洗澡一样。一般从头顶百会开始,顺次面部,两边肩臂,从上而下,*、腹部、后背至左右腿,依次擦之。可使周身气血通畅,舒筋活血,皮肤润泽而富有弹性。

许多人认为 养生 是老人的事,年轻时无须 养生 。其实, 养生 要从娃娃抓起,正如机器要从新时保养。一旦零件有损, 养生 为时已晚,效果必将大打折扣。

许多人不病不查体,病了才看医生。其实, 养生 应以预防为主,平时应定期检查,定时保养。

许多人不吃早餐或不按时就餐,理由是不饿。生理学告诉我们,食物在胃内经过4~5个小时后就全部排空。感到饥饿时胃液已经开始"消化"胃黏膜,而规律饮食、均衡营养,是 养生 保健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平时不喝水,口渴才饮水,是许多人的习惯。事实上,水对人体代谢的作用比食物还重要。感到口渴时表明身体已经缺水到一定程度。临床发现,不常饮水的人,患便秘、尿路结石的机率会明显高于有饮水习惯的人。

许多人没有定时排便的习惯,甚至有便不解,宁愿憋着,这样对 健康 极为不利。大小便在体内停留时间过长,容易引起便秘或膀胱过度充盈,粪便和尿液中的有毒物质被人体吸收,造成“自身中毒”。

人的一生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是新陈代谢活动中重要的生理过程。只有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证每天不少于7小时睡眠,才能维持生物钟的正常运转。但有些人不是按时就寝,而是毫无节制,不困不睡,甚至困了也强撑着。这不利于保护大脑,更易引起失眠,长此以往,损害生命。

累了才休息是许多人的习惯。其实,累是身体相当疲劳的感觉,这时休息已为时过晚。应养成不累也休息的习惯,做到不过分透支体力、脑力。

进食过量、营养过剩、缺乏运动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这些都是可以预防的。时下,许多人不加节制大吃大喝,大胖子随处可见,一胖就易病。况且,目前尚无理想的减肥摇问世。因此,减肥不如防胖,莫做胖了再减、自己掐自己脖子的傻事。

7个按时:

口渴,提示体内缺水已颇严重,这时再补充它为时过晚。据调查研究,有经常饮水习惯的人,患便秘、尿路结石者明显减少于不常饮水的人。而且,还对心肌梗死和中风等严重疾病有预防作用。因此,老年人、动脉硬化、高血脂、血液黏稠、冠心病和中风病人,以及对水相对需要较多的孕产妇、青少年和婴儿,更应该养成经常饮水的习惯。

每年的 健康 查体中,经常发现相当多的严重疾病患者,如肝炎、肺结核、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癌症等。其实,许多疾病光靠自我感觉是很难早发现的,只有定期去医院进行 健康 检查,才能早期发现,从而早期治疗。所以,要定期去医院体检。

生活中,很多人都是感觉累了才去休息,其实,这时休息已为时过晚。因为,当人感到累的时候,疲乏已到相当程度,这时休息需要较多的时间才能消除疲劳。过度的疲劳为疾病留下了隐患。而工作一段时间就休息一会,注意劳逸结合,不仅会很快消除疲乏感,还能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人体的阴阳气血也可以得到调整平衡。

我国近年内,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和骨质增生等老年病已呈年轻化趋势,即青壮年患者日益增多,青年脂肪肝患者的增加更是惊人,这些都与他们不锻炼、吃得过多和喝酒过多有关。所以,青年人应该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每天按时锻炼,养成习惯,对 健康 大有裨益

很多人都是当便意明显时才去厕所,甚至有便不解。这样做对 健康 极为不利,大小便在体内停留过久,容易引起便秘或膀胱过度充盈而受到损害,甚至也可能引起粪便和尿内的有毒物质被人体重吸收,导致“自家中毒”。因此,应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尤以晨间为好。定时解大便可防治便秘,并可减少大肠癌的发病机会,对痔疮病人也有益处。

不少人不困不睡觉,误以为困倦是应该睡觉的信号,事实上困倦是大脑相当疲劳的表现,不应该等到这时再去睡觉。养成按时就寝的好习惯,不仅可以保护大脑,还容易入睡,并能提高睡眠质量,减少失眠。

生活中有一些人不是按时就餐,而是不饿不吃饭。这种做法容易损害胃,也会削弱人体的抗病能力。因为食物在胃内仅停留四至五小时,人感到饥饿时,胃早已排空,胃黏膜此时会对胃液进行“自我消化”,容易引起胃炎和消化性溃疡。

中医 养生 贵在“按时”,按时工作和休息,按时运动和睡眠,按时进行各种生理活动,才能达到 健康 长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的7个小技巧,中医养生要记住八大禁忌、7个“按时”

捶背比较适合中老年人,人体背部有丰富的脊椎神经和脏腑腧穴,捶背可刺激背部皮肤、皮下组织的穴位,通过神经系统和经络的传导,增强内分泌和经络系统的功能,提高免疫机能,增强抗病能力。捶背可舒筋活血,使肌肉放松,防止慢性腰痛和腰肌劳损,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皮肤营养,加速背部皮肤新陈代谢。

此外,捶背还可安神宁心,对中老年人所患多种慢性病具治疗作用。捶背手法要均匀,着力要有弹性,轻拍轻叩,每分钟60-100下,每日1-2次。每次捶背时间30-50分钟,以上下轻轻叩打为宜。严重心脏病者,捶背须谨慎。

按摩面部,又称浴面,能激发阳气。方法为两手搓热后,用手掌擦面部十数次。或用双手轻擦或拍打面部,每次1-2分钟,每日2-3次。因经络系统中足三阳经都起于头面部,擦面可疏通经络,并有面部美容作用。每天清晨,将两手搓热,以中指沿鼻部两侧自下而上,带动其他手指,搽到额部向两侧分开,经两颊而下,像洗脸一样,搽10余次。

经常浴面能使面色红润,少生皱纹,防止面部神经麻痹,浴面同时还具有消除疲劳,振奋精神的作用。此法有助于改善面部,尤其是耳部的末梢血液循环。

中医称眼球转动为运睛。将眼闭上,眼球自左向右转动6-10次,然后再自右向左转动6-10次。眼球转动要慢,然后闭目片刻,再突然睁开眼睛。速度要均匀,每个转动方向可作2-4个节拍。此法对于有眼花、眼疾的中老年人十分合适,常用能年老目明、事物清晰。

背主一身阳气,是中医经络督脉及膀胱经所在之处,常暖可使阳气运行并畅达全身经脉,防病治病。日常可采用按摩、晒太阳等法。古人认为背部为督脉之所居,是太阳膀胱经之所舍。人感受防寒,多从背部起,故背部应常保温暖。

保护好背部既可防治感冒,又可固肾强腰。中老年人应加强背部的锻炼与调养,晚间起床时给背部披件衣服,日常生活中尽量做到背宜常暖,防止受寒。

腹为胃肠等脏器所在,常作腹部按摩有利消化。古人称为摩脐腹、摩生门。即绕脐揉腹。平时经常用手摩腹,可消除腹胀,有助于食物消化。仰卧在床,两腿伸直,脚尖朝上,两手搓热,两手相叠,用掌心在以脐部为中心的腹部,顺时针方向分小圈、中圈、大圈各转摩12次。

男人多对肠胃进行按摩能健肾强腰、滋阴壮阳、益气固精、健脾胃、助消化,久练对肾亏乏力及便秘均有疗效。

四肢经常活动,不仅锻炼四肢肌肉、筋骨,也能通过四肢运动促进内脏气血运动,增强体质。两手握拳,连同两肩,向前轮转,先有里向外下方转再由外向里上方转,然后再反方向转,各转20次。也可先左后右。

除外,平坐,提起左脚向前缓缓伸直,脚尖向上,当要伸直时,脚跟用力向前下方蹬一下,做五次后,再右脚做。能舒展四肢关节。此法对于中老年人预防肩周疾病,提高身体机能,具有益处。

用手掌、干毛巾沐浴周身皮肤,及全身按摩,能疏通经络,活跃气血,抗衰老防疾病。古人称为干沐浴。即将二手搓热,常搓摩周身皮肤,像洗澡一样。一般从头顶百会开始,顺次面部,两边肩臂,从上而下,*、腹部、后背至左右腿,依次擦之。可使周身气血通畅,舒筋活血,皮肤润泽而富有弹性。

许多人认为 养生 是老人的事,年轻时无须 养生 。其实, 养生 要从娃娃抓起,正如机器要从新时保养。一旦零件有损, 养生 为时已晚,效果必将大打折扣。

许多人不病不查体,病了才看医生。其实, 养生 应以预防为主,平时应定期检查,定时保养。

许多人不吃早餐或不按时就餐,理由是不饿。生理学告诉我们,食物在胃内经过4~5个小时后就全部排空。感到饥饿时胃液已经开始"消化"胃黏膜,而规律饮食、均衡营养,是 养生 保健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平时不喝水,口渴才饮水,是许多人的习惯。事实上,水对人体代谢的作用比食物还重要。感到口渴时表明身体已经缺水到一定程度。临床发现,不常饮水的人,患便秘、尿路结石的机率会明显高于有饮水习惯的人。

许多人没有定时排便的习惯,甚至有便不解,宁愿憋着,这样对 健康 极为不利。大小便在体内停留时间过长,容易引起便秘或膀胱过度充盈,粪便和尿液中的有毒物质被人体吸收,造成“自身中毒”。

人的一生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是新陈代谢活动中重要的生理过程。只有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证每天不少于7小时睡眠,才能维持生物钟的正常运转。但有些人不是按时就寝,而是毫无节制,不困不睡,甚至困了也强撑着。这不利于保护大脑,更易引起失眠,长此以往,损害生命。

累了才休息是许多人的习惯。其实,累是身体相当疲劳的感觉,这时休息已为时过晚。应养成不累也休息的习惯,做到不过分透支体力、脑力。

进食过量、营养过剩、缺乏运动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这些都是可以预防的。时下,许多人不加节制大吃大喝,大胖子随处可见,一胖就易病。况且,目前尚无理想的减肥摇问世。因此,减肥不如防胖,莫做胖了再减、自己掐自己脖子的傻事。

7个按时:

口渴,提示体内缺水已颇严重,这时再补充它为时过晚。据调查研究,有经常饮水习惯的人,患便秘、尿路结石者明显减少于不常饮水的人。而且,还对心肌梗死和中风等严重疾病有预防作用。因此,老年人、动脉硬化、高血脂、血液黏稠、冠心病和中风病人,以及对水相对需要较多的孕产妇、青少年和婴儿,更应该养成经常饮水的习惯。

每年的 健康 查体中,经常发现相当多的严重疾病患者,如肝炎、肺结核、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癌症等。其实,许多疾病光靠自我感觉是很难早发现的,只有定期去医院进行 健康 检查,才能早期发现,从而早期治疗。所以,要定期去医院体检。

生活中,很多人都是感觉累了才去休息,其实,这时休息已为时过晚。因为,当人感到累的时候,疲乏已到相当程度,这时休息需要较多的时间才能消除疲劳。过度的疲劳为疾病留下了隐患。而工作一段时间就休息一会,注意劳逸结合,不仅会很快消除疲乏感,还能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人体的阴阳气血也可以得到调整平衡。

我国近年内,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和骨质增生等老年病已呈年轻化趋势,即青壮年患者日益增多,青年脂肪肝患者的增加更是惊人,这些都与他们不锻炼、吃得过多和喝酒过多有关。所以,青年人应该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每天按时锻炼,养成习惯,对 健康 大有裨益

很多人都是当便意明显时才去厕所,甚至有便不解。这样做对 健康 极为不利,大小便在体内停留过久,容易引起便秘或膀胱过度充盈而受到损害,甚至也可能引起粪便和尿内的有毒物质被人体重吸收,导致“自家中毒”。因此,应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尤以晨间为好。定时解大便可防治便秘,并可减少大肠癌的发病机会,对痔疮病人也有益处。

不少人不困不睡觉,误以为困倦是应该睡觉的信号,事实上困倦是大脑相当疲劳的表现,不应该等到这时再去睡觉。养成按时就寝的好习惯,不仅可以保护大脑,还容易入睡,并能提高睡眠质量,减少失眠。

生活中有一些人不是按时就餐,而是不饿不吃饭。这种做法容易损害胃,也会削弱人体的抗病能力。因为食物在胃内仅停留四至五小时,人感到饥饿时,胃早已排空,胃黏膜此时会对胃液进行“自我消化”,容易引起胃炎和消化性溃疡。

中医 养生 贵在“按时”,按时工作和休息,按时运动和睡眠,按时进行各种生理活动,才能达到 健康 长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的7个小技巧,中医养生要记住八大禁忌、7个“按时”

捶背比较适合中老年人,人体背部有丰富的脊椎神经和脏腑腧穴,捶背可刺激背部皮肤、皮下组织的穴位,通过神经系统和经络的传导,增强内分泌和经络系统的功能,提高免疫机能,增强抗病能力。捶背可舒筋活血,使肌肉放松,防止慢性腰痛和腰肌劳损,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皮肤营养,加速背部皮肤新陈代谢。

此外,捶背还可安神宁心,对中老年人所患多种慢性病具治疗作用。捶背手法要均匀,着力要有弹性,轻拍轻叩,每分钟60-100下,每日1-2次。每次捶背时间30-50分钟,以上下轻轻叩打为宜。严重心脏病者,捶背须谨慎。

按摩面部,又称浴面,能激发阳气。方法为两手搓热后,用手掌擦面部十数次。或用双手轻擦或拍打面部,每次1-2分钟,每日2-3次。因经络系统中足三阳经都起于头面部,擦面可疏通经络,并有面部美容作用。每天清晨,将两手搓热,以中指沿鼻部两侧自下而上,带动其他手指,搽到额部向两侧分开,经两颊而下,像洗脸一样,搽10余次。

经常浴面能使面色红润,少生皱纹,防止面部神经麻痹,浴面同时还具有消除疲劳,振奋精神的作用。此法有助于改善面部,尤其是耳部的末梢血液循环。

中医称眼球转动为运睛。将眼闭上,眼球自左向右转动6-10次,然后再自右向左转动6-10次。眼球转动要慢,然后闭目片刻,再突然睁开眼睛。速度要均匀,每个转动方向可作2-4个节拍。此法对于有眼花、眼疾的中老年人十分合适,常用能年老目明、事物清晰。

背主一身阳气,是中医经络督脉及膀胱经所在之处,常暖可使阳气运行并畅达全身经脉,防病治病。日常可采用按摩、晒太阳等法。古人认为背部为督脉之所居,是太阳膀胱经之所舍。人感受防寒,多从背部起,故背部应常保温暖。

保护好背部既可防治感冒,又可固肾强腰。中老年人应加强背部的锻炼与调养,晚间起床时给背部披件衣服,日常生活中尽量做到背宜常暖,防止受寒。

腹为胃肠等脏器所在,常作腹部按摩有利消化。古人称为摩脐腹、摩生门。即绕脐揉腹。平时经常用手摩腹,可消除腹胀,有助于食物消化。仰卧在床,两腿伸直,脚尖朝上,两手搓热,两手相叠,用掌心在以脐部为中心的腹部,顺时针方向分小圈、中圈、大圈各转摩12次。

男人多对肠胃进行按摩能健肾强腰、滋阴壮阳、益气固精、健脾胃、助消化,久练对肾亏乏力及便秘均有疗效。

四肢经常活动,不仅锻炼四肢肌肉、筋骨,也能通过四肢运动促进内脏气血运动,增强体质。两手握拳,连同两肩,向前轮转,先有里向外下方转再由外向里上方转,然后再反方向转,各转20次。也可先左后右。

除外,平坐,提起左脚向前缓缓伸直,脚尖向上,当要伸直时,脚跟用力向前下方蹬一下,做五次后,再右脚做。能舒展四肢关节。此法对于中老年人预防肩周疾病,提高身体机能,具有益处。

用手掌、干毛巾沐浴周身皮肤,及全身按摩,能疏通经络,活跃气血,抗衰老防疾病。古人称为干沐浴。即将二手搓热,常搓摩周身皮肤,像洗澡一样。一般从头顶百会开始,顺次面部,两边肩臂,从上而下,*、腹部、后背至左右腿,依次擦之。可使周身气血通畅,舒筋活血,皮肤润泽而富有弹性。

许多人认为 养生 是老人的事,年轻时无须 养生 。其实, 养生 要从娃娃抓起,正如机器要从新时保养。一旦零件有损, 养生 为时已晚,效果必将大打折扣。

许多人不病不查体,病了才看医生。其实, 养生 应以预防为主,平时应定期检查,定时保养。

许多人不吃早餐或不按时就餐,理由是不饿。生理学告诉我们,食物在胃内经过4~5个小时后就全部排空。感到饥饿时胃液已经开始"消化"胃黏膜,而规律饮食、均衡营养,是 养生 保健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平时不喝水,口渴才饮水,是许多人的习惯。事实上,水对人体代谢的作用比食物还重要。感到口渴时表明身体已经缺水到一定程度。临床发现,不常饮水的人,患便秘、尿路结石的机率会明显高于有饮水习惯的人。

许多人没有定时排便的习惯,甚至有便不解,宁愿憋着,这样对 健康 极为不利。大小便在体内停留时间过长,容易引起便秘或膀胱过度充盈,粪便和尿液中的有毒物质被人体吸收,造成“自身中毒”。

人的一生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是新陈代谢活动中重要的生理过程。只有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证每天不少于7小时睡眠,才能维持生物钟的正常运转。但有些人不是按时就寝,而是毫无节制,不困不睡,甚至困了也强撑着。这不利于保护大脑,更易引起失眠,长此以往,损害生命。

累了才休息是许多人的习惯。其实,累是身体相当疲劳的感觉,这时休息已为时过晚。应养成不累也休息的习惯,做到不过分透支体力、脑力。

进食过量、营养过剩、缺乏运动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这些都是可以预防的。时下,许多人不加节制大吃大喝,大胖子随处可见,一胖就易病。况且,目前尚无理想的减肥摇问世。因此,减肥不如防胖,莫做胖了再减、自己掐自己脖子的傻事。

7个按时:

口渴,提示体内缺水已颇严重,这时再补充它为时过晚。据调查研究,有经常饮水习惯的人,患便秘、尿路结石者明显减少于不常饮水的人。而且,还对心肌梗死和中风等严重疾病有预防作用。因此,老年人、动脉硬化、高血脂、血液黏稠、冠心病和中风病人,以及对水相对需要较多的孕产妇、青少年和婴儿,更应该养成经常饮水的习惯。

每年的 健康 查体中,经常发现相当多的严重疾病患者,如肝炎、肺结核、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癌症等。其实,许多疾病光靠自我感觉是很难早发现的,只有定期去医院进行 健康 检查,才能早期发现,从而早期治疗。所以,要定期去医院体检。

生活中,很多人都是感觉累了才去休息,其实,这时休息已为时过晚。因为,当人感到累的时候,疲乏已到相当程度,这时休息需要较多的时间才能消除疲劳。过度的疲劳为疾病留下了隐患。而工作一段时间就休息一会,注意劳逸结合,不仅会很快消除疲乏感,还能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人体的阴阳气血也可以得到调整平衡。

我国近年内,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和骨质增生等老年病已呈年轻化趋势,即青壮年患者日益增多,青年脂肪肝患者的增加更是惊人,这些都与他们不锻炼、吃得过多和喝酒过多有关。所以,青年人应该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每天按时锻炼,养成习惯,对 健康 大有裨益

很多人都是当便意明显时才去厕所,甚至有便不解。这样做对 健康 极为不利,大小便在体内停留过久,容易引起便秘或膀胱过度充盈而受到损害,甚至也可能引起粪便和尿内的有毒物质被人体重吸收,导致“自家中毒”。因此,应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尤以晨间为好。定时解大便可防治便秘,并可减少大肠癌的发病机会,对痔疮病人也有益处。

不少人不困不睡觉,误以为困倦是应该睡觉的信号,事实上困倦是大脑相当疲劳的表现,不应该等到这时再去睡觉。养成按时就寝的好习惯,不仅可以保护大脑,还容易入睡,并能提高睡眠质量,减少失眠。

生活中有一些人不是按时就餐,而是不饿不吃饭。这种做法容易损害胃,也会削弱人体的抗病能力。因为食物在胃内仅停留四至五小时,人感到饥饿时,胃早已排空,胃黏膜此时会对胃液进行“自我消化”,容易引起胃炎和消化性溃疡。

中医 养生 贵在“按时”,按时工作和休息,按时运动和睡眠,按时进行各种生理活动,才能达到 健康 长寿的目的。

健康中医养生小技巧

健康中医养生小技巧

健康中医养生小技巧,健身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运动可以帮助我们加速排出身体里的毒素,有氧运动对我们的身体非常有好处,合理养生有利于增强我们的`身体素质,以下分享健康中医养生小技巧。

  健康中医养生小技巧1

1、背宜常捶阳气旺

捶背比较适合中老年人,人体背部有丰富的嵴椎神经和脏腑腧穴,捶背可刺激背部皮肤、皮下组织的穴位,通过神经系统和经络的传导,增强内分泌和经络系统的功能,提高免疫机能,增强抗病能力。捶背可舒筋活血,使肌肉放松,防止慢性腰痛和腰肌劳损,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皮肤营养,加速背部皮肤新陈代谢。

此外,捶背还可安神宁心,对中老年人所患多种慢性病具治疗作用。捶背手法要均匀,着力要有弹性,轻拍轻叩,每分钟60-100下,每日1-2次。每次捶背时间30-50分钟,以上下轻轻叩打为宜。严重心脏病者,捶背须谨慎。

2、面宜多擦气血平

按摩面部,又称浴面,能激发阳气。方法为两手搓热后,用手掌擦面部十数次。或用双手轻擦或拍打面部,每次1-2分钟,每日2-3次。因经络系统中足三阳经都起于头面部,擦面可疏通经络,并有面部美容作用。每天清晨,将两手搓热,以中指沿鼻部两侧自下而上,带动其他手指,搽到额部向两侧分开,经两颊而下,像洗脸一样,搽10余次。

经常浴面能使面色红润,少生皱纹,防止面部神经麻痹,浴面同时还具有消除疲劳,振奋精神的作用。此法有助于改善面部,尤其是耳部的末梢血液循环。

3、目宜常运眼不花

中医称眼球转动为运睛。将眼闭上,眼球自左向右转动6-10次,然后再自右向左转动6-10次。眼球转动要慢,然后闭目片刻,再突然睁开眼睛。速度要均匀,每个转动方向可作2-4个节拍。此法对于有眼花、眼疾的中老年人十分合适,常用能年老目明、事物清晰。

4、背宜常暖背不痛

背主一身阳气,是中医经络督脉及膀胱经所在之处,常暖可使阳气运行并畅达全身经脉,防病治病。日常可采用按摩、晒太阳等法。古人认为背部为督脉之所居,是太阳膀胱经之所舍。人感受防寒,多从背部起,故背部应常保温暖。

保护好背部既可防治感冒,又可固肾强腰。中老年人应加强背部的锻炼与调养,晚间起床时给背部披件衣服,日常生活中尽量做到背宜常暖,防止受寒。

5、腹宜常摩易消化

腹为胃肠等脏器所在,常作腹部按摩有利消化。古人称为摩脐腹、摩生门。即绕脐揉腹。平时经常用手摩腹,可消除腹胀,有助于食物消化。仰卧在床,两腿伸直,脚尖朝上,两手搓热,两手相叠,用掌心在以脐部为中心的腹部,顺时针方向分小圈、中圈、大圈各转摩12次。男人多对肠胃进行按摩能健肾强腰、滋阴壮阳、益气固精、健脾胃、助消化,久练对肾亏乏力及便秘均有疗效。

6、肢体常摇筋骨壮

四肢经常活动,不仅锻炼四肢肌肉、筋骨,也能通过四肢运动促进内脏气血运动,增强体质。两手握拳,连同两肩,向前轮转,先有里向外下方转再由外向里上方转,然后再反方向转,各转20次。也可先左后右。

除外,平坐,提起左脚向前缓缓伸直,脚尖向上,当要伸直时,脚跟用力向前下方蹬一下,做五次后,再右脚做。能舒展四肢关节。此法对于中老年人预防肩周疾病,提高身体机能,具有益处。

7、皮肤干沐人不老

用手掌、干毛巾沐浴周身皮肤,及全身按摩,能疏通经络,活跃气血,抗衰老防疾病。古人称为干沐浴。即将二手搓热,常搓摩周身皮肤,像洗澡一样。一般从头顶百会开始,顺次面部,两边肩臂,从上而下,*、腹部、后背至左右腿,依次擦之。可使周身气血通畅,舒筋活血,皮肤润泽而富有弹性。

  健康中医养生小技巧2

一、醋腌对健康有益。

1.将花生用醋腌制,每天2次,每次10~15粒,降低血压。

2.醋腌香菇,降低胆固醇。

3.醋浸泡大蒜,每天2、3瓣预防感冒。

4.醋浸海带丝,使骨头变硬。

5.醋腌玉米,每天早晚各嚼20~30粒吃降压。

6.醋泡黄豆,每次喝15~20粒,每天3次,空腹嚼喝,降低胆固醇。

二、山楂病的治疗方法

1.鼻窦炎:山楂、辛夷、苍耳、甘草、泡沫饮。

2.消化不良:焦山楂、麦芽、黑糖水免费。

3.降低血压血脂:山楂、白菊、决明子、代替茶饮用。

4.冠状动脉硬化症:山楂片、桃籽红花、郁金、沸水打泡。

三、水果和蔬菜的外敷药

1.用萝卜烧水洗脚的话,对脚上的汗很有效。

2.韭菜煎水洗患处可以慢慢恢复外痔。

3.可以磨新鲜丝瓜叶涂患部治疗疮疮、痱子和白薯。

4.新鲜南瓜叶涂抹患处可以治疗牛皮癣。

5.涂柠檬汁,被蚊子叮后有消肿止痒的效果。

6.把梨贴在烫伤的地方会疼。生茄子切成块涂患处。可以治疗百足的咬伤和蜂蜇。

7.将黄瓜皮捣碎擦拭皮肤,使皮肤细腻白嫩。

四、骨质疏松的菜

容易得骨质疏松症。老年人容易得骨质疏松症。有几年补钙的人吗?还是骨质疏松症?这个酸性体质很奇怪。还有失眠、多梦、疲劳、腰痛、发冷、便秘、腹泻、肥胖、痛风等。平时可以吃以下几道菜。羊骨羊腰汤、虾皮拌豆腐、桃粉牛奶、沙锅牛尾、海带和菠菜汤。

五、家用足浴还是小的好

1.盐泡:在温水中加入盐,盐具有消炎杀菌、通便效果。

2.生姜泡沫:温水中加入扁平生姜生姜,生姜散寒,有除湿作用。

3.酒沫:在温水中加入米酒,或者使用其他酒,促进血液循环。

4.柠檬泡沫:在温水中加入2片柠檬,心情变好,预防感冒。

5.醋泡:在温水中加入白醋,中和体内的酸,滋润皮肤。

健康中医养生小技巧

健康中医养生小技巧

健康中医养生小技巧,健身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运动可以帮助我们加速排出身体里的毒素,有氧运动对我们的身体非常有好处,合理养生有利于增强我们的`身体素质,以下分享健康中医养生小技巧。

  健康中医养生小技巧1

1、背宜常捶阳气旺

捶背比较适合中老年人,人体背部有丰富的嵴椎神经和脏腑腧穴,捶背可刺激背部皮肤、皮下组织的穴位,通过神经系统和经络的传导,增强内分泌和经络系统的功能,提高免疫机能,增强抗病能力。捶背可舒筋活血,使肌肉放松,防止慢性腰痛和腰肌劳损,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皮肤营养,加速背部皮肤新陈代谢。

此外,捶背还可安神宁心,对中老年人所患多种慢性病具治疗作用。捶背手法要均匀,着力要有弹性,轻拍轻叩,每分钟60-100下,每日1-2次。每次捶背时间30-50分钟,以上下轻轻叩打为宜。严重心脏病者,捶背须谨慎。

2、面宜多擦气血平

按摩面部,又称浴面,能激发阳气。方法为两手搓热后,用手掌擦面部十数次。或用双手轻擦或拍打面部,每次1-2分钟,每日2-3次。因经络系统中足三阳经都起于头面部,擦面可疏通经络,并有面部美容作用。每天清晨,将两手搓热,以中指沿鼻部两侧自下而上,带动其他手指,搽到额部向两侧分开,经两颊而下,像洗脸一样,搽10余次。

经常浴面能使面色红润,少生皱纹,防止面部神经麻痹,浴面同时还具有消除疲劳,振奋精神的作用。此法有助于改善面部,尤其是耳部的末梢血液循环。

3、目宜常运眼不花

中医称眼球转动为运睛。将眼闭上,眼球自左向右转动6-10次,然后再自右向左转动6-10次。眼球转动要慢,然后闭目片刻,再突然睁开眼睛。速度要均匀,每个转动方向可作2-4个节拍。此法对于有眼花、眼疾的中老年人十分合适,常用能年老目明、事物清晰。

4、背宜常暖背不痛

背主一身阳气,是中医经络督脉及膀胱经所在之处,常暖可使阳气运行并畅达全身经脉,防病治病。日常可采用按摩、晒太阳等法。古人认为背部为督脉之所居,是太阳膀胱经之所舍。人感受防寒,多从背部起,故背部应常保温暖。

保护好背部既可防治感冒,又可固肾强腰。中老年人应加强背部的锻炼与调养,晚间起床时给背部披件衣服,日常生活中尽量做到背宜常暖,防止受寒。

5、腹宜常摩易消化

腹为胃肠等脏器所在,常作腹部按摩有利消化。古人称为摩脐腹、摩生门。即绕脐揉腹。平时经常用手摩腹,可消除腹胀,有助于食物消化。仰卧在床,两腿伸直,脚尖朝上,两手搓热,两手相叠,用掌心在以脐部为中心的腹部,顺时针方向分小圈、中圈、大圈各转摩12次。男人多对肠胃进行按摩能健肾强腰、滋阴壮阳、益气固精、健脾胃、助消化,久练对肾亏乏力及便秘均有疗效。

6、肢体常摇筋骨壮

四肢经常活动,不仅锻炼四肢肌肉、筋骨,也能通过四肢运动促进内脏气血运动,增强体质。两手握拳,连同两肩,向前轮转,先有里向外下方转再由外向里上方转,然后再反方向转,各转20次。也可先左后右。

除外,平坐,提起左脚向前缓缓伸直,脚尖向上,当要伸直时,脚跟用力向前下方蹬一下,做五次后,再右脚做。能舒展四肢关节。此法对于中老年人预防肩周疾病,提高身体机能,具有益处。

7、皮肤干沐人不老

用手掌、干毛巾沐浴周身皮肤,及全身按摩,能疏通经络,活跃气血,抗衰老防疾病。古人称为干沐浴。即将二手搓热,常搓摩周身皮肤,像洗澡一样。一般从头顶百会开始,顺次面部,两边肩臂,从上而下,*、腹部、后背至左右腿,依次擦之。可使周身气血通畅,舒筋活血,皮肤润泽而富有弹性。

  健康中医养生小技巧2

一、醋腌对健康有益。

1.将花生用醋腌制,每天2次,每次10~15粒,降低血压。

2.醋腌香菇,降低胆固醇。

3.醋浸泡大蒜,每天2、3瓣预防感冒。

4.醋浸海带丝,使骨头变硬。

5.醋腌玉米,每天早晚各嚼20~30粒吃降压。

6.醋泡黄豆,每次喝15~20粒,每天3次,空腹嚼喝,降低胆固醇。

二、山楂病的治疗方法

1.鼻窦炎:山楂、辛夷、苍耳、甘草、泡沫饮。

2.消化不良:焦山楂、麦芽、黑糖水免费。

3.降低血压血脂:山楂、白菊、决明子、代替茶饮用。

4.冠状动脉硬化症:山楂片、桃籽红花、郁金、沸水打泡。

三、水果和蔬菜的外敷药

1.用萝卜烧水洗脚的话,对脚上的汗很有效。

2.韭菜煎水洗患处可以慢慢恢复外痔。

3.可以磨新鲜丝瓜叶涂患部治疗疮疮、痱子和白薯。

4.新鲜南瓜叶涂抹患处可以治疗牛皮癣。

5.涂柠檬汁,被蚊子叮后有消肿止痒的效果。

6.把梨贴在烫伤的地方会疼。生茄子切成块涂患处。可以治疗百足的咬伤和蜂蜇。

7.将黄瓜皮捣碎擦拭皮肤,使皮肤细腻白嫩。

四、骨质疏松的菜

容易得骨质疏松症。老年人容易得骨质疏松症。有几年补钙的人吗?还是骨质疏松症?这个酸性体质很奇怪。还有失眠、多梦、疲劳、腰痛、发冷、便秘、腹泻、肥胖、痛风等。平时可以吃以下几道菜。羊骨羊腰汤、虾皮拌豆腐、桃粉牛奶、沙锅牛尾、海带和菠菜汤。

五、家用足浴还是小的好

1.盐泡:在温水中加入盐,盐具有消炎杀菌、通便效果。

2.生姜泡沫:温水中加入扁平生姜生姜,生姜散寒,有除湿作用。

3.酒沫:在温水中加入米酒,或者使用其他酒,促进血液循环。

4.柠檬泡沫:在温水中加入2片柠檬,心情变好,预防感冒。

5.醋泡:在温水中加入白醋,中和体内的酸,滋润皮肤。

养生先养神,中医话神补养生之道

众所周知, 养生 离不开补:药补、食补,运动健身也是补。还有一补:神补,最难补,也是最不能少的补。养神的本质是看得开,拿得起,放得下。

神补的定义

神补是调节自身的心理 健康 的 健康 管理方法; 健康 包括身体和心理两大部分,缺一都是不 健康 的,所以神补非常重要,这就是心理、心态、思想需要自身的呵护和补给精神食粮了。

神补以养神为主,调节自身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以平常心度世界。多读积极 健康 向上的书籍,有 健康 向上的心理、心态,听些轻音乐调节心情,爱祖国,爱家庭,尊老爱幼,热爱生活,助人为乐等,这些都是当代神补的内容,有了良好的心态,心理自然 健康 ,自然远离压抑、抑郁了,自然身心 健康 ,工作愉快。

《黄帝内经》指出“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这个“阴气”是指五脏的精气,五脏的精气平静、安静就可以藏神。如果它过于躁动,神不内守,会耗伤气血,扰乱阴阳,损伤脏腑。提出“内无思想之患”,“精神不散”,“积精气神”等静神的要求,认为“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憺淡虚无”,主要指心神清静。心静则不躁,神安则不乱,精神自可内守,精气自然旺盛,邪气不能侵犯,疾病不会萌发。说明清静养神,以静制躁,是防疾去病的重要内容和方法。

西汉 养生 家刘安所著的《淮南子》中认为 养生 之道首先在于养神。他指出:“夫精神气志者,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意思是说心神安静者,其精气日渐充实,形体随之健壮;而心神躁动者,精气日益耗损,形体必然过早衰老。提出“精神内守形骸而不外越”、“神清志平”等以静养神的思想和方法。他还认为“孔窍者精神之户牖也”,主张制窍以静神气。

三国时期的 养生 家嵇康在《 养生 论》中也提出“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神”的静神思想,主张“清虚静泰,少私寡欲”,以达到静神 养生 。

金代对前人的以静养神的理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著名医学家刘完素认为:“精神贵乎保”,但更重要的是,如何以静养神。主张以积极的态度和方式去求静养神。认为:‘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唯精专然后可以内守。”他所提出的静神,为神用不过,而非神静不用。

明代医学家万全提出:“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以此 养生 则寿,殁世不殆。心劳则神不安,神不安则精、神皆危,以此 养生 则殃。”并针对妄动而提出的“慎动”。所谓“心劳”,指用之太过。

【案例】

一位退休干部,患有心脏病。他天生敏感,好激动。因为他知道患心脏病,情绪不能激动,气定神闲最重要。所以,无论家内家外,事无巨细,他什么都不管。来了电话也不接,可以接也不接———因为怕激动。每天躺在沙发上,号脉摸着左胸,日日监测自己的病情。表面看来,他拒绝了一切纷扰,但他那颗心,却从未安闲下来。躺下来就要胡思乱想———心理负担很重。

补的本质是看得开,拿得起,放得下。

神补的特性是不追求、不执着。

此话怎样理解?

因为神补需要精神境界上的真正的安静。而人的思维如同摔碎的体温表———越安静时越像体温表内碎乱的水银粒四处滚散。因此,不刻意追求安静,反倒比刻意追求还易安静下来。

做了助人为乐的事儿以后的大快慰,是最好的神补。这正是为何“自古名医多长寿”的佐论。

争强好胜的人、什么事儿都“舍我其谁”非要插一杠子显显能的人,很难达到神补的境界。

你如果在乎 健康 、在乎 养生 ,那你就应该知道从中“取”什么,“舍”什么了。

神补是调节自身的心理 健康 的 健康 管理方法,神补非常重要,我们的心理、心态、思想需要自身的呵护和补给精神食粮,希望大家重视神补。

养生先养神,中医话神补养生之道

众所周知, 养生 离不开补:药补、食补,运动健身也是补。还有一补:神补,最难补,也是最不能少的补。养神的本质是看得开,拿得起,放得下。

神补的定义

神补是调节自身的心理 健康 的 健康 管理方法; 健康 包括身体和心理两大部分,缺一都是不 健康 的,所以神补非常重要,这就是心理、心态、思想需要自身的呵护和补给精神食粮了。

神补以养神为主,调节自身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以平常心度世界。多读积极 健康 向上的书籍,有 健康 向上的心理、心态,听些轻音乐调节心情,爱祖国,爱家庭,尊老爱幼,热爱生活,助人为乐等,这些都是当代神补的内容,有了良好的心态,心理自然 健康 ,自然远离压抑、抑郁了,自然身心 健康 ,工作愉快。

《黄帝内经》指出“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这个“阴气”是指五脏的精气,五脏的精气平静、安静就可以藏神。如果它过于躁动,神不内守,会耗伤气血,扰乱阴阳,损伤脏腑。提出“内无思想之患”,“精神不散”,“积精气神”等静神的要求,认为“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憺淡虚无”,主要指心神清静。心静则不躁,神安则不乱,精神自可内守,精气自然旺盛,邪气不能侵犯,疾病不会萌发。说明清静养神,以静制躁,是防疾去病的重要内容和方法。

西汉 养生 家刘安所著的《淮南子》中认为 养生 之道首先在于养神。他指出:“夫精神气志者,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意思是说心神安静者,其精气日渐充实,形体随之健壮;而心神躁动者,精气日益耗损,形体必然过早衰老。提出“精神内守形骸而不外越”、“神清志平”等以静养神的思想和方法。他还认为“孔窍者精神之户牖也”,主张制窍以静神气。

三国时期的 养生 家嵇康在《 养生 论》中也提出“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神”的静神思想,主张“清虚静泰,少私寡欲”,以达到静神 养生 。

金代对前人的以静养神的理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著名医学家刘完素认为:“精神贵乎保”,但更重要的是,如何以静养神。主张以积极的态度和方式去求静养神。认为:‘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唯精专然后可以内守。”他所提出的静神,为神用不过,而非神静不用。

明代医学家万全提出:“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以此 养生 则寿,殁世不殆。心劳则神不安,神不安则精、神皆危,以此 养生 则殃。”并针对妄动而提出的“慎动”。所谓“心劳”,指用之太过。

【案例】

一位退休干部,患有心脏病。他天生敏感,好激动。因为他知道患心脏病,情绪不能激动,气定神闲最重要。所以,无论家内家外,事无巨细,他什么都不管。来了电话也不接,可以接也不接———因为怕激动。每天躺在沙发上,号脉摸着左胸,日日监测自己的病情。表面看来,他拒绝了一切纷扰,但他那颗心,却从未安闲下来。躺下来就要胡思乱想———心理负担很重。

补的本质是看得开,拿得起,放得下。

神补的特性是不追求、不执着。

此话怎样理解?

因为神补需要精神境界上的真正的安静。而人的思维如同摔碎的体温表———越安静时越像体温表内碎乱的水银粒四处滚散。因此,不刻意追求安静,反倒比刻意追求还易安静下来。

做了助人为乐的事儿以后的大快慰,是最好的神补。这正是为何“自古名医多长寿”的佐论。

争强好胜的人、什么事儿都“舍我其谁”非要插一杠子显显能的人,很难达到神补的境界。

你如果在乎 健康 、在乎 养生 ,那你就应该知道从中“取”什么,“舍”什么了。

神补是调节自身的心理 健康 的 健康 管理方法,神补非常重要,我们的心理、心态、思想需要自身的呵护和补给精神食粮,希望大家重视神补。

中医夏季养生

中医夏季养生 《内经‧素问》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夏季是一年之中阳气最盛,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天人相应,此时也是人体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台湾的夏天酷热多雨,气候特征为「湿」和「热」,此时该怎么养生呢? 夏季养生3原则

《素问》:「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必须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在饮食及作息上做出不同的调整,才能适应外在环境达到平衡,因此养生最重要是顺应四时。在《理虚元鉴》中指出夏天养生基本原则:「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

1夏防暑热暑热为夏季的主气,暑、热皆为阳邪,主升主散,暑热过甚,腠理开而多汗,若汗泄太多,则易伤津耗气。若暑热内侵,则有身热、心烦的症状;暑热下达,则出现尿赤,也就是小便颜色较深的情形。

为了对抗暑热,可适当吃些水梨、西瓜、苦瓜、绿豆汤、酸梅汤、青草茶等具清热降火功效的食物茶饮,像西瓜来说,中药里面也入药使用。「西瓜翠衣」有天生白虎汤的称号,主治暑热烦渴,小便短少,水肿,口舌生疮。「西瓜翠衣」其实就是西瓜皮白色部分的瓤,具有比西瓜肉更好的利尿效果。所以中暑的话,可以适当的吃上二、三片西瓜,除了能补充水分外,记得稍微把白色的部分也吃上几口,更能消暑利尿呢!

2防因暑取凉夏季调养,除了要着眼于清热消暑外,还要注意不要损伤了阳气,切忌因贪凉而过食冷饮冰品、生冷瓜果等,反而伤身。唐代大医家孙思邈:「惟有夏月难调理,伏阴在内忌凉水,瓜桃生冷宜少餐,免致秋未成疟痢」,明白指出夏天人体阳气外浮、阴气内伏,要忌冰凉饮品,生冷瓜果也不宜吃太多,才不会损伤肠胃,导致腹痛、腹泻等。

「又防因暑取凉」,是告诫我们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要保护体内的阳气,不能贪凉、只顾眼前舒服,睡在地板上或 *** 乘凉过夜,在睡觉时应特别注意盖好腹部,避免风寒湿邪侵袭,引起疾病。古谚有云:「天时虽热,不可贪凉;瓜果虽美,不可多食。」真是宝贵的经验之谈。

3长夏防湿湿为长夏之主气,长夏是指夏季最后一个月份。古人以五行配四季,所以想出长夏来弥补,于是春夏秋冬加上长夏就合乎五数。在台湾夏季炎热多雨,空气中湿度大,或汗出沾衣,或因涉水淋雨,或因居处潮湿,感受湿邪而发病。湿为阴邪,好伤人体阳气,病多缠绵难愈,故有「湿性缠绵」之说。

夏天暑湿之气容易侵犯人体,表现多为身重、四肢无力、胃口差、吃不下、头重昏沈、多汗、疲倦、嗜睡等。夏天天气炎热,一般来说食欲会降低、消化能力也较差,所以在饮食原则上,宜酸、宜苦、宜清淡、注意消暑利湿及多补充水分。

中医夏季养生 季养生3药膳茶饮

1冬瓜薏仁材料:冬瓜切块适量、薏仁各30克,白米60克。

法:先用适量净水,将白米跟薏仁置入锅中先以文火煮。冬瓜洗净削皮,切成小块状。待薏仁快煮透前,再将切块的冬瓜放入,混合熬煮成粥,再加适当调味即成。

功效:冬瓜清热利水、解暑热;薏仁清热利湿、健脾胃。此粥主要功能可以清暑热、利水湿,是很适合湿热夏天的食疗佳品。

注意:孕妇不宜服用薏仁,可以把薏仁换成莲子也非常好。莲子性平,具健脾利水之功效,且能提升食欲,适合夏日食欲不振时使用。

冬瓜小档案冬瓜有一别名水芝,在神农本草经记载:「主令人悦泽,好颜色,益气,不饥。久服轻身,耐老。主除烦满不乐,久服寒中。」冬瓜味虽甘淡,性甚冷利。虽是消暑圣品,但脾胃虚寒者不宜吃过多,多食会导致脾胃虚寒更甚,消化功能减弱。

2参麦饮材料:西洋参三钱、麦门冬五钱、五味子一钱。

法:将以上材料用净水煎煮后,或将材料至入茶杯,用热水冲泡稍闷后即可饮用,代茶饮。

功效:西洋参益气生津;麦门冬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五味子吃起来酸酸的,酸味能收,中药里酸味的药都有收敛的作用,能收敛汗出而耗散的心气。暑热易耗气伤阴,此方特别适合气虚体质的人服用,此体质的人不仅夏天出汗很多,而且冬天还怕风,也很容易感冒,全都因为气虚不能固表造成的。

3梅楂开胃饮材料:乌梅60克、山楂40克、陈皮20克、甘草10克、洛神花30克,冰糖少许。

法:将以上材料用加3公升净水煎煮,慢火熬煮30~40分钟,加入适量冰糖调味。

功效:生津解渴、健胃消食、能开胃助消化。《本草纲目》:「梅实采半黄者,以烟熏之为乌梅。」乌梅味酸,有敛肺、开胃、生津、清热、调中下气等功能。因此,以乌梅为主熬煮的饮品是炎热夏季不可多得的保健饮品。

夏季养生保健除了顺应夏令,适当的清热消暑之外,内经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古人之所以提出保养阳气,关键在于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开放,此时人体最易受风寒湿邪侵袭。也就是即便在炎炎高温的夏天,仍然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不要因为贪凉坦露身躯、过饮冰凉饮料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掌握了这样的原则,才能拥有真正健康的夏日生活。

    中医夏季养生

    中医夏季养生 《内经‧素问》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夏季是一年之中阳气最盛,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天人相应,此时也是人体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台湾的夏天酷热多雨,气候特征为「湿」和「热」,此时该怎么养生呢? 夏季养生3原则

    《素问》:「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必须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在饮食及作息上做出不同的调整,才能适应外在环境达到平衡,因此养生最重要是顺应四时。在《理虚元鉴》中指出夏天养生基本原则:「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

    1夏防暑热暑热为夏季的主气,暑、热皆为阳邪,主升主散,暑热过甚,腠理开而多汗,若汗泄太多,则易伤津耗气。若暑热内侵,则有身热、心烦的症状;暑热下达,则出现尿赤,也就是小便颜色较深的情形。

    为了对抗暑热,可适当吃些水梨、西瓜、苦瓜、绿豆汤、酸梅汤、青草茶等具清热降火功效的食物茶饮,像西瓜来说,中药里面也入药使用。「西瓜翠衣」有天生白虎汤的称号,主治暑热烦渴,小便短少,水肿,口舌生疮。「西瓜翠衣」其实就是西瓜皮白色部分的瓤,具有比西瓜肉更好的利尿效果。所以中暑的话,可以适当的吃上二、三片西瓜,除了能补充水分外,记得稍微把白色的部分也吃上几口,更能消暑利尿呢!

    2防因暑取凉夏季调养,除了要着眼于清热消暑外,还要注意不要损伤了阳气,切忌因贪凉而过食冷饮冰品、生冷瓜果等,反而伤身。唐代大医家孙思邈:「惟有夏月难调理,伏阴在内忌凉水,瓜桃生冷宜少餐,免致秋未成疟痢」,明白指出夏天人体阳气外浮、阴气内伏,要忌冰凉饮品,生冷瓜果也不宜吃太多,才不会损伤肠胃,导致腹痛、腹泻等。

    「又防因暑取凉」,是告诫我们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要保护体内的阳气,不能贪凉、只顾眼前舒服,睡在地板上或 *** 乘凉过夜,在睡觉时应特别注意盖好腹部,避免风寒湿邪侵袭,引起疾病。古谚有云:「天时虽热,不可贪凉;瓜果虽美,不可多食。」真是宝贵的经验之谈。

    3长夏防湿湿为长夏之主气,长夏是指夏季最后一个月份。古人以五行配四季,所以想出长夏来弥补,于是春夏秋冬加上长夏就合乎五数。在台湾夏季炎热多雨,空气中湿度大,或汗出沾衣,或因涉水淋雨,或因居处潮湿,感受湿邪而发病。湿为阴邪,好伤人体阳气,病多缠绵难愈,故有「湿性缠绵」之说。

    夏天暑湿之气容易侵犯人体,表现多为身重、四肢无力、胃口差、吃不下、头重昏沈、多汗、疲倦、嗜睡等。夏天天气炎热,一般来说食欲会降低、消化能力也较差,所以在饮食原则上,宜酸、宜苦、宜清淡、注意消暑利湿及多补充水分。

    中医夏季养生 季养生3药膳茶饮

    1冬瓜薏仁材料:冬瓜切块适量、薏仁各30克,白米60克。

    法:先用适量净水,将白米跟薏仁置入锅中先以文火煮。冬瓜洗净削皮,切成小块状。待薏仁快煮透前,再将切块的冬瓜放入,混合熬煮成粥,再加适当调味即成。

    功效:冬瓜清热利水、解暑热;薏仁清热利湿、健脾胃。此粥主要功能可以清暑热、利水湿,是很适合湿热夏天的食疗佳品。

    注意:孕妇不宜服用薏仁,可以把薏仁换成莲子也非常好。莲子性平,具健脾利水之功效,且能提升食欲,适合夏日食欲不振时使用。

    冬瓜小档案冬瓜有一别名水芝,在神农本草经记载:「主令人悦泽,好颜色,益气,不饥。久服轻身,耐老。主除烦满不乐,久服寒中。」冬瓜味虽甘淡,性甚冷利。虽是消暑圣品,但脾胃虚寒者不宜吃过多,多食会导致脾胃虚寒更甚,消化功能减弱。

    2参麦饮材料:西洋参三钱、麦门冬五钱、五味子一钱。

    法:将以上材料用净水煎煮后,或将材料至入茶杯,用热水冲泡稍闷后即可饮用,代茶饮。

    功效:西洋参益气生津;麦门冬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五味子吃起来酸酸的,酸味能收,中药里酸味的药都有收敛的作用,能收敛汗出而耗散的心气。暑热易耗气伤阴,此方特别适合气虚体质的人服用,此体质的人不仅夏天出汗很多,而且冬天还怕风,也很容易感冒,全都因为气虚不能固表造成的。

    3梅楂开胃饮材料:乌梅60克、山楂40克、陈皮20克、甘草10克、洛神花30克,冰糖少许。

    法:将以上材料用加3公升净水煎煮,慢火熬煮30~40分钟,加入适量冰糖调味。

    功效:生津解渴、健胃消食、能开胃助消化。《本草纲目》:「梅实采半黄者,以烟熏之为乌梅。」乌梅味酸,有敛肺、开胃、生津、清热、调中下气等功能。因此,以乌梅为主熬煮的饮品是炎热夏季不可多得的保健饮品。

    夏季养生保健除了顺应夏令,适当的清热消暑之外,内经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古人之所以提出保养阳气,关键在于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开放,此时人体最易受风寒湿邪侵袭。也就是即便在炎炎高温的夏天,仍然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不要因为贪凉坦露身躯、过饮冰凉饮料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掌握了这样的原则,才能拥有真正健康的夏日生活。

      中医夏季养生

      中医夏季养生 《内经‧素问》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夏季是一年之中阳气最盛,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天人相应,此时也是人体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台湾的夏天酷热多雨,气候特征为「湿」和「热」,此时该怎么养生呢? 夏季养生3原则

      《素问》:「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必须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在饮食及作息上做出不同的调整,才能适应外在环境达到平衡,因此养生最重要是顺应四时。在《理虚元鉴》中指出夏天养生基本原则:「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

      1夏防暑热暑热为夏季的主气,暑、热皆为阳邪,主升主散,暑热过甚,腠理开而多汗,若汗泄太多,则易伤津耗气。若暑热内侵,则有身热、心烦的症状;暑热下达,则出现尿赤,也就是小便颜色较深的情形。

      为了对抗暑热,可适当吃些水梨、西瓜、苦瓜、绿豆汤、酸梅汤、青草茶等具清热降火功效的食物茶饮,像西瓜来说,中药里面也入药使用。「西瓜翠衣」有天生白虎汤的称号,主治暑热烦渴,小便短少,水肿,口舌生疮。「西瓜翠衣」其实就是西瓜皮白色部分的瓤,具有比西瓜肉更好的利尿效果。所以中暑的话,可以适当的吃上二、三片西瓜,除了能补充水分外,记得稍微把白色的部分也吃上几口,更能消暑利尿呢!

      2防因暑取凉夏季调养,除了要着眼于清热消暑外,还要注意不要损伤了阳气,切忌因贪凉而过食冷饮冰品、生冷瓜果等,反而伤身。唐代大医家孙思邈:「惟有夏月难调理,伏阴在内忌凉水,瓜桃生冷宜少餐,免致秋未成疟痢」,明白指出夏天人体阳气外浮、阴气内伏,要忌冰凉饮品,生冷瓜果也不宜吃太多,才不会损伤肠胃,导致腹痛、腹泻等。

      「又防因暑取凉」,是告诫我们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要保护体内的阳气,不能贪凉、只顾眼前舒服,睡在地板上或 *** 乘凉过夜,在睡觉时应特别注意盖好腹部,避免风寒湿邪侵袭,引起疾病。古谚有云:「天时虽热,不可贪凉;瓜果虽美,不可多食。」真是宝贵的经验之谈。

      3长夏防湿湿为长夏之主气,长夏是指夏季最后一个月份。古人以五行配四季,所以想出长夏来弥补,于是春夏秋冬加上长夏就合乎五数。在台湾夏季炎热多雨,空气中湿度大,或汗出沾衣,或因涉水淋雨,或因居处潮湿,感受湿邪而发病。湿为阴邪,好伤人体阳气,病多缠绵难愈,故有「湿性缠绵」之说。

      夏天暑湿之气容易侵犯人体,表现多为身重、四肢无力、胃口差、吃不下、头重昏沈、多汗、疲倦、嗜睡等。夏天天气炎热,一般来说食欲会降低、消化能力也较差,所以在饮食原则上,宜酸、宜苦、宜清淡、注意消暑利湿及多补充水分。

      中医夏季养生 季养生3药膳茶饮

      1冬瓜薏仁材料:冬瓜切块适量、薏仁各30克,白米60克。

      法:先用适量净水,将白米跟薏仁置入锅中先以文火煮。冬瓜洗净削皮,切成小块状。待薏仁快煮透前,再将切块的冬瓜放入,混合熬煮成粥,再加适当调味即成。

      功效:冬瓜清热利水、解暑热;薏仁清热利湿、健脾胃。此粥主要功能可以清暑热、利水湿,是很适合湿热夏天的食疗佳品。

      注意:孕妇不宜服用薏仁,可以把薏仁换成莲子也非常好。莲子性平,具健脾利水之功效,且能提升食欲,适合夏日食欲不振时使用。

      冬瓜小档案冬瓜有一别名水芝,在神农本草经记载:「主令人悦泽,好颜色,益气,不饥。久服轻身,耐老。主除烦满不乐,久服寒中。」冬瓜味虽甘淡,性甚冷利。虽是消暑圣品,但脾胃虚寒者不宜吃过多,多食会导致脾胃虚寒更甚,消化功能减弱。

      2参麦饮材料:西洋参三钱、麦门冬五钱、五味子一钱。

      法:将以上材料用净水煎煮后,或将材料至入茶杯,用热水冲泡稍闷后即可饮用,代茶饮。

      功效:西洋参益气生津;麦门冬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五味子吃起来酸酸的,酸味能收,中药里酸味的药都有收敛的作用,能收敛汗出而耗散的心气。暑热易耗气伤阴,此方特别适合气虚体质的人服用,此体质的人不仅夏天出汗很多,而且冬天还怕风,也很容易感冒,全都因为气虚不能固表造成的。

      3梅楂开胃饮材料:乌梅60克、山楂40克、陈皮20克、甘草10克、洛神花30克,冰糖少许。

      法:将以上材料用加3公升净水煎煮,慢火熬煮30~40分钟,加入适量冰糖调味。

      功效:生津解渴、健胃消食、能开胃助消化。《本草纲目》:「梅实采半黄者,以烟熏之为乌梅。」乌梅味酸,有敛肺、开胃、生津、清热、调中下气等功能。因此,以乌梅为主熬煮的饮品是炎热夏季不可多得的保健饮品。

      夏季养生保健除了顺应夏令,适当的清热消暑之外,内经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古人之所以提出保养阳气,关键在于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开放,此时人体最易受风寒湿邪侵袭。也就是即便在炎炎高温的夏天,仍然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不要因为贪凉坦露身躯、过饮冰凉饮料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掌握了这样的原则,才能拥有真正健康的夏日生活。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