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周易与中医养生学
2024-03-12 03:22:55 责编:小OO
文档

简介:《周易与中医学(第五版)》是2022年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杨力。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周易对中医养生学有什么影响?

中医养生接受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不妄作劳”的养生观点。《内经》曰:“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具,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在此把“不妄作劳”作为“尽终天年”的必备条件之一,可见其在养生学中的重要地位。那么要做到“不妄作劳”,在日常生活中,应当从何人手呢首先,要做到“精神内守”。中医养生注重内因,所谓“精神内伤,身必败亡”、“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真气的保养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标志。所以《内经》主张“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以养生著称于世的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在“精神内守”方面亦有异曲同工的妙语:“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要注意节制房事。 情欲是人之本性,两性活动是人的本能,正常的性生活有利于人体的健康,然而房事必须有节。若恣情纵欲,房劳过度,便会“耗伤肾精”,动摇根本,导致阴阳失调、早衰及百病丛生。《千金方》言:“恣情纵欲,命同朝露。”《内经》也告诫人们:“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故半百而衰也。”故此重视肾精与肾气的保养,是长生的秘诀之一。  

周易对中医养生学有什么影响?

中医养生接受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不妄作劳”的养生观点。《内经》曰:“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具,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在此把“不妄作劳”作为“尽终天年”的必备条件之一,可见其在养生学中的重要地位。那么要做到“不妄作劳”,在日常生活中,应当从何人手呢首先,要做到“精神内守”。中医养生注重内因,所谓“精神内伤,身必败亡”、“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真气的保养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标志。所以《内经》主张“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以养生著称于世的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在“精神内守”方面亦有异曲同工的妙语:“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要注意节制房事。 情欲是人之本性,两性活动是人的本能,正常的性生活有利于人体的健康,然而房事必须有节。若恣情纵欲,房劳过度,便会“耗伤肾精”,动摇根本,导致阴阳失调、早衰及百病丛生。《千金方》言:“恣情纵欲,命同朝露。”《内经》也告诫人们:“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故半百而衰也。”故此重视肾精与肾气的保养,是长生的秘诀之一。  

易经与养生

提起《易经》,许多人都认为它是一本占筮之书,跟养生学没有什么关系。事实上,《易经》与养生学有着深厚的渊源。《黄帝内经》被认为是中国人养生治病的经典之作,其实,它只不过是《易经》的一条分支。包括其在内的众多医学典籍,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易经》发展而来。古人云“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医不可无易,易不可无医”。可见,医易相通,只有把《易经》的精髓运用到养生和诊疗的实践中去,才能达到尽享天年、悬壶济世的目的。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与“鱼与水的关系”相同,人的生老病死好比自然界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所以《易经》倡导“天人合一”的养生观。只有人体的机能与自然界的变化保持一致,我们的生命才能年复一年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素问?金匮真言论》中指出“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和于阴阳,调于四时”,这说明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体的五脏功能活动、气血运行都与季节的变化息息相关。因此,古往今来,中医养生学家们都将“气候?物候?病候”作为养生的重要课题来研究。

气候发生变化时,人体会随之产生一些特殊反应:春夏季节,天气变暖,在人们体内蛰伏一冬的阳气开始向体外生发,从而推动血液循环速度加快,大量的汗液从体表排出,这是机体用排汗的方式来散热,以调节体内阳气的过分亢盛;相反,在秋冬季节,气温低,人体为了自保阳气,会表现为尿多、尿频而皮肤汗少。

中医还认为,昼夜晨昏也会影响人类的生活,所以人们的生活作息要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否则人体会产生诸多疾病。因此,养生贵在天人合一,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顺应天地自然原则。人和自然界是一个整体,所以人要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相对应。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及位置,顺从阴阳的消长,根据天地自然四时气候的变化来调养身体,吐故纳新,养精守神,只有心神、形体应和于阴阳的变化,调适于四时气候的变迁,才能使人体强健、祛病、增寿,乐活于天地之间。

第二,顺应人体生物钟原则。人体的血液中含有60多种化学元素,它们和地壳中的元素含量的分布规律完全一致。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体的生物钟与大自然的变化也是一致的。我们若想养生,必须做到“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唯有凡事都顺应生物钟,做到适应日节律、月节律、年节律的大环境,使日常生理活动、行动坐卧与这些节律合拍、和谐,才能拥有健康。

第三,融入生活养生原则。社会在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些不利于健康的因素。如城市代步工具汽车的大量涌现所带来的噪声、尾气污染,居室装修带来的环境污染,加上过度紧张的快节奏生活,都会给人们带来精神焦虑、头痛、头晕、烦躁、失眠等症状。因此,把养生贯穿于日常生活中,做到饮食养生,远离山珍海味,做到主食与副食平衡,酸性食物与碱性食物平衡,杂与精平衡,寒与热平衡,干与稀平衡,摄入与排出平衡,情绪与食欲平衡等。

易经与养生

提起《易经》,许多人都认为它是一本占筮之书,跟养生学没有什么关系。事实上,《易经》与养生学有着深厚的渊源。《黄帝内经》被认为是中国人养生治病的经典之作,其实,它只不过是《易经》的一条分支。包括其在内的众多医学典籍,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易经》发展而来。古人云“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医不可无易,易不可无医”。可见,医易相通,只有把《易经》的精髓运用到养生和诊疗的实践中去,才能达到尽享天年、悬壶济世的目的。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与“鱼与水的关系”相同,人的生老病死好比自然界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所以《易经》倡导“天人合一”的养生观。只有人体的机能与自然界的变化保持一致,我们的生命才能年复一年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素问?金匮真言论》中指出“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和于阴阳,调于四时”,这说明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体的五脏功能活动、气血运行都与季节的变化息息相关。因此,古往今来,中医养生学家们都将“气候?物候?病候”作为养生的重要课题来研究。

气候发生变化时,人体会随之产生一些特殊反应:春夏季节,天气变暖,在人们体内蛰伏一冬的阳气开始向体外生发,从而推动血液循环速度加快,大量的汗液从体表排出,这是机体用排汗的方式来散热,以调节体内阳气的过分亢盛;相反,在秋冬季节,气温低,人体为了自保阳气,会表现为尿多、尿频而皮肤汗少。

中医还认为,昼夜晨昏也会影响人类的生活,所以人们的生活作息要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否则人体会产生诸多疾病。因此,养生贵在天人合一,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顺应天地自然原则。人和自然界是一个整体,所以人要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相对应。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及位置,顺从阴阳的消长,根据天地自然四时气候的变化来调养身体,吐故纳新,养精守神,只有心神、形体应和于阴阳的变化,调适于四时气候的变迁,才能使人体强健、祛病、增寿,乐活于天地之间。

第二,顺应人体生物钟原则。人体的血液中含有60多种化学元素,它们和地壳中的元素含量的分布规律完全一致。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体的生物钟与大自然的变化也是一致的。我们若想养生,必须做到“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唯有凡事都顺应生物钟,做到适应日节律、月节律、年节律的大环境,使日常生理活动、行动坐卧与这些节律合拍、和谐,才能拥有健康。

第三,融入生活养生原则。社会在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些不利于健康的因素。如城市代步工具汽车的大量涌现所带来的噪声、尾气污染,居室装修带来的环境污染,加上过度紧张的快节奏生活,都会给人们带来精神焦虑、头痛、头晕、烦躁、失眠等症状。因此,把养生贯穿于日常生活中,做到饮食养生,远离山珍海味,做到主食与副食平衡,酸性食物与碱性食物平衡,杂与精平衡,寒与热平衡,干与稀平衡,摄入与排出平衡,情绪与食欲平衡等。

易经的三易学说对养生学的影响

中医作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与《易经》之间更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易经》之易包括了万事万物三个大的原则,分别为“不易”“变易”和“简易”。从这三个原则分析,对当代中医的继承与发扬可以有一些有益的启示。
《易经》即《周易》,传说其历经伏羲、文王、孔子之著,成书于先秦的文化轴心时代。《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众经之首。几千年来,对中国的*、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直到今天,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不易
“不易”并不是说一切事物都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说,虽然世间的万事万物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看起来错综复杂,但其变化的根本规律是不变的。这个根本规律,就是万事万物的隐秩序,即《老子》所云:“道可道,非常道”的“道”。我们要继承中医,首先要继承中医的“道”。
中医的“道”,起源于《黄帝内经》,也就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恒动观、平衡观。它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把“天、地、人”统一起来进行分析认识,是用宏观思辩的模式来进行医疗活动。
整体观是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要求人们在观察、认识、分析和处理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等问题的同时,必须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其中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又包括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等内容。我们熟知的司外揣内、以表知里、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等治法都充分体现了整体观的思想。整体观的另一方面是认为人与自然环境存在统一性。具体体现在四时、昼夜、地域环境、社会因素等对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影响,如《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有云“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灵枢·师传》有云“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骄恣纵欲轻人”,这些描述体现的正是脉象与季节环境、体质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而运用五运六气、子午流注等理论诊治疾病也是如此。
有人认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有两个,一个是整体观,一个是辨证论治,但实际上辨证论治不过是整体观在中医治疗原则上的一种具体体现而已。而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则都是现代理论对中医整体观的诠释。
恒动观是指在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时,应持有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而不可拘泥一成不变的、静止的、僵化的观点。这要求我们在诊治疾病时,不但要注意检视患者目前的病态,还需关注疾病可能动态发展的病势,从而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复。最终,通过各种治疗手段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维持人体的身体健康,这也就是中医的平衡观。

易经的三易学说对养生学的影响

中医作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与《易经》之间更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易经》之易包括了万事万物三个大的原则,分别为“不易”“变易”和“简易”。从这三个原则分析,对当代中医的继承与发扬可以有一些有益的启示。
《易经》即《周易》,传说其历经伏羲、文王、孔子之著,成书于先秦的文化轴心时代。《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众经之首。几千年来,对中国的*、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直到今天,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不易
“不易”并不是说一切事物都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说,虽然世间的万事万物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看起来错综复杂,但其变化的根本规律是不变的。这个根本规律,就是万事万物的隐秩序,即《老子》所云:“道可道,非常道”的“道”。我们要继承中医,首先要继承中医的“道”。
中医的“道”,起源于《黄帝内经》,也就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恒动观、平衡观。它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把“天、地、人”统一起来进行分析认识,是用宏观思辩的模式来进行医疗活动。
整体观是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要求人们在观察、认识、分析和处理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等问题的同时,必须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其中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又包括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等内容。我们熟知的司外揣内、以表知里、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等治法都充分体现了整体观的思想。整体观的另一方面是认为人与自然环境存在统一性。具体体现在四时、昼夜、地域环境、社会因素等对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影响,如《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有云“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灵枢·师传》有云“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骄恣纵欲轻人”,这些描述体现的正是脉象与季节环境、体质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而运用五运六气、子午流注等理论诊治疾病也是如此。
有人认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有两个,一个是整体观,一个是辨证论治,但实际上辨证论治不过是整体观在中医治疗原则上的一种具体体现而已。而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则都是现代理论对中医整体观的诠释。
恒动观是指在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时,应持有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而不可拘泥一成不变的、静止的、僵化的观点。这要求我们在诊治疾病时,不但要注意检视患者目前的病态,还需关注疾病可能动态发展的病势,从而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复。最终,通过各种治疗手段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维持人体的身体健康,这也就是中医的平衡观。

易经的三易学说对养生学的影响

中医作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与《易经》之间更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易经》之易包括了万事万物三个大的原则,分别为“不易”“变易”和“简易”。从这三个原则分析,对当代中医的继承与发扬可以有一些有益的启示。
《易经》即《周易》,传说其历经伏羲、文王、孔子之著,成书于先秦的文化轴心时代。《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众经之首。几千年来,对中国的*、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直到今天,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不易
“不易”并不是说一切事物都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说,虽然世间的万事万物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看起来错综复杂,但其变化的根本规律是不变的。这个根本规律,就是万事万物的隐秩序,即《老子》所云:“道可道,非常道”的“道”。我们要继承中医,首先要继承中医的“道”。
中医的“道”,起源于《黄帝内经》,也就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恒动观、平衡观。它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把“天、地、人”统一起来进行分析认识,是用宏观思辩的模式来进行医疗活动。
整体观是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要求人们在观察、认识、分析和处理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等问题的同时,必须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其中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又包括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等内容。我们熟知的司外揣内、以表知里、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等治法都充分体现了整体观的思想。整体观的另一方面是认为人与自然环境存在统一性。具体体现在四时、昼夜、地域环境、社会因素等对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影响,如《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有云“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灵枢·师传》有云“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骄恣纵欲轻人”,这些描述体现的正是脉象与季节环境、体质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而运用五运六气、子午流注等理论诊治疾病也是如此。
有人认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有两个,一个是整体观,一个是辨证论治,但实际上辨证论治不过是整体观在中医治疗原则上的一种具体体现而已。而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则都是现代理论对中医整体观的诠释。
恒动观是指在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时,应持有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而不可拘泥一成不变的、静止的、僵化的观点。这要求我们在诊治疾病时,不但要注意检视患者目前的病态,还需关注疾病可能动态发展的病势,从而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复。最终,通过各种治疗手段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维持人体的身体健康,这也就是中医的平衡观。

易经的三易学说对养生学的影响

中医作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与《易经》之间更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易经》之易包括了万事万物三个大的原则,分别为“不易”“变易”和“简易”。从这三个原则分析,对当代中医的继承与发扬可以有一些有益的启示。
《易经》即《周易》,传说其历经伏羲、文王、孔子之著,成书于先秦的文化轴心时代。《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众经之首。几千年来,对中国的*、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直到今天,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不易
“不易”并不是说一切事物都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说,虽然世间的万事万物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看起来错综复杂,但其变化的根本规律是不变的。这个根本规律,就是万事万物的隐秩序,即《老子》所云:“道可道,非常道”的“道”。我们要继承中医,首先要继承中医的“道”。
中医的“道”,起源于《黄帝内经》,也就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恒动观、平衡观。它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把“天、地、人”统一起来进行分析认识,是用宏观思辩的模式来进行医疗活动。
整体观是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要求人们在观察、认识、分析和处理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等问题的同时,必须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其中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又包括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等内容。我们熟知的司外揣内、以表知里、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等治法都充分体现了整体观的思想。整体观的另一方面是认为人与自然环境存在统一性。具体体现在四时、昼夜、地域环境、社会因素等对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影响,如《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有云“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灵枢·师传》有云“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骄恣纵欲轻人”,这些描述体现的正是脉象与季节环境、体质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而运用五运六气、子午流注等理论诊治疾病也是如此。
有人认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有两个,一个是整体观,一个是辨证论治,但实际上辨证论治不过是整体观在中医治疗原则上的一种具体体现而已。而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则都是现代理论对中医整体观的诠释。
恒动观是指在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时,应持有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而不可拘泥一成不变的、静止的、僵化的观点。这要求我们在诊治疾病时,不但要注意检视患者目前的病态,还需关注疾病可能动态发展的病势,从而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复。最终,通过各种治疗手段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维持人体的身体健康,这也就是中医的平衡观。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