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学点中医养生理论
2024-03-12 17:13:15 责编:小OO
文档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中医养生学以什么为基础

中医养生学以《黄帝内经》为基础。

《黄帝内经》简称为《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也是迄今为止地位最高的中医理论经典巨著,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首(《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

《内经》是一部传载汉代及以前人们运用传统的哲学思想、思维方法,以及当时已经掌握的天文、历法、气象、物候、地理,乃至社会学、心理学,甚至数学等知识来探索生命奥秘、揭示生命本质的、以生命科学为主体的”百科全书“。


《内经》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文献的汇集,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其主体部分汇编成书应在西汉的中晚期,曾著录于刘歆的《七略》约公元前26年,但司马迁《史记》记载有《内经》所引医籍相同者却独不见《内经》,可见《内经》成书应在公元前99年到公元前26年的60多年之间。

《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内经》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它的著成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到理论医学的新阶段。

在整体观、矛盾观、经络学、脏象学、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总结了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战国以后的中国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深远影响。

中医养生学以什么为基础

中医养生学以《黄帝内经》为基础。

《黄帝内经》简称为《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也是迄今为止地位最高的中医理论经典巨著,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首(《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

《内经》是一部传载汉代及以前人们运用传统的哲学思想、思维方法,以及当时已经掌握的天文、历法、气象、物候、地理,乃至社会学、心理学,甚至数学等知识来探索生命奥秘、揭示生命本质的、以生命科学为主体的”百科全书“。


《内经》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文献的汇集,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其主体部分汇编成书应在西汉的中晚期,曾著录于刘歆的《七略》约公元前26年,但司马迁《史记》记载有《内经》所引医籍相同者却独不见《内经》,可见《内经》成书应在公元前99年到公元前26年的60多年之间。

《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内经》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它的著成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到理论医学的新阶段。

在整体观、矛盾观、经络学、脏象学、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总结了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战国以后的中国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深远影响。

中医养生学以什么为基础

中医养生学以《黄帝内经》为基础。

《黄帝内经》简称为《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也是迄今为止地位最高的中医理论经典巨著,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首(《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

《内经》是一部传载汉代及以前人们运用传统的哲学思想、思维方法,以及当时已经掌握的天文、历法、气象、物候、地理,乃至社会学、心理学,甚至数学等知识来探索生命奥秘、揭示生命本质的、以生命科学为主体的”百科全书“。


《内经》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文献的汇集,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其主体部分汇编成书应在西汉的中晚期,曾著录于刘歆的《七略》约公元前26年,但司马迁《史记》记载有《内经》所引医籍相同者却独不见《内经》,可见《内经》成书应在公元前99年到公元前26年的60多年之间。

《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内经》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它的著成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到理论医学的新阶段。

在整体观、矛盾观、经络学、脏象学、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总结了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战国以后的中国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深远影响。

中医经络养生理论?

人体治病,终究是离不开经脉的,无论哪种疗法,无论什么手段,其实最终都是通过气血的归经而产生疗效。下面我给大家介绍知识,希望对你有用!

  一、经络系统

1、定义:经络即人体气血执行的通道。

2、经络的基本作用:

1、经络具有联络脏腑和肢体的作用。如《灵枢·海论》中所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2、经络具有执行气血,濡养周身,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如《灵枢·本藏》中所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也”。

《灵枢·经脉》中言: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3、经络的组成:

经络,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脉:分别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组成。

络脉:络脉分为十五络、孙络和浮络。

十二正经:由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组成。

脏与腑,外属经,手与足,二六均。足太阳,属膀胱,足阳明,胃腑当,足少阳,属胆腑;足太阴,脾所主,足少阴,内属肾,足厥阴,肝之本。手太阳,为小肠,手阳明,是大肠,手少阳,三焦强,手太阴,即肺金,手少阴,内属心,手厥阴,胞络经。

任督二脉:

有任督,百脉王,前与后,分两行,前行短,后行长,滞则病,通则常。

4、十二经络分布规律:

十二经络中,互为表里关系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相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相接;同名的阴经与阴经,在腹*相接。

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

六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

三阴经:上肢为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包络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下肢在足内踝下,为足厥阴肝经在前,足太阴脾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过内踝上8寸后,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三阳经:上肢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后;下肢为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足太阳膀胱经在后。

足少阴肾经:胸中线旁开2寸,腹中线旁开0.5寸。

足太阴脾经:胸中线旁开6寸,腹中线旁开4寸。

足阳明胃经:胸中线旁开4寸,腹中线旁开2寸。

足太阳膀胱经:背部正中线旁开3寸和1.5寸。

足少阳胆经:体侧。

5、十二时辰经脉流注顺序:

  二、经脉循行及重要作用

一、手太阴肺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内侧前缘。

1、经脉循行:循行于上胸外侧,行于上肢内侧面桡侧,到达拇指末端。

腕后支脉:从列却穴分出,走向食指桡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呼吸系统疾病:如急慢性支气管炎、咳嗽、胸痛、气喘、咯血等;

⑵.五官疾病:如咽炎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疾病:如掌心热、上肢前外侧缘疼痛等。

3、保健要穴:

⑴.中府

① 定位:胸前臂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

② 功能:宣肺理气、平喘止咳,增强肺脏功能。

⑵.列却

①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② 简便取穴:两手虎口自然交叉,一手食指按于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手指尖下是穴。

③ 功能:防治咽喉肿痛、气喘咳血、*胀满、牙痛、头痛、项强等。

⑶.少商

①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

② 功能:清热、利咽、开窍,对发热、昏迷、咽喉肿痛、咳嗽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⑷.太渊

① 定位:掌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桡侧凹陷中。

② 功能:清肺利咽、通畅经络,防治肺部、咽喉疾病。

二、手阳明大肠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外侧前缘

1、经脉循行:起于食指桡侧末端,行于上肢外面桡侧,经肩前、颈部、下齿到达鼻旁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发烧、咳嗽、头痛等;

⑵.头面五官疾病:面部痉挛、面瘫、颈部淋巴结肿大、耳鸣、耳聋、鼻窦炎等;

⑶.过敏性面板病:如面板瘙痒等;

⑷.经脉所过部位病:手指手臂肿痛、肘、肩肿痛

3、保健要穴:

⑴.合谷

① 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② 简便取穴:一手拇指指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③ 功能:保健要穴。可醒脑开窍,疏风清热,镇痛通络,可防治头面疾病,五官疾病。

⑵.曲池

① 定位:屈肘取穴,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② 功能:清热利溼,祛风解表,调和营卫,对上肢不遂、高血压、咽喉肿痛有较好疗效。本穴具有调整血压、固齿,防止老年人视力衰退的功效。

⑶.手三里

① 定位: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曲池穴下约2寸是穴。

② 功能:缓解上肢疲劳、酸痛。

⑷.迎香

① 定位: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

② 功能:清热散风,通鼻窍。

三、足阳明胃经:

1、经脉循行:起于目下,经面一周,行于颈前及胸腹前,至下肢外侧前面,到达次趾外侧末端。足背部支脉:从足背上冲阳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胃下垂、肠麻痹、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⑵.头面五官疾病,如头痛、牙痛、面神经麻痹、腮腺炎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病:如胸痛、膝关节痛、下肢痿痹、偏瘫等。

⑷.其他疾病:神经衰弱、身体虚弱、乳腺炎等。

3、保健要穴:

⑴.足三里

① 定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② 功能:本穴为全身性强壮要穴,可健脾胃,助消化,益气增力,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和抗病机能。对所有的消化系统疾病均有较好疗效。

⑵.梁丘

① 定位:在骼前上棘与髌骨外缘连线上2寸。

② 功能:一般肠胃病的常用穴,对急性胃痛有较好作用。

⑶.天枢

① 定位:脐旁2寸。

② 功能:便秘常用穴,对恶心、闹肚子、腹胀肠鸣、月经不调等有效。

⑷.四白

① 定位:目直视,瞳孔直下,眶下孔凹陷中。

② 功能:头痛眩晕、眼疾、美白养颜。又称“养颜穴”。

⑸.地仓

① 定位:口角旁0.4寸,巨髎穴直下取之。

② 功能:疏风通络,可防治口咽,流涎,口角㖞斜等。

四、足太阴脾经:主要分布于胸腹和下肢内侧前缘。

1、经脉循行:起于足大趾内侧末端隐白,行于小腿内面前侧,经小腿*、大腿内面前侧,到达腹、胸前外侧。胃部支脉:上行过横膈,流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不良、肠麻痹、腹泻、便秘、胃肠功能紊乱等;

⑵.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盆腔炎、前列腺炎、遗精、阳痿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病:如下肢瘫痪、风溼性关节炎等。

3、保健要穴:

⑴.太白

① 定位:第一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大脚趾骨节后下方凹陷中,脚背脚底交界的地方。

② 功能:对脾虚引起的全身乏力,食欲不佳,腹胀,大便稀等有较好作用。亦可补后天之本,增强体质。

⑵.三阴交

① 定位: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② 功能:三阴交是脾经、肾经、肝经交处,又名“女三里”,对所有的妇科病有效。三阴交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通利又能收摄,能活血又能止血,能滋阴又能利溼。三阴交对增强腹腔诸脏器,特别是生殖系统的健康有重要作用。能防治肠鸣腹泻、腹胀、月经不调、带下、阳痿、遗精、遗尿、失眠、疝气、不孕等。

⑶.阴陵泉

① 定位:胫骨内侧,髁骨下缘凹陷中。

② 功能:与三阴交相似,常配合使用。

⑷.血海

① 定位:髌骨内上缘上2寸。

② 简便取穴:屈膝,术者左手按于患者右膝上,四指直上,拇指呈45°角直下,手指尖处事穴。同理取左边穴。

③ 功能:本穴能调和气血、祛风胜溼,可防治月经不调、崩漏、经闭、溼疹、膝关节痛等。

五、手少阴心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内侧后缘。

1、经脉循行:从腋下,行于上肢内面尺侧,到达小指桡侧末端少冲。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心血管疾病:心律不齐、心绞痛等。

⑵.神经精神疾病:神经衰弱、精神*症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病:肋痛、肘臂痛等。

3、保健要穴:

⑴.极泉

① 定位:腋窝正中,腋动脉搏动处。

② 功能:冠心病、肺心病的治疗穴。

⑵.少海

① 定位:屈肘,当肘横纹内端与肱骨上髁连线之中点。

② 功能:肘关节病痛的治疗。

⑶.神门

① 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

② 功能:本穴能养心安神,可防治心痛、心烦、健忘、失眠等。

⑷.通里

① 定位: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

② 功能:本穴能安神宁心、通窍活络,对心痛、心悸怔仲、咽喉肿痛、失眠、腕臂痛有较好防治作用。

六、手太阳小肠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外侧后缘。

1、经脉循行:起于小指尺侧末端少泽,行于上肢外面尺侧,经肩胛、颈、目下到达耳前。颊部支脉: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头面五官疾病:耳聋、中耳炎、腮腺炎、扁桃体炎、目疾等。

⑵.经脉所过部位病:肩背疼痛、肘背疼痛等。

3、保健要穴:

⑴.后溪

① 定位:握拳,第五指掌关节后尺侧,横纹头赤白肉际。

② 功能:宁心安神、舒筋活络、散风清热,能防治急性腰扭伤、落枕、头项强痛、咽喉肿痛、牙痛等。

⑵.小海

① 定位:屈肘,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间凹陷中。

② 功能:肘臂疼痛、小指发麻等。

⑶.肩贞

① 定位:腋后皱襞上1寸。

② 功能:肩臂疼痛、肩周炎的必用穴。

⑷.天宗

① 定位:肩胛骨岗下窝的*。

② 功能:肩胛疼痛、气喘、肩背部软组织损伤等。

⑸.听宫

① 定位:耳屏前,张口凹陷处。

② 功能:宁神志,宣通耳窍,对耳聋、耳鸣、中耳炎、牙痛等有较好防治作用。

七、足太阳膀胱经:主要分布于腰背部及下肢外侧后缘。

1、经脉循行:起于目内眦,经头顶、颈部行于脊柱两侧,至下肢外侧后面,过外踝,到达足小趾外侧。

2、主治病变:

⑴.呼吸系统疾病:感冒、肺炎、支气管炎、肺结核等。

⑵.心血管系统疾病:心律不齐、心绞痛等。

⑶.消化系统疾病:肠炎、胃炎、痢疾、消化不良、溃疡、胃下垂、胆囊炎、肝炎等。

⑷.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闭经、痛经、月经不调、肾炎、盆腔炎等。

⑸.其他:神经衰弱、痔疮等。

⑹.经脉所过部位病:头痛、颈背痛、腰腿痛、风溼性关节炎等。

3、保健要穴:

⑴.肺俞

① 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肺的保健穴。可宣肺、平喘、理气,对肺功能失调引起的病变较好。

⑵.心俞

① 定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宁心安神,宽胸止痛,是心的常用保健穴。

⑶.肝俞

① 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肝的保健穴,能疏肝利胆,养血明目。

⑷.脾俞

① 定位: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人体气血化生之源——脾的保健穴。能健脾利溼,和胃降逆,可防治肢体乏力,背痛,腹胀腹泻等。

⑸.胃俞

① 定位: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和胃理气、化溼消滞,对胃痛纳少、腹胀肠鸣、呕吐、脾胃虚弱疗效较好。

⑹.肾俞

①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补肾壮腰,益精利溼,对阳痿、遗精、月经不调、耳鸣耳聋、水肿、腰痛有较好作用。

⑺.大肠俞

① 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对便秘、腹胀腹泻、腰痛有较好作用。

⑻.委中

① 定位:膕横纹*。

② 功能:主治腰背疼痛,“腰背委中求”。

⑼.承山

① 定位: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

② 功能:主要用于缓解肌肉疲劳、腰腿痛及痔疮,对便秘也有疗效。尤其对运动后的小腿酸乏、抽筋较好。

八、足少阴肾经:主要分布于下肢内侧后缘及胸腹部。

1、经脉循行:起于足小趾下,从足心行于下肢内面后侧,到达腹胸内侧。

2、主治病变:

⑴.泌尿生殖系统:阳痿、遗精、痛经、肾炎等;

⑵.五官疾病:耳聋、耳鸣、牙痛等;

⑶.其他:休克、中暑、中风等。

3、保健要穴:

⑴.涌泉

① 定位:足底前1/3处。

② 功能:人身第二长寿穴。对头痛、头晕、失眠、便秘等有较好作用,是口腔溃疡、高血压、心绞痛、糖尿病的较佳治疗穴位。

⑵.太溪

① 定位: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

② 功能:壮腰、健骨、益肾,可防治腰痛、月经不调、失眠、阳痿、遗精等。

九、手厥阴心包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内侧中线。

1、经脉循行:从 *** 外侧经胸,行于上肢内侧当中,到达中指末端。掌中支脉:从劳宫穴分出,沿无名指尺侧到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心血管疾病: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绞痛以及神经官能症等;

⑵.神经精神疾病:神经衰弱、精神*症等;

⑶.其他:胸闷、胃痛、呕吐、肘臂痛、掌心热等。

3、保健要穴:

⑴.内关

① 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② 功能:宽胸安神、和胃止痛、降逆止呕,对心痛、失眠、胸闷、心悸等多种心脏病有较好防治作用。被称为“随身携带的心脏药”。

⑵.中冲

① 定位:中指尖端的*。

② 功能:常用急救穴之一。能清心开窍,退热苏厥,对中风昏迷、心胸烦闷、热病中暑有一定功效。

十、手少阳三焦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外侧中线。

1、经脉循行:起于手无名指尺侧末端,行于上肢外侧当中,经肩上、颈部、耳后到达眉梢。耳部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到达目外眦,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五官疾病:偏头痛、面神经麻痹、耳鸣、咽炎、淋巴结肿大等;

⑵.经脉所过部位病:颈项痛、肩背痛、手背肿痛等。

3、保健要穴:

⑴.阳池

① 定位:腕背横纹中,指总伸肌腱尺侧缘凹陷中。

② 功能:舒筋、通络、解热,对肩臂痛、腕痛、扁桃体炎有较好防治作用。

⑵.外关

① 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② 功能:清热疏络,对肩臂痛、头痛、胁肋痛有效。

⑶.支沟

① 定位:腕背横纹上3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② 功能:理气解郁、疏通腑气,通经络,能较好的防治便秘、胁肋痛、耳鸣耳聋等。

⑷.肩髎

① 定位: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当肩髃穴后寸许的凹陷中。

② 功能:《针灸甲乙经》言:肩重不举,臂痛,肩髎主之。

十一、足少阳胆经:主要分布于下肢外侧中线,侧胸腹及侧头面。

1、经脉循行:起于目外眦,行于头顶、头顶外侧,颈部,经胸腰侧面至下肢外侧正中,到达第四趾外侧端。足背部支脉:从足临泣分出,沿第一、二跖骨之间,至大趾端大敦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肝胆疾病:胆绞痛、胆囊炎、肝炎等;

⑵.头面五官疾病:偏头痛、眼痛、颈项痛、牙痛、面神经麻痹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病:如肋痛、髋关节痛、膝关节痛等。

3、保健要穴:

⑴.风池

① 定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处。

② 功能:聪耳明目、醒脑开窍、疏风解热,对神经衰弱、落枕、耳鸣等有一定功效。

⑵.肩井

① 定位:大椎穴督脉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② 功能:能很好的缓解肩关节的紧张和肌肉僵硬,对牙疼、头项痛、肩背痛有效。

⑶.环跳

① 定位: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

② 功能:有较强的通经活络作用,对腰胯腿痛、中风偏瘫、风寒溼痹、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等有一定防治作用。

⑷.风市

① 定位:大腿外侧正中,膕横纹水平线上7寸。

② 简便定位:以手掌贴于大腿外,中指尖下是穴。

③ 功能:主治下肢痿痹、遍身瘙痒、脚气等。

⑸.阳陵泉

① 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② 功能:对慢性胃炎、泛酸有较好作用。与其下一寸处得胆囊穴相配,对胆囊炎的治疗和预防有较好作用。

十二、足厥阴肝经

1、经脉循行:起于足拇趾外侧端,行于小腿内侧,经大腿内面*,经前 *** 到达肋下。

2、主治病变:

⑴.泌尿生殖系统:痛经、崩漏、前列腺炎、膀胱炎、疝气痛等;

⑵.肝胆疾病: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肝脾肿大等;

⑶.其他:头顶痛、眩晕等。

3、保健要穴:

⑴.行间

① 定位:足背,第一二趾间缝纹端。

② 功能:主治头痛、目眩、痛经、月经不调等。

⑵.太冲

① 定位: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② 功能:治疗各种肝病的特效穴位。能够降血压、平肝清热、清利头目,对女性月经不调有很好疗效。

⑶.章门

① 定位:第十一肋端。

② 功能:健脾胃,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可治疗腹胀、胃脘痛、肋痛、呕吐等。

奇经八脉

一、督脉

1、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 *** ,向后行于脊柱的内部,上达顶后风府,进入脑内,上行巅顶,沿前额下行至鼻柱。

2、主要症候:脊柱强痛等。

3、保健要穴:

⑴.命门

①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与脐平。

② 功能:强腰补肾,壮阳。

⑵.风府

①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

② 功能:祛除头痛、眩晕等,对落枕有效。

⑶.百会

①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耳尖直上,头顶正中。

② 功能:降血压、健忘、防失眠,防阳气下陷。

⑴.神庭

① 定位: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② 功能:安神醒脑。

二、任脉:女性的雌激素。

1、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会 *** ,向上行于 *** 区,沿着腹内向上经关元等穴,到达咽喉部,上行绕唇,于人中处与督脉相接。

2、主要症候:疝气、带下、腹中结块、月经不调、不孕等。

3、保健要穴:

⑴.关元

① 定位:脐下3寸。

② 功能:人身第一性保健要穴。对女性不孕、月经不调疗效确切。

⑵.气海

① 定位:脐下1.5寸。

② 功能:人体性命之祖,强壮要穴。

⑶.神阙

① 定位:脐的中间。

② 功能:

⑷.中脘

① 定位:脐上4寸。

② 功能:脾胃之疾,无所不能。

⑵.膻中

① 定位:前正中线,平第四肋间隙。

② 功能:宽心理气。

中医经络养生理论?

人体治病,终究是离不开经脉的,无论哪种疗法,无论什么手段,其实最终都是通过气血的归经而产生疗效。下面我给大家介绍知识,希望对你有用!

  一、经络系统

1、定义:经络即人体气血执行的通道。

2、经络的基本作用:

1、经络具有联络脏腑和肢体的作用。如《灵枢·海论》中所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2、经络具有执行气血,濡养周身,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如《灵枢·本藏》中所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也”。

《灵枢·经脉》中言: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3、经络的组成:

经络,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脉:分别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组成。

络脉:络脉分为十五络、孙络和浮络。

十二正经:由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组成。

脏与腑,外属经,手与足,二六均。足太阳,属膀胱,足阳明,胃腑当,足少阳,属胆腑;足太阴,脾所主,足少阴,内属肾,足厥阴,肝之本。手太阳,为小肠,手阳明,是大肠,手少阳,三焦强,手太阴,即肺金,手少阴,内属心,手厥阴,胞络经。

任督二脉:

有任督,百脉王,前与后,分两行,前行短,后行长,滞则病,通则常。

4、十二经络分布规律:

十二经络中,互为表里关系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相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相接;同名的阴经与阴经,在腹*相接。

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

六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

三阴经:上肢为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包络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下肢在足内踝下,为足厥阴肝经在前,足太阴脾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过内踝上8寸后,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三阳经:上肢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后;下肢为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足太阳膀胱经在后。

足少阴肾经:胸中线旁开2寸,腹中线旁开0.5寸。

足太阴脾经:胸中线旁开6寸,腹中线旁开4寸。

足阳明胃经:胸中线旁开4寸,腹中线旁开2寸。

足太阳膀胱经:背部正中线旁开3寸和1.5寸。

足少阳胆经:体侧。

5、十二时辰经脉流注顺序:

  二、经脉循行及重要作用

一、手太阴肺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内侧前缘。

1、经脉循行:循行于上胸外侧,行于上肢内侧面桡侧,到达拇指末端。

腕后支脉:从列却穴分出,走向食指桡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呼吸系统疾病:如急慢性支气管炎、咳嗽、胸痛、气喘、咯血等;

⑵.五官疾病:如咽炎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疾病:如掌心热、上肢前外侧缘疼痛等。

3、保健要穴:

⑴.中府

① 定位:胸前臂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

② 功能:宣肺理气、平喘止咳,增强肺脏功能。

⑵.列却

①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② 简便取穴:两手虎口自然交叉,一手食指按于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手指尖下是穴。

③ 功能:防治咽喉肿痛、气喘咳血、*胀满、牙痛、头痛、项强等。

⑶.少商

①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

② 功能:清热、利咽、开窍,对发热、昏迷、咽喉肿痛、咳嗽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⑷.太渊

① 定位:掌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桡侧凹陷中。

② 功能:清肺利咽、通畅经络,防治肺部、咽喉疾病。

二、手阳明大肠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外侧前缘

1、经脉循行:起于食指桡侧末端,行于上肢外面桡侧,经肩前、颈部、下齿到达鼻旁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发烧、咳嗽、头痛等;

⑵.头面五官疾病:面部痉挛、面瘫、颈部淋巴结肿大、耳鸣、耳聋、鼻窦炎等;

⑶.过敏性面板病:如面板瘙痒等;

⑷.经脉所过部位病:手指手臂肿痛、肘、肩肿痛

3、保健要穴:

⑴.合谷

① 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② 简便取穴:一手拇指指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③ 功能:保健要穴。可醒脑开窍,疏风清热,镇痛通络,可防治头面疾病,五官疾病。

⑵.曲池

① 定位:屈肘取穴,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② 功能:清热利溼,祛风解表,调和营卫,对上肢不遂、高血压、咽喉肿痛有较好疗效。本穴具有调整血压、固齿,防止老年人视力衰退的功效。

⑶.手三里

① 定位: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曲池穴下约2寸是穴。

② 功能:缓解上肢疲劳、酸痛。

⑷.迎香

① 定位: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

② 功能:清热散风,通鼻窍。

三、足阳明胃经:

1、经脉循行:起于目下,经面一周,行于颈前及胸腹前,至下肢外侧前面,到达次趾外侧末端。足背部支脉:从足背上冲阳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胃下垂、肠麻痹、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⑵.头面五官疾病,如头痛、牙痛、面神经麻痹、腮腺炎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病:如胸痛、膝关节痛、下肢痿痹、偏瘫等。

⑷.其他疾病:神经衰弱、身体虚弱、乳腺炎等。

3、保健要穴:

⑴.足三里

① 定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② 功能:本穴为全身性强壮要穴,可健脾胃,助消化,益气增力,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和抗病机能。对所有的消化系统疾病均有较好疗效。

⑵.梁丘

① 定位:在骼前上棘与髌骨外缘连线上2寸。

② 功能:一般肠胃病的常用穴,对急性胃痛有较好作用。

⑶.天枢

① 定位:脐旁2寸。

② 功能:便秘常用穴,对恶心、闹肚子、腹胀肠鸣、月经不调等有效。

⑷.四白

① 定位:目直视,瞳孔直下,眶下孔凹陷中。

② 功能:头痛眩晕、眼疾、美白养颜。又称“养颜穴”。

⑸.地仓

① 定位:口角旁0.4寸,巨髎穴直下取之。

② 功能:疏风通络,可防治口咽,流涎,口角㖞斜等。

四、足太阴脾经:主要分布于胸腹和下肢内侧前缘。

1、经脉循行:起于足大趾内侧末端隐白,行于小腿内面前侧,经小腿*、大腿内面前侧,到达腹、胸前外侧。胃部支脉:上行过横膈,流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不良、肠麻痹、腹泻、便秘、胃肠功能紊乱等;

⑵.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盆腔炎、前列腺炎、遗精、阳痿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病:如下肢瘫痪、风溼性关节炎等。

3、保健要穴:

⑴.太白

① 定位:第一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大脚趾骨节后下方凹陷中,脚背脚底交界的地方。

② 功能:对脾虚引起的全身乏力,食欲不佳,腹胀,大便稀等有较好作用。亦可补后天之本,增强体质。

⑵.三阴交

① 定位: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② 功能:三阴交是脾经、肾经、肝经交处,又名“女三里”,对所有的妇科病有效。三阴交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通利又能收摄,能活血又能止血,能滋阴又能利溼。三阴交对增强腹腔诸脏器,特别是生殖系统的健康有重要作用。能防治肠鸣腹泻、腹胀、月经不调、带下、阳痿、遗精、遗尿、失眠、疝气、不孕等。

⑶.阴陵泉

① 定位:胫骨内侧,髁骨下缘凹陷中。

② 功能:与三阴交相似,常配合使用。

⑷.血海

① 定位:髌骨内上缘上2寸。

② 简便取穴:屈膝,术者左手按于患者右膝上,四指直上,拇指呈45°角直下,手指尖处事穴。同理取左边穴。

③ 功能:本穴能调和气血、祛风胜溼,可防治月经不调、崩漏、经闭、溼疹、膝关节痛等。

五、手少阴心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内侧后缘。

1、经脉循行:从腋下,行于上肢内面尺侧,到达小指桡侧末端少冲。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心血管疾病:心律不齐、心绞痛等。

⑵.神经精神疾病:神经衰弱、精神*症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病:肋痛、肘臂痛等。

3、保健要穴:

⑴.极泉

① 定位:腋窝正中,腋动脉搏动处。

② 功能:冠心病、肺心病的治疗穴。

⑵.少海

① 定位:屈肘,当肘横纹内端与肱骨上髁连线之中点。

② 功能:肘关节病痛的治疗。

⑶.神门

① 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

② 功能:本穴能养心安神,可防治心痛、心烦、健忘、失眠等。

⑷.通里

① 定位: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

② 功能:本穴能安神宁心、通窍活络,对心痛、心悸怔仲、咽喉肿痛、失眠、腕臂痛有较好防治作用。

六、手太阳小肠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外侧后缘。

1、经脉循行:起于小指尺侧末端少泽,行于上肢外面尺侧,经肩胛、颈、目下到达耳前。颊部支脉: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头面五官疾病:耳聋、中耳炎、腮腺炎、扁桃体炎、目疾等。

⑵.经脉所过部位病:肩背疼痛、肘背疼痛等。

3、保健要穴:

⑴.后溪

① 定位:握拳,第五指掌关节后尺侧,横纹头赤白肉际。

② 功能:宁心安神、舒筋活络、散风清热,能防治急性腰扭伤、落枕、头项强痛、咽喉肿痛、牙痛等。

⑵.小海

① 定位:屈肘,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间凹陷中。

② 功能:肘臂疼痛、小指发麻等。

⑶.肩贞

① 定位:腋后皱襞上1寸。

② 功能:肩臂疼痛、肩周炎的必用穴。

⑷.天宗

① 定位:肩胛骨岗下窝的*。

② 功能:肩胛疼痛、气喘、肩背部软组织损伤等。

⑸.听宫

① 定位:耳屏前,张口凹陷处。

② 功能:宁神志,宣通耳窍,对耳聋、耳鸣、中耳炎、牙痛等有较好防治作用。

七、足太阳膀胱经:主要分布于腰背部及下肢外侧后缘。

1、经脉循行:起于目内眦,经头顶、颈部行于脊柱两侧,至下肢外侧后面,过外踝,到达足小趾外侧。

2、主治病变:

⑴.呼吸系统疾病:感冒、肺炎、支气管炎、肺结核等。

⑵.心血管系统疾病:心律不齐、心绞痛等。

⑶.消化系统疾病:肠炎、胃炎、痢疾、消化不良、溃疡、胃下垂、胆囊炎、肝炎等。

⑷.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闭经、痛经、月经不调、肾炎、盆腔炎等。

⑸.其他:神经衰弱、痔疮等。

⑹.经脉所过部位病:头痛、颈背痛、腰腿痛、风溼性关节炎等。

3、保健要穴:

⑴.肺俞

① 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肺的保健穴。可宣肺、平喘、理气,对肺功能失调引起的病变较好。

⑵.心俞

① 定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宁心安神,宽胸止痛,是心的常用保健穴。

⑶.肝俞

① 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肝的保健穴,能疏肝利胆,养血明目。

⑷.脾俞

① 定位: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人体气血化生之源——脾的保健穴。能健脾利溼,和胃降逆,可防治肢体乏力,背痛,腹胀腹泻等。

⑸.胃俞

① 定位: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和胃理气、化溼消滞,对胃痛纳少、腹胀肠鸣、呕吐、脾胃虚弱疗效较好。

⑹.肾俞

①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补肾壮腰,益精利溼,对阳痿、遗精、月经不调、耳鸣耳聋、水肿、腰痛有较好作用。

⑺.大肠俞

① 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对便秘、腹胀腹泻、腰痛有较好作用。

⑻.委中

① 定位:膕横纹*。

② 功能:主治腰背疼痛,“腰背委中求”。

⑼.承山

① 定位: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

② 功能:主要用于缓解肌肉疲劳、腰腿痛及痔疮,对便秘也有疗效。尤其对运动后的小腿酸乏、抽筋较好。

八、足少阴肾经:主要分布于下肢内侧后缘及胸腹部。

1、经脉循行:起于足小趾下,从足心行于下肢内面后侧,到达腹胸内侧。

2、主治病变:

⑴.泌尿生殖系统:阳痿、遗精、痛经、肾炎等;

⑵.五官疾病:耳聋、耳鸣、牙痛等;

⑶.其他:休克、中暑、中风等。

3、保健要穴:

⑴.涌泉

① 定位:足底前1/3处。

② 功能:人身第二长寿穴。对头痛、头晕、失眠、便秘等有较好作用,是口腔溃疡、高血压、心绞痛、糖尿病的较佳治疗穴位。

⑵.太溪

① 定位: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

② 功能:壮腰、健骨、益肾,可防治腰痛、月经不调、失眠、阳痿、遗精等。

九、手厥阴心包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内侧中线。

1、经脉循行:从 *** 外侧经胸,行于上肢内侧当中,到达中指末端。掌中支脉:从劳宫穴分出,沿无名指尺侧到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心血管疾病: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绞痛以及神经官能症等;

⑵.神经精神疾病:神经衰弱、精神*症等;

⑶.其他:胸闷、胃痛、呕吐、肘臂痛、掌心热等。

3、保健要穴:

⑴.内关

① 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② 功能:宽胸安神、和胃止痛、降逆止呕,对心痛、失眠、胸闷、心悸等多种心脏病有较好防治作用。被称为“随身携带的心脏药”。

⑵.中冲

① 定位:中指尖端的*。

② 功能:常用急救穴之一。能清心开窍,退热苏厥,对中风昏迷、心胸烦闷、热病中暑有一定功效。

十、手少阳三焦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外侧中线。

1、经脉循行:起于手无名指尺侧末端,行于上肢外侧当中,经肩上、颈部、耳后到达眉梢。耳部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到达目外眦,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五官疾病:偏头痛、面神经麻痹、耳鸣、咽炎、淋巴结肿大等;

⑵.经脉所过部位病:颈项痛、肩背痛、手背肿痛等。

3、保健要穴:

⑴.阳池

① 定位:腕背横纹中,指总伸肌腱尺侧缘凹陷中。

② 功能:舒筋、通络、解热,对肩臂痛、腕痛、扁桃体炎有较好防治作用。

⑵.外关

① 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② 功能:清热疏络,对肩臂痛、头痛、胁肋痛有效。

⑶.支沟

① 定位:腕背横纹上3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② 功能:理气解郁、疏通腑气,通经络,能较好的防治便秘、胁肋痛、耳鸣耳聋等。

⑷.肩髎

① 定位: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当肩髃穴后寸许的凹陷中。

② 功能:《针灸甲乙经》言:肩重不举,臂痛,肩髎主之。

十一、足少阳胆经:主要分布于下肢外侧中线,侧胸腹及侧头面。

1、经脉循行:起于目外眦,行于头顶、头顶外侧,颈部,经胸腰侧面至下肢外侧正中,到达第四趾外侧端。足背部支脉:从足临泣分出,沿第一、二跖骨之间,至大趾端大敦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肝胆疾病:胆绞痛、胆囊炎、肝炎等;

⑵.头面五官疾病:偏头痛、眼痛、颈项痛、牙痛、面神经麻痹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病:如肋痛、髋关节痛、膝关节痛等。

3、保健要穴:

⑴.风池

① 定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处。

② 功能:聪耳明目、醒脑开窍、疏风解热,对神经衰弱、落枕、耳鸣等有一定功效。

⑵.肩井

① 定位:大椎穴督脉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② 功能:能很好的缓解肩关节的紧张和肌肉僵硬,对牙疼、头项痛、肩背痛有效。

⑶.环跳

① 定位: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

② 功能:有较强的通经活络作用,对腰胯腿痛、中风偏瘫、风寒溼痹、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等有一定防治作用。

⑷.风市

① 定位:大腿外侧正中,膕横纹水平线上7寸。

② 简便定位:以手掌贴于大腿外,中指尖下是穴。

③ 功能:主治下肢痿痹、遍身瘙痒、脚气等。

⑸.阳陵泉

① 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② 功能:对慢性胃炎、泛酸有较好作用。与其下一寸处得胆囊穴相配,对胆囊炎的治疗和预防有较好作用。

十二、足厥阴肝经

1、经脉循行:起于足拇趾外侧端,行于小腿内侧,经大腿内面*,经前 *** 到达肋下。

2、主治病变:

⑴.泌尿生殖系统:痛经、崩漏、前列腺炎、膀胱炎、疝气痛等;

⑵.肝胆疾病: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肝脾肿大等;

⑶.其他:头顶痛、眩晕等。

3、保健要穴:

⑴.行间

① 定位:足背,第一二趾间缝纹端。

② 功能:主治头痛、目眩、痛经、月经不调等。

⑵.太冲

① 定位: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② 功能:治疗各种肝病的特效穴位。能够降血压、平肝清热、清利头目,对女性月经不调有很好疗效。

⑶.章门

① 定位:第十一肋端。

② 功能:健脾胃,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可治疗腹胀、胃脘痛、肋痛、呕吐等。

奇经八脉

一、督脉

1、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 *** ,向后行于脊柱的内部,上达顶后风府,进入脑内,上行巅顶,沿前额下行至鼻柱。

2、主要症候:脊柱强痛等。

3、保健要穴:

⑴.命门

①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与脐平。

② 功能:强腰补肾,壮阳。

⑵.风府

①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

② 功能:祛除头痛、眩晕等,对落枕有效。

⑶.百会

①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耳尖直上,头顶正中。

② 功能:降血压、健忘、防失眠,防阳气下陷。

⑴.神庭

① 定位: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② 功能:安神醒脑。

二、任脉:女性的雌激素。

1、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会 *** ,向上行于 *** 区,沿着腹内向上经关元等穴,到达咽喉部,上行绕唇,于人中处与督脉相接。

2、主要症候:疝气、带下、腹中结块、月经不调、不孕等。

3、保健要穴:

⑴.关元

① 定位:脐下3寸。

② 功能:人身第一性保健要穴。对女性不孕、月经不调疗效确切。

⑵.气海

① 定位:脐下1.5寸。

② 功能:人体性命之祖,强壮要穴。

⑶.神阙

① 定位:脐的中间。

② 功能:

⑷.中脘

① 定位:脐上4寸。

② 功能:脾胃之疾,无所不能。

⑵.膻中

① 定位:前正中线,平第四肋间隙。

② 功能:宽心理气。

中医养生知识点都有哪些内容?

中医养生是一种传统的治疗养生方法,只要是用于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等,从而使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康,让自己能够延年益寿。中医养生是古代医学的精华,我们需要广泛的宣传和发扬,下面让我们先来看看点中医养生的知识点吧。
中医养生主要有以下几点知识
1、调节饮食:

脾胃是后天之本,若饮食不节制,会轻易伤到脾胃,容易造成多病早衰。

2、经常运动: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经常保持运动可以使人们保持经历充沛,达到身强体壮的效果。

3、多吃良药:

良药对人们治疗疾病、延年益寿有着神奇的功效。

4、温顺性情:

保持良好的心态、平和的性情对于自己的心态和身体都有莫大的好处。

5、适饮药酒:

药酒往往可以帮助人们排除烦躁的思绪,同时还可以提高睡眠质量。

6、均衡营养:

平时饮食尽量做到面面俱到,荤素合理。

中医养生观念
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1. 未病先防、未老先养。

2.天人相应、形神兼具。

3.调整阴阳、补偏救弊。

4. 动静有常、和谐适度。

养生影响因素
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上古天真论中的养德,主要是体现在合同与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才能有利于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而长生不老和福寿无疆的理想境界,必须是从生活方式病和社会方式病入手转变,必须从人类的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根本点改造好,将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负增长的下士,力挽狂澜地改造好和奋起直追,将庶人(中士)和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比较优越的上士们一起,向贤人、圣人、至人、真人、神圣人的福寿无疆境界利己利他,这就是合同与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和此其道生促成的科学*成果。

养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进行有规律的运动。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养生要求我们要培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波动,和情感不稳定。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养生注意事项
1.常运动

人是有机的整体,常运动会使精力充沛,身体健壮。早在汉代,华佗就倡导锻炼强身以防病。他指出:“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但勿多极”,提醒人们经常活动筋骨以祛病延年。

2.顺性情

指要健康长寿,须按年龄规律自身颐养。孙思邈分析老年人说:“人年五十以上,阳年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前失后,与居怠惰,计授皆不称心。视听不稳,多退少进,日月不等,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嗔怒,性情变异。”这就告诉我们,人在进入老年期后,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形态的变化,我们要爱护、体贴老人,顺其性情以调之,以利他们尽享天年。

3.服药饵

人生在世,享赋各异,况病魔无情,难免伤人。因此,服食药饵也是养生学内容之一。古人重视服药饵来防病治病,养生延年,并拟定了许多延年益寿的药饵、药方。但是,养生不可单靠服药饵,否则,“虽常服药饵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中医养生知识点都有哪些内容?

中医养生是一种传统的治疗养生方法,只要是用于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等,从而使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康,让自己能够延年益寿。中医养生是古代医学的精华,我们需要广泛的宣传和发扬,下面让我们先来看看点中医养生的知识点吧。
中医养生主要有以下几点知识
1、调节饮食:

脾胃是后天之本,若饮食不节制,会轻易伤到脾胃,容易造成多病早衰。

2、经常运动: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经常保持运动可以使人们保持经历充沛,达到身强体壮的效果。

3、多吃良药:

良药对人们治疗疾病、延年益寿有着神奇的功效。

4、温顺性情:

保持良好的心态、平和的性情对于自己的心态和身体都有莫大的好处。

5、适饮药酒:

药酒往往可以帮助人们排除烦躁的思绪,同时还可以提高睡眠质量。

6、均衡营养:

平时饮食尽量做到面面俱到,荤素合理。

中医养生观念
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1. 未病先防、未老先养。

2.天人相应、形神兼具。

3.调整阴阳、补偏救弊。

4. 动静有常、和谐适度。

养生影响因素
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上古天真论中的养德,主要是体现在合同与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才能有利于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而长生不老和福寿无疆的理想境界,必须是从生活方式病和社会方式病入手转变,必须从人类的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根本点改造好,将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负增长的下士,力挽狂澜地改造好和奋起直追,将庶人(中士)和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比较优越的上士们一起,向贤人、圣人、至人、真人、神圣人的福寿无疆境界利己利他,这就是合同与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和此其道生促成的科学*成果。

养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进行有规律的运动。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养生要求我们要培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波动,和情感不稳定。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养生注意事项
1.常运动

人是有机的整体,常运动会使精力充沛,身体健壮。早在汉代,华佗就倡导锻炼强身以防病。他指出:“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但勿多极”,提醒人们经常活动筋骨以祛病延年。

2.顺性情

指要健康长寿,须按年龄规律自身颐养。孙思邈分析老年人说:“人年五十以上,阳年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前失后,与居怠惰,计授皆不称心。视听不稳,多退少进,日月不等,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嗔怒,性情变异。”这就告诉我们,人在进入老年期后,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形态的变化,我们要爱护、体贴老人,顺其性情以调之,以利他们尽享天年。

3.服药饵

人生在世,享赋各异,况病魔无情,难免伤人。因此,服食药饵也是养生学内容之一。古人重视服药饵来防病治病,养生延年,并拟定了许多延年益寿的药饵、药方。但是,养生不可单靠服药饵,否则,“虽常服药饵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中医有哪些养生的常识:中医基本常识

中医养生,历史悠久,渊源极深。在中医第一部经典巨作中,就提到了很多的中医养生方法。那么,中医有哪些养生的常识呢?下面跟着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医养生的常识

  中医养生的常识 生活规律顺应自然

养生专家说,中医讲究天人合一,一年有寒、热、温、凉,自然界有风、寒、暑、湿、燥、火,所以要“动作以避寒,隐居以避暑”,和于四时,顺应自然之气。尤其年老体弱者,更应适宜寒暑,“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早晨活动不宜过早,以见到阳光为宜。冬季三九天,多在室内活动,以免寒气伤阳。夏季三伏天,避暑要及时,但也不宜过凉。总之,人要适应自然,生活要规律,寒温要适度。

  中医养生的常识 动脑动手形神受益

养生专家认为,健康需要活动,但必须适当,不可劳倦过度,尤其是老年人和病人,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他多年来的活动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每天早晚各慢走一公里,坚持不懈;二是坚持门诊看病,为病人解除了病痛,他内心无比欣慰,也有益于脑力活动,一举多得。三是在带徒弟和传承学术经验中,他感受到为中医药事业培养人才的责任感,内心充实和满足,同时也启发他经常思考问题,增强了思维分析能力,加上常与青年人相处,增加了活力,振奋了精神。四是练习书法,他以练习楷书为主,一笔一划,一丝不苟,使人心静、神安、志定,既陶冶了情操,也活动了肢体,达到形神受益。

  中医养生的常识 揉搓经穴养生防病

养生专家非常重视经穴,常以指代针揉搓经穴养生治病。他每日睡前和起床时,常用手指揉搓百会穴及头面部,以促进头面部血液循环;揉搓涌泉穴、膻中穴以补肾、强心、健脑;揉搓听宫、耳门、颅息等穴以助听力;揉搓童子髎、睛明穴以增强视力;揉搓迎香、风池穴以防感冒;指压足三里、内关、中脘、气海等穴,以增强胃肠消化吸收功能。每个穴位揉搓按压50~100次,四肢和腹部穴位揉压150次。他还时常叩叩牙齿,以强齿和促进消化液的分泌。他说,通过20多年的穴位揉搓按压,确实收到了行气血、调营卫、益心脑、防外邪、强耳目的效果。

  中医养生的常识 饮食有节定时定量定性

养生专家的饮食有三个原则:定时、定量、定性。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他坚持每日三餐按时就餐;定量是三餐不过饱,以八成饱为宜,尤其晚餐食少,以易于消化吸收;定性是粗细粮配合,蔬菜水果搭配,吃后以能消化吸收、腹部舒适为准。他爱吃面条,尤其爱吃稀软的带汤水的面条,面条可用细粮也可用杂面,再放些青菜之类,既有营养又易于消化。他常嘱咐病人注意食疗,如晚餐喝粥适当加入红枣、薏苡仁、核桃仁、山药等以增强脾胃功能,还要结合大便情况对饮食进行调整,以保持大便通畅,每日一次。

  中医养生的常识 情志安宁气血通畅

养生专家说,喜、怒、忧、思、悲、恐、惊是生活中难以避免的,但只要生活中加强修养、爱好广泛、宽宏大量、不记得失恩怨、遇事不躁,就能心静志安,乐观宽宏。情志安宁,气血通畅,人就健康长寿。正如书中所说:“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他谦虚地说,我只初步做到了一些,但这确是养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必做又较难做到的。

  2017年春季中医养生的常识

1、御寒防风莫忽视

冬三月草木凋零、冰冻虫伏,人体新陈代谢相应变慢,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也特别容易损阳气,春季养生保健别急着减衣服。稍受风寒,易发宿疾。

2、饮食调养是关键

春季养生保健的饮食基本原则应该是以“藏热量”为主,因此,冬季宜多食羊肉、狗肉、鹅肉、鸭肉、萝卜、核桃、栗子、白薯等。宜选用甘辛、性温清淡可口的食物,忌食油腻、生冷、酸涩、粘硬和大辛大热之品,防止助热生火。

3、锻炼运动很重要

春季养生保健运动锻炼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生命在于运动。动则养形,活则血流。有规律的活动,适当的运动,这是古往今来长寿的秘诀。不过“动”有主动、被动之分,为适应春季之生气,当以主动运动,持之以恒为主要。

4、精神调养很有益

春季养生保健精神调养非常有益,除保持精神上的安静以外,在神藏于内时还要学会及时调摄不良情绪,当处于紧张、激动、焦虑、抑郁等状态时,应尽快恢复心理平静。

  2017春季饮食养生的方法

早春 吃点葱姜蒜

阴寒渐退,阳气开始升发,乍暖乍寒。根据“春夏养阳”的理论,此时可适当吃些葱、姜、蒜、韭菜、芥末,不仅能祛散阴寒,助春阳升发,而其中所含的有效成分,还具有杀菌防病的功效,此时宜少吃性寒食品。

仲春 多吃野菜

古人云,春应在肝。肝亢可伤脾,影响脾胃运化。此时可适当进食大枣、蜂蜜、锅巴之类滋补脾胃的食物,少吃过酸或油腻等不易消化的食物。这时正值各种既富含营养又有疗疾作用的野菜繁茂荣盛之时,如荠菜、马齿苋、鱼腥草、蕨菜、竹笋、香椿等,应不失时机地择食。

暮春 要吃得清淡

气温日渐升高,此时应以清淡饮食为主,在适当进食优质蛋白类食物及蔬果之外,可饮用绿豆汤、赤豆汤、酸梅汤以及绿茶,防止体内积热。不宜进食羊肉、狗肉、麻辣火锅以及辣椒、花椒、胡椒等大辛大热之品,以防邪热化火,变发疮痈疖肿等疾病。

猜你感兴趣的文章:

1.中医养生小知识大全

2.秋季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3.中药养生的常用知识

4.如何学习中医养生

5.中医养生之冬季篇

6.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7.冬季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有哪些

中医有哪些养生的常识:中医基本常识

中医养生,历史悠久,渊源极深。在中医第一部经典巨作中,就提到了很多的中医养生方法。那么,中医有哪些养生的常识呢?下面跟着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医养生的常识

  中医养生的常识 生活规律顺应自然

养生专家说,中医讲究天人合一,一年有寒、热、温、凉,自然界有风、寒、暑、湿、燥、火,所以要“动作以避寒,隐居以避暑”,和于四时,顺应自然之气。尤其年老体弱者,更应适宜寒暑,“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早晨活动不宜过早,以见到阳光为宜。冬季三九天,多在室内活动,以免寒气伤阳。夏季三伏天,避暑要及时,但也不宜过凉。总之,人要适应自然,生活要规律,寒温要适度。

  中医养生的常识 动脑动手形神受益

养生专家认为,健康需要活动,但必须适当,不可劳倦过度,尤其是老年人和病人,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他多年来的活动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每天早晚各慢走一公里,坚持不懈;二是坚持门诊看病,为病人解除了病痛,他内心无比欣慰,也有益于脑力活动,一举多得。三是在带徒弟和传承学术经验中,他感受到为中医药事业培养人才的责任感,内心充实和满足,同时也启发他经常思考问题,增强了思维分析能力,加上常与青年人相处,增加了活力,振奋了精神。四是练习书法,他以练习楷书为主,一笔一划,一丝不苟,使人心静、神安、志定,既陶冶了情操,也活动了肢体,达到形神受益。

  中医养生的常识 揉搓经穴养生防病

养生专家非常重视经穴,常以指代针揉搓经穴养生治病。他每日睡前和起床时,常用手指揉搓百会穴及头面部,以促进头面部血液循环;揉搓涌泉穴、膻中穴以补肾、强心、健脑;揉搓听宫、耳门、颅息等穴以助听力;揉搓童子髎、睛明穴以增强视力;揉搓迎香、风池穴以防感冒;指压足三里、内关、中脘、气海等穴,以增强胃肠消化吸收功能。每个穴位揉搓按压50~100次,四肢和腹部穴位揉压150次。他还时常叩叩牙齿,以强齿和促进消化液的分泌。他说,通过20多年的穴位揉搓按压,确实收到了行气血、调营卫、益心脑、防外邪、强耳目的效果。

  中医养生的常识 饮食有节定时定量定性

养生专家的饮食有三个原则:定时、定量、定性。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他坚持每日三餐按时就餐;定量是三餐不过饱,以八成饱为宜,尤其晚餐食少,以易于消化吸收;定性是粗细粮配合,蔬菜水果搭配,吃后以能消化吸收、腹部舒适为准。他爱吃面条,尤其爱吃稀软的带汤水的面条,面条可用细粮也可用杂面,再放些青菜之类,既有营养又易于消化。他常嘱咐病人注意食疗,如晚餐喝粥适当加入红枣、薏苡仁、核桃仁、山药等以增强脾胃功能,还要结合大便情况对饮食进行调整,以保持大便通畅,每日一次。

  中医养生的常识 情志安宁气血通畅

养生专家说,喜、怒、忧、思、悲、恐、惊是生活中难以避免的,但只要生活中加强修养、爱好广泛、宽宏大量、不记得失恩怨、遇事不躁,就能心静志安,乐观宽宏。情志安宁,气血通畅,人就健康长寿。正如书中所说:“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他谦虚地说,我只初步做到了一些,但这确是养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必做又较难做到的。

  2017年春季中医养生的常识

1、御寒防风莫忽视

冬三月草木凋零、冰冻虫伏,人体新陈代谢相应变慢,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也特别容易损阳气,春季养生保健别急着减衣服。稍受风寒,易发宿疾。

2、饮食调养是关键

春季养生保健的饮食基本原则应该是以“藏热量”为主,因此,冬季宜多食羊肉、狗肉、鹅肉、鸭肉、萝卜、核桃、栗子、白薯等。宜选用甘辛、性温清淡可口的食物,忌食油腻、生冷、酸涩、粘硬和大辛大热之品,防止助热生火。

3、锻炼运动很重要

春季养生保健运动锻炼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生命在于运动。动则养形,活则血流。有规律的活动,适当的运动,这是古往今来长寿的秘诀。不过“动”有主动、被动之分,为适应春季之生气,当以主动运动,持之以恒为主要。

4、精神调养很有益

春季养生保健精神调养非常有益,除保持精神上的安静以外,在神藏于内时还要学会及时调摄不良情绪,当处于紧张、激动、焦虑、抑郁等状态时,应尽快恢复心理平静。

  2017春季饮食养生的方法

早春 吃点葱姜蒜

阴寒渐退,阳气开始升发,乍暖乍寒。根据“春夏养阳”的理论,此时可适当吃些葱、姜、蒜、韭菜、芥末,不仅能祛散阴寒,助春阳升发,而其中所含的有效成分,还具有杀菌防病的功效,此时宜少吃性寒食品。

仲春 多吃野菜

古人云,春应在肝。肝亢可伤脾,影响脾胃运化。此时可适当进食大枣、蜂蜜、锅巴之类滋补脾胃的食物,少吃过酸或油腻等不易消化的食物。这时正值各种既富含营养又有疗疾作用的野菜繁茂荣盛之时,如荠菜、马齿苋、鱼腥草、蕨菜、竹笋、香椿等,应不失时机地择食。

暮春 要吃得清淡

气温日渐升高,此时应以清淡饮食为主,在适当进食优质蛋白类食物及蔬果之外,可饮用绿豆汤、赤豆汤、酸梅汤以及绿茶,防止体内积热。不宜进食羊肉、狗肉、麻辣火锅以及辣椒、花椒、胡椒等大辛大热之品,以防邪热化火,变发疮痈疖肿等疾病。

猜你感兴趣的文章:

1.中医养生小知识大全

2.秋季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3.中药养生的常用知识

4.如何学习中医养生

5.中医养生之冬季篇

6.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7.冬季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有哪些

中医养生学是什么

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如何通过养生方法来调整身体、保持健康、预防疾病的学科。中医养生学强调人体与自然界、社会环境的和谐关系,倡导“天人合一”的观念,注重个体的内外平衡,全面调养身心。

中医养生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阴阳平衡:中医养生学认为人体内外存在着阴阳两种对立但又互相依存的力量,阴阳的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通过调整饮食、作息、情绪等方面的因素,保持阴阳平衡,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五行调养:中医养生学中的五行理论强调人体与自然界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合理安排饮食、锻炼、作息等,以促进五脏功能的协调和身体的健康。

调理气血:中医养生学认为气血是人体正常运行的基本物质,保持气血的流通畅通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通过调整饮食、运动、按摩、中药等方式,促进气血的平衡和正常循环。

祛病强身:中医养生学注重预防,提倡积极的生活方式和自我调理,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同时,在疾病出现时,通过中医养生的方法,促进康复和修复。

中医养生学强调个体化的养生方法,注重因人而异的个体差异。通过面诊、脉诊、问诊等方法,结合个体的体质、环境、生活习惯等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养生方案。

总之,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倡导个体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过调整饮食、作息、情绪等方面的因素来保持身心健康、预防疾病。中医养生学的理念和方法对于现代人追求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中医养生学是什么

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如何通过养生方法来调整身体、保持健康、预防疾病的学科。中医养生学强调人体与自然界、社会环境的和谐关系,倡导“天人合一”的观念,注重个体的内外平衡,全面调养身心。

中医养生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阴阳平衡:中医养生学认为人体内外存在着阴阳两种对立但又互相依存的力量,阴阳的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通过调整饮食、作息、情绪等方面的因素,保持阴阳平衡,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五行调养:中医养生学中的五行理论强调人体与自然界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合理安排饮食、锻炼、作息等,以促进五脏功能的协调和身体的健康。

调理气血:中医养生学认为气血是人体正常运行的基本物质,保持气血的流通畅通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通过调整饮食、运动、按摩、中药等方式,促进气血的平衡和正常循环。

祛病强身:中医养生学注重预防,提倡积极的生活方式和自我调理,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同时,在疾病出现时,通过中医养生的方法,促进康复和修复。

中医养生学强调个体化的养生方法,注重因人而异的个体差异。通过面诊、脉诊、问诊等方法,结合个体的体质、环境、生活习惯等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养生方案。

总之,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倡导个体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过调整饮食、作息、情绪等方面的因素来保持身心健康、预防疾病。中医养生学的理念和方法对于现代人追求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中医养生学是什么

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如何通过养生方法来调整身体、保持健康、预防疾病的学科。中医养生学强调人体与自然界、社会环境的和谐关系,倡导“天人合一”的观念,注重个体的内外平衡,全面调养身心。

中医养生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阴阳平衡:中医养生学认为人体内外存在着阴阳两种对立但又互相依存的力量,阴阳的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通过调整饮食、作息、情绪等方面的因素,保持阴阳平衡,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五行调养:中医养生学中的五行理论强调人体与自然界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合理安排饮食、锻炼、作息等,以促进五脏功能的协调和身体的健康。

调理气血:中医养生学认为气血是人体正常运行的基本物质,保持气血的流通畅通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通过调整饮食、运动、按摩、中药等方式,促进气血的平衡和正常循环。

祛病强身:中医养生学注重预防,提倡积极的生活方式和自我调理,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同时,在疾病出现时,通过中医养生的方法,促进康复和修复。

中医养生学强调个体化的养生方法,注重因人而异的个体差异。通过面诊、脉诊、问诊等方法,结合个体的体质、环境、生活习惯等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养生方案。

总之,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倡导个体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过调整饮食、作息、情绪等方面的因素来保持身心健康、预防疾病。中医养生学的理念和方法对于现代人追求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中医养生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010-05-03 19:02:14 来自: cai125(华夏中医论坛)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78399841.html?push=keyword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是我们很多人认可的,在《黄帝内经》中提到了“养生”, “故智者知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这里面提到的养生意思更为具体,更能让人有直接的感受和理解。

  第一点:“顺四时而适寒暑”,这里的“顺四时”就是顺应春夏秋冬的各种变化;“适寒暑”就是说你要去适应自然界的寒热温凉,以及温差的变化对人体产生的影响

  第二点:“和喜怒而安居处”,“和喜怒”的重点在一个“和”字上,中国人比较注重“和”这个概念。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上的活字印刷,就用非常宏大和令人惊叹的表演将中国的“和”字展示在世人面前,成为了开幕式的一大亮点。按我们的理解,这句话强调的是首先你要做到心态平和,如果心态不平和,那么你吃什么都是没有用的。总之一句话,“养生首务在养心”。

  那么“安居处”又该怎么理解呢?意思就是你住什么房子,比如说我今天住在一栋高级的别墅里,明天我却住的是一间陋室,但是这些对我来说都无所谓,能够平心静气地面对任何居住环境。

  第三点:“节阴阳而调刚柔”,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因为中国文化的本源是阴阳,实际上中医很多重要的理论都跟这个相关,或者说中医所具备的一种模型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阴阳五行模型。这么看来,我们人体要保持一个健康的体魄,必须有一个阴阳的平衡。因此,《黄帝内经》里有这么一句话,叫“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神乃绝”。

  这指的是极端的两端往中间互补,也就是下沉的阴让它升上去,向外发散的阳要让它下降或收藏,使其平衡。回过头来看“节阴阳而调刚柔”这句话,实际上说的两个意思是,其一,通过求助于医生来达到一个身体稳定的状态,也就是进行阴阳调节的过程;其二,是通过自身的一些努力,以此来达到身体阴阳平衡的过程。

  养生使我们关注的,从上面的内容我们就可以看出,实际上这三条就是养生的基本*。只有领会养生的真谛,才能更好的养生。祝大家养生有好法,养出精气神!

中医养生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010-05-03 19:02:14 来自: cai125(华夏中医论坛)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78399841.html?push=keyword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是我们很多人认可的,在《黄帝内经》中提到了“养生”, “故智者知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这里面提到的养生意思更为具体,更能让人有直接的感受和理解。

  第一点:“顺四时而适寒暑”,这里的“顺四时”就是顺应春夏秋冬的各种变化;“适寒暑”就是说你要去适应自然界的寒热温凉,以及温差的变化对人体产生的影响

  第二点:“和喜怒而安居处”,“和喜怒”的重点在一个“和”字上,中国人比较注重“和”这个概念。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上的活字印刷,就用非常宏大和令人惊叹的表演将中国的“和”字展示在世人面前,成为了开幕式的一大亮点。按我们的理解,这句话强调的是首先你要做到心态平和,如果心态不平和,那么你吃什么都是没有用的。总之一句话,“养生首务在养心”。

  那么“安居处”又该怎么理解呢?意思就是你住什么房子,比如说我今天住在一栋高级的别墅里,明天我却住的是一间陋室,但是这些对我来说都无所谓,能够平心静气地面对任何居住环境。

  第三点:“节阴阳而调刚柔”,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因为中国文化的本源是阴阳,实际上中医很多重要的理论都跟这个相关,或者说中医所具备的一种模型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阴阳五行模型。这么看来,我们人体要保持一个健康的体魄,必须有一个阴阳的平衡。因此,《黄帝内经》里有这么一句话,叫“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神乃绝”。

  这指的是极端的两端往中间互补,也就是下沉的阴让它升上去,向外发散的阳要让它下降或收藏,使其平衡。回过头来看“节阴阳而调刚柔”这句话,实际上说的两个意思是,其一,通过求助于医生来达到一个身体稳定的状态,也就是进行阴阳调节的过程;其二,是通过自身的一些努力,以此来达到身体阴阳平衡的过程。

  养生使我们关注的,从上面的内容我们就可以看出,实际上这三条就是养生的基本*。只有领会养生的真谛,才能更好的养生。祝大家养生有好法,养出精气神!

中医养生知识大全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国传统养生强调对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易·系辞上》)《老子》云“道法自然。”就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
古人认为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所以精、气、神的保养是最重要的内容,为人体养生之根本。中医学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质与功能活动概括为精、气、神,认为这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早在两三千年前,《周易》、《黄帝内经》、《老子》里面已经有一套很完整的养生原理,就像一个永远也挖不完的宝库,值得我们再三探索。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三*宝。
中医养生的方法有哪些
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道家也强调人应该善良,忠诚、富于爱心、友好、仁慈、同情心以及愿意帮助他人的美德。这些美德不但有益于自身更有益于社会。而那些可以拥有这些美德的人则会更能体会到生活中的愉快,享有健康的身心。北京最好的男科医院是哪家
养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尽心有规律的运动。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养生要求我们要培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波动,和情感不稳定。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
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健康、平衡的饮食也是养生的必备因素。数千年以来,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认定是达到长寿的关键因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责备认为是使健康出现问题的根源。
预防疾病也是养生的重要一环。通过有规律的锻炼,正确使用药物,适当的进行食补,以及其他的有益于健康的活动,每个人都可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之目的。

中医养生知识大全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国传统养生强调对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易·系辞上》)《老子》云“道法自然。”就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
古人认为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所以精、气、神的保养是最重要的内容,为人体养生之根本。中医学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质与功能活动概括为精、气、神,认为这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早在两三千年前,《周易》、《黄帝内经》、《老子》里面已经有一套很完整的养生原理,就像一个永远也挖不完的宝库,值得我们再三探索。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三*宝。
中医养生的方法有哪些
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道家也强调人应该善良,忠诚、富于爱心、友好、仁慈、同情心以及愿意帮助他人的美德。这些美德不但有益于自身更有益于社会。而那些可以拥有这些美德的人则会更能体会到生活中的愉快,享有健康的身心。北京最好的男科医院是哪家
养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尽心有规律的运动。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养生要求我们要培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波动,和情感不稳定。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
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健康、平衡的饮食也是养生的必备因素。数千年以来,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认定是达到长寿的关键因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责备认为是使健康出现问题的根源。
预防疾病也是养生的重要一环。通过有规律的锻炼,正确使用药物,适当的进行食补,以及其他的有益于健康的活动,每个人都可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之目的。

中医养生知识大全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国传统养生强调对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易·系辞上》)《老子》云“道法自然。”就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
古人认为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所以精、气、神的保养是最重要的内容,为人体养生之根本。中医学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质与功能活动概括为精、气、神,认为这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早在两三千年前,《周易》、《黄帝内经》、《老子》里面已经有一套很完整的养生原理,就像一个永远也挖不完的宝库,值得我们再三探索。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三*宝。
中医养生的方法有哪些
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道家也强调人应该善良,忠诚、富于爱心、友好、仁慈、同情心以及愿意帮助他人的美德。这些美德不但有益于自身更有益于社会。而那些可以拥有这些美德的人则会更能体会到生活中的愉快,享有健康的身心。北京最好的男科医院是哪家
养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尽心有规律的运动。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养生要求我们要培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波动,和情感不稳定。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
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健康、平衡的饮食也是养生的必备因素。数千年以来,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认定是达到长寿的关键因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责备认为是使健康出现问题的根源。
预防疾病也是养生的重要一环。通过有规律的锻炼,正确使用药物,适当的进行食补,以及其他的有益于健康的活动,每个人都可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之目的。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