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如何去介绍中医养生
2024-03-11 23:15:30 责编:小OO
文档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中医药文化知识宣传——什么是养生?(养什么?怎么养?)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1. 什么是 养生

1.1 养生

原指道家或通过各种方法颐 养生 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即调养、保养、补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现代意义的“ 养生 ”指的是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

1.2 养生 还是一个不断自我超越过程

人生是做人的过程, 养生 就是一个不断自我超越过程。 养生 只说不做是不行的,其关键在于生活中持之以恒地练习与实践。

养生 的内容丰富多彩,无论怎么讲, 谈 养生 就要回答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养什么?”(理论),二是“怎么养?”(方法)。

2. 养生 养什么?

中医认为生命有三个要素,那就是精、气、神。所以 养生 就要养精、养气、养神。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来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心理平衡、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是 健康 长寿的基础;而我们中国人的三大 养生 法宝——养精、养气、养神,是对长寿之路更高深的总结。在实行四大基石的基础上,大家还应当向三*宝迈进.

2.1 养精

精是构*体与营养人体的物质,是人体的三宝之一。贯穿人的生长、发育、壮盛衰老的全过程。精在人体内不断地消耗,又不断地得到补充和滋生,维持了人体的生命。一个人的 健康 程度怎样,就要看人体内的肾精是否充足,也就是说,肾精直接影响着人的 健康 和生命,所以,保精是 养生 的关键。

类经·卷一》中说:“善 养生 者,必定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从中可以看出,古人把精、气、神看作构*体的基本物质,也就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因为精是气的根,而气又是精所化生的,如果精衰,必然气虚,人有气即生,无气即死。精又是神之源,人有精才能有神,神充足必然身强壮,如果神衰,自然是身体虚弱。精、气、神三者皆不能少,缺一不可,但最根本的是肾精,肾精是人体生命的主宰者。

2.2养气

大家知道,气是构*体的最基本物质,是人体三宝之一,所以说“气”是生命之根。"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气主宰着生命。不论是体表可以见到的皮肤、毛发、五官和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还是内在的肌肉骨骼、五脏六腑,都是由"气"构成的。另外,每一个人只要活在世上都要呼吸。人活的就是一口气,不呼吸了,就是“断气”, 表示生命活动的结束。故 养生 必养气!

2.3养神,

人有精、气、神三宝,神由形体产生,精与气是其物质基础,但神一旦产生就具有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尤其在 养生 之中,神是精气的综合表现,精气足则神旺,精气衰则神怯,神可以反应出生命的总貌。故有“ 养生 先养神”。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这是中医 养生 祛病的一句著名格言。“神去离形谓之死……神行则气行,神住则气住,若欲长生,神气相往”(《胎养经》)。《淮南子》中说:“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养性之本也;肥肌肤,充肠腹,供嗜欲,养性之末也。”也就是说,如果人们只注意加强营养,不懂得养神的话,也是难以 健康 长寿的。这些都说明养神是非常的重要。

养神有如下含义:(1)古人养神:是把心里的各种杂念清扫出去,使身体不受到人为意识影响,让身体回归自然的这个过程。(2)现代养神:使自己的身体与心理处于平静状态,排除杂念,静心守神不胡思乱想,以此来恢复精神和体力。

3.怎么养?

3.1 养生 原则

(1)顺应自然(顺时 养生 、因地 养生 );(《灵枢·本神》):“智者之 养生 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2)形神共养:形神合一,形神相因,是中医学的生命观。静以养神,动以养形,动静结合,刚柔相济,以动静适宜为度。形神共养,动静互涵,才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有益于强身防病。(3)保精护肾(养先天之本):保精护肾是指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调养肾精,使精气充足,体健神旺,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4)调养脾胃(养后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天的重要因素。通过饮食调节、药物调节、精神调节、针灸按摩、气功调节、起居劳逸等调摄,以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延年益寿的目的。

3.2怎么养精?

强肾保精的办法品种很多,如饮食、药物、针灸、气功等。依据不同状况选择相应办法保健,都可收到良好成果。下面引见几种简单易行,成果明显,不出偏向的*,只要保持锤炼,坚持不懈,就能够到达强肾保精,祛病延年的目标。

( 1)寡欲养肾:寡欲养肾,意欲太过,虽不交合则精自走,这可称为暗耗阴精,照样伤肾,损生折寿。精神内守,养肾保精,贵在寡欲。(2)节劳养血:   养生 之道,还要节劳,劳逸适度,才是保精之法。(3)息怒养筋骨:人若时常发怒必伤肝,肝、肾二脏有相火,肝主疏泄,肾主闭藏,相火妄动肝脏疏泄太过,肾不得封藏,虽无房事也伤阴精,故养精必息怒。(4)节精补脑:可内守神志,固护精气,还能使耳目聪明,有益于 养生 。(5)其他:叩齿咽津翕周法;按摩下肢涌泉法;双掌摩腰法;畅通任督法。

3.3怎么养神?

3.3.1神志 养生 法:是指通过内心世界的自我调节,排除贪念,保持心态平和,使之 健康 长寿的方法。(1)养神先养德(性);少私寡欲、知足常乐、心胸豁达、“多行善事”(2)养心与调神:养心、保护心脏

3.3.2情志 养生 法:(1)戒骄戒躁(2)善调情绪(3)避生三气(4)养肝与调畅情志

3.3.3睡眠与养神: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觉补。”这充分说明了睡觉的重要性。

3.3.4以静养神: 养生 必须养神,因为神是生命的主宰,而养神又要以“静神”为首务,只有神志安静,才能“病安从来”。 养生 还要调神,以避免各种情志的过激刺激。此外,“以恬愉为务”也必须牢记,只有精神永远保持乐观、开朗,体内气血才能正常运行,否则“百病生于气”。这便是《黄帝内经》所说的神宜静,而不宜躁的意思。

3.4怎样养气?

3.4.1补养元气:元气是所有气的根本,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无求以培元气,人要有所追求,但不可有奢求。另外,女性 养生 也必须培补元气,补养元气就是要调补脏腑阴阳之气血,调畅情志使心情畅舒,调节饮食使脾胃健旺。《黄帝内经》便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其内容便是要顺应四季气候的变化而进行人体自身的调节,使自身的元气充足。

3.4.2固护精气: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精的盈亏,决定人的生长、发育、衰老及至死亡的全过程,为此养气必须节欲养精。特别在女性的性生活中,就要注意固护精气,不能纵欲过度。性生活要有规律,要顺其自然,而不能强行而为。身体虚弱时,更要注意固护精气,以免其外泄。这样才能保证先天肾精的充足。

3.4.3养脾胃之气:脾胃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各种气都需要脾胃的水谷精气来滋养。养气一定要养胃。“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暴饮暴食等不 健康 的饮食习惯会影响脾胃的功能,而最终影响到全身的 健康 。

3.4.4平心静气:心平以和气, 中医认为人的 健康 与精神情志关系密切。遇事不急躁、不赌气、不发脾气,始终保持心平气和,这样才能阴阳调和,气机通畅,益寿延年。

3.4.5运动养真气:中医认为,真气要运行通畅,人体才能不受疾病侵袭。促使真气运行的方法有:一是调息运行真气,即调整呼吸的方法;二是通过锻炼形体以促进真气运行,从而提高机体抗病的能力,达到 健康 长寿之目的。

中医药文化知识宣传——什么是养生?(养什么?怎么养?)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1. 什么是 养生

1.1 养生

原指道家或通过各种方法颐 养生 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即调养、保养、补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现代意义的“ 养生 ”指的是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

1.2 养生 还是一个不断自我超越过程

人生是做人的过程, 养生 就是一个不断自我超越过程。 养生 只说不做是不行的,其关键在于生活中持之以恒地练习与实践。

养生 的内容丰富多彩,无论怎么讲, 谈 养生 就要回答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养什么?”(理论),二是“怎么养?”(方法)。

2. 养生 养什么?

中医认为生命有三个要素,那就是精、气、神。所以 养生 就要养精、养气、养神。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来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心理平衡、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是 健康 长寿的基础;而我们中国人的三大 养生 法宝——养精、养气、养神,是对长寿之路更高深的总结。在实行四大基石的基础上,大家还应当向三*宝迈进.

2.1 养精

精是构*体与营养人体的物质,是人体的三宝之一。贯穿人的生长、发育、壮盛衰老的全过程。精在人体内不断地消耗,又不断地得到补充和滋生,维持了人体的生命。一个人的 健康 程度怎样,就要看人体内的肾精是否充足,也就是说,肾精直接影响着人的 健康 和生命,所以,保精是 养生 的关键。

类经·卷一》中说:“善 养生 者,必定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从中可以看出,古人把精、气、神看作构*体的基本物质,也就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因为精是气的根,而气又是精所化生的,如果精衰,必然气虚,人有气即生,无气即死。精又是神之源,人有精才能有神,神充足必然身强壮,如果神衰,自然是身体虚弱。精、气、神三者皆不能少,缺一不可,但最根本的是肾精,肾精是人体生命的主宰者。

2.2养气

大家知道,气是构*体的最基本物质,是人体三宝之一,所以说“气”是生命之根。"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气主宰着生命。不论是体表可以见到的皮肤、毛发、五官和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还是内在的肌肉骨骼、五脏六腑,都是由"气"构成的。另外,每一个人只要活在世上都要呼吸。人活的就是一口气,不呼吸了,就是“断气”, 表示生命活动的结束。故 养生 必养气!

2.3养神,

人有精、气、神三宝,神由形体产生,精与气是其物质基础,但神一旦产生就具有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尤其在 养生 之中,神是精气的综合表现,精气足则神旺,精气衰则神怯,神可以反应出生命的总貌。故有“ 养生 先养神”。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这是中医 养生 祛病的一句著名格言。“神去离形谓之死……神行则气行,神住则气住,若欲长生,神气相往”(《胎养经》)。《淮南子》中说:“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养性之本也;肥肌肤,充肠腹,供嗜欲,养性之末也。”也就是说,如果人们只注意加强营养,不懂得养神的话,也是难以 健康 长寿的。这些都说明养神是非常的重要。

养神有如下含义:(1)古人养神:是把心里的各种杂念清扫出去,使身体不受到人为意识影响,让身体回归自然的这个过程。(2)现代养神:使自己的身体与心理处于平静状态,排除杂念,静心守神不胡思乱想,以此来恢复精神和体力。

3.怎么养?

3.1 养生 原则

(1)顺应自然(顺时 养生 、因地 养生 );(《灵枢·本神》):“智者之 养生 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2)形神共养:形神合一,形神相因,是中医学的生命观。静以养神,动以养形,动静结合,刚柔相济,以动静适宜为度。形神共养,动静互涵,才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有益于强身防病。(3)保精护肾(养先天之本):保精护肾是指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调养肾精,使精气充足,体健神旺,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4)调养脾胃(养后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天的重要因素。通过饮食调节、药物调节、精神调节、针灸按摩、气功调节、起居劳逸等调摄,以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延年益寿的目的。

3.2怎么养精?

强肾保精的办法品种很多,如饮食、药物、针灸、气功等。依据不同状况选择相应办法保健,都可收到良好成果。下面引见几种简单易行,成果明显,不出偏向的*,只要保持锤炼,坚持不懈,就能够到达强肾保精,祛病延年的目标。

( 1)寡欲养肾:寡欲养肾,意欲太过,虽不交合则精自走,这可称为暗耗阴精,照样伤肾,损生折寿。精神内守,养肾保精,贵在寡欲。(2)节劳养血:   养生 之道,还要节劳,劳逸适度,才是保精之法。(3)息怒养筋骨:人若时常发怒必伤肝,肝、肾二脏有相火,肝主疏泄,肾主闭藏,相火妄动肝脏疏泄太过,肾不得封藏,虽无房事也伤阴精,故养精必息怒。(4)节精补脑:可内守神志,固护精气,还能使耳目聪明,有益于 养生 。(5)其他:叩齿咽津翕周法;按摩下肢涌泉法;双掌摩腰法;畅通任督法。

3.3怎么养神?

3.3.1神志 养生 法:是指通过内心世界的自我调节,排除贪念,保持心态平和,使之 健康 长寿的方法。(1)养神先养德(性);少私寡欲、知足常乐、心胸豁达、“多行善事”(2)养心与调神:养心、保护心脏

3.3.2情志 养生 法:(1)戒骄戒躁(2)善调情绪(3)避生三气(4)养肝与调畅情志

3.3.3睡眠与养神: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觉补。”这充分说明了睡觉的重要性。

3.3.4以静养神: 养生 必须养神,因为神是生命的主宰,而养神又要以“静神”为首务,只有神志安静,才能“病安从来”。 养生 还要调神,以避免各种情志的过激刺激。此外,“以恬愉为务”也必须牢记,只有精神永远保持乐观、开朗,体内气血才能正常运行,否则“百病生于气”。这便是《黄帝内经》所说的神宜静,而不宜躁的意思。

3.4怎样养气?

3.4.1补养元气:元气是所有气的根本,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无求以培元气,人要有所追求,但不可有奢求。另外,女性 养生 也必须培补元气,补养元气就是要调补脏腑阴阳之气血,调畅情志使心情畅舒,调节饮食使脾胃健旺。《黄帝内经》便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其内容便是要顺应四季气候的变化而进行人体自身的调节,使自身的元气充足。

3.4.2固护精气: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精的盈亏,决定人的生长、发育、衰老及至死亡的全过程,为此养气必须节欲养精。特别在女性的性生活中,就要注意固护精气,不能纵欲过度。性生活要有规律,要顺其自然,而不能强行而为。身体虚弱时,更要注意固护精气,以免其外泄。这样才能保证先天肾精的充足。

3.4.3养脾胃之气:脾胃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各种气都需要脾胃的水谷精气来滋养。养气一定要养胃。“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暴饮暴食等不 健康 的饮食习惯会影响脾胃的功能,而最终影响到全身的 健康 。

3.4.4平心静气:心平以和气, 中医认为人的 健康 与精神情志关系密切。遇事不急躁、不赌气、不发脾气,始终保持心平气和,这样才能阴阳调和,气机通畅,益寿延年。

3.4.5运动养真气:中医认为,真气要运行通畅,人体才能不受疾病侵袭。促使真气运行的方法有:一是调息运行真气,即调整呼吸的方法;二是通过锻炼形体以促进真气运行,从而提高机体抗病的能力,达到 健康 长寿之目的。

中医养生特点

  中医养生学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它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理论等,对传统的养生学说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使得中医养生学更加具备科学性、实用性。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特点,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养生特点

  (1)适度

  中医养生学讲究适度,认为养生者只有有所节制,保持适度,才能真正达到养生的效果。例如,中医养生学认为,七情不能波动过大,要注重调摄;人体不能过于劳倦,劳动时要注意劳逸结合,房事不要过于频繁。

  (2)持之以恒

  中医养生学认为养生贵在坚持,养生不能三心二意,不能“两天打鱼,三天晒网?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时间久了,“水滴石穿”,自然能达到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

  (3)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对于养生,不能一刀切,没有绝对永恒的养生之道,它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中医养生学注重养生的变通性,认为养生者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养生 方法 。

  (4)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中医养生学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它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理论等,对传统的养生学说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使得中医养生学更加具备科学性、实用性。

  (5)天人相应

  中医养生学非常注重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在认识人的生命、健康时往往同自然规律相联系,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

  (6)用于日常生活

  中医养生学不是高高在上的神话,而是实实在在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中医养生学主张将养生寓于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中去,让人们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进行养生。

  女人中医养生法

  1、保持身心舒畅 多吃胶质食物

  肾精足,衰老慢

  中医常说“肾主藏精”,“精”相当于人体的固定资产。肾为先天之本,也就是说,这笔固定资产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父母给的,所以有的人天生肾精足,好比“富二代”,有的人则天生孱弱。无论穷富,都要节约,若挥霍无度,都会肾虚。

  说到“肾虚”,很多男人会主动给自己扣上这顶“帽子”,但其实,肾对女人也尤其重要。女性肾虚的表现很多。肾阴虚可以有失眠多梦、手足心热、潮热盗 汗、头晕耳鸣、经少甚至闭经等症状,舌红少苔,脉细数。肾阳虚表现为手足冷、面白或黢黑、精神不振、浮肿、腹泻、白带清稀、不孕、*低下、小便清长、夜 尿多等症状,舌淡胖大,脉微细。还有些症状如腰膝酸软、脱发、白发、 记忆力 减退等,难以归为阴虚或阳虚,但可以看作肾精不足。女性的衰老尤其和肾虚关系密 切,面色晦暗、黄褐斑、更年期提前等,都有肾精不足的原因。

  男性阳气较旺,肝气相对舒畅,对肾脏基本以补为主。女性属阴,疏泄功能稍微差一点,如果疏泄不利,往往会有经期乳胀等症状,严重的还可能导致闭经。所以女性不仅要补肾,还要注意疏通。

  具体怎么护肾呢?首先,作息要规律,熬夜最伤肾;其次,要缓解身心压力,女性更应该注意心情舒畅,才能使肝肾协调地工作;最后,不可性生活过度。如果生活中注意了这些,肾虚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可以考虑适当进补。

  无论肾阳虚、肾阴虚,都以填补肾精为基础,须选择一些质重黏稠的药物(天下养生网),如地黄、枸杞子、阿胶、龟板胶、海参、核桃等。需要注意的是,肾阳虚忌讳纯用温热药,即在填补肾精的基础上,用一点热药就够了。女性除了补还要注意调,一要疏肝,可用当归、白芍、陈皮、枳壳等,把气机梳理开;二是通肾,如六味地黄丸 中泽泻的作用。

  肾阴虚的女性日常还可以适当吃些肉皮冻,肾阳虚者可以用适量鹿角胶熬粥。总之,肉皮冻、阿胶、龟板胶等动物胶,都是补肾的好食品。

  2、调寒热,知冷暖

  在中医看来,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纲。《黄帝内经·素问》中说:“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就是对寒热的描述。很多年轻女性不怕冷,冬天也穿得很 少;而有些女性年轻时特别怕冷,但到了一定年龄就怕热了。这说明,人的体质是先天禀赋,体质各异,对寒热的感受就不同。

  阳虚型体质的女孩是“怕冷族”,特别是在月经前后,会浑身发冷、手脚冰凉,容易疲乏,易感冒。这类人平时要注意保暖,不要贪食生冷,可以吃一些温补脾 肾阳气的食物,如牛肉、羊肉、韭菜、大蒜、黑米、桂圆、红枣、荔枝、桂皮、枸杞等,也可在煲汤时加入黄芪、熟地、橙皮、肉桂、当归等。

  痰湿型体质多见于胖女孩,表现为身体沉重、腹部肥满松软、额头油脂分泌多、上眼睑肿。这样的女性,往往既怕冷又怕热。饮食上,宜食清淡,多吃宣肺、健 脾、益肾、化湿的食物,如冬瓜、山楂、赤豆、白萝卜、紫菜、海蜇等,少吃肥肉和甜食。要坚持运动,夏天不要长期呆在空调房里。

  另外,无论是哪种体质的饮食调理,都应强调顺应自然变化,“春天减酸增甘以养脾气,夏季减苦增辛以养肺气,秋天减辛增酸以养肝气,冬天减咸增苦以养心气。”

  3、气血旺,精神足

  女人气色好不好,与气血有直接关系。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杨力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气血对女人的重要性远大于男人。

  “如今,盲目减肥、压力过大等因素是年轻女性气血不足的主要原因。”杨力说,40岁以上的中老年妇女气血不足多与以往的经带胎产(月经、白带、怀孕、生小孩)及劳累、不重保养有关。女性气血不足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脾虚引起。表现为胃口不好、消化不良、整天没有精神、上班哈欠连天。调理的关键是健脾,可多吃山药、扁豆、粳米、土豆、薏仁等。食疗方:人参黄芪山药炖鸡(或排骨)汤,具体做法为:人参6—10克,黄芪15—30克,山药30克,白术30克,鸡一只,熬汤吃肉。

  元气不足引起。中老年妇女最常见,主因是肾虚,主要表现有乏力、胃寒、舌苔白、四肢发凉、爱拉肚子,劳累时更明显。食疗方:干姜肉桂党参白术炖鸡,做法为:党参15—30克,白术15克,干姜10克,肉桂10克,鸡一只,熬汤吃肉。

  此外,不少女性血虚或气血两虚。血虚引起的气血不足,主要是与月经、怀孕、生小孩等有关,建议多吃点牛奶、鸡蛋等食物。气血两虚的女性,多表现为没精 打采、头晕眼花、胃口差、消化不良、容易拉肚子,严重的还会心慌。推荐食疗方: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15—30克、生姜10—15克、羊肉300克一同熬 制。

  另外,杨力教授提醒,女性调气血注意三点:一要保持心情愉快;二要劳逸结合,每天保证8小时睡眠;三是多做面部按摩,可以按摩阳白(瞳孔上方1寸)、四白(瞳孔下方1寸)、足三里(膝眼外下四指处)、三阴交(内踝上3寸凹陷处)等穴。

  4、脾胃和,脸色好

  脾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康,则气血旺盛,容光焕发。反之,人必精神萎靡,面色淡白,皮肤无光泽。因此,现代女性若要靓丽有神,应从调理脾胃做起。

  武汉市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全毅红介绍,脾胃虚弱的女性很常见,她们往往面色晦暗、皮肤粗糙、斑点丛生、皱纹累累,辨证多为脾胃气虚和脾阳虚。气虚 者多气短乏力、头晕、胃胀胃痛、面色萎黄;脾阳虚则胃腹冷痛。一般血虚、血热等问题都容易导致脾胃虚弱,所以女性要注意益气、养血、活血。

  专家指出,可通过饮食健脾养胃。饮食应有规律,三餐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平时多吃易消化食物,少吃生冷、酸辣、油炸、干硬和黏性大的食物;多吃富 含优质蛋白质、微量元素(铁、铜等)、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食物,如红枣、莲子、龙眼肉、核桃、山楂、黄鳝、海参、乌鸡、鸡蛋、菠菜、胡萝卜、黑木耳、黑 芝麻、虾仁、红糖等,增加营养的同时,兼具益气、健脾、养血、活血的功效。

  在生活作息上,要劳逸结合,以养元气,同时保持乐观愉悦的心情,工作忙碌的职业女性尤其要注意。可参与 瑜伽 、 太极拳 、保健气功等舒缓运动,也有利于健运脾胃。

  全毅红大夫推荐了2个食疗方:1.红枣茯苓粥。大红枣20枚,茯苓30克,粳米100克,红枣去核,茯苓捣碎,一同熬粥。2.糯米小麦粥。糯米50克,小麦仁60克,煮成粥后加糖适量,调味服用,能健脾益中气。

  5、月经畅,身体壮

  经前羊肉温阳 经后鸡汤进补

  从14岁左右初潮,到49岁上下绝经,女性一生约有35年与月经为伴,之间只有在妊娠、哺乳期会生理性中断。可以说,月经是女性独有的健康风向标。

  月经的周期性取决于女性身体阴阳消长的动态平衡。月经期,阳盛极而化阴,如果平时身体失衡,就会出现疼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经后期,阴长而阳 消,女性多安静、娴雅。随着气血渐渐旺盛,白带开始增多,清澈明晰,*增加。若阴血不足,则白带稀少;如体内偏热,则带下黄稠。到了排卵期,阴极而生 阳,如果气血不足或有涩滞,则磕磕绊绊,不能顺利转化,会出现异常出血、排卵疼痛、腰酸下坠等问题。经前期,阳渐长,气血上行,女性常出现心浮气躁、手脚 发胀。如果体内有火,面部或前胸后背就会长痤疮;若肝火上冲,则出现偏头痛、烦躁易怒;脉络不畅则表现为乳房胀痛怕碰。直到阳极化阴,气血骤然下聚子宫, 经血再次来临。

  由此可见,女性月经的周期、量、色异常以及前后伴随的症状都是阴阳消长转化中的问题造成的。一旦出现这些情况,要充分意识到身体发生了故障,或不足、 或过剩、或阻塞、或失衡,需要及时纠正。中医的治疗是补充缺失,祛除多余,通畅脉道,平衡内外、上下、左右,使阴阳互根互用的运行趋于圆顺,如阴阳鱼图一 般。

  女性月经的保健要诀就是“顺其自然”。月经期,阳化阴,多休息调养;排卵期,阴转阳,增加运动有助于排卵。由于这两个阶段变动明显,要避免起居不规 律、寒热无节制、饮食欠均衡。月经前后,顺其阴生阳长,可以适当增加调补。经前期,阳渐生,适当多吃温性的食物,如羊肉、韭菜、葱蒜等;经后期,阴渐长, 可进补鸡汤、排骨,多吃百合、山药、大枣等。当然调补要适度,不能偏颇。

中医养生特点

  中医养生学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它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理论等,对传统的养生学说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使得中医养生学更加具备科学性、实用性。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特点,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养生特点

  (1)适度

  中医养生学讲究适度,认为养生者只有有所节制,保持适度,才能真正达到养生的效果。例如,中医养生学认为,七情不能波动过大,要注重调摄;人体不能过于劳倦,劳动时要注意劳逸结合,房事不要过于频繁。

  (2)持之以恒

  中医养生学认为养生贵在坚持,养生不能三心二意,不能“两天打鱼,三天晒网?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时间久了,“水滴石穿”,自然能达到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

  (3)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对于养生,不能一刀切,没有绝对永恒的养生之道,它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中医养生学注重养生的变通性,认为养生者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养生 方法 。

  (4)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中医养生学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它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理论等,对传统的养生学说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使得中医养生学更加具备科学性、实用性。

  (5)天人相应

  中医养生学非常注重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在认识人的生命、健康时往往同自然规律相联系,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

  (6)用于日常生活

  中医养生学不是高高在上的神话,而是实实在在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中医养生学主张将养生寓于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中去,让人们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进行养生。

  女人中医养生法

  1、保持身心舒畅 多吃胶质食物

  肾精足,衰老慢

  中医常说“肾主藏精”,“精”相当于人体的固定资产。肾为先天之本,也就是说,这笔固定资产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父母给的,所以有的人天生肾精足,好比“富二代”,有的人则天生孱弱。无论穷富,都要节约,若挥霍无度,都会肾虚。

  说到“肾虚”,很多男人会主动给自己扣上这顶“帽子”,但其实,肾对女人也尤其重要。女性肾虚的表现很多。肾阴虚可以有失眠多梦、手足心热、潮热盗 汗、头晕耳鸣、经少甚至闭经等症状,舌红少苔,脉细数。肾阳虚表现为手足冷、面白或黢黑、精神不振、浮肿、腹泻、白带清稀、不孕、*低下、小便清长、夜 尿多等症状,舌淡胖大,脉微细。还有些症状如腰膝酸软、脱发、白发、 记忆力 减退等,难以归为阴虚或阳虚,但可以看作肾精不足。女性的衰老尤其和肾虚关系密 切,面色晦暗、黄褐斑、更年期提前等,都有肾精不足的原因。

  男性阳气较旺,肝气相对舒畅,对肾脏基本以补为主。女性属阴,疏泄功能稍微差一点,如果疏泄不利,往往会有经期乳胀等症状,严重的还可能导致闭经。所以女性不仅要补肾,还要注意疏通。

  具体怎么护肾呢?首先,作息要规律,熬夜最伤肾;其次,要缓解身心压力,女性更应该注意心情舒畅,才能使肝肾协调地工作;最后,不可性生活过度。如果生活中注意了这些,肾虚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可以考虑适当进补。

  无论肾阳虚、肾阴虚,都以填补肾精为基础,须选择一些质重黏稠的药物(天下养生网),如地黄、枸杞子、阿胶、龟板胶、海参、核桃等。需要注意的是,肾阳虚忌讳纯用温热药,即在填补肾精的基础上,用一点热药就够了。女性除了补还要注意调,一要疏肝,可用当归、白芍、陈皮、枳壳等,把气机梳理开;二是通肾,如六味地黄丸 中泽泻的作用。

  肾阴虚的女性日常还可以适当吃些肉皮冻,肾阳虚者可以用适量鹿角胶熬粥。总之,肉皮冻、阿胶、龟板胶等动物胶,都是补肾的好食品。

  2、调寒热,知冷暖

  在中医看来,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纲。《黄帝内经·素问》中说:“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就是对寒热的描述。很多年轻女性不怕冷,冬天也穿得很 少;而有些女性年轻时特别怕冷,但到了一定年龄就怕热了。这说明,人的体质是先天禀赋,体质各异,对寒热的感受就不同。

  阳虚型体质的女孩是“怕冷族”,特别是在月经前后,会浑身发冷、手脚冰凉,容易疲乏,易感冒。这类人平时要注意保暖,不要贪食生冷,可以吃一些温补脾 肾阳气的食物,如牛肉、羊肉、韭菜、大蒜、黑米、桂圆、红枣、荔枝、桂皮、枸杞等,也可在煲汤时加入黄芪、熟地、橙皮、肉桂、当归等。

  痰湿型体质多见于胖女孩,表现为身体沉重、腹部肥满松软、额头油脂分泌多、上眼睑肿。这样的女性,往往既怕冷又怕热。饮食上,宜食清淡,多吃宣肺、健 脾、益肾、化湿的食物,如冬瓜、山楂、赤豆、白萝卜、紫菜、海蜇等,少吃肥肉和甜食。要坚持运动,夏天不要长期呆在空调房里。

  另外,无论是哪种体质的饮食调理,都应强调顺应自然变化,“春天减酸增甘以养脾气,夏季减苦增辛以养肺气,秋天减辛增酸以养肝气,冬天减咸增苦以养心气。”

  3、气血旺,精神足

  女人气色好不好,与气血有直接关系。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杨力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气血对女人的重要性远大于男人。

  “如今,盲目减肥、压力过大等因素是年轻女性气血不足的主要原因。”杨力说,40岁以上的中老年妇女气血不足多与以往的经带胎产(月经、白带、怀孕、生小孩)及劳累、不重保养有关。女性气血不足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脾虚引起。表现为胃口不好、消化不良、整天没有精神、上班哈欠连天。调理的关键是健脾,可多吃山药、扁豆、粳米、土豆、薏仁等。食疗方:人参黄芪山药炖鸡(或排骨)汤,具体做法为:人参6—10克,黄芪15—30克,山药30克,白术30克,鸡一只,熬汤吃肉。

  元气不足引起。中老年妇女最常见,主因是肾虚,主要表现有乏力、胃寒、舌苔白、四肢发凉、爱拉肚子,劳累时更明显。食疗方:干姜肉桂党参白术炖鸡,做法为:党参15—30克,白术15克,干姜10克,肉桂10克,鸡一只,熬汤吃肉。

  此外,不少女性血虚或气血两虚。血虚引起的气血不足,主要是与月经、怀孕、生小孩等有关,建议多吃点牛奶、鸡蛋等食物。气血两虚的女性,多表现为没精 打采、头晕眼花、胃口差、消化不良、容易拉肚子,严重的还会心慌。推荐食疗方: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15—30克、生姜10—15克、羊肉300克一同熬 制。

  另外,杨力教授提醒,女性调气血注意三点:一要保持心情愉快;二要劳逸结合,每天保证8小时睡眠;三是多做面部按摩,可以按摩阳白(瞳孔上方1寸)、四白(瞳孔下方1寸)、足三里(膝眼外下四指处)、三阴交(内踝上3寸凹陷处)等穴。

  4、脾胃和,脸色好

  脾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康,则气血旺盛,容光焕发。反之,人必精神萎靡,面色淡白,皮肤无光泽。因此,现代女性若要靓丽有神,应从调理脾胃做起。

  武汉市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全毅红介绍,脾胃虚弱的女性很常见,她们往往面色晦暗、皮肤粗糙、斑点丛生、皱纹累累,辨证多为脾胃气虚和脾阳虚。气虚 者多气短乏力、头晕、胃胀胃痛、面色萎黄;脾阳虚则胃腹冷痛。一般血虚、血热等问题都容易导致脾胃虚弱,所以女性要注意益气、养血、活血。

  专家指出,可通过饮食健脾养胃。饮食应有规律,三餐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平时多吃易消化食物,少吃生冷、酸辣、油炸、干硬和黏性大的食物;多吃富 含优质蛋白质、微量元素(铁、铜等)、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食物,如红枣、莲子、龙眼肉、核桃、山楂、黄鳝、海参、乌鸡、鸡蛋、菠菜、胡萝卜、黑木耳、黑 芝麻、虾仁、红糖等,增加营养的同时,兼具益气、健脾、养血、活血的功效。

  在生活作息上,要劳逸结合,以养元气,同时保持乐观愉悦的心情,工作忙碌的职业女性尤其要注意。可参与 瑜伽 、 太极拳 、保健气功等舒缓运动,也有利于健运脾胃。

  全毅红大夫推荐了2个食疗方:1.红枣茯苓粥。大红枣20枚,茯苓30克,粳米100克,红枣去核,茯苓捣碎,一同熬粥。2.糯米小麦粥。糯米50克,小麦仁60克,煮成粥后加糖适量,调味服用,能健脾益中气。

  5、月经畅,身体壮

  经前羊肉温阳 经后鸡汤进补

  从14岁左右初潮,到49岁上下绝经,女性一生约有35年与月经为伴,之间只有在妊娠、哺乳期会生理性中断。可以说,月经是女性独有的健康风向标。

  月经的周期性取决于女性身体阴阳消长的动态平衡。月经期,阳盛极而化阴,如果平时身体失衡,就会出现疼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经后期,阴长而阳 消,女性多安静、娴雅。随着气血渐渐旺盛,白带开始增多,清澈明晰,*增加。若阴血不足,则白带稀少;如体内偏热,则带下黄稠。到了排卵期,阴极而生 阳,如果气血不足或有涩滞,则磕磕绊绊,不能顺利转化,会出现异常出血、排卵疼痛、腰酸下坠等问题。经前期,阳渐长,气血上行,女性常出现心浮气躁、手脚 发胀。如果体内有火,面部或前胸后背就会长痤疮;若肝火上冲,则出现偏头痛、烦躁易怒;脉络不畅则表现为乳房胀痛怕碰。直到阳极化阴,气血骤然下聚子宫, 经血再次来临。

  由此可见,女性月经的周期、量、色异常以及前后伴随的症状都是阴阳消长转化中的问题造成的。一旦出现这些情况,要充分意识到身体发生了故障,或不足、 或过剩、或阻塞、或失衡,需要及时纠正。中医的治疗是补充缺失,祛除多余,通畅脉道,平衡内外、上下、左右,使阴阳互根互用的运行趋于圆顺,如阴阳鱼图一 般。

  女性月经的保健要诀就是“顺其自然”。月经期,阳化阴,多休息调养;排卵期,阴转阳,增加运动有助于排卵。由于这两个阶段变动明显,要避免起居不规 律、寒热无节制、饮食欠均衡。月经前后,顺其阴生阳长,可以适当增加调补。经前期,阳渐生,适当多吃温性的食物,如羊肉、韭菜、葱蒜等;经后期,阴渐长, 可进补鸡汤、排骨,多吃百合、山药、大枣等。当然调补要适度,不能偏颇。

中医养生抖音简介怎么写

亲亲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解答为: 亲亲您好,简介为您整理以下几条呦。1、全心全医为您调理,健康身体我来帮您。2、真心实意,全心全医。3、专业技术,健康目标。4、全心全医调理,告别亚健康。5、真材实料,调理周到。6、调理亚健康,健康生活家。7、全心全医,调理亚健康;一心一意,科学养生堂。8、为心,为爱,为健康。9、专业是关键,健康是结果。

中医养生抖音简介怎么写

亲亲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解答为: 亲亲您好,简介为您整理以下几条呦。1、全心全医为您调理,健康身体我来帮您。2、真心实意,全心全医。3、专业技术,健康目标。4、全心全医调理,告别亚健康。5、真材实料,调理周到。6、调理亚健康,健康生活家。7、全心全医,调理亚健康;一心一意,科学养生堂。8、为心,为爱,为健康。9、专业是关键,健康是结果。

中医健康养生之道,养生保健知识

中医 养生 的内容非常丰富,如果详细到每样食物的性味归经,即便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但若精辟到“调和气血”“平衡营养”,又可以用几个词、几句话就能概括出来。结合当下对 健康 的认识,以及对 健康 生活的要求,我们将中医 养生 的主要内容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1、饮食 养生

食疗 养生 、药膳 养生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根深蒂固。民以食为天,饮食提供给生命必需的营养物质,生命得以延续,但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科学合理的饮食有利于身体 健康 ,而不当的饮食则能危害机体的 健康 。

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 健康 饮食的原则是:饮食规律、品种多样化、营养全面均衡、合理搭配。

同时,还要注意饮食卫生和食品安全问题,机忌暴饮暴食、饥饱无度和三餐无规律。

除此之外,中医饮食 养生 最具特色的是食疗和药膳。中医认为,药食同源,食物与药物都来自于大自然,一样具有四气五味,一样可以调养不同的脏腑。比如水果中的梨,味甘微酸,性凉,入肺、胃经,具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的作用。秋季气候干燥时,多吃点生梨,可以起到养阴生津放秋燥的作用。当肺热咳嗽、烦渴时,可用以润肺止咳、生津止渴,冰糖炖雪梨就是一个经典的清热润肺止咳的食疗方。而药膳更可以 养生 防病,辅助治疗一些疾病。比如黄芪炖鸡具有益气补虚的作用,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再比如痛经的女性,属于气滞血淤者,在月经来临前的两三天服用川芎煮鸡蛋,可以改善痛经。

总之,饮食 养生 的内容很多,根据每个人的具体病情或体质,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食疗或者药膳调理,以达到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目的。

2、起居 养生

我们的祖辈一直以来都过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但是,现在的人们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竞争激烈,日常学习、工作中熬夜、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情。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同时,精神生活也丰富多彩起来,有些人纵情 娱乐 ,挥霍 健康 。不良的生活习惯 催发了多种疾病,如颈椎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不 健康 的生活方式使得疾病日益年轻化。

种种迹象都告诉我们,生活方式对身体 健康 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如起居有规律,不睡懒觉不熬夜, 娱乐 有度,劳逸结合;保持居室和家居用品的清洁卫生,经常晒太阳,定时给房间通风换气;冬天要注意保暖,不要盲目追赶 时尚 ,不要“只要风度不要温度”;夏天应适当出汗,不要整天待在冷空调环境下贪凉而得“冬病”。

3、情志 养生

经典古籍《黄帝内经》记载,“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喜怒不节则伤脏,伤脏则病起于阴也”。这些理论强调了人的情绪心态、精神活动与身体 健康 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七情,即人的各种情志活动,可影响脏腑的功能、气血

的运行,从而引起全身多种疾病。现代医学也同样重视心理因素对 健康 的影响,并将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一心理— 社会 ”医学模式。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在发怒时会刺激肾上腺,导致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机体的兴奋性增强,可出现呼吸、心跳加快,血压上升,成为偏头痛、高血压病、冠心病等疾病的诱发因素。

现代 社会 竞争激烈,学习、工作的压力很大,紧张、焦虑、烦躁、抑郁等多种不良情绪成为多种疾病的重要发病因素之一。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我们要学会情志 养生 。即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态,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人际交往中要学会宽以待人,取长补短,和睦相处,尽量减少或避免矛盾的产生;心情不好时,要学会向亲朋好友倾诉,把心中的烦恼讲出来,千万不可闷在心中,郁积成病,也可以选择出去 旅游 ,看看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亦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散心方式。总之,要让自己少一点烦恼,多一点快乐!

4、运动 养生

随着 科技 的快速发展,体力劳动的人群越来越少,脑力劳动的人群越来越多。很多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就是“久坐不动”,这也是现代生活方式病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使气血流通,适当的健身锻炼,可强身健体,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像健身操、慢跑、散步、游泳、球类运动等,都是适合大众的健身方式。

但是,运动也不能极端化,有些人过度痴迷于运动健身也是不妥当的。过度锻炼可能会导致骨关节、软组织的损伤,突然进行大运动量的锻炼,还有可能使心脏难以负荷而发生危险事件。故建议运动锻炼应循序渐进运动量以微微出汗为宜,切忌大汗淋漓、气喘吁吁。

中医认为,人体发病的主要原因有两条,一是“不及”,二是“太过”,所以不锻炼不行,锻炼过度也不行。

4、四季 养生

中医 养生 讲究天人合一,顺时而养,即提倡顺应自然界四季气候的变化规律来安排日常起居活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中医 养生 的基本原则之一。

春季,万物复苏, 养生 应注重养阳。应夜卧早起,多晒晒太阳,选择阳光明媚的日子多进行一些室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吐故纳新,调畅气血。

夏天,万物生长繁盛,人体阳气最易发泄,此时更要注意养阳。应晚睡早起,适当午睡,避开午时的炎热,运动要适度,宜在清晨或傍晚进行。

秋季,是一个成熟的季节,阳气开始收敛,人体也要收敛精气,保津养阴,故预防秋燥是最为重要的。古代 养生 学家认为,秋天的睡眠宜“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即早睡觉,早起床,早起时间与鸡叫扑翅的时间差不多。早起使肺气得以舒展;早卧顺应阳气之收,防止阴精外泄。同时,衣着要根椐气温变化随时调整。要保持乐观的情绪,切忌悲秋伤怀。

冬季,是万物收藏的季节,人体也需要积蓄能量,抵御寒冷。 养生

要以护阴潜阳为原则,根据个人情况适当进补。应早睡晚起,早锻炼不

宜太早,室外锻炼应在太阳出来后为宜。有些老人在雨雪天还要早早出去锻炼,显然是不恰当的。

5、体质 养生

共性和个性是一切事物固有的本性,中医 养生 也是如此。如果说上述五个方面的内容都是共性,那么体质 养生 讲究的就是个性了。

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这个“辨证”是针对疾病而言的。那么,对于 健康 的人群是不是就没有差异了呢?肯定也是有差异的。无论是 健康 人群、亚 健康 人群,还是某种或某些疾病的罹患者,都有各自不同的体质,因此在饮食习惯、生活起居、运动锻炼、情绪心理等方面都会有不同的表现或选择,这就是身体的个体差异。

比如一个小小的感冒,有些人主要表现为打喷嚏、流鼻涕或者咳嗽、咳痰,而有些人则表现为头痛、咽喉痛、发热,还有些人感觉四肢酸痛、头重脚轻、浑身无力等。这些差异与遗传基因、饮食习惯、地理环境、气候因素、 社会 环境、家庭生活、人际交往等多种先天、后天的因素有关,这就是体质的差异。

中医学将人的体质分为九种,即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就跟中医诊断时的辨证分型一样,不同体质的人群, 养生 方法也不同。

中医健康养生之道,养生保健知识

中医 养生 的内容非常丰富,如果详细到每样食物的性味归经,即便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但若精辟到“调和气血”“平衡营养”,又可以用几个词、几句话就能概括出来。结合当下对 健康 的认识,以及对 健康 生活的要求,我们将中医 养生 的主要内容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1、饮食 养生

食疗 养生 、药膳 养生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根深蒂固。民以食为天,饮食提供给生命必需的营养物质,生命得以延续,但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科学合理的饮食有利于身体 健康 ,而不当的饮食则能危害机体的 健康 。

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 健康 饮食的原则是:饮食规律、品种多样化、营养全面均衡、合理搭配。

同时,还要注意饮食卫生和食品安全问题,机忌暴饮暴食、饥饱无度和三餐无规律。

除此之外,中医饮食 养生 最具特色的是食疗和药膳。中医认为,药食同源,食物与药物都来自于大自然,一样具有四气五味,一样可以调养不同的脏腑。比如水果中的梨,味甘微酸,性凉,入肺、胃经,具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的作用。秋季气候干燥时,多吃点生梨,可以起到养阴生津放秋燥的作用。当肺热咳嗽、烦渴时,可用以润肺止咳、生津止渴,冰糖炖雪梨就是一个经典的清热润肺止咳的食疗方。而药膳更可以 养生 防病,辅助治疗一些疾病。比如黄芪炖鸡具有益气补虚的作用,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再比如痛经的女性,属于气滞血淤者,在月经来临前的两三天服用川芎煮鸡蛋,可以改善痛经。

总之,饮食 养生 的内容很多,根据每个人的具体病情或体质,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食疗或者药膳调理,以达到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目的。

2、起居 养生

我们的祖辈一直以来都过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但是,现在的人们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竞争激烈,日常学习、工作中熬夜、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情。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同时,精神生活也丰富多彩起来,有些人纵情 娱乐 ,挥霍 健康 。不良的生活习惯 催发了多种疾病,如颈椎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不 健康 的生活方式使得疾病日益年轻化。

种种迹象都告诉我们,生活方式对身体 健康 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如起居有规律,不睡懒觉不熬夜, 娱乐 有度,劳逸结合;保持居室和家居用品的清洁卫生,经常晒太阳,定时给房间通风换气;冬天要注意保暖,不要盲目追赶 时尚 ,不要“只要风度不要温度”;夏天应适当出汗,不要整天待在冷空调环境下贪凉而得“冬病”。

3、情志 养生

经典古籍《黄帝内经》记载,“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喜怒不节则伤脏,伤脏则病起于阴也”。这些理论强调了人的情绪心态、精神活动与身体 健康 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七情,即人的各种情志活动,可影响脏腑的功能、气血

的运行,从而引起全身多种疾病。现代医学也同样重视心理因素对 健康 的影响,并将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一心理— 社会 ”医学模式。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在发怒时会刺激肾上腺,导致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机体的兴奋性增强,可出现呼吸、心跳加快,血压上升,成为偏头痛、高血压病、冠心病等疾病的诱发因素。

现代 社会 竞争激烈,学习、工作的压力很大,紧张、焦虑、烦躁、抑郁等多种不良情绪成为多种疾病的重要发病因素之一。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我们要学会情志 养生 。即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态,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人际交往中要学会宽以待人,取长补短,和睦相处,尽量减少或避免矛盾的产生;心情不好时,要学会向亲朋好友倾诉,把心中的烦恼讲出来,千万不可闷在心中,郁积成病,也可以选择出去 旅游 ,看看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亦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散心方式。总之,要让自己少一点烦恼,多一点快乐!

4、运动 养生

随着 科技 的快速发展,体力劳动的人群越来越少,脑力劳动的人群越来越多。很多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就是“久坐不动”,这也是现代生活方式病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使气血流通,适当的健身锻炼,可强身健体,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像健身操、慢跑、散步、游泳、球类运动等,都是适合大众的健身方式。

但是,运动也不能极端化,有些人过度痴迷于运动健身也是不妥当的。过度锻炼可能会导致骨关节、软组织的损伤,突然进行大运动量的锻炼,还有可能使心脏难以负荷而发生危险事件。故建议运动锻炼应循序渐进运动量以微微出汗为宜,切忌大汗淋漓、气喘吁吁。

中医认为,人体发病的主要原因有两条,一是“不及”,二是“太过”,所以不锻炼不行,锻炼过度也不行。

4、四季 养生

中医 养生 讲究天人合一,顺时而养,即提倡顺应自然界四季气候的变化规律来安排日常起居活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中医 养生 的基本原则之一。

春季,万物复苏, 养生 应注重养阳。应夜卧早起,多晒晒太阳,选择阳光明媚的日子多进行一些室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吐故纳新,调畅气血。

夏天,万物生长繁盛,人体阳气最易发泄,此时更要注意养阳。应晚睡早起,适当午睡,避开午时的炎热,运动要适度,宜在清晨或傍晚进行。

秋季,是一个成熟的季节,阳气开始收敛,人体也要收敛精气,保津养阴,故预防秋燥是最为重要的。古代 养生 学家认为,秋天的睡眠宜“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即早睡觉,早起床,早起时间与鸡叫扑翅的时间差不多。早起使肺气得以舒展;早卧顺应阳气之收,防止阴精外泄。同时,衣着要根椐气温变化随时调整。要保持乐观的情绪,切忌悲秋伤怀。

冬季,是万物收藏的季节,人体也需要积蓄能量,抵御寒冷。 养生

要以护阴潜阳为原则,根据个人情况适当进补。应早睡晚起,早锻炼不

宜太早,室外锻炼应在太阳出来后为宜。有些老人在雨雪天还要早早出去锻炼,显然是不恰当的。

5、体质 养生

共性和个性是一切事物固有的本性,中医 养生 也是如此。如果说上述五个方面的内容都是共性,那么体质 养生 讲究的就是个性了。

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这个“辨证”是针对疾病而言的。那么,对于 健康 的人群是不是就没有差异了呢?肯定也是有差异的。无论是 健康 人群、亚 健康 人群,还是某种或某些疾病的罹患者,都有各自不同的体质,因此在饮食习惯、生活起居、运动锻炼、情绪心理等方面都会有不同的表现或选择,这就是身体的个体差异。

比如一个小小的感冒,有些人主要表现为打喷嚏、流鼻涕或者咳嗽、咳痰,而有些人则表现为头痛、咽喉痛、发热,还有些人感觉四肢酸痛、头重脚轻、浑身无力等。这些差异与遗传基因、饮食习惯、地理环境、气候因素、 社会 环境、家庭生活、人际交往等多种先天、后天的因素有关,这就是体质的差异。

中医学将人的体质分为九种,即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就跟中医诊断时的辨证分型一样,不同体质的人群, 养生 方法也不同。

中医健康养生之道,养生保健知识

中医 养生 的内容非常丰富,如果详细到每样食物的性味归经,即便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但若精辟到“调和气血”“平衡营养”,又可以用几个词、几句话就能概括出来。结合当下对 健康 的认识,以及对 健康 生活的要求,我们将中医 养生 的主要内容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1、饮食 养生

食疗 养生 、药膳 养生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根深蒂固。民以食为天,饮食提供给生命必需的营养物质,生命得以延续,但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科学合理的饮食有利于身体 健康 ,而不当的饮食则能危害机体的 健康 。

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 健康 饮食的原则是:饮食规律、品种多样化、营养全面均衡、合理搭配。

同时,还要注意饮食卫生和食品安全问题,机忌暴饮暴食、饥饱无度和三餐无规律。

除此之外,中医饮食 养生 最具特色的是食疗和药膳。中医认为,药食同源,食物与药物都来自于大自然,一样具有四气五味,一样可以调养不同的脏腑。比如水果中的梨,味甘微酸,性凉,入肺、胃经,具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的作用。秋季气候干燥时,多吃点生梨,可以起到养阴生津放秋燥的作用。当肺热咳嗽、烦渴时,可用以润肺止咳、生津止渴,冰糖炖雪梨就是一个经典的清热润肺止咳的食疗方。而药膳更可以 养生 防病,辅助治疗一些疾病。比如黄芪炖鸡具有益气补虚的作用,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再比如痛经的女性,属于气滞血淤者,在月经来临前的两三天服用川芎煮鸡蛋,可以改善痛经。

总之,饮食 养生 的内容很多,根据每个人的具体病情或体质,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食疗或者药膳调理,以达到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目的。

2、起居 养生

我们的祖辈一直以来都过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但是,现在的人们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竞争激烈,日常学习、工作中熬夜、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情。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同时,精神生活也丰富多彩起来,有些人纵情 娱乐 ,挥霍 健康 。不良的生活习惯 催发了多种疾病,如颈椎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不 健康 的生活方式使得疾病日益年轻化。

种种迹象都告诉我们,生活方式对身体 健康 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如起居有规律,不睡懒觉不熬夜, 娱乐 有度,劳逸结合;保持居室和家居用品的清洁卫生,经常晒太阳,定时给房间通风换气;冬天要注意保暖,不要盲目追赶 时尚 ,不要“只要风度不要温度”;夏天应适当出汗,不要整天待在冷空调环境下贪凉而得“冬病”。

3、情志 养生

经典古籍《黄帝内经》记载,“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喜怒不节则伤脏,伤脏则病起于阴也”。这些理论强调了人的情绪心态、精神活动与身体 健康 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七情,即人的各种情志活动,可影响脏腑的功能、气血

的运行,从而引起全身多种疾病。现代医学也同样重视心理因素对 健康 的影响,并将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一心理— 社会 ”医学模式。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在发怒时会刺激肾上腺,导致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机体的兴奋性增强,可出现呼吸、心跳加快,血压上升,成为偏头痛、高血压病、冠心病等疾病的诱发因素。

现代 社会 竞争激烈,学习、工作的压力很大,紧张、焦虑、烦躁、抑郁等多种不良情绪成为多种疾病的重要发病因素之一。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我们要学会情志 养生 。即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态,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人际交往中要学会宽以待人,取长补短,和睦相处,尽量减少或避免矛盾的产生;心情不好时,要学会向亲朋好友倾诉,把心中的烦恼讲出来,千万不可闷在心中,郁积成病,也可以选择出去 旅游 ,看看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亦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散心方式。总之,要让自己少一点烦恼,多一点快乐!

4、运动 养生

随着 科技 的快速发展,体力劳动的人群越来越少,脑力劳动的人群越来越多。很多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就是“久坐不动”,这也是现代生活方式病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使气血流通,适当的健身锻炼,可强身健体,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像健身操、慢跑、散步、游泳、球类运动等,都是适合大众的健身方式。

但是,运动也不能极端化,有些人过度痴迷于运动健身也是不妥当的。过度锻炼可能会导致骨关节、软组织的损伤,突然进行大运动量的锻炼,还有可能使心脏难以负荷而发生危险事件。故建议运动锻炼应循序渐进运动量以微微出汗为宜,切忌大汗淋漓、气喘吁吁。

中医认为,人体发病的主要原因有两条,一是“不及”,二是“太过”,所以不锻炼不行,锻炼过度也不行。

4、四季 养生

中医 养生 讲究天人合一,顺时而养,即提倡顺应自然界四季气候的变化规律来安排日常起居活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中医 养生 的基本原则之一。

春季,万物复苏, 养生 应注重养阳。应夜卧早起,多晒晒太阳,选择阳光明媚的日子多进行一些室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吐故纳新,调畅气血。

夏天,万物生长繁盛,人体阳气最易发泄,此时更要注意养阳。应晚睡早起,适当午睡,避开午时的炎热,运动要适度,宜在清晨或傍晚进行。

秋季,是一个成熟的季节,阳气开始收敛,人体也要收敛精气,保津养阴,故预防秋燥是最为重要的。古代 养生 学家认为,秋天的睡眠宜“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即早睡觉,早起床,早起时间与鸡叫扑翅的时间差不多。早起使肺气得以舒展;早卧顺应阳气之收,防止阴精外泄。同时,衣着要根椐气温变化随时调整。要保持乐观的情绪,切忌悲秋伤怀。

冬季,是万物收藏的季节,人体也需要积蓄能量,抵御寒冷。 养生

要以护阴潜阳为原则,根据个人情况适当进补。应早睡晚起,早锻炼不

宜太早,室外锻炼应在太阳出来后为宜。有些老人在雨雪天还要早早出去锻炼,显然是不恰当的。

5、体质 养生

共性和个性是一切事物固有的本性,中医 养生 也是如此。如果说上述五个方面的内容都是共性,那么体质 养生 讲究的就是个性了。

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这个“辨证”是针对疾病而言的。那么,对于 健康 的人群是不是就没有差异了呢?肯定也是有差异的。无论是 健康 人群、亚 健康 人群,还是某种或某些疾病的罹患者,都有各自不同的体质,因此在饮食习惯、生活起居、运动锻炼、情绪心理等方面都会有不同的表现或选择,这就是身体的个体差异。

比如一个小小的感冒,有些人主要表现为打喷嚏、流鼻涕或者咳嗽、咳痰,而有些人则表现为头痛、咽喉痛、发热,还有些人感觉四肢酸痛、头重脚轻、浑身无力等。这些差异与遗传基因、饮食习惯、地理环境、气候因素、 社会 环境、家庭生活、人际交往等多种先天、后天的因素有关,这就是体质的差异。

中医学将人的体质分为九种,即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就跟中医诊断时的辨证分型一样,不同体质的人群, 养生 方法也不同。

对中医养生的看法

  说实话,中医中药在养生保健,防病,治未病方面有独到之处,不容置疑。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对中医养生的看法,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养生看法1:中医养生观

  养生和生活的关系决定了养生观点的多面性。那么,什么是养生?为什么要养生?如何养生?让我们从养生文化高峰论坛上各位专家的精彩发言中,领略养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

  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1. 未病先防、未老先养。

  2.天人相应、形神兼具。

  3.调整阴阳、补偏救弊。

  4. 动静有常、和谐适度 。

  中医养生看法2:中医养生法则

  养生就是“治未病”,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深度思想

  其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

  其二,阴阳平衡的健康观。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什么是阴呢?阴就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什么是阳呢?阳就是能量,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发冷的、都属于阴。身体之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所以,中医养生高度强调阴阳平衡,健康一生。

  其三,身心合一的整体观。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

  延长生命

  《黄帝内经》在开篇《上古天真论》首起问题就是关系功能衰退和寿命的问题:“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神农本草经》则不断提出“不老”的概念。聂文涛在《求索神农智慧》一书中指出:中医学和中药学的发展不是依靠偶然的经验积累,而是大量先哲为追求更高健康水平所进行的探索。

  《道德经》上曾经讲到,那些善于养生的人们懂得如何避免身心受到伤害。他们知道如何通过正确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从而获得健康,也会比一般人的生命更长久。当人们能够远离病痛,自然就能延缓衰老,延长寿命。

  中医养生看法3:中医养生影响因素

  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上古天真论中的养德,主要是体现在合同与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才能有利于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而长生不老和福寿无疆的理想境界,必须是从生活方式病和社会方式病入手转变,必须从人类的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根本点改造好,将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负增长的下士,力挽狂澜地改造好和奋起直追,将庶人(中士)和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比较优越的上士们一起,向贤人、圣人、至人、真人、神圣人的福寿无疆境界利己利他,这就是合同与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和此其道生促成的科学*成果。

  养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进行有规律的运动。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养生要求我们要培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波动,和情感不稳定。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中医养生看法4:健康、平衡的饮食也是养生的必备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四大基石:均衡营养、适量运动、充足睡眠、良好心态。膳食平衡首选即个性化科学食疗,检查偏食后补缺食、限过食达到膳食平衡——异病同治。个性化科学食疗可以预防近百种常见身心智疾病,对于已病人群有促进康复作用。

  数千年以来,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认定是达到长寿的关键因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则被认为是使健康出现问题的根源。预防疾病也是养生的重要一环。通过有规律的锻炼,正确使用药物,适当的进行食补,以及其他的有益于健康的活动,每个人都可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之目的。

  中医养生看法5:药浴的好处

  药浴作用机理概言之,系药物作用于全身肌表、局部、患处,并经吸收,循行经络血脉,内达脏腑,由表及里,因而产生效应。药浴洗浴,可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淤、驱风散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调整阴阳、协调脏腑、通行气血、濡养全身等养生功效。现代药理也证实,御众堂药浴后能提高血液中某些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增强肌肤的弹性和活力。具体而言药浴有以下功效:

  1、检测身体最真实的健康状况(特别是亚健康,在打通的过程中);

  2、检测患病状况和患病的部位(很多时候体检的数据是无法检测出身体最真实的健康状况的,诸如亚健康、一些慢性病、身体*疾病及发展趋势);

  3、疏通经络、打通全身血脉和小血管、打通全身气血路、经络路、脏腑及组织系统等通路;

  4、祛风寒、除湿热、散内毒、通过发汗排除体内毒素;

  5、祛死血、生活血;

  6、协调脏腑、通利关节、调理五行、平衡阴阳;

  7、活化细胞、增强免疫力、提高血液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

  8、增强肌肤弹性和活力、美容肌肤、抗衰老。

  中医养生看法6:中医对灵芝药用价值的认识

  在中医沿革的历史中,灵芝深受历代医家的推崇,并以“太上之药”的高贵形象和灵验功效深入人心。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着《神农本草经》中,共收录了365种药物,所载药品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药皆为有效、无毒者,灵芝即名列上品之最。

  中医认为,灵芝是所有补虚中药中惟一归肾、肝、心、肺、脾五经的药物,既可补益肝、肺、肾,又可养心安神,健脾助消化。

  所以,凡元气不足、精亏神伤、齿落、发白、腰膝酸痛、关节不利、头晕、耳聋、心悸、失眠、健忘、咳喘、气短、乏力、纳呆、腹胀等等,均可服之。

  由于灵芝可大补五脏虚损、平衡阴阳、调和气血,因此在中医里,它被视为“轻身不老、延年神仙“的珍品。

对中医养生的看法

  说实话,中医中药在养生保健,防病,治未病方面有独到之处,不容置疑。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对中医养生的看法,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养生看法1:中医养生观

  养生和生活的关系决定了养生观点的多面性。那么,什么是养生?为什么要养生?如何养生?让我们从养生文化高峰论坛上各位专家的精彩发言中,领略养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

  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1. 未病先防、未老先养。

  2.天人相应、形神兼具。

  3.调整阴阳、补偏救弊。

  4. 动静有常、和谐适度 。

  中医养生看法2:中医养生法则

  养生就是“治未病”,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深度思想

  其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

  其二,阴阳平衡的健康观。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什么是阴呢?阴就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什么是阳呢?阳就是能量,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发冷的、都属于阴。身体之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所以,中医养生高度强调阴阳平衡,健康一生。

  其三,身心合一的整体观。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

  延长生命

  《黄帝内经》在开篇《上古天真论》首起问题就是关系功能衰退和寿命的问题:“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神农本草经》则不断提出“不老”的概念。聂文涛在《求索神农智慧》一书中指出:中医学和中药学的发展不是依靠偶然的经验积累,而是大量先哲为追求更高健康水平所进行的探索。

  《道德经》上曾经讲到,那些善于养生的人们懂得如何避免身心受到伤害。他们知道如何通过正确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从而获得健康,也会比一般人的生命更长久。当人们能够远离病痛,自然就能延缓衰老,延长寿命。

  中医养生看法3:中医养生影响因素

  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上古天真论中的养德,主要是体现在合同与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才能有利于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而长生不老和福寿无疆的理想境界,必须是从生活方式病和社会方式病入手转变,必须从人类的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根本点改造好,将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负增长的下士,力挽狂澜地改造好和奋起直追,将庶人(中士)和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比较优越的上士们一起,向贤人、圣人、至人、真人、神圣人的福寿无疆境界利己利他,这就是合同与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和此其道生促成的科学*成果。

  养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进行有规律的运动。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养生要求我们要培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波动,和情感不稳定。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中医养生看法4:健康、平衡的饮食也是养生的必备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四大基石:均衡营养、适量运动、充足睡眠、良好心态。膳食平衡首选即个性化科学食疗,检查偏食后补缺食、限过食达到膳食平衡——异病同治。个性化科学食疗可以预防近百种常见身心智疾病,对于已病人群有促进康复作用。

  数千年以来,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认定是达到长寿的关键因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则被认为是使健康出现问题的根源。预防疾病也是养生的重要一环。通过有规律的锻炼,正确使用药物,适当的进行食补,以及其他的有益于健康的活动,每个人都可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之目的。

  中医养生看法5:药浴的好处

  药浴作用机理概言之,系药物作用于全身肌表、局部、患处,并经吸收,循行经络血脉,内达脏腑,由表及里,因而产生效应。药浴洗浴,可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淤、驱风散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调整阴阳、协调脏腑、通行气血、濡养全身等养生功效。现代药理也证实,御众堂药浴后能提高血液中某些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增强肌肤的弹性和活力。具体而言药浴有以下功效:

  1、检测身体最真实的健康状况(特别是亚健康,在打通的过程中);

  2、检测患病状况和患病的部位(很多时候体检的数据是无法检测出身体最真实的健康状况的,诸如亚健康、一些慢性病、身体*疾病及发展趋势);

  3、疏通经络、打通全身血脉和小血管、打通全身气血路、经络路、脏腑及组织系统等通路;

  4、祛风寒、除湿热、散内毒、通过发汗排除体内毒素;

  5、祛死血、生活血;

  6、协调脏腑、通利关节、调理五行、平衡阴阳;

  7、活化细胞、增强免疫力、提高血液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

  8、增强肌肤弹性和活力、美容肌肤、抗衰老。

  中医养生看法6:中医对灵芝药用价值的认识

  在中医沿革的历史中,灵芝深受历代医家的推崇,并以“太上之药”的高贵形象和灵验功效深入人心。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着《神农本草经》中,共收录了365种药物,所载药品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药皆为有效、无毒者,灵芝即名列上品之最。

  中医认为,灵芝是所有补虚中药中惟一归肾、肝、心、肺、脾五经的药物,既可补益肝、肺、肾,又可养心安神,健脾助消化。

  所以,凡元气不足、精亏神伤、齿落、发白、腰膝酸痛、关节不利、头晕、耳聋、心悸、失眠、健忘、咳喘、气短、乏力、纳呆、腹胀等等,均可服之。

  由于灵芝可大补五脏虚损、平衡阴阳、调和气血,因此在中医里,它被视为“轻身不老、延年神仙“的珍品。

对中医养生的看法

  说实话,中医中药在养生保健,防病,治未病方面有独到之处,不容置疑。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对中医养生的看法,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养生看法1:中医养生观

  养生和生活的关系决定了养生观点的多面性。那么,什么是养生?为什么要养生?如何养生?让我们从养生文化高峰论坛上各位专家的精彩发言中,领略养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

  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1. 未病先防、未老先养。

  2.天人相应、形神兼具。

  3.调整阴阳、补偏救弊。

  4. 动静有常、和谐适度 。

  中医养生看法2:中医养生法则

  养生就是“治未病”,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深度思想

  其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

  其二,阴阳平衡的健康观。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什么是阴呢?阴就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什么是阳呢?阳就是能量,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发冷的、都属于阴。身体之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所以,中医养生高度强调阴阳平衡,健康一生。

  其三,身心合一的整体观。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

  延长生命

  《黄帝内经》在开篇《上古天真论》首起问题就是关系功能衰退和寿命的问题:“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神农本草经》则不断提出“不老”的概念。聂文涛在《求索神农智慧》一书中指出:中医学和中药学的发展不是依靠偶然的经验积累,而是大量先哲为追求更高健康水平所进行的探索。

  《道德经》上曾经讲到,那些善于养生的人们懂得如何避免身心受到伤害。他们知道如何通过正确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从而获得健康,也会比一般人的生命更长久。当人们能够远离病痛,自然就能延缓衰老,延长寿命。

  中医养生看法3:中医养生影响因素

  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上古天真论中的养德,主要是体现在合同与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才能有利于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而长生不老和福寿无疆的理想境界,必须是从生活方式病和社会方式病入手转变,必须从人类的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根本点改造好,将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负增长的下士,力挽狂澜地改造好和奋起直追,将庶人(中士)和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比较优越的上士们一起,向贤人、圣人、至人、真人、神圣人的福寿无疆境界利己利他,这就是合同与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和此其道生促成的科学*成果。

  养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进行有规律的运动。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养生要求我们要培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波动,和情感不稳定。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中医养生看法4:健康、平衡的饮食也是养生的必备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四大基石:均衡营养、适量运动、充足睡眠、良好心态。膳食平衡首选即个性化科学食疗,检查偏食后补缺食、限过食达到膳食平衡——异病同治。个性化科学食疗可以预防近百种常见身心智疾病,对于已病人群有促进康复作用。

  数千年以来,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认定是达到长寿的关键因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则被认为是使健康出现问题的根源。预防疾病也是养生的重要一环。通过有规律的锻炼,正确使用药物,适当的进行食补,以及其他的有益于健康的活动,每个人都可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之目的。

  中医养生看法5:药浴的好处

  药浴作用机理概言之,系药物作用于全身肌表、局部、患处,并经吸收,循行经络血脉,内达脏腑,由表及里,因而产生效应。药浴洗浴,可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淤、驱风散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调整阴阳、协调脏腑、通行气血、濡养全身等养生功效。现代药理也证实,御众堂药浴后能提高血液中某些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增强肌肤的弹性和活力。具体而言药浴有以下功效:

  1、检测身体最真实的健康状况(特别是亚健康,在打通的过程中);

  2、检测患病状况和患病的部位(很多时候体检的数据是无法检测出身体最真实的健康状况的,诸如亚健康、一些慢性病、身体*疾病及发展趋势);

  3、疏通经络、打通全身血脉和小血管、打通全身气血路、经络路、脏腑及组织系统等通路;

  4、祛风寒、除湿热、散内毒、通过发汗排除体内毒素;

  5、祛死血、生活血;

  6、协调脏腑、通利关节、调理五行、平衡阴阳;

  7、活化细胞、增强免疫力、提高血液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

  8、增强肌肤弹性和活力、美容肌肤、抗衰老。

  中医养生看法6:中医对灵芝药用价值的认识

  在中医沿革的历史中,灵芝深受历代医家的推崇,并以“太上之药”的高贵形象和灵验功效深入人心。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着《神农本草经》中,共收录了365种药物,所载药品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药皆为有效、无毒者,灵芝即名列上品之最。

  中医认为,灵芝是所有补虚中药中惟一归肾、肝、心、肺、脾五经的药物,既可补益肝、肺、肾,又可养心安神,健脾助消化。

  所以,凡元气不足、精亏神伤、齿落、发白、腰膝酸痛、关节不利、头晕、耳聋、心悸、失眠、健忘、咳喘、气短、乏力、纳呆、腹胀等等,均可服之。

  由于灵芝可大补五脏虚损、平衡阴阳、调和气血,因此在中医里,它被视为“轻身不老、延年神仙“的珍品。

对中医养生的看法

  说实话,中医中药在养生保健,防病,治未病方面有独到之处,不容置疑。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对中医养生的看法,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养生看法1:中医养生观

  养生和生活的关系决定了养生观点的多面性。那么,什么是养生?为什么要养生?如何养生?让我们从养生文化高峰论坛上各位专家的精彩发言中,领略养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

  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1. 未病先防、未老先养。

  2.天人相应、形神兼具。

  3.调整阴阳、补偏救弊。

  4. 动静有常、和谐适度 。

  中医养生看法2:中医养生法则

  养生就是“治未病”,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深度思想

  其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

  其二,阴阳平衡的健康观。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什么是阴呢?阴就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什么是阳呢?阳就是能量,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发冷的、都属于阴。身体之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所以,中医养生高度强调阴阳平衡,健康一生。

  其三,身心合一的整体观。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

  延长生命

  《黄帝内经》在开篇《上古天真论》首起问题就是关系功能衰退和寿命的问题:“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神农本草经》则不断提出“不老”的概念。聂文涛在《求索神农智慧》一书中指出:中医学和中药学的发展不是依靠偶然的经验积累,而是大量先哲为追求更高健康水平所进行的探索。

  《道德经》上曾经讲到,那些善于养生的人们懂得如何避免身心受到伤害。他们知道如何通过正确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从而获得健康,也会比一般人的生命更长久。当人们能够远离病痛,自然就能延缓衰老,延长寿命。

  中医养生看法3:中医养生影响因素

  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上古天真论中的养德,主要是体现在合同与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才能有利于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而长生不老和福寿无疆的理想境界,必须是从生活方式病和社会方式病入手转变,必须从人类的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根本点改造好,将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负增长的下士,力挽狂澜地改造好和奋起直追,将庶人(中士)和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比较优越的上士们一起,向贤人、圣人、至人、真人、神圣人的福寿无疆境界利己利他,这就是合同与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和此其道生促成的科学*成果。

  养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进行有规律的运动。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养生要求我们要培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波动,和情感不稳定。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中医养生看法4:健康、平衡的饮食也是养生的必备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四大基石:均衡营养、适量运动、充足睡眠、良好心态。膳食平衡首选即个性化科学食疗,检查偏食后补缺食、限过食达到膳食平衡——异病同治。个性化科学食疗可以预防近百种常见身心智疾病,对于已病人群有促进康复作用。

  数千年以来,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认定是达到长寿的关键因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则被认为是使健康出现问题的根源。预防疾病也是养生的重要一环。通过有规律的锻炼,正确使用药物,适当的进行食补,以及其他的有益于健康的活动,每个人都可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之目的。

  中医养生看法5:药浴的好处

  药浴作用机理概言之,系药物作用于全身肌表、局部、患处,并经吸收,循行经络血脉,内达脏腑,由表及里,因而产生效应。药浴洗浴,可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淤、驱风散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调整阴阳、协调脏腑、通行气血、濡养全身等养生功效。现代药理也证实,御众堂药浴后能提高血液中某些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增强肌肤的弹性和活力。具体而言药浴有以下功效:

  1、检测身体最真实的健康状况(特别是亚健康,在打通的过程中);

  2、检测患病状况和患病的部位(很多时候体检的数据是无法检测出身体最真实的健康状况的,诸如亚健康、一些慢性病、身体*疾病及发展趋势);

  3、疏通经络、打通全身血脉和小血管、打通全身气血路、经络路、脏腑及组织系统等通路;

  4、祛风寒、除湿热、散内毒、通过发汗排除体内毒素;

  5、祛死血、生活血;

  6、协调脏腑、通利关节、调理五行、平衡阴阳;

  7、活化细胞、增强免疫力、提高血液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

  8、增强肌肤弹性和活力、美容肌肤、抗衰老。

  中医养生看法6:中医对灵芝药用价值的认识

  在中医沿革的历史中,灵芝深受历代医家的推崇,并以“太上之药”的高贵形象和灵验功效深入人心。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着《神农本草经》中,共收录了365种药物,所载药品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药皆为有效、无毒者,灵芝即名列上品之最。

  中医认为,灵芝是所有补虚中药中惟一归肾、肝、心、肺、脾五经的药物,既可补益肝、肺、肾,又可养心安神,健脾助消化。

  所以,凡元气不足、精亏神伤、齿落、发白、腰膝酸痛、关节不利、头晕、耳聋、心悸、失眠、健忘、咳喘、气短、乏力、纳呆、腹胀等等,均可服之。

  由于灵芝可大补五脏虚损、平衡阴阳、调和气血,因此在中医里,它被视为“轻身不老、延年神仙“的珍品。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