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中医养生的运用研究方法
2024-03-12 18:35:22 责编:小OO
文档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浅谈中医养生与修身方法

中医所谓“治心,正心”,即是为人除去心中的疑虑、妄念、愤恨、抑郁等等,改善不良的行为,以求神经松驰,身心愉快,而达到防止百病,健身长寿的目的,所以中医的养生之道是合科学之理的。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知识,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养生学的介绍

中医养生学是中华民族优秀 文化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人们把养生的理论和 方法 叫做“养生之道”,都是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去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协调,讲究体内气化升降,以及生理与心理的协调一致。尤其把精、气、神作为人体之三宝,作为养生保健的核心,进而确定了指导养生实践的种种原则,提出养生之道必须“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常”,是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的移易和四时气候的改变而进行调整。

养生保健必须整体协调,寓养生与日常生活之中,贯穿在衣、食、住、行、坐、卧之间,事事处处有讲究。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和谐适度,使体内阴阳平衡,守其中正,保其冲和,则可健康长寿。例如,情绪保健要求“不卑不亢”、“不偏不倚”、“中和适度”。又如,节制饮食、节欲保精、睡眠适度、形劳而不倦等,都体现了这种思想。晋代养生家葛洪提出“养生以不伤为本”的观点,不伤的关键即在遵循自然及生命过程的变化规律,注意调节。

中医保健所追求的境界就是平衡。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以致中和。寒就要热,热就要寒,结就要散,逸就要劳,劳就要逸。天地就各得其所,万物便生长发育。中医保健通过各种方法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就是致中和。

  中医养生修身的方法

一、饮食与养生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足见饮食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从古至今,关于饮食的话题和食材的研究一向被人所津津乐道,也因此探究出了不少由饮食入手的养生之道。饮食搭配和调养得当,可以充分地补充我们日常活动所需的营养,提高我们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使我们身体健康、延年益寿。正如《寿亲养老新书》所说:“主身者神,养气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食者生民之大,活人之本也”,饮食是人赖以生存之本,合理地调配饮食,才能固气养精,供给五脏六腑的正常运作,长期合理的饮食规划,从长远看来对身体的衰老有一定的抵抗作用。

我们要做到饮食有节,营养均衡。饮食要“定时”,即三餐要有规律。规律的饮食能使脾胃更好地消化和吸收食物,供给身体所需的养分。在学习和工作中忙碌的我们常常忽略早餐的重要性,或是畏寒索性睡过了早餐的时间,三餐的时间也比较随性,无规律可言,长此以往会损害营养的吸收效率和消化的程度,对身体的损害是可观的。

饮食也要“定量”。看见喜爱的食物就多食,甚至到饱胀的程度,不喜欢就少食,这样的偏食和过量饮食都是不对的。吃得太多会加重脾胃的负担,使脾胃超负荷地工作,使胃壁变薄,胃粘膜受到损伤。《内经·素问》中提到的“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正是这个道理。

饮食也要“细嚼”,饮食不可过于追求速度,应当细嚼慢咽,充分发挥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从而减轻脾胃的负担,提高消化吸收的效率。毕竟身体是*的本钱,学习和工作再忙碌,我们也不应该牺牲饮食的时间来增加工作效率,只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反效果。

饮食也提倡“专致”。也就是说饮食要一心一意,不可一心二用甚至一心多用。许多人以为这么做是节省时间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其实不然。饮食的过程中血液大量回流到消化道以促进吸收,脑部的血液供给就相应减少了。边饮食边工作,不仅此时的工作效率低,并且影响了肠胃的运作,可谓得不偿失。只有做到这四要我们才能更好的保持身体健康。

二、情志与养生

人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健康的标志,而良好的心态则是开启健康与长寿之门的“金钥匙”。中医特别重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对人身体健康的不良影响,所以主张通过不不同的方式,如“知足常乐”“清心寡欲”“安神定志”等来调节化解人们的悲观消极的情绪,培养积极乐观的良好心态。如果我们整日忧虑、烦恼、惊慌、焦虑,冷淡,怎么能使身材健康呢?

三、日常习惯与养生

养成良好的习惯。少抽烟,少喝酒,少熬夜,早起早睡,多运动,如果我们把这些都做到了,那么身体健康也就不是问题了。现在的人每天玩电脑玩手机,坐下了就懒得动,出门就坐车,运动越来越少了,身体素质也越来越差了。什么眼睛近视,肥胖症,颈椎病,肩周炎,腰椎突出,心脏病等一系列的病都来了,而且有趋向年轻化的迹象。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的意义在于运动。为了身体健康,我们应该养成良好习惯,平时多多运动,比如跑跑步,打打太极,打打球等最健康有利的运动。

此外,加强预防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因素。古书有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大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古人说的这话说的一点儿也没错,已病再去医治就如口渴时再去掘井,要跟人动手时再去打造兵刃,那确是来不及了。做什么事都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这样我们才不至于等到病来时手忙脚乱,病急乱投医。 金钱诚可贵,权利更诱人,若为健康故,二者皆可抛。

养生保健实可与每个人的一生相始终。人生自妊娠与母体之中,直至耄耋之年,每个年龄段都存在着养生的内容。人在未病之时,患病之际,病愈之后,都有养生的必要。不仅如此,对不同体质、不同性别、不同地区的人也都有相应的养生 措施 。因此,养生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把养生保健活动看做是人生活动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四、四时交替与养生

四时与养生是根据季节来划分,一年四季中养生要点要根据春夏秋冬的交替而做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身体四季的不同需求,正是所谓的“因时养生”。因时养生,就是按照时令节气的阴阳变化规律,运用相应的养生手段保证健康长寿的方法。这种“天人相应,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是中国养生学的一大特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古人 总结 出的四季养生方法是科学的阐释。

首先,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而不宜食酸收之味。春夏之际正是由寒转暖、大地回温、阳气聚敛之时,故调阳是顺应气节的养生之道。在饮食方面,酸味入肝,且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且足以影响脾胃的适化功能,正如《摄生消息论》所说:“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增甘,以养脾气。”反过来说,春季养生应多食麦、枣、豉、花生、葱、香菜等,以扶阳气。

其次,夏季气候炎热,阳盛于外。根据五行学说而言,夏时心火当令,心火过旺则克肺金,故助心气而制肺气是顺应夏季特质特征的体现。从饮食上来说,夏季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饮食也不可贪图一时之快而过寒。西瓜、绿豆汤等都是解外热的佳品,但不宜冰镇以免寒气损伤脾胃。

再次,秋季气候转冷,阳气收敛阴气滋长,人体阴阳的代谢也开始向阴气的逐渐强盛过渡。因此,秋季的饮食起居应当以“收阳”为主。《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这就告诉我们,秋季要尽可能少食辛味之品,适当多食一点酸味果蔬,以达到收敛补肺的功效。此外,秋季可适当食用如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滋阴润燥,维护身体的健康。

接着,冬季气候严寒,草木凋零、万物潜藏,阴气极盛。人体的代谢也趋于缓慢。因此,冬季养生之道,应着眼于一个“藏”字。冬季的养生既不宜生冷,也不宜燥热,最宜食用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减少食盐摄入量,可以减轻肾脏的负担,增加苦味可以坚肾养心。冬季宜食谷类、羊肉、鳖、龟、木耳等食品,宜食热饮食,以保护阳气。同时,冬季也是进补的最好时机,以达到保阴潜阳的良好功效。

四季养生之道不可逆,我们应当遵循和顺应自然的规律,合理地调配饮食以达到四季不同的养生目标。人的身体既可强壮也可脆弱,关键就在于我们花费多少精力去调理和保护。其实要想达到养生的目的需要注重许多细节,这也许是与我们的喜好和习惯相悖的,但却是保护身体的唯一途径。例如夏季少食冰饮以免过寒伤脾胃,这样看似简单的细节在炎热的当下我们却往往很难控制,但要意识到这是有损健康的举动,都应该为了长远的身体健康尽量做出改变。

浅谈中医养生与修身方法

中医所谓“治心,正心”,即是为人除去心中的疑虑、妄念、愤恨、抑郁等等,改善不良的行为,以求神经松驰,身心愉快,而达到防止百病,健身长寿的目的,所以中医的养生之道是合科学之理的。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知识,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养生学的介绍

中医养生学是中华民族优秀 文化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人们把养生的理论和 方法 叫做“养生之道”,都是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去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协调,讲究体内气化升降,以及生理与心理的协调一致。尤其把精、气、神作为人体之三宝,作为养生保健的核心,进而确定了指导养生实践的种种原则,提出养生之道必须“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常”,是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的移易和四时气候的改变而进行调整。

养生保健必须整体协调,寓养生与日常生活之中,贯穿在衣、食、住、行、坐、卧之间,事事处处有讲究。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和谐适度,使体内阴阳平衡,守其中正,保其冲和,则可健康长寿。例如,情绪保健要求“不卑不亢”、“不偏不倚”、“中和适度”。又如,节制饮食、节欲保精、睡眠适度、形劳而不倦等,都体现了这种思想。晋代养生家葛洪提出“养生以不伤为本”的观点,不伤的关键即在遵循自然及生命过程的变化规律,注意调节。

中医保健所追求的境界就是平衡。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以致中和。寒就要热,热就要寒,结就要散,逸就要劳,劳就要逸。天地就各得其所,万物便生长发育。中医保健通过各种方法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就是致中和。

  中医养生修身的方法

一、饮食与养生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足见饮食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从古至今,关于饮食的话题和食材的研究一向被人所津津乐道,也因此探究出了不少由饮食入手的养生之道。饮食搭配和调养得当,可以充分地补充我们日常活动所需的营养,提高我们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使我们身体健康、延年益寿。正如《寿亲养老新书》所说:“主身者神,养气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食者生民之大,活人之本也”,饮食是人赖以生存之本,合理地调配饮食,才能固气养精,供给五脏六腑的正常运作,长期合理的饮食规划,从长远看来对身体的衰老有一定的抵抗作用。

我们要做到饮食有节,营养均衡。饮食要“定时”,即三餐要有规律。规律的饮食能使脾胃更好地消化和吸收食物,供给身体所需的养分。在学习和工作中忙碌的我们常常忽略早餐的重要性,或是畏寒索性睡过了早餐的时间,三餐的时间也比较随性,无规律可言,长此以往会损害营养的吸收效率和消化的程度,对身体的损害是可观的。

饮食也要“定量”。看见喜爱的食物就多食,甚至到饱胀的程度,不喜欢就少食,这样的偏食和过量饮食都是不对的。吃得太多会加重脾胃的负担,使脾胃超负荷地工作,使胃壁变薄,胃粘膜受到损伤。《内经·素问》中提到的“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正是这个道理。

饮食也要“细嚼”,饮食不可过于追求速度,应当细嚼慢咽,充分发挥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从而减轻脾胃的负担,提高消化吸收的效率。毕竟身体是*的本钱,学习和工作再忙碌,我们也不应该牺牲饮食的时间来增加工作效率,只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反效果。

饮食也提倡“专致”。也就是说饮食要一心一意,不可一心二用甚至一心多用。许多人以为这么做是节省时间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其实不然。饮食的过程中血液大量回流到消化道以促进吸收,脑部的血液供给就相应减少了。边饮食边工作,不仅此时的工作效率低,并且影响了肠胃的运作,可谓得不偿失。只有做到这四要我们才能更好的保持身体健康。

二、情志与养生

人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健康的标志,而良好的心态则是开启健康与长寿之门的“金钥匙”。中医特别重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对人身体健康的不良影响,所以主张通过不不同的方式,如“知足常乐”“清心寡欲”“安神定志”等来调节化解人们的悲观消极的情绪,培养积极乐观的良好心态。如果我们整日忧虑、烦恼、惊慌、焦虑,冷淡,怎么能使身材健康呢?

三、日常习惯与养生

养成良好的习惯。少抽烟,少喝酒,少熬夜,早起早睡,多运动,如果我们把这些都做到了,那么身体健康也就不是问题了。现在的人每天玩电脑玩手机,坐下了就懒得动,出门就坐车,运动越来越少了,身体素质也越来越差了。什么眼睛近视,肥胖症,颈椎病,肩周炎,腰椎突出,心脏病等一系列的病都来了,而且有趋向年轻化的迹象。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的意义在于运动。为了身体健康,我们应该养成良好习惯,平时多多运动,比如跑跑步,打打太极,打打球等最健康有利的运动。

此外,加强预防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因素。古书有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大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古人说的这话说的一点儿也没错,已病再去医治就如口渴时再去掘井,要跟人动手时再去打造兵刃,那确是来不及了。做什么事都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这样我们才不至于等到病来时手忙脚乱,病急乱投医。 金钱诚可贵,权利更诱人,若为健康故,二者皆可抛。

养生保健实可与每个人的一生相始终。人生自妊娠与母体之中,直至耄耋之年,每个年龄段都存在着养生的内容。人在未病之时,患病之际,病愈之后,都有养生的必要。不仅如此,对不同体质、不同性别、不同地区的人也都有相应的养生 措施 。因此,养生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把养生保健活动看做是人生活动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四、四时交替与养生

四时与养生是根据季节来划分,一年四季中养生要点要根据春夏秋冬的交替而做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身体四季的不同需求,正是所谓的“因时养生”。因时养生,就是按照时令节气的阴阳变化规律,运用相应的养生手段保证健康长寿的方法。这种“天人相应,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是中国养生学的一大特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古人 总结 出的四季养生方法是科学的阐释。

首先,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而不宜食酸收之味。春夏之际正是由寒转暖、大地回温、阳气聚敛之时,故调阳是顺应气节的养生之道。在饮食方面,酸味入肝,且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且足以影响脾胃的适化功能,正如《摄生消息论》所说:“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增甘,以养脾气。”反过来说,春季养生应多食麦、枣、豉、花生、葱、香菜等,以扶阳气。

其次,夏季气候炎热,阳盛于外。根据五行学说而言,夏时心火当令,心火过旺则克肺金,故助心气而制肺气是顺应夏季特质特征的体现。从饮食上来说,夏季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饮食也不可贪图一时之快而过寒。西瓜、绿豆汤等都是解外热的佳品,但不宜冰镇以免寒气损伤脾胃。

再次,秋季气候转冷,阳气收敛阴气滋长,人体阴阳的代谢也开始向阴气的逐渐强盛过渡。因此,秋季的饮食起居应当以“收阳”为主。《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这就告诉我们,秋季要尽可能少食辛味之品,适当多食一点酸味果蔬,以达到收敛补肺的功效。此外,秋季可适当食用如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滋阴润燥,维护身体的健康。

接着,冬季气候严寒,草木凋零、万物潜藏,阴气极盛。人体的代谢也趋于缓慢。因此,冬季养生之道,应着眼于一个“藏”字。冬季的养生既不宜生冷,也不宜燥热,最宜食用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减少食盐摄入量,可以减轻肾脏的负担,增加苦味可以坚肾养心。冬季宜食谷类、羊肉、鳖、龟、木耳等食品,宜食热饮食,以保护阳气。同时,冬季也是进补的最好时机,以达到保阴潜阳的良好功效。

四季养生之道不可逆,我们应当遵循和顺应自然的规律,合理地调配饮食以达到四季不同的养生目标。人的身体既可强壮也可脆弱,关键就在于我们花费多少精力去调理和保护。其实要想达到养生的目的需要注重许多细节,这也许是与我们的喜好和习惯相悖的,但却是保护身体的唯一途径。例如夏季少食冰饮以免过寒伤脾胃,这样看似简单的细节在炎热的当下我们却往往很难控制,但要意识到这是有损健康的举动,都应该为了长远的身体健康尽量做出改变。

药膳研究方法有哪些?

一、按形态分
(一)流体类
1.汁类:由新鲜并含有丰富汁液的植物果实、茎、叶和块根,经捣烂、压榨后所得到的汁液。制作时常用鲜品。
热病后烦渴——西瓜汁、雪梨汁
噎膈饮食难——气阴两虚——五汁饮
血热出血——鲜荷叶汁
2.饮类:将作为药膳原料的药物或食物经粉碎加工制成粗末,以沸水冲泡可温浸即可。制作特点是不用煎煮,省时方便,有时可加入茶叶一起冲泡而制成茶饮。
急性肠胃病——姜茶饮
内寒感冒——姜糖饮
3.汤类:将要做药膳的药物或食物经过一定的炮制加工,放入锅内,加清水用文火煎煮,取汁而成。这是药膳应用中最广泛的一种剂型。食用汤液多是一煎而成,所煮的食料亦可食用。
神经衰弱、病后体虚——葱枣汤
肾虚腰痛疼痛、骨软——地黄田鸡汤
消化道出血——双荷汤
4.酒类:将药物加入一定量的白酒,经过一定时间的浸泡而成。
风湿病——虎骨酒
补肾助阳——鹿茸酒
5.羹类:以肉、蛋、奶或海产品等为主要原料加入药材而制成的较为稠厚的汤液。
补肾益气、散寒止痛——羊肉羹
壮元阳、强筋骨——什锦鹿茸羹
(二)半流体类
1.膏类:亦称“膏滋”。将药材和食物加水一同煎煮,去渣,浓缩后加糖或炼蜜制成的半流体状的稠膏。具有滋补、润燥之功,适用于久病体虚、病后调养、养生保健者长期调*用。
补髓添精——羊肉膏
须发早白或脱发——乌发蜜膏
2.粥类:是以大米、小米、秫米、大麦、小麦等富于淀粉性的粮食,加入一些具有保健和医疗作用的食物或药物,在加入水一同煮熬而成半液体的食品。中医历来就有“糜粥自养”之说,故尤其适用于年老体弱、病后、产后等脾胃虚弱之人。
清肝热、降血压——芹菜粥
健脾、开胃、止泻——鲜藕粥
3.糊类:由富含淀粉的食料细粉,或配以可药食两用的药材,经炒、炙、蒸、煮等处理水解加工后制成的干燥品。内含糊精和糖类成分较多,开水冲调成糊状即可食用。
补肾乌发——黑芝麻糊
润肺止咳——杏仁粉
(三)固体类
1.饭食类:是以稻米、糯米、小麦面粉等为基本材料,加入具有补益且性味平和的药物制成的米饭和面食类食品。分为米饭、糕、卷、饼等种类。
益脾胃、涩精气——山药茯苓包子
健脾利湿——芸豆卷
益气养血——参枣米饭
2.糖果类:以糖为原料,加入药粉或药汁,兑水熬制成固态或半固态的食品。
健脾和胃、祛痰止咳——姜汁糖
清热、润肺、化痰——柿霜糖
3.粉散类:是将作为药膳的中药细粉加入米粉或面粉之中,用温水冲开即可食用。
补中益气——糯米粉
醒脾和胃、理气止呕——砂仁藕粉
二、按制作方法分
1.炖类:此类药膳是将药物和食物同时下锅,加水适量置于武火上,烧沸去浮沫,再置文火上炖烂而制成的。
2.焖类:此类药膳是将药物和食物同时放入锅内,加适量的调味品和汤汁,盖紧锅盖,用文火焖熟的。
3.煨类:此类药膳是将药物与食物置于文火上或余热的柴草灰内,进行煨制而成。
4.蒸类:此类药膳是将药膳原料和调料拌好,装入碗中,置蒸笼内,用蒸气蒸熟的。
5.煮类:此类药膳是将药物与食物放在锅内,加入水和调料,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煮熟的。
6.熬类:此类药膳是将药物与食物倒入锅内,加入水和调料,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烧至汁稠,味浓、粑烂的。
7.炒类:此类药膳是先用武火将油锅烧熟,再下油,然后下药膳原料炒熟的。
8.熘类:这是一种与炒相似的药膳,主要区别是需放淀粉勾芡。
9.卤类:此类药膳是将药膳原料加工后,放入卤汁中,用中文逐步加热烹制,使其渗透卤汁而制成的。
10.烧类:此类药膳是将食物经煸、煎等方法处理后,再调味、调色,然后加入药物,汤汁,用武火烧滚,文火焖至卤汁稠浓而制成的。
11.炸类:此类药膳是将药膳原料放入油锅中炸熟而成的。
三、按功用分
(一)养生保健延寿类
1.补益气血药膳:适用于平素体质素虚或病后气血亏虚之人,如十全大补汤、八珍糕等。
2.调补阴阳药膳:适用于机体阴阳失衡之人,如具有补阴作用的桑椹膏,补阳作用的冬虫夏草鸭等。
3.调理五脏药膳:适用于心、肝、脾、肺、肾五脏虚弱、功能低下之人,用酸、苦、甘、辛、咸来补养肝、心、脾、肺、肾五脏。如健脾膏、补肾膏。
4.益智药膳:适用于老年智力低下,以及各种原因所导致的记忆力减退之人,如酸枣仁粥、柏子仁炖猪心等。
5、明目药膳:适用于视力低下、视物昏花之人,如黄连羊肝丸、决明子鸡肝汤等。
6.聪耳药膳:适用于老年耳聋、耳鸣,以及各种原因所导致的听力减退之人,如磁石粥、清肝聪耳李实脯等。
7.延年益寿药膳:适用于老年平素调养,强身健体,养生防病之人,如清宫寿桃丸、茯苓夹饼等。
(二)美容美发类
1.增白祛斑药膳:适用于皮肤上有黑点、黑斑、色素沉着之人,如白芷茯苓粥等,以美容增白。
2.润肤美颜药膳:适用于老年皮肤老化、松弛,面色无华之人,具有美容抗衰功效,如沙苑甲鱼汤、笋烧海参等。
3.减肥瘦身药膳:适用于肥胖之人,如荷叶减肥茶、参芪鸡丝冬瓜汤、绿茶、柠檬泡茶等。
4.乌发生发药膳:适用于脱发、白发以及头发稀少之人,如黑芝麻山药米糕、《积善堂经验方》中的乌发蜜膏等。
5.固齿药膳:适用于老年体虚、牙齿松动、掉牙之人,如滋肾固齿八宝鸭、金髓煎等。
(三)祛邪治病类
1.解表药膳:具有发汗、解肌透邪的功效,适用于感冒以及外感病的初期。如葱豉汤、香薷饮等。
2.清热药膳: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适用于机体热毒内蕴,或余热未清之证。如白虎汤、清暑益气汤等。
3.祛寒药膳:具有温阳散寒的功效,适用于机体外寒入侵或虚寒内生的病证。如当归生姜羊肉汤、五加皮酒等。
4.消导药膳:具有健脾开胃、消食化积的功效,适用于消化不良、食积内停,腹胀等症。如山楂糕、五香槟榔等。
5.通便药膳:具有润畅通畅的功效,适用于大便干燥之症。如麻仁润肠丸、蜂蜜香油汤等。
6.利水药膳:具有利水祛湿、通利小便的功效,适用于尿少浮肿、小便不利等症。如赤小豆鲤鱼汤、茯苓包子等。
7.活血药膳: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功,适用于瘀血内停,跌打损伤等症。如益母草膏、当归鸡等。
8.理气药膳:具有行气、理气、止痛功效,适用于肝气郁结,胀痛不舒以及气滞血瘀等证。如陈皮饮、佛手酒等。
9.祛痰药膳:具有祛痰止咳之功,适用于咳嗽痰多,喉中痰鸣等症。如梨膏糖、瓜蒌饼等。
10.止咳药膳:具有宣肺止咳之功,适用于咳嗽等症。入川贝蒸白梨、糖橘饼等。
11.平喘药膳:具有止咳平喘之功,适用于哮喘等症。如丝瓜花蜜饮、柿霜糖等。
12.熄风药膳:具有平肝、熄风定惊之功,适用于肝经风热,或虚风内动之症。如菊花茶、天麻鱼头等。
13.安神药膳:具有养血补心、镇静安神的功效,适用于失眠多梦、心悸怔忡等症。如柏仁粥、酸枣仁汤等。
14.排毒药膳:具有调节机体状况,改善机体功能,排出体内毒素的作用,适用机体不适,痤疮等平素火毒易盛之症。如黄芪苏麻粥、鲜笋拌芹菜等。
(四)疾病康复类
药膳食品的烹调方法
1.炖:有隔水炖和不隔水炖之分。隔水炖是加好汤和料封口,把容器放入锅中,武火炖3小时即可;不隔水炖为直接武火煮沸,撇去浮沫,再用文火炖至酥烂。
2.熬:先在锅内加底油烧热后,放入主料稍炒,再加汤及调味品,后用文火煮烂。
3.烩:将多种原料用汤和调料混合烹制成的一种汤汁菜。
4.氽【tǔn】:将汤和水用武火煮沸,投下药料及食料,加入调味料即可。
5.焖:先在锅内放油,将食物和药物同时放入,炒成半成品,加姜、葱、花椒、汤及调味品,盖锅盖,用文火焖烂。
6.烧:将原料放入有少量油的锅中加调料煸炒,进行调味调色,待颜色转深放入调味品及汤(或水),用文火烧酥烂后,武火收汤稍加明油即可。
7.蒸:就是将食物与药物拌好调料后,放入碗中,利用水蒸气加热烹熟的方法。
8.煮:将原料放入锅内,加适量汤或水,先用武火烧开,改文火烧熟即可。
9.卤:先调好白卤或红卤,然后将原料加工,放入卤汁中,用文火煮烂,使渗透卤汁至酥烂。
10.炸:将油用武火烧至七、八成熟,再将原料下锅,注意翻动,防过热烧焦,通常炸至橘*即可。
四、按滋补形式分
平补:指用甘平和缓的补益方药治疗体虚久病、病势发展较慢者,是一种缓补法。
清补:清补是专指夏天的补养,它指选用具有一定驱暑生津功效的饮食,以补充人体的消耗。
温补:用温性补益药治疗虚寒证的方法。
峻补:用强力补益药治疗气血大虚或阴阳暴脱的方法。因极度虚弱和危重证候时非大剂峻猛补药不足

药膳研究方法有哪些?

一、按形态分
(一)流体类
1.汁类:由新鲜并含有丰富汁液的植物果实、茎、叶和块根,经捣烂、压榨后所得到的汁液。制作时常用鲜品。
热病后烦渴——西瓜汁、雪梨汁
噎膈饮食难——气阴两虚——五汁饮
血热出血——鲜荷叶汁
2.饮类:将作为药膳原料的药物或食物经粉碎加工制成粗末,以沸水冲泡可温浸即可。制作特点是不用煎煮,省时方便,有时可加入茶叶一起冲泡而制成茶饮。
急性肠胃病——姜茶饮
内寒感冒——姜糖饮
3.汤类:将要做药膳的药物或食物经过一定的炮制加工,放入锅内,加清水用文火煎煮,取汁而成。这是药膳应用中最广泛的一种剂型。食用汤液多是一煎而成,所煮的食料亦可食用。
神经衰弱、病后体虚——葱枣汤
肾虚腰痛疼痛、骨软——地黄田鸡汤
消化道出血——双荷汤
4.酒类:将药物加入一定量的白酒,经过一定时间的浸泡而成。
风湿病——虎骨酒
补肾助阳——鹿茸酒
5.羹类:以肉、蛋、奶或海产品等为主要原料加入药材而制成的较为稠厚的汤液。
补肾益气、散寒止痛——羊肉羹
壮元阳、强筋骨——什锦鹿茸羹
(二)半流体类
1.膏类:亦称“膏滋”。将药材和食物加水一同煎煮,去渣,浓缩后加糖或炼蜜制成的半流体状的稠膏。具有滋补、润燥之功,适用于久病体虚、病后调养、养生保健者长期调*用。
补髓添精——羊肉膏
须发早白或脱发——乌发蜜膏
2.粥类:是以大米、小米、秫米、大麦、小麦等富于淀粉性的粮食,加入一些具有保健和医疗作用的食物或药物,在加入水一同煮熬而成半液体的食品。中医历来就有“糜粥自养”之说,故尤其适用于年老体弱、病后、产后等脾胃虚弱之人。
清肝热、降血压——芹菜粥
健脾、开胃、止泻——鲜藕粥
3.糊类:由富含淀粉的食料细粉,或配以可药食两用的药材,经炒、炙、蒸、煮等处理水解加工后制成的干燥品。内含糊精和糖类成分较多,开水冲调成糊状即可食用。
补肾乌发——黑芝麻糊
润肺止咳——杏仁粉
(三)固体类
1.饭食类:是以稻米、糯米、小麦面粉等为基本材料,加入具有补益且性味平和的药物制成的米饭和面食类食品。分为米饭、糕、卷、饼等种类。
益脾胃、涩精气——山药茯苓包子
健脾利湿——芸豆卷
益气养血——参枣米饭
2.糖果类:以糖为原料,加入药粉或药汁,兑水熬制成固态或半固态的食品。
健脾和胃、祛痰止咳——姜汁糖
清热、润肺、化痰——柿霜糖
3.粉散类:是将作为药膳的中药细粉加入米粉或面粉之中,用温水冲开即可食用。
补中益气——糯米粉
醒脾和胃、理气止呕——砂仁藕粉
二、按制作方法分
1.炖类:此类药膳是将药物和食物同时下锅,加水适量置于武火上,烧沸去浮沫,再置文火上炖烂而制成的。
2.焖类:此类药膳是将药物和食物同时放入锅内,加适量的调味品和汤汁,盖紧锅盖,用文火焖熟的。
3.煨类:此类药膳是将药物与食物置于文火上或余热的柴草灰内,进行煨制而成。
4.蒸类:此类药膳是将药膳原料和调料拌好,装入碗中,置蒸笼内,用蒸气蒸熟的。
5.煮类:此类药膳是将药物与食物放在锅内,加入水和调料,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煮熟的。
6.熬类:此类药膳是将药物与食物倒入锅内,加入水和调料,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烧至汁稠,味浓、粑烂的。
7.炒类:此类药膳是先用武火将油锅烧熟,再下油,然后下药膳原料炒熟的。
8.熘类:这是一种与炒相似的药膳,主要区别是需放淀粉勾芡。
9.卤类:此类药膳是将药膳原料加工后,放入卤汁中,用中文逐步加热烹制,使其渗透卤汁而制成的。
10.烧类:此类药膳是将食物经煸、煎等方法处理后,再调味、调色,然后加入药物,汤汁,用武火烧滚,文火焖至卤汁稠浓而制成的。
11.炸类:此类药膳是将药膳原料放入油锅中炸熟而成的。
三、按功用分
(一)养生保健延寿类
1.补益气血药膳:适用于平素体质素虚或病后气血亏虚之人,如十全大补汤、八珍糕等。
2.调补阴阳药膳:适用于机体阴阳失衡之人,如具有补阴作用的桑椹膏,补阳作用的冬虫夏草鸭等。
3.调理五脏药膳:适用于心、肝、脾、肺、肾五脏虚弱、功能低下之人,用酸、苦、甘、辛、咸来补养肝、心、脾、肺、肾五脏。如健脾膏、补肾膏。
4.益智药膳:适用于老年智力低下,以及各种原因所导致的记忆力减退之人,如酸枣仁粥、柏子仁炖猪心等。
5、明目药膳:适用于视力低下、视物昏花之人,如黄连羊肝丸、决明子鸡肝汤等。
6.聪耳药膳:适用于老年耳聋、耳鸣,以及各种原因所导致的听力减退之人,如磁石粥、清肝聪耳李实脯等。
7.延年益寿药膳:适用于老年平素调养,强身健体,养生防病之人,如清宫寿桃丸、茯苓夹饼等。
(二)美容美发类
1.增白祛斑药膳:适用于皮肤上有黑点、黑斑、色素沉着之人,如白芷茯苓粥等,以美容增白。
2.润肤美颜药膳:适用于老年皮肤老化、松弛,面色无华之人,具有美容抗衰功效,如沙苑甲鱼汤、笋烧海参等。
3.减肥瘦身药膳:适用于肥胖之人,如荷叶减肥茶、参芪鸡丝冬瓜汤、绿茶、柠檬泡茶等。
4.乌发生发药膳:适用于脱发、白发以及头发稀少之人,如黑芝麻山药米糕、《积善堂经验方》中的乌发蜜膏等。
5.固齿药膳:适用于老年体虚、牙齿松动、掉牙之人,如滋肾固齿八宝鸭、金髓煎等。
(三)祛邪治病类
1.解表药膳:具有发汗、解肌透邪的功效,适用于感冒以及外感病的初期。如葱豉汤、香薷饮等。
2.清热药膳: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适用于机体热毒内蕴,或余热未清之证。如白虎汤、清暑益气汤等。
3.祛寒药膳:具有温阳散寒的功效,适用于机体外寒入侵或虚寒内生的病证。如当归生姜羊肉汤、五加皮酒等。
4.消导药膳:具有健脾开胃、消食化积的功效,适用于消化不良、食积内停,腹胀等症。如山楂糕、五香槟榔等。
5.通便药膳:具有润畅通畅的功效,适用于大便干燥之症。如麻仁润肠丸、蜂蜜香油汤等。
6.利水药膳:具有利水祛湿、通利小便的功效,适用于尿少浮肿、小便不利等症。如赤小豆鲤鱼汤、茯苓包子等。
7.活血药膳: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功,适用于瘀血内停,跌打损伤等症。如益母草膏、当归鸡等。
8.理气药膳:具有行气、理气、止痛功效,适用于肝气郁结,胀痛不舒以及气滞血瘀等证。如陈皮饮、佛手酒等。
9.祛痰药膳:具有祛痰止咳之功,适用于咳嗽痰多,喉中痰鸣等症。如梨膏糖、瓜蒌饼等。
10.止咳药膳:具有宣肺止咳之功,适用于咳嗽等症。入川贝蒸白梨、糖橘饼等。
11.平喘药膳:具有止咳平喘之功,适用于哮喘等症。如丝瓜花蜜饮、柿霜糖等。
12.熄风药膳:具有平肝、熄风定惊之功,适用于肝经风热,或虚风内动之症。如菊花茶、天麻鱼头等。
13.安神药膳:具有养血补心、镇静安神的功效,适用于失眠多梦、心悸怔忡等症。如柏仁粥、酸枣仁汤等。
14.排毒药膳:具有调节机体状况,改善机体功能,排出体内毒素的作用,适用机体不适,痤疮等平素火毒易盛之症。如黄芪苏麻粥、鲜笋拌芹菜等。
(四)疾病康复类
药膳食品的烹调方法
1.炖:有隔水炖和不隔水炖之分。隔水炖是加好汤和料封口,把容器放入锅中,武火炖3小时即可;不隔水炖为直接武火煮沸,撇去浮沫,再用文火炖至酥烂。
2.熬:先在锅内加底油烧热后,放入主料稍炒,再加汤及调味品,后用文火煮烂。
3.烩:将多种原料用汤和调料混合烹制成的一种汤汁菜。
4.氽【tǔn】:将汤和水用武火煮沸,投下药料及食料,加入调味料即可。
5.焖:先在锅内放油,将食物和药物同时放入,炒成半成品,加姜、葱、花椒、汤及调味品,盖锅盖,用文火焖烂。
6.烧:将原料放入有少量油的锅中加调料煸炒,进行调味调色,待颜色转深放入调味品及汤(或水),用文火烧酥烂后,武火收汤稍加明油即可。
7.蒸:就是将食物与药物拌好调料后,放入碗中,利用水蒸气加热烹熟的方法。
8.煮:将原料放入锅内,加适量汤或水,先用武火烧开,改文火烧熟即可。
9.卤:先调好白卤或红卤,然后将原料加工,放入卤汁中,用文火煮烂,使渗透卤汁至酥烂。
10.炸:将油用武火烧至七、八成熟,再将原料下锅,注意翻动,防过热烧焦,通常炸至橘*即可。
四、按滋补形式分
平补:指用甘平和缓的补益方药治疗体虚久病、病势发展较慢者,是一种缓补法。
清补:清补是专指夏天的补养,它指选用具有一定驱暑生津功效的饮食,以补充人体的消耗。
温补:用温性补益药治疗虚寒证的方法。
峻补:用强力补益药治疗气血大虚或阴阳暴脱的方法。因极度虚弱和危重证候时非大剂峻猛补药不足

药膳研究方法有哪些?

一、按形态分
(一)流体类
1.汁类:由新鲜并含有丰富汁液的植物果实、茎、叶和块根,经捣烂、压榨后所得到的汁液。制作时常用鲜品。
热病后烦渴——西瓜汁、雪梨汁
噎膈饮食难——气阴两虚——五汁饮
血热出血——鲜荷叶汁
2.饮类:将作为药膳原料的药物或食物经粉碎加工制成粗末,以沸水冲泡可温浸即可。制作特点是不用煎煮,省时方便,有时可加入茶叶一起冲泡而制成茶饮。
急性肠胃病——姜茶饮
内寒感冒——姜糖饮
3.汤类:将要做药膳的药物或食物经过一定的炮制加工,放入锅内,加清水用文火煎煮,取汁而成。这是药膳应用中最广泛的一种剂型。食用汤液多是一煎而成,所煮的食料亦可食用。
神经衰弱、病后体虚——葱枣汤
肾虚腰痛疼痛、骨软——地黄田鸡汤
消化道出血——双荷汤
4.酒类:将药物加入一定量的白酒,经过一定时间的浸泡而成。
风湿病——虎骨酒
补肾助阳——鹿茸酒
5.羹类:以肉、蛋、奶或海产品等为主要原料加入药材而制成的较为稠厚的汤液。
补肾益气、散寒止痛——羊肉羹
壮元阳、强筋骨——什锦鹿茸羹
(二)半流体类
1.膏类:亦称“膏滋”。将药材和食物加水一同煎煮,去渣,浓缩后加糖或炼蜜制成的半流体状的稠膏。具有滋补、润燥之功,适用于久病体虚、病后调养、养生保健者长期调*用。
补髓添精——羊肉膏
须发早白或脱发——乌发蜜膏
2.粥类:是以大米、小米、秫米、大麦、小麦等富于淀粉性的粮食,加入一些具有保健和医疗作用的食物或药物,在加入水一同煮熬而成半液体的食品。中医历来就有“糜粥自养”之说,故尤其适用于年老体弱、病后、产后等脾胃虚弱之人。
清肝热、降血压——芹菜粥
健脾、开胃、止泻——鲜藕粥
3.糊类:由富含淀粉的食料细粉,或配以可药食两用的药材,经炒、炙、蒸、煮等处理水解加工后制成的干燥品。内含糊精和糖类成分较多,开水冲调成糊状即可食用。
补肾乌发——黑芝麻糊
润肺止咳——杏仁粉
(三)固体类
1.饭食类:是以稻米、糯米、小麦面粉等为基本材料,加入具有补益且性味平和的药物制成的米饭和面食类食品。分为米饭、糕、卷、饼等种类。
益脾胃、涩精气——山药茯苓包子
健脾利湿——芸豆卷
益气养血——参枣米饭
2.糖果类:以糖为原料,加入药粉或药汁,兑水熬制成固态或半固态的食品。
健脾和胃、祛痰止咳——姜汁糖
清热、润肺、化痰——柿霜糖
3.粉散类:是将作为药膳的中药细粉加入米粉或面粉之中,用温水冲开即可食用。
补中益气——糯米粉
醒脾和胃、理气止呕——砂仁藕粉
二、按制作方法分
1.炖类:此类药膳是将药物和食物同时下锅,加水适量置于武火上,烧沸去浮沫,再置文火上炖烂而制成的。
2.焖类:此类药膳是将药物和食物同时放入锅内,加适量的调味品和汤汁,盖紧锅盖,用文火焖熟的。
3.煨类:此类药膳是将药物与食物置于文火上或余热的柴草灰内,进行煨制而成。
4.蒸类:此类药膳是将药膳原料和调料拌好,装入碗中,置蒸笼内,用蒸气蒸熟的。
5.煮类:此类药膳是将药物与食物放在锅内,加入水和调料,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煮熟的。
6.熬类:此类药膳是将药物与食物倒入锅内,加入水和调料,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烧至汁稠,味浓、粑烂的。
7.炒类:此类药膳是先用武火将油锅烧熟,再下油,然后下药膳原料炒熟的。
8.熘类:这是一种与炒相似的药膳,主要区别是需放淀粉勾芡。
9.卤类:此类药膳是将药膳原料加工后,放入卤汁中,用中文逐步加热烹制,使其渗透卤汁而制成的。
10.烧类:此类药膳是将食物经煸、煎等方法处理后,再调味、调色,然后加入药物,汤汁,用武火烧滚,文火焖至卤汁稠浓而制成的。
11.炸类:此类药膳是将药膳原料放入油锅中炸熟而成的。
三、按功用分
(一)养生保健延寿类
1.补益气血药膳:适用于平素体质素虚或病后气血亏虚之人,如十全大补汤、八珍糕等。
2.调补阴阳药膳:适用于机体阴阳失衡之人,如具有补阴作用的桑椹膏,补阳作用的冬虫夏草鸭等。
3.调理五脏药膳:适用于心、肝、脾、肺、肾五脏虚弱、功能低下之人,用酸、苦、甘、辛、咸来补养肝、心、脾、肺、肾五脏。如健脾膏、补肾膏。
4.益智药膳:适用于老年智力低下,以及各种原因所导致的记忆力减退之人,如酸枣仁粥、柏子仁炖猪心等。
5、明目药膳:适用于视力低下、视物昏花之人,如黄连羊肝丸、决明子鸡肝汤等。
6.聪耳药膳:适用于老年耳聋、耳鸣,以及各种原因所导致的听力减退之人,如磁石粥、清肝聪耳李实脯等。
7.延年益寿药膳:适用于老年平素调养,强身健体,养生防病之人,如清宫寿桃丸、茯苓夹饼等。
(二)美容美发类
1.增白祛斑药膳:适用于皮肤上有黑点、黑斑、色素沉着之人,如白芷茯苓粥等,以美容增白。
2.润肤美颜药膳:适用于老年皮肤老化、松弛,面色无华之人,具有美容抗衰功效,如沙苑甲鱼汤、笋烧海参等。
3.减肥瘦身药膳:适用于肥胖之人,如荷叶减肥茶、参芪鸡丝冬瓜汤、绿茶、柠檬泡茶等。
4.乌发生发药膳:适用于脱发、白发以及头发稀少之人,如黑芝麻山药米糕、《积善堂经验方》中的乌发蜜膏等。
5.固齿药膳:适用于老年体虚、牙齿松动、掉牙之人,如滋肾固齿八宝鸭、金髓煎等。
(三)祛邪治病类
1.解表药膳:具有发汗、解肌透邪的功效,适用于感冒以及外感病的初期。如葱豉汤、香薷饮等。
2.清热药膳: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适用于机体热毒内蕴,或余热未清之证。如白虎汤、清暑益气汤等。
3.祛寒药膳:具有温阳散寒的功效,适用于机体外寒入侵或虚寒内生的病证。如当归生姜羊肉汤、五加皮酒等。
4.消导药膳:具有健脾开胃、消食化积的功效,适用于消化不良、食积内停,腹胀等症。如山楂糕、五香槟榔等。
5.通便药膳:具有润畅通畅的功效,适用于大便干燥之症。如麻仁润肠丸、蜂蜜香油汤等。
6.利水药膳:具有利水祛湿、通利小便的功效,适用于尿少浮肿、小便不利等症。如赤小豆鲤鱼汤、茯苓包子等。
7.活血药膳: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功,适用于瘀血内停,跌打损伤等症。如益母草膏、当归鸡等。
8.理气药膳:具有行气、理气、止痛功效,适用于肝气郁结,胀痛不舒以及气滞血瘀等证。如陈皮饮、佛手酒等。
9.祛痰药膳:具有祛痰止咳之功,适用于咳嗽痰多,喉中痰鸣等症。如梨膏糖、瓜蒌饼等。
10.止咳药膳:具有宣肺止咳之功,适用于咳嗽等症。入川贝蒸白梨、糖橘饼等。
11.平喘药膳:具有止咳平喘之功,适用于哮喘等症。如丝瓜花蜜饮、柿霜糖等。
12.熄风药膳:具有平肝、熄风定惊之功,适用于肝经风热,或虚风内动之症。如菊花茶、天麻鱼头等。
13.安神药膳:具有养血补心、镇静安神的功效,适用于失眠多梦、心悸怔忡等症。如柏仁粥、酸枣仁汤等。
14.排毒药膳:具有调节机体状况,改善机体功能,排出体内毒素的作用,适用机体不适,痤疮等平素火毒易盛之症。如黄芪苏麻粥、鲜笋拌芹菜等。
(四)疾病康复类
药膳食品的烹调方法
1.炖:有隔水炖和不隔水炖之分。隔水炖是加好汤和料封口,把容器放入锅中,武火炖3小时即可;不隔水炖为直接武火煮沸,撇去浮沫,再用文火炖至酥烂。
2.熬:先在锅内加底油烧热后,放入主料稍炒,再加汤及调味品,后用文火煮烂。
3.烩:将多种原料用汤和调料混合烹制成的一种汤汁菜。
4.氽【tǔn】:将汤和水用武火煮沸,投下药料及食料,加入调味料即可。
5.焖:先在锅内放油,将食物和药物同时放入,炒成半成品,加姜、葱、花椒、汤及调味品,盖锅盖,用文火焖烂。
6.烧:将原料放入有少量油的锅中加调料煸炒,进行调味调色,待颜色转深放入调味品及汤(或水),用文火烧酥烂后,武火收汤稍加明油即可。
7.蒸:就是将食物与药物拌好调料后,放入碗中,利用水蒸气加热烹熟的方法。
8.煮:将原料放入锅内,加适量汤或水,先用武火烧开,改文火烧熟即可。
9.卤:先调好白卤或红卤,然后将原料加工,放入卤汁中,用文火煮烂,使渗透卤汁至酥烂。
10.炸:将油用武火烧至七、八成熟,再将原料下锅,注意翻动,防过热烧焦,通常炸至橘*即可。
四、按滋补形式分
平补:指用甘平和缓的补益方药治疗体虚久病、病势发展较慢者,是一种缓补法。
清补:清补是专指夏天的补养,它指选用具有一定驱暑生津功效的饮食,以补充人体的消耗。
温补:用温性补益药治疗虚寒证的方法。
峻补:用强力补益药治疗气血大虚或阴阳暴脱的方法。因极度虚弱和危重证候时非大剂峻猛补药不足

论中医健康教育实践研究思路

论中医健康教育实践研究思路

引言:在古代中医健康教育方法单一,中医健康教育主体中医健康教育的发展依托于中医学发展,下面就是我论析中医健康教育实践研究思路,欢迎大家阅读!

为了提高全民健康素养,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了《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年)》。其中中医养生保健是健康素养促进工作的重要内容,要让中医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而*在普及中医药知识中发挥重要角色。但中医健康教育至今尚未有标准可循。本文综观古代、现代文献,就中医健康教育发展历程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中医健康教育发展提供一定依据。

  1中医健康教育主体、对象及方法

1.1中医健康教育主体中医健康教育的发展依托于中医学发展,古代中医治病,医、护、药不分家。所以健康教育一般由医生一人承担;随着中医学的专科化发展,临床上逐渐有医生、*、中药师、营养师、康复师等多专业参与健康教育,职责有分工有合作。近年来,中医护理学科逐步发展,护理专业职业定位日益明确,*在临床和社区中医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2中医健康教育对象在古代,医学服务模式主要以居家诊疗为主,故健康教育对象主要为患者及家属。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中医健康教育的对象从医院延伸至家庭、社区,从疾病人群延伸至亚健康、健康人群。

  1.3中医健康教育方法

中医护理健康教育方法在古代较为单一,主要为说教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教育方法逐步多样化,目前,主要采用专题讲座、健康咨询、健康教育处方、健康宣传手册、宣传栏、多媒体演示等形式。中医健康教育根据其受众人群、地域、季节、疾病及宣教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健康教育方法。

  1.3.1医院中医健康教育

在医院人群相对集中,健康教育内容侧重于专科专病的中医治疗及保健知识,健康教育方法侧重于专题讲座、中医护理技术演示、医护患互动及发放个体化健康宣教手册等。张彦妹等对196位患者按需求开展中医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并配以播放光盘、现场演示、文字宣传等方式,如在给患者讲解常见症状的中医穴位按摩时,教授每位患者正确取穴及按摩的方法,提高了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及满意度。

  1.3.2社区中医健康教育

社区中医健康教育注重推广中医健康理念,所以选择的方法多为中医宣传栏、墙报、定期健康教育讲座、中医健康咨询、发放免费宣传材料等。马亚等的研究中提出社区可通过举办中医传统文化讲座、中医文化艺术节,组织编写中医传统预防保健文化的宣传手册等手段,推广中医“治未病”健康理念;举办中医药预防保健科普讲座、开展知识竞赛等方式,宣传中医药预防保健等知识;定期组织活动向广大居民详细讲解和指导中医技术操作方法。

  2中医健康教育内容

  2.1古代中医健康教育内容

古代中医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围绕患者生活起居、饮食、情志及用药等展开,在强调整体观念的同时注重个体化特征,具备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1.1生活起居护理

中医提倡起居有常,劳逸适度,《素问•宣明五气》提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提示人应该按照自身体质情况合理安排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注重整体观念,《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强调“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与日,使志无怒;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定;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就是说人们应该按照时序的阴阳消长进行精神调摄、运动养生、祛病疗疾。强调环境对疾病康复的影响,《侍疾要语》中记载“床前与人说话,须有词而无声。”提示应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为了避免寒冬和炎夏的气温对患者的不利影响,“冬月北窗多凉风,须从槅之反面厚糊桑皮纸数层,令风不得乘隙而入。南窗下置火盆以消寒气,但勿近床,恐火气相*也。夏月宜时置凉水于桶盆,以收暑气,频频易之,但勿置床下,致湿气上蒸”,强调了居住环境要温湿度适宜。

  2.1.2饮食护理

中医推崇辨证择食,强调应结合不同季节、不同地域、不同气候、不同身体素质选择适宜的饮食。同时注意饮食禁忌,如《黄帝内经》中“常食方食,无食他食”指出应让患者吃适宜的食物,不要吃那些不利于疾病的食物;《黄帝内经》中“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向人们揭示了饮食不节,摄食不当,会造*体的伤害,产生疾患。《素问•脏气法时论》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指谷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肉类和蔬菜都是作为主食的辅助、补益和补充。这一饮食模式,是现代平衡膳食金字塔的雏形,对指导中华民族均衡膳食、增进健康起到重要的作用。

  2.1.3情志护理

中医认为七情致病,故中医护理注重情志调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各种异常情绪对人体脏腑都有影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侍疾要语》提到“令所爱之人常坐床前,所喜之物恒置枕畔”强调侍疾之人应重视与患者接触的人、事、物对其情绪造成的影响。《素问•痹论篇》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指出修心养性,保持心神宁静,心无杂念,思想清净对于维护健康、避免疾病发生的重要作用。

  2.1.4用药护理

在用药护理方面,《侍疾要语》中“古方……然有效不有效,非方之不良,乃药之未善也”,强调药物的选用、炮制、饮用对于药效的发挥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服药的时机应遵循古法“热药凉服,寒药热服”。但根据季节的不同,用药的温度也应有所改变,“夏不可过热,冬不可过凉,亦当因时制宜,不可泥古”。《黄帝内经》中也提到不同的疾病服用汤药的温度也不尽相同,“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温,热而行之。”用不同的温度提高汤药的疗效。

  2.2现代中医健康教育内容

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人们对健康的认知观念也在不断变化,由最初的身体无病转变为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完好状态,因此,健康教育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养生理论和健康教育的内涵本质一致,故中医健康教育有其独特的优越性。现代中医健康教育内容遵循中医整体观与辨证施护的理念,在突出中医药特色的同时,结合现代医学发展特点,围绕生活起居、辨证饮食、情志调理、用药教育等方面,开展了专科专病的中医护理健康教育规范的研究及应用,在实施健康教育的同时兼顾不同证型、不同体质、不同症状等个体化特征,体现“同症异护、异症同护”的中医护理理念。

2.2.1注重不同体质、不同证型患者的个性化健康教育

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中,首次将中医护理学纳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培育项目”,在全国范围先后分2批开展了33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的梳理及临床应用,依据不同疾病不同证型,从生活起居、饮食及情志护理等方面规范了中医护理临床健康教育内容,如肺癌患者的饮食护理中,依据不同证型给予患者不同的饮食护理指导;情志护理中,运用中医“五音入五脏”理论,鼓励患者多听五音中的商调音乐,达到调理气血阴阳的作用。金明兰探索性结合中医“治未病”理念,开展辨体养生健康教育及干预模式,在社区健康教育工作中运用中医体质辨识软件,依据不同体质制定个性化健康调护方案,针对生活起居、饮食、情志、运动、药物开展中医特色健康教育,提高了社区人群健康素质,减轻了患者的症状,提升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2.2.2不适症状强调“临症施护”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三因制宜,在不同疾病同一症状的护理上具备独特的优势,强调“临症施护、临症施教”,且不同疾病同一症状的护理亦有所区别,如肺癌患者因化疗导致恶心呕吐时,可指导患者进食前先滴姜汁于舌面,缓解症状,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山药、小米、百合等,少食多餐;眩晕患者发生恶心呕吐症状时,强调饮食宜细软温热素食。对于不同的症状,可采取相同的中医护理保健方法,如失眠、便秘等症状,均可选择穴位按摩的方法缓解,但穴位按摩手法、部位的.选择上有差异。

  3中医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3.1中医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中医护理人员中医药知识与能力较薄弱,影响中医健康教育质量。无论是医院还是社区的*,基本以西医院校毕业生为主,中医药知识依靠毕业后教育,而在*继续教育中,中医知识的学习不系统、碎片化。

(2)中医医院的护理人力配置不足。在医院里*既要完成西医的护理,又要开展中医护理技术与健康教育,工作内容多,学习任务重,*对健康教育重视程度较低。

(3)*开展科普的意识不够,手段、形式单一。*把科普工作看作是可做可不做的工作,往往是应付检查,没有把此项工作纳入护理工作范畴,思考与研究甚少。

(4)大众对中医药知识的认知途径多样,真假难辨,影响依从性。

  3.2对策

中医的核心理念是“上工治未病”。作为中医药的科技工作者,护理人员要把中医科普纳入护理工作的职责范畴,融入护理工作的细节当中,使科普工作落实到实处,掌握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培养科普意识与责任,运用中医的整体观与辨证施护的理念,利用网络、多媒体、健康大讲堂、下基层等多种形式,开展多元化的科普宣传活动,发挥中医药在健康促进中的积极作用,提高百姓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引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

论中医健康教育实践研究思路

论中医健康教育实践研究思路

引言:在古代中医健康教育方法单一,中医健康教育主体中医健康教育的发展依托于中医学发展,下面就是我论析中医健康教育实践研究思路,欢迎大家阅读!

为了提高全民健康素养,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了《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年)》。其中中医养生保健是健康素养促进工作的重要内容,要让中医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而*在普及中医药知识中发挥重要角色。但中医健康教育至今尚未有标准可循。本文综观古代、现代文献,就中医健康教育发展历程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中医健康教育发展提供一定依据。

  1中医健康教育主体、对象及方法

1.1中医健康教育主体中医健康教育的发展依托于中医学发展,古代中医治病,医、护、药不分家。所以健康教育一般由医生一人承担;随着中医学的专科化发展,临床上逐渐有医生、*、中药师、营养师、康复师等多专业参与健康教育,职责有分工有合作。近年来,中医护理学科逐步发展,护理专业职业定位日益明确,*在临床和社区中医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2中医健康教育对象在古代,医学服务模式主要以居家诊疗为主,故健康教育对象主要为患者及家属。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中医健康教育的对象从医院延伸至家庭、社区,从疾病人群延伸至亚健康、健康人群。

  1.3中医健康教育方法

中医护理健康教育方法在古代较为单一,主要为说教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教育方法逐步多样化,目前,主要采用专题讲座、健康咨询、健康教育处方、健康宣传手册、宣传栏、多媒体演示等形式。中医健康教育根据其受众人群、地域、季节、疾病及宣教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健康教育方法。

  1.3.1医院中医健康教育

在医院人群相对集中,健康教育内容侧重于专科专病的中医治疗及保健知识,健康教育方法侧重于专题讲座、中医护理技术演示、医护患互动及发放个体化健康宣教手册等。张彦妹等对196位患者按需求开展中医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并配以播放光盘、现场演示、文字宣传等方式,如在给患者讲解常见症状的中医穴位按摩时,教授每位患者正确取穴及按摩的方法,提高了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及满意度。

  1.3.2社区中医健康教育

社区中医健康教育注重推广中医健康理念,所以选择的方法多为中医宣传栏、墙报、定期健康教育讲座、中医健康咨询、发放免费宣传材料等。马亚等的研究中提出社区可通过举办中医传统文化讲座、中医文化艺术节,组织编写中医传统预防保健文化的宣传手册等手段,推广中医“治未病”健康理念;举办中医药预防保健科普讲座、开展知识竞赛等方式,宣传中医药预防保健等知识;定期组织活动向广大居民详细讲解和指导中医技术操作方法。

  2中医健康教育内容

  2.1古代中医健康教育内容

古代中医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围绕患者生活起居、饮食、情志及用药等展开,在强调整体观念的同时注重个体化特征,具备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1.1生活起居护理

中医提倡起居有常,劳逸适度,《素问•宣明五气》提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提示人应该按照自身体质情况合理安排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注重整体观念,《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强调“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与日,使志无怒;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定;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就是说人们应该按照时序的阴阳消长进行精神调摄、运动养生、祛病疗疾。强调环境对疾病康复的影响,《侍疾要语》中记载“床前与人说话,须有词而无声。”提示应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为了避免寒冬和炎夏的气温对患者的不利影响,“冬月北窗多凉风,须从槅之反面厚糊桑皮纸数层,令风不得乘隙而入。南窗下置火盆以消寒气,但勿近床,恐火气相*也。夏月宜时置凉水于桶盆,以收暑气,频频易之,但勿置床下,致湿气上蒸”,强调了居住环境要温湿度适宜。

  2.1.2饮食护理

中医推崇辨证择食,强调应结合不同季节、不同地域、不同气候、不同身体素质选择适宜的饮食。同时注意饮食禁忌,如《黄帝内经》中“常食方食,无食他食”指出应让患者吃适宜的食物,不要吃那些不利于疾病的食物;《黄帝内经》中“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向人们揭示了饮食不节,摄食不当,会造*体的伤害,产生疾患。《素问•脏气法时论》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指谷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肉类和蔬菜都是作为主食的辅助、补益和补充。这一饮食模式,是现代平衡膳食金字塔的雏形,对指导中华民族均衡膳食、增进健康起到重要的作用。

  2.1.3情志护理

中医认为七情致病,故中医护理注重情志调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各种异常情绪对人体脏腑都有影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侍疾要语》提到“令所爱之人常坐床前,所喜之物恒置枕畔”强调侍疾之人应重视与患者接触的人、事、物对其情绪造成的影响。《素问•痹论篇》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指出修心养性,保持心神宁静,心无杂念,思想清净对于维护健康、避免疾病发生的重要作用。

  2.1.4用药护理

在用药护理方面,《侍疾要语》中“古方……然有效不有效,非方之不良,乃药之未善也”,强调药物的选用、炮制、饮用对于药效的发挥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服药的时机应遵循古法“热药凉服,寒药热服”。但根据季节的不同,用药的温度也应有所改变,“夏不可过热,冬不可过凉,亦当因时制宜,不可泥古”。《黄帝内经》中也提到不同的疾病服用汤药的温度也不尽相同,“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温,热而行之。”用不同的温度提高汤药的疗效。

  2.2现代中医健康教育内容

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人们对健康的认知观念也在不断变化,由最初的身体无病转变为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完好状态,因此,健康教育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养生理论和健康教育的内涵本质一致,故中医健康教育有其独特的优越性。现代中医健康教育内容遵循中医整体观与辨证施护的理念,在突出中医药特色的同时,结合现代医学发展特点,围绕生活起居、辨证饮食、情志调理、用药教育等方面,开展了专科专病的中医护理健康教育规范的研究及应用,在实施健康教育的同时兼顾不同证型、不同体质、不同症状等个体化特征,体现“同症异护、异症同护”的中医护理理念。

2.2.1注重不同体质、不同证型患者的个性化健康教育

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中,首次将中医护理学纳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培育项目”,在全国范围先后分2批开展了33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的梳理及临床应用,依据不同疾病不同证型,从生活起居、饮食及情志护理等方面规范了中医护理临床健康教育内容,如肺癌患者的饮食护理中,依据不同证型给予患者不同的饮食护理指导;情志护理中,运用中医“五音入五脏”理论,鼓励患者多听五音中的商调音乐,达到调理气血阴阳的作用。金明兰探索性结合中医“治未病”理念,开展辨体养生健康教育及干预模式,在社区健康教育工作中运用中医体质辨识软件,依据不同体质制定个性化健康调护方案,针对生活起居、饮食、情志、运动、药物开展中医特色健康教育,提高了社区人群健康素质,减轻了患者的症状,提升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2.2.2不适症状强调“临症施护”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三因制宜,在不同疾病同一症状的护理上具备独特的优势,强调“临症施护、临症施教”,且不同疾病同一症状的护理亦有所区别,如肺癌患者因化疗导致恶心呕吐时,可指导患者进食前先滴姜汁于舌面,缓解症状,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山药、小米、百合等,少食多餐;眩晕患者发生恶心呕吐症状时,强调饮食宜细软温热素食。对于不同的症状,可采取相同的中医护理保健方法,如失眠、便秘等症状,均可选择穴位按摩的方法缓解,但穴位按摩手法、部位的.选择上有差异。

  3中医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3.1中医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中医护理人员中医药知识与能力较薄弱,影响中医健康教育质量。无论是医院还是社区的*,基本以西医院校毕业生为主,中医药知识依靠毕业后教育,而在*继续教育中,中医知识的学习不系统、碎片化。

(2)中医医院的护理人力配置不足。在医院里*既要完成西医的护理,又要开展中医护理技术与健康教育,工作内容多,学习任务重,*对健康教育重视程度较低。

(3)*开展科普的意识不够,手段、形式单一。*把科普工作看作是可做可不做的工作,往往是应付检查,没有把此项工作纳入护理工作范畴,思考与研究甚少。

(4)大众对中医药知识的认知途径多样,真假难辨,影响依从性。

  3.2对策

中医的核心理念是“上工治未病”。作为中医药的科技工作者,护理人员要把中医科普纳入护理工作的职责范畴,融入护理工作的细节当中,使科普工作落实到实处,掌握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培养科普意识与责任,运用中医的整体观与辨证施护的理念,利用网络、多媒体、健康大讲堂、下基层等多种形式,开展多元化的科普宣传活动,发挥中医药在健康促进中的积极作用,提高百姓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引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

论中医健康教育实践研究思路

论中医健康教育实践研究思路

引言:在古代中医健康教育方法单一,中医健康教育主体中医健康教育的发展依托于中医学发展,下面就是我论析中医健康教育实践研究思路,欢迎大家阅读!

为了提高全民健康素养,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了《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年)》。其中中医养生保健是健康素养促进工作的重要内容,要让中医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而*在普及中医药知识中发挥重要角色。但中医健康教育至今尚未有标准可循。本文综观古代、现代文献,就中医健康教育发展历程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中医健康教育发展提供一定依据。

  1中医健康教育主体、对象及方法

1.1中医健康教育主体中医健康教育的发展依托于中医学发展,古代中医治病,医、护、药不分家。所以健康教育一般由医生一人承担;随着中医学的专科化发展,临床上逐渐有医生、*、中药师、营养师、康复师等多专业参与健康教育,职责有分工有合作。近年来,中医护理学科逐步发展,护理专业职业定位日益明确,*在临床和社区中医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2中医健康教育对象在古代,医学服务模式主要以居家诊疗为主,故健康教育对象主要为患者及家属。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中医健康教育的对象从医院延伸至家庭、社区,从疾病人群延伸至亚健康、健康人群。

  1.3中医健康教育方法

中医护理健康教育方法在古代较为单一,主要为说教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教育方法逐步多样化,目前,主要采用专题讲座、健康咨询、健康教育处方、健康宣传手册、宣传栏、多媒体演示等形式。中医健康教育根据其受众人群、地域、季节、疾病及宣教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健康教育方法。

  1.3.1医院中医健康教育

在医院人群相对集中,健康教育内容侧重于专科专病的中医治疗及保健知识,健康教育方法侧重于专题讲座、中医护理技术演示、医护患互动及发放个体化健康宣教手册等。张彦妹等对196位患者按需求开展中医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并配以播放光盘、现场演示、文字宣传等方式,如在给患者讲解常见症状的中医穴位按摩时,教授每位患者正确取穴及按摩的方法,提高了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及满意度。

  1.3.2社区中医健康教育

社区中医健康教育注重推广中医健康理念,所以选择的方法多为中医宣传栏、墙报、定期健康教育讲座、中医健康咨询、发放免费宣传材料等。马亚等的研究中提出社区可通过举办中医传统文化讲座、中医文化艺术节,组织编写中医传统预防保健文化的宣传手册等手段,推广中医“治未病”健康理念;举办中医药预防保健科普讲座、开展知识竞赛等方式,宣传中医药预防保健等知识;定期组织活动向广大居民详细讲解和指导中医技术操作方法。

  2中医健康教育内容

  2.1古代中医健康教育内容

古代中医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围绕患者生活起居、饮食、情志及用药等展开,在强调整体观念的同时注重个体化特征,具备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1.1生活起居护理

中医提倡起居有常,劳逸适度,《素问•宣明五气》提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提示人应该按照自身体质情况合理安排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注重整体观念,《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强调“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与日,使志无怒;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定;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就是说人们应该按照时序的阴阳消长进行精神调摄、运动养生、祛病疗疾。强调环境对疾病康复的影响,《侍疾要语》中记载“床前与人说话,须有词而无声。”提示应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为了避免寒冬和炎夏的气温对患者的不利影响,“冬月北窗多凉风,须从槅之反面厚糊桑皮纸数层,令风不得乘隙而入。南窗下置火盆以消寒气,但勿近床,恐火气相*也。夏月宜时置凉水于桶盆,以收暑气,频频易之,但勿置床下,致湿气上蒸”,强调了居住环境要温湿度适宜。

  2.1.2饮食护理

中医推崇辨证择食,强调应结合不同季节、不同地域、不同气候、不同身体素质选择适宜的饮食。同时注意饮食禁忌,如《黄帝内经》中“常食方食,无食他食”指出应让患者吃适宜的食物,不要吃那些不利于疾病的食物;《黄帝内经》中“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向人们揭示了饮食不节,摄食不当,会造*体的伤害,产生疾患。《素问•脏气法时论》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指谷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肉类和蔬菜都是作为主食的辅助、补益和补充。这一饮食模式,是现代平衡膳食金字塔的雏形,对指导中华民族均衡膳食、增进健康起到重要的作用。

  2.1.3情志护理

中医认为七情致病,故中医护理注重情志调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各种异常情绪对人体脏腑都有影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侍疾要语》提到“令所爱之人常坐床前,所喜之物恒置枕畔”强调侍疾之人应重视与患者接触的人、事、物对其情绪造成的影响。《素问•痹论篇》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指出修心养性,保持心神宁静,心无杂念,思想清净对于维护健康、避免疾病发生的重要作用。

  2.1.4用药护理

在用药护理方面,《侍疾要语》中“古方……然有效不有效,非方之不良,乃药之未善也”,强调药物的选用、炮制、饮用对于药效的发挥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服药的时机应遵循古法“热药凉服,寒药热服”。但根据季节的不同,用药的温度也应有所改变,“夏不可过热,冬不可过凉,亦当因时制宜,不可泥古”。《黄帝内经》中也提到不同的疾病服用汤药的温度也不尽相同,“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温,热而行之。”用不同的温度提高汤药的疗效。

  2.2现代中医健康教育内容

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人们对健康的认知观念也在不断变化,由最初的身体无病转变为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完好状态,因此,健康教育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养生理论和健康教育的内涵本质一致,故中医健康教育有其独特的优越性。现代中医健康教育内容遵循中医整体观与辨证施护的理念,在突出中医药特色的同时,结合现代医学发展特点,围绕生活起居、辨证饮食、情志调理、用药教育等方面,开展了专科专病的中医护理健康教育规范的研究及应用,在实施健康教育的同时兼顾不同证型、不同体质、不同症状等个体化特征,体现“同症异护、异症同护”的中医护理理念。

2.2.1注重不同体质、不同证型患者的个性化健康教育

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中,首次将中医护理学纳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培育项目”,在全国范围先后分2批开展了33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的梳理及临床应用,依据不同疾病不同证型,从生活起居、饮食及情志护理等方面规范了中医护理临床健康教育内容,如肺癌患者的饮食护理中,依据不同证型给予患者不同的饮食护理指导;情志护理中,运用中医“五音入五脏”理论,鼓励患者多听五音中的商调音乐,达到调理气血阴阳的作用。金明兰探索性结合中医“治未病”理念,开展辨体养生健康教育及干预模式,在社区健康教育工作中运用中医体质辨识软件,依据不同体质制定个性化健康调护方案,针对生活起居、饮食、情志、运动、药物开展中医特色健康教育,提高了社区人群健康素质,减轻了患者的症状,提升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2.2.2不适症状强调“临症施护”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三因制宜,在不同疾病同一症状的护理上具备独特的优势,强调“临症施护、临症施教”,且不同疾病同一症状的护理亦有所区别,如肺癌患者因化疗导致恶心呕吐时,可指导患者进食前先滴姜汁于舌面,缓解症状,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山药、小米、百合等,少食多餐;眩晕患者发生恶心呕吐症状时,强调饮食宜细软温热素食。对于不同的症状,可采取相同的中医护理保健方法,如失眠、便秘等症状,均可选择穴位按摩的方法缓解,但穴位按摩手法、部位的.选择上有差异。

  3中医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3.1中医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中医护理人员中医药知识与能力较薄弱,影响中医健康教育质量。无论是医院还是社区的*,基本以西医院校毕业生为主,中医药知识依靠毕业后教育,而在*继续教育中,中医知识的学习不系统、碎片化。

(2)中医医院的护理人力配置不足。在医院里*既要完成西医的护理,又要开展中医护理技术与健康教育,工作内容多,学习任务重,*对健康教育重视程度较低。

(3)*开展科普的意识不够,手段、形式单一。*把科普工作看作是可做可不做的工作,往往是应付检查,没有把此项工作纳入护理工作范畴,思考与研究甚少。

(4)大众对中医药知识的认知途径多样,真假难辨,影响依从性。

  3.2对策

中医的核心理念是“上工治未病”。作为中医药的科技工作者,护理人员要把中医科普纳入护理工作的职责范畴,融入护理工作的细节当中,使科普工作落实到实处,掌握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培养科普意识与责任,运用中医的整体观与辨证施护的理念,利用网络、多媒体、健康大讲堂、下基层等多种形式,开展多元化的科普宣传活动,发挥中医药在健康促进中的积极作用,提高百姓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引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

浅谈中医膳食养生知识

  膳食养生就是按照中医理论,调整饮食,注意饮食宜忌,合理地摄取食物,以增进健康,益寿延年的养生 方法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膳食养生知识,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膳食养生

  中医饮食营养,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食物来保健强身,预防和治疗疾病,或促进机体康复以及延缓衰老的一门学科。它和药物疗法、针灸、推拿、气功、导引等学科一样,都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讲,中医饮食营养学在预防医学、康复医学、老年医学领域中,更占有重要地位。

  中医饮食营养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两大部分,从历代有关文献记载和临床实际情况分析,基本包括饮食养生、饮食治疗、饮食节制和饮食宜忌四个方面,前两者是指饮食在实际生活与临床中应用的范围;后二者是指饮食在生活与临床中应用的方式方法。四者密切相关,不可分离或孤立。所以有一种看法,认为使用添加药物的药膳,如黄芪炖鸡之类,就是“中医饮食营养学”,实际上,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

  中国药膳的历史,源远流长,近2000年前的典籍中记载:“母亲调药膳,思情笃密。”(《后汉书·列女传》)由此可见,汉代已经有了药膳应用的史实。经过历代研究改进,从而发展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门实用营养方面的学科,或称之为“中医营养学”。

  药膳,简而言之就是药材与食材相配伍而做成的美食。在中国人的膳食中,许多食物既是食品,也是药物,故古人早就有“医食同源、药食同根”之说。药膳有治疗疾病、养生保健的作用,同时也可以用于美容减肥等,让你在享受美味之余,获得更加健康的身体。食疗是利用食物来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种方法。以前的人通过食疗调理身体,现在的人通过食疗减肥、护肤、护发。食疗是一种健康的养生之道。

  中医膳食养生之道

  “药食同源”是中华原创医学之中对人类最有价值的贡献之一。五谷杂粮,有益于人类而无害于身体,因而性“中”。这是中华原创医学选择食品最主要的标准。这个标准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以实验动物“检验”的客观基础上。

  在这个标准里,食品和药品并没有截然分开界限。食品中略略离开“中”时就会偏凉(例如绿豆)或者偏温(例如豆豉)。如果偏离“中”角较远时,就是“寒”和“热”。如果更远离“中”的就是“药”了,这就是凉药或者热药的来历。

  食疗又称为食治,即利用食物来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者治愈病防病的一种方法。通常认为,食物是为人体提供肾脏发育和健康生存所需的各种营养素的可食性物质。也就是说,食物是最最要的是营养作用。其实不然,中医很早就认识到食物不仅能营养,而且还能疗疾去病。如近代医学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曾指出:食物“病之,不但疗病,并不可充饥”。

  食疗养生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通过饮食达到调理身体,强壮体魄的目的。食疗 文化 源远流长,食疗是一种长远的养生行为。以前的人通过食疗调理身体,现在的人通过食疗减肥、护肤、护发。食疗是一种健康的健体之道。

  中医饮食营养学观点

  1.天人相应整体营养观:中医认为,人处在天地之间,生活于自然环境之中,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和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遵循同样的运动变化规律。这种人和自然息息相关的关系体现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包括饮食营养方面。中医常据天人合一的整体营养观运用食物来达到补虚、泻实、调整阴阳的目的。同时又主张因时、因地、因人、因病之不同,饮食内容亦有所变化,做到“审因用膳”和“辨证用膳”。

  2.调理阴阳营养观:中医理论认为,机体失健,乃阴阳失调所致,所以治疗和饮食养生等则以调理阴阳为基本原则。《素问·骨空论》说:“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或补或泻,都是在调整阴阳,都是以平为期。

  关于饮食的宜忌,中医也是从阴阳平衡出发的,于阴平阳秘有利则宜,反之为忌。[例如]痰湿病人忌食油腻;木火质人忌食辛辣;老人若阴不足阳有余,则应忌食大热峻补之品;发育期 儿童 无特殊原因不宜进补;总之,要做到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

  3.食药一体营养观:1.食药同源:中医学历史表明,食物与药物同出一源,二者皆属于天然产品。食物与药物的性能相同,具有同一的形、色、气、味、质等特性。因此,中医单纯使用食物或药物,或食物与药物相结合来进行营养保健,或治疗康复的情况是极其普遍的。在《黄帝内经》有一半是食物成分,这也是最早的“药膳”方。在《五十二病方》中有1/4为食物成分方剂,《伤寒论》112方中则占1/2以上。在以上古方中,应用桂、姜、枣、椒、茴、扁豆、薏米、甘草、酒、醋,乃至动物胶膏等食物是极为普遍的。2.食药同理:食物与药物同用,除因食药同源外,主要基于食物与药物的应用由同一理论指导,即食药同理。中医认为,机体衰弱失健或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意味着阴阳两方面的互相消长,如阴阳的偏盛偏衰等

  4.食疗与药疗关系:食药同源,食药同理,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众多的本草、方剂典籍中,不难发现食药同用的例证。如采用乌鸡、羊肉、驴皮、猪肤、鸟卵、葱、姜、枣等以补益阴阳气血或调补胃气,进而达到防治疾病之效。而从大量古代食谱、 菜谱 、茶谱中又不难发现其中也有不少药物,如枸杞、山药、黄芪、茯苓、丁香、豆蔻、桂皮之类,以提高食品保健强身和防治疾病的功效。

  5.全面膳食与审因用膳相结合营养观:数千年的饮食文化历史表明,中华民族的饮食习惯从整体来看,是在素食的基础之上,力求荤素搭配,全面膳食的。正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说的“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和《素问·藏器法时论》所说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下面举个列子:我们都知道女性如果气血不足很容易生病,因此在生活中有许多女性都都想办法补血,而最直接的补血方法就是通过食物。

浅谈中医膳食养生知识

  膳食养生就是按照中医理论,调整饮食,注意饮食宜忌,合理地摄取食物,以增进健康,益寿延年的养生 方法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膳食养生知识,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膳食养生

  中医饮食营养,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食物来保健强身,预防和治疗疾病,或促进机体康复以及延缓衰老的一门学科。它和药物疗法、针灸、推拿、气功、导引等学科一样,都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讲,中医饮食营养学在预防医学、康复医学、老年医学领域中,更占有重要地位。

  中医饮食营养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两大部分,从历代有关文献记载和临床实际情况分析,基本包括饮食养生、饮食治疗、饮食节制和饮食宜忌四个方面,前两者是指饮食在实际生活与临床中应用的范围;后二者是指饮食在生活与临床中应用的方式方法。四者密切相关,不可分离或孤立。所以有一种看法,认为使用添加药物的药膳,如黄芪炖鸡之类,就是“中医饮食营养学”,实际上,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

  中国药膳的历史,源远流长,近2000年前的典籍中记载:“母亲调药膳,思情笃密。”(《后汉书·列女传》)由此可见,汉代已经有了药膳应用的史实。经过历代研究改进,从而发展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门实用营养方面的学科,或称之为“中医营养学”。

  药膳,简而言之就是药材与食材相配伍而做成的美食。在中国人的膳食中,许多食物既是食品,也是药物,故古人早就有“医食同源、药食同根”之说。药膳有治疗疾病、养生保健的作用,同时也可以用于美容减肥等,让你在享受美味之余,获得更加健康的身体。食疗是利用食物来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种方法。以前的人通过食疗调理身体,现在的人通过食疗减肥、护肤、护发。食疗是一种健康的养生之道。

  中医膳食养生之道

  “药食同源”是中华原创医学之中对人类最有价值的贡献之一。五谷杂粮,有益于人类而无害于身体,因而性“中”。这是中华原创医学选择食品最主要的标准。这个标准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以实验动物“检验”的客观基础上。

  在这个标准里,食品和药品并没有截然分开界限。食品中略略离开“中”时就会偏凉(例如绿豆)或者偏温(例如豆豉)。如果偏离“中”角较远时,就是“寒”和“热”。如果更远离“中”的就是“药”了,这就是凉药或者热药的来历。

  食疗又称为食治,即利用食物来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者治愈病防病的一种方法。通常认为,食物是为人体提供肾脏发育和健康生存所需的各种营养素的可食性物质。也就是说,食物是最最要的是营养作用。其实不然,中医很早就认识到食物不仅能营养,而且还能疗疾去病。如近代医学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曾指出:食物“病之,不但疗病,并不可充饥”。

  食疗养生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通过饮食达到调理身体,强壮体魄的目的。食疗 文化 源远流长,食疗是一种长远的养生行为。以前的人通过食疗调理身体,现在的人通过食疗减肥、护肤、护发。食疗是一种健康的健体之道。

  中医饮食营养学观点

  1.天人相应整体营养观:中医认为,人处在天地之间,生活于自然环境之中,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和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遵循同样的运动变化规律。这种人和自然息息相关的关系体现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包括饮食营养方面。中医常据天人合一的整体营养观运用食物来达到补虚、泻实、调整阴阳的目的。同时又主张因时、因地、因人、因病之不同,饮食内容亦有所变化,做到“审因用膳”和“辨证用膳”。

  2.调理阴阳营养观:中医理论认为,机体失健,乃阴阳失调所致,所以治疗和饮食养生等则以调理阴阳为基本原则。《素问·骨空论》说:“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或补或泻,都是在调整阴阳,都是以平为期。

  关于饮食的宜忌,中医也是从阴阳平衡出发的,于阴平阳秘有利则宜,反之为忌。[例如]痰湿病人忌食油腻;木火质人忌食辛辣;老人若阴不足阳有余,则应忌食大热峻补之品;发育期 儿童 无特殊原因不宜进补;总之,要做到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

  3.食药一体营养观:1.食药同源:中医学历史表明,食物与药物同出一源,二者皆属于天然产品。食物与药物的性能相同,具有同一的形、色、气、味、质等特性。因此,中医单纯使用食物或药物,或食物与药物相结合来进行营养保健,或治疗康复的情况是极其普遍的。在《黄帝内经》有一半是食物成分,这也是最早的“药膳”方。在《五十二病方》中有1/4为食物成分方剂,《伤寒论》112方中则占1/2以上。在以上古方中,应用桂、姜、枣、椒、茴、扁豆、薏米、甘草、酒、醋,乃至动物胶膏等食物是极为普遍的。2.食药同理:食物与药物同用,除因食药同源外,主要基于食物与药物的应用由同一理论指导,即食药同理。中医认为,机体衰弱失健或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意味着阴阳两方面的互相消长,如阴阳的偏盛偏衰等

  4.食疗与药疗关系:食药同源,食药同理,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众多的本草、方剂典籍中,不难发现食药同用的例证。如采用乌鸡、羊肉、驴皮、猪肤、鸟卵、葱、姜、枣等以补益阴阳气血或调补胃气,进而达到防治疾病之效。而从大量古代食谱、 菜谱 、茶谱中又不难发现其中也有不少药物,如枸杞、山药、黄芪、茯苓、丁香、豆蔻、桂皮之类,以提高食品保健强身和防治疾病的功效。

  5.全面膳食与审因用膳相结合营养观:数千年的饮食文化历史表明,中华民族的饮食习惯从整体来看,是在素食的基础之上,力求荤素搭配,全面膳食的。正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说的“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和《素问·藏器法时论》所说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下面举个列子:我们都知道女性如果气血不足很容易生病,因此在生活中有许多女性都都想办法补血,而最直接的补血方法就是通过食物。

浅谈中医膳食养生知识

  膳食养生就是按照中医理论,调整饮食,注意饮食宜忌,合理地摄取食物,以增进健康,益寿延年的养生 方法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膳食养生知识,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膳食养生

  中医饮食营养,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食物来保健强身,预防和治疗疾病,或促进机体康复以及延缓衰老的一门学科。它和药物疗法、针灸、推拿、气功、导引等学科一样,都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讲,中医饮食营养学在预防医学、康复医学、老年医学领域中,更占有重要地位。

  中医饮食营养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两大部分,从历代有关文献记载和临床实际情况分析,基本包括饮食养生、饮食治疗、饮食节制和饮食宜忌四个方面,前两者是指饮食在实际生活与临床中应用的范围;后二者是指饮食在生活与临床中应用的方式方法。四者密切相关,不可分离或孤立。所以有一种看法,认为使用添加药物的药膳,如黄芪炖鸡之类,就是“中医饮食营养学”,实际上,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

  中国药膳的历史,源远流长,近2000年前的典籍中记载:“母亲调药膳,思情笃密。”(《后汉书·列女传》)由此可见,汉代已经有了药膳应用的史实。经过历代研究改进,从而发展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门实用营养方面的学科,或称之为“中医营养学”。

  药膳,简而言之就是药材与食材相配伍而做成的美食。在中国人的膳食中,许多食物既是食品,也是药物,故古人早就有“医食同源、药食同根”之说。药膳有治疗疾病、养生保健的作用,同时也可以用于美容减肥等,让你在享受美味之余,获得更加健康的身体。食疗是利用食物来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种方法。以前的人通过食疗调理身体,现在的人通过食疗减肥、护肤、护发。食疗是一种健康的养生之道。

  中医膳食养生之道

  “药食同源”是中华原创医学之中对人类最有价值的贡献之一。五谷杂粮,有益于人类而无害于身体,因而性“中”。这是中华原创医学选择食品最主要的标准。这个标准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以实验动物“检验”的客观基础上。

  在这个标准里,食品和药品并没有截然分开界限。食品中略略离开“中”时就会偏凉(例如绿豆)或者偏温(例如豆豉)。如果偏离“中”角较远时,就是“寒”和“热”。如果更远离“中”的就是“药”了,这就是凉药或者热药的来历。

  食疗又称为食治,即利用食物来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者治愈病防病的一种方法。通常认为,食物是为人体提供肾脏发育和健康生存所需的各种营养素的可食性物质。也就是说,食物是最最要的是营养作用。其实不然,中医很早就认识到食物不仅能营养,而且还能疗疾去病。如近代医学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曾指出:食物“病之,不但疗病,并不可充饥”。

  食疗养生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通过饮食达到调理身体,强壮体魄的目的。食疗 文化 源远流长,食疗是一种长远的养生行为。以前的人通过食疗调理身体,现在的人通过食疗减肥、护肤、护发。食疗是一种健康的健体之道。

  中医饮食营养学观点

  1.天人相应整体营养观:中医认为,人处在天地之间,生活于自然环境之中,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和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遵循同样的运动变化规律。这种人和自然息息相关的关系体现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包括饮食营养方面。中医常据天人合一的整体营养观运用食物来达到补虚、泻实、调整阴阳的目的。同时又主张因时、因地、因人、因病之不同,饮食内容亦有所变化,做到“审因用膳”和“辨证用膳”。

  2.调理阴阳营养观:中医理论认为,机体失健,乃阴阳失调所致,所以治疗和饮食养生等则以调理阴阳为基本原则。《素问·骨空论》说:“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或补或泻,都是在调整阴阳,都是以平为期。

  关于饮食的宜忌,中医也是从阴阳平衡出发的,于阴平阳秘有利则宜,反之为忌。[例如]痰湿病人忌食油腻;木火质人忌食辛辣;老人若阴不足阳有余,则应忌食大热峻补之品;发育期 儿童 无特殊原因不宜进补;总之,要做到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

  3.食药一体营养观:1.食药同源:中医学历史表明,食物与药物同出一源,二者皆属于天然产品。食物与药物的性能相同,具有同一的形、色、气、味、质等特性。因此,中医单纯使用食物或药物,或食物与药物相结合来进行营养保健,或治疗康复的情况是极其普遍的。在《黄帝内经》有一半是食物成分,这也是最早的“药膳”方。在《五十二病方》中有1/4为食物成分方剂,《伤寒论》112方中则占1/2以上。在以上古方中,应用桂、姜、枣、椒、茴、扁豆、薏米、甘草、酒、醋,乃至动物胶膏等食物是极为普遍的。2.食药同理:食物与药物同用,除因食药同源外,主要基于食物与药物的应用由同一理论指导,即食药同理。中医认为,机体衰弱失健或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意味着阴阳两方面的互相消长,如阴阳的偏盛偏衰等

  4.食疗与药疗关系:食药同源,食药同理,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众多的本草、方剂典籍中,不难发现食药同用的例证。如采用乌鸡、羊肉、驴皮、猪肤、鸟卵、葱、姜、枣等以补益阴阳气血或调补胃气,进而达到防治疾病之效。而从大量古代食谱、 菜谱 、茶谱中又不难发现其中也有不少药物,如枸杞、山药、黄芪、茯苓、丁香、豆蔻、桂皮之类,以提高食品保健强身和防治疾病的功效。

  5.全面膳食与审因用膳相结合营养观:数千年的饮食文化历史表明,中华民族的饮食习惯从整体来看,是在素食的基础之上,力求荤素搭配,全面膳食的。正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说的“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和《素问·藏器法时论》所说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下面举个列子:我们都知道女性如果气血不足很容易生病,因此在生活中有许多女性都都想办法补血,而最直接的补血方法就是通过食物。

浅谈中医膳食养生知识

  膳食养生就是按照中医理论,调整饮食,注意饮食宜忌,合理地摄取食物,以增进健康,益寿延年的养生 方法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膳食养生知识,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膳食养生

  中医饮食营养,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食物来保健强身,预防和治疗疾病,或促进机体康复以及延缓衰老的一门学科。它和药物疗法、针灸、推拿、气功、导引等学科一样,都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讲,中医饮食营养学在预防医学、康复医学、老年医学领域中,更占有重要地位。

  中医饮食营养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两大部分,从历代有关文献记载和临床实际情况分析,基本包括饮食养生、饮食治疗、饮食节制和饮食宜忌四个方面,前两者是指饮食在实际生活与临床中应用的范围;后二者是指饮食在生活与临床中应用的方式方法。四者密切相关,不可分离或孤立。所以有一种看法,认为使用添加药物的药膳,如黄芪炖鸡之类,就是“中医饮食营养学”,实际上,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

  中国药膳的历史,源远流长,近2000年前的典籍中记载:“母亲调药膳,思情笃密。”(《后汉书·列女传》)由此可见,汉代已经有了药膳应用的史实。经过历代研究改进,从而发展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门实用营养方面的学科,或称之为“中医营养学”。

  药膳,简而言之就是药材与食材相配伍而做成的美食。在中国人的膳食中,许多食物既是食品,也是药物,故古人早就有“医食同源、药食同根”之说。药膳有治疗疾病、养生保健的作用,同时也可以用于美容减肥等,让你在享受美味之余,获得更加健康的身体。食疗是利用食物来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种方法。以前的人通过食疗调理身体,现在的人通过食疗减肥、护肤、护发。食疗是一种健康的养生之道。

  中医膳食养生之道

  “药食同源”是中华原创医学之中对人类最有价值的贡献之一。五谷杂粮,有益于人类而无害于身体,因而性“中”。这是中华原创医学选择食品最主要的标准。这个标准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以实验动物“检验”的客观基础上。

  在这个标准里,食品和药品并没有截然分开界限。食品中略略离开“中”时就会偏凉(例如绿豆)或者偏温(例如豆豉)。如果偏离“中”角较远时,就是“寒”和“热”。如果更远离“中”的就是“药”了,这就是凉药或者热药的来历。

  食疗又称为食治,即利用食物来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者治愈病防病的一种方法。通常认为,食物是为人体提供肾脏发育和健康生存所需的各种营养素的可食性物质。也就是说,食物是最最要的是营养作用。其实不然,中医很早就认识到食物不仅能营养,而且还能疗疾去病。如近代医学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曾指出:食物“病之,不但疗病,并不可充饥”。

  食疗养生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通过饮食达到调理身体,强壮体魄的目的。食疗 文化 源远流长,食疗是一种长远的养生行为。以前的人通过食疗调理身体,现在的人通过食疗减肥、护肤、护发。食疗是一种健康的健体之道。

  中医饮食营养学观点

  1.天人相应整体营养观:中医认为,人处在天地之间,生活于自然环境之中,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和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遵循同样的运动变化规律。这种人和自然息息相关的关系体现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包括饮食营养方面。中医常据天人合一的整体营养观运用食物来达到补虚、泻实、调整阴阳的目的。同时又主张因时、因地、因人、因病之不同,饮食内容亦有所变化,做到“审因用膳”和“辨证用膳”。

  2.调理阴阳营养观:中医理论认为,机体失健,乃阴阳失调所致,所以治疗和饮食养生等则以调理阴阳为基本原则。《素问·骨空论》说:“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或补或泻,都是在调整阴阳,都是以平为期。

  关于饮食的宜忌,中医也是从阴阳平衡出发的,于阴平阳秘有利则宜,反之为忌。[例如]痰湿病人忌食油腻;木火质人忌食辛辣;老人若阴不足阳有余,则应忌食大热峻补之品;发育期 儿童 无特殊原因不宜进补;总之,要做到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

  3.食药一体营养观:1.食药同源:中医学历史表明,食物与药物同出一源,二者皆属于天然产品。食物与药物的性能相同,具有同一的形、色、气、味、质等特性。因此,中医单纯使用食物或药物,或食物与药物相结合来进行营养保健,或治疗康复的情况是极其普遍的。在《黄帝内经》有一半是食物成分,这也是最早的“药膳”方。在《五十二病方》中有1/4为食物成分方剂,《伤寒论》112方中则占1/2以上。在以上古方中,应用桂、姜、枣、椒、茴、扁豆、薏米、甘草、酒、醋,乃至动物胶膏等食物是极为普遍的。2.食药同理:食物与药物同用,除因食药同源外,主要基于食物与药物的应用由同一理论指导,即食药同理。中医认为,机体衰弱失健或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意味着阴阳两方面的互相消长,如阴阳的偏盛偏衰等

  4.食疗与药疗关系:食药同源,食药同理,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众多的本草、方剂典籍中,不难发现食药同用的例证。如采用乌鸡、羊肉、驴皮、猪肤、鸟卵、葱、姜、枣等以补益阴阳气血或调补胃气,进而达到防治疾病之效。而从大量古代食谱、 菜谱 、茶谱中又不难发现其中也有不少药物,如枸杞、山药、黄芪、茯苓、丁香、豆蔻、桂皮之类,以提高食品保健强身和防治疾病的功效。

  5.全面膳食与审因用膳相结合营养观:数千年的饮食文化历史表明,中华民族的饮食习惯从整体来看,是在素食的基础之上,力求荤素搭配,全面膳食的。正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说的“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和《素问·藏器法时论》所说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下面举个列子:我们都知道女性如果气血不足很容易生病,因此在生活中有许多女性都都想办法补血,而最直接的补血方法就是通过食物。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