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中医补气养生功法大全
2024-03-11 22:47:31 责编:小OO
文档

如何补气:

1. 食疗:吃桂圆、红枣、山药等食物有益气润肺,补血养颜,健脾和胃的功效,能增强机体免疫力,补充气血。

2. 运动:通过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六字诀等运动,有一定的补气养气作用,身体适应后可以进行长时间的有氧运动。

3. 针灸:采用艾灸等方式助阳气,补气效果更好。

4. 药物:补中益气丸、八珍汤、四君子汤等药物需在中医的辨证下合理应用,切勿自行服用。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中医气血养生法

  一说起气血,一般人都觉得是很玄的东西。中医认为,一个人健康的标准就是气血充足。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气血养生法,供您参考!

  血虚体质气血养生法

  血虚,指体内阴血亏损的病理现象。可由失血过多,或久病阴血虚耗,或脾胃功能失常,水谷精微不能化生血液等所致。由于气与血有密切关系,故血虚每易引起气虚,而气虚不能化生血液,又为形成血虚的一个因素。

  (1)体质特点。

  面色苍白无华或萎黄、唇色淡白、头晕目眩、心悸失眠、手足发麻、舌质淡、脉细无力、皮肤干燥、头发枯焦、大便燥结,小便不利等。

  (2)性格特征:

  内向、胆怯、精神不振、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

  (3)患病倾向:

  血虚主症为眩晕、心悸、失眠、便秘,妇女月经量少、延期、闭经等。

  (4)养生原则:

  《素问·举痛论》曰:“脉涩则血虚,血虚则痛”。《经历杂论》曰:“风痛者,善走窜,痛无定处,血虚人多患此。其脉浮大而缓……当填补血液”。

  (5)养生 方法 :

  精神调养:当烦闷不安、情绪不佳时,可以听一听音乐,欣赏一下戏剧,观赏一场幽默的相声或哑剧,能使精神振奋。

  起居调养:传统中医学认为“久视伤血”,所以血虚体质的人要注意眼睛的休息和保养,防止因为过度用眼而耗伤身体的气血。平时起床站立,动作要稍慢些,避免大脑供血不足而头晕目眩,甚至晕厥。要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

  运动调养:血虚体质的人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经常进行运动锻炼。运动量不要太大,运动形式不可太猛烈,防止多汗伤血。应选择动作柔和的运动,如散步、 太极拳 等。

  饮食调养:平时可常吃补血养血的食物,如菠菜、胡萝卜、花生、莲藕、黑木耳、鸡肉、猪肉、羊肉、海参等。水果可选用桑椹、葡萄、红枣、荔枝、桂圆等。宜少吃辣椒、肉桂、胡椒、芥末等辛辣热性食物,并戒烟、少酒、饮淡茶。

  药物治疗:常用的补血中药有当归、熟地、何首乌、川芎、白芍、阿胶等。用这些中药和补血的食物一起做成可口的药膳,如当归羊肉汤、四物鸡汤(当归、熟地、川芎、白芍炖鸡汤)等,均有很好的养血效果。若气血两虚,则须气血双补,选八珍汤、十全大补汤或人参养荣汤,亦可改汤为丸长久服用。

  中医气血养生理论

  中医研究的是整体而不是局部的治疗,《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纲领,中医发展到今天,因为受到西医的影响,越来越细化、精细、精准。中医、中药如果是无限的细分,就远离了中医的本质,那就相当于用显微镜来观察、研究天体的运行。

  这里举个列子,睡眠不好。失眠是现在很多人都出现的问题,甚至失眠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病症,以这个病症为中心出现了各种治疗的方法及药物。在传统中医里,并没有专门针对失眠治疗方式,睡眠不好只被看做是一种表象,它是因为人体五脏六腑不协调而出现的现象,对表现出来的现象进行治疗,好比对人的影子做手术,没有找到根源。

  中医是整体辩证的思维。当人体的五脏六腑出现疾病,直接对五脏六腑进行治疗,表面上看是科学的、直截了当的,但实际上是一种极其野蛮的治疗方式。这里也好比直接对人体的神经进行用药来治疗失眠,通过使用安眠药的方法,麻痹神经,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有很多副作用。也就是常说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古老的中医智慧,把人体看做一个整体,金木水火土,心肝脾肺肾,是相互关联的。睡眠不好,从中医来说,会有两种原因。一个是心肾不交,心属火,肾属水,心火向下,肾水向上,就能水火既济,人体就协调。另一个原因是脾胃不和影响正气运行,导致睡眠不好。

  另外,中医的用药方式也是遵循整体原则。中医、中药都强调人体的经络,在现代解剖学看来,经络是不存在的,但古人通过他们特殊的对人体自省、自查的方式,领悟到经络客观存在于人体当中,现代科学通过青蛙和人体试验已经印证了经络的存在,但这个经络仍然不是我们用眼睛可以观察到的。经是纵向的,络基本是横向的,经相当于是我们的通天大道,络相当于羊肠小道。经和络交叉就构成了遍布于全身像蜘蛛网一样的网络,人体摄入的营养元素通过经和络相互之间传导和运输,人体才能保持应该有的精、气、神。在中药学里,中药都是按经络来归类的,任何一味中药都有它的性、味、归经,性指五性:寒性、凉性、热性、温性、中性,味指五味:酸、甜、苦、辣、咸。归经指的是这味中药进入人体后发挥作用的部位。

  还是以睡眠不好为例,在调理的时候,需要了解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引起,如果是因为心肾不交,就需要用心肾的归经药物,如果是脾胃不和,就需要用脾胃的归经药物。例如一种称为大黄的药,在中药里它是寒性的,我们出现热症的时候,可以用大黄来卸火,但大黄在进入肠胃后,经过肝肾的分解,肠胃的吸收,发挥作用的不是大黄物质本身,而是大黄所发散的药性和药气,药气是无形无质的东西。所有药物产生的药气都是通过经络的传导来发挥作用。同样的一种药物,无论做成药粉口服,或者做成药液泡脚,甚至做成针水打点滴,它都会归经,到指定的地点,发挥它的寒凉温热的作用。

  这个地方不禁感慨,中医中药是实战的学科,古圣先贤是通过自用或者他用的方式 总结 出一味药的药性,并记录传于后世,感恩……

  我们知道了中医的养生的原理,知道中华医学博大精深,我们只是想调理自己的身体,有没有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呢?接下来就和大家分享养生的捷径。

  中医把构体所有的东西只归结到气和血两个主要因素上。气和血构成了人体的能量基础。气带动血液的运转和循环、血是气的载体,气和血是密不可分的。在看中医的时候,我们经常听到比如:气血两亏、气血两虚、气郁、气滞、血瘀等等。因此,最简单的养生方式,就是“益气养血,平衡阴阳”。

  气属阳,血属阴,每个脏腑都需要阴阳平衡。当阴阳失衡时,就会有一些表现,如果再置之不理,就会形成脏器的变化,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西医的仪器才能检测出你生病了。而中医在刚开始阴阳失衡的时候,就能通过表象综合判断,你的哪个地方出了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说中医治未病。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在服务的时候需要让客户填写《身体状况记录表》,简单问诊就可以判断客户的身体情况。

  对于养生保健,我们只需要抓住气血这两个因素,就能预防和治疗大部分的病症,一个人的气和血充盈且运行良好,人体就不会生病。在中医里讲究“气血活,六腑通,百病不生”。六腑相当于心、肝、脾、肺、肾、五脏的外围结构,当一个人气血充盈,六腑是相通的,病毒或者任何一种风邪、暑邪、寒邪、在人体就无法停留,人体很快就把他排出体外。 归根结底,我们并没有使用药物来治疗某个脏腑的病症,我们只是提供了这个脏腑所需要的充足的气血,辅助脏腑自动去完成修复工作。中医里有一个词,叫“扶正”,我们只是把正气增强,让脏腑正常工作。

  接下来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怎样来“益气养血,平衡阴阳”。我们使用"活血行气+调养肝血"的调理方案,通过泡脚打通筋络,调和气血。

  我们说人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在使用这个组合的时候,人体的正气越来越强,当正气与人体的病灶做斗争的时候,这些部位通常会出现不适症状,如:发热、发痛或者是酸胀,就像双方在进行交战,这个交战在中医里叫做气冲病灶,属于正常现象。我们上次分享是以睡眠不好为例,按照中医的理论,睡眠不好有四种类型,心脾两虚,心肾不交,食滞胃脘,胆郁痰扰。有 经验 的中医可以提炼一下,包括心肾不交,脾胃不和两种。那是否还有更简化的办法呢?有,大道至简,气血调理。

  中医是高思维的学科,正如我们 文章 开头所提到的,“中医研究的是整体而不是局部的治疗,中医、中药如果是无限的细分,就远离了中医的本质,那就相当于用显微镜来观察、研究天体的运行。”

  中医是一门实战性的学科。我们说抓住气血进行调理,就抓住了重点。那效果是否能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呢?80%以上的使用者,通过调理气血,睡眠得到了改善。快的,当天晚上就能感受到,慢的十多天以后也会有感觉,无论是入睡困难,还是睡眠浅,或者夜里起夜等等,都会有改善。

夏天大汗淋漓会「心肺气虚」!中医教你解暑补气这样做

【佟彤(记者、身心养生专家)】 生脉饮:夏天能吃的补品

    最早出处:唐代《千金方》 使用历史:1300年 主要成分:五味子、人参、麦冬 整体药性:温 功能主治:益气,养阴生津。用于气阴两亏、心悸气短、自汗 典型征象:大汗淋漓后,上气不接下气
孙思邈在他的《千金方》中对这个药有论述:「脉为血之道,得气则充,失气则弱。本方以补气而使血道充盈,脉气以复,故名生脉饮。」一看这个注释就知道,这是个补气药,而中医说的「脉」不是西医说的静脉,至少不仅仅是静脉,而是一个没有实体的气血巡行之道。这条道不是仅靠血液就能充盈,一定还要有气,也就是说,这个血不能是死血,不是通过静脉注射补足体液就可以,而是要有功能的血。 我父亲几年前因为脑血栓住院,送到医院时血压很低,血压低就更加重血栓的形成。到了医院马上就开始静脉注射,为了使静脉充盈,恢复血压。发病时,他的面容一下子显得很瘦,好像脸上的皮肤都贴在肌肉上,耳朵边的折皱也增多了,人非常的虚弱,没力气。 我们去的是中医医院,主治医生是中医,她一看情况马上给开了「生脉注射液」,就是「生脉饮」的静脉输液剂型。结果这个药打进去没多久,人就精神了,而且脸上的皮肤好像都充盈了起来,显得又有活力了。那次,我真的体会到了孙思邈所谓的脉「得气则充」的意思。中医「生脉」是为了提高人体的功能,特别是心肺功能,使脉气恢复,而不只是使静脉机械性地被液体充满。

出大汗会「伤心」

我见过一个因为出汗把身体出虚了的病人。那是位退休教师,她退休在家的那年夏天很热,她很会出汗,那年夏天出得尤其多。结果一过夏天就觉得疲劳得不行,一走就喘,而且一走就更出汗。她也知道自己是出汗出虚了,但怎么著都抑制不住汗,一开始是因为热,到后来都立秋了,汗还是止不住。于是她去看了中医,得到的结论可以给大家做个借镜,医生说她是「出汗把心气耗虚了」。 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可以看出中医对汗的珍惜,也显示大汗会「伤心」。前面这个退休教师之所以喘,并不是肺的问题,而是心功能受伤,是「心肺气虚」。心和肺同时负责氧气的运输,但心是肺的能量来源,是动力。 出汗是一种脱水,脱水的后果之所以严重,是因为失去的水会带走血液里的电解质,影响电解质平衡,从而直接影响血液的品质。我们身体的神经、肌肉之所以能正常运动,就是因为血液里的电解质,一旦大量出汗,电解质紊乱,首当其冲的是神经,肌肉会不听使唤,这时候出现的症状就是中医说的气虚。【佟彤(记者、身心养生专家)】 生脉饮:夏天能吃的补品
    最早出处:唐代《千金方》 使用历史:1300年 主要成分:五味子、人参、麦冬 整体药性:温 功能主治:益气,养阴生津。用于气阴两亏、心悸气短、自汗 典型征象:大汗淋漓后,上气不接下气
孙思邈在他的《千金方》中对这个药有论述:「脉为血之道,得气则充,失气则弱。本方以补气而使血道充盈,脉气以复,故名生脉饮。」一看这个注释就知道,这是个补气药,而中医说的「脉」不是西医说的静脉,至少不仅仅是静脉,而是一个没有实体的气血巡行之道。这条道不是仅靠血液就能充盈,一定还要有气,也就是说,这个血不能是死血,不是通过静脉注射补足体液就可以,而是要有功能的血。 我父亲几年前因为脑血栓住院,送到医院时血压很低,血压低就更加重血栓的形成。到了医院马上就开始静脉注射,为了使静脉充盈,恢复血压。发病时,他的面容一下子显得很瘦,好像脸上的皮肤都贴在肌肉上,耳朵边的折皱也增多了,人非常的虚弱,没力气。 我们去的是中医医院,主治医生是中医,她一看情况马上给开了「生脉注射液」,就是「生脉饮」的静脉输液剂型。结果这个药打进去没多久,人就精神了,而且脸上的皮肤好像都充盈了起来,显得又有活力了。那次,我真的体会到了孙思邈所谓的脉「得气则充」的意思。中医「生脉」是为了提高人体的功能,特别是心肺功能,使脉气恢复,而不只是使静脉机械性地被液体充满。

出大汗会「伤心」

我见过一个因为出汗把身体出虚了的病人。那是位退休教师,她退休在家的那年夏天很热,她很会出汗,那年夏天出得尤其多。结果一过夏天就觉得疲劳得不行,一走就喘,而且一走就更出汗。她也知道自己是出汗出虚了,但怎么著都抑制不住汗,一开始是因为热,到后来都立秋了,汗还是止不住。于是她去看了中医,得到的结论可以给大家做个借镜,医生说她是「出汗把心气耗虚了」。 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可以看出中医对汗的珍惜,也显示大汗会「伤心」。前面这个退休教师之所以喘,并不是肺的问题,而是心功能受伤,是「心肺气虚」。心和肺同时负责氧气的运输,但心是肺的能量来源,是动力。 出汗是一种脱水,脱水的后果之所以严重,是因为失去的水会带走血液里的电解质,影响电解质平衡,从而直接影响血液的品质。我们身体的神经、肌肉之所以能正常运动,就是因为血液里的电解质,一旦大量出汗,电解质紊乱,首当其冲的是神经,肌肉会不听使唤,这时候出现的症状就是中医说的气虚。还有一个病人,热天热得受不了了,就去冲冷水澡,结果晚上发起了高烧,吃了退烧药没退烧,又加量,终于出了一身大汗。烧虽然退了,但从床上站起来时人却瘫在了地上,四肢软得跟棉花似的。家人吓坏了,怎么治发热治出了瘫痪?赶紧送往医院,又遇到一个年轻的值班医生,一看瘫软的样子就怀疑是脊髓出了问题,正开了电脑断层扫描申请单要他们去检查的时候,值班的主任医师来了。 一问情况,当下就取消了电脑断层扫描单,马上去查了血钾,一看结果,比正常人低多了。正常人的血钾是3.5~5.5亳莫耳/升,他才1.5亳莫耳/升。这才知道,问题出在他的大汗淋漓上,是出汗造成了「低钾血症」,马上静脉补钾,人立刻有力气了,瘫痪的症状全部消失,家人这才松了一口气。 钾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虽然微量,但能决定生死。我遇到过一个病人就是缺钾,之前是因为腹泻,有点脱水。去医院的路上,过马路的时候突然不能迈步了,他脑子很清醒,但身体是软的,像瘫了一样。经过的车猝不及防,差点撞上,路人送他到医院后,发现是因为低血钾。 钾能增强人体神经和肌肉的兴奋性,能维持神经和肌肉的正常功能,钾充足的时候,人不至于无力,降低了,马上就出现肌肉酸软、松弛甚至软瘫,尤以下肢最为明显,称「低血钾周期性麻痹」,那个过马路过程中突发的瘫痪病人就是一个典型。严重时,还会影响到呼吸肌、心肌,引起呼吸肌麻痹、呼吸困难以及严重心律失常。只要发现及时,诊断清楚,治疗起来很简单,静脉补钾就可以了。 俗话说「血汗同源」,《灵枢》也说「夺血者勿汗,夺汗者勿血」,意思就是强调,已经出血的人,治疗上忌出汗,而出汗很多的人,也不需要用放血疗法。因为无论是汗还是血,都会带走身体的能量,也会带走血钾,使人处于虚弱状态,所以不能重叠地损失。 如果出大汗或者拉肚子到脱水时,虽然没到瘫软的地步,但人会觉得一点力气都没有,如果是孩子,可能更危险,会因为脱水而危及生命。这时候如果想马上起效,应该直接冲服一种「口服补液盐」(口服脱水补充液),中药房也有卖,里面含有很关键的电解质如钾、钠和葡萄糖,喝了可以直接入血,能很快改善疲惫无力的状态,然后再根据体质进一步用中药补养。 同时,大量出汗后不要马上喝过量白开水或糖水,要喝些果汁或糖盐水,特别是橙汁,补钾最快,茶叶也含钾,所以夏天喝茶解暑,也就是防止出汗导致血钾过分降低,水果中的香蕉也含有丰富的钾。当一切非常情况平稳了,就该吃「生脉饮」,补回出汗损失的气,否则人会就此虚下去。 本文摘自《中药房里买得到的传世名方》/佟彤(记者、身心养生专家)/世茂

    夏天大汗淋漓会「心肺气虚」!中医教你解暑补气这样做

    【佟彤(记者、身心养生专家)】 生脉饮:夏天能吃的补品

      最早出处:唐代《千金方》 使用历史:1300年 主要成分:五味子、人参、麦冬 整体药性:温 功能主治:益气,养阴生津。用于气阴两亏、心悸气短、自汗 典型征象:大汗淋漓后,上气不接下气
    孙思邈在他的《千金方》中对这个药有论述:「脉为血之道,得气则充,失气则弱。本方以补气而使血道充盈,脉气以复,故名生脉饮。」一看这个注释就知道,这是个补气药,而中医说的「脉」不是西医说的静脉,至少不仅仅是静脉,而是一个没有实体的气血巡行之道。这条道不是仅靠血液就能充盈,一定还要有气,也就是说,这个血不能是死血,不是通过静脉注射补足体液就可以,而是要有功能的血。 我父亲几年前因为脑血栓住院,送到医院时血压很低,血压低就更加重血栓的形成。到了医院马上就开始静脉注射,为了使静脉充盈,恢复血压。发病时,他的面容一下子显得很瘦,好像脸上的皮肤都贴在肌肉上,耳朵边的折皱也增多了,人非常的虚弱,没力气。 我们去的是中医医院,主治医生是中医,她一看情况马上给开了「生脉注射液」,就是「生脉饮」的静脉输液剂型。结果这个药打进去没多久,人就精神了,而且脸上的皮肤好像都充盈了起来,显得又有活力了。那次,我真的体会到了孙思邈所谓的脉「得气则充」的意思。中医「生脉」是为了提高人体的功能,特别是心肺功能,使脉气恢复,而不只是使静脉机械性地被液体充满。

    出大汗会「伤心」

    我见过一个因为出汗把身体出虚了的病人。那是位退休教师,她退休在家的那年夏天很热,她很会出汗,那年夏天出得尤其多。结果一过夏天就觉得疲劳得不行,一走就喘,而且一走就更出汗。她也知道自己是出汗出虚了,但怎么著都抑制不住汗,一开始是因为热,到后来都立秋了,汗还是止不住。于是她去看了中医,得到的结论可以给大家做个借镜,医生说她是「出汗把心气耗虚了」。 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可以看出中医对汗的珍惜,也显示大汗会「伤心」。前面这个退休教师之所以喘,并不是肺的问题,而是心功能受伤,是「心肺气虚」。心和肺同时负责氧气的运输,但心是肺的能量来源,是动力。 出汗是一种脱水,脱水的后果之所以严重,是因为失去的水会带走血液里的电解质,影响电解质平衡,从而直接影响血液的品质。我们身体的神经、肌肉之所以能正常运动,就是因为血液里的电解质,一旦大量出汗,电解质紊乱,首当其冲的是神经,肌肉会不听使唤,这时候出现的症状就是中医说的气虚。【佟彤(记者、身心养生专家)】 生脉饮:夏天能吃的补品
      最早出处:唐代《千金方》 使用历史:1300年 主要成分:五味子、人参、麦冬 整体药性:温 功能主治:益气,养阴生津。用于气阴两亏、心悸气短、自汗 典型征象:大汗淋漓后,上气不接下气
    孙思邈在他的《千金方》中对这个药有论述:「脉为血之道,得气则充,失气则弱。本方以补气而使血道充盈,脉气以复,故名生脉饮。」一看这个注释就知道,这是个补气药,而中医说的「脉」不是西医说的静脉,至少不仅仅是静脉,而是一个没有实体的气血巡行之道。这条道不是仅靠血液就能充盈,一定还要有气,也就是说,这个血不能是死血,不是通过静脉注射补足体液就可以,而是要有功能的血。 我父亲几年前因为脑血栓住院,送到医院时血压很低,血压低就更加重血栓的形成。到了医院马上就开始静脉注射,为了使静脉充盈,恢复血压。发病时,他的面容一下子显得很瘦,好像脸上的皮肤都贴在肌肉上,耳朵边的折皱也增多了,人非常的虚弱,没力气。 我们去的是中医医院,主治医生是中医,她一看情况马上给开了「生脉注射液」,就是「生脉饮」的静脉输液剂型。结果这个药打进去没多久,人就精神了,而且脸上的皮肤好像都充盈了起来,显得又有活力了。那次,我真的体会到了孙思邈所谓的脉「得气则充」的意思。中医「生脉」是为了提高人体的功能,特别是心肺功能,使脉气恢复,而不只是使静脉机械性地被液体充满。

    出大汗会「伤心」

    我见过一个因为出汗把身体出虚了的病人。那是位退休教师,她退休在家的那年夏天很热,她很会出汗,那年夏天出得尤其多。结果一过夏天就觉得疲劳得不行,一走就喘,而且一走就更出汗。她也知道自己是出汗出虚了,但怎么著都抑制不住汗,一开始是因为热,到后来都立秋了,汗还是止不住。于是她去看了中医,得到的结论可以给大家做个借镜,医生说她是「出汗把心气耗虚了」。 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可以看出中医对汗的珍惜,也显示大汗会「伤心」。前面这个退休教师之所以喘,并不是肺的问题,而是心功能受伤,是「心肺气虚」。心和肺同时负责氧气的运输,但心是肺的能量来源,是动力。 出汗是一种脱水,脱水的后果之所以严重,是因为失去的水会带走血液里的电解质,影响电解质平衡,从而直接影响血液的品质。我们身体的神经、肌肉之所以能正常运动,就是因为血液里的电解质,一旦大量出汗,电解质紊乱,首当其冲的是神经,肌肉会不听使唤,这时候出现的症状就是中医说的气虚。还有一个病人,热天热得受不了了,就去冲冷水澡,结果晚上发起了高烧,吃了退烧药没退烧,又加量,终于出了一身大汗。烧虽然退了,但从床上站起来时人却瘫在了地上,四肢软得跟棉花似的。家人吓坏了,怎么治发热治出了瘫痪?赶紧送往医院,又遇到一个年轻的值班医生,一看瘫软的样子就怀疑是脊髓出了问题,正开了电脑断层扫描申请单要他们去检查的时候,值班的主任医师来了。 一问情况,当下就取消了电脑断层扫描单,马上去查了血钾,一看结果,比正常人低多了。正常人的血钾是3.5~5.5亳莫耳/升,他才1.5亳莫耳/升。这才知道,问题出在他的大汗淋漓上,是出汗造成了「低钾血症」,马上静脉补钾,人立刻有力气了,瘫痪的症状全部消失,家人这才松了一口气。 钾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虽然微量,但能决定生死。我遇到过一个病人就是缺钾,之前是因为腹泻,有点脱水。去医院的路上,过马路的时候突然不能迈步了,他脑子很清醒,但身体是软的,像瘫了一样。经过的车猝不及防,差点撞上,路人送他到医院后,发现是因为低血钾。 钾能增强人体神经和肌肉的兴奋性,能维持神经和肌肉的正常功能,钾充足的时候,人不至于无力,降低了,马上就出现肌肉酸软、松弛甚至软瘫,尤以下肢最为明显,称「低血钾周期性麻痹」,那个过马路过程中突发的瘫痪病人就是一个典型。严重时,还会影响到呼吸肌、心肌,引起呼吸肌麻痹、呼吸困难以及严重心律失常。只要发现及时,诊断清楚,治疗起来很简单,静脉补钾就可以了。 俗话说「血汗同源」,《灵枢》也说「夺血者勿汗,夺汗者勿血」,意思就是强调,已经出血的人,治疗上忌出汗,而出汗很多的人,也不需要用放血疗法。因为无论是汗还是血,都会带走身体的能量,也会带走血钾,使人处于虚弱状态,所以不能重叠地损失。 如果出大汗或者拉肚子到脱水时,虽然没到瘫软的地步,但人会觉得一点力气都没有,如果是孩子,可能更危险,会因为脱水而危及生命。这时候如果想马上起效,应该直接冲服一种「口服补液盐」(口服脱水补充液),中药房也有卖,里面含有很关键的电解质如钾、钠和葡萄糖,喝了可以直接入血,能很快改善疲惫无力的状态,然后再根据体质进一步用中药补养。 同时,大量出汗后不要马上喝过量白开水或糖水,要喝些果汁或糖盐水,特别是橙汁,补钾最快,茶叶也含钾,所以夏天喝茶解暑,也就是防止出汗导致血钾过分降低,水果中的香蕉也含有丰富的钾。当一切非常情况平稳了,就该吃「生脉饮」,补回出汗损失的气,否则人会就此虚下去。 本文摘自《中药房里买得到的传世名方》/佟彤(记者、身心养生专家)/世茂

      有哪些中医养生的实用方法?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

      背宜常捶阳气旺
      人体背部有丰富的脊柱神经和脏腑穴,捶背可刺激背部皮肤、皮下组织的穴位,通过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免疫机能,增强抗病能力。捶背可舒筋活血,使肌肉放松,防治慢性腰痛和腰肌劳损,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皮肤营养,加速背部皮肤新陈代谢。

      面宜多擦气血平
      按摩面部,能激发阳气。方法为两手搓热后,用手掌擦面部数十次,或用双手轻擦或拍打面部,每次1-2分钟,每日2-3次。因经络系统中足三阳经都起于头面部,擦面可疏通经络,并有面部美容作用。每天清晨,将两手搓热,以中指沿鼻部两侧自下而上,带动其他手指,擦到额部向两侧分开,经两颊而下,像洗脸一样,擦10余次。经常按摩面部能使面色红润,少生皱纹,防止面部神经麻痹,同时还具有消除疲劳,振奋精神的作用。此时有助于改善面部,尤其是耳部的末梢血液循环。
      目宜常运眼不花
      中医称眼球转动为运眼。将眼闭上,眼球自左向右转动6-10次,然后再自右向左转动6-10次。眼球转动要慢,然后闭目片刻,再突然睁开眼睛。速度要均匀,每个转动方向可作2-4节拍。此法对于有眼花,眼疾的中老年人十分合适,常用能年老目明、事物清晰。
      背宜常暖不疼痛
      背主一身阳气,是中医经络督脉及膀胱经所在之处,常暖可使阳气运行并畅达全身经脉,防病治病。日常可采用按摩、晒太阳等法。保护好背部既可防治感冒,又可固肾强腰。中老年应加强背部的锻炼与调养,晚年起床时给背部的锻炼与调养,晚间起床时给背部披件衣服,日常生活中尽量做到背宜常暖,防治受寒。
      腹宜常摩易消化
      腹为胃肠等脏器所在,常作腹部按摩有利消化。平时经常用手摩腹,可消除腹胀,有助于食物消化。仰卧在床,两腿伸直,脚尖朝上,两手搓热,两手相叠,用掌心在脐部为中心的腹部,顺时针方向分小圈、中圈、大圈各转摩12次。
      肢体常摇筋骨壮
      四肢经常活动,不仅锻炼四肢肌肉、筋骨、也能通过四肢运动促进内脏气血运动,增强体质。两手握拳,连同两肩,向前轮转,先由里向外下方转再由外向里上方转,然后再反方向转,各转20次,也可先左后右。
      皮肤干沐人不老
      用手掌、干毛巾沐浴周身皮肤,及全身按摩,能疏通经络,活跃气血,抗衰老防疾病,即将两手搓热,常搓摩周身皮肤,像洗澡一样。一般从头顶百会开始,顺次面部,两边肩

      有哪些中医养生的实用方法?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

      背宜常捶阳气旺
      人体背部有丰富的脊柱神经和脏腑穴,捶背可刺激背部皮肤、皮下组织的穴位,通过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免疫机能,增强抗病能力。捶背可舒筋活血,使肌肉放松,防治慢性腰痛和腰肌劳损,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皮肤营养,加速背部皮肤新陈代谢。

      面宜多擦气血平
      按摩面部,能激发阳气。方法为两手搓热后,用手掌擦面部数十次,或用双手轻擦或拍打面部,每次1-2分钟,每日2-3次。因经络系统中足三阳经都起于头面部,擦面可疏通经络,并有面部美容作用。每天清晨,将两手搓热,以中指沿鼻部两侧自下而上,带动其他手指,擦到额部向两侧分开,经两颊而下,像洗脸一样,擦10余次。经常按摩面部能使面色红润,少生皱纹,防止面部神经麻痹,同时还具有消除疲劳,振奋精神的作用。此时有助于改善面部,尤其是耳部的末梢血液循环。
      目宜常运眼不花
      中医称眼球转动为运眼。将眼闭上,眼球自左向右转动6-10次,然后再自右向左转动6-10次。眼球转动要慢,然后闭目片刻,再突然睁开眼睛。速度要均匀,每个转动方向可作2-4节拍。此法对于有眼花,眼疾的中老年人十分合适,常用能年老目明、事物清晰。
      背宜常暖不疼痛
      背主一身阳气,是中医经络督脉及膀胱经所在之处,常暖可使阳气运行并畅达全身经脉,防病治病。日常可采用按摩、晒太阳等法。保护好背部既可防治感冒,又可固肾强腰。中老年应加强背部的锻炼与调养,晚年起床时给背部的锻炼与调养,晚间起床时给背部披件衣服,日常生活中尽量做到背宜常暖,防治受寒。
      腹宜常摩易消化
      腹为胃肠等脏器所在,常作腹部按摩有利消化。平时经常用手摩腹,可消除腹胀,有助于食物消化。仰卧在床,两腿伸直,脚尖朝上,两手搓热,两手相叠,用掌心在脐部为中心的腹部,顺时针方向分小圈、中圈、大圈各转摩12次。
      肢体常摇筋骨壮
      四肢经常活动,不仅锻炼四肢肌肉、筋骨、也能通过四肢运动促进内脏气血运动,增强体质。两手握拳,连同两肩,向前轮转,先由里向外下方转再由外向里上方转,然后再反方向转,各转20次,也可先左后右。
      皮肤干沐人不老
      用手掌、干毛巾沐浴周身皮肤,及全身按摩,能疏通经络,活跃气血,抗衰老防疾病,即将两手搓热,常搓摩周身皮肤,像洗澡一样。一般从头顶百会开始,顺次面部,两边肩

      有哪些中医养生的实用方法?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

      背宜常捶阳气旺
      人体背部有丰富的脊柱神经和脏腑穴,捶背可刺激背部皮肤、皮下组织的穴位,通过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免疫机能,增强抗病能力。捶背可舒筋活血,使肌肉放松,防治慢性腰痛和腰肌劳损,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皮肤营养,加速背部皮肤新陈代谢。

      面宜多擦气血平
      按摩面部,能激发阳气。方法为两手搓热后,用手掌擦面部数十次,或用双手轻擦或拍打面部,每次1-2分钟,每日2-3次。因经络系统中足三阳经都起于头面部,擦面可疏通经络,并有面部美容作用。每天清晨,将两手搓热,以中指沿鼻部两侧自下而上,带动其他手指,擦到额部向两侧分开,经两颊而下,像洗脸一样,擦10余次。经常按摩面部能使面色红润,少生皱纹,防止面部神经麻痹,同时还具有消除疲劳,振奋精神的作用。此时有助于改善面部,尤其是耳部的末梢血液循环。
      目宜常运眼不花
      中医称眼球转动为运眼。将眼闭上,眼球自左向右转动6-10次,然后再自右向左转动6-10次。眼球转动要慢,然后闭目片刻,再突然睁开眼睛。速度要均匀,每个转动方向可作2-4节拍。此法对于有眼花,眼疾的中老年人十分合适,常用能年老目明、事物清晰。
      背宜常暖不疼痛
      背主一身阳气,是中医经络督脉及膀胱经所在之处,常暖可使阳气运行并畅达全身经脉,防病治病。日常可采用按摩、晒太阳等法。保护好背部既可防治感冒,又可固肾强腰。中老年应加强背部的锻炼与调养,晚年起床时给背部的锻炼与调养,晚间起床时给背部披件衣服,日常生活中尽量做到背宜常暖,防治受寒。
      腹宜常摩易消化
      腹为胃肠等脏器所在,常作腹部按摩有利消化。平时经常用手摩腹,可消除腹胀,有助于食物消化。仰卧在床,两腿伸直,脚尖朝上,两手搓热,两手相叠,用掌心在脐部为中心的腹部,顺时针方向分小圈、中圈、大圈各转摩12次。
      肢体常摇筋骨壮
      四肢经常活动,不仅锻炼四肢肌肉、筋骨、也能通过四肢运动促进内脏气血运动,增强体质。两手握拳,连同两肩,向前轮转,先由里向外下方转再由外向里上方转,然后再反方向转,各转20次,也可先左后右。
      皮肤干沐人不老
      用手掌、干毛巾沐浴周身皮肤,及全身按摩,能疏通经络,活跃气血,抗衰老防疾病,即将两手搓热,常搓摩周身皮肤,像洗澡一样。一般从头顶百会开始,顺次面部,两边肩

      有哪些中医养生的实用方法?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

      背宜常捶阳气旺
      人体背部有丰富的脊柱神经和脏腑穴,捶背可刺激背部皮肤、皮下组织的穴位,通过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免疫机能,增强抗病能力。捶背可舒筋活血,使肌肉放松,防治慢性腰痛和腰肌劳损,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皮肤营养,加速背部皮肤新陈代谢。

      面宜多擦气血平
      按摩面部,能激发阳气。方法为两手搓热后,用手掌擦面部数十次,或用双手轻擦或拍打面部,每次1-2分钟,每日2-3次。因经络系统中足三阳经都起于头面部,擦面可疏通经络,并有面部美容作用。每天清晨,将两手搓热,以中指沿鼻部两侧自下而上,带动其他手指,擦到额部向两侧分开,经两颊而下,像洗脸一样,擦10余次。经常按摩面部能使面色红润,少生皱纹,防止面部神经麻痹,同时还具有消除疲劳,振奋精神的作用。此时有助于改善面部,尤其是耳部的末梢血液循环。
      目宜常运眼不花
      中医称眼球转动为运眼。将眼闭上,眼球自左向右转动6-10次,然后再自右向左转动6-10次。眼球转动要慢,然后闭目片刻,再突然睁开眼睛。速度要均匀,每个转动方向可作2-4节拍。此法对于有眼花,眼疾的中老年人十分合适,常用能年老目明、事物清晰。
      背宜常暖不疼痛
      背主一身阳气,是中医经络督脉及膀胱经所在之处,常暖可使阳气运行并畅达全身经脉,防病治病。日常可采用按摩、晒太阳等法。保护好背部既可防治感冒,又可固肾强腰。中老年应加强背部的锻炼与调养,晚年起床时给背部的锻炼与调养,晚间起床时给背部披件衣服,日常生活中尽量做到背宜常暖,防治受寒。
      腹宜常摩易消化
      腹为胃肠等脏器所在,常作腹部按摩有利消化。平时经常用手摩腹,可消除腹胀,有助于食物消化。仰卧在床,两腿伸直,脚尖朝上,两手搓热,两手相叠,用掌心在脐部为中心的腹部,顺时针方向分小圈、中圈、大圈各转摩12次。
      肢体常摇筋骨壮
      四肢经常活动,不仅锻炼四肢肌肉、筋骨、也能通过四肢运动促进内脏气血运动,增强体质。两手握拳,连同两肩,向前轮转,先由里向外下方转再由外向里上方转,然后再反方向转,各转20次,也可先左后右。
      皮肤干沐人不老
      用手掌、干毛巾沐浴周身皮肤,及全身按摩,能疏通经络,活跃气血,抗衰老防疾病,即将两手搓热,常搓摩周身皮肤,像洗澡一样。一般从头顶百会开始,顺次面部,两边肩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