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中医治未病养生法
2024-03-12 17:42:52 责编:小OO
文档

“治末病”是中医学预防保健的基础理论:

1. 未病先防:通过顺应自然、养性调神、体质锻炼、调摄饮食等方式,增强正气,预防疾病。

2. 既病防变:包括早期诊治,防治疾病传变,如阻止疾病传播途径等。

3. 愈后防复:在病情稳定或病愈之后,要注意预防疾病复发及后遗症。建议出现不适症状及时就诊,明确病因,规范治疗。预防措施包括注意休息、保护肾脏、避免邪气侵袭、药物预防等方面。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道医养生,治未病重在“四调”

《黄帝内经》云:“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注重 养生 是到达 健康 彼岸的舟楫和桥梁。 养生 治未病重在四调:调精神;调呼吸;调起居;调饮食。

一、调精神

1

虚静益神

调神摄生,静养为首:这是调摄精神,益寿延年的重要方法。经常保持思想清静,心态平和,不为名利和物质所累。

《黄帝内经》记载:“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静养作用。精神内守,有助于肾精封藏,精气充盛,可以内养五脏,外御邪侵,则身体强健,病无从由生。

《黄帝内经》说:“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2

省思养神

“思则气结”思虑过多会导致气机郁滞,气血循环流通不畅,日久气郁化火,耗伤精血,从而导致肾中精血亏损。省思作用:省思少虑,养心敛思,能保全肾中精气,使机体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神清气爽, 健康 长寿。

3

畅怀怡神

畅怀是指舒畅情怀,即舒调七情六欲,使其畅达,以利心神和调,五脏安定。七情过极危害 健康 ,《内经》认为“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从而影响到肾中阴精之藏守。

舒畅情志的方法有诗歌词赋、琴棋书画、花木鸟鱼、艺术欣赏、古物收藏、 旅游 垂钓等。精神有所寄托,去除烦恼,陶冶性情,抒情畅志,保持 健康 的心理状态,促进 养生 长寿。

二、调呼吸

关于行气的要领,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1)吸气曰纳,出气曰吐。“吐故纳新”即吐出碳气,吸纳新鲜氧气。纳时深吸至于丹田,然后徐徐吐出废气。吐气有吹、呼、唏、呵、嘘、呬六种方法。《养性延命录》云:“凡行气以鼻内(纳)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曰长息”。呼吸之法要细、长、深、匀。吸气时要细微徐缓,不可闻声,葛洪所谓以鸿毛着鼻口上而鸿毛不动。深者谓吸气深入达于脐下丹田。匀谓呼吸要匀称。细微、徐缓、深长、匀称,此即道家所谓“绵绵若存”。

(2)行气宜在早上林间,空气清新的地方锻炼。古人称:“从夜半至日中为生气”。(《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司马承祯谓:“凡导引当以丑后卯前,天气清和时为之。”(《导引论》

(3)导引行气是把肢体运动、乾浴、按摩与气功,内外结合起来。《导引经》说清旦起来,叩齿、闭目握固、调息、导引正是讲的内外功的结合。

(4)行气要节食,不宜过饱。《养性延命录》云:“行气之法,少食自节,动其形,和其气”。

(5)行气要注意意念活动,要把调息练气与练心(思想、意念)结合起来。意念活动在道教叫“存思”、“存想”、“存神”。①《老君存思图》云: “为学之基,以存思为首。”(《云笈七签》卷四十三引)存思又叫凝神,神定则气住,练功家要求意守丹田或意守某关,在道书中又称“守一”。《抱朴子•地真》云:“思一至饥,一与之粮。”道教加以神秘化就有“思玄一”存诸神等说,其实就是使精神专一,凝神聚气。道家以耳为精窍,目为神窍,口为气窍。意动形摇则伤气;目动心摇则伤神;邪思精摇则伤精。故《庄子》云:“勿摇汝精,乃可长生”。(《在宥》)意念专一则耳不闻,可以保精;口不言,可以保气;目不视,可以保神。心静守一则气平,气平则息匀,息匀则气聚,气聚则凝神,神气合一,性命归根。所以“存思”的要点在排除杂念,闭目内视,所谓“智静神凝,除欲中净”。(《老君存思图》)《神仙绝谷食气经》说:“诸行气皆无令意中有忿怒愁忧。忿怒愁忧,则气乱;气乱则逆。思一,则正气来至;正气来至,则口中甘香;口中甘香,则津液多生而鼻息微长;鼻息微长,则五脏安;五脏安,则气各顺理。如法为,长生久寿。”(《云笈七签》卷五十九引)所以行气功要精神上轻松愉快,心情安静,排除一切烦恼和杂念,常保心气和平,这样练功持之以恒,自可 健康 长寿。《清静经》曰:“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若能常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故能寡欲则心平气和,心静而神自清。因之,清心寡欲,意念专一,是行气功的前提条件。

概括起来,可以这样说:导引行气就是现在的气功、保健按摩、柔软体操、武术锻炼等结合起来的一套保健强身之术。导引行气如能长期坚持锻炼,无疑能够增强体质,防病治病,可以却老延年。但道教认为可以长生不死,显然是妄诞的。汉代的王充就批判过道家以为导气养性可以度世不死的虚妄。(见《论衡•道虚》)葛洪认为行气导引“可令内疾不起,风湿不犯”,“可以延年迟死耳,不得仙也。”(《抱朴子•极言》)行气重视意念活动,意念活动是心理卫生的保健法,把人的心理与生理密切结合起来,说明古人在长期的实践经验中对人的心理与生理的关系上已有较深的理解。

(四)房中 房中本是古代医学中讲男女性生理和性医学的知识。《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云:“房中者,性情之极,至道之际。是以圣王制外乐以禁内情,而为之节文。传曰:‘先王之作乐,所以节百事也。'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陨性命。”这一段概述了古代房中术的要旨,说明男女结合是性情之极至,其要在“乐而有节”。如果没有节制,沉迷荒淫就会伤生短命。道教汲取了它。在道书中把房中亦称为“合气”或“男女合气”。早期道教的经典《太平经》中就有“兴国广嗣之术”。天师道的教徒们都是有妻室子女的,因之道教认为房中是保精、 养生 、却病的一种*方法。所以《黄庭经》说:“长生至慎房中急,弃捐淫欲专守精”。道教的理论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配合是符合自然之道的。天地之道就是阴阳和谐,阴阳合而万物生。所以《玄女经》说: “一阴一阳相须”。《抱朴子》说:“人不可以阴阳不交,坐致疾患”(《微旨》)。又说:“阴阳不交,则坐致壅阏之病,故幽闭怨旷,多病而不寿也。任情肆意,又损年命”(《释滞》)。《养性延命录》谓:“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若孤独而思交接者,损人寿,生百病”。这说明男女合气的真理。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不交及纵欲过度都会产生疾病。所以葛洪说:“人不可以阴阳不交,坐致疾患。若乃纵情恣欲,不能节宣,则伐年命”(《抱朴子•微旨》)。房中术的要点是:(1)注意节欲而不能纵欲,葛洪所谓“得其节宣之和,可以不损”(《抱朴子•释滞》);(2)禁忌醉饱以后或劳累过度的性生活。《素问•厥论篇》说:“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王冰注云:“醉饱入房,内亡精气,中虚热入,由是肾衰”。《养性延命录》亦云:“醉饱、远行归还,太疲倦,并不可*室之事,生病,切慎之”。房中术的功用,据葛洪说:“夫阴阳之术,高可以治小疾,次可以免虚耗而已”。(《抱朴子•微旨》)至于道教认为房中之法可以“采阴益阳”,“还精补脑”,“增年益寿”,能医治百病(见《抱朴子•释滞》),这显然做了不适当的夸张。

房中、服食、导引行气等都是道教* 养生 之术。但是“好事之徒,各仗其所长,知玄素之术者,则曰唯房中之术,可以度世矣;明吐纳之道者,则曰唯行气可以延年矣;知屈伸之法者,则曰唯导引可以难老矣;知草木之方者,则曰唯药饵可以无穷矣;学道之不成就,由乎偏枯之若此也”。(《抱朴子•微旨》)葛洪说这些浅见之人,总是强调自己知道的一点,认为就可以成仙,其实乃是片面之论。精、气、神是构*的生命的三大要素,所以道教的*贵在爱精、保气、全神。房中的目的在爱精,导引行气在保气,服食药饵是综合性的,既可治病,又可固精、保气、全神。《抱朴子•杂应》说:“ 养生 之尽理者,既将服神药,又行气不懈,朝夕导引,以宣动荣卫,使无辍阂,加以房中之术,节量饮食,不犯风湿,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不病”。葛洪认为人的身体是个有机体,各方面密切联系着,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如像治理国家,必须“文武礼律”互相配合,不能有所偏废。如像音乐一样,必须五音配合,才能成曲调。 养生 也是这样,应该把服食药饵、导引行气、房中之术等结合起来,才能收到防病、治病、强身、延年的效果。

道教在 养生 方面有许多值得重视的宝贵经验和知识。如青牛道士封君达说:“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饥饿——引者)。去肥浓,节咸酸,减思虑,损喜怒,除驰逐,慎房室”。张湛《 养生 集叙》曰:“ 养生 大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日养形,四日导引,五日言语,六曰饮食,七日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并《养性延命录》引)袁了凡讲聚精 养生 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指清淡之味——引者)。(《摄生三要》)这些都是 养生 经验的总结,是颇有价值的。道教的长生成仙之说,当然是虚妄的,但如服食中包含着许多医药和食疗保健的知识,导引行气是气功、保健功与按摩相结合的强身治病的方法,房中是性医学的知识,这里面都包含着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应该珍视这分文化遗产,剔除其虚妄迷信的东西,发扬其科学的内容。

调呼吸(调息)是道门 养生 的入手功夫。

1

调息的作用

通过气息的调整可以达到护肾 养生 的目的。“呼出心于肺,吸入肝于肾。”天地之精气通过口鼻吸受,入藏于肝肾,对肾中精气有培补充益之作用。体内浊气则通过心、肺的作用而排出体外,从而实现吸清呼浊、吐故纳新之清浊气体交换。

2

调息的方法

用二吸一呼的深呼吸方法以达到 养生 护肾的目的。调息如与调神联用,效果更佳,即《黄帝内经》所谓:“呼吸精气,独立守神。”现代医学研究:深呼吸有助于提高肺活量,增强呼吸肌的功能,增加血液中的氧含量,改善重要脏器的氧供等作用。

三、调起居

起居失宜是中医学内伤性致病因素之一。《黄帝内经》强调“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是“形与神俱”之身心 健康 的重要保证。

1

起居有常

道医认为饮食无节,起居无时是早衰的主要原因之一。双休日、五一、十一长假之后是医院就诊高峰。此间的起居失宜可能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2

顺应四时

人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人们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使人的生命节律与自然界的变化节律同步。人的生活起居要顺应四时昼夜的变化,做到衣着适当,饮食合理,起居合宜,动静相随,才能保持 健康 ,增强体质,避免邪气的侵害,从而达到 健康 长寿之目的。《黄帝内经》有“法于阴阳”,“合于术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 养生 原则和方法,就是要求人们 养生 必须遵循四时变化规律。

3

劳逸适度

道医认为过劳过逸皆可致人于病。过劳包括体劳、神劳和房劳过度等方面。致病特点一是耗气,二是伤形。

耗气:劳力太过,导致内脏精气耗损,功能减退,可见少气懒言、气喘汗出、神疲困倦、形体消瘦等症。

伤形:长期用力太过,劳伤筋骨,组织损伤,久而积劳成疾。

四、调饮食

道医主张人的饮食应该适时适量,不可过饥过饱;同时要注意食物的洁净;强调“药补不如食补”的补法原则,主张通过合理的饮食调节,能够收到药补同样的效果,而且可以避免药物性能的偏胜引起的脏腑功能失调。

道医养生,治未病重在“四调”

《黄帝内经》云:“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注重 养生 是到达 健康 彼岸的舟楫和桥梁。 养生 治未病重在四调:调精神;调呼吸;调起居;调饮食。

一、调精神

1

虚静益神

调神摄生,静养为首:这是调摄精神,益寿延年的重要方法。经常保持思想清静,心态平和,不为名利和物质所累。

《黄帝内经》记载:“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静养作用。精神内守,有助于肾精封藏,精气充盛,可以内养五脏,外御邪侵,则身体强健,病无从由生。

《黄帝内经》说:“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2

省思养神

“思则气结”思虑过多会导致气机郁滞,气血循环流通不畅,日久气郁化火,耗伤精血,从而导致肾中精血亏损。省思作用:省思少虑,养心敛思,能保全肾中精气,使机体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神清气爽, 健康 长寿。

3

畅怀怡神

畅怀是指舒畅情怀,即舒调七情六欲,使其畅达,以利心神和调,五脏安定。七情过极危害 健康 ,《内经》认为“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从而影响到肾中阴精之藏守。

舒畅情志的方法有诗歌词赋、琴棋书画、花木鸟鱼、艺术欣赏、古物收藏、 旅游 垂钓等。精神有所寄托,去除烦恼,陶冶性情,抒情畅志,保持 健康 的心理状态,促进 养生 长寿。

二、调呼吸

关于行气的要领,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1)吸气曰纳,出气曰吐。“吐故纳新”即吐出碳气,吸纳新鲜氧气。纳时深吸至于丹田,然后徐徐吐出废气。吐气有吹、呼、唏、呵、嘘、呬六种方法。《养性延命录》云:“凡行气以鼻内(纳)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曰长息”。呼吸之法要细、长、深、匀。吸气时要细微徐缓,不可闻声,葛洪所谓以鸿毛着鼻口上而鸿毛不动。深者谓吸气深入达于脐下丹田。匀谓呼吸要匀称。细微、徐缓、深长、匀称,此即道家所谓“绵绵若存”。

(2)行气宜在早上林间,空气清新的地方锻炼。古人称:“从夜半至日中为生气”。(《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司马承祯谓:“凡导引当以丑后卯前,天气清和时为之。”(《导引论》

(3)导引行气是把肢体运动、乾浴、按摩与气功,内外结合起来。《导引经》说清旦起来,叩齿、闭目握固、调息、导引正是讲的内外功的结合。

(4)行气要节食,不宜过饱。《养性延命录》云:“行气之法,少食自节,动其形,和其气”。

(5)行气要注意意念活动,要把调息练气与练心(思想、意念)结合起来。意念活动在道教叫“存思”、“存想”、“存神”。①《老君存思图》云: “为学之基,以存思为首。”(《云笈七签》卷四十三引)存思又叫凝神,神定则气住,练功家要求意守丹田或意守某关,在道书中又称“守一”。《抱朴子•地真》云:“思一至饥,一与之粮。”道教加以神秘化就有“思玄一”存诸神等说,其实就是使精神专一,凝神聚气。道家以耳为精窍,目为神窍,口为气窍。意动形摇则伤气;目动心摇则伤神;邪思精摇则伤精。故《庄子》云:“勿摇汝精,乃可长生”。(《在宥》)意念专一则耳不闻,可以保精;口不言,可以保气;目不视,可以保神。心静守一则气平,气平则息匀,息匀则气聚,气聚则凝神,神气合一,性命归根。所以“存思”的要点在排除杂念,闭目内视,所谓“智静神凝,除欲中净”。(《老君存思图》)《神仙绝谷食气经》说:“诸行气皆无令意中有忿怒愁忧。忿怒愁忧,则气乱;气乱则逆。思一,则正气来至;正气来至,则口中甘香;口中甘香,则津液多生而鼻息微长;鼻息微长,则五脏安;五脏安,则气各顺理。如法为,长生久寿。”(《云笈七签》卷五十九引)所以行气功要精神上轻松愉快,心情安静,排除一切烦恼和杂念,常保心气和平,这样练功持之以恒,自可 健康 长寿。《清静经》曰:“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若能常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故能寡欲则心平气和,心静而神自清。因之,清心寡欲,意念专一,是行气功的前提条件。

概括起来,可以这样说:导引行气就是现在的气功、保健按摩、柔软体操、武术锻炼等结合起来的一套保健强身之术。导引行气如能长期坚持锻炼,无疑能够增强体质,防病治病,可以却老延年。但道教认为可以长生不死,显然是妄诞的。汉代的王充就批判过道家以为导气养性可以度世不死的虚妄。(见《论衡•道虚》)葛洪认为行气导引“可令内疾不起,风湿不犯”,“可以延年迟死耳,不得仙也。”(《抱朴子•极言》)行气重视意念活动,意念活动是心理卫生的保健法,把人的心理与生理密切结合起来,说明古人在长期的实践经验中对人的心理与生理的关系上已有较深的理解。

(四)房中 房中本是古代医学中讲男女性生理和性医学的知识。《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云:“房中者,性情之极,至道之际。是以圣王制外乐以禁内情,而为之节文。传曰:‘先王之作乐,所以节百事也。'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陨性命。”这一段概述了古代房中术的要旨,说明男女结合是性情之极至,其要在“乐而有节”。如果没有节制,沉迷荒淫就会伤生短命。道教汲取了它。在道书中把房中亦称为“合气”或“男女合气”。早期道教的经典《太平经》中就有“兴国广嗣之术”。天师道的教徒们都是有妻室子女的,因之道教认为房中是保精、 养生 、却病的一种*方法。所以《黄庭经》说:“长生至慎房中急,弃捐淫欲专守精”。道教的理论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配合是符合自然之道的。天地之道就是阴阳和谐,阴阳合而万物生。所以《玄女经》说: “一阴一阳相须”。《抱朴子》说:“人不可以阴阳不交,坐致疾患”(《微旨》)。又说:“阴阳不交,则坐致壅阏之病,故幽闭怨旷,多病而不寿也。任情肆意,又损年命”(《释滞》)。《养性延命录》谓:“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若孤独而思交接者,损人寿,生百病”。这说明男女合气的真理。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不交及纵欲过度都会产生疾病。所以葛洪说:“人不可以阴阳不交,坐致疾患。若乃纵情恣欲,不能节宣,则伐年命”(《抱朴子•微旨》)。房中术的要点是:(1)注意节欲而不能纵欲,葛洪所谓“得其节宣之和,可以不损”(《抱朴子•释滞》);(2)禁忌醉饱以后或劳累过度的性生活。《素问•厥论篇》说:“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王冰注云:“醉饱入房,内亡精气,中虚热入,由是肾衰”。《养性延命录》亦云:“醉饱、远行归还,太疲倦,并不可*室之事,生病,切慎之”。房中术的功用,据葛洪说:“夫阴阳之术,高可以治小疾,次可以免虚耗而已”。(《抱朴子•微旨》)至于道教认为房中之法可以“采阴益阳”,“还精补脑”,“增年益寿”,能医治百病(见《抱朴子•释滞》),这显然做了不适当的夸张。

房中、服食、导引行气等都是道教* 养生 之术。但是“好事之徒,各仗其所长,知玄素之术者,则曰唯房中之术,可以度世矣;明吐纳之道者,则曰唯行气可以延年矣;知屈伸之法者,则曰唯导引可以难老矣;知草木之方者,则曰唯药饵可以无穷矣;学道之不成就,由乎偏枯之若此也”。(《抱朴子•微旨》)葛洪说这些浅见之人,总是强调自己知道的一点,认为就可以成仙,其实乃是片面之论。精、气、神是构*的生命的三大要素,所以道教的*贵在爱精、保气、全神。房中的目的在爱精,导引行气在保气,服食药饵是综合性的,既可治病,又可固精、保气、全神。《抱朴子•杂应》说:“ 养生 之尽理者,既将服神药,又行气不懈,朝夕导引,以宣动荣卫,使无辍阂,加以房中之术,节量饮食,不犯风湿,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不病”。葛洪认为人的身体是个有机体,各方面密切联系着,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如像治理国家,必须“文武礼律”互相配合,不能有所偏废。如像音乐一样,必须五音配合,才能成曲调。 养生 也是这样,应该把服食药饵、导引行气、房中之术等结合起来,才能收到防病、治病、强身、延年的效果。

道教在 养生 方面有许多值得重视的宝贵经验和知识。如青牛道士封君达说:“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饥饿——引者)。去肥浓,节咸酸,减思虑,损喜怒,除驰逐,慎房室”。张湛《 养生 集叙》曰:“ 养生 大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日养形,四日导引,五日言语,六曰饮食,七日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并《养性延命录》引)袁了凡讲聚精 养生 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指清淡之味——引者)。(《摄生三要》)这些都是 养生 经验的总结,是颇有价值的。道教的长生成仙之说,当然是虚妄的,但如服食中包含着许多医药和食疗保健的知识,导引行气是气功、保健功与按摩相结合的强身治病的方法,房中是性医学的知识,这里面都包含着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应该珍视这分文化遗产,剔除其虚妄迷信的东西,发扬其科学的内容。

调呼吸(调息)是道门 养生 的入手功夫。

1

调息的作用

通过气息的调整可以达到护肾 养生 的目的。“呼出心于肺,吸入肝于肾。”天地之精气通过口鼻吸受,入藏于肝肾,对肾中精气有培补充益之作用。体内浊气则通过心、肺的作用而排出体外,从而实现吸清呼浊、吐故纳新之清浊气体交换。

2

调息的方法

用二吸一呼的深呼吸方法以达到 养生 护肾的目的。调息如与调神联用,效果更佳,即《黄帝内经》所谓:“呼吸精气,独立守神。”现代医学研究:深呼吸有助于提高肺活量,增强呼吸肌的功能,增加血液中的氧含量,改善重要脏器的氧供等作用。

三、调起居

起居失宜是中医学内伤性致病因素之一。《黄帝内经》强调“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是“形与神俱”之身心 健康 的重要保证。

1

起居有常

道医认为饮食无节,起居无时是早衰的主要原因之一。双休日、五一、十一长假之后是医院就诊高峰。此间的起居失宜可能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2

顺应四时

人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人们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使人的生命节律与自然界的变化节律同步。人的生活起居要顺应四时昼夜的变化,做到衣着适当,饮食合理,起居合宜,动静相随,才能保持 健康 ,增强体质,避免邪气的侵害,从而达到 健康 长寿之目的。《黄帝内经》有“法于阴阳”,“合于术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 养生 原则和方法,就是要求人们 养生 必须遵循四时变化规律。

3

劳逸适度

道医认为过劳过逸皆可致人于病。过劳包括体劳、神劳和房劳过度等方面。致病特点一是耗气,二是伤形。

耗气:劳力太过,导致内脏精气耗损,功能减退,可见少气懒言、气喘汗出、神疲困倦、形体消瘦等症。

伤形:长期用力太过,劳伤筋骨,组织损伤,久而积劳成疾。

四、调饮食

道医主张人的饮食应该适时适量,不可过饥过饱;同时要注意食物的洁净;强调“药补不如食补”的补法原则,主张通过合理的饮食调节,能够收到药补同样的效果,而且可以避免药物性能的偏胜引起的脏腑功能失调。

中医治未病的四字方针是什么

中医治未病的四字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一、预防为主:中医调神以养形,使形体保持正常的功能状态,采取多种养生防病措施,把疾病控制在未病之先。治其未发展,疾病已有潜在的致病因素及一定的发病基础,但尚处于萌芽阶段,病情较轻,病位较浅,病证隐蔽而不典型,未构成明确的证或病。

二、防治结合:疾病的发作阶段,指病情加重或引发次生损害,往往是因为脏腑经络的关系引起其他脏腑经络或部位的疾病,“知其所传”就能尽早采取措施,截断疾病可能传达的途径,尤其在慢性病治疗中,要注意稳定病情,提高生存质量。

中医治未病特点

1、法于自然之道

顾名思义,顺应自然规律的发展变化,起居能顺应四时的变化:春三月,应晚睡早起,在庭院里散步,舒缓身体,以使神志随生发之气舒畅;夏三月,应晚睡早起,不要厌恶白天太长,应使腠理宣统,使阳气疏泄于外;秋三月,应早睡早起,保持意志安定,使精神内守,不急不躁;冬三月,应早睡晚起,等到太阳出来再起床,避开寒凉保持温暖。

2、调理精神情志

即保持精神上清净安闲,无欲无求,保持心志闲舒,心情安宁,没有恐惧,调整自己的爱好以适合世俗习惯,不生气,不使思想有过重的负担,以清净愉悦为本务,以悠然自得为目的,春天使情志随生发之气而舒畅,夏天保持心中没有郁怒,秋天保持意志安定不急不躁,冬天使意志如伏似藏,保证心里充实。这样以来,真气深藏顺从,精神持守而不外散。

中医治未病的四字方针是什么

中医治未病的四字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一、预防为主:中医调神以养形,使形体保持正常的功能状态,采取多种养生防病措施,把疾病控制在未病之先。治其未发展,疾病已有潜在的致病因素及一定的发病基础,但尚处于萌芽阶段,病情较轻,病位较浅,病证隐蔽而不典型,未构成明确的证或病。

二、防治结合:疾病的发作阶段,指病情加重或引发次生损害,往往是因为脏腑经络的关系引起其他脏腑经络或部位的疾病,“知其所传”就能尽早采取措施,截断疾病可能传达的途径,尤其在慢性病治疗中,要注意稳定病情,提高生存质量。

中医治未病特点

1、法于自然之道

顾名思义,顺应自然规律的发展变化,起居能顺应四时的变化:春三月,应晚睡早起,在庭院里散步,舒缓身体,以使神志随生发之气舒畅;夏三月,应晚睡早起,不要厌恶白天太长,应使腠理宣统,使阳气疏泄于外;秋三月,应早睡早起,保持意志安定,使精神内守,不急不躁;冬三月,应早睡晚起,等到太阳出来再起床,避开寒凉保持温暖。

2、调理精神情志

即保持精神上清净安闲,无欲无求,保持心志闲舒,心情安宁,没有恐惧,调整自己的爱好以适合世俗习惯,不生气,不使思想有过重的负担,以清净愉悦为本务,以悠然自得为目的,春天使情志随生发之气而舒畅,夏天保持心中没有郁怒,秋天保持意志安定不急不躁,冬天使意志如伏似藏,保证心里充实。这样以来,真气深藏顺从,精神持守而不外散。

中医如何“治未病”?

1.中医“治未病”的内涵 《淮南子》中有句名言:“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这里的“治”,并不单纯指医疗,还含有管理、整理、治理、研究等内容。“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大致讲,可以理解为三个层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防微杜渐”,三是“既病防变”。它要求人们在平时就要防病,有了小病就要注意阻止其酿成大患,在病变来临之际要防止其进一步恶化,这样才能掌握健康的主动权。 具体说来,中医“治未病”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平素养生,防病于先。毫无疑问,“治未病”首先应该着眼于平素养护和调摄,未雨绸缪,积极采取措施,防止疾病发生。也就是《黄帝内经》中所强调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在平时注意保养身体,从培养正气,提高机体抗邪能力和防止病邪侵袭两个方面预防疾病的发生。 防微杜渐,欲病救萌。《黄帝内经》中提出:“上工救其萌芽。”也就是说疾病虽然还没有发生,但已经出现了某些征兆,或者是疾病还处于萌芽状态时,就应该采取有效措施,防微杜渐,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 我们知道,健康与疾病之间并没有一个截然的界限,中间可能存在一个“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状态)。在“第三状态”,尽管事实上体内已开始发生某些异常变化,但病象尚未显露,或虽有少数临床表现,却不足以据此确诊病症。“第三状态”的前途有两种可能:或者向健康态转化,或者向疾病态转化。中医“治未病”的任务就在于促进其向健康态转化。《黄帝内经》中提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显然,这里的“治未病”,不是未病先防,而是在病虽未发生、但将要发生之时,采取措施治其先兆。临床上像中风之类的病证,多数有先兆症状,如头眩、肢麻、手颤等,如能及时发现,采取果断措施,就可以避免发病。还有一些发作性疾患,如哮喘病,当出现先兆症状时,或在缓解期,预先采取措施,就可以阻止其发作。 2. 已病早治,防其传变。 疾病发生的初期,就应该及时采取措施,积极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这也属于“治未病”的内容。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讲到:“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又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都是在强调疾病的早期治疗。 在疾病初期,一般病位较浅,病情较轻,正气受损不重,因此早期治疗很容易解决问题。正像《医学源流论》所说:“病之始生浅,则易治;久而深入,则难治”,“故凡人少有不适,必当即时调治,断不可忽为小病,以致渐深;更不可勉强支持,使病更增,以贻无穷之害。”疾病在早期即被治愈,就不会进一步发展、恶化。否则,等到病邪强盛、病情深重时再去治疗,就比较困难了。 从根本意义上讲,人类医学应该是关于“健康”的学问,而不是关于“疾病”的学问。治疗“已病”只是在疾病发生后不得已的应对措施,是“消极医学”;而“治未病”,防患于未然才是积极主动的。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应该说是中、西医的共识。但是现代预防医学主要是针对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规律,探索和分析环境中主要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并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目的。而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则主张通过饮食、运动、精神调摄等个人养生保健方法和手段来维系人体的阴阳平衡,提高机体内在的防病抗病能力,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维护“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健康状态。(摘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王琦主编《中医中医治未病解读》)

中医如何“治未病”?

1.中医“治未病”的内涵 《淮南子》中有句名言:“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这里的“治”,并不单纯指医疗,还含有管理、整理、治理、研究等内容。“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大致讲,可以理解为三个层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防微杜渐”,三是“既病防变”。它要求人们在平时就要防病,有了小病就要注意阻止其酿成大患,在病变来临之际要防止其进一步恶化,这样才能掌握健康的主动权。 具体说来,中医“治未病”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平素养生,防病于先。毫无疑问,“治未病”首先应该着眼于平素养护和调摄,未雨绸缪,积极采取措施,防止疾病发生。也就是《黄帝内经》中所强调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在平时注意保养身体,从培养正气,提高机体抗邪能力和防止病邪侵袭两个方面预防疾病的发生。 防微杜渐,欲病救萌。《黄帝内经》中提出:“上工救其萌芽。”也就是说疾病虽然还没有发生,但已经出现了某些征兆,或者是疾病还处于萌芽状态时,就应该采取有效措施,防微杜渐,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 我们知道,健康与疾病之间并没有一个截然的界限,中间可能存在一个“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状态)。在“第三状态”,尽管事实上体内已开始发生某些异常变化,但病象尚未显露,或虽有少数临床表现,却不足以据此确诊病症。“第三状态”的前途有两种可能:或者向健康态转化,或者向疾病态转化。中医“治未病”的任务就在于促进其向健康态转化。《黄帝内经》中提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显然,这里的“治未病”,不是未病先防,而是在病虽未发生、但将要发生之时,采取措施治其先兆。临床上像中风之类的病证,多数有先兆症状,如头眩、肢麻、手颤等,如能及时发现,采取果断措施,就可以避免发病。还有一些发作性疾患,如哮喘病,当出现先兆症状时,或在缓解期,预先采取措施,就可以阻止其发作。 2. 已病早治,防其传变。 疾病发生的初期,就应该及时采取措施,积极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这也属于“治未病”的内容。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讲到:“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又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都是在强调疾病的早期治疗。 在疾病初期,一般病位较浅,病情较轻,正气受损不重,因此早期治疗很容易解决问题。正像《医学源流论》所说:“病之始生浅,则易治;久而深入,则难治”,“故凡人少有不适,必当即时调治,断不可忽为小病,以致渐深;更不可勉强支持,使病更增,以贻无穷之害。”疾病在早期即被治愈,就不会进一步发展、恶化。否则,等到病邪强盛、病情深重时再去治疗,就比较困难了。 从根本意义上讲,人类医学应该是关于“健康”的学问,而不是关于“疾病”的学问。治疗“已病”只是在疾病发生后不得已的应对措施,是“消极医学”;而“治未病”,防患于未然才是积极主动的。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应该说是中、西医的共识。但是现代预防医学主要是针对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规律,探索和分析环境中主要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并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目的。而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则主张通过饮食、运动、精神调摄等个人养生保健方法和手段来维系人体的阴阳平衡,提高机体内在的防病抗病能力,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维护“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健康状态。(摘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王琦主编《中医中医治未病解读》)

中医是如何治未病的?

中医中的“治未病”即是治理还没有发生的疾病,即做好预防。生活中很多疾病都是可以避免的,例如做好自身的卫生清洁工作,可以有效的防止一些炎症。做好预防工作是保证健康的首要措施。

中医是如何治未病的?

中医中的“治未病”即是治理还没有发生的疾病,即做好预防。生活中很多疾病都是可以避免的,例如做好自身的卫生清洁工作,可以有效的防止一些炎症。做好预防工作是保证健康的首要措施。

中医治未病与养生(四) 什么是是中医治未病

起居作息与养生  一、起居有常,生活规律  1 起居有常,服装顺时适体。  起居有常就是起居和生活要有规律,要起卧有时。穿衣顺时适体是指穿衣服不仅要合时令而且还要合体。有些年轻人讲时髦,穿露肚脐装。而有一位50多岁的老太太也穿露脐装,结果没穿几天,就闹肚子疼。中国人过去讲究穿那个大裤裆裤子,裤腰用手一缅系起来。别小看这一缅,是有道理的,身体别的地方是一层,腹部是几层?四层,为什么呢?肚脐怕凉,一凉,人的肚子就不舒服,所以,穿衣服一定要适应自己的情况。尤其是老年人,血液循环不好,对受凉非常敏感。天凉了,如果还爱美爱俏,不穿厚衣服,最后寒凉了,腰酸腿疼,一冬都不舒服。因此,需要格外重视,保护好自己。
  2 排便保健,驱除体内垃圾。
  要注意养成每天大便的习惯,但不要依赖泻药,可采取一些辅助措施。什么措施呢?一是运动。如果你每天坚持散步,速度不快不慢,以微微出汗为度,可对排便有所帮助。因为在走步过程中,整个腹部如同被按摩,肠道运动加快。大便是在大肠,大肠有升结肠、横结肠和降结肠。大便如在升结肠和横结肠时,呈稀状。为什么肠炎都拉稀呢?因为食物没有被吸收,吸收是在降结肠,大便干燥都是因为降结肠活动太少。迈开腿,走走路,降结肠就动开了,大便就顺畅了。每天坚持散步,早晨喝1杯凉开水,都是促进排便非常有效的方法。
  大便是五毒俱全的,它到了大肠的时候,大肠的肠壁是没有选择性地全面吸收。经常便秘的人容易中毒,因为大便的毒素重新被吸收了。病人吃降解药,排便降脂,就是为了减少脂的吸收,脂的吸收主要在肠道,所以,保持肠道的通畅,实际上就是排毒。海藻、海带是非常好的通便食物,它可以促进整个肠蠕动进而排毒。
  3 常梳发,常搓面,常揉鼻,常伸肢,常运目,常叩齿,常旋腹,常弹耳,常提肛,这叫“九常”。
  “九常”所讲的都是保健的一些动作。拿拢子梳头发,并不是为了漂亮,而是一种保健,上下左右轻轻地拢,促进头皮血液循环;搓面是一种按摩,凡是有“坑”、“窝”、“角”的地方,都是穴位,可以用手指顺时针和逆时针交替按摩;揉鼻子指的是揉“迎香”的穴位;弹耳,是将两个耳朵向上轻轻牵拉;旋腹就是顺着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的方向,从右向左进行按摩;提肛,就是将脚尖触地,脚后跟稍微抬起来,*收紧向上提,提肛可以收缩腹压,对肠道起到压迫作用;运目,是眼睛看前方,然后,眼球开始转圈,从左上角到右上角,再转回来;还有叩齿、伸肢,都是非常简单的动作。这“九常”不但对疏通人体的经络,调整气血有作用,而且对调整人的脏腑功能也非常有效,因为人体的四肢百骸跟人的脏腑都是相连的。弹耳是健身,运目是疏肛,所以这些动作需要经常练习。
  二、饮食合理,注重搭配
  1 食谱广泛,饮食多样化,各类食物均衡搭配。简单一句话:杂食,什么都吃,什么都别吃多了;荤素要搭配,主副食也要搭配。
  2 饮食有节,定时定量,不偏食,不挑食,不饥食,不饱食,正常的饮食原则,以不饿、不饱为好。
  3 因人择食,根据年龄,性别,体质的不同而选择食物。自己的体质适合吃什么食物,就以什么食物为主。据日本人统计,每年有上百例的人死于黏液症。什么叫黏液症呢?日本人爱吃用黏米做成、拿凉水浸泡的冷饭团,里面再裹上鱼和菜,黏黏糊糊的,不好消化。但老年人爱吃,由于他们吞咽困难,时常将饭团卡在气管里,出也出不来,咽也咽不下去。结果噎死了!因为老年人常患有脑动脉硬化,在吞咽食物的时候经常呛着,所以吃饭时动作要缓慢,慢的目的是为了给他们一个调整的时间。
  如果本身是状热之体,已经上火很厉害了,大便干,耳朵鸣,舌头黄,口苦,但还吃肉,则越吃越坏。这时候,就应该选一些清淡的食物,吃点苦瓜,喝点绿豆汤,吃些绿色蔬菜是特别有好处的。
  4 合理膳食,改变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生活方式的四条措施,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他们认为做到这几点,就可使现代人的预期寿命延长10年。这16个字叫16字真经,它是世界卫生组织向全世界提出推广的健康标准。而我国中医的养生知识,比16字真经还要丰富得多,它也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这说明中医的养生内容与世界卫生组织所提倡的健康理念不谋而合,它是科学的,合理的。
  所谓合理膳食,其原则就是粗细搭配,不甜不成,三四五顿,七八分饱。每日膳食:主食250克,蔬菜500克,蛋白3份(奶1袋,肉1两,蛋1个、鱼或虾100克,鸡鸭肉100克,豆腐100克,任取其三),水6~8杯,这是一个人一天合理的膳食。再说盐,它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一个人一天正常的盐摄入量是5克,而我们现在一天盐摄入量是13克,超过规定量太多了。广州人吃盐是一天6克;东北人吃盐是一天15克,比天津人还厉害。我们一天所摄入的盐不仅仅是烹调用盐,而还包括各种食品里所含的盐,这就要求我们盐的摄入量一定要控制好。盐与高血压息息相关,也会增加肾脏的负担。
  胆固醇对人体来说是必须的,但不能过量。一个人一天胆固醇需要量是300毫克左右。蛋黄一个为250毫克;猪肝和猪腰2两都为368毫克,已经超过了人的需要量了;鱼、豆腐及蔬菜水果含量很少,甚至没有;含胆固醇量最高的是猪脑,每百克含3 100毫克。现在,人们胆固醇的摄入量普遍较高,胆固醇停留在肝脏,叫脂肪肝;堆积在血液里,形成动脉粥样性斑块。所以,需要格外注意。
  有的人*胆固醇的摄入,凡是含有胆固醇的食物一概不吃,吃蛋清不吃蛋黄,最后虽没患动脉硬化,却得了肠癌或痴呆了。日本人发现胆固醇太低的人容易患肠癌、痴呆。因为很多神经递质都是脂溶性的,胆固醇越多,它的同步就越快,越容易产生联想,提取信息。所以,在大脑高度紧张的时候,是需要胆固醇的。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最佳食品榜,最好的水果是木瓜,草莓,橘子,柑子,猕猴桃,芒果,杏儿,柿子与西瓜等,但反季节草莓最好不食。
  最好的蔬菜是红薯,它既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又是抗癌能手,是蔬菜中的佳品;其次是芦笋、卷心菜、花椰菜、芹菜、茄子、甜菜、胡萝卜、荠菜、苤菜、金针菇、雪里红和大白菜。

中医治未病与养生(四) 什么是是中医治未病

起居作息与养生  一、起居有常,生活规律  1 起居有常,服装顺时适体。  起居有常就是起居和生活要有规律,要起卧有时。穿衣顺时适体是指穿衣服不仅要合时令而且还要合体。有些年轻人讲时髦,穿露肚脐装。而有一位50多岁的老太太也穿露脐装,结果没穿几天,就闹肚子疼。中国人过去讲究穿那个大裤裆裤子,裤腰用手一缅系起来。别小看这一缅,是有道理的,身体别的地方是一层,腹部是几层?四层,为什么呢?肚脐怕凉,一凉,人的肚子就不舒服,所以,穿衣服一定要适应自己的情况。尤其是老年人,血液循环不好,对受凉非常敏感。天凉了,如果还爱美爱俏,不穿厚衣服,最后寒凉了,腰酸腿疼,一冬都不舒服。因此,需要格外重视,保护好自己。
  2 排便保健,驱除体内垃圾。
  要注意养成每天大便的习惯,但不要依赖泻药,可采取一些辅助措施。什么措施呢?一是运动。如果你每天坚持散步,速度不快不慢,以微微出汗为度,可对排便有所帮助。因为在走步过程中,整个腹部如同被按摩,肠道运动加快。大便是在大肠,大肠有升结肠、横结肠和降结肠。大便如在升结肠和横结肠时,呈稀状。为什么肠炎都拉稀呢?因为食物没有被吸收,吸收是在降结肠,大便干燥都是因为降结肠活动太少。迈开腿,走走路,降结肠就动开了,大便就顺畅了。每天坚持散步,早晨喝1杯凉开水,都是促进排便非常有效的方法。
  大便是五毒俱全的,它到了大肠的时候,大肠的肠壁是没有选择性地全面吸收。经常便秘的人容易中毒,因为大便的毒素重新被吸收了。病人吃降解药,排便降脂,就是为了减少脂的吸收,脂的吸收主要在肠道,所以,保持肠道的通畅,实际上就是排毒。海藻、海带是非常好的通便食物,它可以促进整个肠蠕动进而排毒。
  3 常梳发,常搓面,常揉鼻,常伸肢,常运目,常叩齿,常旋腹,常弹耳,常提肛,这叫“九常”。
  “九常”所讲的都是保健的一些动作。拿拢子梳头发,并不是为了漂亮,而是一种保健,上下左右轻轻地拢,促进头皮血液循环;搓面是一种按摩,凡是有“坑”、“窝”、“角”的地方,都是穴位,可以用手指顺时针和逆时针交替按摩;揉鼻子指的是揉“迎香”的穴位;弹耳,是将两个耳朵向上轻轻牵拉;旋腹就是顺着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的方向,从右向左进行按摩;提肛,就是将脚尖触地,脚后跟稍微抬起来,*收紧向上提,提肛可以收缩腹压,对肠道起到压迫作用;运目,是眼睛看前方,然后,眼球开始转圈,从左上角到右上角,再转回来;还有叩齿、伸肢,都是非常简单的动作。这“九常”不但对疏通人体的经络,调整气血有作用,而且对调整人的脏腑功能也非常有效,因为人体的四肢百骸跟人的脏腑都是相连的。弹耳是健身,运目是疏肛,所以这些动作需要经常练习。
  二、饮食合理,注重搭配
  1 食谱广泛,饮食多样化,各类食物均衡搭配。简单一句话:杂食,什么都吃,什么都别吃多了;荤素要搭配,主副食也要搭配。
  2 饮食有节,定时定量,不偏食,不挑食,不饥食,不饱食,正常的饮食原则,以不饿、不饱为好。
  3 因人择食,根据年龄,性别,体质的不同而选择食物。自己的体质适合吃什么食物,就以什么食物为主。据日本人统计,每年有上百例的人死于黏液症。什么叫黏液症呢?日本人爱吃用黏米做成、拿凉水浸泡的冷饭团,里面再裹上鱼和菜,黏黏糊糊的,不好消化。但老年人爱吃,由于他们吞咽困难,时常将饭团卡在气管里,出也出不来,咽也咽不下去。结果噎死了!因为老年人常患有脑动脉硬化,在吞咽食物的时候经常呛着,所以吃饭时动作要缓慢,慢的目的是为了给他们一个调整的时间。
  如果本身是状热之体,已经上火很厉害了,大便干,耳朵鸣,舌头黄,口苦,但还吃肉,则越吃越坏。这时候,就应该选一些清淡的食物,吃点苦瓜,喝点绿豆汤,吃些绿色蔬菜是特别有好处的。
  4 合理膳食,改变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生活方式的四条措施,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他们认为做到这几点,就可使现代人的预期寿命延长10年。这16个字叫16字真经,它是世界卫生组织向全世界提出推广的健康标准。而我国中医的养生知识,比16字真经还要丰富得多,它也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这说明中医的养生内容与世界卫生组织所提倡的健康理念不谋而合,它是科学的,合理的。
  所谓合理膳食,其原则就是粗细搭配,不甜不成,三四五顿,七八分饱。每日膳食:主食250克,蔬菜500克,蛋白3份(奶1袋,肉1两,蛋1个、鱼或虾100克,鸡鸭肉100克,豆腐100克,任取其三),水6~8杯,这是一个人一天合理的膳食。再说盐,它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一个人一天正常的盐摄入量是5克,而我们现在一天盐摄入量是13克,超过规定量太多了。广州人吃盐是一天6克;东北人吃盐是一天15克,比天津人还厉害。我们一天所摄入的盐不仅仅是烹调用盐,而还包括各种食品里所含的盐,这就要求我们盐的摄入量一定要控制好。盐与高血压息息相关,也会增加肾脏的负担。
  胆固醇对人体来说是必须的,但不能过量。一个人一天胆固醇需要量是300毫克左右。蛋黄一个为250毫克;猪肝和猪腰2两都为368毫克,已经超过了人的需要量了;鱼、豆腐及蔬菜水果含量很少,甚至没有;含胆固醇量最高的是猪脑,每百克含3 100毫克。现在,人们胆固醇的摄入量普遍较高,胆固醇停留在肝脏,叫脂肪肝;堆积在血液里,形成动脉粥样性斑块。所以,需要格外注意。
  有的人*胆固醇的摄入,凡是含有胆固醇的食物一概不吃,吃蛋清不吃蛋黄,最后虽没患动脉硬化,却得了肠癌或痴呆了。日本人发现胆固醇太低的人容易患肠癌、痴呆。因为很多神经递质都是脂溶性的,胆固醇越多,它的同步就越快,越容易产生联想,提取信息。所以,在大脑高度紧张的时候,是需要胆固醇的。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最佳食品榜,最好的水果是木瓜,草莓,橘子,柑子,猕猴桃,芒果,杏儿,柿子与西瓜等,但反季节草莓最好不食。
  最好的蔬菜是红薯,它既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又是抗癌能手,是蔬菜中的佳品;其次是芦笋、卷心菜、花椰菜、芹菜、茄子、甜菜、胡萝卜、荠菜、苤菜、金针菇、雪里红和大白菜。

中医养生“治未病”知识

  编者按:医学有两个目标,一是治病,二是防病。目前的趋势,正由指向疾病的医学转向指向人的健康的医学。这正契合了中医养生“治未病”的思想。

  “十一五”期间,国家提出把“疾病的防治重心前移”,不要等有了病,才把健康当作一回事。特别是对于亚健康人群,更要走出这个灰色的阶段,重视养生,防病于未然。本期刊发一篇专家文章,愿读者从源远流长的中医养生文化中汲取营养,保持健康。

  中医学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讲“上医治未病”。“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的内涵,一是如何延长生命的时限,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

  养生学是一门管理的学问,是对我们自身的管理,也是对我们生命历程的管理。现代对于人类自然极限寿命的推算,应该在100—175岁之间。老龄委曾经在全国做过调查,男性的最高年龄是131岁,女性是122岁。按照人类寿命极限来说,60、70岁还处在中年,而不是老年时期。为什么没有达到人类生命极限,原因在于我们在生命的调护上还不到位。

   中医养生源远流长

  中医养生文化历史悠久,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在世界文化当中,唯独中国人的养生学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

  马王堆出土的《养生图》中已经出现了吐纳、导引等养生方法。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千金方》中也讲了很多养生理论。讲中医养生文化,不能不讲老子和孔子,两者代表了两种养生思想:老子是“清静无为”,“保养精气、顺乎自然、气功*”。老庄是养生学的开创者。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养生思想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两种思想形成了一个静动结合的思维方式,贯穿在中医养生学发展过程中。“仁者寿”、“智者寿”、“欲而不贪”是儒家在养生道德理念上的重要思想。

  《黄帝内经》有一段话:“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主要指要掌握自然规律,根据天地阴阳法则调和各种方式,有节制、有规律地安排饮食和起居。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形与神俱”。也就是一个人要做到形神统一,形神结合。有形的运动而无神的调和,不算完整。

  汉代华佗的五禽戏,根据五种动物的形态动作创造,演变为后来太极拳一类的健身方法。魏晋南北朝时,养生家与医学家结合。许多人既是医生又将道家思想贯穿于医学之中。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主张调神养形、“小炷留灯”。把人的生命看作一盏灯,生命的源泉是油。灯里的油是有限的,如果把灯点得很亮,油很快用完了。如果“小炷留灯”,则能燃烧很长时间。这是一种低代谢的思想。我们经常说要拼命、拼搏,事实上会影响你生命内一些积极的、良好的因素。因此,应改变原有的观念,让生命之火“小炷留灯”,燃烧得更长。

  李时珍《本草纲目》在药物分类里,提出耐老、增年、轻身、益寿等概念,有些中药对延年益寿有着独特的功效。

   养生境界是“治未病”

  中医养生讲究四时阴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比如,春天的时候,要有一种生发之气,被发缓形,夜卧早起。冬天不能太张扬、太发散,万物处于秘藏。中医养生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中医养生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当一个人身体达到平衡点的时候,是最健康的,是“治未病”。

  养生当中,最重要的是养心。“一生淡泊养心机”,这是一个很高的精神境界。人都有喜、怒、哀、乐、悲、恐、惊,这是人的七种情志,过了头就是七情过激。“常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盖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寿”。仁就是要做到温和、善良、宽宏、幽默。仁心仁德、养心立德是一个人健康的内在要素。《黄帝内经》强调“恬淡虚无”,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简言之,要做到“淡”字。

  第二就是饮食养生。关键要有合理的膳食结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南宋陆游的养生方法是喝粥。他有一首诗写道:“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养生录》中谈到养生“六宜”,食宜早些、食宜暖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缓些、食宜软些。中国人盐的摄入量超标,脑溢血、高血压等疾病与此相关。上述观点也与目前营养学界提倡的.“健康膳食金字塔”相一致。

  第三是运动养生。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比如,八段锦“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单举手,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这个功,在办公室也可以做。

  第四是房事养生。《洞玄子》、《素女经》等也是研究“房中术”的书籍,讲究阴阳和谐,并强调欲不可早,不可过度,又不可无的思想。

  第五是气功养生。《庄子》讲“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吐故纳新”指做气功,“熊经鸟申”讲人就像熊一样攀援,像鸟一样左顾右盼。这两种方法就是导引,这样做的人就是养形人。养形要达到什么效果?要像彭祖那样“寿高八百”。气功养生在日本很流行,有人写了一本书《只需五分钟》。在这五分钟里,常吐气、常呼吸。当头昏脑涨时,不妨这样做做,五分钟后会耳目清明,心情为之一爽。

  第六是药物养生。如柏子仁,就是柏树的果子,也是一种养生长寿食物。植物里寿命最长的就是柏树和松树,我们常说“千年柏树”。柏子仁有养性、安神、润肠、通便、养颜的功效。

   养生实践得身心健康

  要健康长寿,关键是把养生知识贯彻到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下面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不妨一试。

  1.坚持几个“少”:少盐多醋、少糖多果、少肉多菜、少药多食、少睡多行、少忧多眠。有一首诗中写道“一眠万事了,无喜亦无恼,何物是真物,身在即为宝”。

  2.坚持几个“常”:发常梳,面常搓,鼻常揉,肢常伸,目常运,齿常叩,腹常旋,耳常弹,肛常提。

  3.践行“八字”诀,终生不懈:童心、蚁食、龟欲、猴行。童心,要童心未泯。蚁食,要少吃。现在许多人的问题是吃得太多、太好,又不运动,食物堆积在身体里。龟欲,要心境淡泊。猴行,要多运动,锻炼身体。

  4.天天干洗面:先把手搓热,然后用手搓脸。每天早晨起床,反复做几十次。搓阳明经这个部位,气血运通。坚持干洗面,眼袋和皱纹慢慢都舒展了,比做美容还见效。

  5.学会吐纳法: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里提出:“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吐气的时候,不能把嘴张得太大,要无声,长气,吐完为止。吐气的时候,根据每个字发音的不同,口型有轻微的变化,吐气的部位也不同,要把气出到最长。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达到胎吸。胎儿在母亲身体里,虽然没有呼吸,但也有生命,这就是胎吸。练气功之前,首先把心定下来,去除一切杂念,进入状态。按照方法做完气之后,会发现满口生津,古书称“上池之水”,然后把津液咽下去。津液是一种重要的生命物质,不能随便吐掉,应做到“津常咽”。

  6.“三通”:我们现代人一直在不断地补,现在公路上交通堵塞,我们体内也交通堵塞。血脂高、血糖高、血压高,都是堵塞的结果。所以要把“补”改正为“通”。血脉要通、气要通和、心气要通、胃肠要通,要达到吃得下,睡得着,拉得净,放得开。

  7.坚持勤动脑:不要以为养花、养草、养鱼,就是养生了,一点精神寄托都没有,衰老得反而快。马寅初70岁的时候开始学俄语,歌德80岁的时候写《浮士德》,陆游《渭南集》里很多气壮山河的诗词都是60岁以后写的。不要以为60岁就到晚年了。

  养生学是一个社会问题。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在2025年之前,发展中国家糖尿病患者会从8400万增加到2.28亿,全世界糖尿病患者预计会从1.35亿增加到3亿。这都是生活方式导致的疾病,给国家卫生资源带来巨大负担。所以,健康不仅属于个人和家庭,也属于社会,是一个国计民生的问题。

  中医养生像一列满载丰富资源的列车,承载着几千年的文化,闪烁着东方智慧的光芒,能为全人类健康作出贡献。

  有一条养眼的做法:把白皑皑的窗口变成淡淡的苹果绿。方法是:桌面-右键-属性外观-高级-项目-窗口(记住选窗口啊)-颜色-其它,,色调设为85,饱和度设为90,亮度设为205。然后单击[添加到自定义颜色]-确定。..一路确定(把所有的空格填满)。现在打开[我的电脑]或[资源管理器][浏览器]看看,原来的冰天雪地是不是已有了春意!天长日久,对眼睛的养护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自己在用的养眼方法:把窗口设成绿色之后,再来把IE的网页背景也变成养眼的绿色吧!打开IE,点击工具(TOOLS),点INTERNET选项(INTERNETOPTIONS),点右下角的辅助功能(Assessibility),然后勾选不使用网页中指定的颜色(ignorecolorsspecifiedonwebpages),然后点“确定”退出。OK,现在你就会发现你的屏幕已经变成淡淡的绿色了!

  这个颜色会比白色柔和许多,刚开始可能你还有些不适应,但确实对我们的眼睛有好处。

  绝对禁忌症指不管患者有无重建RF的愿望,不论病情是否允许,均不宜实施RF重建术。包括:

  ①全身状况不能够耐受RF美容整形手术者;

  ②患者有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者;

  ③患者与其家属(尤其是配偶)的意见难以一致者;

  ④在重建RF术区有肿瘤残余者。

  相对禁忌症指在某种情况下不应行RF美容整形术,但可根据患者的意愿适当灵活选择手术者。包括:

  ①患者肿瘤本身偏晚,乳癌术后有高复发的危险因素,预计患者存活时间短者;

  ②乳癌患者RF切除术后6个月以内,患者正处于放、化疗等抗癌治疗期间。

  ③大面积胸壁放射性损伤者;

  ④瘢痕体质者;

  ⑤正在妊娠或哺乳的患者;

  ⑥未发育成熟的女性;

  ⑦年老体弱的妇女。

中医养生“治未病”知识

  编者按:医学有两个目标,一是治病,二是防病。目前的趋势,正由指向疾病的医学转向指向人的健康的医学。这正契合了中医养生“治未病”的思想。

  “十一五”期间,国家提出把“疾病的防治重心前移”,不要等有了病,才把健康当作一回事。特别是对于亚健康人群,更要走出这个灰色的阶段,重视养生,防病于未然。本期刊发一篇专家文章,愿读者从源远流长的中医养生文化中汲取营养,保持健康。

  中医学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讲“上医治未病”。“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的内涵,一是如何延长生命的时限,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

  养生学是一门管理的学问,是对我们自身的管理,也是对我们生命历程的管理。现代对于人类自然极限寿命的推算,应该在100—175岁之间。老龄委曾经在全国做过调查,男性的最高年龄是131岁,女性是122岁。按照人类寿命极限来说,60、70岁还处在中年,而不是老年时期。为什么没有达到人类生命极限,原因在于我们在生命的调护上还不到位。

   中医养生源远流长

  中医养生文化历史悠久,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在世界文化当中,唯独中国人的养生学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

  马王堆出土的《养生图》中已经出现了吐纳、导引等养生方法。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千金方》中也讲了很多养生理论。讲中医养生文化,不能不讲老子和孔子,两者代表了两种养生思想:老子是“清静无为”,“保养精气、顺乎自然、气功*”。老庄是养生学的开创者。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养生思想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两种思想形成了一个静动结合的思维方式,贯穿在中医养生学发展过程中。“仁者寿”、“智者寿”、“欲而不贪”是儒家在养生道德理念上的重要思想。

  《黄帝内经》有一段话:“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主要指要掌握自然规律,根据天地阴阳法则调和各种方式,有节制、有规律地安排饮食和起居。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形与神俱”。也就是一个人要做到形神统一,形神结合。有形的运动而无神的调和,不算完整。

  汉代华佗的五禽戏,根据五种动物的形态动作创造,演变为后来太极拳一类的健身方法。魏晋南北朝时,养生家与医学家结合。许多人既是医生又将道家思想贯穿于医学之中。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主张调神养形、“小炷留灯”。把人的生命看作一盏灯,生命的源泉是油。灯里的油是有限的,如果把灯点得很亮,油很快用完了。如果“小炷留灯”,则能燃烧很长时间。这是一种低代谢的思想。我们经常说要拼命、拼搏,事实上会影响你生命内一些积极的、良好的因素。因此,应改变原有的观念,让生命之火“小炷留灯”,燃烧得更长。

  李时珍《本草纲目》在药物分类里,提出耐老、增年、轻身、益寿等概念,有些中药对延年益寿有着独特的功效。

   养生境界是“治未病”

  中医养生讲究四时阴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比如,春天的时候,要有一种生发之气,被发缓形,夜卧早起。冬天不能太张扬、太发散,万物处于秘藏。中医养生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中医养生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当一个人身体达到平衡点的时候,是最健康的,是“治未病”。

  养生当中,最重要的是养心。“一生淡泊养心机”,这是一个很高的精神境界。人都有喜、怒、哀、乐、悲、恐、惊,这是人的七种情志,过了头就是七情过激。“常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盖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寿”。仁就是要做到温和、善良、宽宏、幽默。仁心仁德、养心立德是一个人健康的内在要素。《黄帝内经》强调“恬淡虚无”,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简言之,要做到“淡”字。

  第二就是饮食养生。关键要有合理的膳食结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南宋陆游的养生方法是喝粥。他有一首诗写道:“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养生录》中谈到养生“六宜”,食宜早些、食宜暖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缓些、食宜软些。中国人盐的摄入量超标,脑溢血、高血压等疾病与此相关。上述观点也与目前营养学界提倡的.“健康膳食金字塔”相一致。

  第三是运动养生。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比如,八段锦“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单举手,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这个功,在办公室也可以做。

  第四是房事养生。《洞玄子》、《素女经》等也是研究“房中术”的书籍,讲究阴阳和谐,并强调欲不可早,不可过度,又不可无的思想。

  第五是气功养生。《庄子》讲“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吐故纳新”指做气功,“熊经鸟申”讲人就像熊一样攀援,像鸟一样左顾右盼。这两种方法就是导引,这样做的人就是养形人。养形要达到什么效果?要像彭祖那样“寿高八百”。气功养生在日本很流行,有人写了一本书《只需五分钟》。在这五分钟里,常吐气、常呼吸。当头昏脑涨时,不妨这样做做,五分钟后会耳目清明,心情为之一爽。

  第六是药物养生。如柏子仁,就是柏树的果子,也是一种养生长寿食物。植物里寿命最长的就是柏树和松树,我们常说“千年柏树”。柏子仁有养性、安神、润肠、通便、养颜的功效。

   养生实践得身心健康

  要健康长寿,关键是把养生知识贯彻到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下面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不妨一试。

  1.坚持几个“少”:少盐多醋、少糖多果、少肉多菜、少药多食、少睡多行、少忧多眠。有一首诗中写道“一眠万事了,无喜亦无恼,何物是真物,身在即为宝”。

  2.坚持几个“常”:发常梳,面常搓,鼻常揉,肢常伸,目常运,齿常叩,腹常旋,耳常弹,肛常提。

  3.践行“八字”诀,终生不懈:童心、蚁食、龟欲、猴行。童心,要童心未泯。蚁食,要少吃。现在许多人的问题是吃得太多、太好,又不运动,食物堆积在身体里。龟欲,要心境淡泊。猴行,要多运动,锻炼身体。

  4.天天干洗面:先把手搓热,然后用手搓脸。每天早晨起床,反复做几十次。搓阳明经这个部位,气血运通。坚持干洗面,眼袋和皱纹慢慢都舒展了,比做美容还见效。

  5.学会吐纳法: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里提出:“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吐气的时候,不能把嘴张得太大,要无声,长气,吐完为止。吐气的时候,根据每个字发音的不同,口型有轻微的变化,吐气的部位也不同,要把气出到最长。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达到胎吸。胎儿在母亲身体里,虽然没有呼吸,但也有生命,这就是胎吸。练气功之前,首先把心定下来,去除一切杂念,进入状态。按照方法做完气之后,会发现满口生津,古书称“上池之水”,然后把津液咽下去。津液是一种重要的生命物质,不能随便吐掉,应做到“津常咽”。

  6.“三通”:我们现代人一直在不断地补,现在公路上交通堵塞,我们体内也交通堵塞。血脂高、血糖高、血压高,都是堵塞的结果。所以要把“补”改正为“通”。血脉要通、气要通和、心气要通、胃肠要通,要达到吃得下,睡得着,拉得净,放得开。

  7.坚持勤动脑:不要以为养花、养草、养鱼,就是养生了,一点精神寄托都没有,衰老得反而快。马寅初70岁的时候开始学俄语,歌德80岁的时候写《浮士德》,陆游《渭南集》里很多气壮山河的诗词都是60岁以后写的。不要以为60岁就到晚年了。

  养生学是一个社会问题。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在2025年之前,发展中国家糖尿病患者会从8400万增加到2.28亿,全世界糖尿病患者预计会从1.35亿增加到3亿。这都是生活方式导致的疾病,给国家卫生资源带来巨大负担。所以,健康不仅属于个人和家庭,也属于社会,是一个国计民生的问题。

  中医养生像一列满载丰富资源的列车,承载着几千年的文化,闪烁着东方智慧的光芒,能为全人类健康作出贡献。

  有一条养眼的做法:把白皑皑的窗口变成淡淡的苹果绿。方法是:桌面-右键-属性外观-高级-项目-窗口(记住选窗口啊)-颜色-其它,,色调设为85,饱和度设为90,亮度设为205。然后单击[添加到自定义颜色]-确定。..一路确定(把所有的空格填满)。现在打开[我的电脑]或[资源管理器][浏览器]看看,原来的冰天雪地是不是已有了春意!天长日久,对眼睛的养护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自己在用的养眼方法:把窗口设成绿色之后,再来把IE的网页背景也变成养眼的绿色吧!打开IE,点击工具(TOOLS),点INTERNET选项(INTERNETOPTIONS),点右下角的辅助功能(Assessibility),然后勾选不使用网页中指定的颜色(ignorecolorsspecifiedonwebpages),然后点“确定”退出。OK,现在你就会发现你的屏幕已经变成淡淡的绿色了!

  这个颜色会比白色柔和许多,刚开始可能你还有些不适应,但确实对我们的眼睛有好处。

  绝对禁忌症指不管患者有无重建RF的愿望,不论病情是否允许,均不宜实施RF重建术。包括:

  ①全身状况不能够耐受RF美容整形手术者;

  ②患者有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者;

  ③患者与其家属(尤其是配偶)的意见难以一致者;

  ④在重建RF术区有肿瘤残余者。

  相对禁忌症指在某种情况下不应行RF美容整形术,但可根据患者的意愿适当灵活选择手术者。包括:

  ①患者肿瘤本身偏晚,乳癌术后有高复发的危险因素,预计患者存活时间短者;

  ②乳癌患者RF切除术后6个月以内,患者正处于放、化疗等抗癌治疗期间。

  ③大面积胸壁放射性损伤者;

  ④瘢痕体质者;

  ⑤正在妊娠或哺乳的患者;

  ⑥未发育成熟的女性;

  ⑦年老体弱的妇女。

中医"治未病"

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因此天人合一、天人相应、阴阳平衡是中医养生理论的基本原则。作为宇宙之中的人要健康,就必须顺应自然,才能趋利避害。如西医讲人的免疫力下降,容易得病,中医认为人体正气不足时,外界邪气乘虚而人,导致疾病。

中医治未病体检,实际上是中医养生的最高层次,就是针对各人的体质,通过中医各种手法,包括各种非药物自然疗法的调理,使人体达到气血充足、阴阳平衡。

人的体质可分成多种类型

阴阳平衡体质,又称阴乎阳秘、平和体质,是人最健康的体质,这种体质的人对环境适应能力强,能耐严寒酷暑,身体强壮,很少生病,就是生了病,也好得快。这种人除遗传因素之外,与后天对身体的保养密不可分。调理原则:只要能长期坚持现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定能健康长寿。平和体质的人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都会有阴阳失衡的现象。

阴阳亏虚体质,调理原则:虚则补之,调补阴阳。

阴盛则寒体质,调理原则:实则泻之,温阳散寒。

阳盛则热体质,调理原则:攻其有余,清热泻火。

阳虚内寒体质,调理原则:壮阳补之。

阴虚内热体质,调理原则:滋阴补之。

以上只是对人的体质作简要的分析,以同样是热证的阳盛则热和阴虚内热来看,从外表上来看,都可能出现相同的热证的表现,但调理原则和方法截然不同:阳盛的热证是“实火”,要清热泻火;阴虚的热证,不能泻,因为阴虚的人是体内阴液缺少而导致的是“虚火”,只能滋阴补之。如一见热症就不问缘故地大喝凉茶泻火,就使阴虚内热越泻“虚火”会越严重。

中医调理体质不是越盛越好,而是讲究平衡为好。具体需要有经验的中医师对上述的不同体质作辨证调理,这就是中医治未病的体检。中医建议,每个人尤其是女性和中老年人,在每年进行西医健康体检的同时,从保健养生的角度出发,定期到中医治未病门诊,进行中医体检,请有经验的中医把把脉,了解自己的体质属性,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调理,及早采取中草药或中医自然疗法,改善气血的盛衰,达到阴阳平衡,预防疾病,增强体质,提高生活和生命的质量。

2008年初,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北京举行“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仪式,3月底,全国首个治未病中心在广东省中医院挂牌成立。之后,在全国各大城市相继地设立了专为市民提供咨询的治未病门诊。

提供的服务包括:

中医体质辨识。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判断病人是哪种体质(如虚、寒、湿、热),使人自知体质和易患疾病,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调理,达到改善体质、保健养生的目的。

中医调养咨询。

根据各人的体质,提供个性化疾病预防和调治方案,如平衡膳食、情志治疗、经络拍打、运动保健、调整生活方式等。

中医药物和非药物治疗。

如有调理需要,可通过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刮痧、药膳、食疗等综合疗法调理体质。

从2010年广东省中医药工作会议上获悉,广东省将把中医治未病和经络穴位平衡治疗纳入医保门诊。这是广东省走向中医药治病大省的一个重要开端,可喜可贺。

中医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医发展要靠中医的头脑,还要搭上今天高科技的高速列车,将中医整体辨证治疗和治未病理念及中草药赋予新的内容。可以预言,中医药发展前景广阔,古老的中医养生学和现代营养学相结合,将在世界防治日益增多的慢性疾病中起主导作用。

中医"治未病"

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因此天人合一、天人相应、阴阳平衡是中医养生理论的基本原则。作为宇宙之中的人要健康,就必须顺应自然,才能趋利避害。如西医讲人的免疫力下降,容易得病,中医认为人体正气不足时,外界邪气乘虚而人,导致疾病。

中医治未病体检,实际上是中医养生的最高层次,就是针对各人的体质,通过中医各种手法,包括各种非药物自然疗法的调理,使人体达到气血充足、阴阳平衡。

人的体质可分成多种类型

阴阳平衡体质,又称阴乎阳秘、平和体质,是人最健康的体质,这种体质的人对环境适应能力强,能耐严寒酷暑,身体强壮,很少生病,就是生了病,也好得快。这种人除遗传因素之外,与后天对身体的保养密不可分。调理原则:只要能长期坚持现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定能健康长寿。平和体质的人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都会有阴阳失衡的现象。

阴阳亏虚体质,调理原则:虚则补之,调补阴阳。

阴盛则寒体质,调理原则:实则泻之,温阳散寒。

阳盛则热体质,调理原则:攻其有余,清热泻火。

阳虚内寒体质,调理原则:壮阳补之。

阴虚内热体质,调理原则:滋阴补之。

以上只是对人的体质作简要的分析,以同样是热证的阳盛则热和阴虚内热来看,从外表上来看,都可能出现相同的热证的表现,但调理原则和方法截然不同:阳盛的热证是“实火”,要清热泻火;阴虚的热证,不能泻,因为阴虚的人是体内阴液缺少而导致的是“虚火”,只能滋阴补之。如一见热症就不问缘故地大喝凉茶泻火,就使阴虚内热越泻“虚火”会越严重。

中医调理体质不是越盛越好,而是讲究平衡为好。具体需要有经验的中医师对上述的不同体质作辨证调理,这就是中医治未病的体检。中医建议,每个人尤其是女性和中老年人,在每年进行西医健康体检的同时,从保健养生的角度出发,定期到中医治未病门诊,进行中医体检,请有经验的中医把把脉,了解自己的体质属性,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调理,及早采取中草药或中医自然疗法,改善气血的盛衰,达到阴阳平衡,预防疾病,增强体质,提高生活和生命的质量。

2008年初,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北京举行“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仪式,3月底,全国首个治未病中心在广东省中医院挂牌成立。之后,在全国各大城市相继地设立了专为市民提供咨询的治未病门诊。

提供的服务包括:

中医体质辨识。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判断病人是哪种体质(如虚、寒、湿、热),使人自知体质和易患疾病,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调理,达到改善体质、保健养生的目的。

中医调养咨询。

根据各人的体质,提供个性化疾病预防和调治方案,如平衡膳食、情志治疗、经络拍打、运动保健、调整生活方式等。

中医药物和非药物治疗。

如有调理需要,可通过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刮痧、药膳、食疗等综合疗法调理体质。

从2010年广东省中医药工作会议上获悉,广东省将把中医治未病和经络穴位平衡治疗纳入医保门诊。这是广东省走向中医药治病大省的一个重要开端,可喜可贺。

中医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医发展要靠中医的头脑,还要搭上今天高科技的高速列车,将中医整体辨证治疗和治未病理念及中草药赋予新的内容。可以预言,中医药发展前景广阔,古老的中医养生学和现代营养学相结合,将在世界防治日益增多的慢性疾病中起主导作用。

有哪些中医养生的实用方法?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

背宜常捶阳气旺
人体背部有丰富的脊柱神经和脏腑穴,捶背可刺激背部皮肤、皮下组织的穴位,通过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免疫机能,增强抗病能力。捶背可舒筋活血,使肌肉放松,防治慢性腰痛和腰肌劳损,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皮肤营养,加速背部皮肤新陈代谢。

面宜多擦气血平
按摩面部,能激发阳气。方法为两手搓热后,用手掌擦面部数十次,或用双手轻擦或拍打面部,每次1-2分钟,每日2-3次。因经络系统中足三阳经都起于头面部,擦面可疏通经络,并有面部美容作用。每天清晨,将两手搓热,以中指沿鼻部两侧自下而上,带动其他手指,擦到额部向两侧分开,经两颊而下,像洗脸一样,擦10余次。经常按摩面部能使面色红润,少生皱纹,防止面部神经麻痹,同时还具有消除疲劳,振奋精神的作用。此时有助于改善面部,尤其是耳部的末梢血液循环。
目宜常运眼不花
中医称眼球转动为运眼。将眼闭上,眼球自左向右转动6-10次,然后再自右向左转动6-10次。眼球转动要慢,然后闭目片刻,再突然睁开眼睛。速度要均匀,每个转动方向可作2-4节拍。此法对于有眼花,眼疾的中老年人十分合适,常用能年老目明、事物清晰。
背宜常暖不疼痛
背主一身阳气,是中医经络督脉及膀胱经所在之处,常暖可使阳气运行并畅达全身经脉,防病治病。日常可采用按摩、晒太阳等法。保护好背部既可防治感冒,又可固肾强腰。中老年应加强背部的锻炼与调养,晚年起床时给背部的锻炼与调养,晚间起床时给背部披件衣服,日常生活中尽量做到背宜常暖,防治受寒。
腹宜常摩易消化
腹为胃肠等脏器所在,常作腹部按摩有利消化。平时经常用手摩腹,可消除腹胀,有助于食物消化。仰卧在床,两腿伸直,脚尖朝上,两手搓热,两手相叠,用掌心在脐部为中心的腹部,顺时针方向分小圈、中圈、大圈各转摩12次。
肢体常摇筋骨壮
四肢经常活动,不仅锻炼四肢肌肉、筋骨、也能通过四肢运动促进内脏气血运动,增强体质。两手握拳,连同两肩,向前轮转,先由里向外下方转再由外向里上方转,然后再反方向转,各转20次,也可先左后右。
皮肤干沐人不老
用手掌、干毛巾沐浴周身皮肤,及全身按摩,能疏通经络,活跃气血,抗衰老防疾病,即将两手搓热,常搓摩周身皮肤,像洗澡一样。一般从头顶百会开始,顺次面部,两边肩

有哪些中医养生的实用方法?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

背宜常捶阳气旺
人体背部有丰富的脊柱神经和脏腑穴,捶背可刺激背部皮肤、皮下组织的穴位,通过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免疫机能,增强抗病能力。捶背可舒筋活血,使肌肉放松,防治慢性腰痛和腰肌劳损,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皮肤营养,加速背部皮肤新陈代谢。

面宜多擦气血平
按摩面部,能激发阳气。方法为两手搓热后,用手掌擦面部数十次,或用双手轻擦或拍打面部,每次1-2分钟,每日2-3次。因经络系统中足三阳经都起于头面部,擦面可疏通经络,并有面部美容作用。每天清晨,将两手搓热,以中指沿鼻部两侧自下而上,带动其他手指,擦到额部向两侧分开,经两颊而下,像洗脸一样,擦10余次。经常按摩面部能使面色红润,少生皱纹,防止面部神经麻痹,同时还具有消除疲劳,振奋精神的作用。此时有助于改善面部,尤其是耳部的末梢血液循环。
目宜常运眼不花
中医称眼球转动为运眼。将眼闭上,眼球自左向右转动6-10次,然后再自右向左转动6-10次。眼球转动要慢,然后闭目片刻,再突然睁开眼睛。速度要均匀,每个转动方向可作2-4节拍。此法对于有眼花,眼疾的中老年人十分合适,常用能年老目明、事物清晰。
背宜常暖不疼痛
背主一身阳气,是中医经络督脉及膀胱经所在之处,常暖可使阳气运行并畅达全身经脉,防病治病。日常可采用按摩、晒太阳等法。保护好背部既可防治感冒,又可固肾强腰。中老年应加强背部的锻炼与调养,晚年起床时给背部的锻炼与调养,晚间起床时给背部披件衣服,日常生活中尽量做到背宜常暖,防治受寒。
腹宜常摩易消化
腹为胃肠等脏器所在,常作腹部按摩有利消化。平时经常用手摩腹,可消除腹胀,有助于食物消化。仰卧在床,两腿伸直,脚尖朝上,两手搓热,两手相叠,用掌心在脐部为中心的腹部,顺时针方向分小圈、中圈、大圈各转摩12次。
肢体常摇筋骨壮
四肢经常活动,不仅锻炼四肢肌肉、筋骨、也能通过四肢运动促进内脏气血运动,增强体质。两手握拳,连同两肩,向前轮转,先由里向外下方转再由外向里上方转,然后再反方向转,各转20次,也可先左后右。
皮肤干沐人不老
用手掌、干毛巾沐浴周身皮肤,及全身按摩,能疏通经络,活跃气血,抗衰老防疾病,即将两手搓热,常搓摩周身皮肤,像洗澡一样。一般从头顶百会开始,顺次面部,两边肩

有哪些中医养生的实用方法?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

背宜常捶阳气旺
人体背部有丰富的脊柱神经和脏腑穴,捶背可刺激背部皮肤、皮下组织的穴位,通过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免疫机能,增强抗病能力。捶背可舒筋活血,使肌肉放松,防治慢性腰痛和腰肌劳损,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皮肤营养,加速背部皮肤新陈代谢。

面宜多擦气血平
按摩面部,能激发阳气。方法为两手搓热后,用手掌擦面部数十次,或用双手轻擦或拍打面部,每次1-2分钟,每日2-3次。因经络系统中足三阳经都起于头面部,擦面可疏通经络,并有面部美容作用。每天清晨,将两手搓热,以中指沿鼻部两侧自下而上,带动其他手指,擦到额部向两侧分开,经两颊而下,像洗脸一样,擦10余次。经常按摩面部能使面色红润,少生皱纹,防止面部神经麻痹,同时还具有消除疲劳,振奋精神的作用。此时有助于改善面部,尤其是耳部的末梢血液循环。
目宜常运眼不花
中医称眼球转动为运眼。将眼闭上,眼球自左向右转动6-10次,然后再自右向左转动6-10次。眼球转动要慢,然后闭目片刻,再突然睁开眼睛。速度要均匀,每个转动方向可作2-4节拍。此法对于有眼花,眼疾的中老年人十分合适,常用能年老目明、事物清晰。
背宜常暖不疼痛
背主一身阳气,是中医经络督脉及膀胱经所在之处,常暖可使阳气运行并畅达全身经脉,防病治病。日常可采用按摩、晒太阳等法。保护好背部既可防治感冒,又可固肾强腰。中老年应加强背部的锻炼与调养,晚年起床时给背部的锻炼与调养,晚间起床时给背部披件衣服,日常生活中尽量做到背宜常暖,防治受寒。
腹宜常摩易消化
腹为胃肠等脏器所在,常作腹部按摩有利消化。平时经常用手摩腹,可消除腹胀,有助于食物消化。仰卧在床,两腿伸直,脚尖朝上,两手搓热,两手相叠,用掌心在脐部为中心的腹部,顺时针方向分小圈、中圈、大圈各转摩12次。
肢体常摇筋骨壮
四肢经常活动,不仅锻炼四肢肌肉、筋骨、也能通过四肢运动促进内脏气血运动,增强体质。两手握拳,连同两肩,向前轮转,先由里向外下方转再由外向里上方转,然后再反方向转,各转20次,也可先左后右。
皮肤干沐人不老
用手掌、干毛巾沐浴周身皮肤,及全身按摩,能疏通经络,活跃气血,抗衰老防疾病,即将两手搓热,常搓摩周身皮肤,像洗澡一样。一般从头顶百会开始,顺次面部,两边肩

有哪些中医养生的实用方法?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

背宜常捶阳气旺
人体背部有丰富的脊柱神经和脏腑穴,捶背可刺激背部皮肤、皮下组织的穴位,通过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免疫机能,增强抗病能力。捶背可舒筋活血,使肌肉放松,防治慢性腰痛和腰肌劳损,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皮肤营养,加速背部皮肤新陈代谢。

面宜多擦气血平
按摩面部,能激发阳气。方法为两手搓热后,用手掌擦面部数十次,或用双手轻擦或拍打面部,每次1-2分钟,每日2-3次。因经络系统中足三阳经都起于头面部,擦面可疏通经络,并有面部美容作用。每天清晨,将两手搓热,以中指沿鼻部两侧自下而上,带动其他手指,擦到额部向两侧分开,经两颊而下,像洗脸一样,擦10余次。经常按摩面部能使面色红润,少生皱纹,防止面部神经麻痹,同时还具有消除疲劳,振奋精神的作用。此时有助于改善面部,尤其是耳部的末梢血液循环。
目宜常运眼不花
中医称眼球转动为运眼。将眼闭上,眼球自左向右转动6-10次,然后再自右向左转动6-10次。眼球转动要慢,然后闭目片刻,再突然睁开眼睛。速度要均匀,每个转动方向可作2-4节拍。此法对于有眼花,眼疾的中老年人十分合适,常用能年老目明、事物清晰。
背宜常暖不疼痛
背主一身阳气,是中医经络督脉及膀胱经所在之处,常暖可使阳气运行并畅达全身经脉,防病治病。日常可采用按摩、晒太阳等法。保护好背部既可防治感冒,又可固肾强腰。中老年应加强背部的锻炼与调养,晚年起床时给背部的锻炼与调养,晚间起床时给背部披件衣服,日常生活中尽量做到背宜常暖,防治受寒。
腹宜常摩易消化
腹为胃肠等脏器所在,常作腹部按摩有利消化。平时经常用手摩腹,可消除腹胀,有助于食物消化。仰卧在床,两腿伸直,脚尖朝上,两手搓热,两手相叠,用掌心在脐部为中心的腹部,顺时针方向分小圈、中圈、大圈各转摩12次。
肢体常摇筋骨壮
四肢经常活动,不仅锻炼四肢肌肉、筋骨、也能通过四肢运动促进内脏气血运动,增强体质。两手握拳,连同两肩,向前轮转,先由里向外下方转再由外向里上方转,然后再反方向转,各转20次,也可先左后右。
皮肤干沐人不老
用手掌、干毛巾沐浴周身皮肤,及全身按摩,能疏通经络,活跃气血,抗衰老防疾病,即将两手搓热,常搓摩周身皮肤,像洗澡一样。一般从头顶百会开始,顺次面部,两边肩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