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甲亢的中医养生治疗
2024-03-12 01:18:15 责编:小OO
文档

中医治疗甲亢的方式:

1. 药物治疗:使用夏枯草、半夏、决明子等中药材进行治疗,因为中医认为甲亢与肝脏有关。

2. 艾灸:通过点燃艾条刺激患者特定部位,如大杼、风门等穴位来缓解症状。

3. 穴位放血:在患者特定穴位放出少量血液,达到治疗效果,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4. 穴位贴敷:中医穴位贴敷也可以缓解甲亢症状。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甲亢中医疗法有什么

甲亢全称是甲状腺功能亢进,是一种常见的疾病。而得了甲亢之后,患者是非常难受的,一定要及时治疗。当然很多人会选用中医疗法来进行治疗,那么甲亢中医疗法主要有什么呢?下面就给大家来介绍一下。

1.第一:如果你属于阴虚阳亢的症状就可以采用养阴潜阳的方法来治疗甲亢,具体是采用一些中药让患者能够益气养阴、滋肾潜阳,具体选择的药材是枸杞、白芍、党参、制首乌、夏枯草、山药、生地、香附这些药物一起煎了吃,如果患者出现甲状腺明显肿大可以加一些白芥子。

2.第二:如果患者属于气郁痰结型,可以采用肝主疏泄的治疗方法,对准甲状腺用手抓上10次。另外心肝阴虚型的患者可以通过中药来治疗,方法是点天突、取曲泽、合谷、天容、翳风、足三里这些穴位,让其发冷气,以便能够使得患者滋补心肝之阴。

3.第三:另外吃一些当归羊肉汤而也很有好处,取精羊肉、当归10~15克和生姜一起煮了,然后吃了肉再把汤喝了,可以对甲亢有一定效果,另外可以喝一些六味地黄粥,方法是选择六味地黄丸,还有红枣,以及红糖和粳米,加到一起熬粥喝。

注意事项

得了甲亢之后可以用以上的中医疗法治疗,在治疗的时候要尽量吃一些低胆固醇的食物,比如说香菇和木耳等。此外就是要按时服药治疗,坚持治疗,不能擅自停药。

甲亢中医疗法有什么

甲亢全称是甲状腺功能亢进,是一种常见的疾病。而得了甲亢之后,患者是非常难受的,一定要及时治疗。当然很多人会选用中医疗法来进行治疗,那么甲亢中医疗法主要有什么呢?下面就给大家来介绍一下。

1.第一:如果你属于阴虚阳亢的症状就可以采用养阴潜阳的方法来治疗甲亢,具体是采用一些中药让患者能够益气养阴、滋肾潜阳,具体选择的药材是枸杞、白芍、党参、制首乌、夏枯草、山药、生地、香附这些药物一起煎了吃,如果患者出现甲状腺明显肿大可以加一些白芥子。

2.第二:如果患者属于气郁痰结型,可以采用肝主疏泄的治疗方法,对准甲状腺用手抓上10次。另外心肝阴虚型的患者可以通过中药来治疗,方法是点天突、取曲泽、合谷、天容、翳风、足三里这些穴位,让其发冷气,以便能够使得患者滋补心肝之阴。

3.第三:另外吃一些当归羊肉汤而也很有好处,取精羊肉、当归10~15克和生姜一起煮了,然后吃了肉再把汤喝了,可以对甲亢有一定效果,另外可以喝一些六味地黄粥,方法是选择六味地黄丸,还有红枣,以及红糖和粳米,加到一起熬粥喝。

注意事项

得了甲亢之后可以用以上的中医疗法治疗,在治疗的时候要尽量吃一些低胆固醇的食物,比如说香菇和木耳等。此外就是要按时服药治疗,坚持治疗,不能擅自停药。

治甲亢的中药方

  甲亢见有低烧,潮热,怕热,汗多,肌肤灼热湿润,心烦急躁,焦虑不安,失眠梦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为你怎么了治甲亢的中药方治甲亢的中药方都有哪些呢?

  治甲亢的中药方

  牡蛎

  【来源】 为牡蛎科动物长牡蛎、大连牡蛎,或近江牡蛎等的贝壳。主产于沿海地区。作为药用,主要是生用,或火煅用。

  【性味】 咸,微寒。

  【功效】 平肝潜阳,软坚散结。

  【主治】

  (1)甲亢患者见有手颤,多动,烦躁易怒,焦虑不安,失眠多梦,自汗盗汗,梦精或早泄,心悸,心跳加快,舌红苔白,脉弦细数属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治宜平肝潜阳为主,

  服。每天一剂,7~10剂为一疗程,若有疗效,可服3~4个疗程。

  (2)甲亢患者见有甲状腺肿大(弥漫性、对称性肿大),质软或稍韧,伴凸眼,呈惊恐状态,眼睑闭合时,睑缘颤动,舌红苔白,脉弦数属于痰火凝结,治宜软坚散结,清热化痰者,可用牡蛎(生用)30g,配伍浙贝母10g,鳖甲20g,丹参10g,夏枯草15g,车前子12g,守宫(即壁虎)8g,水煎服。每天一剂,7~9剂为一疗程,若有疗效,可服2~3个疗程。现多用于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毒性多结节性甲状腺肿、自主性高功能性甲状腺瘤等属于痰火凝结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15~30g。牡蛎用于甲亢时多为生用。

  鳖甲兼有滋阴作用,因此,上证兼肝肾阴虚者,宜首选鳖甲。

  郁金

  【来源】 为姜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郁金、莪术,或姜黄,或广西莪术的块根。主产于四川、广西、云南等地。作为药用,主要为生用。

  【别名】 玉金、白丝郁金。

  【性味】 辛、苦,寒。

  【功效】 活血行气,凉血清心,疏肝解郁。

  【主治】 甲亢见有甲状腺肿大,日久不消,质稍韧,可为单个或多个结节,表面光滑,与周围组织不粘连,随吞咽上下移动,伴怕热,记忆力减退,难眠易醒,神志淡漠,抑郁寡言,舌暗红,苔黄,脉弦数等属于肝经瘀热郁积,治宜活血行气,凉血清心,兼以疏肝解郁者,可用郁金12g,配伍丹参15g,姜 【临床评价】 牡蛎与鳖甲都有软坚散结作用,都可用于甲亢见有甲状腺肿大属于痰火凝结者。所不同者,辅以滋养肝肾者,可用牡蛎(生用)30g,配伍白芍15g,龙骨30g,珍珠母30g,肉苁蓉15g,天门冬15g,水煎

  黄10g,山栀子10g,青皮10g,鳖甲30g,柴胡5g,水煎服。每天一剂,7~9剂为一疗程,如有疗效,可服2~3个疗程。现多用于多结节性甲状腺肿并发甲亢、自主性高功能性甲状腺腺瘤、亚急性甲状腺炎并发甲亢等见有上症属于肝经瘀热郁积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8~12g。不宜与丁香共用。

  【临床评价】

  (1)活血行气之品,性味多为偏温,但郁金却属苦寒,因此,对于瘀热郁结于肝经,治宜活血行气,凉肝解郁者,宜首选郁金。

  (2)郁金与山慈姑都有清热散结的作用,都可用于甲亢伴甲状腺肿大。所不同者,山慈姑重在清热解毒,化痰散结,适于痰热凝结(痰热俱盛)者;郁金则重在活血解郁,适于

  瘀热郁积(以瘀为主)者。

  知母

  【来源】 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知母的根茎。主产于

  河北、山西、广东等地。作为药用,主要是生用。

  【性味】 苦、甘,寒。

  【功效】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主治】

  (1)甲亢见有低烧,潮热,怕热,汗多,肌肤灼热湿润,心烦急躁,焦虑不安,失眠梦多,神经过敏,精神不集中,舌嫩红,苔白,脉细数等属于阴虚火旺,治宜滋阴降火,清热除烦者,可用知母12g,配伍黄柏10g,熟地30g,天门冬20g,浮小麦30g,龙齿30g,水煎服。每天一剂,7~9剂为一疗程,如有疗效,可服2~3个疗程。

  (2)甲亢见有口渴,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乏力,食欲亢进,易饥,舌红,苔白或薄黄,脉沉数属于肺胃热盛,治宜清热泻火,生津止渴者,可用知母12g,配伍石膏20g,竹叶15g,麦冬15g,党参15g,葛根30g,淮山20g,水煎服。每天一剂,5~6剂为一疗程,如有疗效,可服2~3个疗程。现多用于甲亢、甲亢并发糖尿病等见有上症属于肺胃热盛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10~12g。

  【临床评价】

  (1)知母虽属苦寒之品,但质润而不燥,既可用于实热证,亦可用于虚热证,是甲亢的常用药。

  (2)知母属性寒质润之品,能滑肠,因此,甲亢见大便次数增多,呈糊状,含不消化食物属于湿困脾胃或脾虚湿盛者,均不宜用知母。

  夏枯草

  【来源】 为唇形科多年生植物夏枯草的带花的果穗。主产于江苏、浙江、安徽、河南等地。作为药用,主要是生用。

  【性味】 苦、辛,寒。

  【功效】 清肝明目,消散郁结。

  【主治】

  (1)甲亢见有突眼,流泪,畏光,异物感,眼胀或刺痛,结膜充血,水肿,舌红苔白,脉浮数等属于肝火上炎,风热犯眼,治宜清肝明目,疏散风热者,可用夏枯草15g,配伍野菊花15g,蝉蜕3g,密蒙花12g,谷精草15g,桑叶15g,水煎服。每天一剂,3~5剂为一疗程。一般是一个疗程即可治愈眼疾。现多用于浸润性突眼(Graves眼病)并发暴露性角膜炎见有上症属于肝火上炎,风热犯眼者。

  (2)甲亢见有甲状腺肿大,用手扪之可触及单个或多个结节,质稍韧,边界清楚,与周围组织无粘连,表面光滑,随吞咽上下移动,伴怕热,汗多,烦躁易怒,咽喉有异物感,舌红,苔薄黄,脉弦数等属于痰

  火郁结,治宜清热化痰,消散郁结者,可用夏枯草15g,配伍浮海石15g,牡蛎(生用)30g,浙贝母10g,玄参15g,荆芥穗10g,水煎服。每天一剂,7~9剂为一疗程,若有疗效,可服3~4个疗程。现多用于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多结节性甲状腺肿伴甲亢、自主性高功能甲状腺腺瘤等见有上症属于痰火郁结者。

  (3)甲亢见有发热(多为中度发热),畏寒,全身不适,咳嗽,痰黄粘稠,颈前区疼痛,疼痛可向下颌、耳、牙床及枕后部放射,咳嗽、吞咽、转动颈项时疼痛加重,甲状腺肿大,

  并有明显压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等属于上焦风热挟痰,治宜清热化痰,疏风散结者,可用夏枯草15g,配伍野菊花15g,柴胡10g,黄芩10g,荆芥穗10g,连翘10g,薄荷5g(后下),水煎服。每天一剂,病重者可一天2剂,3~5天为一疗程。一般是3~5天可见热退,甲状腺肿痛消失,此时,宜改用其他方药再调理2~3周;若仍发热,可再服2~3天。现多用于亚急性甲状腺炎并发甲亢见有上症属于上焦风热挟痰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10~15g。

  【临床评价】

  (1)夏枯草入肝经,亦走上焦。既能清泄肝火,又能疏风散结,对于甲亢并发暴露性角膜炎、亚急性甲状腺炎并发甲亢属于肝经有热,风热上犯者,其疗效快速而可靠。但对于甲

  作进一步的总结与观察。

  (2)夏枯草与浮海石都有清热、化痰,散结的作用,都可用于甲亢见有甲状腺肿大属于痰热(或痰火)郁结者。所不同者,浮海石咸寒,化痰、软坚之力较强,适于痰热凝结,以痰结为主要矛盾者;夏枯草苦、辛,寒,清火、散结之力较强,适于痰火郁结,以火郁为主要矛盾者。

  珍珠母

  【来源】 为蚌科动物三角帆蚌、褶纹冠蚌或珍珠贝科合浦珠母贝等动物贝壳的珍珠层。全国各地的江河湖沼都有出产。作为药用,主要为生用或煅用。

  【性味】 咸,寒。

  【功效】 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主治】 参照石决明条目。

  【用法用量】 水煎服,20~30g。用于甲亢时多为生用。

  【临床评价】 珍珠母与石决明都有平肝潜阳,清肝明目的作用,其药力及适应范围均甚相似。所不同者,珍珠母兼有安神定惊的作用,对于甲亢见有心悸,失眠梦多等心神不安者,则以珍珠母为优;石决明则清肝明目之力较强,对于甲亢并发暴露性角膜炎属肝火上炎者,则以石决明为优。

  浮小麦

  【来源】 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小麦未成熟的颖果,以水淘之,浮起者为佳,故名浮小麦。全国各地均产。作为药用,主要为生用。

  【性味】 甘,凉。

  【功效】 益气,除热,止汗。

  【主治】 甲亢见有汗多,皮肤温湿,怕热,低热(38℃以下),消瘦易饥,能食乏力,心烦不安,多言好动,思维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甚至有幻觉,似精神*症,难寐易醒,心悸怔忡,口干口渴,舌嫩红,苔白,脉沉细数等属于气阴两虚,阴津不守,治宜益气除热,养阴止汗者,可用浮小麦30g,配伍麦冬20g,地骨皮15g,牡蛎30g,山茱萸12g,知母10g,甘草5g,水煎服。每日一剂,7~9剂为一疗程,如有疗效,可服3~4个疗程。 状腺腺瘤并发甲亢(即自主性高功能甲状腺腺瘤)、多结节性甲状腺肿并发甲亢属痰火郁结者,其疗效则缓慢,其疗效的可靠性仍需

  【用法用量】 水煎服,20~30g。

  【临床评价】

  (1)浮小麦甘能益气,凉可除热,且有止汗功效,对于甲亢见有汗多或低热属于气阴两虚者,有一定疗效,但需重用(30~50g),且需多服(7~9剂以上)才能见效。(2)浮小麦与山茱萸都有止汗作用,都可用于甲亢见有汗多属于气阴两虚者。所不同者,山茱萸适于肾气肾阴不足者;浮小麦则适于心气心阴不足者。

  浮海石

  【来源】 浮海石是两类药材的通称:一是胞孔科动物脊突苔虫的干燥骨骼,又名石花;一是火山喷出的岩浆形成的多孔状石块,又名海乳石。两者均产于我国南方沿海各地。作为

  【性味】 咸,寒。

  【功效】 清热化痰,软坚散结。

  【主治】 甲亢患者见有甲状腺肿大(单侧或双侧),随吞咽上下移动,用手扪之可触及单个或多个结节,质稍韧,边界清楚,与周围组织无粘连,表面光滑,伴突眼,双眼凝视,瞬目少,呈惊恐状,怕热,消瘦,烦躁不安,咽喉时有异物感,舌红,苔黄,脉滑数等属于痰热凝结,治宜清热化痰,软坚散结者,可用浮海石20g,配伍生牡蛎20g,珍珠母30g,石仙桃15g,莪术10g,麦冬20g,法半夏10g,水煎服。7~9剂为一疗程,若有疗效,可服3~4个疗程。现多用于毒性弥章漫性甲状腺肿、多结节性甲状腺肿伴甲亢、自主性高功能甲状腺腺瘤等见有上症属于痰热凝结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10~20g。

  【临床评价】

  (1)浮海石软坚散结之力较强,宜于甲亢而有甲状腺肿物大者;若无甲状腺肿大,而有突眼属于痰热凝结者,亦可用。

  (2)浮海石与牡蛎都有软坚散结作用,都可用于甲亢而有甲状腺肿大属于痰火凝结者。所不同者,牡蛎兼滋养肝肾,适于肝肾阴虚,虚火灼津为痰,正虚邪实者;浮海石则适于肝

  肺痰热互结,正邪俱实者。

  海蛤壳

  【来源】 为软体动物帘蛤科海蛤的贝壳。主产于沿海地区。作为药用,主要是生用或煅用。

  【别名】 文蛤、青蛤。

  【性味】 苦、咸,寒。

  【功效】 清热化痰,软坚散结。

  【主治】 参考本章浮海石条目。

  【用法用量】 水煎服,15~20g。用于甲亢时,多为生用。

  【临床评价】 海蛤壳与浮海石都有清热化痰,软坚散结的作用,都可用于甲亢而有甲状腺肿大属于痰热凝结者。所不同者,海蛤壳清热化痰之力较强,适于痰火较盛者(主要表现为怕热,口干口苦,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浮海石则化痰散结之力较强,适于痰凝坚固者(主要表现为甲状腺肿大而质韧,喉中有痰或异物感,舌红,苔黄或白黄而稍腻,脉滑)。

  浙贝母

  【来源】 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浙贝母的地下鳞茎。主产于浙江,其次是江苏、安徽等地。作为药用,主要是生用。

  【别名】 象贝。

  【性味】 苦,寒。 药用,均为生用。

  【功效】 清痰火,散痰结。

  【主治】

  (1)甲亢患者见有甲状腺肿大,用手扪之可触及单个或多个结节,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边界清楚,表面光滑,质地柔韧,无压痛,随吞咽上下移动,可伴有凸眼,心烦失眠,焦虑不安,手颤,舌红,苔黄,脉滑数等属于痰火凝结,治宜清痰火,散痰结者,可用浙贝母10g,配伍玄参12g,海蛤壳15g,皂角刺6g,黄药子10g,麦冬15g,鳖甲30g,水煎服。每天一剂,5~7剂为一疗程,如有疗效,可服2~3个疗程。现多用于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多结节性甲状腺肿伴甲亢、自主性高功能甲状腺腺瘤等见有上症属于痰火凝结者。

  (2)甲亢患者见有发热(多为中度发热),咽喉痛或颈前区疼痛,咳嗽痰黄粘稠,甲状腺肿大,并有明显压痛,伴心悸,出汗,手颤,舌红,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数等属于上焦痰热壅盛,治宜清热化痰,辅于疏散风热者,可用浙贝母10g,配伍连翘10g,野菊花12g,桔梗10g,鱼腥草15g,夏枯草15g,生甘草5g,水煎服。3~5剂为一疗程,如有疗效,可再服一个疗程。现多用于亚急性甲状腺炎并发甲亢见有上症属于上焦痰热壅盛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8~10g。

  【使用注意

  (1)不宜与乌头(川乌、草乌)同用。原因是贝母反乌头。

  (2)若无浙贝母,可用川贝母代替。两者都有清热散结作用,但浙贝母较优。

  【临床评价】

  (1)浙贝母擅于清痰火,散痰结,对于甲亢见有甲状腺肿大属于痰火凝结者,有较好的疗效。但痰火凝结之甲状腺肿大,其消散过程很慢,因此,需服药2~3个疗程,甚或更长。但是,对于亚急性甲状腺炎并发甲亢,虽然都可见甲状腺肿大,浙贝母对其治疗的效果却很快。

  (2)浙贝母与山慈姑都有清痰火、散痰结作用,都可用于甲亢见有甲状腺肿大属于痰火凝结者;山慈姑尚能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疗效较强较快,但有小毒,服用时间不宜过长。

  黄药子

  【来源】 为薯蓣科多年生草质缠绕藤本黄独的干燥块茎。主产于湖北、湖南、江苏等地,作为药用,主要是生用。

  【性味】 苦,寒。有小毒。

  【功效】 化痰软坚,散结消肿,清热解毒。

  【主治】

  (1)甲亢患者见有怕热,多汗,可有低烧(38℃以下),烦躁易怒,口苦尿黄,甲状腺肿大,用手扪之可扪及单个或多个结节,质韧,随吞咽上下移动,舌红苔黄,脉弦数等属于痰火蕴结,正邪俱实,治宜化痰软坚,清火解毒,散结消肿者,可用黄药子10g,配伍浙贝母10g,夏枯草12g,玄参12g,猫爪草12g,生牡蛎30g,莪术10g,鸡内金12g,水煎服。每天一剂,5~7剂为一疗程,如有疗效,可服2~3个疗程。现

  多用于结节性甲状腺肿伴甲亢(又称毒性多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毒性腺瘤(又称为自主性高功能甲状腺腺瘤)等属于痰火蕴结,正邪俱实者。

  (2)甲亢患者出现发热(轻中度发热),咽喉痛,全身不适,伴心悸、手抖、多汗、消瘦,甲状腺肿痛,并有触痛,吞咽、转动颈部时疼痛加剧,舌红苔白薄,脉浮数等属于热毒壅结少阳经,治宜清热解毒,祛风消肿者,可用黄药子10g,配伍连翘10g,野菊花12g,夏枯草12g,柴胡10g,黄芩10g,防风10g,水煎服。每天一剂,3~4剂为一疗程。如有疗效,可服1~2个疗程。现有用于亚急性甲状腺炎合并甲亢属于热毒壅结少阳经者。对于服用过量甲状腺片而出现上症被诊为医源性甲亢,属于热毒壅结少阳经者,亦可用上方治之。

  【用法用量】 水煎服,10~15g;研末服,1~2g。

  【使用注意】

  (1)本品苦寒,脾肾虚寒者慎用。

  (2)本品有小毒,不宜过量。过量可出现口舌烧灼感,流涎,恶心呕吐,腹痛泄泻等消化道反应,严重者可出现昏迷、呼吸困难等症。

  (3)本品对肝脏有轻度损害,服用超过1个月者,须检查肝功能。

  【临床评价】

  (1)黄药子化痰软坚,散结消肿,以及清热解毒之力较强劲,对于甲亢(特别是甲亢见有甲状腺结节)属于痰火蕴结或热毒壅结者,其疗效可靠,可作为主药使用。但本品苦寒,对于甲亢(不管有无甲状腺肿大)属于寒痰蕴结或脾肾阳虚或气血虚弱者,均不宜用。

  (2)黄药子含有较多的碘,因此,含碘较多的黄药子可否用于甲亢的治疗,近几年来有很多争议。作者认为,黄药子可用于甲亢,但只宜于痰火(或热毒)蕴结型者,对寒痰蕴结或脾肾阳虚,或气血虚弱者,不宜用;此药不宜久服,一般不能超过一个月。

  (3)黄药子不宜久服的原因有二:一是黄药子有一定毒性;二是根据临床观察,黄药子对甲亢有良好的近期疗效,但中、远期疗效不理想。

治甲亢的中药方

  甲亢见有低烧,潮热,怕热,汗多,肌肤灼热湿润,心烦急躁,焦虑不安,失眠梦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为你怎么了治甲亢的中药方治甲亢的中药方都有哪些呢?

  治甲亢的中药方

  牡蛎

  【来源】 为牡蛎科动物长牡蛎、大连牡蛎,或近江牡蛎等的贝壳。主产于沿海地区。作为药用,主要是生用,或火煅用。

  【性味】 咸,微寒。

  【功效】 平肝潜阳,软坚散结。

  【主治】

  (1)甲亢患者见有手颤,多动,烦躁易怒,焦虑不安,失眠多梦,自汗盗汗,梦精或早泄,心悸,心跳加快,舌红苔白,脉弦细数属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治宜平肝潜阳为主,

  服。每天一剂,7~10剂为一疗程,若有疗效,可服3~4个疗程。

  (2)甲亢患者见有甲状腺肿大(弥漫性、对称性肿大),质软或稍韧,伴凸眼,呈惊恐状态,眼睑闭合时,睑缘颤动,舌红苔白,脉弦数属于痰火凝结,治宜软坚散结,清热化痰者,可用牡蛎(生用)30g,配伍浙贝母10g,鳖甲20g,丹参10g,夏枯草15g,车前子12g,守宫(即壁虎)8g,水煎服。每天一剂,7~9剂为一疗程,若有疗效,可服2~3个疗程。现多用于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毒性多结节性甲状腺肿、自主性高功能性甲状腺瘤等属于痰火凝结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15~30g。牡蛎用于甲亢时多为生用。

  鳖甲兼有滋阴作用,因此,上证兼肝肾阴虚者,宜首选鳖甲。

  郁金

  【来源】 为姜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郁金、莪术,或姜黄,或广西莪术的块根。主产于四川、广西、云南等地。作为药用,主要为生用。

  【别名】 玉金、白丝郁金。

  【性味】 辛、苦,寒。

  【功效】 活血行气,凉血清心,疏肝解郁。

  【主治】 甲亢见有甲状腺肿大,日久不消,质稍韧,可为单个或多个结节,表面光滑,与周围组织不粘连,随吞咽上下移动,伴怕热,记忆力减退,难眠易醒,神志淡漠,抑郁寡言,舌暗红,苔黄,脉弦数等属于肝经瘀热郁积,治宜活血行气,凉血清心,兼以疏肝解郁者,可用郁金12g,配伍丹参15g,姜 【临床评价】 牡蛎与鳖甲都有软坚散结作用,都可用于甲亢见有甲状腺肿大属于痰火凝结者。所不同者,辅以滋养肝肾者,可用牡蛎(生用)30g,配伍白芍15g,龙骨30g,珍珠母30g,肉苁蓉15g,天门冬15g,水煎

  黄10g,山栀子10g,青皮10g,鳖甲30g,柴胡5g,水煎服。每天一剂,7~9剂为一疗程,如有疗效,可服2~3个疗程。现多用于多结节性甲状腺肿并发甲亢、自主性高功能性甲状腺腺瘤、亚急性甲状腺炎并发甲亢等见有上症属于肝经瘀热郁积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8~12g。不宜与丁香共用。

  【临床评价】

  (1)活血行气之品,性味多为偏温,但郁金却属苦寒,因此,对于瘀热郁结于肝经,治宜活血行气,凉肝解郁者,宜首选郁金。

  (2)郁金与山慈姑都有清热散结的作用,都可用于甲亢伴甲状腺肿大。所不同者,山慈姑重在清热解毒,化痰散结,适于痰热凝结(痰热俱盛)者;郁金则重在活血解郁,适于

  瘀热郁积(以瘀为主)者。

  知母

  【来源】 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知母的根茎。主产于

  河北、山西、广东等地。作为药用,主要是生用。

  【性味】 苦、甘,寒。

  【功效】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主治】

  (1)甲亢见有低烧,潮热,怕热,汗多,肌肤灼热湿润,心烦急躁,焦虑不安,失眠梦多,神经过敏,精神不集中,舌嫩红,苔白,脉细数等属于阴虚火旺,治宜滋阴降火,清热除烦者,可用知母12g,配伍黄柏10g,熟地30g,天门冬20g,浮小麦30g,龙齿30g,水煎服。每天一剂,7~9剂为一疗程,如有疗效,可服2~3个疗程。

  (2)甲亢见有口渴,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乏力,食欲亢进,易饥,舌红,苔白或薄黄,脉沉数属于肺胃热盛,治宜清热泻火,生津止渴者,可用知母12g,配伍石膏20g,竹叶15g,麦冬15g,党参15g,葛根30g,淮山20g,水煎服。每天一剂,5~6剂为一疗程,如有疗效,可服2~3个疗程。现多用于甲亢、甲亢并发糖尿病等见有上症属于肺胃热盛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10~12g。

  【临床评价】

  (1)知母虽属苦寒之品,但质润而不燥,既可用于实热证,亦可用于虚热证,是甲亢的常用药。

  (2)知母属性寒质润之品,能滑肠,因此,甲亢见大便次数增多,呈糊状,含不消化食物属于湿困脾胃或脾虚湿盛者,均不宜用知母。

  夏枯草

  【来源】 为唇形科多年生植物夏枯草的带花的果穗。主产于江苏、浙江、安徽、河南等地。作为药用,主要是生用。

  【性味】 苦、辛,寒。

  【功效】 清肝明目,消散郁结。

  【主治】

  (1)甲亢见有突眼,流泪,畏光,异物感,眼胀或刺痛,结膜充血,水肿,舌红苔白,脉浮数等属于肝火上炎,风热犯眼,治宜清肝明目,疏散风热者,可用夏枯草15g,配伍野菊花15g,蝉蜕3g,密蒙花12g,谷精草15g,桑叶15g,水煎服。每天一剂,3~5剂为一疗程。一般是一个疗程即可治愈眼疾。现多用于浸润性突眼(Graves眼病)并发暴露性角膜炎见有上症属于肝火上炎,风热犯眼者。

  (2)甲亢见有甲状腺肿大,用手扪之可触及单个或多个结节,质稍韧,边界清楚,与周围组织无粘连,表面光滑,随吞咽上下移动,伴怕热,汗多,烦躁易怒,咽喉有异物感,舌红,苔薄黄,脉弦数等属于痰

  火郁结,治宜清热化痰,消散郁结者,可用夏枯草15g,配伍浮海石15g,牡蛎(生用)30g,浙贝母10g,玄参15g,荆芥穗10g,水煎服。每天一剂,7~9剂为一疗程,若有疗效,可服3~4个疗程。现多用于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多结节性甲状腺肿伴甲亢、自主性高功能甲状腺腺瘤等见有上症属于痰火郁结者。

  (3)甲亢见有发热(多为中度发热),畏寒,全身不适,咳嗽,痰黄粘稠,颈前区疼痛,疼痛可向下颌、耳、牙床及枕后部放射,咳嗽、吞咽、转动颈项时疼痛加重,甲状腺肿大,

  并有明显压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等属于上焦风热挟痰,治宜清热化痰,疏风散结者,可用夏枯草15g,配伍野菊花15g,柴胡10g,黄芩10g,荆芥穗10g,连翘10g,薄荷5g(后下),水煎服。每天一剂,病重者可一天2剂,3~5天为一疗程。一般是3~5天可见热退,甲状腺肿痛消失,此时,宜改用其他方药再调理2~3周;若仍发热,可再服2~3天。现多用于亚急性甲状腺炎并发甲亢见有上症属于上焦风热挟痰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10~15g。

  【临床评价】

  (1)夏枯草入肝经,亦走上焦。既能清泄肝火,又能疏风散结,对于甲亢并发暴露性角膜炎、亚急性甲状腺炎并发甲亢属于肝经有热,风热上犯者,其疗效快速而可靠。但对于甲

  作进一步的总结与观察。

  (2)夏枯草与浮海石都有清热、化痰,散结的作用,都可用于甲亢见有甲状腺肿大属于痰热(或痰火)郁结者。所不同者,浮海石咸寒,化痰、软坚之力较强,适于痰热凝结,以痰结为主要矛盾者;夏枯草苦、辛,寒,清火、散结之力较强,适于痰火郁结,以火郁为主要矛盾者。

  珍珠母

  【来源】 为蚌科动物三角帆蚌、褶纹冠蚌或珍珠贝科合浦珠母贝等动物贝壳的珍珠层。全国各地的江河湖沼都有出产。作为药用,主要为生用或煅用。

  【性味】 咸,寒。

  【功效】 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主治】 参照石决明条目。

  【用法用量】 水煎服,20~30g。用于甲亢时多为生用。

  【临床评价】 珍珠母与石决明都有平肝潜阳,清肝明目的作用,其药力及适应范围均甚相似。所不同者,珍珠母兼有安神定惊的作用,对于甲亢见有心悸,失眠梦多等心神不安者,则以珍珠母为优;石决明则清肝明目之力较强,对于甲亢并发暴露性角膜炎属肝火上炎者,则以石决明为优。

  浮小麦

  【来源】 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小麦未成熟的颖果,以水淘之,浮起者为佳,故名浮小麦。全国各地均产。作为药用,主要为生用。

  【性味】 甘,凉。

  【功效】 益气,除热,止汗。

  【主治】 甲亢见有汗多,皮肤温湿,怕热,低热(38℃以下),消瘦易饥,能食乏力,心烦不安,多言好动,思维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甚至有幻觉,似精神*症,难寐易醒,心悸怔忡,口干口渴,舌嫩红,苔白,脉沉细数等属于气阴两虚,阴津不守,治宜益气除热,养阴止汗者,可用浮小麦30g,配伍麦冬20g,地骨皮15g,牡蛎30g,山茱萸12g,知母10g,甘草5g,水煎服。每日一剂,7~9剂为一疗程,如有疗效,可服3~4个疗程。 状腺腺瘤并发甲亢(即自主性高功能甲状腺腺瘤)、多结节性甲状腺肿并发甲亢属痰火郁结者,其疗效则缓慢,其疗效的可靠性仍需

  【用法用量】 水煎服,20~30g。

  【临床评价】

  (1)浮小麦甘能益气,凉可除热,且有止汗功效,对于甲亢见有汗多或低热属于气阴两虚者,有一定疗效,但需重用(30~50g),且需多服(7~9剂以上)才能见效。(2)浮小麦与山茱萸都有止汗作用,都可用于甲亢见有汗多属于气阴两虚者。所不同者,山茱萸适于肾气肾阴不足者;浮小麦则适于心气心阴不足者。

  浮海石

  【来源】 浮海石是两类药材的通称:一是胞孔科动物脊突苔虫的干燥骨骼,又名石花;一是火山喷出的岩浆形成的多孔状石块,又名海乳石。两者均产于我国南方沿海各地。作为

  【性味】 咸,寒。

  【功效】 清热化痰,软坚散结。

  【主治】 甲亢患者见有甲状腺肿大(单侧或双侧),随吞咽上下移动,用手扪之可触及单个或多个结节,质稍韧,边界清楚,与周围组织无粘连,表面光滑,伴突眼,双眼凝视,瞬目少,呈惊恐状,怕热,消瘦,烦躁不安,咽喉时有异物感,舌红,苔黄,脉滑数等属于痰热凝结,治宜清热化痰,软坚散结者,可用浮海石20g,配伍生牡蛎20g,珍珠母30g,石仙桃15g,莪术10g,麦冬20g,法半夏10g,水煎服。7~9剂为一疗程,若有疗效,可服3~4个疗程。现多用于毒性弥章漫性甲状腺肿、多结节性甲状腺肿伴甲亢、自主性高功能甲状腺腺瘤等见有上症属于痰热凝结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10~20g。

  【临床评价】

  (1)浮海石软坚散结之力较强,宜于甲亢而有甲状腺肿物大者;若无甲状腺肿大,而有突眼属于痰热凝结者,亦可用。

  (2)浮海石与牡蛎都有软坚散结作用,都可用于甲亢而有甲状腺肿大属于痰火凝结者。所不同者,牡蛎兼滋养肝肾,适于肝肾阴虚,虚火灼津为痰,正虚邪实者;浮海石则适于肝

  肺痰热互结,正邪俱实者。

  海蛤壳

  【来源】 为软体动物帘蛤科海蛤的贝壳。主产于沿海地区。作为药用,主要是生用或煅用。

  【别名】 文蛤、青蛤。

  【性味】 苦、咸,寒。

  【功效】 清热化痰,软坚散结。

  【主治】 参考本章浮海石条目。

  【用法用量】 水煎服,15~20g。用于甲亢时,多为生用。

  【临床评价】 海蛤壳与浮海石都有清热化痰,软坚散结的作用,都可用于甲亢而有甲状腺肿大属于痰热凝结者。所不同者,海蛤壳清热化痰之力较强,适于痰火较盛者(主要表现为怕热,口干口苦,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浮海石则化痰散结之力较强,适于痰凝坚固者(主要表现为甲状腺肿大而质韧,喉中有痰或异物感,舌红,苔黄或白黄而稍腻,脉滑)。

  浙贝母

  【来源】 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浙贝母的地下鳞茎。主产于浙江,其次是江苏、安徽等地。作为药用,主要是生用。

  【别名】 象贝。

  【性味】 苦,寒。 药用,均为生用。

  【功效】 清痰火,散痰结。

  【主治】

  (1)甲亢患者见有甲状腺肿大,用手扪之可触及单个或多个结节,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边界清楚,表面光滑,质地柔韧,无压痛,随吞咽上下移动,可伴有凸眼,心烦失眠,焦虑不安,手颤,舌红,苔黄,脉滑数等属于痰火凝结,治宜清痰火,散痰结者,可用浙贝母10g,配伍玄参12g,海蛤壳15g,皂角刺6g,黄药子10g,麦冬15g,鳖甲30g,水煎服。每天一剂,5~7剂为一疗程,如有疗效,可服2~3个疗程。现多用于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多结节性甲状腺肿伴甲亢、自主性高功能甲状腺腺瘤等见有上症属于痰火凝结者。

  (2)甲亢患者见有发热(多为中度发热),咽喉痛或颈前区疼痛,咳嗽痰黄粘稠,甲状腺肿大,并有明显压痛,伴心悸,出汗,手颤,舌红,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数等属于上焦痰热壅盛,治宜清热化痰,辅于疏散风热者,可用浙贝母10g,配伍连翘10g,野菊花12g,桔梗10g,鱼腥草15g,夏枯草15g,生甘草5g,水煎服。3~5剂为一疗程,如有疗效,可再服一个疗程。现多用于亚急性甲状腺炎并发甲亢见有上症属于上焦痰热壅盛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8~10g。

  【使用注意

  (1)不宜与乌头(川乌、草乌)同用。原因是贝母反乌头。

  (2)若无浙贝母,可用川贝母代替。两者都有清热散结作用,但浙贝母较优。

  【临床评价】

  (1)浙贝母擅于清痰火,散痰结,对于甲亢见有甲状腺肿大属于痰火凝结者,有较好的疗效。但痰火凝结之甲状腺肿大,其消散过程很慢,因此,需服药2~3个疗程,甚或更长。但是,对于亚急性甲状腺炎并发甲亢,虽然都可见甲状腺肿大,浙贝母对其治疗的效果却很快。

  (2)浙贝母与山慈姑都有清痰火、散痰结作用,都可用于甲亢见有甲状腺肿大属于痰火凝结者;山慈姑尚能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疗效较强较快,但有小毒,服用时间不宜过长。

  黄药子

  【来源】 为薯蓣科多年生草质缠绕藤本黄独的干燥块茎。主产于湖北、湖南、江苏等地,作为药用,主要是生用。

  【性味】 苦,寒。有小毒。

  【功效】 化痰软坚,散结消肿,清热解毒。

  【主治】

  (1)甲亢患者见有怕热,多汗,可有低烧(38℃以下),烦躁易怒,口苦尿黄,甲状腺肿大,用手扪之可扪及单个或多个结节,质韧,随吞咽上下移动,舌红苔黄,脉弦数等属于痰火蕴结,正邪俱实,治宜化痰软坚,清火解毒,散结消肿者,可用黄药子10g,配伍浙贝母10g,夏枯草12g,玄参12g,猫爪草12g,生牡蛎30g,莪术10g,鸡内金12g,水煎服。每天一剂,5~7剂为一疗程,如有疗效,可服2~3个疗程。现

  多用于结节性甲状腺肿伴甲亢(又称毒性多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毒性腺瘤(又称为自主性高功能甲状腺腺瘤)等属于痰火蕴结,正邪俱实者。

  (2)甲亢患者出现发热(轻中度发热),咽喉痛,全身不适,伴心悸、手抖、多汗、消瘦,甲状腺肿痛,并有触痛,吞咽、转动颈部时疼痛加剧,舌红苔白薄,脉浮数等属于热毒壅结少阳经,治宜清热解毒,祛风消肿者,可用黄药子10g,配伍连翘10g,野菊花12g,夏枯草12g,柴胡10g,黄芩10g,防风10g,水煎服。每天一剂,3~4剂为一疗程。如有疗效,可服1~2个疗程。现有用于亚急性甲状腺炎合并甲亢属于热毒壅结少阳经者。对于服用过量甲状腺片而出现上症被诊为医源性甲亢,属于热毒壅结少阳经者,亦可用上方治之。

  【用法用量】 水煎服,10~15g;研末服,1~2g。

  【使用注意】

  (1)本品苦寒,脾肾虚寒者慎用。

  (2)本品有小毒,不宜过量。过量可出现口舌烧灼感,流涎,恶心呕吐,腹痛泄泻等消化道反应,严重者可出现昏迷、呼吸困难等症。

  (3)本品对肝脏有轻度损害,服用超过1个月者,须检查肝功能。

  【临床评价】

  (1)黄药子化痰软坚,散结消肿,以及清热解毒之力较强劲,对于甲亢(特别是甲亢见有甲状腺结节)属于痰火蕴结或热毒壅结者,其疗效可靠,可作为主药使用。但本品苦寒,对于甲亢(不管有无甲状腺肿大)属于寒痰蕴结或脾肾阳虚或气血虚弱者,均不宜用。

  (2)黄药子含有较多的碘,因此,含碘较多的黄药子可否用于甲亢的治疗,近几年来有很多争议。作者认为,黄药子可用于甲亢,但只宜于痰火(或热毒)蕴结型者,对寒痰蕴结或脾肾阳虚,或气血虚弱者,不宜用;此药不宜久服,一般不能超过一个月。

  (3)黄药子不宜久服的原因有二:一是黄药子有一定毒性;二是根据临床观察,黄药子对甲亢有良好的近期疗效,但中、远期疗效不理想。

甲亢的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甲亢属于肝郁化火,是肝火旺引起,因为肝主目,会引起突眼、怕热、心慌等症状。治疗上需要疏肝清热、平肝潜阳。火热可以伤阴,导致消瘦、口渴、容易饿的情况,需要清肝,如果发展到肝肾阴虚阶段,需要滋补肝肾,滋阴、平肝、潜阳。
除肝郁内热以外,中医认为甲亢的甲状腺肿大、结节是由于痰瘀阻滞引起,因此要在全身调理,清肝、滋阴、潜阳的同时,还要用化痰、散结、消瘿的方法进行治疗。

甲亢的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甲亢属于肝郁化火,是肝火旺引起,因为肝主目,会引起突眼、怕热、心慌等症状。治疗上需要疏肝清热、平肝潜阳。火热可以伤阴,导致消瘦、口渴、容易饿的情况,需要清肝,如果发展到肝肾阴虚阶段,需要滋补肝肾,滋阴、平肝、潜阳。
除肝郁内热以外,中医认为甲亢的甲状腺肿大、结节是由于痰瘀阻滞引起,因此要在全身调理,清肝、滋阴、潜阳的同时,还要用化痰、散结、消瘿的方法进行治疗。

甲亢如何中医治疗?

中医采用食疗、方药两种方法治疗甲亢,具体介绍如下:1、中医食疗
(1)决明子茶:决明子30克,绿茶50克.决明子与绿茶混匀,每取10克,沸水冲泡,或水煎取汁温服,代茶饮.清肝泻火降压,适用于甲亢高血压者.
(2)灵芝百合饮:灵芝10克,百合10克,冰糖15克.灵芝和百合入砂锅,水煎30分钟,溶入冰糖即可.每日一剂,温服.滋阴溢气,养心安神.适用于甲亢失眠、

甲亢如何中医治疗?

中医采用食疗、方药两种方法治疗甲亢,具体介绍如下:1、中医食疗
(1)决明子茶:决明子30克,绿茶50克.决明子与绿茶混匀,每取10克,沸水冲泡,或水煎取汁温服,代茶饮.清肝泻火降压,适用于甲亢高血压者.
(2)灵芝百合饮:灵芝10克,百合10克,冰糖15克.灵芝和百合入砂锅,水煎30分钟,溶入冰糖即可.每日一剂,温服.滋阴溢气,养心安神.适用于甲亢失眠、

中医治甲亢的疗法?

一、甲亢概述
中医临床学中无甲亢的病名,根据其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及体征,本病与中医学中的“瘿病”很类似。但中医学瘿病的概念很广,在《吕氏春秋》、《三国志》、《诸病源候论》、《肘后方》、《千金要方》、《三因方》等古代文献中先后沿用了血瘿、气瘿、息肉瘿、石瘿、劳瘿、土瘿、忧瘿、筋瘿等众多名称,这些可以概括现代医学的单纯性甲状腺肿大、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肿瘤、甲状腺炎等多种疾病,但与甲亢比较接近的当属忧瘿与气瘿。
二、甲亢的中医病因病机
甲亢以怕热多汗、心悸易怒、多食消瘦、指舌颤抖、甲状腺肿大为中心证候,病位在颈部缨脉(即甲状腺),病变脏器波及肝、肾、心、脾、肺,而以肝肾为主。病因上既有先天禀赋不足,又有后天调理失度,更有外邪侵袭而发病。所谓禀赋不足者与现代所称之遗传因素相似。人之先天禀赋与肾之关系最为密切,肾为先天之本,肾阴为人体阴液之本,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本,先天不足、劳欲伤肾均可导致肾之阴阳不足。肾阴不足不能上涵肝木,可致肝阳上亢,阳亢化风则见指舌颤抖之症。肾阳不足,气不化津,为痰为饮,上结颈前缨脉则见颈前肿大。后天调理失度包括情志内伤、饮食不节等,情志内伤与现代所称之精神因素致病雷同。有人统计365例甲亢发病因素,发现80%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情志因素,本病之发病多缘于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肝失疏泄一则可致气机郁滞,血行不畅,二则可化火生热伤阴,三则可横逆犯脾致湿生痰,终则痰热瘀互结为患,结于颈前则为颈缨肿大(甲状腺肿大),内扰心神则为心悸易怒、怕热多汗,上犯肝窍则见突眼之征,热扰中焦则消谷善饥、壮火食气,肌肤失养则形体消瘦,火热伤阴、筋脉失养则见指舌颤抖。饮食不节,多指恣食肥甘,损伤中焦,运化失职,聚湿生痰为患,其证多以身倦乏力、精神不振、形体消瘦、苔白厚腻为主。所谓外邪侵袭者与现代所称感染诱发本病相似,六淫邪毒经口鼻或皮毛侵入机体,内伤脏腑,生痰致瘀,上犯缨脉,结聚颈前,则成本病。总之,本病是以内伤虚损为基础,复加外邪侵袭,形成气、痰、瘀、火共同为患的本虚标实之证。
三、中医治疗甲亢的机理
甲亢病位在颈部,临床上呈现出的颈肿、怕热汗出、心悸心烦、消谷善饥、性急易怒、指舌颤动、形体消瘦等症状,是一个多脏腑受病、多病机共存的复杂的病理过程,治疗上常通过疏肝理气、清肝泻火、健脾化痰、滋阴降火、滋补肝肾、宁心安神、涤痰散结、活血通络、驱除邪毒等多种方法、多个环节,借以达到调整人体内环境失调的病理状态。有人综合国内有关资料,结合现代科技总结出中医治疗甲亢的机制为:
(1)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
(2)调节神经与体液系统的功能活动。
(3)抑制能量代谢。
(4)抑制甲状腺素的分泌。
四、中医治疗甲亢的适应证
中医治疗甲亢多以内服中药为主,大量临床资料表明,疗效比较肯定。据近年来1033例的统计分析,疗效在84%~93.8%之间。有人根据文献资料,结合个人的体会,提出适应症如下:①轻度和中度甲亢(重度甲亢者则中西药同用);②对服抗甲状腺药物过敏者,或因毒性反应无法继续治疗,且不宜手术者;③合并肝病者;④经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后甲亢症状加重者;⑤甲亢手术后的疗效不巩固,或又有复发者。
五、甲亢的中医基本证型
甲亢的临床症状较多,如高代谢症群,精神、神经症状,心血管、消化道症状,肌肉骨骼、造血系统症状及局部症状——甲状腺肿大、突眼等,对如此众多的症状,很难以一法一方来完成治疗计划,达到预期目的。为了便于临床体现中医治疗的特点,就必须对病人所有症状、体征、脉象及其他四诊所获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其证候规律,分辨出不同的证候,方能为辨证施治提供依据。对本病的辨证分型,不同层次医疗单位、不同地区学者的意见不尽一致。统计近年来近50篇甲亢的治疗资料,其分型有气郁痰凝、心肝火旺、心肝阴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胃火旺盛、阳亢风动、胃强脾弱等近40个证型,如此之多,自然使学习者难以掌握。
有研究指出:本病早期多以火旺为主(实火),阴虚次之。病程较长、年龄较大者,多以阴虚为主,火旺次之(偏虚火)。不典型甲亢、淡漠型甲亢及病程较长且年老体弱者,多以气虚、脾虚为主,阴虚次之。良性突眼为痰气交结,恶性突眼多为肝阳上亢,弥漫性甲状腺肿大多肝郁脾虚,结节性甲状腺肿大或甲状腺腺瘤多有气滞血瘀。
综合近年来国内研究的资料,结合作者的体会,本病的辨证分型主要有气郁痰结型、肝胃火旺型、气阴两虚型、阳亢风动型、阴虚火旺型、肝郁脾虚型、痰结血瘀型、心肝阴虚型等八个证型。临床上不少病例常不是单一证型存在,可表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证型复合存在,在治疗时需注意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方能收效良好。
1、气郁痰结型甲亢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本证型的发病多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痰邪内生结聚于颈前所致。临床表现为颈前结块肿大,弥漫对称,肿块光滑、柔软,性急易怒,胸闷胁痛,怕热汗出,颈部憋胀,吞咽不爽,喉间有痰;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脉弦滑或弦数有力。治当理气舒郁、化痰散结。方选四海舒郁丸加减,药用:青木香10克,海蛤粉10克,陈皮10克,昆布30克,海藻30克,乌贼骨30克,黄药子5~10克,香附15克,枳壳10克,郁金10克。胸闷、发憋较甚者加厚朴10克,瓜蒌仁10~15克;瘿肿疼痛者加山慈菇5~10克,红芽大戟1.5~3克(散剂每次1克);便溏者加山药30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咽喉不适、声音嘶哑者加桔梗10克,牛蒡子10克,射干10克。
2、气阴两虚型甲亢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本证的发病多因郁火耗伤气阴所致。临床表现为颈前轻度肿大或不肿大,神疲乏力,口干咽燥,气促多汗,心悸少寐,面色萎黄,腰膝酸软,便溏纳差,下肢浮肿,指舌颤动;舌质红,苔少,脉沉细数而无力。治当益气养阴、涤痰散结。以牡蛎散合生脉饮加减,药用:黄芪30克,人参(太子参)5克,白术10克,生地20克,白芍15克,首乌30克,麦冬10克,柏子仁10克,桑椹20克,生牡蛎30克,夏枯草10克,瓜蒌仁12克,川芎10克,玄参30克,黄药子5~10克。便溏纳差者加山药30克,扁豆30克,砂仁10克;汗多者加浮小麦30克,麻黄根10克;指舌颤动明显者加生石决明30克、钩藤10克;眼球突出、视物不清者加青葙子10 克,草决明30克。
3、阳亢风动型甲亢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本证的发病多因肝肾阴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所致。临床表现为心悸而烦,发热多汗,性急易怒,口干不欲饮,消谷善饥,形体消瘦,头晕目眩,指舌颤动,颈前肿大,目突如脱;舌质红,苔少,脉弦细数而有力。治当滋阴潜阳,熄风豁痰。方选珍珠丸加减,药用:珍珠母30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熟地黄24克,白芍30克,天冬10克,怀牛膝12克,水牛角15克,夏枯草10克,丹皮10克,知母10克,海浮石15克,茯苓30克,柏子仁10克,酸枣仁30克,沉香末15克(冲服),草决明30克,海藻30克,黄药子5~10克,莪术10克,陈皮10克。指舌颤动较甚者加僵蚕12克,全蝎10克;阴虚甚者加阿胶10克,麦冬15克;心烦不寐者加黄连9克,柏子仁10克。
4、肝胃火旺型甲亢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本证的发病多因暴怒伤肝,肝郁化火,火邪及胃,炼津生痰所致。临床表现为颈前肿大而柔软光滑,面红目赤,心悸失眠,性急易怒,口苦咽干,多食善饥,畏热汗出,口渴喜冷饮,头晕目眩,指舌颤动,形体消瘦;舌质红,苔黄燥,脉沉弦数有力。治当清肝泻胃、育阴散结。方选龙胆泻肝汤合清胃散加减,药用:龙胆草10~15克,知母10克,山栀子10克,黄芩10克,生地20克,生石膏30克,升麻10克,丹皮10克,连翘24克,玉竹10克,海藻30克,黄连10克,生龙牡各30克,钩藤15克,白蒺藜12克。大便干结者加大黄10克,厚朴15克;眼球酸胀者加白芷10克,石菖蒲10克;心悸较甚者加柏子仁10克,酸枣仁24克。
5、阴虚火旺型甲亢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本证的发病多因火郁伤阴,虚火外浮所致。临床表现为颈前肿块或大或小,形体消瘦,目干睛突,面部烘热,咽干不欲饮,多食易饥,烦躁易怒,心悸汗出,头晕失眠,手指颤动,腰膝酸软;舌质红,苔少,脉沉细数。治当滋阴降火,涤痰散结。方选知柏地黄丸合消瘰丸加减,药用:知母10克,黄柏10克,生地30克,山药30克,山茱萸10克,夏枯草10克,黄药子5~10克,旱莲草30克,贝母12克,茯苓24克,玄参15克,鳖甲10克,牡蛎30克。心火盛者加黄连10克;大便溏薄、下肢浮肿者加山药30克,苡仁30克;胃火盛者加生石膏30克;气短乏力者加黄芪30克,白术10克,太子参30克;虚火重者加丹皮10克,地骨皮30克,青蒿 10克;大便干结者加大黄10克。
6、肝郁脾虚型甲亢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本证的发病多因郁怒伤肝,肝气不舒,横逆犯脾所致。其临床表现为:急躁易怒,善太息,胸闷胁痛,脘腹胀满,纳食不佳,便稀或溏,颈前肿块或大或小,或见恶心,呕吐,倦怠乏力,心悸汗出;脉象弦滑,苔白或厚腻。治当疏肝健脾,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用:柴胡10~15克,香附15克,白芍30克,川芎10克,郁金10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枳壳 10克,炒麦芽20克,白术12克,党参15克,厚朴10克,山药30克。肝郁化火兼见口苦口干者加栀子10克,黄连10克,龙胆草10克,黄芩10克;气郁较甚兼有血瘀表现者加川楝子10克,青皮12克,乌药10克,丹参30克,莪术10克;脾虚较甚者加黄芪30克,白扁豆30克,苡仁15克,藿香10克。
7、痰结血瘀型甲亢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本证患者病程多较长,缘由气滞痰凝、血脉瘀阻而发病。临床表现为:颈前肿块经久不消,按之较硬或有结节,胸闷憋气,眼球突出,心烦善怒,喉间有痰,吞咽不爽,食少便溏;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苔白厚腻,脉沉弦或沉涩。治当理气化痰、活血消瘿。方选海藻玉壶汤加减,药用:海藻30克,海带30克,昆布30克,陈皮12克,青皮10克,半夏10克,贝母10克,连翘30克,穿山甲10克,莪术10克,土鳖虫10克,牡蛎30克,黄药子5~10克,甘草1 0克,砂仁10克。如见面色不华、身倦乏力等气血两虚症状者加黄芪30克,当归12克,党参2 4克,熟地15克;胸闷憋气较甚者加郁金15克,枳壳10克,瓜蒌仁15克;肿块坚硬,移动性小甚或不可移者加山慈菇5~10克,丹参30克,天葵子15克,半枝莲30克。
8、心肝阴虚型甲亢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本证的发病多因痰气壅结、化火伤阴所致。临床表现为:颈前轻度或中度肿大,质地柔软,表面光滑,心悸汗出,心烦少寐,手指颤动,眼干目眩,倦怠乏力,形体消瘦;舌质红,苔少,舌体颤动,脉弦细数。治当滋阴益精,宁心柔肝。方选天王补心丹合一贯煎加减,药用:人参5克,玄参15克,生地24克,麦门冬12克,天门冬12克,当归15克,白芍30克,柏子仁30克,五味子10克,辰砂0 5克(冲服),茯苓30克,枸杞子15克,川楝子10克,钩藤15克。大便稀薄便次增加者加山药15克,白术10克,苡仁30克,麦芽20克;腰膝酸软者加龟板10克,桑寄生30克,菟丝子30克,川牛膝12克;气血两虚者加黄芪30克,阿胶10克;心悸较甚者加酸枣仁30克,煅龙骨30克,远志10克。
六、治疗甲亢的中成药
治疗甲亢的中成药较多,是临床医生从不同角度对本病治疗的经验总结,对甲亢的治疗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摘录如下:
1.复方甲亢膏
组成:黄芪、党参、麦冬、白芍、夏枯草各15克,生地、丹参、生牡蛎各30克,苏子、五味子、制香附各10克,白芥子6克。
适应症:轻度或中度甲亢患者;对硫脲类药物过敏的甲亢患者;合并白细胞减少,不能使用抗甲状腺药物者;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缓解后的巩固治疗。
用法用量:上方制成膏剂,每次10克,每日3次,3个月为一疗程,可连续服用数疗程。
疗效:治疗50例,症状、体征缓解好转率为90.9%,基础代谢率下降有效率为62.5%,甲状腺摄131碘率下降有效率为70%。治疗重度甲亢与抗甲状腺药物并用,可减少后者的毒性反应,缩短疗程。药理学证明:本方可促进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作用,提高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促进蛋白质合成和能量代谢,直接抑制甲状腺素的合成。〔余永谱,等.浙江中医杂志 1980;(8)∶360〕
2.复方甲亢宁片
组成:夏枯草、炙鳖甲、生牡蛎、玄参、太子参等。
适应证:主要用于甲亢肝阳上亢、气阴两虚型患者。
用法用量:上方加工成片剂,每次10片,每日3次,1个月为1疗程。
疗效:用本方片剂治疗甲亢指数简化方案T1>10者30例,最长服药6个疗程,临床治愈11 例,显效14例,好转4例,无效1例(服用本药时停用其他中西药物)。实验表明本方具有降低甲亢家兔能量代谢及血中TT3浓度的作用,其药理机制可能为:一方面减弱甲状腺激素靶器官、靶组织对甲状腺素的反应,另一方面加速对已进入血液循环的甲状腺激素的降解。且其中大部分药物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利用此中药复方的双向免疫调节作用,重建人体免疫系统的稳定性。〔陈梅湘,等.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1989;(3)∶147〕。
3 .甲亢丸
组成:橘红100克,清半夏150克,云苓150克,海藻150克,昆布150克,夏枯草200克,煅牡蛎150克,大贝150克,三棱100克,黄药子50克,甘草50克,琥珀10克,朱砂10克。
适应证:因内伤七情,忧思恼怒,日久酿成痰气郁结的瘿瘤。
用法用量: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5克,每日2次,每次1丸。
疗效:以本丸治疗甲亢125例,治愈65例,显效24例,好转23例,无效13例,治愈者最少服药90丸,最多服药180丸。
药物研究表明:本方中海藻、昆布、黄药子、夏枯草均为含碘中药,碘是合成甲状腺素(TH) 的一个要素,在一定剂量限度内,TH的合成量随碘的剂量增加而增加,倘若利用超过了限度则引起相反的结果——抑制甲状腺素的合成。药理剂量的碘,除抑制甲状腺素合成外,还同时抑制TH的释放。甲亢病人在碘剂治疗后,由于TH的合成与释放受到抑制,血中TH水平很快下降,甲亢症状便迅速开始缓解。〔黄泰康.中医疑难病方药手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7年〕
4. 昆明山海棠片
用法用量:甲组20例,每日服本品6片(相当于生药2.6克);乙组36例每日加用他巴唑15毫克。疗程4~8周,甲组缓解(临床症状缓解,心率<90次/分,血清T3、T4降至正常)19 例,乙组全部缓解。两组治疗后的血清T3、T4和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抗甲状腺微粒抗体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吴淦,等.中医杂志 1989;(8)∶36〕
5. 甲亢灵片
组成:夏枯草、墨旱莲、丹参、山药、煅龙骨、煅牡蛎等制成片剂。
适应证:甲亢阴虚阳亢型。
用法用量:治疗组每次服本品7片,每日3次,对照组用他巴唑2片(10毫克)每日3次,并分别用安慰剂2、7片。1个月为一疗程。
疗效:治疗组150例,对照组75例。结果两组分别治愈26、14例,显效89、36例,有效23、1 7例,无效12、8例,总有效率为92%、89.3%。心率、基础代谢、TT3、TT4两组治疗前后自身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杨春华.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1997 ;(4)∶5~6〕
七、常用于治疗甲亢的单验方
用于治疗甲亢的单方验方数量甚多,遍及古今文献,兹摘录如下:
(1)开结散:猪靥49枚(焙),沉香6克,朱砂49粒(罐煅),橘红12克,共为末。临卧冷酒徐徐服6克。五服见效,重者一料愈。(《本草纲目》)
(2)穿山龙浸膏(每1毫升含生药0.5克):每次10~20毫升,每日3次,治疗甲亢5例,连服2~3个月后,突眼症状可消失,余症也均好转。(《中药大辞典》)
(3)黄药子、生大黄各30克,全蝎、僵蚕、土鳖虫各10克,蚤休15克,明矾5克,蜈蚣5条,共为细末,用醋、酒各半调敷,保持湿润,每料药可用3日,7料为一疗程。〔蒋立基中医杂志 1987;(1)∶16〕
(4)治突眼性甲状腺肿方:大熟地30克,当归、枸杞子各15克,羌活1.5克,泽泻5克,每日1剂,连服2~6个月。〔徐福松中医杂志 1987;(1)∶16〕
(5)甲亢灵片:由煅龙骨15克,煅牡蛎15克,怀山药15克,旱莲草15克,紫丹参15克组成,制成糖衣片,每片0.25克,含量相当于生药5克。每次7片,每日3次口服。〔刘翠荣,等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8;(12)∶739〕
(6)蒲公英60克,水煎2碗,温服1碗,剩下一碗趁热熏洗,每天1次。治疗甲亢术后突眼加重症3例,效果良好。〔浙江中医杂志 1980;(8)∶362〕
(7)原料:壁虎2条,白糖适量。烹制方法:将壁虎去内脏洗净,炙干后研成细末,加白糖用开水冲服。
食用方法:每次1克,隔天1次,连服数天。
八、含碘中药在甲亢治疗中的使用
中医治疗甲亢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表现,辨证选药,诸如疏肝理气、滋阴降火类药物;化痰散结、活血化瘀类药物;益气养阴、温阳益气类药物等,其中包括含碘中药海藻、昆布、海带、紫菜、柳叶、黄药子、夏枯草、牡蛎等。临床实践表明这些不同类型的药物对不同证型的甲亢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随着中药药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人们对甲亢生理病理认识的不断深化,对含碘类中药治疗甲亢出现了不同的观点,一种为否定观点,认为含碘的中药方剂,其含碘量远超有效剂量,其不仅抑制甲状腺素的合成,还抑制了甲状腺激素在甲状腺内的释放,使血中甲状腺素含量很快下降,症状迅速缓解,如持续投用含碘浓度高的药物,甲状腺素的合成从碘的抑制下逸脱,使甲状腺内甲状腺激素的积存与日俱增,大量积存的甲状腺素释放入血液中,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骤增,可引起甲亢的复发、反跳。二是主张采用含碘类中药,认为含碘中药不仅可抑制甲状腺素的合成,还能抑制甲状腺素的释放,使血中的甲状腺素含量迅速下降,促使症状缓解,且中药的应用是建立在证候的基础上,并非单纯依附含碘成分为依据。故而笔者认为:在评价中药应用及疗效时,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原则,似较单纯的以药理成分为依据更合理,更切合实际。临床实践表明:含碘类药物并不是甲亢的禁忌证,甲亢危象的治疗,短期突击给予碘剂,甲亢术前准备也将碘剂作为重要程序,就是例证。关键是含碘中药运用的适应证要很好地掌握,含碘类中药的主要作用在于软坚散结,消除肿大之甲状腺,完全不含碘的方剂对甲状腺肿大之消散则较为困难。有人指出含碘中药适应证为:甲亢伴有甲状腺肿大者,待其阳亢症状有所缓解,以阴虚或气阴两虚为主要证候时,可投含碘中药以软坚消瘿,采用少量含碘方剂,既有碘的药理作用,又有其他药物相伍,与碘协同,变弊为利,从而提高疗效。

中医治甲亢的疗法?

一、甲亢概述
中医临床学中无甲亢的病名,根据其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及体征,本病与中医学中的“瘿病”很类似。但中医学瘿病的概念很广,在《吕氏春秋》、《三国志》、《诸病源候论》、《肘后方》、《千金要方》、《三因方》等古代文献中先后沿用了血瘿、气瘿、息肉瘿、石瘿、劳瘿、土瘿、忧瘿、筋瘿等众多名称,这些可以概括现代医学的单纯性甲状腺肿大、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肿瘤、甲状腺炎等多种疾病,但与甲亢比较接近的当属忧瘿与气瘿。
二、甲亢的中医病因病机
甲亢以怕热多汗、心悸易怒、多食消瘦、指舌颤抖、甲状腺肿大为中心证候,病位在颈部缨脉(即甲状腺),病变脏器波及肝、肾、心、脾、肺,而以肝肾为主。病因上既有先天禀赋不足,又有后天调理失度,更有外邪侵袭而发病。所谓禀赋不足者与现代所称之遗传因素相似。人之先天禀赋与肾之关系最为密切,肾为先天之本,肾阴为人体阴液之本,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本,先天不足、劳欲伤肾均可导致肾之阴阳不足。肾阴不足不能上涵肝木,可致肝阳上亢,阳亢化风则见指舌颤抖之症。肾阳不足,气不化津,为痰为饮,上结颈前缨脉则见颈前肿大。后天调理失度包括情志内伤、饮食不节等,情志内伤与现代所称之精神因素致病雷同。有人统计365例甲亢发病因素,发现80%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情志因素,本病之发病多缘于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肝失疏泄一则可致气机郁滞,血行不畅,二则可化火生热伤阴,三则可横逆犯脾致湿生痰,终则痰热瘀互结为患,结于颈前则为颈缨肿大(甲状腺肿大),内扰心神则为心悸易怒、怕热多汗,上犯肝窍则见突眼之征,热扰中焦则消谷善饥、壮火食气,肌肤失养则形体消瘦,火热伤阴、筋脉失养则见指舌颤抖。饮食不节,多指恣食肥甘,损伤中焦,运化失职,聚湿生痰为患,其证多以身倦乏力、精神不振、形体消瘦、苔白厚腻为主。所谓外邪侵袭者与现代所称感染诱发本病相似,六淫邪毒经口鼻或皮毛侵入机体,内伤脏腑,生痰致瘀,上犯缨脉,结聚颈前,则成本病。总之,本病是以内伤虚损为基础,复加外邪侵袭,形成气、痰、瘀、火共同为患的本虚标实之证。
三、中医治疗甲亢的机理
甲亢病位在颈部,临床上呈现出的颈肿、怕热汗出、心悸心烦、消谷善饥、性急易怒、指舌颤动、形体消瘦等症状,是一个多脏腑受病、多病机共存的复杂的病理过程,治疗上常通过疏肝理气、清肝泻火、健脾化痰、滋阴降火、滋补肝肾、宁心安神、涤痰散结、活血通络、驱除邪毒等多种方法、多个环节,借以达到调整人体内环境失调的病理状态。有人综合国内有关资料,结合现代科技总结出中医治疗甲亢的机制为:
(1)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
(2)调节神经与体液系统的功能活动。
(3)抑制能量代谢。
(4)抑制甲状腺素的分泌。
四、中医治疗甲亢的适应证
中医治疗甲亢多以内服中药为主,大量临床资料表明,疗效比较肯定。据近年来1033例的统计分析,疗效在84%~93.8%之间。有人根据文献资料,结合个人的体会,提出适应症如下:①轻度和中度甲亢(重度甲亢者则中西药同用);②对服抗甲状腺药物过敏者,或因毒性反应无法继续治疗,且不宜手术者;③合并肝病者;④经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后甲亢症状加重者;⑤甲亢手术后的疗效不巩固,或又有复发者。
五、甲亢的中医基本证型
甲亢的临床症状较多,如高代谢症群,精神、神经症状,心血管、消化道症状,肌肉骨骼、造血系统症状及局部症状——甲状腺肿大、突眼等,对如此众多的症状,很难以一法一方来完成治疗计划,达到预期目的。为了便于临床体现中医治疗的特点,就必须对病人所有症状、体征、脉象及其他四诊所获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其证候规律,分辨出不同的证候,方能为辨证施治提供依据。对本病的辨证分型,不同层次医疗单位、不同地区学者的意见不尽一致。统计近年来近50篇甲亢的治疗资料,其分型有气郁痰凝、心肝火旺、心肝阴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胃火旺盛、阳亢风动、胃强脾弱等近40个证型,如此之多,自然使学习者难以掌握。
有研究指出:本病早期多以火旺为主(实火),阴虚次之。病程较长、年龄较大者,多以阴虚为主,火旺次之(偏虚火)。不典型甲亢、淡漠型甲亢及病程较长且年老体弱者,多以气虚、脾虚为主,阴虚次之。良性突眼为痰气交结,恶性突眼多为肝阳上亢,弥漫性甲状腺肿大多肝郁脾虚,结节性甲状腺肿大或甲状腺腺瘤多有气滞血瘀。
综合近年来国内研究的资料,结合作者的体会,本病的辨证分型主要有气郁痰结型、肝胃火旺型、气阴两虚型、阳亢风动型、阴虚火旺型、肝郁脾虚型、痰结血瘀型、心肝阴虚型等八个证型。临床上不少病例常不是单一证型存在,可表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证型复合存在,在治疗时需注意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方能收效良好。
1、气郁痰结型甲亢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本证型的发病多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痰邪内生结聚于颈前所致。临床表现为颈前结块肿大,弥漫对称,肿块光滑、柔软,性急易怒,胸闷胁痛,怕热汗出,颈部憋胀,吞咽不爽,喉间有痰;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脉弦滑或弦数有力。治当理气舒郁、化痰散结。方选四海舒郁丸加减,药用:青木香10克,海蛤粉10克,陈皮10克,昆布30克,海藻30克,乌贼骨30克,黄药子5~10克,香附15克,枳壳10克,郁金10克。胸闷、发憋较甚者加厚朴10克,瓜蒌仁10~15克;瘿肿疼痛者加山慈菇5~10克,红芽大戟1.5~3克(散剂每次1克);便溏者加山药30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咽喉不适、声音嘶哑者加桔梗10克,牛蒡子10克,射干10克。
2、气阴两虚型甲亢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本证的发病多因郁火耗伤气阴所致。临床表现为颈前轻度肿大或不肿大,神疲乏力,口干咽燥,气促多汗,心悸少寐,面色萎黄,腰膝酸软,便溏纳差,下肢浮肿,指舌颤动;舌质红,苔少,脉沉细数而无力。治当益气养阴、涤痰散结。以牡蛎散合生脉饮加减,药用:黄芪30克,人参(太子参)5克,白术10克,生地20克,白芍15克,首乌30克,麦冬10克,柏子仁10克,桑椹20克,生牡蛎30克,夏枯草10克,瓜蒌仁12克,川芎10克,玄参30克,黄药子5~10克。便溏纳差者加山药30克,扁豆30克,砂仁10克;汗多者加浮小麦30克,麻黄根10克;指舌颤动明显者加生石决明30克、钩藤10克;眼球突出、视物不清者加青葙子10 克,草决明30克。
3、阳亢风动型甲亢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本证的发病多因肝肾阴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所致。临床表现为心悸而烦,发热多汗,性急易怒,口干不欲饮,消谷善饥,形体消瘦,头晕目眩,指舌颤动,颈前肿大,目突如脱;舌质红,苔少,脉弦细数而有力。治当滋阴潜阳,熄风豁痰。方选珍珠丸加减,药用:珍珠母30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熟地黄24克,白芍30克,天冬10克,怀牛膝12克,水牛角15克,夏枯草10克,丹皮10克,知母10克,海浮石15克,茯苓30克,柏子仁10克,酸枣仁30克,沉香末15克(冲服),草决明30克,海藻30克,黄药子5~10克,莪术10克,陈皮10克。指舌颤动较甚者加僵蚕12克,全蝎10克;阴虚甚者加阿胶10克,麦冬15克;心烦不寐者加黄连9克,柏子仁10克。
4、肝胃火旺型甲亢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本证的发病多因暴怒伤肝,肝郁化火,火邪及胃,炼津生痰所致。临床表现为颈前肿大而柔软光滑,面红目赤,心悸失眠,性急易怒,口苦咽干,多食善饥,畏热汗出,口渴喜冷饮,头晕目眩,指舌颤动,形体消瘦;舌质红,苔黄燥,脉沉弦数有力。治当清肝泻胃、育阴散结。方选龙胆泻肝汤合清胃散加减,药用:龙胆草10~15克,知母10克,山栀子10克,黄芩10克,生地20克,生石膏30克,升麻10克,丹皮10克,连翘24克,玉竹10克,海藻30克,黄连10克,生龙牡各30克,钩藤15克,白蒺藜12克。大便干结者加大黄10克,厚朴15克;眼球酸胀者加白芷10克,石菖蒲10克;心悸较甚者加柏子仁10克,酸枣仁24克。
5、阴虚火旺型甲亢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本证的发病多因火郁伤阴,虚火外浮所致。临床表现为颈前肿块或大或小,形体消瘦,目干睛突,面部烘热,咽干不欲饮,多食易饥,烦躁易怒,心悸汗出,头晕失眠,手指颤动,腰膝酸软;舌质红,苔少,脉沉细数。治当滋阴降火,涤痰散结。方选知柏地黄丸合消瘰丸加减,药用:知母10克,黄柏10克,生地30克,山药30克,山茱萸10克,夏枯草10克,黄药子5~10克,旱莲草30克,贝母12克,茯苓24克,玄参15克,鳖甲10克,牡蛎30克。心火盛者加黄连10克;大便溏薄、下肢浮肿者加山药30克,苡仁30克;胃火盛者加生石膏30克;气短乏力者加黄芪30克,白术10克,太子参30克;虚火重者加丹皮10克,地骨皮30克,青蒿 10克;大便干结者加大黄10克。
6、肝郁脾虚型甲亢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本证的发病多因郁怒伤肝,肝气不舒,横逆犯脾所致。其临床表现为:急躁易怒,善太息,胸闷胁痛,脘腹胀满,纳食不佳,便稀或溏,颈前肿块或大或小,或见恶心,呕吐,倦怠乏力,心悸汗出;脉象弦滑,苔白或厚腻。治当疏肝健脾,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用:柴胡10~15克,香附15克,白芍30克,川芎10克,郁金10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枳壳 10克,炒麦芽20克,白术12克,党参15克,厚朴10克,山药30克。肝郁化火兼见口苦口干者加栀子10克,黄连10克,龙胆草10克,黄芩10克;气郁较甚兼有血瘀表现者加川楝子10克,青皮12克,乌药10克,丹参30克,莪术10克;脾虚较甚者加黄芪30克,白扁豆30克,苡仁15克,藿香10克。
7、痰结血瘀型甲亢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本证患者病程多较长,缘由气滞痰凝、血脉瘀阻而发病。临床表现为:颈前肿块经久不消,按之较硬或有结节,胸闷憋气,眼球突出,心烦善怒,喉间有痰,吞咽不爽,食少便溏;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苔白厚腻,脉沉弦或沉涩。治当理气化痰、活血消瘿。方选海藻玉壶汤加减,药用:海藻30克,海带30克,昆布30克,陈皮12克,青皮10克,半夏10克,贝母10克,连翘30克,穿山甲10克,莪术10克,土鳖虫10克,牡蛎30克,黄药子5~10克,甘草1 0克,砂仁10克。如见面色不华、身倦乏力等气血两虚症状者加黄芪30克,当归12克,党参2 4克,熟地15克;胸闷憋气较甚者加郁金15克,枳壳10克,瓜蒌仁15克;肿块坚硬,移动性小甚或不可移者加山慈菇5~10克,丹参30克,天葵子15克,半枝莲30克。
8、心肝阴虚型甲亢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本证的发病多因痰气壅结、化火伤阴所致。临床表现为:颈前轻度或中度肿大,质地柔软,表面光滑,心悸汗出,心烦少寐,手指颤动,眼干目眩,倦怠乏力,形体消瘦;舌质红,苔少,舌体颤动,脉弦细数。治当滋阴益精,宁心柔肝。方选天王补心丹合一贯煎加减,药用:人参5克,玄参15克,生地24克,麦门冬12克,天门冬12克,当归15克,白芍30克,柏子仁30克,五味子10克,辰砂0 5克(冲服),茯苓30克,枸杞子15克,川楝子10克,钩藤15克。大便稀薄便次增加者加山药15克,白术10克,苡仁30克,麦芽20克;腰膝酸软者加龟板10克,桑寄生30克,菟丝子30克,川牛膝12克;气血两虚者加黄芪30克,阿胶10克;心悸较甚者加酸枣仁30克,煅龙骨30克,远志10克。
六、治疗甲亢的中成药
治疗甲亢的中成药较多,是临床医生从不同角度对本病治疗的经验总结,对甲亢的治疗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摘录如下:
1.复方甲亢膏
组成:黄芪、党参、麦冬、白芍、夏枯草各15克,生地、丹参、生牡蛎各30克,苏子、五味子、制香附各10克,白芥子6克。
适应症:轻度或中度甲亢患者;对硫脲类药物过敏的甲亢患者;合并白细胞减少,不能使用抗甲状腺药物者;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缓解后的巩固治疗。
用法用量:上方制成膏剂,每次10克,每日3次,3个月为一疗程,可连续服用数疗程。
疗效:治疗50例,症状、体征缓解好转率为90.9%,基础代谢率下降有效率为62.5%,甲状腺摄131碘率下降有效率为70%。治疗重度甲亢与抗甲状腺药物并用,可减少后者的毒性反应,缩短疗程。药理学证明:本方可促进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作用,提高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促进蛋白质合成和能量代谢,直接抑制甲状腺素的合成。〔余永谱,等.浙江中医杂志 1980;(8)∶360〕
2.复方甲亢宁片
组成:夏枯草、炙鳖甲、生牡蛎、玄参、太子参等。
适应证:主要用于甲亢肝阳上亢、气阴两虚型患者。
用法用量:上方加工成片剂,每次10片,每日3次,1个月为1疗程。
疗效:用本方片剂治疗甲亢指数简化方案T1>10者30例,最长服药6个疗程,临床治愈11 例,显效14例,好转4例,无效1例(服用本药时停用其他中西药物)。实验表明本方具有降低甲亢家兔能量代谢及血中TT3浓度的作用,其药理机制可能为:一方面减弱甲状腺激素靶器官、靶组织对甲状腺素的反应,另一方面加速对已进入血液循环的甲状腺激素的降解。且其中大部分药物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利用此中药复方的双向免疫调节作用,重建人体免疫系统的稳定性。〔陈梅湘,等.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1989;(3)∶147〕。
3 .甲亢丸
组成:橘红100克,清半夏150克,云苓150克,海藻150克,昆布150克,夏枯草200克,煅牡蛎150克,大贝150克,三棱100克,黄药子50克,甘草50克,琥珀10克,朱砂10克。
适应证:因内伤七情,忧思恼怒,日久酿成痰气郁结的瘿瘤。
用法用量: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5克,每日2次,每次1丸。
疗效:以本丸治疗甲亢125例,治愈65例,显效24例,好转23例,无效13例,治愈者最少服药90丸,最多服药180丸。
药物研究表明:本方中海藻、昆布、黄药子、夏枯草均为含碘中药,碘是合成甲状腺素(TH) 的一个要素,在一定剂量限度内,TH的合成量随碘的剂量增加而增加,倘若利用超过了限度则引起相反的结果——抑制甲状腺素的合成。药理剂量的碘,除抑制甲状腺素合成外,还同时抑制TH的释放。甲亢病人在碘剂治疗后,由于TH的合成与释放受到抑制,血中TH水平很快下降,甲亢症状便迅速开始缓解。〔黄泰康.中医疑难病方药手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7年〕
4. 昆明山海棠片
用法用量:甲组20例,每日服本品6片(相当于生药2.6克);乙组36例每日加用他巴唑15毫克。疗程4~8周,甲组缓解(临床症状缓解,心率<90次/分,血清T3、T4降至正常)19 例,乙组全部缓解。两组治疗后的血清T3、T4和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抗甲状腺微粒抗体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吴淦,等.中医杂志 1989;(8)∶36〕
5. 甲亢灵片
组成:夏枯草、墨旱莲、丹参、山药、煅龙骨、煅牡蛎等制成片剂。
适应证:甲亢阴虚阳亢型。
用法用量:治疗组每次服本品7片,每日3次,对照组用他巴唑2片(10毫克)每日3次,并分别用安慰剂2、7片。1个月为一疗程。
疗效:治疗组150例,对照组75例。结果两组分别治愈26、14例,显效89、36例,有效23、1 7例,无效12、8例,总有效率为92%、89.3%。心率、基础代谢、TT3、TT4两组治疗前后自身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杨春华.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1997 ;(4)∶5~6〕
七、常用于治疗甲亢的单验方
用于治疗甲亢的单方验方数量甚多,遍及古今文献,兹摘录如下:
(1)开结散:猪靥49枚(焙),沉香6克,朱砂49粒(罐煅),橘红12克,共为末。临卧冷酒徐徐服6克。五服见效,重者一料愈。(《本草纲目》)
(2)穿山龙浸膏(每1毫升含生药0.5克):每次10~20毫升,每日3次,治疗甲亢5例,连服2~3个月后,突眼症状可消失,余症也均好转。(《中药大辞典》)
(3)黄药子、生大黄各30克,全蝎、僵蚕、土鳖虫各10克,蚤休15克,明矾5克,蜈蚣5条,共为细末,用醋、酒各半调敷,保持湿润,每料药可用3日,7料为一疗程。〔蒋立基中医杂志 1987;(1)∶16〕
(4)治突眼性甲状腺肿方:大熟地30克,当归、枸杞子各15克,羌活1.5克,泽泻5克,每日1剂,连服2~6个月。〔徐福松中医杂志 1987;(1)∶16〕
(5)甲亢灵片:由煅龙骨15克,煅牡蛎15克,怀山药15克,旱莲草15克,紫丹参15克组成,制成糖衣片,每片0.25克,含量相当于生药5克。每次7片,每日3次口服。〔刘翠荣,等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8;(12)∶739〕
(6)蒲公英60克,水煎2碗,温服1碗,剩下一碗趁热熏洗,每天1次。治疗甲亢术后突眼加重症3例,效果良好。〔浙江中医杂志 1980;(8)∶362〕
(7)原料:壁虎2条,白糖适量。烹制方法:将壁虎去内脏洗净,炙干后研成细末,加白糖用开水冲服。
食用方法:每次1克,隔天1次,连服数天。
八、含碘中药在甲亢治疗中的使用
中医治疗甲亢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表现,辨证选药,诸如疏肝理气、滋阴降火类药物;化痰散结、活血化瘀类药物;益气养阴、温阳益气类药物等,其中包括含碘中药海藻、昆布、海带、紫菜、柳叶、黄药子、夏枯草、牡蛎等。临床实践表明这些不同类型的药物对不同证型的甲亢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随着中药药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人们对甲亢生理病理认识的不断深化,对含碘类中药治疗甲亢出现了不同的观点,一种为否定观点,认为含碘的中药方剂,其含碘量远超有效剂量,其不仅抑制甲状腺素的合成,还抑制了甲状腺激素在甲状腺内的释放,使血中甲状腺素含量很快下降,症状迅速缓解,如持续投用含碘浓度高的药物,甲状腺素的合成从碘的抑制下逸脱,使甲状腺内甲状腺激素的积存与日俱增,大量积存的甲状腺素释放入血液中,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骤增,可引起甲亢的复发、反跳。二是主张采用含碘类中药,认为含碘中药不仅可抑制甲状腺素的合成,还能抑制甲状腺素的释放,使血中的甲状腺素含量迅速下降,促使症状缓解,且中药的应用是建立在证候的基础上,并非单纯依附含碘成分为依据。故而笔者认为:在评价中药应用及疗效时,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原则,似较单纯的以药理成分为依据更合理,更切合实际。临床实践表明:含碘类药物并不是甲亢的禁忌证,甲亢危象的治疗,短期突击给予碘剂,甲亢术前准备也将碘剂作为重要程序,就是例证。关键是含碘中药运用的适应证要很好地掌握,含碘类中药的主要作用在于软坚散结,消除肿大之甲状腺,完全不含碘的方剂对甲状腺肿大之消散则较为困难。有人指出含碘中药适应证为:甲亢伴有甲状腺肿大者,待其阳亢症状有所缓解,以阴虚或气阴两虚为主要证候时,可投含碘中药以软坚消瘿,采用少量含碘方剂,既有碘的药理作用,又有其他药物相伍,与碘协同,变弊为利,从而提高疗效。

中医治甲亢的疗法?

一、甲亢概述
中医临床学中无甲亢的病名,根据其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及体征,本病与中医学中的“瘿病”很类似。但中医学瘿病的概念很广,在《吕氏春秋》、《三国志》、《诸病源候论》、《肘后方》、《千金要方》、《三因方》等古代文献中先后沿用了血瘿、气瘿、息肉瘿、石瘿、劳瘿、土瘿、忧瘿、筋瘿等众多名称,这些可以概括现代医学的单纯性甲状腺肿大、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肿瘤、甲状腺炎等多种疾病,但与甲亢比较接近的当属忧瘿与气瘿。
二、甲亢的中医病因病机
甲亢以怕热多汗、心悸易怒、多食消瘦、指舌颤抖、甲状腺肿大为中心证候,病位在颈部缨脉(即甲状腺),病变脏器波及肝、肾、心、脾、肺,而以肝肾为主。病因上既有先天禀赋不足,又有后天调理失度,更有外邪侵袭而发病。所谓禀赋不足者与现代所称之遗传因素相似。人之先天禀赋与肾之关系最为密切,肾为先天之本,肾阴为人体阴液之本,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本,先天不足、劳欲伤肾均可导致肾之阴阳不足。肾阴不足不能上涵肝木,可致肝阳上亢,阳亢化风则见指舌颤抖之症。肾阳不足,气不化津,为痰为饮,上结颈前缨脉则见颈前肿大。后天调理失度包括情志内伤、饮食不节等,情志内伤与现代所称之精神因素致病雷同。有人统计365例甲亢发病因素,发现80%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情志因素,本病之发病多缘于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肝失疏泄一则可致气机郁滞,血行不畅,二则可化火生热伤阴,三则可横逆犯脾致湿生痰,终则痰热瘀互结为患,结于颈前则为颈缨肿大(甲状腺肿大),内扰心神则为心悸易怒、怕热多汗,上犯肝窍则见突眼之征,热扰中焦则消谷善饥、壮火食气,肌肤失养则形体消瘦,火热伤阴、筋脉失养则见指舌颤抖。饮食不节,多指恣食肥甘,损伤中焦,运化失职,聚湿生痰为患,其证多以身倦乏力、精神不振、形体消瘦、苔白厚腻为主。所谓外邪侵袭者与现代所称感染诱发本病相似,六淫邪毒经口鼻或皮毛侵入机体,内伤脏腑,生痰致瘀,上犯缨脉,结聚颈前,则成本病。总之,本病是以内伤虚损为基础,复加外邪侵袭,形成气、痰、瘀、火共同为患的本虚标实之证。
三、中医治疗甲亢的机理
甲亢病位在颈部,临床上呈现出的颈肿、怕热汗出、心悸心烦、消谷善饥、性急易怒、指舌颤动、形体消瘦等症状,是一个多脏腑受病、多病机共存的复杂的病理过程,治疗上常通过疏肝理气、清肝泻火、健脾化痰、滋阴降火、滋补肝肾、宁心安神、涤痰散结、活血通络、驱除邪毒等多种方法、多个环节,借以达到调整人体内环境失调的病理状态。有人综合国内有关资料,结合现代科技总结出中医治疗甲亢的机制为:
(1)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
(2)调节神经与体液系统的功能活动。
(3)抑制能量代谢。
(4)抑制甲状腺素的分泌。
四、中医治疗甲亢的适应证
中医治疗甲亢多以内服中药为主,大量临床资料表明,疗效比较肯定。据近年来1033例的统计分析,疗效在84%~93.8%之间。有人根据文献资料,结合个人的体会,提出适应症如下:①轻度和中度甲亢(重度甲亢者则中西药同用);②对服抗甲状腺药物过敏者,或因毒性反应无法继续治疗,且不宜手术者;③合并肝病者;④经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后甲亢症状加重者;⑤甲亢手术后的疗效不巩固,或又有复发者。
五、甲亢的中医基本证型
甲亢的临床症状较多,如高代谢症群,精神、神经症状,心血管、消化道症状,肌肉骨骼、造血系统症状及局部症状——甲状腺肿大、突眼等,对如此众多的症状,很难以一法一方来完成治疗计划,达到预期目的。为了便于临床体现中医治疗的特点,就必须对病人所有症状、体征、脉象及其他四诊所获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其证候规律,分辨出不同的证候,方能为辨证施治提供依据。对本病的辨证分型,不同层次医疗单位、不同地区学者的意见不尽一致。统计近年来近50篇甲亢的治疗资料,其分型有气郁痰凝、心肝火旺、心肝阴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胃火旺盛、阳亢风动、胃强脾弱等近40个证型,如此之多,自然使学习者难以掌握。
有研究指出:本病早期多以火旺为主(实火),阴虚次之。病程较长、年龄较大者,多以阴虚为主,火旺次之(偏虚火)。不典型甲亢、淡漠型甲亢及病程较长且年老体弱者,多以气虚、脾虚为主,阴虚次之。良性突眼为痰气交结,恶性突眼多为肝阳上亢,弥漫性甲状腺肿大多肝郁脾虚,结节性甲状腺肿大或甲状腺腺瘤多有气滞血瘀。
综合近年来国内研究的资料,结合作者的体会,本病的辨证分型主要有气郁痰结型、肝胃火旺型、气阴两虚型、阳亢风动型、阴虚火旺型、肝郁脾虚型、痰结血瘀型、心肝阴虚型等八个证型。临床上不少病例常不是单一证型存在,可表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证型复合存在,在治疗时需注意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方能收效良好。
1、气郁痰结型甲亢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本证型的发病多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痰邪内生结聚于颈前所致。临床表现为颈前结块肿大,弥漫对称,肿块光滑、柔软,性急易怒,胸闷胁痛,怕热汗出,颈部憋胀,吞咽不爽,喉间有痰;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脉弦滑或弦数有力。治当理气舒郁、化痰散结。方选四海舒郁丸加减,药用:青木香10克,海蛤粉10克,陈皮10克,昆布30克,海藻30克,乌贼骨30克,黄药子5~10克,香附15克,枳壳10克,郁金10克。胸闷、发憋较甚者加厚朴10克,瓜蒌仁10~15克;瘿肿疼痛者加山慈菇5~10克,红芽大戟1.5~3克(散剂每次1克);便溏者加山药30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咽喉不适、声音嘶哑者加桔梗10克,牛蒡子10克,射干10克。
2、气阴两虚型甲亢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本证的发病多因郁火耗伤气阴所致。临床表现为颈前轻度肿大或不肿大,神疲乏力,口干咽燥,气促多汗,心悸少寐,面色萎黄,腰膝酸软,便溏纳差,下肢浮肿,指舌颤动;舌质红,苔少,脉沉细数而无力。治当益气养阴、涤痰散结。以牡蛎散合生脉饮加减,药用:黄芪30克,人参(太子参)5克,白术10克,生地20克,白芍15克,首乌30克,麦冬10克,柏子仁10克,桑椹20克,生牡蛎30克,夏枯草10克,瓜蒌仁12克,川芎10克,玄参30克,黄药子5~10克。便溏纳差者加山药30克,扁豆30克,砂仁10克;汗多者加浮小麦30克,麻黄根10克;指舌颤动明显者加生石决明30克、钩藤10克;眼球突出、视物不清者加青葙子10 克,草决明30克。
3、阳亢风动型甲亢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本证的发病多因肝肾阴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所致。临床表现为心悸而烦,发热多汗,性急易怒,口干不欲饮,消谷善饥,形体消瘦,头晕目眩,指舌颤动,颈前肿大,目突如脱;舌质红,苔少,脉弦细数而有力。治当滋阴潜阳,熄风豁痰。方选珍珠丸加减,药用:珍珠母30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熟地黄24克,白芍30克,天冬10克,怀牛膝12克,水牛角15克,夏枯草10克,丹皮10克,知母10克,海浮石15克,茯苓30克,柏子仁10克,酸枣仁30克,沉香末15克(冲服),草决明30克,海藻30克,黄药子5~10克,莪术10克,陈皮10克。指舌颤动较甚者加僵蚕12克,全蝎10克;阴虚甚者加阿胶10克,麦冬15克;心烦不寐者加黄连9克,柏子仁10克。
4、肝胃火旺型甲亢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本证的发病多因暴怒伤肝,肝郁化火,火邪及胃,炼津生痰所致。临床表现为颈前肿大而柔软光滑,面红目赤,心悸失眠,性急易怒,口苦咽干,多食善饥,畏热汗出,口渴喜冷饮,头晕目眩,指舌颤动,形体消瘦;舌质红,苔黄燥,脉沉弦数有力。治当清肝泻胃、育阴散结。方选龙胆泻肝汤合清胃散加减,药用:龙胆草10~15克,知母10克,山栀子10克,黄芩10克,生地20克,生石膏30克,升麻10克,丹皮10克,连翘24克,玉竹10克,海藻30克,黄连10克,生龙牡各30克,钩藤15克,白蒺藜12克。大便干结者加大黄10克,厚朴15克;眼球酸胀者加白芷10克,石菖蒲10克;心悸较甚者加柏子仁10克,酸枣仁24克。
5、阴虚火旺型甲亢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本证的发病多因火郁伤阴,虚火外浮所致。临床表现为颈前肿块或大或小,形体消瘦,目干睛突,面部烘热,咽干不欲饮,多食易饥,烦躁易怒,心悸汗出,头晕失眠,手指颤动,腰膝酸软;舌质红,苔少,脉沉细数。治当滋阴降火,涤痰散结。方选知柏地黄丸合消瘰丸加减,药用:知母10克,黄柏10克,生地30克,山药30克,山茱萸10克,夏枯草10克,黄药子5~10克,旱莲草30克,贝母12克,茯苓24克,玄参15克,鳖甲10克,牡蛎30克。心火盛者加黄连10克;大便溏薄、下肢浮肿者加山药30克,苡仁30克;胃火盛者加生石膏30克;气短乏力者加黄芪30克,白术10克,太子参30克;虚火重者加丹皮10克,地骨皮30克,青蒿 10克;大便干结者加大黄10克。
6、肝郁脾虚型甲亢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本证的发病多因郁怒伤肝,肝气不舒,横逆犯脾所致。其临床表现为:急躁易怒,善太息,胸闷胁痛,脘腹胀满,纳食不佳,便稀或溏,颈前肿块或大或小,或见恶心,呕吐,倦怠乏力,心悸汗出;脉象弦滑,苔白或厚腻。治当疏肝健脾,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用:柴胡10~15克,香附15克,白芍30克,川芎10克,郁金10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枳壳 10克,炒麦芽20克,白术12克,党参15克,厚朴10克,山药30克。肝郁化火兼见口苦口干者加栀子10克,黄连10克,龙胆草10克,黄芩10克;气郁较甚兼有血瘀表现者加川楝子10克,青皮12克,乌药10克,丹参30克,莪术10克;脾虚较甚者加黄芪30克,白扁豆30克,苡仁15克,藿香10克。
7、痰结血瘀型甲亢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本证患者病程多较长,缘由气滞痰凝、血脉瘀阻而发病。临床表现为:颈前肿块经久不消,按之较硬或有结节,胸闷憋气,眼球突出,心烦善怒,喉间有痰,吞咽不爽,食少便溏;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苔白厚腻,脉沉弦或沉涩。治当理气化痰、活血消瘿。方选海藻玉壶汤加减,药用:海藻30克,海带30克,昆布30克,陈皮12克,青皮10克,半夏10克,贝母10克,连翘30克,穿山甲10克,莪术10克,土鳖虫10克,牡蛎30克,黄药子5~10克,甘草1 0克,砂仁10克。如见面色不华、身倦乏力等气血两虚症状者加黄芪30克,当归12克,党参2 4克,熟地15克;胸闷憋气较甚者加郁金15克,枳壳10克,瓜蒌仁15克;肿块坚硬,移动性小甚或不可移者加山慈菇5~10克,丹参30克,天葵子15克,半枝莲30克。
8、心肝阴虚型甲亢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本证的发病多因痰气壅结、化火伤阴所致。临床表现为:颈前轻度或中度肿大,质地柔软,表面光滑,心悸汗出,心烦少寐,手指颤动,眼干目眩,倦怠乏力,形体消瘦;舌质红,苔少,舌体颤动,脉弦细数。治当滋阴益精,宁心柔肝。方选天王补心丹合一贯煎加减,药用:人参5克,玄参15克,生地24克,麦门冬12克,天门冬12克,当归15克,白芍30克,柏子仁30克,五味子10克,辰砂0 5克(冲服),茯苓30克,枸杞子15克,川楝子10克,钩藤15克。大便稀薄便次增加者加山药15克,白术10克,苡仁30克,麦芽20克;腰膝酸软者加龟板10克,桑寄生30克,菟丝子30克,川牛膝12克;气血两虚者加黄芪30克,阿胶10克;心悸较甚者加酸枣仁30克,煅龙骨30克,远志10克。
六、治疗甲亢的中成药
治疗甲亢的中成药较多,是临床医生从不同角度对本病治疗的经验总结,对甲亢的治疗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摘录如下:
1.复方甲亢膏
组成:黄芪、党参、麦冬、白芍、夏枯草各15克,生地、丹参、生牡蛎各30克,苏子、五味子、制香附各10克,白芥子6克。
适应症:轻度或中度甲亢患者;对硫脲类药物过敏的甲亢患者;合并白细胞减少,不能使用抗甲状腺药物者;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缓解后的巩固治疗。
用法用量:上方制成膏剂,每次10克,每日3次,3个月为一疗程,可连续服用数疗程。
疗效:治疗50例,症状、体征缓解好转率为90.9%,基础代谢率下降有效率为62.5%,甲状腺摄131碘率下降有效率为70%。治疗重度甲亢与抗甲状腺药物并用,可减少后者的毒性反应,缩短疗程。药理学证明:本方可促进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作用,提高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促进蛋白质合成和能量代谢,直接抑制甲状腺素的合成。〔余永谱,等.浙江中医杂志 1980;(8)∶360〕
2.复方甲亢宁片
组成:夏枯草、炙鳖甲、生牡蛎、玄参、太子参等。
适应证:主要用于甲亢肝阳上亢、气阴两虚型患者。
用法用量:上方加工成片剂,每次10片,每日3次,1个月为1疗程。
疗效:用本方片剂治疗甲亢指数简化方案T1>10者30例,最长服药6个疗程,临床治愈11 例,显效14例,好转4例,无效1例(服用本药时停用其他中西药物)。实验表明本方具有降低甲亢家兔能量代谢及血中TT3浓度的作用,其药理机制可能为:一方面减弱甲状腺激素靶器官、靶组织对甲状腺素的反应,另一方面加速对已进入血液循环的甲状腺激素的降解。且其中大部分药物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利用此中药复方的双向免疫调节作用,重建人体免疫系统的稳定性。〔陈梅湘,等.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1989;(3)∶147〕。
3 .甲亢丸
组成:橘红100克,清半夏150克,云苓150克,海藻150克,昆布150克,夏枯草200克,煅牡蛎150克,大贝150克,三棱100克,黄药子50克,甘草50克,琥珀10克,朱砂10克。
适应证:因内伤七情,忧思恼怒,日久酿成痰气郁结的瘿瘤。
用法用量: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5克,每日2次,每次1丸。
疗效:以本丸治疗甲亢125例,治愈65例,显效24例,好转23例,无效13例,治愈者最少服药90丸,最多服药180丸。
药物研究表明:本方中海藻、昆布、黄药子、夏枯草均为含碘中药,碘是合成甲状腺素(TH) 的一个要素,在一定剂量限度内,TH的合成量随碘的剂量增加而增加,倘若利用超过了限度则引起相反的结果——抑制甲状腺素的合成。药理剂量的碘,除抑制甲状腺素合成外,还同时抑制TH的释放。甲亢病人在碘剂治疗后,由于TH的合成与释放受到抑制,血中TH水平很快下降,甲亢症状便迅速开始缓解。〔黄泰康.中医疑难病方药手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7年〕
4. 昆明山海棠片
用法用量:甲组20例,每日服本品6片(相当于生药2.6克);乙组36例每日加用他巴唑15毫克。疗程4~8周,甲组缓解(临床症状缓解,心率<90次/分,血清T3、T4降至正常)19 例,乙组全部缓解。两组治疗后的血清T3、T4和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抗甲状腺微粒抗体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吴淦,等.中医杂志 1989;(8)∶36〕
5. 甲亢灵片
组成:夏枯草、墨旱莲、丹参、山药、煅龙骨、煅牡蛎等制成片剂。
适应证:甲亢阴虚阳亢型。
用法用量:治疗组每次服本品7片,每日3次,对照组用他巴唑2片(10毫克)每日3次,并分别用安慰剂2、7片。1个月为一疗程。
疗效:治疗组150例,对照组75例。结果两组分别治愈26、14例,显效89、36例,有效23、1 7例,无效12、8例,总有效率为92%、89.3%。心率、基础代谢、TT3、TT4两组治疗前后自身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杨春华.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1997 ;(4)∶5~6〕
七、常用于治疗甲亢的单验方
用于治疗甲亢的单方验方数量甚多,遍及古今文献,兹摘录如下:
(1)开结散:猪靥49枚(焙),沉香6克,朱砂49粒(罐煅),橘红12克,共为末。临卧冷酒徐徐服6克。五服见效,重者一料愈。(《本草纲目》)
(2)穿山龙浸膏(每1毫升含生药0.5克):每次10~20毫升,每日3次,治疗甲亢5例,连服2~3个月后,突眼症状可消失,余症也均好转。(《中药大辞典》)
(3)黄药子、生大黄各30克,全蝎、僵蚕、土鳖虫各10克,蚤休15克,明矾5克,蜈蚣5条,共为细末,用醋、酒各半调敷,保持湿润,每料药可用3日,7料为一疗程。〔蒋立基中医杂志 1987;(1)∶16〕
(4)治突眼性甲状腺肿方:大熟地30克,当归、枸杞子各15克,羌活1.5克,泽泻5克,每日1剂,连服2~6个月。〔徐福松中医杂志 1987;(1)∶16〕
(5)甲亢灵片:由煅龙骨15克,煅牡蛎15克,怀山药15克,旱莲草15克,紫丹参15克组成,制成糖衣片,每片0.25克,含量相当于生药5克。每次7片,每日3次口服。〔刘翠荣,等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8;(12)∶739〕
(6)蒲公英60克,水煎2碗,温服1碗,剩下一碗趁热熏洗,每天1次。治疗甲亢术后突眼加重症3例,效果良好。〔浙江中医杂志 1980;(8)∶362〕
(7)原料:壁虎2条,白糖适量。烹制方法:将壁虎去内脏洗净,炙干后研成细末,加白糖用开水冲服。
食用方法:每次1克,隔天1次,连服数天。
八、含碘中药在甲亢治疗中的使用
中医治疗甲亢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表现,辨证选药,诸如疏肝理气、滋阴降火类药物;化痰散结、活血化瘀类药物;益气养阴、温阳益气类药物等,其中包括含碘中药海藻、昆布、海带、紫菜、柳叶、黄药子、夏枯草、牡蛎等。临床实践表明这些不同类型的药物对不同证型的甲亢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随着中药药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人们对甲亢生理病理认识的不断深化,对含碘类中药治疗甲亢出现了不同的观点,一种为否定观点,认为含碘的中药方剂,其含碘量远超有效剂量,其不仅抑制甲状腺素的合成,还抑制了甲状腺激素在甲状腺内的释放,使血中甲状腺素含量很快下降,症状迅速缓解,如持续投用含碘浓度高的药物,甲状腺素的合成从碘的抑制下逸脱,使甲状腺内甲状腺激素的积存与日俱增,大量积存的甲状腺素释放入血液中,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骤增,可引起甲亢的复发、反跳。二是主张采用含碘类中药,认为含碘中药不仅可抑制甲状腺素的合成,还能抑制甲状腺素的释放,使血中的甲状腺素含量迅速下降,促使症状缓解,且中药的应用是建立在证候的基础上,并非单纯依附含碘成分为依据。故而笔者认为:在评价中药应用及疗效时,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原则,似较单纯的以药理成分为依据更合理,更切合实际。临床实践表明:含碘类药物并不是甲亢的禁忌证,甲亢危象的治疗,短期突击给予碘剂,甲亢术前准备也将碘剂作为重要程序,就是例证。关键是含碘中药运用的适应证要很好地掌握,含碘类中药的主要作用在于软坚散结,消除肿大之甲状腺,完全不含碘的方剂对甲状腺肿大之消散则较为困难。有人指出含碘中药适应证为:甲亢伴有甲状腺肿大者,待其阳亢症状有所缓解,以阴虚或气阴两虚为主要证候时,可投含碘中药以软坚消瘿,采用少量含碘方剂,既有碘的药理作用,又有其他药物相伍,与碘协同,变弊为利,从而提高疗效。

中医治甲亢的疗法?

一、甲亢概述
中医临床学中无甲亢的病名,根据其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及体征,本病与中医学中的“瘿病”很类似。但中医学瘿病的概念很广,在《吕氏春秋》、《三国志》、《诸病源候论》、《肘后方》、《千金要方》、《三因方》等古代文献中先后沿用了血瘿、气瘿、息肉瘿、石瘿、劳瘿、土瘿、忧瘿、筋瘿等众多名称,这些可以概括现代医学的单纯性甲状腺肿大、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肿瘤、甲状腺炎等多种疾病,但与甲亢比较接近的当属忧瘿与气瘿。
二、甲亢的中医病因病机
甲亢以怕热多汗、心悸易怒、多食消瘦、指舌颤抖、甲状腺肿大为中心证候,病位在颈部缨脉(即甲状腺),病变脏器波及肝、肾、心、脾、肺,而以肝肾为主。病因上既有先天禀赋不足,又有后天调理失度,更有外邪侵袭而发病。所谓禀赋不足者与现代所称之遗传因素相似。人之先天禀赋与肾之关系最为密切,肾为先天之本,肾阴为人体阴液之本,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本,先天不足、劳欲伤肾均可导致肾之阴阳不足。肾阴不足不能上涵肝木,可致肝阳上亢,阳亢化风则见指舌颤抖之症。肾阳不足,气不化津,为痰为饮,上结颈前缨脉则见颈前肿大。后天调理失度包括情志内伤、饮食不节等,情志内伤与现代所称之精神因素致病雷同。有人统计365例甲亢发病因素,发现80%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情志因素,本病之发病多缘于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肝失疏泄一则可致气机郁滞,血行不畅,二则可化火生热伤阴,三则可横逆犯脾致湿生痰,终则痰热瘀互结为患,结于颈前则为颈缨肿大(甲状腺肿大),内扰心神则为心悸易怒、怕热多汗,上犯肝窍则见突眼之征,热扰中焦则消谷善饥、壮火食气,肌肤失养则形体消瘦,火热伤阴、筋脉失养则见指舌颤抖。饮食不节,多指恣食肥甘,损伤中焦,运化失职,聚湿生痰为患,其证多以身倦乏力、精神不振、形体消瘦、苔白厚腻为主。所谓外邪侵袭者与现代所称感染诱发本病相似,六淫邪毒经口鼻或皮毛侵入机体,内伤脏腑,生痰致瘀,上犯缨脉,结聚颈前,则成本病。总之,本病是以内伤虚损为基础,复加外邪侵袭,形成气、痰、瘀、火共同为患的本虚标实之证。
三、中医治疗甲亢的机理
甲亢病位在颈部,临床上呈现出的颈肿、怕热汗出、心悸心烦、消谷善饥、性急易怒、指舌颤动、形体消瘦等症状,是一个多脏腑受病、多病机共存的复杂的病理过程,治疗上常通过疏肝理气、清肝泻火、健脾化痰、滋阴降火、滋补肝肾、宁心安神、涤痰散结、活血通络、驱除邪毒等多种方法、多个环节,借以达到调整人体内环境失调的病理状态。有人综合国内有关资料,结合现代科技总结出中医治疗甲亢的机制为:
(1)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
(2)调节神经与体液系统的功能活动。
(3)抑制能量代谢。
(4)抑制甲状腺素的分泌。
四、中医治疗甲亢的适应证
中医治疗甲亢多以内服中药为主,大量临床资料表明,疗效比较肯定。据近年来1033例的统计分析,疗效在84%~93.8%之间。有人根据文献资料,结合个人的体会,提出适应症如下:①轻度和中度甲亢(重度甲亢者则中西药同用);②对服抗甲状腺药物过敏者,或因毒性反应无法继续治疗,且不宜手术者;③合并肝病者;④经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后甲亢症状加重者;⑤甲亢手术后的疗效不巩固,或又有复发者。
五、甲亢的中医基本证型
甲亢的临床症状较多,如高代谢症群,精神、神经症状,心血管、消化道症状,肌肉骨骼、造血系统症状及局部症状——甲状腺肿大、突眼等,对如此众多的症状,很难以一法一方来完成治疗计划,达到预期目的。为了便于临床体现中医治疗的特点,就必须对病人所有症状、体征、脉象及其他四诊所获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其证候规律,分辨出不同的证候,方能为辨证施治提供依据。对本病的辨证分型,不同层次医疗单位、不同地区学者的意见不尽一致。统计近年来近50篇甲亢的治疗资料,其分型有气郁痰凝、心肝火旺、心肝阴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胃火旺盛、阳亢风动、胃强脾弱等近40个证型,如此之多,自然使学习者难以掌握。
有研究指出:本病早期多以火旺为主(实火),阴虚次之。病程较长、年龄较大者,多以阴虚为主,火旺次之(偏虚火)。不典型甲亢、淡漠型甲亢及病程较长且年老体弱者,多以气虚、脾虚为主,阴虚次之。良性突眼为痰气交结,恶性突眼多为肝阳上亢,弥漫性甲状腺肿大多肝郁脾虚,结节性甲状腺肿大或甲状腺腺瘤多有气滞血瘀。
综合近年来国内研究的资料,结合作者的体会,本病的辨证分型主要有气郁痰结型、肝胃火旺型、气阴两虚型、阳亢风动型、阴虚火旺型、肝郁脾虚型、痰结血瘀型、心肝阴虚型等八个证型。临床上不少病例常不是单一证型存在,可表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证型复合存在,在治疗时需注意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方能收效良好。
1、气郁痰结型甲亢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本证型的发病多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痰邪内生结聚于颈前所致。临床表现为颈前结块肿大,弥漫对称,肿块光滑、柔软,性急易怒,胸闷胁痛,怕热汗出,颈部憋胀,吞咽不爽,喉间有痰;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脉弦滑或弦数有力。治当理气舒郁、化痰散结。方选四海舒郁丸加减,药用:青木香10克,海蛤粉10克,陈皮10克,昆布30克,海藻30克,乌贼骨30克,黄药子5~10克,香附15克,枳壳10克,郁金10克。胸闷、发憋较甚者加厚朴10克,瓜蒌仁10~15克;瘿肿疼痛者加山慈菇5~10克,红芽大戟1.5~3克(散剂每次1克);便溏者加山药30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咽喉不适、声音嘶哑者加桔梗10克,牛蒡子10克,射干10克。
2、气阴两虚型甲亢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本证的发病多因郁火耗伤气阴所致。临床表现为颈前轻度肿大或不肿大,神疲乏力,口干咽燥,气促多汗,心悸少寐,面色萎黄,腰膝酸软,便溏纳差,下肢浮肿,指舌颤动;舌质红,苔少,脉沉细数而无力。治当益气养阴、涤痰散结。以牡蛎散合生脉饮加减,药用:黄芪30克,人参(太子参)5克,白术10克,生地20克,白芍15克,首乌30克,麦冬10克,柏子仁10克,桑椹20克,生牡蛎30克,夏枯草10克,瓜蒌仁12克,川芎10克,玄参30克,黄药子5~10克。便溏纳差者加山药30克,扁豆30克,砂仁10克;汗多者加浮小麦30克,麻黄根10克;指舌颤动明显者加生石决明30克、钩藤10克;眼球突出、视物不清者加青葙子10 克,草决明30克。
3、阳亢风动型甲亢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本证的发病多因肝肾阴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所致。临床表现为心悸而烦,发热多汗,性急易怒,口干不欲饮,消谷善饥,形体消瘦,头晕目眩,指舌颤动,颈前肿大,目突如脱;舌质红,苔少,脉弦细数而有力。治当滋阴潜阳,熄风豁痰。方选珍珠丸加减,药用:珍珠母30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熟地黄24克,白芍30克,天冬10克,怀牛膝12克,水牛角15克,夏枯草10克,丹皮10克,知母10克,海浮石15克,茯苓30克,柏子仁10克,酸枣仁30克,沉香末15克(冲服),草决明30克,海藻30克,黄药子5~10克,莪术10克,陈皮10克。指舌颤动较甚者加僵蚕12克,全蝎10克;阴虚甚者加阿胶10克,麦冬15克;心烦不寐者加黄连9克,柏子仁10克。
4、肝胃火旺型甲亢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本证的发病多因暴怒伤肝,肝郁化火,火邪及胃,炼津生痰所致。临床表现为颈前肿大而柔软光滑,面红目赤,心悸失眠,性急易怒,口苦咽干,多食善饥,畏热汗出,口渴喜冷饮,头晕目眩,指舌颤动,形体消瘦;舌质红,苔黄燥,脉沉弦数有力。治当清肝泻胃、育阴散结。方选龙胆泻肝汤合清胃散加减,药用:龙胆草10~15克,知母10克,山栀子10克,黄芩10克,生地20克,生石膏30克,升麻10克,丹皮10克,连翘24克,玉竹10克,海藻30克,黄连10克,生龙牡各30克,钩藤15克,白蒺藜12克。大便干结者加大黄10克,厚朴15克;眼球酸胀者加白芷10克,石菖蒲10克;心悸较甚者加柏子仁10克,酸枣仁24克。
5、阴虚火旺型甲亢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本证的发病多因火郁伤阴,虚火外浮所致。临床表现为颈前肿块或大或小,形体消瘦,目干睛突,面部烘热,咽干不欲饮,多食易饥,烦躁易怒,心悸汗出,头晕失眠,手指颤动,腰膝酸软;舌质红,苔少,脉沉细数。治当滋阴降火,涤痰散结。方选知柏地黄丸合消瘰丸加减,药用:知母10克,黄柏10克,生地30克,山药30克,山茱萸10克,夏枯草10克,黄药子5~10克,旱莲草30克,贝母12克,茯苓24克,玄参15克,鳖甲10克,牡蛎30克。心火盛者加黄连10克;大便溏薄、下肢浮肿者加山药30克,苡仁30克;胃火盛者加生石膏30克;气短乏力者加黄芪30克,白术10克,太子参30克;虚火重者加丹皮10克,地骨皮30克,青蒿 10克;大便干结者加大黄10克。
6、肝郁脾虚型甲亢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本证的发病多因郁怒伤肝,肝气不舒,横逆犯脾所致。其临床表现为:急躁易怒,善太息,胸闷胁痛,脘腹胀满,纳食不佳,便稀或溏,颈前肿块或大或小,或见恶心,呕吐,倦怠乏力,心悸汗出;脉象弦滑,苔白或厚腻。治当疏肝健脾,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用:柴胡10~15克,香附15克,白芍30克,川芎10克,郁金10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枳壳 10克,炒麦芽20克,白术12克,党参15克,厚朴10克,山药30克。肝郁化火兼见口苦口干者加栀子10克,黄连10克,龙胆草10克,黄芩10克;气郁较甚兼有血瘀表现者加川楝子10克,青皮12克,乌药10克,丹参30克,莪术10克;脾虚较甚者加黄芪30克,白扁豆30克,苡仁15克,藿香10克。
7、痰结血瘀型甲亢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本证患者病程多较长,缘由气滞痰凝、血脉瘀阻而发病。临床表现为:颈前肿块经久不消,按之较硬或有结节,胸闷憋气,眼球突出,心烦善怒,喉间有痰,吞咽不爽,食少便溏;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苔白厚腻,脉沉弦或沉涩。治当理气化痰、活血消瘿。方选海藻玉壶汤加减,药用:海藻30克,海带30克,昆布30克,陈皮12克,青皮10克,半夏10克,贝母10克,连翘30克,穿山甲10克,莪术10克,土鳖虫10克,牡蛎30克,黄药子5~10克,甘草1 0克,砂仁10克。如见面色不华、身倦乏力等气血两虚症状者加黄芪30克,当归12克,党参2 4克,熟地15克;胸闷憋气较甚者加郁金15克,枳壳10克,瓜蒌仁15克;肿块坚硬,移动性小甚或不可移者加山慈菇5~10克,丹参30克,天葵子15克,半枝莲30克。
8、心肝阴虚型甲亢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本证的发病多因痰气壅结、化火伤阴所致。临床表现为:颈前轻度或中度肿大,质地柔软,表面光滑,心悸汗出,心烦少寐,手指颤动,眼干目眩,倦怠乏力,形体消瘦;舌质红,苔少,舌体颤动,脉弦细数。治当滋阴益精,宁心柔肝。方选天王补心丹合一贯煎加减,药用:人参5克,玄参15克,生地24克,麦门冬12克,天门冬12克,当归15克,白芍30克,柏子仁30克,五味子10克,辰砂0 5克(冲服),茯苓30克,枸杞子15克,川楝子10克,钩藤15克。大便稀薄便次增加者加山药15克,白术10克,苡仁30克,麦芽20克;腰膝酸软者加龟板10克,桑寄生30克,菟丝子30克,川牛膝12克;气血两虚者加黄芪30克,阿胶10克;心悸较甚者加酸枣仁30克,煅龙骨30克,远志10克。
六、治疗甲亢的中成药
治疗甲亢的中成药较多,是临床医生从不同角度对本病治疗的经验总结,对甲亢的治疗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摘录如下:
1.复方甲亢膏
组成:黄芪、党参、麦冬、白芍、夏枯草各15克,生地、丹参、生牡蛎各30克,苏子、五味子、制香附各10克,白芥子6克。
适应症:轻度或中度甲亢患者;对硫脲类药物过敏的甲亢患者;合并白细胞减少,不能使用抗甲状腺药物者;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缓解后的巩固治疗。
用法用量:上方制成膏剂,每次10克,每日3次,3个月为一疗程,可连续服用数疗程。
疗效:治疗50例,症状、体征缓解好转率为90.9%,基础代谢率下降有效率为62.5%,甲状腺摄131碘率下降有效率为70%。治疗重度甲亢与抗甲状腺药物并用,可减少后者的毒性反应,缩短疗程。药理学证明:本方可促进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作用,提高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促进蛋白质合成和能量代谢,直接抑制甲状腺素的合成。〔余永谱,等.浙江中医杂志 1980;(8)∶360〕
2.复方甲亢宁片
组成:夏枯草、炙鳖甲、生牡蛎、玄参、太子参等。
适应证:主要用于甲亢肝阳上亢、气阴两虚型患者。
用法用量:上方加工成片剂,每次10片,每日3次,1个月为1疗程。
疗效:用本方片剂治疗甲亢指数简化方案T1>10者30例,最长服药6个疗程,临床治愈11 例,显效14例,好转4例,无效1例(服用本药时停用其他中西药物)。实验表明本方具有降低甲亢家兔能量代谢及血中TT3浓度的作用,其药理机制可能为:一方面减弱甲状腺激素靶器官、靶组织对甲状腺素的反应,另一方面加速对已进入血液循环的甲状腺激素的降解。且其中大部分药物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利用此中药复方的双向免疫调节作用,重建人体免疫系统的稳定性。〔陈梅湘,等.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1989;(3)∶147〕。
3 .甲亢丸
组成:橘红100克,清半夏150克,云苓150克,海藻150克,昆布150克,夏枯草200克,煅牡蛎150克,大贝150克,三棱100克,黄药子50克,甘草50克,琥珀10克,朱砂10克。
适应证:因内伤七情,忧思恼怒,日久酿成痰气郁结的瘿瘤。
用法用量: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5克,每日2次,每次1丸。
疗效:以本丸治疗甲亢125例,治愈65例,显效24例,好转23例,无效13例,治愈者最少服药90丸,最多服药180丸。
药物研究表明:本方中海藻、昆布、黄药子、夏枯草均为含碘中药,碘是合成甲状腺素(TH) 的一个要素,在一定剂量限度内,TH的合成量随碘的剂量增加而增加,倘若利用超过了限度则引起相反的结果——抑制甲状腺素的合成。药理剂量的碘,除抑制甲状腺素合成外,还同时抑制TH的释放。甲亢病人在碘剂治疗后,由于TH的合成与释放受到抑制,血中TH水平很快下降,甲亢症状便迅速开始缓解。〔黄泰康.中医疑难病方药手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7年〕
4. 昆明山海棠片
用法用量:甲组20例,每日服本品6片(相当于生药2.6克);乙组36例每日加用他巴唑15毫克。疗程4~8周,甲组缓解(临床症状缓解,心率<90次/分,血清T3、T4降至正常)19 例,乙组全部缓解。两组治疗后的血清T3、T4和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抗甲状腺微粒抗体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吴淦,等.中医杂志 1989;(8)∶36〕
5. 甲亢灵片
组成:夏枯草、墨旱莲、丹参、山药、煅龙骨、煅牡蛎等制成片剂。
适应证:甲亢阴虚阳亢型。
用法用量:治疗组每次服本品7片,每日3次,对照组用他巴唑2片(10毫克)每日3次,并分别用安慰剂2、7片。1个月为一疗程。
疗效:治疗组150例,对照组75例。结果两组分别治愈26、14例,显效89、36例,有效23、1 7例,无效12、8例,总有效率为92%、89.3%。心率、基础代谢、TT3、TT4两组治疗前后自身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杨春华.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1997 ;(4)∶5~6〕
七、常用于治疗甲亢的单验方
用于治疗甲亢的单方验方数量甚多,遍及古今文献,兹摘录如下:
(1)开结散:猪靥49枚(焙),沉香6克,朱砂49粒(罐煅),橘红12克,共为末。临卧冷酒徐徐服6克。五服见效,重者一料愈。(《本草纲目》)
(2)穿山龙浸膏(每1毫升含生药0.5克):每次10~20毫升,每日3次,治疗甲亢5例,连服2~3个月后,突眼症状可消失,余症也均好转。(《中药大辞典》)
(3)黄药子、生大黄各30克,全蝎、僵蚕、土鳖虫各10克,蚤休15克,明矾5克,蜈蚣5条,共为细末,用醋、酒各半调敷,保持湿润,每料药可用3日,7料为一疗程。〔蒋立基中医杂志 1987;(1)∶16〕
(4)治突眼性甲状腺肿方:大熟地30克,当归、枸杞子各15克,羌活1.5克,泽泻5克,每日1剂,连服2~6个月。〔徐福松中医杂志 1987;(1)∶16〕
(5)甲亢灵片:由煅龙骨15克,煅牡蛎15克,怀山药15克,旱莲草15克,紫丹参15克组成,制成糖衣片,每片0.25克,含量相当于生药5克。每次7片,每日3次口服。〔刘翠荣,等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8;(12)∶739〕
(6)蒲公英60克,水煎2碗,温服1碗,剩下一碗趁热熏洗,每天1次。治疗甲亢术后突眼加重症3例,效果良好。〔浙江中医杂志 1980;(8)∶362〕
(7)原料:壁虎2条,白糖适量。烹制方法:将壁虎去内脏洗净,炙干后研成细末,加白糖用开水冲服。
食用方法:每次1克,隔天1次,连服数天。
八、含碘中药在甲亢治疗中的使用
中医治疗甲亢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表现,辨证选药,诸如疏肝理气、滋阴降火类药物;化痰散结、活血化瘀类药物;益气养阴、温阳益气类药物等,其中包括含碘中药海藻、昆布、海带、紫菜、柳叶、黄药子、夏枯草、牡蛎等。临床实践表明这些不同类型的药物对不同证型的甲亢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随着中药药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人们对甲亢生理病理认识的不断深化,对含碘类中药治疗甲亢出现了不同的观点,一种为否定观点,认为含碘的中药方剂,其含碘量远超有效剂量,其不仅抑制甲状腺素的合成,还抑制了甲状腺激素在甲状腺内的释放,使血中甲状腺素含量很快下降,症状迅速缓解,如持续投用含碘浓度高的药物,甲状腺素的合成从碘的抑制下逸脱,使甲状腺内甲状腺激素的积存与日俱增,大量积存的甲状腺素释放入血液中,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骤增,可引起甲亢的复发、反跳。二是主张采用含碘类中药,认为含碘中药不仅可抑制甲状腺素的合成,还能抑制甲状腺素的释放,使血中的甲状腺素含量迅速下降,促使症状缓解,且中药的应用是建立在证候的基础上,并非单纯依附含碘成分为依据。故而笔者认为:在评价中药应用及疗效时,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原则,似较单纯的以药理成分为依据更合理,更切合实际。临床实践表明:含碘类药物并不是甲亢的禁忌证,甲亢危象的治疗,短期突击给予碘剂,甲亢术前准备也将碘剂作为重要程序,就是例证。关键是含碘中药运用的适应证要很好地掌握,含碘类中药的主要作用在于软坚散结,消除肿大之甲状腺,完全不含碘的方剂对甲状腺肿大之消散则较为困难。有人指出含碘中药适应证为:甲亢伴有甲状腺肿大者,待其阳亢症状有所缓解,以阴虚或气阴两虚为主要证候时,可投含碘中药以软坚消瘿,采用少量含碘方剂,既有碘的药理作用,又有其他药物相伍,与碘协同,变弊为利,从而提高疗效。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