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中医养生类图书分类
2024-03-11 23:41:34 责编:小OO
文档

《中医药膳学》是200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马继兴。共4篇28章,广泛收集了历代史书、类书、文集以及中医养生、药学、膳食等古籍中有关药膳学的内容,进行系统深入地整理研究而成,是一部中医药膳学专著。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最热门的权威十大中医养生的书籍推荐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那么,来 饮食文化看看中医养生的书籍有哪些?


可能感兴趣》》 喝茶对s有影响吗?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一、《求医不如求己》全系列包括
  1)养生宝典《求医不如求己1》
  中医作为中国的四大国粹之一,国人了解甚少,中里巴人最近推出自己的养生疗疾宝典《求医不如求己》,堪称“改变中国人健康的生态的第一方案”。

2)养生宝典《求医不如求己2》

3)养生宝典《求医不如求己3》

二、《不生病的智慧》全系列包括
  《不生病的智慧1》
  从根子上修复中国人的后天之本:《不生病的智慧2》
  《不生病的智慧3》-易经养生说明书

易经内病外治法《不生病的智慧4》

三、其他系列养生书籍
  曲黎敏中医养生完全手册《从头到脚说健康》
  《从头到脚说健康》以一种独特的视角、通俗的语言,带领读者走进中医文化这座美丽的殿堂,领略传统中医的独特魅力。

《易经养生法》
  本书是首席中医养生专家、着名中医学家、易学家、作家杨力教授的最新养生着作。

写给女人的健康书《求医也要求己》
  关于本书,作为一名女性,您可曾直视您身体正在面临的健康状况当血压计中的汞柱渐渐升高;当流动着红色血液的血管像快要干涸的河床一般阻滞不通,当每一次心跳都伴随着色厉内荏的疼痛片刻的绝望之后,您会万分焦急的追悔自己之前没有建立科学的健康观念并及时排除身体存在的种种隐患这正式本书要为您以及每一位女士所极力避免的。

最热门的权威十大中医养生的书籍推荐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那么,来 饮食文化看看中医养生的书籍有哪些?


可能感兴趣》》 喝茶对s有影响吗?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一、《求医不如求己》全系列包括
  1)养生宝典《求医不如求己1》
  中医作为中国的四大国粹之一,国人了解甚少,中里巴人最近推出自己的养生疗疾宝典《求医不如求己》,堪称“改变中国人健康的生态的第一方案”。

2)养生宝典《求医不如求己2》

3)养生宝典《求医不如求己3》

二、《不生病的智慧》全系列包括
  《不生病的智慧1》
  从根子上修复中国人的后天之本:《不生病的智慧2》
  《不生病的智慧3》-易经养生说明书

易经内病外治法《不生病的智慧4》

三、其他系列养生书籍
  曲黎敏中医养生完全手册《从头到脚说健康》
  《从头到脚说健康》以一种独特的视角、通俗的语言,带领读者走进中医文化这座美丽的殿堂,领略传统中医的独特魅力。

《易经养生法》
  本书是首席中医养生专家、着名中医学家、易学家、作家杨力教授的最新养生着作。

写给女人的健康书《求医也要求己》
  关于本书,作为一名女性,您可曾直视您身体正在面临的健康状况当血压计中的汞柱渐渐升高;当流动着红色血液的血管像快要干涸的河床一般阻滞不通,当每一次心跳都伴随着色厉内荏的疼痛片刻的绝望之后,您会万分焦急的追悔自己之前没有建立科学的健康观念并及时排除身体存在的种种隐患这正式本书要为您以及每一位女士所极力避免的。

中医家庭养生看什么书呢?

1 《随息居饮食谱》 王孟英
内容简介:食疗养生著作,共收集饮食物369种,分为水饮、谷食、调和、蔬食、果实、毛羽、鳞介7类。每种物品下面,按性味、功能、主治、临证应用、服法、宜忌等一一叙述,并提倡科学服用食物。
作者简介:王孟英,清代著名医学家,世代行医,尤擅长温病,著作中《温热经纬》最为出名,温病四大家之一,温病学说之集大成者。

2《饮膳正要》 忽思慧
内容简介:本书是一部古代营养学专著,专讲饮食和营养,内有丰富的食疗方和药膳方,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当时是专为皇帝写的延年益寿的著作,可见其价值。
作者简介:忽思慧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营养学家。长期担任宫廷饮膳太医,负责宫庭中的饮食调理、养生疗病诸事。通过饮食,达到养生和健康的目的。

3 《老老恒言》 曹廷栋
内容简介:老年人养生专著。本书丛饮食起居各个方面谈养生,延续了《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书的重点在养心,养静。周作人对其评价甚高,称是可以作为六十寿礼的好书。

中医家庭养生看什么书呢?

1 《随息居饮食谱》 王孟英
内容简介:食疗养生著作,共收集饮食物369种,分为水饮、谷食、调和、蔬食、果实、毛羽、鳞介7类。每种物品下面,按性味、功能、主治、临证应用、服法、宜忌等一一叙述,并提倡科学服用食物。
作者简介:王孟英,清代著名医学家,世代行医,尤擅长温病,著作中《温热经纬》最为出名,温病四大家之一,温病学说之集大成者。

2《饮膳正要》 忽思慧
内容简介:本书是一部古代营养学专著,专讲饮食和营养,内有丰富的食疗方和药膳方,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当时是专为皇帝写的延年益寿的著作,可见其价值。
作者简介:忽思慧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营养学家。长期担任宫廷饮膳太医,负责宫庭中的饮食调理、养生疗病诸事。通过饮食,达到养生和健康的目的。

3 《老老恒言》 曹廷栋
内容简介:老年人养生专著。本书丛饮食起居各个方面谈养生,延续了《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书的重点在养心,养静。周作人对其评价甚高,称是可以作为六十寿礼的好书。

中医养生有哪些书呢?

《求医不如求己》1和2 中里巴人著《黄帝内经 养生智慧》 曲黎敏著《中医养生》 杨力著----------------------------------------就这几本吧,适合没有中医基础的普通人看,我都给我妈妈买了,在当当和卓越上买便宜。

中医养生有哪些书呢?

《求医不如求己》1和2 中里巴人著《黄帝内经 养生智慧》 曲黎敏著《中医养生》 杨力著----------------------------------------就这几本吧,适合没有中医基础的普通人看,我都给我妈妈买了,在当当和卓越上买便宜。

想养生保健自学中医该看什么书

中医爱好者想 养生 保健自学中医,该看什么书呢?张医生给大家建议。

一、自学中医首选大学课本。对于零基础的人,如果只是想简单了解下中医,或只是对着书上学一点中医技术, 可以看一些浅显易懂的中医书如《中医快速入门》《求医不如求己》、《教你如何快速找穴位》等,但这些书可能看完很多本,大家得到的中医知识还是零散的,不够系统完整。相信大部分中医爱好者自学中医,目的是能够有系统的中医理论指导自己和家人 养生 保健,对此张医生郑重推荐从中医大学教材看起。而且必须要按着顺序看。第一本要看的书是《中医基础理论》,然后第二本是《中医诊断学》,第三本是《中药学》,第四本是《方剂学》,第五本是《中医内科学》,第六本是《针炙学》。大家教材写的都是现代文,便于我们阅读理解,大家学习完这六本书之后,对中医的整套基本理论才算是有了比较系统完整的了解,这时回过头来再看书店里一抓一大把的各类中医保健书籍,就会觉得非常简单。此时如果大家还有余力,可以继续学习《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外科学》等大学教材。

二、回归经典学习。学习完了大学的那堆中医教材,大家已经初步能对自己和家人进行 养生 保健了,但有志于精研中医者,想要进一步感悟中医,提高中医水平,还是得回归经典学习。首选《伤寒论》,然后是《金匮要略》《黄帝内经》,《温病条辨》之类,直接看会很难,我当时是结合中医名家出的讲义书一起看,如王洪图教授讲内经,郝万山教授讲伤寒,刘渡舟教授讲伤寒等。虽然结合各种辅助教材一起学习,这一阶段仍然会非常艰难,就拿伤寒论来说,要学习记住这么多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几乎没有任何捷径可言,所有适合大学教材的各种巧记速记的方法都不再适用,只能老老实实地从一条一条的条文背起,读得多背得多方能记得住。这个时期建议大家也读读《名老中医之路》,里面名老中医勤奋刻苦,呕心沥血的学习精神可以激励大家度过这个艰难阶段。

三、确立自己的中医体系思想。经过第一和第二阶段学习,大家可以广泛涉猎了,会发现中医有很多“派别”,每个“派别”侧重点不同,如滋阴派重在滋阴、补土派重在调更是脾胃、扶阳派重在补阳等,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选择合适的治病指导思想。我在自己这些年的临床应用中,主要是以扶阳理论作为指导,在此推荐大家学习“火神派”鼻祖郑钦安的《医理真传》《医理圆通》,大家把这两本书学透,可尽得扶阳派别的精髓。现代人由于工作压力大,熬夜多,又喜开空调冷气,阳气亏损得厉害,所以临床上我发现大部分患者都是阳虚体质,开的药物大多以补阳为主, 因此我建议大家要学习郑钦安的扶阳思想。

四、勤临床,多总结,多交流。经过上面的阶段认真学习,这时大家才真正是打下了比较好的中医理论基础,给自己和家人朋友 养生 保健肯定是没问题的了(大家要注意,现在国家*规定,没有执业医师资格证的人是不能开药方的,因此有志于从事医学行业又出到 社会 的中医爱好者,可以通过拜师走师承考试这条路考取资格证,有了资格证才有合法的处方权),但这时想要再继续提高水平,治大病重病,就要找机会拜师跟诊学习了,毕竟得多看病人多实践,多总结,多交流,治疗水平才提高得快。

以上就是张医生给大家自学中医推荐的书,朋友们有什么看法吗?欢迎一起交流。

想养生保健自学中医该看什么书

中医爱好者想 养生 保健自学中医,该看什么书呢?张医生给大家建议。

一、自学中医首选大学课本。对于零基础的人,如果只是想简单了解下中医,或只是对着书上学一点中医技术, 可以看一些浅显易懂的中医书如《中医快速入门》《求医不如求己》、《教你如何快速找穴位》等,但这些书可能看完很多本,大家得到的中医知识还是零散的,不够系统完整。相信大部分中医爱好者自学中医,目的是能够有系统的中医理论指导自己和家人 养生 保健,对此张医生郑重推荐从中医大学教材看起。而且必须要按着顺序看。第一本要看的书是《中医基础理论》,然后第二本是《中医诊断学》,第三本是《中药学》,第四本是《方剂学》,第五本是《中医内科学》,第六本是《针炙学》。大家教材写的都是现代文,便于我们阅读理解,大家学习完这六本书之后,对中医的整套基本理论才算是有了比较系统完整的了解,这时回过头来再看书店里一抓一大把的各类中医保健书籍,就会觉得非常简单。此时如果大家还有余力,可以继续学习《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外科学》等大学教材。

二、回归经典学习。学习完了大学的那堆中医教材,大家已经初步能对自己和家人进行 养生 保健了,但有志于精研中医者,想要进一步感悟中医,提高中医水平,还是得回归经典学习。首选《伤寒论》,然后是《金匮要略》《黄帝内经》,《温病条辨》之类,直接看会很难,我当时是结合中医名家出的讲义书一起看,如王洪图教授讲内经,郝万山教授讲伤寒,刘渡舟教授讲伤寒等。虽然结合各种辅助教材一起学习,这一阶段仍然会非常艰难,就拿伤寒论来说,要学习记住这么多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几乎没有任何捷径可言,所有适合大学教材的各种巧记速记的方法都不再适用,只能老老实实地从一条一条的条文背起,读得多背得多方能记得住。这个时期建议大家也读读《名老中医之路》,里面名老中医勤奋刻苦,呕心沥血的学习精神可以激励大家度过这个艰难阶段。

三、确立自己的中医体系思想。经过第一和第二阶段学习,大家可以广泛涉猎了,会发现中医有很多“派别”,每个“派别”侧重点不同,如滋阴派重在滋阴、补土派重在调更是脾胃、扶阳派重在补阳等,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选择合适的治病指导思想。我在自己这些年的临床应用中,主要是以扶阳理论作为指导,在此推荐大家学习“火神派”鼻祖郑钦安的《医理真传》《医理圆通》,大家把这两本书学透,可尽得扶阳派别的精髓。现代人由于工作压力大,熬夜多,又喜开空调冷气,阳气亏损得厉害,所以临床上我发现大部分患者都是阳虚体质,开的药物大多以补阳为主, 因此我建议大家要学习郑钦安的扶阳思想。

四、勤临床,多总结,多交流。经过上面的阶段认真学习,这时大家才真正是打下了比较好的中医理论基础,给自己和家人朋友 养生 保健肯定是没问题的了(大家要注意,现在国家*规定,没有执业医师资格证的人是不能开药方的,因此有志于从事医学行业又出到 社会 的中医爱好者,可以通过拜师走师承考试这条路考取资格证,有了资格证才有合法的处方权),但这时想要再继续提高水平,治大病重病,就要找机会拜师跟诊学习了,毕竟得多看病人多实践,多总结,多交流,治疗水平才提高得快。

以上就是张医生给大家自学中医推荐的书,朋友们有什么看法吗?欢迎一起交流。

自学中医要买哪些书

问题一:学习中医需要买哪些书籍 分享一下我买的书哈:1,黄帝内经。2,濒湖脉学。3,伤寒杂病论。4,求医不如求己。5,手到病自除。这几本书都挺好。建议你先看一下黄帝内经,要有翻译的那种。不知道你学习中医要从哪方面入手呢?

问题二:自学中医学需要哪些书籍比较适用 一 蒙学阶段;  启蒙是此阶段的重点。需要学习的内容,在古代就是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赋与汤头歌诀这四小经典。现代的中医教育,已经在内容上更加充实,在结构上更加完善了,分作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这五门核心课程。作为在校学生,是要求系统学习的,无须多说。 对于自学者,无论内容,还是方式,都需要做适当的调整才好。因为在缺少老师指点的情况下,要系统学习上述几门课程,存在几个常见的问题: 1 内容枯燥,难以入目。课堂的讲解可以是很丰富的,加入很多趣味的东西;而且教师是活的,可以根据学生的状况,随时进行调整。这与整天面对一本死沉沉的教科书是皆然不同的;  2 没有重点。一本中医基础理论,绝不是每一个章节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脏象学说,绝不是五脏的位置在任何状态下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脾脏的生理功能,绝不是对临证起到相同的指导意义的。所有的这些不同,这些轻重,是需要老师指点的;, 3 易生误解。中医理论,非常崇尚“理解”与“领悟”。而所有的理解和领悟,都需要有一个认识的平台,即对概念和关系的基本认识。自学者由于缺少前辈指导,很容易在起点上走偏,从而产生对整个中医学的偏激认识。   为了最大程度的避免上述种种问题,建议自学中医者在启蒙阶段,采取以下的学习方法:  1 多读中医前辈的传记,以及他们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性文章。他们走过的路,看起来笨拙的很,实际上常常是中医入门的最佳捷径。多向前辈学习他们的学习方法,帮助将会是非常大的。这里强烈推荐一本书:《名老中医之路》第一辑。把这本书熟读过三遍,不但是学习方法方面可以豁然开朗,在此过程中就可以学习到这些老先生很多宝贵的学习体会,临证心得  2 利用好丰富的网络资源。现今信息的时代,已经把学校的大门很大程度上打开了。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比较轻松的得到机会,向各中医院校的名师学习,收看他们讲课的视频,而且全部免费。这样的学习,虽比不得在教室的环境里,聆听面对面的传授更有感觉,但比起死读书本,总要强的多了。    材的选择要兼顾权威性和趣味性两项原则。学习,自然是离不开教材和参考书。教材方面,还是主张正规的全日制教材。每本书都是经过几十位专家严格把关,权威性是最好的。至于版本,个人比较倾向于七版教材。除针灸学外,七版教材的整体水平是很高的。如果希望精炼一些,五版教材也是不错的选择。趣味性的参考书,是自学必不可少的调味剂。可以让学习多些乐趣,少些乏味。感觉目前比较畅销的几本养生保健书:《人体使用手册》、《求医不如求己》,以及《小说中医》等,虽然在整个理论构架上,与正规学院派存在不少差异,但是作为调味品,是足可以胜任的。另外,《思考中医》一书,更加侧重对中医理论的阐释发挥,有不少独到的见解。有余力的朋友可以选读。  4 最后,就是要强调循序渐进的步骤。一名中医在校生,学习这几门课的时间是三年(当然还有其他课程);古代中医学徒学完更加精简的四小经典,也需要至少一年的时间。所以,大家在自学的启蒙阶段,一定要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和进度。太紧或太松都会为将来的半途而废埋下伏笔。   二,四部经典学习阶段   经过前期的蒙学阶段,有了对中医学的初步认识,就可以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了。也就是《内经》,《伤寒》,《金匮》,《温病》。有一些学生认为经典都是过时的老土东西,不过是讲中医怎样的整体观、辨证论治嘛;我们已经学习过中医基础中医诊断,还有什么必要学习这些陈腐的东西呢?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想这样来回答: 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有两个不同的体系......>>

问题三:想自学中医养生看什么书 中医基础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本书将内经理论与现代中医基础理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系统的介绍了中医药学方法、藏象学说、气血津液、经络学说、体质学说、病因与发病、病机、病证、防治原则、养生等内容,并配以部分图片以方便读者理解书中内容。是医学院中学习中医的第一本教材。

问题四:自学中医需要什么书籍? 西瓜霜小同学: 凭额多年来的经验,以下这几本书是必须看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中医内科学,中医针灸学,中医方剂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多读经典书籍等等.你会越来越觉得中医的神奇.呵呵…

问题五:我想学习中医,有没有什么书籍可以帮助我自学一下。推荐几本。 中医院校而言,一般是从中医基础理论开始,然后中医诊断学,接着中药、方剂。不过就自学而言,我建议首先肯定是要看中医基础理论的,不然很难理解中医,然后多背,《黄帝内经》是必看必背的,太深的书先不要看,把基础打好在去看,不然就像学长说的看也是白看,因为根本看不懂。师传的一般都是先背书,几大经典著作都背了再上临床跟着学 如果是自学,我交你一套我们大学时期的教学方法吧, 首先你要买一套教材,我把基本的教材列出来,中医基础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这只是基本的,我自己的学习经验,整理一下希望能帮助你,我觉得对于自学比较容易入门。比较快的能认识中医学的理论以及思路。 第一门课程你需要学习中医基础学,这是中医的基本理论必修的,会有很多看不明白,没关系,一直看到第五章节你就会比较容易接受中医的理论了,中医的学科是抽象的,第二门课程你要学习中药学,没什么诀窍,死记硬背,当然条件允许最好能卖点带图像的中药书籍来加深印象,第三门课程,方剂学,没什么诀窍,死记硬背,书里面附有方歌,最好能把常用的方子记下来,比如麻黄汤,桂枝汤,六味地黄汤,四物汤,八珍汤等,大概有几百个方子,把重点的方子记下。这三门课程归纳为理论课程,就好比打仗你现在已经掌握如何用*了,下一步应该学习如何射击,如何打中把心。第四门课程,中医诊断学,这课程很重要,是理论步入实践的桥梁,把中医诊断学学会,后面的课程如鱼得水,中医诊断学主要讲的是如何分析疾病,如何诊断疾病。第五门课程,中医内科学,必修的,中医内科学属于实践课程,里面讲解很多种疾病的治疗方法。还有其他的中医妇科,中医儿科,中医外科,中医骨科,都属于实践的课程。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来学习,比如想学习治疗儿科的疾病,就多专研。医院也不是每个医生样样都精通的,所以这时候你需要选择自己的想专研的课程,(正规院校内,外,妇,儿,是必修的,自学的就可以选一些自己比较喜欢的来学,太大量自己也消化不了)如果想往针灸推拿方面发展,在第四门课程的时候还需要同时学习经络学,学完经络学在学习针灸学,经络学是理论学科,针灸推拿学属于实践课程。学完这些,你以及是个中医的入门学生了,想治病厉害,救死扶伤,你还需要大量的临床实践,医学院校这时候是在医院学习一年或者两年,临床实践很重要,你最好能找个诊所之类的跟个老师学习一两年,就当是你的医院实习。 在学习中医最好能同时学西医的课程,(我们当时也学的)第一门解剖学,第二门生理学,第三门,病理学,第四门药理学,如果时间多,最好把生物化学也学了,这课程讲解DNA排列,维生素的作用,以及人体所需要的一切物质,以及自身合成还有需要饮食补充。人体需要多少热量,一天消耗多少,需要喝多少水,里面都有详细的分析。西医至少学这5门课程

问题六:学习中医 应该熟读哪些书籍? 一般来说,中医有2种入门方式,一种是从今读到古,即从简到难,循序渐进,比如现在的(思考中医),或(医学衷中参西录),还有像(医方集解)等等。第二种是从古学到今,即从(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
中医历来视汤头、脉诀、药性赋为启蒙“三件宝”。“汤头”即“方歌”。中医入门书素以清代汪昂的《汤头歌诀》为蓝本,并以《医方集解》辅行。要求“汤头”必须熟背至信手拈来的地步,临床方可应用自如。“脉诀”是指脉学方面的歌诀。现以李时珍《濒湖脉学》流行最广,然李中梓《诊家正眼》似乎更切实用,故云脉必“二李”。当然有精力多读几部更好。诸如:《四诊抉微》、《脉诀汇辨》、《脉理求真》等。《药性赋》是民间流传多年且影响极大的入门读物,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确实对初学用药可具初步轮廓。
《内经》、《难经》是中医基础的奠基。阴阳五行、脏象经络、诊法治则、五运六气均需从《内经》、《难经》二经中探求。然《内经》中《灵枢》、《素问》各八十一篇,《难经》八十一难,共二百四十余篇,要想快速通读,谈何容易?故初学者可选用明代李中梓的《内经知要》或近贤秦伯未的《内经知要浅解》为读本,部分章句必须熟背。读《黄帝内经》的同时,可以参考清代黄元御的《四圣心源》。这是一本需要反复读,反复琢磨,一直到背诵的书。我认为黄元御是后世真正理解了《黄帝内经》的极少数医家之一,其妙悟岐黄,临证如神。黄元御勤于笔耕,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医学著作,实在是后世苍生之福。同时还可参考张景岳的《类经》、李中梓的《内经知要》以及汪机的《读素问钞》。
《伤寒论》是六经辨证的典范;《金匮要略》辨脏腑经络,是辨治杂病的基础。《温病条辨》系统论述三焦辨证,与《伤寒论》相对而言,使“万病诊法实不出此一纵一横之外”。(《温病条辨?凡例》)。《温热经纬》以《内经》、仲景为经,以叶、薛、陈、余诸家为纬。其中“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主要论述卫气营血辨证系统,也应熟背。《神农本草经》是方药学之祖,自然也是必读之书。清代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可视为初学者较好的读本。《医学心悟》一般视为入门的启蒙书,它是系统论述“八纲八法”之作,且书中载有很多疗效高、实用性广的方剂,如启膈散、开噤散、半夏白术天麻汤之类,皆临床习用之方。这些医籍的精读,可使中医理论的框架构架起来。故第三步功夫为“构架功”。
中药是临床医生的手中利剑,必要精通。所以学了理论后,紧接着要学《神农本草经》。可以参考黄杰熙评释的《本草三家合注》,唐容川的《本草问答》以及周岩的《本草思辩录》,另外中医大学教育的本科教材《中药学》亦可一参,但当以《神农本草经》的观点为本,勿受后世过多影响。
如果坚持不懈,就可在三年至五年的时间里完成上面的任务,如此就奠定了一个深厚宽广的中医基础,以后再起万丈高楼不过是时日问题了。

问题七:自学中医要看什么书籍入门? 应该从四小经典入手,还有《药性歌括四百味》,能背熟汤头、药性、脉学,就能打下良好的学医基础。

问题八:想自学中医的把脉,应该看哪些书或者资料 我有书你要那方面?好学的三四年,我自学三年莫脉的一点体会而且四百味,二十八样脉背熟了

问题九:自学中医学需要循序渐进的看哪些书? 可以从《医学三字经》、《汤头歌诀》等启蒙书入手,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也可以从《伤寒论》入手,先难后易,高屋建瓴。循序渐进,是培养一般人才的方法,至于唬黄帝内经》,可以先读《内经知要》,掌握其精髓,因为全书涉及的知识过于庞杂,又不能直接用于临床看病,不可读得太早,以免陷了进去,分散精力,迷失方向。我就是先学的汤头歌诀

问题十:学习中医需要那些教材 50分 中医的架构是广域的,不单单只是治病,真的学下去你会发觉,中医的理论系统就是中国从古至今甚至到了未来所涵盖的所有方面的哲学,所以学中医其中真谛就是学哲学,医只是其中很渺小的一部分。
西医的理论架构就简单的多,是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上的,他们所有的理论基础都要有实际的数据来证实,必须是看的见摸得着的东西。
中医里的经络他们就不同意,因为看不见摸不着,在西医里他必须要你明确经络到底是血管,神经,还是某一条肌纤维。而中医就可以说既可以说血管,神经,肌肉纤维也可以说完全不是,中医认为就是一条行走于你全身的气血的通道既可以无形也可以有形态。

自学中医要买哪些书

问题一:学习中医需要买哪些书籍 分享一下我买的书哈:1,黄帝内经。2,濒湖脉学。3,伤寒杂病论。4,求医不如求己。5,手到病自除。这几本书都挺好。建议你先看一下黄帝内经,要有翻译的那种。不知道你学习中医要从哪方面入手呢?

问题二:自学中医学需要哪些书籍比较适用 一 蒙学阶段;  启蒙是此阶段的重点。需要学习的内容,在古代就是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赋与汤头歌诀这四小经典。现代的中医教育,已经在内容上更加充实,在结构上更加完善了,分作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这五门核心课程。作为在校学生,是要求系统学习的,无须多说。 对于自学者,无论内容,还是方式,都需要做适当的调整才好。因为在缺少老师指点的情况下,要系统学习上述几门课程,存在几个常见的问题: 1 内容枯燥,难以入目。课堂的讲解可以是很丰富的,加入很多趣味的东西;而且教师是活的,可以根据学生的状况,随时进行调整。这与整天面对一本死沉沉的教科书是皆然不同的;  2 没有重点。一本中医基础理论,绝不是每一个章节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脏象学说,绝不是五脏的位置在任何状态下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脾脏的生理功能,绝不是对临证起到相同的指导意义的。所有的这些不同,这些轻重,是需要老师指点的;, 3 易生误解。中医理论,非常崇尚“理解”与“领悟”。而所有的理解和领悟,都需要有一个认识的平台,即对概念和关系的基本认识。自学者由于缺少前辈指导,很容易在起点上走偏,从而产生对整个中医学的偏激认识。   为了最大程度的避免上述种种问题,建议自学中医者在启蒙阶段,采取以下的学习方法:  1 多读中医前辈的传记,以及他们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性文章。他们走过的路,看起来笨拙的很,实际上常常是中医入门的最佳捷径。多向前辈学习他们的学习方法,帮助将会是非常大的。这里强烈推荐一本书:《名老中医之路》第一辑。把这本书熟读过三遍,不但是学习方法方面可以豁然开朗,在此过程中就可以学习到这些老先生很多宝贵的学习体会,临证心得  2 利用好丰富的网络资源。现今信息的时代,已经把学校的大门很大程度上打开了。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比较轻松的得到机会,向各中医院校的名师学习,收看他们讲课的视频,而且全部免费。这样的学习,虽比不得在教室的环境里,聆听面对面的传授更有感觉,但比起死读书本,总要强的多了。    材的选择要兼顾权威性和趣味性两项原则。学习,自然是离不开教材和参考书。教材方面,还是主张正规的全日制教材。每本书都是经过几十位专家严格把关,权威性是最好的。至于版本,个人比较倾向于七版教材。除针灸学外,七版教材的整体水平是很高的。如果希望精炼一些,五版教材也是不错的选择。趣味性的参考书,是自学必不可少的调味剂。可以让学习多些乐趣,少些乏味。感觉目前比较畅销的几本养生保健书:《人体使用手册》、《求医不如求己》,以及《小说中医》等,虽然在整个理论构架上,与正规学院派存在不少差异,但是作为调味品,是足可以胜任的。另外,《思考中医》一书,更加侧重对中医理论的阐释发挥,有不少独到的见解。有余力的朋友可以选读。  4 最后,就是要强调循序渐进的步骤。一名中医在校生,学习这几门课的时间是三年(当然还有其他课程);古代中医学徒学完更加精简的四小经典,也需要至少一年的时间。所以,大家在自学的启蒙阶段,一定要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和进度。太紧或太松都会为将来的半途而废埋下伏笔。   二,四部经典学习阶段   经过前期的蒙学阶段,有了对中医学的初步认识,就可以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了。也就是《内经》,《伤寒》,《金匮》,《温病》。有一些学生认为经典都是过时的老土东西,不过是讲中医怎样的整体观、辨证论治嘛;我们已经学习过中医基础中医诊断,还有什么必要学习这些陈腐的东西呢?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想这样来回答: 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有两个不同的体系......>>

问题三:想自学中医养生看什么书 中医基础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本书将内经理论与现代中医基础理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系统的介绍了中医药学方法、藏象学说、气血津液、经络学说、体质学说、病因与发病、病机、病证、防治原则、养生等内容,并配以部分图片以方便读者理解书中内容。是医学院中学习中医的第一本教材。

问题四:自学中医需要什么书籍? 西瓜霜小同学: 凭额多年来的经验,以下这几本书是必须看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中医内科学,中医针灸学,中医方剂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多读经典书籍等等.你会越来越觉得中医的神奇.呵呵…

问题五:我想学习中医,有没有什么书籍可以帮助我自学一下。推荐几本。 中医院校而言,一般是从中医基础理论开始,然后中医诊断学,接着中药、方剂。不过就自学而言,我建议首先肯定是要看中医基础理论的,不然很难理解中医,然后多背,《黄帝内经》是必看必背的,太深的书先不要看,把基础打好在去看,不然就像学长说的看也是白看,因为根本看不懂。师传的一般都是先背书,几大经典著作都背了再上临床跟着学 如果是自学,我交你一套我们大学时期的教学方法吧, 首先你要买一套教材,我把基本的教材列出来,中医基础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这只是基本的,我自己的学习经验,整理一下希望能帮助你,我觉得对于自学比较容易入门。比较快的能认识中医学的理论以及思路。 第一门课程你需要学习中医基础学,这是中医的基本理论必修的,会有很多看不明白,没关系,一直看到第五章节你就会比较容易接受中医的理论了,中医的学科是抽象的,第二门课程你要学习中药学,没什么诀窍,死记硬背,当然条件允许最好能卖点带图像的中药书籍来加深印象,第三门课程,方剂学,没什么诀窍,死记硬背,书里面附有方歌,最好能把常用的方子记下来,比如麻黄汤,桂枝汤,六味地黄汤,四物汤,八珍汤等,大概有几百个方子,把重点的方子记下。这三门课程归纳为理论课程,就好比打仗你现在已经掌握如何用*了,下一步应该学习如何射击,如何打中把心。第四门课程,中医诊断学,这课程很重要,是理论步入实践的桥梁,把中医诊断学学会,后面的课程如鱼得水,中医诊断学主要讲的是如何分析疾病,如何诊断疾病。第五门课程,中医内科学,必修的,中医内科学属于实践课程,里面讲解很多种疾病的治疗方法。还有其他的中医妇科,中医儿科,中医外科,中医骨科,都属于实践的课程。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来学习,比如想学习治疗儿科的疾病,就多专研。医院也不是每个医生样样都精通的,所以这时候你需要选择自己的想专研的课程,(正规院校内,外,妇,儿,是必修的,自学的就可以选一些自己比较喜欢的来学,太大量自己也消化不了)如果想往针灸推拿方面发展,在第四门课程的时候还需要同时学习经络学,学完经络学在学习针灸学,经络学是理论学科,针灸推拿学属于实践课程。学完这些,你以及是个中医的入门学生了,想治病厉害,救死扶伤,你还需要大量的临床实践,医学院校这时候是在医院学习一年或者两年,临床实践很重要,你最好能找个诊所之类的跟个老师学习一两年,就当是你的医院实习。 在学习中医最好能同时学西医的课程,(我们当时也学的)第一门解剖学,第二门生理学,第三门,病理学,第四门药理学,如果时间多,最好把生物化学也学了,这课程讲解DNA排列,维生素的作用,以及人体所需要的一切物质,以及自身合成还有需要饮食补充。人体需要多少热量,一天消耗多少,需要喝多少水,里面都有详细的分析。西医至少学这5门课程

问题六:学习中医 应该熟读哪些书籍? 一般来说,中医有2种入门方式,一种是从今读到古,即从简到难,循序渐进,比如现在的(思考中医),或(医学衷中参西录),还有像(医方集解)等等。第二种是从古学到今,即从(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
中医历来视汤头、脉诀、药性赋为启蒙“三件宝”。“汤头”即“方歌”。中医入门书素以清代汪昂的《汤头歌诀》为蓝本,并以《医方集解》辅行。要求“汤头”必须熟背至信手拈来的地步,临床方可应用自如。“脉诀”是指脉学方面的歌诀。现以李时珍《濒湖脉学》流行最广,然李中梓《诊家正眼》似乎更切实用,故云脉必“二李”。当然有精力多读几部更好。诸如:《四诊抉微》、《脉诀汇辨》、《脉理求真》等。《药性赋》是民间流传多年且影响极大的入门读物,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确实对初学用药可具初步轮廓。
《内经》、《难经》是中医基础的奠基。阴阳五行、脏象经络、诊法治则、五运六气均需从《内经》、《难经》二经中探求。然《内经》中《灵枢》、《素问》各八十一篇,《难经》八十一难,共二百四十余篇,要想快速通读,谈何容易?故初学者可选用明代李中梓的《内经知要》或近贤秦伯未的《内经知要浅解》为读本,部分章句必须熟背。读《黄帝内经》的同时,可以参考清代黄元御的《四圣心源》。这是一本需要反复读,反复琢磨,一直到背诵的书。我认为黄元御是后世真正理解了《黄帝内经》的极少数医家之一,其妙悟岐黄,临证如神。黄元御勤于笔耕,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医学著作,实在是后世苍生之福。同时还可参考张景岳的《类经》、李中梓的《内经知要》以及汪机的《读素问钞》。
《伤寒论》是六经辨证的典范;《金匮要略》辨脏腑经络,是辨治杂病的基础。《温病条辨》系统论述三焦辨证,与《伤寒论》相对而言,使“万病诊法实不出此一纵一横之外”。(《温病条辨?凡例》)。《温热经纬》以《内经》、仲景为经,以叶、薛、陈、余诸家为纬。其中“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主要论述卫气营血辨证系统,也应熟背。《神农本草经》是方药学之祖,自然也是必读之书。清代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可视为初学者较好的读本。《医学心悟》一般视为入门的启蒙书,它是系统论述“八纲八法”之作,且书中载有很多疗效高、实用性广的方剂,如启膈散、开噤散、半夏白术天麻汤之类,皆临床习用之方。这些医籍的精读,可使中医理论的框架构架起来。故第三步功夫为“构架功”。
中药是临床医生的手中利剑,必要精通。所以学了理论后,紧接着要学《神农本草经》。可以参考黄杰熙评释的《本草三家合注》,唐容川的《本草问答》以及周岩的《本草思辩录》,另外中医大学教育的本科教材《中药学》亦可一参,但当以《神农本草经》的观点为本,勿受后世过多影响。
如果坚持不懈,就可在三年至五年的时间里完成上面的任务,如此就奠定了一个深厚宽广的中医基础,以后再起万丈高楼不过是时日问题了。

问题七:自学中医要看什么书籍入门? 应该从四小经典入手,还有《药性歌括四百味》,能背熟汤头、药性、脉学,就能打下良好的学医基础。

问题八:想自学中医的把脉,应该看哪些书或者资料 我有书你要那方面?好学的三四年,我自学三年莫脉的一点体会而且四百味,二十八样脉背熟了

问题九:自学中医学需要循序渐进的看哪些书? 可以从《医学三字经》、《汤头歌诀》等启蒙书入手,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也可以从《伤寒论》入手,先难后易,高屋建瓴。循序渐进,是培养一般人才的方法,至于唬黄帝内经》,可以先读《内经知要》,掌握其精髓,因为全书涉及的知识过于庞杂,又不能直接用于临床看病,不可读得太早,以免陷了进去,分散精力,迷失方向。我就是先学的汤头歌诀

问题十:学习中医需要那些教材 50分 中医的架构是广域的,不单单只是治病,真的学下去你会发觉,中医的理论系统就是中国从古至今甚至到了未来所涵盖的所有方面的哲学,所以学中医其中真谛就是学哲学,医只是其中很渺小的一部分。
西医的理论架构就简单的多,是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上的,他们所有的理论基础都要有实际的数据来证实,必须是看的见摸得着的东西。
中医里的经络他们就不同意,因为看不见摸不着,在西医里他必须要你明确经络到底是血管,神经,还是某一条肌纤维。而中医就可以说既可以说血管,神经,肌肉纤维也可以说完全不是,中医认为就是一条行走于你全身的气血的通道既可以无形也可以有形态。

自学中医要买哪些书

问题一:学习中医需要买哪些书籍 分享一下我买的书哈:1,黄帝内经。2,濒湖脉学。3,伤寒杂病论。4,求医不如求己。5,手到病自除。这几本书都挺好。建议你先看一下黄帝内经,要有翻译的那种。不知道你学习中医要从哪方面入手呢?

问题二:自学中医学需要哪些书籍比较适用 一 蒙学阶段;  启蒙是此阶段的重点。需要学习的内容,在古代就是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赋与汤头歌诀这四小经典。现代的中医教育,已经在内容上更加充实,在结构上更加完善了,分作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这五门核心课程。作为在校学生,是要求系统学习的,无须多说。 对于自学者,无论内容,还是方式,都需要做适当的调整才好。因为在缺少老师指点的情况下,要系统学习上述几门课程,存在几个常见的问题: 1 内容枯燥,难以入目。课堂的讲解可以是很丰富的,加入很多趣味的东西;而且教师是活的,可以根据学生的状况,随时进行调整。这与整天面对一本死沉沉的教科书是皆然不同的;  2 没有重点。一本中医基础理论,绝不是每一个章节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脏象学说,绝不是五脏的位置在任何状态下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脾脏的生理功能,绝不是对临证起到相同的指导意义的。所有的这些不同,这些轻重,是需要老师指点的;, 3 易生误解。中医理论,非常崇尚“理解”与“领悟”。而所有的理解和领悟,都需要有一个认识的平台,即对概念和关系的基本认识。自学者由于缺少前辈指导,很容易在起点上走偏,从而产生对整个中医学的偏激认识。   为了最大程度的避免上述种种问题,建议自学中医者在启蒙阶段,采取以下的学习方法:  1 多读中医前辈的传记,以及他们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性文章。他们走过的路,看起来笨拙的很,实际上常常是中医入门的最佳捷径。多向前辈学习他们的学习方法,帮助将会是非常大的。这里强烈推荐一本书:《名老中医之路》第一辑。把这本书熟读过三遍,不但是学习方法方面可以豁然开朗,在此过程中就可以学习到这些老先生很多宝贵的学习体会,临证心得  2 利用好丰富的网络资源。现今信息的时代,已经把学校的大门很大程度上打开了。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比较轻松的得到机会,向各中医院校的名师学习,收看他们讲课的视频,而且全部免费。这样的学习,虽比不得在教室的环境里,聆听面对面的传授更有感觉,但比起死读书本,总要强的多了。    材的选择要兼顾权威性和趣味性两项原则。学习,自然是离不开教材和参考书。教材方面,还是主张正规的全日制教材。每本书都是经过几十位专家严格把关,权威性是最好的。至于版本,个人比较倾向于七版教材。除针灸学外,七版教材的整体水平是很高的。如果希望精炼一些,五版教材也是不错的选择。趣味性的参考书,是自学必不可少的调味剂。可以让学习多些乐趣,少些乏味。感觉目前比较畅销的几本养生保健书:《人体使用手册》、《求医不如求己》,以及《小说中医》等,虽然在整个理论构架上,与正规学院派存在不少差异,但是作为调味品,是足可以胜任的。另外,《思考中医》一书,更加侧重对中医理论的阐释发挥,有不少独到的见解。有余力的朋友可以选读。  4 最后,就是要强调循序渐进的步骤。一名中医在校生,学习这几门课的时间是三年(当然还有其他课程);古代中医学徒学完更加精简的四小经典,也需要至少一年的时间。所以,大家在自学的启蒙阶段,一定要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和进度。太紧或太松都会为将来的半途而废埋下伏笔。   二,四部经典学习阶段   经过前期的蒙学阶段,有了对中医学的初步认识,就可以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了。也就是《内经》,《伤寒》,《金匮》,《温病》。有一些学生认为经典都是过时的老土东西,不过是讲中医怎样的整体观、辨证论治嘛;我们已经学习过中医基础中医诊断,还有什么必要学习这些陈腐的东西呢?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想这样来回答: 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有两个不同的体系......>>

问题三:想自学中医养生看什么书 中医基础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本书将内经理论与现代中医基础理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系统的介绍了中医药学方法、藏象学说、气血津液、经络学说、体质学说、病因与发病、病机、病证、防治原则、养生等内容,并配以部分图片以方便读者理解书中内容。是医学院中学习中医的第一本教材。

问题四:自学中医需要什么书籍? 西瓜霜小同学: 凭额多年来的经验,以下这几本书是必须看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中医内科学,中医针灸学,中医方剂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多读经典书籍等等.你会越来越觉得中医的神奇.呵呵…

问题五:我想学习中医,有没有什么书籍可以帮助我自学一下。推荐几本。 中医院校而言,一般是从中医基础理论开始,然后中医诊断学,接着中药、方剂。不过就自学而言,我建议首先肯定是要看中医基础理论的,不然很难理解中医,然后多背,《黄帝内经》是必看必背的,太深的书先不要看,把基础打好在去看,不然就像学长说的看也是白看,因为根本看不懂。师传的一般都是先背书,几大经典著作都背了再上临床跟着学 如果是自学,我交你一套我们大学时期的教学方法吧, 首先你要买一套教材,我把基本的教材列出来,中医基础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这只是基本的,我自己的学习经验,整理一下希望能帮助你,我觉得对于自学比较容易入门。比较快的能认识中医学的理论以及思路。 第一门课程你需要学习中医基础学,这是中医的基本理论必修的,会有很多看不明白,没关系,一直看到第五章节你就会比较容易接受中医的理论了,中医的学科是抽象的,第二门课程你要学习中药学,没什么诀窍,死记硬背,当然条件允许最好能卖点带图像的中药书籍来加深印象,第三门课程,方剂学,没什么诀窍,死记硬背,书里面附有方歌,最好能把常用的方子记下来,比如麻黄汤,桂枝汤,六味地黄汤,四物汤,八珍汤等,大概有几百个方子,把重点的方子记下。这三门课程归纳为理论课程,就好比打仗你现在已经掌握如何用*了,下一步应该学习如何射击,如何打中把心。第四门课程,中医诊断学,这课程很重要,是理论步入实践的桥梁,把中医诊断学学会,后面的课程如鱼得水,中医诊断学主要讲的是如何分析疾病,如何诊断疾病。第五门课程,中医内科学,必修的,中医内科学属于实践课程,里面讲解很多种疾病的治疗方法。还有其他的中医妇科,中医儿科,中医外科,中医骨科,都属于实践的课程。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来学习,比如想学习治疗儿科的疾病,就多专研。医院也不是每个医生样样都精通的,所以这时候你需要选择自己的想专研的课程,(正规院校内,外,妇,儿,是必修的,自学的就可以选一些自己比较喜欢的来学,太大量自己也消化不了)如果想往针灸推拿方面发展,在第四门课程的时候还需要同时学习经络学,学完经络学在学习针灸学,经络学是理论学科,针灸推拿学属于实践课程。学完这些,你以及是个中医的入门学生了,想治病厉害,救死扶伤,你还需要大量的临床实践,医学院校这时候是在医院学习一年或者两年,临床实践很重要,你最好能找个诊所之类的跟个老师学习一两年,就当是你的医院实习。 在学习中医最好能同时学西医的课程,(我们当时也学的)第一门解剖学,第二门生理学,第三门,病理学,第四门药理学,如果时间多,最好把生物化学也学了,这课程讲解DNA排列,维生素的作用,以及人体所需要的一切物质,以及自身合成还有需要饮食补充。人体需要多少热量,一天消耗多少,需要喝多少水,里面都有详细的分析。西医至少学这5门课程

问题六:学习中医 应该熟读哪些书籍? 一般来说,中医有2种入门方式,一种是从今读到古,即从简到难,循序渐进,比如现在的(思考中医),或(医学衷中参西录),还有像(医方集解)等等。第二种是从古学到今,即从(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
中医历来视汤头、脉诀、药性赋为启蒙“三件宝”。“汤头”即“方歌”。中医入门书素以清代汪昂的《汤头歌诀》为蓝本,并以《医方集解》辅行。要求“汤头”必须熟背至信手拈来的地步,临床方可应用自如。“脉诀”是指脉学方面的歌诀。现以李时珍《濒湖脉学》流行最广,然李中梓《诊家正眼》似乎更切实用,故云脉必“二李”。当然有精力多读几部更好。诸如:《四诊抉微》、《脉诀汇辨》、《脉理求真》等。《药性赋》是民间流传多年且影响极大的入门读物,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确实对初学用药可具初步轮廓。
《内经》、《难经》是中医基础的奠基。阴阳五行、脏象经络、诊法治则、五运六气均需从《内经》、《难经》二经中探求。然《内经》中《灵枢》、《素问》各八十一篇,《难经》八十一难,共二百四十余篇,要想快速通读,谈何容易?故初学者可选用明代李中梓的《内经知要》或近贤秦伯未的《内经知要浅解》为读本,部分章句必须熟背。读《黄帝内经》的同时,可以参考清代黄元御的《四圣心源》。这是一本需要反复读,反复琢磨,一直到背诵的书。我认为黄元御是后世真正理解了《黄帝内经》的极少数医家之一,其妙悟岐黄,临证如神。黄元御勤于笔耕,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医学著作,实在是后世苍生之福。同时还可参考张景岳的《类经》、李中梓的《内经知要》以及汪机的《读素问钞》。
《伤寒论》是六经辨证的典范;《金匮要略》辨脏腑经络,是辨治杂病的基础。《温病条辨》系统论述三焦辨证,与《伤寒论》相对而言,使“万病诊法实不出此一纵一横之外”。(《温病条辨?凡例》)。《温热经纬》以《内经》、仲景为经,以叶、薛、陈、余诸家为纬。其中“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主要论述卫气营血辨证系统,也应熟背。《神农本草经》是方药学之祖,自然也是必读之书。清代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可视为初学者较好的读本。《医学心悟》一般视为入门的启蒙书,它是系统论述“八纲八法”之作,且书中载有很多疗效高、实用性广的方剂,如启膈散、开噤散、半夏白术天麻汤之类,皆临床习用之方。这些医籍的精读,可使中医理论的框架构架起来。故第三步功夫为“构架功”。
中药是临床医生的手中利剑,必要精通。所以学了理论后,紧接着要学《神农本草经》。可以参考黄杰熙评释的《本草三家合注》,唐容川的《本草问答》以及周岩的《本草思辩录》,另外中医大学教育的本科教材《中药学》亦可一参,但当以《神农本草经》的观点为本,勿受后世过多影响。
如果坚持不懈,就可在三年至五年的时间里完成上面的任务,如此就奠定了一个深厚宽广的中医基础,以后再起万丈高楼不过是时日问题了。

问题七:自学中医要看什么书籍入门? 应该从四小经典入手,还有《药性歌括四百味》,能背熟汤头、药性、脉学,就能打下良好的学医基础。

问题八:想自学中医的把脉,应该看哪些书或者资料 我有书你要那方面?好学的三四年,我自学三年莫脉的一点体会而且四百味,二十八样脉背熟了

问题九:自学中医学需要循序渐进的看哪些书? 可以从《医学三字经》、《汤头歌诀》等启蒙书入手,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也可以从《伤寒论》入手,先难后易,高屋建瓴。循序渐进,是培养一般人才的方法,至于唬黄帝内经》,可以先读《内经知要》,掌握其精髓,因为全书涉及的知识过于庞杂,又不能直接用于临床看病,不可读得太早,以免陷了进去,分散精力,迷失方向。我就是先学的汤头歌诀

问题十:学习中医需要那些教材 50分 中医的架构是广域的,不单单只是治病,真的学下去你会发觉,中医的理论系统就是中国从古至今甚至到了未来所涵盖的所有方面的哲学,所以学中医其中真谛就是学哲学,医只是其中很渺小的一部分。
西医的理论架构就简单的多,是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上的,他们所有的理论基础都要有实际的数据来证实,必须是看的见摸得着的东西。
中医里的经络他们就不同意,因为看不见摸不着,在西医里他必须要你明确经络到底是血管,神经,还是某一条肌纤维。而中医就可以说既可以说血管,神经,肌肉纤维也可以说完全不是,中医认为就是一条行走于你全身的气血的通道既可以无形也可以有形态。

自学中医要买哪些书

问题一:学习中医需要买哪些书籍 分享一下我买的书哈:1,黄帝内经。2,濒湖脉学。3,伤寒杂病论。4,求医不如求己。5,手到病自除。这几本书都挺好。建议你先看一下黄帝内经,要有翻译的那种。不知道你学习中医要从哪方面入手呢?

问题二:自学中医学需要哪些书籍比较适用 一 蒙学阶段;  启蒙是此阶段的重点。需要学习的内容,在古代就是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赋与汤头歌诀这四小经典。现代的中医教育,已经在内容上更加充实,在结构上更加完善了,分作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这五门核心课程。作为在校学生,是要求系统学习的,无须多说。 对于自学者,无论内容,还是方式,都需要做适当的调整才好。因为在缺少老师指点的情况下,要系统学习上述几门课程,存在几个常见的问题: 1 内容枯燥,难以入目。课堂的讲解可以是很丰富的,加入很多趣味的东西;而且教师是活的,可以根据学生的状况,随时进行调整。这与整天面对一本死沉沉的教科书是皆然不同的;  2 没有重点。一本中医基础理论,绝不是每一个章节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脏象学说,绝不是五脏的位置在任何状态下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脾脏的生理功能,绝不是对临证起到相同的指导意义的。所有的这些不同,这些轻重,是需要老师指点的;, 3 易生误解。中医理论,非常崇尚“理解”与“领悟”。而所有的理解和领悟,都需要有一个认识的平台,即对概念和关系的基本认识。自学者由于缺少前辈指导,很容易在起点上走偏,从而产生对整个中医学的偏激认识。   为了最大程度的避免上述种种问题,建议自学中医者在启蒙阶段,采取以下的学习方法:  1 多读中医前辈的传记,以及他们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性文章。他们走过的路,看起来笨拙的很,实际上常常是中医入门的最佳捷径。多向前辈学习他们的学习方法,帮助将会是非常大的。这里强烈推荐一本书:《名老中医之路》第一辑。把这本书熟读过三遍,不但是学习方法方面可以豁然开朗,在此过程中就可以学习到这些老先生很多宝贵的学习体会,临证心得  2 利用好丰富的网络资源。现今信息的时代,已经把学校的大门很大程度上打开了。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比较轻松的得到机会,向各中医院校的名师学习,收看他们讲课的视频,而且全部免费。这样的学习,虽比不得在教室的环境里,聆听面对面的传授更有感觉,但比起死读书本,总要强的多了。    材的选择要兼顾权威性和趣味性两项原则。学习,自然是离不开教材和参考书。教材方面,还是主张正规的全日制教材。每本书都是经过几十位专家严格把关,权威性是最好的。至于版本,个人比较倾向于七版教材。除针灸学外,七版教材的整体水平是很高的。如果希望精炼一些,五版教材也是不错的选择。趣味性的参考书,是自学必不可少的调味剂。可以让学习多些乐趣,少些乏味。感觉目前比较畅销的几本养生保健书:《人体使用手册》、《求医不如求己》,以及《小说中医》等,虽然在整个理论构架上,与正规学院派存在不少差异,但是作为调味品,是足可以胜任的。另外,《思考中医》一书,更加侧重对中医理论的阐释发挥,有不少独到的见解。有余力的朋友可以选读。  4 最后,就是要强调循序渐进的步骤。一名中医在校生,学习这几门课的时间是三年(当然还有其他课程);古代中医学徒学完更加精简的四小经典,也需要至少一年的时间。所以,大家在自学的启蒙阶段,一定要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和进度。太紧或太松都会为将来的半途而废埋下伏笔。   二,四部经典学习阶段   经过前期的蒙学阶段,有了对中医学的初步认识,就可以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了。也就是《内经》,《伤寒》,《金匮》,《温病》。有一些学生认为经典都是过时的老土东西,不过是讲中医怎样的整体观、辨证论治嘛;我们已经学习过中医基础中医诊断,还有什么必要学习这些陈腐的东西呢?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想这样来回答: 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有两个不同的体系......>>

问题三:想自学中医养生看什么书 中医基础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本书将内经理论与现代中医基础理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系统的介绍了中医药学方法、藏象学说、气血津液、经络学说、体质学说、病因与发病、病机、病证、防治原则、养生等内容,并配以部分图片以方便读者理解书中内容。是医学院中学习中医的第一本教材。

问题四:自学中医需要什么书籍? 西瓜霜小同学: 凭额多年来的经验,以下这几本书是必须看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中医内科学,中医针灸学,中医方剂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多读经典书籍等等.你会越来越觉得中医的神奇.呵呵…

问题五:我想学习中医,有没有什么书籍可以帮助我自学一下。推荐几本。 中医院校而言,一般是从中医基础理论开始,然后中医诊断学,接着中药、方剂。不过就自学而言,我建议首先肯定是要看中医基础理论的,不然很难理解中医,然后多背,《黄帝内经》是必看必背的,太深的书先不要看,把基础打好在去看,不然就像学长说的看也是白看,因为根本看不懂。师传的一般都是先背书,几大经典著作都背了再上临床跟着学 如果是自学,我交你一套我们大学时期的教学方法吧, 首先你要买一套教材,我把基本的教材列出来,中医基础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这只是基本的,我自己的学习经验,整理一下希望能帮助你,我觉得对于自学比较容易入门。比较快的能认识中医学的理论以及思路。 第一门课程你需要学习中医基础学,这是中医的基本理论必修的,会有很多看不明白,没关系,一直看到第五章节你就会比较容易接受中医的理论了,中医的学科是抽象的,第二门课程你要学习中药学,没什么诀窍,死记硬背,当然条件允许最好能卖点带图像的中药书籍来加深印象,第三门课程,方剂学,没什么诀窍,死记硬背,书里面附有方歌,最好能把常用的方子记下来,比如麻黄汤,桂枝汤,六味地黄汤,四物汤,八珍汤等,大概有几百个方子,把重点的方子记下。这三门课程归纳为理论课程,就好比打仗你现在已经掌握如何用*了,下一步应该学习如何射击,如何打中把心。第四门课程,中医诊断学,这课程很重要,是理论步入实践的桥梁,把中医诊断学学会,后面的课程如鱼得水,中医诊断学主要讲的是如何分析疾病,如何诊断疾病。第五门课程,中医内科学,必修的,中医内科学属于实践课程,里面讲解很多种疾病的治疗方法。还有其他的中医妇科,中医儿科,中医外科,中医骨科,都属于实践的课程。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来学习,比如想学习治疗儿科的疾病,就多专研。医院也不是每个医生样样都精通的,所以这时候你需要选择自己的想专研的课程,(正规院校内,外,妇,儿,是必修的,自学的就可以选一些自己比较喜欢的来学,太大量自己也消化不了)如果想往针灸推拿方面发展,在第四门课程的时候还需要同时学习经络学,学完经络学在学习针灸学,经络学是理论学科,针灸推拿学属于实践课程。学完这些,你以及是个中医的入门学生了,想治病厉害,救死扶伤,你还需要大量的临床实践,医学院校这时候是在医院学习一年或者两年,临床实践很重要,你最好能找个诊所之类的跟个老师学习一两年,就当是你的医院实习。 在学习中医最好能同时学西医的课程,(我们当时也学的)第一门解剖学,第二门生理学,第三门,病理学,第四门药理学,如果时间多,最好把生物化学也学了,这课程讲解DNA排列,维生素的作用,以及人体所需要的一切物质,以及自身合成还有需要饮食补充。人体需要多少热量,一天消耗多少,需要喝多少水,里面都有详细的分析。西医至少学这5门课程

问题六:学习中医 应该熟读哪些书籍? 一般来说,中医有2种入门方式,一种是从今读到古,即从简到难,循序渐进,比如现在的(思考中医),或(医学衷中参西录),还有像(医方集解)等等。第二种是从古学到今,即从(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
中医历来视汤头、脉诀、药性赋为启蒙“三件宝”。“汤头”即“方歌”。中医入门书素以清代汪昂的《汤头歌诀》为蓝本,并以《医方集解》辅行。要求“汤头”必须熟背至信手拈来的地步,临床方可应用自如。“脉诀”是指脉学方面的歌诀。现以李时珍《濒湖脉学》流行最广,然李中梓《诊家正眼》似乎更切实用,故云脉必“二李”。当然有精力多读几部更好。诸如:《四诊抉微》、《脉诀汇辨》、《脉理求真》等。《药性赋》是民间流传多年且影响极大的入门读物,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确实对初学用药可具初步轮廓。
《内经》、《难经》是中医基础的奠基。阴阳五行、脏象经络、诊法治则、五运六气均需从《内经》、《难经》二经中探求。然《内经》中《灵枢》、《素问》各八十一篇,《难经》八十一难,共二百四十余篇,要想快速通读,谈何容易?故初学者可选用明代李中梓的《内经知要》或近贤秦伯未的《内经知要浅解》为读本,部分章句必须熟背。读《黄帝内经》的同时,可以参考清代黄元御的《四圣心源》。这是一本需要反复读,反复琢磨,一直到背诵的书。我认为黄元御是后世真正理解了《黄帝内经》的极少数医家之一,其妙悟岐黄,临证如神。黄元御勤于笔耕,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医学著作,实在是后世苍生之福。同时还可参考张景岳的《类经》、李中梓的《内经知要》以及汪机的《读素问钞》。
《伤寒论》是六经辨证的典范;《金匮要略》辨脏腑经络,是辨治杂病的基础。《温病条辨》系统论述三焦辨证,与《伤寒论》相对而言,使“万病诊法实不出此一纵一横之外”。(《温病条辨?凡例》)。《温热经纬》以《内经》、仲景为经,以叶、薛、陈、余诸家为纬。其中“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主要论述卫气营血辨证系统,也应熟背。《神农本草经》是方药学之祖,自然也是必读之书。清代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可视为初学者较好的读本。《医学心悟》一般视为入门的启蒙书,它是系统论述“八纲八法”之作,且书中载有很多疗效高、实用性广的方剂,如启膈散、开噤散、半夏白术天麻汤之类,皆临床习用之方。这些医籍的精读,可使中医理论的框架构架起来。故第三步功夫为“构架功”。
中药是临床医生的手中利剑,必要精通。所以学了理论后,紧接着要学《神农本草经》。可以参考黄杰熙评释的《本草三家合注》,唐容川的《本草问答》以及周岩的《本草思辩录》,另外中医大学教育的本科教材《中药学》亦可一参,但当以《神农本草经》的观点为本,勿受后世过多影响。
如果坚持不懈,就可在三年至五年的时间里完成上面的任务,如此就奠定了一个深厚宽广的中医基础,以后再起万丈高楼不过是时日问题了。

问题七:自学中医要看什么书籍入门? 应该从四小经典入手,还有《药性歌括四百味》,能背熟汤头、药性、脉学,就能打下良好的学医基础。

问题八:想自学中医的把脉,应该看哪些书或者资料 我有书你要那方面?好学的三四年,我自学三年莫脉的一点体会而且四百味,二十八样脉背熟了

问题九:自学中医学需要循序渐进的看哪些书? 可以从《医学三字经》、《汤头歌诀》等启蒙书入手,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也可以从《伤寒论》入手,先难后易,高屋建瓴。循序渐进,是培养一般人才的方法,至于唬黄帝内经》,可以先读《内经知要》,掌握其精髓,因为全书涉及的知识过于庞杂,又不能直接用于临床看病,不可读得太早,以免陷了进去,分散精力,迷失方向。我就是先学的汤头歌诀

问题十:学习中医需要那些教材 50分 中医的架构是广域的,不单单只是治病,真的学下去你会发觉,中医的理论系统就是中国从古至今甚至到了未来所涵盖的所有方面的哲学,所以学中医其中真谛就是学哲学,医只是其中很渺小的一部分。
西医的理论架构就简单的多,是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上的,他们所有的理论基础都要有实际的数据来证实,必须是看的见摸得着的东西。
中医里的经络他们就不同意,因为看不见摸不着,在西医里他必须要你明确经络到底是血管,神经,还是某一条肌纤维。而中医就可以说既可以说血管,神经,肌肉纤维也可以说完全不是,中医认为就是一条行走于你全身的气血的通道既可以无形也可以有形态。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