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中医养生小孩感冒
2024-03-12 02:56:56 责编:小OO
文档

首先,中医对小儿的感冒有独特的见解,除了药物的治疗,中医可以选用针灸推拿,中医可选用揉一些穴位进行按摩治疗,感冒类型的不同,选择的穴位也不同。如风热感冒可以加推大脊,风寒感冒者加推三关发汗解表发散风寒,风热感冒者加推脊柱清热解表。

其次,如果发热较高,出现出汗多、口唇红、咽干等情况可用小儿清热解毒口服液或板兰根冲剂等。生活中对小孩引起的感冒,中医有很多的方法进行治疗,可以减少药物对小孩机体的损伤,但是如果出现高热不退的症状,要及时到大的医院进行就医诊治。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人体5个“退烧穴”,发烧感冒按按立刻见效

到了秋冬季节,稍不留意,感冒、咳嗽、头痛、流鼻涕、发烧就会上身,家中有小孩的最怕夜晚发烧,家长总是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如何是好!我们人体5个退烧穴,可以辅助治疗感冒发烧,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穴位。

大椎穴

大椎在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是督脉与身体十二正经中所有阳经的交会点,总督一身之阳,是解表退热的常用穴。在大椎穴,以三棱针点刺放血,

加拔火罐效果更好。也可以做大椎穴按摩,配合推脊柱,即用食、中二指腹或掌根自上向下由大椎穴直推到尾骨,约推100300次。

十宣穴

即十指尖,共10个。十宣穴急救用途较多,民间广泛应用于热病、癫痫、小儿惊风等。高热时,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35滴为宜。

曲池穴、合谷穴、外关穴

曲肘,横纹尽处,即肱骨外上髁内缘凹陷处为曲池。合谷俗称虎口,在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间凹陷中。曲池与合谷均属于手阳明大肠经,既能疏风解表,又能清泻阳明。外关在腕背横纹中点往上取两横指。外关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是解表退热的要穴。用毫针刺这3个穴,能降体温。也可按摩这3个穴,同时配合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横纹向上推向肘部约300次。

人体5个“退烧穴”,发烧感冒按按立刻见效

到了秋冬季节,稍不留意,感冒、咳嗽、头痛、流鼻涕、发烧就会上身,家中有小孩的最怕夜晚发烧,家长总是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如何是好!我们人体5个退烧穴,可以辅助治疗感冒发烧,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穴位。

大椎穴

大椎在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是督脉与身体十二正经中所有阳经的交会点,总督一身之阳,是解表退热的常用穴。在大椎穴,以三棱针点刺放血,

加拔火罐效果更好。也可以做大椎穴按摩,配合推脊柱,即用食、中二指腹或掌根自上向下由大椎穴直推到尾骨,约推100300次。

十宣穴

即十指尖,共10个。十宣穴急救用途较多,民间广泛应用于热病、癫痫、小儿惊风等。高热时,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35滴为宜。

曲池穴、合谷穴、外关穴

曲肘,横纹尽处,即肱骨外上髁内缘凹陷处为曲池。合谷俗称虎口,在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间凹陷中。曲池与合谷均属于手阳明大肠经,既能疏风解表,又能清泻阳明。外关在腕背横纹中点往上取两横指。外关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是解表退热的要穴。用毫针刺这3个穴,能降体温。也可按摩这3个穴,同时配合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横纹向上推向肘部约300次。

中医按摩是特别好的一个养生方法,感冒时可以按哪些穴位来改善身...3

当孩子感冒了,我们一定要区分清楚,到底这个感冒的症状是风寒还是风热。可以根据孩子的咽喉部红与不红来做初步的判断。咽喉部如果不红的话,多半事风寒感冒,而咽喉部如果红或臃肿,那多半是风热感冒。风寒和风热感冒都不适合吃油腻,粘滞,酸涩或者有腥味的食物。当然感冒也可以通过按摩一定的穴位来得到改善,接下来我就为大家提供一套按摩手法。

首先我们必须得明白这几个穴位的位置:天门穴位于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条直线坎宫。穴位于眉部,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呈一条直线。太阳穴位于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耳后高骨位于耳后入发际线高骨下凹陷处。风池穴位于颈后枕骨下大筋外侧凹陷中。风门穴位于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椎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肩井穴位于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

明白了以上穴位的位置我们就可以进行按摩了。

第1步,找到天门穴,用两手拇指自两眉头之间向上直推至额上前发际处。第2步,找到坎宫穴,用两手拇指螺纹面向自眉头向眉尾分推。第3步,找到太阳穴用拇指指端,柔运;第4步,找到耳后高骨。用双手中指指端揉耳后骨。

第5步,用双手从后面抱住孩子头部,拇指放在枕骨之下,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然后进行揉按。第6步,用双手拇指按揉风门穴。第7步,用拇指按揉大椎穴。第8步,左手拇指或食指中指按揉签冰雪,右手拿住其同侧的手指,屈伸肘腕并摇动其上下肢。学会以上的办法就能让孩子的感冒得到缓解。

中医按摩是特别好的一个养生方法,感冒时可以按哪些穴位来改善身...3

当孩子感冒了,我们一定要区分清楚,到底这个感冒的症状是风寒还是风热。可以根据孩子的咽喉部红与不红来做初步的判断。咽喉部如果不红的话,多半事风寒感冒,而咽喉部如果红或臃肿,那多半是风热感冒。风寒和风热感冒都不适合吃油腻,粘滞,酸涩或者有腥味的食物。当然感冒也可以通过按摩一定的穴位来得到改善,接下来我就为大家提供一套按摩手法。

首先我们必须得明白这几个穴位的位置:天门穴位于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条直线坎宫。穴位于眉部,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呈一条直线。太阳穴位于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耳后高骨位于耳后入发际线高骨下凹陷处。风池穴位于颈后枕骨下大筋外侧凹陷中。风门穴位于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椎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肩井穴位于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

明白了以上穴位的位置我们就可以进行按摩了。

第1步,找到天门穴,用两手拇指自两眉头之间向上直推至额上前发际处。第2步,找到坎宫穴,用两手拇指螺纹面向自眉头向眉尾分推。第3步,找到太阳穴用拇指指端,柔运;第4步,找到耳后高骨。用双手中指指端揉耳后骨。

第5步,用双手从后面抱住孩子头部,拇指放在枕骨之下,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然后进行揉按。第6步,用双手拇指按揉风门穴。第7步,用拇指按揉大椎穴。第8步,左手拇指或食指中指按揉签冰雪,右手拿住其同侧的手指,屈伸肘腕并摇动其上下肢。学会以上的办法就能让孩子的感冒得到缓解。

中医按摩是特别好的一个养生方法,感冒时可以按哪些穴位来改善身...3

当孩子感冒了,我们一定要区分清楚,到底这个感冒的症状是风寒还是风热。可以根据孩子的咽喉部红与不红来做初步的判断。咽喉部如果不红的话,多半事风寒感冒,而咽喉部如果红或臃肿,那多半是风热感冒。风寒和风热感冒都不适合吃油腻,粘滞,酸涩或者有腥味的食物。当然感冒也可以通过按摩一定的穴位来得到改善,接下来我就为大家提供一套按摩手法。

首先我们必须得明白这几个穴位的位置:天门穴位于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条直线坎宫。穴位于眉部,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呈一条直线。太阳穴位于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耳后高骨位于耳后入发际线高骨下凹陷处。风池穴位于颈后枕骨下大筋外侧凹陷中。风门穴位于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椎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肩井穴位于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

明白了以上穴位的位置我们就可以进行按摩了。

第1步,找到天门穴,用两手拇指自两眉头之间向上直推至额上前发际处。第2步,找到坎宫穴,用两手拇指螺纹面向自眉头向眉尾分推。第3步,找到太阳穴用拇指指端,柔运;第4步,找到耳后高骨。用双手中指指端揉耳后骨。

第5步,用双手从后面抱住孩子头部,拇指放在枕骨之下,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然后进行揉按。第6步,用双手拇指按揉风门穴。第7步,用拇指按揉大椎穴。第8步,左手拇指或食指中指按揉签冰雪,右手拿住其同侧的手指,屈伸肘腕并摇动其上下肢。学会以上的办法就能让孩子的感冒得到缓解。

风热感冒的症状及偏方

  冬季是小儿感冒的易发期,想要治疗小儿感冒,我们一定要辨证治疗。感冒有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之分,那么什么是风热感冒呢? 风热感冒的症状及偏方 有哪些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小儿风热感冒的相关知识。

风热感冒的症状及偏方

  小儿风热感冒的临床表现:

  发烧重,但怕冷怕风不明显;鼻子堵塞但流鼻涕,咳嗽声重,或有黏稠黄痰;头痛,口渴喜饮,咽红、干、痛痒;大便干,小便黄。检查可见扁桃体红肿,咽部充血,舌苔薄黄或黄厚,舌质红,脉浮而快等表现。

  小儿风热感冒的治疗:

  给孩子选择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如银花、连翘、菊花、薄荷、牛蒡子、桔梗等。 小儿中成药中含有以上成分的都可以给孩子吃。如“感冒清热冲剂”,每次服1/2-1袋,日服2-3次;或“小儿热速清口服液”,每次服10-15毫升,日服三次。

  小儿风热感冒症状,家长要知晓,下面给家长朋友推荐几款治疗风热感冒的食疗方:

  1、红薯煲芥菜

  红薯250克,芥菜150克。红薯去皮切小块,芥菜洗净,同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煮至红薯熟烂,加盐调味即可食用。可解表,发汗、清热,适用于风热感冒。芥菜含维生素C较多,维生素C可提高中性白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杀菌和抗病毒能力,减轻感冒症状和缩短病程。红薯含维生素C及β-胡萝卜素,保护上皮组织和呼吸道黏膜。

  2、西瓜汁

  西瓜一个,去皮和瓜子,将瓜瓤绞汁,每次服数勺,一日数次。

  3、大白菜白萝卜汤

  大白菜50克,白萝卜(或胡萝卜)50克,切细煮汤饮。

  4、乌梅水

  乌梅100克,去核,白糖25克,加水500毫升,火煎至200毫升,去渣后加入白糖,冷却后饮服。

  5、三根汤

  大白菜根3个,大葱根7个,芦根15克,用水煎服。每天1次,连服2-3天。可辛凉解表,适用于小儿风热感冒。大白菜味甘、性平寒,有通利肠胃、清热解毒、止咳化痰的功效。芦根味甘性寒,能清热、生津除烦、止呕。

风热感冒的诊断

  老中医告诉我们,风热感冒比较多出现在春季还有秋季,这主要是由于春天的时候风比较多,同时气温也在逐渐的增高,而风还有温热的邪气相遇之后容易导致身体出现多种疾病;夏季则是由于室外闷热,但是室内又比较的凉爽,特别是现在大多数人都喜欢使用空调,这就导致室内外的温差比较大,这样也容易患有风热感冒。

  很多人虽然直到有风热感冒,但是自己却不能够第一时间判断自己是否是患有了这种疾病,这就导致身体不能够及时的接受治疗,令健康受 到影响。现在,我就来为大家讲解风热感冒的诊断方法,一起来学习下吧!

  如果身体出现了发热的情况,并且身体中头痛的问题比较的明显。除此之外,还伴随有闭塞、留*的浓鼻涕,以及咳嗽咽喉干痛等等情况,那么就可以基本断定是身体出现了风热感冒这种疾病了。

  除此之外,如果身体还出现了口干舌燥以及咳嗽痰多,同时痰液是黄稠的;以及舌头颜色发红,舌苔薄黄,那么这些基本就能够证明是身体患有风热感冒了。

精彩推荐:

三伏天 夏季养生 衣服染色去除小窍门 手上张小水泡 *瘙痒 指甲上有竖纹 安眠药 腿抽筋 副乳

 

风热感冒的症状及偏方

  冬季是小儿感冒的易发期,想要治疗小儿感冒,我们一定要辨证治疗。感冒有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之分,那么什么是风热感冒呢? 风热感冒的症状及偏方 有哪些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小儿风热感冒的相关知识。

风热感冒的症状及偏方

  小儿风热感冒的临床表现:

  发烧重,但怕冷怕风不明显;鼻子堵塞但流鼻涕,咳嗽声重,或有黏稠黄痰;头痛,口渴喜饮,咽红、干、痛痒;大便干,小便黄。检查可见扁桃体红肿,咽部充血,舌苔薄黄或黄厚,舌质红,脉浮而快等表现。

  小儿风热感冒的治疗:

  给孩子选择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如银花、连翘、菊花、薄荷、牛蒡子、桔梗等。 小儿中成药中含有以上成分的都可以给孩子吃。如“感冒清热冲剂”,每次服1/2-1袋,日服2-3次;或“小儿热速清口服液”,每次服10-15毫升,日服三次。

  小儿风热感冒症状,家长要知晓,下面给家长朋友推荐几款治疗风热感冒的食疗方:

  1、红薯煲芥菜

  红薯250克,芥菜150克。红薯去皮切小块,芥菜洗净,同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煮至红薯熟烂,加盐调味即可食用。可解表,发汗、清热,适用于风热感冒。芥菜含维生素C较多,维生素C可提高中性白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杀菌和抗病毒能力,减轻感冒症状和缩短病程。红薯含维生素C及β-胡萝卜素,保护上皮组织和呼吸道黏膜。

  2、西瓜汁

  西瓜一个,去皮和瓜子,将瓜瓤绞汁,每次服数勺,一日数次。

  3、大白菜白萝卜汤

  大白菜50克,白萝卜(或胡萝卜)50克,切细煮汤饮。

  4、乌梅水

  乌梅100克,去核,白糖25克,加水500毫升,火煎至200毫升,去渣后加入白糖,冷却后饮服。

  5、三根汤

  大白菜根3个,大葱根7个,芦根15克,用水煎服。每天1次,连服2-3天。可辛凉解表,适用于小儿风热感冒。大白菜味甘、性平寒,有通利肠胃、清热解毒、止咳化痰的功效。芦根味甘性寒,能清热、生津除烦、止呕。

风热感冒的诊断

  老中医告诉我们,风热感冒比较多出现在春季还有秋季,这主要是由于春天的时候风比较多,同时气温也在逐渐的增高,而风还有温热的邪气相遇之后容易导致身体出现多种疾病;夏季则是由于室外闷热,但是室内又比较的凉爽,特别是现在大多数人都喜欢使用空调,这就导致室内外的温差比较大,这样也容易患有风热感冒。

  很多人虽然直到有风热感冒,但是自己却不能够第一时间判断自己是否是患有了这种疾病,这就导致身体不能够及时的接受治疗,令健康受 到影响。现在,我就来为大家讲解风热感冒的诊断方法,一起来学习下吧!

  如果身体出现了发热的情况,并且身体中头痛的问题比较的明显。除此之外,还伴随有闭塞、留*的浓鼻涕,以及咳嗽咽喉干痛等等情况,那么就可以基本断定是身体出现了风热感冒这种疾病了。

  除此之外,如果身体还出现了口干舌燥以及咳嗽痰多,同时痰液是黄稠的;以及舌头颜色发红,舌苔薄黄,那么这些基本就能够证明是身体患有风热感冒了。

精彩推荐:

三伏天 夏季养生 衣服染色去除小窍门 手上张小水泡 *瘙痒 指甲上有竖纹 安眠药 腿抽筋 副乳

 

中医养生,请问那些穴位治感冒啊

1.按摩风池穴:位于颈后两根大筋上端凹陷处,就是风池穴。用手手指来回搓擦风池穴,并用按揉的手法,直到局部发热,浑身轻松为止。

2.按摩太阳穴:太阳穴位于眉毛外侧与眼眉外侧之间的正中央。如患者头痛、头晕,可按摩太阳穴30-50次,或从上向下拉耳垂数10下,头昏、头痛症状可减轻。

3.按摩迎香穴:位于鼻翼旁开约一厘米的皱纹中,感冒、鼻塞时可按摩迎香穴,可上下按摩直到鼻通为止。

4.按摩大椎穴:次穴位于颈后正中,一个较大的骨头凸起的下缘凹陷处,用力按住大椎穴揉动100次,可起到预防、治疗感冒的作用。

5.按摩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外缘一横指处。用两手的食指、中指同时按摩同侧足三里穴,点,按揉数十次,有疏风,散寒、扶正驱邪的作用,可调节机体免疫力,防治感冒。

中医养生,请问那些穴位治感冒啊

1.按摩风池穴:位于颈后两根大筋上端凹陷处,就是风池穴。用手手指来回搓擦风池穴,并用按揉的手法,直到局部发热,浑身轻松为止。

2.按摩太阳穴:太阳穴位于眉毛外侧与眼眉外侧之间的正中央。如患者头痛、头晕,可按摩太阳穴30-50次,或从上向下拉耳垂数10下,头昏、头痛症状可减轻。

3.按摩迎香穴:位于鼻翼旁开约一厘米的皱纹中,感冒、鼻塞时可按摩迎香穴,可上下按摩直到鼻通为止。

4.按摩大椎穴:次穴位于颈后正中,一个较大的骨头凸起的下缘凹陷处,用力按住大椎穴揉动100次,可起到预防、治疗感冒的作用。

5.按摩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外缘一横指处。用两手的食指、中指同时按摩同侧足三里穴,点,按揉数十次,有疏风,散寒、扶正驱邪的作用,可调节机体免疫力,防治感冒。

中医养生,请问那些穴位治感冒啊

1.按摩风池穴:位于颈后两根大筋上端凹陷处,就是风池穴。用手手指来回搓擦风池穴,并用按揉的手法,直到局部发热,浑身轻松为止。

2.按摩太阳穴:太阳穴位于眉毛外侧与眼眉外侧之间的正中央。如患者头痛、头晕,可按摩太阳穴30-50次,或从上向下拉耳垂数10下,头昏、头痛症状可减轻。

3.按摩迎香穴:位于鼻翼旁开约一厘米的皱纹中,感冒、鼻塞时可按摩迎香穴,可上下按摩直到鼻通为止。

4.按摩大椎穴:次穴位于颈后正中,一个较大的骨头凸起的下缘凹陷处,用力按住大椎穴揉动100次,可起到预防、治疗感冒的作用。

5.按摩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外缘一横指处。用两手的食指、中指同时按摩同侧足三里穴,点,按揉数十次,有疏风,散寒、扶正驱邪的作用,可调节机体免疫力,防治感冒。

古代人都是用什么给婴幼儿治感冒咳嗽的

古代人都是中医治疗感冒咳嗽的。
  一、一般中医通常将咳嗽分为外感咳嗽(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和内伤咳嗽(痰湿蕴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耗),分七个证型。 
  1.风寒袭肺。咳嗽,痰稀薄白,咽痒,常伴鼻塞、流清涕、喷嚏、恶寒头痛、肢节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等。治宜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可选用通宣理肺丸(由麻黄、苏叶、前胡、杏仁、桔梗、陈皮、半夏、茯苓、枳壳等组成),每次服1丸,每日3次,用淡姜汤或温开水送服。其他功效相近的还有麻黄止嗽丸、解肌宁嗽丸、小青龙合剂(冲剂)等, 2.风热犯肺。咳嗽,咳声粗亢,痰稠色黄,咯痰不爽,伴有发热恶风、头痛汗出、咽干口渴、鼻流黄涕,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等。治宜疏风清热、宣肺止咳。可选用羚羊清肺丸(由羚羊角粉、浙贝母、大青叶、桑白皮、金银花、杏仁、枇杷叶、黄芩、前胡等中药组成),每次服1丸,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其他功效相近的还有桑菊感冒片、川贝止咳露、蛇胆川贝液(散)等,也可参考选用。寒咳、胃寒呕吐及糖尿病患者禁服。
  3.风燥伤肺。秋冬气候干燥伤肺,主要表现为干咳无痰,或痰黏稠难出、痰中带血丝、鼻燥咽干、身热口渴,舌尖红、苔薄黄而干,脉细数等。治宜清热润燥、生津止咳。可选用秋梨膏(由秋梨、浙贝母、麦冬、青萝卜、鲜藕、蜂蜜等制成),每次服15克,每日2次,温开水调服。其他功效相近的还有羊胆丸、莱阳梨膏等,也可参考选用。忌食辛辣香燥、肥腻及过于寒凉之品,宜戒烟。
  4.痰热郁肺。咳而气喘,痰多色黄黏稠,不易咯出,口鼻气热、口苦咽干、咽痛喉肿、胸痛胸闷,舌苔黄,脉弦数等。治宜清肺泻火、化痰止咳。可选用二母宁嗽丸(由浙贝母、知母、石膏、黄芩、栀子、栝楼皮、桑白皮、五味子、陈皮、茯苓、甘草等组成),每次服1丸,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其他功效相近的有清气化痰丸、羚羊清肺丸等,可参考选用。
  5.痰湿蕴肺。咳嗽多痰、痰白而黏,痰出即咳止,伴有胸脘胀闷、神疲乏力、身重困倦、饮食减少、恶心呕吐、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等。治宜健脾燥湿、化痰止咳。可选用千金化痰丸(由法半夏、茯苓、陈皮、白附子、白术、枳实、胆南星、海浮石、当归、知母、天花粉等组成),每次服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其他功效相近的还有二陈丸、橘红丸等,也可参考选用。
  6.肝火犯肺。咳时面赤、咽干口苦、痰滞咽喉,只咳不出、量少质黏或如絮条,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症状随情绪波动,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治宜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春夏秋冬走健康之路看四季养生网 健康饮食 养生问题 母婴保健 养生小常识
  可选用黛蛤散、泻白散加减(桑白皮、地骨皮、黄芩、山栀子、丹皮、青黛、海蛤壳、粳米、甘草等)。注意保持心情舒畅。
  7.肺阴亏耗。久咳不止,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伴有形体消瘦、口燥咽干、声音嘶哑、潮热盗汗、*隐痛,舌质红少苔,脉细数等。治宜养阴润肺、化痰止咳。可选用养阴清肺丸(由生地、玄参、麦冬、川贝母、白芍、丹皮、薄荷、甘草等组成),每次服1丸,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其他功效相近的还有百合固金丸、蛤蚧养肺丸等,也可参考选用。
  如果咳嗽日久不愈,痰少色白清稀,伴有气喘、声低无力、疲倦畏风,自汗心悸、面色苍白、手足欠温,易患感冒,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等,出现肺气虚的,治宜补肺益气、化痰止咳。可选用人参保肺丸(由人参、五味子、杏仁、玄参、枳实、砂仁、罂粟壳、麻黄、甘草等组成),每次服1丸,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其他功效相近的还有补肺丸、利肺片等,也可参考选用。
  二、在选方用药时要特别注意以下要点:
  1.注意分清外感与内伤。外感咳嗽多是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在天气变化受凉后突然发生,实证居多。内伤咳嗽多为久病,起病缓慢,常反复发作,病程长,邪实正虚居多。
  2.注意辨别咳嗽声音及发作时间。咳声高扬者属实症,低弱者属虚症。咳声嘶哑、病势急而病程短者,为外感咳嗽;病势缓而病程长者则属虚症。早晨咳嗽阵发加剧,咳嗽连声重浊,痰出咳减者,多为痰湿或痰热咳嗽;午后咳嗽加重或夜间有单声咳嗽,咳声轻微短促者,多属肺燥阴虚;夜卧咳嗽加剧,少气或伴气喘者,为久咳致喘的虚寒症。
  3.注意辨痰的颜色、性质及数量。痰少或干咳无痰者,多属燥热、阴虚症;痰多者,常属痰湿、痰热或虚寒症。痰白而稀薄者属风、属寒。痰白而稠厚者属湿;痰黄而黏稠者属热。

古代人都是用什么给婴幼儿治感冒咳嗽的

古代人都是中医治疗感冒咳嗽的。
  一、一般中医通常将咳嗽分为外感咳嗽(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和内伤咳嗽(痰湿蕴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耗),分七个证型。 
  1.风寒袭肺。咳嗽,痰稀薄白,咽痒,常伴鼻塞、流清涕、喷嚏、恶寒头痛、肢节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等。治宜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可选用通宣理肺丸(由麻黄、苏叶、前胡、杏仁、桔梗、陈皮、半夏、茯苓、枳壳等组成),每次服1丸,每日3次,用淡姜汤或温开水送服。其他功效相近的还有麻黄止嗽丸、解肌宁嗽丸、小青龙合剂(冲剂)等, 2.风热犯肺。咳嗽,咳声粗亢,痰稠色黄,咯痰不爽,伴有发热恶风、头痛汗出、咽干口渴、鼻流黄涕,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等。治宜疏风清热、宣肺止咳。可选用羚羊清肺丸(由羚羊角粉、浙贝母、大青叶、桑白皮、金银花、杏仁、枇杷叶、黄芩、前胡等中药组成),每次服1丸,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其他功效相近的还有桑菊感冒片、川贝止咳露、蛇胆川贝液(散)等,也可参考选用。寒咳、胃寒呕吐及糖尿病患者禁服。
  3.风燥伤肺。秋冬气候干燥伤肺,主要表现为干咳无痰,或痰黏稠难出、痰中带血丝、鼻燥咽干、身热口渴,舌尖红、苔薄黄而干,脉细数等。治宜清热润燥、生津止咳。可选用秋梨膏(由秋梨、浙贝母、麦冬、青萝卜、鲜藕、蜂蜜等制成),每次服15克,每日2次,温开水调服。其他功效相近的还有羊胆丸、莱阳梨膏等,也可参考选用。忌食辛辣香燥、肥腻及过于寒凉之品,宜戒烟。
  4.痰热郁肺。咳而气喘,痰多色黄黏稠,不易咯出,口鼻气热、口苦咽干、咽痛喉肿、胸痛胸闷,舌苔黄,脉弦数等。治宜清肺泻火、化痰止咳。可选用二母宁嗽丸(由浙贝母、知母、石膏、黄芩、栀子、栝楼皮、桑白皮、五味子、陈皮、茯苓、甘草等组成),每次服1丸,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其他功效相近的有清气化痰丸、羚羊清肺丸等,可参考选用。
  5.痰湿蕴肺。咳嗽多痰、痰白而黏,痰出即咳止,伴有胸脘胀闷、神疲乏力、身重困倦、饮食减少、恶心呕吐、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等。治宜健脾燥湿、化痰止咳。可选用千金化痰丸(由法半夏、茯苓、陈皮、白附子、白术、枳实、胆南星、海浮石、当归、知母、天花粉等组成),每次服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其他功效相近的还有二陈丸、橘红丸等,也可参考选用。
  6.肝火犯肺。咳时面赤、咽干口苦、痰滞咽喉,只咳不出、量少质黏或如絮条,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症状随情绪波动,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治宜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春夏秋冬走健康之路看四季养生网 健康饮食 养生问题 母婴保健 养生小常识
  可选用黛蛤散、泻白散加减(桑白皮、地骨皮、黄芩、山栀子、丹皮、青黛、海蛤壳、粳米、甘草等)。注意保持心情舒畅。
  7.肺阴亏耗。久咳不止,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伴有形体消瘦、口燥咽干、声音嘶哑、潮热盗汗、*隐痛,舌质红少苔,脉细数等。治宜养阴润肺、化痰止咳。可选用养阴清肺丸(由生地、玄参、麦冬、川贝母、白芍、丹皮、薄荷、甘草等组成),每次服1丸,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其他功效相近的还有百合固金丸、蛤蚧养肺丸等,也可参考选用。
  如果咳嗽日久不愈,痰少色白清稀,伴有气喘、声低无力、疲倦畏风,自汗心悸、面色苍白、手足欠温,易患感冒,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等,出现肺气虚的,治宜补肺益气、化痰止咳。可选用人参保肺丸(由人参、五味子、杏仁、玄参、枳实、砂仁、罂粟壳、麻黄、甘草等组成),每次服1丸,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其他功效相近的还有补肺丸、利肺片等,也可参考选用。
  二、在选方用药时要特别注意以下要点:
  1.注意分清外感与内伤。外感咳嗽多是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在天气变化受凉后突然发生,实证居多。内伤咳嗽多为久病,起病缓慢,常反复发作,病程长,邪实正虚居多。
  2.注意辨别咳嗽声音及发作时间。咳声高扬者属实症,低弱者属虚症。咳声嘶哑、病势急而病程短者,为外感咳嗽;病势缓而病程长者则属虚症。早晨咳嗽阵发加剧,咳嗽连声重浊,痰出咳减者,多为痰湿或痰热咳嗽;午后咳嗽加重或夜间有单声咳嗽,咳声轻微短促者,多属肺燥阴虚;夜卧咳嗽加剧,少气或伴气喘者,为久咳致喘的虚寒症。
  3.注意辨痰的颜色、性质及数量。痰少或干咳无痰者,多属燥热、阴虚症;痰多者,常属痰湿、痰热或虚寒症。痰白而稀薄者属风、属寒。痰白而稠厚者属湿;痰黄而黏稠者属热。

小儿感冒发烧咳嗽腹泻的家庭应对:食疗与调养

为什么要学这些?不是有医生吗?我的回答如下:

1、《黄帝内经》曰:“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 这里没有贬低下医的意思。旨在告诉我们,治未病和治欲病的重要性。治未病,可以视为我们现在说的“保健养生”。治欲病,是在我们看到一点疾病的征象的时候,及早干预,把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在孩子刚开始打喷嚏流鼻涕的时候,及时应对,避免孩子后面去医院受罪啊。

2、作为家长,了解最基本的养生保健知识,不仅防病治病,更能帮孩子调理出一个好体质。体质好,未来的抗病力就强,无论生命质量还是寿命,都受益。体质的调理,医生是帮不上什么忙的。全靠平日的点滴。

3、是药三分毒,无论中西医。所以,能用食疗和物理方法解决问题的,就别非得去开药。不找医生不等于不作为,有些举手之劳就能帮孩子。怎么吃有利于恢复?怎么吃会让病加重?看完本文,你就心中有数了。

另:小儿中医经络穴位按摩,是我推荐的法宝,也是我当年下功夫最多的。女儿生病,饮食调整和经络穴位按摩,是我的首选。松子从没因为感冒发烧腹泻这样的小问题动用过西医。怕篇幅太长,我将专门开一篇详解小儿中医按摩方法。敬请期待《最安全自然的治本之法 -- 小儿中医按摩详解:感冒、发烧、咳嗽、腹泻、日常保健!》

正文之前,必须强调,我并没主张拒绝就医。基本医学常识一点儿都不懂的家长,如果看了本文还是不开窍,该找医生还得找。还有些必须及时就医的指征,只要发现孩子有这些指征,都要高度警惕,及时看医生。

需要及时送医的症状有:

1、呼吸增快,鼻翼扇动,且胸凹陷,怀疑是肺炎。或呼吸困难,比如哮喘发作。(胸凹陷指吸气时胸壁下部分凹陷,这是由于肺组织弹力差、吸气费力所致。若吸气时仅有肋间或锁骨上方软组织内陷则不是胸凹陷。正常时,2个月以下呼吸每分钟≥60次,2个月~1岁每分钟≥50次,1~4岁每分钟≥40次。)

2、嗜睡且不易叫醒,甚至神智不清。

3、已不能喝水,出现惊厥。

4、高烧39.5℃以上,退烧药无效。

5、普通的感冒,再严重,一周之后就算没好,也至少能看出好转的迹象。否则,就怀疑不是普通的问题,需要就医细查。

一、感冒发烧

1、首先要知道一个常识:

对感冒,没有特效药。市面上治感冒的西药只抑制症状。中药也是辅助已经失衡的机体恢复平衡,受寒的祛寒,上火的清热,加快恢复。就算不吃药,一周左右也能好。

2、我对西药治感冒的看法:

既然只是抑制表面症状,我宁可难受,也不要抑制。为什么?不是我喜欢受罪。要知道,人体是很巧妙的。那些症状绝不是无缘无故的。

为什么打喷嚏流鼻涕?那是身体自发排寒排毒的过程啊。吃药抑制身体抗病,这不是和自己作对吗?本该排出体外的寒,被留在体内。有时候,就算这次病好了,身体里还残留着没清干净的寒邪,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短时间内反复感冒,体质越来越差的原因,其实就是身体里有累积的寒没祛干净,稍有风吹草动就兴风作浪。也有个别情况是元气充足自发排寒,出现类似感冒症状,这一般是有好中医调理体质一段时间后发生, 不多见。

为什么头昏头痛?那是身体想叫你停下手上的一切,赶紧休息啊。感冒西药里,多少都含有止痛成份,麻醉神经并不能治病,白白增加肝肾负担 。

为什么发烧?那是身体积蓄能量,对病邪发起总攻啊,高温利于我们身体打胜仗啊。一见发烧立即就用药强行退烧,让身体好不容易积蓄力气发起的进攻,还没开始战斗就鸣金收兵了,蠢啊。我不是完全反对退烧药,在高烧超过一定限度,而且物理降温仍然无效时,要考虑用药。还有连续高烧超过一定限度时,也考虑用药。具体限度是多少,要看个体差异和孩子当时的状态。后面我会再说。

还有嗓子发炎,只要感冒,去医院抽血查,大多都会说有问题。要么是单纯的细菌感染,要么是单纯的病毒感染,要么是两者合并。只要涉及到细菌感染,多数西医直接就给上抗生素了。不能怪医生,因为他不能不作为啊,万一严重了是要担责任的。要知道,生病的时候,人体处于失衡状态,体内原来达到平衡的菌群这时候会有作乱的,所以血液里查出征象一点不奇怪。我会先试着通过食疗等帮助身体恢复正气,靠自己杀菌。同时密切观察,如果三天后仍然没有好转趋势,则可考虑用抗生素。抗生素必须足量,完成五到七日的全疗程,以免产生耐药性。

3、我对中药治感冒的看法:

是药三分毒,中药亦如此。中药之所以能治病,是取了药材的偏性。因为生病时身体本身就失衡,寒热失衡、阴阳失衡、气血失衡等等,对应的取药的偏性纠正身体的“偏”。因此,没病的人,或者用药方向错误的,药物的偏性就会对健康造成伤害。但,毕竟,中药以天然的动植物为主。相比人工合成的化学分子,天然的东西更容易被身体解毒。在有高明中医的指导下,中药治感冒见效很快,而且治本,有寒排寒,有热化热,不留余患。

4、先分清感冒类型:

西医把感冒分成细菌型和病毒型。中医分为风寒、风热、寒热交杂。还有一种积食导致的胃肠型感冒,我觉得可以归为热感。其实西医里的病毒型感冒我觉得也可大致归入热感。生病是一个过程,随时会变化。先风寒,后入里化热,是比较常见的。比如,先是清鼻涕,过几天变成黄浓鼻涕,最后又变回清鼻涕。说明先是受凉,之后寒邪入里化热,最后寒邪被赶回体表。所以市面上多数感冒中成药里,凉热性的药都有,既驱寒又清内热。

打喷嚏。流水样或蛋清样鼻涕。鼻塞。手脚发凉。若咳嗽,咳出来的痰清稀。舌苔薄白。风寒感冒的发烧通常不会持续发作,而是间歇性反复。

别以为夏天就没有风寒感冒。现在到处是空调,冷热交替频繁,在外面一身汗进了空调房直接吹冷风,虽然是夏天,照样属于风寒。

没有明显的感冒症状,突然就发起烧。有的孩子,发烧前,手脚心发烫,嘴唇发干发红,面色发红、睡觉爱出汗的孩子突然不出汗了,皮肤感觉是干干热热的,有的咽喉肿痛、黄流浓鼻涕、舌苔黄或红、小便黄且气味重,这都是风热或积食感冒的预兆。热感不一定是热着了,有可能是前段积累起来的火气或者积食。

5、风寒感冒发烧的应对:

外感病的初起阶段很重要,一发现清鼻涕的时候,立即采取措施,寒还在体表,很容易驱。若从体表的太阳经深入到少阳经、阳明经,则是加重了。

首先,绝对保暖,不能继续受凉,不能吹风。用热水泡脚,让手脚温暖起来。喝温水。不吃冰品,不吃性寒凉的食物,什么是性寒凉?比如西瓜,性大寒。食物寒热性质上网搜。

还有一条通则:一切疾病发作时,都应饮食清淡,忌煎炸油腻。粥或面条这种容易消化的最好。尽量减轻肠胃负担,节省气血,让身体可以集中精力驱病邪。生病时吃得再好,都吸收不了多少,反而是拖累。

然后,一岁内的喝红糖水,红糖水性温,可祛寒。本来生姜红糖水驱寒很好的,但孩子受不了姜味,而且曾有人认为小儿不宜用生姜,对有争议的还是谨慎点。平时煮粥煮汤放点姜,吃不出姜味,能驱点寒。不能吃姜,那怎么办?

介绍一个好东西,药食同源的紫苏叶,苏叶煮水喝驱寒效果很好,特别是肺寒。五六岁的孩子,一般五到六克就行。其实我从来不称,随意,觉得受寒重,就多放点。苏叶在中药店很便宜,是晒干的,家中常备品。松子一出清鼻涕,我就煮一次当水喝,半杯下去,鼻涕不知什么时候就没了。根本不会拖到真正感冒发烧再折腾。

实在不肯喝的,也可以用苏叶六克熬水,然后兑温水,泡脚,也能祛寒。

风寒发烧:

小儿发烧有个特点:如果手脚冰冷、面色苍白说明体温还会上升。一旦手脚暖和了、身上出汗了,体温就可以控制,并很快能降温。

对前囟门还未完全闭合的婴儿,大人用手心捂在婴儿前囟门处(最好是爸爸捂,因为男士热量大,宝宝容易出汗),直到微微出汗,这时宝宝的鼻子通了,呼吸匀称了,温度也下降了。再把宝宝叫醒,多喂些温开水或红糖水。

2岁以上的,先搓脚心,把热往脚下引,把脚搓热了再搓小腿,小腿搓热了再搓手、膀子、后背,最后是耳朵。按摩时要轻、要慢、多喂水。

也可用新鲜生姜30克,捣烂后加水适量煎煮,水开后兑入凉水给宝宝洗浴,然后擦干盖好被子,等到全身出一层小汗就能降温。

另,带须葱白+淡豆豉烧水喝,对风寒发烧退烧神速。但我本人没亲自考证。考虑葱白和豆豉都是平常食物,试试无妨。具体方法是:

带须葱头一个,淡豆豉三十粒为最轻剂。小葱的话,就葱白连须3-5根。淡豆豉药店有卖。如脉虚气弱者(脸色黄,唇干,精神不好胃口不好等),豆豉改用黄豆最妥。凡用葱豉汤,舌有黄苔,无论润燥,均用。

6、风热、积食感冒发烧的应对:

喝淡盐水,泡脚,搓脚心,多喝温开水。绝不能再吃上火的食物。特别是积食引起的,更要清淡饮食,甚至只给吃粥。也可喝点小儿七星茶,祛内热。烤馒头片能消积食,不要放油,直接在锅上烤到快焦之前就行。

发烧的时候,物理降温效果不错。用温水擦四肢和额头,不要擦胸口,注意不要用酒精和冷水。

对婴幼儿来说,还有一种发烧可能是婴狎急疹。这种没有感冒症状,不用退烧,烧3天疹子发出来自己就好了。

对病毒*冒,有一个小方子:夏枯球煎水喝。我自己没试过,但据说很有效。

关于咽喉肿痛:

许多人有误解,以为嗓子发炎这样的热感,就可以吃冰品降温消火。实际上,要看是实火还是虚火。实火指的是真正的由外界高温或上火食物引起的。什么是虚火,继续往下看就知道了。如果是虚火,吃冰品就是雪上加霜。要知道,冰品的寒凉与中药材的凉性不同。冰品并不能消虚火,反而会让体内虚火加重。而且,许多表面上看是上火的嗓子疼、口腔溃疡等,恰恰是因为过度冰品导致的。

冰品加重虚火的原理是:

消化道的功能之一是要把食物加热至体温,因为营养的消化和吸收过程中需要各种消化酶,这些消化酶只有在一定高的温度下才能的挥作用,其实就是化学反应的过程。学过化学的人都知道,提高温度是促进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

因此,冰品下肚之后,肠胃感受到低温,就要调动人体能量赶紧加热这些冰冷的东西。想过吗?你贪图一时痛快吃下的一罐罐冰饮料,要耗费多少气血能量加热成体温?想过你的胃吗?它是肉做的啊,这样冷热刺激,年轻时元气足,还不至于生病。继续这样消耗宝贵的元气,等四五十岁再看吧,各种慢性疾病其实都不是一日而成的。

身体气血不足的时候,怎么办?不能让冰冷的东西放在肠胃里不管啊。于是,身体不得已,只好调用最宝贵的肾精元气,那是出生时先天带来的一罐能量啊,这能量是没法后天补充的,进补和保养只能降低它的消耗,这罐能量耗尽便是人生命终结的时候。这能量是极高效的,为了加热冰品,身体调用的肾元能量供应完了肠胃,还有剩余,这些剩余便化热往上走,哪里薄弱就把虚火发在哪里。这时就有了嗓子疼嘴里烂。这就是虚火,而不是实火。

咽喉肿痛可考虑用金银花加菊花煮水当茶喝,清热解毒。松子从来没有嗓子疼过,对这个我经验不多。但我自己小时候三天两头闹嗓子,那时只要上医院就是抗生素,不好。现在的我再嗓子疼或哑,我就以穴位按摩为主。

7、关于退烧药:

医生的说法是:三天内的持续高烧对身体没有实质性伤害,但孩子肯定不好受。所以,适当吃点退烧药,把体温降一降,虽然对疾病起不到任何治疗作用,但能让孩子感觉好受点儿,能有精神吃点东西喝喝水,对恢复有帮助。个别孩子持续高烧容易高温惊厥,退烧药可以防止此现象,尽管高温惊厥对身体也没有实质性的伤害。所以,退烧药这东西,吃与不吃,全看个体了。但刚开始发烧就立即用退烧药是没有必要的,身体抗病的自然反应,顺应它,密切观察即可。

排除因哭闹喝奶等引发的体温正常升高之后,肛温高于39度或腋温高于38.5度时,才用解热药。这是书上写的,我个人觉得还可以再高点才用。或者先用物理降温,最后再考虑用药。

退烧药的选择:

1)对乙酰氨基酚类:泰诺林缓释片、泰诺林溶液、百服宁。两个月以上可用。吸收迅速安全,退热温和平稳,副作用少,服药后30分钟退热,作用可持续4-6小时,4小时后可重复使用,每日最多用5次。

2)布洛芬类:美林布洛芬悬(滴)液。六个月以上可用。吸收迅速,退热明显,作用持续时间较长6-8小时,6-8小时后可重复使用,每日最多用4次。虽对胃不好,引起视力减弱,皮肤过敏等副作用,但每日少于4次也安全。小孩最好不用这个。

3)萘普生类:与布洛芬同属一类,吸收迅速解热镇痛,2-4小时退热高峰,可持续13-14上时,每日2次,适用于贫血、肠疾病或不耐受布洛芬的患儿。

4)对小儿副作用大,不应选用的有:阿司匹林、安乃近类(诺静)、复方氨基比林制剂。

二、咳嗽

咳嗽是人体排除废物的反应,咳嗽开始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不能盲目止咳。感冒过后的咳嗽,如果还有感冒的情况,那就先治感冒,感冒好了,咳嗽才可能消失,因为咳嗽只是感冒带来一个症状而已。

可是,感冒好了,就剩咳嗽,怎么办?

分清寒热。中医把小儿咳嗽大致分为:寒咳、热咳、寒热交杂、积食咳嗽。

现在生活好了,零食多,家长怕营养不良又爱*孩子吃大鱼大肉,所以积食咳嗽十分常见,肺和大肠相表里,大肠积热会向上影响到肺。

积食咳嗽的特点:在咳嗽同时,有手心发热的现象,痰多,夜里咳嗽为多。舌苔很厚,口中有味,大便不爽、臭,肚子胀。

积食咳嗽,首先控制饮食,忌大鱼大肉,清淡饮食,以蔬菜瓜果为主,吃点稀粥清清肠胃。

可用焦三仙各九克熬水,熬二十分钟即可。也可以用中成药: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

(以下有关寒咳的内容,选摘自中医博士罗大伦的博客。)

外感咳嗽。和感冒一样,开始的时候受了寒,身上冷,流清鼻涕,痰是白色的,如果刚刚发现孩子有了这些症状,其实此时处理是很简单的。

用苏叶,一般五六岁的孩子,六克就可以了,再小的孩子三克即可,然后放入一点橘子皮,就是水果摊上卖的橘子,很多朋友问,到底是桔子还是橙子?回答是都可以,橘子类植物的药用相似。用橘子的四分之一个皮,洗干净,切成条,和苏叶一起熬水。熬的时候要注意,治疗肺经的药,开锅三五分钟即可,取其轻清之气。煮出来温热的时候喝。

同时,可以用苏叶六克熬水,兑入温水中,泡脚,这样寒邪散去,则身体就能恢复了,一般轻浅咳嗽在最初的阶段,马上采取这样的措施,基本可以抵抗回去的。

但是,如果这个阶段过去了,就进入了第二阶段,此时外邪开始和身体斗争,身体内出现了热证,这叫外寒里热的阶段,此时鼻涕开始黄了,或者黄白相间,一会儿是清的,一会儿是黄的,这是寒热错杂了,痰也是*或黄白相间,很多孩子不会咳痰,但是可以听到声音大起来了,痰声很大。

第二阶段适用的治咳嗽的中成药:

我选的这三种,在制方的时候,都考虑到了外寒里热的情况,都用麻黄来散外寒,宣肺,这是张仲景的麻杏石甘汤的思路,然后用一些清热的药物来清里热,一般的孩子的咳嗽,只要服用这些药物,基本都可以逐步恢复,不至于发展。

1)儿童清肺口服液(同仁堂)

     【成份】麻黄、苦杏仁(去皮炒)、石膏、甘草、桑白皮(蜜炙)、瓜蒌皮、黄芩、板蓝根、法半夏、浙贝母、橘红、紫苏子(炒)、葶苈子、紫苏叶、细辛、薄荷、枇杷叶(蜜炙)、白前、前胡、石菖蒲、天花粉、青礞石(煅)。

2)葵花牌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

 【组方】麻杏石甘汤、双黄连、白虎汤
 【成分】麻黄、苦杏仁、石膏、甘草、金银花、黄芪、连翘、板蓝根、鱼腥草、知母、麦冬

3)小儿咳喘灵口服液

 【成份】麻黄、石膏、苦杏仁、瓜蒌、板蓝根、金银花、甘草。

特别提示:孩子的咳嗽,如果进入外寒里热阶段(就是我说的第二阶段),服用中成药,两三天没有任何好转,而且有加重的趋势,说明此次外邪来势凶猛,并非口服成药可以解决,需要好中医来处理,这是一个原则,家长切记。
  
当这个外寒里热的阶段过去后,往往会回到外寒阶段,此时余邪未尽,孩子的鼻涕又清了,痰是白色的,没有大的症状了,可能鼻音还有点重,这是邪气又重新回到外表了,这是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适用的治咳嗽的中成药:

可用著名方子止嗽散: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陈皮,可以加入款冬花,一般每味药的用量都是三克,这是五六岁的孩子的用量,最好让附近的中医给加减一下,更安全。熬药的时候,先泡药二十分钟,然后熬开锅七八分钟即可熬。这样的药物不要多服,一般二三天即可,千万别一下子服用一个月。这个方子是清代医学家程国彭在《医学心悟》里创立的方子,他自己说的“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逐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

感冒之后剩余的寒证咳嗽:

此时剩余一点寒邪,残留体内,身体没有办法自己清除,多半是自己体内阳气不足,尤其是脾胃阳气不足,无法清除残余寒邪。此时,可用泡脚的方法,也可以吃烤橘子。

具体的做法是:用橘子一个,颜色微微发红一点的好,然后把炉灶的煤气打开,放中火,然后用筷子,把橘子放在炉灶上烤,很快,接触火的地方,就会变黑,然后,要用筷子反转橘子,让其他地方接触火苗,等橘子全部黑的时候,就可以闭火了。橘子皮的颜色变黑就可以了,不要烧成炭了。把橘子拿下来,放温,然后剥开橘子,让孩子吃里面的橘子肉。每次吃一个,一天吃两个,或者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胃口来决定。

(以下有关热咳的内容,选摘自中医博士罗大伦的博客。)

有热邪残余该怎么办?此时,如果有黄痰、黄鼻涕,则要继续清外邪,这是邪气还较盛的表现。这个时候就要请中医开方子或者服用一些中成药。

如果,此时没有什么痰了,或者痰很少,但是很黏稠,往往是干咳,而孩子的舌质是红的,大便容易干,手脚容易发热,尿容易黄等的情况如果出现了,则可以判断剩下了一点残余的热,此时往往是燥热为患。

这时可用流传很广的川贝炖梨。具体的做法是:用川贝粉三克左右,同时把一个白梨上端切开,挖去梨核,把川贝粉放入,然后再盖上,把梨放入一个碗里面,碗里面添些水,然后放入蒸锅内开始隔水蒸三十分钟左右。吃梨喝汤。

但是,记住,感冒后一般寒邪残留的居多,有热邪残留的,往往是这个人的体质偏热,或者最近上火了,或者夏秋天气燥热,或者是冬天北方暖气燥热等等,一定是有原因的,要分辨一下。

(本段摘自博客“老中医奶奶的故事系列”)咳嗽若是热感引起,特别是病毒型感冒引起,最好用香蕉蒸冰糖来服,方法是将香蕉中加入适量的冰糖,然后放入碗内,再放入锅内隔水蒸熟吃,夜晚睡觉前吃效果更佳,几次就好。当然,微波炉里也是可以蒸的。这些都是食品,一般吃不坏人。当然糖尿病人就不要用了。再就是老方子秋梨膏,这是老北京人的最爱,有些超市有卖,可惜知道这个的人现在不多了,可惜。

三、腹泻

松子出生不到两个月时有过一次严重腹泻。一两岁时也常拉肚子,腹泻这事儿,我还算有经验。我的经验是:平时注意调养脾胃是重中之重,而不是等闹病了再忙活。调养之后,松子三岁以后,再没拉过肚子,也没便秘过。

腹泻的原因:

1、积食:对小婴儿来说,接触外界细菌和病毒的机会不多,特别是半岁之内,腹泻一般是因为肠胃功能未健全,消化不良,主要原因是积食。通常发生在连续超量喝奶之后。大孩子也一样会因积食闹肚子。此时的大便:不臭、*、有奶瓣或未消化的食物。孩子会厌食、舌苔白厚。

2、风寒腹泻:松子不到两个月时的腹泻就属这种。带她楼下放风,吹了点儿风,回来不久就拉肚子了。这种孩子一般本身脾胃就偏弱。对策也很简单,后面会讲。

3、脾虚型腹泻:这种会是慢性的,不会集中很突然很严重。这种孩子需要格外用心健脾养胃。

4、细菌感染腹泻:其实腹泻的只要去医院验大便,肯定能验出几个白细胞甚至潜血。就算不是因为细菌引发的腹泻,拉了那么久肚子,肠道粘膜多少有损伤,所以出现白细胞真的不奇怪。并不意味着必须要用抗生素。用不用,看孩子具体情况。只要孩子精神好、可正常进食流质,我认为就可以先试食疗办法,不行再考虑抗生素。

5、病毒感染腹泻:比如俗称的秋季腹泻就是。对于病毒,人类还没有特效药,只有依靠自身抵抗力恢复。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做有利于提高抵抗力的事情。

腹泻的对策:

1、首要减食,不吃生冷蔬果,更不可吃冰品。吃奶的婴儿奶粉要冲得稀点儿。大孩子以白粥或汤面为主,特别是粥上层的米油,最养脾胃。现在的孩子几乎天天鱼肉虾不断,时间长了就积食,积食就会厌食或者生各种病。中医书里讲鱼虾一周两次足够,常吃牛肉鸡肉,不一定非得每天都有肉,偶尔素食一天是很健康的,让脾胃得到休息。

2、天然食物止泻:胡萝卜煮水喝,是我的首推法宝,不仅止泻,还能补充水份和营养,胡萝卜是健脾的好东西。把胡萝卜切片或丝,煮水,浓淡看孩子接受度定,当水时不时喝。松子每次腹泻都是胡萝卜水起大作用。西药的思密达是物理止泻的药,试过的就知道那有多难下咽了,就像往下吃石膏粉,而且不能久用,有副作用。还有一种天然止泻食物:苹果煮水。煮完,喝水吃苹果。这个法子我没用过,因为女儿喜欢胡萝卜煮水。

3、风寒腹泻:用白胡椒碾碎沾酒贴在肚脐,驱风寒。国内有卖治小儿腹泻的肚脐药贴,我想原理大致相同。松子婴儿时风寒腹泻了半个月,就是贴肚脐加喝胡萝卜水好的。

4、严重腹泻的容易脱水,注意补充水份。也可以补充生理盐水,药店有卖的,口服。自己用盐兑水也行,比例自己上网查。我没用过盐水,少喝点粥,加点小菜,足够了。

5、关于细菌感染:其实腹泻的只要去医院验大便,肯定能验出几个白细胞甚至潜血。就算不是因为细菌引发的腹泻,拉了那么久肚子,肠道粘膜多少有损伤,所以出现白细胞真的不奇怪。并不意味着必须要用抗生素。用不用,看孩子具体情况。只要孩子精神好、可正常进食流质,我认为就可以先试食疗办法,不行再考虑抗生素。

6、虽说抗生素尽量不用,但严重腹泻持续时间太长,甚至脱水,则需要上抗生素,但一定要先化验大便,做大便细菌培养后,选用相应抗生素,不能上来就用广谱抗生素,不得已使用后一定要补充益生菌。

7、病好后,一定要调养脾胃。办法是:常吃淮山薏米粥。比例不用特别精确,也要看孩子接受度。我是把淮山干和薏米打成粉,煮大米粥时放进去。消化不良可以放一两片山楂干,久病、虚弱的可以放点黄芪。薏米性偏凉,有寒证时不放或少放。这些一定是病好后才吃的。生病时绝不可乱补。

8、所以病后要注意补充益生菌,恢复肠道菌群平衡。一岁前直接服用益生菌制品。一岁后可吃酸奶等含益生菌的食物。

9、有健脾的中成药,但我没给孩子用过,通过食疗已经很有效了。这里也介绍一下中成药,醒脾养儿颗粒(健兴),可以健脾、养血、安神,对于脾虚、贫血、夜啼、哭闹的宝宝效果不错。

(怕篇幅太长,我对小儿中医按摩一字没提,其实这是我推荐的法宝,我将专门开一篇详说。敬请期待《 最安全自然的治本之法 -- 小儿中医按摩详解:感冒、发烧、咳嗽、腹泻、日常保健! 》)

小儿感冒发烧咳嗽腹泻的家庭应对:食疗与调养

为什么要学这些?不是有医生吗?我的回答如下:

1、《黄帝内经》曰:“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 这里没有贬低下医的意思。旨在告诉我们,治未病和治欲病的重要性。治未病,可以视为我们现在说的“保健养生”。治欲病,是在我们看到一点疾病的征象的时候,及早干预,把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在孩子刚开始打喷嚏流鼻涕的时候,及时应对,避免孩子后面去医院受罪啊。

2、作为家长,了解最基本的养生保健知识,不仅防病治病,更能帮孩子调理出一个好体质。体质好,未来的抗病力就强,无论生命质量还是寿命,都受益。体质的调理,医生是帮不上什么忙的。全靠平日的点滴。

3、是药三分毒,无论中西医。所以,能用食疗和物理方法解决问题的,就别非得去开药。不找医生不等于不作为,有些举手之劳就能帮孩子。怎么吃有利于恢复?怎么吃会让病加重?看完本文,你就心中有数了。

另:小儿中医经络穴位按摩,是我推荐的法宝,也是我当年下功夫最多的。女儿生病,饮食调整和经络穴位按摩,是我的首选。松子从没因为感冒发烧腹泻这样的小问题动用过西医。怕篇幅太长,我将专门开一篇详解小儿中医按摩方法。敬请期待《最安全自然的治本之法 -- 小儿中医按摩详解:感冒、发烧、咳嗽、腹泻、日常保健!》

正文之前,必须强调,我并没主张拒绝就医。基本医学常识一点儿都不懂的家长,如果看了本文还是不开窍,该找医生还得找。还有些必须及时就医的指征,只要发现孩子有这些指征,都要高度警惕,及时看医生。

需要及时送医的症状有:

1、呼吸增快,鼻翼扇动,且胸凹陷,怀疑是肺炎。或呼吸困难,比如哮喘发作。(胸凹陷指吸气时胸壁下部分凹陷,这是由于肺组织弹力差、吸气费力所致。若吸气时仅有肋间或锁骨上方软组织内陷则不是胸凹陷。正常时,2个月以下呼吸每分钟≥60次,2个月~1岁每分钟≥50次,1~4岁每分钟≥40次。)

2、嗜睡且不易叫醒,甚至神智不清。

3、已不能喝水,出现惊厥。

4、高烧39.5℃以上,退烧药无效。

5、普通的感冒,再严重,一周之后就算没好,也至少能看出好转的迹象。否则,就怀疑不是普通的问题,需要就医细查。

一、感冒发烧

1、首先要知道一个常识:

对感冒,没有特效药。市面上治感冒的西药只抑制症状。中药也是辅助已经失衡的机体恢复平衡,受寒的祛寒,上火的清热,加快恢复。就算不吃药,一周左右也能好。

2、我对西药治感冒的看法:

既然只是抑制表面症状,我宁可难受,也不要抑制。为什么?不是我喜欢受罪。要知道,人体是很巧妙的。那些症状绝不是无缘无故的。

为什么打喷嚏流鼻涕?那是身体自发排寒排毒的过程啊。吃药抑制身体抗病,这不是和自己作对吗?本该排出体外的寒,被留在体内。有时候,就算这次病好了,身体里还残留着没清干净的寒邪,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短时间内反复感冒,体质越来越差的原因,其实就是身体里有累积的寒没祛干净,稍有风吹草动就兴风作浪。也有个别情况是元气充足自发排寒,出现类似感冒症状,这一般是有好中医调理体质一段时间后发生, 不多见。

为什么头昏头痛?那是身体想叫你停下手上的一切,赶紧休息啊。感冒西药里,多少都含有止痛成份,麻醉神经并不能治病,白白增加肝肾负担 。

为什么发烧?那是身体积蓄能量,对病邪发起总攻啊,高温利于我们身体打胜仗啊。一见发烧立即就用药强行退烧,让身体好不容易积蓄力气发起的进攻,还没开始战斗就鸣金收兵了,蠢啊。我不是完全反对退烧药,在高烧超过一定限度,而且物理降温仍然无效时,要考虑用药。还有连续高烧超过一定限度时,也考虑用药。具体限度是多少,要看个体差异和孩子当时的状态。后面我会再说。

还有嗓子发炎,只要感冒,去医院抽血查,大多都会说有问题。要么是单纯的细菌感染,要么是单纯的病毒感染,要么是两者合并。只要涉及到细菌感染,多数西医直接就给上抗生素了。不能怪医生,因为他不能不作为啊,万一严重了是要担责任的。要知道,生病的时候,人体处于失衡状态,体内原来达到平衡的菌群这时候会有作乱的,所以血液里查出征象一点不奇怪。我会先试着通过食疗等帮助身体恢复正气,靠自己杀菌。同时密切观察,如果三天后仍然没有好转趋势,则可考虑用抗生素。抗生素必须足量,完成五到七日的全疗程,以免产生耐药性。

3、我对中药治感冒的看法:

是药三分毒,中药亦如此。中药之所以能治病,是取了药材的偏性。因为生病时身体本身就失衡,寒热失衡、阴阳失衡、气血失衡等等,对应的取药的偏性纠正身体的“偏”。因此,没病的人,或者用药方向错误的,药物的偏性就会对健康造成伤害。但,毕竟,中药以天然的动植物为主。相比人工合成的化学分子,天然的东西更容易被身体解毒。在有高明中医的指导下,中药治感冒见效很快,而且治本,有寒排寒,有热化热,不留余患。

4、先分清感冒类型:

西医把感冒分成细菌型和病毒型。中医分为风寒、风热、寒热交杂。还有一种积食导致的胃肠型感冒,我觉得可以归为热感。其实西医里的病毒型感冒我觉得也可大致归入热感。生病是一个过程,随时会变化。先风寒,后入里化热,是比较常见的。比如,先是清鼻涕,过几天变成黄浓鼻涕,最后又变回清鼻涕。说明先是受凉,之后寒邪入里化热,最后寒邪被赶回体表。所以市面上多数感冒中成药里,凉热性的药都有,既驱寒又清内热。

打喷嚏。流水样或蛋清样鼻涕。鼻塞。手脚发凉。若咳嗽,咳出来的痰清稀。舌苔薄白。风寒感冒的发烧通常不会持续发作,而是间歇性反复。

别以为夏天就没有风寒感冒。现在到处是空调,冷热交替频繁,在外面一身汗进了空调房直接吹冷风,虽然是夏天,照样属于风寒。

没有明显的感冒症状,突然就发起烧。有的孩子,发烧前,手脚心发烫,嘴唇发干发红,面色发红、睡觉爱出汗的孩子突然不出汗了,皮肤感觉是干干热热的,有的咽喉肿痛、黄流浓鼻涕、舌苔黄或红、小便黄且气味重,这都是风热或积食感冒的预兆。热感不一定是热着了,有可能是前段积累起来的火气或者积食。

5、风寒感冒发烧的应对:

外感病的初起阶段很重要,一发现清鼻涕的时候,立即采取措施,寒还在体表,很容易驱。若从体表的太阳经深入到少阳经、阳明经,则是加重了。

首先,绝对保暖,不能继续受凉,不能吹风。用热水泡脚,让手脚温暖起来。喝温水。不吃冰品,不吃性寒凉的食物,什么是性寒凉?比如西瓜,性大寒。食物寒热性质上网搜。

还有一条通则:一切疾病发作时,都应饮食清淡,忌煎炸油腻。粥或面条这种容易消化的最好。尽量减轻肠胃负担,节省气血,让身体可以集中精力驱病邪。生病时吃得再好,都吸收不了多少,反而是拖累。

然后,一岁内的喝红糖水,红糖水性温,可祛寒。本来生姜红糖水驱寒很好的,但孩子受不了姜味,而且曾有人认为小儿不宜用生姜,对有争议的还是谨慎点。平时煮粥煮汤放点姜,吃不出姜味,能驱点寒。不能吃姜,那怎么办?

介绍一个好东西,药食同源的紫苏叶,苏叶煮水喝驱寒效果很好,特别是肺寒。五六岁的孩子,一般五到六克就行。其实我从来不称,随意,觉得受寒重,就多放点。苏叶在中药店很便宜,是晒干的,家中常备品。松子一出清鼻涕,我就煮一次当水喝,半杯下去,鼻涕不知什么时候就没了。根本不会拖到真正感冒发烧再折腾。

实在不肯喝的,也可以用苏叶六克熬水,然后兑温水,泡脚,也能祛寒。

风寒发烧:

小儿发烧有个特点:如果手脚冰冷、面色苍白说明体温还会上升。一旦手脚暖和了、身上出汗了,体温就可以控制,并很快能降温。

对前囟门还未完全闭合的婴儿,大人用手心捂在婴儿前囟门处(最好是爸爸捂,因为男士热量大,宝宝容易出汗),直到微微出汗,这时宝宝的鼻子通了,呼吸匀称了,温度也下降了。再把宝宝叫醒,多喂些温开水或红糖水。

2岁以上的,先搓脚心,把热往脚下引,把脚搓热了再搓小腿,小腿搓热了再搓手、膀子、后背,最后是耳朵。按摩时要轻、要慢、多喂水。

也可用新鲜生姜30克,捣烂后加水适量煎煮,水开后兑入凉水给宝宝洗浴,然后擦干盖好被子,等到全身出一层小汗就能降温。

另,带须葱白+淡豆豉烧水喝,对风寒发烧退烧神速。但我本人没亲自考证。考虑葱白和豆豉都是平常食物,试试无妨。具体方法是:

带须葱头一个,淡豆豉三十粒为最轻剂。小葱的话,就葱白连须3-5根。淡豆豉药店有卖。如脉虚气弱者(脸色黄,唇干,精神不好胃口不好等),豆豉改用黄豆最妥。凡用葱豉汤,舌有黄苔,无论润燥,均用。

6、风热、积食感冒发烧的应对:

喝淡盐水,泡脚,搓脚心,多喝温开水。绝不能再吃上火的食物。特别是积食引起的,更要清淡饮食,甚至只给吃粥。也可喝点小儿七星茶,祛内热。烤馒头片能消积食,不要放油,直接在锅上烤到快焦之前就行。

发烧的时候,物理降温效果不错。用温水擦四肢和额头,不要擦胸口,注意不要用酒精和冷水。

对婴幼儿来说,还有一种发烧可能是婴狎急疹。这种没有感冒症状,不用退烧,烧3天疹子发出来自己就好了。

对病毒*冒,有一个小方子:夏枯球煎水喝。我自己没试过,但据说很有效。

关于咽喉肿痛:

许多人有误解,以为嗓子发炎这样的热感,就可以吃冰品降温消火。实际上,要看是实火还是虚火。实火指的是真正的由外界高温或上火食物引起的。什么是虚火,继续往下看就知道了。如果是虚火,吃冰品就是雪上加霜。要知道,冰品的寒凉与中药材的凉性不同。冰品并不能消虚火,反而会让体内虚火加重。而且,许多表面上看是上火的嗓子疼、口腔溃疡等,恰恰是因为过度冰品导致的。

冰品加重虚火的原理是:

消化道的功能之一是要把食物加热至体温,因为营养的消化和吸收过程中需要各种消化酶,这些消化酶只有在一定高的温度下才能的挥作用,其实就是化学反应的过程。学过化学的人都知道,提高温度是促进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

因此,冰品下肚之后,肠胃感受到低温,就要调动人体能量赶紧加热这些冰冷的东西。想过吗?你贪图一时痛快吃下的一罐罐冰饮料,要耗费多少气血能量加热成体温?想过你的胃吗?它是肉做的啊,这样冷热刺激,年轻时元气足,还不至于生病。继续这样消耗宝贵的元气,等四五十岁再看吧,各种慢性疾病其实都不是一日而成的。

身体气血不足的时候,怎么办?不能让冰冷的东西放在肠胃里不管啊。于是,身体不得已,只好调用最宝贵的肾精元气,那是出生时先天带来的一罐能量啊,这能量是没法后天补充的,进补和保养只能降低它的消耗,这罐能量耗尽便是人生命终结的时候。这能量是极高效的,为了加热冰品,身体调用的肾元能量供应完了肠胃,还有剩余,这些剩余便化热往上走,哪里薄弱就把虚火发在哪里。这时就有了嗓子疼嘴里烂。这就是虚火,而不是实火。

咽喉肿痛可考虑用金银花加菊花煮水当茶喝,清热解毒。松子从来没有嗓子疼过,对这个我经验不多。但我自己小时候三天两头闹嗓子,那时只要上医院就是抗生素,不好。现在的我再嗓子疼或哑,我就以穴位按摩为主。

7、关于退烧药:

医生的说法是:三天内的持续高烧对身体没有实质性伤害,但孩子肯定不好受。所以,适当吃点退烧药,把体温降一降,虽然对疾病起不到任何治疗作用,但能让孩子感觉好受点儿,能有精神吃点东西喝喝水,对恢复有帮助。个别孩子持续高烧容易高温惊厥,退烧药可以防止此现象,尽管高温惊厥对身体也没有实质性的伤害。所以,退烧药这东西,吃与不吃,全看个体了。但刚开始发烧就立即用退烧药是没有必要的,身体抗病的自然反应,顺应它,密切观察即可。

排除因哭闹喝奶等引发的体温正常升高之后,肛温高于39度或腋温高于38.5度时,才用解热药。这是书上写的,我个人觉得还可以再高点才用。或者先用物理降温,最后再考虑用药。

退烧药的选择:

1)对乙酰氨基酚类:泰诺林缓释片、泰诺林溶液、百服宁。两个月以上可用。吸收迅速安全,退热温和平稳,副作用少,服药后30分钟退热,作用可持续4-6小时,4小时后可重复使用,每日最多用5次。

2)布洛芬类:美林布洛芬悬(滴)液。六个月以上可用。吸收迅速,退热明显,作用持续时间较长6-8小时,6-8小时后可重复使用,每日最多用4次。虽对胃不好,引起视力减弱,皮肤过敏等副作用,但每日少于4次也安全。小孩最好不用这个。

3)萘普生类:与布洛芬同属一类,吸收迅速解热镇痛,2-4小时退热高峰,可持续13-14上时,每日2次,适用于贫血、肠疾病或不耐受布洛芬的患儿。

4)对小儿副作用大,不应选用的有:阿司匹林、安乃近类(诺静)、复方氨基比林制剂。

二、咳嗽

咳嗽是人体排除废物的反应,咳嗽开始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不能盲目止咳。感冒过后的咳嗽,如果还有感冒的情况,那就先治感冒,感冒好了,咳嗽才可能消失,因为咳嗽只是感冒带来一个症状而已。

可是,感冒好了,就剩咳嗽,怎么办?

分清寒热。中医把小儿咳嗽大致分为:寒咳、热咳、寒热交杂、积食咳嗽。

现在生活好了,零食多,家长怕营养不良又爱*孩子吃大鱼大肉,所以积食咳嗽十分常见,肺和大肠相表里,大肠积热会向上影响到肺。

积食咳嗽的特点:在咳嗽同时,有手心发热的现象,痰多,夜里咳嗽为多。舌苔很厚,口中有味,大便不爽、臭,肚子胀。

积食咳嗽,首先控制饮食,忌大鱼大肉,清淡饮食,以蔬菜瓜果为主,吃点稀粥清清肠胃。

可用焦三仙各九克熬水,熬二十分钟即可。也可以用中成药: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

(以下有关寒咳的内容,选摘自中医博士罗大伦的博客。)

外感咳嗽。和感冒一样,开始的时候受了寒,身上冷,流清鼻涕,痰是白色的,如果刚刚发现孩子有了这些症状,其实此时处理是很简单的。

用苏叶,一般五六岁的孩子,六克就可以了,再小的孩子三克即可,然后放入一点橘子皮,就是水果摊上卖的橘子,很多朋友问,到底是桔子还是橙子?回答是都可以,橘子类植物的药用相似。用橘子的四分之一个皮,洗干净,切成条,和苏叶一起熬水。熬的时候要注意,治疗肺经的药,开锅三五分钟即可,取其轻清之气。煮出来温热的时候喝。

同时,可以用苏叶六克熬水,兑入温水中,泡脚,这样寒邪散去,则身体就能恢复了,一般轻浅咳嗽在最初的阶段,马上采取这样的措施,基本可以抵抗回去的。

但是,如果这个阶段过去了,就进入了第二阶段,此时外邪开始和身体斗争,身体内出现了热证,这叫外寒里热的阶段,此时鼻涕开始黄了,或者黄白相间,一会儿是清的,一会儿是黄的,这是寒热错杂了,痰也是*或黄白相间,很多孩子不会咳痰,但是可以听到声音大起来了,痰声很大。

第二阶段适用的治咳嗽的中成药:

我选的这三种,在制方的时候,都考虑到了外寒里热的情况,都用麻黄来散外寒,宣肺,这是张仲景的麻杏石甘汤的思路,然后用一些清热的药物来清里热,一般的孩子的咳嗽,只要服用这些药物,基本都可以逐步恢复,不至于发展。

1)儿童清肺口服液(同仁堂)

     【成份】麻黄、苦杏仁(去皮炒)、石膏、甘草、桑白皮(蜜炙)、瓜蒌皮、黄芩、板蓝根、法半夏、浙贝母、橘红、紫苏子(炒)、葶苈子、紫苏叶、细辛、薄荷、枇杷叶(蜜炙)、白前、前胡、石菖蒲、天花粉、青礞石(煅)。

2)葵花牌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

 【组方】麻杏石甘汤、双黄连、白虎汤
 【成分】麻黄、苦杏仁、石膏、甘草、金银花、黄芪、连翘、板蓝根、鱼腥草、知母、麦冬

3)小儿咳喘灵口服液

 【成份】麻黄、石膏、苦杏仁、瓜蒌、板蓝根、金银花、甘草。

特别提示:孩子的咳嗽,如果进入外寒里热阶段(就是我说的第二阶段),服用中成药,两三天没有任何好转,而且有加重的趋势,说明此次外邪来势凶猛,并非口服成药可以解决,需要好中医来处理,这是一个原则,家长切记。
  
当这个外寒里热的阶段过去后,往往会回到外寒阶段,此时余邪未尽,孩子的鼻涕又清了,痰是白色的,没有大的症状了,可能鼻音还有点重,这是邪气又重新回到外表了,这是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适用的治咳嗽的中成药:

可用著名方子止嗽散: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陈皮,可以加入款冬花,一般每味药的用量都是三克,这是五六岁的孩子的用量,最好让附近的中医给加减一下,更安全。熬药的时候,先泡药二十分钟,然后熬开锅七八分钟即可熬。这样的药物不要多服,一般二三天即可,千万别一下子服用一个月。这个方子是清代医学家程国彭在《医学心悟》里创立的方子,他自己说的“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逐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

感冒之后剩余的寒证咳嗽:

此时剩余一点寒邪,残留体内,身体没有办法自己清除,多半是自己体内阳气不足,尤其是脾胃阳气不足,无法清除残余寒邪。此时,可用泡脚的方法,也可以吃烤橘子。

具体的做法是:用橘子一个,颜色微微发红一点的好,然后把炉灶的煤气打开,放中火,然后用筷子,把橘子放在炉灶上烤,很快,接触火的地方,就会变黑,然后,要用筷子反转橘子,让其他地方接触火苗,等橘子全部黑的时候,就可以闭火了。橘子皮的颜色变黑就可以了,不要烧成炭了。把橘子拿下来,放温,然后剥开橘子,让孩子吃里面的橘子肉。每次吃一个,一天吃两个,或者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胃口来决定。

(以下有关热咳的内容,选摘自中医博士罗大伦的博客。)

有热邪残余该怎么办?此时,如果有黄痰、黄鼻涕,则要继续清外邪,这是邪气还较盛的表现。这个时候就要请中医开方子或者服用一些中成药。

如果,此时没有什么痰了,或者痰很少,但是很黏稠,往往是干咳,而孩子的舌质是红的,大便容易干,手脚容易发热,尿容易黄等的情况如果出现了,则可以判断剩下了一点残余的热,此时往往是燥热为患。

这时可用流传很广的川贝炖梨。具体的做法是:用川贝粉三克左右,同时把一个白梨上端切开,挖去梨核,把川贝粉放入,然后再盖上,把梨放入一个碗里面,碗里面添些水,然后放入蒸锅内开始隔水蒸三十分钟左右。吃梨喝汤。

但是,记住,感冒后一般寒邪残留的居多,有热邪残留的,往往是这个人的体质偏热,或者最近上火了,或者夏秋天气燥热,或者是冬天北方暖气燥热等等,一定是有原因的,要分辨一下。

(本段摘自博客“老中医奶奶的故事系列”)咳嗽若是热感引起,特别是病毒型感冒引起,最好用香蕉蒸冰糖来服,方法是将香蕉中加入适量的冰糖,然后放入碗内,再放入锅内隔水蒸熟吃,夜晚睡觉前吃效果更佳,几次就好。当然,微波炉里也是可以蒸的。这些都是食品,一般吃不坏人。当然糖尿病人就不要用了。再就是老方子秋梨膏,这是老北京人的最爱,有些超市有卖,可惜知道这个的人现在不多了,可惜。

三、腹泻

松子出生不到两个月时有过一次严重腹泻。一两岁时也常拉肚子,腹泻这事儿,我还算有经验。我的经验是:平时注意调养脾胃是重中之重,而不是等闹病了再忙活。调养之后,松子三岁以后,再没拉过肚子,也没便秘过。

腹泻的原因:

1、积食:对小婴儿来说,接触外界细菌和病毒的机会不多,特别是半岁之内,腹泻一般是因为肠胃功能未健全,消化不良,主要原因是积食。通常发生在连续超量喝奶之后。大孩子也一样会因积食闹肚子。此时的大便:不臭、*、有奶瓣或未消化的食物。孩子会厌食、舌苔白厚。

2、风寒腹泻:松子不到两个月时的腹泻就属这种。带她楼下放风,吹了点儿风,回来不久就拉肚子了。这种孩子一般本身脾胃就偏弱。对策也很简单,后面会讲。

3、脾虚型腹泻:这种会是慢性的,不会集中很突然很严重。这种孩子需要格外用心健脾养胃。

4、细菌感染腹泻:其实腹泻的只要去医院验大便,肯定能验出几个白细胞甚至潜血。就算不是因为细菌引发的腹泻,拉了那么久肚子,肠道粘膜多少有损伤,所以出现白细胞真的不奇怪。并不意味着必须要用抗生素。用不用,看孩子具体情况。只要孩子精神好、可正常进食流质,我认为就可以先试食疗办法,不行再考虑抗生素。

5、病毒感染腹泻:比如俗称的秋季腹泻就是。对于病毒,人类还没有特效药,只有依靠自身抵抗力恢复。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做有利于提高抵抗力的事情。

腹泻的对策:

1、首要减食,不吃生冷蔬果,更不可吃冰品。吃奶的婴儿奶粉要冲得稀点儿。大孩子以白粥或汤面为主,特别是粥上层的米油,最养脾胃。现在的孩子几乎天天鱼肉虾不断,时间长了就积食,积食就会厌食或者生各种病。中医书里讲鱼虾一周两次足够,常吃牛肉鸡肉,不一定非得每天都有肉,偶尔素食一天是很健康的,让脾胃得到休息。

2、天然食物止泻:胡萝卜煮水喝,是我的首推法宝,不仅止泻,还能补充水份和营养,胡萝卜是健脾的好东西。把胡萝卜切片或丝,煮水,浓淡看孩子接受度定,当水时不时喝。松子每次腹泻都是胡萝卜水起大作用。西药的思密达是物理止泻的药,试过的就知道那有多难下咽了,就像往下吃石膏粉,而且不能久用,有副作用。还有一种天然止泻食物:苹果煮水。煮完,喝水吃苹果。这个法子我没用过,因为女儿喜欢胡萝卜煮水。

3、风寒腹泻:用白胡椒碾碎沾酒贴在肚脐,驱风寒。国内有卖治小儿腹泻的肚脐药贴,我想原理大致相同。松子婴儿时风寒腹泻了半个月,就是贴肚脐加喝胡萝卜水好的。

4、严重腹泻的容易脱水,注意补充水份。也可以补充生理盐水,药店有卖的,口服。自己用盐兑水也行,比例自己上网查。我没用过盐水,少喝点粥,加点小菜,足够了。

5、关于细菌感染:其实腹泻的只要去医院验大便,肯定能验出几个白细胞甚至潜血。就算不是因为细菌引发的腹泻,拉了那么久肚子,肠道粘膜多少有损伤,所以出现白细胞真的不奇怪。并不意味着必须要用抗生素。用不用,看孩子具体情况。只要孩子精神好、可正常进食流质,我认为就可以先试食疗办法,不行再考虑抗生素。

6、虽说抗生素尽量不用,但严重腹泻持续时间太长,甚至脱水,则需要上抗生素,但一定要先化验大便,做大便细菌培养后,选用相应抗生素,不能上来就用广谱抗生素,不得已使用后一定要补充益生菌。

7、病好后,一定要调养脾胃。办法是:常吃淮山薏米粥。比例不用特别精确,也要看孩子接受度。我是把淮山干和薏米打成粉,煮大米粥时放进去。消化不良可以放一两片山楂干,久病、虚弱的可以放点黄芪。薏米性偏凉,有寒证时不放或少放。这些一定是病好后才吃的。生病时绝不可乱补。

8、所以病后要注意补充益生菌,恢复肠道菌群平衡。一岁前直接服用益生菌制品。一岁后可吃酸奶等含益生菌的食物。

9、有健脾的中成药,但我没给孩子用过,通过食疗已经很有效了。这里也介绍一下中成药,醒脾养儿颗粒(健兴),可以健脾、养血、安神,对于脾虚、贫血、夜啼、哭闹的宝宝效果不错。

(怕篇幅太长,我对小儿中医按摩一字没提,其实这是我推荐的法宝,我将专门开一篇详说。敬请期待《 最安全自然的治本之法 -- 小儿中医按摩详解:感冒、发烧、咳嗽、腹泻、日常保健! 》)

中医儿科科普小知识

中医儿科科普小知识

中医儿科科普小知识,我们大家都都知道在生活中是有很多的儿科的小知识,有一些还是和中医有关系的,我和大家一起来看看中医儿科科普小知识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中医儿科科普小知识1

俗话说: 小儿内热为百病之源。

孩子有内热的时候,往往时间不长就会生病,比如感冒、发热、咳嗽、腹泻、便秘、口疮等。只要给我们一双慧眼,都能够及时发现小孩内热,然后及时用小儿推拿清除,就可以防患于未然。

防大于治,哪位妈妈不想在宝宝生病之前,发现一些征兆,预防孩子疾病的发生呢!当宝宝出现以下症状时,尽快给宝宝来调理吧!

大便臭——肠胃有热,不管腹泻还是便秘,有时*红。

小便黄——小肠有热,严重的会出现红肿。

口较臭——肠胃有热,严重时会呕吐。

有眼屎——有肝火,往往会伴随脾胃积滞。

吐舌头——心脾有热,往往舌尖红。

舌苔厚——往往乳食积滞,有胃热,颜色越黄越热,千万不要拖到舌苔发黄再调理。

在中医的范畴中,疾,病,症,不是一个概念,治的时也分的很细,治病的时候,病人说症,大夫分析属于什么病,在哪一脏,哪一腑,属哪条经络,然后治病,可以不治症,只治病,病好了,症自然就没了,再者,好中医看病,一个人就能把病看明白了,然后再治,好了。几千年流传,自有奇妙之处。从逻辑上讲,一个不懂英语的人能批了英语卷子吗?同理,不懂中医的人有资格评论中医吗?

想做喷子,不妨好好读一遍黄帝内经,四部经典,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怀悲天悯人情怀,萃取国学营养,如此,如果发现中医是骗子,不科学,再喷不晚。书斋阅读,自得其乐的人不会参与这个争论的,医学是特殊学科,面对的是对健康无所知的大众,交流有时候确实有难度。

  中医儿科科普小知识2

摩腹

【部位】腹部

【操作】操作者洗净双手,两手掌对搓至发热,食、中、环三指并拢,将指腹面或手掌的掌面置于小儿腹部;按“摩腹绕脐”在腹部做环形、有节律的移动。

【注意】从操作宜匀速、缓慢、柔和,以小儿舒适为度。小儿肌肤娇嫩,操作者须剪短之间。必要时,可用小儿爽身粉做介质。

捏脊

【部位】背部,脊椎两侧,督脉的大椎至尾骨末端处。

【操作】操作者两手的拇、食指交替配合,按推、捏、捻、放的先后顺序,沿脊柱两侧,自下而上,从小儿的尾骶部至项下大椎捏拿一遍。根据病情及体质可捏拿4-6遍。第2遍开始的任何一遍中,可根据不同脏腑出现的症状,采用“重提”的手法,有针对性的刺激背部的脏腑俞穴,以加强疗效。第六遍结束后,用双手拇指指腹在腰部肾俞穴处,适当地按揉结合。

足三里穴

【位置】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丁下三寸(小儿的四横指),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迎香穴

【位置】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四神聪穴

【位置】头顶部,百会穴(两耳尖直上与头顶正中线的交点处)前后左右各旁开一寸处,共四穴。

儿童保健滥用退热药

发热是人体必要的保护机制。有些年轻的妈妈认为孩子发了热一吃退热药病就好了。因此,她们动不动就给孩子吃退热药。实际上,这样做很容易造成假象,掩盖症状,使疾病难以诊断。

一般健康人的体温约为37℃,高于37℃则为发热。幼儿大脑发育尚未完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薄弱,因此,孩子一有病就发热,而其它症状不显,如感冒、麻疹、肺炎、局部感染、药物反应、风湿热等。发热成了孩子有病的信号。因此,发热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体征,如果热一上来就用退热药把它压下去,常常掩盖了病情,给诊断事业困难,甚至到了疾病危急时才被确诊。另外,有些退热药,如阿司匹林影响小儿凝血机制,导致皮肤、肺、脑等脏器出血;又如非那西丁可使新生儿血液中的低血红蛋白变成高血红蛋白,使红细胞携带氧的能力下降,导致组织缺氧,严重的还会引起脑水肿、抽搐、昏迷等。因此,动不动就给退热药对孩子的健康是不利的。

小儿发热时应查明原因,再作对症治疗或病因治疗。如果小儿体温不超过38℃,一般不需要用退热药,在治疗中密切观察就行。当然,小儿体温过高,如达39℃或以上就会严重影响孩子健康,且可发生惊厥、抽搐等。这种情况下,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可用退热药,同时采用物理降温法,如酒精擦澡、冰袋镇头等。

儿童保健滥用抗生素

流行病学调查证明,90%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

因此上呼吸道感染时常规应用抗菌素是不合适的,而且还会造成病原体对抗菌素产生抗药性及其不良反应的威胁以及药物的浪费。不要孩子一生病,就不管什么原因便使用氯霉素、链霉素。如果长期使用链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会对听神经造成影响,引起眩晕、耳鸣,甚至耳聋。使用氯霉素可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8岁以内的`孩子,特别是新生儿,服用四环素、土霉素容易引起牙齿变黄,并使牙釉质发育不良,所以小儿不用四环素、土霉素。

儿童保健一病多药

孩子患一种病,家长往往多种药物齐头并进。殊不知,药物过杂,互相之间作用可抵消,而毒性反应却相加,不仅疗效不好,而且会出现不良反应。如将磺胺与Vc联用,可加重肾脏中毒;青霉素与阿司匹林同用,可降低青霉素的抗菌功效。至于青霉素、氯霉素、磺胺药一齐上,或青霉素、头孢菌素与庆大霉素为伍,同样有上述危险。

儿童保健体弱与补药

时下给孩子服补药的现象比比皆是。父母此举的初衷不外乎是增强孩子的体质,促进其发育,但因缺乏医学知识,结果事与愿违,补出了毛病。一位医生报告,9名婴幼儿服用人参后都出现了神经系统症状,另一名儿童服用大剂量人参后发生抽风、昏迷,最后丧命。专家的建议是:健康孩子最好不服补品,5岁以上的体弱儿可酌服,但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家长不可自作主张,以防意外。

儿童保健忌滥用维生素

维生素在儿童的生长发育中确实起着重要作用,但不可盲目地认为多多益善。不少药用维生素有一定的不良作用甚至毒性反应,尤其是脂溶性维生素,用量过大或过久可能造成体内蓄积而中毒。如鱼肝油(含Va与Vd)吃多了可引起发烧、厌食、烦躁、肝与肾脏功能受损。水溶性维生素虽较安全些,但也不可疏忽。如Vc服用过多可诱发尿路结石、脆骨症等。为此,营养学家强调,应以食物中的天然维生素为最佳选择。

  中医儿科科普小知识3

中医养生科普小知识

第一节 养生

养生,又名摄生、道生、保生等,保养身体之谓。换言之,养生是指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等措施而进行的一种健身益寿活动。中医养生流派有静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及药饵之分。养生内容广泛,方法众多,而以调饮食、慎起居、适寒温、和喜怒为其基本养生观点。

一、天年与衰老

(一)天年

“天年”,是我国古代对人之寿命提出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命题。人的自然寿命谓之天年,亦即天赋之年寿。生命的年限,即机体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时间,称之为寿命。通常以年龄(指年代年龄,又称历法年龄)作为衡量寿命长短的尺度。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个体寿命有长有短,但大都不会超过一个最长的限度,人类自然寿命的最高限度,称之为寿限。一般而言,人类的最高寿命不超过120岁。“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养生论》)。千百年来,人类的寿限并无重大突破。

人生历程按年龄划分:初生曰婴,初语曰儿,初行曰孩,初学曰童,二十曰青年,三十曰壮年,四十曰强年,五十(亦称半百)曰中年,六十日耆,七十曰老,八十曰耋,九十曰耄,九十以上曰寿考。

(二)衰老

1.衰老的.概念:衰,衰弱,衰退之谓。老,年纪大,与“少”相对。引申为衰,与“壮”相对。衰老,老而且衰之义,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功能全面地逐渐降低的过程。

衰老与老年不能等同,衰老是生命的动态过程,而老年则是整个机体的一个年龄阶段。

老年未必均衰,衰亦未必均老,故有“老当益壮”、“未老先衰”之说。年满60为“花甲”,为“下寿”,在历代文献上对老年开始年龄界限说法不一,但一般视肋岁为老年期的开始年龄。按新的年龄划分标准,60—74岁为准老年或老年前期,75—89岁为老年,90岁以上为长寿。

2.衰老的发生机理

(1)阴阳失调:人生之本,本于阴阳。阴阳是人寿命的根本。“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匀平,命日子人”,人体是一个阴阳运动协调平衡的统一体。人生历程就是人体内部以及人体与外界之间的阴阳运动平衡的过程。阴阳协调平衡与否,是决定寿命长短的关键。阴阳失调则机体即可招致各种致病因素的侵袭,从而疾病丛生,而现衰老。因此,掌握生命阴阳运动的规律,围绕燮理阴阳,进行养生,使其达到平衡协调,是推迟衰老,延年益寿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养生学理论的核心。中国的传统健身术和*,都体现了这一思想,传统*概括为虚实、刚柔、吸斥、动静、开合、起落、放收、进退八法。此八法完全符合阴阳对立统一,协调乎衡的规律。又如太极拳的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刚柔相济,动静相兼,每个姿势和动作都体现了阴阳相反相成,协调平衡理论。总之,保持阴阳运动平衡状态是延年益寿的根本,调节阴阳,使人体内外阴阳平衡协调,则可抗衰防老。

(2)脏腑虚衰: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体。五脏阴阳是人体阴阳之根本,故五脏是人体生命的根本。五脏坚固,为长寿之根,而五脏皆虚,是衰老之本。

肾气虚衰: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真阴真阳寓于其中,为元气生生不息之地、阴阳化生之源泉、五脏六腑之本。肾气充盛,元气充足,阴平阳秘,生化不已,则精神健旺,形体强健,而肾气虚衰,元气不足,阴损阳耗,生化衰惫,人之衰老就会加速而来。

脾胃虚衰:脾胃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与肾同为五脏六腑之本。人以水谷为本,人体的生长发育,维持生命的一切物质,均赖脾胃以生。脾胃虚衰,化源不足,气血亏虚,元气不充,则体弱多病而早衰。故曰:脾胃为养生之本。调理脾胃为“养老之大要”。

心脏虚衰:心藏神而主血脉,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活动的主宰。“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以此养生则殃”(《素问·灵兰秘典论》)。心旷神悦。气血充足,体强神旺,寿延年增。反之,“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心脏虚衰,气亏血少,体弱神疲,早衰减寿。故历代养生学家尤其强调保养心神,认为调养心神乃养生之宗,治病之本。

肝脏衰惫: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主藏血而为血海。调节气机升降出入,为天地之体用,为百病之纲领,生死之枢机。肝气条达,气机调畅,内而脏腑,外而肌肉,纵横往来,气血周流,并行不悖。肝为气化之本,脏腑经络之气化,皆赖肝之气化以鼓舞。肝为五脏之贼,随着年龄增长,肝气日衰,肝血日虚,疏泄不利,则性情变异,百脉不定,鬓发憔焦,筋萎为痨,而不能终其寿。

肺脏衰弱:肺主气,司呼吸,为百脉之宗。人生以气为本,“人受天地之气,以化生性命”(《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原道》)。气贵运行不息,升降有常,为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及寿夭的关键。肺气虚衰,治节不行,则多病早衰而夭亡。

(3)精气衰竭:人身“三宝”——精、气、神,是养生的关键。精为生命活动的基础,人的四肢、九窍和内脏的活动以及人的精神思维意识活动,均以精气为源泉与动力。精化气,气生神,神御形。精是气、形、神的基础,亦是健康和长寿的根本。故曰:“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宜壮,皆本乎精也”(《类经·摄生类》)。精贵充盈固秘,而难成易亏,故保精存精为寿命之本。

二、养生的基本原则

(一)顺应自然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天地之间,依赖于自然而生存,也就必须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和制约,即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这种天人相应或称天人合一学说,是中医效法自然,顺时养生的理论依据。顺应自然养生包括顺应四时调摄和昼夜晨昏调养。昼夜变化,比之于四时,所谓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人为秋,夜半为冬。白昼阳气主事,入夜阴气主事。四时与昼夜的阴阳变化,人亦应之。所以,生活起居,要顺应四时昼夜的变化,动静和宜,衣着适当,饮食调配合理,体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人不仅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还有社会属性。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人与外界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此,中医学认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社会环境一方面供给人类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另一方面又形成和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随着医学模式的变化,社会医学、心身医学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日益显示出重视社会因素与心理保健对人类健康长寿的重要性:社会因素可以通过对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素质的影响而影响人的健康。所以人必须适应四时昼夜和社会因素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摄生措施,才能健康长寿。故曰:“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灵枢·本神》)。

(二)形神共养

形神合一,又称形与神俱,形神相因,是中医学的生命观。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则形不可活:形与神俱,方能尽终天年;因此,养生只有做到形神共养,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长寿:所谓形神共养,是指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生,使形体强健,精神充沛,身体和精神得到协调发展,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长寿。中医养生学的养生方法很多,但从本质上看,统而言之,不外“养神”与“养形”两端,即所谓“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形神共养,神为首务,神明则形安。神为生命的主宰,宜于清静内守,而不宜躁动妄耗。故中医养生观以调神为第一要义,守神以全形。通过清静养神、四气调神、积精养神、修性怡神、气功练神等,以保持神气的清静,增强心身健康,达到调神和强身的统一。

形体是人体生命的基础,神依附于形而存在,有了形体,才有生命,有了生命方能产生精神活动和具有生理功能。形盛则神旺,形衰则神衰,形谢则神灭。形体的动静盛衰,关系着精、气、神的衰旺存亡。中医养生学主张动以养形,以形劳而不倦为度,用劳动、舞蹈、散步,导引、按摩等,以运动形体,调和气血,疏通经络,通利九窍,防病健身。

静以养神,动以养形,动静结合,刚柔相济,以动静适宜为度。形神共养,动静互涵,才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有益于强身防病。

(三)保精护肾

保精护肾是指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调养肾精,使精气充足,体健神旺,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精是构*体和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精气神是人身“三宝”,精化气,气生神,神御形,精是气形神的基础,为健康长寿的根本。精禀于先天,养于水谷而藏于五脏。五脏安和,精自得养。五脏之中,肾为先天,主藏精,故保精重在保养肾精。中医养生学强调节欲以保精,使精盈充盛,有利于心身健康。若纵情泄欲,则*枯竭,真气耗散而未老先衰。节欲并非绝欲,乃房事有节之谓。保养肾精之法甚多,除节欲保精外,尚有运动保健、导引补肾、按摩益肾、食疗补肾和药物调养等。

(四)调养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天的重要因素,“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当以脾胃为先”(《景岳全书·脾胃》)。脾胃健旺,水谷精微化源充盛,则精气充足,脏腑功能强盛,神自健旺。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协调,可促进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调养脾胃,通过饮食调节、药物调节、精神调节、针灸按摩、气功调节、起居劳逸等调摄,以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延年益寿的目的。

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凋补脾肾是培补正气之大旨,也是全身形而防早衰的重要途径,喜欢养生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我也会定期更新文章,让大家学习养生之道,有一个好的身体

中医儿科科普小知识

中医儿科科普小知识

中医儿科科普小知识,我们大家都都知道在生活中是有很多的儿科的小知识,有一些还是和中医有关系的,我和大家一起来看看中医儿科科普小知识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中医儿科科普小知识1

俗话说: 小儿内热为百病之源。

孩子有内热的时候,往往时间不长就会生病,比如感冒、发热、咳嗽、腹泻、便秘、口疮等。只要给我们一双慧眼,都能够及时发现小孩内热,然后及时用小儿推拿清除,就可以防患于未然。

防大于治,哪位妈妈不想在宝宝生病之前,发现一些征兆,预防孩子疾病的发生呢!当宝宝出现以下症状时,尽快给宝宝来调理吧!

大便臭——肠胃有热,不管腹泻还是便秘,有时*红。

小便黄——小肠有热,严重的会出现红肿。

口较臭——肠胃有热,严重时会呕吐。

有眼屎——有肝火,往往会伴随脾胃积滞。

吐舌头——心脾有热,往往舌尖红。

舌苔厚——往往乳食积滞,有胃热,颜色越黄越热,千万不要拖到舌苔发黄再调理。

在中医的范畴中,疾,病,症,不是一个概念,治的时也分的很细,治病的时候,病人说症,大夫分析属于什么病,在哪一脏,哪一腑,属哪条经络,然后治病,可以不治症,只治病,病好了,症自然就没了,再者,好中医看病,一个人就能把病看明白了,然后再治,好了。几千年流传,自有奇妙之处。从逻辑上讲,一个不懂英语的人能批了英语卷子吗?同理,不懂中医的人有资格评论中医吗?

想做喷子,不妨好好读一遍黄帝内经,四部经典,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怀悲天悯人情怀,萃取国学营养,如此,如果发现中医是骗子,不科学,再喷不晚。书斋阅读,自得其乐的人不会参与这个争论的,医学是特殊学科,面对的是对健康无所知的大众,交流有时候确实有难度。

  中医儿科科普小知识2

摩腹

【部位】腹部

【操作】操作者洗净双手,两手掌对搓至发热,食、中、环三指并拢,将指腹面或手掌的掌面置于小儿腹部;按“摩腹绕脐”在腹部做环形、有节律的移动。

【注意】从操作宜匀速、缓慢、柔和,以小儿舒适为度。小儿肌肤娇嫩,操作者须剪短之间。必要时,可用小儿爽身粉做介质。

捏脊

【部位】背部,脊椎两侧,督脉的大椎至尾骨末端处。

【操作】操作者两手的拇、食指交替配合,按推、捏、捻、放的先后顺序,沿脊柱两侧,自下而上,从小儿的尾骶部至项下大椎捏拿一遍。根据病情及体质可捏拿4-6遍。第2遍开始的任何一遍中,可根据不同脏腑出现的症状,采用“重提”的手法,有针对性的刺激背部的脏腑俞穴,以加强疗效。第六遍结束后,用双手拇指指腹在腰部肾俞穴处,适当地按揉结合。

足三里穴

【位置】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丁下三寸(小儿的四横指),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迎香穴

【位置】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四神聪穴

【位置】头顶部,百会穴(两耳尖直上与头顶正中线的交点处)前后左右各旁开一寸处,共四穴。

儿童保健滥用退热药

发热是人体必要的保护机制。有些年轻的妈妈认为孩子发了热一吃退热药病就好了。因此,她们动不动就给孩子吃退热药。实际上,这样做很容易造成假象,掩盖症状,使疾病难以诊断。

一般健康人的体温约为37℃,高于37℃则为发热。幼儿大脑发育尚未完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薄弱,因此,孩子一有病就发热,而其它症状不显,如感冒、麻疹、肺炎、局部感染、药物反应、风湿热等。发热成了孩子有病的信号。因此,发热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体征,如果热一上来就用退热药把它压下去,常常掩盖了病情,给诊断事业困难,甚至到了疾病危急时才被确诊。另外,有些退热药,如阿司匹林影响小儿凝血机制,导致皮肤、肺、脑等脏器出血;又如非那西丁可使新生儿血液中的低血红蛋白变成高血红蛋白,使红细胞携带氧的能力下降,导致组织缺氧,严重的还会引起脑水肿、抽搐、昏迷等。因此,动不动就给退热药对孩子的健康是不利的。

小儿发热时应查明原因,再作对症治疗或病因治疗。如果小儿体温不超过38℃,一般不需要用退热药,在治疗中密切观察就行。当然,小儿体温过高,如达39℃或以上就会严重影响孩子健康,且可发生惊厥、抽搐等。这种情况下,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可用退热药,同时采用物理降温法,如酒精擦澡、冰袋镇头等。

儿童保健滥用抗生素

流行病学调查证明,90%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

因此上呼吸道感染时常规应用抗菌素是不合适的,而且还会造成病原体对抗菌素产生抗药性及其不良反应的威胁以及药物的浪费。不要孩子一生病,就不管什么原因便使用氯霉素、链霉素。如果长期使用链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会对听神经造成影响,引起眩晕、耳鸣,甚至耳聋。使用氯霉素可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8岁以内的`孩子,特别是新生儿,服用四环素、土霉素容易引起牙齿变黄,并使牙釉质发育不良,所以小儿不用四环素、土霉素。

儿童保健一病多药

孩子患一种病,家长往往多种药物齐头并进。殊不知,药物过杂,互相之间作用可抵消,而毒性反应却相加,不仅疗效不好,而且会出现不良反应。如将磺胺与Vc联用,可加重肾脏中毒;青霉素与阿司匹林同用,可降低青霉素的抗菌功效。至于青霉素、氯霉素、磺胺药一齐上,或青霉素、头孢菌素与庆大霉素为伍,同样有上述危险。

儿童保健体弱与补药

时下给孩子服补药的现象比比皆是。父母此举的初衷不外乎是增强孩子的体质,促进其发育,但因缺乏医学知识,结果事与愿违,补出了毛病。一位医生报告,9名婴幼儿服用人参后都出现了神经系统症状,另一名儿童服用大剂量人参后发生抽风、昏迷,最后丧命。专家的建议是:健康孩子最好不服补品,5岁以上的体弱儿可酌服,但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家长不可自作主张,以防意外。

儿童保健忌滥用维生素

维生素在儿童的生长发育中确实起着重要作用,但不可盲目地认为多多益善。不少药用维生素有一定的不良作用甚至毒性反应,尤其是脂溶性维生素,用量过大或过久可能造成体内蓄积而中毒。如鱼肝油(含Va与Vd)吃多了可引起发烧、厌食、烦躁、肝与肾脏功能受损。水溶性维生素虽较安全些,但也不可疏忽。如Vc服用过多可诱发尿路结石、脆骨症等。为此,营养学家强调,应以食物中的天然维生素为最佳选择。

  中医儿科科普小知识3

中医养生科普小知识

第一节 养生

养生,又名摄生、道生、保生等,保养身体之谓。换言之,养生是指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等措施而进行的一种健身益寿活动。中医养生流派有静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及药饵之分。养生内容广泛,方法众多,而以调饮食、慎起居、适寒温、和喜怒为其基本养生观点。

一、天年与衰老

(一)天年

“天年”,是我国古代对人之寿命提出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命题。人的自然寿命谓之天年,亦即天赋之年寿。生命的年限,即机体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时间,称之为寿命。通常以年龄(指年代年龄,又称历法年龄)作为衡量寿命长短的尺度。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个体寿命有长有短,但大都不会超过一个最长的限度,人类自然寿命的最高限度,称之为寿限。一般而言,人类的最高寿命不超过120岁。“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养生论》)。千百年来,人类的寿限并无重大突破。

人生历程按年龄划分:初生曰婴,初语曰儿,初行曰孩,初学曰童,二十曰青年,三十曰壮年,四十曰强年,五十(亦称半百)曰中年,六十日耆,七十曰老,八十曰耋,九十曰耄,九十以上曰寿考。

(二)衰老

1.衰老的.概念:衰,衰弱,衰退之谓。老,年纪大,与“少”相对。引申为衰,与“壮”相对。衰老,老而且衰之义,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功能全面地逐渐降低的过程。

衰老与老年不能等同,衰老是生命的动态过程,而老年则是整个机体的一个年龄阶段。

老年未必均衰,衰亦未必均老,故有“老当益壮”、“未老先衰”之说。年满60为“花甲”,为“下寿”,在历代文献上对老年开始年龄界限说法不一,但一般视肋岁为老年期的开始年龄。按新的年龄划分标准,60—74岁为准老年或老年前期,75—89岁为老年,90岁以上为长寿。

2.衰老的发生机理

(1)阴阳失调:人生之本,本于阴阳。阴阳是人寿命的根本。“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匀平,命日子人”,人体是一个阴阳运动协调平衡的统一体。人生历程就是人体内部以及人体与外界之间的阴阳运动平衡的过程。阴阳协调平衡与否,是决定寿命长短的关键。阴阳失调则机体即可招致各种致病因素的侵袭,从而疾病丛生,而现衰老。因此,掌握生命阴阳运动的规律,围绕燮理阴阳,进行养生,使其达到平衡协调,是推迟衰老,延年益寿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养生学理论的核心。中国的传统健身术和*,都体现了这一思想,传统*概括为虚实、刚柔、吸斥、动静、开合、起落、放收、进退八法。此八法完全符合阴阳对立统一,协调乎衡的规律。又如太极拳的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刚柔相济,动静相兼,每个姿势和动作都体现了阴阳相反相成,协调平衡理论。总之,保持阴阳运动平衡状态是延年益寿的根本,调节阴阳,使人体内外阴阳平衡协调,则可抗衰防老。

(2)脏腑虚衰: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体。五脏阴阳是人体阴阳之根本,故五脏是人体生命的根本。五脏坚固,为长寿之根,而五脏皆虚,是衰老之本。

肾气虚衰: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真阴真阳寓于其中,为元气生生不息之地、阴阳化生之源泉、五脏六腑之本。肾气充盛,元气充足,阴平阳秘,生化不已,则精神健旺,形体强健,而肾气虚衰,元气不足,阴损阳耗,生化衰惫,人之衰老就会加速而来。

脾胃虚衰:脾胃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与肾同为五脏六腑之本。人以水谷为本,人体的生长发育,维持生命的一切物质,均赖脾胃以生。脾胃虚衰,化源不足,气血亏虚,元气不充,则体弱多病而早衰。故曰:脾胃为养生之本。调理脾胃为“养老之大要”。

心脏虚衰:心藏神而主血脉,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活动的主宰。“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以此养生则殃”(《素问·灵兰秘典论》)。心旷神悦。气血充足,体强神旺,寿延年增。反之,“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心脏虚衰,气亏血少,体弱神疲,早衰减寿。故历代养生学家尤其强调保养心神,认为调养心神乃养生之宗,治病之本。

肝脏衰惫: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主藏血而为血海。调节气机升降出入,为天地之体用,为百病之纲领,生死之枢机。肝气条达,气机调畅,内而脏腑,外而肌肉,纵横往来,气血周流,并行不悖。肝为气化之本,脏腑经络之气化,皆赖肝之气化以鼓舞。肝为五脏之贼,随着年龄增长,肝气日衰,肝血日虚,疏泄不利,则性情变异,百脉不定,鬓发憔焦,筋萎为痨,而不能终其寿。

肺脏衰弱:肺主气,司呼吸,为百脉之宗。人生以气为本,“人受天地之气,以化生性命”(《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原道》)。气贵运行不息,升降有常,为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及寿夭的关键。肺气虚衰,治节不行,则多病早衰而夭亡。

(3)精气衰竭:人身“三宝”——精、气、神,是养生的关键。精为生命活动的基础,人的四肢、九窍和内脏的活动以及人的精神思维意识活动,均以精气为源泉与动力。精化气,气生神,神御形。精是气、形、神的基础,亦是健康和长寿的根本。故曰:“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宜壮,皆本乎精也”(《类经·摄生类》)。精贵充盈固秘,而难成易亏,故保精存精为寿命之本。

二、养生的基本原则

(一)顺应自然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天地之间,依赖于自然而生存,也就必须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和制约,即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这种天人相应或称天人合一学说,是中医效法自然,顺时养生的理论依据。顺应自然养生包括顺应四时调摄和昼夜晨昏调养。昼夜变化,比之于四时,所谓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人为秋,夜半为冬。白昼阳气主事,入夜阴气主事。四时与昼夜的阴阳变化,人亦应之。所以,生活起居,要顺应四时昼夜的变化,动静和宜,衣着适当,饮食调配合理,体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人不仅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还有社会属性。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人与外界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此,中医学认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社会环境一方面供给人类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另一方面又形成和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随着医学模式的变化,社会医学、心身医学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日益显示出重视社会因素与心理保健对人类健康长寿的重要性:社会因素可以通过对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素质的影响而影响人的健康。所以人必须适应四时昼夜和社会因素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摄生措施,才能健康长寿。故曰:“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灵枢·本神》)。

(二)形神共养

形神合一,又称形与神俱,形神相因,是中医学的生命观。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则形不可活:形与神俱,方能尽终天年;因此,养生只有做到形神共养,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长寿:所谓形神共养,是指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生,使形体强健,精神充沛,身体和精神得到协调发展,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长寿。中医养生学的养生方法很多,但从本质上看,统而言之,不外“养神”与“养形”两端,即所谓“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形神共养,神为首务,神明则形安。神为生命的主宰,宜于清静内守,而不宜躁动妄耗。故中医养生观以调神为第一要义,守神以全形。通过清静养神、四气调神、积精养神、修性怡神、气功练神等,以保持神气的清静,增强心身健康,达到调神和强身的统一。

形体是人体生命的基础,神依附于形而存在,有了形体,才有生命,有了生命方能产生精神活动和具有生理功能。形盛则神旺,形衰则神衰,形谢则神灭。形体的动静盛衰,关系着精、气、神的衰旺存亡。中医养生学主张动以养形,以形劳而不倦为度,用劳动、舞蹈、散步,导引、按摩等,以运动形体,调和气血,疏通经络,通利九窍,防病健身。

静以养神,动以养形,动静结合,刚柔相济,以动静适宜为度。形神共养,动静互涵,才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有益于强身防病。

(三)保精护肾

保精护肾是指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调养肾精,使精气充足,体健神旺,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精是构*体和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精气神是人身“三宝”,精化气,气生神,神御形,精是气形神的基础,为健康长寿的根本。精禀于先天,养于水谷而藏于五脏。五脏安和,精自得养。五脏之中,肾为先天,主藏精,故保精重在保养肾精。中医养生学强调节欲以保精,使精盈充盛,有利于心身健康。若纵情泄欲,则*枯竭,真气耗散而未老先衰。节欲并非绝欲,乃房事有节之谓。保养肾精之法甚多,除节欲保精外,尚有运动保健、导引补肾、按摩益肾、食疗补肾和药物调养等。

(四)调养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天的重要因素,“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当以脾胃为先”(《景岳全书·脾胃》)。脾胃健旺,水谷精微化源充盛,则精气充足,脏腑功能强盛,神自健旺。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协调,可促进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调养脾胃,通过饮食调节、药物调节、精神调节、针灸按摩、气功调节、起居劳逸等调摄,以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延年益寿的目的。

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凋补脾肾是培补正气之大旨,也是全身形而防早衰的重要途径,喜欢养生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我也会定期更新文章,让大家学习养生之道,有一个好的身体

中医儿科科普小知识

中医儿科科普小知识

中医儿科科普小知识,我们大家都都知道在生活中是有很多的儿科的小知识,有一些还是和中医有关系的,我和大家一起来看看中医儿科科普小知识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中医儿科科普小知识1

俗话说: 小儿内热为百病之源。

孩子有内热的时候,往往时间不长就会生病,比如感冒、发热、咳嗽、腹泻、便秘、口疮等。只要给我们一双慧眼,都能够及时发现小孩内热,然后及时用小儿推拿清除,就可以防患于未然。

防大于治,哪位妈妈不想在宝宝生病之前,发现一些征兆,预防孩子疾病的发生呢!当宝宝出现以下症状时,尽快给宝宝来调理吧!

大便臭——肠胃有热,不管腹泻还是便秘,有时*红。

小便黄——小肠有热,严重的会出现红肿。

口较臭——肠胃有热,严重时会呕吐。

有眼屎——有肝火,往往会伴随脾胃积滞。

吐舌头——心脾有热,往往舌尖红。

舌苔厚——往往乳食积滞,有胃热,颜色越黄越热,千万不要拖到舌苔发黄再调理。

在中医的范畴中,疾,病,症,不是一个概念,治的时也分的很细,治病的时候,病人说症,大夫分析属于什么病,在哪一脏,哪一腑,属哪条经络,然后治病,可以不治症,只治病,病好了,症自然就没了,再者,好中医看病,一个人就能把病看明白了,然后再治,好了。几千年流传,自有奇妙之处。从逻辑上讲,一个不懂英语的人能批了英语卷子吗?同理,不懂中医的人有资格评论中医吗?

想做喷子,不妨好好读一遍黄帝内经,四部经典,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怀悲天悯人情怀,萃取国学营养,如此,如果发现中医是骗子,不科学,再喷不晚。书斋阅读,自得其乐的人不会参与这个争论的,医学是特殊学科,面对的是对健康无所知的大众,交流有时候确实有难度。

  中医儿科科普小知识2

摩腹

【部位】腹部

【操作】操作者洗净双手,两手掌对搓至发热,食、中、环三指并拢,将指腹面或手掌的掌面置于小儿腹部;按“摩腹绕脐”在腹部做环形、有节律的移动。

【注意】从操作宜匀速、缓慢、柔和,以小儿舒适为度。小儿肌肤娇嫩,操作者须剪短之间。必要时,可用小儿爽身粉做介质。

捏脊

【部位】背部,脊椎两侧,督脉的大椎至尾骨末端处。

【操作】操作者两手的拇、食指交替配合,按推、捏、捻、放的先后顺序,沿脊柱两侧,自下而上,从小儿的尾骶部至项下大椎捏拿一遍。根据病情及体质可捏拿4-6遍。第2遍开始的任何一遍中,可根据不同脏腑出现的症状,采用“重提”的手法,有针对性的刺激背部的脏腑俞穴,以加强疗效。第六遍结束后,用双手拇指指腹在腰部肾俞穴处,适当地按揉结合。

足三里穴

【位置】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丁下三寸(小儿的四横指),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迎香穴

【位置】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四神聪穴

【位置】头顶部,百会穴(两耳尖直上与头顶正中线的交点处)前后左右各旁开一寸处,共四穴。

儿童保健滥用退热药

发热是人体必要的保护机制。有些年轻的妈妈认为孩子发了热一吃退热药病就好了。因此,她们动不动就给孩子吃退热药。实际上,这样做很容易造成假象,掩盖症状,使疾病难以诊断。

一般健康人的体温约为37℃,高于37℃则为发热。幼儿大脑发育尚未完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薄弱,因此,孩子一有病就发热,而其它症状不显,如感冒、麻疹、肺炎、局部感染、药物反应、风湿热等。发热成了孩子有病的信号。因此,发热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体征,如果热一上来就用退热药把它压下去,常常掩盖了病情,给诊断事业困难,甚至到了疾病危急时才被确诊。另外,有些退热药,如阿司匹林影响小儿凝血机制,导致皮肤、肺、脑等脏器出血;又如非那西丁可使新生儿血液中的低血红蛋白变成高血红蛋白,使红细胞携带氧的能力下降,导致组织缺氧,严重的还会引起脑水肿、抽搐、昏迷等。因此,动不动就给退热药对孩子的健康是不利的。

小儿发热时应查明原因,再作对症治疗或病因治疗。如果小儿体温不超过38℃,一般不需要用退热药,在治疗中密切观察就行。当然,小儿体温过高,如达39℃或以上就会严重影响孩子健康,且可发生惊厥、抽搐等。这种情况下,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可用退热药,同时采用物理降温法,如酒精擦澡、冰袋镇头等。

儿童保健滥用抗生素

流行病学调查证明,90%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

因此上呼吸道感染时常规应用抗菌素是不合适的,而且还会造成病原体对抗菌素产生抗药性及其不良反应的威胁以及药物的浪费。不要孩子一生病,就不管什么原因便使用氯霉素、链霉素。如果长期使用链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会对听神经造成影响,引起眩晕、耳鸣,甚至耳聋。使用氯霉素可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8岁以内的`孩子,特别是新生儿,服用四环素、土霉素容易引起牙齿变黄,并使牙釉质发育不良,所以小儿不用四环素、土霉素。

儿童保健一病多药

孩子患一种病,家长往往多种药物齐头并进。殊不知,药物过杂,互相之间作用可抵消,而毒性反应却相加,不仅疗效不好,而且会出现不良反应。如将磺胺与Vc联用,可加重肾脏中毒;青霉素与阿司匹林同用,可降低青霉素的抗菌功效。至于青霉素、氯霉素、磺胺药一齐上,或青霉素、头孢菌素与庆大霉素为伍,同样有上述危险。

儿童保健体弱与补药

时下给孩子服补药的现象比比皆是。父母此举的初衷不外乎是增强孩子的体质,促进其发育,但因缺乏医学知识,结果事与愿违,补出了毛病。一位医生报告,9名婴幼儿服用人参后都出现了神经系统症状,另一名儿童服用大剂量人参后发生抽风、昏迷,最后丧命。专家的建议是:健康孩子最好不服补品,5岁以上的体弱儿可酌服,但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家长不可自作主张,以防意外。

儿童保健忌滥用维生素

维生素在儿童的生长发育中确实起着重要作用,但不可盲目地认为多多益善。不少药用维生素有一定的不良作用甚至毒性反应,尤其是脂溶性维生素,用量过大或过久可能造成体内蓄积而中毒。如鱼肝油(含Va与Vd)吃多了可引起发烧、厌食、烦躁、肝与肾脏功能受损。水溶性维生素虽较安全些,但也不可疏忽。如Vc服用过多可诱发尿路结石、脆骨症等。为此,营养学家强调,应以食物中的天然维生素为最佳选择。

  中医儿科科普小知识3

中医养生科普小知识

第一节 养生

养生,又名摄生、道生、保生等,保养身体之谓。换言之,养生是指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等措施而进行的一种健身益寿活动。中医养生流派有静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及药饵之分。养生内容广泛,方法众多,而以调饮食、慎起居、适寒温、和喜怒为其基本养生观点。

一、天年与衰老

(一)天年

“天年”,是我国古代对人之寿命提出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命题。人的自然寿命谓之天年,亦即天赋之年寿。生命的年限,即机体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时间,称之为寿命。通常以年龄(指年代年龄,又称历法年龄)作为衡量寿命长短的尺度。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个体寿命有长有短,但大都不会超过一个最长的限度,人类自然寿命的最高限度,称之为寿限。一般而言,人类的最高寿命不超过120岁。“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养生论》)。千百年来,人类的寿限并无重大突破。

人生历程按年龄划分:初生曰婴,初语曰儿,初行曰孩,初学曰童,二十曰青年,三十曰壮年,四十曰强年,五十(亦称半百)曰中年,六十日耆,七十曰老,八十曰耋,九十曰耄,九十以上曰寿考。

(二)衰老

1.衰老的.概念:衰,衰弱,衰退之谓。老,年纪大,与“少”相对。引申为衰,与“壮”相对。衰老,老而且衰之义,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功能全面地逐渐降低的过程。

衰老与老年不能等同,衰老是生命的动态过程,而老年则是整个机体的一个年龄阶段。

老年未必均衰,衰亦未必均老,故有“老当益壮”、“未老先衰”之说。年满60为“花甲”,为“下寿”,在历代文献上对老年开始年龄界限说法不一,但一般视肋岁为老年期的开始年龄。按新的年龄划分标准,60—74岁为准老年或老年前期,75—89岁为老年,90岁以上为长寿。

2.衰老的发生机理

(1)阴阳失调:人生之本,本于阴阳。阴阳是人寿命的根本。“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匀平,命日子人”,人体是一个阴阳运动协调平衡的统一体。人生历程就是人体内部以及人体与外界之间的阴阳运动平衡的过程。阴阳协调平衡与否,是决定寿命长短的关键。阴阳失调则机体即可招致各种致病因素的侵袭,从而疾病丛生,而现衰老。因此,掌握生命阴阳运动的规律,围绕燮理阴阳,进行养生,使其达到平衡协调,是推迟衰老,延年益寿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养生学理论的核心。中国的传统健身术和*,都体现了这一思想,传统*概括为虚实、刚柔、吸斥、动静、开合、起落、放收、进退八法。此八法完全符合阴阳对立统一,协调乎衡的规律。又如太极拳的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刚柔相济,动静相兼,每个姿势和动作都体现了阴阳相反相成,协调平衡理论。总之,保持阴阳运动平衡状态是延年益寿的根本,调节阴阳,使人体内外阴阳平衡协调,则可抗衰防老。

(2)脏腑虚衰: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体。五脏阴阳是人体阴阳之根本,故五脏是人体生命的根本。五脏坚固,为长寿之根,而五脏皆虚,是衰老之本。

肾气虚衰: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真阴真阳寓于其中,为元气生生不息之地、阴阳化生之源泉、五脏六腑之本。肾气充盛,元气充足,阴平阳秘,生化不已,则精神健旺,形体强健,而肾气虚衰,元气不足,阴损阳耗,生化衰惫,人之衰老就会加速而来。

脾胃虚衰:脾胃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与肾同为五脏六腑之本。人以水谷为本,人体的生长发育,维持生命的一切物质,均赖脾胃以生。脾胃虚衰,化源不足,气血亏虚,元气不充,则体弱多病而早衰。故曰:脾胃为养生之本。调理脾胃为“养老之大要”。

心脏虚衰:心藏神而主血脉,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活动的主宰。“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以此养生则殃”(《素问·灵兰秘典论》)。心旷神悦。气血充足,体强神旺,寿延年增。反之,“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心脏虚衰,气亏血少,体弱神疲,早衰减寿。故历代养生学家尤其强调保养心神,认为调养心神乃养生之宗,治病之本。

肝脏衰惫: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主藏血而为血海。调节气机升降出入,为天地之体用,为百病之纲领,生死之枢机。肝气条达,气机调畅,内而脏腑,外而肌肉,纵横往来,气血周流,并行不悖。肝为气化之本,脏腑经络之气化,皆赖肝之气化以鼓舞。肝为五脏之贼,随着年龄增长,肝气日衰,肝血日虚,疏泄不利,则性情变异,百脉不定,鬓发憔焦,筋萎为痨,而不能终其寿。

肺脏衰弱:肺主气,司呼吸,为百脉之宗。人生以气为本,“人受天地之气,以化生性命”(《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原道》)。气贵运行不息,升降有常,为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及寿夭的关键。肺气虚衰,治节不行,则多病早衰而夭亡。

(3)精气衰竭:人身“三宝”——精、气、神,是养生的关键。精为生命活动的基础,人的四肢、九窍和内脏的活动以及人的精神思维意识活动,均以精气为源泉与动力。精化气,气生神,神御形。精是气、形、神的基础,亦是健康和长寿的根本。故曰:“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宜壮,皆本乎精也”(《类经·摄生类》)。精贵充盈固秘,而难成易亏,故保精存精为寿命之本。

二、养生的基本原则

(一)顺应自然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天地之间,依赖于自然而生存,也就必须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和制约,即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这种天人相应或称天人合一学说,是中医效法自然,顺时养生的理论依据。顺应自然养生包括顺应四时调摄和昼夜晨昏调养。昼夜变化,比之于四时,所谓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人为秋,夜半为冬。白昼阳气主事,入夜阴气主事。四时与昼夜的阴阳变化,人亦应之。所以,生活起居,要顺应四时昼夜的变化,动静和宜,衣着适当,饮食调配合理,体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人不仅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还有社会属性。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人与外界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此,中医学认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社会环境一方面供给人类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另一方面又形成和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随着医学模式的变化,社会医学、心身医学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日益显示出重视社会因素与心理保健对人类健康长寿的重要性:社会因素可以通过对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素质的影响而影响人的健康。所以人必须适应四时昼夜和社会因素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摄生措施,才能健康长寿。故曰:“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灵枢·本神》)。

(二)形神共养

形神合一,又称形与神俱,形神相因,是中医学的生命观。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则形不可活:形与神俱,方能尽终天年;因此,养生只有做到形神共养,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长寿:所谓形神共养,是指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生,使形体强健,精神充沛,身体和精神得到协调发展,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长寿。中医养生学的养生方法很多,但从本质上看,统而言之,不外“养神”与“养形”两端,即所谓“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形神共养,神为首务,神明则形安。神为生命的主宰,宜于清静内守,而不宜躁动妄耗。故中医养生观以调神为第一要义,守神以全形。通过清静养神、四气调神、积精养神、修性怡神、气功练神等,以保持神气的清静,增强心身健康,达到调神和强身的统一。

形体是人体生命的基础,神依附于形而存在,有了形体,才有生命,有了生命方能产生精神活动和具有生理功能。形盛则神旺,形衰则神衰,形谢则神灭。形体的动静盛衰,关系着精、气、神的衰旺存亡。中医养生学主张动以养形,以形劳而不倦为度,用劳动、舞蹈、散步,导引、按摩等,以运动形体,调和气血,疏通经络,通利九窍,防病健身。

静以养神,动以养形,动静结合,刚柔相济,以动静适宜为度。形神共养,动静互涵,才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有益于强身防病。

(三)保精护肾

保精护肾是指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调养肾精,使精气充足,体健神旺,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精是构*体和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精气神是人身“三宝”,精化气,气生神,神御形,精是气形神的基础,为健康长寿的根本。精禀于先天,养于水谷而藏于五脏。五脏安和,精自得养。五脏之中,肾为先天,主藏精,故保精重在保养肾精。中医养生学强调节欲以保精,使精盈充盛,有利于心身健康。若纵情泄欲,则*枯竭,真气耗散而未老先衰。节欲并非绝欲,乃房事有节之谓。保养肾精之法甚多,除节欲保精外,尚有运动保健、导引补肾、按摩益肾、食疗补肾和药物调养等。

(四)调养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天的重要因素,“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当以脾胃为先”(《景岳全书·脾胃》)。脾胃健旺,水谷精微化源充盛,则精气充足,脏腑功能强盛,神自健旺。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协调,可促进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调养脾胃,通过饮食调节、药物调节、精神调节、针灸按摩、气功调节、起居劳逸等调摄,以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延年益寿的目的。

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凋补脾肾是培补正气之大旨,也是全身形而防早衰的重要途径,喜欢养生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我也会定期更新文章,让大家学习养生之道,有一个好的身体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