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中医养生康复法目录
2024-03-11 22:45:14 责编:小OO
文档

简介:《中医养生康复技术(第2版,高职中医康复)》是2014年8月1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德瑜、邓沂。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中医养生的方法有几种?

中医是我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宝,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医在临床上也起到了卓越的治疗效果的,中医的养生效果也非常不错的,中医有很多种养生的方法,那么,中医养生的方法有几种?中医养生都有哪些作用?来看看。
1、中医养生方法
1.按摩:经络缓通
以温和的手部按摩,慢慢地疏通经络,给予身体能量,当身体能量充足后,经络就畅通了。适合身体问题不严重的人,特点在于可以天天做。对穴位精准度要求不高,可用于居家保健。
2.刮痧:经络速通
以通为补,它是不用手的按摩术,不用针的针灸术。使用刮痧板从血液中直接代谢出痧。它的速度特别快,在出痧的当下就将毒素和体内废物垃圾排出,立刻疏通淤滞缓解疼痛。适合身体健壮、体内偏热、毒素积累很多的人使用,而气血虚、身体弱的老人和小孩不适合。刮痧不能天天做,至少要等痧全部褪去后才行。对穴位精准度要求不高,可用于居家保健。
3.拔罐:身体除湿器
用火罐或气罐,拔完之后也出痧,不仅治疗风邪效果很好。而且还有一个独家特点-除湿,特别适合胖人或水肿体质的人,但不适合阴虚或身材特别瘦的人。此外,拔罐受身体部位*,比如小巧的手指关节部位、头部等,而且不能天天做,至少等痧彻底消除后才行。对穴位精准度要求不高,可用于居家保健。
4.针灸:隐秘穴位探测器
针的特点是又细又长,可以刺激到一些比较深的穴位,比如腹部的穴位,这时其他手法都没办法做到的。不过在化瘀方面的效果,比不上拔罐和刮痧。针灸可以天天做,但因为对穴位的要求非常精准,因此需要专业人员才能完成,并不是居家保健的手法。
5.艾灸:身体“温补剂”
艾灸所使用的艾条由艾草加工而成,艾灸具有纯阳之性,能通十二经络、调阴阳、理气血。如果说身体温度不够,体质又虚,恰巧又感受了风寒,这个时候首先就要用艾灸。
2、修复疤痕的方法
一、修复关
从肌肤表层到肌肤深层的细胞修复,促进肌肤细胞生长因子发挥功效,让疤痕一点点淡化。
二、防晒关
疤痕最怕晒,皮肤中的黑色素细胞在阳光的刺激下会更加活跃,极易形成黑色素沉淀。做好防晒,给肌肤建立一个完美的屏障,使得烫伤疤痕修复的难度大幅度降低。
三、保湿关
尤其是在夏季,要是烫伤疤痕周遭的水分没有得到充足的补给,肌肤就陷入一种不正常的状态,因为烫伤疤痕周遭的肌肤会比一般的肌肤要脆弱,因此,舒缓的喷雾无疑是夏季最好的补水良品。
四、美白关
在烫伤疤痕的修复上,解决疤痕周围和全方位的肌肤暗沉问题也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我们之所以想解决烫伤疤痕修复难这个问题,就是想拥有全方位的净白肌肤,而不想疤痕解决了,暗沉还在。

中医养生的方法有几种?

中医是我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宝,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医在临床上也起到了卓越的治疗效果的,中医的养生效果也非常不错的,中医有很多种养生的方法,那么,中医养生的方法有几种?中医养生都有哪些作用?来看看。
1、中医养生方法
1.按摩:经络缓通
以温和的手部按摩,慢慢地疏通经络,给予身体能量,当身体能量充足后,经络就畅通了。适合身体问题不严重的人,特点在于可以天天做。对穴位精准度要求不高,可用于居家保健。
2.刮痧:经络速通
以通为补,它是不用手的按摩术,不用针的针灸术。使用刮痧板从血液中直接代谢出痧。它的速度特别快,在出痧的当下就将毒素和体内废物垃圾排出,立刻疏通淤滞缓解疼痛。适合身体健壮、体内偏热、毒素积累很多的人使用,而气血虚、身体弱的老人和小孩不适合。刮痧不能天天做,至少要等痧全部褪去后才行。对穴位精准度要求不高,可用于居家保健。
3.拔罐:身体除湿器
用火罐或气罐,拔完之后也出痧,不仅治疗风邪效果很好。而且还有一个独家特点-除湿,特别适合胖人或水肿体质的人,但不适合阴虚或身材特别瘦的人。此外,拔罐受身体部位*,比如小巧的手指关节部位、头部等,而且不能天天做,至少等痧彻底消除后才行。对穴位精准度要求不高,可用于居家保健。
4.针灸:隐秘穴位探测器
针的特点是又细又长,可以刺激到一些比较深的穴位,比如腹部的穴位,这时其他手法都没办法做到的。不过在化瘀方面的效果,比不上拔罐和刮痧。针灸可以天天做,但因为对穴位的要求非常精准,因此需要专业人员才能完成,并不是居家保健的手法。
5.艾灸:身体“温补剂”
艾灸所使用的艾条由艾草加工而成,艾灸具有纯阳之性,能通十二经络、调阴阳、理气血。如果说身体温度不够,体质又虚,恰巧又感受了风寒,这个时候首先就要用艾灸。
2、修复疤痕的方法
一、修复关
从肌肤表层到肌肤深层的细胞修复,促进肌肤细胞生长因子发挥功效,让疤痕一点点淡化。
二、防晒关
疤痕最怕晒,皮肤中的黑色素细胞在阳光的刺激下会更加活跃,极易形成黑色素沉淀。做好防晒,给肌肤建立一个完美的屏障,使得烫伤疤痕修复的难度大幅度降低。
三、保湿关
尤其是在夏季,要是烫伤疤痕周遭的水分没有得到充足的补给,肌肤就陷入一种不正常的状态,因为烫伤疤痕周遭的肌肤会比一般的肌肤要脆弱,因此,舒缓的喷雾无疑是夏季最好的补水良品。
四、美白关
在烫伤疤痕的修复上,解决疤痕周围和全方位的肌肤暗沉问题也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我们之所以想解决烫伤疤痕修复难这个问题,就是想拥有全方位的净白肌肤,而不想疤痕解决了,暗沉还在。

中医康复技术的目录

绪论
上篇 中医康复基础
第一章 经络腧穴总论
第一节 经络总论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二、经络的作用
第二节 腧穴总论
一、腧穴的基本概念
二、腧穴的分类
三、特定穴
四、腧穴的定位法
五、腧穴的作用
第二章 经络腧穴各论
第一节 十四经经脉及腧穴
一、督脉
二、任脉
三、手太阴肺经
四、手阳明大肠经
五、足阳明胃经
六、足太阴脾经
七、手少阴心经
八、手太阳小肠经
九、足太阳膀胱经
十、足少阴肾经
十一、手厥阴心包经
十二、手少阳三焦经
十三、足少阳胆经
十四、足厥阴肝经
第二节 常用经外奇穴
一、头颈部奇穴
二、躯干部奇穴
三、四肢部奇穴
第三章 耳针基础
第一节 耳郭表面解剖
第二节 耳穴定位与主治
一、耳穴的分布
二、常用耳穴的定位和主治
第三节 耳穴定位方法
第四章 头针基础
一、额区
二、顶区
三、颞区
四、枕区
第五章 足部按摩基础
一、足底反射区
二、足内侧反射区
三、足外侧反射区
四、足背反射区
下篇 中医康复技术
第六章 针疗技术
第一节 毫针技术
一、毫针的结构与修藏
二、毫针手法练习
三、毫针的针刺前准备
四、毫针的针刺方法
五、毫针的针刺注意事项
六、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附:毫针疗法临床应用举例
第二节 头针技术
一、针刺前的准备
二、头针的针刺法
三、头针的疗程
四、头针的注意事项
附:头针疗法临床应用举例
第三节 耳针技术
一、耳针刺法
二、耳穴贴压法
三、耳穴放血疗法
附:耳针疗法临床应用举例
第四节 其他针刺技术
一、三棱针技术
二、皮肤针技术
三、皮内针技术
四、皮下留针法
附:其他技术临床应用举例
第七章 力疗技术
第一节 推拿技术
一、摆动类手法
二、摩擦类手法
三、挤压类手法
四、振动类手法
五、叩击类手法
六、运动关节类手法
附:推拿手法临床应用举例
第二节 足部按摩技术
一、常用足部按摩手法
二、足部按摩操作程序
附:足部按摩临床应用举例
第三节 刮痧技术
一、刮痧常用器具
二、刮痧常用介质
三、刮痧疗法的分类及操作
四、刮痧的基本手法
五、刮痧疗法的适应证及禁忌
六、刮痧疗法的注意事项
附:刮痧疗法的临床应用举例
第四节 拔罐技术
一、拔罐疗法的治疗作用
二、拔罐疗法常用的器具
三、拔罐疗法的操作
四、拔罐疗法的注意事项
五、拔罐疗法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附1:拔罐疗法的临床应用举例
附2:几种病证的药液配方
第八章 热疗技术
第一节 灸疗技术
一、灸疗材料
二、灸疗常用体位和施灸顺序
三、灸疗分类
四、常用灸疗及操作方法
五、灸疗禁忌
附:灸疗临床应用举例
第二节 热熨技术
一、常用热熨法及适应证
二、热熨法注意事项
第三节 熏洗技术
一、熏洗的作用
二、常用熏洗技术
三、熏洗疗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四、熏洗疗法的注意事项
附:熏洗疗法临床应用举例
第九章 冷疗技术
一、冷疗操作方法
二、冷疗注意事项
三、冷疗临床应用
四、冷疗临床应用举例
第十章 电光磁中医康复技术
第一节 电针技术
一、电针器材
二、电针疗法的波形及作用
三、电针操作方法
四、电针注意事项
五、电针疗法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第二节 激光穴位照射技术
一、激光器材
二、激光穴位照射操作方法
三、激光穴位照射应用范围
四、激光穴位照射注意事项
第三节 穴位磁疗技术
一、磁疗法的作用
二、磁疗器具
三、磁疗的剂量
四、磁疗操作方法
五、磁疗应用范围
六、磁疗注意事项
附:穴位磁疗临床应用举例
第十一章 传统体操
第一节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
一、太极拳的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二、太极拳的医疗作用及临床应用
第二节 吐纳与导引
一、吐纳
二、导引
附录 常用腧穴索引
参考文献

中医康复技术的目录

绪论
上篇 中医康复基础
第一章 经络腧穴总论
第一节 经络总论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二、经络的作用
第二节 腧穴总论
一、腧穴的基本概念
二、腧穴的分类
三、特定穴
四、腧穴的定位法
五、腧穴的作用
第二章 经络腧穴各论
第一节 十四经经脉及腧穴
一、督脉
二、任脉
三、手太阴肺经
四、手阳明大肠经
五、足阳明胃经
六、足太阴脾经
七、手少阴心经
八、手太阳小肠经
九、足太阳膀胱经
十、足少阴肾经
十一、手厥阴心包经
十二、手少阳三焦经
十三、足少阳胆经
十四、足厥阴肝经
第二节 常用经外奇穴
一、头颈部奇穴
二、躯干部奇穴
三、四肢部奇穴
第三章 耳针基础
第一节 耳郭表面解剖
第二节 耳穴定位与主治
一、耳穴的分布
二、常用耳穴的定位和主治
第三节 耳穴定位方法
第四章 头针基础
一、额区
二、顶区
三、颞区
四、枕区
第五章 足部按摩基础
一、足底反射区
二、足内侧反射区
三、足外侧反射区
四、足背反射区
下篇 中医康复技术
第六章 针疗技术
第一节 毫针技术
一、毫针的结构与修藏
二、毫针手法练习
三、毫针的针刺前准备
四、毫针的针刺方法
五、毫针的针刺注意事项
六、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附:毫针疗法临床应用举例
第二节 头针技术
一、针刺前的准备
二、头针的针刺法
三、头针的疗程
四、头针的注意事项
附:头针疗法临床应用举例
第三节 耳针技术
一、耳针刺法
二、耳穴贴压法
三、耳穴放血疗法
附:耳针疗法临床应用举例
第四节 其他针刺技术
一、三棱针技术
二、皮肤针技术
三、皮内针技术
四、皮下留针法
附:其他技术临床应用举例
第七章 力疗技术
第一节 推拿技术
一、摆动类手法
二、摩擦类手法
三、挤压类手法
四、振动类手法
五、叩击类手法
六、运动关节类手法
附:推拿手法临床应用举例
第二节 足部按摩技术
一、常用足部按摩手法
二、足部按摩操作程序
附:足部按摩临床应用举例
第三节 刮痧技术
一、刮痧常用器具
二、刮痧常用介质
三、刮痧疗法的分类及操作
四、刮痧的基本手法
五、刮痧疗法的适应证及禁忌
六、刮痧疗法的注意事项
附:刮痧疗法的临床应用举例
第四节 拔罐技术
一、拔罐疗法的治疗作用
二、拔罐疗法常用的器具
三、拔罐疗法的操作
四、拔罐疗法的注意事项
五、拔罐疗法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附1:拔罐疗法的临床应用举例
附2:几种病证的药液配方
第八章 热疗技术
第一节 灸疗技术
一、灸疗材料
二、灸疗常用体位和施灸顺序
三、灸疗分类
四、常用灸疗及操作方法
五、灸疗禁忌
附:灸疗临床应用举例
第二节 热熨技术
一、常用热熨法及适应证
二、热熨法注意事项
第三节 熏洗技术
一、熏洗的作用
二、常用熏洗技术
三、熏洗疗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四、熏洗疗法的注意事项
附:熏洗疗法临床应用举例
第九章 冷疗技术
一、冷疗操作方法
二、冷疗注意事项
三、冷疗临床应用
四、冷疗临床应用举例
第十章 电光磁中医康复技术
第一节 电针技术
一、电针器材
二、电针疗法的波形及作用
三、电针操作方法
四、电针注意事项
五、电针疗法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第二节 激光穴位照射技术
一、激光器材
二、激光穴位照射操作方法
三、激光穴位照射应用范围
四、激光穴位照射注意事项
第三节 穴位磁疗技术
一、磁疗法的作用
二、磁疗器具
三、磁疗的剂量
四、磁疗操作方法
五、磁疗应用范围
六、磁疗注意事项
附:穴位磁疗临床应用举例
第十一章 传统体操
第一节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
一、太极拳的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二、太极拳的医疗作用及临床应用
第二节 吐纳与导引
一、吐纳
二、导引
附录 常用腧穴索引
参考文献

古代中医十种养生方法

古代中医对于养生早有认识,也 总结 过不少养生的 方法 ,有哪些可以让我们参考的呢?下面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古代中医说的十种养生方法,供大家参考。

  古代中医的10种养生方法

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动形养生 古人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诗人陆游说“形要小劳之”,都说明古人认识到适度运动对健康的积极作用。古人在实践中摸索形成了如按摩、气功、 太极拳 、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人若贪图安逸,运动不足,或是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进补养生 传统医学十分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合理进补可以强身防病、祛病延年。进补既要辨证,又要适量,还应考虑顺应四时。服用补益药时,如系入肺药,在秋季比较适宜;如系温补药,则在冬季比较适宜。

经络养生 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一个“网络”系统,它控制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皇帝内经》经脉篇中说,经络可以控制人体一切功能,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作用。古代养生家认为,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 措施 ,最简便的方法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人体的三个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颜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内关穴有助于防治心脏病,足三里穴则对五脏六腑特别是消化系统疾病有效。

固精养生 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濡养,才能保持正常功能。如果*无节制,精血亏损过多,会造成身体虚弱,减损寿命。如果妇女*无度,也会导致肾气衰竭。晚婚、节育等保养阴精措施,可防阴精妄耗,延缓衰老。

顺时养生 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地上万物有生、长、收、藏的规律,人体亦不例外。人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应与四时相适应,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古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顺时养生法则。因时制宜调节自己的生活行为,有助于健体防病,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

修身养生 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唐代医学家孟诜云:“若能保身养情者,常须善言莫离口。”“口有善言,又当身行善事。”孙思邈则说:“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故常做利于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

调气养生 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减毒养生 人若喜怒无常会致体内阴阳、气血失调,劳累过度会损伤脾气,伤于饮食则生湿、热、痰浊,冒犯六淫、疫疠(传染病),伤之外邪则百病丛生。这种致病因素对人体健康均可视为“毒”,因此提出以“减毒”来保全真气的养生之道。通过饮食调理、服用药物及其他措施,减体内积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早衰,延年益寿。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静情绪

秋风萧瑟,天地间万物皆由盛转衰,草木也由荣转为枯竭,这无一不体现了萧条颓废的景象。

秋天自然界的萧瑟,使人容易触景生情,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更易在他们心中引起萧条、凄凉、垂暮之感,勾起忧郁的心绪。此时情绪调养应保持安宁平静,以缓和秋天的肃杀之气对人心理上的影响。

精神调节顺应秋气的特性,保持宁而不躁,敛而不泄,清而不浊,神气内敛,做到清静养神,排除杂念,达到心境宁静之状态。 秋分 过后适逢重阳时节,此时秋高气爽,不宜闭户家中,建议外出游玩,登高远眺,饱览风景,可使人心旷神怡,愁闷全消。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行起居

秋分的时候,阴阳相半,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几乎一样长短,随后又会出现白天缩短,黑夜延长的现象,而且天气也将会逐渐阴冷,所以人们的生活起居作息也应该按照日常的规律来有所改变,尽早改变暑天晚睡早起,并且恢复早睡早起良好习惯。

《黄帝内经》云:“起居有常”,就是提倡按时作息,避免贪睡多睡损人正气,也避免熬夜透支耗损阴精。昼则寤(醒),夜则寐(睡)这种生理状态与生俱来,是人类适应自然规律的表现。

天体的运行、阴阳的变化促成了昼夜的交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正是古人起居有常的最好写照。顺应四时节律调整作息时间,应早睡早起,平行起居,能调节体内阴阳平衡,调和脏腑气血,使血脉和畅,精充神旺。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调饮食

秋季饮食也应以平调为主,不宜大吃大补。人们可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选择适合性味的食材进行食疗纠偏,体质虚寒者可适当进食温热助阳之品以温阳补虚,体质燥热者可进食甘凉滋润之品以滋阴降火。甘凉滋润食物有香蕉、甘蔗、苹果、雪梨、荸荠、枇杷、桑葚、西红杮、黄瓜、丝瓜、莲藕、百合、沙参、麦冬、石斛、西洋参等。温热补阳食物有辣椒、花椒、生姜、葱、蒜、韭菜、肉桂、茴香、榴莲、龙眼、荔枝、粟子、鳝鱼、虾、鸡肉、牛肉、羊肉、鹿肉等。

经过秋分之后,很多南方的地区天气会越来越干燥,而且秋凉阴寒之气也会随之加重,一些体质比较虚寒的人应该适量的进食一些具有温热补阳的食物,这样就可以调平体内的阴阳,对身体健康非常的有益。另外,在秋燥来袭的时候,再适量加入甘润养阴之品,阴阳调补同样有所效果。

秋高气爽防秋“燥”

秋季是由热转凉,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黄帝内经》说:“秋冬养阴”,即指在秋冬两季应当收养阴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长的规律,并为来年阳气的生发打好基础。“燥”为秋季的主气,故称“秋燥”。燥气伤人,以耗伤津液为主,津液既耗,则必见一派“燥象”。秋季对应的脏腑是“肺”,当秋燥犯肺时,容易出现“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等燥邪致病的症状。因此,秋季养生,当以“防肺燥,护阴津”为主。

1、多饮少言防肺燥:每天的饮水量不要因为夏季已过就有所减少,一天的饮水量因人而异,一般为2000毫升左右。此外,中医认为:“形寒饮冷则伤肺”。因此,秋季饮水以温热为佳,大忌寒凉冷饮。“少言”是为了保护肺气,每天不停地说话会伤气,其中最易伤害的就是肺气。所以,要“少说多干”。

2、少*事保真阴:秋季要注意保护脏气阴精,其中也包括肾精。因此,秋季养生,尤其不可纵欲,生活要有规律,有节有度。

3、皮肤护理重保湿:“秋燥”之时,风沙较多,保持皮肤湿润的好方法就是晨起或晚睡洁面后,不要急于擦干水迹,应轻拍面部以使余水渗入,再进行保湿护理。另,每周可自行做保湿面膜3~4次,以保持皮肤湿润。

秋凉乍寒适当“冻”

我国自古就流传着“春捂秋冻”的养生保健 谚语 。“秋冻”的意思是说秋天到来之后,气温稍有下降,此时不要立刻增添衣棉,而要适当冻一冻,加强体育锻炼,使人体的抗御机能得到提高,从而激发机体适应寒冷的能力,有利于避免许多疾病尤其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不同年龄可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但无论何种活动,都不宜过量,在周身微热,在尚未出汗或微微出汗时,即行停止,切勿搞得大汗淋漓,以保持阴精内敛,不使阳气外耗。

常言道:“一场秋雨一场凉”,秋风肃杀,天气渐凉,气候多变,人易生病,因此称为“多事之秋”。秋季人体消化功能下降,抗病能力减弱,如果注意不当,则易发生腹泻。尤其是婴幼儿,更是秋季腹泻的易感人群。

此外,秋季精神调养,应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等情绪,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起居上,应保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因早卧可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则利于肺气之舒展,且防止收敛之太过。另外,冷水浴也应在整个秋天坚持,不要间断。

秋季食疗勿乱“补”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季应适当进补,以养阴气。但进补虽然重要,却不可乱补。大体上,秋季进补,有以下五忌:

1、忌无病进补。中医认为:“有病病受之,无病人受之”。无病进补,既增加了开支,又伤害了身体。比如,无病长期服用葡萄糖,可能引发肥胖;无病服用过量鱼肝油,可导致血中胆固醇增多,易引起心血管疾病甚至中毒等。

2、忌慕名进补。认为越有名、价格越高的补品越能补益身体,是现代人养生的一个误区。比如,人参价格高,是补品之王,但若不辨体质,肆意滥服的话,则会导致过度兴奋,烦躁激动,血压升高及鼻孔流血等。

3、忌虚实不分。中医进补的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证的病人不宜用补药。而虚证又有阴虚、阳虚、气虚及血虚之分,只有对证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便会适得其反。

4、忌多多益善。适可而止,过则为害。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是有害的。因此,进补要适量。

5、忌以药代食。重药物,轻食物,不是科学的养生方法。是药三分毒,能不吃药,最好别吃药。切记:药补不如食补。

古代中医十种养生方法

古代中医对于养生早有认识,也 总结 过不少养生的 方法 ,有哪些可以让我们参考的呢?下面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古代中医说的十种养生方法,供大家参考。

  古代中医的10种养生方法

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动形养生 古人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诗人陆游说“形要小劳之”,都说明古人认识到适度运动对健康的积极作用。古人在实践中摸索形成了如按摩、气功、 太极拳 、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人若贪图安逸,运动不足,或是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进补养生 传统医学十分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合理进补可以强身防病、祛病延年。进补既要辨证,又要适量,还应考虑顺应四时。服用补益药时,如系入肺药,在秋季比较适宜;如系温补药,则在冬季比较适宜。

经络养生 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一个“网络”系统,它控制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皇帝内经》经脉篇中说,经络可以控制人体一切功能,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作用。古代养生家认为,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 措施 ,最简便的方法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人体的三个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颜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内关穴有助于防治心脏病,足三里穴则对五脏六腑特别是消化系统疾病有效。

固精养生 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濡养,才能保持正常功能。如果*无节制,精血亏损过多,会造成身体虚弱,减损寿命。如果妇女*无度,也会导致肾气衰竭。晚婚、节育等保养阴精措施,可防阴精妄耗,延缓衰老。

顺时养生 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地上万物有生、长、收、藏的规律,人体亦不例外。人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应与四时相适应,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古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顺时养生法则。因时制宜调节自己的生活行为,有助于健体防病,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

修身养生 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唐代医学家孟诜云:“若能保身养情者,常须善言莫离口。”“口有善言,又当身行善事。”孙思邈则说:“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故常做利于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

调气养生 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减毒养生 人若喜怒无常会致体内阴阳、气血失调,劳累过度会损伤脾气,伤于饮食则生湿、热、痰浊,冒犯六淫、疫疠(传染病),伤之外邪则百病丛生。这种致病因素对人体健康均可视为“毒”,因此提出以“减毒”来保全真气的养生之道。通过饮食调理、服用药物及其他措施,减体内积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早衰,延年益寿。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静情绪

秋风萧瑟,天地间万物皆由盛转衰,草木也由荣转为枯竭,这无一不体现了萧条颓废的景象。

秋天自然界的萧瑟,使人容易触景生情,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更易在他们心中引起萧条、凄凉、垂暮之感,勾起忧郁的心绪。此时情绪调养应保持安宁平静,以缓和秋天的肃杀之气对人心理上的影响。

精神调节顺应秋气的特性,保持宁而不躁,敛而不泄,清而不浊,神气内敛,做到清静养神,排除杂念,达到心境宁静之状态。 秋分 过后适逢重阳时节,此时秋高气爽,不宜闭户家中,建议外出游玩,登高远眺,饱览风景,可使人心旷神怡,愁闷全消。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行起居

秋分的时候,阴阳相半,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几乎一样长短,随后又会出现白天缩短,黑夜延长的现象,而且天气也将会逐渐阴冷,所以人们的生活起居作息也应该按照日常的规律来有所改变,尽早改变暑天晚睡早起,并且恢复早睡早起良好习惯。

《黄帝内经》云:“起居有常”,就是提倡按时作息,避免贪睡多睡损人正气,也避免熬夜透支耗损阴精。昼则寤(醒),夜则寐(睡)这种生理状态与生俱来,是人类适应自然规律的表现。

天体的运行、阴阳的变化促成了昼夜的交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正是古人起居有常的最好写照。顺应四时节律调整作息时间,应早睡早起,平行起居,能调节体内阴阳平衡,调和脏腑气血,使血脉和畅,精充神旺。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调饮食

秋季饮食也应以平调为主,不宜大吃大补。人们可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选择适合性味的食材进行食疗纠偏,体质虚寒者可适当进食温热助阳之品以温阳补虚,体质燥热者可进食甘凉滋润之品以滋阴降火。甘凉滋润食物有香蕉、甘蔗、苹果、雪梨、荸荠、枇杷、桑葚、西红杮、黄瓜、丝瓜、莲藕、百合、沙参、麦冬、石斛、西洋参等。温热补阳食物有辣椒、花椒、生姜、葱、蒜、韭菜、肉桂、茴香、榴莲、龙眼、荔枝、粟子、鳝鱼、虾、鸡肉、牛肉、羊肉、鹿肉等。

经过秋分之后,很多南方的地区天气会越来越干燥,而且秋凉阴寒之气也会随之加重,一些体质比较虚寒的人应该适量的进食一些具有温热补阳的食物,这样就可以调平体内的阴阳,对身体健康非常的有益。另外,在秋燥来袭的时候,再适量加入甘润养阴之品,阴阳调补同样有所效果。

秋高气爽防秋“燥”

秋季是由热转凉,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黄帝内经》说:“秋冬养阴”,即指在秋冬两季应当收养阴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长的规律,并为来年阳气的生发打好基础。“燥”为秋季的主气,故称“秋燥”。燥气伤人,以耗伤津液为主,津液既耗,则必见一派“燥象”。秋季对应的脏腑是“肺”,当秋燥犯肺时,容易出现“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等燥邪致病的症状。因此,秋季养生,当以“防肺燥,护阴津”为主。

1、多饮少言防肺燥:每天的饮水量不要因为夏季已过就有所减少,一天的饮水量因人而异,一般为2000毫升左右。此外,中医认为:“形寒饮冷则伤肺”。因此,秋季饮水以温热为佳,大忌寒凉冷饮。“少言”是为了保护肺气,每天不停地说话会伤气,其中最易伤害的就是肺气。所以,要“少说多干”。

2、少*事保真阴:秋季要注意保护脏气阴精,其中也包括肾精。因此,秋季养生,尤其不可纵欲,生活要有规律,有节有度。

3、皮肤护理重保湿:“秋燥”之时,风沙较多,保持皮肤湿润的好方法就是晨起或晚睡洁面后,不要急于擦干水迹,应轻拍面部以使余水渗入,再进行保湿护理。另,每周可自行做保湿面膜3~4次,以保持皮肤湿润。

秋凉乍寒适当“冻”

我国自古就流传着“春捂秋冻”的养生保健 谚语 。“秋冻”的意思是说秋天到来之后,气温稍有下降,此时不要立刻增添衣棉,而要适当冻一冻,加强体育锻炼,使人体的抗御机能得到提高,从而激发机体适应寒冷的能力,有利于避免许多疾病尤其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不同年龄可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但无论何种活动,都不宜过量,在周身微热,在尚未出汗或微微出汗时,即行停止,切勿搞得大汗淋漓,以保持阴精内敛,不使阳气外耗。

常言道:“一场秋雨一场凉”,秋风肃杀,天气渐凉,气候多变,人易生病,因此称为“多事之秋”。秋季人体消化功能下降,抗病能力减弱,如果注意不当,则易发生腹泻。尤其是婴幼儿,更是秋季腹泻的易感人群。

此外,秋季精神调养,应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等情绪,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起居上,应保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因早卧可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则利于肺气之舒展,且防止收敛之太过。另外,冷水浴也应在整个秋天坚持,不要间断。

秋季食疗勿乱“补”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季应适当进补,以养阴气。但进补虽然重要,却不可乱补。大体上,秋季进补,有以下五忌:

1、忌无病进补。中医认为:“有病病受之,无病人受之”。无病进补,既增加了开支,又伤害了身体。比如,无病长期服用葡萄糖,可能引发肥胖;无病服用过量鱼肝油,可导致血中胆固醇增多,易引起心血管疾病甚至中毒等。

2、忌慕名进补。认为越有名、价格越高的补品越能补益身体,是现代人养生的一个误区。比如,人参价格高,是补品之王,但若不辨体质,肆意滥服的话,则会导致过度兴奋,烦躁激动,血压升高及鼻孔流血等。

3、忌虚实不分。中医进补的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证的病人不宜用补药。而虚证又有阴虚、阳虚、气虚及血虚之分,只有对证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便会适得其反。

4、忌多多益善。适可而止,过则为害。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是有害的。因此,进补要适量。

5、忌以药代食。重药物,轻食物,不是科学的养生方法。是药三分毒,能不吃药,最好别吃药。切记:药补不如食补。

古代中医十种养生方法

古代中医对于养生早有认识,也 总结 过不少养生的 方法 ,有哪些可以让我们参考的呢?下面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古代中医说的十种养生方法,供大家参考。

  古代中医的10种养生方法

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动形养生 古人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诗人陆游说“形要小劳之”,都说明古人认识到适度运动对健康的积极作用。古人在实践中摸索形成了如按摩、气功、 太极拳 、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人若贪图安逸,运动不足,或是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进补养生 传统医学十分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合理进补可以强身防病、祛病延年。进补既要辨证,又要适量,还应考虑顺应四时。服用补益药时,如系入肺药,在秋季比较适宜;如系温补药,则在冬季比较适宜。

经络养生 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一个“网络”系统,它控制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皇帝内经》经脉篇中说,经络可以控制人体一切功能,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作用。古代养生家认为,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 措施 ,最简便的方法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人体的三个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颜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内关穴有助于防治心脏病,足三里穴则对五脏六腑特别是消化系统疾病有效。

固精养生 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濡养,才能保持正常功能。如果*无节制,精血亏损过多,会造成身体虚弱,减损寿命。如果妇女*无度,也会导致肾气衰竭。晚婚、节育等保养阴精措施,可防阴精妄耗,延缓衰老。

顺时养生 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地上万物有生、长、收、藏的规律,人体亦不例外。人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应与四时相适应,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古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顺时养生法则。因时制宜调节自己的生活行为,有助于健体防病,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

修身养生 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唐代医学家孟诜云:“若能保身养情者,常须善言莫离口。”“口有善言,又当身行善事。”孙思邈则说:“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故常做利于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

调气养生 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减毒养生 人若喜怒无常会致体内阴阳、气血失调,劳累过度会损伤脾气,伤于饮食则生湿、热、痰浊,冒犯六淫、疫疠(传染病),伤之外邪则百病丛生。这种致病因素对人体健康均可视为“毒”,因此提出以“减毒”来保全真气的养生之道。通过饮食调理、服用药物及其他措施,减体内积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早衰,延年益寿。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静情绪

秋风萧瑟,天地间万物皆由盛转衰,草木也由荣转为枯竭,这无一不体现了萧条颓废的景象。

秋天自然界的萧瑟,使人容易触景生情,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更易在他们心中引起萧条、凄凉、垂暮之感,勾起忧郁的心绪。此时情绪调养应保持安宁平静,以缓和秋天的肃杀之气对人心理上的影响。

精神调节顺应秋气的特性,保持宁而不躁,敛而不泄,清而不浊,神气内敛,做到清静养神,排除杂念,达到心境宁静之状态。 秋分 过后适逢重阳时节,此时秋高气爽,不宜闭户家中,建议外出游玩,登高远眺,饱览风景,可使人心旷神怡,愁闷全消。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行起居

秋分的时候,阴阳相半,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几乎一样长短,随后又会出现白天缩短,黑夜延长的现象,而且天气也将会逐渐阴冷,所以人们的生活起居作息也应该按照日常的规律来有所改变,尽早改变暑天晚睡早起,并且恢复早睡早起良好习惯。

《黄帝内经》云:“起居有常”,就是提倡按时作息,避免贪睡多睡损人正气,也避免熬夜透支耗损阴精。昼则寤(醒),夜则寐(睡)这种生理状态与生俱来,是人类适应自然规律的表现。

天体的运行、阴阳的变化促成了昼夜的交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正是古人起居有常的最好写照。顺应四时节律调整作息时间,应早睡早起,平行起居,能调节体内阴阳平衡,调和脏腑气血,使血脉和畅,精充神旺。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调饮食

秋季饮食也应以平调为主,不宜大吃大补。人们可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选择适合性味的食材进行食疗纠偏,体质虚寒者可适当进食温热助阳之品以温阳补虚,体质燥热者可进食甘凉滋润之品以滋阴降火。甘凉滋润食物有香蕉、甘蔗、苹果、雪梨、荸荠、枇杷、桑葚、西红杮、黄瓜、丝瓜、莲藕、百合、沙参、麦冬、石斛、西洋参等。温热补阳食物有辣椒、花椒、生姜、葱、蒜、韭菜、肉桂、茴香、榴莲、龙眼、荔枝、粟子、鳝鱼、虾、鸡肉、牛肉、羊肉、鹿肉等。

经过秋分之后,很多南方的地区天气会越来越干燥,而且秋凉阴寒之气也会随之加重,一些体质比较虚寒的人应该适量的进食一些具有温热补阳的食物,这样就可以调平体内的阴阳,对身体健康非常的有益。另外,在秋燥来袭的时候,再适量加入甘润养阴之品,阴阳调补同样有所效果。

秋高气爽防秋“燥”

秋季是由热转凉,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黄帝内经》说:“秋冬养阴”,即指在秋冬两季应当收养阴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长的规律,并为来年阳气的生发打好基础。“燥”为秋季的主气,故称“秋燥”。燥气伤人,以耗伤津液为主,津液既耗,则必见一派“燥象”。秋季对应的脏腑是“肺”,当秋燥犯肺时,容易出现“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等燥邪致病的症状。因此,秋季养生,当以“防肺燥,护阴津”为主。

1、多饮少言防肺燥:每天的饮水量不要因为夏季已过就有所减少,一天的饮水量因人而异,一般为2000毫升左右。此外,中医认为:“形寒饮冷则伤肺”。因此,秋季饮水以温热为佳,大忌寒凉冷饮。“少言”是为了保护肺气,每天不停地说话会伤气,其中最易伤害的就是肺气。所以,要“少说多干”。

2、少*事保真阴:秋季要注意保护脏气阴精,其中也包括肾精。因此,秋季养生,尤其不可纵欲,生活要有规律,有节有度。

3、皮肤护理重保湿:“秋燥”之时,风沙较多,保持皮肤湿润的好方法就是晨起或晚睡洁面后,不要急于擦干水迹,应轻拍面部以使余水渗入,再进行保湿护理。另,每周可自行做保湿面膜3~4次,以保持皮肤湿润。

秋凉乍寒适当“冻”

我国自古就流传着“春捂秋冻”的养生保健 谚语 。“秋冻”的意思是说秋天到来之后,气温稍有下降,此时不要立刻增添衣棉,而要适当冻一冻,加强体育锻炼,使人体的抗御机能得到提高,从而激发机体适应寒冷的能力,有利于避免许多疾病尤其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不同年龄可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但无论何种活动,都不宜过量,在周身微热,在尚未出汗或微微出汗时,即行停止,切勿搞得大汗淋漓,以保持阴精内敛,不使阳气外耗。

常言道:“一场秋雨一场凉”,秋风肃杀,天气渐凉,气候多变,人易生病,因此称为“多事之秋”。秋季人体消化功能下降,抗病能力减弱,如果注意不当,则易发生腹泻。尤其是婴幼儿,更是秋季腹泻的易感人群。

此外,秋季精神调养,应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等情绪,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起居上,应保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因早卧可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则利于肺气之舒展,且防止收敛之太过。另外,冷水浴也应在整个秋天坚持,不要间断。

秋季食疗勿乱“补”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季应适当进补,以养阴气。但进补虽然重要,却不可乱补。大体上,秋季进补,有以下五忌:

1、忌无病进补。中医认为:“有病病受之,无病人受之”。无病进补,既增加了开支,又伤害了身体。比如,无病长期服用葡萄糖,可能引发肥胖;无病服用过量鱼肝油,可导致血中胆固醇增多,易引起心血管疾病甚至中毒等。

2、忌慕名进补。认为越有名、价格越高的补品越能补益身体,是现代人养生的一个误区。比如,人参价格高,是补品之王,但若不辨体质,肆意滥服的话,则会导致过度兴奋,烦躁激动,血压升高及鼻孔流血等。

3、忌虚实不分。中医进补的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证的病人不宜用补药。而虚证又有阴虚、阳虚、气虚及血虚之分,只有对证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便会适得其反。

4、忌多多益善。适可而止,过则为害。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是有害的。因此,进补要适量。

5、忌以药代食。重药物,轻食物,不是科学的养生方法。是药三分毒,能不吃药,最好别吃药。切记:药补不如食补。

中医养生保健的常用方法

中医养生保健的常用方法

中医养生保健的常用方法,人们常说身体是*的本钱,现在人们工作压力大,有时候不注意身体就会出现一些问题,人生的`路还很长,我们需要爱惜自己的身体,下面我就来分享中医养生保健的常用方法。

中医养生保健的常用方法1

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动形养生

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修身养生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如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从而维持身心健康。

中医养生保健的常用方法2

宜常搽:每天清晨,搓热双手,以中指沿鼻部两侧自下而上,搽到额部两手向两侧分开,经两颊而下,可反复10余次,至面部轻轻发热为度;可以使面部红润光泽,消除疲劳。

发宜常梳:用双手十指伸入发间,用手指梳头;从前到后按搓头部,每次梳头50—100次,可流通气血,清醒头脑。

目宜常运:将眼球自左至右转动10余次,再自右至左转动10余次,然后闭目休息片刻。每日可做4—5次,可以清肝明目。

耳宜常凝:两手掩耳,低头、仰头5—7次,头脑清净,驱除杂念;常做这种动作,可去头眩之疾。

齿宜常叩:每天清晨睡醒之时,把牙齿上下叩合,先叩臼齿30次,再叩前齿30次;可令人牙齿坚固不痛。

口宜常闭:每日经常闭口调息,舌抵上颚,呼吸均匀和缓。

津宜常咽:每日清晨,以舌抵上颚,或用舌尖*动上颚,漱津满口时,分数次咽下,有助于消化功能。

气宜常提:在吸气时,稍用意用力,提*连同会阴上升,稍后,在缓缓呼气放下,每日可做5—7次;有利于气机升降。

心宜常静:每天抽出一定时间,排除各种杂念的干扰,静心安神,从而使气血平和,思维敏捷。

中医养生保健的常用方法

中医养生保健的常用方法

中医养生保健的常用方法,人们常说身体是*的本钱,现在人们工作压力大,有时候不注意身体就会出现一些问题,人生的`路还很长,我们需要爱惜自己的身体,下面我就来分享中医养生保健的常用方法。

中医养生保健的常用方法1

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动形养生

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修身养生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如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从而维持身心健康。

中医养生保健的常用方法2

宜常搽:每天清晨,搓热双手,以中指沿鼻部两侧自下而上,搽到额部两手向两侧分开,经两颊而下,可反复10余次,至面部轻轻发热为度;可以使面部红润光泽,消除疲劳。

发宜常梳:用双手十指伸入发间,用手指梳头;从前到后按搓头部,每次梳头50—100次,可流通气血,清醒头脑。

目宜常运:将眼球自左至右转动10余次,再自右至左转动10余次,然后闭目休息片刻。每日可做4—5次,可以清肝明目。

耳宜常凝:两手掩耳,低头、仰头5—7次,头脑清净,驱除杂念;常做这种动作,可去头眩之疾。

齿宜常叩:每天清晨睡醒之时,把牙齿上下叩合,先叩臼齿30次,再叩前齿30次;可令人牙齿坚固不痛。

口宜常闭:每日经常闭口调息,舌抵上颚,呼吸均匀和缓。

津宜常咽:每日清晨,以舌抵上颚,或用舌尖*动上颚,漱津满口时,分数次咽下,有助于消化功能。

气宜常提:在吸气时,稍用意用力,提*连同会阴上升,稍后,在缓缓呼气放下,每日可做5—7次;有利于气机升降。

心宜常静:每天抽出一定时间,排除各种杂念的干扰,静心安神,从而使气血平和,思维敏捷。

有哪些中医养生的实用方法?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

背宜常捶阳气旺
人体背部有丰富的脊柱神经和脏腑穴,捶背可刺激背部皮肤、皮下组织的穴位,通过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免疫机能,增强抗病能力。捶背可舒筋活血,使肌肉放松,防治慢性腰痛和腰肌劳损,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皮肤营养,加速背部皮肤新陈代谢。

面宜多擦气血平
按摩面部,能激发阳气。方法为两手搓热后,用手掌擦面部数十次,或用双手轻擦或拍打面部,每次1-2分钟,每日2-3次。因经络系统中足三阳经都起于头面部,擦面可疏通经络,并有面部美容作用。每天清晨,将两手搓热,以中指沿鼻部两侧自下而上,带动其他手指,擦到额部向两侧分开,经两颊而下,像洗脸一样,擦10余次。经常按摩面部能使面色红润,少生皱纹,防止面部神经麻痹,同时还具有消除疲劳,振奋精神的作用。此时有助于改善面部,尤其是耳部的末梢血液循环。
目宜常运眼不花
中医称眼球转动为运眼。将眼闭上,眼球自左向右转动6-10次,然后再自右向左转动6-10次。眼球转动要慢,然后闭目片刻,再突然睁开眼睛。速度要均匀,每个转动方向可作2-4节拍。此法对于有眼花,眼疾的中老年人十分合适,常用能年老目明、事物清晰。
背宜常暖不疼痛
背主一身阳气,是中医经络督脉及膀胱经所在之处,常暖可使阳气运行并畅达全身经脉,防病治病。日常可采用按摩、晒太阳等法。保护好背部既可防治感冒,又可固肾强腰。中老年应加强背部的锻炼与调养,晚年起床时给背部的锻炼与调养,晚间起床时给背部披件衣服,日常生活中尽量做到背宜常暖,防治受寒。
腹宜常摩易消化
腹为胃肠等脏器所在,常作腹部按摩有利消化。平时经常用手摩腹,可消除腹胀,有助于食物消化。仰卧在床,两腿伸直,脚尖朝上,两手搓热,两手相叠,用掌心在脐部为中心的腹部,顺时针方向分小圈、中圈、大圈各转摩12次。
肢体常摇筋骨壮
四肢经常活动,不仅锻炼四肢肌肉、筋骨、也能通过四肢运动促进内脏气血运动,增强体质。两手握拳,连同两肩,向前轮转,先由里向外下方转再由外向里上方转,然后再反方向转,各转20次,也可先左后右。
皮肤干沐人不老
用手掌、干毛巾沐浴周身皮肤,及全身按摩,能疏通经络,活跃气血,抗衰老防疾病,即将两手搓热,常搓摩周身皮肤,像洗澡一样。一般从头顶百会开始,顺次面部,两边肩

有哪些中医养生的实用方法?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

背宜常捶阳气旺
人体背部有丰富的脊柱神经和脏腑穴,捶背可刺激背部皮肤、皮下组织的穴位,通过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免疫机能,增强抗病能力。捶背可舒筋活血,使肌肉放松,防治慢性腰痛和腰肌劳损,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皮肤营养,加速背部皮肤新陈代谢。

面宜多擦气血平
按摩面部,能激发阳气。方法为两手搓热后,用手掌擦面部数十次,或用双手轻擦或拍打面部,每次1-2分钟,每日2-3次。因经络系统中足三阳经都起于头面部,擦面可疏通经络,并有面部美容作用。每天清晨,将两手搓热,以中指沿鼻部两侧自下而上,带动其他手指,擦到额部向两侧分开,经两颊而下,像洗脸一样,擦10余次。经常按摩面部能使面色红润,少生皱纹,防止面部神经麻痹,同时还具有消除疲劳,振奋精神的作用。此时有助于改善面部,尤其是耳部的末梢血液循环。
目宜常运眼不花
中医称眼球转动为运眼。将眼闭上,眼球自左向右转动6-10次,然后再自右向左转动6-10次。眼球转动要慢,然后闭目片刻,再突然睁开眼睛。速度要均匀,每个转动方向可作2-4节拍。此法对于有眼花,眼疾的中老年人十分合适,常用能年老目明、事物清晰。
背宜常暖不疼痛
背主一身阳气,是中医经络督脉及膀胱经所在之处,常暖可使阳气运行并畅达全身经脉,防病治病。日常可采用按摩、晒太阳等法。保护好背部既可防治感冒,又可固肾强腰。中老年应加强背部的锻炼与调养,晚年起床时给背部的锻炼与调养,晚间起床时给背部披件衣服,日常生活中尽量做到背宜常暖,防治受寒。
腹宜常摩易消化
腹为胃肠等脏器所在,常作腹部按摩有利消化。平时经常用手摩腹,可消除腹胀,有助于食物消化。仰卧在床,两腿伸直,脚尖朝上,两手搓热,两手相叠,用掌心在脐部为中心的腹部,顺时针方向分小圈、中圈、大圈各转摩12次。
肢体常摇筋骨壮
四肢经常活动,不仅锻炼四肢肌肉、筋骨、也能通过四肢运动促进内脏气血运动,增强体质。两手握拳,连同两肩,向前轮转,先由里向外下方转再由外向里上方转,然后再反方向转,各转20次,也可先左后右。
皮肤干沐人不老
用手掌、干毛巾沐浴周身皮肤,及全身按摩,能疏通经络,活跃气血,抗衰老防疾病,即将两手搓热,常搓摩周身皮肤,像洗澡一样。一般从头顶百会开始,顺次面部,两边肩

中医6大养生法,从头到脚不花一分钱,简单易行抗病力强

【1】十指梳头

头为精明之府,人体之重要12经脉和40多处大*位,以及十多个特殊刺激区均会聚于头部。梳头能缓解大脑的疲劳,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速度,具有滋养头发和头皮的作用,还可健脑安神,延缓人体衰老速度,刺激大脑皮层,预防老年痴呆。

最佳梳头时间是:起床后、吃饭前、睡觉前、工作间隙,用十指从额头向后脑梳头,每次100下。

【2】吞咽唾液

吞咽唾液,中医称为"咽津"。用舌头在口腔中顺时针、反时针交替搅动至津液满口,自觉津唾甘甜时,将津液缓缓咽下。唾液从口腔壁涌出后,经舌根、咽喉,肺转肝脏,进肾经,贮于丹田,再化津还丹,遂成精气。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提倡"早漱津令满口乃吞之",乾隆皇帝也总结了"津常咽"的 养生 秘诀。也就有了"日咽唾液三百口,长寿活到九十九"的说法。

【3】早晚叩齿

古代 养生 家把叩齿作为延年益寿的妙法,每天早晚各叩齿39次。中医认为齿为骨之余,肾又主骨生髓,经常叩齿能强肾固精、平衡阴阳、疏通气血,使局部经络畅通,延缓衰老。

【操作方法】:叩齿就是空口咬牙。初练者,要根据自己牙齿的 健康 程度来量力而行。牙齿疾病的患者要轻轻的叩击。叩齿完后势必会在口腔里面囤积大量的口水,尽量是吞咽下去,切不可吐掉。

【4】勤揉腹部

中医认为,腹为人体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勤揉腹,可疏通三焦,活跃脏腑,调肠胃、养肝脏,不再上热下寒。

【操作方法】:揉腹时,全身放松平躺在床上,保持双足与肩同宽,搓热双手,双掌相叠放在肚脐上,顺时针揉49圈,逆时针揉49圈,此为一遍,反复进行3次,坚持每天早晚各一次。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肠梗阻、阑尾炎的患者,不宜揉腹,以免刺激腹部加重病情。

【5】缩肛运动

收缩*,中医称为"撮谷道"。孙思邈在《枕中方》中规劝世人"谷道宜常撮"。男性经常练习收缩*,可以促进会*的静脉血回流,使前列腺充血减轻、炎症消退,可预防和辅助治疗前列腺疾病。而女性则可以预防尿失禁和*松弛。中老年人可以防治痔疮、肛裂、脱肛、便秘、慢性结肠炎等易发疾病。

【操作方法】:缩肛运动不受时间、场地*,乘车、做下、站立均适宜。一提一松,算是一次。每天晚上临睡前以及早晨起床时,躺在床上各缩肛50 次。

【6】每天泡脚

脚底部离心脏甚远,抵抗力低下,是人体的先天薄弱环节,最易受到寒湿邪气的侵袭,脚部保暖、泡脚对于 养生 非常重要。

【操作方法】 泡脚的温度应该以36℃~40℃为宜,泡脚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20~30分钟即可。如果是老年人或高血压患者,泡脚时间应控制在1 0分钟以内。如果大汗淋漓或心跳加快,应立即停止泡脚,否则会头晕,甚至晕厥。泡脚最好的状态是后背有点发潮或者额头微微出汗。

转载请注明出处:注明作者信息、网站信息,告知作者本人。

中医6大养生法,从头到脚不花一分钱,简单易行抗病力强

【1】十指梳头

头为精明之府,人体之重要12经脉和40多处大*位,以及十多个特殊刺激区均会聚于头部。梳头能缓解大脑的疲劳,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速度,具有滋养头发和头皮的作用,还可健脑安神,延缓人体衰老速度,刺激大脑皮层,预防老年痴呆。

最佳梳头时间是:起床后、吃饭前、睡觉前、工作间隙,用十指从额头向后脑梳头,每次100下。

【2】吞咽唾液

吞咽唾液,中医称为"咽津"。用舌头在口腔中顺时针、反时针交替搅动至津液满口,自觉津唾甘甜时,将津液缓缓咽下。唾液从口腔壁涌出后,经舌根、咽喉,肺转肝脏,进肾经,贮于丹田,再化津还丹,遂成精气。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提倡"早漱津令满口乃吞之",乾隆皇帝也总结了"津常咽"的 养生 秘诀。也就有了"日咽唾液三百口,长寿活到九十九"的说法。

【3】早晚叩齿

古代 养生 家把叩齿作为延年益寿的妙法,每天早晚各叩齿39次。中医认为齿为骨之余,肾又主骨生髓,经常叩齿能强肾固精、平衡阴阳、疏通气血,使局部经络畅通,延缓衰老。

【操作方法】:叩齿就是空口咬牙。初练者,要根据自己牙齿的 健康 程度来量力而行。牙齿疾病的患者要轻轻的叩击。叩齿完后势必会在口腔里面囤积大量的口水,尽量是吞咽下去,切不可吐掉。

【4】勤揉腹部

中医认为,腹为人体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勤揉腹,可疏通三焦,活跃脏腑,调肠胃、养肝脏,不再上热下寒。

【操作方法】:揉腹时,全身放松平躺在床上,保持双足与肩同宽,搓热双手,双掌相叠放在肚脐上,顺时针揉49圈,逆时针揉49圈,此为一遍,反复进行3次,坚持每天早晚各一次。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肠梗阻、阑尾炎的患者,不宜揉腹,以免刺激腹部加重病情。

【5】缩肛运动

收缩*,中医称为"撮谷道"。孙思邈在《枕中方》中规劝世人"谷道宜常撮"。男性经常练习收缩*,可以促进会*的静脉血回流,使前列腺充血减轻、炎症消退,可预防和辅助治疗前列腺疾病。而女性则可以预防尿失禁和*松弛。中老年人可以防治痔疮、肛裂、脱肛、便秘、慢性结肠炎等易发疾病。

【操作方法】:缩肛运动不受时间、场地*,乘车、做下、站立均适宜。一提一松,算是一次。每天晚上临睡前以及早晨起床时,躺在床上各缩肛50 次。

【6】每天泡脚

脚底部离心脏甚远,抵抗力低下,是人体的先天薄弱环节,最易受到寒湿邪气的侵袭,脚部保暖、泡脚对于 养生 非常重要。

【操作方法】 泡脚的温度应该以36℃~40℃为宜,泡脚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20~30分钟即可。如果是老年人或高血压患者,泡脚时间应控制在1 0分钟以内。如果大汗淋漓或心跳加快,应立即停止泡脚,否则会头晕,甚至晕厥。泡脚最好的状态是后背有点发潮或者额头微微出汗。

转载请注明出处:注明作者信息、网站信息,告知作者本人。

中医6大养生法,从头到脚不花一分钱,简单易行抗病力强

【1】十指梳头

头为精明之府,人体之重要12经脉和40多处大*位,以及十多个特殊刺激区均会聚于头部。梳头能缓解大脑的疲劳,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速度,具有滋养头发和头皮的作用,还可健脑安神,延缓人体衰老速度,刺激大脑皮层,预防老年痴呆。

最佳梳头时间是:起床后、吃饭前、睡觉前、工作间隙,用十指从额头向后脑梳头,每次100下。

【2】吞咽唾液

吞咽唾液,中医称为"咽津"。用舌头在口腔中顺时针、反时针交替搅动至津液满口,自觉津唾甘甜时,将津液缓缓咽下。唾液从口腔壁涌出后,经舌根、咽喉,肺转肝脏,进肾经,贮于丹田,再化津还丹,遂成精气。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提倡"早漱津令满口乃吞之",乾隆皇帝也总结了"津常咽"的 养生 秘诀。也就有了"日咽唾液三百口,长寿活到九十九"的说法。

【3】早晚叩齿

古代 养生 家把叩齿作为延年益寿的妙法,每天早晚各叩齿39次。中医认为齿为骨之余,肾又主骨生髓,经常叩齿能强肾固精、平衡阴阳、疏通气血,使局部经络畅通,延缓衰老。

【操作方法】:叩齿就是空口咬牙。初练者,要根据自己牙齿的 健康 程度来量力而行。牙齿疾病的患者要轻轻的叩击。叩齿完后势必会在口腔里面囤积大量的口水,尽量是吞咽下去,切不可吐掉。

【4】勤揉腹部

中医认为,腹为人体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勤揉腹,可疏通三焦,活跃脏腑,调肠胃、养肝脏,不再上热下寒。

【操作方法】:揉腹时,全身放松平躺在床上,保持双足与肩同宽,搓热双手,双掌相叠放在肚脐上,顺时针揉49圈,逆时针揉49圈,此为一遍,反复进行3次,坚持每天早晚各一次。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肠梗阻、阑尾炎的患者,不宜揉腹,以免刺激腹部加重病情。

【5】缩肛运动

收缩*,中医称为"撮谷道"。孙思邈在《枕中方》中规劝世人"谷道宜常撮"。男性经常练习收缩*,可以促进会*的静脉血回流,使前列腺充血减轻、炎症消退,可预防和辅助治疗前列腺疾病。而女性则可以预防尿失禁和*松弛。中老年人可以防治痔疮、肛裂、脱肛、便秘、慢性结肠炎等易发疾病。

【操作方法】:缩肛运动不受时间、场地*,乘车、做下、站立均适宜。一提一松,算是一次。每天晚上临睡前以及早晨起床时,躺在床上各缩肛50 次。

【6】每天泡脚

脚底部离心脏甚远,抵抗力低下,是人体的先天薄弱环节,最易受到寒湿邪气的侵袭,脚部保暖、泡脚对于 养生 非常重要。

【操作方法】 泡脚的温度应该以36℃~40℃为宜,泡脚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20~30分钟即可。如果是老年人或高血压患者,泡脚时间应控制在1 0分钟以内。如果大汗淋漓或心跳加快,应立即停止泡脚,否则会头晕,甚至晕厥。泡脚最好的状态是后背有点发潮或者额头微微出汗。

转载请注明出处:注明作者信息、网站信息,告知作者本人。

中医6大养生法,从头到脚不花一分钱,简单易行抗病力强

【1】十指梳头

头为精明之府,人体之重要12经脉和40多处大*位,以及十多个特殊刺激区均会聚于头部。梳头能缓解大脑的疲劳,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速度,具有滋养头发和头皮的作用,还可健脑安神,延缓人体衰老速度,刺激大脑皮层,预防老年痴呆。

最佳梳头时间是:起床后、吃饭前、睡觉前、工作间隙,用十指从额头向后脑梳头,每次100下。

【2】吞咽唾液

吞咽唾液,中医称为"咽津"。用舌头在口腔中顺时针、反时针交替搅动至津液满口,自觉津唾甘甜时,将津液缓缓咽下。唾液从口腔壁涌出后,经舌根、咽喉,肺转肝脏,进肾经,贮于丹田,再化津还丹,遂成精气。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提倡"早漱津令满口乃吞之",乾隆皇帝也总结了"津常咽"的 养生 秘诀。也就有了"日咽唾液三百口,长寿活到九十九"的说法。

【3】早晚叩齿

古代 养生 家把叩齿作为延年益寿的妙法,每天早晚各叩齿39次。中医认为齿为骨之余,肾又主骨生髓,经常叩齿能强肾固精、平衡阴阳、疏通气血,使局部经络畅通,延缓衰老。

【操作方法】:叩齿就是空口咬牙。初练者,要根据自己牙齿的 健康 程度来量力而行。牙齿疾病的患者要轻轻的叩击。叩齿完后势必会在口腔里面囤积大量的口水,尽量是吞咽下去,切不可吐掉。

【4】勤揉腹部

中医认为,腹为人体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勤揉腹,可疏通三焦,活跃脏腑,调肠胃、养肝脏,不再上热下寒。

【操作方法】:揉腹时,全身放松平躺在床上,保持双足与肩同宽,搓热双手,双掌相叠放在肚脐上,顺时针揉49圈,逆时针揉49圈,此为一遍,反复进行3次,坚持每天早晚各一次。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肠梗阻、阑尾炎的患者,不宜揉腹,以免刺激腹部加重病情。

【5】缩肛运动

收缩*,中医称为"撮谷道"。孙思邈在《枕中方》中规劝世人"谷道宜常撮"。男性经常练习收缩*,可以促进会*的静脉血回流,使前列腺充血减轻、炎症消退,可预防和辅助治疗前列腺疾病。而女性则可以预防尿失禁和*松弛。中老年人可以防治痔疮、肛裂、脱肛、便秘、慢性结肠炎等易发疾病。

【操作方法】:缩肛运动不受时间、场地*,乘车、做下、站立均适宜。一提一松,算是一次。每天晚上临睡前以及早晨起床时,躺在床上各缩肛50 次。

【6】每天泡脚

脚底部离心脏甚远,抵抗力低下,是人体的先天薄弱环节,最易受到寒湿邪气的侵袭,脚部保暖、泡脚对于 养生 非常重要。

【操作方法】 泡脚的温度应该以36℃~40℃为宜,泡脚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20~30分钟即可。如果是老年人或高血压患者,泡脚时间应控制在1 0分钟以内。如果大汗淋漓或心跳加快,应立即停止泡脚,否则会头晕,甚至晕厥。泡脚最好的状态是后背有点发潮或者额头微微出汗。

转载请注明出处:注明作者信息、网站信息,告知作者本人。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