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中医如何养生的方法
2024-03-11 22:11:54 责编:小OO
文档

中医常用养生保健方法:

1. 食疗:根据个人体质、季节变化等因素选择适合的食物,如温补食物和清热解暑食物等。

2. 运动:太极、八段锦、五禽戏等可以帮助人们调整身心,增强身体抵抗力。

3. 按摩:通过手法刺激人体的穴位,以达到调和气血,防治疾病的目的。

4. 草药和针灸: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是中医治疗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中医养生的方法都有哪几种啊?

1、起居有常,生活规律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曰:“冬三月早卧晚起,必持日光。”早睡以养人体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迟起以固阴精,日出而做,以避严寒、求温暖。冬季大部分动物都会减少外出,处于冬眠状态,因此冬天要作息有律,多睡觉,少熬夜,提升阳气,扶助正气,防止春季“温病”的发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四时变化的自然规律,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必须顺应四时的变化,调摄精神活动,以达到人体与周围环境,以及人的精神与形体功能的和谐一致,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篇》指出四时之间的养生方法,即“春季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人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以使志生,此之谓养生;夏季天地气交,万物华实,人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此之谓养长;秋季天气以急。地气以明,人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此之谓养收:冬季水冰地坼,无扰乎阳,人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此之谓“养藏”,体现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

2、补肾健脾,调和气虚

肾主咸味,心主苦味,冬季饮食宜减咸增苦,以补心气,固肾气。饮食宜温阳保阴之品,忌食生冷、粘、硬之食。注意合理搭配,多选用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紫菜、西红柿、香菇和木耳)、含有丰富的钙的食物(如豆制品、青豆、藕粉、油菜、紫菜和奶粉)、含有维生素A的食物)如胡萝卜、小白菜、少量鸡蛋、少量肝)和富含维生素B2的食物(如黑豆、香菇、杏仁)。另外,晨起食热粥、晚间易节食,以养胃气。羊肉粥、糯米红枣百合粥和八宝粥,以及适当配伍温阳益气,养阴补血之中药:如人参、黄芪、阿胶、鹿茸、当归等。

3、调摄情志,平和心态

古代养生学,强调养生莫若养性。所谓养性,主要是指道德修养,如理想、情操、精神生活。古人认为,情志与人的脏腑功能是相联系的,《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篇》中就指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与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往往是致病的主要原因。所以《内经》一再指出“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反复强调“和喜怒”是智者养生之道:古代养生著作中均认为情志活动中心是主宰一切的,实际就是主张人的理智、高尚的道德情操应当支配情感活动,所以去掉私欲杂念,保持乐观情绪,开朗的性格,高尚的情操,精神内守,形神统一是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首要条件,是古代养生的核心内容。

4、导引按摩,增强体练

《素问 异法方宜论篇》中即有“引导”“按”之称。引导是以人体肌肉运动为主,并配合一定呼吸运动的我国古代医疗保健体操。它不仅可以养身强体,还可防疾治病,《素问 血气形志篇》认为引导能治“病生于筋”和治“息积”。古代导引的内容包括导引式(体操)以及后来展的五禽戏、太极拳等。《内经》中还首次提出“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的“按”一词,这是一种以推拿、按摩、叩击为形式的一类运动,既可养生、锻炼,又可治病保健;《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篇》要求人们“夜卧早起,广步于庭”,用长时的散步和跑步的方法来锻炼身体,通过人体运动来提高、促进有机体的新陈代谢,使体内各器官系统充满活力,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但运动不当也会对人体有害,进行适量运动才能对人体有好处,否则“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中医养生的方法都有哪几种啊?

1、起居有常,生活规律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曰:“冬三月早卧晚起,必持日光。”早睡以养人体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迟起以固阴精,日出而做,以避严寒、求温暖。冬季大部分动物都会减少外出,处于冬眠状态,因此冬天要作息有律,多睡觉,少熬夜,提升阳气,扶助正气,防止春季“温病”的发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四时变化的自然规律,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必须顺应四时的变化,调摄精神活动,以达到人体与周围环境,以及人的精神与形体功能的和谐一致,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篇》指出四时之间的养生方法,即“春季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人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以使志生,此之谓养生;夏季天地气交,万物华实,人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此之谓养长;秋季天气以急。地气以明,人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此之谓养收:冬季水冰地坼,无扰乎阳,人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此之谓“养藏”,体现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

2、补肾健脾,调和气虚

肾主咸味,心主苦味,冬季饮食宜减咸增苦,以补心气,固肾气。饮食宜温阳保阴之品,忌食生冷、粘、硬之食。注意合理搭配,多选用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紫菜、西红柿、香菇和木耳)、含有丰富的钙的食物(如豆制品、青豆、藕粉、油菜、紫菜和奶粉)、含有维生素A的食物)如胡萝卜、小白菜、少量鸡蛋、少量肝)和富含维生素B2的食物(如黑豆、香菇、杏仁)。另外,晨起食热粥、晚间易节食,以养胃气。羊肉粥、糯米红枣百合粥和八宝粥,以及适当配伍温阳益气,养阴补血之中药:如人参、黄芪、阿胶、鹿茸、当归等。

3、调摄情志,平和心态

古代养生学,强调养生莫若养性。所谓养性,主要是指道德修养,如理想、情操、精神生活。古人认为,情志与人的脏腑功能是相联系的,《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篇》中就指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与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往往是致病的主要原因。所以《内经》一再指出“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反复强调“和喜怒”是智者养生之道:古代养生著作中均认为情志活动中心是主宰一切的,实际就是主张人的理智、高尚的道德情操应当支配情感活动,所以去掉私欲杂念,保持乐观情绪,开朗的性格,高尚的情操,精神内守,形神统一是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首要条件,是古代养生的核心内容。

4、导引按摩,增强体练

《素问 异法方宜论篇》中即有“引导”“按”之称。引导是以人体肌肉运动为主,并配合一定呼吸运动的我国古代医疗保健体操。它不仅可以养身强体,还可防疾治病,《素问 血气形志篇》认为引导能治“病生于筋”和治“息积”。古代导引的内容包括导引式(体操)以及后来展的五禽戏、太极拳等。《内经》中还首次提出“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的“按”一词,这是一种以推拿、按摩、叩击为形式的一类运动,既可养生、锻炼,又可治病保健;《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篇》要求人们“夜卧早起,广步于庭”,用长时的散步和跑步的方法来锻炼身体,通过人体运动来提高、促进有机体的新陈代谢,使体内各器官系统充满活力,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但运动不当也会对人体有害,进行适量运动才能对人体有好处,否则“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中医养生的方法都有哪几种啊?

1、起居有常,生活规律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曰:“冬三月早卧晚起,必持日光。”早睡以养人体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迟起以固阴精,日出而做,以避严寒、求温暖。冬季大部分动物都会减少外出,处于冬眠状态,因此冬天要作息有律,多睡觉,少熬夜,提升阳气,扶助正气,防止春季“温病”的发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四时变化的自然规律,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必须顺应四时的变化,调摄精神活动,以达到人体与周围环境,以及人的精神与形体功能的和谐一致,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篇》指出四时之间的养生方法,即“春季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人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以使志生,此之谓养生;夏季天地气交,万物华实,人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此之谓养长;秋季天气以急。地气以明,人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此之谓养收:冬季水冰地坼,无扰乎阳,人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此之谓“养藏”,体现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

2、补肾健脾,调和气虚

肾主咸味,心主苦味,冬季饮食宜减咸增苦,以补心气,固肾气。饮食宜温阳保阴之品,忌食生冷、粘、硬之食。注意合理搭配,多选用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紫菜、西红柿、香菇和木耳)、含有丰富的钙的食物(如豆制品、青豆、藕粉、油菜、紫菜和奶粉)、含有维生素A的食物)如胡萝卜、小白菜、少量鸡蛋、少量肝)和富含维生素B2的食物(如黑豆、香菇、杏仁)。另外,晨起食热粥、晚间易节食,以养胃气。羊肉粥、糯米红枣百合粥和八宝粥,以及适当配伍温阳益气,养阴补血之中药:如人参、黄芪、阿胶、鹿茸、当归等。

3、调摄情志,平和心态

古代养生学,强调养生莫若养性。所谓养性,主要是指道德修养,如理想、情操、精神生活。古人认为,情志与人的脏腑功能是相联系的,《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篇》中就指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与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往往是致病的主要原因。所以《内经》一再指出“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反复强调“和喜怒”是智者养生之道:古代养生著作中均认为情志活动中心是主宰一切的,实际就是主张人的理智、高尚的道德情操应当支配情感活动,所以去掉私欲杂念,保持乐观情绪,开朗的性格,高尚的情操,精神内守,形神统一是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首要条件,是古代养生的核心内容。

4、导引按摩,增强体练

《素问 异法方宜论篇》中即有“引导”“按”之称。引导是以人体肌肉运动为主,并配合一定呼吸运动的我国古代医疗保健体操。它不仅可以养身强体,还可防疾治病,《素问 血气形志篇》认为引导能治“病生于筋”和治“息积”。古代导引的内容包括导引式(体操)以及后来展的五禽戏、太极拳等。《内经》中还首次提出“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的“按”一词,这是一种以推拿、按摩、叩击为形式的一类运动,既可养生、锻炼,又可治病保健;《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篇》要求人们“夜卧早起,广步于庭”,用长时的散步和跑步的方法来锻炼身体,通过人体运动来提高、促进有机体的新陈代谢,使体内各器官系统充满活力,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但运动不当也会对人体有害,进行适量运动才能对人体有好处,否则“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中医如何养生好

一、养生小常识:

1、早餐喝一碗枸杞黑芝麻粥,明目强身。

2、休息时做手指操,增强免疫力。

3、每天上午喝一杯蜂蜜水,促进新陈代谢。

4、午睡半小时,有利于养阳。

5、足疗四季都可以做,不过春夏的水温可以略低些。

6、五种果汁做宵夜,提前抗衰老。

7、睡前练习腹式呼吸,增强心肺功能。

8、每天练5分钟甩手功,会感到神清气爽,精神抖擞。很多人用此功治好神经衰弱、失眠、健忘等症状。

二、春季宜早睡早起,睡时头宜朝东方,以顺应自然发生之气。每天临睡前做1次即可。方法为仰卧,头东足西,舌抵上顺,闭口闭目,鼓漱30次,使口中津液逐渐增多,待津液满口时,缓慢咽下。本法对春季津液不足导致的口干舌燥、皮肤干燥等均有作用。

三、人在饮食中,宜多吃具有健脾益肾补肝,消暑生津功效的食物,如大麦、黄花菜、椰菜花、西兰花、苦瓜、水蜜桃、菠萝、葡萄等。

中医如何养生好

一、养生小常识:

1、早餐喝一碗枸杞黑芝麻粥,明目强身。

2、休息时做手指操,增强免疫力。

3、每天上午喝一杯蜂蜜水,促进新陈代谢。

4、午睡半小时,有利于养阳。

5、足疗四季都可以做,不过春夏的水温可以略低些。

6、五种果汁做宵夜,提前抗衰老。

7、睡前练习腹式呼吸,增强心肺功能。

8、每天练5分钟甩手功,会感到神清气爽,精神抖擞。很多人用此功治好神经衰弱、失眠、健忘等症状。

二、春季宜早睡早起,睡时头宜朝东方,以顺应自然发生之气。每天临睡前做1次即可。方法为仰卧,头东足西,舌抵上顺,闭口闭目,鼓漱30次,使口中津液逐渐增多,待津液满口时,缓慢咽下。本法对春季津液不足导致的口干舌燥、皮肤干燥等均有作用。

三、人在饮食中,宜多吃具有健脾益肾补肝,消暑生津功效的食物,如大麦、黄花菜、椰菜花、西兰花、苦瓜、水蜜桃、菠萝、葡萄等。

常用的中医养生方法

,历史悠久,渊源极深。在第一部经典巨著《黄帝内经》中,就提到了很多的。历代医家在探寻真谛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归纳总结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几种比较的养生方法,以供参考。

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延年益寿。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

动形养生

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 *** 、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修身养生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做起,如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从而维持。

调气养生

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中医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

以上介绍的只是中医养生方法中比较常见的几种,读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喜好进行选择。另外,还有很多的中医养生方法,在此不能一一介绍,大家可以自行搜集,也咨询医生,获取更合理的建议。

    常用的中医养生方法

    ,历史悠久,渊源极深。在第一部经典巨著《黄帝内经》中,就提到了很多的。历代医家在探寻真谛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归纳总结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几种比较的养生方法,以供参考。

    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延年益寿。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

    动形养生

    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 *** 、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修身养生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做起,如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从而维持。

    调气养生

    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中医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

    以上介绍的只是中医养生方法中比较常见的几种,读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喜好进行选择。另外,还有很多的中医养生方法,在此不能一一介绍,大家可以自行搜集,也咨询医生,获取更合理的建议。

      古代中医十种养生方法

      古代中医对于养生早有认识,也 总结 过不少养生的 方法 ,有哪些可以让我们参考的呢?下面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古代中医说的十种养生方法,供大家参考。

        古代中医的10种养生方法

      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动形养生 古人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诗人陆游说“形要小劳之”,都说明古人认识到适度运动对健康的积极作用。古人在实践中摸索形成了如按摩、气功、 太极拳 、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人若贪图安逸,运动不足,或是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进补养生 传统医学十分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合理进补可以强身防病、祛病延年。进补既要辨证,又要适量,还应考虑顺应四时。服用补益药时,如系入肺药,在秋季比较适宜;如系温补药,则在冬季比较适宜。

      经络养生 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一个“网络”系统,它控制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皇帝内经》经脉篇中说,经络可以控制人体一切功能,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作用。古代养生家认为,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 措施 ,最简便的方法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人体的三个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颜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内关穴有助于防治心脏病,足三里穴则对五脏六腑特别是消化系统疾病有效。

      固精养生 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濡养,才能保持正常功能。如果*无节制,精血亏损过多,会造成身体虚弱,减损寿命。如果妇女*无度,也会导致肾气衰竭。晚婚、节育等保养阴精措施,可防阴精妄耗,延缓衰老。

      顺时养生 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地上万物有生、长、收、藏的规律,人体亦不例外。人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应与四时相适应,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古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顺时养生法则。因时制宜调节自己的生活行为,有助于健体防病,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

      修身养生 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唐代医学家孟诜云:“若能保身养情者,常须善言莫离口。”“口有善言,又当身行善事。”孙思邈则说:“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故常做利于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

      调气养生 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减毒养生 人若喜怒无常会致体内阴阳、气血失调,劳累过度会损伤脾气,伤于饮食则生湿、热、痰浊,冒犯六淫、疫疠(传染病),伤之外邪则百病丛生。这种致病因素对人体健康均可视为“毒”,因此提出以“减毒”来保全真气的养生之道。通过饮食调理、服用药物及其他措施,减体内积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早衰,延年益寿。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静情绪

      秋风萧瑟,天地间万物皆由盛转衰,草木也由荣转为枯竭,这无一不体现了萧条颓废的景象。

      秋天自然界的萧瑟,使人容易触景生情,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更易在他们心中引起萧条、凄凉、垂暮之感,勾起忧郁的心绪。此时情绪调养应保持安宁平静,以缓和秋天的肃杀之气对人心理上的影响。

      精神调节顺应秋气的特性,保持宁而不躁,敛而不泄,清而不浊,神气内敛,做到清静养神,排除杂念,达到心境宁静之状态。 秋分 过后适逢重阳时节,此时秋高气爽,不宜闭户家中,建议外出游玩,登高远眺,饱览风景,可使人心旷神怡,愁闷全消。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行起居

      秋分的时候,阴阳相半,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几乎一样长短,随后又会出现白天缩短,黑夜延长的现象,而且天气也将会逐渐阴冷,所以人们的生活起居作息也应该按照日常的规律来有所改变,尽早改变暑天晚睡早起,并且恢复早睡早起良好习惯。

      《黄帝内经》云:“起居有常”,就是提倡按时作息,避免贪睡多睡损人正气,也避免熬夜透支耗损阴精。昼则寤(醒),夜则寐(睡)这种生理状态与生俱来,是人类适应自然规律的表现。

      天体的运行、阴阳的变化促成了昼夜的交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正是古人起居有常的最好写照。顺应四时节律调整作息时间,应早睡早起,平行起居,能调节体内阴阳平衡,调和脏腑气血,使血脉和畅,精充神旺。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调饮食

      秋季饮食也应以平调为主,不宜大吃大补。人们可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选择适合性味的食材进行食疗纠偏,体质虚寒者可适当进食温热助阳之品以温阳补虚,体质燥热者可进食甘凉滋润之品以滋阴降火。甘凉滋润食物有香蕉、甘蔗、苹果、雪梨、荸荠、枇杷、桑葚、西红杮、黄瓜、丝瓜、莲藕、百合、沙参、麦冬、石斛、西洋参等。温热补阳食物有辣椒、花椒、生姜、葱、蒜、韭菜、肉桂、茴香、榴莲、龙眼、荔枝、粟子、鳝鱼、虾、鸡肉、牛肉、羊肉、鹿肉等。

      经过秋分之后,很多南方的地区天气会越来越干燥,而且秋凉阴寒之气也会随之加重,一些体质比较虚寒的人应该适量的进食一些具有温热补阳的食物,这样就可以调平体内的阴阳,对身体健康非常的有益。另外,在秋燥来袭的时候,再适量加入甘润养阴之品,阴阳调补同样有所效果。

      秋高气爽防秋“燥”

      秋季是由热转凉,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黄帝内经》说:“秋冬养阴”,即指在秋冬两季应当收养阴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长的规律,并为来年阳气的生发打好基础。“燥”为秋季的主气,故称“秋燥”。燥气伤人,以耗伤津液为主,津液既耗,则必见一派“燥象”。秋季对应的脏腑是“肺”,当秋燥犯肺时,容易出现“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等燥邪致病的症状。因此,秋季养生,当以“防肺燥,护阴津”为主。

      1、多饮少言防肺燥:每天的饮水量不要因为夏季已过就有所减少,一天的饮水量因人而异,一般为2000毫升左右。此外,中医认为:“形寒饮冷则伤肺”。因此,秋季饮水以温热为佳,大忌寒凉冷饮。“少言”是为了保护肺气,每天不停地说话会伤气,其中最易伤害的就是肺气。所以,要“少说多干”。

      2、少*事保真阴:秋季要注意保护脏气阴精,其中也包括肾精。因此,秋季养生,尤其不可纵欲,生活要有规律,有节有度。

      3、皮肤护理重保湿:“秋燥”之时,风沙较多,保持皮肤湿润的好方法就是晨起或晚睡洁面后,不要急于擦干水迹,应轻拍面部以使余水渗入,再进行保湿护理。另,每周可自行做保湿面膜3~4次,以保持皮肤湿润。

      秋凉乍寒适当“冻”

      我国自古就流传着“春捂秋冻”的养生保健 谚语 。“秋冻”的意思是说秋天到来之后,气温稍有下降,此时不要立刻增添衣棉,而要适当冻一冻,加强体育锻炼,使人体的抗御机能得到提高,从而激发机体适应寒冷的能力,有利于避免许多疾病尤其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不同年龄可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但无论何种活动,都不宜过量,在周身微热,在尚未出汗或微微出汗时,即行停止,切勿搞得大汗淋漓,以保持阴精内敛,不使阳气外耗。

      常言道:“一场秋雨一场凉”,秋风肃杀,天气渐凉,气候多变,人易生病,因此称为“多事之秋”。秋季人体消化功能下降,抗病能力减弱,如果注意不当,则易发生腹泻。尤其是婴幼儿,更是秋季腹泻的易感人群。

      此外,秋季精神调养,应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等情绪,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起居上,应保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因早卧可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则利于肺气之舒展,且防止收敛之太过。另外,冷水浴也应在整个秋天坚持,不要间断。

      秋季食疗勿乱“补”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季应适当进补,以养阴气。但进补虽然重要,却不可乱补。大体上,秋季进补,有以下五忌:

      1、忌无病进补。中医认为:“有病病受之,无病人受之”。无病进补,既增加了开支,又伤害了身体。比如,无病长期服用葡萄糖,可能引发肥胖;无病服用过量鱼肝油,可导致血中胆固醇增多,易引起心血管疾病甚至中毒等。

      2、忌慕名进补。认为越有名、价格越高的补品越能补益身体,是现代人养生的一个误区。比如,人参价格高,是补品之王,但若不辨体质,肆意滥服的话,则会导致过度兴奋,烦躁激动,血压升高及鼻孔流血等。

      3、忌虚实不分。中医进补的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证的病人不宜用补药。而虚证又有阴虚、阳虚、气虚及血虚之分,只有对证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便会适得其反。

      4、忌多多益善。适可而止,过则为害。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是有害的。因此,进补要适量。

      5、忌以药代食。重药物,轻食物,不是科学的养生方法。是药三分毒,能不吃药,最好别吃药。切记:药补不如食补。

      古代中医十种养生方法

      古代中医对于养生早有认识,也 总结 过不少养生的 方法 ,有哪些可以让我们参考的呢?下面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古代中医说的十种养生方法,供大家参考。

        古代中医的10种养生方法

      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动形养生 古人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诗人陆游说“形要小劳之”,都说明古人认识到适度运动对健康的积极作用。古人在实践中摸索形成了如按摩、气功、 太极拳 、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人若贪图安逸,运动不足,或是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进补养生 传统医学十分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合理进补可以强身防病、祛病延年。进补既要辨证,又要适量,还应考虑顺应四时。服用补益药时,如系入肺药,在秋季比较适宜;如系温补药,则在冬季比较适宜。

      经络养生 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一个“网络”系统,它控制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皇帝内经》经脉篇中说,经络可以控制人体一切功能,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作用。古代养生家认为,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 措施 ,最简便的方法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人体的三个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颜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内关穴有助于防治心脏病,足三里穴则对五脏六腑特别是消化系统疾病有效。

      固精养生 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濡养,才能保持正常功能。如果*无节制,精血亏损过多,会造成身体虚弱,减损寿命。如果妇女*无度,也会导致肾气衰竭。晚婚、节育等保养阴精措施,可防阴精妄耗,延缓衰老。

      顺时养生 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地上万物有生、长、收、藏的规律,人体亦不例外。人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应与四时相适应,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古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顺时养生法则。因时制宜调节自己的生活行为,有助于健体防病,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

      修身养生 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唐代医学家孟诜云:“若能保身养情者,常须善言莫离口。”“口有善言,又当身行善事。”孙思邈则说:“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故常做利于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

      调气养生 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减毒养生 人若喜怒无常会致体内阴阳、气血失调,劳累过度会损伤脾气,伤于饮食则生湿、热、痰浊,冒犯六淫、疫疠(传染病),伤之外邪则百病丛生。这种致病因素对人体健康均可视为“毒”,因此提出以“减毒”来保全真气的养生之道。通过饮食调理、服用药物及其他措施,减体内积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早衰,延年益寿。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静情绪

      秋风萧瑟,天地间万物皆由盛转衰,草木也由荣转为枯竭,这无一不体现了萧条颓废的景象。

      秋天自然界的萧瑟,使人容易触景生情,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更易在他们心中引起萧条、凄凉、垂暮之感,勾起忧郁的心绪。此时情绪调养应保持安宁平静,以缓和秋天的肃杀之气对人心理上的影响。

      精神调节顺应秋气的特性,保持宁而不躁,敛而不泄,清而不浊,神气内敛,做到清静养神,排除杂念,达到心境宁静之状态。 秋分 过后适逢重阳时节,此时秋高气爽,不宜闭户家中,建议外出游玩,登高远眺,饱览风景,可使人心旷神怡,愁闷全消。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行起居

      秋分的时候,阴阳相半,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几乎一样长短,随后又会出现白天缩短,黑夜延长的现象,而且天气也将会逐渐阴冷,所以人们的生活起居作息也应该按照日常的规律来有所改变,尽早改变暑天晚睡早起,并且恢复早睡早起良好习惯。

      《黄帝内经》云:“起居有常”,就是提倡按时作息,避免贪睡多睡损人正气,也避免熬夜透支耗损阴精。昼则寤(醒),夜则寐(睡)这种生理状态与生俱来,是人类适应自然规律的表现。

      天体的运行、阴阳的变化促成了昼夜的交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正是古人起居有常的最好写照。顺应四时节律调整作息时间,应早睡早起,平行起居,能调节体内阴阳平衡,调和脏腑气血,使血脉和畅,精充神旺。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调饮食

      秋季饮食也应以平调为主,不宜大吃大补。人们可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选择适合性味的食材进行食疗纠偏,体质虚寒者可适当进食温热助阳之品以温阳补虚,体质燥热者可进食甘凉滋润之品以滋阴降火。甘凉滋润食物有香蕉、甘蔗、苹果、雪梨、荸荠、枇杷、桑葚、西红杮、黄瓜、丝瓜、莲藕、百合、沙参、麦冬、石斛、西洋参等。温热补阳食物有辣椒、花椒、生姜、葱、蒜、韭菜、肉桂、茴香、榴莲、龙眼、荔枝、粟子、鳝鱼、虾、鸡肉、牛肉、羊肉、鹿肉等。

      经过秋分之后,很多南方的地区天气会越来越干燥,而且秋凉阴寒之气也会随之加重,一些体质比较虚寒的人应该适量的进食一些具有温热补阳的食物,这样就可以调平体内的阴阳,对身体健康非常的有益。另外,在秋燥来袭的时候,再适量加入甘润养阴之品,阴阳调补同样有所效果。

      秋高气爽防秋“燥”

      秋季是由热转凉,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黄帝内经》说:“秋冬养阴”,即指在秋冬两季应当收养阴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长的规律,并为来年阳气的生发打好基础。“燥”为秋季的主气,故称“秋燥”。燥气伤人,以耗伤津液为主,津液既耗,则必见一派“燥象”。秋季对应的脏腑是“肺”,当秋燥犯肺时,容易出现“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等燥邪致病的症状。因此,秋季养生,当以“防肺燥,护阴津”为主。

      1、多饮少言防肺燥:每天的饮水量不要因为夏季已过就有所减少,一天的饮水量因人而异,一般为2000毫升左右。此外,中医认为:“形寒饮冷则伤肺”。因此,秋季饮水以温热为佳,大忌寒凉冷饮。“少言”是为了保护肺气,每天不停地说话会伤气,其中最易伤害的就是肺气。所以,要“少说多干”。

      2、少*事保真阴:秋季要注意保护脏气阴精,其中也包括肾精。因此,秋季养生,尤其不可纵欲,生活要有规律,有节有度。

      3、皮肤护理重保湿:“秋燥”之时,风沙较多,保持皮肤湿润的好方法就是晨起或晚睡洁面后,不要急于擦干水迹,应轻拍面部以使余水渗入,再进行保湿护理。另,每周可自行做保湿面膜3~4次,以保持皮肤湿润。

      秋凉乍寒适当“冻”

      我国自古就流传着“春捂秋冻”的养生保健 谚语 。“秋冻”的意思是说秋天到来之后,气温稍有下降,此时不要立刻增添衣棉,而要适当冻一冻,加强体育锻炼,使人体的抗御机能得到提高,从而激发机体适应寒冷的能力,有利于避免许多疾病尤其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不同年龄可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但无论何种活动,都不宜过量,在周身微热,在尚未出汗或微微出汗时,即行停止,切勿搞得大汗淋漓,以保持阴精内敛,不使阳气外耗。

      常言道:“一场秋雨一场凉”,秋风肃杀,天气渐凉,气候多变,人易生病,因此称为“多事之秋”。秋季人体消化功能下降,抗病能力减弱,如果注意不当,则易发生腹泻。尤其是婴幼儿,更是秋季腹泻的易感人群。

      此外,秋季精神调养,应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等情绪,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起居上,应保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因早卧可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则利于肺气之舒展,且防止收敛之太过。另外,冷水浴也应在整个秋天坚持,不要间断。

      秋季食疗勿乱“补”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季应适当进补,以养阴气。但进补虽然重要,却不可乱补。大体上,秋季进补,有以下五忌:

      1、忌无病进补。中医认为:“有病病受之,无病人受之”。无病进补,既增加了开支,又伤害了身体。比如,无病长期服用葡萄糖,可能引发肥胖;无病服用过量鱼肝油,可导致血中胆固醇增多,易引起心血管疾病甚至中毒等。

      2、忌慕名进补。认为越有名、价格越高的补品越能补益身体,是现代人养生的一个误区。比如,人参价格高,是补品之王,但若不辨体质,肆意滥服的话,则会导致过度兴奋,烦躁激动,血压升高及鼻孔流血等。

      3、忌虚实不分。中医进补的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证的病人不宜用补药。而虚证又有阴虚、阳虚、气虚及血虚之分,只有对证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便会适得其反。

      4、忌多多益善。适可而止,过则为害。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是有害的。因此,进补要适量。

      5、忌以药代食。重药物,轻食物,不是科学的养生方法。是药三分毒,能不吃药,最好别吃药。切记:药补不如食补。

      古代中医十种养生方法

      古代中医对于养生早有认识,也 总结 过不少养生的 方法 ,有哪些可以让我们参考的呢?下面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古代中医说的十种养生方法,供大家参考。

        古代中医的10种养生方法

      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动形养生 古人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诗人陆游说“形要小劳之”,都说明古人认识到适度运动对健康的积极作用。古人在实践中摸索形成了如按摩、气功、 太极拳 、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人若贪图安逸,运动不足,或是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进补养生 传统医学十分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合理进补可以强身防病、祛病延年。进补既要辨证,又要适量,还应考虑顺应四时。服用补益药时,如系入肺药,在秋季比较适宜;如系温补药,则在冬季比较适宜。

      经络养生 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一个“网络”系统,它控制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皇帝内经》经脉篇中说,经络可以控制人体一切功能,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作用。古代养生家认为,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 措施 ,最简便的方法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人体的三个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颜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内关穴有助于防治心脏病,足三里穴则对五脏六腑特别是消化系统疾病有效。

      固精养生 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濡养,才能保持正常功能。如果*无节制,精血亏损过多,会造成身体虚弱,减损寿命。如果妇女*无度,也会导致肾气衰竭。晚婚、节育等保养阴精措施,可防阴精妄耗,延缓衰老。

      顺时养生 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地上万物有生、长、收、藏的规律,人体亦不例外。人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应与四时相适应,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古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顺时养生法则。因时制宜调节自己的生活行为,有助于健体防病,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

      修身养生 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唐代医学家孟诜云:“若能保身养情者,常须善言莫离口。”“口有善言,又当身行善事。”孙思邈则说:“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故常做利于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

      调气养生 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减毒养生 人若喜怒无常会致体内阴阳、气血失调,劳累过度会损伤脾气,伤于饮食则生湿、热、痰浊,冒犯六淫、疫疠(传染病),伤之外邪则百病丛生。这种致病因素对人体健康均可视为“毒”,因此提出以“减毒”来保全真气的养生之道。通过饮食调理、服用药物及其他措施,减体内积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早衰,延年益寿。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静情绪

      秋风萧瑟,天地间万物皆由盛转衰,草木也由荣转为枯竭,这无一不体现了萧条颓废的景象。

      秋天自然界的萧瑟,使人容易触景生情,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更易在他们心中引起萧条、凄凉、垂暮之感,勾起忧郁的心绪。此时情绪调养应保持安宁平静,以缓和秋天的肃杀之气对人心理上的影响。

      精神调节顺应秋气的特性,保持宁而不躁,敛而不泄,清而不浊,神气内敛,做到清静养神,排除杂念,达到心境宁静之状态。 秋分 过后适逢重阳时节,此时秋高气爽,不宜闭户家中,建议外出游玩,登高远眺,饱览风景,可使人心旷神怡,愁闷全消。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行起居

      秋分的时候,阴阳相半,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几乎一样长短,随后又会出现白天缩短,黑夜延长的现象,而且天气也将会逐渐阴冷,所以人们的生活起居作息也应该按照日常的规律来有所改变,尽早改变暑天晚睡早起,并且恢复早睡早起良好习惯。

      《黄帝内经》云:“起居有常”,就是提倡按时作息,避免贪睡多睡损人正气,也避免熬夜透支耗损阴精。昼则寤(醒),夜则寐(睡)这种生理状态与生俱来,是人类适应自然规律的表现。

      天体的运行、阴阳的变化促成了昼夜的交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正是古人起居有常的最好写照。顺应四时节律调整作息时间,应早睡早起,平行起居,能调节体内阴阳平衡,调和脏腑气血,使血脉和畅,精充神旺。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调饮食

      秋季饮食也应以平调为主,不宜大吃大补。人们可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选择适合性味的食材进行食疗纠偏,体质虚寒者可适当进食温热助阳之品以温阳补虚,体质燥热者可进食甘凉滋润之品以滋阴降火。甘凉滋润食物有香蕉、甘蔗、苹果、雪梨、荸荠、枇杷、桑葚、西红杮、黄瓜、丝瓜、莲藕、百合、沙参、麦冬、石斛、西洋参等。温热补阳食物有辣椒、花椒、生姜、葱、蒜、韭菜、肉桂、茴香、榴莲、龙眼、荔枝、粟子、鳝鱼、虾、鸡肉、牛肉、羊肉、鹿肉等。

      经过秋分之后,很多南方的地区天气会越来越干燥,而且秋凉阴寒之气也会随之加重,一些体质比较虚寒的人应该适量的进食一些具有温热补阳的食物,这样就可以调平体内的阴阳,对身体健康非常的有益。另外,在秋燥来袭的时候,再适量加入甘润养阴之品,阴阳调补同样有所效果。

      秋高气爽防秋“燥”

      秋季是由热转凉,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黄帝内经》说:“秋冬养阴”,即指在秋冬两季应当收养阴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长的规律,并为来年阳气的生发打好基础。“燥”为秋季的主气,故称“秋燥”。燥气伤人,以耗伤津液为主,津液既耗,则必见一派“燥象”。秋季对应的脏腑是“肺”,当秋燥犯肺时,容易出现“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等燥邪致病的症状。因此,秋季养生,当以“防肺燥,护阴津”为主。

      1、多饮少言防肺燥:每天的饮水量不要因为夏季已过就有所减少,一天的饮水量因人而异,一般为2000毫升左右。此外,中医认为:“形寒饮冷则伤肺”。因此,秋季饮水以温热为佳,大忌寒凉冷饮。“少言”是为了保护肺气,每天不停地说话会伤气,其中最易伤害的就是肺气。所以,要“少说多干”。

      2、少*事保真阴:秋季要注意保护脏气阴精,其中也包括肾精。因此,秋季养生,尤其不可纵欲,生活要有规律,有节有度。

      3、皮肤护理重保湿:“秋燥”之时,风沙较多,保持皮肤湿润的好方法就是晨起或晚睡洁面后,不要急于擦干水迹,应轻拍面部以使余水渗入,再进行保湿护理。另,每周可自行做保湿面膜3~4次,以保持皮肤湿润。

      秋凉乍寒适当“冻”

      我国自古就流传着“春捂秋冻”的养生保健 谚语 。“秋冻”的意思是说秋天到来之后,气温稍有下降,此时不要立刻增添衣棉,而要适当冻一冻,加强体育锻炼,使人体的抗御机能得到提高,从而激发机体适应寒冷的能力,有利于避免许多疾病尤其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不同年龄可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但无论何种活动,都不宜过量,在周身微热,在尚未出汗或微微出汗时,即行停止,切勿搞得大汗淋漓,以保持阴精内敛,不使阳气外耗。

      常言道:“一场秋雨一场凉”,秋风肃杀,天气渐凉,气候多变,人易生病,因此称为“多事之秋”。秋季人体消化功能下降,抗病能力减弱,如果注意不当,则易发生腹泻。尤其是婴幼儿,更是秋季腹泻的易感人群。

      此外,秋季精神调养,应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等情绪,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起居上,应保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因早卧可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则利于肺气之舒展,且防止收敛之太过。另外,冷水浴也应在整个秋天坚持,不要间断。

      秋季食疗勿乱“补”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季应适当进补,以养阴气。但进补虽然重要,却不可乱补。大体上,秋季进补,有以下五忌:

      1、忌无病进补。中医认为:“有病病受之,无病人受之”。无病进补,既增加了开支,又伤害了身体。比如,无病长期服用葡萄糖,可能引发肥胖;无病服用过量鱼肝油,可导致血中胆固醇增多,易引起心血管疾病甚至中毒等。

      2、忌慕名进补。认为越有名、价格越高的补品越能补益身体,是现代人养生的一个误区。比如,人参价格高,是补品之王,但若不辨体质,肆意滥服的话,则会导致过度兴奋,烦躁激动,血压升高及鼻孔流血等。

      3、忌虚实不分。中医进补的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证的病人不宜用补药。而虚证又有阴虚、阳虚、气虚及血虚之分,只有对证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便会适得其反。

      4、忌多多益善。适可而止,过则为害。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是有害的。因此,进补要适量。

      5、忌以药代食。重药物,轻食物,不是科学的养生方法。是药三分毒,能不吃药,最好别吃药。切记:药补不如食补。

      中医养生小妙招

      中医养生小妙招

        中医养生小妙招,在我们的生活中,中医养生的方法是特别多的,中医养生在我们的历史中特别的久远。中医养生是我们中国独有的养生之道,下面,一起看看中医养生小妙招有什么,供大家参考。

        中医养生小妙招1

         1、梳掉病痛

        人的头部有许多穴位,经常梳头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在民间,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那就是"梳头百遍,病少一半"。古人对梳头养生比较重视,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对梳头有助安眠深有体会,他说:"梳头百余梳,散头卧,熟寝至明。"另外,许多古今医学书籍对梳头养生也都有相关记载,《延寿书》记载了梳头可以养护双眼的功效,里面说:"发多梳,则明目去风,常以一百二十为数。"而《诸病源候论》则提到了梳头可以预防头发早白的功效,里面这样说:"千过梳发,头不白。"由此可见,梳头确实有一定的养生保健价值。

         2、轻松散步

        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 在吃完饭以后适当散散步,能够有效地促进腹部肌肉的收缩,这样能起到不错的促进肠胃蠕动的效果。有消化不良现象的人,饭后散步能够有效缓解病症。散步是一种全身性的运动,饭后散一散步,能够将身体的大部分肌肉都调动起来,使得人体的血液变得更加流畅,而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身体的免疫力,防止一些疾病的发生。

         3、睡前泡脚

        对于有着失眠情况的小伙伴而言,每天晚上泡泡脚,能够缓缓一天的奔波劳累。还能够使得一天紧绷的神经得到放松。在这时候就会很容易找到睡眠的感觉,同时也会更容易入睡。因为我们的脚上有着很多的穴位和经脉,所以脚又被称之为第二个心脏,不仅能够促进血液的循环,还可以调理身体。特别是在冬天的时候,如果容易脚发冷的'话,那么就可以在每晚睡觉之前泡泡脚,泡完以后就会觉得身体很放松,脚也一直是暖暖的。

         4、轻揉腹部

        晋代的医家葛洪就曾经强调过:"若要衍生,肠胃要清"的这一理论。清代的医家陈飞霞也曾经说过我们的腹部和长寿的联系:"腹者水谷之海,水谷盈也,主寿"。摩腹,可以通和上下,分理阴阳,去旧生新,充实五脏,祛外感之诸邪,清内生之百症。我们很多人或许都患有各种各样的慢性病,尤其是脾胃的慢性病,都可以在我们的腹部找到相应的阻滞点,这其实也就是说一切的慢性病都可以在腹部找到其对应的线索。

         5、运目转睛

        我国古代养生学就有"目宜常运"(常转眼珠)的说法。古人认为"运目"能使眼球得以濡润,从而起到消除"内障""外翳"以及预防视疲劳和推迟老花眼等作用。以现代医学观点看到,运动眼球可促进眼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增强视神经、动眼神经及眼肌的功能,对眼球能起到保护、滑润作用,而不易发生眼疾。运目可健脑、增强记忆力运目也有"益智"效果。转眼珠可以安神,促使大脑清晰,精力充沛。

        中医养生小妙招2

         推拿按摩方式:

        先调整身体姿姿势,坐站皆可,但要身体摆正,背脊伸直,抬头挺胸收腹,精神集中。坐或站好后将手掌心搓热,贴于太阳穴位置稍微用力,顺时针方向转揉10—20次,反方向再转揉10—20次。也可将手掌心贴在头顶,以大拇指指肚各自按在两侧太阳穴位置上,幅度以稍用力让人微感痛疼为宜,技巧及频次跟上面一样。

         拔火罐方式:

        用真空拔罐器在肩后背的肩井、大椎穴、大杼、天宗、进气阀等穴吸附。每一次留罐10—20分钟,每天或隔天1次,3—5天为1个疗程。家里没有器材者,可以到中医医院医治,依据本身状况拔罐论治。该法可改进全身肌肉、经络的血气运作,对因过分劳累,气虚血瘀引发的肩膀、后背、头颈肌肉痛、承受不住、身体困乏者。具备活血化瘀,解痉止疼之作用。

         养生药膳方式:

        取活野生甲鱼(尺寸适度),干红枣(干片为宜),米酒、葱、姜、蒜等调味料适量。先将宰杀并处理干净的野生甲鱼肉剁成4大块,再与占用水泡开的大枣共入大汤碗中,放水适量,并放各种各样调味料少量。上笼后隔水蒸1—2个钟头即成,可佐餐常吃。该养生药膳即可提高精力,缓解疲劳,对四肢乏力、食欲不佳,或疲惫引发免疫力低下者,具备滋阴降火,健脾补血脾之效。

         泡浴方式:

        茯苓(生鲜)、香薄荷(生鲜)各适量(使用量可视水流量而定)。放入浴盆中,先添加开水少量浸泡2味药,十多分钟后再将温度调至适合并侵泡、洗浴,每天晚上睡前1次。该法可祛除疲惫,缓解压力,对因疲劳过度引发的入眠梦多、头昏脑胀、身体困乏等不适感病症有帮助。

      中医养生小妙招

      中医养生小妙招

        中医养生小妙招,在我们的生活中,中医养生的方法是特别多的,中医养生在我们的历史中特别的久远。中医养生是我们中国独有的养生之道,下面,一起看看中医养生小妙招有什么,供大家参考。

        中医养生小妙招1

         1、梳掉病痛

        人的头部有许多穴位,经常梳头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在民间,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那就是"梳头百遍,病少一半"。古人对梳头养生比较重视,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对梳头有助安眠深有体会,他说:"梳头百余梳,散头卧,熟寝至明。"另外,许多古今医学书籍对梳头养生也都有相关记载,《延寿书》记载了梳头可以养护双眼的功效,里面说:"发多梳,则明目去风,常以一百二十为数。"而《诸病源候论》则提到了梳头可以预防头发早白的功效,里面这样说:"千过梳发,头不白。"由此可见,梳头确实有一定的养生保健价值。

         2、轻松散步

        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 在吃完饭以后适当散散步,能够有效地促进腹部肌肉的收缩,这样能起到不错的促进肠胃蠕动的效果。有消化不良现象的人,饭后散步能够有效缓解病症。散步是一种全身性的运动,饭后散一散步,能够将身体的大部分肌肉都调动起来,使得人体的血液变得更加流畅,而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身体的免疫力,防止一些疾病的发生。

         3、睡前泡脚

        对于有着失眠情况的小伙伴而言,每天晚上泡泡脚,能够缓缓一天的奔波劳累。还能够使得一天紧绷的神经得到放松。在这时候就会很容易找到睡眠的感觉,同时也会更容易入睡。因为我们的脚上有着很多的穴位和经脉,所以脚又被称之为第二个心脏,不仅能够促进血液的循环,还可以调理身体。特别是在冬天的时候,如果容易脚发冷的'话,那么就可以在每晚睡觉之前泡泡脚,泡完以后就会觉得身体很放松,脚也一直是暖暖的。

         4、轻揉腹部

        晋代的医家葛洪就曾经强调过:"若要衍生,肠胃要清"的这一理论。清代的医家陈飞霞也曾经说过我们的腹部和长寿的联系:"腹者水谷之海,水谷盈也,主寿"。摩腹,可以通和上下,分理阴阳,去旧生新,充实五脏,祛外感之诸邪,清内生之百症。我们很多人或许都患有各种各样的慢性病,尤其是脾胃的慢性病,都可以在我们的腹部找到相应的阻滞点,这其实也就是说一切的慢性病都可以在腹部找到其对应的线索。

         5、运目转睛

        我国古代养生学就有"目宜常运"(常转眼珠)的说法。古人认为"运目"能使眼球得以濡润,从而起到消除"内障""外翳"以及预防视疲劳和推迟老花眼等作用。以现代医学观点看到,运动眼球可促进眼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增强视神经、动眼神经及眼肌的功能,对眼球能起到保护、滑润作用,而不易发生眼疾。运目可健脑、增强记忆力运目也有"益智"效果。转眼珠可以安神,促使大脑清晰,精力充沛。

        中医养生小妙招2

         推拿按摩方式:

        先调整身体姿姿势,坐站皆可,但要身体摆正,背脊伸直,抬头挺胸收腹,精神集中。坐或站好后将手掌心搓热,贴于太阳穴位置稍微用力,顺时针方向转揉10—20次,反方向再转揉10—20次。也可将手掌心贴在头顶,以大拇指指肚各自按在两侧太阳穴位置上,幅度以稍用力让人微感痛疼为宜,技巧及频次跟上面一样。

         拔火罐方式:

        用真空拔罐器在肩后背的肩井、大椎穴、大杼、天宗、进气阀等穴吸附。每一次留罐10—20分钟,每天或隔天1次,3—5天为1个疗程。家里没有器材者,可以到中医医院医治,依据本身状况拔罐论治。该法可改进全身肌肉、经络的血气运作,对因过分劳累,气虚血瘀引发的肩膀、后背、头颈肌肉痛、承受不住、身体困乏者。具备活血化瘀,解痉止疼之作用。

         养生药膳方式:

        取活野生甲鱼(尺寸适度),干红枣(干片为宜),米酒、葱、姜、蒜等调味料适量。先将宰杀并处理干净的野生甲鱼肉剁成4大块,再与占用水泡开的大枣共入大汤碗中,放水适量,并放各种各样调味料少量。上笼后隔水蒸1—2个钟头即成,可佐餐常吃。该养生药膳即可提高精力,缓解疲劳,对四肢乏力、食欲不佳,或疲惫引发免疫力低下者,具备滋阴降火,健脾补血脾之效。

         泡浴方式:

        茯苓(生鲜)、香薄荷(生鲜)各适量(使用量可视水流量而定)。放入浴盆中,先添加开水少量浸泡2味药,十多分钟后再将温度调至适合并侵泡、洗浴,每天晚上睡前1次。该法可祛除疲惫,缓解压力,对因疲劳过度引发的入眠梦多、头昏脑胀、身体困乏等不适感病症有帮助。

      中医养生:八种体质的调理方法

      【导读】:每个人的体质都不一样,所以在调理的时候,也要针对自己的症状对症下药。如何才能调理好自己的身体呢?

      一、阴虚体质养生法

      体质特点:形体消瘦、面色潮红、口燥咽干、心中时烦、手足心热、少眠、便干、尿黄、不能耐受春夏之热、多喜冷饮、脉细数,舌红少苔。严重时可出现潮热盗汗(肺阴虚)、视物昏花(肝阴虚),或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心阴虚),或腰酸背痛、眩晕耳鸣、男性遗精、女性月经量少(肾阴虚)。

      养生原则:补阴清热,滋养肝肾。阴虚体质者关键在补阴,以滋养肝肾二脏最为重要。

      【养生方法】

      1、精神调养:阴虚体质的人性情较急躁,常常心烦易怒,所以在平素工作中,对非原则性问题,少与人争,以减少激怒。

      2、环境调摄:畏热喜凉,冬寒易过,夏热难耐,故在炎热的夏季应注意避暑。

      3、饮食调养:应保阴潜阳,宜清淡,远肥腻厚味、燥烈之品。可多吃些芝麻、糯米、蜂蜜、乳品、甘蔗、鱼类等清淡食物,对葱、姜、蒜、韭、薤、椒等辛味之品则应少吃。

      4、起居调节:因为精属阴,阴虚者当护阴,而性生活太过可伤精,应节制性生活。

      5、药物治疗:肺阴虚者,宜服百合固金汤;心阴虚者,宜服天王补心丸;肾阴虚者,宜服六味地黄丸;肝阴虚者,宜服一贯煎。其他滋阴生津中药如女贞子、山茱萸、旱莲草亦可选用。

      二、阳虚体质养生法

      体质特点:形体白胖或面色淡白无华、怕寒喜暖、四肢倦怠、小便清长、大便时稀、唇淡口和、常自汗出、脉沉乏力,舌淡胖。其人患病则易从寒化,可见畏寒蜷卧,四肢厥冷;或腹中绵绵作痛,喜温喜按;或身面浮肿,小便不利;或腰脊冷痛,下利清谷;或阳痿滑精,宫寒不孕;或胸背彻痛,咳喘心悸;或夜尿频多,小便失禁。

      养生原则:温补脾肾,因为对于阳虚者关键在于补阳。五脏之中,肾为一身的阳气之根,脾为阳气生化之源,故当着重补养。

      【养生方法】

      1、精神调养:《黄帝内经》中说“肝气虚则恐”,“心气虚则悲”,阳虚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故而阳气不足者常表现出情绪不佳,易悲哀,必须加强精神调养。

      2、环境调摄:此种体质多形寒肢冷,喜暖怕凉,耐春夏,不耐秋冬,夏季不要贪凉、慎食生冷、少用空调,免伤阳气。

      3、加强体育锻炼:阳虚体质者应该从夏末秋初开始锻炼自己的耐寒力,坚持到冬天。

      4、饮食调养:多食有壮阳作用的食品,如羊肉、狗肉、鹿肉、鸡肉,根据“春夏养阳”的法则,夏日三伏,每伏可食羊肉附子汤一次,配合天地阳旺之时,以壮人体之阳。

      5、药物治疗:偏心阳虚者,宜用桂枝加附子汤;偏脾阳虚者,选理中汤;偏肾阳虚者,宜服金匮肾气丸。

      三、气虚体质养生法

      体质特点:形体消瘦或偏胖、体倦乏力、面色苍白、语声低怯、常自汗出、心悸食少、舌淡苔白、脉虚弱,是其基本特征。若病症加重,可出现气短懒言,咳喘无力;或食少腹胀,大便溏泄;或脱肛,子宫脱垂;或心悸怔忡,精神疲惫;或腰膝酸软,小便频多;男性滑精早泄,女性白带清稀。

      养生原则:补气养气,因肺主一身之气,肾藏元气,脾胃为“气生化之源”,故脾、胃、肺、肾皆当温补。

      【养生方法】

      1、气功锻炼:肾为元气之根,故气虚宜做养肾功。

      2、饮食调养:可常食粳米、糯米、小米、黄米、大麦、山药、大枣、胡萝卜、香菇、鸡肉、鹅肉、兔肉、鹌鹑、牛肉、青鱼、鲢鱼。若气虚严重,当选用“人参莲肉汤”等药膳补养。

      3、药物养生:平素气虚之人宜常服金匮薯蓣丸。脾气虚,宜选四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肺气虚,宜选补肺汤;肾气虚,可服肾气丸。

      四、血虚体质养生法

      体质特点:面色苍白无华或萎黄,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月经量少,手足发麻,舌质淡,脉细无力。

      养生原则:调理脾胃以助生化血液之源,滋补肝肾以补血。

       【养生方法】

      1、起居调摄:要谨防久视伤血,不可劳心过度。

      2、饮食调养:可常食补血养血的食物,如桑葚、荔枝、松子、黑木耳、菠菜、大枣、胡萝卜、猪肉、羊肉、牛肝、羊肝、甲鱼、海参等。

      3、药物养生:可常服当归补血汤、四物汤或归脾汤。

      4、精神修养:血虚的人,时常精神不振、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故应振奋精神。

      五、阳盛体质养生法

      体质特点:形体壮实、面赤声高、喜凉怕热、口渴喜冷饮,小便热赤。若病则易从阳化热,而见高热、脉洪大、大渴、饮冷等症。

      养生原则:平肝清热、注意养性、稍安勿躁。

      【养生方法】

      1、精神修养:阳盛之人好动、易发怒,故平日要加强道德修养和意志锻炼。

      2、体育锻炼: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让多余的阳气散发出去。

      3、饮食调理:忌辛辣燥烈食物,如辣椒、姜、葱等,对于牛肉、狗肉、鸡肉、鹿肉等温阳食物宜少食用。酒性辛热上行,阳盛之人宜戒酒。

      4、药物调养:可以常用沸水冲泡菊花、苦丁茶饮用。大便干燥者,用麻子仁丸或润肠丸;口干舌燥者,用麦门冬汤;心烦易怒者,宜服丹栀逍遥散。

      六、血瘀体质养生法

      体质特点:面色晦滞、口唇色暗、眼周暗黑、肌肤甲错、易出血、舌紫暗或有瘀点,脉细涩或结代。若病则上述特征加重,头、胸、胁、少腹或四肢等处有刺痛感。口唇青紫或有出血倾向、吐血、便黑等,或腹内有症瘕积块,女性痛经、经闭、崩漏等。

      【养生方法】

      1、运动锻炼:多做有益于心脏、血脉的活动,如各种舞蹈、太极拳、八段锦、动桩功等均可实施。

      2、饮食调理:可常食桃仁、油菜、慈姑、黑大豆等具有活血祛瘀作用的食物,可饮少量黄酒,山楂粥、花生粥亦颇相宜。

      3、药物养生:可选用活血养血之品,如地黄、丹参、川芎、当归、五加皮、地榆、续断、茺蔚子等。

      4、精神调养:血瘀体质者在精神调养上要培养乐观的情绪,有利血瘀体质的改善,反之,苦闷、忧郁则可加重血瘀倾向。

      七、痰溼体质养生法

      体质特点:形体肥胖、嗜食肥甘、神倦、懒动、嗜睡、身重如裹、口中黏腻或便溏、脉濡而滑、舌体胖、苔滑腻。若病则胸脘痞闷,咳喘痰多;或食少、恶心呕吐,大便溏泄;或四肢浮肿、按之凹陷,小便不利或浑浊;或头身重困、关节疼痛重着,肌肤麻木;或女性白带过多。

      【养生方法】

      1、环境调摄:不宜居住在潮溼的环境里;在阴雨季节,要注意溼邪的侵袭。

      2、饮食调理:少食肥甘厚味,酒也不宜多饮,且勿过饱,避免食积。以防生溼生痰。多吃些具有健脾利溼、化痰祛痰的食物,如白萝卜、荸荠、紫菜、海蜇、洋葱、枇杷、白果、大枣、扁豆、薏米、红小豆、蚕豆、包菜等。

      3、运动锻炼:痰溼体质,多形体肥胖,身重易倦,故应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散步、慢跑、球类、游泳、武术、八段锦、五禽戏以及各种舞蹈,均可选择。

      4、药物养生:痰溼之生,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故重点在于调补肺、脾、肾三脏。二陈汤、六君子汤、砂六君子汤、金匮紧气丸都可以根据症状加以服用。

      八、气郁体质养生法

      体质特点:形体消瘦或偏胖、面色苍暗或萎黄、平素性情急躁易怒、易于激动,或忧郁寡欢、胸闷不舒、时欲太息、舌淡红、苔白、脉弦。若病则胸胁胀痛或窜痛;或 *** 、小腹胀痛、月经不调、痛经;或咽中梗阻,如有异物;或胃脘胀痛、泛吐酸水,呃逆嗳气;或腹痛肠鸣,大便泄利不爽;或气上冲逆,头痛眩晕。

      【养生方法】

      1、调摄情志:此种人性格内向,神情常处于抑郁状态,根据《黄帝内经》“喜胜忧”的原则,应主动寻求快乐,多参加社会活动、集体文娱活动。

      2、运动锻炼:多参加体育锻炼、旅游活动和气功,如强壮功、保健功、动桩功,着重锻炼呼吸吐纳*,以开导郁滞。

      3、饮食调养:可少量饮酒,多食一些能行气的食物,如佛手、橙子、柑皮、荞麦、韭菜、茴香、大蒜、刀豆、香橼等。

      4、药物养生:常用以香附、乌药、川梀子、小茴香、青皮、郁金等疏肝理气解郁的药为主组成的方剂,如越鞠丸等。若气郁引起血瘀,当配伍活血化瘀药。

      中医养生:八种体质的调理方法

      【导读】:每个人的体质都不一样,所以在调理的时候,也要针对自己的症状对症下药。如何才能调理好自己的身体呢?

      一、阴虚体质养生法

      体质特点:形体消瘦、面色潮红、口燥咽干、心中时烦、手足心热、少眠、便干、尿黄、不能耐受春夏之热、多喜冷饮、脉细数,舌红少苔。严重时可出现潮热盗汗(肺阴虚)、视物昏花(肝阴虚),或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心阴虚),或腰酸背痛、眩晕耳鸣、男性遗精、女性月经量少(肾阴虚)。

      养生原则:补阴清热,滋养肝肾。阴虚体质者关键在补阴,以滋养肝肾二脏最为重要。

      【养生方法】

      1、精神调养:阴虚体质的人性情较急躁,常常心烦易怒,所以在平素工作中,对非原则性问题,少与人争,以减少激怒。

      2、环境调摄:畏热喜凉,冬寒易过,夏热难耐,故在炎热的夏季应注意避暑。

      3、饮食调养:应保阴潜阳,宜清淡,远肥腻厚味、燥烈之品。可多吃些芝麻、糯米、蜂蜜、乳品、甘蔗、鱼类等清淡食物,对葱、姜、蒜、韭、薤、椒等辛味之品则应少吃。

      4、起居调节:因为精属阴,阴虚者当护阴,而性生活太过可伤精,应节制性生活。

      5、药物治疗:肺阴虚者,宜服百合固金汤;心阴虚者,宜服天王补心丸;肾阴虚者,宜服六味地黄丸;肝阴虚者,宜服一贯煎。其他滋阴生津中药如女贞子、山茱萸、旱莲草亦可选用。

      二、阳虚体质养生法

      体质特点:形体白胖或面色淡白无华、怕寒喜暖、四肢倦怠、小便清长、大便时稀、唇淡口和、常自汗出、脉沉乏力,舌淡胖。其人患病则易从寒化,可见畏寒蜷卧,四肢厥冷;或腹中绵绵作痛,喜温喜按;或身面浮肿,小便不利;或腰脊冷痛,下利清谷;或阳痿滑精,宫寒不孕;或胸背彻痛,咳喘心悸;或夜尿频多,小便失禁。

      养生原则:温补脾肾,因为对于阳虚者关键在于补阳。五脏之中,肾为一身的阳气之根,脾为阳气生化之源,故当着重补养。

      【养生方法】

      1、精神调养:《黄帝内经》中说“肝气虚则恐”,“心气虚则悲”,阳虚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故而阳气不足者常表现出情绪不佳,易悲哀,必须加强精神调养。

      2、环境调摄:此种体质多形寒肢冷,喜暖怕凉,耐春夏,不耐秋冬,夏季不要贪凉、慎食生冷、少用空调,免伤阳气。

      3、加强体育锻炼:阳虚体质者应该从夏末秋初开始锻炼自己的耐寒力,坚持到冬天。

      4、饮食调养:多食有壮阳作用的食品,如羊肉、狗肉、鹿肉、鸡肉,根据“春夏养阳”的法则,夏日三伏,每伏可食羊肉附子汤一次,配合天地阳旺之时,以壮人体之阳。

      5、药物治疗:偏心阳虚者,宜用桂枝加附子汤;偏脾阳虚者,选理中汤;偏肾阳虚者,宜服金匮肾气丸。

      三、气虚体质养生法

      体质特点:形体消瘦或偏胖、体倦乏力、面色苍白、语声低怯、常自汗出、心悸食少、舌淡苔白、脉虚弱,是其基本特征。若病症加重,可出现气短懒言,咳喘无力;或食少腹胀,大便溏泄;或脱肛,子宫脱垂;或心悸怔忡,精神疲惫;或腰膝酸软,小便频多;男性滑精早泄,女性白带清稀。

      养生原则:补气养气,因肺主一身之气,肾藏元气,脾胃为“气生化之源”,故脾、胃、肺、肾皆当温补。

      【养生方法】

      1、气功锻炼:肾为元气之根,故气虚宜做养肾功。

      2、饮食调养:可常食粳米、糯米、小米、黄米、大麦、山药、大枣、胡萝卜、香菇、鸡肉、鹅肉、兔肉、鹌鹑、牛肉、青鱼、鲢鱼。若气虚严重,当选用“人参莲肉汤”等药膳补养。

      3、药物养生:平素气虚之人宜常服金匮薯蓣丸。脾气虚,宜选四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肺气虚,宜选补肺汤;肾气虚,可服肾气丸。

      四、血虚体质养生法

      体质特点:面色苍白无华或萎黄,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月经量少,手足发麻,舌质淡,脉细无力。

      养生原则:调理脾胃以助生化血液之源,滋补肝肾以补血。

       【养生方法】

      1、起居调摄:要谨防久视伤血,不可劳心过度。

      2、饮食调养:可常食补血养血的食物,如桑葚、荔枝、松子、黑木耳、菠菜、大枣、胡萝卜、猪肉、羊肉、牛肝、羊肝、甲鱼、海参等。

      3、药物养生:可常服当归补血汤、四物汤或归脾汤。

      4、精神修养:血虚的人,时常精神不振、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故应振奋精神。

      五、阳盛体质养生法

      体质特点:形体壮实、面赤声高、喜凉怕热、口渴喜冷饮,小便热赤。若病则易从阳化热,而见高热、脉洪大、大渴、饮冷等症。

      养生原则:平肝清热、注意养性、稍安勿躁。

      【养生方法】

      1、精神修养:阳盛之人好动、易发怒,故平日要加强道德修养和意志锻炼。

      2、体育锻炼: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让多余的阳气散发出去。

      3、饮食调理:忌辛辣燥烈食物,如辣椒、姜、葱等,对于牛肉、狗肉、鸡肉、鹿肉等温阳食物宜少食用。酒性辛热上行,阳盛之人宜戒酒。

      4、药物调养:可以常用沸水冲泡菊花、苦丁茶饮用。大便干燥者,用麻子仁丸或润肠丸;口干舌燥者,用麦门冬汤;心烦易怒者,宜服丹栀逍遥散。

      六、血瘀体质养生法

      体质特点:面色晦滞、口唇色暗、眼周暗黑、肌肤甲错、易出血、舌紫暗或有瘀点,脉细涩或结代。若病则上述特征加重,头、胸、胁、少腹或四肢等处有刺痛感。口唇青紫或有出血倾向、吐血、便黑等,或腹内有症瘕积块,女性痛经、经闭、崩漏等。

      【养生方法】

      1、运动锻炼:多做有益于心脏、血脉的活动,如各种舞蹈、太极拳、八段锦、动桩功等均可实施。

      2、饮食调理:可常食桃仁、油菜、慈姑、黑大豆等具有活血祛瘀作用的食物,可饮少量黄酒,山楂粥、花生粥亦颇相宜。

      3、药物养生:可选用活血养血之品,如地黄、丹参、川芎、当归、五加皮、地榆、续断、茺蔚子等。

      4、精神调养:血瘀体质者在精神调养上要培养乐观的情绪,有利血瘀体质的改善,反之,苦闷、忧郁则可加重血瘀倾向。

      七、痰溼体质养生法

      体质特点:形体肥胖、嗜食肥甘、神倦、懒动、嗜睡、身重如裹、口中黏腻或便溏、脉濡而滑、舌体胖、苔滑腻。若病则胸脘痞闷,咳喘痰多;或食少、恶心呕吐,大便溏泄;或四肢浮肿、按之凹陷,小便不利或浑浊;或头身重困、关节疼痛重着,肌肤麻木;或女性白带过多。

      【养生方法】

      1、环境调摄:不宜居住在潮溼的环境里;在阴雨季节,要注意溼邪的侵袭。

      2、饮食调理:少食肥甘厚味,酒也不宜多饮,且勿过饱,避免食积。以防生溼生痰。多吃些具有健脾利溼、化痰祛痰的食物,如白萝卜、荸荠、紫菜、海蜇、洋葱、枇杷、白果、大枣、扁豆、薏米、红小豆、蚕豆、包菜等。

      3、运动锻炼:痰溼体质,多形体肥胖,身重易倦,故应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散步、慢跑、球类、游泳、武术、八段锦、五禽戏以及各种舞蹈,均可选择。

      4、药物养生:痰溼之生,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故重点在于调补肺、脾、肾三脏。二陈汤、六君子汤、砂六君子汤、金匮紧气丸都可以根据症状加以服用。

      八、气郁体质养生法

      体质特点:形体消瘦或偏胖、面色苍暗或萎黄、平素性情急躁易怒、易于激动,或忧郁寡欢、胸闷不舒、时欲太息、舌淡红、苔白、脉弦。若病则胸胁胀痛或窜痛;或 *** 、小腹胀痛、月经不调、痛经;或咽中梗阻,如有异物;或胃脘胀痛、泛吐酸水,呃逆嗳气;或腹痛肠鸣,大便泄利不爽;或气上冲逆,头痛眩晕。

      【养生方法】

      1、调摄情志:此种人性格内向,神情常处于抑郁状态,根据《黄帝内经》“喜胜忧”的原则,应主动寻求快乐,多参加社会活动、集体文娱活动。

      2、运动锻炼:多参加体育锻炼、旅游活动和气功,如强壮功、保健功、动桩功,着重锻炼呼吸吐纳*,以开导郁滞。

      3、饮食调养:可少量饮酒,多食一些能行气的食物,如佛手、橙子、柑皮、荞麦、韭菜、茴香、大蒜、刀豆、香橼等。

      4、药物养生:常用以香附、乌药、川梀子、小茴香、青皮、郁金等疏肝理气解郁的药为主组成的方剂,如越鞠丸等。若气郁引起血瘀,当配伍活血化瘀药。

      中医养生:八种体质的调理方法

      【导读】:每个人的体质都不一样,所以在调理的时候,也要针对自己的症状对症下药。如何才能调理好自己的身体呢?

      一、阴虚体质养生法

      体质特点:形体消瘦、面色潮红、口燥咽干、心中时烦、手足心热、少眠、便干、尿黄、不能耐受春夏之热、多喜冷饮、脉细数,舌红少苔。严重时可出现潮热盗汗(肺阴虚)、视物昏花(肝阴虚),或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心阴虚),或腰酸背痛、眩晕耳鸣、男性遗精、女性月经量少(肾阴虚)。

      养生原则:补阴清热,滋养肝肾。阴虚体质者关键在补阴,以滋养肝肾二脏最为重要。

      【养生方法】

      1、精神调养:阴虚体质的人性情较急躁,常常心烦易怒,所以在平素工作中,对非原则性问题,少与人争,以减少激怒。

      2、环境调摄:畏热喜凉,冬寒易过,夏热难耐,故在炎热的夏季应注意避暑。

      3、饮食调养:应保阴潜阳,宜清淡,远肥腻厚味、燥烈之品。可多吃些芝麻、糯米、蜂蜜、乳品、甘蔗、鱼类等清淡食物,对葱、姜、蒜、韭、薤、椒等辛味之品则应少吃。

      4、起居调节:因为精属阴,阴虚者当护阴,而性生活太过可伤精,应节制性生活。

      5、药物治疗:肺阴虚者,宜服百合固金汤;心阴虚者,宜服天王补心丸;肾阴虚者,宜服六味地黄丸;肝阴虚者,宜服一贯煎。其他滋阴生津中药如女贞子、山茱萸、旱莲草亦可选用。

      二、阳虚体质养生法

      体质特点:形体白胖或面色淡白无华、怕寒喜暖、四肢倦怠、小便清长、大便时稀、唇淡口和、常自汗出、脉沉乏力,舌淡胖。其人患病则易从寒化,可见畏寒蜷卧,四肢厥冷;或腹中绵绵作痛,喜温喜按;或身面浮肿,小便不利;或腰脊冷痛,下利清谷;或阳痿滑精,宫寒不孕;或胸背彻痛,咳喘心悸;或夜尿频多,小便失禁。

      养生原则:温补脾肾,因为对于阳虚者关键在于补阳。五脏之中,肾为一身的阳气之根,脾为阳气生化之源,故当着重补养。

      【养生方法】

      1、精神调养:《黄帝内经》中说“肝气虚则恐”,“心气虚则悲”,阳虚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故而阳气不足者常表现出情绪不佳,易悲哀,必须加强精神调养。

      2、环境调摄:此种体质多形寒肢冷,喜暖怕凉,耐春夏,不耐秋冬,夏季不要贪凉、慎食生冷、少用空调,免伤阳气。

      3、加强体育锻炼:阳虚体质者应该从夏末秋初开始锻炼自己的耐寒力,坚持到冬天。

      4、饮食调养:多食有壮阳作用的食品,如羊肉、狗肉、鹿肉、鸡肉,根据“春夏养阳”的法则,夏日三伏,每伏可食羊肉附子汤一次,配合天地阳旺之时,以壮人体之阳。

      5、药物治疗:偏心阳虚者,宜用桂枝加附子汤;偏脾阳虚者,选理中汤;偏肾阳虚者,宜服金匮肾气丸。

      三、气虚体质养生法

      体质特点:形体消瘦或偏胖、体倦乏力、面色苍白、语声低怯、常自汗出、心悸食少、舌淡苔白、脉虚弱,是其基本特征。若病症加重,可出现气短懒言,咳喘无力;或食少腹胀,大便溏泄;或脱肛,子宫脱垂;或心悸怔忡,精神疲惫;或腰膝酸软,小便频多;男性滑精早泄,女性白带清稀。

      养生原则:补气养气,因肺主一身之气,肾藏元气,脾胃为“气生化之源”,故脾、胃、肺、肾皆当温补。

      【养生方法】

      1、气功锻炼:肾为元气之根,故气虚宜做养肾功。

      2、饮食调养:可常食粳米、糯米、小米、黄米、大麦、山药、大枣、胡萝卜、香菇、鸡肉、鹅肉、兔肉、鹌鹑、牛肉、青鱼、鲢鱼。若气虚严重,当选用“人参莲肉汤”等药膳补养。

      3、药物养生:平素气虚之人宜常服金匮薯蓣丸。脾气虚,宜选四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肺气虚,宜选补肺汤;肾气虚,可服肾气丸。

      四、血虚体质养生法

      体质特点:面色苍白无华或萎黄,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月经量少,手足发麻,舌质淡,脉细无力。

      养生原则:调理脾胃以助生化血液之源,滋补肝肾以补血。

       【养生方法】

      1、起居调摄:要谨防久视伤血,不可劳心过度。

      2、饮食调养:可常食补血养血的食物,如桑葚、荔枝、松子、黑木耳、菠菜、大枣、胡萝卜、猪肉、羊肉、牛肝、羊肝、甲鱼、海参等。

      3、药物养生:可常服当归补血汤、四物汤或归脾汤。

      4、精神修养:血虚的人,时常精神不振、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故应振奋精神。

      五、阳盛体质养生法

      体质特点:形体壮实、面赤声高、喜凉怕热、口渴喜冷饮,小便热赤。若病则易从阳化热,而见高热、脉洪大、大渴、饮冷等症。

      养生原则:平肝清热、注意养性、稍安勿躁。

      【养生方法】

      1、精神修养:阳盛之人好动、易发怒,故平日要加强道德修养和意志锻炼。

      2、体育锻炼: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让多余的阳气散发出去。

      3、饮食调理:忌辛辣燥烈食物,如辣椒、姜、葱等,对于牛肉、狗肉、鸡肉、鹿肉等温阳食物宜少食用。酒性辛热上行,阳盛之人宜戒酒。

      4、药物调养:可以常用沸水冲泡菊花、苦丁茶饮用。大便干燥者,用麻子仁丸或润肠丸;口干舌燥者,用麦门冬汤;心烦易怒者,宜服丹栀逍遥散。

      六、血瘀体质养生法

      体质特点:面色晦滞、口唇色暗、眼周暗黑、肌肤甲错、易出血、舌紫暗或有瘀点,脉细涩或结代。若病则上述特征加重,头、胸、胁、少腹或四肢等处有刺痛感。口唇青紫或有出血倾向、吐血、便黑等,或腹内有症瘕积块,女性痛经、经闭、崩漏等。

      【养生方法】

      1、运动锻炼:多做有益于心脏、血脉的活动,如各种舞蹈、太极拳、八段锦、动桩功等均可实施。

      2、饮食调理:可常食桃仁、油菜、慈姑、黑大豆等具有活血祛瘀作用的食物,可饮少量黄酒,山楂粥、花生粥亦颇相宜。

      3、药物养生:可选用活血养血之品,如地黄、丹参、川芎、当归、五加皮、地榆、续断、茺蔚子等。

      4、精神调养:血瘀体质者在精神调养上要培养乐观的情绪,有利血瘀体质的改善,反之,苦闷、忧郁则可加重血瘀倾向。

      七、痰溼体质养生法

      体质特点:形体肥胖、嗜食肥甘、神倦、懒动、嗜睡、身重如裹、口中黏腻或便溏、脉濡而滑、舌体胖、苔滑腻。若病则胸脘痞闷,咳喘痰多;或食少、恶心呕吐,大便溏泄;或四肢浮肿、按之凹陷,小便不利或浑浊;或头身重困、关节疼痛重着,肌肤麻木;或女性白带过多。

      【养生方法】

      1、环境调摄:不宜居住在潮溼的环境里;在阴雨季节,要注意溼邪的侵袭。

      2、饮食调理:少食肥甘厚味,酒也不宜多饮,且勿过饱,避免食积。以防生溼生痰。多吃些具有健脾利溼、化痰祛痰的食物,如白萝卜、荸荠、紫菜、海蜇、洋葱、枇杷、白果、大枣、扁豆、薏米、红小豆、蚕豆、包菜等。

      3、运动锻炼:痰溼体质,多形体肥胖,身重易倦,故应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散步、慢跑、球类、游泳、武术、八段锦、五禽戏以及各种舞蹈,均可选择。

      4、药物养生:痰溼之生,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故重点在于调补肺、脾、肾三脏。二陈汤、六君子汤、砂六君子汤、金匮紧气丸都可以根据症状加以服用。

      八、气郁体质养生法

      体质特点:形体消瘦或偏胖、面色苍暗或萎黄、平素性情急躁易怒、易于激动,或忧郁寡欢、胸闷不舒、时欲太息、舌淡红、苔白、脉弦。若病则胸胁胀痛或窜痛;或 *** 、小腹胀痛、月经不调、痛经;或咽中梗阻,如有异物;或胃脘胀痛、泛吐酸水,呃逆嗳气;或腹痛肠鸣,大便泄利不爽;或气上冲逆,头痛眩晕。

      【养生方法】

      1、调摄情志:此种人性格内向,神情常处于抑郁状态,根据《黄帝内经》“喜胜忧”的原则,应主动寻求快乐,多参加社会活动、集体文娱活动。

      2、运动锻炼:多参加体育锻炼、旅游活动和气功,如强壮功、保健功、动桩功,着重锻炼呼吸吐纳*,以开导郁滞。

      3、饮食调养:可少量饮酒,多食一些能行气的食物,如佛手、橙子、柑皮、荞麦、韭菜、茴香、大蒜、刀豆、香橼等。

      4、药物养生:常用以香附、乌药、川梀子、小茴香、青皮、郁金等疏肝理气解郁的药为主组成的方剂,如越鞠丸等。若气郁引起血瘀,当配伍活血化瘀药。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