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三槐王氏中医养生
2024-03-12 20:52:13 责编:小OO
文档

三槐王氏,是当今王氏中最大的一支,闻名天下,枝繁叶茂,是王姓太子晋系一分支,属太原王氏的分支,也有学者认为当属琅琊王的分支。三槐王氏是王氏子孙繁衍最大的支派,在《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王氏家谱目录中,冠以“三槐堂”堂号的家谱目录,占有堂号的王氏家谱总数的40%左右。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南京手技王王行知怎么样

好。

根据查询爱企查官网得知,王行知先生为三槐王氏脊柱定位调衡术第七代传承人,王行知先生少年跟从祖父学习,早年曾进修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后又得名师指点,深得“三槐王氏脊柱定位调衡术”之精髓。南京指南京市。南京市,简称“宁”,古称金陵、建康,江苏省省会、副省级市、特大城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

三槐王氏的名人2

1.王诩:即鬼谷子,又名王禅。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兵家、教育家,是纵横家的鼻祖,被誉为千古奇人,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他的弟子有兵家:孙膑、庞涓、尉缭子;纵横家:苏秦、张仪、毛遂、被誉为商圣的范蠡等。
2.王良:春秋时代著名的善御(驾驶马车)者。一说王良即伯乐,字子良。“昔者王良、造父之御也,上车摄辔,马为整齐而敛谐,投足调均,劳逸若一。”传说他死后为神,并被天帝挑选为车夫,后来成为星官名。“汉中四星,曰天驷。旁一星曰王良。王良策马,车骑满野。”
3.王翦:秦代杰出的军事家。频阳东乡人,王翦少年时期就喜爱兵法,事奉秦始皇征战。是继白起之后秦国的又一位名将。王翦领兵先后攻破赵国、燕国、魏国,翦灭楚国的第二年,王翦军继续南征百越。平定了江南,降服越君,江南地置为会稽郡。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王贲攻入齐都临淄,虏齐王建,六国中最后的齐国也灭亡。
4.王贲:战国秦国人,秦代名将,通武侯王贲乃是王翦之子,与其父是秦灭六国战争中的主要将领。
5.王陵(公元前?~前181年) :沛县(今江苏沛县西)人。西汉初年大臣。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敷千人据南阳(今河南南阳)。后归刘邦。从定天下。以功封安国侯,官至右丞相。
6.王昭君(公元前~世纪中叶):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汉族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汉元帝时期宫女,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传。
7.王莽:字巨君(公元前45~后23年),魏郡元城人,职业皇帝、改革家。中国历史上新朝的建立者。
8.王符:字节信(公元85~162年),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县)人,东汉政论家、文学家、进步思想家,无神论者。王符一生隐居著书,崇俭戒奢、讥评时政得失。因“不欲章显其名”,故将所著书名之为《潜夫论》。王符思想深刻、观点鲜明、文笔犀利,至今读其作仍给人一种淋漓畅快的感觉。
9.王充:字仲任(公元27~96年),会稽上虞人。王充是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 唯物主义哲学家。整个东汉二百年间,称得上思想家的,仅有三位:王充、王符、仲长统。范晔《后汉书》将三人立为合传,后世学者更誉之为汉世三杰。三家中,王充的年辈最长,著作最早,在许多观点上,王充对后二家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王充是三家中最杰出,也最有影响的思想家。著《论衡》等。
10.王允:字子师(137~192年),太原祁人。东汉大臣 。汉献帝初年任司徒等要职。他是貂蝉的义父,貂蝉是造成吕布和董卓反目,以致于吕布最终刺杀了董卓的主要原因。在讨论三十六计中的美人计和连环计时经常引用此事件。
11.王粲:字仲宣(177~217年),山阳郡高平(今山东微山)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由于其文才出众,被称为“七子之冠冕”。
12.王祥:字休征(185年~269年)。东汉末年隐居20年,仕晋官至太尉、太保。以孝著称,为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鲤”的主人翁。“书圣”王羲之五世祖王览的同父异母兄。
13.王濬:字士治(206~286年),小字阿童,弘农湖县(今河南灵宝西)人。西晋时期著名将领,曾指挥灭吴的战役。大获全胜。
14.王叔和:名熙(210~280年),晋朝高平(今山西高平人)人。魏晋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在中医学发展史上,他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是整理《伤寒论》,一是著述《脉经》。
15.王导:字茂弘(276~339年) ,汉族,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开国丞相,时人谓之“仲父”。
16.王羲之:字逸少(321~379年或303~361年)。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书法家。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自幼学习书法,曾师从卫铄,后遍学众家,在汉魏质朴淳厚书风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创造出一种妍美流便、雄逸俊雅的新书风。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书圣”。真迹无存,唯有唐人双钩廓填的行书《姨母》、《奉橘》、《丧乱》、《孔侍中》及草书《初月帖》等。王羲之亦长于文学,原有文集10卷,已佚,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见于《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17.王献之:字子敬(344~386年)。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第七子。曾任中书令,为新安公主驸马。自幼随父学习书法,后又师法张芝草书,形成自己独特书风。擅长各种书体,尤精于行草书,书风笔迹流泽,婉转妍媚,为世人所重,与其父并称二王。书法墨迹传至今日的有行草书《鸭头丸帖》、《中秋帖》、行楷书《廿九日帖》及小楷刻本《十三行》等。
18.王珣:字元琳(349~400年),小字法护,祖籍琅琊临沂,晋代书法家。王珣真迹《伯远帖》是三希之一。董其昌评:“王珣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
19.王猛:字景略(325~375年),北海剧(山东寿光)人。十六国前秦丞相。 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出现了两个名臣贤相的身影,“关中良相惟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
20.王通:字仲淹(584~617年),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门人私谥曰“文中子”,隋哲学家。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基本立足点则为儒学。著有《中学》,亦称《文中子》。
21.王勃:字子安(649~676年),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文学家。麟德初应举及第。“初唐四杰”之一。其诗风格较为清新,其文以《滕王阁序》较为有名。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22.王之涣:字季凌(688~742年),祖籍太原晋阳,唐代诗人,是盛唐时期的诗人,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如“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23.王维:字摩诘(701~761年) 。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唐诗人、画家。其父迁家蒲州(今山西永济)。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以尚书右丞终,世称王右丞。王维诗多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表现了诗人对现实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加之艺术技巧很高,颇为后人所推崇。王维精于绘画,能将诗歌与绘画相互沟通,被苏轼誉之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能作人物、佛像,尤以水墨山水为人称许。王维生前及后世均享有盛名,有“天下文宗”“诗佛”的美称。历代编注其集很多,明顾起经《类笺唐王右丞诗集》10卷(后附文集4卷)是现存最早注本。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是迄今较好的注本。
24.王昌龄:字少伯(698~756年),祖籍太原。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官至秘书省校书郎,代表作有《出塞》、《芙蓉楼送辛渐》等。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名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25.王建:字仲初(约767~约830年),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诗人。出身微寒。大历进士。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著有《宫词》一百首。有《王司马集》。
26.王忠嗣:初名训(706~750年),祖籍山西太原祁县,大唐名将,一生屡立战功。
27.王冰(710~804年):号启玄子。曾任唐代太仆令,医学家。王冰年轻时笃好养生之术,留心医学,潜心研究《素问》达12年之久。他著成《补注黄帝内经素问》24卷,81篇,为整理保存古医籍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28.王孝通:中国唐代算历博士,数学家,武德九年(626)时曾任通直郎太史丞,并参加修改历法工作。王孝通的主要贡献在数学方面,他的专著是《缉古算经》。唐显庆元年(656)国子监设“算学”,以“十部算书”为教科书,列《缉古算经》为十书之一,并规定此书学习年限长达三年之久。
29.王彦章:字贤明(863~923年) 一作子明。郓州寿张(今山东梁山西北)人。中国五代时后梁名将。朱温建后梁时,彦章以功为亲军将领,历迁刺史、防御使至节度使。他骁勇有力,每战常为先锋,持铁*驰突,奋疾如飞,军中号为王铁*。
30.王建(公元847~918年):字光图,无赖出身。唐朝时壁州刺史,后称帝。在位16年,病死,终年72岁,葬于永陵(今四川省成都市老西门外)。
31.王审知:字信通(862~925年),又字详卿,军中号白马三郎,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县分水亭乡王堂村)人。五代闽国创建者,王潮弟,唐末与潮从王绪起兵,后部下兵变,众推潮为主,审知为副。入闽尽有闽地。潮卒,继为威武军节度使。后梁开平三年封闽王,在位十七年。
32.王安石:字介甫(1021~1086年) ,号半山,封荆国公。人称“王荆公”。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区荆公路家巷人),北宋杰出的*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
33.王旦:字子明(957~1017年)。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王北宋名相。王祜之子。太宗太平兴国五年进士。以著作郎预编《文苑英华》。
34.王曾:字孝先(978~1038年) ,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宋真宗咸平五年壬寅科状元。取解试、省试、殿试皆第一,成为科举史上“连中三元”的状元之一。官至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封沂国公。卒谥“文正”。著《王文正公笔录》。
35.王惟一:名惟德(987~1067年),宋代杰出的针灸学家和医学教育家。宋仁宗时当过尚药御,对针灸学很有研究,集宋以前针灸学之大成,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36.王柏:字会之(1197~1274年) ,号长啸,改为鲁斋。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南宋经学家。从朱熹门人游,又受学于何基,生平著述甚多。

三槐王氏的名人2

1.王诩:即鬼谷子,又名王禅。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兵家、教育家,是纵横家的鼻祖,被誉为千古奇人,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他的弟子有兵家:孙膑、庞涓、尉缭子;纵横家:苏秦、张仪、毛遂、被誉为商圣的范蠡等。
2.王良:春秋时代著名的善御(驾驶马车)者。一说王良即伯乐,字子良。“昔者王良、造父之御也,上车摄辔,马为整齐而敛谐,投足调均,劳逸若一。”传说他死后为神,并被天帝挑选为车夫,后来成为星官名。“汉中四星,曰天驷。旁一星曰王良。王良策马,车骑满野。”
3.王翦:秦代杰出的军事家。频阳东乡人,王翦少年时期就喜爱兵法,事奉秦始皇征战。是继白起之后秦国的又一位名将。王翦领兵先后攻破赵国、燕国、魏国,翦灭楚国的第二年,王翦军继续南征百越。平定了江南,降服越君,江南地置为会稽郡。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王贲攻入齐都临淄,虏齐王建,六国中最后的齐国也灭亡。
4.王贲:战国秦国人,秦代名将,通武侯王贲乃是王翦之子,与其父是秦灭六国战争中的主要将领。
5.王陵(公元前?~前181年) :沛县(今江苏沛县西)人。西汉初年大臣。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敷千人据南阳(今河南南阳)。后归刘邦。从定天下。以功封安国侯,官至右丞相。
6.王昭君(公元前~世纪中叶):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汉族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汉元帝时期宫女,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传。
7.王莽:字巨君(公元前45~后23年),魏郡元城人,职业皇帝、改革家。中国历史上新朝的建立者。
8.王符:字节信(公元85~162年),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县)人,东汉政论家、文学家、进步思想家,无神论者。王符一生隐居著书,崇俭戒奢、讥评时政得失。因“不欲章显其名”,故将所著书名之为《潜夫论》。王符思想深刻、观点鲜明、文笔犀利,至今读其作仍给人一种淋漓畅快的感觉。
9.王充:字仲任(公元27~96年),会稽上虞人。王充是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 唯物主义哲学家。整个东汉二百年间,称得上思想家的,仅有三位:王充、王符、仲长统。范晔《后汉书》将三人立为合传,后世学者更誉之为汉世三杰。三家中,王充的年辈最长,著作最早,在许多观点上,王充对后二家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王充是三家中最杰出,也最有影响的思想家。著《论衡》等。
10.王允:字子师(137~192年),太原祁人。东汉大臣 。汉献帝初年任司徒等要职。他是貂蝉的义父,貂蝉是造成吕布和董卓反目,以致于吕布最终刺杀了董卓的主要原因。在讨论三十六计中的美人计和连环计时经常引用此事件。
11.王粲:字仲宣(177~217年),山阳郡高平(今山东微山)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由于其文才出众,被称为“七子之冠冕”。
12.王祥:字休征(185年~269年)。东汉末年隐居20年,仕晋官至太尉、太保。以孝著称,为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鲤”的主人翁。“书圣”王羲之五世祖王览的同父异母兄。
13.王濬:字士治(206~286年),小字阿童,弘农湖县(今河南灵宝西)人。西晋时期著名将领,曾指挥灭吴的战役。大获全胜。
14.王叔和:名熙(210~280年),晋朝高平(今山西高平人)人。魏晋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在中医学发展史上,他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是整理《伤寒论》,一是著述《脉经》。
15.王导:字茂弘(276~339年) ,汉族,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开国丞相,时人谓之“仲父”。
16.王羲之:字逸少(321~379年或303~361年)。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书法家。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自幼学习书法,曾师从卫铄,后遍学众家,在汉魏质朴淳厚书风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创造出一种妍美流便、雄逸俊雅的新书风。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书圣”。真迹无存,唯有唐人双钩廓填的行书《姨母》、《奉橘》、《丧乱》、《孔侍中》及草书《初月帖》等。王羲之亦长于文学,原有文集10卷,已佚,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见于《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17.王献之:字子敬(344~386年)。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第七子。曾任中书令,为新安公主驸马。自幼随父学习书法,后又师法张芝草书,形成自己独特书风。擅长各种书体,尤精于行草书,书风笔迹流泽,婉转妍媚,为世人所重,与其父并称二王。书法墨迹传至今日的有行草书《鸭头丸帖》、《中秋帖》、行楷书《廿九日帖》及小楷刻本《十三行》等。
18.王珣:字元琳(349~400年),小字法护,祖籍琅琊临沂,晋代书法家。王珣真迹《伯远帖》是三希之一。董其昌评:“王珣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
19.王猛:字景略(325~375年),北海剧(山东寿光)人。十六国前秦丞相。 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出现了两个名臣贤相的身影,“关中良相惟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
20.王通:字仲淹(584~617年),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门人私谥曰“文中子”,隋哲学家。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基本立足点则为儒学。著有《中学》,亦称《文中子》。
21.王勃:字子安(649~676年),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文学家。麟德初应举及第。“初唐四杰”之一。其诗风格较为清新,其文以《滕王阁序》较为有名。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22.王之涣:字季凌(688~742年),祖籍太原晋阳,唐代诗人,是盛唐时期的诗人,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如“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23.王维:字摩诘(701~761年) 。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唐诗人、画家。其父迁家蒲州(今山西永济)。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以尚书右丞终,世称王右丞。王维诗多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表现了诗人对现实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加之艺术技巧很高,颇为后人所推崇。王维精于绘画,能将诗歌与绘画相互沟通,被苏轼誉之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能作人物、佛像,尤以水墨山水为人称许。王维生前及后世均享有盛名,有“天下文宗”“诗佛”的美称。历代编注其集很多,明顾起经《类笺唐王右丞诗集》10卷(后附文集4卷)是现存最早注本。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是迄今较好的注本。
24.王昌龄:字少伯(698~756年),祖籍太原。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官至秘书省校书郎,代表作有《出塞》、《芙蓉楼送辛渐》等。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名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25.王建:字仲初(约767~约830年),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诗人。出身微寒。大历进士。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著有《宫词》一百首。有《王司马集》。
26.王忠嗣:初名训(706~750年),祖籍山西太原祁县,大唐名将,一生屡立战功。
27.王冰(710~804年):号启玄子。曾任唐代太仆令,医学家。王冰年轻时笃好养生之术,留心医学,潜心研究《素问》达12年之久。他著成《补注黄帝内经素问》24卷,81篇,为整理保存古医籍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28.王孝通:中国唐代算历博士,数学家,武德九年(626)时曾任通直郎太史丞,并参加修改历法工作。王孝通的主要贡献在数学方面,他的专著是《缉古算经》。唐显庆元年(656)国子监设“算学”,以“十部算书”为教科书,列《缉古算经》为十书之一,并规定此书学习年限长达三年之久。
29.王彦章:字贤明(863~923年) 一作子明。郓州寿张(今山东梁山西北)人。中国五代时后梁名将。朱温建后梁时,彦章以功为亲军将领,历迁刺史、防御使至节度使。他骁勇有力,每战常为先锋,持铁*驰突,奋疾如飞,军中号为王铁*。
30.王建(公元847~918年):字光图,无赖出身。唐朝时壁州刺史,后称帝。在位16年,病死,终年72岁,葬于永陵(今四川省成都市老西门外)。
31.王审知:字信通(862~925年),又字详卿,军中号白马三郎,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县分水亭乡王堂村)人。五代闽国创建者,王潮弟,唐末与潮从王绪起兵,后部下兵变,众推潮为主,审知为副。入闽尽有闽地。潮卒,继为威武军节度使。后梁开平三年封闽王,在位十七年。
32.王安石:字介甫(1021~1086年) ,号半山,封荆国公。人称“王荆公”。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区荆公路家巷人),北宋杰出的*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
33.王旦:字子明(957~1017年)。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王北宋名相。王祜之子。太宗太平兴国五年进士。以著作郎预编《文苑英华》。
34.王曾:字孝先(978~1038年) ,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宋真宗咸平五年壬寅科状元。取解试、省试、殿试皆第一,成为科举史上“连中三元”的状元之一。官至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封沂国公。卒谥“文正”。著《王文正公笔录》。
35.王惟一:名惟德(987~1067年),宋代杰出的针灸学家和医学教育家。宋仁宗时当过尚药御,对针灸学很有研究,集宋以前针灸学之大成,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36.王柏:字会之(1197~1274年) ,号长啸,改为鲁斋。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南宋经学家。从朱熹门人游,又受学于何基,生平著述甚多。

三槐堂(山东省莘县三槐堂)详细资料大全

三槐堂,即三槐王氏的堂号。三槐王氏是当今王氏中最大的一支,闻名天下,枝繁叶茂,是太原王氏的一衍派。三槐堂是王氏子孙繁衍最大的支派,在《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王氏家谱目录中,冠以“三槐堂”堂号的家谱目录,占有堂号的王氏家谱总数的40%左右。2011年11月29日开封三槐文化研讨会在河南大学举行,通过了《三槐堂复建方案》。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 :三槐堂 外文名称 :Three Huai Tang 别名 :三槐王氏 面积 :1500平方米 气候条件 :温带 相关历史人物 :王重阳
王祐(谱牒学者杨修骏先生认为非“王祜”),祖籍莘县(宋时属大名府,今属山东省),以文学见长。五代时先仕晋,后及汉、周,北宋建国后,宋太祖赵匡胤拜其为监察御史,颇得赏识,官职不断升迁,以尚书兵部侍郎知制诰。乃举家迁来京城,落户开封。时在宋乾德三年(965年)至开宝二年(969年)之间。 王祐落户开封的具体地址,明李濂的《汴京遗迹志》说在仁和门外,清周城的《宋东京考》说在望春门外。这仁和门和望春门实际指的都是曹门,即今曹门关中街偏北一带。 宋开宝二年(969年),有人密告魏州节度使符彦卿谋叛。魏州即大名(大名县亦名魏县),宋太祖乃派王祐权知大名府。那个时候,莘县一带归属大名府,宋太祖要王祐衣锦还乡,许以“便宜”行事,并以赵普(一说王溥)相位相许的真实用心在于除符,王祐自是心知肚明。但王祐至大名接任后,明察暗 访,却查无实据,数月无闻。宋太祖乃驿召面问,王祐直言禀报,符彦卿无谋叛事实,并以自己全家百口性命担保。甚至直谏太祖吸取晋、汉(五代)皇帝因猜忌而滥杀无辜的教训。太祖听后很不以为然,乃把王祐改派知襄州。如此以来,王祐升迁宰相的许诺当然是落空了。王祐赴襄州任前在其宅院内,手植槐树3棵,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以我们今人的思想揣度王祐当时的心情,很可能对自己当不成宰相有点生气,可能是“别看我不能位列三公,我的子孙一定有能担任宰相,位列三公的”气话。当然,也可以认为王祐这句话是他的自信或远见。但他以三槐比拟三公确是无疑的。 后来的事实果不出其所料,他的儿子王旦在宋真宗时做了宰相,使他的预言变成了现实。三槐堂不仅成了王祐一支的堂号,而且成为整个王氏大家族中很重要的一个分支——三槐王氏。 《太原王氏》书中的世表:褒公西入咸阳,传四世至綝公(王琳为琅邪王氏王导的11代孙,三槐堂一支应是琅邪王氏的后裔),綝有十子,第三子曒公为潞州刺史,曒公八传至言公,为唐滑州黎阳令,言公生彻,为后唐进士,官至左拾遗,彻公生祐,是为三槐王氏始祖。 祐公少笃志词学,性倜傥,有俊气。后晋天福年中,以书见桑维翰,维翰称其藻丽,由是名闻京师。邺帅杜重威辟为观察支使。至后周,仕为魏县、南乐二县县令。宋太祖即位,擢拜监察御史,后加集贤院修撰,转户部员外郎。至宋太宗时,知河中、开封二府,以病请告,拜为兵部侍郎。祐公生逢五代战乱,历事后晋、后周和宋朝,皆以文武忠孝而显名。祐公宦居于汴梁城东时,筑室于仁和门外,尝手值三槐于庭院中,言称其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后来王佑裔孙因之而称为“三槐王氏”。 开封东郊大边村王旦墓三槐王氏自祐公以后,簪缨相继,历世为官,子孙分任各处,子孙散布于海内外。 三槐世系渊源争议论述要录三槐世系在五代末和北宋时期的王言至王巩的六代世系人物,无论从史书或谱牒资料上看均比较完整和详尽,这与当时北宋政权社会稳定,三槐王氏处于鼎盛时期有关。因此三槐世系研究重在北宋前和宋南渡后。北宋之前的五代时期政权更换频繁、门阀显贵乱套、多数姓氏世系出现断层。三槐王氏世系上朔虽有延绵,但存在二个分歧要点。一部分是认为三槐世系要挂在王元之后的琅琊世系,另一部分认为应挂在王威之后的太原世系。至于北宋灭亡,宋室南渡至今的三槐王氏,由于许多后裔随宋室南渡,也有不少北迁或留守中原,以后元、明、清各朝四处播迁,枝繁叶茂,史书难于记述,各方谱牒纷说不一,所以至今约900年历史的三槐世系也难于理清。 宋代后的三槐王氏 《松溪载鹤图》题(1)王约 宋代三槐王氏历任朝中要职,元时虽然蒙古人排斥汉人,规定不任汉人为正职,但三槐王氏在朝中亦不乏其人,如王因的曾孙王约被元仁宗帝敬为儒师,官至刑部尚书、礼部尚书、太子詹事、河南河北行省右丞、集贤大学士、枢密副使、商议中书省事、荣禄大夫,赠梁国公、文定公,官从一品,为元代三槐家族中官职最高者。 为感谢老师,元仁宗帝登基后特意安排王约到祖籍地汴梁(今开封)任职河南河北行省右丞,元廷还推恩三世,赠王约的父亲王松年荣禄大夫,司徒柱国,追封梁国公,谥文惠,母成氏,追封梁国夫人;王约的祖父王通,赠资善大夫、中书右丞、上护军,追封汴梁郡公,谥庄穆, 祖母陈氏,追封汴梁郡夫人。王约的曾祖父王因 , 赠翰林侍读学士、中奉大夫、护军,追封汴梁郡公,谥敬懿 ,曾祖母张氏,追封梁郡夫人。 王蒙为王约所作山水画《松溪载鹤图》王约的政绩颇丰,《元史》有传。元蒙史有评价“元朝前期的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正月,忽必烈逝世。四月,铁穆耳从和林到达上都(今内蒙古多伦东北),在重臣伯颜、玉昔贴木儿的支持下,由宗室诸王会议推立为帝,是为元成宗。 成宗在即位诏书中宣布自己将奉行先朝的‘成规’,但实际上还是对忽必烈晚年的一些*做了调整。中书右司员外郎王约的上书则较为具体地表达了成宗的守成*方针。 王约建议在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停止所有非急需必需的土木工程,免除历年积欠的赋税,重新核实纳税的民户,以减轻民众负担,与民休息;同时设立义仓,赈济贫苦孤独之人,开放打猎等禁令,实行有利于农业的措施,以安抚民众,发展生产。在*上,整顿吏治,打击贪污受贿,革除多年的积弊;慎重地选择官吏,尤其要慎重地选择直接治理民众的府、州、*官;重新修订律令,严明赏罚;裁减多余的官吏,精简机构;减省烦琐的条文,改革不合理的制度,以提高办事效率。在对待周围邻国关系上,不要斤斤计较于要求别人朝贡,甚至为此动武,应该以恩德招抵远方之人。此外,王约还主张办好学校,以培养人才,以及朝廷上下都应该了解民情等等。王约的建议实际上成为成宗一朝,特别是元朝前期的施政大纲。” 王约做太子詹事时辅导仁宗,王约屡劝仁宗勿露锋芒,终成就仁宗善政。四库全书《御批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十四曾有评论说“君子观王约告仁宗之言,可谓不负厥职者矣。然而仁宗之善政屡见于史册者,谓非王约辅导于其始可乎。若王约者贻仁宗之哲命者也。” 王约的儿子王思诚官奉议大夫(官五品)、秘书监著作郎,为《宋史》30名编撰史官之一(总裁7人、史官23人)。王约的孙子元末明初避乱沿运河迁山东滕州薛城境内,后因水灾王约的曾孙王让又迁到滕阳郭河边,其裔孙后分支江苏沛县王菜园村、司庵村,丰县谢村等地,现代较著名的有中国书画泰斗王学仲。 元代蒲道源有诗 《寿豫斋王大学士》赞王约: 三槐王氏王约为元公主题宋徽宗御河㶉鶒图清时名德细推排,海内于今数豫斋。 官历圣朝凡四叶,泽流家世自三槐。 人间胜日居仙府,天上文星近泰阶。 红颊霜髯眞寿相,川增坐见福无涯。 *** 曾闻力恳辞,瀛洲雅志得逶迤。 正人一指为公屈,吾道寸心惟上知。 智若蓍龟深自晦,寿兼松鹤远难期。 瓣香袖里仍留在,不为南丰更有谁。 (《闲居丛稿》 顺斋先生卷之六) 元代著名词人张野在王约寿宴时赞“三槐堂”后继有人,写下了 《沁园春· 为王彦博尚书寿》: 佳气葱葱,喜事重重,福禄叠来。 记秋官重任,去年显擢,春闱宠渥,今岁安排。 寿算绵绵,班资衮衮,迆逦相随到上台。 人都道,不调和鼎鼐,岂尽其才。 眉间阴德纹开,应只为,惟刑之恤哉。 看门闾高大,堪容驷马,儿孙昌盛,已种三槐。 唤起琼姬,满斟玉露,官事无多且放怀。 年年醉,对春回柳眼,雪晕梅腮。 在王约任仁宗太子詹事时张野还写下了 《水龙吟 为王少傅寿》:画堂佳气葱葱,玉梅迎腊香初度。 人生可庆,官居极品,年登上寿。 一代风流,三公仪范,四朝耆旧。 算世间除却,东山谢傅,问谁是,调元手。 眉宇阴功何厚。看富贵荣华长久。 金章照眼,彩衣戏舞,桂枝联秀。 尚父规模,武公勋业,亨衢尽有。 愿年年剩把,普天霖雨,酿长生酒。 揭傒斯在王约任枢密副使时有 《寿王枢副》【 四部丛刊本、海山仙馆本题作寿王副枢。】: 七秩悬车两府稀,五朝遗老百僚师。 寒梅看足行吟处,旧史评来生叹时。 身退已将心共远,名高转觉世堪遗。 且陪嘉客沽春酒,政待武公歌抑诗。 揭傒斯在为王约的著作 《史论》中的《宋史论》作序时评价说:“集贤大学士、枢密院使大梁王公,作《历代史论》 ,一本陈均《宋编年备要》作《宋史论》,凡十数万言。以公文学、行艺、才识、器度,直内而方外,忧国如忧家,身事五朝,位历二府,雄名硕望将五十年。” 其他,还有魏初、刘敏中、程钜夫、刘唐卿、张之翰等许多好友有诗、词、曲相赠,可见历仕元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天顺七朝,曾为仁宗帝儒师,并居军、政要职的三槐堂后代王约在元廷中的才德、威望和地位。 (2)王重阳王重阳,京兆咸阳(今陕西咸阳)大魏村人,是中国道教分支全真道的始创人,后被尊为道教的北五祖之一。他有七位出名的弟子,在道教历史上称为北七真。王重阳揉合儒家和道、释的思想,主张三教合一。声称“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认为“人心常许依清静,便是修行真捷径”。著作有传道诗词约千余首,另有《重阳立教十五论》、《重阳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统道藏》。

    三槐堂(山东省莘县三槐堂)详细资料大全

    三槐堂,即三槐王氏的堂号。三槐王氏是当今王氏中最大的一支,闻名天下,枝繁叶茂,是太原王氏的一衍派。三槐堂是王氏子孙繁衍最大的支派,在《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王氏家谱目录中,冠以“三槐堂”堂号的家谱目录,占有堂号的王氏家谱总数的40%左右。2011年11月29日开封三槐文化研讨会在河南大学举行,通过了《三槐堂复建方案》。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 :三槐堂 外文名称 :Three Huai Tang 别名 :三槐王氏 面积 :1500平方米 气候条件 :温带 相关历史人物 :王重阳
    王祐(谱牒学者杨修骏先生认为非“王祜”),祖籍莘县(宋时属大名府,今属山东省),以文学见长。五代时先仕晋,后及汉、周,北宋建国后,宋太祖赵匡胤拜其为监察御史,颇得赏识,官职不断升迁,以尚书兵部侍郎知制诰。乃举家迁来京城,落户开封。时在宋乾德三年(965年)至开宝二年(969年)之间。 王祐落户开封的具体地址,明李濂的《汴京遗迹志》说在仁和门外,清周城的《宋东京考》说在望春门外。这仁和门和望春门实际指的都是曹门,即今曹门关中街偏北一带。 宋开宝二年(969年),有人密告魏州节度使符彦卿谋叛。魏州即大名(大名县亦名魏县),宋太祖乃派王祐权知大名府。那个时候,莘县一带归属大名府,宋太祖要王祐衣锦还乡,许以“便宜”行事,并以赵普(一说王溥)相位相许的真实用心在于除符,王祐自是心知肚明。但王祐至大名接任后,明察暗 访,却查无实据,数月无闻。宋太祖乃驿召面问,王祐直言禀报,符彦卿无谋叛事实,并以自己全家百口性命担保。甚至直谏太祖吸取晋、汉(五代)皇帝因猜忌而滥杀无辜的教训。太祖听后很不以为然,乃把王祐改派知襄州。如此以来,王祐升迁宰相的许诺当然是落空了。王祐赴襄州任前在其宅院内,手植槐树3棵,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以我们今人的思想揣度王祐当时的心情,很可能对自己当不成宰相有点生气,可能是“别看我不能位列三公,我的子孙一定有能担任宰相,位列三公的”气话。当然,也可以认为王祐这句话是他的自信或远见。但他以三槐比拟三公确是无疑的。 后来的事实果不出其所料,他的儿子王旦在宋真宗时做了宰相,使他的预言变成了现实。三槐堂不仅成了王祐一支的堂号,而且成为整个王氏大家族中很重要的一个分支——三槐王氏。 《太原王氏》书中的世表:褒公西入咸阳,传四世至綝公(王琳为琅邪王氏王导的11代孙,三槐堂一支应是琅邪王氏的后裔),綝有十子,第三子曒公为潞州刺史,曒公八传至言公,为唐滑州黎阳令,言公生彻,为后唐进士,官至左拾遗,彻公生祐,是为三槐王氏始祖。 祐公少笃志词学,性倜傥,有俊气。后晋天福年中,以书见桑维翰,维翰称其藻丽,由是名闻京师。邺帅杜重威辟为观察支使。至后周,仕为魏县、南乐二县县令。宋太祖即位,擢拜监察御史,后加集贤院修撰,转户部员外郎。至宋太宗时,知河中、开封二府,以病请告,拜为兵部侍郎。祐公生逢五代战乱,历事后晋、后周和宋朝,皆以文武忠孝而显名。祐公宦居于汴梁城东时,筑室于仁和门外,尝手值三槐于庭院中,言称其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后来王佑裔孙因之而称为“三槐王氏”。 开封东郊大边村王旦墓三槐王氏自祐公以后,簪缨相继,历世为官,子孙分任各处,子孙散布于海内外。 三槐世系渊源争议论述要录三槐世系在五代末和北宋时期的王言至王巩的六代世系人物,无论从史书或谱牒资料上看均比较完整和详尽,这与当时北宋政权社会稳定,三槐王氏处于鼎盛时期有关。因此三槐世系研究重在北宋前和宋南渡后。北宋之前的五代时期政权更换频繁、门阀显贵乱套、多数姓氏世系出现断层。三槐王氏世系上朔虽有延绵,但存在二个分歧要点。一部分是认为三槐世系要挂在王元之后的琅琊世系,另一部分认为应挂在王威之后的太原世系。至于北宋灭亡,宋室南渡至今的三槐王氏,由于许多后裔随宋室南渡,也有不少北迁或留守中原,以后元、明、清各朝四处播迁,枝繁叶茂,史书难于记述,各方谱牒纷说不一,所以至今约900年历史的三槐世系也难于理清。 宋代后的三槐王氏 《松溪载鹤图》题(1)王约 宋代三槐王氏历任朝中要职,元时虽然蒙古人排斥汉人,规定不任汉人为正职,但三槐王氏在朝中亦不乏其人,如王因的曾孙王约被元仁宗帝敬为儒师,官至刑部尚书、礼部尚书、太子詹事、河南河北行省右丞、集贤大学士、枢密副使、商议中书省事、荣禄大夫,赠梁国公、文定公,官从一品,为元代三槐家族中官职最高者。 为感谢老师,元仁宗帝登基后特意安排王约到祖籍地汴梁(今开封)任职河南河北行省右丞,元廷还推恩三世,赠王约的父亲王松年荣禄大夫,司徒柱国,追封梁国公,谥文惠,母成氏,追封梁国夫人;王约的祖父王通,赠资善大夫、中书右丞、上护军,追封汴梁郡公,谥庄穆, 祖母陈氏,追封汴梁郡夫人。王约的曾祖父王因 , 赠翰林侍读学士、中奉大夫、护军,追封汴梁郡公,谥敬懿 ,曾祖母张氏,追封梁郡夫人。 王蒙为王约所作山水画《松溪载鹤图》王约的政绩颇丰,《元史》有传。元蒙史有评价“元朝前期的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正月,忽必烈逝世。四月,铁穆耳从和林到达上都(今内蒙古多伦东北),在重臣伯颜、玉昔贴木儿的支持下,由宗室诸王会议推立为帝,是为元成宗。 成宗在即位诏书中宣布自己将奉行先朝的‘成规’,但实际上还是对忽必烈晚年的一些*做了调整。中书右司员外郎王约的上书则较为具体地表达了成宗的守成*方针。 王约建议在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停止所有非急需必需的土木工程,免除历年积欠的赋税,重新核实纳税的民户,以减轻民众负担,与民休息;同时设立义仓,赈济贫苦孤独之人,开放打猎等禁令,实行有利于农业的措施,以安抚民众,发展生产。在*上,整顿吏治,打击贪污受贿,革除多年的积弊;慎重地选择官吏,尤其要慎重地选择直接治理民众的府、州、*官;重新修订律令,严明赏罚;裁减多余的官吏,精简机构;减省烦琐的条文,改革不合理的制度,以提高办事效率。在对待周围邻国关系上,不要斤斤计较于要求别人朝贡,甚至为此动武,应该以恩德招抵远方之人。此外,王约还主张办好学校,以培养人才,以及朝廷上下都应该了解民情等等。王约的建议实际上成为成宗一朝,特别是元朝前期的施政大纲。” 王约做太子詹事时辅导仁宗,王约屡劝仁宗勿露锋芒,终成就仁宗善政。四库全书《御批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十四曾有评论说“君子观王约告仁宗之言,可谓不负厥职者矣。然而仁宗之善政屡见于史册者,谓非王约辅导于其始可乎。若王约者贻仁宗之哲命者也。” 王约的儿子王思诚官奉议大夫(官五品)、秘书监著作郎,为《宋史》30名编撰史官之一(总裁7人、史官23人)。王约的孙子元末明初避乱沿运河迁山东滕州薛城境内,后因水灾王约的曾孙王让又迁到滕阳郭河边,其裔孙后分支江苏沛县王菜园村、司庵村,丰县谢村等地,现代较著名的有中国书画泰斗王学仲。 元代蒲道源有诗 《寿豫斋王大学士》赞王约: 三槐王氏王约为元公主题宋徽宗御河㶉鶒图清时名德细推排,海内于今数豫斋。 官历圣朝凡四叶,泽流家世自三槐。 人间胜日居仙府,天上文星近泰阶。 红颊霜髯眞寿相,川增坐见福无涯。 *** 曾闻力恳辞,瀛洲雅志得逶迤。 正人一指为公屈,吾道寸心惟上知。 智若蓍龟深自晦,寿兼松鹤远难期。 瓣香袖里仍留在,不为南丰更有谁。 (《闲居丛稿》 顺斋先生卷之六) 元代著名词人张野在王约寿宴时赞“三槐堂”后继有人,写下了 《沁园春· 为王彦博尚书寿》: 佳气葱葱,喜事重重,福禄叠来。 记秋官重任,去年显擢,春闱宠渥,今岁安排。 寿算绵绵,班资衮衮,迆逦相随到上台。 人都道,不调和鼎鼐,岂尽其才。 眉间阴德纹开,应只为,惟刑之恤哉。 看门闾高大,堪容驷马,儿孙昌盛,已种三槐。 唤起琼姬,满斟玉露,官事无多且放怀。 年年醉,对春回柳眼,雪晕梅腮。 在王约任仁宗太子詹事时张野还写下了 《水龙吟 为王少傅寿》:画堂佳气葱葱,玉梅迎腊香初度。 人生可庆,官居极品,年登上寿。 一代风流,三公仪范,四朝耆旧。 算世间除却,东山谢傅,问谁是,调元手。 眉宇阴功何厚。看富贵荣华长久。 金章照眼,彩衣戏舞,桂枝联秀。 尚父规模,武公勋业,亨衢尽有。 愿年年剩把,普天霖雨,酿长生酒。 揭傒斯在王约任枢密副使时有 《寿王枢副》【 四部丛刊本、海山仙馆本题作寿王副枢。】: 七秩悬车两府稀,五朝遗老百僚师。 寒梅看足行吟处,旧史评来生叹时。 身退已将心共远,名高转觉世堪遗。 且陪嘉客沽春酒,政待武公歌抑诗。 揭傒斯在为王约的著作 《史论》中的《宋史论》作序时评价说:“集贤大学士、枢密院使大梁王公,作《历代史论》 ,一本陈均《宋编年备要》作《宋史论》,凡十数万言。以公文学、行艺、才识、器度,直内而方外,忧国如忧家,身事五朝,位历二府,雄名硕望将五十年。” 其他,还有魏初、刘敏中、程钜夫、刘唐卿、张之翰等许多好友有诗、词、曲相赠,可见历仕元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天顺七朝,曾为仁宗帝儒师,并居军、政要职的三槐堂后代王约在元廷中的才德、威望和地位。 (2)王重阳王重阳,京兆咸阳(今陕西咸阳)大魏村人,是中国道教分支全真道的始创人,后被尊为道教的北五祖之一。他有七位出名的弟子,在道教历史上称为北七真。王重阳揉合儒家和道、释的思想,主张三教合一。声称“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认为“人心常许依清静,便是修行真捷径”。著作有传道诗词约千余首,另有《重阳立教十五论》、《重阳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统道藏》。

      什么叫三槐堂?

      三槐堂,即三槐王氏的堂号。三槐王氏是当今王氏中最大的一支,闻名天下,枝繁叶茂,是太原王氏的一衍派。
      王祜(亦名王佑),祖籍莘县(宋时属大名府,今属山东省),以文学见长。
      后未得宰相之位,赴襄州任前在其宅院内,手植槐树3棵,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
      后来他的儿子王旦在宋真宗时做了宰相,使他的预言变成了现实。三槐堂不仅成了王祜一支的堂号,而且成为整个王氏大家族中很重要的一个分支——三槐王氏。

      什么叫三槐堂?

      三槐堂,即三槐王氏的堂号。三槐王氏是当今王氏中最大的一支,闻名天下,枝繁叶茂,是太原王氏的一衍派。
      王祜(亦名王佑),祖籍莘县(宋时属大名府,今属山东省),以文学见长。
      后未得宰相之位,赴襄州任前在其宅院内,手植槐树3棵,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
      后来他的儿子王旦在宋真宗时做了宰相,使他的预言变成了现实。三槐堂不仅成了王祜一支的堂号,而且成为整个王氏大家族中很重要的一个分支——三槐王氏。

      什么叫三槐堂?

      三槐堂,即三槐王氏的堂号。三槐王氏是当今王氏中最大的一支,闻名天下,枝繁叶茂,是太原王氏的一衍派。
      王祜(亦名王佑),祖籍莘县(宋时属大名府,今属山东省),以文学见长。
      后未得宰相之位,赴襄州任前在其宅院内,手植槐树3棵,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
      后来他的儿子王旦在宋真宗时做了宰相,使他的预言变成了现实。三槐堂不仅成了王祜一支的堂号,而且成为整个王氏大家族中很重要的一个分支——三槐王氏。

      什么叫三槐堂?

      三槐堂,即三槐王氏的堂号。三槐王氏是当今王氏中最大的一支,闻名天下,枝繁叶茂,是太原王氏的一衍派。
      王祜(亦名王佑),祖籍莘县(宋时属大名府,今属山东省),以文学见长。
      后未得宰相之位,赴襄州任前在其宅院内,手植槐树3棵,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
      后来他的儿子王旦在宋真宗时做了宰相,使他的预言变成了现实。三槐堂不仅成了王祜一支的堂号,而且成为整个王氏大家族中很重要的一个分支——三槐王氏。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