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中医五行肺脏养生
2024-03-12 14:31:52 责编:小OO
文档

肺虚调理方法:

1. 健脾有利于健壮肺虚:补肺的同时要注意脾和肾,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2. 进行有氧锻炼:进行四肢为主的有氧锻炼,如慢跑、打乒乓球、网球、游泳等,可以达到肺脾同补的功效。

3. 进行深长呼吸的传统武术:如八段锦、太极拳等,可以增加肺活量,固摄肾气。

4. 食疗调补:注意四时寒温变化,不要吃太多冰冻寒凉的东西,否则会容易伤了肺气。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中医养生五脏

现在社会上亚健康的人特别多,外表看着似乎没病,其实各部机能处于临界状态,处于大病欲来前的状态,只要有导火线,防线就会全面崩溃。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五脏相关知识,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养生五脏:肺部养生

  1、肺主气

《素问·五藏生成》说:“诸气者,皆属于肺。”肺在人体的呼吸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角色,其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重要场所。在五脏中,肺有调节、主持全身各脏腑之气的作用。肺主气则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2、肺主行水

《素问·经脉别论》将肺称作“通调水道”,即肺主行水,肺主行水,常与脾相协作。脾具有运化水湿的功能,在运化水湿的过程中,一个关键角色就是肺,肺通过自身的宣发和肃降来疏通和调节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

  3、肺朝百脉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难经·一难》说:“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即肺与百脉关系密切。肺朝百脉,这里所说的百脉主要是指人体全身的血脉,百脉均汇总流经于肺,并通过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通过肺气宣降作用,将富有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

  4、肺主治节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肺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其与心脏的相互合作,从而使得全身气、血、津液及脏腑的生理功能得以治理和调节。肺主治节是对肺的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共包括四个方面:治理和调节呼吸运动;治理和调节血液的运行;治理和调节津液代谢;治理和调节全身气机。

  5、寅时,肺经当令,此时当熟睡

寅时,即凌晨3点至5点,此时肺经最旺,为了使肺正常工作,寅时必须保证其他器官处于休息状态,从而保证全身所有气血均流注肺经。寅时是阳气的开端,人体气血由静转动,此时人体各器官均应处于休眠状态,人应该处于熟睡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肺“均衡天下”,合理分配气血。

  6、寅时为心脏疾病高发期,忌早起

很多老人常因气血不足,在凌晨4、5点时便醒来,但切记此时不要起床,因此此时正是“肺”专心工作之时,如果此时起床会打破其他器官的休眠状态,从而调用气血,使的本身就不足的气血更为不足,肺的治节功能出差,使得心脏的负担大为增加,大大增加心脏病患者的发病几率,甚至引发猝死。

  7、肺为娇脏,要防止风邪

寅时为人体阳气潜发的开端,此刻大多数人都处于熟睡的状态,若此时因吹空调、扇风扇、没盖好被子等而遇寒气,便会使得风邪侵肺。所以,平时需做好防护工作,避免肺受风寒入侵。

  8、多食“白色食品”有助于养肺

肺通五行之金,通五色之白色,中医认为,多食润肺的白色食品有助于养肺,如百合、秋梨、银耳、莲子等。

  中医养生五脏:心脏养生

  五脏之心

在中医里,我们会将五脏对应五行,其中心对应五行中的火,通五色之赤,通五官之舌,通五味之苦,通四季之夏,与形体中的脉相关,与情志中的喜相关,所以说过喜则伤心。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为阳中之阳脏,心主血脉,心藏神,心主神明,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心主血脉

《素问·五脏生成篇》:“诸血者,皆属于心。”《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心主血脉,其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这里的血就是血液。脉,即是脉管,又称经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主血脉使得血液周流于全身,滋养机体并为其提供物质基础。

  心藏神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调经论》说:“心藏神。”心藏神,这里的神是从人抽象的思维、意识、精神到具象的眼神、面部表情、言语、肢体反应等,都可谓之神。《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故人的整个精神、神智均藏至于心。

  心主神明

心主神明是指心主持和统率人的高级中枢神经机能活动,即思维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在现代临床医学中,思维活动归属于脑,但中医中,脑属于奇恒之腑,居颅腔之内,由髓汇集而成,主精神活动及感觉功能。《素问·五脏生成篇》中的“诸髓者,皆属于脑”,《灵枢·海论》中的“脑为髓之海”,指出了脑是髓汇集而成。《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说,“头者,精明之府”,此为脑之功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辛夷·发明》也说:“脑为元神之府”,元神即指人体的高级中枢神经机能活动。

脑为髓海,髓由精生,精源于五脏六腑之气血,而心是君主之官,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故脑的功能与心密切相关,可归属于心。所谓心主神明,神明之心的实质就是脑,心主血,上供于脑,故心脑相系。藏象学说将脑的生理和病理归于心而分属于五脏,并把喜、怒、思、悲、恐等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与五脏做了联系。

  五脏之心与六腑之小肠相表里

所谓表里者,内外也,在中医中,我们讲脏在内,腑在外。在十二官中,五脏皆对六腑,各自互为表里,相互协作,其中心与小肠相表里。心有心脉,小肠有小肠脉,二者经脉相连;心之气通于小肠,小肠之气通于心,二者气血想通,所以心与小肠共荣辱,病理亦相互影响,如心火过旺(口舌生疮等)会致小肠(小便短赤)热症,此为心移热于小肠,所以去心火时亦要清小肠之热。

  口苦,多为心火大

《黄帝内经》中提到:“心主血脉,开窍于舌,心气通于舌下”,心与舌头、嘴巴有着经络之连,如舌头发红,嘴巴发苦,表明心火旺盛,因苦入心,辛开苦降,所以心火大时可食苦瓜,尤其是夏季,热生火,火生苦,更要养心、防火。

  午时,心经得令,宜小憩

午时,又称日中,即中午11点至13点这段时间,此时心经最旺,需食午餐以养形,小憩以养神。午时为阴阳交替之时,此时阴气初生,阳气最盛,午时小憩为合阳,睡眠质量较其他时段更为优质。又因此时阴气初生,静生阴,睡午时觉有助于养阴血,去心火的同时使人气色红润,神采飞扬。另外,午时人体的气血最旺,并到达心经,小憩有助于这位君主之官协调脏腑关系,恢复元气。

中医养生五脏

现在社会上亚健康的人特别多,外表看着似乎没病,其实各部机能处于临界状态,处于大病欲来前的状态,只要有导火线,防线就会全面崩溃。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五脏相关知识,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养生五脏:肺部养生

  1、肺主气

《素问·五藏生成》说:“诸气者,皆属于肺。”肺在人体的呼吸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角色,其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重要场所。在五脏中,肺有调节、主持全身各脏腑之气的作用。肺主气则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2、肺主行水

《素问·经脉别论》将肺称作“通调水道”,即肺主行水,肺主行水,常与脾相协作。脾具有运化水湿的功能,在运化水湿的过程中,一个关键角色就是肺,肺通过自身的宣发和肃降来疏通和调节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

  3、肺朝百脉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难经·一难》说:“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即肺与百脉关系密切。肺朝百脉,这里所说的百脉主要是指人体全身的血脉,百脉均汇总流经于肺,并通过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通过肺气宣降作用,将富有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

  4、肺主治节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肺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其与心脏的相互合作,从而使得全身气、血、津液及脏腑的生理功能得以治理和调节。肺主治节是对肺的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共包括四个方面:治理和调节呼吸运动;治理和调节血液的运行;治理和调节津液代谢;治理和调节全身气机。

  5、寅时,肺经当令,此时当熟睡

寅时,即凌晨3点至5点,此时肺经最旺,为了使肺正常工作,寅时必须保证其他器官处于休息状态,从而保证全身所有气血均流注肺经。寅时是阳气的开端,人体气血由静转动,此时人体各器官均应处于休眠状态,人应该处于熟睡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肺“均衡天下”,合理分配气血。

  6、寅时为心脏疾病高发期,忌早起

很多老人常因气血不足,在凌晨4、5点时便醒来,但切记此时不要起床,因此此时正是“肺”专心工作之时,如果此时起床会打破其他器官的休眠状态,从而调用气血,使的本身就不足的气血更为不足,肺的治节功能出差,使得心脏的负担大为增加,大大增加心脏病患者的发病几率,甚至引发猝死。

  7、肺为娇脏,要防止风邪

寅时为人体阳气潜发的开端,此刻大多数人都处于熟睡的状态,若此时因吹空调、扇风扇、没盖好被子等而遇寒气,便会使得风邪侵肺。所以,平时需做好防护工作,避免肺受风寒入侵。

  8、多食“白色食品”有助于养肺

肺通五行之金,通五色之白色,中医认为,多食润肺的白色食品有助于养肺,如百合、秋梨、银耳、莲子等。

  中医养生五脏:心脏养生

  五脏之心

在中医里,我们会将五脏对应五行,其中心对应五行中的火,通五色之赤,通五官之舌,通五味之苦,通四季之夏,与形体中的脉相关,与情志中的喜相关,所以说过喜则伤心。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为阳中之阳脏,心主血脉,心藏神,心主神明,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心主血脉

《素问·五脏生成篇》:“诸血者,皆属于心。”《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心主血脉,其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这里的血就是血液。脉,即是脉管,又称经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主血脉使得血液周流于全身,滋养机体并为其提供物质基础。

  心藏神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调经论》说:“心藏神。”心藏神,这里的神是从人抽象的思维、意识、精神到具象的眼神、面部表情、言语、肢体反应等,都可谓之神。《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故人的整个精神、神智均藏至于心。

  心主神明

心主神明是指心主持和统率人的高级中枢神经机能活动,即思维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在现代临床医学中,思维活动归属于脑,但中医中,脑属于奇恒之腑,居颅腔之内,由髓汇集而成,主精神活动及感觉功能。《素问·五脏生成篇》中的“诸髓者,皆属于脑”,《灵枢·海论》中的“脑为髓之海”,指出了脑是髓汇集而成。《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说,“头者,精明之府”,此为脑之功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辛夷·发明》也说:“脑为元神之府”,元神即指人体的高级中枢神经机能活动。

脑为髓海,髓由精生,精源于五脏六腑之气血,而心是君主之官,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故脑的功能与心密切相关,可归属于心。所谓心主神明,神明之心的实质就是脑,心主血,上供于脑,故心脑相系。藏象学说将脑的生理和病理归于心而分属于五脏,并把喜、怒、思、悲、恐等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与五脏做了联系。

  五脏之心与六腑之小肠相表里

所谓表里者,内外也,在中医中,我们讲脏在内,腑在外。在十二官中,五脏皆对六腑,各自互为表里,相互协作,其中心与小肠相表里。心有心脉,小肠有小肠脉,二者经脉相连;心之气通于小肠,小肠之气通于心,二者气血想通,所以心与小肠共荣辱,病理亦相互影响,如心火过旺(口舌生疮等)会致小肠(小便短赤)热症,此为心移热于小肠,所以去心火时亦要清小肠之热。

  口苦,多为心火大

《黄帝内经》中提到:“心主血脉,开窍于舌,心气通于舌下”,心与舌头、嘴巴有着经络之连,如舌头发红,嘴巴发苦,表明心火旺盛,因苦入心,辛开苦降,所以心火大时可食苦瓜,尤其是夏季,热生火,火生苦,更要养心、防火。

  午时,心经得令,宜小憩

午时,又称日中,即中午11点至13点这段时间,此时心经最旺,需食午餐以养形,小憩以养神。午时为阴阳交替之时,此时阴气初生,阳气最盛,午时小憩为合阳,睡眠质量较其他时段更为优质。又因此时阴气初生,静生阴,睡午时觉有助于养阴血,去心火的同时使人气色红润,神采飞扬。另外,午时人体的气血最旺,并到达心经,小憩有助于这位君主之官协调脏腑关系,恢复元气。

中医养生五脏

现在社会上亚健康的人特别多,外表看着似乎没病,其实各部机能处于临界状态,处于大病欲来前的状态,只要有导火线,防线就会全面崩溃。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五脏相关知识,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养生五脏:肺部养生

  1、肺主气

《素问·五藏生成》说:“诸气者,皆属于肺。”肺在人体的呼吸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角色,其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重要场所。在五脏中,肺有调节、主持全身各脏腑之气的作用。肺主气则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2、肺主行水

《素问·经脉别论》将肺称作“通调水道”,即肺主行水,肺主行水,常与脾相协作。脾具有运化水湿的功能,在运化水湿的过程中,一个关键角色就是肺,肺通过自身的宣发和肃降来疏通和调节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

  3、肺朝百脉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难经·一难》说:“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即肺与百脉关系密切。肺朝百脉,这里所说的百脉主要是指人体全身的血脉,百脉均汇总流经于肺,并通过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通过肺气宣降作用,将富有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

  4、肺主治节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肺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其与心脏的相互合作,从而使得全身气、血、津液及脏腑的生理功能得以治理和调节。肺主治节是对肺的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共包括四个方面:治理和调节呼吸运动;治理和调节血液的运行;治理和调节津液代谢;治理和调节全身气机。

  5、寅时,肺经当令,此时当熟睡

寅时,即凌晨3点至5点,此时肺经最旺,为了使肺正常工作,寅时必须保证其他器官处于休息状态,从而保证全身所有气血均流注肺经。寅时是阳气的开端,人体气血由静转动,此时人体各器官均应处于休眠状态,人应该处于熟睡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肺“均衡天下”,合理分配气血。

  6、寅时为心脏疾病高发期,忌早起

很多老人常因气血不足,在凌晨4、5点时便醒来,但切记此时不要起床,因此此时正是“肺”专心工作之时,如果此时起床会打破其他器官的休眠状态,从而调用气血,使的本身就不足的气血更为不足,肺的治节功能出差,使得心脏的负担大为增加,大大增加心脏病患者的发病几率,甚至引发猝死。

  7、肺为娇脏,要防止风邪

寅时为人体阳气潜发的开端,此刻大多数人都处于熟睡的状态,若此时因吹空调、扇风扇、没盖好被子等而遇寒气,便会使得风邪侵肺。所以,平时需做好防护工作,避免肺受风寒入侵。

  8、多食“白色食品”有助于养肺

肺通五行之金,通五色之白色,中医认为,多食润肺的白色食品有助于养肺,如百合、秋梨、银耳、莲子等。

  中医养生五脏:心脏养生

  五脏之心

在中医里,我们会将五脏对应五行,其中心对应五行中的火,通五色之赤,通五官之舌,通五味之苦,通四季之夏,与形体中的脉相关,与情志中的喜相关,所以说过喜则伤心。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为阳中之阳脏,心主血脉,心藏神,心主神明,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心主血脉

《素问·五脏生成篇》:“诸血者,皆属于心。”《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心主血脉,其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这里的血就是血液。脉,即是脉管,又称经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主血脉使得血液周流于全身,滋养机体并为其提供物质基础。

  心藏神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调经论》说:“心藏神。”心藏神,这里的神是从人抽象的思维、意识、精神到具象的眼神、面部表情、言语、肢体反应等,都可谓之神。《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故人的整个精神、神智均藏至于心。

  心主神明

心主神明是指心主持和统率人的高级中枢神经机能活动,即思维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在现代临床医学中,思维活动归属于脑,但中医中,脑属于奇恒之腑,居颅腔之内,由髓汇集而成,主精神活动及感觉功能。《素问·五脏生成篇》中的“诸髓者,皆属于脑”,《灵枢·海论》中的“脑为髓之海”,指出了脑是髓汇集而成。《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说,“头者,精明之府”,此为脑之功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辛夷·发明》也说:“脑为元神之府”,元神即指人体的高级中枢神经机能活动。

脑为髓海,髓由精生,精源于五脏六腑之气血,而心是君主之官,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故脑的功能与心密切相关,可归属于心。所谓心主神明,神明之心的实质就是脑,心主血,上供于脑,故心脑相系。藏象学说将脑的生理和病理归于心而分属于五脏,并把喜、怒、思、悲、恐等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与五脏做了联系。

  五脏之心与六腑之小肠相表里

所谓表里者,内外也,在中医中,我们讲脏在内,腑在外。在十二官中,五脏皆对六腑,各自互为表里,相互协作,其中心与小肠相表里。心有心脉,小肠有小肠脉,二者经脉相连;心之气通于小肠,小肠之气通于心,二者气血想通,所以心与小肠共荣辱,病理亦相互影响,如心火过旺(口舌生疮等)会致小肠(小便短赤)热症,此为心移热于小肠,所以去心火时亦要清小肠之热。

  口苦,多为心火大

《黄帝内经》中提到:“心主血脉,开窍于舌,心气通于舌下”,心与舌头、嘴巴有着经络之连,如舌头发红,嘴巴发苦,表明心火旺盛,因苦入心,辛开苦降,所以心火大时可食苦瓜,尤其是夏季,热生火,火生苦,更要养心、防火。

  午时,心经得令,宜小憩

午时,又称日中,即中午11点至13点这段时间,此时心经最旺,需食午餐以养形,小憩以养神。午时为阴阳交替之时,此时阴气初生,阳气最盛,午时小憩为合阳,睡眠质量较其他时段更为优质。又因此时阴气初生,静生阴,睡午时觉有助于养阴血,去心火的同时使人气色红润,神采飞扬。另外,午时人体的气血最旺,并到达心经,小憩有助于这位君主之官协调脏腑关系,恢复元气。

中药养肺三法则

民间中药养肺三法则

肺主呼吸 宣发肃降为主,忌风寒燥热浊邪,与心贯气主复脉神,与脾生津主营润,与肝代谢解毒主疏泄气化,与肾纳气先后天主水液循环等。

养肺不仅仅是润肺,润肺只是养肺中属针对性一法。

1.养肺需上焦孔窍同源

肺大主呼和吸,与口鼻咽门户共营,毒素及邪气等浊阴变多微积于上焦孔窍淋巴系,因而养肺防控治需金银花 鱼腥草清热、解毒、消炎,合赤芍凉血化瘀等为主法。

2.养肺需保健心神肝肾正气

五脏功能协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自控自调统一是最高境界。

黄芪补气升阳、利水消肿、生津血、行滞、托毒、排脓、生肌的功效。灵芝 养生 补气安神、保健止咳平喘的功效。五味子 入五脏补气敛气养精 五行相生济助宁化。

黄芪灵芝五味子配伍,具备健脾肺,补肝肾,疗虚安神。黄芪灵芝五味子配合上能敛心肺气止咳喘、下能滋肾水以固涩精血,中和五脏六腑敛肝气养脾精。

3.养肺需改善痰湿邪体质及代谢排泄

陈皮 茯苓 泽泻 具有健脾化痰 理气行水利湿的功效。

陈皮 茯苓 泽泻配伍,加强纠偏祛邪代谢排泄,对肺脾肾及三焦等,生痰储痰成饮浊邪因素上求根本的法治调理。

润肺,因燥而润养。肺燥多内外邪伤,阴虚而正气营卫不足。润肺中药应选具备有润养助正气之药性,如麦冬玉竹百合等类。梨、枇杷、银耳、蜂蜜等药膳也可选用。

中药养肺三法则

民间中药养肺三法则

肺主呼吸 宣发肃降为主,忌风寒燥热浊邪,与心贯气主复脉神,与脾生津主营润,与肝代谢解毒主疏泄气化,与肾纳气先后天主水液循环等。

养肺不仅仅是润肺,润肺只是养肺中属针对性一法。

1.养肺需上焦孔窍同源

肺大主呼和吸,与口鼻咽门户共营,毒素及邪气等浊阴变多微积于上焦孔窍淋巴系,因而养肺防控治需金银花 鱼腥草清热、解毒、消炎,合赤芍凉血化瘀等为主法。

2.养肺需保健心神肝肾正气

五脏功能协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自控自调统一是最高境界。

黄芪补气升阳、利水消肿、生津血、行滞、托毒、排脓、生肌的功效。灵芝 养生 补气安神、保健止咳平喘的功效。五味子 入五脏补气敛气养精 五行相生济助宁化。

黄芪灵芝五味子配伍,具备健脾肺,补肝肾,疗虚安神。黄芪灵芝五味子配合上能敛心肺气止咳喘、下能滋肾水以固涩精血,中和五脏六腑敛肝气养脾精。

3.养肺需改善痰湿邪体质及代谢排泄

陈皮 茯苓 泽泻 具有健脾化痰 理气行水利湿的功效。

陈皮 茯苓 泽泻配伍,加强纠偏祛邪代谢排泄,对肺脾肾及三焦等,生痰储痰成饮浊邪因素上求根本的法治调理。

润肺,因燥而润养。肺燥多内外邪伤,阴虚而正气营卫不足。润肺中药应选具备有润养助正气之药性,如麦冬玉竹百合等类。梨、枇杷、银耳、蜂蜜等药膳也可选用。

五脏六腑中医养生知识

五脏六腑中医养生知识

五脏六腑中医养生知识,身体是以五脏为核心,脏腑互为表里,那我们养好五脏,六腑才能随之而安。我们古语有云“君主之官”,指的是心在五脏中处于最重要的地位。下面为大家分享五脏六腑中医养生知识。

  五脏六腑中医养生知识1

脾胃养生之道

中医所讲的脾,并不是西医解剖学中的脾脏,而是概括了胃、小肠、大肠等器官的综合功能(其余的心、肝、肺、肾四脏,也都不是西医解剖学所说的心脏、肝脏、肺脏、肾脏,而是指中医学中的心火系统、肝木系统、肺金系统、肾水系统)。

脾在五行中属土,是人体气血的“生产工厂”,生理功能为“主运化”,就是将食物消化成为营养物质(也就是气血),并将其运送到全身各处。

历代医家均非常重视脾胃的养生作用。《黄帝内经》指出:“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生气血。”这就是说脾胃是人体健康的“后天之本”,是五脏气血生化的源头。脾胃功能好坏与人的情志也有密切关系,过思则伤脾。比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之所以只活54岁就死了,就是因为他过于思虑过度造成不思饮食、脾胃衰弱,最终导致气血生成不足,撒手人寰。

中医有一个了解人体气血盛衰状况的小窍门,就是观察口唇的色泽。因为脾开窍于口,口唇的色泽代表了气血的盛衰。如果口唇色泽苍白或者暗淡无色,就表明脾气不足,制造出的气血不足,这个人多半是气血亏虚。

脾胃系统的异常,常表现为消化不良、食欲不振、食后腹胀、恶心、呕吐、打嗝、烧心、腹泻便秘、胃炎、胃肠溃疡等症状。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症状的有无,来判断脾胃功能是否良好。如果出现了这些症状,说明脾胃系统出了问题,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根据天人合一的五行养生文化,中医认为黄颜色、甘甜味、嘘(xu)这个发音都与脾胃相关,归属于脾土系统,能够调养、补益脾胃之气。

所以脾胃不好的人,适宜穿黄颜色的衣服,居室的颜色可多用*。饮食上应多吃*和有甘甜味的食品,如小米、番薯、玉米、南瓜、黄豆等都是滋养脾胃的佳品。

日常生活中多发“嘘(xu)”这个音对脾胃功能也有帮助。声音能治病,是不是太玄了呢?其实一点都不玄,中医的音韵养生与西医的音乐疗法有相似之处。《史记·乐书》中说:“音乐者,动荡血脉、流通精神。”可见声音的确能反映一个人的身体状况,也能够促进疾病康复。

在我们身体里面也蕴藏着调养脾胃的力量。如民间就有“每天按摩足三里,等于吃只老母鸡”的说法,也就是说常拍足三里穴可以增强脾胃运化功能。除此之外,也可做腹式呼吸、摩腹部或者静蹲来强健脾胃系。

心养生之道

我们下棋的时候,不管是丢了车,还是丢了马,只要老帅还在,这棋就没输;但老帅被对方吃掉了,你的车马炮再多,也是输了。心在人体五脏中的地位就是棋盘中的老帅,因此《黄帝内经》称心为“君主之官”,掌管一身的气血运行

中医说心藏神,心的气血充盈,神得以涵养,那么人就头脑清楚、神思敏捷、睡眠香甜。反之,如果人记忆力下降,睡眠浅而多梦,那就表明心气、心血不够用了,要赶快补充。

中医认为,大喜伤心。这就是说,过度惊喜会使心功能受损,比如范进中举就是大喜伤心的典型例子。

心开窍于舌。中医通过观察舌的形态与色泽变化,还有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来判断心的功能状况。比如舍尖经常溃疡的人,就是心火旺;讲话时频繁出现断点,就是太疲劳了,心气虚弱不够用了;舌根下的静脉色泽紫黯而曲张,说明心血管多有动脉硬化。

心火系统功能异常,常出现以下症状:心慌心悸、心前区疼、嘴唇指甲发青、口舌生疮、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冠心病等。那么出现这些症状,中医有哪些好的办法呢?

根据天人合一的五行养生文化,红枣、红椒、赤豆、樱桃、鸡鸭血、桂圆等红色的食品和呵(he)这个发音都与心相关,归属于心火系统,故能补心,尤其还有味中药酸枣仁,养心安神特别好。清心火最佳的食物是莲子和苦瓜,他们都是苦味的,苦味入心经也归属于心火系统,能够清泻心火。日常生活中多发“呵(he)”这个音对心功能也有帮助。

在身体内部我们可以通过敲心包经、摩内关、撞大陵、拍极泉的简易方法来推动心气、心血的运行。

在众多的仙草中,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三七功效第一,灵芝有非常好的养心安神作用,石斛养心阴补心气效果最佳,安神助眠酸枣仁效力最强。

肝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把肝比喻为“将军之官”,用将军刚强急噪的性格来形容肝的生理特性。

事实上,脾气急噪的人往往都是肝火旺。因此一个人发脾气时,你不要和他计较。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肝气过旺而化为火气,他是克制不住的。易怒的人,常会拍着桌子叫,他一定要把这股气发出来,心里才会好受,否则憋在心里会害病的。等到这个气散了,自然而然也就心平气和了。

但是如果一个人老是发怒,轻则血压偏高,重则促使肝纤维化。三国时的周瑜大怒之下剑伤迸裂、倒地而亡,就是“大怒伤肝”的典型案例。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别人和自己,生活中保持心态平和对于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肝藏血,我们可以从指甲与眼睛的状况来判断肝血的盛衰。人手上的指甲是肝血盛衰的晴雨表,如果指甲比一般人要薄、脆、白,那就是肝血不足。肝开窍于目,如果眼睛经常干涩,易迎风流泪,就表明肝阴血不够。

肝木系统功能异常,常会出现口苦、头晕目眩、眼干涩、目赤肿痛、两肋胀痛、烦躁易怒、肝病、血压高、血脂高、指甲干枯等症状。

那么我们如何调养呢?酸味、青色、呼(hu)这个发音都与肝相关,归属肝木系统。因此阿胶、乌梅、醋、山查等酸味的食品,薄荷、芹菜等青色的食品,都是养肝佳品。此外玫瑰花、菊花、洋葱、荔枝、木瓜、桃、鲤鱼等食物也是养肝食物的代表。生活中多发“呼(hu)”这个音对肝功能也有帮助。

很多人发怒时,会感觉两肋位置胀痛。这是由于肝经从两肋经过。在中医养生文化中,拍打两肋有助于肝经气血运行,是养肝简便易行的好方法。对于肝火旺的人,常拍打两肋或者胆经,有助于青泄肝火。

在众多的养肝仙草中,枸杞益肝明目第一,灵芝保肝解毒最佳,天麻平肝阳功效最显。

肺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说:“肺系一身之气,司呼吸、主皮毛,开窍于鼻。”因此,肺被称为人体的宰相,掌管生命的气机运行。

悲伤会阻滞人体气机的运行,故过悲则伤肺。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整日郁郁寡欢、悲悲切切,最终因肺病而死,是大悲伤肺的典型例子。因此,我们应该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不必要的悲伤情绪,否则有害于肺。

如果病邪犯肺,导致肺气宣降出入失调而不得解,常见以下症状出现:咳嗽、气短、咳血、易感冒、慢支、哮喘、鼻炎、慢性咽炎等。时间长了,气郁化火就会造成皮肤粗糙、痤疮等。

按五行学说,白色、辛味、咝(si)这个发音都一与肺相关,归属于肺金系统。因此白色的银耳、百合、梨均是养肺阴之佳品;辛味的姜汁、洋葱、香菜等可开肺气,风寒感冒时服用最佳。生活中多发“咝(si)”这个音对肝功能也有帮助。

在人体经络穴位中,迎香穴是治疗鼻炎的,常按摩这个位置,有效防止鼻炎;檀中穴是调理肺之气机的要穴,常敲打此处,对于多种肺部疾病均有良效。

慢性咽炎人群适合服用以莲子、川贝母为主要成分的咽爽含片。由于肺主皮毛,患有家族性色斑的女性,通过调理肺气而减轻色素沉淀。

肾养生之道

中医认为,人体内脏是由脏腑组成,脏腑以五脏为中心,包括心、肝、脾、肺、肾。五脏六腑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通过相互联系和制约,共同组成了动态平衡的整体。其中肾为脏腑阴阳之根本,“诸脏之阳全赖肾阳以温之,诸脏之阴全赖肾阴以濡之”。就是说五脏六腑的阳都由肾阳来温养,五脏六腑的'阴都是由肾阴来供给,故各脏腑的盛衰都有赖于肾的健旺,因此有“肾为五脏六腑之根”的说法。也就是说肾中精气的盛衰会影响其它脏腑的功能。

《黄帝内经》认为肾为“藏精之所,主骨生髓”,意即为生命的发动机,故古代医家又称肾为“先天之本”。

中医认为,肾藏精、精能生髓,其华在发。髓藏于骨腔中以营养骨骼,称为“肾主骨”,“肾生髓”。肾精充足,则骨髓充盈,骨骼得到骨髓的充分滋养,则坚固有力。

如果肾精虚少,骨髓的化源不足,不能营养骨骼,便会出现骨骼软弱无力,甚至发育不良,牙齿与骨一样,也是由肾精所充养,称为“齿为骨之余”。故凡小儿牙齿生长迟缓、*牙齿松动或早期脱落,中医认为均由肾精不足所致。发的营养虽源于血,但其生机却根源于肾。因为肾藏精,精能化血,精血旺盛,则毛发多而润泽,即所谓“其华在发”。凡久病而见头发稀疏、枯槁、脱落,或未老先衰、早脱、早白者,多属肾精不足和血虚。

人静坐的时候会有很多生理反应,其中一个反应就是满口生津。这代表你的肾气、肾精得到补充了,因为在五行学说里面唾液归属于肾水。所以肾阴虚的人口里会经常干,缺少唾液,这就是肾精不足了。

那么肾精气不足会出现哪些症状呢?常见的有腰膝酸软、手脚冷、体虚乏力、耳鸣、脱发、牙齿松动、骨质疏松、夜尿多、前列腺肥大、性功能减退、不孕不育、肾亏、更年期综合症。

按照五行养生学说,黑色、咸味、吹(chui)这个发音均与肾相关,归属于肾水系统。咸味的海产品多补肾,以海参、海虾为代表;黑色的黑芝麻、黑小豆、乌鸡都是补肾佳品;另外猪腰子、核桃、韭菜也是补肾良品。日常生活中多发“吹(chui)”这个音对肾功能也有帮助。

腰为肾之府。中医认为腰膝酸软就是肾虚。经常转动腰,对肾就有好处,传统养生里面叫“晃龙”。太极拳或者气功站桩,都有一个要点叫松腰,就是通过松腰来调养肾气。在腰上有个要穴叫肾俞穴,经常拍打、艾灸肾俞穴,对肾的精气有很好的调养作用。

  五脏六腑中医养生知识2

1、心与小肠:

心是脏腑中最重要的器官,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而中医认为,心主神志,与人们的思维意识活动有关,如我们经常说“用心想一想”,就是讲的心在人的思维活动中的作用。

心是人体血液循环的动力,血液通过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心血的盛衰都可以从脉搏上反映出来;心主汗,开窍于舌,舌质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心的生理及病理变化。

小肠位于腹腔,通过胃消化后的饮食水谷进入小肠,进行进一步消化,吸收其中的营养,排除其糟帕。小肠有了问题就会出现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大小便异常,如腹痛、腹泻、少尿等症状。

心与小肠互属表里,心属里,小肠属表,心之阳气下降于小肠,帮助小肠区别食物中的精华和糟粕。如果心火过盛,可移热于小肠,出现小便短赤、灼痛、尿血等症状,反之,小肠有热,也可引起心火亢盛,出现心中烦热、面红、口舌生疮等症状。

2、肝与胆:

肝具有调节某些精神情志活动、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协助脾胃消化食物。肝开窍于目,肝脏有病常会引起各种眼病。

胆附于肝,胆所贮藏的胆汁是由肝分泌夹的,“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

肝胆互为表里,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才能保证胆汁的贮存和排泄功能正常,胆汗排泄通畅,肝才能发挥其疏泄之性。肝胆发病时互相影响,所以在治疗时肝胆同治。

3、脾与胃:

脾胃主管饮食的消化、吸收和传输营养、水分,以供人体生命活动的各个组织器官的需要,故有“脾胃为后天之本”之说。此外脾还有调节水蔽、统血、主肌肉四肢的功能。胃主要是消化食物。

脾与胃都是消化食物的主要脏腑,二者经脉互相联系,构成表里关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的任务。胃主降,水谷得以下行,便于消化,脾主升,水谷精微才能输布到全身。

4、肺与大肠:

肺上连气管喉咙,开窍于鼻。肺是呼吸器官,主要功能是主一身之气,肺功能正常,则气道通畅,呼吸均匀和调。如果肺气不足,则可出现呼吸减弱,身倦无力,气短自汗等全身虚弱症状。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保持小便通利。

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排泄槽帕。

肺与大肠构成表里关系。大肠的传导有赖于肺气的肃降,肺气肃降则大便传导如常,粪便排出通畅。若大肠积滞不通,反过来也影响肺气的肃降。

5、肾与膀胱:

肾主要功能藏精,一是指禀于父母之精,称为先天之精,是人体生殖发育的根本;一是指来源于脾胃的水谷之精,称为后天之精,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肾藏命门之火,命门之火不足,常导致全身阳气虚弱,发生各种疾病。肾主水、主骨、生髓,与人体的生殖、生长发育、衰老、水液代谢有密切关系。

膀胱的主要功能是贮尿和排尿。膀胱的排尿功能和肾气盛衰有密切关系。肾气充足,尿液可以及时分泌于膀胱并排出体外,若肾气虚而不能固镊,就会出现小便频繁,遗尿或失禁,肾虚气化不及,则出现尿闭或小便不畅。

肾左右各一,与膀胱构成表里。

五脏六腑中医养生知识

五脏六腑中医养生知识

五脏六腑中医养生知识,身体是以五脏为核心,脏腑互为表里,那我们养好五脏,六腑才能随之而安。我们古语有云“君主之官”,指的是心在五脏中处于最重要的地位。下面为大家分享五脏六腑中医养生知识。

  五脏六腑中医养生知识1

脾胃养生之道

中医所讲的脾,并不是西医解剖学中的脾脏,而是概括了胃、小肠、大肠等器官的综合功能(其余的心、肝、肺、肾四脏,也都不是西医解剖学所说的心脏、肝脏、肺脏、肾脏,而是指中医学中的心火系统、肝木系统、肺金系统、肾水系统)。

脾在五行中属土,是人体气血的“生产工厂”,生理功能为“主运化”,就是将食物消化成为营养物质(也就是气血),并将其运送到全身各处。

历代医家均非常重视脾胃的养生作用。《黄帝内经》指出:“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生气血。”这就是说脾胃是人体健康的“后天之本”,是五脏气血生化的源头。脾胃功能好坏与人的情志也有密切关系,过思则伤脾。比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之所以只活54岁就死了,就是因为他过于思虑过度造成不思饮食、脾胃衰弱,最终导致气血生成不足,撒手人寰。

中医有一个了解人体气血盛衰状况的小窍门,就是观察口唇的色泽。因为脾开窍于口,口唇的色泽代表了气血的盛衰。如果口唇色泽苍白或者暗淡无色,就表明脾气不足,制造出的气血不足,这个人多半是气血亏虚。

脾胃系统的异常,常表现为消化不良、食欲不振、食后腹胀、恶心、呕吐、打嗝、烧心、腹泻便秘、胃炎、胃肠溃疡等症状。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症状的有无,来判断脾胃功能是否良好。如果出现了这些症状,说明脾胃系统出了问题,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根据天人合一的五行养生文化,中医认为黄颜色、甘甜味、嘘(xu)这个发音都与脾胃相关,归属于脾土系统,能够调养、补益脾胃之气。

所以脾胃不好的人,适宜穿黄颜色的衣服,居室的颜色可多用*。饮食上应多吃*和有甘甜味的食品,如小米、番薯、玉米、南瓜、黄豆等都是滋养脾胃的佳品。

日常生活中多发“嘘(xu)”这个音对脾胃功能也有帮助。声音能治病,是不是太玄了呢?其实一点都不玄,中医的音韵养生与西医的音乐疗法有相似之处。《史记·乐书》中说:“音乐者,动荡血脉、流通精神。”可见声音的确能反映一个人的身体状况,也能够促进疾病康复。

在我们身体里面也蕴藏着调养脾胃的力量。如民间就有“每天按摩足三里,等于吃只老母鸡”的说法,也就是说常拍足三里穴可以增强脾胃运化功能。除此之外,也可做腹式呼吸、摩腹部或者静蹲来强健脾胃系。

心养生之道

我们下棋的时候,不管是丢了车,还是丢了马,只要老帅还在,这棋就没输;但老帅被对方吃掉了,你的车马炮再多,也是输了。心在人体五脏中的地位就是棋盘中的老帅,因此《黄帝内经》称心为“君主之官”,掌管一身的气血运行

中医说心藏神,心的气血充盈,神得以涵养,那么人就头脑清楚、神思敏捷、睡眠香甜。反之,如果人记忆力下降,睡眠浅而多梦,那就表明心气、心血不够用了,要赶快补充。

中医认为,大喜伤心。这就是说,过度惊喜会使心功能受损,比如范进中举就是大喜伤心的典型例子。

心开窍于舌。中医通过观察舌的形态与色泽变化,还有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来判断心的功能状况。比如舍尖经常溃疡的人,就是心火旺;讲话时频繁出现断点,就是太疲劳了,心气虚弱不够用了;舌根下的静脉色泽紫黯而曲张,说明心血管多有动脉硬化。

心火系统功能异常,常出现以下症状:心慌心悸、心前区疼、嘴唇指甲发青、口舌生疮、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冠心病等。那么出现这些症状,中医有哪些好的办法呢?

根据天人合一的五行养生文化,红枣、红椒、赤豆、樱桃、鸡鸭血、桂圆等红色的食品和呵(he)这个发音都与心相关,归属于心火系统,故能补心,尤其还有味中药酸枣仁,养心安神特别好。清心火最佳的食物是莲子和苦瓜,他们都是苦味的,苦味入心经也归属于心火系统,能够清泻心火。日常生活中多发“呵(he)”这个音对心功能也有帮助。

在身体内部我们可以通过敲心包经、摩内关、撞大陵、拍极泉的简易方法来推动心气、心血的运行。

在众多的仙草中,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三七功效第一,灵芝有非常好的养心安神作用,石斛养心阴补心气效果最佳,安神助眠酸枣仁效力最强。

肝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把肝比喻为“将军之官”,用将军刚强急噪的性格来形容肝的生理特性。

事实上,脾气急噪的人往往都是肝火旺。因此一个人发脾气时,你不要和他计较。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肝气过旺而化为火气,他是克制不住的。易怒的人,常会拍着桌子叫,他一定要把这股气发出来,心里才会好受,否则憋在心里会害病的。等到这个气散了,自然而然也就心平气和了。

但是如果一个人老是发怒,轻则血压偏高,重则促使肝纤维化。三国时的周瑜大怒之下剑伤迸裂、倒地而亡,就是“大怒伤肝”的典型案例。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别人和自己,生活中保持心态平和对于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肝藏血,我们可以从指甲与眼睛的状况来判断肝血的盛衰。人手上的指甲是肝血盛衰的晴雨表,如果指甲比一般人要薄、脆、白,那就是肝血不足。肝开窍于目,如果眼睛经常干涩,易迎风流泪,就表明肝阴血不够。

肝木系统功能异常,常会出现口苦、头晕目眩、眼干涩、目赤肿痛、两肋胀痛、烦躁易怒、肝病、血压高、血脂高、指甲干枯等症状。

那么我们如何调养呢?酸味、青色、呼(hu)这个发音都与肝相关,归属肝木系统。因此阿胶、乌梅、醋、山查等酸味的食品,薄荷、芹菜等青色的食品,都是养肝佳品。此外玫瑰花、菊花、洋葱、荔枝、木瓜、桃、鲤鱼等食物也是养肝食物的代表。生活中多发“呼(hu)”这个音对肝功能也有帮助。

很多人发怒时,会感觉两肋位置胀痛。这是由于肝经从两肋经过。在中医养生文化中,拍打两肋有助于肝经气血运行,是养肝简便易行的好方法。对于肝火旺的人,常拍打两肋或者胆经,有助于青泄肝火。

在众多的养肝仙草中,枸杞益肝明目第一,灵芝保肝解毒最佳,天麻平肝阳功效最显。

肺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说:“肺系一身之气,司呼吸、主皮毛,开窍于鼻。”因此,肺被称为人体的宰相,掌管生命的气机运行。

悲伤会阻滞人体气机的运行,故过悲则伤肺。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整日郁郁寡欢、悲悲切切,最终因肺病而死,是大悲伤肺的典型例子。因此,我们应该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不必要的悲伤情绪,否则有害于肺。

如果病邪犯肺,导致肺气宣降出入失调而不得解,常见以下症状出现:咳嗽、气短、咳血、易感冒、慢支、哮喘、鼻炎、慢性咽炎等。时间长了,气郁化火就会造成皮肤粗糙、痤疮等。

按五行学说,白色、辛味、咝(si)这个发音都一与肺相关,归属于肺金系统。因此白色的银耳、百合、梨均是养肺阴之佳品;辛味的姜汁、洋葱、香菜等可开肺气,风寒感冒时服用最佳。生活中多发“咝(si)”这个音对肝功能也有帮助。

在人体经络穴位中,迎香穴是治疗鼻炎的,常按摩这个位置,有效防止鼻炎;檀中穴是调理肺之气机的要穴,常敲打此处,对于多种肺部疾病均有良效。

慢性咽炎人群适合服用以莲子、川贝母为主要成分的咽爽含片。由于肺主皮毛,患有家族性色斑的女性,通过调理肺气而减轻色素沉淀。

肾养生之道

中医认为,人体内脏是由脏腑组成,脏腑以五脏为中心,包括心、肝、脾、肺、肾。五脏六腑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通过相互联系和制约,共同组成了动态平衡的整体。其中肾为脏腑阴阳之根本,“诸脏之阳全赖肾阳以温之,诸脏之阴全赖肾阴以濡之”。就是说五脏六腑的阳都由肾阳来温养,五脏六腑的'阴都是由肾阴来供给,故各脏腑的盛衰都有赖于肾的健旺,因此有“肾为五脏六腑之根”的说法。也就是说肾中精气的盛衰会影响其它脏腑的功能。

《黄帝内经》认为肾为“藏精之所,主骨生髓”,意即为生命的发动机,故古代医家又称肾为“先天之本”。

中医认为,肾藏精、精能生髓,其华在发。髓藏于骨腔中以营养骨骼,称为“肾主骨”,“肾生髓”。肾精充足,则骨髓充盈,骨骼得到骨髓的充分滋养,则坚固有力。

如果肾精虚少,骨髓的化源不足,不能营养骨骼,便会出现骨骼软弱无力,甚至发育不良,牙齿与骨一样,也是由肾精所充养,称为“齿为骨之余”。故凡小儿牙齿生长迟缓、*牙齿松动或早期脱落,中医认为均由肾精不足所致。发的营养虽源于血,但其生机却根源于肾。因为肾藏精,精能化血,精血旺盛,则毛发多而润泽,即所谓“其华在发”。凡久病而见头发稀疏、枯槁、脱落,或未老先衰、早脱、早白者,多属肾精不足和血虚。

人静坐的时候会有很多生理反应,其中一个反应就是满口生津。这代表你的肾气、肾精得到补充了,因为在五行学说里面唾液归属于肾水。所以肾阴虚的人口里会经常干,缺少唾液,这就是肾精不足了。

那么肾精气不足会出现哪些症状呢?常见的有腰膝酸软、手脚冷、体虚乏力、耳鸣、脱发、牙齿松动、骨质疏松、夜尿多、前列腺肥大、性功能减退、不孕不育、肾亏、更年期综合症。

按照五行养生学说,黑色、咸味、吹(chui)这个发音均与肾相关,归属于肾水系统。咸味的海产品多补肾,以海参、海虾为代表;黑色的黑芝麻、黑小豆、乌鸡都是补肾佳品;另外猪腰子、核桃、韭菜也是补肾良品。日常生活中多发“吹(chui)”这个音对肾功能也有帮助。

腰为肾之府。中医认为腰膝酸软就是肾虚。经常转动腰,对肾就有好处,传统养生里面叫“晃龙”。太极拳或者气功站桩,都有一个要点叫松腰,就是通过松腰来调养肾气。在腰上有个要穴叫肾俞穴,经常拍打、艾灸肾俞穴,对肾的精气有很好的调养作用。

  五脏六腑中医养生知识2

1、心与小肠:

心是脏腑中最重要的器官,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而中医认为,心主神志,与人们的思维意识活动有关,如我们经常说“用心想一想”,就是讲的心在人的思维活动中的作用。

心是人体血液循环的动力,血液通过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心血的盛衰都可以从脉搏上反映出来;心主汗,开窍于舌,舌质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心的生理及病理变化。

小肠位于腹腔,通过胃消化后的饮食水谷进入小肠,进行进一步消化,吸收其中的营养,排除其糟帕。小肠有了问题就会出现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大小便异常,如腹痛、腹泻、少尿等症状。

心与小肠互属表里,心属里,小肠属表,心之阳气下降于小肠,帮助小肠区别食物中的精华和糟粕。如果心火过盛,可移热于小肠,出现小便短赤、灼痛、尿血等症状,反之,小肠有热,也可引起心火亢盛,出现心中烦热、面红、口舌生疮等症状。

2、肝与胆:

肝具有调节某些精神情志活动、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协助脾胃消化食物。肝开窍于目,肝脏有病常会引起各种眼病。

胆附于肝,胆所贮藏的胆汁是由肝分泌夹的,“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

肝胆互为表里,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才能保证胆汁的贮存和排泄功能正常,胆汗排泄通畅,肝才能发挥其疏泄之性。肝胆发病时互相影响,所以在治疗时肝胆同治。

3、脾与胃:

脾胃主管饮食的消化、吸收和传输营养、水分,以供人体生命活动的各个组织器官的需要,故有“脾胃为后天之本”之说。此外脾还有调节水蔽、统血、主肌肉四肢的功能。胃主要是消化食物。

脾与胃都是消化食物的主要脏腑,二者经脉互相联系,构成表里关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的任务。胃主降,水谷得以下行,便于消化,脾主升,水谷精微才能输布到全身。

4、肺与大肠:

肺上连气管喉咙,开窍于鼻。肺是呼吸器官,主要功能是主一身之气,肺功能正常,则气道通畅,呼吸均匀和调。如果肺气不足,则可出现呼吸减弱,身倦无力,气短自汗等全身虚弱症状。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保持小便通利。

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排泄槽帕。

肺与大肠构成表里关系。大肠的传导有赖于肺气的肃降,肺气肃降则大便传导如常,粪便排出通畅。若大肠积滞不通,反过来也影响肺气的肃降。

5、肾与膀胱:

肾主要功能藏精,一是指禀于父母之精,称为先天之精,是人体生殖发育的根本;一是指来源于脾胃的水谷之精,称为后天之精,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肾藏命门之火,命门之火不足,常导致全身阳气虚弱,发生各种疾病。肾主水、主骨、生髓,与人体的生殖、生长发育、衰老、水液代谢有密切关系。

膀胱的主要功能是贮尿和排尿。膀胱的排尿功能和肾气盛衰有密切关系。肾气充足,尿液可以及时分泌于膀胱并排出体外,若肾气虚而不能固镊,就会出现小便频繁,遗尿或失禁,肾虚气化不及,则出现尿闭或小便不畅。

肾左右各一,与膀胱构成表里。

中医常说:肺为五脏之天,有个好的肺脏很重要,应该如何养好肺呢

正值春夏相交之际,也是养肺的好时机。

很多耳鼻喉上的病,像 鼻炎,咽炎 等,和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医上讲,肺者,气之本, 肺主着一身之气,每时每刻都要跟自然界进行气体交换, 肺还能助心行血, 全身血液的运行都要由肺推动和调节 同时肺还要负责调节全身津液的输布和排泄 。肺不仅是一个很辛苦的脏腑,还是娇脏,很容易受伤。

肺受伤后如果不及时养护,很容易形成肺气阴虚,肺气不足,津液损耗,从而形成肺阴虚,像现在常见的鼻炎鼻塞、流涕、咽炎喉咙痒、咳嗽等症状十有六七都是肺阴虚引起的。

我们知道肺有四怕: 一怕寒、二怕热、三怕燥、四怕脏。

此时春夏换季交替,正是寒热相交的时候,早起、晚间气温较低,肺容易被寒气侵袭,正午又会非常热,同样会伤害肺。而且随着阳气上升,更容易出现燥热上火,再加上空气质量差,可以说寒热燥脏全占了,肺自然更容易受伤。

肺受损初期,会出现鼻塞、流涕、口干口燥、咳嗽、打喷嚏,长此以往,还会有疲劳乏力、气短胸闷,三天两头感冒,晚上睡觉脚心容易发热出汗,便秘、腰酸、失眠、气色差等情况。

如果不及时调理,肺气和津液会不断损耗,肺脏失去气血润养,就形成了 肺气阴虚 。一旦形成肺气阴虚,肺的自我修复能力会急剧下降,对外界病菌、尘螨等有害物质的抵御能力也会下降,进一步降低了免疫力。

此时的肺不断受到外界有害物质的侵袭,又无力修复,功能变得越来越差,哮喘等呼吸道疾病会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严重还会引发肺结核、肺炎等疾病。

肺负责调节呼吸及全身的气、血、水,所以肺一旦受损,全身都不能幸免。

肺主皮毛 ,肺气不足、不宣,皮肤就会干燥; 肺还开窍于鼻,鼻炎的问题多是肺导致的, 肺里面有热,鼻子就会干燥、流黄鼻涕,肺里面有寒,就会流清鼻涕,肺气拥塞,鼻子就会不通气。

此外肺虚津亏,会导致脾气虚 ,引发便溏、腹胀、消化差、脸色萎黄等症状; 肺气虚还可引发大肠燥热 ,出现便秘、黄痰、神疲体虚等症状; 肺气虚还可导致肾虚, 出现腰膝酸软、喘息不停的症状,更严重的牵累心脏,影响血液供应。长期如此恶性循环,整个机体的运行修复功能会越来越差。

选择在春夏交际养肺,是遵循 春夏养阳 的 养生 法则和 天人合一 的中医思想,夏为阳,借助自然的阳气,驱除体内的阴虚之气,提高抵抗力,起到 固元健体、补益阳气 的作用。如果不在春夏把肺养好,等到秋风一起,外寒复来的时候,就会内外交困了。

一、上呼吸道有问题的人

春夏换季出现鼻炎、喷嚏流涕、口干舌燥、哮喘、过敏等症状,说明肺功能已经受损了。

二、咽喉不适的人

长期咳嗽,尤其频繁有干咳、喉咙有痰、气喘、声音嘶哑等症状,也说明肺脏出问题了。

三、吸烟的人

吸烟的人和长期接触二手烟的人,会有大量有害物质沉积在肺内,你可以深呼吸后憋气,如果憋不到30秒,说明心肺功能已经下降了,要马上戒烟护肺。

孩童养肺,可以预防秋冬咳嗽。 我们都知道一到秋冬季节孩子就很容易感冒咳嗽,根本原因就是肺不好,只要在夏天把肺养好了,秋冬就不用担心孩子生病。

老人养肺,可以预防呼吸道不适和疾病。 肺主着呼吸之气,老人肺气不足,会感到气短乏力,尤其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的老人,更是痛苦。如果肺气受伤,呼吸之气也会出现异常,咳嗽、哮喘等症状便会接踵而至。

男人养肺,精气内聚。 肺为金,肾为水,通过养肺,可以起到补肾的效果。肾藏精,肾脏好的人,精力就会特别旺盛。

女人养肺,皮肤更好。 前面讲过,肺主皮毛,肺好皮肤才会更好,肺不好的人,不仅皮肤没光彩,还特别爱过敏。对于爱美的女性朋友来讲,养颜一定要养肺。

中医认为“燥则润之”,夏季将至,养肺应以 养阴清热、润燥生津 为主,但不宜调理过激, 滋补过于激进,会加重脏燥津伤、阴虚火旺等症 ,更伤机体。同时随着周围空气质量的下降,肺脏的气体交换功能会受影响, 需润肺、清肺同时进行 ,才能从根本上改善肺功能。

我一般建议使用补肺气、滋肺阴的组方或中成药,平时可以用一些 玉竹、百合、麦冬、天冬、银耳、川贝 等滋阴润肺的食材,具体用量需根据个人症状辩证加减。

生活中注意多喝白开水、清淡饮食,保持肺脏和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平时多注意锻炼,可以练习瑜伽、跑步、五禽戏等,以增加肺活量。

中医常说:肺为五脏之天,有个好的肺脏很重要,应该如何养好肺呢

正值春夏相交之际,也是养肺的好时机。

很多耳鼻喉上的病,像 鼻炎,咽炎 等,和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医上讲,肺者,气之本, 肺主着一身之气,每时每刻都要跟自然界进行气体交换, 肺还能助心行血, 全身血液的运行都要由肺推动和调节 同时肺还要负责调节全身津液的输布和排泄 。肺不仅是一个很辛苦的脏腑,还是娇脏,很容易受伤。

肺受伤后如果不及时养护,很容易形成肺气阴虚,肺气不足,津液损耗,从而形成肺阴虚,像现在常见的鼻炎鼻塞、流涕、咽炎喉咙痒、咳嗽等症状十有六七都是肺阴虚引起的。

我们知道肺有四怕: 一怕寒、二怕热、三怕燥、四怕脏。

此时春夏换季交替,正是寒热相交的时候,早起、晚间气温较低,肺容易被寒气侵袭,正午又会非常热,同样会伤害肺。而且随着阳气上升,更容易出现燥热上火,再加上空气质量差,可以说寒热燥脏全占了,肺自然更容易受伤。

肺受损初期,会出现鼻塞、流涕、口干口燥、咳嗽、打喷嚏,长此以往,还会有疲劳乏力、气短胸闷,三天两头感冒,晚上睡觉脚心容易发热出汗,便秘、腰酸、失眠、气色差等情况。

如果不及时调理,肺气和津液会不断损耗,肺脏失去气血润养,就形成了 肺气阴虚 。一旦形成肺气阴虚,肺的自我修复能力会急剧下降,对外界病菌、尘螨等有害物质的抵御能力也会下降,进一步降低了免疫力。

此时的肺不断受到外界有害物质的侵袭,又无力修复,功能变得越来越差,哮喘等呼吸道疾病会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严重还会引发肺结核、肺炎等疾病。

肺负责调节呼吸及全身的气、血、水,所以肺一旦受损,全身都不能幸免。

肺主皮毛 ,肺气不足、不宣,皮肤就会干燥; 肺还开窍于鼻,鼻炎的问题多是肺导致的, 肺里面有热,鼻子就会干燥、流黄鼻涕,肺里面有寒,就会流清鼻涕,肺气拥塞,鼻子就会不通气。

此外肺虚津亏,会导致脾气虚 ,引发便溏、腹胀、消化差、脸色萎黄等症状; 肺气虚还可引发大肠燥热 ,出现便秘、黄痰、神疲体虚等症状; 肺气虚还可导致肾虚, 出现腰膝酸软、喘息不停的症状,更严重的牵累心脏,影响血液供应。长期如此恶性循环,整个机体的运行修复功能会越来越差。

选择在春夏交际养肺,是遵循 春夏养阳 的 养生 法则和 天人合一 的中医思想,夏为阳,借助自然的阳气,驱除体内的阴虚之气,提高抵抗力,起到 固元健体、补益阳气 的作用。如果不在春夏把肺养好,等到秋风一起,外寒复来的时候,就会内外交困了。

一、上呼吸道有问题的人

春夏换季出现鼻炎、喷嚏流涕、口干舌燥、哮喘、过敏等症状,说明肺功能已经受损了。

二、咽喉不适的人

长期咳嗽,尤其频繁有干咳、喉咙有痰、气喘、声音嘶哑等症状,也说明肺脏出问题了。

三、吸烟的人

吸烟的人和长期接触二手烟的人,会有大量有害物质沉积在肺内,你可以深呼吸后憋气,如果憋不到30秒,说明心肺功能已经下降了,要马上戒烟护肺。

孩童养肺,可以预防秋冬咳嗽。 我们都知道一到秋冬季节孩子就很容易感冒咳嗽,根本原因就是肺不好,只要在夏天把肺养好了,秋冬就不用担心孩子生病。

老人养肺,可以预防呼吸道不适和疾病。 肺主着呼吸之气,老人肺气不足,会感到气短乏力,尤其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的老人,更是痛苦。如果肺气受伤,呼吸之气也会出现异常,咳嗽、哮喘等症状便会接踵而至。

男人养肺,精气内聚。 肺为金,肾为水,通过养肺,可以起到补肾的效果。肾藏精,肾脏好的人,精力就会特别旺盛。

女人养肺,皮肤更好。 前面讲过,肺主皮毛,肺好皮肤才会更好,肺不好的人,不仅皮肤没光彩,还特别爱过敏。对于爱美的女性朋友来讲,养颜一定要养肺。

中医认为“燥则润之”,夏季将至,养肺应以 养阴清热、润燥生津 为主,但不宜调理过激, 滋补过于激进,会加重脏燥津伤、阴虚火旺等症 ,更伤机体。同时随着周围空气质量的下降,肺脏的气体交换功能会受影响, 需润肺、清肺同时进行 ,才能从根本上改善肺功能。

我一般建议使用补肺气、滋肺阴的组方或中成药,平时可以用一些 玉竹、百合、麦冬、天冬、银耳、川贝 等滋阴润肺的食材,具体用量需根据个人症状辩证加减。

生活中注意多喝白开水、清淡饮食,保持肺脏和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平时多注意锻炼,可以练习瑜伽、跑步、五禽戏等,以增加肺活量。

中医常说:肺为五脏之天,有个好的肺脏很重要,应该如何养好肺呢

正值春夏相交之际,也是养肺的好时机。

很多耳鼻喉上的病,像 鼻炎,咽炎 等,和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医上讲,肺者,气之本, 肺主着一身之气,每时每刻都要跟自然界进行气体交换, 肺还能助心行血, 全身血液的运行都要由肺推动和调节 同时肺还要负责调节全身津液的输布和排泄 。肺不仅是一个很辛苦的脏腑,还是娇脏,很容易受伤。

肺受伤后如果不及时养护,很容易形成肺气阴虚,肺气不足,津液损耗,从而形成肺阴虚,像现在常见的鼻炎鼻塞、流涕、咽炎喉咙痒、咳嗽等症状十有六七都是肺阴虚引起的。

我们知道肺有四怕: 一怕寒、二怕热、三怕燥、四怕脏。

此时春夏换季交替,正是寒热相交的时候,早起、晚间气温较低,肺容易被寒气侵袭,正午又会非常热,同样会伤害肺。而且随着阳气上升,更容易出现燥热上火,再加上空气质量差,可以说寒热燥脏全占了,肺自然更容易受伤。

肺受损初期,会出现鼻塞、流涕、口干口燥、咳嗽、打喷嚏,长此以往,还会有疲劳乏力、气短胸闷,三天两头感冒,晚上睡觉脚心容易发热出汗,便秘、腰酸、失眠、气色差等情况。

如果不及时调理,肺气和津液会不断损耗,肺脏失去气血润养,就形成了 肺气阴虚 。一旦形成肺气阴虚,肺的自我修复能力会急剧下降,对外界病菌、尘螨等有害物质的抵御能力也会下降,进一步降低了免疫力。

此时的肺不断受到外界有害物质的侵袭,又无力修复,功能变得越来越差,哮喘等呼吸道疾病会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严重还会引发肺结核、肺炎等疾病。

肺负责调节呼吸及全身的气、血、水,所以肺一旦受损,全身都不能幸免。

肺主皮毛 ,肺气不足、不宣,皮肤就会干燥; 肺还开窍于鼻,鼻炎的问题多是肺导致的, 肺里面有热,鼻子就会干燥、流黄鼻涕,肺里面有寒,就会流清鼻涕,肺气拥塞,鼻子就会不通气。

此外肺虚津亏,会导致脾气虚 ,引发便溏、腹胀、消化差、脸色萎黄等症状; 肺气虚还可引发大肠燥热 ,出现便秘、黄痰、神疲体虚等症状; 肺气虚还可导致肾虚, 出现腰膝酸软、喘息不停的症状,更严重的牵累心脏,影响血液供应。长期如此恶性循环,整个机体的运行修复功能会越来越差。

选择在春夏交际养肺,是遵循 春夏养阳 的 养生 法则和 天人合一 的中医思想,夏为阳,借助自然的阳气,驱除体内的阴虚之气,提高抵抗力,起到 固元健体、补益阳气 的作用。如果不在春夏把肺养好,等到秋风一起,外寒复来的时候,就会内外交困了。

一、上呼吸道有问题的人

春夏换季出现鼻炎、喷嚏流涕、口干舌燥、哮喘、过敏等症状,说明肺功能已经受损了。

二、咽喉不适的人

长期咳嗽,尤其频繁有干咳、喉咙有痰、气喘、声音嘶哑等症状,也说明肺脏出问题了。

三、吸烟的人

吸烟的人和长期接触二手烟的人,会有大量有害物质沉积在肺内,你可以深呼吸后憋气,如果憋不到30秒,说明心肺功能已经下降了,要马上戒烟护肺。

孩童养肺,可以预防秋冬咳嗽。 我们都知道一到秋冬季节孩子就很容易感冒咳嗽,根本原因就是肺不好,只要在夏天把肺养好了,秋冬就不用担心孩子生病。

老人养肺,可以预防呼吸道不适和疾病。 肺主着呼吸之气,老人肺气不足,会感到气短乏力,尤其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的老人,更是痛苦。如果肺气受伤,呼吸之气也会出现异常,咳嗽、哮喘等症状便会接踵而至。

男人养肺,精气内聚。 肺为金,肾为水,通过养肺,可以起到补肾的效果。肾藏精,肾脏好的人,精力就会特别旺盛。

女人养肺,皮肤更好。 前面讲过,肺主皮毛,肺好皮肤才会更好,肺不好的人,不仅皮肤没光彩,还特别爱过敏。对于爱美的女性朋友来讲,养颜一定要养肺。

中医认为“燥则润之”,夏季将至,养肺应以 养阴清热、润燥生津 为主,但不宜调理过激, 滋补过于激进,会加重脏燥津伤、阴虚火旺等症 ,更伤机体。同时随着周围空气质量的下降,肺脏的气体交换功能会受影响, 需润肺、清肺同时进行 ,才能从根本上改善肺功能。

我一般建议使用补肺气、滋肺阴的组方或中成药,平时可以用一些 玉竹、百合、麦冬、天冬、银耳、川贝 等滋阴润肺的食材,具体用量需根据个人症状辩证加减。

生活中注意多喝白开水、清淡饮食,保持肺脏和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平时多注意锻炼,可以练习瑜伽、跑步、五禽戏等,以增加肺活量。

中医养肺——食疗药膳

鱼腥草清肺饮—— 清肺

肺为娇脏,是人体最脆弱的器官。一旦受凉,出现感冒时,最开始就容易表现在肺上,会伴有发热、咳嗽、喘粗气的症状。不及时治疗也很容易转发成肺炎。肺炎多因风热犯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气壅肺,肺失清肃所致,多属热症。“鱼腥草清肺饮”,对肺炎大有益处。

【组成】鱼腥草、白梨、冰糖

【做法】

(1)白梨洗净切丁,鱼腥草洗净;

(2)将所有食材一起放入砂锅,加入适量的清水;

(3)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15分钟即可,趁温热食用效果最佳。

【食材解析】

【功效】清肺止咳

【适应症】适用于风热伤肺引起的发热、咳嗽、胸痛、咯痰量多色黄粘稠,严重者痰味腥臭

【服用禁忌】外感初起、风寒袭肺、素体虚寒者不宜食用

沙参白鸭汤—— 润肺

中医认为,秋与肺相应,燥为秋令之主气,而肺最怕“燥邪”。秋燥之邪易通过口、鼻、呼吸道或皮毛侵犯于肺,影响肺脏清润的功能,而发生秋天特有的燥性咳嗽。燥咳症状常表现为干咳不止,无痰或少痰,痰中带血丝,并伴有口干咽痛、喉痒、声音嘶哑等。滋阴润肺的药膳,“沙参白鸭汤” 为佳。

【组成】北沙参、莲藕、水鸭、香葱、盐适量

【做法】

(1)莲藕洗净切块,水鸭切块焯水;

(2)将鸭肉、藕块、北沙参一起放入砂锅后,加入适量清水;

(3)大火煮开5分钟转小火煮50分钟,加入盐即可。

【食材解析】

【功效】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适应症】适用于秋燥干咳、少痰,咽喉干痒肿痛,天气干燥引起的鼻出血等

【服用禁忌】阳虚、痰湿状态者不宜使用。

白果萝卜粥—— 敛肺

霜降至,初冬始,谚语云“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 中医认为此季节属于五行中的“金”,对应肺脏。秋冬季节呼吸道疾病多发,因此,饮食 养生 适合 “平补”。对于咳嗽痰多者,白果正适用。老少皆宜的敛肺粥——“白果萝卜粥”

【组成】白果、白萝卜、糯米、白糖

【做法】

(1)白萝卜洗净切丝,稍微焯水2分钟;

(2)将白果洗净,与糯米同煮,待米开花时加入白糖、萝卜丝,小火再煮10分钟即可。

【食材解析】

【功效】敛肺定喘、化痰消食

【适应症】一般人群可食用,尤其适用于秋冬季急慢性支气管炎所致咳嗽喘急、痰多稀白。可调理妇女脾肾不足引起白带增多、色淡清稀,脾虚食少及遗精尿频。

【服用禁忌】

(1)白果食用前要去除胚芽,注意用量,成年人10粒以内,5岁以下幼儿禁止使用(2)白果有小毒,不建议生吃,煮食前去掉其种皮和胚芽。每次食用量不宜过多,一般不要超过15粒,小孩用量酌减

虫草花炖玉米排骨—— 补肺

“内蕴其精,外合其气,合此以为呼吸”,而肺又为“娇脏”,外邪易袭之,寒热皆所不宜。预防肺脏疾病可以喝的药膳——“补肺药膳虫草花炖玉米排骨”

【组成】排骨、干虫草花、玉米、枸杞、生姜、盐适量。

【做法】

(1)首先将新鲜猪排骨切块备用;

(2)提前浸泡虫草花、枸杞5分钟备用;

(3)生姜刮去表皮,切片备用;

(4)玉米清洗干净,切段长度为3厘米左右备用;

(5)排骨下锅焯水后捞起用温水洗净;

(6)锅内倒入清水,放入排骨、姜片,大火烧开,加入虫草花及浸泡原汁,转中火炖50分钟;

(7)待汤汁变淡*时,加入玉米、枸杞,盖上盖子,小火炖煮30分钟,出锅前加入适量盐调味即可。

【食材解析】

【功效】补益肺肾

【适应症】肺肾两虚,精气不足的亚 健康 人群;容易疲劳、容易感冒、免疫力低等一些亚 健康 的人群。

【服用禁忌】阴虚火旺或上火期间不宜食用;糖尿病人、肥胖、血脂高者不宜多食;湿热痰滞内蕴者慎服。

润肺利咽汤—— 利咽

【组成】玉竹,白梨,北沙参,罗汉果

【做法】

(1)白梨去皮切块,去核;

(2)所有食材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中小火煮20分钟即可。

【食材解析】

【功效】滋阴润肺、清咽利喉,止咳化痰

【适应症】适合在雾霾天食用和有呼吸道、咽喉不适的人群,尤其对于阴虚燥热引起的咳嗽、咽干不适、皮肤干燥等症状,疗效显著

【服用禁忌】脾胃虚寒、痰湿壅盛、大便溏泄者不宜食用

白萝卜陈皮汤——小宝宝的 止咳

【组成】白萝卜、陈皮、冰糖适量

【做法】 将洗净的白萝卜带皮切片,放入砂锅中,加入陈皮和适量的清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再煮15分钟关火,出锅前加入适量冰糖调味。

【食材解析】

【功效】化痰止咳、健脾和胃、理气消胀

【适应症】适合寒性咳嗽,消积消食

【服用禁忌】

(1)1.6个月以上的孩子可食用,宜从少量开始;

(2)咳嗽吐黄痰者,咽喉肿痛者,严重腹泻者不宜服用;

(3)宝宝如果服用三天,症状仍然没有缓解,应及时就医。

柚子炖鸡—— 化痰

【组成】新鲜柚子、鸡肉、百合、生姜、葱、食盐、生抽

【做法】

(1)将柚子剥皮,去筋皮,除核去果肉;

(2)鸡肉切块,焯水;姜切片,葱切段;

(3)将鸡肉、柚子肉放入碗中,加入百合、姜片、葱白,加食盐、生抽调味,放入适量清水,中火隔水炖3小时,取出撒上葱花即可。

【食材解析】

【功效】化痰止咳,健脾消食

【适应症】适用于咳嗽痰多,痰浊内生,脾虚食滞,舌苔厚腻等

【服用禁忌】

(1)消化力弱者建议多喝汤

(2)柚子不宜多食。吃多了,可能会引起腹泻,肚子不舒服的症状。

中医养肺——食疗药膳

鱼腥草清肺饮—— 清肺

肺为娇脏,是人体最脆弱的器官。一旦受凉,出现感冒时,最开始就容易表现在肺上,会伴有发热、咳嗽、喘粗气的症状。不及时治疗也很容易转发成肺炎。肺炎多因风热犯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气壅肺,肺失清肃所致,多属热症。“鱼腥草清肺饮”,对肺炎大有益处。

【组成】鱼腥草、白梨、冰糖

【做法】

(1)白梨洗净切丁,鱼腥草洗净;

(2)将所有食材一起放入砂锅,加入适量的清水;

(3)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15分钟即可,趁温热食用效果最佳。

【食材解析】

【功效】清肺止咳

【适应症】适用于风热伤肺引起的发热、咳嗽、胸痛、咯痰量多色黄粘稠,严重者痰味腥臭

【服用禁忌】外感初起、风寒袭肺、素体虚寒者不宜食用

沙参白鸭汤—— 润肺

中医认为,秋与肺相应,燥为秋令之主气,而肺最怕“燥邪”。秋燥之邪易通过口、鼻、呼吸道或皮毛侵犯于肺,影响肺脏清润的功能,而发生秋天特有的燥性咳嗽。燥咳症状常表现为干咳不止,无痰或少痰,痰中带血丝,并伴有口干咽痛、喉痒、声音嘶哑等。滋阴润肺的药膳,“沙参白鸭汤” 为佳。

【组成】北沙参、莲藕、水鸭、香葱、盐适量

【做法】

(1)莲藕洗净切块,水鸭切块焯水;

(2)将鸭肉、藕块、北沙参一起放入砂锅后,加入适量清水;

(3)大火煮开5分钟转小火煮50分钟,加入盐即可。

【食材解析】

【功效】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适应症】适用于秋燥干咳、少痰,咽喉干痒肿痛,天气干燥引起的鼻出血等

【服用禁忌】阳虚、痰湿状态者不宜使用。

白果萝卜粥—— 敛肺

霜降至,初冬始,谚语云“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 中医认为此季节属于五行中的“金”,对应肺脏。秋冬季节呼吸道疾病多发,因此,饮食 养生 适合 “平补”。对于咳嗽痰多者,白果正适用。老少皆宜的敛肺粥——“白果萝卜粥”

【组成】白果、白萝卜、糯米、白糖

【做法】

(1)白萝卜洗净切丝,稍微焯水2分钟;

(2)将白果洗净,与糯米同煮,待米开花时加入白糖、萝卜丝,小火再煮10分钟即可。

【食材解析】

【功效】敛肺定喘、化痰消食

【适应症】一般人群可食用,尤其适用于秋冬季急慢性支气管炎所致咳嗽喘急、痰多稀白。可调理妇女脾肾不足引起白带增多、色淡清稀,脾虚食少及遗精尿频。

【服用禁忌】

(1)白果食用前要去除胚芽,注意用量,成年人10粒以内,5岁以下幼儿禁止使用(2)白果有小毒,不建议生吃,煮食前去掉其种皮和胚芽。每次食用量不宜过多,一般不要超过15粒,小孩用量酌减

虫草花炖玉米排骨—— 补肺

“内蕴其精,外合其气,合此以为呼吸”,而肺又为“娇脏”,外邪易袭之,寒热皆所不宜。预防肺脏疾病可以喝的药膳——“补肺药膳虫草花炖玉米排骨”

【组成】排骨、干虫草花、玉米、枸杞、生姜、盐适量。

【做法】

(1)首先将新鲜猪排骨切块备用;

(2)提前浸泡虫草花、枸杞5分钟备用;

(3)生姜刮去表皮,切片备用;

(4)玉米清洗干净,切段长度为3厘米左右备用;

(5)排骨下锅焯水后捞起用温水洗净;

(6)锅内倒入清水,放入排骨、姜片,大火烧开,加入虫草花及浸泡原汁,转中火炖50分钟;

(7)待汤汁变淡*时,加入玉米、枸杞,盖上盖子,小火炖煮30分钟,出锅前加入适量盐调味即可。

【食材解析】

【功效】补益肺肾

【适应症】肺肾两虚,精气不足的亚 健康 人群;容易疲劳、容易感冒、免疫力低等一些亚 健康 的人群。

【服用禁忌】阴虚火旺或上火期间不宜食用;糖尿病人、肥胖、血脂高者不宜多食;湿热痰滞内蕴者慎服。

润肺利咽汤—— 利咽

【组成】玉竹,白梨,北沙参,罗汉果

【做法】

(1)白梨去皮切块,去核;

(2)所有食材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中小火煮20分钟即可。

【食材解析】

【功效】滋阴润肺、清咽利喉,止咳化痰

【适应症】适合在雾霾天食用和有呼吸道、咽喉不适的人群,尤其对于阴虚燥热引起的咳嗽、咽干不适、皮肤干燥等症状,疗效显著

【服用禁忌】脾胃虚寒、痰湿壅盛、大便溏泄者不宜食用

白萝卜陈皮汤——小宝宝的 止咳

【组成】白萝卜、陈皮、冰糖适量

【做法】 将洗净的白萝卜带皮切片,放入砂锅中,加入陈皮和适量的清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再煮15分钟关火,出锅前加入适量冰糖调味。

【食材解析】

【功效】化痰止咳、健脾和胃、理气消胀

【适应症】适合寒性咳嗽,消积消食

【服用禁忌】

(1)1.6个月以上的孩子可食用,宜从少量开始;

(2)咳嗽吐黄痰者,咽喉肿痛者,严重腹泻者不宜服用;

(3)宝宝如果服用三天,症状仍然没有缓解,应及时就医。

柚子炖鸡—— 化痰

【组成】新鲜柚子、鸡肉、百合、生姜、葱、食盐、生抽

【做法】

(1)将柚子剥皮,去筋皮,除核去果肉;

(2)鸡肉切块,焯水;姜切片,葱切段;

(3)将鸡肉、柚子肉放入碗中,加入百合、姜片、葱白,加食盐、生抽调味,放入适量清水,中火隔水炖3小时,取出撒上葱花即可。

【食材解析】

【功效】化痰止咳,健脾消食

【适应症】适用于咳嗽痰多,痰浊内生,脾虚食滞,舌苔厚腻等

【服用禁忌】

(1)消化力弱者建议多喝汤

(2)柚子不宜多食。吃多了,可能会引起腹泻,肚子不舒服的症状。

人体五行与中医五味(四季养生)

人体五行

1金:肺-大肠 2木:肝-胆 3水:肾-膀胱 4火:心-小肠 5土:脾-胃

中医五味

1肺:欲辛、辛先入肺、肺病禁苦、喜白色食物。

2肝:欲酸、酸先入肝、肝病禁辛、喜青色食物。

3肾:欲咸、咸先入肾、肾病禁甘、喜黑色食物。

4心:欲苦、苦先入心、心病禁咸、喜赤色食物。

5脾:欲甘、甘先如脾、脾病禁酸、喜*食物。

十二地支月气与人体保健(阴历算)

正月:肾气受病,肺气微弱。宜减少咸酸,增加辛辣,帮助肾补肺,安养胃气。

二月:肾气微弱,肝气旺胜。宜戒酸而增加辛味,以帮助补肝。

三月:肾气已息,心气将临,木气正旺。宜减少甘味而增加辛味。补精益气。

四月:肝气已病,心火将壮。宜增加酸味减少苦味,以补肾助肝,养胃。

五月:肝气休,心火旺。宜减少酸味而增加苦味,益肝补肾,以固精气。

六月:肝气微弱而脾气旺。宜节制饮食,男人最好疏远女色。

七月:肝心二脏少气,肺金初旺。宜性情安静,增加咸味而减少辛味。

八月:心脏气微,肺金正旺。宜减少苦味而增加辛味,养心、肝、脾胃。

十月:心肺气弱,肾气强旺。宜减少辛物增加苦味食物,养气帮助筋。

十一月:肾气正旺,心肺衰微。宜增加苦味而杜绝咸食物,静养以迎初阳

十二月:土气旺盛,水气不通。宜减少甜食增加苦食物,调养肾脏

详解:

正月正月肾气受病,肺脏气微。宜减咸酸增辛味,助肾补肺,安养胃气。勿冒冰冻,勿极温暖,早起夜卧,以缓形神。勿食生葱,损人津血。勿食生蓼,必为症痼,面起游风。勿食蛰藏之物,减折人寿。

正月是一年的第一个月,天地的生气都逐渐开始复苏,因此称之为“发阳”。孙真人在其《摄生论》说,正月肾气受病,因此肺气会显得很微弱,这个时候应该少吃一些咸、酸的食物,多吃些辛辣的食物,这样才可以助肾补肺,安养胃气。

同时,春季为万物生发之始,阳气发越之季,故应少食油腻之物,以免助阳外泄,否则肝木生发太过,则克伤脾土。孙真人在其《千金方》中也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在五行中,肝属木,味为酸,脾属土,味为甘,木胜土。因此,强调正月饮食也应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养脾脏之气。可选择韭菜、香椿、百合、茼蒿、荠菜、豌豆苗、春笋、山药、藕、萝卜、荸荠、甘蔗、芋头等。

《千金月令》中说“正月宜食粥,……一曰地黄粥,以补肾;二曰防风粥,用以祛四肢之风;三曰紫苏粥,以补脾胃。”同时还强调,尽量少吃生冷粘杂的食物,以防伤及脾胃。

在正月既不要冒风寒,受冷冻,也不要太温暖,应晚睡早起,以疏缓自己的形体和精神。

饮食方面,注意尽量少吃或不吃生葱、蓼子,否则会令人面上起游风。也不要吃冬眠潜伏不动的动物,如蛙类、蛇类等,否则会减人寿命。《千金方》还说:在正月内,吃虎、豹、狐、狸的肉,会使人伤神,损折寿命,魂魄不安。同时,在《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说这个月不宜吃老鼠接触过的食物,否则会使人生瘘管。

正月调养的另一方面,就是要防病保健。尤其临近初春,天气逐渐由寒转暖,各种致病的细菌、病毒也随之生长繁殖,温热毒邪也开始频繁活动。现代医学所说的流感、流脑、麻疹、猩红热、肺炎等疾病,也逐渐开始出现和流行。为避免疾病的发生,在调养措施中,还应该注意多锻炼身体,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

在二月,人体的阳气升发,会使皮肤腠理疏开,而早春乍暖还寒,因此突如其来的倒春寒又会使皮肤腠理密闭,忽开忽闭的调节功能一时来不及转变,因此更容易使肝肾功能受损,引起全身气血运行紊乱,导致疾患发作。基于此,二月的饮食也重在养肝养肾,兼顾益脾和胃,温补阳气以御寒保健!

其次,还要多饮水,因为初春寒冷,气候干燥,人身体易缺水,多喝水可补充体液,增强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帮助消化吸收和排除废物,减少代谢产物和毒素对肝脏的损害。

平时要保持心情舒畅,因为肝喜疏恶郁,故生气发怒易导致肝脏气血淤滞不畅而成疾。遇事要做到心平气和,乐观开朗,使肝气正常生发。同时要坚持运动,适合多到室外活动,如散步、踏青、打球、打太极拳等,既能使人体气血通畅,促进吐故纳新,又可怡情养性,达到保健的目的。

三月肾气已息,心气渐临,木气正旺。宜减少甘味增加辛味,补精益气,慎避西风,散体缓形,便性安泰。勿专杀伐,以顺天道。勿吃黄花菜、陈醋、菹发症痼,起瘟疫。勿食生葵,令人气胀,化为水疾。勿食诸脾,脾神当王。勿食鸡子,令人终身昏乱。此月三日,忌食五脏及百草心,食之天地遗殃。

春天,是万物生长、万象更新的季节。《黄帝内经·素问》中认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也就是说,春季三个月所有生物都推陈出新,生机盎然。人也应适应季节,调养生气,使机体与外界统一起来,谓之“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三月肾气逐渐转息,心情渐渐临近,木气旺,故应减少食用甘味食物,多食辛味食物,可补益精气,使身体安康。同时强调,在三月里不可杀生,以顺应天道。在三月里,饮食方面尤其要注意,不能吃黄花菜、陈醋及菹等,否则会发症痼,起瘟疫;同时也不能吃生葵花,生葵花多湿多热,有毒,生食会生疮,或导致腹胀作泄。各种动物的脾、鸡子等,也都不可以吃。

三月,气候还比较寒冷,因此在这个时候,人体为御寒是要消耗一定能量来维持基础体温的。因此三月的营养调养还是应以高热量饮食为主,除谷类制品外,还应选用黄豆、芝麻、花生、核桃等食物,以及时补充身体所需的能量。同时,由于寒冷的刺激会使身体内的蛋白质分解速度加快,结果使机体抵抗力降低,容易致病,因此,三月还需要补充优质的蛋白质食品,如鸡蛋、鱼类、虾、牛肉、鸡肉、兔肉和豆制品等。这些食物中都含有丰富的蛋氨酸,而蛋氨酸具有增强人体耐寒的功能。

同时,春天又是气候由寒转暖的季节,气温变化较大,各种细菌、病毒等,也开始繁殖,容易引起疾病,所以在饮食上还应摄取足够的维生素和无机盐。比如小白菜、油菜、辣椒、西红柿等新鲜的蔬菜,同时还要多吃新鲜水果,如柑橘、柠檬等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都具有抗病毒的作用。这些食物都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中医还认为,“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因为春季为肝气旺盛之时,肝气旺则会影响到脾,所以春季容易出现脾胃虚弱等病症。而多吃酸味的食物,可以使肝功能偏亢,故春季饮食调养宜选食辛、甘温之品,忌酸涩。饮食宜选清淡可口的食品,忌油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

四月肝脏已病,心火渐壮。宜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养胃气。勿暴露星宿,避西北二方风。勿食大蒜,伤神魂,损胆气。勿食生薤,令人多涕唾,发痰水。勿食鸡雉肉,令人生痈疽,逆元气,勿食鳝鱼,害人。

“四月,肝脏已病,心火渐壮。宜增酸减苦,补肾强肝,调养胃气,固密精,益筋骨……”这段话的意思也就是,在四月夏季,应通过饮食对肝肾脾胃进行补益,以达到养护心脏的目的。

四月以后,天气逐渐转暖,植物也开始繁盛,中医认为,此时人体的心脏机能也开始处于旺盛时期。因此在睡眠方面,不可暴露在星宿下,否则可能会导致中风。

此时在调养方面,应注意对心脏进行保护,具体到膳食调养中,应增食酸味食物,少食苦味食物,以补肾养肝,调养胃气。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提出,“食粥一大碗”是夏季的最佳饮食,如将绿豆、莲子、荷叶、芦根、扁豆等,加入粳米中一并煮粥,凉后食用,可起到健胃、补肾、驱暑的功效。同时,夏季人体出汗多,故需多补充水分,以保持机体平衡。

《摄养论》中认为,在饮食方面,四月也有很多禁忌,如不吃生薤,否则会令人多涕唾,发痰水;不吃雏鸡肉,否则会令人生痈疽,逆元气;另外鳝鱼也不能吃,吃后损害健康。

四月,由于天气逐渐转暖,人着衣单薄,故应谨防外感,患病后不可轻易运用发汗之剂,以免汗多伤心。

五月肝脏气休,心火旺。宜减酸增苦,益肝补肾,固密精气,卧起俱早。每发泄,勿露体星宿下,慎避北风。勿处湿地,以招邪气。勿食薤韭,以为症痼,伤神损气。勿食马肉及獐鹿肉,令人神气不安。

到了五月,人的肝脏开始转平,而心火转旺,此时在饮食调养方面要注意减少酸味食物,多食苦味食物,因为苦味入心,可泻心火,如苦瓜、莴笋、丝瓜、苦菜、芹菜、菊花、百合、地胆草、荷叶等。另外,咖啡、巧克力、可可等,也都是比较适合在这个季节吃的食物,可达到益肝补肾、增强食欲、促进消化和清凉去火的作用。

五月的天气,不仅开始转热,而且也开始昼长夜短。为了补益养生,在五月里,应尽量早睡早起。但应注意的是,*气不宜在星月下露宿睡眠,或者睡着了还开着风扇或空调。虽然一时凉快,但若风邪进入腠理,病患会非常深重。出汗时对风纳凉,最容易使手足四肢疼痛麻木,或导致语言不清,四肢瘫痪。头是各种阳气的总汇点,因此绝不可让风入袭,更不宜在潮湿的地面上睡觉,以免沾染邪气,致病。

六月肝气微,脾脏旺盛。宜减苦增咸,节约肥浓,疏远女色,补肝助肾,益筋骨,慎东风,犯之令人手足瘫痪。勿用冷水浸手足。勿食葵,必成水癖。勿食茱萸,令人气壅。

《摄生论》中认为,六月肝气微弱,而脾气旺盛,此时调养应节制饮食,疏远女色。饮食也应适当减苦增咸,少食肥腻食品。此时,阴气内伏,暑毒外蒸,因此调养时要注意不要用冷水洗手足,不要对风睡觉,不要夜里纳凉,睡觉时也要盖好腹部,以免着凉,引起暴泄疾患。在饮食方面,要以温软食物为主,切记不要吃得太饱,可适当进食小米粥,对脾胃有益。

六月还须多吃一些可清热、利湿的食物,其中清热的食物宜在盛夏时吃,而利湿的食物应在长夏时吃。因为中医学认为,“长夏多湿”,故应科学食用。

七月,肝、心二脏少气,肺金初旺。宜安宁情性,增咸减辛,助气补筋,以养脾胃。无冒极热,勿恣凉冷,无发大汗。勿食茱萸,无人气壅。勿食猪肉,损人神气。

《摄养论》中认为,到了七月,人的肝、心二脏少气,而肺气却很旺盛,因此在这个时期对身体的调养上,应注意怡情养性。在饮食方面,则要注意多食咸性食物,少食辛辣食物,这样才可以助气补筋,滋养脾胃。

在高温时期,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长”字。饮食调养,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同时注意多食杂粮以寒其体,不多食热性食物,以免助热。还要注意,少食冷食瓜果,否则会损伤脾胃;而厚味肥腻之品也要少食,以免化热生风,激发疔疮之疾。《摄生论》中还认为,七月不宜吃茱萸,否则会导致气壅;不宜多吃猪肉,否则会损人神气。

八月心脏气微,肺金用事。宜减苦增辛,助筋补血,以养心肝脾胃。无犯邪风,令人骨肉生疮,以为疬痢。勿食小蒜,伤入神气,魂魄不安。勿食猪肚,冬成嗽疾,经年不差。勿食鸡雉肉,损入神气。

进入八月,天气逐渐向秋季迈进。《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虽然天气已逐渐转入秋季,但天气仍然很热。八月的气候特点是干燥。因此按照中医理论,立秋后,人的肺功能开始处于旺盛时期,心脏处于平缓时期。在这个时期,要注意内心平和宁静,保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要自己主动排解,以泻肃杀之气。同时要注意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的容平之气。起居也应早卧早起,因为早睡可以调养人体中的阳气,早起则可使肺气得以舒展,以防收敛太过。

八月宜少吃苦味食品,适当进食辛味食品,以助筋补血,调养心肝脾胃。同时,注意少食葱、蒜,以免伤及神气,使魂魄不安;不食猪肚,否则易致咳嗽;不食雏鸡肉,否则会伤神气。

秋主收获,贵在益肺,因此中国古代医家和养生家认为:八月肺气旺,主肃杀,其味属辛辣,因肺金可克肝木,故在秋金时节,饮食五味宜减苦而增辛,以养肝木之气。同时,此时肺金也开始肃降以应自然变化,故人体呼吸畅通,排出浊气,吸入清气,使皮肤柔润,毛发光泽。若肃降不畅,则可能会咳吐喘逆,胸背四肢烦痛。所以此时宜平和安养,重在益肺。

秋时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因此《金匮要略》有“秋不食肺”的说法。八月金秋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多以滋阴润肺为宜。《饮膳正要》中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还有人主张八月宜食生地粥,可以滋阴润燥。总之,八月时节,可适当进食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九月阳气已衰,阴气大盛,暴风数起,切忌贼邪之风。宜减苦增甘,补肝益肾,助脾资胃,养元气。勿冒风霜,无恣醉饱。勿食莼菜,有虫不见。勿食姜蒜,损人神气。勿食经霜生菜及瓜,令人心痛。勿食葵,化为水病。勿食犬肉,减算夭寿。

进入九月,人的阳气已衰,而阴气大盛,因此饮食方面宜减苦而增甘,以补益肝肾,滋养滋味,助生元气。

在饮食调养上,中医一直都强调从阴阳平衡方面作为出发点,将饮食分为宜与忌,认为有利于阴平阳秘为宜,反之则为忌。故不同的人也有其不同的宜忌,比如阴气不足而阳气有余的人,在九月应忌食大热大补之品;而对痰湿质人,应注意忌食油腻食品;木火质人应忌食辛辣食品;等等。但不论是哪种人,其实质都是以防止实者更实、虚者更虚而导致阴阳失调为出发点。故在饮食调养方面,要体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

九月入秋,气候开始凉爽,这时五脏属肺,故食物五味中的辛味可散肺气之郁,饮食原则应以“甘平为主”,即多吃一些有益于清肝作用的食物,少食酸性及苦味食物。中医认为,秋季多吃酸苦食物,则克脾,易引起五脏不调;而多食甘平类的食物,则可增强脾胃的活动,使肝脾活动协调。这类食物诸如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核桃等,都是九月宜食的食物,茭白可降低血脂,解热毒,利二便;南瓜可润肺益气;莲子则可益脾养心,开胃安神;桂圆能治贫血、神经衰弱;黑芝麻则可补肺助脾,润肠通便;等等。注意不食莼菜,因其中有虫;不食姜蒜,否则会损人神气;不食经霜生菜及瓜类,以免导致心痛;不食葵花子,否则会化为水病;不食狗肉,宜伤身;等等。

在精神调养方面,九月应注意培养乐观的情绪,保持神志安宁,避免肃杀之气伤身伤心,以便收敛神气,适应秋天的平容之气。同时要注意,不要感染风寒,不要过饱、过醉。

十月,心、肺气弱,肾气强盛。宜减食物辛物而增加苦物,以养肾脏。无伤筋骨,勿泄皮肤。勿妄针灸,以其血涩,津液不行。勿食生椒,损人血脉。勿食生薤,以增痰水。勿食熊、猪肉、莼菜,衰人颜色。

十月,已经开始入冬,此时人的心、肺都逐渐气弱,而肾气则逐渐开始强盛,十月在饮食调养方面应注意少食辛辣食物而多吃苦味食物,以安养肾脏,强壮筋骨。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结,不足以生存也。”因此,在此月份,合理的饮食可以帮助人身体强健,益寿延年,而饮食不当则易导致疾病和早衰。为避免血液黏稠,十月应多食保护心脑血管的食品,如丹参、山楂、黑木耳、芹菜、红心萝卜、苦瓜、玉米、荞麦等。同时这个季节还宜多吃温补性食物和益肾食品,如羊肉、牛肉、鸡肉、狗肉、鹿茸等,以滋阴养肾。

十月里,在调养方面还要注意不宜随便进行针灸,否则会致血涩,津液不通。饮食方面注意不要食青椒,否则会损人血脉;不食生薤,否则会增痰水;且不食熊、猪肉、莼菜等食品,以使人面色灰暗。

在精神调养方面,十月里天气时常阴冷晦暗,因此人们常感心情抑郁,所以应注意调节自己的心态,保持乐观。不妨用管子的愉悦调神法:“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欢,忧则失纪,怒则失端,忧悲喜怒,道乃无处”,以此来调节自己的心态,保持乐观,节喜制怒,并经常参加一些户外活动,以增强体质,颐养心性。清代医学家吴尚曾说过:“七情之病,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也。”

  我国传统的医学理论十分重视阳光对人体健康的作用,认为常晒太阳可助发人体的阳气,尤其是临近冬季的时候。此时大自然处于一种“阴盛阳衰”的状态,而人也不例外,故常晒太阳,可壮人阳气,温通经脉。另外,起居要做好御寒保暖,防止感冒。

十一月肾脏正旺,心、肺衰微。宜增食苦物而杜绝咸物,补理肺、胃。勿灸腹背,勿暴温暖,慎避贼邪之风,犯之令人面肿,腰脊强痛。勿食貉肉,伤人神魂。勿食螺蚌蟹鳖,损人元气,长尸虫。勿食经夏醋,发头风,成水病。勿食生菜,令人心痛。

进入十一月份后,人的肾脏正旺,而心、肺开始衰微,因此此时调养,应注意补心养肺,多食对心、肺有补益功效的食物,如苦味食物,但要注意少食咸味食物,对心、肺不利。

从中医养生学的角度看,十一月已经进入“进补”的大好时节。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十一月的滋补通常需补气、补血、补阴和补阳。补气食品主要指具有益气健脾功效的食物,如大米、糯米、花生、山药、胡萝卜、豆浆、鸡肉等;补血食品主要指对血虚证者有补益作用的食品,如动物肝脏、龙眼肉、荔枝肉、桑椹、黑木耳、胡萝卜、猪肉、海参、鱼类等,都有一定的补血作用;补阳食品主要指具有补阳助火、增强性功能的食物,如狗肉、羊肉、虾类、鹿肉、核桃仁、韭菜、枸杞子、鳝鱼、淡菜等;补阴食品主要指具有滋养阴液、生津润燥功效的食品,如银耳、木耳、牛奶、鸡蛋、葡萄、白菜等。同时注意不食螺蚌蟹鳖,否则会损人元气,长尸虫;不食经夏醋,否则会发头风,成水病;不食生菜,以免致人心痛。

初冬时节,北方空气逐渐变冷,人们一时难以适应,因此会使机体功能失调,外邪乘虚而入,引发疾病。因此,十一月的调养要多讲究科学,衣要适度,食要清润,同时注意保持居室空气流通,早起早睡,注意御寒锻练。

寒冷易使人体产生损伤,故《摄养论》中认为,十一月调养不易灸腹背,不易暴温暖,否则会中贼邪之风,犯之令人面肿,导致腰脊强痛。

十二月,土气旺相,水气不行。宜减甘增苦,补心助肺,调理肾脏。勿冒霜露,勿泄津液及汗。勿食葵,化为水病。勿食薤,多发痼疾。勿食鼋鳖。

十二月,人的土气较胜,而水气衰弱,故应增补水气,少甘多苦,以补心助肺,调理肾脏。

尽管冬天蔬菜较少,但也应适当进食,比如甘薯、马铃薯、圆白菜、萝卜、黄豆芽、绿豆芽、油菜等。这些蔬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经常食用,可以补充人体的维生素需要量。同时,还应注意多食一些富含钾、钙、钠、铁等元素的食物,如虾米、虾皮、芝麻酱、猪肝、香蕉等,以保证身体所需营养平衡。但《摄养论》中指出,十二月的饮食应注意不食葵花,否则会化为水病;不食薤,否则会生发痼疾;鼋鳖也不宜食用。

在精神调养方面,十二月除了注意保持精神上的安静外,在神藏于内时还要学会及时调摄不良情绪,避免紧张、激动、焦虑、抑郁等状态的影响,保持心理平静。同时,在冬季还要防止季节性情感失调症的出现,也就是情绪抑郁、懒散嗜睡、昏昏沉沉等症状。预防的有效方法,就是多晒太阳,这也是一种调养情绪的天然疗法。

人体五行与中医五味(四季养生)

人体五行

1金:肺-大肠 2木:肝-胆 3水:肾-膀胱 4火:心-小肠 5土:脾-胃

中医五味

1肺:欲辛、辛先入肺、肺病禁苦、喜白色食物。

2肝:欲酸、酸先入肝、肝病禁辛、喜青色食物。

3肾:欲咸、咸先入肾、肾病禁甘、喜黑色食物。

4心:欲苦、苦先入心、心病禁咸、喜赤色食物。

5脾:欲甘、甘先如脾、脾病禁酸、喜*食物。

十二地支月气与人体保健(阴历算)

正月:肾气受病,肺气微弱。宜减少咸酸,增加辛辣,帮助肾补肺,安养胃气。

二月:肾气微弱,肝气旺胜。宜戒酸而增加辛味,以帮助补肝。

三月:肾气已息,心气将临,木气正旺。宜减少甘味而增加辛味。补精益气。

四月:肝气已病,心火将壮。宜增加酸味减少苦味,以补肾助肝,养胃。

五月:肝气休,心火旺。宜减少酸味而增加苦味,益肝补肾,以固精气。

六月:肝气微弱而脾气旺。宜节制饮食,男人最好疏远女色。

七月:肝心二脏少气,肺金初旺。宜性情安静,增加咸味而减少辛味。

八月:心脏气微,肺金正旺。宜减少苦味而增加辛味,养心、肝、脾胃。

十月:心肺气弱,肾气强旺。宜减少辛物增加苦味食物,养气帮助筋。

十一月:肾气正旺,心肺衰微。宜增加苦味而杜绝咸食物,静养以迎初阳

十二月:土气旺盛,水气不通。宜减少甜食增加苦食物,调养肾脏

详解:

正月正月肾气受病,肺脏气微。宜减咸酸增辛味,助肾补肺,安养胃气。勿冒冰冻,勿极温暖,早起夜卧,以缓形神。勿食生葱,损人津血。勿食生蓼,必为症痼,面起游风。勿食蛰藏之物,减折人寿。

正月是一年的第一个月,天地的生气都逐渐开始复苏,因此称之为“发阳”。孙真人在其《摄生论》说,正月肾气受病,因此肺气会显得很微弱,这个时候应该少吃一些咸、酸的食物,多吃些辛辣的食物,这样才可以助肾补肺,安养胃气。

同时,春季为万物生发之始,阳气发越之季,故应少食油腻之物,以免助阳外泄,否则肝木生发太过,则克伤脾土。孙真人在其《千金方》中也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在五行中,肝属木,味为酸,脾属土,味为甘,木胜土。因此,强调正月饮食也应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养脾脏之气。可选择韭菜、香椿、百合、茼蒿、荠菜、豌豆苗、春笋、山药、藕、萝卜、荸荠、甘蔗、芋头等。

《千金月令》中说“正月宜食粥,……一曰地黄粥,以补肾;二曰防风粥,用以祛四肢之风;三曰紫苏粥,以补脾胃。”同时还强调,尽量少吃生冷粘杂的食物,以防伤及脾胃。

在正月既不要冒风寒,受冷冻,也不要太温暖,应晚睡早起,以疏缓自己的形体和精神。

饮食方面,注意尽量少吃或不吃生葱、蓼子,否则会令人面上起游风。也不要吃冬眠潜伏不动的动物,如蛙类、蛇类等,否则会减人寿命。《千金方》还说:在正月内,吃虎、豹、狐、狸的肉,会使人伤神,损折寿命,魂魄不安。同时,在《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说这个月不宜吃老鼠接触过的食物,否则会使人生瘘管。

正月调养的另一方面,就是要防病保健。尤其临近初春,天气逐渐由寒转暖,各种致病的细菌、病毒也随之生长繁殖,温热毒邪也开始频繁活动。现代医学所说的流感、流脑、麻疹、猩红热、肺炎等疾病,也逐渐开始出现和流行。为避免疾病的发生,在调养措施中,还应该注意多锻炼身体,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

在二月,人体的阳气升发,会使皮肤腠理疏开,而早春乍暖还寒,因此突如其来的倒春寒又会使皮肤腠理密闭,忽开忽闭的调节功能一时来不及转变,因此更容易使肝肾功能受损,引起全身气血运行紊乱,导致疾患发作。基于此,二月的饮食也重在养肝养肾,兼顾益脾和胃,温补阳气以御寒保健!

其次,还要多饮水,因为初春寒冷,气候干燥,人身体易缺水,多喝水可补充体液,增强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帮助消化吸收和排除废物,减少代谢产物和毒素对肝脏的损害。

平时要保持心情舒畅,因为肝喜疏恶郁,故生气发怒易导致肝脏气血淤滞不畅而成疾。遇事要做到心平气和,乐观开朗,使肝气正常生发。同时要坚持运动,适合多到室外活动,如散步、踏青、打球、打太极拳等,既能使人体气血通畅,促进吐故纳新,又可怡情养性,达到保健的目的。

三月肾气已息,心气渐临,木气正旺。宜减少甘味增加辛味,补精益气,慎避西风,散体缓形,便性安泰。勿专杀伐,以顺天道。勿吃黄花菜、陈醋、菹发症痼,起瘟疫。勿食生葵,令人气胀,化为水疾。勿食诸脾,脾神当王。勿食鸡子,令人终身昏乱。此月三日,忌食五脏及百草心,食之天地遗殃。

春天,是万物生长、万象更新的季节。《黄帝内经·素问》中认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也就是说,春季三个月所有生物都推陈出新,生机盎然。人也应适应季节,调养生气,使机体与外界统一起来,谓之“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三月肾气逐渐转息,心情渐渐临近,木气旺,故应减少食用甘味食物,多食辛味食物,可补益精气,使身体安康。同时强调,在三月里不可杀生,以顺应天道。在三月里,饮食方面尤其要注意,不能吃黄花菜、陈醋及菹等,否则会发症痼,起瘟疫;同时也不能吃生葵花,生葵花多湿多热,有毒,生食会生疮,或导致腹胀作泄。各种动物的脾、鸡子等,也都不可以吃。

三月,气候还比较寒冷,因此在这个时候,人体为御寒是要消耗一定能量来维持基础体温的。因此三月的营养调养还是应以高热量饮食为主,除谷类制品外,还应选用黄豆、芝麻、花生、核桃等食物,以及时补充身体所需的能量。同时,由于寒冷的刺激会使身体内的蛋白质分解速度加快,结果使机体抵抗力降低,容易致病,因此,三月还需要补充优质的蛋白质食品,如鸡蛋、鱼类、虾、牛肉、鸡肉、兔肉和豆制品等。这些食物中都含有丰富的蛋氨酸,而蛋氨酸具有增强人体耐寒的功能。

同时,春天又是气候由寒转暖的季节,气温变化较大,各种细菌、病毒等,也开始繁殖,容易引起疾病,所以在饮食上还应摄取足够的维生素和无机盐。比如小白菜、油菜、辣椒、西红柿等新鲜的蔬菜,同时还要多吃新鲜水果,如柑橘、柠檬等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都具有抗病毒的作用。这些食物都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中医还认为,“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因为春季为肝气旺盛之时,肝气旺则会影响到脾,所以春季容易出现脾胃虚弱等病症。而多吃酸味的食物,可以使肝功能偏亢,故春季饮食调养宜选食辛、甘温之品,忌酸涩。饮食宜选清淡可口的食品,忌油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

四月肝脏已病,心火渐壮。宜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养胃气。勿暴露星宿,避西北二方风。勿食大蒜,伤神魂,损胆气。勿食生薤,令人多涕唾,发痰水。勿食鸡雉肉,令人生痈疽,逆元气,勿食鳝鱼,害人。

“四月,肝脏已病,心火渐壮。宜增酸减苦,补肾强肝,调养胃气,固密精,益筋骨……”这段话的意思也就是,在四月夏季,应通过饮食对肝肾脾胃进行补益,以达到养护心脏的目的。

四月以后,天气逐渐转暖,植物也开始繁盛,中医认为,此时人体的心脏机能也开始处于旺盛时期。因此在睡眠方面,不可暴露在星宿下,否则可能会导致中风。

此时在调养方面,应注意对心脏进行保护,具体到膳食调养中,应增食酸味食物,少食苦味食物,以补肾养肝,调养胃气。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提出,“食粥一大碗”是夏季的最佳饮食,如将绿豆、莲子、荷叶、芦根、扁豆等,加入粳米中一并煮粥,凉后食用,可起到健胃、补肾、驱暑的功效。同时,夏季人体出汗多,故需多补充水分,以保持机体平衡。

《摄养论》中认为,在饮食方面,四月也有很多禁忌,如不吃生薤,否则会令人多涕唾,发痰水;不吃雏鸡肉,否则会令人生痈疽,逆元气;另外鳝鱼也不能吃,吃后损害健康。

四月,由于天气逐渐转暖,人着衣单薄,故应谨防外感,患病后不可轻易运用发汗之剂,以免汗多伤心。

五月肝脏气休,心火旺。宜减酸增苦,益肝补肾,固密精气,卧起俱早。每发泄,勿露体星宿下,慎避北风。勿处湿地,以招邪气。勿食薤韭,以为症痼,伤神损气。勿食马肉及獐鹿肉,令人神气不安。

到了五月,人的肝脏开始转平,而心火转旺,此时在饮食调养方面要注意减少酸味食物,多食苦味食物,因为苦味入心,可泻心火,如苦瓜、莴笋、丝瓜、苦菜、芹菜、菊花、百合、地胆草、荷叶等。另外,咖啡、巧克力、可可等,也都是比较适合在这个季节吃的食物,可达到益肝补肾、增强食欲、促进消化和清凉去火的作用。

五月的天气,不仅开始转热,而且也开始昼长夜短。为了补益养生,在五月里,应尽量早睡早起。但应注意的是,*气不宜在星月下露宿睡眠,或者睡着了还开着风扇或空调。虽然一时凉快,但若风邪进入腠理,病患会非常深重。出汗时对风纳凉,最容易使手足四肢疼痛麻木,或导致语言不清,四肢瘫痪。头是各种阳气的总汇点,因此绝不可让风入袭,更不宜在潮湿的地面上睡觉,以免沾染邪气,致病。

六月肝气微,脾脏旺盛。宜减苦增咸,节约肥浓,疏远女色,补肝助肾,益筋骨,慎东风,犯之令人手足瘫痪。勿用冷水浸手足。勿食葵,必成水癖。勿食茱萸,令人气壅。

《摄生论》中认为,六月肝气微弱,而脾气旺盛,此时调养应节制饮食,疏远女色。饮食也应适当减苦增咸,少食肥腻食品。此时,阴气内伏,暑毒外蒸,因此调养时要注意不要用冷水洗手足,不要对风睡觉,不要夜里纳凉,睡觉时也要盖好腹部,以免着凉,引起暴泄疾患。在饮食方面,要以温软食物为主,切记不要吃得太饱,可适当进食小米粥,对脾胃有益。

六月还须多吃一些可清热、利湿的食物,其中清热的食物宜在盛夏时吃,而利湿的食物应在长夏时吃。因为中医学认为,“长夏多湿”,故应科学食用。

七月,肝、心二脏少气,肺金初旺。宜安宁情性,增咸减辛,助气补筋,以养脾胃。无冒极热,勿恣凉冷,无发大汗。勿食茱萸,无人气壅。勿食猪肉,损人神气。

《摄养论》中认为,到了七月,人的肝、心二脏少气,而肺气却很旺盛,因此在这个时期对身体的调养上,应注意怡情养性。在饮食方面,则要注意多食咸性食物,少食辛辣食物,这样才可以助气补筋,滋养脾胃。

在高温时期,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长”字。饮食调养,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同时注意多食杂粮以寒其体,不多食热性食物,以免助热。还要注意,少食冷食瓜果,否则会损伤脾胃;而厚味肥腻之品也要少食,以免化热生风,激发疔疮之疾。《摄生论》中还认为,七月不宜吃茱萸,否则会导致气壅;不宜多吃猪肉,否则会损人神气。

八月心脏气微,肺金用事。宜减苦增辛,助筋补血,以养心肝脾胃。无犯邪风,令人骨肉生疮,以为疬痢。勿食小蒜,伤入神气,魂魄不安。勿食猪肚,冬成嗽疾,经年不差。勿食鸡雉肉,损入神气。

进入八月,天气逐渐向秋季迈进。《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虽然天气已逐渐转入秋季,但天气仍然很热。八月的气候特点是干燥。因此按照中医理论,立秋后,人的肺功能开始处于旺盛时期,心脏处于平缓时期。在这个时期,要注意内心平和宁静,保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要自己主动排解,以泻肃杀之气。同时要注意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的容平之气。起居也应早卧早起,因为早睡可以调养人体中的阳气,早起则可使肺气得以舒展,以防收敛太过。

八月宜少吃苦味食品,适当进食辛味食品,以助筋补血,调养心肝脾胃。同时,注意少食葱、蒜,以免伤及神气,使魂魄不安;不食猪肚,否则易致咳嗽;不食雏鸡肉,否则会伤神气。

秋主收获,贵在益肺,因此中国古代医家和养生家认为:八月肺气旺,主肃杀,其味属辛辣,因肺金可克肝木,故在秋金时节,饮食五味宜减苦而增辛,以养肝木之气。同时,此时肺金也开始肃降以应自然变化,故人体呼吸畅通,排出浊气,吸入清气,使皮肤柔润,毛发光泽。若肃降不畅,则可能会咳吐喘逆,胸背四肢烦痛。所以此时宜平和安养,重在益肺。

秋时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因此《金匮要略》有“秋不食肺”的说法。八月金秋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多以滋阴润肺为宜。《饮膳正要》中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还有人主张八月宜食生地粥,可以滋阴润燥。总之,八月时节,可适当进食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九月阳气已衰,阴气大盛,暴风数起,切忌贼邪之风。宜减苦增甘,补肝益肾,助脾资胃,养元气。勿冒风霜,无恣醉饱。勿食莼菜,有虫不见。勿食姜蒜,损人神气。勿食经霜生菜及瓜,令人心痛。勿食葵,化为水病。勿食犬肉,减算夭寿。

进入九月,人的阳气已衰,而阴气大盛,因此饮食方面宜减苦而增甘,以补益肝肾,滋养滋味,助生元气。

在饮食调养上,中医一直都强调从阴阳平衡方面作为出发点,将饮食分为宜与忌,认为有利于阴平阳秘为宜,反之则为忌。故不同的人也有其不同的宜忌,比如阴气不足而阳气有余的人,在九月应忌食大热大补之品;而对痰湿质人,应注意忌食油腻食品;木火质人应忌食辛辣食品;等等。但不论是哪种人,其实质都是以防止实者更实、虚者更虚而导致阴阳失调为出发点。故在饮食调养方面,要体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

九月入秋,气候开始凉爽,这时五脏属肺,故食物五味中的辛味可散肺气之郁,饮食原则应以“甘平为主”,即多吃一些有益于清肝作用的食物,少食酸性及苦味食物。中医认为,秋季多吃酸苦食物,则克脾,易引起五脏不调;而多食甘平类的食物,则可增强脾胃的活动,使肝脾活动协调。这类食物诸如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核桃等,都是九月宜食的食物,茭白可降低血脂,解热毒,利二便;南瓜可润肺益气;莲子则可益脾养心,开胃安神;桂圆能治贫血、神经衰弱;黑芝麻则可补肺助脾,润肠通便;等等。注意不食莼菜,因其中有虫;不食姜蒜,否则会损人神气;不食经霜生菜及瓜类,以免导致心痛;不食葵花子,否则会化为水病;不食狗肉,宜伤身;等等。

在精神调养方面,九月应注意培养乐观的情绪,保持神志安宁,避免肃杀之气伤身伤心,以便收敛神气,适应秋天的平容之气。同时要注意,不要感染风寒,不要过饱、过醉。

十月,心、肺气弱,肾气强盛。宜减食物辛物而增加苦物,以养肾脏。无伤筋骨,勿泄皮肤。勿妄针灸,以其血涩,津液不行。勿食生椒,损人血脉。勿食生薤,以增痰水。勿食熊、猪肉、莼菜,衰人颜色。

十月,已经开始入冬,此时人的心、肺都逐渐气弱,而肾气则逐渐开始强盛,十月在饮食调养方面应注意少食辛辣食物而多吃苦味食物,以安养肾脏,强壮筋骨。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结,不足以生存也。”因此,在此月份,合理的饮食可以帮助人身体强健,益寿延年,而饮食不当则易导致疾病和早衰。为避免血液黏稠,十月应多食保护心脑血管的食品,如丹参、山楂、黑木耳、芹菜、红心萝卜、苦瓜、玉米、荞麦等。同时这个季节还宜多吃温补性食物和益肾食品,如羊肉、牛肉、鸡肉、狗肉、鹿茸等,以滋阴养肾。

十月里,在调养方面还要注意不宜随便进行针灸,否则会致血涩,津液不通。饮食方面注意不要食青椒,否则会损人血脉;不食生薤,否则会增痰水;且不食熊、猪肉、莼菜等食品,以使人面色灰暗。

在精神调养方面,十月里天气时常阴冷晦暗,因此人们常感心情抑郁,所以应注意调节自己的心态,保持乐观。不妨用管子的愉悦调神法:“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欢,忧则失纪,怒则失端,忧悲喜怒,道乃无处”,以此来调节自己的心态,保持乐观,节喜制怒,并经常参加一些户外活动,以增强体质,颐养心性。清代医学家吴尚曾说过:“七情之病,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也。”

  我国传统的医学理论十分重视阳光对人体健康的作用,认为常晒太阳可助发人体的阳气,尤其是临近冬季的时候。此时大自然处于一种“阴盛阳衰”的状态,而人也不例外,故常晒太阳,可壮人阳气,温通经脉。另外,起居要做好御寒保暖,防止感冒。

十一月肾脏正旺,心、肺衰微。宜增食苦物而杜绝咸物,补理肺、胃。勿灸腹背,勿暴温暖,慎避贼邪之风,犯之令人面肿,腰脊强痛。勿食貉肉,伤人神魂。勿食螺蚌蟹鳖,损人元气,长尸虫。勿食经夏醋,发头风,成水病。勿食生菜,令人心痛。

进入十一月份后,人的肾脏正旺,而心、肺开始衰微,因此此时调养,应注意补心养肺,多食对心、肺有补益功效的食物,如苦味食物,但要注意少食咸味食物,对心、肺不利。

从中医养生学的角度看,十一月已经进入“进补”的大好时节。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十一月的滋补通常需补气、补血、补阴和补阳。补气食品主要指具有益气健脾功效的食物,如大米、糯米、花生、山药、胡萝卜、豆浆、鸡肉等;补血食品主要指对血虚证者有补益作用的食品,如动物肝脏、龙眼肉、荔枝肉、桑椹、黑木耳、胡萝卜、猪肉、海参、鱼类等,都有一定的补血作用;补阳食品主要指具有补阳助火、增强性功能的食物,如狗肉、羊肉、虾类、鹿肉、核桃仁、韭菜、枸杞子、鳝鱼、淡菜等;补阴食品主要指具有滋养阴液、生津润燥功效的食品,如银耳、木耳、牛奶、鸡蛋、葡萄、白菜等。同时注意不食螺蚌蟹鳖,否则会损人元气,长尸虫;不食经夏醋,否则会发头风,成水病;不食生菜,以免致人心痛。

初冬时节,北方空气逐渐变冷,人们一时难以适应,因此会使机体功能失调,外邪乘虚而入,引发疾病。因此,十一月的调养要多讲究科学,衣要适度,食要清润,同时注意保持居室空气流通,早起早睡,注意御寒锻练。

寒冷易使人体产生损伤,故《摄养论》中认为,十一月调养不易灸腹背,不易暴温暖,否则会中贼邪之风,犯之令人面肿,导致腰脊强痛。

十二月,土气旺相,水气不行。宜减甘增苦,补心助肺,调理肾脏。勿冒霜露,勿泄津液及汗。勿食葵,化为水病。勿食薤,多发痼疾。勿食鼋鳖。

十二月,人的土气较胜,而水气衰弱,故应增补水气,少甘多苦,以补心助肺,调理肾脏。

尽管冬天蔬菜较少,但也应适当进食,比如甘薯、马铃薯、圆白菜、萝卜、黄豆芽、绿豆芽、油菜等。这些蔬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经常食用,可以补充人体的维生素需要量。同时,还应注意多食一些富含钾、钙、钠、铁等元素的食物,如虾米、虾皮、芝麻酱、猪肝、香蕉等,以保证身体所需营养平衡。但《摄养论》中指出,十二月的饮食应注意不食葵花,否则会化为水病;不食薤,否则会生发痼疾;鼋鳖也不宜食用。

在精神调养方面,十二月除了注意保持精神上的安静外,在神藏于内时还要学会及时调摄不良情绪,避免紧张、激动、焦虑、抑郁等状态的影响,保持心理平静。同时,在冬季还要防止季节性情感失调症的出现,也就是情绪抑郁、懒散嗜睡、昏昏沉沉等症状。预防的有效方法,就是多晒太阳,这也是一种调养情绪的天然疗法。

秋季养生如何养肺

养生的知识是非常丰富的,养生有很多环节我们如果不注意的话,养生收到的效果就不明显甚至容易出现反作用,例如季节对于养生的影响,我们在养生的时候很容易就忽略了季节这个因素,其实季节对于养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们在春季要注意养肝,而在秋季就应该注意养肺了。

那么我们如何在秋季养肺呢,其实非常的简单,我们只需要做到下文介绍的几点就可以起到很好的养肺功效,在秋季我们可以多喝水,用食疗和中药等方法来养肺。

按照传统中医的五行理论,秋与肺同属金,且秋季气候干燥,燥邪易伤肺,因此,秋季养生的根本,在于养肺。

一、喝水益肺

喝水是秋季养肺最简便有效的方法。秋天气候干燥,人体水分容易丢失。要及时补足身体水分,秋季时每天应比其他季节多喝500ML以上的水,以保持肺脏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而“肺开窍于鼻”,也可以采用直接从呼吸道摄入水分,如通过吸入水蒸气而使脏腑得到水的滋润与满足,每次可10分钟左右,早晚各一次。

秋季还应强化洗澡措施,因为肺主皮毛,秋燥易伤皮,进而伤肺。勤洗澡、爱洗澡有利于血液循环,使肺脏与皮肤气血流畅,发挥润肤、养肺的作用。

二、食粥养肺

1、银耳粳米粥:银耳50克,泡水涨开后加入粳米50~100克,淘洗干净一起煮。然后加蜂蜜适量,搅匀即可。

2、莲藕粳米粥:莲藕100克,洗净切碎,粳米50克左右同煮。煮成后可加蜂蜜。

3、山药粳米粥:山药100克,大米50克。山药洗净后切块,粳米淘净煮粥,一日两次食用。

4、大枣银耳羹:银耳50克,泡开,再加入大枣10颗,加适量水煮1~1小时,再调些白糖或冰糖食用。

三、中药润肺养肺

秋令燥邪较盛,身体的*病容易复发,许多人在这个时候容易咳喘和腹泻,因此,有针对性地服用一些中药能够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如以药膏润肺;服威灵仙、薄荷研末调水的药丸;黄芪膏等。这些中药对于咳喘复发、气虚自汗、四肢乏力等症状均有良好的疗效。

四、常笑宣肺养肺

笑能促进身体器官的健康,特别是对肺十分有益。笑的时候,人的胸廓得到扩张,肺活量增大,可以解除胸闷,缓解抑郁,肺气的下布还可使肝气平和,从而保持情绪稳定。所以,发自内心的微笑,可达到心肺气血调和的目的。

五、运动健肺养肺

加强优育锻炼是强肺脏的最好方式。可选择散步、体操、太极等强度不大的运动。

六、吸收功养肺

晚餐后2小时,到室外慢步走10分钟,呼吸清新空气,然后定直身子,两脚分开与肩部持平,两手掌相搭,掌心向上,放于脐下3厘米处,双目平视,全身放松,吸气于两胸之间,然后收腹,再缓缓呼气放松,持续半小时即可。

七、拍肺功养肺

每天临睡之前,坐在椅子上,身体直立,两膝自然分开,双手放在大腿上,头正目闭,全身放松,意守丹田,吸气于胸中,同时抬手用掌从两侧*由上至下轻拍;呼气时从下向上轻拍,这样持续大概十分钟,最后再用手背随呼吸节奏轻叩背部肺腧穴数十下。

上文我们介绍了季节对于养生的影响,我们在不同的季节要选择不同的养生方法才行,我们在秋季养生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养肺,所以上文详细介绍了我们在秋季应该怎么做才能养肺,希望上文介绍的方法对大家是有帮助的。

秋季养生如何养肺

养生的知识是非常丰富的,养生有很多环节我们如果不注意的话,养生收到的效果就不明显甚至容易出现反作用,例如季节对于养生的影响,我们在养生的时候很容易就忽略了季节这个因素,其实季节对于养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们在春季要注意养肝,而在秋季就应该注意养肺了。

那么我们如何在秋季养肺呢,其实非常的简单,我们只需要做到下文介绍的几点就可以起到很好的养肺功效,在秋季我们可以多喝水,用食疗和中药等方法来养肺。

按照传统中医的五行理论,秋与肺同属金,且秋季气候干燥,燥邪易伤肺,因此,秋季养生的根本,在于养肺。

一、喝水益肺

喝水是秋季养肺最简便有效的方法。秋天气候干燥,人体水分容易丢失。要及时补足身体水分,秋季时每天应比其他季节多喝500ML以上的水,以保持肺脏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而“肺开窍于鼻”,也可以采用直接从呼吸道摄入水分,如通过吸入水蒸气而使脏腑得到水的滋润与满足,每次可10分钟左右,早晚各一次。

秋季还应强化洗澡措施,因为肺主皮毛,秋燥易伤皮,进而伤肺。勤洗澡、爱洗澡有利于血液循环,使肺脏与皮肤气血流畅,发挥润肤、养肺的作用。

二、食粥养肺

1、银耳粳米粥:银耳50克,泡水涨开后加入粳米50~100克,淘洗干净一起煮。然后加蜂蜜适量,搅匀即可。

2、莲藕粳米粥:莲藕100克,洗净切碎,粳米50克左右同煮。煮成后可加蜂蜜。

3、山药粳米粥:山药100克,大米50克。山药洗净后切块,粳米淘净煮粥,一日两次食用。

4、大枣银耳羹:银耳50克,泡开,再加入大枣10颗,加适量水煮1~1小时,再调些白糖或冰糖食用。

三、中药润肺养肺

秋令燥邪较盛,身体的*病容易复发,许多人在这个时候容易咳喘和腹泻,因此,有针对性地服用一些中药能够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如以药膏润肺;服威灵仙、薄荷研末调水的药丸;黄芪膏等。这些中药对于咳喘复发、气虚自汗、四肢乏力等症状均有良好的疗效。

四、常笑宣肺养肺

笑能促进身体器官的健康,特别是对肺十分有益。笑的时候,人的胸廓得到扩张,肺活量增大,可以解除胸闷,缓解抑郁,肺气的下布还可使肝气平和,从而保持情绪稳定。所以,发自内心的微笑,可达到心肺气血调和的目的。

五、运动健肺养肺

加强优育锻炼是强肺脏的最好方式。可选择散步、体操、太极等强度不大的运动。

六、吸收功养肺

晚餐后2小时,到室外慢步走10分钟,呼吸清新空气,然后定直身子,两脚分开与肩部持平,两手掌相搭,掌心向上,放于脐下3厘米处,双目平视,全身放松,吸气于两胸之间,然后收腹,再缓缓呼气放松,持续半小时即可。

七、拍肺功养肺

每天临睡之前,坐在椅子上,身体直立,两膝自然分开,双手放在大腿上,头正目闭,全身放松,意守丹田,吸气于胸中,同时抬手用掌从两侧*由上至下轻拍;呼气时从下向上轻拍,这样持续大概十分钟,最后再用手背随呼吸节奏轻叩背部肺腧穴数十下。

上文我们介绍了季节对于养生的影响,我们在不同的季节要选择不同的养生方法才行,我们在秋季养生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养肺,所以上文详细介绍了我们在秋季应该怎么做才能养肺,希望上文介绍的方法对大家是有帮助的。

秋季养生如何养肺

养生的知识是非常丰富的,养生有很多环节我们如果不注意的话,养生收到的效果就不明显甚至容易出现反作用,例如季节对于养生的影响,我们在养生的时候很容易就忽略了季节这个因素,其实季节对于养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们在春季要注意养肝,而在秋季就应该注意养肺了。

那么我们如何在秋季养肺呢,其实非常的简单,我们只需要做到下文介绍的几点就可以起到很好的养肺功效,在秋季我们可以多喝水,用食疗和中药等方法来养肺。

按照传统中医的五行理论,秋与肺同属金,且秋季气候干燥,燥邪易伤肺,因此,秋季养生的根本,在于养肺。

一、喝水益肺

喝水是秋季养肺最简便有效的方法。秋天气候干燥,人体水分容易丢失。要及时补足身体水分,秋季时每天应比其他季节多喝500ML以上的水,以保持肺脏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而“肺开窍于鼻”,也可以采用直接从呼吸道摄入水分,如通过吸入水蒸气而使脏腑得到水的滋润与满足,每次可10分钟左右,早晚各一次。

秋季还应强化洗澡措施,因为肺主皮毛,秋燥易伤皮,进而伤肺。勤洗澡、爱洗澡有利于血液循环,使肺脏与皮肤气血流畅,发挥润肤、养肺的作用。

二、食粥养肺

1、银耳粳米粥:银耳50克,泡水涨开后加入粳米50~100克,淘洗干净一起煮。然后加蜂蜜适量,搅匀即可。

2、莲藕粳米粥:莲藕100克,洗净切碎,粳米50克左右同煮。煮成后可加蜂蜜。

3、山药粳米粥:山药100克,大米50克。山药洗净后切块,粳米淘净煮粥,一日两次食用。

4、大枣银耳羹:银耳50克,泡开,再加入大枣10颗,加适量水煮1~1小时,再调些白糖或冰糖食用。

三、中药润肺养肺

秋令燥邪较盛,身体的*病容易复发,许多人在这个时候容易咳喘和腹泻,因此,有针对性地服用一些中药能够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如以药膏润肺;服威灵仙、薄荷研末调水的药丸;黄芪膏等。这些中药对于咳喘复发、气虚自汗、四肢乏力等症状均有良好的疗效。

四、常笑宣肺养肺

笑能促进身体器官的健康,特别是对肺十分有益。笑的时候,人的胸廓得到扩张,肺活量增大,可以解除胸闷,缓解抑郁,肺气的下布还可使肝气平和,从而保持情绪稳定。所以,发自内心的微笑,可达到心肺气血调和的目的。

五、运动健肺养肺

加强优育锻炼是强肺脏的最好方式。可选择散步、体操、太极等强度不大的运动。

六、吸收功养肺

晚餐后2小时,到室外慢步走10分钟,呼吸清新空气,然后定直身子,两脚分开与肩部持平,两手掌相搭,掌心向上,放于脐下3厘米处,双目平视,全身放松,吸气于两胸之间,然后收腹,再缓缓呼气放松,持续半小时即可。

七、拍肺功养肺

每天临睡之前,坐在椅子上,身体直立,两膝自然分开,双手放在大腿上,头正目闭,全身放松,意守丹田,吸气于胸中,同时抬手用掌从两侧*由上至下轻拍;呼气时从下向上轻拍,这样持续大概十分钟,最后再用手背随呼吸节奏轻叩背部肺腧穴数十下。

上文我们介绍了季节对于养生的影响,我们在不同的季节要选择不同的养生方法才行,我们在秋季养生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养肺,所以上文详细介绍了我们在秋季应该怎么做才能养肺,希望上文介绍的方法对大家是有帮助的。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